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儿科护理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近些年来,我国的医疗服务机构依旧没有摆脱医疗资源与医疗需求之间的严重不平衡的状况。尤其我国的儿科对于医生与护理人员的缺乏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危险的程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这些都离不开由于儿科的服务对象较为特殊责任重大如果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于儿科护理而言也是如此,许多重大事故的酿成在最初也紧紧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都体现在儿科护理工作的细节方面。因此儿科的护理工作应该从工作的细节抓起,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可以说在整个讲究细节的时代,细节往往可以决定许多事情的成败。笔者将通过本文为大家讨论关于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细节。
1儿科护理的重点细节
儿科护理工作的细节与其他科室的重点细节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首先是因为儿科的患者年龄普遍较小导致其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普遍较低,其次是由于患儿尤其年龄极小的患儿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使得护理人员无法更好地按序服务于患者,再有就是在沟通方面,医护人员无法与患儿直接进行沟通,很多时候都是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其沟通对象的改变在许多沟通技巧的细节上也需要更加注意。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儿科护理的重点细节问题。
1.1儿科医疗护理环境方面的重点细节
医疗护理当中,医院本身的环境也是护理所要考虑的细节问题之一。对于患者而言在住院治疗期间,医院本身的环境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医院的通风良好、采光充沛、噪声污染小,那么患者的治疗效果会相对较好,反之则治疗效果会降低。在环境方面儿科的护理环境要求与其他科室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首先儿童对于色彩的需求比成人要大很多,例如如果病房内可以增添一定的色彩而不是单纯的白色便可以让儿童的情绪变得更好有利于开展医疗和护理工作。
1.2儿科医疗护理对护理设备的重点细节
在很多发达国家其非常重视护理设备的细节问题,例如建立儿童卫生间、儿童娱乐室以及在儿童护理床方面进行一定的细节设计。在我国虽然很多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做出太大的护理设备改变,但是对于儿童护理床的增设和儿童静点架的普及还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应当在护理设备方面进行一定的更新,体现出更为人性化的护理细节。
1.3健全细节护理机制
对于儿科来讲其护理任务是十分繁重的难免会使护理人员时而生出懈怠心里,导致护理质量降低。因此在儿科建立更为完整健全的护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严格地考勤制度,杜绝迟到、早退等现象。并且对于岗位换班、替班现象加以遏制避免出现护理人员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精神无法集中的现象。除此之外,对于护理责任的细化方面也要落实到个人,在责任追究上绝不能马虎。护士长要制定适合本科室特点的规章制度,工作质量要勤查,确保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做到防患于未然。
1.4护理流程细节的把握
1.4.1入院流程的护理细节
在患儿确定住院后,通常都会由家长带着患儿来到儿科办理住院手续,护理人员在接收到相关住院手续后应当及时对患儿的各项信息进行确认并且将其记录下来,接下来便应当对患儿的各项生理体征进行检查,在入院手续办理完毕后,护理人员应当引领患儿及患儿家长到病房,并且检查病床的床单被罩是否干净,护栏、静点架是否坚固在检查无误后将患儿的信息卡放入病床的信息卡罩里。
1.4.2控制感染护理细节
对于医院而言控制感染是保证护理质量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控制感染工作首先要从护理人员自身做起,在护理人员接触过患有感染病的患儿之后,应当在护理活动完毕后,应当首先进入医院设立的消毒间内将自身的感染病菌消除干净,对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丢弃,然后再去对其他患儿进行护理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工作。
1.4.3用药安全的护理细节
在护理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同名同姓或者是读音一样的患儿,而他们所患有的病症却大相径庭,其身体体质与药物过敏历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用药方面护理人员应当在配送药物和静点或注射药物时再三与患儿家长进行信息确认然后再进行护理活动。而在静点配药时一旦遇到不能确定的情况宁可去询问患儿家长也不能马虎大意抱有侥幸心理。
2结论
对儿科而言注重其护理细节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使得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与未来的希望能够在更好的医疗环境中使得疾病痊愈,除此之外,一个好的儿科护理环境对于患儿的心理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不能更好的照顾患儿很可能让患儿从此讳疾忌医对其一生造成影响。因此,笔者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儿科所护理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患者,其还是祖国的明天与社会的希望。
作者:张成丽 单位:泗洪县妇产儿童医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关键接触点;优质护理;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78-02
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我院开展已有10个多月,儿科做为医院首批示范的三个病区之一,在前几个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每一个时间点均为接触点,但最能“打动患者的心”以及影响患者下一次就医选择的时间点为“关键接触点”[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关键接触点”的护理,可使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8―12月儿科住院的有认知能力的患儿及家属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5份,有效问卷110份,其中家属92例为患儿母亲,18例为患儿父亲,首次住院89例,再次住院21例。
1.2 要求填表者每项内容只填一个分值,否则作为无效
所患疾病83例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18例为消化系统疾病,5例为病毒性心肌炎,3例为小儿肾炎,1例为过敏性紫癜。其护理项目内容依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制定。
2 方法
2.1 关键接触点的调查。问卷由16项内容组成,根据测试者对16项内容的在乎程度,分为:很在乎、在乎、一般、不在乎、很不在乎,然后将患儿及家属所填护理项目中百分比高的8项内容进行排列[2]。
2.2 关键接触点的提取。患儿及家属问卷百分比前8项的内容,依次为:护理操作技术娴熟,讲解所患疾病相关知识,讲解所需检查、化验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讲解所用药物知识,所患疾病的健康教育,护士的服务态度及沟通技巧,介绍病区环境及各种安全事项,饮食喂养知识。
2.3 制定护理对策
(1)强化护士“三基训练”进行岗位练兵,护理部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考核并举办护理技术操作比赛,科室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1次,对儿科常用的技术操作:如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静脉留置针、暖箱和光疗技术等要求熟练掌握。对新入科的同志加强业务培训,使其在操作上精益求精,静脉穿刺时做到一针见血,减轻患儿的痛苦,尽量满足患儿的各种需求,为患儿创造舒适的内外环境,使其早日康复。
(2)加强健康教育。在护理小儿的过程中,护士应依据各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向他们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其不良行为。同时护士还应向患儿家属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使他们采取健康的态度和健康行为,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使患儿和家属了解所患疾病各种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用药、饮食喂养和疾病的预防护理措施,减轻了心理压力,能积极配合治疗。
(3)强化基础护理。护理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护理的效果,也直接关系着患者康复的进度[3]。我们打破了以往由家属或护工完成的基础护理工作局面,同时简化了各种护理文件书写,做到了将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严格按分级护理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充分利用晨、晚间护理使患儿从生理到心理上都得到帮助和关心。科室有专人提供开水到床头,护士为患儿洗头、剪指甲、换尿布等,食堂根据饮食原则提供可口饭菜。尽量做到使其感到舒适、满足,并减轻家属的负担,做到陪而不护,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4)运用沟通技巧,改善服务态度。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无论执行任何技术或步骤,沟通在护理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4]。尤其在小儿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时,多与家属交流,共同理解孩子的需求,对较大的患儿使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护士应注意仪表端庄,面带微笑,使用通俗易懂,简单明确,并规范使用礼貌用语,如“小朋友不要怕,不痛的,给屁股上画个月亮,你很勇敢”等语言,给予心理支持。要以爱心、耐心、细心、温馨的服务,使患儿及家属放心,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到提高。
(5)加强入院宣教。患儿入院后,家属和患儿进入陌生环境,会感到紧张和焦虑,护士应按护理程序及时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和安全告知等,使其尽快熟悉周围环境,消除紧张感,尽快适应病区环境。
(6)提供喂养和饮食指导。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向母亲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并鼓励母乳喂养,正确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对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正确指导人工喂养方法及辅食添加的顺序。对幼儿、学龄前、学龄儿童、青春发育期少年的饮食应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提供相应的饮食指导。
3 结果
在优质护理中运用关键接触点进行护理,分析患儿及家属重点护理项目中的关键接触点,针对关键接触点采取护理对策,通过每周的行政查房和患者满意度调查,可使住院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4 讨论
4.1 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质量是医院管理的生命线,若护理管理没有重点,缺乏针对性,往往导致护理人员对质量不够重视,护理质量管理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5]。关键接触点是一种进步的、实用的、有价值的管理理念。在优质护理中实施关键接触点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的现代管理意识。它促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更符合患者的需要,实现了由以往的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责任护士为所负责患儿提供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服务,使患儿及家属有了亲切感和安全感,通过精湛的技术赢得了患儿家属和社会的理解、尊重。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提升了科室的知名度,达到患儿、家属、社会的满意。
4.2 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关键接触点的管理使护理人员体会到人文精神的真谛及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也认识到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了责任心和竞争意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业务知识学习有了原动力。能积极主动参加科室和医院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和自学考试。在2011年4月份医院组织的技术操作考核中护理人员的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少明.金朝霞.涂议军.“零缺陷”管理与医院接触点服务质量的探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0(5):10―12
[2] 苑江清.“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关键接触点的应用效果及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7(26):16―17
[3] 周文敏.影响护理质量的诸多因素.按摩与康复.2010.9(27):65
点拨教学模式就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知识障碍等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来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策略,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教学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全能型人才。为此,我校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了点拨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资料与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将我校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纳入本组研究,两个班,每班48人,均为女生,年龄为17~19岁,平均年龄为(17.9±0.3)岁。将其分为点拨教学组与对照组,两组采用相同教材,在学生基础能力、学习积极性等其他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第二,教学方法。对于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预习-授课-讨论-发言-总结的流程。点拨教学组则应用点拨教学法:其一,导入内容: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在上课前,教师采用点拨法营造出相应的教学氛围,使用PPT导入案例,如某患儿高烧38.9℃,拒奶,精神不佳,全身有阵挛性抽动。让学生思考患儿可能是什么疾病,此时,学生会兴致盎然的参与进来。学生讨论完成后,继续进行点拨,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描述,巩固学生的思考。这种方法让抽象的理论更加实际、具体,摆脱了晦涩难懂的概念,强化学生的理解。如上述小儿高热惊厥,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斜视、凝视,口吐泡沫,牙关紧闭,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动,可有屏气、面色苍白或发组,严重者呈角弓反张状,呼吸暂停,部分小儿可有大小便失禁。采取该种方式,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就更加的形象、具体;其二,应用质疑点拨法:如果可以对学生的质疑之处进行合理的点拨,即可有效扩展他们的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设疑、答疑以及质疑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等,在学生探究到正确的答案之后,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其三,采用讲评点拨法:评价是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环节,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在错误中有所得,关乎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如,关于小儿惊厥的教学内容,笔者提出了结果问题:①小儿惊厥的鉴别方式?②小儿惊厥的治疗原则?③小儿惊厥的诊断标准?由于学生对此类知识不够了解,必然有部分学生会回答错,对此,教师需要找出学生犯错的原因,找出他们的问题,归纳、总结,让学生可以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对比两组考试成绩,采用同一套试卷,均为百分制。第三,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儿科;心理分析;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为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儿科ICU收治的100例患儿,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患儿24例,女患儿26例;年龄1~10岁,平均(5.1±3.7)岁。对照组中男患儿25例,女患儿25例;年龄2~9岁,平均(5.3±3.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医学伦理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儿科ICU常规护理如用药护理、护理等,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分析及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有:①心理分析。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前应当根据患儿的综合资料进行基本分析,根据患儿的反应作为心理分析。对于无认知能力的患儿,应该给予多方面的肢体接触,让患儿感到有安全感,同时在操作时要做到轻柔,让患儿放松。对于分离焦虑性患儿,护理人员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患儿给予不同的注意力转移方式,对于小龄女患儿给予毛绒玩具,小龄男患儿以卡车、飞机等玩具吸引,对于大龄患儿可以给予讲故事或者游戏互动转移注意力。对于异常行为和恐惧的患儿,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给予患儿解释,同时鼓励患儿说出内心的担心,要尊重患儿的想法,解决患儿提出的问题,缓解患儿的恐惧。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与家属的心理护理,多鼓励、抚摸患儿,降低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护理过程中动作快速且轻柔,减少患儿的不舒适感。同时也要做好患儿父母及其他家属的心理护理,使其心态保持相对平稳,积极配合治疗。③环境护理。为患儿提供良好的病室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每日定期开窗通风,加强空气对流,开窗期间注意保暖,防止加重患儿病情。④症状护理。对于咳嗽的患儿给予雾化吸入,严重者给予吸痰措施,发热的患儿给予体温监测,无法自主进食的患儿给予鼻饲管注食,对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患儿,注意勤换纸尿裤,防止红屁屁及皮肤破损,给予低龄儿童勤翻身,防止产生压疮等。⑤健康指导。给予家属健康指导,小儿病往往发展迅速,一发现有问题应立即到医院治疗。出院后,低龄患儿要注意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鼓励少吃多餐,多进食新鲜蔬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质弱的小儿,不要去公共场所,同时适当体育锻炼,增强患儿体质。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的治疗配合依从率、治疗总有效率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治疗配合依从率、治疗总有效率越高越好。护理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患儿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经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经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治疗配合依从率比较
对照组(66.0%)明显低于观察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率比较
观察组(96.0%)高于对照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40例,仅1例不满意,对照非常满意30例,有10例不满意,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小儿患者;骨科护理;心理护理
一、整体观察
小儿智力发育不健全,特别是年龄小的患儿不懂事,语言表达能力差,对自身情况述说不清,对检查治疗不合作,因此在观察病情时,对小儿的面色、神志、意识、反应、哭吵、进食、发热、呕吐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尽早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综合护理
(一)心理护理
1.害怕心理护理:儿童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并且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娇气、任性,知识面也逐渐加宽,知道的多就想得多,心理活动比较复杂,一旦生病,尤其是骨折患儿,首先想到的就是打针、吃药,不能动。所以产生的害怕情绪最为主要。针对这种情绪的护理,需要从住院开始,责任护士接待住院患儿时要热情大方,语言耐心温和,使小儿感到亲切、温暖,快速完成必要的检查不使小儿感到紧张。并且在入院后向患儿介绍自己,与其谈些感兴趣的话题,消除陌生感,在情感上与患儿沟通,消除恐惧害怕心理。
2.疼痛心理护理:患儿对疼痛有比成年人更强烈的恐惧感,因此每逢检查、治疗、护理时,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应。不仅会使以后的治疗更加困难,甚至与医护人员产生敌对心理,影响病儿的疾病转归和心理健康。所以对一切能引起疼痛的治疗护理工作注意动作准确、轻柔,尽量避免给病儿造成痛苦,如检查时注意保护肢体,注射时注意技术操作等。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多给与鼓励赞美的话语,以取得患儿配合。
3.新环境适应心理护理:患儿因病住院,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环境,而转入了一个陌生好奇又害怕的环境,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以前有过病打过针的患儿,更是哭闹不安,在心理上会有一个长短不定的适应过程。因此,应根据患儿的不同心态变化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儿尽快适应病房环境。责任护士应向家长及患儿介绍自己的职责,经常巡视病房,跟患儿谈心,做游戏,让患儿喜欢你,视你为他自己的大朋友。介绍同病房的小朋友认识,大家一起唱歌、看图书等。
4.拒药心理护理:吃药对于患儿来说还算小事,但是打针就不行了,这是患儿的通病。但患儿也有自己的自尊心、虚荣心、好强心,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患儿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采用诱导鼓励的方法,激发患儿的勇气,提高忍耐力,对主动配合治疗的患儿给予表扬,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也可让同样治疗的患儿进行比赛,对其勇敢者给予表扬奖励等刺激,树一名勇敢者做榜样,让同病室的患儿向其学习,使他们配合治疗。
5.孤独依赖心理护理:人人都有依赖性,尤其在生病以后,这种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患儿身上也更为显著。在家中人人都疼爱,生病后,这种随意的环境一改变,就会显得孤独无助,自己躺在床上,没有小朋友玩而显得寂寞无聊,而依赖心理马上显得突出。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应积极行动,调动患儿的好奇心,讲些好听的故事,经常去陪陪患儿,并且让患儿积极发言,讲一讲所知道的一切,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对患儿应有一颗童心和爱心,让患儿喜欢你,这样,孤独依赖的心理就会减轻,积极配合治疗。
(二)肢端血运的观察护理肢体骨折可累及血管,造成血管损伤部位远端的血循环障碍,甚至造成肢体缺血性坏死。因此要注意观察肢端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情况,脉搏有无异常及疼痛性质改变和被动牵拉指(趾)痛。若有肢体缺血的表现,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o士应根据哭声的强弱、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伴随的各种表现来分析判断是生理性啼哭还是病理性啼哭,有可能是因为石膏外固定后的不舒服而啼哭,也可能是因石膏固定过紧,压迫肢体引起疼痛而哭闹。如果是后果,则要及时解除。
(三)皮肤护理小儿皮肤娇嫩,容易发生破溃而引起感染。应每日给小儿沐浴或擦洗,婴儿要及时更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燥,防止发生尿布性皮炎。对长期卧床患儿应经常检查皮肤情况,变换,减轻皮肤受压。尤其对使用夹板、石膏、牵引固定的患儿要定期查看,防止出现压疮。
(四)饮食护理充分的营养是修复损伤组织、产生能量和维持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小儿代谢率高,因此合理喂养才能促进疾病康复。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需要,调配饮食,注意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合理比例。对有偏食厌食的患儿,争取改换食物花样品种,采取耐心说服教育,鼓励表扬等各种措施促使进餐,避免营养不良。
三、护患沟通的形式
(一)信息沟通护士从患者(家属)处得到主诉,听取他们的合理意见,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商讨治疗护理计划,同时家属从护士这里获得患儿护理内容及有关医学护理知识,帮助患儿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取得治疗和护理最佳效果,促进康复。
(二)情感沟通护士要给予患者更多的精神安慰和关怀,用自己的精神风貌去感染患者,使患者摆脱不良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治疗、护理,促进康复。总之,要做好小儿骨科患者护理工作,不仅要掌握、应用儿科基础医学和疾病防治学知识,进行细致观察,分析病情以及熟练的操作技术;还要能运用心理学理论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分析儿童心理,及时解决心理障碍,施行细致耐心的心理护理;同时增强与患儿(家属)间的亲和力,避免许多护患间的潜在冲突,既维护了病人的利益,又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少玲.浅谈小儿心理护理[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01)
[2]方继红,龚腊梅.治疗性沟通在小儿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2(04)
[3]曹群英,王金芳.小儿骨科护理体会[C].湖北科技学报(医学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