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范文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06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

篇1

一、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进一步坚定信心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冲击,面对经济过快下行的严峻形势,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认真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各项举措,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总的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经济运行中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10044亿元,增幅由一季度的3.4%上升到上半年的6.3%,提高了2.9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当季的增幅为8.9%,比一季度的增幅提高5.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经济企稳回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实现止跌回升目标。在上次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上,我们明确提出“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的工作方针,特别是对于工业增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全省上下特别是广大企业的努力,应该说这一目标实现得比较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5.6%到上半年增长0.3%,实现了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实现零增长以上的目标,其中4月份增长0.2%,5月份增长3%,6月份增长7.1%。工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由一季度的负2.6个百分点转为上半年的正0.3个百分点,由此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一季度的负47.4%转为上半年的正16.1%。

二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由一季度增长11.4%提高到上半年增长12.2%,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45.2%,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5%,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了5.3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

三是投资增速继续加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87亿元,增幅从一季度增长10.7%提高到1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9%,实际增幅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别提高12.3和5.2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消费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32亿元,增幅从一季度增长13.1%提高到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实际增幅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别提高5.7和1.3个百分点。

经济总体向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不变。最近中央对当前形势做了分析研判,明确提出了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不变。从货币政策看,上半年全国新增贷款超过7万亿元,其中我省新增贷款6363.5亿元,同比多增3829.8亿元。尽管下半年信贷增加可能不会像上半年这么迅猛,但信贷对经济的支撑力度不会明显减弱。从财政政策看,国家将继续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方面的投入,同时还将加大对企业在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这些都为下一步经济持续向好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二是结构调整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工作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上半年,我省地方预算收入仅增长2.6%,各级财政的科技投入增长却达到15%;企业的利润还是负增长,但科技投入增幅却达到两位数,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1%;限额以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93.2%和20.5%,装备制造业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34.5%,这将极大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三是企业经营环境继续改善,市场预期趋好。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今年上半年,通过各种税费减免,行政事业费取消、暂停和降低标准,企业社保费临时性下浮和养老保险费率下调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290亿元。加上去年8月以来国家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所增加的企业退税款110亿元,合计达400亿元。应该说,我们减轻企业的负担工作上半年的力度是大的。第二,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呈现“低进高出”格局。上半年我省原材料购进价格下降8.8%,降幅大于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2.7个百分点,这对加工型为主的我省经济总体有利。第三,企业去库存化基本结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幅同比降低25个百分点,为工业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得到改善,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进一步提高。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753.3亿元,同比下降7.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2.4个百分点;6月末亏损企业数比一季度末减少3696家,亏损面下降6.5个百分点。二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比一季度分别回升13.3和11.8个点;工业产品订货和劳动力需求指数比一季度分别回升24.2和19.5个点。

四是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3365元和6468元,增长7.6%和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和7.9%。就业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社会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异常复杂和严峻的形势下,上半年我省经济能够出现企稳回升、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实属不易。这是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系列政策举措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结果。从年初开始,省委、省政府就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坚持抓早抓实抓主动,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围绕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特别是针对一季度经济加速下滑的态势,及时召开市长座谈会和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提出“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的工作方针,把拓展市场作为保增长调结构的基础和依据,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把加快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健全机制、配套政策、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广大企业积极响应和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实践证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特别是企业家的应对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这也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化解不了的危机,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经济运行中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是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从投资看,目前政府性投资项目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体。上半年,全省占比超过六成的非国有投资仅增长6.4%,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13.5%。同时政府性投资项目也遇到资金配套等问题,很难支持更大规模的投资项目,投资快速增长的后劲不足。从消费看,在现行分配体制和格局没有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消费增速的难度也比较大。从外贸出口看,全省出口累计降幅从4月份起逐月扩大,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预计全年外贸出口较大幅度负增长的格局难以改变。

二是产能过剩和市场约束的矛盾十分突出。虽然目前企业去库存化基本结束,生产逐步恢复正常,但由于需求不足特别是外需萎缩,使得产能过剩的矛盾非常突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6.99%,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据对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约有四成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下,工业大幅回升的难度很大。

三是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加大。上半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增长2.6%,全省财政支出却增长18.8%,保障民生、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支出都是刚性的,各级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还将加大。

此外,在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下,经济利益纠纷和矛盾增加,潜在金融经济风险仍不容忽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因此,必须正确把握当前形势,既要看到积极的变化,进一步增强信心,也要充分估计未来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思想准备和各项工作。

二、努力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好势头,更加着力推动调整转型和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能否走出低谷、实现持续平稳回升,下半年是关键;能否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和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经济调整转型,下半年也是关键。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在总体思路把握上,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转型升级不畏难、苦练内功不浮躁,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扎实做好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各项工作。具体来说,一是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要把调整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进一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为我省经济在更高水平、更长时间的平稳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抓发展与促改革相结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和创新,充分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努力为科学发展奠定体制机制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靠的是全省人民的拼搏、探索和创新。现在,我们应对危机、实现更高水平更长时间的平稳较快发展,也必须把全省人民、全省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必须把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的最宝贵的经验和浙江精神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三是抓经济与促稳定相结合。要进一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集中有限财力保障年初确定的各项民生工作有序推进,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在工作重点把握上,要着力在“一个巩固、两个更加”上出实招、求实效。

(一)努力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好势头。必须清醒地看到,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6.3%很不容易,但距离实现全年9%左右的增长目标还有不小距离。据省统计局初步测算,要实现全年9%左右的增长目标,三、四季度当季生产总值增速必须从二季度的8.9%提高到10%以上,如果服务业继续保持上半年12.2%的增长水平,那么三、四季度当季工业增加值增速必须从二季度的5.3%提高到1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相当艰巨。为此,要继续“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尤其要主攻工业,力争工业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贡献。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特别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进一步加大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的力度。工业要上去,关键靠市场。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市场需求不足,但不是没有市场,关键是在有限的市场需求总量中我们能拿到多少。所以,企业要千方百计、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研究分析市场、开拓市场,这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广大企业不仅要对现有产品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了解得一清二楚,还要善于发现新的市场,开拓潜在市场,同时更要掌握市场的竞争态势,加强对竞争对手竞争优势的分析比较,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相应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当前要重点做好这几项工作:第一,要千方百计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对外产业投资和转移推动我省产品出口,稳定和扩大出口。特别是一些出口龙头企业,必须要学会“走出去”。第二,要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必须国外国内市场一起抓,省内省外市场一起抓,城市农村市场一起抓。加大浙江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我们调整的一个主要方向。要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和浙江商会作用,组织企业抱团营销,抱团构筑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在全国重点城市组建浙江产品贸易(展示)中心,实施“浙江名品进名店”工程,积极发挥网上市场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努力提高我省产品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第三,要抓住当前投资高速增长的机遇,抢抓扩大投资形成的市场份额。要想办法把浙江的商品打出去,抓住机遇,把全国的、中西部的投资拉动变成我们的市场拉动。第四,各级政府和部门都要进一步支持企业开拓市场,要落实好现有的有关政策,还要研究新的举措来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投资拉动需求仍要发挥巨大的作用。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要抓好在建、开工、前期等“三个一批”项目,努力解决这些关系到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目标、战略性的基础设施,以及涉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改善民生等重大建设项目的“落地难、配套难”问题,要在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加快重点项目的推进。要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和央企来我省投资。第二,要花大力气支持、鼓励和激活企业投资,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各级政府特别要花大力气来推动企业围绕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省政府今年专门安排5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补助,国家还要在这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我们要抓住机遇。第三,要围绕当前的消费热点加大投入。要稳定城市住房发展,同时要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这既是投资拉动,也是解决城乡统筹、保障改善民生的一项政策。我们要认真落实好省里的工作部署,力争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第四,要加强中心镇的规划建设。这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研究制定推进中心镇规划建设的政策意见。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要继续减轻企业负担,继续“减、免、缓、停”一批行政事业收费和服务业收费,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类收费,健全减轻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二要继续加大金融对企业保稳促调的支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各类金融机构都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三要继续为企业搞好服务。

(二)更加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结构调整优化是实现经济调整转型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举措,要花更大的力气、下更大的功夫。

第一,加快提升产业竞争优势。要提升产业价值链,拓展产业链,通过产业提升和结构的提升,加快构筑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机遇加快服务业发展,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生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产业、信息和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金融业等生产业。二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11个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抓好石油、化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三是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抓好145家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作和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试点,积极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四是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完善落实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创新载体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推动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项目对接,使创新具体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实施中。运用好工业转型专项资金,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

第三,继续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上半年,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了7%左右,COD排放量下降了3.04%,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了6.4%。这也是这两年来节能减排推进效果比较明显的地方。我们要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结构的突破口,特别要在创新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求突破。要研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三)更加着力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越是在经济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

一是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工作。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就业对象等重点人群的就业。

二是着力解决社保、就学、就医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的参保覆盖面,全面推进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研究制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关政策。切实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制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继续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

篇2

缓中趋稳

随着全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平稳增长阶段以来,四川经济正处于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的下行期,但今年前两个季度,全省经济由减缓转向回升。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GDP实现12697.4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6.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7088.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282.6亿元,增长8.5%。三次产业呈全面回升态势,且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前8个经济大省中仍然名列前茅。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在前8位经济大省中居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全国持平,在前8个投资大省中居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在前8位经济大省中位居第1位。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三次产业全面回升:农业生产稳定;工业增速回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幅比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加快,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由一季度的7.4%提高到8.5%。

投资消费增势稳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51.3亿元,同比增长13.0%;消费品市场增幅回升,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17.2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比一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

物价、金融平稳运行: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9%,涨幅比去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低0.2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4个百分点。6月末,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2442.8亿元,同比增长15.9%。

稳中有进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上半年,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的11.1:55.6:33.3调整为10.5:55.8:33.7,二、三产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在工业内部,汽车、计算机、电力等优势产业增长较快,高技术行业比重持续提高,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8%,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1%,三个行业增加值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个百分点,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8.6%,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高耗能工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降低1.7个百分点,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降低1.3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增幅回升。上半年41个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增加值增长,比一季度增加3个,19个行业增加值增幅比一季度回升。其中,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最大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占8.3%)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一季度回升5.8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6.8%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回升0.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3.7%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速由一季度的下降8.6%转为增长1.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3.9%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速由一季度的下降4.0%转为增长5.2%。同时,停产企业减少,截止6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停产企业675户,比去年同期减少539户。

民生持续改善。一是就业形势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8万人,同比增长5.8%,已完成全年就业目标的71%。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7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31.1万人,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二是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受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劳动力薪酬价格提高等因素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增幅减缓的条件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高于去年同期。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842元,同比增长9.7%,增幅高于去年同期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411.3元,增长12.3%,增幅高于去年同期0.2个百分点。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由于农民增收幅度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按照半年两个收入之比,城乡收入差距同比缩小0.06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形势较好。初步测算,上半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下降幅度均大幅度超过年初预期。

主要问题

市场需求尚未明显好转。自2012年5月以来,我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经连续26个月下跌,受传统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较高的影响,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能过剩的现象将更加明显。

工业效益明显下滑。今年以来,物流、融资、用工等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明显上升,生产经营受市场和成本双向挤压,经济效益明显下滑。1-5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到11.9%,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5.7%,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仅增长3.4%,增速同比回落10.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全省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0个行业利润下降,其中占全省工业利润比重最大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1.8%)利润同比下降27.8%,333户白酒制造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1.8%。

工业投资持续回落。工业投资自去年7月份回落至个位数增长以来,今年增速继续放缓,上半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3%,增速比全社会投资低10.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34.3%回落至31.0%,工业投资中大项目支撑不足,上半年新开工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仅10个,投资规模仅相当于去年全年的34.7%。

发展趋势

下半年,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国内经济“微刺激”效应逐步显现的宏观环境下,我省“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全省经济有望保持进一步回升态势。

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预测全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比去年提高0.6个百分点。7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表示,尽管全球经济复苏势头逊于预期,但全球经济活动今年下半年有望加强,并于明年加快复苏。

国内经济呈现企稳回升趋势。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自3月份以来已连续4个月回升,6月份为51.0%,比4月、5月分别提高0.6和0.2个百分点。

我省稳增长措施力度进一步加大。继6月初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经济稳增长的“十六条措施”以来,最近又细化出台了落实税收优惠、减轻企业负担等“十项财税政策”和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十二条措施”以及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等。

产业支撑将有所增强。农业方面稳定增长的形势较好,工业在保持回升势头的基础上,受去年煤炭行业停产整顿以及“7・9”洪灾影响工业增幅减缓、基数降低等因素影响,下半年增幅将有所提高。但受工业用电量、工业利润、工业增值税等增幅较低和工业新增产能后劲不足等影响,稳定工业增长的困难较多、难度较大,发展前景尚不容盲目乐观。

篇3

201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尤其是特大干旱、低温寒潮、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困难。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工作目标,立足全年抗灾夺丰收,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好成绩,实现粮食连续第7年增产,“菜篮子”产品稳定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同时农村其他各业协调发展,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实现了中央要求的“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为满足国内需求、管理好通胀预期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是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5年,创造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许多显著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这5年,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农业基础地位显著加强;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农机装备跨越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韩长赋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十二五”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支撑,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主要目标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在1万亿斤水平上稳步提升;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充足、质量安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大幅增加。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韩长赋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必须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要把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作为“十二五”时期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重点加强粮食产区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城市郊区农业区建设、东部沿海农业区建设、农垦经济区建设、草原生态经济区建设。谋划和实施一批现代农业发展重大工程,如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建设、现代种业、渔政渔港、新型农民培养、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现代农业发展重大工程。积极完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政策,继续增加农业投入、增加农民补贴、完善农业补偿机制、完善农产品调控政策、完善农村改革政策。

韩长赋指出,明年是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明朗,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各部门重视农业、支持农业的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要看到,明年工作面临的困难更多、起点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难度加大,保持农产品总量与结构平衡难度加大,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的难度加大,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加大。此外,保障明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难度也很大。对明年形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充分认识,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在态度上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在工作上不能有须臾的放松。

篇4

全年经济保持平稳上升。初步估计,全县生产总值首破百亿元,完成105.5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0%。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12.4亿元,增长1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亿元,增长18.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102.6亿元,居民存款61.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8.4%和14.5%;各项贷款87.8亿元,增长13.6%。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5.8:62.9:31.3调整为2008年的5.9:61.7:32.4,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形成了二、三产业互推经济增长良好格局,经济增长协调性不断增强。

农业发展良好。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5亿元,现价增长5.8%。围绕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为主线,注重政策扶持和农技推广,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特色农业较快增长。蔬菜、水果、油菜籽产量分别增长3.8%、11.8%、6%。畜牧业继续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猪肉价格稳步下降,生猪存、出栏保持稳定发展,家禽饲养量也呈上升趋势。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效益继续改善。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利影响下,工业经受了外贸出口萎缩的考验,全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县完成工业产值300亿元,增长13.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12.3亿元,增长14.4%;绗缝、制锁、水晶三大传统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4%。经济开发区规模效应增强,管理水平提升,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20家,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51.6%;完成工业产值131.6亿元,增长23%,增幅高于全县8.6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利润总额9亿元,增长6.9%,增幅在市列居第二位。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1月至11月197分,其中3项指标得分处于第一位。

服务业发展得到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总量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完成增加值34.2亿元,增长13.5%,高于工业增幅3个百分点。旅游休闲业发展较快。以仙华山为代表的景区深度开发,旅游景区品位不断提升,旅游业继续得到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亿元。商贸流通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区商贸集聚区建设不断推进,财富广场投入运行,商贸集聚区基本形成,城乡消费市场稳中见旺,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2亿元,增长19%。房地产业蓬勃发展。财富广场、富丽豪苑、东方和园、嘉毅等高档次住宅区建成,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文化传媒业得到重视:成功举办了中国水晶玻璃制品博览会、首届“三农”博览会、首届葡萄节,有力推动了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信息、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质量逐步提升

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地方财政当年安排科技支出3139万元,增长29.2%。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破解了企业技术难题,促进产品科技含量、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的提升。实施的名牌培育和品牌建设取得显明成效。

土地集约利用得到强化。继续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严把产业准入门槛,强化项目建设周期约束管理。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积极倡导不增地技改,引导企业“腾笼换鸟”。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围绕生态县建设目标,节能减排强势推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专项资金,深入实施新一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完成了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项目推进继续深入

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9亿元,增长0.3%,其中工业性投资22.5亿元,增长25.6%,房地产投资额7.5亿元,下降5.4%。

投资结构更趋合理。工业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开发区完成22项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总投资15.2亿元,增长24.6%,占全县工业投资的68%;其中设备更新投资5.9亿元。

项目推进成效显著。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丰安大道开工建设,完成沿线清表50%;通济桥水库除险加固及灌区配套工程,完成管理房改造和泄洪渠工程85%;县职技校迁建工程基本完工,黄宅初中已开展征地,实验中学扩建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二期)日处理能力8万吨土建工程,完成选址、立项、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

建材市场主体及配套工程完成建设;档案馆进行了开工奠基仪式;殡仪馆迁建工程启动前期工作。

城区面貌加快变化。城市建设有序进行,路网结构日趋完善。实施的9项城市建设工程均已立项或建设,完成石马西路改建等道路工程;东山公园、古塘源垃圾填埋场、智后路、环城西路二期、污水截流五期工程项目进入报批程序。城区拆迁项目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丰安大道启动建设;侯中路胡公祠至中余段完成部分路基土方;20省道浦后路连接工程(金宅—岩头段)完成路基98%、路面70%。

(五)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利用外资取得成效

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引资质量继续提升,引进外商独资、中外合资项目4个,完成合同利用外资33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06万美元,引进内资8.7亿元。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外贸自营进出口5.5亿美元,增长10.7%,其中自营出口5.1亿美元,增长13%。

(六)公共服务继续强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县财政“三农”资金预算安排6978万元,增长6.5%。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着力推进“甘泉工程、村庄整治、新村示范”三项工程。农村住房保险有序开展。

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全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2.9亿元,增长34.5%。全县3985名高考生上线3203人,上线率达80.4%;教育科研上新台阶,在省中小学教师课题评比中获奖8项。

文卫体等事业稳步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继续做好“上山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开展“万年”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迎会、麦秆剪贴、郑义门营造技艺、剪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群众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城区覆盖率达到100%;扎实开展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共体检12.8万人次。加强公共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卫生、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全县计划生育率87.8%,高于省市下达的85%的计划目标。

(七)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民生政策不断完善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分别增长8.9%和1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15896元,增长14.4%。

篇5

【关键词】经济 产业结构 资源环境 消费

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积极作用下,我国经济遏制了急剧下滑的势头,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我国经济的稳定回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呈高速增长趋势的同时我国的消费也在稳步提高;工业生产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调整;物价下降势头得到遏制,价格环比水平开始上涨表明扩内需一揽子政策已经消除了通货紧缩;我国宏观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并形成企稳回升态势,全年gdp增长8.7%,保8%的目标已经实现。

作者认为,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产业结构将逐步改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消费低迷;农业的劳动力就业数量庞大,40%—50%的劳动力数量只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服务业创造的产值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还要低;产业结构不均衡,制造业发展比重过大;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失衡。现在只有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我国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增长效率才会更高,经济才会又快又好地高速发展。

09年12月上旬我国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更是突出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祝宝良表示:“中央提出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未来的政策着力点将从总量增长转向效益和质量提高与结构改善上,支出结构也将更多投向完善消费刺激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稳定外需等方面。”

2010年,我国第一次产业的比重将有较大幅度下降,第二次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次产业的比重有所增长。第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的分配将逐渐趋于合理。

我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走完工业化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必然在各个发展阶段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重叠,阶段性特性不明显,因而要求制定的产业政策要更具有灵活性、准确性和层次性。

第二,经济发展更注重资源和环境

目前我国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尽管我国许多种类的自然资源储量巨大,但人均水平很低,许多指标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而且许多新探明的储量由于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所限而不能为我所用,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会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

生态环境的变化总体趋于稳定、有所改善,根据我国发改委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为——2009年度报告》,我国在1990年至2005年间,单位gdp能耗已经下降了47%。预计2010年底有望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2010年间,工业的污染强度会有所下降,并产生加速缩减“三废”排放总量的效应,但仍将无法抵销工业快速增长造成的“三废”排放总量的增长。植树造林、荒山绿化、水土保持、沙化治理等随着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取得进展而出现良性发展,保持稳定乃至有所改善的生态系统越来越多,但总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仍任重道远。尽管城市的环境污染的相对强度将缓慢下降,但现有的由农村发育起来的新建城镇的环境污染强度将逐渐提高,而且将出现污染源产业或企业向农村转移的趋势。从地域上看,中西部地区的污染增长率将会大大高于东部地区。

第三,技术进步,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初步现代化

经济增长应更多地依赖于科技进步,改变过去粗放经营、浪费资源的生产模式。

现在我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科技进步将成为推动其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随着“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金桥工程等高新技术发展与扩散以及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为提高中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积极引进国外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缩短了中国各领域技术装备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与此同时,国内在消化利用引进技术设备的基础上,独立开发与研究能力将大大提高,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将形成一个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完整的先进技术体系。

技术进步应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

技术进步需要投入,技术水平的提高总是离不开资本投入的增长,因此重视技术进步就必须增加投入。鉴于我国目前财力物力相对有限,在此问题上可采取“抓住重点,加快改革”的方针,即在有限的高新技术领域内采取重点突破的战略,对于大范围的产业技术进步,则应通过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依靠市场竞争来加快其步伐。另一方面,在引导技术进步,规范企业行为上,可采取“适度干预,赏罚结合”的政策,通过制定各种有时效性的产业政策,促使企业走集约化道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并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低水平的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组织实行惩罚,迫使其重视技术进步

第四,扩内需,促进居民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国居民的消费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食品费用比重下降趋势会更明显,恩格尔系数可能下降到40%左右;随着城市居民的住房消费体制由供给、半供给型转变为市场型,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住房费用占支出比重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2010年可达到20%左右。医疗费用占支出比重也会随着现代体制的改革而有所上升;文化消费比重将会逐步上升,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培训、书刊、声像、戏剧、旅游、娱乐等文化教育方面的时间和费用必然越来越多,其消费比重自然会有所上升。

第五,投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

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国民间投资2010年有望进一步回升。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仍需注意几个问题

2010年,我国内需强劲恢复、货币信贷高增长,以及资源、能源价格体制进一步改革,都将形成重新推高物价的动能,但也存在一些抑制通胀的因素;当前,对房地产“泡沫化”的担忧与日俱增。房价上涨较快,投资、投机往往大于消费,虚拟资产的特征就会明显突出;全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较大困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加快提升技术进步贡献率。

参考文献

[1] 半月谈.2009年24期.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10年政策六大指向.

[2] 祝宝良.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篇6

一、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预计情况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农业生产情况平稳,农村经济预期良好。

今年我区加大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今年以来,我区气候、地墒条件良好,小麦生长总体向好,夏粮有望获得好收成。畜牧业生产略有增长,一季度,全区猪、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3.8万头、3万只、72.4万只。肉类产量3835吨,同比增长9.6%;禽蛋产量2643吨,同比增长9.7%;奶类产量974.4吨,同比增长8.8%。

(二)工业生产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回升。

(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四)假日经济效应明显,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五)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实现了开门红。

(六)财税状况有所好转,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物价水平持续走高。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当前我区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一)工业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作为区经济支柱的工业,增长的基础仍然不稳,企业增效的形势仍较严峻,提升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的压力依然较重。

二是工业企业能源供应严重不足。我区的企业(陶瓷、耐火材料等)均以清洁燃料——天然气为主,但目前,企业普遍存在天然气供应压力不足的情况,达不到窑炉供热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达不到要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此外,企业的生产经营还受到限电措施的影响,电价的上涨使企业的用电成本增长了2.3%。

(二)对外贸易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尚不明朗,外需市场总体仍较为低迷,我区外贸出口仍未摆脱下行局面。去年以来,全区外贸出口一直呈负增长,而且这种趋势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西方国家经济是真正企稳复苏还是短暂回升,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危机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还在延续,随着竞争的加剧,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也日趋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会受到一定影响。

(三)财政收支压力较大。

受部分重点企业税收下滑、结构性减税免费、新增税源相对较少等因素影响,财政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保增长、扩内需、重民生等政策的出台,刚性支出大幅增加,财力缺口进一步加大。

(四)城乡居民增收压力大。

金融危机使我区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目前,全区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初期,在逐步恢复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城乡居民以及单位职工的收入缺少有力的增长因素,增收的压力依然很大。

四、经济运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确保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一是认真研究国家、省、市产业政策、投资重点,围绕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搞好项目的策划;

二是做好项目的融资工作,深化银企合作,最大限度地增加信贷规模,放宽市场准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保障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三是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积极落实土地、资金、能评、环评及基础配套,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二)实施工业调整提升工程,巩固工业生产回升基础。

一是推进工业布局调整,大力实施我区的“一核二区三片”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加快工业企业向“两区”搬迁步伐;

二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抓住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我区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同时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装备提升我区传统产业的改造;

三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以多种形式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建立技术联盟,联合攻关,人才共用,成果共享。深入实施技术标准和品牌化战略,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

(三)积极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以围绕我区文化特色产业为中心,以打造“鲁中休闲文化名城”为指导,大力调活发展服务业。培植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商贸物流企业、文化创意企业、信息咨询企业,抓好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

篇7

就业扩大、物价稳定、收入增加,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从五大宏观经济指标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速回升、就业扩大、物价稳定、居民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经济增长稳中有升。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上年四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6.7%~6.9%之间,增长的稳定性不断提高。就业形势稳定向好。1―4月份,城镇新增就业465万人,比上年同期多增22万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左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左右,均比上月和上年同月下降。物价水平温和上涨。1―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2.1%,呈温和上涨态势。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0%,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加快0.5和0.7个百分点,快于GDP增速0.1个百分点。国际收支状况改善。我国货物进出口回稳向好,综合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经常项目继续保持顺差,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总体稳定。4月末,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8931元,比上月末升值0.09%;外汇储备余额30295亿美元,比3月末增加204亿美元,连续3个月回升。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我国经济不仅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且民生保障能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提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实体经济趋好、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今年以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不断取得新进展。1―4月份,全国新退出钢铁产能3170万吨、煤炭产能6897万吨;4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7.2%,降幅比3月末扩大0.8个百分点;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2%,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25元,同比减少0.15元;1―4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水利管理业等短板领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0.4%、28.4%、16.1%,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促进市场供求关系继续改善,带动企业经营状况和预期持续好转。1―4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2%,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4个行业产品价格上涨,价格同比上涨的行业面在扩大。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8.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0.9个百分点。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2%,高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处于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0%,高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保持在54.0%及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与此同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首批试点稳步实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跃升,这些举措降低了企业制度易成本,有效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市场活力,促进企业转型发展,重塑我国竞争优势。

在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升级,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得到加强。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稳中有升。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6.9%,加快6.7个百分点;铁路货运量增长15.4%,上年同期为下降7.9%。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4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1%,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在8%以上较高水平。旅游、体育、健康、文化、养老和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欣欣向荣。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占据半壁江山,对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5%,比第二产业高17.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7%,比第二产业高25.6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消费为主、出口加快、投资跟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全国上下始终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深入发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需求结构升级转换,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5.8%,高于外需91.6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初显。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2%,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高出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58.6个百分点。消费增长稳中有快,1―4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虽然投资增势略缓,但结构优化改善的特征日趋明显。1―4月份,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2.6%和12.1%,均快于全部投Y平均增速,为先进产能注入新动力。同时针对薄弱环节“点穴”发力,生态环保、公共设施、水利、交通运输等短板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有效纾缓了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从外需来看,回稳向好态势明显,1―4月份,全国进口、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0.3%、14.7%,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消费成为稳定内需的压舱石,外需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今后一个时期看,这一动力格局仍会不断地得以巩固。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收入稳定增长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将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也将为外贸回稳向好创造有利条件。4月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0.7,环比回升0.5,预示下阶段外贸将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化、创业创新蓬勃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今年以来,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并茁壮成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部署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顶层设计出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工程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军民融合稳步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完成发射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成功首飞,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在我国问世,全球首次试开采可燃冰成功,成为世界第一个实现稳定开采海洋超级能源的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效果明显。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5个百分点。1―4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4和4.8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3%、15.9%和11.6%,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创业创新势头良好。1―4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181万户,同比增长15.2%,日均新登记企业1.51万户;专利申请量95万件,同比增长6.5%。新业态新模式茁壮成长。“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线上线下加快融合,以网络销售和快递业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快速增长。1―4月份,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19180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商品零售额14618亿元,增长25.9%。完成快递业务量106亿件,同比增长29.8%。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正逐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新产品新服务快速增长。1―4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1.7%,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21.7%,太阳能电池增长18.2%,智能手机增长10.9%。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快速发展,分享经济广泛渗透,跨境电商、在线医疗、共享单车等新服务模式层出不穷。新动能不断积聚壮大,有利于掌握未来产业布局的主动权,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三大战略稳步推进、四大板块良性互动、新的增长极蓄势崛起,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空间

篇8

7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9月召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会议还全面分析了今年以来的全国经济运行情况,充分肯定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势头日趋明显,同时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保增长中更加注重六个方面的调控重点,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很重要、很及时,为我们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7月21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总结分析今年以来全省的经济工作,深入研究部署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明确了力保经济持续回升、强推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和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全省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常委会经济形势分析会的具体部署,全力以赴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一、认真总结上半年全省经济工作,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全省上下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两创”总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标本兼治、保稳促调”一系列举措,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化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着力推进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各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企稳回升,为力保经济持续回升、强推经济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事实充分表明,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工作举措是及时的、正确的;全省各地各部门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尤其是各金融机构、各民营企业的工作是努力的、务实的,也是有效的。

总结我省上半年的工作,主要特点和成效是:

1.千方百计抓投资、促消费、稳出口,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大力推进高速铁路、公路、机场、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重点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和“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加大“两房”建设力度,投资增幅处在近5年来的高位。制定实施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政策意见,积极推动“家电下乡”、促进旅游等各项工作,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积极扶持出口企业,帮助和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月度出口总额保持基本稳定。

2.努力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促进了全省经济的企稳向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全面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农业生产稳中有升。紧紧抓住工业这个关键,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积极支持企业拓展市场,积极鼓励企业创业创新,扭转了去年4季度以来工业逐月下滑的态势。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成为上半年经济增长的亮点。

3.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省政府及时研究编制了11大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制定出台了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新能源、促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积极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1―6月,单位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7%左右。

4.加强就业、完善社保、促进增收,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高度重视就业工作。1―6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0.1万人,帮助17.9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截至6月底,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达到72.8%。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1―6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9.8%和7.9%。

5.明确重点、积极试点、全面部署,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省委召开十二届五次全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出台了深化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具体政策举措。深化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启动省直部门和市、县(市、区)多层面、多层次、多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扩权改革、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城乡体制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机制建设,加快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为“保增长、促转型”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回升过程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不少。世界经济形势特别是美国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不利影响仍然很大,外贸出口大幅下滑态势在短期难以改变;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长不快,投资增长的持续性面临较大压力;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工业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挑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公共财政支出压力加大。

我们要充分认识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经济复苏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充分认识完成经济工作任务和实现全年经济工作目标的艰巨性,进一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应对、狠抓落实,努力把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巩固好、发展好,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而不懈努力。

二、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下半年经济工作的要求和重点

当前,我省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以克难攻坚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扎实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积极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咬定全年目标不放松,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深化改革开放不懈怠,力保经济持续回升、强推经济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注重调整结构,更加注重服务企业,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维护稳定,巩固和发展企稳回升势头,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要继续坚持统筹兼顾,把保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结合起来,把抓发展与促改革结合起来,把抓经济与促稳定结合起来,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以加快建设营销网络为重点,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要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企业在国内外建设营销网络的政策举措。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建立营销网络。省属国有企业要发挥优势,率先行动。二是充分发挥浙江在外商会的作用,组织企业抱团出击。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的作用,通过在外设立分市场,带动浙江产品销售。四是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推动更多的浙江名特优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

2.以抓紧准备和启动后续建设项目为重点,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一是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实施进度,重点抓好在建、开工、前期等“三个一批”项目,超额完成“三个千亿”工程投资任务。二是积极鼓励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要在坚持不搞重复建设、不牺牲生态环境、不违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投资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省有关部门及各地要尽快摸清情况,拿出具体的政策意见。三是加快实施“百万”造地保障工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畅通投资渠道,放宽政策限制,鼓励企业、民间资本参与。省有关部门要抓紧规划提出一批大的造地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同时创新项目管理办法,把大的造地项目列入省重点工程。四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农村住房的“两房”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指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大胆创新,通过宅基地空间置换等办法,积极引导农民到中心村乃至中心镇、县城周边乡村建房居住。省委、省政府准备8月份召开现场会,总结交流各地做法,大力推进“两房”建设。

3.以积极发展新产业为重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要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抓住机遇发展新产业,尤其是大钢铁、大石化、汽车、船舶、大型成套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新产业。我们要立足浙江实际,着眼国家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渐把这些新产业培育成为浙江新的支柱产业。同时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省有关部门要对这些产业进行逐一的深入研究,提出政策举措。

4.以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新平台为重点,拓展新一轮发展空间。要着眼于提升浙江发展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在杭州湾及温台沿海地区,以丰富的滩涂资源为基础,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大平台,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拓展新空间,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产业基地。三门湾、温州湾、台州湾、杭州江东地区、绍兴滨海地区、宁波余慈地区、舟山滨海地区、嘉兴东南新区等地条件比较好,要在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省有关部门要抓紧调查研究,抓紧制定规划。在浙中地区,也要以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为基础,结合浙中城市群建设,规划建设1―2个新平台。

5.以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规划建设“科技城”,是浙江推进自主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省直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抓紧规划论证,争取早日建成,早日发挥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争取在5年内形成500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省级和市级创新型企业。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重点是积极鼓励和支持这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

6.以推动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为重点,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开放。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下半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部门、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相关政策举措,年内出台。二要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强镇改革,继续把部分省一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给县(市)。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具体的政策意见,年内也要出台。同时,要积极推进扩权强县向“两头延伸”,增强市一级和中心镇的发展活力。三是要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先试,全面启动省直有关部门、未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设区市和各县(市、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省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研究协调有关政策措施。四要深化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就业、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五是继续推进企业改革,结合培育创新型企业,引导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三、加强领导,改进作风,全力以赴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1.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情报沟通,积极开展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专题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深化“双服务”专项行动。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一步拓宽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成效,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引导企业调整结构,帮助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深化“双服务”专项行动。

3.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围绕“保增长、促转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各项工作,最近已经分解到各部门。今天,省委、省政府又对下半年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抓好落实。下半年,省委、省政府将组织督查组,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部署的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检查,省委常委会将专题听取汇报。

篇9

一、2012年中原经济区经济运行总体状况

由于中原经济区还是经济概念,涵盖全区的统计体系还不健全,因此笔者的分析主要以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的统计数据为主,数据主要来源为河南统计年鉴(2012年)和河南统计网。

(一)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稳中趋进

2012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27.72亿斤,比2011年增产19.22亿斤,至此,河南省已经连续9年增产,连续7年超千亿斤,农业生产情况总体较好,河南的农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工业经济波动趋稳,呈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服务业中的金融业运行基本平稳,房地产市场趋于稳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增长稳定,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稳定发展,贡献逐步提高。

(二)三大需求的增长稳中趋升

2012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3.8%;2012年河南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480亿美元,同比增长47%,其中出口275亿美元,增长43%,增速居全国前列。全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突破5 000亿元,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120亿美元,增长20%。

(三)经济效益缓中趋稳

2012年以来,河南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持续在15%左右的区间内运行。河南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增长14.8%,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4%,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5.0%,且持续回升,企业效益逐步趋稳。2012年河南省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同比加快1.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实际增速同比基本持平,居民收入保持增长。

(四)结构转型稳中趋优

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同比下降2%为基数,2012年河南省全社会能耗增速同比增长2.4%,GDP增速同比增长10.3%,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6.9%左右,而国家下达的任务是下降3.5%,可见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二、“十二五”期间中原经济区经济稳健运行的压力

2012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基本形成,但基础还不稳固,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多。

(一)需求制约依然突出

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美、日等国经济复苏仍较缓慢,难以强劲拉动世界经济增长。2012年我国出口增长2.9%,同比回落18.2个百分点。可以说,当前的需求不足是近年来少有的,未来一段时期,内外需求不足的问题虽可能有所缓解但不会有大的改观,复杂的国际环境导致中原经济区发展环境持续趋紧。

(二)企业经营困难并且风险仍在蔓延和累积

一是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竞争压力空前加大。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萎缩,钢铁、水泥、光伏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去年产能化压力加大,企业库存大量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明显下滑,竞争空前激烈。二是受需求和成本双头挤压,工业企业利润较低,不少企业处于保本和亏本经营状态,企业经营困难加大。2012年河南省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7.8%。三是随着企业经营困难面的持续扩大,将在资金链、就业面等方面带来潜在风险,风险仍在累积。

(三)财政增收难度加大

受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市场加强调控等因素影响,2012年河南省财政收入增幅比2011年大幅回落。当前,经济运行趋势仍未明朗,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加之企业利润持续低位增长,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仍无松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持续增收的难度不小。

三、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快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农业稳定发展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又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前提。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对农业发展更不能有丝毫放松,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并举,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区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三)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战略重点。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就要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要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着力发挥郑州、洛阳等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其他省域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县域和县级城市,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市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把城市群和城市组团作为优化城市形态的主要抓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大力实施“一基本两牵动”方略,不断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重点解决进城农民就业、居住等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 加强开放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要完善中原经济区联动发展机制,加强中原经济区内部各地区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地区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建立与其他经济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人才、物流、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合作。

篇10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冲击,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积极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各项举措,着力推进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全省经济企稳回升、积极向好。1―9月,全省GDP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升4.3和1.4个百分点,呈现出“增速持续回升、效益逐步向好、调整积极推进、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增速持续回升。主要体现在经济指标增速呈逐季回升态势。1―9月,全省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1.8%,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二产增长4.4%,比一季度提高7.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三产增长12.5%,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3%,比一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3%,比一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出口同比下降18.3%,比上半年收窄1.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下降11%,降幅明显收窄。

二是效益逐步向好。主要体现在企业效益、财政收入逐月好转。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累计增长4.5%,增幅呈逐月提高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下降9.4和2.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幅持续回升,1―9月,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4%,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8.8和4.8个百分点。

三是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主要体现在经济转型升级迈出新的步伐。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化,投资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科技投入继续保持增长,研究开发得到加强。1―9月,服务业投资额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0.6%;新产品产值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出9.9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9.4%。同时,节能减排成效明显。1―9月,全省单位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5%,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6.5%。

四是民生不断改善。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就业和社保工作力度加大,“两房建设”加快推进。1―9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0.1%和8.7%;全省新增就业59.97万人,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1万人;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进一步增加;累计新增廉租住房保障9858户,截止8月末,全省24.3万农户进行了住房改造。

保稳促调成绩来之不易,克难攻坚探索弥足珍贵。总结前三季度经济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并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体讲,有五个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一是坚持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与立足浙江实际相结合,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今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研判,及时掌握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坚持从浙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今年以来,我们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着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是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政企联手促进经济企稳回升。今年以来,特别是第二季度以来,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思路,研究出台了11大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扶持146家龙头骨干企业、促进21个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帮助企业应对危机、排忧解难、促进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同时,鼓励企业自强自立,按照市场规律,调整经营策略,优化产品结构,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是坚持保增长与惠民生相结合,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就业、加强社保、加快“两房”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扩大内需,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促发展与抓改革相结合,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今年以来,我们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深化改革开放,把贯彻落实中央政策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着力解决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为“保增长、促转型”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尤其是“四个不平衡”现象要深入研究

当前,我省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特别是经济运行中的“四个不平衡”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深入研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一是工业经济低位运行与服务业快速增长的不平衡。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第三产业增长12.5%,两者之差高达9.7个百分点。如何在继续保持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促进工业持续回升,是当前我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是出口深度回落与投资、消费较快增长的不平衡。1―9月,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实际增长19.1%,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5%,均处于近几年来的高位,但出口仍然是两位数的负增长,外需疲软已成为拖累我省经济增长的最大因素。如何在继续保持投资、消费较快增长的同时,进一步缩小出口降幅,力争全年出口降幅控制在15%以内,是我省当前经济工作的紧迫任务。

三是非国有投资增长缓慢与政府主导型投资高速增长的不平衡。1―9月,全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27%,非国有投资只增长9.2%,特别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制造业投资只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18.4%。如何在继续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加快启动民间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是我省当前经济工作中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是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与财政支出高位增长的不平衡。1―9月,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4%,但支出增长18.7%,两者相差达11.3个百分点,加大了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如何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确保财政保增长、保民生、促转型的投入,是我省当前经济工作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三、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做好年内经济工作,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全面实施“两创”总战略,继续坚持“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认真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各项工作部署,巩固经济回升的向好势头,咬定全年目标不放松,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深化改革开放不懈怠,进一步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工业是实现全年目标的关键,必须作为首要任务紧抓不放。一要把国家及我省有关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大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二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开拓,政府和企业共同做好参展会、抓订单、建网络三篇文章,不断扩大浙江产品的市场份额。三要大力促进块状经济和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提升竞争力。

2.出口是实现全年目标的薄弱环节,必须努力扭转大幅下降趋势。一要用好用足各项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快调整出口结构,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二要继续加大外贸促销力度,组织好广交会、义博会等展会的参展工作。三要继续改善外贸出口环境,努力在大通关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同时,要高度重视贸易摩擦问题,支持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积极应诉,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服务业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必须继续做好提升发展工作。一是认真贯彻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加快发展服务业工作的意见》。二是抓紧编制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启动编制服务业十大重点行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三是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品牌建设力度,建立促进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四是继续做好企业主辅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

4.转型升级是发展的根本出路,必须抓住不放、扎实推进。一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重点抓好新平台、新产业的规划建设和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工作,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努力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二是大力推进产品转型,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基础装备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推进企业管理转型,提升管理水平。四是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转型,为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5.投资是保稳促调最直接的手段,必须努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一要加快在建项目进度,特别是农村住房改造,要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有力的举措进一步加快推进。二要加大土地、资金等保障力度,争取新开工一批项目。三要抓紧做好一批项目的报批催批等前期工作,同时做好重大投资项目梳理、筛选及储备工作。四要研究制定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意见,努力推动民间投资。

6.改革开放是保稳促调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一是抓紧研究行政审批“四减少”的具体实施方案,争取年底前出台。二是加快推进各项改革试点。省直有关单位及各市、县(市、区)要抓紧研究制定改革试点方案,争取年内再启动一批。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抓好基层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四是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抓紧研究出台新的县级扩权事项,并积极推进扩权强县向“两头延伸”。五是认真实施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7.改善民生是保稳促调的根本目的,必须统筹兼顾、积极推进。一是抓住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促进就业继续增长。二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重点是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三是认真做好元旦、春节前的慰问工作。同时,要切实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8.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保稳促调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过两天,省委将召开十二届六次全会,专题研究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部署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同时,会上还要总结上次全会以来的省委常委会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重点研究部署年内经济工作。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努力开创我省党建工作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篇11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认真回顾、总结20*年商贸流通工作,进一步明确2009年全市商贸流通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动员全市商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为保增促调、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20*年,全市商贸流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一是服务保增促调作用突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8亿元,同比增长19.6%,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达到421.8亿元,同比增长11.9%,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0.6%。全市新开规模以上商贸企业5066家,新增就业岗位5万多个,商贸业从业人员达到60.3万人,占全市职工就业总人数的12.*%,成为吸纳社会就业最多的行业,为我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推进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以连锁经营为主导的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截止20*年底,全市连锁经营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36%。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中国塑料信息网、中国液体化工交易网等一批交易网站,成为国内行业信息和商品交易的权威平台。“81890家政服务网”,被商务部树为样板在全国推广。“引进来、走出去”取得新成效,全市新引进内外资重大商贸服务业项目100多项,一大批名企、名店落户我市,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商贸流通业结构调整和层次的提升。

三是重大商贸项目有序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抓住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实施“中提升”战略的契机,完善商业网点规划,推进项目开发建设,全市完成商贸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投资150多亿元,建成综合性购物广场、星级酒店、大中型百货商场、特色街、专业市场等各类商贸设施近100个,有力提升了我市商贸服务功能,促进了城乡消费和经济发展。

四是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各地围绕民生改善,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扎实推进各类商贸实事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城乡居民消费环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社区“双进”工程、“放心早点”工程、农村菜市场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商品购物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建菜篮子基地建设任务圆满完成,菜篮子商品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生猪定点屠宰、酒类流通和成品油市场管理进一步强化,市场运行规范有序,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二、增强机遇意识,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

当前,商贸流通业已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力量,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商贸流通业在保增促调中至少有四方面的作用。首先是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最终消费需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世界经济明显减速,外部需求大幅萎缩的形势,中央提出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加快形成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对商贸流通业提出了新要求。其次是衔接产需,服务生产。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既可以引导生产,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又可以创造需求,促进消费,使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促进生产和发展。再次是促进就业,保障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商贸流通业就业容量大,是安置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人民群众就业带动创业的重要渠道。第四是保障供应,维护稳定。商贸流通业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实现各类商品正常供应,满足生活、生产需求,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主要途径。正因为商贸流通业的这些服务功能,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开拓市场、扩大消费的新举措,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商贸系统的同志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商贸流通业要成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消费是经济运行的核心,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力量,扩大消费既是当前的应急之策,更是长远战略。商贸流通业要担当起全市经济“保增长”的主力军,把扩大消费作为核心任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搞活流通,促进消费,进一步提高消费对我市经济的贡献率,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加速器”。同时,要在开拓市场,服务生产上有新的举措,新的作为。要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引导企业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宁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升服务生产、服务经济的水平。

二是商贸流通业要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从我市经受历次危机冲击的经验看,每一次危机都成为我们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加快体制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经济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重大机遇。当前,商贸流通业要抓住这轮经济结构重新优化升级的机遇,把握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调整的新变化,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不断拓展为生产、消费服务的领域,进一步增强服务一产、二产的融合渗透能力,减少流通层次,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我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商贸流通业要成为促进充分就业的重要渠道。今年是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一年。我市作为一个开放早、外向型经济特色鲜明的沿海港口城市,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市经济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企业开工不足、停产、半停产和关闭等现象增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而商贸流通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发展空间大,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就业,促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局势。

四是商贸流通业要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用钱买方便、买放心、买健康、买时尚、买休闲,已经逐步成为大众行为,也对我们商贸流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商贸流通工作要紧跟形势发展,紧贴市场需求,围绕民生改善,不断完善消费网络,丰富业种业态,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构筑起市场繁荣、群众满意的新型服务平台,让城乡居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三、提升服务功能,为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2009年的商贸流通工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要求,迎难而上抢机遇,坚定信心求突破。重点要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提振消费信心,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经济困难时期,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有信心,才能有思路和方法,才能转危为机,实现跨越发展。我们要从提振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入手,努力挖掘消费潜力,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把居民的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现实购买力,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一是要重视促销展销活动,扩大商品消费。商贸主管部门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全方位谋划,多渠道出击,指导企业搞好营销策划,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办好食博会、美食节、旅游节以及各类以商品促销为内容的节庆展会,聚集人气,促进消费。要创新营销手段,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与会展、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联手,举办各具特色的系列活动,形成会展、购物、旅游、休闲消费的叠加效应,着力培育汽车、住房、旅游等消费热点,激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大众餐饮等市场需求,扩大消费规模。要全力做好“家电下乡”工作,将政策宣传到户,将资金补贴到位,确保家电质量,完善售后服务,带动企业生产,拉动农村消费。

二是要切实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挖掘消费潜力。中国人有积谷防饥的习惯,因此消费大多是刚性需求,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蕴藏的消费潜力很大。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不及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我市居民的储蓄率达到37.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水平不及西方国家的五分之一,消费水平的提升空间巨大。改善消费预期是启动消费的关键。要运用多种形式积极进行宣传,让消费者理解国家出台的各项保增长、扩内需的措施及其实施效果,并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可支配收入形成乐观预期。应该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机遇。要通过宣传引导,使城乡居民认识到,我市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未来经济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将持续提高,后顾之忧将进一步减少,以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消费预期。同时,要多渠道进行积极的消费教育和引导,提升消费者科学消费的意识和能力,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引导城乡居民积极消费,提高消费能力,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要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带动效应。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商贸基础设施建设,消费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从现代商贸流通业的要求看,我市的商贸企业不管是规模还是经营的水平、服务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要进一步健全城乡流通网络,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商贸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城市社区“双进”工程,完善服务设施,便民利民消费。要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升消费服务水平,加强对定点屠宰、成品油、酒类、特种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要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商贸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努力营造购物方便快捷,企业诚信服务,市场安全有序,群众放心消费的良好局面。

(二)抓好转型升级,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商贸流通业要以主动应对金融危机为契机,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运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经营模式改造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推动商贸流通服务业转型升级,从传统的保障供给,主要为生活服务提升到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努力为生产服务,以现代化大流通带动现代化大生产,加快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

一是要加快从生活业为主向生产、生活并重转型。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业与一、二产业的融合,形成对一、二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要充分利用商贸业掌握零售终端的优势,通过组织举办各类展销展览展示活动和实施“家电下乡”工程等途径,积极帮助宁波企业拓展营销渠道,开拓国内市场。要研究探索生产企业主副分离出的物流、销售等资源的整合,提高流通效率。要努力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以“基地+市场”、“农+超”等形式,以市场牵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工就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是要加快从满足本地生产生活为主向为区域经济服务转型。要充分利用我市产业基地和港口优势,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龙头市场。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和物流技术加速现有市场的改造升级,支持液体化工、煤炭、塑料、钢材等生产资料市场进一步做强做大,支持粮油、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生活性批发市场进一步整合,促进商品交易模式、经营管理方式创新,提升市场交易水平,扩大交易规模,进一步增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服务能力。

三是要加快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要推动连锁经营向纵深发展,积极鼓励支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向社区、乡镇延伸,推动连锁经营向多领域扩展,向市外及周边地区扩张,发展一批跨区域发展的大型连锁企业。要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企业的普及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探索卖场销售与网上销售相结合、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更高层次发展。要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探索营销业态创新,依托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网络,稳步推进网购、电视购物、自动售货等无店铺零售新业态发展。

(三)着力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商贸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要充分发挥商贸流通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与其他行业相比,商贸流通服务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对技术、技能和资金的要求一般不高,而且具有相当广泛的涵盖范围,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技术水平的就业者有着充分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包容性,能为就业者提供多层次、多样性的选择。可以说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大有可为。我们要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努力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促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形势作出积极贡献。

二要进一步提高市场运行保障水平。要建立起准确监测、深刻分析、科学预测、快速反应的商品市场运行监测调控体系,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商品市场供求动态,为有效实施市场调控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各类商品货丰价平,有效满足居民需求。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完善措施、落实储备,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关键时刻各类应急商品和物资拿得出、供得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篇12

我国经济虽然总体运行平稳,但也有下行压力。我国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从外贸方面讲,现在首先要稳定相关政策,稳中求进,力争完成2012年进出口增长10%的任务,以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为了缓解外贸遇到的困难,帮助企业发展,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已经采取不少重要措施,如对企业减轻税负,降低利息,最近又降了025%,这是很重要的。在金融融资方面,支持企业增加出口信用担保额度,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实行汇率双向浮动,并扩大了浮动区间,加大了进口力度,强调外贸政策的稳定,并研究新的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等。地方对企业也有新的政策支持,如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用和利息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建立地方性的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为企业提供贸易信息等服务。

在当前外贸面临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既要看到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加以应对,也要看到有利的条件和积极的因素,增强信心,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外贸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提升我国的外贸整体竞争力。现在企业普遍反映成本持续上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原材料、能源、物流等费用还会继续上涨,工人的工资,包括农民工收入,也要求年年有较高的增长,这都涉及到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也涉及到引进外资的问题,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如何提升竞争力,包括研究构成竞争力的各项因素,是当前和长期都要重视的课题。

最近国际贸易研究院提出要稳定劳动力成本,避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的意见。这个意见我觉得很有建设性。进一步来讲,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和企业应该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应该共同把企业搞好,而不是使得企业难以顺利发展。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工商联,四家联合了一个“关于2012年本市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的通知”,其中有这样的内容:“凡是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增长的,可以参照平均增长线12%,上限16%、下限5%,来执行工资调整。”“经营困难的,企业亏损的,经过职工代表会议讨论,工资可以零增长。经营好的工资多增加,经营不好的工资少增加,亏损的零增长。”我觉得上海这个政策是走在全国前面的。

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和研发的投入,日积月累就能提高生产力,研究新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用产品结构优化的办法来应对生产成本的上升,增强竞争力。同时,还要挖掘企业内部的生产潜力,降低成本,通过各种办法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第二,要重视创新,这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企业要创新,产品要创新,产业结构要创新。政府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实现创新,通过创新来扩大出口有很大的潜力。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外贸结构,当前要充分利用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支持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出口技术优势。

第三,稳定加工贸易政策,继续积极看待加工贸易。这个问题争论比较大,现在意见还是很不一致,对加工贸易的片面认识和否定应该澄清。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从2011年以来有放慢的趋势,影响到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很值得关注。要看到加工贸易在当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然,加工贸易要转型升级和承接转移,要把握当前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改善和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的配套条件和增值能力,使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产业链由低向高延伸。要从原来以加工为主向研发、设计、核心部件制造、物流管理、营销等环节升级发展,还应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

第四,完善贸易政策,优化贸易环境。商务部准备制定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地方也要加强政策配套,在优化贸易环境方面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贸易便利化。

第五,要重视开拓国际市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不但是当前的问题,也是今后若干年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越是步履艰难,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就会越大。我们应该完善政策,支持企业去积极开拓市场,包括新兴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要稳定发达国家市场。在开发市场方面,企业是主体,要做出更多的努力。还要运用多边贸易规则和区域化贸易机制,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第六,重视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我国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潜力,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应该更加努力发展服务贸易。要发掘传统优势贸易的潜力,比如建筑业、运输业、旅游业等,还要发展通讯、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推动文化产品出口,努力使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第七,鼓励企业走出去更好发展。企业走出去从贸易角度讲,一方面可以开拓更多的资源和产品的进口渠道,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出口创造更多市场机会,有助于突破产业升级中面临国内成本上升的瓶颈,还可以对外转移我国优势产业和成熟技术装备等,这两方面都对我国贸易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八,进一步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当前大家都在思考应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对外开放,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加强开放意识。从地区来讲,东部地区开放要转型升级,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环境,提高开放水平,逐步淘汰投入产出比较低、土地利用率低的项目,增加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促进地区产业升级;中部地区应该作为我们新的开放重点,要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区域性开放中心;沿边地区要打造新的开放平台,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等。

最近有些专家提出金融领域可以稳步地扩大开放,教育医疗领域也应扩大开放,我认为这是很好的意见。对于政府采购的适当开放也很值得研究重视,如果处理得当,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加入世贸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也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希望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推动整个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

2012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4月份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只有27%,出口增长49%,进口增长03%。从我国外贸进出口1—4月份的情况看,2012年外贸形势比预料的还要严峻一些。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出现曲折和不稳定,一些权威机构对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也一再调低。国际市场萎缩明显,特别是欧洲市场,根据最新的报告,5月份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景气指数比4月份有大幅度下降,美国和日本略好,但美国也不稳定。

我国经济虽然总体运行平稳,但也有下行压力。我国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从外贸方面讲,现在首先要稳定相关政策,稳中求进,力争完成2012年进出口增长10%的任务,以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为了缓解外贸遇到的困难,帮助企业发展,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已经采取不少重要措施,如对企业减轻税负,降低利息,最近又降了025%,这是很重要的。在金融融资方面,支持企业增加出口信用担保额度,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实行汇率双向浮动,并扩大了浮动区间,加大了进口力度,强调外贸政策的稳定,并研究新的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等。地方对企业也有新的政策支持,如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用和利息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建立地方性的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为企业提供贸易信息等服务。

在当前外贸面临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既要看到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加以应对,也要看到有利的条件和积极的因素,增强信心,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外贸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提升我国的外贸整体竞争力。现在企业普遍反映成本持续上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原材料、能源、物流等费用还会继续上涨,工人的工资,包括农民工收入,也要求年年有较高的增长,这都涉及到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也涉及到引进外资的问题,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如何提升竞争力,包括研究构成竞争力的各项因素,是当前和长期都要重视的课题。

最近国际贸易研究院提出要稳定劳动力成本,避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的意见。这个意见我觉得很有建设性。进一步来讲,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和企业应该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应该共同把企业搞好,而不是使得企业难以顺利发展。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工商联,四家联合了一个“关于2012年本市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的通知”,其中有这样的内容:“凡是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增长的,可以参照平均增长线12%,上限16%、下限5%,来执行工资调整。”“经营困难的,企业亏损的,经过职工代表会议讨论,工资可以零增长。经营好的工资多增加,经营不好的工资少增加,亏损的零增长。”我觉得上海这个政策是走在全国前面的。

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和研发的投入,日积月累就能提高生产力,研究新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用产品结构优化的办法来应对生产成本的上升,增强竞争力。同时,还要挖掘企业内部的生产潜力,降低成本,通过各种办法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第二,要重视创新,这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企业要创新,产品要创新,产业结构要创新。政府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实现创新,通过创新来扩大出口有很大的潜力。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外贸结构,当前要充分利用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支持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出口技术优势。

第三,稳定加工贸易政策,继续积极看待加工贸易。这个问题争论比较大,现在意见还是很不一致,对加工贸易的片面认识和否定应该澄清。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从2011年以来有放慢的趋势,影响到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很值得关注。要看到加工贸易在当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然,加工贸易要转型升级和承接转移,要把握当前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改善和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的配套条件和增值能力,使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产业链由低向高延伸。要从原来以加工为主向研发、设计、核心部件制造、物流管理、营销等环节升级发展,还应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

第四,完善贸易政策,优化贸易环境。商务部准备制定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地方也要加强政策配套,在优化贸易环境方面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贸易便利化。

第五,要重视开拓国际市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不但是当前的问题,也是今后若干年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越是步履艰难,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就会越大。我们应该完善政策,支持企业去积极开拓市场,包括新兴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要稳定发达国家市场。在开发市场方面,企业是主体,要做出更多的努力。还要运用多边贸易规则和区域化贸易机制,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第六,重视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我国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潜力,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应该更加努力发展服务贸易。要发掘传统优势贸易的潜力,比如建筑业、运输业、旅游业等,还要发展通讯、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推动文化产品出口,努力使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第七,鼓励企业走出去更好发展。企业走出去从贸易角度讲,一方面可以开拓更多的资源和产品的进口渠道,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出口创造更多市场机会,有助于突破产业升级中面临国内成本上升的瓶颈,还可以对外转移我国优势产业和成熟技术装备等,这两方面都对我国贸易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八,进一步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当前大家都在思考应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对外开放,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加强开放意识。从地区来讲,东部地区开放要转型升级,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环境,提高开放水平,逐步淘汰投入产出比较低、土地利用率低的项目,增加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促进地区产业升级;中部地区应该作为我们新的开放重点,要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区域性开放中心;沿边地区要打造新的开放平台,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等。

篇13

当前,江苏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江苏叠加交汇,江苏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必须进一步抓住用好重大发展机遇,坚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省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

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上取得新进展

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方向和路径,统筹抓好结构性改革重要战略、重点举措和重大项目,确保相关各项改革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持续加大“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力度。扎实有效去产能,更加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深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等“三项行动”,稳妥处置一批僵尸企业,组织开展“地条钢”整治回头看活动,确保完成年度化解钢铁634万吨、煤炭18万吨的目标任务;分类施策去库存,推动去库存与控房价、防过热紧密结合,稳步推进三、四线城市和非住宅类商品房去库存,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探索利用存量商业用房按规定发展跨界地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稳妥去杠杆,出台降低企业杠杆率实施意见,努力扩大股权融资比重,有序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坚决守住金融风险防控底线;多措并举降成本,落实国家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再取消一批涉企收费项目,进一步降低企业非税负担,确保全年为企业降低各类成本1000亿元以上;精准加力补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出台在关键领域补短板的实施方案,加快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五大领域55个专项建设步伐。

大力提振实体经济。深入研究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精准性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财政等扶持实体经济力度,推动各类要素、各种资源与制造业企业有效对接。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系列活动,引导企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文化,提升江苏“质”造水平。积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全面开展企业大走访大落实活动,进一步完善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推动江苏实体经济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重点改革,加快农业提质增效步伐。

突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在提振内外需求潜力上取得新成效

坚持稳是前提、稳是大局,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动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良性互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确保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认真制定并落实深化投融资改革、促进民资发展、加快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意见,聚焦重大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创载体、生态环保、民生保障五大领域,组织实施省级210个总投资2.8万亿元重大项目建设,对省市县三级1.5万个重大项目实行分级调度、统筹推进,加快1300多个年初集中开工项目建设步伐。研究制定进一步激l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实施意见,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增长。

推动消费转型升级。积极扩大新兴消费,稳定传统消费,挖掘潜在消费,深入实施六大消费工程和十大扩消费行动,加大展销拓市力度,打造一批消费促进平台。开拓医养结合、健康管理等新服务,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制定出台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消费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消费新增长点。

促进外贸稳中向好。深入实施对外贸易“优进优出”行动计划,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步伐。支持企业参与重点贸易展会,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培育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一批省级试点,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加快国家和省级进易中心建设,确保江苏外贸形势保持稳定,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突出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上展现新作为

坚持将聚力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深入落实创新40条政策,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积极培育创新型增长点,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力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

抓成果转化。加强江苏与国内外大院大所的对接合作,积极建设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石墨烯等领域组织实施120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10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培育50个重大自主创新战略产品。

抓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大数据管理中心和纳米技术、医疗器械等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15家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450家众创空间。

抓主体培育。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扶持100强创新型企业,发挥领军企业研发机构的骨干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年内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3万家。

抓产业创新。更大力度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加快重点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累计创建一批智能车间。制定出台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6条政策措施,深入实施生产业“双百工程”、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和20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专项工程,制定全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服务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新金融等新产业新业态茁壮成长。

突出抓好区域发展战略,

在区域协调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推动重点区域战略深入实施,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

更大力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为契机,深入落实江苏省“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国际产能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霍尔果斯―东盟经济特区等建设。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制定江苏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组织实施产业优化升级、生态环境建设、综合交通建设“三大重点工程”,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先行先导地区。

更高水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四沿”战略实施成效。沿江发展重点突出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抓好450个年度重点投资项目建设,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步伐;沿沪宁线主要是加快建设自主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先导区;沿海地区将组织开展国际招商活动,推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着重抓好重大项目推进和重点政策落地。

更深层次谋划区域新增长极,着力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结合区域发展新形势,积极谋划新思路新鹇孕戮俅耄研究制定新一轮区域支持措施。组织实施功能区战略,谋划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研究编制扬子江城市群发展规划,推进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建设;在连云港、盐城、南通建设沿海经济带,推动宿迁、淮安打造生态经济区,加快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协同编制淮河生态经济带、宁杭生态经济带等跨界区域规划,着力塑造“生态+”特色,为区域发展提供新的重要支撑。

突出实施一批关键性改革,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力求新突破

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重大改革部署,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集中力量推进“四梁八柱”性质的关键性改革,切实抓好一批重大改革试点,努力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典型案例。

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坚决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提高放权“含金量”,以放为原则,不放为特例,制定省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推进行政审批扁平化、标准化;积极构建“不见面审批”办事模式,加快建设政务服务“一张网”;大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积极推进多图联审、多评合一、并联审批、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深入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和“证照联办”改革,加快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

稳步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扎实推进预决算公开,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序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发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动设立小微企业转贷服务公司,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置换,推进PPP项目规范运作和落地。

加快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稳妥实施一批国有控股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出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培育一批特色小镇。

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推进开发区大部制改革和能评环评改革试点。深入实施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大力发展外资总部经济,强化全产业链招商,推动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积极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等政策举措落地,努力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打造利用外资“强磁场”。

切实抓好一批重大改革试点。深入开展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江北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苏州工业园区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土地征收、昆山综保区一般纳税人资格等一批重大改革试点,努力提高改革整体效能,为面上改革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突出富民增收工作导向,

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上取得新成果

坚持把聚焦富民作为抓发展促改革的工作导向,制定出台富民增收“33条”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全民创业、职业技能提升、农民增收“三项行动计划”,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把鼓励创业扩大就业作为主要抓手。紧紧抓住创业富民这个“牛鼻子”,强化创业带动就业,聚焦大学生、科研人员、农民、城镇失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群体,扎实做好创业政策拓展、能力提升、优化服务等工作,组织筹办全省创业大赛,确保每年扶持成功自主创业12万人以上,带动就业60万人以上。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企业安置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关键群体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持续动态清零,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结构优化与就业转型协同。

把激发重点群体活力作为有效途径。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在创新创业上突出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和大学毕业生,在产业领域上突出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在低收入群体中突出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在企事业单位中突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基层干部队伍,以重点群体的收入增长带动全省面上富民增收工作的扎实开展。

把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作为突出任务。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对经济薄弱村、革命老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进一步强化重点帮扶,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加快低收入人口脱贫步伐。围绕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进一步完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持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多层次的救助济困体系,切实增强精准兜底保障能力。

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要保障。公布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十大类87项清单,制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意见,组织开展标准化试点。合理提高保险待遇水平,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加快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逐步调整各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健全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扎实办好“民生十项实事”,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突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提升

坚持从最紧迫的环保问题抓起,从群众最期盼的诉求做起,扎实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严守生态红线。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制定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区域政策,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负面清单制度,逐步实现空间管控一张蓝图,从规划和制度层面牢牢守住生态红线。

加强源头防控。严格落实煤炭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有效执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严格落实煤炭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有效执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超标问题整治,从根本上为生态减压。

狠抓污染治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快推进一批大气治理重点工程。严格落实断面长制,严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推进重点断面水质和水功能区达标。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紧制定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方案。加快打造太湖生态保护和苏中苏北地区生态保护网,设立一批“生态保护引领区”和“生态保护特区”。

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快建立全省河长制组织构架。着手启动省级环保督察,抓紧出台省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推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篇1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654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70005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02024亿元,增长7.7%。

今年以来,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工业增速明显加快,企业利润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0.8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157亿元,同比增长31.5%,比上年全年加快23.0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3777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比今年1-2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

M出口较快增长,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986亿元,同比增长21.8%,上年全年为下降0.9%。

“飘红”的成绩单释放出中国经济向好的积极信号,更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显著成果。

四大指标稳中向好

从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看,经济增速略有回升,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民生改善扎实有效,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工业生产明显加快、企业利润大增、服务业景气度持续走高,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进出口较快增长等数据亮点,给人以诸多惊喜。

“我国经济呈现出经济增速回升、价格总体平稳、就业规模扩大和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用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对一季度经济稳中向好的表现作出了概括。

首先,经济增速回升。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2个百分点,比上年四季度加快了0.1个百分点。特别是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实际增速为6.8%,比上年同期加快了1个百分点。此外,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也比去年同期略有加快。

其次,物价总体平稳。一季度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核心CPI上涨2%,呈现温和上涨的态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7.4%,3月份同比上涨7.6%,较2月份涨幅有所回落。

第三,就业规模扩大。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比去年同期多增16万人。从调查失业率来看,3月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比2月末都有回落,且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两个调查失业率都处于较低水平。2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比去年同期增长2.7%。根据市场调查,市场求人倍率,也就是空置的岗位和求职人数之比为1.13,比上年同期也略有提高。

第四,国际收支改善。从经常项目来看,一季度货物贸易顺差超过4500亿元人民币。如果考虑到服务的进出口,加在一起,经常项目仍然是保持顺差的。从资本项目来看,当前资本的流入流出更加合理有序,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总体稳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有几个数据值得注意:一是出口数据。一季度,我国出口33268亿元,增长14.8%。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的势头趋于明朗,对我国出口的支持作用有所加强。二是投资数据。一季度,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升,投资增速由降转升。张立群分析,城镇化进程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的活跃,带动了工业产品销售形势好转,销售价格提高,带动了工业企业效益情况好转,进而带动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速回升。

尽管一季度成绩亮眼,但风险和挑战仍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眼下,经济由降转稳的基础仍然不够坚实,未来的经济增长水平仍存在发生波动的可能。”张立群强调。从国际上看,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存在很多风险隐患,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仍然非常严峻。从国内看,大城市人满为患、中小城市人气不足等矛盾仍需加快解决,由此导致的房地产市场局部过热风险仍需着力防控。

工业发力消费给力

据分析,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加快,除了出口贡献由负转正因素之外,与工业发力、消费给力直接相关。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支撑力提升。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持续取得新进展,市场的供求关系明显改善,企业的信心不断增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8%,比上年四季度提高2.0个百分点。原煤产量同比下降0.3%。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及成本下降,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1月至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91元,同比减少0.28元。

“企业业绩好了,就会扩大生产。工业生产在加快,为整个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毛盛勇表示,一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是36.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从国内看,工业库存见底回升,意味着库存周期的正面刺激作用显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自去年3月份以来几乎环比持续回升了1年时间,并于去年9月份实现同比转正。随着价格的上涨,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同时,我国产业升级与消费结构升级共同发力。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业比重继续加大,生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服务性消费增长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消费升级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增强,企业脱实向虚倾向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于加大工业投资的意愿明显回升。

民间投资回升明显

在诸多数据亮点中,民间投资的增长颇为引人关注。今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3777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比今年1月份至2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33087亿元,增长13.6%;民间投资57313亿元,增长7.7%,比1月份至2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1%。

数据显示,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比1月份至2月份有所加快,制造业投资增速也比1月份至2月份加快了1.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更多是以私营企业为主,因此也更多反映了市场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

据介绍,去年针对民间投资水平比较低、下降比较快的情况,国务院专门开展了研究,在下发相关文件的同时,还派出督导组到各个地方开展督导工作。

“从下一个阶段来看,民间投资有条件延续回升态势。”毛盛勇认为,民间投资的回升具有基础支撑作用。一方面,市场供求关系总体在趋好,市场活力有所改善,为民营企业的投资和发展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包括“放管服”改革、市场准入、PPP项目的加快推进,有利于带动民间投资的发展。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2017年上半年在经济增长形势较好的背景下,宏观政策的重心应该放在防风险方面。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同时,要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在确保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要控制经济杠杆率过快上升及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风险。同时,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内,就应保持政策的定力,以中长期结构性改革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L。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GDP同比增长6.9%的表现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经济走势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对接下来的增速表现、会不会出现放缓趋势等焦点问题众说纷纭,预测不一。

首先,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在增强。经济稳定运行,包括增长速度要稳、就业要稳、物价要稳、收入要稳等方面。仅从增长速度看,我国经济增速2015年为6.9%,2016年为6.7%,今年一季度为6.9%。去年以来,经济增速在季度之间波动性非常小,表明整个经济增长越来越平稳。在这样的经济增速下,我国就业形势非常好,近几年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超过1300万,城镇调查失业率则稳定在5.1%左右的较低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也保持较快的增长。

“经济运行要保持在合理区间,上限是物价涨幅要可控,下限是就业要有保障、收入要有保障,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个区间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毛盛勇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目标是6.5%左右,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要争取更好的成绩。

据悉,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在增强,与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直接相关。从一二三产业比重来看,三产的比重已经超过50%,2016年为51.6%,而且服务业运行比较平稳,发展态势比较好,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的贡献率在稳步提升,超过60%,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强大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说:“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革的成效,在深化改革上下工夫。”随着改革的深入,面临的困难将增多,难度将加大,必须坚定信心,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推进过程中,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和完善,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同时,应着力完善资源环境标准、技术标准和监督制度,形成促进产业升级的内在机制。

其次,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目前人均GDP仅为8000美元,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经济发展的潜力大、韧性足、回旋余地广。从要素支撑条件看,我国积累了非常雄厚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也越来越丰富。从深化改革看,我国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改革,改革红利也将源源不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