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美国工厂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系列中,有工程师(Engineer)、技术师(Technologist)和技术员(Technician)。
“工程师是产品、生产过程或工程系统的开发者或设计者,应用数学和基本理论来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是他们的典型工作”。
“技术师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实践者,他们关心工程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如何组织生产人员从事生产准备工作和现场操作。他们专注于维护和改良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加工方法和加工程序”。
“技术员经常在工程师和技术师的指导下工作或者贯彻他们的技术方案。他们是实践人员,因而,必需了解工作原理和试验程序、测量工具。他们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英国工程技术人员也分3种:特许工程师(Chartered Engineer),技术工程师(Technician Engineer)和工程技术员(Engineering Technician)。英国工程师委员会(The Engineering Council)指出:
“特许工程师在技术人员群体中提供改革和创造的信息。他们是技术人员群体的领导者。有的要进入最高管理岗位”。
“技术工程师将特许工程师的意图转化为实际工作。他们是工程技术人员群体活动的计划者。他们常常负责作出每日的工作安排,对日常的技术问题找出切实的解决办法。有的技术工程师要进入管理和监督岗位。”
“工程技术员在工程技术人员群体中是参加实际工作的。他们对测量仪器工具和设备,掌握详细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们对技工和操作工的工作负有监督责任,并保证工作正常运转。”
法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分工程师、高级技术员、技术员3种,他们的职责与英美两国大致相同,例如与技术工程师相当的高级技术员职责为“将抽象的设计和理论研究具体化,直接协同经济管理和工业尖端力量工作,协助工程师进行研究、计划和生产……”由上面职务内涵可见,工程师和特许工程师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工程师、高级技术员、技术员为技术型人才。
工程师与技术师的关系,“他们的任务高度相关,有时很难讲清楚在职业带中那里是一种人才的终点另一种人才的起点。在一种人才工作区内作出的决定会极大的影响另一种人才工作区域的决定。” 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都具有各自的工作领域。但他们的工作领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并非截然分开。在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随着现场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二者也存在着相互接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技能型人才劳动组成中的智力成份不断增长。
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涌现出多种多样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如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和双元制校的职业学院;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澳大利亚的综合技术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南朝鲜的初级职业大学;印度、阿富汗的综合技术学院;马来西的工艺学院和综合技术学院等。这些院校以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为其主要特征。
迎接21世纪挑战的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通过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即其职业范围领域里的所有企业里的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
“双元制”职业培训分别是在企业和学校里进行的。通常在企业里进行3至4天的实践培训,在学校里进行1至2天的理论培训。“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双元制职业培训。除了这一“分散”培训模式外,还有一种“集中”培训形式,即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在某一段集中的时间内进行培训。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通常为三年。
一些传统的工业职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就业前景愈来愈被机器所吞噬。不过,其它一些工作领域,如安装、编程、控制以及维修整套设备等同时在发展,它们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职业培训的内容必须不断地拓宽。
在商业管理领域,日常的重复性劳动和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将逐步被机器所替代(引进信息技术等)。需要独立完成的工作、策划、协调、组织以及领导性质的工作越来越居于首位,但是只有在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才能完成这些工作。这表明了对服务性质的工作,特别是咨询工作的需求在增加。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未来的顾客只有在购买前获得好的咨询并且保证有好的售后服务的前提下才会购买一件产品。另外,服务质量的好坏在竞争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加拿大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社区学院技术学院主要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加拿大社区学院有自己的协会。现在加拿大约有175所学院。由于对劳动力要求较以前更高,以前两年的课程,现在延长到三年,甚至四年,目的是培养他们具备新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新技能。
美国社区学院和职业教育
社区学院以前是,现在仍然是学费最低廉的。通常,学生只付学费和各种学业所需开支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不到的费用。其余三分之二左右的经费来自州政府或地方政府。或共同来自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付不起学费,可以享受种种助学金、补贴或帮助。这些经济上的帮助来自于联邦政政府、州政府或民间赞助者。赞助者可以从政府得到减税的好处。很多社区学院的学生都作一份工作,以帮助支付他们的教育费用。社区学院对大众开放,没有入学考试的要求。任何一个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人都可以入学。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需要有更高技能的劳动队伍。新行业,譬如信息技术渐渐发展起来。这就为教育与培养一支有新技能的劳动队伍创造了新的机会。同时,人们对要的更高质量的医疗保健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美国人口的老化现象也促使对医卫、保健人员,如护士、理疗助理、放射科技术员等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不管人们对社区学院的陈见如何,如今,社区学院占全美高中以上教育机构总数的三分之一。其学生入学总数年年都超过了全美高等院校入学总数的二分之一。社区学院已以二十一世纪新经济现实所需要的优质劳动者的主要提供者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社区学院证明了每种工作都值得尊重。只要他们作得好,就应该得到更好的报酬。
丹麦职业教育新发展
在过去的25年中,丹麦对教育体系主要进行了四项主要改革。丹麦从来没有经历过革命,或与革命类似的事件。在对话、达成一致和职责共享的氛围中,事物得到逐渐发展。丹麦有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国家标准,从这一意义上说,丹麦制度是中心集权的。国家行业委员会制定目标,它负责保证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和现代性。该体系中100个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业委员会。
丹麦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另一个特征是双轨性。它是建立在传统学徒培训体系现代化的基础上。该体系以如下方式进行:学院为基础的教育和公司内的实践培训交替进行。一般说来,职业教育不超过4年,学生通常最多在职业学校中接受80周的教育。年轻人50%和60%的培训时间在一个或几个公司度过,这些公司是被相关行业委员会批准的培训公司。目前由在巴黎的OECD(世界经合组织)所做的研究表明:学校与工作世界正式合作的结果是年轻人从学校到工作的平稳过度。在欧洲和整个OECD国家中,丹麦的青年失业率最低。毕业时,青年已有丰富的工作场所经验,具有与成人相同的基础,因而,能够被劳务市场接纳。
技术和商业学院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国家职业教育证书,而且能够为学生进入大学及其它高教机构做准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很灵活,学生能够将以上两种课程结合起来,目的是毕业时不仅能够进入劳务市场,而且还能进入大学。这意味着没有决定选择哪条通道的年轻人能够安全地选择职业学院,因为在这里你还有进一步选择的权利。
芬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芬兰居在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新加坡之后。该报告指出芬兰居此高位,主要是由于它投资于信息和通讯产业、强有效的国民经济和公共产业,与工业和商业紧密结合的高水平教育。芬兰有270所职业学校,在校生165 000人,30所技校,有在校生122 000人。国家对教育投资给予补贴。2001年春有350名中国学生在芬兰的职业教育机构和多科技术学校里学习。
韩国职业教育
技术职业教育(TVET)在韩国的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韩国政府成功地调整了技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体系以满足正在变化着的工业需求。在技术学校里,学生可以选择53门不同的课程, 农业技术学校可以选择的课程有14门, 航海渔业职业学校可以选择的课程有8门,商业学校有7门。在各种国家考试中获得资格证书的人都视为具有获得学士学位的同等学历资格。韩国职业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的确韩国的经济实力由于其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由于职业教育为个人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通过事业的发展而提高了个人的生活水平,职业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职业任务
一、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宗旨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2.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使学生适应职业、培养能够胜任职业任务的人。3.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完成职业任务的基本工作流程、方法、工具和设备的使用,还应当能够正确理解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各种要素间的联系,具备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4.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场所的通用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更好完成职业任务的特定职业能力。
二、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通用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包括以下20个方面。1.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具备和提高自己获取各种知识的手段、方法。2.利用各种资源能力:通过学习,使自己具有管理和有效利用各种可支配资源的能力。3.协调际关系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断与人沟通交流,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4.快速获得和利用信息能力:通过各种媒体有针对性地获得、筛选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5.准确理解系统(和系统内部要素)间关系能力:通过已有知识,准确理解工作、生活及社会环境各种系统间及系统内部关系。6.书写能力:具有社会交往的文字功底,通过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向公众准确传递自己意愿的能力。7.语言交流能力:通过语言表达向公众准确传递自己的意愿。8.基本运算能力:利用拥有知识和各种计算工具完成工作、生活中各种基本运算。9.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通过努力、思考能解决工作、生活中各种常见问题的能力。10.决策能力:通过努力、思考能用常规方法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选择进行决策。11.正确推理能力:能用常规方法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逻辑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结论的能力。12.团队意识:在工作场所和与人合作时,具有自发的团队意识。13.有自信心:通过完成职业任务提高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14.自我控制能力: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能按常理实现自我控制。15.自我管理能力: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过程,实现有序管理。16.敬业精神:对工作,具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17.诚信:做人做事诚实,守诺言,守信用。18.勤奋:做事情认真、执着,积极。19.计算机操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20.遵纪守法:有遵纪守法意识,自发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能力。
三、特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特定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项特定职业应具有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10个方面。1.获取职业技能知识的能力:通过学习,掌握该职业技能手段、方法。2.继续学习所从事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3.使用所从事职业新技术(手段)的能力。4.准确理解所从事职业工作任务流程的能力。5.快速掌握所从事职业具体工作任务方法。6.正确分配和使用所从事职业具体工作任务所涉及的资源。7.在完成所从事职业具体工作任务过程中,和团队成员针对职业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8.对以上3-7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9.把职业具体工作任务做得更好的意识。10.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具备自发的良好职业道德。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洲,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操作型专业技术人才。我国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且大多属于自主办学特色,教学资源不足等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生产建设人才,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更是没有搞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过程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或者直接和间接套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更是难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四个合作。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目标定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肖凤春 单位: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08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定位
一、当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阶段
孕育时期:我国真正的高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80年代初,江汉大学、无锡职业大学等13所短期职业大学诞生,开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先河。这些短期职业大学在改革开放初期解决因人才短缺制约经济增长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82年教育部的《中国短期职业大学和电视大学发展项目报告》中指出这种短期职业大学是“使学生将来可担任技术员的工作”。这是第一次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员”,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调定位在“技术”这一领域。
探索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高职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的调整,更科学合理。199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提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技术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同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意见》,该文件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1995年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部分中级)实用技术、管理人才”。到90年代中后期,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继续延续在前期的“技术”领域,然而比前期更具体全面,将培养目标从原来单一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向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方向变化,从“技术员”到“技术性强”到“高级(部分中级)实用技术、管理人才”的变化,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种类、规格和要求日益明确。
成型时期:2000年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将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涵盖了工程技术,也包括了管理和服务,不仅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要求具有综合的素质。这明确了21世纪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从“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笔者认为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进步,对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高技能”就是“高等技术应用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就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1]
深化时期: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012年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再次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出发,区分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进一步深化,且具有连贯和不断递进的关系,明确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性。“高”是“高端”,不是前面提到的“高级”,“高端”是处于技术和能力的顶尖,“高级”只是相对“中级”而言。而且高职人才不仅具有高端技术,还具备应用和创新技术的能力,是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复合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第一次变化;到21世纪初又经历了第二次变化,从培养技术型人才到培养综合型人才,再到培养高素质人才,一次比一次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来思考,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从“着眼现在”向“现在与未来并重”的方向调整,眼界更加宽广,要求也更高。而到了2010年,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注重“现在与未来”,同时还对“现在与未来”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具有顶尖的技术,还具有对未来进行革新与创造的能力。应该说每一次培养目标的转变都对高等职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彰显出了高职教育的独特性,与普通本科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日益明显,真正体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衍变的思考
(一)社会经济发展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
可以看出每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都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拐点时出现的。1979年我国推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发展经济成为全国工作中心。最早的短期培训大学正是在经济发展最活跃地区出现的,大量的乡镇企业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以劳动密集为主的第二、第三产业,传统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社会开始向工业化、城市化方向迈进。这一时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经济需要熟练的技术员,当时的职业大学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坚持以地方经济的基本组成即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初探索,开始显示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性、应用性、实用性的特点。
1992年我国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这一时期是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时期,其人才培养目标也进入不断探索、深化的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主要以劳动集约型经济为主,技术水平不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集中在中高级实用技术、管理人才。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WTO将我国的高职教育推向全球竞争与发展轨道,推向了国际大市场。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1999年高考扩招,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从象牙塔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职教育也逐渐从重视扩大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致力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内涵式发展。在加入WTO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扩大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各行业,人才素质包括了德、智、体、美全面综合的发展。
当时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期,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这新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投入是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产业升级是先进设备、先进工作、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和先进管理方式的运用,企业必然需要大量受过系统训练,具有高端技能,具有持续发展能力,能在岗位上进行技术、方法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高端技能型、发展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自然而然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价值取向的转变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20多年来,一直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服务地方、立足地方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则,培养的人才以应用、实用、够用为主。高职教育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作为最终目的,并因此而实现它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高职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味地强调人对技术的适应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强调人对技术的适应与服务。杜威也曾指出:“就是有一种危险,把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解释为工艺教育,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2]
然而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除了技术教育之外,还应关注人的发展,在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实现基本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教育要“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3]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从最初注重技术培养逐步转向掌握技术与全面素质的发展,强调学生持续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当前技术与知识不断更新,“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将难以适应技术发展要求,必须拓宽人才培养基础,加强通识能力培养以应对技术变化的要求”,[4]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
(三)人才培养目标逐步体现高职教育的属性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和一个类型已成为定论。然而,从高职培养目标的衍变可以看出其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的要求经历了一个从错位、越位到逐步清晰、明确的过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介于普通本科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类型,在培养目标定位中容易将两者混在一起。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容易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工程型人才混淆。工程型人才主要在企业或研究所从事某一领域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设计、新规划的制定等研究工作,他们也需要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但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工程设计、规划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需要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是技术性管理、服务的经验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从职业岗位上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工人或一般技术性岗位的熟练工人,而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逐步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明确自己的定位而显示本身的属性,即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且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中承担起引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任。
三、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首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得最密切的教育类型,目前国家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没有实现良性循环,是高职教育发展面临危机的根源。在目前劳动力结构中,中高级技术人才比例仍然较低,劳动者素质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只剩下6年时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越来越紧迫,培养具有高端技能、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其人才培养活动采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要素。高职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既突出高职教育的技能性、技术性,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均衡发展,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评价中去。高职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加强与企业的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
【注释】
[1]彭腾.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4~33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15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再审视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 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的社会关系规律要求教育必然要与 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主动与 现代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1] 当前,我国正处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时期,“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使我国人口红利 逐渐消失,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型、技 能型人才。解决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 量、效益不够协调的问题,改善我国高校“同 质化”严重现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 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 出,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 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 型高校转型。随后在6月份的《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 高职院校转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施路线 图。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路径和发展 目标的不断清晰,重新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在 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科学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 健康发展的基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 求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以就 业为导向,又必须相互衔接,因此,促进人才 的可持续发展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提出 了新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对高等职业教 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体而言,社会对“职业教育”在人才培 养目标方面的价值期待包括两个方面,即培 养合格的从业者和合格的公民。在现实中,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不同专业 的特殊性以及生源的多样性等因素,决定了 职业教育的复杂性。
当前,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 管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都 充斥着“工具主义”的价值倾向而缺少对职业 教育人本价值的关怀。鉴于职业教育的复杂 性特征,不管是专科、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 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劳动者是职 业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培养合格公民 则是教育本质使然。因此,从功能与价值看, 职业教育既要满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 时还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满足学 生一次就业能力的同时,又要满足学生再就 业能力的提升。
由此,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 职业教育本体价值的关注,内在地要求为学 生搭建起满足其终身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体 系,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期待又客观地 要求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种规 格,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的这种“双重性”一方面要求建 立起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及本科高等职业教 育的有效衔接体系,但同时也对中高职衔接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中高职既能内部有 效衔接,又各自相对独立,能为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提供“留得下、用得着”的各级各类人才 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高 等职业教育质量,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和水平,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以下基本 原则。
(一)基础课程体现高等教育属性基础性
课程是指体现高等教育基本知 识、理论、文化水准的课程,它是对接受高等 教育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如政治、法律、 文学、数学、计算机、外语,以及一些重要的基 础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无论是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还是作为高等教 育的一种“类型”,作为高中后教育,应该在高 中起点的基础上,结合人的发展、专业的学习 开设相应的课程,以满足相关的培养要求,使 学生达到相应的学识水平,掌握相应的文化 和专业基础理论。
(二)专业课程面向产业和职业岗位
高等职业教育在基础性课程满足高等性要求的同时,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性要求,把对 接产业、接轨行业、服务企业、面向岗位作为 基本依据。第一,面向社会办学,坚持开放办 学、开门办学、自觉研究和适应社会需求,提 高社会适应能力。第二,面向行业办专业,根 据行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开设、调整、更新、 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人才的专业方向,彰显专 业的高职特点、区域特征和学校特色。第三, 面向岗位设课程,课程的设置尤其是主干核 心课程的设置,要基于本行业和产业发展中 岗位的需要,以岗位群、岗位工作流程、岗位 工艺等作为要求,使课程学习体现教学做统 一■、知行统一■、学用一■致。
(三)技能课程直接对接实际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有其很强的职业性要求, 强调学生具有面向一线岗位,从事一线业务 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从业资格证书和技能操作证书是其极为重要的要求。我们通常所 说的“双证书”就是指学生除了传统的毕业证 书以外,还必须有一定的从业资格证书或技 能证书,如会计专业的上岗资格证书、金融专 业的外汇从业资格证书等。这就要求高等职 业教育在统筹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设计 时,必须研究把握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所需 要的基本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操作证书,并 安排相应的教学、训练和考核,尤其是要引进 行业企业和人力部门的考核,使学生不仅会 做,而且要有管用的上岗证书,应当说,这也 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特色性的要求。
三、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
(一')构建冗备的教材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有基础性、专 业性、操作性三种模式,相应地,对于教材建 设也应该有三种不同的体系。一是基础性课 程体系。这一体系相对成熟和相对定型,也 相对稳定,应该采用比较有质量和水平的统 编和规划教材,并保持相对固定,必要时也可 以用其进行教考分离和水平统测。二是专业 性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可鼓励由学校或行业 教育指导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编写,或 者由较高水平的学校牵头编写,由行业教育 指导委员会推荐使用。三是操作性课程体 系。这一体系直接对接证书考核部门,采用 教、练、考、证相统一的方式直接解决,应具有 应对性。
(二)实施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
课程要有效,关键在课堂。高等职业教 育的课程应该有基础性、专业性、操作性三种 形式,依据三类课程的不同性质,研究运用不 同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一是对基础性课程 而言,要提倡由严谨、系统的知识传授的方法 来加以落实,注重科学性、准确性。二是对专 业性课程而言,既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 课堂与社会紧密对接,又强调学做结合,理论 教学与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协同,以提高教育 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对技能操作性 课程而言,则采用教、学、练相统一,课内方法 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实现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效率和水平 有赖于教师的素养、水平和责任。从总体而 言,需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组合、机制 融合的教学团队。具体到不同的课程,可以 用不同的方式。基础性课程要求教师和团队 以教学研究型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强调 理论严谨、基础科研。专业性课程要求教师 必须做到专兼结合、以专为主,实现理论与实 践统一,专业和需求对接。对操作性课程要 求教师可以专兼结合、以兼为主,以资格证书 和从业证书的训练和达标水平作为考核要 求,教师则以有效指导实际效果为参照评价 标准。
>> 走进核心素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系统的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 培养信息素养,走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核心” 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与方法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探析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若干问题的认识 走进VAIO的核心 发中旬教育研究绪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实施 对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 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研究 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基本特征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浅探 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技校语文教学中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探析 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现状提高对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徐朔. 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8):11-14.
[5]刘新阳,裴新宁. 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 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3.
[7]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B01).
[8]张元.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08(7):68-71.
[9]蒋乃平. 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83.
[10]成涛.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9-96.
[11]许亚琼. 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 职教论坛,2010(25):15-18.
[12]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2.
[13]刘宇文. 论社会本位思潮对教育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2005(9):40-45.
[14]扈中平.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7-94.
[15]卢洁莹. 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与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3):88-93.
[16]唐林伟. 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J]. 教育与职业,2008(11):12-13.
[17]陈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比较[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9):5-7.
[18]柳夕浪.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 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