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影像发展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模型思想 数学应用意识
1.引言
模型思想是体现数学应用价值的典型思想。新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看,建立模型的实质是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发展学生模型思想的基本活动就是建立模型。
2.数学模型的内涵及数学建模的意义
“数学模型”这个概念,从广义上看包括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数学公式、数学方程,以及由此构成的算法系统等。“数学建模”则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能近似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力的手段。《标准》指出:“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新课程理论提倡以“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课堂活动,这是因为开展建模活动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有助于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感情。
3.发展学生模型思想,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1学生的思维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高度的概括性是数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模型正是高度概括的产物,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内容则是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还要定期、适时地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升华。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理数的定义、分类、表示方法等,此时,教师概括“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字母a表示”,就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再次看到a,就会思考a是正数、零还是负数,a是整数还是分数。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就建立起有理数的模型。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离不开应用题的训练,在应用题训练过程中,“原型模型应用”是数学知识呈现的方式,应用题充当其中的“原型”和“应用”的角色,它促使数学与现实“牵手”,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方法、数学的思维认识客观世界,尝试解决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在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常见的建模方法有: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等量关系或不等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或不等式模型;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变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涉及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建立统计模型;涉及图形的,建立几何模型,等等。
3.2发挥问题情境的“建模”功能,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教师不能包办代做,或者只是为了引入新课而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如,一些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给学生展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正当学生兴味盎然、跃跃欲试地要进行探索、发现的时候,教师却戛然而止,迫不及待地将问题所需要用的数学模型向学生“和盘托出”,以便“顺顺利利”地引入新课。这种“直接告诉”的方法当然是不可取的。可以说,情境是一种引入新课的手段,它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教师切不能忽视问题情境在“建模”方面的功能。
开展好建模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概念及建模的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把客观事物的原型与抽象的数学模型联系起来的能力。在建模过程中,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从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探究出问题的答案。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教师可先从建立简单模型入手进行训练,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想象力,以及顿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3以建模为核心,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
数学建模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模能力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它涉及文字理解能力、对实际问题的熟练程度、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数学教学要以建模为核心,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应用”,就是用相关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例子。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走由“形”到“数”的路径,求出问题答案的。如,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座抛物线形的拱桥架在一条河流上,这座拱桥下的水面离桥孔顶部3米时,水面宽6米。当水面上升1米时,水面宽多少?(精确到0.1米)”桥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这一自然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汛期,人们要根据水位上升的速度判断桥下何时可以通航,何时需要停航,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将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建立起联系,并探求出问题的答案,让数学服务于生活。
4.结语
数学建模的目的是通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建模的过程是什么、数学模型有哪些、注意的问题是什么,进而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诠释学 翻译学 诠释学流派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29-02
古希腊时期,人们发现当理解《荷马史诗》和《圣经》等文学著作的意义时普遍感到理解和把握上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创造出“寓意诠释”以及“语法诠释”等解决方法,自此诠释学诞生。“寓意诠释”注重于解读文学的象征意义,而“语法诠释”侧重解读文本字面上的意义。从这种层面上来说,诠释学是一种为专门诠释《圣经》而发展起来的方法。通过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圣经》考古学和语义学等方面的意义,使人们了解领悟《圣经》中上帝赐予的旨意。诠释学的发展对翻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的诠释学派对翻译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 诠释学的产生及不同流派的形成
一般意义上,诠释学是指研究对文本意义理解以及解释的哲学或理论。诠释学涉及多方面领域:宗教、哲学、文学和语言等,其反映了当代人文社会呈现出各学科研究相互渗透、交流和融合的趋势。诠释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流派。
1.1诠释学的产生
诠释学一词产生于希腊语“Hermeneutics”,是希腊雄辩之神赫尔墨斯的名字演化得来,意为了解,它的词根“Hermes”在古希腊语中是神的旨意的意思。在远古文明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开始研究神话、卜卦、寓意中蕴含的意义以及如何将神的旨意翻译成人类易于理解的文本。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已经涉及理解和解释问题的研究并且使用了诠释学的概念,笛卡尔在其《谈谈方法》和《关于第一哲学的沉思》等著作中也使用了诠释学的概念。但是在18世纪以前,诠释学被称为“释义学”,在释义学的研究阶段片面的注重实用性,对相关解释规则只是进行单纯的收集工作。到了文艺复兴末期,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开始研究关于理解《圣经》文本方法和原则问题,自此诠释学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历史学、语言修辞学和法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变得活跃。
1.2古典诠释学
在西方传统习惯中,将19世纪以前关于诠释学的研究成为古典诠释学。古典诠释学最初是致力于研究解释《圣经》,后来研究领域逐渐逐渐扩展到罗马法律、中世纪文献学和释义学等,其主要领域一直是古典文学,致力于经典文献的注释。古典诠释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经典文本的解释翻译,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诠释历史文本;二是诠释宗教文本。由此可见,古典哲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十分有限,尚未发展到哲学方法论的层面。直到20世纪左右,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和施莱尔马赫等人以古典哲学为基础创立了诠释学理论的新纪元,提出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性理论,拓宽了诠释学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哲学转变。
1.3现代诠释学
现代诠释学形成于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传统意义上的诠释学发展为哲学诠释学,实现了诠释学研究层面由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层面到本体论性质层面的转变,使得诠释学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变为哲学理论,最终创立现代诠释学。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将古典诠释学与“本体论”结合起来,将哲学诠释学变为专门的哲学流派,给欧美诠释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德国的宗教诠释学家R・K・B・鲍尔特曼在海德格尔与狄尔泰学说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诠释学的循环论学说,认为“宗教信息解释者必须先有信仰才能理解,但理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信仰”。他的学生E・福赫斯与G・艾伯林将循环论学说结合语言学研究,对宗教诠释学造成了较大影响。意大利哲学家E・贝蒂则认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解要具备相对客观性,肯定了诠释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和一般解释理论意义。
20世纪后期,诠释学的发展到了繁荣时期,德国哲学家J・哈贝马斯和K・O・阿贝尔创立了“批判的诠释学”,法国思想家利科尔敬爱那个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到一起,创立了“现象学诠释学”。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的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哲学家E・D・赫施等学者也为诠释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将诠释学的发展推向后现代诠释学阶段。
2 理解是诠释学和翻译学的联系纽带
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具有思想和情感,人类的生存不仅要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相互之间要有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于是人类发明了语言和文字。语言用来表达人类思想感情,文字是语言记录的载体,也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高级表达形式。语言的产生要早于文字,但是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产生困难,因此诞生了文字。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沟通已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是文字作为一种高级表达方式,在思想和情感的沟通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人们无论是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沟通,都需要保证这种沟通方式由有效的,否则只能是对牛弹琴,由此可见理解的重要性。时空是影响理解沟通的最大障碍,因此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助人们理解语言文字中蕴藏的思想感情,由此产生了翻译。根据翻译的定义可知,翻译的内容不仅包括语言形式,也包含语言的意义,由此可知,实现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前提就是理解和解释。
海德格尔曾说过: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也都是翻译。由此可见,翻译就是翻译者通过理解和把握原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借助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形式,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展现出来的过程。翻译的前提是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译者不能很好的理解原作者的真实意图,就不能准确的再现作者的意义和情感。认识和理解也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对此,斯坦纳有着十分准确的评价: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翻译的属性之一是语言,舆论是语内还是语际,理解就是翻译。翻译学和诠释学之间的联系密切,德国诠释家马丁路德首次运用现代意义上的诠释学方法翻译了《圣经》,不管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的层面上说,这都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因此翻译史上将其称为“诠释方法之典范”。自此,诠释学的发展和翻译学的发展不再是孤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
3 诠释学不同流派对翻译学发展的贡献
诠释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从“作者中心论”到“读者中心论”再到“文本中心论”,三次转型均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将近现代诠释理论运用到翻译理论实践与研究后,不同诠释学流派对翻译学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3.1作者中心论
古典诠释学诞生之后,逐渐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诠释学。例如:一般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此在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批判诠释学等。施莱尔马赫是继马丁路德之后一般诠释学的另一大代表人物,在其发表的《论不同的翻译方法》中首次论述了归化和异化两大翻译策略,被称为近代翻译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狄尔泰,生命诠释学的创立者,认为解释的范围不仅是生命的阐述与分析,也是各种世界观解释和分析。理解是翻译者通过对原作者作品的解释和把握过程。自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主题思想后,西方开始流行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人变成了思想的主体。19世纪是诠释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诠释学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转型,作者中心论诞生了。
古典诠释学的研究领域是历史和宗教文本,在狄尔泰等人的努力下,将诠释学从神学、文学、法律等领域的束缚中寄托出来,将诠释学研究领域拓宽到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般诠释学的研究领域是人文社会科学,其认为文本存在的意义是展现作者的原意,无论是译者对文本的把握还是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要以作者的原意为中心,将读者和译者对文本的理解限定在作者的原意中。作者中心论的重要贡献是淡化了译者和主体性,强调了作者原意的主体性和重要性。
3.2读者中心论
20世纪,诠释学完成了从认识论到哲学,由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转变,形成了读者中心论、西方诠释论以此次转型为重要标志,因此称此次转型为“哥白尼式革命”。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是推动此次转型的人,对当代诠释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计的影响。海德格尔对诠释学理论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以及其对存在诠释学的热情和兴趣,是海德格尔转向诠释学存在论的研究。他的主要贡献是将一般诠释学片面研究方法论引向存在论的理论研究,将诠释学研究范畴进行重新定位。海德格尔将本体论进一步引入诠释学的研究领域中,使之成为诠释学的研究对象,自此,诠释学的研究重点不在仅限于揣测神的旨意,而是拓宽到对经典文本的内在规定性的阐释。海德格尔在这次转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真正完成此次转型的是他的学生,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是在本理论的思想基础之上,建立了哲学诠释学,他认为诠释学不是基于理解者和被理解者内心的交流和重合,其本质是为了超于主体,达到作者和读者之间深层次的融合。伽达默尔的主要观点是针对艺术品而言,艺术品因其具有特殊性,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往往会超越所处的年代。在以后的历史阶段中,人们会依据自身所处的年代去理解艺术品的思想内涵,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要表述的核心概念,效果历史。效果历史是指人们通常用带有本时代特征的看法去审视艺术品,这种理解本身就带有先入为主的缺陷,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产生一千种解读的原因。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正是由于这种时代偏见,才使得解读者对文学艺术的解读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使得这些文学艺术得以广泛流传。
3.3文本中心论
文本中心论产生于20世纪后期,是诠释学想后现代诠释学的又一次转型,形成了文本中心论。正是由于这次转型,加速推动了诠释学由现代哲学诠释学转变为后现代诠释学。伽达默尔曾强调说哲学诠释学是一门实践哲学,这说明诠释学是一门具有理性和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并且具有批判精神。对这次转型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哈贝马斯,其代表作是《交往与社会进化》,在此书中提出了普遍语用学理论,弥补了伽达默尔思想不足,同时他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到诠释学研究中,建立了新的批判诠释学。
在西方诠释学领域中,乔治斯坦纳是将诠释学理论全面系统的应用于翻译领域的第一人,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斯坦纳提出了四个翻译步骤:信赖、攻占、吸纳、补偿,他强调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在进行翻译是也需要细细的揣摩和理解。在后现代诠释学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还有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等人,他们创造了许多新的诠释学流派,对翻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4 结语
在诠释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例如:一般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此在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批判诠释学等。不同的诠释学流派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过多或少的影响。诠释学理论体系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诠释学的发展和翻译学的发展过程不是两个孤立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德红.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理论梳理与问题反思[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4).
[2]陆涓.论分析哲学理论在专有名词翻译实践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3]闭景景,刘子瑜.阐释学研究综述[J].文学界(理论版),2011(04).
[4]王慧杰.归化异化与广告翻译[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1).
[5]赵娟丽.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05).
[6]梁文静.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评介[J].大众文艺(理论),2009(19).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9-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西门子胃肠机、ge单排CT、意大利GMm-DR、飞利浦DR以及飞利浦64CT。本文主要就利用MRI技术对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1 医学影像MRI技术简析 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对小儿脑部的分辨率较高。MRI的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1]。
1.2 MRI技术在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 本单位拥有西门子1.5tMRI,此设备拥有独特的西门子Tim线圈,可以同时对全身各脏器功能进行扫描、灌注扫描以及成像。西门子1.5t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性全身血管成像、闹弥散、灌注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回顾近期本单位小儿头部磁共振检查共80例,平均年龄1.5岁,在小儿服用镇静药物熟睡之后进行扫描。将小儿头部放于线圈中心,用海绵垫固定,按照定位图调整扫描的范围。结果发现,80例患儿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图像,一次镇静完成检查的患儿58例,服用镇静药物后未能及时扫描导致检查中惊醒,需二次镇静才能获得所需图像的患儿22例。颅内出血患儿33例,脑软化42例,其余为颅内其他疾病和正常磁共振影像。患儿在做磁共振检查前需使用镇静药物,否则运动伪影会影响图像的质量,甚至导致无法获取检查诊断。在扫描过程中应用双梯度中的zoom选项,以提高细微病变的检出率,尤其在小出血点的检测上结果准确。磁敏感加权序列具有高分辨力、薄层重建和流动补偿的优点,有效降低了小动脉和噪声对检查的影响,比较适用小儿脑部血管病变的检查,尤其是小儿细小血管早起出血的诊断精确,并能判断小儿脑组织可存活性几率。而弥散加权序列则可产生两套的图像,其中一套b值是1000的弥散加权图像,另外一套是b值为0的T2加权图像,能减轻颅底磁敏感的伪影,改善信噪比。
西门子1.5tMRI的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磁体,先进的相控阵线圈,开放式的设计,大型的磁体空间,成像快速、图像质量和精确度高。本单位西门子1.5tMRI的配置,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医疗、科研工作的需求,更带动了单位医疗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从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到如今的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学影像科室。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以及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在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的先进医学影像的技术中,最初的计算机X线摄影透过人体放射于影像板上形成潜影,再将其放入激光扫描机上扫描,经过模数转换器,图像信号则生成图像。随后发展的CT利用X线对人体某一范围逐层扫描,获取信息,也是经由计算机处理得到重建的图像。此外,CT的图像显示器、多幅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让探测器对X线有更为高度的敏感性,可将接收的X线转变成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器变成CT图像,再由多幅照相机摄片提供诊断。随后逐步发展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记忆盘中储存造影、注射部位的透视影像转变的数字,减去蒙片数字,将剩余数字转变成图像,成了较为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其技术比一般的血管特管造影更为简便、经济,更少引发合并症,但导管插管技术不断普及以后,静脉法数字减影逐渐被动脉法所替代了[2]。目前的核医学比较先进的显像方式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将单光子注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借助计算机重建影像,这种发展是电子计算机断层和核医学示踪原理相互结合的高科技医疗技术,采集的信息量大,适应面广,特异性高,放射性小,技术的逐渐发展在当今的医学影像技术中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分子影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曙光。目前全球医学界都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和基因的治疗,其重要步骤是借助分子探针插入人体细胞内,MRI或者红外线记录信号,再显示分子、代谢和基因转变的图像,为医疗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基因表达。而PACS系统的产生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其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来临,PACS系统储存、管理、传输、处理数据,完成在放射科和其他科室之间的影像传递,还通过互联网和微波技术实现远程诊断,这种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当今医学影像技术影像资源的效率[3]。
3 结束语
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经过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的先进设备层出不穷,世界医学界接受了利用医学影像帮助诊断治疗方式并不断研究并创新更高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医学界的不断革新、科学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研究会为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启更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09):16-17.
关键词:装饰艺术;精神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84-01
一、装饰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装饰艺术发展
装饰艺术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致的。在考古中发现的北京周口店人的遗址,出现的骨器、砾石,不仅带有色彩的区分,同时在砾石中穿孔,专家推测即为猿人作为装饰之用。追溯至今,现代装饰开始接受国外科技的影响,从单纯工艺美术范畴转变为与高技术材料结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塑料材料、人造纤维等技术的使用。
(二)材料科学与装饰艺术发展的关系
装饰艺术的实用性与附属性决定了装饰艺术与材料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特点也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单一限制因素。远古时期,社会的不发达决定了生产力的有限,所以在装饰材料上只能以打制石器、天然材料为主,用材单一。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开始与艺术结合。中国国家大剧院顶棚的设计,采用了钛金属作为顶层饰材,解决了防腐,防变形等设计要求,是我国装饰材料技术的重要进步。因此可见,科学材料制约了装饰艺术的发展,我们应努力研究新材料,向符合可持续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方向前进。
二、装饰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传统的装饰艺术材料与同时代科技发展水平是一致的。如陶器、青铜器、蜡染、剪纸的使用等。现代的装饰艺术则强调简约、个性的表达,重视回归自然材料,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注重环保性、安全性和节能性装饰材料的开发和使用。
(一)新型装饰材料的发展以及在装饰上的应用
随着材料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装饰材料也是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方面之中。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种很多,本文以室内装饰材料为例,介绍了新型装饰材料的实际运用。
在室内设计上,装饰材料以实用、经济和环保为主。分为顶层装饰材料,墙面装饰材料和地面装饰材料。顶面的装饰材料,通常有轻质板吊顶、玻璃吊顶、金属板吊顶等形式;2003年欧共体研究中心公布的科研成果——智能涂料,具备了预防和抵制空气污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新型的内墙面装饰材料也层出不穷,如模具墙画、镜面墙贴、生态木墙板等,丰富了装饰手法。最新的地面装饰材料如软石地板的发明,由高分子材料合成,具备可回收等环保绿色属性,成为了大众瞩目的新型装饰材料。除此之外,人造水晶作为装饰材料环保、美观,因此得到室内设计行业的广泛使用。
(二)室内装饰材料的化学污染及防治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科技材料的进步为装饰艺术提供的优势,同时也要看到装饰材料造成的污染问题。从室内装饰材料分析,室内装饰的油漆类材料和石材污染是主要污染源。油漆类材料,如墙面涂料、人造板材等几乎都含有甲醛和苯类成分,天然石材中也具有放射性危害,这类化学物质是较高毒性的物质。因此在防治中要通过研发最新科技材料,逐步取代现代装饰材料中的污染元素,慢慢走向全民绿色。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关于科学与艺术是对立与统一的争论一直存在。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与艺术是完全一致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揭示真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与科学是截然对立的,科学的发展会导致机器和技术的统治。这两种观点都是时展形成的片面认识。首先,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艺术的面貌,如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理论,将数学中的比例运用到艺术中的各方面如绘画、建筑、音乐等领域。除了将科技材料运用到艺术领域之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开始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创造,不仅在实用艺术中,纯艺术与科技材料也是紧密联系着的。同样,艺术的主体性也影响了科技的发展,将生硬的流水线作业变成了具有科技含量的作品。当然,事物的两面性蕴含了必然存在的局限性,如科技的发展造成了艺术产品的商业化,以及科技污染的存在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等。作为艺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地位举足轻重。
四、总结与展望
装饰艺术不论是作为传统的工艺美术,还是独立的精神艺术形式,材料技术在其中一直占有着很大的比重。随着电脑设计的普及,装饰艺术开始通过电脑软件进行输出,这是科技与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式革命。材料科学的发展需要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从室内设计角度而言,装饰材料的运用贯穿在全部设计过程之中,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我们可以看见在材料领域的绿色之风袭来。因此我们要以艺术与科学的统一性为主旨,创造符合生态发展的装饰材料为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媒体;影响探讨;生活教育
前言
移动媒体是科学技术突破下以新媒体为背景,衍生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科技产物。学生子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使用编辑的移动媒体交流工具开展生活、学习中的相关工作,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常识知识储备。以往的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但是,随着近阶段网络媒体(手机、电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目前使用移动媒体来获取信息、开展各种联系越来越频繁,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
一、大学生生活方式受媒体发展的具体影响
(一)移动媒体功能的延伸
根据腾讯公司的调查,在受参与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表示使用移动媒体进行日常性聊天活动的人数比例高达26.93%。学生使用移动媒体进行课件学习、浏览新闻、增长见识的比例也比较高,占据使用频率23.93%,处于第二位的位置。除此之外,学生使用QQ空间、日志blog和微博等进行网络信息交流的方式达到了12.71%。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移动媒体开展游戏娱乐活动的比例并不高,仅为11.59%(以男生居多。)除此之外,学生使用“京东商城”、“淘宝网”等网络平台开展网上购物活动的使用频率占4.49%(以女生居多)。而部分学生表示使用移动媒体进行网页浏览还有其他目的,或者是使用网络进行一些逛贴吧等无特定指向性的活动,这部分的学生比例占7.29%. 因此,高等院校思政工作人员一定要开展对于他们个人特点的人文关怀,根据“互动传播”的原理,在教务平台新浪微博建设和博客信息网建设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有效展开。通过网络工具及时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通过聊天软件,接受学生的倾诉,开展有效的沟通活动。一些本来可以通过口头传播或者纸质书面信息传播的方法,逐渐被移动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所取代。
(二)移动媒体主导下的大学生生活效率显著提高
以往的学生宿舍管理活动中,一般性的寝室临时信息往往是通过宿舍楼布告栏通知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在移动媒体发展的影响下,学校的查寝活动会通过短信、飞信以及微信等手段传递,体现了信息覆盖的全面性和即时性。以往的学生内务整理情况是由学生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拍照,然后张贴到校园文化走廊附近,制作的周期比较长,而且费用也比较昂贵,但是,使用移动媒介传播,学生只需要登录社团微博或者校园内网就能够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解,不仅图文并茂形式丰富,而且传播投放发的精准性大为提高。对于一些口头新和紧急性的统治,更是可以通过社团QQ群等形式直接传递,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方便了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学生还可以在学校的官方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评论,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及时沟通。
二、促进移动媒体良性发展,指导大学生生活的措施
(一)正式移动媒体的发展趋势,促进教务工作与移动工具紧密结合
由于当今时代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比例不断提高,他们相比往届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更加特殊、敏感的群体,由于内心比较封闭和自我,个人意识比较强,而私密性的网络生活有利于学生摆脱孤独,遨游于网络社区的精彩生活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日常学习工作中的重点部分,在学生各种实践的过程中,参加新兴产业网络公司的学生越来越多。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在网络环境中注意提高个人的修养,学生需要处理好网络生活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通过网上结交朋友的方式,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新媒体”技术的相关运用,是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高等院校大学生教育的有益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师的工作模式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利用移动媒体工具开展对于大学生的辅导工作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的进行教育观念的灌输,导致“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不合理运用。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QQ聊天和微博私信的方式,了解学生精神家园建设活动中的不足部分。强化学生在大学期间清醒认识到经济建设工作的紧迫感,为助力我国经济腾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高追求做准备。同时,在新媒体背景下,“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意识培养工作,通过有效的沟通,QQ群和微博等聊天工具中,与更多的学生进行相互了解和沟通,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了解网络信息化时代中学生的人生观。
三、结束语
根据腾讯公司2015年底在网络上开展的一项针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显示,学生使用移动媒体工具用来聊天的使用比例最高,移动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生活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在学生管理活动中积极于学生会主席和分团委书记开展沟通与交流活动。教师应该积极地通过官方微博、学校公众微信号、手机QQ等网络交流软件,提高学校教务信息宣传编辑工作的力度。通过秘书处的工作建设,积极地运用网络交流与手段,与有社会实践意向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群体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等.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2]李彩娜,党健宁,王彩云等.大学生情绪适应及其与依恋、情绪调节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9):708-712.DOI:10.3969.
针灸学既是古老的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又是当今世界医学一门新兴的学科。千百年的悠久历史和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逐渐掀起的针灸热,使人们不得不对这一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刮目相看。作为针灸学的发源地,21世纪中国针灸的发展趋势怎样?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其继承和发扬,使之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是全国乃至世界针灸同仁们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针灸医疗、教学、科研的体会和我国近50年来针灸医、教、研的进展状况,对针灸学在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略抒己见。
1针灸临床
1.1单纯针灸,发展受限―――针药并用,兼顾综合针灸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只有植根于临床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疗效。目前有的针灸工作者,一味强调针灸单一的作用,而不顾及其他疗法的综合应用;有的医院则以针灸疗法分科室,似乎分得越细越好。疗法的单一固然有利于施术者深入研究、提高医技,但临床上单用针灸治疗就可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疗效的病种仍是有限的,而大量疾病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疑难的病症仍然需要多种疗法的综合应用,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从古至今,成为医学名家者并不仅限于单用针灸或中药治疗疾病。古有华佗著《枕中灸刺经》,倡针灸取穴少而精,用针灸治疗曹操头风症其效甚佳,但也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流芳后代;又有扁鹊“砺针砥石”取“三阳五会”治愈虢太子尸厥,但他也曾为带下医、小儿医;张仲景精于伤寒六经辨证,但又主张针药并用,以提高疗效;孙思邈、李时珍皆针药并用、博学多艺之医学家。唐朝针灸虽发展成为一门专科,但后世医家单用针灸者有几?当今临床之针灸名医也多是针药并用,内外兼治。故云:“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
随着21世纪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针灸只能以不断扩大治疗范围来立足,以不断提高治病效果求发展。不能再让人们一提起“针灸”就只想到能治疗腰腿疼、中风偏瘫等,也不能让人们认为针灸只是治疗功能性疾病,而器质性疾病很少用,更不能给人们留下针灸医生只会针灸的误解。我们认为临床上多种疾病都可应用针灸治疗,但要有主、辅之分。对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疾病,针灸可作为主要手段,而效果逊者则可作为药物的辅助手段。实践证明,要想让针灸在更大空间中得到发展,就必须突出针灸,针药并用,内外结合,综合治疗。
1.2针灸创痛,惧者较多―――无创痛术,应是方向鉴于目前影响针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针刺产生的疼痛感和轻微创伤,因此,在针灸治病的过程中,尽量减轻患者身体疼痛和损伤的无创痛穴位刺激方法将成为21世纪针灸治疗技术的主流。针灸治病的原理在于刺激腧穴以激发经络之气,达到协调阴阳、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因此,对穴位的刺激不应拘泥于机械刺激而应该寻求更多的方法。现代虽已有远红外线照射、磁束点穴器、磁疗贴、电脉冲、TDP治疗灯、中频灸疗器、激光器等多种无创痛器械应用于针灸临床,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已不能满足针灸临床的需求。且由于许多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从而使接受舒适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因此,继续创用一些新型的、无创痛的、简便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材料和刺激穴位方法,仍将是今后针灸发展的方向。如:能否采用冰块冷敷对穴位刺激?既无痛苦,又便于取材;药罐离子透入法既有拔罐的作用,又有药物和电离子的作用;运用热熨法、冷熨法、药熨法等刺激穴位,也会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总之,进行针灸医疗技术革新,实现无创痛术治疗疾病,必将能加速针灸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将进一步扩大针灸的应用范围,提高针灸在世界上的地位,扩大其影响。
2针灸教育知识面窄,专业性强―――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进入21世纪,高等中医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针灸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也应重新思考和论证。针灸专业的学生再也不能“专而精”,只擅长针灸而疏于方药、只善于治病而疏于诊断。以致于给社会留下“针灸专业的学生临床能力不如中医专业的学生”这一印象,造成针灸专业的学生毕业分配难这一事实。我们认为确立专业培养目标的唯一依据应是社会对相应专业人才规格的需求,针灸教育的目标也应符合社会需要。那么21世纪对针灸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在首先做一名合格中医师的基础上,又擅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新型针灸人才。即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应用中西医基础理论和知识,采用中西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治疗疾病的“三条腿”走路的高级中医针灸医师。并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应是“知识―能力―素质型”,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而且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应用知识,有较强的诊治疾病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并且还要重视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高等中医院校将围绕教育目标的调整而进行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革。
此外,我们还应考虑针灸国际化的特点,开办针灸外语班,培养一些外向型、高层次的针灸人才,以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世界多国对针灸人才的需求。在这方面虽然有些学校已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
3针灸科研缺乏创新,投入不够―――理清思路,提高水平
建国50年来,针灸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从理论研究到临床研究,都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作为一门学科,针灸的科研成果远不及中医中药多,更比不上现代医学。原因很多,但经费的不足、重视的不够和科研思路缺乏创新应是其主要原因。或许是由于针灸学科本身的局限性,或许是由于多数针灸工作者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所限,思路不够开阔,致使针灸创新性的、高水平的科研课题极少,这也是针灸科研课题在国家级科研招标中难以立项的主要原因。加之目前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针灸的研究课题往往被认为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被忽视,科研资助的力度偏低。而且,随着针灸在国际地位的提高,针灸人才的不断外流,目前整个针灸队伍萎缩,后继乏人现象严重,这些都影响到针灸学的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即将进入WTO组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包括针灸医学的优势将会愈来愈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肩负起弘扬针灸学的重任。我们认为:(1)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研究仍应当重视,如经络实质研究、腧穴形态研究等,但这些研究工作应当让高层次的、研究条件较好的专门研究机构来做,而不应作为21世纪针灸科研领域的主攻方向。21世纪的针灸学研究应立足于临床,使科研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2)针灸学研究除加强与医、药的联系外,一定要注重与边缘学科的结合,如生命科学的基因工程、生物工程,近代物理、化学等,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来研究针灸,从而寻求新的切入点,使针灸学的研究能有新突破。
(3)应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病的原理,揭示针灸治病的奥秘,为针灸医治疾病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应进行针药结合治疗疾病最佳方案的筛选,为攻克多种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病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穴性与药性关系的“经穴药理学”研究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因此应成为针灸科研的方向。
(4)针灸的临床研究要依据WHO西太区《针灸临床研究指南》,改善临床研究方法,使之更加规范化,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比性、严谨性、可行性、可信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5)应加大针灸预防疾病作用的研究力度,通过一些简便有效的刺激穴位方法,来预防多种疾病,既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又适应了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
总之,针灸科学研究只有注重特色性、创新性、实用性,提高研究水平,才能继续保持我国针灸学在国际的领先地位。
关键词:统计学;医院运营策略;医院发展
医院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只有保持医院的良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医院在做好救死扶伤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运营策略的制定。
一、统计学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统计学是一门比较综合性的科学,医院的管理、发展中都离不开统计学。在医院的综合管理中,统计学是其重要的依据。尽管表面上医院的主要工作是跟病人打交道,但其实医院的很多工作都需要运用到统计学,其覆盖范围涉及到各个科室和病区。例如,医院领导在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有关政策时,必须要有数据作为支撑,医院的统计数据便是其支撑的基础。还可以通过统计学来检测医院的管理效果。管理的效果如何,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到。一般来说,如果医院管理的好,技术水平高,就医者的满意度也会越高,门诊诊疗人次、住院人次和手术量也会不断增长,病人好转和治愈率也会提高,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统计数据看出来的;相反的,如果医院的管理水平存在很多的问题,那么就医者的满意度也会较低,则可以从中看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统计学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如把病床的周转次数、出入医院患者的例数、诊断合格率、治愈率、病死率等作为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督促医院的医务人员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升个人的服务水平。医院领导可以通过医院的综合统计,了解目前医院的发展状况,及时掌握医院内的医疗需求,从而更好对医院中的工作人员做一个更加具体的规划,针对一些存在的较为明显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不断提医疗服务质量。
二、医院运营策略对医院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分析
医院运营策略的制定,需要仅仅围绕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水平来展开。目前的医疗准入机制越来越宽松,医疗行业不再局限于公立医院,越来越多的私立医院出现在大众面前。有效地应用目前的统计学,从统计学数据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策略,从而不断提升体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1.面向市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更新和完善,对于医院的发展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医院的发展壮大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如果一味地故步自封,医院的发展估计也是停滞不前,从而被其他新起的医院所超越。现在的医院类型越来越多,医院之间也有一定的竞争。通过医院的统计数据,了解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时的进行改进和完善,逐步提升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从根本上做到公平竞争。医院的市场化发展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就医人民,医院从以前的在收费窗口挂号逐渐开展预约挂号,变成现如今的网上预约挂号,预约方式不断升级;患者缴费从以前的单一窗口缴费变成现如今的自助机缴费,方便快捷;与此同时,医院内部增添了很多的导诊护士,给很多患者及家属更多的解答疑问的机会,护士小姐都会耐心帮其解答。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导向,医院最终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在市场化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加快医院自身的发展步伐,对于医院自身来讲也是一种进步。
2.节约成本
医院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整体成本的预估,将成本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这也是促进医院发展的一大手段。首先,针对医院的药物和其他物资,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采购,并且采购的过程要严格按照手续进行办理。除了医院规定的那些物品之外,其他物品也应该尽可能减少库存,减少流动资产,便于医院成本的控制。对于医院固定资产的配置,需要实际考量医院的情况,再确定需要采购的物品种类。此外,医院的人员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医院需要深化人事体制改革,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定岗定编,同工同酬,以此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医院内部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于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加强医院的支出管理。通过对公立医院财务档案的整理,发现医院的支出费用种类较多,因而需要对具体的支出种类进行规范。明确可以支出的事项,对于一些严令禁止的支出事项需要提前标明出来。医院的成本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收益。强化对成本的管理,有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医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对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防控。
3.实施人才计划
医务人员是医院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院员工中有资深员工也有很多的实习医生。说到底,医院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很多的就医者来看病,通常会慕名而来。如果一个人的医术够精明,久而久之,可以为医院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团队。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医院员工自身素质的考验,尽可能引进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医院的建设发展中,带领更的优秀团队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选拔优秀的人才也是为医院做储备,在后续的发展中可以展现出这些储备力量的作用。有了新鲜血液的注入,医院资历老的医生可以组建自己的医疗队伍,带领这些年轻的医生一起开展医疗服务、技术创新,在改革的发展中促进医院的发展。人才计划不仅可以帮助医院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而且可以巩固医院自身的人才储备,从而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4.强化医院的服务意识
关键词:曼生十八学士;造壶艺术;紫砂艺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42-01
紫砂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造型样式丰富,色泽古朴典雅,是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的实用艺术品。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
一、“曼生壶”的造型及其装饰题材
紫砂陶刻历史悠久,宋元时期的紫砂器中逐渐开始有陶刻,到明初时一些名家所制的作品中,陶刻普遍出现。然而,那是所谓的陶刻仅仅是用竹笔或钢刀在壶体底部刻上作者名款而已。明末清初,由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介入,陶刻也随之日趋兴盛,为追求书法艺术与镌刻相结合的艺术趣味,一些书法家、金石家也参与到紫砂艺术刻绘中来。清嘉庆、道光年间,书画家、金石家陈曼生使紫砂艺术达到兴盛。
(一)“曼生十八式”造型题材
关于“曼生壶”十八式,具体是指哪十八种样式的紫砂壶,历来没有定论,当今研究专家学者的说法不一。上海学者郭若愚根据历年所收集的资料,在其著《紫砂春秋》一书中对曼生壶十式进行梳理,总结如下:(一)“石铫”。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种。(二)“汲直”。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三)“却月”。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我为规。(四)“横云”。此云之腴,餐之不臞,列仙之儒。(五)“百衲”。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六)“合欢”。忿去渴,眉寿无割。(七)“春胜”。宜春日,强饮吉。(八)“古春”。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鬟。(九)“饮虹”。春何供,光熊熊,气若虹;朝,乘清风。(十)“瓜形”。饮之吉,瓠瓜无匹。(十一)“葫芦”。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十二)“天鸡”。天鸡鸣,宝露盈。(十三)“合斗”。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十)“圆珠”。如瓜镇心,以涤烦襟。(十五)“乳鼎”。乳泉霏雪,沁我吟颊。(十六)“镜瓦”。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十七)“棋奁”。廉深月迥,敲棋斗茗,器五差等。(十八)“方壶”。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儿皆臧。
(二)“曼生十八式”的装饰题材
装饰是紫砂壶中经常运用的手法,是将自然形态进行加工,使纹样造型比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曼生壶的题词题句均为文人与书画名家撰制,耐人寻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曼生壶铭确实是经过作者进行构思而成。而且,曼生壶的壶铭还有切茶、切水、切壶、切形四大特点。切形等四人特点,分别介绍如下:(1)“青山个个仲头看,看我庵中吃公茶”(彭年紫砂人壶铭)。此铭是切茶的。(2)“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碧山壶馆藏彭年粗砂方壶铭)应《庄子·山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醒。”此铭是切水的。(3)“提壶相呼,松风竹炉。”(曼生石挑提梁壶铭)此铭是切壶的。(4)“笠荫喝,茶去渴;是一是二,我佛无说。”(彭年台笠形壶铭)因为此铭在僧笠上,铭题便切“笠”,僧与佛不可分,所以又切“佛”,此铭既切茶,又把抒怀与茶结合起来。
二、以“曼生壶”为代表的紫砂壶兴起的原因
自明中叶起,文人士大夫们的生命价值取向由外转向内,由社会政治转向自我,或到自然中寻求生命与自然相融合的个体人生价值,避开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这些文人士大夫试图在一种简淡、雅静的生活氛围中去体悟人生,追求一种以平淡、质朴为内涵的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令身心归于平静安宁。其审美意趣也一变而为内敛、静穆。而茶阴寒轻甘、清火敛气、饮之能使人平静、安定的特性,以及点茶改为冲泡后茶艺的简约化,使茶与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命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不谋而合。于是,文人士大夫趋于在简简单单的清饮雅赏中去品出茶之自然真味。换言之,饮茶,就明中叶后的文人士大夫而言,已经被提升为最理想的生存状态。
三、结语
壶曼生开创了文人字画与紫砂艺术相结合的先河,紫砂壶造型由此向多方向发展。“曼生十八学士”,成功地将绘画、诗词、篆刻等文人画的内容转移到紫砂壶面上,开创了紫砂壶与文人绘画相结合的局面,积极推动了此后紫砂艺术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中,范建军,唐伯年.紫砂壶制作技法[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
[2]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教师资格,职业发展,数学成绩,混合模型。
分类号B844.2
1 前言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一直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影响因素有很多,依据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论”的观点。可以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层面来探讨。其中,在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上国内外研究者已做了大量研究。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研究者较多关注学生层面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策略、学生班级集体效能、考试焦虑、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等对其数学学业成绩都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教师层面的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如有研究表明,作为教师素质的基本要素的年龄、性别、学历、教龄等资格变量并不能完全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是否有教师资格证对学生成绩没有影响,教师的学历类型和经历对学生成绩有明显的影响。另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knowledgeof subject matter)和关于学科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subiect matter)以及学科教学知识均对学生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
在教师层面的因素中,关于教师职业发展活动的影响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如早期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发展经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师的职业发展经历能够使他们有效地处理班上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近期有人更深入研究教师职业发展训练对一些具体方面的影响,如有研究表明受过职业发展训练的教师所教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中的表现要显著好于未受过职业发展训练的教师所教的学生。而且两组学生在问题解决行为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受过职业发展训练的教师所教学生显示出更强的数学自信心,更倾向于认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强有力的思考方式。最近Vescio等在对教师参加职业学习的影响研究的回顾后认为教师参加职业学习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职业知识和提高学生成绩。
但是,教师职业发展因素中职业发展活动内容以及在校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方式有多种。其影响如何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严格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TIMSS2003中美国、瑞典、日本和香港这四个国家(地区)的数据,采用混合模型进行分析,来深入探讨教师资格因素和职业发展因素与学生数学成绩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采用TIMSS2003的数据,原因如下:(1)TIMSS2003的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有自身明确的构想。含有本次研究所需要的学生变量和教师变量;(2)TIMSS2003测试的学生成绩是通过数学内容(数、代数、测量、几何和数据)和认知能力(知道事实和过程、使用概念、解决常规问题和推理)所获得,这对本研究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由于其研究设计严谨、测试过程严格,因此其搜集到的数据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本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TIMSS2003官方网站(htw://timss.bc.edu/timss2003i/PDF/t03_spssl.zip,htw://timss.bc.edu/timss2003i/PDF/t03_spss_2.zip)。
2.2被试选择
选择了美国、瑞典、日本和香港八年级学生及其教师作为国际比较的对象,原因是:在国际比较研究中,美国作为最大的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其数据受到独有的重视:瑞典和日本分别是欧洲国家和东亚国家的代表,且其学生平均成绩在欧洲和东亚处于中等水平:香港的教学传统与中国大陆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大陆没有参与TIMSS2003的研究,因此希望从香港的数据中得到一些对中国有益的启示。
2.3研究方法
选择了上述四个国家(地区)八年级的学生背景档案、教师背景档案和学生一教师链接档案。因变量是学生的数学成绩。自变量有两层,第一层是4个学生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对数学的自信和对数学的态度;第二层是教师变量,包括5个教师资格因素和8个教师职业发展因素。教师资格因素包括教师的性别、教龄、受教育水平、数学专业和教师资格。教师职业发展因素包括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和在校与其他教师交流方式,其中内容有4类:基本数学内容(包括数学内容和数学课程)、教学方法(包括数学教育/指导和数学评估)、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数学中和改进学生的判断思维或问题解决技能;方式有4种:与在校其他教师讨论一个特殊的概念、集体备课、听其他教师讲课和其他教师听自己的课。通过分别控制学生一教师链接档案中的学生ID和教师ID,链接学生背景档案和教师背景档案,并使学生ID唯一。班级ID与教师ID一一对应。
本研究有关变量的描述及编码方式见表1。
3 研究结果
本研究所选择的四个国家(地区)的学生和教师人数统计情况见表2。
3.1学生变量和教师变量的描述统计情况学生变量和教师变量的描述统计情况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数学成绩以香港最高,日本次之,且与美国和瑞典学生成绩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处于国际平均成绩(467)之上,这与TIMSS2003的官方报告显示的结果是一致的。学生年龄的均值亦与TIMSS2003官方报告一致。瑞典和美国学生对数学的自信较高,美国学生对数学的正面评价较高。
在教师变量上四个国家(地区)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如香港教师的教龄最短,美国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最高,日本教师基本上都拥有教师资格证。在参加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方面。瑞典教师参加的最少,美国教师参加的最多,而与在校教师交流方式上,瑞典教师讨论如何讲授一个特殊概念和集体备课较多,香港教师和日本教师集体备课较少,四个国家(地区)教师互相听课均较少。
3.2零模型结果
为了更好地分析学生变量和教师变量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根据混合模型原理,将学生变量设置为第一层变量,教师变量设置为第二层变量。首先建立零模型,分析在不加入任何预测变量的情况下教师间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率。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到四个国家(地区)的教师间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分别是58%、14%、46%和56%,教师间变异均达显著水平。
3.3完整模型结果
将学生变量,教师资格因素和职业发展因素加入到模型中建立完整模型,各个变量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结果见表5。
结合表5可以看出,加入了第一层学生变量后香港、日本、瑞典和美国的教师内变异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分别是19%、24%、25%和15%。香港、瑞典和美国学生在年龄方面均表现为年龄越大其数学成绩越差(r1=-2.75***,r2=-7.89**。r3=-11.91***)。四个国家(地区)学生在数学自信方面均表现为对数学越自信其数学成绩越好(r1=23.57***,r2=44.13***,r3=38.51***,r4=26.38***)。在香港和日本。对数学正面评价越高的学生其数学成绩越好(r1=7.04***,r2=13.57***)。在日本和瑞典。女生成绩要好于男生成绩(r1=-8.85***,r2=-7.66***)。
加入了第二层教师变量后香港、瑞典和美国的教师间变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分别是13%、30%和21%,但日本的教师间变异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约3%)。总的来说,教师的性别、教龄、受教育水平、专业和教师资格等教师资格因素对学生数学成绩的预测力较弱。在这些因素中,香港教师的受教育水平影响显著(r=18.32*),表现为教师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学生的数学成绩越好。在瑞典和美国教师中。是否数学专业影响非常显著(r1=19.57**,r2=16.23**),均表现为数学专业的教师所教学生的数学成绩要好于非数学专业。瑞典男教师所教学生的数学成绩要好于女教师(r=14.59*)。
在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中,瑞典教师参加教学方法方面的职业发展活动显著提高其学生数学成绩(r=11.44*)。在交流方式中,美国教师听其他教师授课显著降低了其学生数学成绩(r=-20.40*),在香港其他教师听课的频率越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越好(r=23.62*)。基本数学内容、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数学中和改进学生判断思维/问题解决技能三方面的职业发展活动以及与在校其他教师讨论如何讲授一个特殊的概念和集体备课两种交流方式对香港、日本、瑞典和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均无显著影响。总的来说,由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和在校教师交流方式组成的教师职业发展因素对学生数学成绩的预测力较弱。
4 讨论
4.1学生变量的影响
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越高,其数学成绩越好,这与前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只在香港和日本产生了显著影响,而从表3可以看出,香港学生对数学的正面评价并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美国,但是美国学生对数学的高评价并没有带来其数学成绩的提高。根据TIMSS的研究,美国八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只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七年级水平,在这种低要求下,学生学习数学比较轻松,因此对数学的正面评价会比较高,但也不会提高其数学成绩。香港学生与中国大陆学生相似,只有对数学没有学习困难、学有余力、对数学有兴趣、不厌恶数学的学生才能学好数学。
4.2教师资格和职业发展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性别、教龄、受教育水平、专业和教师资格等教师资格变量对学生数学成绩的预测力较弱,这与Xin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㈣。教师的受教育水平仅在香港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香港教师岗前的教学实践经历有关。香港教师的岗前教学实践经历和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其取得不同水平学历证书的前提。数学专业的教师在瑞典和美国均对其学生成绩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与美国和瑞典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有关。总体来说教师资格变量对这几个国家(地区)学生的数学成绩的预测力是比较弱的。
在教师参加职业发展活动内容中,教学方法方面对瑞典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影响达到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瑞典在过去的15年时间里一直采用的是程序教学法,很少有师生间的交流,因此尽管瑞典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但其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不是很好。瑞典教育界已经开始认识到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交流作用的重要性,因此在瑞典,教师参加教学方法方面(包括数学教育/指导和数学评估)的职业发展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交流方式中,常有其他教师听其课的香港教师显著提高其学生数学成绩,这可能是因为在香港,教师上课太多,基本上没有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继续教育和教师合作,因此其他各项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和方式均未能显著提高其学生数学成绩,但若常有其他教师听其课,则该教师势必需要更全面更深入地去备课和讲课。因此学生掌握知识更全面更深入,有利于提高其数学成绩。但在美国,听其他教师授课较多的教师所教学生数学成绩较差,且达到了显著水平,这部分教师占所有样本教师的3.6%,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部分教师的平均教龄仅为2.32年,而在其它三个国家(地区)中都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那么。是否是由于这部分教师尚处于入职适应期,自身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等不能较好地应用于实践。导致所教学生成绩较差,所以需要经常去听其他教师授课呢?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在本研究中,日本的教师资格因素和职业发展因素对其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影响均不显著。在零模型中亦可看出,日本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主要来自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与教师因素关系不大。在日本,教师只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绝大多数学生会在课后参加补习班或寻求个别辅导,因此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更能解释其数学成绩之间的差异。而在加入了教师资格和职业发展因素后日本的教师间变异反而比未加入这些变量时要微大一些,这是因为在SAS混合模型中教师间变异与教师内变异同时进行估计,而教师变量的影响原本极低。教师资格和职业发展因素无一对学生数学成绩产生影响,教师间变异的估计值在较小范围内波动亦属正常。
关键词: 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影响因素
关于教学风格的概念,目前有多种认识,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教学风格是在教学中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符合规律性和个性的教学艺术活动的凝结物和结晶品;是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既具有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的教学个性或特色。从上述的各种教学风格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认为的教学风格大都是从“教”这个角度来说的,并没有涉及其他对象和方面。而在《西方教育词典》对教学风格的定义则有所不同:“教学风格通常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和建立各种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将师生关系和社会风气列入了教学风格里。但是不论教学风格的定义究竟如何,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不可能脱离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能脱离历史文化的制约,不可能离开人的个体特征。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在一个层层叠叠、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中发生、发展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他将生态环境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微观系统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营销的网络。每个系统及其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影响。幼儿教师形成的教学风格是在该系统环境中形成的,通过这个过程幼儿教师逐渐形成在不同程度上解释环境特性、参与环境的活动、维持或改变环境的动机与能力,从而在系统互动中实现教学的高度艺术化。下面笔者从宏观、外展、中间、微观系统对影响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宏观系统――社会现实
宏观系统是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制度和文化背景。宏观系统中的社会组织、机构是有形的,属于“硬件”;文化则是无形的,属于“软件”。教学风格的形成既离不开社会时代背景的“硬件”设施,又离不开文化“软件”,这些“硬件”、“软件”提供了幼儿教师形成自身风格的最重要的外部生态。
任何时代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因此,必然要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学风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个体心理因素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过程。
1.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对教师观念的影响来实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改变,人们的行为就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我国在将幼儿教育机构推向市场之后,为了生存和利益,幼儿园要讲质量、讲效益,教师相应地必须认真研究市场,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对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逐步地由灌输转向重视通过游戏、通过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
2.社会文化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传统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模式等,都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教师风格的形成。我国一直强调尊师重道,强调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无论是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思想被教师广泛接受,对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他们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深远的影响。有些优秀教师就是因为在教学中深刻领会、灵活运用了这些思想和主张,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兴趣、能力、爱好。这些观念正在逐步地渗入幼儿教师的意识之中,逐渐被广大幼儿教师接受,促使幼儿教师从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中走出来,走向儿童中心的教学风格,注重“一切从儿童出发”。
二、外展系统――师生关系
外展系统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但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与个体成长的那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对于幼儿教师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来说,师生关系可以视为外展系统。
师生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学风格的考察,涉及幼儿在幼儿园与教师之间的互相配合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常用的管理模式、活动中的心理气氛等。而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情况。
师生关系也是形成一定教学风格的条件和依据。从幼儿园到大学,师生关系由慈母型发展到教师型再到导师型。与此相应的教学风格也表现为教导型、指导型和引导型等。这就说明了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定都是在“吃透”了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最佳选择。
三、中间系统――园所环境
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直接参与其中的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间系统是由直接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除了现在的联系外,一些内隐的联系也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幼儿教师在形成教学风格时的中间系统主要是身处的园所环境。
1.幼儿园的管理
有些幼儿园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设立一个模板,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做,认为和优秀教师做得一模一样那就是成功的教学,就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教师的教学风格趋同,或者说并没有形成特色。而目标设置合理,有着完备的考核评估奖惩制度,将会形成一种推动教师主动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
2.园所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条件的重要途径。对教师来说,能否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熟练地使用各种电化教具,已成为教学行为中一个极富时代特征的崭新的组成部分,而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先进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受到园所经济状况的制约。经济效益好的幼儿园也许会添置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帮助教师组织活动,进行教学,但是条件不够好的幼儿园则有心无力。这将不利于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教师群体与人际关系
在幼儿园组织系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群体,如教师群体、家长群体和领导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等。在群体条件下,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因为群体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个体条件下的明显特点,形成群体心理效应。如果在幼儿园里,某些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技巧,不断补充新知识,则其他教师也会效仿,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风气,力争教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群体的促进效应。
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人际交往的结果,而某种人际关系一旦形成,对人际交往就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对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教师如果有机会与风格类型不同的优秀教师一起交流切磋,相互学习,必然会起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促使教学风格不断发展和更加完美的重要途径。而上下级关系则对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有影响,正常、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气氛,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一心一意钻研业务,这就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反之,就会给教师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这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四、微观系统――自身的特性
微观系统是发展中的个体直接接触的和产生体验的生态环境,是个体对自身从事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人际关系的真切感受和经历。所以,教师的心理基础、教学经验、教育观念等都属于微观系统。
教师的心理基础包括教师的认知、意向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师的认知特点,如感知觉的能力与特点,思维形式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是属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观察力的敏锐程度,记忆特点,言语的表达方式,等等,都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意向特点、情感的丰富程度、情绪的控制能力、意志力的强弱、持久性等,也是构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执教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或理性认识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有些教师虽然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并不一定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教学经验确实是形成风格的一个必要因素。一般来说,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从教的时间都比较长,实际上,考察一个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参考标准就是执教的时间长短,一般认为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开始具有自己的风格。
观念是指导行动的向导,没有信念的教师无法坚持自身的行为,更无所谓形成自己的特点。刘晓东博士认为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一个坚信“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教师不可能形成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教学风格,而一个认为儿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教师可能更易于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教学风格被看成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动态性。教学风格系统由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能量转换的过程组成,也就是说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促成了风格的形成。忽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过于强调某一层面,都不利于有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风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比较影像学;重要性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也从传统X线诊断逐渐发展成为当今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四大影像技术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综合学科。在该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影响专业教学需求,比较影像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在临床教学中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该种背景,从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入手,仔细对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其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二、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
1.比较影像学概念。比较影像学是近些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影像诊断模式,其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医学影像学基础上,在临床应用的角度之下,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各个学科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学等多个学科结合在一起,使多种学科以医学影像学为中心组成一个有机的“生物链”进行综合教学的方法。
2.比较影像学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一起组成了当今医学四大影像手段,它们在功能性成像以及形态学检查方面的应用相对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目前各类新的医学功能分子影像层出不穷,如各类组合型一体化设备SPECT/CT、PET/CT、CAT等广泛应用,逐渐体现出了生物医学影像开始出现由分散逐渐走向融合的主流趋势。在该种背景下,比较影像学的出现及其发展开始成为了必然。
3.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的必要性。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往往在讲授某种影像学技术时,总是放大该种技术的优势而忽视其他技术的特长,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或者造成学生的片面之感。因此,教师在讲授医学影像学课程时,需要注意对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讲清各种诊治方法的不足和优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法应用的必然和必要性。
4.比较影像学的应用模式。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比较影像学教学模式中,首先应该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真正明白和理解比较影像学的基本方法和概念,然后以多组病例为切入点对具体的方法进行讲授,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尽量多和学生一起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
三、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1.满足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对各个组织系统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正常和异常影像的表现等进行讲解,而对于其他影像学的表现很少涉及,显然学生很难从整体上对疾病的认识进行把握,同时对各种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手法也缺乏系统的认知。目前,随着各种成像设备的横空出世,比如三维后处理软件工作站等,使得影响图像质量和检查范围不断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需求。因此,在授课中加入其它医学影像学的表现,并对图像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能够显著提升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满足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
2.疾病的全面、多角度分析。应用比较影像学可以向学生更加全面以及多角度地对疾病进行了解,一般情况下在对某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时,适当地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展现,能够通过比较来找出该种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从而在各种影像表现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间的联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该种影像,比较适合于学生在本质上对疾病的成因、发展和预后进行了解。可以说,每种医学影像学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同,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下的图像特征,有利于从全面和多角度下对疾病进行分析。
3.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随着现代化医学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在实习时面对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非常多的,其往往在面对CT、MRI、普通X射线以及超声等各种影像学诊断手段时显得无从下手,即使当时掌握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被遗忘,从而不得不回到岗位后再重新学习。而比较影像学将从根本上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良好思路,学生在比较影像学的教学手段之下,可以对各种不同医学影像手段进行横向的比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有效提升了临床教学的效果,从而建立起了影像专业整体框架,能够认识到影像专业的发展方向,使其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充满信心。
4.比较影像学的具体应用内容。一般情况喜爱,比较影像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1)影像设备的进步、更新和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这些进步给临床带来的益处;(2)显像剂的发展史及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3)介入显像的发展史以及有针对性地解决的临床问题;(4)从各影像学各自的纵向发展史中找出共性和规律,以预测今后的发展。
其二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横向比较:(1)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原理、方法、适应疾病、诊断效能以及优缺点等;(2)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性;(3)同一患者各病程的影像学比较;(4)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性能及成本比较;(5)创伤性及其不良反应;(6)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疾病决策方面的比较,通过比较提出对某一疾病检查的优选方案。
四、结语
总之,医学影像学作为当今发展迅速的一门医学学科,分散和融合必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方法应用的必然性,从而为未来培养出高素质医学影像综合人才的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芳,王志强,罗红缨,李涛,张盛甫,刘晨. 比较影像学结合CTM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01:71-73.
[2]王少雁,王辉,李佳宁,冯方,陈素芸,吴书其,傅宏亮. 比较影像学与PBL教学模式改革在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04:294-297.
[3]杨欣,孙鹏,李丹,潘宁,王薇,卢晓潇,郑春梅,曹霞. 比较影像学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05:20.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工程学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其实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医学影像信息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同位素、电子内窥镜和手术摄影等影像信息。它们是窥测人体内部各组织,脏器的形态,功能及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胶片为主要方式的显示、存储、传递X-ray摄像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需求,医疗设备的数字化要求日益强烈,全数字化放射学、图像导引和远程放射医学将是放射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传统摄影技术在摸索中进行
1.1 计算机X线摄影
X射线是发展最早的图像装置。它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医生能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这为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几十年中,X射线摄影技术有不少的发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强管、增感屏、旋转阳极X射线管及断层摄影等。但是,由于这种常规X射线成像技术是将三维人体结构显示在二维平面上,加之其对软组织的诊断能力差,使整个成像系统的性能受到限制。从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技术进入一个革命性的发展时期,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70年代早期,由于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出现使飞速发展的医学成像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到整个80年代,除了X射线以外,超声、磁共振、单光子、正电子等的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大量出现。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互相补充,能为医生做出确切诊断,提供愈来愈详细和精确的信息。在医院全部图像中X射线图像占80%,是目前医院图像的主要来源。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X射线机的结构简单,图像分辨率也较低。在50年代以后, 分辨率与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剂量却减小了。时至今日,各种专用X射线机不断出现,X光电视设备正在逐步代替常规的X射线透视设备,它既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病人的X线剂量;又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代替传统的屏片摄影现阶段,用于数字摄影的探测系统有以下几种: (1)存储荧光体增感屏[计算机X射线摄影系统(computer Radiography.CR)]。
(2)硒鼓探测器。(3)以电荷耦合技术(charge Coupled Derices.CCD)为基础的探测器 。(4)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a:直接转换(非晶体硒)b:非直接转换(闪烁晶体)。这些系统实现了自动化、遥控化和明室化,减少了操作者的辐射损伤。
1.2 X-CT
CT的问世被公认为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的重大突破,因为他标志了医学影像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里程碑。这种技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所谓“先到断层成像”(FAT),另一种模式是“光子迁移成像”(PMI)。
1.3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现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1.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它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造影部位注射造影剂的透视影像转换成数字形式贮存于记忆盘中,称作蒙片。然后将注入造影剂后的造影区的透视影像也转换成数字,并减去蒙片的数字,将剩余数字再转换成图像,即成为除去了注射造影剂前透视图像上所见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
2 数字化摄影技术
数字X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包括成像板技术、平行板检测技术和采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成像板技术是代替传统的胶片增感屏来照相,然后记录于胶片的一种方法。平行板检测技术又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结构类型。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非品硒和薄膜半导体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闪烁体或荧光体层加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品硅层在加TFT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结构上包括可见光转换屏,光学系统和CCD或CMOS。
3 成像的快捷阅读
由于成像方法的改进,除了在成像质量方面有明显提高外,图像数量也急剧增加。例如随着多层CT的问世,每次CT检查的图像可多达千幅以上,因此,无法想象用传统方法能读取这些图像中蕴含的动态信息。这时在显示器上进行的“软阅读”正在逐渐显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软拷贝阅读是指在工作站图像显示屏上观察影像,就X线摄影而言这种阅读方式能充分利用数字影像大得多的动态范围,获取丰富的诊断信息。
4 PACS的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有医学影像设备延续了几十年的数据采集和成像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需求。PACS系统应运而生。PACS系统是图像的存储、传输和通讯系统,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图像和病人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并且可以与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放射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相连,实现整个医院的无胶片化、无纸化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会诊,或国际间的信息交流。PACS系统的产生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到来。完整的PACS系统应包含影像采集系统,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传输系统,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整个PACS系统的核心,是决定系统质量的关键部分,可将各种不同成像系统生成的图象采入计算机网络。由于医学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存储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光盘塔、磁带库、磁盘陈列等都是目前较好的存储方法。数据传输主要用于院内的急救、会诊,还有可以通过互联网、微波等技术,以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是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质量对于医生利用临床影像资源的效率起了决定作用。综上所述,PACS技术可分为三个阶段,(1)用户查找数据库;(2)数据查找设备;(3)图像信息与文本信息主动寻找用户。
5 技术----分子影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今天已具有显微分辨能力,其可视范围已扩展至细胞、分子水平,从而改变了传统医学影像学只能显示解剖学及病理学改变的形态显像能力。由于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分子影像学的物质基础。Weissleder氏于1999年提出了分子影像学的概念: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及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曙光。基因表达、治疗则为彻底治愈某些疾病提供可能,因此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与基因治疗,这就是21世纪的影像学。 新的医学影像的观察要超出目前的解剖学、病理学概念,要深入到组织的分子、原子中去。其关键是借助神奇的探针--即分子探针。到目前为止,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MRI、核医学及光学成像技术。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由于诊治兼备的介入放射学已深入至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因此,分子影像学应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学研究。
6 学科的交叉结合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影像技术学最邻近的学科应为影像诊断学。前者致力于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技术方法;后者则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根据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所以,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离不开影像诊断学更密切地沟通与结合将为提高、拓展原有成像方式及开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贡献。医用影像诊断装置用于详细地观察人体内部各器官的结构,找出病灶的位置毫克大小,有的还可以进行器
官功能的判断 。还有医用影像诊断装备情况,已成了衡量医院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7 浅谈医学影像技术的下一个热点
医疗保健事业在经济上的窘迫使得90年代以来,成为一个没有大规模推广一种新的影像技术的、相对沉寂的时期,延续了一些现有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中至今还没有一种影像技术能对影像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最近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批有希望的影像技术。如:磁共振谱(MRS),正电子发射成像(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阻抗成像(EIT)和光学成像(OCT或NRI)。他们有可能很快成为大规模应用的影像技术,将为脑、肺、及其他部位的成像提供新的信息。
7.1 磁源成像
人体体内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运动可形成生物电流。这种生物电流可产生磁现象,检测心脏或脑的生物电流产生的磁场可以得到心磁图或脑磁图。这类磁现象可反映出电子活动发生的深度,携带有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大量信息。
7.2 PET和SPECT
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和正电子成像(PET)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接受病人体内发射的射线成像,故统称为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CT)。ECT依据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理进行体内诊断,要在人体中使用放射性核素。EC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分辨率低。最近的技术发展可能促进推广ECT的应用。
7.3 阻抗成像(EIT)
EIT是通过对人体加电压,测量在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组织电导率变化的图像。 目的在于形成对体内某点阻抗的估计。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所采用的电流对人体是无害的,因而对成像对象无任何限制。这种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很好,因而可连续监测实际的应用,已实现以视频帧速的医用EIT的实验样机。
7.4 光学成像(OTC或NIR)
近期的一些实质性的进展表明,光学成像有可能在最近几年内发展成为一种能真正用于临床的影像设备。它的优点是:光波长的辐射是非离子化的,因而对人体是无伤害的,可重复曝光;它们可区分那些在光波长下具有不同吸收与散射,但不能由其它技术识别的软组织;天然色团所特有的吸收使得能够获得功能信息。它正在开辟它的临床领域。
7.5 MRS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儿科的应用,儿科影像学在儿科疾病诊治、评估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地位日益提高。然而,不少青年儿科影像诊断医生、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往往热衷于影像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热点的学习,常常简单地以诊断成人疾患的思路用于儿科临床,而忽略了儿科学相关知识及理论的学习与巩固。长期如此不但易至误诊漏诊,而且影响学科的健康发展。
1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做好儿科影像临床工作的基础
成像是工具和手段,归根到底是用来“看病”,因此必须了解“病”。在医学上,小儿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年龄越小,差别就越大,绝不仅仅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胎儿到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及青春期青少年,这段时期的特点是全身组织和器官逐步成长,体格、心理和精神行为均在不断发育的过程,遗传性先天性疾患最为多见,感染性和其它后天性病症容易发生,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这个阶段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远远超过成人时期。正是由于小儿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有特点,疾病谱与成人不同,而且病死率高,所以加强及巩固儿科学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只有熟知了相关的知识、理论,才可能得出正确的影像诊断,才可能及时帮助解决临床问题。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能帮助影像医生形成正确的儿科影像诊断思路。系统地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儿科生理病理特点、儿科疾病的种类及特点有一个总的了解,结合具体临床工作,逐步形成儿科影像思维方式。这对于非儿科系毕业的医学生、综合医院的进修医生可能更为重要。比如:在成人,上纵隔增宽首先要想到肿瘤;而在儿童,要想到可能是胸腺。儿童在5岁以前,胸腺都可能比较大,在胸片上显得很突出,20岁以后则不应再表现突出了,再如:儿童恶性肿瘤潜伏期短,生长迅速,侵袭性强,罕见与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有关;以白血病最多见,其次是脑肿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软组织肉瘤及胚胎性癌等。而成人恶性肿瘤多与环境致癌因素有关,多见上皮性肿瘤,如胃肠道癌、肺癌、膀胱癌等。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临床工作中不易漏诊误诊。儿科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许多先天发育异常、发育畸形,小儿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均可发生,而且在一个患儿、甚至一个系统器官常常会合并存在多种和或多处畸形,其中许多是必须进行手术矫正或切除的;熟悉相关儿科学及胚胎学理论知识,则不易漏诊误诊。比如,小儿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可同时存在,也可分别发生,形态变化也多样;而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本身又常伴有多种器官、不同程度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大约接近一半的比例。常见的多发异常为VACTERL〔V代表骨性脊柱异常,A为胃肠道闭锁,C为先天性心脏病;TE为其他的气管食管异常,R为肾脏及远端泌尿道异常,L为肢体异常〕联合体。此外,还可伴有唇裂、腭裂、后鼻孔闭锁和狭窄等等。治疗和预后与伴发的异常、以及异常的部位及程度密切相关。再如,胚肾最初位于盆腔内,随着腹部的生长,肾脏逐渐上升,并旋转了90度。到妊娠的第9周,其触到肾上腺,到达了最终的位置肾窝。在胚肾自盆腔上升和旋转过程中的发育障碍就可形成异位肾和肾轴旋转不良。知道这些,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会有盆腔异位肾;在影像检查时,若一侧肾窝空虚,则应继续向下寻找看看是否有异位肾。不过,胚肾上升过了进入胸腔这种少见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疾病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功能及代谢改变时可以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改变,即异病同影:而同种疾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状态下可以出现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即同病异影;这时除了考虑综合应用多种影像检查技术外,密切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相关临床认识。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做好治疗前后的影像评估工作。比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囊肿作胆总管近端(或肝管)空肠Roux-Y式术或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是普遍采用的术式,可以达到去除病灶和使胰胆液分流的目的,了解了这些术式,就会明白术前后影像评估的要点,才能看明白术后的影像改变。
2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开展儿科影像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
医院的核心工作是治病救人,医疗服务行业的主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这是医学科研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临床工作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往往是人类医学科学发现和进步的起点。纵观现代医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互相推动的发展史。无论是临床型研究,还是基础研究,皆非凭空而来,都是来自于临床实践、临床需要,而前者与临床实际关系更为紧密。临床科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临床工作,以解决临床疾病的诊疗为目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认识,因此好的科研工作会促进临床工作的进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作为儿科影像医生,开展科研工作仅仅懂得影像技术、影像学表现显然是不够的,要懂得儿科临床疾病,要有丰富的儿科学相关知识,这是我们科研工作的基础与源泉。
另一方面,在开展科研工作时,要努力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协作,多学科共同研究同一儿科课题,往往事半功倍,而结果可能会更深入 、更科学,更能为临床提供依据。
3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做好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
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离不开影像学,自然也离不开儿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儿科学知识水平。没有扎实的儿科学相关知识,不懂儿科疾病谱,没有儿科影像诊断思维的教师,必然做不好儿科影像教学工作。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的主要对象包括医学影像系学生、儿科系学生、放射科住院医师及进修医师。教师决不可“就影论影”,忽视了疾病本身的规律,并将这种片面的学习思维方式传给学生,尤其是缺乏儿科学培训的学生。
相对来说,儿科影像学一向不被大家所重视。但由于小儿的发育不成熟、不同年龄疾病的特殊性,我们不能简单套用成人影像标准进行诊断小儿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检查方法及检查技术、对比剂种类及剂量可能都会有所不同;许多影像诊治手段风险很大,须熟知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的急救措施。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员,都应该重视儿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儿科疾病的认识。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吉林四平 130700
[摘要] 超声成像诊断是医学临床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是通过超声成像仪来实现,它又包括软组织结构成像(即B超仪和M型心动图仪等)和多普勒运动成像(即彩色血流成像仪和多普勒组织成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己成为超声成像设备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使设备的性能得到提高。
[
关键词 ] B超仪;成像;相控阵
[中图分类号] TB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030-02
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其频率在2×104~108范围内,它只能传播于介质之中,而且在空气、水等均匀物质中有很好的指向性,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聚集于某个特定的位置。在超声成像系统中,超声波是由电激励超声换能器的压电材料对周围媒介作用所引起的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发射波在传播过程中根据媒介的不均一性而产生不同的反射波,再由换能器转换成电信号,这些信号能够表现出反射体的反射强度和位置信息。由于超声成像诊断具有无辐射、重复性好、无损伤、灵敏度高、非侵入性等优点,所以在医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医学诊断的一种重要的图像诊断法。
1医疗诊断中常见的医用超声诊断仪
1.1 A型超声诊断仪
它虽然不能直观的掌握被检测对象的剖面结构信息,但由于其有很高的扫描频率,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被检测对象的运动情况,由横轴来表示深度,纵轴显示回声信号的幅度。它是超声波首次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的设备。
1.2 B型超声诊断仪
它能够显示出人体组织不同方位的二维截面图像,其亮度受回声幅度约束,其垂直方向显示回声的发射位置,以超声的扫描线呈现其水平方向。由于对同一截面需要进行多次扫描,所以需要耗费的时间相对要多一些,为了保证B型超声诊断仪的成像质量,还需要对扫描到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处理。我们现在所用的B型超声诊断仪基本上者采用多阵元探头和独立多通道。其中多阵元探头又分为相控阵探头和线阵列探头两类。
1.3 M型超声诊断仪
由于其多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又被称为超声心动仪,其亮度受回声信号的控制,回声越强亮度越高,反射回声的位置表示出来的位置是垂直的,以时间的变化来表示该位置的水平运动。当对心脏的某个位置进行探测时,探头的位置是固定的,由于心脏的跳动使探头和心脏各层组织之间的距离随之变化,这样得到的灰度级对应回声信号的强度,心脏搏动产生上下摆动的亮点就呈现在显示屏上,上下摆动的亮点会随着扫描线由左向右在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移动而横向展开,这样就得到了心脏各层组织结构周期性的活动曲线,即心动图。
1.4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包括有很多种,其中有血流测量仪、听诊型诊断仪、脉象仪等,属于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它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做诊断的一类仪器,通过探头获取检查部位界面的超声频率变化,界面的运动情况变化随之获取到超声频率改变,界面接近探头时得到的回声频率高于反射频率,界面远离探头时得到的回声频率降低,之间形成的差频经多普勒信号检出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结果输出供医生参考。
2数字技术在超声影像诊断设备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其普遍应用于高性能超声影像诊断设备,从最开始的数字扫描转换器到现在的超声发射、接收、成像,已经实现了超声诊断全过程的数字化,如数字化声束技术、动态电子聚焦、动态孔径技术、数字式延时技术等,同时也对超声影像诊断设备的智能化、高性能和小型化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高性能、智能化的超声影像诊断系统除了可以满足医学临床诊断的多种需求外,还为临床医学研究以及相关基础理论的开展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超声诊断系统还可以实现一键操作,既可调节速度标尺,多普勒基线等众多参数,又可调节TGC、动态范围、接收增益,体现其一键多功能的优点,同时还能够避免检查过程中复杂、繁琐的调节操作。
小型化超声仪器虽结构简单,与笔记本大小差不多,但是无论是出急诊还是出诊以及现场抢救检查, 都能够提供一切所需功能,更突出了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价值和重要性,使超声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另外,伴随着高速公路的兴起和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大多数超声影像诊断设备虽然厂家、型号不同但普遍都设有DICOM3.0标准接口,使其不仅包涵了数据字典、介质存储、与医学影像学有直接关联的信息交互、网络通讯和文件格式等多方面的内容,还能够促进整个医疗环境,使数据信息和其容量交换加快,将超声诊断成像设备或与超声影像工作站和医院影像管理与通讯系统(PACS)一起进行组合,使其能够最终进入了整个医院信息系统。
3医学上数字化超声成像诊断的应用
3.1超声成像诊断的医学发展史
上世纪中期,在医学上离体脏器的厚度就开始应用A型超声仪来检测,同时也进行临床疾病诊断方面的探索,随后,医学研究者开始对正常人的心脏和心脏病患者利用M型超声仪对风湿性进行探测。到70年代初期,通过B型超声显像技术可以显示脏器和病变形态结构变化,使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也是脏器二维切面超声成像检查技术的起点。在80年代中期,又开创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多普勒超声是不仅能够显示器官和病变器官的形态,同时也能够显示双重信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使得超声影像诊断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90年代以来,大量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让超声影像诊断技术有新的发展,达到了更高水平。开创了医学超声三维成像技术。纵观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史,它是由是静态成像向实时动态成像发展的过程,其发展过程是由“点”到“ 线”,由“线”到“面”,最后到“体”。
3.2几种新成像技术的发展
①宽景超声成像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移动探头来获取一系列二维切面图像,再将这些图像反馈给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把这些二维图像转换成一个连续视野的超宽切面图像。宽景超声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肢体躯干的肌肉、血管和周围神经等方面的疾病以及妇产科、诊断甲状腺、胸腹部、乳腺、等一些小器官。一幅宽景超声图像不仅能够显示整个胎儿全貌,而且还能够显示胎盘内的完整结构,对于判断胎位、多胎妊娠、羊水量与分布的评估等相关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宽景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定量准确地测量脏器大小和体积较大的病灶或肿物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的范围,内部回声、位置、大小及其毗邻,同时还,除了有较好地展示外还存在延伸管道结构的功能,其优点在于它可以提供更好的空间关系和结构层次。受到组织或器官运动的干扰影像的影响,这种技术也存在缺点,使图像模糊,清晰度不高。宽景超声图像还可以显示常规二维超声无法获得的特别是肢体躯干软组织,它通过利用高频线阵探头迅速的进行大范围的体层扫描,就可以获得一幅从皮肤、皮下组织到周围神经干以及骨膜等相关方面的正常和病变体层解剖宽景图像,使各层结构特征清晰可见。宽景超声成像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它还能够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常规实时灰阶相结合,不仅能够使现代超声诊断技术更完善,还能够为超声CT的研究和应用奠定稳定的基础。
②超声成像技术。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弥补二维平面成像技术的不足,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三维图像信息。动态三维成像技术主要有三维成像来观察和检测非活跃的器官,静态三维成像,实时三维心脏形态成像的活动。其中包括一个静态三维成像部门的扫描扫描扫描和旋转两种形式,需要扫描二维探头,图像的某些方面获得他们的反馈到计算机图像,器官的最终输出的转型计算机三维地图,然后重建编辑后,电脑以得到一个明确的,清晰的图像,器官与病变的形态特征突出而且表面轮廓与深浅立体感强,这种成像主要适用于探查对象周围有液体环抱者或器官内有液体存在的情况,如肿瘤、胆道结石与息肉、肝肾囊肿等。医生通过血管三维图像重建能够清楚地了解脏器内的血管走向、血栓形成、有无畸形以及分支状况等情况;对于胰、十二指肠三维图像重建,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对胰头及胆总管病变进行诊断,同时对于胎儿面部畸形、溃疡、脐带绕颈等也有鲜明的特点。三维超声成像还能够给医生提供患者体内的肿瘤病灶的三维形态和空间位置,使定位信息更准确,有助于超声引导介入性治疗的发展,同时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随着采样技术和高速扫查的不断发展,可以将静态三维成像与心电图同步技术的时间参量相融合,使其能够则实时、准确的显示出动态的三维成像,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速度信息,还能够实现实时三维成像。四维参量即动态三维成像,可以对医生诊断瓣膜疾病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它还能够呈现出心内血流的立体动态图像,帮助医生观察血流方向、分流与返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心脏的各种结构的立体形态、活动情况、空间关系和血流动态,动态三维成像技术都可以从不同方位观察,并为医生提供可靠的图像依据,有效的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③分子影像技术。分子影像学最早是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正式提出和应用,它与传统的成像方法有所区别,它所揭示的不是细胞、分子发生改变后所导致的组织结构的异常信息,而是着重描述了导致人体疾病的细胞、分子的异常。分子成像主要基于分子生物学,而现代的成像技术的帮助下,从分子水平研究和观察疾病的发生,能够描述和确定活体生物发展中病理生理变化和代谢功能改变过程的一种成像方法。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许多疾病在脏器组织出现病理改变之前,其细胞、分子或其功能就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分子成像技术来更早、更及时地发现和确定疾病,同时分子成像技术还能够对疾病的治疗中细胞和分子水平做出直接的评价,使医学界能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愈的整个过程建立起全新的科学性认识。除此之外,它还能够用于心血管、肿瘤等的靶向诊断,这需要通过单克隆抗体、多肽分子等靶向微泡对比剂,同时它还能够实现血栓、粥样硬化斑块等的治疗和基因、药物的输送。分子影像学不仅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生物化学、基因工程技术,同时还结合了数据处理和图像处理等技术,是多种学科结合的成果,也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参考文献]
[1]郑德连.医学超声原理与仪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2]张克云等.医院影像数学化初步应用[J].黑龙江工长医药,2007(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