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内科疾病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1急性病期——急性病期(或急性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势凶猛,自觉症状明显,常导致病人不良心理反应。
1.2慢性病期——病期冗长,身体有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不能完全康复。病情时好时坏,疗效不显著,病人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造成病人许多躯体痛苦和精神折磨。
1.3疾病康复期——疾病或理化因素造成的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改变已基本修复,进人了健康好转或功能恢复阶段,特殊情况下或留有后遗症、废用性残疾。
1.4老年人护理——老年人的脏器和神经系统功能有所衰退,代偿能力和免疫功能减低,常有多种疾病并存。
2各期病人的护理措施
2.1急性病期病人的护理
2.1.1心理护理:护士应对病人认真负责,以诚相待,护理技术操作要准确熟练,以使病人消除疑虑,有安全感,提高配合诊疗和护理的积极性。
2.1.2加强病情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人体的生命体征,是体现人体基本情况的可靠指标。急性病期的病情变化较快,必须加强观察,认真测量和记录。
2.1.3疾病护理:根据病人存在的护理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针对炎症、高热、食欲减退等问题,可以给予抗感染治疗、降温护理、口腔护理、补充液体、改善膳食、鼓励进餐,以保证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2.1.4健康教育:选择适当的时间,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对病人进行康复和保健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2.2慢性病期病人的护理
2.2.1心理护理:对疾病造成病人的痛苦和悲观失落感,护士应予以理解和同情。鼓励病人疏泄抑郁和烦恼,并和病人多谈心,使其提高认识,要坚持治疗、适当锻炼,病情是可以得到长期缓解的。
2.2.2补充营养:因疾病造成病人较长时间的机体和心理精神的影响,有长期消耗和食欲不强的现象,所以需要注意补充营养。
2.2.3协助和训练病人自我照顾:首先要使病人消除依赖思想,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的和安全的训练。
2.2.4对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
2.2.5指导自我护理:指导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诱发因素,以防止病情反复。指导病人了解所患疾病可能会发生哪些并发症及其原因,以防止发生并发症。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社会活动,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
2.3康复期病人的护理
2.3.1心理护理:帮助急性病康复期病人克服过于急躁或过于小心谨慎两种不良心理状态,指导病人逐渐康复。帮助慢性病人及有残疾的病人解除消极的思想顾虑,提高主观积极性,努力恢复和适应正常功能。
2.3.2功能锻炼:根据具体病人的病情进行指导,康复锻炼的种类、强度、时间和次数也要根据变化适当调整。
2.3.3培养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帮助病人心理康复,正确对待康复锻炼;帮助病人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提出合理的膳食建议。使病人以积极的心态坚持锻炼和自我保健,对生活充满信心。
2.4老年人的护理
2.4.1心理护理:帮助老年人树立"顺应自然、防病防伤、随遇而安、无往不乐"的生活态度。在力所能及的原则下,注意提高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由于老年人反应迟钝。行动不灵活,在护理过程中应适当减慢速度,便于老年人穿衣、进餐、沐浴和谈话有充裕的时间,心情放松,以维护老年人的自尊和自信。
2.4.2维护生理功能:保持合理营养,保证充足睡眠,保持适当活动,促进排泄。
2.4.3减轻疼痛不适:疼痛常与焦虑伴随,因此要多加关注。可采取减轻或消除疼痛的一些措施。如与老人多交流、放松疗法、按摩、音乐治疗及药物治疗等。
2.4.4并发症、意外事件的预防及护理:加强晨晚间护理、加强安全防范。如外出活动要有人陪伴,防止地滑跌伤;进食不宜过快,以防哽噎;老年人皮肤干燥角化,洗澡不必过勤,洗澡水温宜在40℃以下,洗澡时间不宜超过30min;大小便宜用坐位,防止久蹲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对用降压药的老人,变换时动作要慢,防止性低血压。
【摘要】内科疾病多是由内部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多为行为举止异常和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护理专业必备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面向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一线,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下面我们以一些疾病为例,从护理专业人才来对内科疾病的护理评估和其他工作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内科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3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35-02
1 内科疾病的护理的一些基本问题
1.1 内科疾病的护理的目标:内科疾病的护理的目标基于以下认识:心肌病是指一组以心肌损害为特征,伴有心功能障碍的心脏疾病,共分两大类:病因未十分明确的,称特发性或原发性心肌病;病因已明确的或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称特异性或继发性心肌病。
1.2 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见手段:症状护理,发热降温、监测、保证舒适。心悸督促病人严格卧床休息,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环境,限制探视,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不良刺激对病人情绪的影响。头晕、乏力、晕厥,存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应交待病人严格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发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防止意外发生。一旦发生阿-斯综合症,立即行心肺复苏或紧急人工起搏。
饮食护理,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富含维C)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伴有心衰的病人给予低盐低脂饮食,禁食含钠高的食物和饮料。
用药护理,伴心力衰竭使用洋地黄时,剂量宜偏小,并须严密观察其毒性反应。心肌炎合并休克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常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严密观察其副作用,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意识、皮肤粘膜颜色,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咳嗽、颈静脉怒张、水肿、奔马律、肺部湿音等心力衰竭的表现。严重者应持续心电监护,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必要时配合临时起搏、电复律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给予吸氧。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和速度,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
出院指导,饮食;戒烟酒休息3-6个月,避免劳累。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自我检测和复诊:
2 内科疾病的护理的一个案例
患者任×,59岁,男。于2009年出现心慌、劳力性呼吸困难。经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就诊时,以心慌、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为主症。当时心脏彩超表现为普大心,左室舒末径达82mm,室壁搏动微弱,EF:29%,二尖瓣、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
2.1 发病情况和病史重点评估:加重心肌损害的因素。扩张型心肌病诱发因素有劳累、感染、毒素作用及乙醇中毒等。情绪激动、高强度运动、高血压可促使肥厚型心肌病发病的促进因子。
2.2 内科疾病的护理手段:
2.2.1 限制活动,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心肌病变恢复;肥厚性心肌病病人在运动后有发生晕厥和猝死的危险,告诉病人避免剧烈的运动,如跑步、参加球赛等。
2.2.2 疼痛的护理。评估疼痛的情况疼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安慰病人,解除紧张情绪;遵医嘱使用B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不宜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持续吸氧,氧流量3-4L/min。
2.2.3 避免诱因:剧烈运动、突然屏气或站立、持重、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刺激;戒烟酒。栓塞的预防及护理遵医嘱给予抗凝血剂,以防血栓形成。随时观察有无血尿、胸痛、咯血、失语、偏瘫等症状出现,以便及时处理。
2.2.4 用药护理: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病病人对洋地黄敏感性增强,使用洋地黄时应密切观察,采用缓给法,剂量宜小,以免中毒;心力衰竭者应慎用β-受体阻滞剂,以防血压和心动过缓。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时应慎用洋地黄及利尿剂,因其可使心室收缩力加强及减
少心室充盈量,反而加重流出道梗阻,使病情加重。心绞痛发作时,不宜用硝酸酯类药物,以免加重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2.2.5 饮食护理:加强营养,限制盐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油腻食品,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B,促进心肌代谢,增强机体提抗力。
2.2.6 心理护理:不良情绪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肌耗氧增加,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
3 出院前内科疾病的护理手段
经治疗1个月,心功能由Ⅳ级恢复到Ⅱ级,此时医生准许患者带药回家继续治疗,此时身为责任护士,出院前应该对该患者做以下健康指导
3.1 避免诱因:病人应强调避免劳累,同时应避免病毒感染、乙醇中毒及其他毒素对心肌的损害。
3.2 坚持药物治疗,注意洋地黄类药物的毒性反应,并定期复查,症状加重时立即就医。
3.3 注意防寒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3.4 鼓励病人与家人一起居住,不宜独居。 连续服药1年后,病人已无自主症状,连续步行7里地无心慌气短。心功能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经心脏彩超、X线检查,心脏明显缩小,左室舒末径为64mm,EF:48%,三尖瓣已无反流。
4 结束语
总之,按病情要求做好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及各类专科护理,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并向患者宣传精神因素在治疗疾病恢复健康过程中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克服各种不良情绪的影响,引导患者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病情,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能早日得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预防医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王正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年7月
[2] 《护理健康教育学》第二版,主编:黄津芳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9月
[3] 《社区护理学》第二版,主编:赵秋利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7月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诱因;内科护理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为心脏、血管等循环系统疾病,包含急性与慢性两种,具有比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研究表明,治疗心血管疾病过程中,通过内科护理的应用,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本院以8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内科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35例;年龄39~76岁,平均(53.6±2.7)岁;病程1~10年,平均(4.1±1.2)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1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高血压27例,高脂血症8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2)排除精神障碍患者以及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由医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中包含运动量、情绪变化、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等,患者入院后发放调查问卷,告知患者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填写方式,由患者自行填写。
1.2.2内科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比较少,发病后会产生恐慌、紧张、担忧等不良心理,影响治疗效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向患者讲述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提升患者的认知,引导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休息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必要时,给予患者小剂量镇静剂。依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患者制定运动时间。饮食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预防发生水肿,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低盐饮食或无盐饮食;控制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以少于75ml/kg为宜。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时,需给予患者含钾食物[1]。患者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禁止暴饮暴食,忌辛辣食物,戒烟戒酒。
1.3观察指标
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观察患者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包含钠盐摄入量大、未控制体重、睡眠无规律、吸烟、体育锻炼不足。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的软件为SPSS18.0,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数(n)和率(%),组间比较利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
共发放调查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据82份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心血管疾病诱因为情绪变化大34例,运动量过大26例,天气变化22例,不良饮食习惯47例。
2.2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比较
护理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低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中,患者突然运动量增加或情绪波动比较大时,比较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2]。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当气候产生较大变化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患者的生活习惯同样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较大影响,患者存在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时,胆固醇升高,造成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时,通过内科护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等,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3]。综上所述,通过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分析,在临床内科护理中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7.
[2]王俊芝.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101.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诱因;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254-01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种涉及各类循环系统的疾病,其中包括心脏、血管等,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而冠心病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解释,而大多数人认为与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有一定的相关性。我院收治10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探讨其诱因以及护理体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从2010~2011年间共收治冠心病患者106例,男性68例,女性38例,年龄在43~78岁,平均年龄62.8岁。其中有82例曾有心绞痛病史,48例患者有心肌梗塞病史,23例患者伴有糖尿病。所有患者均无家族遗传疾病史。
1.2 方法:利用事先做好的问卷,对10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疾病发证的诱发因素,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内科护理,针对性的做健康教育(心血管疾病的疾病知识、合理用药、饮食习惯的建立、规律运动等)以及心理护理,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 结果
通过内科护理干预以及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预防与治疗,患者的各种医疗保健知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冠心病的发病有了明显的认识,同时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同时,患者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讨论
3.1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之中主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有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疲劳等。大多数人会认为,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多常见于老年人,近年来,各种研究都表明,单在中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等的发病率已经高达8%。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就尤为重要。
3.2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诱因,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运动量的突然增加以及情绪的变化。大多数患者在发病之前都出现过较为急速的运动或者伴随着情绪的波动,从而进一步的引发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②气候的变化。问卷中显示,当气候发生较大变化时,老年人的户外运动以及血液循环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③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积累可以看出,胆固醇升高是引起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而饱和脂肪酸的增加可以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和血栓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3 针对各种诱发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应当做出以下几方面的针对性措施:一是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应当控制其日常的活动量,尽量使其在身体的承受范围之内,避免因大量运动而加速疾病进程。二是通过对于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介绍,促使活动增加的老年人尽量将运动的增加量控制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范围,运动量适当,量力而行,可以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三是对于胆固醇较高的患者,应当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尽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4 护理措施
4.1 对于患者的心率、心律等变化,要按照规律的周期进行统计和观察,同时也要注意患者大小便的情况,具体记录患者每日的排尿量,为医生用药和诊断病情提供依据。
4.2 使用可亲的态度和体贴的话语去关心和鼓励患者,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建立与疾病对抗的信心,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增加治愈率。
4.3 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改善其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限制活动量,增加休息时间,必要时使用药物帮助患者睡眠;同时要严格掌握患者的钠盐摄入量,尽量选用低盐或者无盐、低钠的饮食,防止高血压等发病率的增加。
4.4 对于患者居住病房的环境应当注意保持干燥和通风,定时给患者换洗床单,保持空气清新,使患者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心情接受治疗。
4.5 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病情,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并发症以及自我护理的措施等,使患者能够在一定情况下自我护理和急救,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5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对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实施相应的内科护理,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并且及时有效的实施预防措施等手段,可以很好的控制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复发率,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慧霞,马淑芳.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5):236-237
关键词:老年人;循环系统疾病;内科护理;疗效
老年患者充血性心衰有多方面的临床表现症状,其临床症状也存在多个特点。比如症状不典型患者[1],可能仅仅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因此患者不愿意进行活动锻炼,还有一种是患者白天症状不明显,但是晚上会加重,经常会在睡梦中因为憋气胸闷而憋醒,这就要求患者在睡眠时需要适当的将枕头垫高,有效缓解不良反应症状。总之此类症状患者有着很多的临床表现特点,在对其临床特点及其病因分析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致、认真。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对其临床症状表现及其引发疾病原因加以详细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对其护理疗效进行综合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4月~2015年0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59~87岁,平均年龄(70.22±11.00)岁。
1.2护理方法 ①病情评估。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循环系统疾病及其基本病情资料情况加以详细评估和识别,针对老年患者的患病种类开展针对性评估工作,准确发现老年患者当前存在的身体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提升护理疗效[2]。②疼痛护理。患者出现疼痛症状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和反应,对其疼痛持续时间加以准确记录,准确的寻找诱因,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当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需要患者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其他不良反应症状,对于一些呼吸困难的患者,需要及时的给予其吸氧操作,氧流量控制在2000~4000ml/min之间[3],同时舌下服用硝酸甘油,对于大部分患者疼痛应该已经得到了缓解,但是对于一些疼痛仍然严重的患者,为了避免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康,需要立即给予患者镇痛剂用药处理。③心理护理。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后,情绪就会变得激动和焦虑不安,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一定要耐心的加以指导和说明,解释这是正常的身体和疾病反应,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使得患者心情保持平静和稳定,从而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④用药护理。老年患者的心脏储备功能较差,输液过多、过快都会使得患者的心脏负担加重,从而诱发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因此在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保证患者的输液总量,控制好输液时间,在对患者进行输液速度控制和教育过程中,能够避免患者发生变化,可以自行调节输液事件,建立输液巡视观察卡[4],加强巡视监督管理,保持输液速度的稳定和安全有效。⑤预防控制管理。对于一些有其他病史的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感染情况后,需要及时的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过程,保持患者的血液浓度,确保用药准确和安全,加强对患者心率、体温变化方面的护理观察,及早发现心力衰竭的不良表现,从而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管理操作。⑥饮食护理。饮食方面,患者需要尽可能的保持饮食科学不油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多的食物,进餐以少量多食为主要的食用方式,控制好盐的摄入量,保证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维持在正常范围内。⑦便秘预防和护理。老年人的肠道功能减退,病后卧床导致患者的肠道蠕动减少,因此很容易引发便秘症状,这种情况下,排便用力会导致患者心脏负担加重,尤其是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会引发其他不良反应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患者的防便秘护理,可以鼓励患者多食用蔬菜、香蕉等,从而保持大便通畅,降低便秘发生率[5]。
2结果
45例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对其临床症状表现及其引发疾病原因加以详细分析,实施护理管理操作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护理满意度达到了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只有1例患者出现压疮,经过经常性的翻背擦拭和加强床上活动锻炼后,压疮逐渐消失。
3 讨论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对其临床症状表现及其引发疾病原因加以详细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显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护理满意度达到了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只有1例患者出现压疮,经过经常性的翻背擦拭和加强床上活动锻炼后,压疮逐渐消失。这表明了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式开展护理工作后,可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从各个方面加强护理指导,使得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海岩,乔春梅.老年人循环系统疾病的内科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21):285-285,286.
[2]汪小华,侯云英,林璐等.研究生临床带教对《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8):1657-1659.
[3]黄益钢,杨华牛何健中,等.分组同步学习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04(8):78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