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技术辅导范文

农业技术辅导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技术辅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技术辅导

篇1

强化指导服务 抓好生产恢复 减轻灾害损失

入汛以来,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南方地区降雨过程多,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汛情来势猛。特别是6月30日至7月3日鄂、皖、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南方多地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据中央气象局预计,7~8月长江中游、江淮、江汉、黄淮、华北东南部、东北东南部等地降水偏多2~5成,部分地区流域汛情和农业灾害偏重。为此,农业部高度重视,再次下发通知,紧急部署当前农业防汛抗灾工作。

一是及时安排部署,强化责任落实。目前,正值主汛期,是秋粮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农业防汛抗灾的关键时期,农业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农业部门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充分认识当前防汛抗灾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自觉把防汛救灾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及早安排部署,加强指导服务,科学有效应对,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思想到位、责任到位、指挥到位,服务到位,努力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的目标。

二是加强分类指导,搞好生产恢复。迅速组织专家评估灾害影响,根据不同受灾程度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完善分区域、分作物的生产恢复技术指导意见。组织农业部门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重灾区、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灾情,因地制宜落实救灾措施,指导农民搞好生产恢复。要加大机具和人力投入,及时疏通沟渠,抢排明水,排涝降渍,尽快修复水毁农田。对受淹的水稻,要及时查苗、洗苗、扶苗,加强肥水管理。对旱地作物,要及时中耕松土,壅土培蔸,喷施叶面肥,促进恢复生长。对因灾绝收地块,要结合农时季节和地区特点,指导农民及时查苗补苗,因地制宜改种补种。指导养殖户尽快修复受损生产设施,及时清淤消毒,净化水质。要根据改种需要,及时调剂调运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疫苗等生产资料,为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提供物资保障。

三是加强疫情监测,做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受高温高湿天气影响,动植物疫病及鱼类病害暴发风险较高。要加强病虫监测预警,重点防范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充分利用大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病虫危害。要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做好因灾死亡牲畜的无害化处理,确保灾后无大疫。做好鱼病监测,发现疫情及时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四是加强指导服务,帮助灾区解决实际困难。密切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加强重大天气变化的分析研判,及时预警信息,指导各地及早落实防灾减灾的各项措施。加强应急值守,坚持主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强化灾情调度,实行灾情日报制度,及时反映洪涝灾情和防汛救灾工作进展。要组派工作督导组和技术指导组,深入重灾区,采取包县、包乡、包村等形式,落实责任,强化服务,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全国病虫测报体系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在西宁市召开

篇2

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工作。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及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农村两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实践证明,鼓励农民创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发家致富的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刚刚过去的2008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农民创业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和做好城乡零转移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相关文件,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落实政策、优化服务、组织领导等方面,全面构建了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

在行政推动、政策驱动、培训拉动、服务带动下,我市农民自主创业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借助今天这样的机会,我想跟大家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跟大家理清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思路;二是跟大家介绍一下我市促进农民创业的政策;三是跟大家交流一下村级领导为促进农民创业提供哪些服务;四是跟大家探讨一下村级领导怎样发挥带头创业的作用。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准确定位,为带领创业明确思路。

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创业、带领群众致富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在座的村支书都是本村带头富、带领富的“领头雁”和“主心骨”。虽然各个村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各不相同;但引领群众奔小康、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责任是一致的。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争先的发展意识,是带领群众投身创业的原动力;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带领群众成功创业的必然选择。照搬硬套行不通,拿来主义不切实际。要了解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点、确定发展重点、形成创业亮点,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我认为有八个因素需要在座的村支书审时度势,认真把握,准确定位,从而形成明晰的带领群众创业的发展思路。

二是现有产业。包括一、二、三产业。有的村具有传统种植业优势,如分界镇赵庄村的甜豌豆、曲霞镇印达村的辽鲜一号青大豆、珊瑚镇八达村的菠菜、元竹镇双赵村的药菊等等;有的村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如珊瑚镇有冲件加工村,溪桥镇有小提琴生产村,刘陈镇有铲车配件村;有的村有三产运输基础。横垛镇西雁岭村地处偏僻,劳动力剩余多,在发展过程中,该村逐渐形成了鸭、猪、兔的养殖产业。

三是人才因素。这里所说的人才,主要是指乡土人才,包括能工巧匠、种养殖业土专家、经营销售能人、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等等。作为村集体领导,应该要对本村的村民情况了如指掌,特别是那些掌握一定技能的人才,这些对象是推介项目、鼓励创业的重点。还要重视掌握外出人员情况,寻找有创业愿望或有投资意向的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分界镇的返乡农民曾春勇承包种植的十多亩冬枣,他一点也不担心种植效益。当地能人曾晓明发挥在苏南多年经销农副产品的网络优势,组建了冬枣合作社,最低保护价订单收购,并统一注册“珍奇”牌商标。目前已吸引300多农户加入合作社,社员亩纯效益达7000元以上。

六是可用场地。有的村有闲置学舍、厂房和设备,在当前土地限批、创业场地受限的情况下,村集体要引导和鼓励创业农民利用闲置建设用地进行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集体建设用地向有资金、懂技术的创业农民流转。

篇3

掌上“可种地、可营销、可追溯”小手机上有大农业

了解发现,第十二届农交会信息化味道浓厚:会场不仅专设智慧农业展区,还同期举行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云计算与大数据、农业物联网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农业信息化相关论坛。

记者走访了40个参展团的几十家参展企业发现,摊主在给观众介绍产品之后,一般会同时塞给一份企业宣传单:“请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号。”

用手机上网就可登录这些企业网站,他们的业务可谓应有尽有、五花八门:托普智慧农业提供农业整体解决方案,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左岸芯慧)发展农业物联网,北京信城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从田间到餐桌的“放心菜”追溯系统……“江浙一带的铁皮石斛种植大户给我们的反馈说,应用农业物联网能实时调控作物生长环境,亩均能增效20%左右。”左岸芯慧销售经理吴昊说。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今年6月份,我国共筛选出310项农业物联网成果。在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方面,应用于大田种植、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畜禽水产养殖作业,有效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科学化管理,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登录我们网站就能了解我们的有机茶在各阶段的监测、抽查情况,茶的质量有保障、可追溯。”广西昭平县故乡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铭殷说,公司还开设了淘宝店和微信营销,其产品已经从南国一隅远销上海等华东地区大超市。

农业部的统计显示,2013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超过500亿元。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量增长快速,销售成本降低、便利便捷。

信息化“借脑开眼”提升农业统筹管理水平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在农交会上提出,对农业而言,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数据收集、分析、共享,正日益有效指导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切实减少决策失误,避免市场失灵,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

陈晓华说,目前,覆盖部、省、地、县的四级农业门户网站群已经基本建成,涉农网站已达4万多个。以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纽带,集语音、视频、短彩信、网站等现代信息传播方式于一体的12316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已经成为农民和专家的直通线、农民和市场的中继线、农民和政府的连心线。”

同时,依托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国家农业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已经初步建成,40余条部省协同信息采集渠道先后开通,一大批农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陆续上线运行,初步形成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业务协同的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农业行政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此外,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巡视员广福德等专家介绍,通过农业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应用,我国利用卫星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获取土壤、墒情、水文等精细农业资源信息,配合农业资源调度专家系统,提升了科学决策水平。利用传感器感知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正逐步扩大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自动监测,以及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的全程信息感知、传输、融合和处理,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范围和力度不断提升。

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主任王大山说,近年来,北京市建立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农机智能调度平台,农机精准作业水平大幅提高,有效增加了机手收入,加快了农作物抢收进度,促进了粮食“颗粒归仓”。

信息化已成现代农业制高点

“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制高点。”陈晓华说,到2020年,农业信息化工作将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取得突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篇4

关键词:农业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6-1

1 农业培训现状

1.1 镇里集中办大班

范围比较广,一般通知到各村,村里再通知各社,社长组织几个关系比较好的人,来凑个数,来听课的人为了应付了事,走过程,没有用心参加学习,学到的知识很少,记住部分知识过几天就忘了。造成想学习农业知识、专业技术的人往往不知道培训,事后才听说,没参加上学习,造成资源浪费。

1.2 村社办小班

范围较小,一般培训条件较差,想参加培训学习的人多数能参加上,培训效果比大班好。

1.3 上门指导

参加者大多数能够掌握培训内容,由于技术人员时间、精力有限,接受技术指导的人不会太多,不便于新技术普及。

2 农业培训存在问题

2.1 培训流于形式

各级涉农部门多数都有培训任务,造成为了完成任务而培训,不注重培训效果。培训没有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2.2 技术人员知识陈旧

一方面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情况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数年龄偏大,长期以来农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差,人员浮动,推广工作缺少经费,不利于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造成技术指导与农业生产脱节,技术指导不能很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

2.3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多数在40岁以上,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培训内容理论性较强,不便于他们理解,不易掌握培训内容。

3 农民培训新模式

3.1 农民田间学校概念

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全新农业技术培训形势。农民田间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民、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模式。

3.2 农民田间学校与传统培训区别

农民田间学校参与主体是农民,传统培训参予主体为技术人员;田间学校是农民参与讨论和沟通,意愿能全部表达而传统培训农民不能充分表达意愿;田间学校设计思路是以农民生产存在的问题为辅导内容,自己动手调查、分析,制作课件,传统培训则是制作固定内容的教材,聘请老师讲课、田间观摩与咨询;从推广效果上看,田间学校是农民由最初的被组织或自愿参与活动,逐步表现为自发地组织活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而传统培训则是农民依赖专家,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未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农民田间学校的优点

农民田间学校将小班培训与入户指导有机结合,取两者之优点,克服其不足,化深奥理论为浅显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农民一看就会,进一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农民田间学校对技术人员也是一种挑战,农民通过田间观察随机就可能提出一种问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知识要全面,要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实验基地将技术人员与农民联系在一起,使技术人员与农民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创办和开展,使农民得到很大收益。口前镇农民田间学校30名学员,基本都是水稻种植户。在第二课堂开课时,正赶上水稻育苗,课由我县水稻专家万昌镇农业站站长王成志主讲,从水稻生长期应注意的栽培、施肥、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方向入手,课程讲得深入细致,同时解答困扰农民多年的如何真正提高水稻产量等主要问题,通过认真细致的解答,让农民非常认可和信服,课后到学员梁文学家进行水稻育苗操作,王站长亲自指导并随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当王站长发现育苗土不合格时及时告诫其他学员应备什么样的床土才能育出壮苗。通过我们田间调查和学员反馈,按照王站长讲的从育苗到田间管理、施肥技术,今年的水稻秧苗素质比往年好,而且缓苗快,加上合理施肥,适时喷施预防稻瘟病和二化螟的农药,到目前看水稻稻瘟病非常轻,二化螟用药时间适当,不仅二化螟发生比去年轻,而且还减少了用药次数,稻穗也比往年大,初步测产产量基本达到每公顷900公斤。

4 农业技术培训的展望

4.1 将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形式常态化

巩固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方式,使每个技术员,每个生产季节都创办一个田间学校,通过学员带动更多农民掌握先进适用技术,稳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展示作用。

4.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的支持,保障农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3 不断增强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建设

每年通过对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使其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4.4 建立考评机制

篇5

关键词:技术推广;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25-1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能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因此要抓好农业推广工作,在实践中找出推广工作难题,并研究探索解决方案。

1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推广模式还不够完善,推广制度还不健全

目前农村技术推广形式单一,主要是靠技术人员单方面的讲解。由于技术人员和农民之间缺少互动,农民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导致技术推广工作也很被动,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1.2 农村技术推广资金没有合理配置

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放资金到达地方政府以后,地方政府没有对推广资金进行合理安排,没有落到实处,导致资金的使用不足。在重点推广的技术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推广就会停滞。

1.3 农业推广公益服务意识不强

很多政府推广人员自己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识还不够,没有认清自己从事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没有做好服务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趾高气昂,引起农民心理不满,导致推广工作很难进行。

1.4 农村技术人员自身技术水平有限

技术人员在推广过程中自身技术水平不过关,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技术人员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没有及时学习更新的技术,因此不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2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对策

(1)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政府人员和技术人员要明白农村技术推广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要树立长远发展目标。此外,还要要求技术人员时刻学习新技术,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多参加科研学习和交流活动。

(2)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意识,努力认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解放自己的思想,起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

(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标准是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裕以及建立良好的村容村貌,从而实现农村的规划建设。农村技术推广的不断深入能实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助于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4)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了解技术推广的优势和最终获利的成果。加强舆论引导,坚持由个别到一般的推广道路,在农民中找到领导先锋,由农民自己宣传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如,农村选举出来的村长,是农民信赖的对象,因此可以先转变村长的思想,发挥村长的带头作用,农民之间的互动宣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广方法。

(5)不仅是农民带头作用,还要对乡镇进行试点推广,由特殊到一般的辐射性推广方式。对个别乡镇进行推广试点,并且要保证最终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只有看到实际收获,农民才会主动学习农业技术。

(6)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推广需要引进新技术、开设公益设施以及优先购买重点技术,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经费问题是一个工作能够如期完成的前提和保障,政府部门若要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成效,就要加大投资力度,让农民真实地感受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利益。

(7)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从农民抓起。农民要转变思想,主动接受农业技术的推广,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改变农业思想可以从基础教育抓起,加紧培训和辅导,开设学习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实现推广目的。

(8)完善基层配套服务,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农村技术推广一体化服务,对农民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指导,产前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技术服务,产后销售一条龙服务,让农民感受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的优质服务。

综上,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久的、复杂的工作,农业技术推广要坚持持续发展战略,逐渐让农民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技术推广人员要明白农业技术推广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现状、提高农业经济产值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它还能随时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服务,实现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要不断实践,将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农业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陈丽.贵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6).

[2] 鲍琴.浅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观周刊,2011(42).

篇6

俯身基层,潜心耕耘。在黔贵大地上,洒下了万民农业科技专家的辛勤汗水,这些来自各部门的专家为民着想,一头扎进脱贫攻坚的最前沿。

“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r’行动”由省委组织部负责总牵头,省农委负责专家选派、产业对接、专家服务情况跟踪管理及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省科技厅负责为专家提供工作经费和科技项目支持等。2016年2月行动开展以来,首批选派的10661名农业专家分赴全省88个县(市、区),500个乡镇(农业园区管委会),组建了85支以“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农业创业者”组成的农业特色专家团开展“三农”服务。

在安顺,组建工作组54个,推广农业新技术38项,推广农业新品种27个,解决农业技术难题124个;举办培训会131次,培养致富带头人115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5633人;帮助谋思路、出点子71条;协调解决资金1200万元,协调项目33个,解决困难147个,办实事好事96件。

在黔东南州,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队16个,1559名农业专家覆盖全州16个县196个乡镇。按照引导农业专家依托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服务农业、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探究农业、依托农民脱贫增收发展农业、依托问题导向引导农业,围绕发展问题谋思路,围绕项目问题争票子,围绕内力问题传经验,围绕创新问题上台阶的“四依四围”工作方法,为黔东南特色山地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在黔南州,首批选派的80名农业科技副职、226名科技特派员和1017名农业辅导员的农业专家服务团队分赴各乡镇开展“三农”服务工作。组建专家工作组12个,推广农业新技术130余项,推广农业新品种120余个,解决农业技术难题170余个,举办农业技术座谈会(培训会)150余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万余人;协调解决资金超过2000万元,协调项目约30个,为基层办理实事或解决难题100多件。

篇7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策略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设在县和乡两级专门为农民提供农业公共服务的一个组织,作为科教兴农战略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推动农业快速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进入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发展及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出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滞后,影响科技供给的传输,急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1.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

1.1主要的职能

当前,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呈中介性质。比如农产品及农用产品质量检测,给农民提供农业产品的各种产销信息,为农民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等。二是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所委托的执法及行政管理。比如畜禽水产品检验、动植物检疫、农民负担管理和农机监理等。三是公益性工作。比如动植物的病虫害监测和预防,无偿给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各种新技术的咨询和引进试验工作。四是经营。比如对农用物资的经营,农产品的储藏、运输、销售等。

1.2体现的作用

农技推广体系为各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广了一大批动植物的新品种技术,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各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据统计,每年畜牧业的技术推广系统推广瘦肉型猪等重大技术达十多项;每年水产业技术的推广系统推广网箱养鱼、稻田养鱼及对虾病害防治等重大技术,新增水产品120多万吨;每年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管理的农业承包合同及农民负担卡超过两亿份,调解和仲裁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90多万件。每年全国平均种植业的技术推广立项推广技术灰六万多项次,面积达1.33亿公顷次;每年农机化技术的推广系统推广各种作业机具260多万台。

2.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是通过政府作为主体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通过政府由上至下的决策,农民都是被动地去接受各种技术。这种模式在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为解决温饱问题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农业的发展已经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一切农业技术都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的。这样,通过政府行政命令作为导向的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制度化的建设也比较落后,和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现象不相适应。

2.2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研、教育有脱节现象

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及教学是农业生产三大支柱。在开展农业推广时需要有其它的职能部门来配合完成,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教学和科研及推广部门设置较为分散,没有科学的协调机制,很难发挥起整体的优势,新的农业科研成果不肥被广泛推广,也就不能对农业生产带来经济效益,这都和当前的推广体系有关系。

2.3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经费不足

当前,我们的推广投资方式还是行政事业性的拨款。对此,政府的财力有限导致投入的经费不足,设施和技术相对落后,有数据表明,我国在整个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占到农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小部分,而且,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广大,很多是处在养兵没仗打的局面,也削弱了农业技术推广从业者的创造性的积极性,继而影响了推广的效率。

2.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素质急需提高

因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经费有限,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收入有限,待遇低,继而导致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同时,当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大多是学植保、农学、土肥等专业,而学习养殖业、市场营销等人员相对较少,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他们接受新信息和新技术的平台较少,农村的各方面信息相对较为闭塞,这就增加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成本和难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3.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策略

3.1改善机构设置

改变现状必须要对当前机构设置进行创新和改善,打破现有的单一的格式,把社会资源加以整合,进行职能分工的进一步优化,将县和乡农业推广机构的管理理顺,发展网络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实现体系的上下畅通、职能作用发挥明显。

3.2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

农业技术推广是以公益投资为主的,经费应该由财政来负担绝大部分,政府要主动作为,增加经费的投入,在对农业技术推广宣传和业务培训等经费上,要有所倾斜。

3.3严格推广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发达国家目前普遍推行资格认证制度,严格的制度可以清退不合格人员,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水平,继而提高工作效率。要通过考核考评、技能鉴定等方式来发放职业资格证书,把证书当成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的第一条件。

3.4多措并举提高农民利用科技和信息的能力

当前,要着力于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信息的认识水平,把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的目标。要从农业新技术的教育了解、组织培养等方面,开设文化教育、专题辅导、集中培训等课堂,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

3.5搭建农业科技成果宣传的平台

农业推广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因此必须要加强管理,农业行政机构要定期相关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同时,要注意封杀其它没有资格宣传农业科技的媒介,以规范农业科技宣传市场。

4.结语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必须要结合现状,重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上述五个方面来积极应对,促进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快速、健康、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李鑫,王晓娟.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升级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09).

[2]陈美桦,张强,陈新华,黄立青.贵港市农业新技术推广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

篇8

1.1主要的职能

当前,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呈中介性质。比如农产品及农用产品质量检测,给农民提供农业产品的各种产销信息,为农民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等。二是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所委托的执法及行政管理。比如畜禽水产品检验、动植物检疫、农民负担管理和农机监理等。三是公益性工作。比如动植物的病虫害监测和预防,无偿给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各种新技术的咨询和引进试验工作。四是经营。比如对农用物资的经营,农产品的储藏、运输、销售等。

1.2体现的作用

农技推广体系为各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广了一大批动植物的新品种技术,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各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据统计,每年畜牧业的技术推广系统推广瘦肉型猪等重大技术达十多项;每年水产业技术的推广系统推广网箱养鱼、稻田养鱼及对虾病害防治等重大技术,新增水产品120多万吨;每年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管理的农业承包合同及农民负担卡超过两亿份,调解和仲裁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90多万件。每年全国平均种植业的技术推广立项推广技术灰六万多项次,面积达1.33亿公顷次;每年农机化技术的推广系统推广各种作业机具260多万台。

2.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是通过政府作为主体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通过政府由上至下的决策,农民都是被动地去接受各种技术。这种模式在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为解决温饱问题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农业的发展已经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一切农业技术都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的。这样,通过政府行政命令作为导向的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制度化的建设也比较落后,和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现象不相适应。

2.2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研、教育有脱节现象

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及教学是农业生产三大支柱。在开展农业推广时需要有其它的职能部门来配合完成,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教学和科研及推广部门设置较为分散,没有科学的协调机制,很难发挥起整体的优势,新的农业科研成果不肥被广泛推广,也就不能对农业生产带来经济效益,这都和当前的推广体系有关系。

2.3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经费不足

当前,我们的推广投资方式还是行政事业性的拨款。对此,政府的财力有限导致投入的经费不足,设施和技术相对落后,有数据表明,我国在整个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占到农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小部分,而且,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广大,很多是处在养兵没仗打的局面,也削弱了农业技术推广从业者的创造性的积极性,继而影响了推广的效率。

2.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素质急需提高

因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经费有限,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收入有限,待遇低,继而导致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同时,当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大多是学植保、农学、土肥等专业,而学习养殖业、市场营销等人员相对较少,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他们接受新信息和新技术的平台较少,农村的各方面信息相对较为闭塞,这就增加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成本和难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3.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策略

3.1改善机构设置

改变现状必须要对当前机构设置进行创新和改善,打破现有的单一的格式,把社会资源加以整合,进行职能分工的进一步优化,将县和乡农业推广机构的管理理顺,发展网络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实现体系的上下畅通、职能作用发挥明显。

3.2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

农业技术推广是以公益投资为主的,经费应该由财政来负担绝大部分,政府要主动作为,增加经费的投入,在对农业技术推广宣传和业务培训等经费上,要有所倾斜。

3.3严格推广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发达国家目前普遍推行资格认证制度,严格的制度可以清退不合格人员,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水平,继而提高工作效率。要通过考核考评、技能鉴定等方式来发放职业资格证书,把证书当成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的第一条件。

3.4多措并举提高农民利用科技和信息的能力

当前,要着力于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信息的认识水平,把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的目标。要从农业新技术的教育了解、组织培养等方面,开设文化教育、专题辅导、集中培训等课堂,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3.5搭建农业科技成果宣传的平台农业推广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因此必须要加强管理,农业行政机构要定期相关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同时,要注意封杀其它没有资格宣传农业科技的媒介,以规范农业科技宣传市场。

篇9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扩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多元化推广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037-04

一、引言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连接着研发与生产,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每年约有6000多项农业技术新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40%,有60%~70%的成果未能及时推广应用。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更低,仅有40%左右,与我国平均48%和发达国家平均60%~80%的水平相差甚远。本文基于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研究我国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方式和途径,研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新型模式。

二、农业技术扩散与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能力

农业技术扩散是指农业技术被人们普遍采用的过程,它是由众多的农户采用新技术决定的结果,是指在较大区域中群体农民对技术应用的行为总和。农业技术扩散理论包括了框架理论、沟通理论、农户行为改变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其中,创新扩散是农业技术扩散的核心。农业技术由产生到接受,经历了一个由众多主体参与、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异的复杂过程,主要包括“认识一感兴趣一评价一试验一采用”等阶段。根据扩散的先后以及人数多少,可以将扩散分为4个阶段: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随大流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农民的参与。随着扩散阶段的推移,接受新技术的人越来越多,新技术也就开始普及。

农业技术推广是由推广机构或人员组成的辅导亚系统与农民构成的目标亚系统所进行的沟通活动,是一种系统间知识、信息、科技等要素的双向交流。这种双向沟通,既包括科技人员的宣传、培训和示范等教育活动,也需要农民的各种参与。GerdFleiseher等认为:为了提高技术扩散的相关性与农民的接收效果,推广的方法必须从指导性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转变成更利于交流与互换知识的参与式。在现实中,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及农业形态,农民处于分散的、独立的、精耕细作的状态。我国的一个乡平均人口约为20268人,大约有4960户(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计算得来)。技术人员面向众多的分散农户,技术指导的成本非常高,这就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以降低成本。同时,农民的参与,也需要一个组织载体。因此,教育、参与和农民的组织化,是农业技术扩散的要素。

在我国的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有特殊的意义。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能力不足,而教育、参与、组织化,是提高农民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是农民的教育、参与及组织化的过程,也恰恰是提高农民能力的过程。农业技术推广既能够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增加农业产出,也通过引导农民的参与激发了农民的自主、自力与自助;通过信息的传播与教育,使农民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有效地选择行动方案,从而缓和或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农业推广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估,能提高农民的组织与决策能力。农民自身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减少贫困,从而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目标。

三、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向农民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技术的贡献率,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发展中国家,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农民参与不足,推广人员缺乏符合当地实际的指南和推广材料,一些推广的技术不符合农民的真正需求。政府相关的公共预算下降,以及实施中的低效率,则是政府单一主体农业技术推广的普遍困境。在我国的贫困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落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有:

(一)农户居住分散,农业技术的宣传成本高

我国的贫困地区一般处于山区、林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山大沟深,地域辽阔,农户居住极为分散,交通和通讯条件极差。比如,新疆若羌县,人口只有28636人,但面积为20.2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99个浙江省的面积,也是人口密度最小的县。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与资源的制约,就使得利用先进的媒介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非常困难,农业技术主要必须通过人际间交流和沟通进行。因此,这种主要依靠县乡技术人员上门,到田间地头,到牧区和林区,一家一户进行宣传、培训、示范、咨询的成本极高。同时,贫困地区环境闭塞,教育水平较低,农民的文化较差。近年来,更由于青壮年和有知识的农民出外打工,乡村精英外流,留在乡村的以老人和妇女儿童为主,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科技的能力较差,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的财政状况较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目前基本上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农技人员下乡进行农技推广缺乏基本的条件。有的县乡因为经费极度短缺,甚至需要农技员自己出钱下乡。这些因素造成贫困地区农技推广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流失严重,进一步增加了农技推广的困难。

(二)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进行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农民参与度低

我国的农村管理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时代的旧模式,仍然是依据行政区划实行向内化的行政管理,没有建立向农民提供服务的新机制。我国的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旧体制的痕迹更重。

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已经由“科技供给推动型”转化为“科技需求拉动型”。但在我国的贫困地区,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单个农民购买新技术的成本太高,仍然主要依靠政府来提供农业技术。这种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政府不仅是推动者和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实践者,农民只是被动的接受者…J。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根据国家的行政命令组织和发动,由农业基层单位实施,其行为具有行政强制性,而缺乏农民的参与,从而缺乏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的双向沟通与互动,因而农业技术扩散的效果较差。比如,农技部门向基层送科学、技术、知识,送方法、经验和建议,由于缺乏农民的参与,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深入的了解,没有掌握农民的实际需要,只是单方面地做出判断,政府的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民的需求不匹配。农技员在上级的考核压力下,往往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工作,搞形式主义,走过场。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数字,甚至强迫农民采用政府推广的技术,种植政府规划的作

物。由于许多农户不是自觉、自愿、自发地参与其中,当然也就体会不到这些技术和建议的价值与优点,所以常常不愿配合政府的工作,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和破坏现象,结果造成推广计划收效甚微。

(三)缺乏载体,农业技术推广教育成本高和农民参与度低的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包括新品种的引人,新技术的应用,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需要有一定的种植规模才能产生效益。我国贫困地区地域广大,一县一乡之中既有川区也有山区,既有水地也有旱地、草地,降水量、无霜期、土壤成分等地理和气候条件差异明显,作物种植千差万别。同时,许多农户还没有解决温饱,种植的作物中粮食、蔬菜、林果一应俱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低,单一品种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专业化水平也相应较低,采用新技术的效益难以提高,吸纳新技术需求的惰性很大。

面对这样的特殊状况,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建立一个农民需求的顺畅的表达渠道,将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多元化需求进行整合,县乡农业技术部门才有可能透过这个组织载体进行专业化的农业技术的培训、示范、咨询,既能够使政府的技术供给与农户的技术需求匹配,也能够节省面对分散的单个农户的技术推广成本。同时,白发组织起来的农民,通过参与县乡政府的农业技术规划和农业政策制定,既能够有效监督政府的公共决策和资源分配,改善政府的服务效能,也能够在参与中提高农民的能力。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村级组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村支部和村委会承担了计划生育、乡村环境、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贫困救济等方面的众多职责,在家庭承包经营制的背景下,时代作为生产组织者的职能已经大为弱化。村组织作为全村所有居民社会服务的主体,主要满足中位需求,对于村内部分村民的专业化的、多元化的生产技术服务已经没有能力承担。第二,现实中的村组织更多保留了县乡政府政策执行者的角色,在整合农民的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农民的利益方面还与制度设计有很大的差距,通过村组织实现农民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教育和参与效率不高。

从以上分析可得知,我国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农民的自发组织作为载体,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两者之间没有建立起技术和信息的双向交流与沟通的机制,农业技术教育的成本高,农民的参与度低,政府的供给与农户的需求是“两张皮”。

四、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本着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为农民服务,承担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家一户办不了,社区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任务,是农技推广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对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重要作用。

(一)农民合作社能够整合与表达农民的科技需求,使政府的供给与农民的需求相匹配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技术需求的联合体,既可以将分散农户的科技需求反馈到农业推广机构,又可以将科技成果信息迅速传播到农村并在广大农民中进行扩散,使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了完整的受体。这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可以使技术供给方根据需求进行科技的研究和推广,避免了科技成果的“滞销”,还可以减少假冒伪劣的农用生产资料进入农户。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进行技术推广,可以避免政府不了解农民需要的技术而强制性提供的被动局面。

(二)农民合作社能够延伸农业推广体系,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服务

由于一个专业合作社的内部成员主要种植同一类农产品,所以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差异较小,农技人员能够面向需求一致的群体进行培训和咨询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强,成本较低。政府农技推广部门还可以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传授给合作社的负责人和骨干成员,让他们成为新技术的受益者,再让这些社员去影响带动其他社员。这样,实用的农业新技术会迅速有效地传播,大大缩短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同时也弥补了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力量的不足。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农民的能力

在农技推广中由于有限理性的限制,技术的供求双方最终也会由于风险和竞争的压力彼此都有沟通和相互学习的愿望。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理性判断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实际生产经营中他们往往有较强烈的参与和了解技术的愿望,以便降低采纳新技术的风险。当技术应用成本高或有复杂时,群体中有限理性采纳者之间的技术采纳协调需要一个时间过程。通过不断地模仿学习和策略调整,成员最终都会表现出合作的愿望,并理智地做出正确选择。参与式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主要方式。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引导和支持采纳者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增进彼此间的协调性,加快新技术的采纳和普及。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政府+合作社”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渐由单轨制向多元化转变。事实上,世界各国农业技术的资金与推广服务的传送通常是公共部门与私人的组合,两者的协同比单干或竞争能更广范围内提供服务。我国的贫困地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进行农技推广,建立“政府+合作社”的多元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将政府投入的农村科技扶贫和推进合作社发展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下而上”的运作途径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供需不匹配,宣传和教育成本高,农民参与度低等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结合,能够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以农民合作社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组织者和执行者,能够重塑贫困地区的农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可以改变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县乡政府与合作社共同制定农业技术的推广计划,协同工作,合作社可利用其优势形成强影响力,通过区域内外农业技术的交流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学习先进经验等,向不同的技术用户实施技术劝服,不断促进农业技术扩散。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与农民合作社,在合作中进行竞争,合作社可以利用自己的组织特性,克服政府失败,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

(二)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这样合作社要给予优先扶持。政府的扶持既包括政策、资金、税收优惠等,也需要县乡政府进行耐心、细致、扎实的宣传、动员和教育。基层政府可以结合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将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的培训,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创办、管理的培训相结合,通过建立示范合作社、科技推广带动建立合作社、“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带动建立合作社等具体方式,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三)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政府与合作社分工合作的局面

政府的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不同性质的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应承担不同的职责,形成优势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县乡政府应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将一部分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转移到农民合作社。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减轻工作负担,缓解农技推广人员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合作社获得了更多的服务职能、资金和项目,可以为社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户参加,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的管理以政府为主,从项目的立项、实施及验收,都以政府为主体,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群众的民主监督不够,存在着暗箱操作,容易产生截留、挪用、、弄虚作假等问题。通过建立以农民合作社为平台的项目运行机制,进行项目竞争申请或公开招标,合作社将成为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的主体,成为农民参与的载体,强化竞争与监督,可以使有限的技术推广经费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篇10

[关键词] 农技推广 创新 提高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16-02

泰安市岱岳区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百万亩耕地的典型农业大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特别是区委、区政府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技推广运作的新思路、新方式,采取积极、稳妥、有效的措施,稳定推广队伍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加大了农业改革创新与推广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使农技推广效能不断提高,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连续三年落户岱岳区,有力地推动了岱岳区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岱岳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实施情况

1.创新农技推广管理体系

岱岳区结合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要求,紧紧围绕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制度、强化科技推广等工作重点,遵循“强化区级、理顺乡镇、延伸村级、四位一体”的总体思路,立足实际,周密组织,强化措施,注重实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核定人员编制。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通知》,在全额事业编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梳理归位,全区共核实农技推广人员153人,其中乡镇农技推广人员92名,区级农技推广人员61名,年人均工作经费1000元。二是优化推广机构。全区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17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重点加强一线农技推广力量,在大汶口镇、良庄镇、祝阳镇分别建立了区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每个站派出5名同志,共计15名。区人事局、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稳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通知》,指导各乡镇严格落实岗位编制要求,做到了“人员、编制、岗位、责任、待遇”五个落实。三是明确公益性职能。区政府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区、乡农技推广队伍的公益性职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区农业局下发了《关于成立农技推广服务站的通知》,对区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人员编成、服务职能和岗位职责进行了明确。

2.健全农技推广管理制度

重点建立健全了“六大制度”一是推行目标责任制。将全区农技推广人员分为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农技辅导员三类进行管理,按产业确定技术人员,逐级签订年度农技推广工作目标责任书,按业绩对每个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和奖励。二是推行绩效考评制。围绕科技示范户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良种良法推广、农技人员培训及农民满意度、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等重点,实行百分考核。年底对各乡镇评比排序,评出先进技术指导单位三名,对前一、二、三名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1000元的奖金;评出先进技术指导员20名,每人给予500元的奖金。三是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考试考核、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区政府连续两年共为区农业局公开招聘了9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全日制本科毕业生6名,研究生3名,区级农技推广队伍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四是实行农技人员培训制度 积极组织全区农技人员到国家认定的培训基地参加异地培训学习,重点培训班时间不少于15天,参加普通培训班时间不少于5天。同时,根据不同农时,聘请山农大、市农科院和市农业局有关专家,对全区基层农技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五是实行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制度。重点采取选聘农技推广辅导员、建设标准村级站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实行农业产业化带动四大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业院校、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六是建立农技推广工作制度。重点明确了首问责任、服务承诺、责任追究、人员考勤的有关规定,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服务,确保全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序开展。

3.强化主导产业科技推广

3.1是科学确定示范户。根据全区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特点,遵循“村级推荐、乡镇初审、区级考核”的原则,全区共遴选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个,其中大汶口镇、徂徕镇、夏张镇共遴选小麦种植示范户300个,马庄镇、祝阳镇、山口镇、满庄镇共遴选玉米种植示范户400个,良庄镇、房村镇、范镇共遴选蔬菜种植示范户300个。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建立了科技示范户管理档案,统一悬挂了科技示范户门牌,明确了科技示范户的服务范围及工作职责。

3.2是建设示范基地。在种植业内部,重点围绕玉米、小麦、蔬菜三大产业,重点建设了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共涉及10个乡镇、10个行政村,基地总面积1160亩,其中玉米高产示范基地位于满庄镇、马庄镇、山口镇和祝阳镇,基地面积640亩。小麦高产示范基地位于徂徕镇、夏张镇和大汶口镇,基地面积380亩。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位于范镇、良庄镇和房村镇,基地面积140亩。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为加快农业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搭起了平台。

3.3是强化科技推广。结合岱岳区粮食生产实际,经遴选、评定玉米重点推广了登海661、登海662、郑单958、天泰16号四个品种,重点推广了“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小麦重点推广了“良星99、汶农6号、临麦4号、济麦22”四个品种,重点推广了宽幅播种、氮肥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四大技术。蔬菜重点推广了日本长茄、以色列彩椒、金满园西红柿、京津无刺黄瓜等6个瓜菜新品种,重点推广了无土栽培、设施化保护栽培、绿色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四大技术。

3.4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是突出培训重点。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从10名农业专家中选择3名参加了省级举办的基层农技人员重点培训班,组织100名农技指导员参了市级组织的技术指导指导员培训班,利用2天时间到寿光的科技示范园和合作社进行了现场参观,增强了指导农民科技致富的责任观和使命感。二是整合培训资源。依托山东农业大学,聘请董树亭教授、张吉旺教授、吴洵耻教授重点加强对小麦、玉米、蔬菜产业的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工作,对全区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指导,共举办区级培训班3期,培训区级农业科技人员300余人次,举办乡镇科技培训7期,培训科技示范户1500余人次。三是实施科技入户。为加快农业科技入户,我局精心制作了5000册《农村政策与农业科技知识挂历》免费赠送给农民群众,为全区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免费征订了全年的《泰安日报·农家致富报》,编制下发了5000本农业科技知识手册。发放范围覆盖了全区663个行政村,重点突出了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农时前,只要翻翻科技挂历,种植技术要领就会一目了然。在对示范户的培训上,创新培训机制,采用了“两结合一突出”培训法,即结合农业主导产业搞培训、结合农民生产实际问题搞培训、突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搞培训,由于我们邀请的专家教授层次高(山农大吴殉耻教授、市局石玉博士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普遍受到示范户的欢迎。科技入户面广量大,我们采取了区级专家包乡镇,和所在乡镇技术指导员,指导员包科技示范户,按照各自职责层层落实责任,截至目前小麦产业技术指导员已进村入户指导7次,蔬菜产业技术指导员已进村入户指导10次。并按照要求则农技指导员填写了《技术指导员手册》,由科技示范户填写了《科技示范户手册》。四是加强工作宣传。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站、区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全年共编发农业信息372条,其中省农业信息网录用信息65条,位居全省县市区首位。向中国农业推广网录用信息69条。先后在《农民日报》、《山东经济研究》、《农业知识》、《泰安日报》、《农家致富》等报刊发表文章9篇,群发农业科技手机短信1.2万余条,报送农业电视新闻49期,全区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得到了及时充分的宣传报道。

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实施成效

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区农技创新与推广的实施主要取得了三大成效:

1.建立起了新型农技推广架构

通过理顺区、乡农技人员编制体制,有效解决了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尽责、队伍不稳定、经费不足、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转变。区级成立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设立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村级服务站点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促进了区、乡、村农技推广服务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了农技力量重点向生产一线倾斜,农技技术人员重点向生产一线集中,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2.提高了农技推广工作效能

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初步形成了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良好氛围。特别是效能考核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效提升了农业实用科技的就地转化率。岱岳区大汶口镇大侯村村民高俊英是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杨广怀所包示范户,按照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要求,杨广怀先后7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向其讲解小麦种植管理及“一改四推”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12年该户小麦亩产达700公斤,在全区小麦产业示范户中名列榜首。在带动示范户增产增收的同时,辐射带动了全区农民科技种田的积极性,同时推动了全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篇11

关键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发展;推广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来讲,其实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科研机构、相关民众及学校研究队伍、农业技术从业者互相结合的制度。我国政府鼓励并支持社会队伍、供销合作社、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个基层的科研人员深入农村进行推广服务。长时间以来,我国将农业推广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时间工作结合在一起,总结出一系列显著成绩,为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发挥重要作用。以下简要针对农业推广服务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1 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基本模式

1.1 建设农业专家院

对于农业专家院来讲,其是我国早年间实行农业推广工作的基本模式,主要通过当地政府与科研机构、农业类院校进行合作,引入科研机构、院校的农业专家进行种植示范、养殖辅导,现场讲解注意事项,进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依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我国共有26个省市建设了农业专家院。仅四川省就建设了129所农业专家院。农业专家院的创建全面发挥了科研机构、农业类院校的自身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以及信息优势,有效的加强了农业科研成果的使用及转变,促进了农业科学化、合理化生产。

1.2 选派专业技术人员

同农业专家院相比,农业技术特派员是一种更为便捷、灵活的服务推广形式,受设备硬件的局限将对较低,实施推广工作范围更为宽广。

1.3 创建农业科技园

对于农业科技园来讲,其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基于科技生产系统层面上,具有样板功能的展示区,令其充分发挥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的功能,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用与推广,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1.4 农民研究会

对于农民研究会来讲,其指的是农民群众自行创建的,可以处理生产过程中品种研发、技术改良、生产养殖等问题的队伍。这些农民研究会大范围推广生产技术、信息、种苗等,进而促进产业发展。另外,也能够较大的解决生产期间一些技术的难题,确保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产业化及专业化。

1.5 农户科技园

农户科技园主要指的是农民通过经营联合、创新土地运营标准及有关部门的政策辅助,完成农业人口同农业技术的对接。农户科技园利用农户联合,不仅创建了相应的经营方法,同时增强了商品的种类、品质及效益,激发周边民众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2 农业服务推广模式的创新

2.1 把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结构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现今,我国在农业技术方面的贡献约占总贡献的50%,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略低20%。例如:四川省在“十五”期间,农业领域采用技术成果1734个,其应用率在70.8%左右,授权专利、审定品种、获奖成果的利用率分别是58.1%、67、9%、92.9%,畜牧业、种植业成果的利用率均在70%之上。这些表面,当前,我国在农业的推广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时效性较差等,继续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与改进。

2.2 对农业的推广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

2.2.1 推广主体

按照我国当前的探索来说,一些是以政府各级农业部门的技术力量为主,例如: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模式,部分以科研机构或农业院校的技术为主要力量,例如:专家院服务模式等。

2.2.2 农业人员的力量

对于农民来讲,其是推广农业的主要人员,期间有很多具有新气象法、水平较高的人员,他们具有先进的农业知识及技能,成为了推广农业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

2.2.3 推广标准

推广标准包含了相关政府技术员工的应用及管理、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的指导、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农业推广与产业培育结合等标准体系,推动推广主体与人员间的对接,保证农业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2.2.4 农业产业

对于农业产业来讲,其主要是推广农业期间各个内容的连接枢纽,农业产业的创新、壮大、发展对服务推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对农业推广工作予以重视

由以上3点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结合度与推广效果密切相关。同时也体现出,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农业的推广制度。在《农业推广法》中指出:将科研机构、相关农业院校及民众科研队伍、劳动人员结合起来。然而,在落实该内容期间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政府部门的技术力量以城市乡镇区域为单位进行划分,整体布局均衡,导致技术力量不能很好的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尤其因为管理体制中相关行政部门的干预,县级以上的很多技术从业者都无法直接深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农民专合组织、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缺少科研机构、农业相关院校的技术力量做支撑,推广工作随意向较强,较为散漫,对推广服务的效果造成影响。缺少试验田建设,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较难将农业服务推广工作形成的利益分割清楚。所以,推广缺乏内生的积极性,影响推广质量,相关工作人员应对该方面内容予以重视。

3 结语

我国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将繁荣农村的经济作为主要任务。除了社会、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同时经由农业技术推广,一同提升了农民以科技进行种养的能力。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经营标准,让农业人口的家庭分户经营标准同农业服务推广工作相吻合,向下移动农业推广主体的重心,将科研机构、农业类院校及农业人口结合在一起,创建试验田、科技园等,提升农户同推广主体间的对接程度,促使农业人口主动参与推广工作中,提升农业技术成果的贡献率和转化率。因此,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及创新发展进行探讨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篇12

同时,农业技术推广又是一项综合性、开拓性很强的工作,大型种子公司应放手推广经营性开发成果,发挥龙头企业、组织的技术推广功能。种子公司应在推广服务体系上有大的举措,而当务之急是成立科技培训中心,培训大批农民技术员,特别是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的培训,只有这样才会有富有活力的基层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产生,才会有公司新产品新技术最先推广的科技示范户的产生,也才能更快地把企业物化的技术辐射到千家万户,这是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基础。

因此,只有具备强大市场敏锐性及实用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的种子公司的参与,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才是一个完善的体系。那么,作为种子公司科技成果推广的高速通道应当是:

建立专业组织机构由种子公司市场策划、经营、生产及科研部门联合成立推广服务中心,推广服务中心人员应培训成多面手,既懂育种又了解栽培技术还有一定的营销攻关能力。然后在每一个地区挑选当地有关部门(如推广站或种子公司)的2人——3人聘为推广技术辅导员,明确其责权利。再在每个示范推广点培养2名——5名农民技术员,具体指导。

成立培训中心成立种子公司自己的农技培训中心,依托种子公司的技术、品种、人才特别是市场敏感性的优势,招收农业职业中学毕业或相当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集中培训6个——10个月,也可与政府推广机构结合起来对基层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通过他们把种子公司的或公司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向农村。

篇13

(一)重视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英国作为一个稳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专利保护———政府支持将农业专利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帮扶国内中企业的创新发展,英国不断修订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及相关法规,激励企业开展创新,为企业提交专利申请提供便利。2011年6月英国实施的《专利地区法院指令》,规定国家每年拨专项资金资助与知识产权密切挂钩的研发项目,帮助企业制定新的研究计划、加快新产品投入市场,并使企业在发展其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同时对英国企业向欧洲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的流程也做出减少重复环节和相关费用的调整,简化程序,提高专利申请效率。英国政府支持并促进实用性专利技术的研发和技术转化,不提倡学术成果只能带来回报很少的专利项目。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政府要求大学和科研机构必须与企业联合申请国家和区域的创新项目,通过项目合作,使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农场)紧密相连,使科研项目来源于生产实际需求,并将适用的成果应用到企业中,使企业与相关行业技术同步,改进企业行为,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大学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关键。例如,英国剑桥科学园区的成功,剑桥大学在其开发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剑桥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直接促成了剑桥现象的产生以及剑桥科学园的创建。剑桥大学一直与产业界保持广泛的联系,包括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产业界人士到学校办讲座、授课,学生到公司实习、兼职;教研人员为产业提供咨询服务、讲学或参加企业的专家委员会;设立产业支付薪金和提供研究资金的科研岗位,接受产业委托的科研任务,等等。剑桥大学通过校企合作和学科交叉,增强了科研教学实力,并培养出掌握全面知识、具备多项能力的领导者和创新者,直接为科技园区内的企业输出人才。重视农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英国按自然区域设立农牧业科学研究机构,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全国专门从事农作物育种的科研单位有16个,分工明确,研究内容各有侧重,避免重复交叉。如苏格兰的一个研究中心以禾谷类作物、土豆、草莓为主;剑桥的研究中心以谷类、甜菜为主;威尔士研究中心则以牧草、奶牛为主;东茂林试验站专搞水果杂交育种和贮藏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朗阿什顿试验站侧重幅射育种和果实风味研究。英国皇家农业学会推广示范站专门向全国各地介绍农业先进技术和新的牲畜饲养方法[6]。威尔市政府注重农牧场间“一对一”技术支持,将企业运用新技术的程度按“优秀”、“一般”和“较差”各划分出有三分之一,重点帮扶三分之一较差的企业,对另外三分之一优秀的企业进行创新支持,以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每年在2500多家农场中,选出28家代表性农场,进行示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英国政府每年都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农业技术交流展览会,展览期间邀请农牧企业代表、农业科研人员在现场进行技术推广或技术交流咨询服务,对农场的创新行动、先进成果进行评比和奖励,推动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二)注重职业教育培训,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英国非常重视农业职业教育,着重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英国职业培训主要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不同级别,开设不同的职业技术课程,相当于中等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培训对象主要为16岁离校后的青年所接受的低于学士学位的学术和职业教育培训,也包括农场经理、农(牧)场主、农场农民和由其他行业转行做农业人员参加的培训。在英国,16岁以前为强制性的义务教育阶段[7],16岁后可以接受全日制教育和或参加工作。学员通过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进入劳动力就业市场或提高自身能力水平。英国设有农业课程的学校有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和农校三大类,其中综合性农业大学有15所,农学院有42所,农校遍及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学院为当地的成年人和16岁以上(即受过11年义务教育的学生)的青年人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学院学习的人数几乎是在校大学生的2倍。英国职业技能考核,学院则委托社会上具有培训资格认证的机构组织负责考核认证并授予培训证书。在英国,目前有三大资格认定机构,一是英国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Edexcel),该机构是英国最大的学术和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在英国本土80%以上的教育机构采用爱德思的考试体系,提供广泛的学术及职业资格认证,负责课程规范、评估、考试以及资格认证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二是全英考试发证联合会(theAssessmentandQualificationsAlli-ance-AQA);三是牛津剑桥及皇家艺术联合会考试委员会(OCR)。学员培训后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也称为职业“绿卡”或称就业“绿卡”。2007年至2013年,威尔市政府通过实施farmingconnet项目,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农业技术人员。farmingconnet项目,包括农作物保护、动物疫病防治、信息资源技术和农业职业培训等内容,项目预算为2800万英磅。农业职业培训,由GelliAurCollegefarm等农业职业教育学院负责。GelliAurCollegefarm校区,有教师25人,在校学生300多人。学制2至3年,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现场实习操作辅导两方面内容,其中,基础理论知识仅占培训总课时数的30%,而实习操作辅导则达到培训总课时数的70%。实习操作辅导教学均设在生产现场进行,如辅导学生如使用农具、如何伐树、帮助奶牛挤奶等具体实践过程,突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所学的内容扎实、实用,是一个合格农民、农业工人或实验室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学生毕业后很受农场和农业企业的欢迎。学院把现场实习操作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作学院廉价的劳动力使用。职业技能培训分为四个相互连续而又有递进性的阶段。即:一级为必备知识、二级为操作员,三级为技术员,四级为农场规划方向。只有通过一、二级培训后,方可进行三、四级培训。只有通过四级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证书,才具有在英国担任农(牧)场主的技术资格。英国的培训学校与当地农业企业密切合作,使农场主和农民可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培训内容灵活多样,有农场主个体需求的专家技术指导、农场主论坛、探讨辩论、活动反馈并根据评价建议持续改进,等等。总之,培训内容全部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重视培训内容与产业实际的结合,以保证掌握先进、适用的技术。培训中,注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加强社会就业竞争力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同时,培训的知识技能根据产业发展实时更新,使技能人才具有很高的职业适应力和产业推动力。

(三)重视人才培养,突出个性化发展英国农场的人才培养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人才管理的措施体现在目标岗位任务的管理中。英国农场的每个岗位都建有清晰而明确的岗位职责任务,通过鼓励激励员工完成岗位任务,实现自我价值,达到农场追求效益的目的。农场主与员工签订岗位责任书,除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绩效考核指标要求外,还将各岗位层次人员的能力要求描述清楚,同员工交流,了解员工在学习培训和个人发展上要求,帮助员工发现不足,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每个员工都有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是为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农场管理层对员工培训的执行情况给予关注,将职工的休假审批表、工作任务进度表与培训计划相关联,以“柔”性管理方式进行督促管理员工完成培训计划。英国农场非常注重员工综合能力的开发,把员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外交流能力、内部协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估。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完成后,有专业的机构对员工工作业绩、学习培训等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奖励和晋升。英国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有全球化的视野,在培养和使用好本国人力资源的同时,还耗巨资引进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到英国各农场企业或科研单位任职。例如,英国洛桑实验室(RothamstedResearch)、英国杰姆斯赫顿研究所[10](TheJamesHuttonIn-stitute)及剑桥大学GS农场的所长,都是通过国际竞争方式,聘请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知名科学家或企业家担任。

(四)运用第三方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结果的公信度第三方评价机构,是在英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运用在项目立项评审、结果验收,以及人员培训效果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服务机构。在英国,凡是从事农业项目与农业人才评价的第三方机构,均由农业部通过招标方式选中机构。机构与政府签订合同后,才能开展第三方评价的业务。开展第三方评价时,机构再与邀请项目评估单位签订评估合同,合同中载明具体执行过程、完成要求,明确标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英国农业部现有8个第三方评价机构,即科学中心实验室、渔业环境和水产科学中心、农业和农村保护署、肉质卫生服务中心、农药安全委员会、兽医实验署、兽医医药委员会、干预协调委员会等[11]。第三方评价机构是一个自收自支的非营利组织,有自己的业务和财务目标,与招标单位和被评估单位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从1995年9月开始,英国农业部组织了一个“优先选择委员会”,每年都要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能力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机构才能开展涉及农业项目的第三方评估工作。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审专家,都是来自全国各有关领域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专家委员会相对固定,但每年也进行部分更换,以保证第三方评价的公正性。第三方评价机构收到各单位的评估邀请后,组建评审专家及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第三方评价的程序(以农业课题立项申报为例),主要有四步,即:项目审查、同行评审、会议评审和决定结果。首先是评价机构对被评审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其次,资格审查通过后,由第三方机构将被评审项目以背靠背方式发给不少于2名的同行专家组评价,同行专家独立填写评价意见,同行专家评价后,评价机构将专家意见反馈给被评价者,被评价者可以向同行的评审专家咨询评审结果,同行评审结果和申请者的意见一并送会议评审讨论;三是会议评审,评审项目最后得分是由会议评审的1-2位主审专家打分;四是专家集体讨论专家打分结果,决定立项申报项目是否通过。英国的农业项目只有通过第三方评价,才能进行立项、获取经费支持、通过结果验收。人员的培训结果和绩效评估等,只有通过第三方评估,个人才有晋升的资格,单位才可能获得管理上的认证资质。

(五)合理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英国的绩效评估体系是通过对员工个人绩效的计划、管理、考察、奖励和发展,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单位(团队)的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提高每位员工的个人绩效,最终提高单位(团队)的绩效。首先,针对科技人员制定年度业务发展计划,通常是每位科技人员写出自己的发展计划后,和领导者一起讨论,明确业务目标,根据其发展方向,确认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的领域。单位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和到其他机构共同研究,并为科技人员提供培训发展的机会。其次,按程序实施评估,检查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和讨论,确认是否需要培训等。同时,领导要负责对下属科研人员的职场发展进行记录。第三,进行半年的绩效回顾,再次确认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工作重点是否有所转变,如果出现问题,是否在目标的制定上有需要改进之处,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方法等。第四,做好年度绩效评估,包括当年总结和下年度业务发展计划。年度绩效评估后领导会给下属出据一个年终评估反馈意见,意见中有对个人业务发展目标和相关业绩的评价情况、个人技能评定、超出个人控制之外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按照发展需求,依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出下一年度持续改进的培训建议。第五,领导者将评估结果及时与下级科技人员进行沟通与反馈,听取科技人员的意见。由此,制定下一年度业务发展计划。除最高和最低的5%人员,绩效评估结果一般不与工资挂钩。

二、对中国农业科技人员管理的启示

(一)运用第三方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英国不论是对农业项目申报、结果验收,还是对教学质量、员工培训效果等都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第三方评价机构为社会非营利组织,成员来自社会各界资深的专业人士,它既不隶属于政府的官方机构的直接管理,又不受企业利益的制约,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做出客观的评价。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有健全的指标评价体系,成熟的管理模式,规范的监督制度,可以对评价结果做出公正的评价。目前,我们国内评价,特别是对政府预算管理项目的结果评价,评价机构的成员大多是由政府官员和专家组成,而专家也往往是一些单位、行业或协会的领导,各自都代表一定的利益,事实上很难对结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在第三方评价中,不论是评价体系的指标建立,还是对项目的运用结果的评价上,都应有一定比例的真正用户(农民)或企业(农场)的代表参与,使评价回归本原,使评价的结果能够真正在农业生产、科研管理和人才培训制度管理和风向标作用。

(二)农业职业教育要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职业教育方面,尤其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及与农场企业间形成的契约合作关系。使得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与市场接轨,满足农场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从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其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能力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只有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经受锻炼才能检验出来。因此,农业职业教育水平的高低是由市场、企业来衡量的,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以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辅导的课程比例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使教育和实践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保证农业职业教育得以顺利、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农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重理论教学、轻生产实践的现象,实践辅导环节在总教学的课程设置所占比例远低于英国农业职业学院所占的比例。学生在农场直接获得的实践经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深化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有利于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踏实肯干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三)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产学研结合是指高等院校、生产单位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意义在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内在要求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使高校教师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可以直接了解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调整教学计划;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农业生产技术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同科研人员交流,不但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现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科研人员与学生交流后得到启发,可以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科研创新能力。因此,产学研紧密结合,解决了生产、教学和科研相互脱节的问题,有利发挥各方的互惠联动机制,促进农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以解决基层技术问题为中心,开展满足农民需求的技能服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联系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要紧密联系,深度合作,发挥政府组织的技术指导作用。农业技术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有获取基层技术需求方面的先天优势,要引导和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下而上的获取农民需求信息,使服务内容贴近农民实际。目前,有的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开展的技能服务很少考虑农民实际需求,往往是比较宽泛的技术建议,自上而下的宣传推广,形式上的热闹场面代替以解决问题的为宗旨的技术服务,对指导农业生产实际意义不强。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要经常性地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民意,了解农民所思、所想、所盼,得到群众的支持、信任和拥护,为农民解决问题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

篇14

农业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现代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效益和具体生产力的关键,是加快和推动当前的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根本所在。所以,研究和探讨如何加强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课题之一。

2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的现实困境

目前,因为存在着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工作方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普遍存在着一系列的难题和困境[1-2]。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一是在广大农村的推广体系和体制不衔接,经常出现断层,导致技术服务不能及时到位。二是在有些地方以政府行政命令式地进行推广,农民在接受起来普遍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在应用新技术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难题。四是农业技术的服务渠道和环节单一,不利于提高推广的效果;五是农业技术人员缺乏更新技术和知识的机会,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本身也不够全面。六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地方在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时,却没有经费,推广服务难以展开和实现。

3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策略

根据目前农村新技术、新设备难以推广的现实局面,农技工作者需要放开思路,在观念上也要有突破,在行动上实施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措施,从根本上推动农技推广的开展,并力求让农民增加收入,让农业增加效益,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3-4]。

3.1管理部门要在思想上提高对农技推广的认识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农村建设必然离不开农业科技和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体系,是使科学技术切实向现实生产力进行转变的关键环节。为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性,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也必须制定并实施有力的措施,保证这项工作能够得到稳定、有序、健康的发展。同时,对于在基层的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来说,更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把服务意识放在第一位,站在发展的角度上,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奉献,争取把农技推广做到让农民放心、省心,并能切实让农民看到新技术所带来的良好收益。

3.2加强宣传,让农民切实能够科学种田

从实践来看,农技推广必须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实现完善对接,与农民增收增效的愿望对接,切实起到为农民发家致富服务的作用,才能促使广大农民自觉主动地响应农技工作的开展。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的力度,利用形式多样、为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引导农民在学科学、用科学方面的热情和兴趣,绝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迫农民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因为那样可能会更加引起农民的反感。所以,农业新技术,必须采用宣传、说服、教育、引导、在技术上签订承包服务合同等不同的方式,让农民了解农技部门的作用和责任,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形成既能利益同享,又能共担风险的体系,才能改变农民的观念,让他们自动地接受新技术、新设备。

3.3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

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日益发展的农业科技相比,许多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仍然相对较低。为此,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在突出实用性的基础上,积极从不同层次上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比如,在基层,可以充分发挥村、乡、县三级网络的作用,请专家讲课、针对农技项目开办培训辅导班、利用电视、录相等方式,在时间安排上,一定要结合农事忙闲的特点,在闲时开办培训班,忙时采取上门服务,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示范等有利于农民的办法,展开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农民应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3.4加强配套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还必须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为此,农技管理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相对专一、人数多、在农村的分布广、对于行业信息沟通及时的特点,把农业技术推广的全过程都进行配套服务,包括项目上马前的筛选、实施过程的服务和指导,生产收获后的加工、收购、储存、销售等方式,使新技术、新项目从开始就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在这些环节中,农技服务部门都应该提前做出调查和市场前景预测,力求把准确、可靠的信息传达给农民,充分做好技术服务方面的准备,从而借助于农、副产品增值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才能让农民切实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得到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