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民族文化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汉服;汉服热;民族文化;传承
华夏民族几千年以来都是汉民族的美称,《左传定公十年》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1]汉族,又名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的名字“华”便是源于她瑰丽的华裳——汉服。如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为了寻回属于汉民族自身的服饰,唤醒酣睡的民族文化,在网络阵营中发动起了汉服运动。随之带动起“汉服热”的潮流。“汉服热”远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找回衣服,它隐藏着的是一群华夏儿女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片赤子之心。
一、汉服的命运沉浮
(一)从显贵到被排挤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的宗周尊儒形成完备的服制体系。[2]这个完备的衣饰文化体系由最初其他民族对于汉人传统服饰的称谓,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进而成为了汉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宋元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的国服,甚至在元代修《辽史》时专门为汉人国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分皇室朝臣祭服、朝服和常服。[3]到了清朝,统治者则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这是因为在满清时代,“汉服”是政治高压下的敏感词,同属于文字狱性质的政治问题。虽然在统治者手中被判了死刑,但汉服仍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广大民众,甚至雍正、乾隆父子也对汉服欲罢不能。查看保存至今的藏图,有大量他们父子俩穿着汉服的画像,例如《松石流泉图》、《观画图》、《行乐图》等。这就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汉服就在这种矛盾又纠结的夹缝中生存着。
(二)从新生到象征
汉服见证了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的兴盛衰败,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成长。从黄帝登基到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地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它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如今寻回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的“汉服热”,让人们逐渐了解什么是深衣襦裙,什么是交领右衽。汉服已经成为华夏民族传承千年的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汉服热”的兴起
(一)“汉服热”的灯塔
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峰会上,与会代表们身穿唐装出场亮相,之后汉服渐渐回归到了大众视野。在这之后,唐装闻名遐迩,并被一度视为中国的国服。然而,在中国很多学识渊博的汉服爱好者不赞成这种说法。其实,唐装并非唐朝时期的服装,不能望文生义。如今,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中国人开始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荣,中国的其它民族文化也开始重返当代社会,因此“汉服运动”应运而生。“汉服运动”成为了“汉服热”的指明灯,“汉服热”在现代化的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
(二)“汉服热”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民族自豪感的需求和汉服爱好者的推动下,汉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影响范围日益扩大。追溯“汉服热”的源头,汉服爱好者们只是单纯的宣传和推广汉服文化来实现“使汉民族有衣可穿”的理想。如今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传统的汉民族服饰近乎消散,而日韩这两个邻国却始终传承和保护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他们看来,一件衣服是可以维护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汉服热”使汉民族人人能够认识汉服、了解汉服,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身穿我们的传统服饰,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来自何处,以此为基重拾传统汉文化,展现华夏民族千年的文化魅力。
三、“汉服热”的背后:民族文化回归
任何一种内容都需要形式来承载寄托,汉服承载的是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汉服为外表,充实中国古典文化之内里。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汉服,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是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制度、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4]在清朝之前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服饰一直是许多民族历史记忆、审美认知和族群识别的重要载体。与本民族的歌舞、诗史、节日等形式结合,具有丰富的美学艺术研究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导致的经济社会等评价标准的差异,人们开始淡忘了对本民族服饰的认同感。提出实现“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实现“中国梦”必然要传承民族文化。随着中央到地方对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号召与政策导向,更多的汉服商家开始积极寻求文化产业的跨领域合作,还有一些外国游客也订购汉服等民族传统服饰。透视“汉服热”的背后必然是民族文化的回归与传承。
参考文献:
[1]班固(汉).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关键词】民族文化 室内设计 重要意义
1 室内设计与民族文化
1.1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其本质就是利用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技术手段和设计原理,创造室内环境。室内环境不仅仅具有功能性,功能合理、环境舒适、满足物质需求,还有文化属性,与文化、历史、艺术息息相关,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承载历史与文化。
1.2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正是由于存在不同的民族凭借其独一无二的文化来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室内设计的成功与否,不能以纯技术的标准进行评价,能否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以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室内设计的重要思考部分。
2 民族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1 民族文化形式的借鉴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凝聚了几千年的智慧与精华的结晶,在千年的历史洗礼中始终发挥着自己的光芒。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后人们去粗取精,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和智慧。
一是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民族文化中,由于受到儒家“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整体的设计都强调的是一种境界和风格的统一。
二是对室内的空间分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和儒家都强调的是等级分明与严格的布局。作为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体现等级就是要重视空间的分割与规范。因此,在室内设计中,有效合理的规范空间布局就是体现之一。中国人讲究含蓄美,空间的划分就需要中规中矩,实现由序完整,保证起承转合的顺畅性。
三是民族文化材料的使用。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竹子、木头、瓷器等都是高风亮节以及清正廉洁的,这些元素的应用也在现代的室内装修中得到体现。因此,在室内经常会采用到的饰品包括有木雕、砖雕,竹子这种材料也经常被使用到,代表高洁的风气。
2.2 民族文化意蕴的延伸
(1)高风亮节的深刻寓意。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这些文化底蕴在室内设计的选择多体现在饰品的装点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高洁、清廉的作风和品质。而“梅、兰、竹、菊”就是这类品质最典型的文化意向,在室内摆放这种类型的植物,就是主人对与这种高洁品质的追求。
(2)趋吉避凶的寓意。中国民族文化中对于数字以及图形都有自身的理解,就是通常都习惯趋吉避凶,例如数字4就是与“死”字谐音,因此,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数字或图形在设计中避免采用不吉利的。采用吉利的数字和图像等,例如在房间设计中,因为中国人喜爱奇数,对许多设计业倾向于使用奇数,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习惯是采用奇数划分,更因为崇尚奇数的习俗,认为九最为尊贵。可见,在现代设计中,如果巧妙运用到这些技巧,做到满足大众心理诉求,那么在设计时借鉴和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某些意思,趋利避害,并进行延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普遍的喜爱。
(3)宁静美好事物的追求。中国民族文化有一种对宁静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有这样一种魅力,在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对于宁静致远之美的追求无形之中体现在了整体的设计上,这样,就很容易在设计上更清新和简单,少一种俗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2.3 对民族文化神韵的传承
纵观历史,中国民族文化往往是传达着一种独特的东方神韵。在空间设计上,有礼有节,是一种文化意蕴的传承,在当代受到了西方等艺术和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仍是一种主体文化,值得重视,这种意蕴的传承也显得尤为必要。这种神韵的传承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3 继承民族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随着时展,室内设计会有新的发展,但是仍然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将其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对民族文化形式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有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也就是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在此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具有各种独特魅力,传达出民族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结语
在中国这个大的文化环境中,作为社会文化部分的室内设计,都是紧密和民族文化相联系的,这也意味着,对民族文化,现代室内设计仍要坚持不断的去粗取精,将文化与设计结合起来,满足时展的需要。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文霞.论室内设计风格与流行时尚.《室内设计》[J],2003第3期.
[2]薛芸,侯伟光.室内设计与民族性体现.《山西建筑》[J],2007第19期.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文化多样性;世界格局;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下,国际上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呼声日益高涨。回顾人类文明史,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都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拥有的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共识。
1.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面对全球化浪潮,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世界性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现代许多国家民族都大力保护民族文化,培养统一的民族文化意识、民族文化自豪感,以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1.1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和独特文化气质。是该民族在发生和发展中所有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多层面的完整复合体;是其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创造方式、信仰方式、感受方式、表达方式、道德习俗的历史积淀和知识系统;代表了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潜意识中的社会心理趋向,铸造了最核心的民族性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民族精神,强化国家、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1.2民族文化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是一个国家、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后续力量,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民族文化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民族文化产业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可持续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消费,拉动内需增长。所以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护就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
1.3民族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文化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步入文明、发展文明的特殊路径。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能力的文化软实力,对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发展发生起着深刻的影响。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驰骋的国家,历来都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兼具的国家。而现实经验表明,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格局下,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2.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对抗文化霸权主义
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的优势,加紧了对发展中国家从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的全面输出,从某种程度上讲,全球秩序是西方的价值观念、体制和规则的扩大和延伸,其中不可避免地带有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色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一体化是一种压力,是对传统民族特性的冲击。面对西方经济霸权、政治强权和强势文化的刺激,民族国家出于维护本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本能地以民族主义来抵抗,特别是中、小国家由于受到自身实力所限,不能借助某种国际机制来抗拒这种压力,民族主义便成为唯一有力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认为文化之间的竞争具有了战略意义。
2.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利用经济、政治等综合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文化霸权。在冷战结束以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关于全球政治的一个共同认可的假设是谁赢得文化,谁就将赢得世界。也就是说,谁的文化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在全球赢得更多人的认可,谁将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因此,推广传播各自的文化成为当代各个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不遗余力的战略目标。
2.2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各民族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权利的分布。19世纪以西方殖民主义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利和20世纪美国的霸权把西方文化推广到当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随着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社会权利的日益增长,却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那些本土的、植根于历史的习俗、语言、信仰及体制正在自我伸张。
3.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减弱民族冲突
伴随着日益紧密的国际、族际交往,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减弱文化民族主义冲突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上很多不安定的因素都与人们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有关。由于认同所造成的异差而产生的民族、种族、文化上的歧视、纷争与冲突比比皆是,其中很多国家及地区发生地缘冲突、宗教冲突、民族冲突等不安定因素大都可以从政治文化或政治亚文化的变异上找到原因。这些冲突往往或者是由权力观念、、民族特质的狭隘利己性、排他性所引发的,或者是由于存在着对其他文化不平等的态度而导致的。正因为当今时代此起彼伏的国际地缘冲突和动乱事件中,常常显现文化的动因、文化的矛盾,所以,人们认为当今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进入了“文化的时代”,而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则是减弱民族冲突的有效途径。
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别的优长之处,人类社会或国家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吸收全人类文明的成果。文化繁荣更需要宽容、兼容、包容。如果世界文化趋于一元化,人类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因而,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保护文化多样性,前提是认识与尊重文化多样性。而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文化的独立性、异质性和完整性。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文化能趋同,文化亦可立异。这既需要各民族在理性地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更需要理性地面对其它文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国各民族必须要遵循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多样并存,共同繁荣。
4.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重新配置世界格局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文明之间的交往是间断的,或者说规模有限。大约自公元1500年始,西方民族国家--英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德国和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征服、殖民,决定性地影响了所到之处的文明。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与一个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甚至是军事的竞争。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巨变,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
冷战的结束,彻底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亨廷顿指出,从此“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人们认同于部落、种族、宗教、民族以及在最广泛的层面上认同文明,这是因为:首先,冷战的结束使民族主义超越了意识形态主宰国际秩序的局面,使一些民族国家摆脱了外国的掣肘获得了完全独立和,使其有可能走上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也使一些民族摆脱了异族的束缚走上了独立建国和自主的发展道路。民族文化在此时获得了释放的机遇,因为冷战时代的民族文化被两极对峙的需要所压制。其次,冷战的结束,使民族主义对国际战略力量的配置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依据共同的历史传统结成联盟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那种用意识形态来组织联盟的方式结束后,政治集团的形成主要寻求那些具有相似文化和相同文明的国家集团。那些在冷战时期分别是不同的超级大国的伙伴,现在则重新确定他们的利益,寻求反映他们文化政治现实的新的合作。这一政治需求刺激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
【关键词】文化相对主义;重塑;反思;文化挽歌
美国黑人学者亚历山大・克鲁曼尔曾经说过,“正如人的精神以其创造力和净化力作用于语言一样,语言也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的精神”。[1]因而语言也就成为西方殖民者对第三世界进行殖民控制的重要途径。作为向欧洲中心主义进攻的战斗檄文的《崩溃》,正是阿切比试图重塑非洲文明的绝妙体现。
1对民族英雄的塑造和对民族文化的讴歌
首先,《崩溃》塑造了一位立体丰满的伊博族民族英雄,实现了阿切比所说的:“非洲人是和美国人、欧洲人、亚洲人以及其它人种一样的人。”[2]开篇作者就以欣喜的笔调描写了一场十足体现奥孔克沃胆识与魄力的摔跤比赛。正是凭借摔跤比赛中的勇敢和部落战争中的神勇,使“奥孔克沃的大名像野火一样迅速烧遍了哈尔马坦地区”。[3]
然而,奥孔克沃一生即使在其鼎盛辉煌期,都充满对懦弱的恐惧。恐惧使他极力维护着自己在妻子和儿女面前的绝对权威,显得专断而冷酷甚至粗鲁。
同时,作者还对伊博族文化进行了谱写。如对摔跤比赛的描写可谓一场全民总动员的民族盛宴,突显了伊博族崇尚力量美的文化特质。同时伊博族人还充满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平的向往。部落明文规定:“部落不会贸然向外开战,除非……并经过山岗之神、洞穴之神的允许......部落从不打有过失的战争”[4]。在内部事务的处理上,则是通过从九个村庄中各选一个有名望的人扮成艾格乌格乌来协商解决,建构了一种原始朴素的民主制度。阿切比赋予伊博文化这个古老非洲文明一个自足的文化体系。
2两种文化、两种话语对抗中对民族文化的反思
在重塑、讴歌民族文化的同时,作者还敏锐地发现了民族文化的致命缺陷,
即它的封闭和愚昧,正是愚昧造成了部落内部的分化,从而给白人统治的渗透带来可乘之机。
作者对待白人文化的态度也是双重的。面对白人文化、白人宗教的强势入侵,作者以当地土著的眼光对其进行了漫画式的嘲讽和鞭笞,但对其宣扬的平等、博爱思想,作者是认同的。长期处于父亲压制之下的纳沃邪,在亲眼目睹被弃置在“恶林”中的双胞胎,特别是父亲亲手杀死和他亲如兄弟的艾克梅夫那之后,对部族文明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而在白人宗教所宣扬的平等、博爱中,似乎得到了精神上的救赎。
正是在这两种文化的对抗中,作者以细致的笔触对这两种文明做了深刻的思考。他在建构非洲文明的同时,也在思索着非洲的出路,固步自封必将走向最终的衰落。
3结语:以英雄悲剧命运为视角谱写的一曲民族文化的挽歌
奥孔克沃,一个伊博族的部落英雄,为了捍卫民族文化不惜与白人文化对抗,最终却落到了“像狗一样被下葬”的悲惨命运。民族文化最坚定的捍卫者,却最终为他所捍卫的文化所抛弃,这是何等的讽刺,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奥孔克沃身上具有了古希腊悲剧中英雄人物的悲剧力量。引起了我们的悲悯和反思,我们不仅为奥孔克沃而悲悯,更为奥孔克沃所代表的伊博文化的最终崩溃而悲悯。奥孔克沃作为一个部落英雄的悲剧命运和文本中所描写的伊博文化的命运是暗合的。《崩溃》也可以看作一曲以英雄悲剧命运为视角的民族文化的挽歌。
参考文献
[1]《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张京媛北京大学出版社.
[2]《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王铭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民族学校课程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学生对认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民族教育及课程首先要整体反应本民族文化,让学生确知自己从何而来,反思自身文化的特点与不足何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本民族文化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等。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文化而且在此过程中进行反思,当然更不必说知他了。
(二)从课程文化和课程知识教材等方面来说,没有一种教材专门面向少数民族本土社会,即课程教材的种类和汉文课程教材的种类基本一致。民族课程内容与其使用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习俗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内容脱离了社会实际。
(三)从课程所体现的内容来看,课程知识体现的是城市文化,汉族文化,发达地区的文化,相应地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文化落后地区文化等等没有得到体现。课程知识只是单一的体现了前者的需求。而很少体现后者的需求。
(四)在教学方面过于强调用汉语来讲课,利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趋势越来越少了。教育的功能是传递文化,这种文化是用某一种语言来传递下去的,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语言里保存的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文学作品都依靠语言来表达,而在民族地区学校中没有比用母语来进行文化传递更好的手段了。
二、加强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几个建议
(一)改变过去国家文化一元化的倾向,将各个民族的古老智慧融入其中。应当考虑的是本民族哪些文化知识具有特别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比如美育、德育、智育、体育价值等。将这些文化知识以适当的方式融入民族民族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一定会对民族主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心,可以使其拥有文化的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在文化保护方面,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国策上就应该实行多民族多文化的政策,在承认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的价值的同时,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二)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其中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可以融入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课程铺平道路。国家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的限制不可能涉及个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文化选择的前提是对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深刻了解,国家课程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地方课程则具有一定选择优势,能够根据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地方人才培养的标准,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刻分析,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增强适应环境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人,成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一代新人。
(三)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宪法》第4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人民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着深厚的感情,把平等享有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看作是真正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保护民族语言文字自由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是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国家应保障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不受干扰地学习、使用、传播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这是国家的义务。因此,要从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出发,实事求是,慎重、稳妥地开展民族语文工作,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