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民族文化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汉服;汉服热;民族文化;传承
华夏民族几千年以来都是汉民族的美称,《左传定公十年》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1]汉族,又名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的名字“华”便是源于她瑰丽的华裳——汉服。如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为了寻回属于汉民族自身的服饰,唤醒酣睡的民族文化,在网络阵营中发动起了汉服运动。随之带动起“汉服热”的潮流。“汉服热”远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找回衣服,它隐藏着的是一群华夏儿女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片赤子之心。
一、汉服的命运沉浮
(一)从显贵到被排挤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的宗周尊儒形成完备的服制体系。[2]这个完备的衣饰文化体系由最初其他民族对于汉人传统服饰的称谓,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进而成为了汉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宋元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的国服,甚至在元代修《辽史》时专门为汉人国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分皇室朝臣祭服、朝服和常服。[3]到了清朝,统治者则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这是因为在满清时代,“汉服”是政治高压下的敏感词,同属于文字狱性质的政治问题。虽然在统治者手中被判了死刑,但汉服仍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广大民众,甚至雍正、乾隆父子也对汉服欲罢不能。查看保存至今的藏图,有大量他们父子俩穿着汉服的画像,例如《松石流泉图》、《观画图》、《行乐图》等。这就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汉服就在这种矛盾又纠结的夹缝中生存着。
(二)从新生到象征
汉服见证了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的兴盛衰败,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成长。从黄帝登基到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地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它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如今寻回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的“汉服热”,让人们逐渐了解什么是深衣襦裙,什么是交领右衽。汉服已经成为华夏民族传承千年的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汉服热”的兴起
(一)“汉服热”的灯塔
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峰会上,与会代表们身穿唐装出场亮相,之后汉服渐渐回归到了大众视野。在这之后,唐装闻名遐迩,并被一度视为中国的国服。然而,在中国很多学识渊博的汉服爱好者不赞成这种说法。其实,唐装并非唐朝时期的服装,不能望文生义。如今,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中国人开始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荣,中国的其它民族文化也开始重返当代社会,因此“汉服运动”应运而生。“汉服运动”成为了“汉服热”的指明灯,“汉服热”在现代化的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
(二)“汉服热”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民族自豪感的需求和汉服爱好者的推动下,汉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影响范围日益扩大。追溯“汉服热”的源头,汉服爱好者们只是单纯的宣传和推广汉服文化来实现“使汉民族有衣可穿”的理想。如今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传统的汉民族服饰近乎消散,而日韩这两个邻国却始终传承和保护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他们看来,一件衣服是可以维护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汉服热”使汉民族人人能够认识汉服、了解汉服,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身穿我们的传统服饰,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来自何处,以此为基重拾传统汉文化,展现华夏民族千年的文化魅力。
三、“汉服热”的背后:民族文化回归
任何一种内容都需要形式来承载寄托,汉服承载的是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汉服为外表,充实中国古典文化之内里。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汉服,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是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制度、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4]在清朝之前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服饰一直是许多民族历史记忆、审美认知和族群识别的重要载体。与本民族的歌舞、诗史、节日等形式结合,具有丰富的美学艺术研究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导致的经济社会等评价标准的差异,人们开始淡忘了对本民族服饰的认同感。提出实现“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实现“中国梦”必然要传承民族文化。随着中央到地方对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号召与政策导向,更多的汉服商家开始积极寻求文化产业的跨领域合作,还有一些外国游客也订购汉服等民族传统服饰。透视“汉服热”的背后必然是民族文化的回归与传承。
参考文献:
[1]班固(汉).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关键词】民族文化 室内设计 重要意义
1 室内设计与民族文化
1.1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其本质就是利用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技术手段和设计原理,创造室内环境。室内环境不仅仅具有功能性,功能合理、环境舒适、满足物质需求,还有文化属性,与文化、历史、艺术息息相关,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承载历史与文化。
1.2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正是由于存在不同的民族凭借其独一无二的文化来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室内设计的成功与否,不能以纯技术的标准进行评价,能否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以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室内设计的重要思考部分。
2 民族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1 民族文化形式的借鉴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凝聚了几千年的智慧与精华的结晶,在千年的历史洗礼中始终发挥着自己的光芒。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后人们去粗取精,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和智慧。
一是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民族文化中,由于受到儒家“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整体的设计都强调的是一种境界和风格的统一。
二是对室内的空间分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和儒家都强调的是等级分明与严格的布局。作为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体现等级就是要重视空间的分割与规范。因此,在室内设计中,有效合理的规范空间布局就是体现之一。中国人讲究含蓄美,空间的划分就需要中规中矩,实现由序完整,保证起承转合的顺畅性。
三是民族文化材料的使用。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竹子、木头、瓷器等都是高风亮节以及清正廉洁的,这些元素的应用也在现代的室内装修中得到体现。因此,在室内经常会采用到的饰品包括有木雕、砖雕,竹子这种材料也经常被使用到,代表高洁的风气。
2.2 民族文化意蕴的延伸
(1)高风亮节的深刻寓意。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这些文化底蕴在室内设计的选择多体现在饰品的装点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高洁、清廉的作风和品质。而“梅、兰、竹、菊”就是这类品质最典型的文化意向,在室内摆放这种类型的植物,就是主人对与这种高洁品质的追求。
(2)趋吉避凶的寓意。中国民族文化中对于数字以及图形都有自身的理解,就是通常都习惯趋吉避凶,例如数字4就是与“死”字谐音,因此,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数字或图形在设计中避免采用不吉利的。采用吉利的数字和图像等,例如在房间设计中,因为中国人喜爱奇数,对许多设计业倾向于使用奇数,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习惯是采用奇数划分,更因为崇尚奇数的习俗,认为九最为尊贵。可见,在现代设计中,如果巧妙运用到这些技巧,做到满足大众心理诉求,那么在设计时借鉴和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某些意思,趋利避害,并进行延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普遍的喜爱。
(3)宁静美好事物的追求。中国民族文化有一种对宁静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有这样一种魅力,在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对于宁静致远之美的追求无形之中体现在了整体的设计上,这样,就很容易在设计上更清新和简单,少一种俗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2.3 对民族文化神韵的传承
纵观历史,中国民族文化往往是传达着一种独特的东方神韵。在空间设计上,有礼有节,是一种文化意蕴的传承,在当代受到了西方等艺术和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仍是一种主体文化,值得重视,这种意蕴的传承也显得尤为必要。这种神韵的传承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3 继承民族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随着时展,室内设计会有新的发展,但是仍然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将其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对民族文化形式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有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也就是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在此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具有各种独特魅力,传达出民族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结语
在中国这个大的文化环境中,作为社会文化部分的室内设计,都是紧密和民族文化相联系的,这也意味着,对民族文化,现代室内设计仍要坚持不断的去粗取精,将文化与设计结合起来,满足时展的需要。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文霞.论室内设计风格与流行时尚.《室内设计》[J],2003第3期.
[2]薛芸,侯伟光.室内设计与民族性体现.《山西建筑》[J],2007第19期.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文化多样性;世界格局;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下,国际上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呼声日益高涨。回顾人类文明史,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都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拥有的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共识。
1.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面对全球化浪潮,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世界性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现代许多国家民族都大力保护民族文化,培养统一的民族文化意识、民族文化自豪感,以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1.1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和独特文化气质。是该民族在发生和发展中所有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多层面的完整复合体;是其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创造方式、信仰方式、感受方式、表达方式、道德习俗的历史积淀和知识系统;代表了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潜意识中的社会心理趋向,铸造了最核心的民族性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民族精神,强化国家、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1.2民族文化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是一个国家、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后续力量,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民族文化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民族文化产业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可持续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消费,拉动内需增长。所以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护就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
1.3民族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文化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步入文明、发展文明的特殊路径。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能力的文化软实力,对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发展发生起着深刻的影响。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驰骋的国家,历来都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兼具的国家。而现实经验表明,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格局下,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2.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对抗文化霸权主义
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的优势,加紧了对发展中国家从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的全面输出,从某种程度上讲,全球秩序是西方的价值观念、体制和规则的扩大和延伸,其中不可避免地带有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色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一体化是一种压力,是对传统民族特性的冲击。面对西方经济霸权、政治强权和强势文化的刺激,民族国家出于维护本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本能地以民族主义来抵抗,特别是中、小国家由于受到自身实力所限,不能借助某种国际机制来抗拒这种压力,民族主义便成为唯一有力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认为文化之间的竞争具有了战略意义。
2.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利用经济、政治等综合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文化霸权。在冷战结束以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关于全球政治的一个共同认可的假设是谁赢得文化,谁就将赢得世界。也就是说,谁的文化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在全球赢得更多人的认可,谁将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因此,推广传播各自的文化成为当代各个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不遗余力的战略目标。
2.2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各民族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权利的分布。19世纪以西方殖民主义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利和20世纪美国的霸权把西方文化推广到当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随着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社会权利的日益增长,却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那些本土的、植根于历史的习俗、语言、信仰及体制正在自我伸张。
3.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减弱民族冲突
伴随着日益紧密的国际、族际交往,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减弱文化民族主义冲突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上很多不安定的因素都与人们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有关。由于认同所造成的异差而产生的民族、种族、文化上的歧视、纷争与冲突比比皆是,其中很多国家及地区发生地缘冲突、宗教冲突、民族冲突等不安定因素大都可以从政治文化或政治亚文化的变异上找到原因。这些冲突往往或者是由权力观念、、民族特质的狭隘利己性、排他性所引发的,或者是由于存在着对其他文化不平等的态度而导致的。正因为当今时代此起彼伏的国际地缘冲突和动乱事件中,常常显现文化的动因、文化的矛盾,所以,人们认为当今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进入了“文化的时代”,而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则是减弱民族冲突的有效途径。
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别的优长之处,人类社会或国家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吸收全人类文明的成果。文化繁荣更需要宽容、兼容、包容。如果世界文化趋于一元化,人类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因而,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保护文化多样性,前提是认识与尊重文化多样性。而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文化的独立性、异质性和完整性。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文化能趋同,文化亦可立异。这既需要各民族在理性地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更需要理性地面对其它文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国各民族必须要遵循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多样并存,共同繁荣。
4.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重新配置世界格局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文明之间的交往是间断的,或者说规模有限。大约自公元1500年始,西方民族国家--英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德国和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征服、殖民,决定性地影响了所到之处的文明。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与一个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甚至是军事的竞争。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巨变,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
冷战的结束,彻底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亨廷顿指出,从此“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人们认同于部落、种族、宗教、民族以及在最广泛的层面上认同文明,这是因为:首先,冷战的结束使民族主义超越了意识形态主宰国际秩序的局面,使一些民族国家摆脱了外国的掣肘获得了完全独立和,使其有可能走上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也使一些民族摆脱了异族的束缚走上了独立建国和自主的发展道路。民族文化在此时获得了释放的机遇,因为冷战时代的民族文化被两极对峙的需要所压制。其次,冷战的结束,使民族主义对国际战略力量的配置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依据共同的历史传统结成联盟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那种用意识形态来组织联盟的方式结束后,政治集团的形成主要寻求那些具有相似文化和相同文明的国家集团。那些在冷战时期分别是不同的超级大国的伙伴,现在则重新确定他们的利益,寻求反映他们文化政治现实的新的合作。这一政治需求刺激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
【关键词】文化相对主义;重塑;反思;文化挽歌
美国黑人学者亚历山大・克鲁曼尔曾经说过,“正如人的精神以其创造力和净化力作用于语言一样,语言也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的精神”。[1]因而语言也就成为西方殖民者对第三世界进行殖民控制的重要途径。作为向欧洲中心主义进攻的战斗檄文的《崩溃》,正是阿切比试图重塑非洲文明的绝妙体现。
1对民族英雄的塑造和对民族文化的讴歌
首先,《崩溃》塑造了一位立体丰满的伊博族民族英雄,实现了阿切比所说的:“非洲人是和美国人、欧洲人、亚洲人以及其它人种一样的人。”[2]开篇作者就以欣喜的笔调描写了一场十足体现奥孔克沃胆识与魄力的摔跤比赛。正是凭借摔跤比赛中的勇敢和部落战争中的神勇,使“奥孔克沃的大名像野火一样迅速烧遍了哈尔马坦地区”。[3]
然而,奥孔克沃一生即使在其鼎盛辉煌期,都充满对懦弱的恐惧。恐惧使他极力维护着自己在妻子和儿女面前的绝对权威,显得专断而冷酷甚至粗鲁。
同时,作者还对伊博族文化进行了谱写。如对摔跤比赛的描写可谓一场全民总动员的民族盛宴,突显了伊博族崇尚力量美的文化特质。同时伊博族人还充满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平的向往。部落明文规定:“部落不会贸然向外开战,除非……并经过山岗之神、洞穴之神的允许......部落从不打有过失的战争”[4]。在内部事务的处理上,则是通过从九个村庄中各选一个有名望的人扮成艾格乌格乌来协商解决,建构了一种原始朴素的民主制度。阿切比赋予伊博文化这个古老非洲文明一个自足的文化体系。
2两种文化、两种话语对抗中对民族文化的反思
在重塑、讴歌民族文化的同时,作者还敏锐地发现了民族文化的致命缺陷,
即它的封闭和愚昧,正是愚昧造成了部落内部的分化,从而给白人统治的渗透带来可乘之机。
作者对待白人文化的态度也是双重的。面对白人文化、白人宗教的强势入侵,作者以当地土著的眼光对其进行了漫画式的嘲讽和鞭笞,但对其宣扬的平等、博爱思想,作者是认同的。长期处于父亲压制之下的纳沃邪,在亲眼目睹被弃置在“恶林”中的双胞胎,特别是父亲亲手杀死和他亲如兄弟的艾克梅夫那之后,对部族文明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而在白人宗教所宣扬的平等、博爱中,似乎得到了精神上的救赎。
正是在这两种文化的对抗中,作者以细致的笔触对这两种文明做了深刻的思考。他在建构非洲文明的同时,也在思索着非洲的出路,固步自封必将走向最终的衰落。
3结语:以英雄悲剧命运为视角谱写的一曲民族文化的挽歌
奥孔克沃,一个伊博族的部落英雄,为了捍卫民族文化不惜与白人文化对抗,最终却落到了“像狗一样被下葬”的悲惨命运。民族文化最坚定的捍卫者,却最终为他所捍卫的文化所抛弃,这是何等的讽刺,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奥孔克沃身上具有了古希腊悲剧中英雄人物的悲剧力量。引起了我们的悲悯和反思,我们不仅为奥孔克沃而悲悯,更为奥孔克沃所代表的伊博文化的最终崩溃而悲悯。奥孔克沃作为一个部落英雄的悲剧命运和文本中所描写的伊博文化的命运是暗合的。《崩溃》也可以看作一曲以英雄悲剧命运为视角的民族文化的挽歌。
参考文献
[1]《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张京媛北京大学出版社.
[2]《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王铭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民族学校课程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学生对认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民族教育及课程首先要整体反应本民族文化,让学生确知自己从何而来,反思自身文化的特点与不足何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本民族文化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等。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文化而且在此过程中进行反思,当然更不必说知他了。
(二)从课程文化和课程知识教材等方面来说,没有一种教材专门面向少数民族本土社会,即课程教材的种类和汉文课程教材的种类基本一致。民族课程内容与其使用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习俗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内容脱离了社会实际。
(三)从课程所体现的内容来看,课程知识体现的是城市文化,汉族文化,发达地区的文化,相应地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文化落后地区文化等等没有得到体现。课程知识只是单一的体现了前者的需求。而很少体现后者的需求。
(四)在教学方面过于强调用汉语来讲课,利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趋势越来越少了。教育的功能是传递文化,这种文化是用某一种语言来传递下去的,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语言里保存的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文学作品都依靠语言来表达,而在民族地区学校中没有比用母语来进行文化传递更好的手段了。
二、加强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几个建议
(一)改变过去国家文化一元化的倾向,将各个民族的古老智慧融入其中。应当考虑的是本民族哪些文化知识具有特别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比如美育、德育、智育、体育价值等。将这些文化知识以适当的方式融入民族民族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一定会对民族主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心,可以使其拥有文化的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在文化保护方面,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国策上就应该实行多民族多文化的政策,在承认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的价值的同时,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二)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其中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可以融入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课程铺平道路。国家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的限制不可能涉及个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文化选择的前提是对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深刻了解,国家课程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地方课程则具有一定选择优势,能够根据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地方人才培养的标准,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刻分析,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增强适应环境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人,成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一代新人。
(三)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宪法》第4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人民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着深厚的感情,把平等享有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看作是真正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保护民族语言文字自由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是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国家应保障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不受干扰地学习、使用、传播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这是国家的义务。因此,要从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出发,实事求是,慎重、稳妥地开展民族语文工作,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文化传承 创新 文化遗产保护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是基地,教育要当先
文化是人类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能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能力、习惯的总称。文化传承就是指这两种财富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考量标的,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人类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教育来实现和完成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文化在学校中具有最高质量的延续性。其中,大学通过传承、交流、倡导文化,推动新思想、新文化,满足人类的求知欲和精神需求,引导社会文明的价值选择。大学的核心职能是育人,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就体现在大学传播、研究和创新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传承创新,就是通过人才培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大学的文化传承使命随着育人功能作用的同时而实现。
狭义的文化是烙印着民族特性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产物。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要素的传承,包括语言、行为、器物和心理的传承等。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民族意识的深层积累表现为心理传承,形成民族认同感的代际延续。教育能够实现民族文化要素传承,特别是心理传承。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中,孩子通过对民族语言的学习和行为模仿,以及被强迫接受传统的思想和行为,并继承器物的识别与使用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
某种程度上,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产物。教育向学生传达民族文化的概念,使年轻一代获得关于少数民族的人文、历史知识,提高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神话、歌谣中保存了有关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传说,一些故事、诗歌记录了少数民族的生活和精神文化。少数民族的歌舞、绘画、服饰、雕塑、建筑等艺术也渗透着历史和人文观念,年轻人通过传承民族文化,可使他们获得朴素的哲学观念,并得到美的享受和人文熏陶。
“文化的积淀是文化累积和传播的结果。教育对文化的经久保存和传播,直接导致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基本内核。”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期间,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经历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发展过程。从而民族文化的逐渐凝聚和积淀,形成了民族文化传统。因此,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与承接促进了文化传统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此过程中,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生命是本质,原则要全面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表现形式,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具有知识性、技艺性和技能性的文化事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因其可见可感,而相对容易,并较早受到人类的关注,流传至今的各种物质文化遗传无疑都是世世代代的人们精心保护的结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多的是人类习惯性的无意识作为,在新的物质冲击下很容易被人们所淡忘。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当代,往往以利益为导向,忽视了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的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性,这是极不可取的。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动鲜活的,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创生并传承它的那个民族长期凝聚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体现为共同信仰和核心价值观。正是这个灵魂,使它有吐故纳新之功,从而有生命力。非物质文化作为民间文化,它的存在必须依靠社群民众的实际参与。除此之外,还指它的变化。一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事项,都需要在与自然、现实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其《保护公约》中明确指出:所谓“保护”,就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表现出真正的远见卓识和对人类文化建设高度的负责精神。这才是当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的固本求生之道。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标――保持其“生命力”,有四项原则需要注意:
其一,生命原则。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要切实维持和增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必须首先探寻它的形成与发展谱系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找到其中由特定民族精神凝铸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在源头和根本上准确认识保护的基础。如果舍弃对核心价值观的发掘与保护,也就等于从根上解构了它的生命,文化也就不再具有是活性,做的只是徒具形式抢救和保护。
[关键词]民族旅游文化;客观本真性;本真性要素;保真多维度;具体语境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15)11-0039-05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从“民族文化”到“民族旅游文化”,文化经历了被选择、被建构、被展示的商业化过程,民族文化也因此体现出更丰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在民族文化商业化的过程中,存在过滤性选择、扭曲性建构、迎合性展示的过度开发现象,致使民族文化在旅游语境中逐渐失真变味。本真性理论为“民族文化”到“民族旅游文化”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尝试回到本真性理论的起始点———“何为真实”,解读客观本真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概括民族旅游文化客观本真性的要素,构建守护民族旅游文化客观本真性的模型,探究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民族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提升游客的本真体验。
一、客观本真性的文献回顾
本真性一词出自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博物馆学将“本真性”概念用来描述和鉴定展品的真实性,之后被借用到旅游研究中,激发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热情。麦克康耐尔认为,旅游帮助人们逃避异化的、无意义的现代生活,为游客创造纯净的、原始的、自然的、不受现代文明破坏的体验机会,因此,寻找本真性、了解旅游地居民的真实生活成为游客旅游的真正动机①。科恩也表示远古、原始、自然、异域的形象是多数游客出游的预期②。在此理论引导下,学者开始探寻旅游对象物的客观本真性,寻求旅游客体的真实存在,并提出了客观本真性的概念,进而引入客观主义研究范式,提出了客观主义本真性的研究框架。
客观本真性强调本真性是旅游对象物本身固有的一种特性,游客追求没有经过设计和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旅游对象物。布尔斯汀和麦克康耐尔认为客观本真性可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测量和评估,而节日、仪式、美食、工艺品等则要看是否由本地人按照传统来制作或组织①。
夏朴雷认为旅游商品,例如手工艺品、节日、仪式、美食、服装、建筑等都根据一定的标准被描述为“本真的”或“非本真的”,这些标准包括是否由本地人根据本地习惯与传统制作和加工。在这个意义上,本真性意味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来源,是一种真正的、独特的真实感②。王宁强调了本真性概念的适用情景:客观本真性的确与某些旅游类型是相关的,例如民族旅游、历史旅游、文化旅游等,这些旅游类型涉及到空间异地性或时间历史性③。
为了证明旅游吸引物的真实性,实证主义成为常用的研究范式,学者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揭示旅游对象物和旅游目的地的本真性。李特瑞尔等在研究中讨论了旅游纪念品的真实性,他们深挖了旅游纪念品应有的特征,确定了游客眼中影响旅游纪念品真实性的因素,如独特性、原本性、纯正性、历史文化特质、工匠的手艺、使用的材料,以及纪念品的审美性和实用功能④。
威特选取澳大利亚悉尼的岩石旅游区作为研究案例,提取了13个关于本真性的指标,其中4个指标关于“环境”,5个指标关于“活动”,另外4个指标关于“建筑”⑤。瑞委拉和多德研究了游客对墨西哥普埃布拉(Puebla)特拉维拉彩陶(Talavera pottery)的本真性定义,提取了5个主要因子:外观与用途、传统与认证,获取难度、本土生产、价格优惠,并且发现本地游客更看中的是彩陶的外观和认证,而国外游客则更加在意彩陶是否为本地居民在本地所生产和加工⑥。
林龙飞等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真实性评价体系,认为建筑遗迹、服饰、语言及口承文化、节庆及礼俗信仰是影响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最重要因素,决定某地区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最主要方面⑦。卢表示客观本真性使游客对旅游对象物的真实性的感知⑧,但是在多数客观主义学者眼中,客观本真性不是由游客来感知的,而是由专家来鉴定的,因为游客感知到的本真性可能并不真实,可能是舞台化的、虚拟的、模仿的,原因是游客可能对旅游对象物了解不多,游客可能受媒体宣传的影响而对旅游对象物产生了某些刻板印象。在斯坦纳等看来,客观主义本真性不具备理论范式特征,应该摈弃,应该为更明确的术语取代,如真正的、确实的、精准的、真实的、实情的等⑨,而不能因为概念的多元和模糊而否认客观本真性的意义和价值。
二、民族旅游文化客观本真性的意义
纵观本真性概念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再到存在主义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自从王宁“存在主义本真性”概念提出之后瑏瑠,学术界更强调自我本真(self-oriented authenticity)的意义和诉求,强调游客摆脱日常生活,在不同寻常的活动中更自由地成为自我和表达自我瑏瑡,也强调旅游对于存在主义本真性不是替代物,而是催化剂①。可是,存在主义本真性过于强调旅游是一个自我表现、自我塑造、追寻本真的过程,存在主义者倡导的旅游方式中,游客更多地关注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的需要相对较少。而且,单纯的存在本真性不能推导出人们旅游的原因。因此,真实性的定义应同时结合旅游客体(旅游对象物)和旅游主体(游客),忽视旅游客体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对民族旅游,客体的“真实性”也许比主体的本真更为重要②。到访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比游览自然山川的游客更加注重客观本真性,即在乎民族旅游文化的真实性,因为存在主义的自我本真离不开旅游对象物的真实。
民族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在旅游活动中身兼多职,既是旅游目的地主人、也是旅游对象物,既销售文化,也销售自己。民族旅游文化的客观本真性让本地少数民族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能够感受到自己文化的空间特征,能够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本地少数民族通过参与民族文化客观本真性的讲解、展示、认证,能够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参与民族旅游文化的开发与经营,本地少数民族重新认识和界定了自己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少数民族主体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此外,对于民族旅游目的地来说,客观本真性所提供的真实文化土壤和文化空间是游客不远千里到遥远偏僻乡镇去体验民族文化的原因,这也正是其旅游开发和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民族旅游文化异地复制模式在大众旅游时代曾经红火一时,但随着游客旅游频率和旅游经验的增加,这种模式逐渐受到市场冷落。这一现象说明复制的、虚拟的、人造的、真实环境缺位的民族旅游文化难以让游客获得客观和主观的本真体验。总之,民族旅游文化的客观本真性对于游客体验、民族文化保护和民族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维持和保证民族旅游文化的客观本真性显得迫在眉睫。
三、民族旅游文化客观本真性的保真框架
本文尝试构建起民族旅游文化保真模型,首先归纳出民族旅游文化的客观本真性应具备的要素:(1)源于真实的历史时期。民族旅游文化应该来源于某一真实的历史时期,体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民族文化游客不只是沉醉在传说与神话之中,而散失了历史感和时代感。(2)根植于真实的文化环境。民族旅游文化离不开真实的自然与文化土壤,民族旅游目的地建筑风格、服装饰品、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生活方式、音乐艺术等文化事象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经年累月形成的,离开了物质环境的文化就变成了空中楼阁。(3)真实的原件和原物。真实的原件与原物的展示对于民族旅游文化客观本真性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民族旅游目的地原件原物展示是很容易做到的。(4)体现本地参与。本地参与不仅包括来自本地的材料、原料、商品、活动、时间等的参与,还包括了本地少数民族的亲身参与和贡献。(5)体现传统思想和技艺。传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民族旅游文化应尽量保持和展示少数民族的传统哲学思想、朴素的宗教思想、传统地生活方式、地道的手工艺制法、淳朴的音乐绘画技艺、真实的仪式节日等。(6)伴有佐证或认证。由于游客并不是文化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等,游客也并不总是知识渊博,他们或许还带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他们可能难以准确判断旅游对象物的客观真实性,因此,民族旅游文化的客观本真性需要出示一些佐证以说服游客何为真实,或者需要某些机构、专家、精英的认证以证实其真实性。围绕民族旅游文化的客观本真性要素,本文总结出维护和保持民族旅游文化客观本真性的四大维度,即从时间、空间、地方和传统等多角度守护本真性,并且每个维度之下附有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以保证该保真模型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时间维度强调民族文化的本源,即要尊重时间、尊重历史,从时间纵向上追溯民族文化的来源。在溯源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脉络将会随着挖掘日渐清晰,而最终触及到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源,保证了民族旅游文化的纯正性和正宗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民族旅游文化开发的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现象。文化挖掘过程中收集的各种老照片、回忆录、遗物、信件等是时间最有效的佐证。动态记录历史的影像资料,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等专家的认证,事件当事人、文化精英、德高望重者的认证等,增加了民族旅游文化客观本真性的可信度,同时也向游客展示民族文化的历史真实感和时代真实感。
民族旅游文化客观本真性的空间维度注重原地空间、非复制空间、原生态空间、旅游舞台化空间、非旅游后台空间。原地空间是民族旅游目的地社区真实环境的客观体现。非复制空间则指真实的建筑空间、真实的生活空间、真实的活动空间,而不是在异地复制、模拟、再造,也不是隔离空间,将一个少数民族村落改造成一个民族文化博物馆。原生态空间就是未受现代文明改变的、未受主流文化影响的、淳朴的、原生的物质环境与人际空间。旅游舞台化空间虽然在本质上属于建构主义本真,但其舞台化的取材往往源于客观存在的民族文化,并且由于受游客游览时间和旅游成本所限,旅游舞台化空间被认为是民族文化体验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要求舞台化空间应尽量真实反映民族文化。非旅游的后台空间是民族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专属的空间,是不向外来者展示的空间,该空间有助于保护少数民族居民的个人隐私,更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的纯正性和真实性;关闭该空间给游客带来的神秘感和遗憾感不但不会减少本真性体验,相反可能会增加体验的真实感和“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感。
从地方角度来维护民族旅游文化的本真性,强调本地少数民族居民作为旅游对象物的重要贡献,他们的外貌、言行、服饰、性格等都是民族文化本真性的构成要素。近年来古城旅游兴起,出于经济原因古城居民移出古城,造成的古城“空巢”和“人口置换”大大破坏了古城文化的本真性,云南丽江古城等都存在相似的问题。其次,研究者不止一次地强调客观本真性的标准之一是本地人用本地传统方法参与到旅游文化开发和旅游商品生产中,因此,维护民族旅游文化客观本真性的地方视角还包括本地少数民族的参与。让本地少数民族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代表者、表达者、展示者,那么民族旅游文化真实性和可信度就不容质疑了,本地少数民族被边缘化的可能性就降低了。新西兰毛利人旅游纪念品强调毛利人的参与,并制定了一整套认证标准及体系,目的就是为了阻止原住民手工艺品被复制。加拿大政府也明确规定禁止非权威认证的原住民艺术品的复制。除了强调当地居民的参与,地方维度保真还应该包含本地收集和收藏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实物和原件以及生产旅游文化商品所需要的材料和原料,如布料、食材、药材、金属等。
传统亦是民族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手工艺制法、音乐绘画技艺、仪式节日等。在展示传统上,笔者认为应该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本地少数民族作为文化的持有人或曰主人,应该有自己做主的权力,掌握主动决策权,而不是被动地被游客需求和市场牵着鼻子走。同时,本地少数民族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矜持,知道哪些文化是可以示人的,哪些是隐蔽和神秘的、不容外来者窥视的。事实上,正是这些不容外人窥视的保留才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神秘性,更能激起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还想特别说明的是“传统”并不是“现代”的对立面,而只是不同时间节点的产物,今天的“现代”在多年之后有可能被称为“传统”,因此并非“现在不用的”都是传统,选择性地展示优秀民族传统要考虑时间继承性和代际传承性,这样才能保证传统的新鲜活力。
关键词:羌族民族文化;动漫创意;旅游纪念品开发;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2.7; 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49-03
一、中国旅游市场暨旅游纪念品现状
(一)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随着近几年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人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国家近几年大力支持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各地政府也积极维护和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旅游业所需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也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这些良好的市场条件为今后中国的旅游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家继续加快和发展旅游产业,完善旅游市场法制建设,依法治理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这些措施对于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全国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兴市场”之一。的确,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一直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国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多样的地理生态环境、多民族和谐共生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目光。2004年,几十个国家相继与中国签订旅游合作协定,中国已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二)中国旅游纪念品现状
旅游纪念品,顾名思义既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礼品,亦是让人铭记于心的纪念品。有人比喻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这张名片典雅华丽,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虽然中国的旅游市场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大多缺乏长期发展战略,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特别是不重视自身旅游产品的开发。我们走遍全国的旅游景点不难发现,在当地旅游小商品市场无法买到满意的旅游纪念品,其实我们也不用去买,因为在自家不远的地方也能买到同样的产品。其内在的原因是,在目前各地旅游市场大多数纪念品都存在同质化现象,有的只是在相同产品上面换了当地旅游景点的名称或者标识。这无疑破坏了旅游纪念品所起到的城市名片作用,不利于当地旅游的形象,也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2.在中低端旅游纪念品市场我们很容易发现,大量伪劣产品、假冒产品大量充斥着整个旅游纪念品市场,却没有有效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造假违法行为。另外,大多购买者将产品购回后因无任何经济何价值和使用价值在不久以后便被抛弃,这不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是购买者的一种金钱浪费。
3.旅游纪念品市场不规范,漫天要价现象严重,造成交易的不平等,扰乱了旅游市场的正常次序。
4.全国各地大部分的旅游纪念品都是某个产品的翻版或复制品,说明目前中国旅游纪念品知识产权意识较弱,也说明旅游纪念品市场缺少必要的引导。
二、羌族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 25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历史悠久、民族特征明显、文化种类繁多。由于羌族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山脉重重,地势陡峭,交通不便。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保留了很多民族文化。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经营农业,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一)旅游经济背景下的羌族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在蓬勃发展的旅游经济的大背景下,羌族地区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5.12”特大地震后,羌族地区的生存状态受到全国关注,旅游经济作为首要扶持产业,也促使旅游纪念品的需求供不应求。
(二)没有旅游产品的积淀,只能从外地购入
由于没有先前自身旅游产品开发积淀,大量旅游纪念品只能从外地购入。通常做法是在其他地区生产的产品上面直接置换为当地旅游景点的名称或者标识,在购回后便可进行销售。其销售的旅游纪念品其实就是其他地区产品的翻版或复制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购买需求,旅游纪念品市场发展举步维艰。
(三)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不重视
目前羌族地区创新的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开发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具有创意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只是凤毛麟角,由于价格昂贵使绝大多数旅游者望而却步。
(四)缺乏对旅游纪念品的引导和规范
由于没有对旅游纪念品市场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旅游纪念品市场较低从业门槛和高经济回报使其人员素质偏低,人员成分复杂,市场竞争十分混乱。
三、羌族民族文化动漫创意产品开发是旅游纪念品设计的重要出路
调查显示,中国每年由14―30岁的青少年所完成的卡通相关消费总额超过13亿元,在14―17岁的京、沪、穗青少年中,有56%的人在过去半年内为自己喜欢的卡通或卡通形象购买过相关产品。据权威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759.94亿元。如果将动漫创意产品设计应用于旅游纪念品开发,将具有巨大的和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通过动漫产品(影视动画、漫画)的开发,可以塑造具有羌族特点的动漫形象既民族形象代言人,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进而取得巨大的经济回报。美国迪斯尼塑造的经典的动画形象“米老鼠”是我们借鉴的典范,其在动漫衍生产品既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销售创造了销售奇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人的形象代言人;另外,我国创作的动画影片《阿凡提的故事》让全国人民至今难忘。其经典故事和英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到了维吾尔族民族文化,其动漫形象也成为了维吾尔族的形象代表,也成为该民族的形象名片,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以上事实证明,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能博得广大消费者的亲睐,有利于打造旅游名片,有利于获取巨大的经济回报。
因此,通过动漫创新产品的开发,势必对旅游纪念品市场注入更多活力,也将极大推动旅游市场的发展。通过动漫形象进行旅游纪念品开发是旅游纪念品设计与生产销售最主要的手段。创作具有羌族民族文化动漫产品,然后将影视产品和动画衍生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进而将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是推进旅游经济发展重要的出路。
四、羌族旅游纪念品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旅游纪念品市场准确进行定位
随着国家的经济改革深入和发展,人民的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文化水平和艺术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消费者在产品需求上从简单的功能需求向产品的创意设计进行转变。具有创意设计的旅游纪念品由于价格昂贵,目前只能适用于高端人群。在目前市场经济竞争较为剧烈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在全民旅游意识空前高涨的大历史背景下,中低端消费人群强大的购买能力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具有创意设计的旅游纪念品不能完全只依托于高端人群,我们应该准确定位在中低端消费人群,设计、开发适合于这部分人群消费的旅游纪念品。另外,提高工艺加工技术,降低制作成本,制定合理的能被普通消费者接受的销售价格。
(二)羌族地区旅游纪念品设计要点
1.挖掘羌族民族文化元素
以羌族动漫形象进行开发的旅游纪念品成功关键在于其产品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以及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这就必须挖掘羌族民族文化元素,在设计方面把握具有一定民族文化的传统符号特征和传统审美特征,把握一定的产品装饰性和实用性,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纪念价值。
在全世界大发展、大交流时代,人们竞相瞻仰和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地区风格迥异的传统文化,使其文化渊源成为旅游纪念品的生命力之所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很多成功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开发来看,拥有着文明史底蕴的民族文化能够通过旅游纪念品折射出文化的魅力。旅游纪念品的民族文化特征越突出,文化内涵越高,它的价值就越高,越受人们的青睐。
(1)在动漫人物的造型设计方面把握羌族独有形象特征
在动漫造型设计上不要只顾及产品的大众性,而放弃民族文化元素在造型上的运用,因为民族的既是世界的。我们在造型设计时要充分体现羌民族的文化元素,要符合消费者的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
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羌族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其人体基本特征为来源于西域胡人血统,体型高壮,中间偏狭长;腿型多为中腿及长腿型;头较高面较狭,五官明显高挺,眼睛颜色较淡,大眼睛,鼻狭而高为其特征,稍微的小卷发;有高原的黑肤。在进行人物造型设计时要紧紧抓住该民族人体特征,使其人物造型具有一定指向性;在人物造型风格选择上,由于羌民族动漫创作更适于表现历史英雄故事和人物传奇、民间爱情故事和族源传说,应该以半写实型和可爱型为主;另外,紧紧抓住角色的人体特征和性格特点、强化角色的身份要素、表现出角色的地域特点和时代印记。
(2)服饰及图案设计方面对羌族民族元素进行凝练、集中、概括的设计
服饰及图案设计是挖掘羌族民族文化元素主要的工作,更能体现出民族文化传统,使作品更具民族性和独特性,更具一定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在造型设计时要想抓住角色的性格特点、强化角色的身份要素、表现出角色的地域特点和时代印记,就必须对服饰和图案进行凝练、集中、概括的设计。把握其民族特有的图案特征,充分对其民族特有色彩进行运用和搭配,对特有民族图案进行概括设计,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强化羌族图案标识性。通常的做法是将羌族族花“羊角花”图案和以羊角为创意的图形和色彩进行设计与运用。另外,创意设计具有一定羌族民族特色的饰品时,保留原民族配饰基本造型特征,兼顾佩戴实用性与装饰性,把握其产品适合现代生活节奏以及与各类服装极易搭配需求进行设计。
因此,在进行动漫造型的着装和饰品设计时,其设计原则不但保留传统元素的审美特征前提下对原有图案和色彩进行新的设计,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审美情趣和造型元素进行设计,以此让羌族服饰和图案焕发新的活力和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
(3)建筑工艺品设计方面要做到纪念性、实用性、装饰性相结合
建筑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从原始社会避风避雨的洞穴到奴隶社会宏伟壮观的宗庙,从封建社会豪华精巧的宫殿到现代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建筑始终是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最好的物质空间载体和文化特征。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建筑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遗留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具有更多的民族文化研究价值,其产品的唯一性更加凸显。建筑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忠于现实生活,但是完全原本照搬现实建筑并不是艺术,也不具有商业价值。在进行建筑类旅游产品设计时,要对相关建筑类产品经过艺术提炼与再提炼,既符合产品的展示特征和审美需求,又能满足民族文化研究需求。设计原则上注重纪念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同时,运用民族图案使产品具有一定指向性,也能加强工艺品的装饰性。
2.注重产品的创新设计
无论是传统文化风格纪念品、地方特色风格纪念品、还是旅游景点风格纪念品,都贵在创意。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注重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创新是产品设计的核心。设计时应该突出旅游景点主题,注重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产品的正宗性,运用本地区特有资源设计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在产品的形象造型、服饰与图案设计、建筑工艺品设计等方面,在把握羌族人体特征、民族图案特征、民族服饰特征条件下进行深入研究,创作出具有一定审美效果,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造型生动,具备一定的视觉感染力的产品。在以羌族人物形象开发旅游纪念品时,还可利用广大群众对可爱动物喜爱的本性,以羌族神兽――羊为拟人化人物形象进行创新设计并推向市场。这种独特动漫创意产品会在观众和产品购买者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旅游品牌的打造,而目前羌族地区正需求的也是这样的创新旅游纪念品设计。
总之,地方政府应加大力度予羌族旅游纪念品市场以扶持,为旅游纪念品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快立法,规范旅游商品市场。开发旅游商品时不能闭门造车,加强对旅游纪念品国内外市场的调研,了解国内不同年龄、阶层旅游者的消费观。从羌族民族文化中寻找创作元素,创作具有羌族民族文化动漫产品,进而将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在进行动漫人物工艺品的设计、配饰设计、建筑工艺品设计等方面注重挖掘羌族民族文化元素,注重产品的创新设计,是创新旅游纪念品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打造旅游地区良好形象和树立品牌效益的基础,是推动羌族旅游纪念品市场良性发展的基本要素。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iang race national culture animation creative products
――The successful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tourism souvenirs
CHEN Ji-guang,LIANG Li
(Mianyang Art Institute,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Mianyang 621000,China)
(一)有利于推动我国艺术设计的民族化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艺术设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的影响下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随着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的不断传播和影响,我国艺术设计也相应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冲击,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和民族性。只有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我国艺术设计中,才是促进我国艺术设计的民族化发展的必然道路。这是因为,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我国的艺术设计中,不仅能够增加我国艺术设计的民族认同感,也能够使相应的艺术设计彰显出我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从而增强了我国艺术设计的创新性和国际影响力。
(二)有利于解决我国艺术设计中的相应问题
我国的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其能够为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首先,民族文化能够为我国艺术设计提供比较丰富的素材。我国民族文化对很多领域都有相应的研究,在艺术设计需要的图形和色彩方面也是有着丰富的内容,且风格和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都能够解决我国艺术设计素材缺乏的问题。其次,民族文化能够丰富我国艺术设计的内涵。民族文化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涵丰富,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将民族文化应用到艺术设计中,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还能增强其生命力,从而解决了我国艺术设计思想底蕴匮乏的现象。
二、民族文化在我国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一)思想内涵的传承和发扬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也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其中“天人合一”“和谐”等思想主张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也得到了相应的应用和发展。这种对民族思想内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建筑领域和产品及其包装等领域。建筑设计上的对称和建筑物与风景之间的协调,产品设计上的比例协调和造型、色彩的和谐等,都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形态上的沿用与发展
形态是对一个地方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综合体现。不同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而这些都能通过相应的艺术设计的形态体现出来,或表现在图形的形状上,或表现在线条的粗细和搭配方式上。与此同时,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也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艺术设计中的形态进行了相应的发展创新,从而产生了包括力量和张力在内的形态特征。此外,很多艺术设计将传统民族民族文化中的形态和现代的艺术形态进行了恰当的结合,使一些艺术设计产品的形态,既能够体现出民族文化中的相应内容,也能表现出很多现代化的特点。
(三)色彩上的沿用与发展
色彩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对艺术设计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运用恰当的色彩能够使相应的艺术设计作品更具有美感和表现力。我国民族文化中的色彩文化不但丰富多彩,还在历史发展中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如瓷器、服装等,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现代艺术设计不但对传统文化中的红色、黄色等颜色进行了恰当的引用,还依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创造性的发展,从而产生了兼具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色彩,推动了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
(四)质感上的沿用与发展
质感是一个物品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东西,其在人们对相应物品的认识和应用中产生了相应的文化意义,如丝绸的光滑细腻,玉器的通透光亮都被视为是高贵典雅的象征。现代的一些艺术设计便沿用了传统文化中具有相应质感意义的物品。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具有新的质感的材料被研发和制造出来,并具有了相应的新的文化内涵,如钻石等。这都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结果。
三、我国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
在西方文化思潮和设计艺术的冲击下,我国的艺术设计逐渐走向了摆脱传统文化,大量借鉴西方文化的发展道路。这不仅导致我国的艺术设计不具有独创性,也没有相应的民族特色。为此,只有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与艺术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使我国的艺术设计具有更大的活力和发展前景,也能够使其在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多的优势和关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我国民族文化与艺术设计的有效结合:
(一)将民族文化作为我国艺术设计的基础
我国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特征的重要体现,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我国的艺术设计也要对我国的民族文化进行相应的合理的沿用和发展。首先,我国的艺术设计应从民族文化中寻找相应的文化素材,并把握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规律,以使相应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其次,我国的艺术设计要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使其与我国的现代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推动民族文化和艺术设计的共同发展。
(二)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民族文化中很多素材的应用虽然具有相应的独特性,但不能使大众有效的认识和接受,从而对艺术设计作品的传播有一定的阻碍。作为社会的群体,大众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形态,其在社会发展中有着相应的影响和作用。我国艺术设计要将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运用一些能够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文化素材进行相应的设计,如戏剧素材、色彩素材等。但是,只追求民族文化而不顾及大众感受的艺术设计和只从大众文化出发而不进行更多的民族个性化创作,都是比较狭隘的且具有局限性的艺术设计。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进行恰当的平衡。
(三)中西文化结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各国文化都受到相应的影响和发展。艺术设计是从西方发展而来的,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要比我国优良,我国在相应的艺术设计中对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进行适当的借鉴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设计者可以在借鉴西方艺术设计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发掘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使其具有更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特点。此外,设计者可以在艺术设计中对西方文化和中国的民族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这样,我国的艺术设计才更有发展性和民族性。
四、结语
少数民族美术的美学思想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黔西南各少数民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其地域性少数民族美术传承了中国民族美术的传统精神及内涵,在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呈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留存,浓缩本民族劳动者的审美观念、理想及愿望,造就较为完整的本地造型艺术体系。民族文化的本源性使得众多艺术家在塑造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艺术思考时,看到民族本源文化、本源哲学、本源艺术和极具生命力的民族语言形态,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丰富资料本源,现实别是油画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成功地用油画艺术各种传达形式结合本土民族美术来表现中国文化精神特质,展现本土民族的风貌。
张以玉教授的油画风景创作的作品在表现本地少数民族精神时,成功地将少数民族艺术和特色形态中的中国元素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作出明显区别于西方审美心理趋向的艺术作品。可见,中国油画艺术在东西方美学思想的交流及冲撞中,已产生观念、思维及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变化,更加注重本土民族性的传达,在现实中,油画艺术创作出了独具当代黔西南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
少数民族美术的色彩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族对色彩有着不同的爱好,如黔西南地域里册亨、望漠、兴仁、兴义等地苗族的女性服饰色彩块较为鲜艳,搭配多变、样式多,而普安的女性大花苗服饰色彩块较为简单,搭配少变,突出庄重。但苗族男性服饰总体说来沉色居多、样式单一。以当今的视角看,西方对色彩的理性认识与探讨,促使色彩具有规律性的运用和传达。而本土民族及本地少数民族美术延伸和拓展了自然界物象色彩的内在性质,重视色彩的视觉心理效果,以表达成长、趋利、避邪害等目的性的功利意义为最根本的色彩寓意,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由此整体上看本土及本地少数民族美术是抒情的、写意和象征的的色彩,如黔西南布依族的幼儿背帕、鞋帽、女性刺绣等,苗族的女性鞋帽、裙摆、飘带等服饰,表达出积极乐观的情感。色彩整体效果鲜明、热烈,极具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黔西南少数民族美术作品热烈、清新、明快、神秘的用色特点,作为可借鉴的色彩因素为油画创作注入强大的活力。如:本人在油画教学和油画艺术创作中一直探索在油画语言中找到少数民族色彩的可借鉴因素,所以在创作中大量采用纯度较高的原色,画面借鉴西方油画色彩构成形式结合传统国画构成图式,形成色彩对比的明快、欢乐的基调,凸显色彩的表现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同时遵循概括和有矢夸张的原则,使画面流露出少数民族色彩的神秘、朴拙,形成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少数民族美术造型观念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本土及本地少数民族美术造型经过历史积淀、演变,形成自己特有的造型体系。从现代西方绘画角度分析,可看出少数民族美术造型的语汇是直接、固有和功利目的性,较喜欢运用对立与统一、对称与平衡、重复与多样、节奏与韵律等原则和准则。少数民族美术的造型给人以稚拙、朴实、自然的真实感,以抽象、变形、简练的塑造方法构筑一个充满神秘、幻想的世界,强调自然顺达的理念,使少数民族美术在自我表现中,打破时间、空间及生长的规律,以类似西方绘画的分割、组合、填充来物化幻想的形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展现自我生命力,摆脱自然的束缚,直接表达对生命状态的主观需求,因此其形象更显得生动、活泼、有趣、淳朴、真诚。
运用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美术造型观念在油画艺术创作中会带给我们以灵感和生机,丰富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拓宽我们进行油画创作的思路。如:张以玉教授的布依风情组画,在非常熟练掌握西方油画技艺下利用较为写实的技法和西方油画的形式语言结合本地布依族特有的生活图景样式,力图使西方现代的造型观念与东方传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强化绘画的中国意义的意境。在张以玉教授的黔西南布依风景写生作品中,可看见艺术家本人身处现实的布依族自然顺理的生活图景中,艺术家对其自然形态的景观饱含着浓浓的赞美、抒发之情,并用心与之交流,真实地、敏感地用写生去捕捉那万般变化的光线下、空气中的———布依图景在年轮下的气息与痕迹,展现布依族豁达、顺命的自然生活化的哲理性画卷。张以玉教授通过大量的黔西南风景写生,在创作布依风情组画中,用饱满的热情,汲取布依民族丰富的艺术造型语言符号,让风景写生作品产生出生动、感人的力量。
因此,我们在现实的油画教学———风景写生课和风景创作中,应积极充分利用黔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图景及现实地貌,多组织学生进行风景写生和社会调查实践,从写生课程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与艺术的交融,在社会调查中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从这种特色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使学生更加关注我们黔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在油画艺术创作中使学生能积极创作出一些优秀的极具地域特色的作品。
少数民族美术作品主体审美意识的“原始性”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以主体审美的视角看,面对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在我们当代艺术教育中有一种通感,大众审美心理突显一种惰性,形成一种安于现状的审美定式,并在当代所谓“西方新媒体多元化”的视角阅读中对艺术传达造成“真实”的消解。现实中呈现出“读图代替了品画,代替了美感,刺激、震惊代替了凝视、沉思,戏谑、恶搞代替了诗意与思想的沁润,低俗嬉戏代替了品味的追求”,更多地倾向迎合所谓“时尚、流行”的大众现实味———存在着“低视界”审美时尚的事实,并消解着具有相对稳定深刻理性内容的审美理想。同样也造成当代油画审美语言的异样“失真”———缺失自己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所以在油画创作本体思考中,我们意识到“语言”独立性、所有性的重要,而不是使自己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界定下的复制西方标准化的中国式油画的工具。但“油画民族化”的口号喧闹已久,反响寥寥。现我们在与西方交流及冲撞中,已展示出我们在深刻挖掘本土民族性的全民意识。使得少数民族美术作品主体审美意识的“原始性”(艺术文化自由、常态化的传承)在油画创作中体现出了自由、民族化表现性语言———常态化、情绪化、纯粹化的“写意”般的“艺术再现”,突出少数民族的个性化意识与主体精神的保留与展现。
少数民族“原始性”主体审美意识下符号化的语言形式的不断拓展和转变,使得油画创作的主题不断得到深化和丰富,油画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引导使油画的表现可用客观再现的写实手法展现艺术家眼中的唯美客观图像,又可用在完全不依赖外部可视现实情况下,用油画自身的艺术语言色彩、线条、块面等创造一个与自然不但不矛盾而且还十分和谐的新现实抽象图像,靠这些图像,少数民族“原始性”主体审美意识才能从局部为整体服务这个意识出发,有力展示当代艺术文化对真善美(国家整体意识所追求的目标)描绘的美好图景。
民族服饰是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之一,也是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的载体.服装与饰品不仅仅起到蔽体遮羞的作用,更主要地是向外人传达了民族的崇尚、风俗习惯、节庆等多元而复合的文化信息.
任何民族,其服饰大多分为两类甚或更多,一是平时生活劳动穿戴服饰,一是节庆或宗教祭祀仪式时穿戴服饰,个别民族其节庆与宗教祭祀仪式服饰按其性质又有严格的区别.这种在同一民族中的不同服饰传达的是不同窝意的文化内涵,尽管它是同一民族的文化表征,但在民族习俗伦理规范和有关禁忌的约束中,其表征的文化概念是需要严格区分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棍同.在有的民族的平时衣着与装饰中,体现了一种对宗教禁忌或图腾崇拜的意蕴,因而即便在盛大的宗教节日中,多数普通族众仍可以穿戴平时的民族服饰参与典礼成仪式,并不因此而受到谴贵或惩罚.这是因为,在平时的民族服饰中,已寓含着这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语境,这种普象式的文化语境,能鲜明而准确无误地向外界传达民族历敬畏的神灵或所崇敬的生物图腾,抑或表达了本民族历经历的诸多艰辛或神奇故事,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内核.而做为普通族众,只要坚持了对这些民族基本文化的传承,坚持这种民族精神续递,就能够保证本民族文化不致被外侵文化所湮灭.但是,对普通族众在服饰上的宽容,并不意外着这些民族没有更富特色且包含文化信息更浓的民族服饰。在宗教祭祀仪式、节日、婚嫁、丧葬等重大场合中,神职司仪人员、族老、长者和担任其族内职位、主管族内事务的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员与相关对象以及迎宾男女,则必须严格按自己的角色穿戴相关华贵的节日服饰,否则就会认为对民族、对祖宗、对鬼神的“大不敬”而受到特别严厉的惩罚,这使得民族的全体族众都不敢有丝毫怠慢.因为,在盛大节日或婚丧礼仪中,只是通过寓含着更深层次民族文化内涵的华美的节日服饰,才能恰如其分地使表演者更强烈地释放出民族文化信息,激发广大族众缅怀民族的光荣历史,承续民族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不断强盛.穿戴这种节日服饰,既表达了对民族祖先及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表达了振兴民族的责任,其文化离意非常丰富而深刻.
由此可知,服饰之别反映的是民族不尽相同的禁忌、敬畏和历史文化、祖宗文化、鬼神文化、道德文化.根据对多个民族服饰的比较分析,我们对其涵盖的文化寓意做出如下解读。
一、祖先英雄文化
祖先英雄文化是每个民族都有的共性主题.任何民族都将本民族远古重要发展阶段先人们的功绩叠加到某位祖先身上,塑造出一位无与伦比、神人共体的祖先英雄,成为全体族众的崇奉对象.如西南少数民族苗、侗、彝、瑶等共同尊祟,回族,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等等.这些英雄祖先的人格魅力,衍化为民族自立自强的梢神力量和民族道德伦理的最高境界;而英雄们的言行与衣着服饰,无疑也自觉成为规范和制约族众言行的尺度与标准;成为民族族众仿效、敬仰、怀念英雄祖先的象征,成为族众团结奋斗的最具感召力的抽象语言.在众多民族史诗中,英雄祖先的身世、形貌、衣饰、品德、言行、意志与杰出功绩,是史诗描绘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赋予了后世人们道德精神上的感召力量,为人们所景仰并仿效,即使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亦永不褪色.然而,言行的记载往往因传承方式与载体的失传以及战乱、天灾等而走样,服饰传承的记忆则更为真实和纯正,这就让服饰承担着缅怀祖先英烈、记述宏大历史场境、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使服饰包容着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演绎英雄祖先最为人展憾的英雄壮举的民族传统戏剧中,服饰的原始表现力更具代表性。如:湘西士家族的“茅古斯”,所穿的稻草服饰,忠实记载了土家民族尊崇的远古女英雄“梅”为保护民族而英勇献身时的穿着.
二、宗教禁忌文化
宗教禁忌是各个少数民族保持和发展民族个性的基本规则之一,尽管有些同源或邻源民族信仰同一宗教,但也因民族的不同风格而使其信仰体现出不同的格调,使宗教在继承基本教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教派形式(也有的宗教不同教派流入同一民族区域后却未能改变其民族个性,但其前提是不同教派所遵循的基本教义必须相统一).宗教禁忌文化对民族个体的约束体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如在、内蒙古等地,由于信奉佛教,尽管其畜牧业仍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但除对牛、羊等天赐或神赐食物的伤害外,对鸡、鱼、兔、驴等动物,往往是禁止食用的,其中有些动物被视为神的化身,有的被视为不洁动物。而在维、回聚居地区,猪、狗是被禁止虐待与食用的动物.而在衣物服饰方面,也明显地留下了宗教禁忌文化的烙印。回族、维吾尔族群众喜戴小圆帽,林现了他们对伊斯兰教的崇奉和信仰。回族做为伊斯兰教衣钵的直接继承者其所戴的小圆帽是纯白色的,既与伊斯兰教教堂屋顶圆弯相映照,又因白色是“素、洁”的代表色而备受祟敬。伊斯兰教强调人的修养纯洁,视白色为高尚,戴上白色的小圆帽是对天(胡大)盟哲,表明自己的心、言、行不负神谕,纯洁无瑕,同时戴上白色小圆帽后也给自己戴上了自律自禁的标志,时刻普诫自己不得犯禁,做一个心净、言雅、行洁的高尚的人,成为忠实履行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规范的典范。而维吾尔族由于历史原因在饭依伊斯兰教前曾多次信仰其它宗教,且在发祥地吐每番用土坯砌就的清真寺圆弯顶都保持着自己特有的风格,砖梭花纹清晰,因而其小圆帽也一律用麻淡花格织物,既区别于回族的白色圆帽风格,其象征意义则彰显无遗.藏族从唐代开始信奉佛教,千多年来其它宗教都未曾涉足这片佛教的净土,佛祖释迩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的形象,成为藏族人民心中圣洁的偶像,而其穿绷及饰也被广大藏族信徒所严循笃守。所以,上千年来民族服饰总是沿袭这种着装习惯,无论男女,身穿藏袍必定脱下一只手有以长袖缠腰,有的甚至手臂,虽三九严寒亦无所掩让。这是因为佛祖袒露手臂修成正果的自虐形象,深深地感动和激发他们克制已欲、珍爱众生。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崇敬佛祖而效法佛祖的心愿,若拂逆佛祖即为大不敬,必遭魔鬼栽害而不受佛祖庇枯.这种观念和行为经过长年累月的沿袭,便成为一种惯性的习俗被一代代继承不级,最终成为民族个性的典型。西南苗族的服饰,客青蓝而恶红白,与宗教禁忌文化亦关系密切,因为苗族人认为青色、蓝色可以镶灾避祸,而红色白色则容易招惹鬼神附身,带来灾祸.这种宗教禁忌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反映了各民族尊祟天地、敬畏鬼神、祟拜图腾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民族的发展和保持自身独特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生活习俗文化
服饰反映生活习俗文化,往往与民族所处的地域和当地的气候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民族文化的彰显却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广大的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早严寒,其游牧生活的方式决定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服饰以皮毛为原料的长袍为主。但也有例外,同样生活在西北高寒地区的回族却并未以长袍大褂做为主要服饰,而多穿着为上衣下裤的衣裤分离形式。即便是同着长袍大褂的藏、蒙、维等民族,服饰从原料到格式也各不相同.藏袍以宽怀大袖、不加边饰为主要特征,穿着时必定脱出一袖或缠腰或悬垂,大襟抄腰而在腰际捆扎腰带;帽子多以皮毛为质,帽沿外翻:藏靴有皮质与毛质之分,皮质以黑革为主,底亦为皮(现多为胶底或牛筋底),毛质则以毛纺织料为面料,着五彩(多数为红色杂以绿黄黑),底厚逾寸,以毛织品(或间以杂皮边料)用细毛绳密扎而成;藏族妇女都系一个用羊毛织成的五彩条围裙,用以兜物、擦手、抹碗之用;无论男女藏族同胞都佩藏刀与皮囊,用以生吃牛羊肉与揉糟耙之需。这套服饰,一览无余地体现了藏民族粗犷、蒯悍、豁达、豪放的民族风格,折射出其与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和勇气。相比之下,蒙袍则相对合体并在领口、下摆、袖口处镶边,展现出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骑射所向披靡的雄姿。而维族长袍没有藏、蒙长袍的厚重,腰间不系腰带,展现了维族人民开放、热情、自然、洒脱的风韵。
而在同样地处严寒的东北,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人同样穿长袍.不仅与西北藏、蒙、维族不同,长袍用料多为棉、麻、丝织品(达斡尔族部分以兽皮为质),而且同处一地民族间长袍风格迥异,尤以满族之旗袍和朝鲜族亦袍亦裙更具特色。这就表明,除地域出产与气候的差异外,民族生活习俗文化在服饰上的表现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满族的干练严谨与旗袍的风格可谓丝丝入扣,而朝鲜族轻灵飘逸的裙袍则体现了该民族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性格与气质。
关键词:民族文化;环境艺术设计;文化传承
0引言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且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不仅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沉淀与累积,也是我国先进思想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对中华人民的生活及思想有重要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的开展,旨在通过改变空间环境的方式,达到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目的。使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较好地展现出来,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环境艺术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均具有积极意义。
1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
1.1关键性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也是为了达到创新传统文化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体现:(1)加强民族文化及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民族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祈愿,在许多环境艺术设计实例中均有呈现,通过将此类观念较好地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方式,不仅有助于促进整体设计的创新性及开拓性的提升,且有利于将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更直观、具体地表现出来。同时,可为相应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优良、舒适的体验。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可探寻到民族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子。例如扬州的个别园林建筑中,由于主人对竹的偏爱,便在院落中种满了竹子,并以竹为园林命名。竹是四君子之一,象征纯洁、高雅,可将主人追求高雅的情趣志向直观地表达出来,是民族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良好融合的典型案例之一。[1](2)促进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会利用较多的技术和表现方式达到美化和改变居住环境的目的,且多数设计都会带有较为明显的设计师特点。换言之,每一件作品都是相应设计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及情感等的集中表现。环境艺术设计追求的是人和居住环境和谐共处,同时,通过展现相应文化思想的方式,提升作品的人文性。民族文化具有的民族风格多样、文化底蕴丰厚,将其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为相关设计提供多种多样的素材,有助于更好地达到丰富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内涵的目的,且能够促使相关设计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的审美及文化层面的要求,起到有效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发展的目的。具体在进行各环节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人们更注重的是遵循自然的设计理念,进而达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此为民族文化思想的突出表现。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发展不仅需要以现代化的技术和材料为支撑,更需要通过有效融合民族文化的方式实现。
1.2具体表现
在具体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重视合理融入民族文化,有助于促进相应设计文化内涵的提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积极影响。不同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性,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效运用民族文化加以考量。(1)汉字。汉字是民族文化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的一种元素,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沟通语言。汉字与西方的表音文字有一定的差异,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于书写和外形中体现了较为饱满的艺术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形方正的汉字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精神。现今汉字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小篆、草书及行书等,字体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审美特点的不同。[2]文字在设计中具有关键性地位,对其的有效应用,有助于提升设计的整体艺术感,丰富设计的表达含义。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会徽设计中将奔跑的人形与“文”字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汉字的博大精深,而且直观、明确地展现了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同时,在一些日常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汉字元素的运用也较多,此类直观的主题表达形式,有助于促进设计人文性大幅度提升。(2)民族色彩。色彩具有刺激人们视觉感官的作用,可较为直观地展现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及意图,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较高。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色彩可大致划分成五种,包括黑、红、青等,分别表示土、火、水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色彩不同,设计人员表达的含义势必不同,同时,各色彩给予人们的视觉感触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以往开展的环境艺术设计来看,民族色彩中的红色的应用频率相对较高。红色也叫作“中国红”,是我国国旗的颜色,也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一种颜色,象征祥和、喜庆。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为例,相应设计便是将红色作为主色调,不仅突出了显著的“中国特征”,且将中国举办世博会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四海八方游客的欢迎之意良好地表达了出来。[3]黄色在民族色彩中主要表示地位和财富,在高档场所的室内装饰设计中具有较为频繁的应用,主要目的是营造出一种奢华的氛围。例如中国仿膳饭庄,该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便选择将黄色作为主色调,将建筑特色较为直观地展现于人们眼前,而且能够使在饭庄中吃饭的人们产生一种在宫廷中食用御膳的感觉,不仅达到了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而且优化了建筑的整体艺术感,有助于为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吸引更多的顾客。(3)民族图案。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文化不尽相同,衍生出的民族图案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图案造型丰富、种类较多,较为有效地突显了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化特点。同时,这些图案多存在特殊的寓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其合理应用,有助于深化艺术内涵。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龙形图案代表的即为中华民族,我国北京盘古大观建筑群便是将龙形的民族图案作为设计原型,其也是环境艺术设计融入民族文化的典型案例之一。该建筑群中最高也是最显现的建筑顶端仿照龙首展开设计,中部和底部仿照龙身展开设计,周围4个高度相对较小的建筑仿照龙尾展开设计,5座建筑物整体以一个完整的“龙”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有效地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图案以表现吉祥寓意为主,这也是其较常出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徽州居民建筑为例,人们多会在门窗、藻井等处的设计中加入民族图案以表达自身祈求吉祥的美好愿望。不同民族图案表达的吉祥寓意也存在一定差异,如象背驮瓶象征五谷丰登、仙鹤与松树一起象征长寿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效地融入民族图案,有助于推动现代设计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4]
2实际应用
下文以度假酒店的设计为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对云南彝族文化的传承进行进一步阐述和分析。
2.1纹样元素
彝族文化最具特点的元素之一即彝族装饰纹样,这些纹样的种类、造型多样,存在的审美价值及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纹样是一种极为夸张、抽象的表现形式,可较为形象、直观地展现彝族文化。针对度假酒店的环境艺术设计,通过有效应用彝族装饰纹样,可实现对彝族文化的良好传承。具体而言,可在室内装饰设计中融入彝族镂空隔断装饰;于家具装饰设计中的床上及沙发用品设计上融入彝族装饰图案,也可以对彝族布料织锦等加以剪裁、加工,直接应用于室内装饰。
2.2文化元素
彝族文化元素主要由彝族的文字语言、风俗节日等构成,包括独特的彝族文字及火把节等,此类元素均可以较为有效地将彝族文化内涵表达出来。将其应用于度假酒店环境艺术设计的室内造型设计中,有助于提升空间规律性,在相应环境中营造出浓厚的彝族文化氛围,使游客在享受酒店美景和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和了解彝族文化,有利于增强相应空间的整体文化气息。
2.3造型元素
穿斗挑梁结构是彝族地区个性化特点较为突出的传统建筑模式。彝族建筑特殊的穿斗造型以及牛羊角造型都是可以较好地显示彝族文化特征的造型元素,同时,美酒和火也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将上述元素抽象为民族文化符号并加以有效利用的方式,可将彝族人民豪放、热情的个性特点表现出来。在具体设计中,可利用完整的榫卯结构进行穿插操作,并配以牛羊角作为装饰,进而营造出彝族文化气息浓厚的氛围。[5]
2.4色彩元素
彝族人民对黄、红、黑3种颜色的应用最为广泛,这三种颜色也是最能代表彝族文化的色彩,具有较为显著的标志性特点。基于彝族文化的角度,黑色作为大地的颜色,象征尊贵、崇高;红色是热情的象征,代表彝族人民热情如火和豪放的性格;黄色则代表富贵、美好。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合理应用这些具有特殊意义和代表性的颜色,有助于更好地展现彝族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
2.5现代工艺材料及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
云南省所在区域气候垂直变化较为显著,丰富的气候条件也为云南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大量的设计灵感及素材。以传承彝族文化为目的度假酒店环境艺术设计中,应注重抽象化处理本土元素,使其以一种文化符号的形式呈现在自身的设计中,同时,积极利用新型的现代化工艺和技术进行设计,重视文化创新,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体设计效果,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展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 当代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不是单纯的具有美术功底就可以完成的,其是需要结合时代的背景以及历史文化元素进行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国家特色以及融入个人情感的艺术门类,所以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要想保障我国的艺术设计行业健康蓬勃地发展,首先必须立足于我国的本土文化以及融入历史文化元素,这样才可以充分体现出我国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文化传统,也只有在浓厚的历史文化作为积淀的前提下才能够吸取更多的元素进行创作,从而创作出我国特色的艺术作品。这样的创作和设计不仅可以更好地保障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还可以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民族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融合的体现
艺术设计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其具有很强的社会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烙印,可以说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也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更好地了解这个时代,所以艺术作品当中融入本国的时代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西方艺术设计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并且有着较高水准。20世纪之后的西方思想,政治、文化、经济、军事都处于世界的顶峰,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文化以及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全球造成了深深的影响。我国的艺术设计行业诞生和兴起都比较短暂,也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所以基本上都是模仿和照搬西方的艺术设计方式。孰不知这种方式根本没有我国自身的特点,也没有将我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特色融入其中,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缺乏意义的。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由国内的一些设计家以及身居海外的设计家设计而成。常年身居国内的设计家难免会有一些比较传统的思想,对于艺术设计作品的创意不敢进行过多元素的融入,也没有更多的创新体现出西方元素的融入,所以艺术作品相对比较固守传统,缺乏新意。而那些常年身居海外的设计家虽存更加开放的创作思维,但艺术作品当中几乎没有体现出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而是感觉刻意模仿西方的艺术创作,进而丢掉了本土文化。所以我们要对这些设计家的艺术作品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和探讨,使它们更加具有人文性的特点。一般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人文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一)重视艺术设计在视觉上的民族性特点
所谓的重视艺术设计在视觉上的民族性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民族性元素在我国艺术设计作品当中的重要融入和体现。由于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而我们对于艺术设计作品的欣赏也都是通过视觉效果来体验的。所以需要我们格外重视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作品的视觉冲击上的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吸取了众多的精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历史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以我国的历史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引入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的艺术设计作品要学会提炼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将其融入其中,为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和更为丰富的内涵。在视觉感官上传递出我国的文化和历史特点,进而强化视觉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设计者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民族元素来运用,进而更好地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更好地诠释和表现艺术设计的特点。
(二)要在设计思维和创作理念中融入民族文化
艺术设计最为核心的部分在于设计的过程。在进行创意之前设计者应该进行思维的规划和理念的选择。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可复制的核心内涵,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的传播将它发扬光大。但是往往很多时候,现代的元素运用得过于频繁与强烈,就有一种随波逐流之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艺术设计之中。而当此时,如果能将传统文化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无疑就给设计增添了新鲜血液,表达出独特的民族特色。所以这就要求设计者从根本层面上注重对于民族文化的引入,思想层面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内涵,这才是设计的根本所在。
二、在当代的艺术设计中引用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体现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里所形成的一切传统文化都经过历史的沉淀,具有无限的历史价值。其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又反映出历史的进步,是历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无论是哪个时期的艺术作品,都需要体现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作品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和体现,并且为作品注入了民族独有的设计元素和特色。
结语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新奇和挑战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在汲取新鲜元素的同时做到独具特色。而盲目地跟风,只会被埋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要想坚实地屹立在世界前沿,就要充分展现民族特色,只有展现出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创作才能经久不衰,也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是经得起推敲的艺术,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是被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参考文献:
[1]李蒙.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当代艺术设计[J].前沿,2012(22).
[2]姜薇.论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中历史元素的取向[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王东辉.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4]吕静.构建当代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观[J].芒种,2012(18).
1.民族文化符号的滥用
近年来,传统文化因素在设计者的作品中被广泛应用,民族文化符号开始受到更多的青睐。这在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但也出现了严重滥用的问题,大量民族文化符号的堆积,为应用而应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如许多商标的设计不论内容适合与否,都采用传统的图案纹理,造成了视觉和审美疲劳,反而会影响产品的特色和亮点。
2.民族文化符号的误用
民族文化符号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时代久远,其意蕴和现代人的思维会存在差异。许多设计人员在应用这些符号时,仅仅依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局限于符号本身的视觉意义,而忽视了其内在意蕴,这种对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会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影响设计作品本身的品质。
3.民族文化符号的搬用
民族文化符号的价值不是符号本身,而是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信息。设计者在运用时,不能仅仅是符号的拼接组合、照搬照用,而应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和思维习惯,对民族文化符号加以再创造。生硬的堆砌和搬用既不符合设计创新的要求,也无美感可言,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破坏。
二、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方法
随着对传统文化自身关注度的提高,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逐渐进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赋予民族文化符号新的表现视野和新的审美呈现成为艺术设计人员努力解决的难题。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形象观察的基础上理解民族文化符号所蕴含的精神象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的解构和创造,赋予民族文化符号新的时代特征和意义,突破创新,实现再创造。
1.观察理解
形象观察是设计者进行一切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保留下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物,如石窟壁画、皇家园林、亭台院落等各具特色的建筑景观,设计者只有在亲身体验和观察后,才能领悟到民族文化的真谛和内涵。观察的过程,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符号外在形象的记忆,更是对其蕴涵的文化信息的解读和理解。张道一先生曾说:“传统的‘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这些广为流传的文化符号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文化精神价值”。只有真正理解这些符号背后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才能在运用时做到得心应手、准确精炼。例如将中国传统的筷子和西方的刀叉组合在一起所设计的标志,传递出中西方相互交流的文化内涵。
2.联想创造
联想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是将两个具有某种相关性的物象通过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在形象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是设计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联想可以将民族文化符号与具体的设计内容联系在一起,为设计提供素材和准备。之后,要对联想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处理,进行新的形象创造,这个过程主要是借助对民族文化符号构成要素的解构、置换和组合加以实现的。这里的创造只是一个初级的阶段,主要要求与设计内容的关联度和相似性。通过联想和创造,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符号之间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联系,设计作品在外在的形象构成上符合要求。如对故宫博物院的标识设计,就是在对故宫建筑外形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
3.时代结合
民族文化符号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性,将其应用到艺术设计中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和文化气息,给观者带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在设计中应用民族文化符号,既要继承、保留其自身的传统,又要与时代相结合,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的优秀作品。同时,艺术设计者要注重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取其精华,并将它们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现代设计语言与民族文化符号的结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创意,如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盘长”的应用,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和需求,产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优秀作品:北京奥运会标志和中国联通的标志。这些设计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意蕴和视觉、审美享受。
4.突破创新
艺术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本身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形式,但这些形式和理念中存在着陈旧的、脱离时代需求的内容,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取舍和突破。民族文化符号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要在艺术设计中摒弃那些被时代淘汰、落后的符号,抽取出符号原型中具有经典意义的元素,对优秀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提炼,赋予民族文化符号以新的形式,这一过程就是突破创新和再创造的过程。要打破符号本身所固有的形态,结合设计的内容和理念,用现代化的设计语言进行重构,可以通过分解、置换和异形的方式进行。形式的突破和创新,可以实现质的飞跃,使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更加贴合艺术设计的需要,从而使两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形成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