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经济发展范文

新农村经济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农村经济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财政工作

一、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财政工作间的关系

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财政工作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两者间更是相互影响。一方面,新农村经济发展为新时期农业财政工作开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一定意义上来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成了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的一个基础性目标;另一方面,农业财政工作开展对新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往往较差,且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无论是经济基础的强化还是经济结构的多元都需要农业财政上给予足够支持。可以看出,农业财政工作在开展上需要围绕着新农村经济发展来进行,其自身的支持、保障与促进性作用也应当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需要认清的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紧迫感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时期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上的压力,并暴露出了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上存在着的一些不足。对于农业财政工作主体而言,如何围绕着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进行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上的调整与优化也是值得思考的现实性问题。

二、新农村经济发展视角下农业财政工作开展的建议

(一)明确农业财政工作重点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业财政工作开展的机械性特征都较为明显,缺乏重点与主次也导致农业财政工作开展的实际有效性处于较低水平。戏新农村经济发展视角下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需要突出重点,而促进农业产业经济发展,重点扶植一些优质的产业经济发展项目则可以成为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的重点。例如,杭州市下辖某县在农业财政工作中,便将农业产业项目引进、扶植以及配套的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作为了重点。在前期进行了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调研的基础上,农业财政工作就如何进行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扶植,以及扶植力度的大小等进行了明确,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的重点较好明晰后,专项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更是有了明显提升。农村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同新农村经济发展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农业财政工作在开展中能够以产业经济发展促进为重点时,农业财政工作在开展上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能够更为明确,且可以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二)严格执行农业财政预算

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预算是相关工作开展的一个有效指导,同时也是一种具体规范,严格执行农业财政预算是新时期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从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业财政预算的严格执行也具有重要意义。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主体每年可以结合新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农业财政预算的编制,其也可以结合重点的产业项目,进行项目预算编制。在此基础上,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则要对预算进行严格的执行,并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引入预算绩效考核机制,确保农业财政资金能够切实被应用到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上。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也要对预算执行状况进行常态化评价与监督,避免财政资金被套用、冒用和挪用。在每年年终时,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则应当对农业财政预算执行状况进行系统性总结与回顾,并在参考下一阶段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在农业财政预算编制上进行一些调整与优化,提升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与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间的匹配程度。

(三)多角度提升农业财政工作质量

农业财政工作的质量需要更好提升,这也是其对新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更好体现的前提。在农业财政工作质量提升上,农业财政工作制度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除了进行相关工作开展的权责关系明晰外,更加要对工作目标、原则、一般内容等进行明确,使得基础性制度能够更好指导与规范各个层面、各个时期的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与此同时,农业财政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财政工作开展的进程,也导致相关工作在开展上的固化性特征十分显著。信息技术当前已经十分成熟,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成为不错的创新选择,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更是可有对相关数据进行较好采集、整理与分析。从制度建设与方式方法选用等层面促进了农业财政工作质量较好提升后,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而农业财政工作在较好良好的状态下开展后,其对于新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整体建设也可以提供更多帮助与支持。

篇2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 农村经济 良性循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是核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键。强化农村经营管理、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也是势在必行。

一、促进新农村发展的对策

1、免征农业税

1.1、免征农业税是在WTO框架下支持农业的手段。我国农业税的计税是以历史的产量作基数的。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税赋较为繁重,免征农业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农民收入低。从减轻农民负担角度说,乱收费与农业税来搭车收费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免征农业税可以从上减轻农民负担。

1.2、地方对农民直接补贴的试点,在操作中有两种办法:

1.2.1、按农民人头补,农村的情况较为复杂,有些农户人多地少,按面积补农户就吃亏。

1.2.2、农户人少地多的情况,通常只能以不刺激生产为前提,直接支持生产者。比如按耕地面积、人口数量、收入为依据直接补贴,与产品挂钩。直接补贴搞得不好会产生矛盾与不公平。这样就不如用免征农业税来代替对农民直接补贴。

2、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体制和机构,起到公益性、经营性职能分离,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互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种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新形势下,主要组织有两种。

2.2.1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主要由农业主管、科技主管系统、财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传媒等组成叫做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

2.2.2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在服务主体上分为两类:是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和类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公司为主体,都是农业产业化中的组织。

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保障体系

3.1、农村劳动力转移体系包括有:

3.1.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政策扶持措施。为了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应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税收政策给予优惠。

3.1.2、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应不断加强,逐步提高。

3.1.3、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城市与乡村的分明的界限,真正做到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歧视政策与措施。

3.2、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体系包括:

3.2.1对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建立失业最低保障制度;对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其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期内,作为农民每年土地获益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

3.2.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相关的农村合医疗,使农民病有所医,解决了其后顾之忧。

3.2.3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做到所有的孩子有书读,有学念。

4、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4.1.1、目前有一大批成型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期货交易市场,孕育而生。

4.1.2、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滞后。

5.1、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方向是:

5.1.1、规范市场管理,搞活粮食流通。

粮食市场准入制度,条件放宽,允许注册资金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从事粮食收购的经济主体。健全中介及服务组织,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粮食资信评级机构、粮油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商标机构等等。

5.1.2、健全粮食风险调控机制。粮食风险调控机制包括;粮食预警系统的作用是对宏观调控市场、防止价格波动,分析和预测国内外粮食生产、供求、价格的信息,对市场情况分析和预测。储备粮干预系统,是指要保证足额的粮食风险基金和的储备粮规模。储备粮实实在在、吞吐、购得进销得出。

二、促进新农村经济管理经营发展的重要途径

1、健全各种工作流程,切实抓好“三资”规范处置的操作程序。

1.1、村集体一切收入都及时足额纳入乡镇委托服务中心统管资金帐户管理。支出审核审批制的执行,按照年初预算,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报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审批,并及时给予公开。财务支出单据七级联审后方可入帐,保证了,财务资金的透明度,农民享有支配权。

1.2、健全资产、资源监管工作流程。

村委会制定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售方案,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报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审核评估,由村委会组织公开竞价发包,所有的竟包过程都要有有录像和村民参与监督,这样体现了民主的原则。

2、实行“三种”管理方式,建立“三资”有效监管的运行机制

2.1、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对村集体“三资”实行“资金委托代管、资产统一监管、资源联合协管”,构建了长效监管运行机制。

篇3

过去的一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实施“四大战略”,打造“三大基地”,着力破解事关民生六大问题,努力打造平安*,积极落实“两项制度、两项活动”,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13项预期目标,除实际利用外资和自营出口两项指标未达到目标外,其它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3.63亿元,增长15.3%,人均GDP达到3252美元;财政总收入10.2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8亿元,分别增长44.4%和20.5%。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省教育强县通过验收。

回顾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销售产值277.57亿元,增长34.8%,其中规模以上154.33亿元,增长37.4%,总量增长47.8%;新增规模企业131家,累计已达453家,其中销售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1家,比上年增加16家,工业产品产销率97.9%以上;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33.65亿元,增长17.0%;其中工业技改投入17.6亿元,增长20.4%;开发区和五个重点工业功能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8亿元,增长30.7%。

(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5.98亿元,增长11.9%;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累计33家;新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18家,累计44家;新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7个,总数21个;全年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00万元,比上年增长33.3%,完成标准农田建设9400亩,完成计划117.5%,造田造地1100亩,完成计划110%,造林21533亩,完成计划190.7%;“十百”工程取得新进展,第二批7个示范村和43个重点整治村通过市级验收,其中5个村被评为省级示范村;推进乡村通达工程,新、改建通村公路437.5公里;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完成农村改水项目138个,新增受益人口9.1万人,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84.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引导农民下山集聚,已有783户2588人下山居住;培训农民2267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75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8%。

(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贯彻落实省市加快服务业发展大会精神,出台我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引导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两个扶持政策。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1.09亿元,增长16.5%,占GDP比重30.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社会接待游客总数328.26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4.01亿元,分别增长15.9%、54.0%,圆通寺建成开放,国际红楼饭店主体工程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6亿元,增长14.3%;编制完成全县商贸物流业网点布局规划,启动春江路休闲娱乐美食街建设,海陆世贸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区综合市场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举办第三届房交会,促进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8.22亿元,增长38.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5.79亿元,增长14.6%,各项贷款余额57.3亿元,增长18.1%。

(四)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深入开展“两项制度、两项活动”,促进项目早包装、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7亿元,增长19.0%。建成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杭千高速公路*段、雪水岭隧道等大型项目并投入运行,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已正式运行,新区自来水厂主体工程已建成;县城滨江区块拆迁改造、毕浦电站、分水镇自来水厂扩容等工程进展顺利;启动县城新区排山洪、消防指挥中心、公共卫生中心、洋塘江滨公园、富春江镇污水处理厂、分水江横村段四级干堤等项目;20省道*段改建、320国道与16省道连接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推进县城“1623”工程建设,完成迎春南路南延工程,春江路西延、云栖路延伸等道路建设和春江路“三线入地”等工程进展顺利,实施老城区里弄小巷改善工程,共改建42条,新建8个停车场。

(五)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今年以来,着重对文化广播新闻出版(体育)事业进行改革,完成部分行政机构调整;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11家非建制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招商引资项目390个,比上年增加75个,协议利用资金40.5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4.7亿元,增长15%;其中实际利用外资3480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6.0%,完成考核目标的69.6%;自营出口3.*亿元,增长0.5%,完成预期目标的87.5%。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启动创建省科技强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创建科技强县工作的若干意见》、《*科学技术奖励实施办法》和《*县专利资助办法》等政策文件,实施县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02项,资助资金300万元;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步伐,教育向优质化均衡化方向发展,建成*乡省级教育强乡,全县省级强乡(镇街道)达到9个,新区高中、分水第二初中、新区小学、第二高中扩建等项目进展顺利,贫困学生“读书难”问题基本解决,全县有3878人次享受教育券免费入学;开展群众文化“三百”活动,“全民健身周”活动获国家先进,在*市十六届全运会上取得金牌总数第2名;推出“十大举措”,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城乡联动卫生创建工作,分水镇获全国文明镇称号;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达96.32%,高于计划目标1.3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59‰,低于控制目标,出生婴儿性别比1*.98;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投入资金680万元,共关闭46家、整治140家污染企业,基本完成石材行业污染治理;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深化“两江”采砂综合整治;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出台《*县人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共接待各类人才近6000人,引进人才360名,培训党政人才2000多人次,举办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三次,专业知识讲座3次,对农村乡土人才培训14716人;努力扩大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286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141人,累计44626人,实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参保人数5986人,2297人享受养老金待遇,建立困难群众“三级救助圈”,“五保”、“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87.1%,比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资助112户农村困难家庭完成危房改造,启动184套廉租房工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8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6823元,增长11.5%。

同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外贸出口应对能力不强,增幅出现大幅回落;新开工项目偏少,影响发展后劲;资金制约日益加剧,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保任务繁重,对经济制约作用日益突出等。这些问题将会继续显现,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与有关说明

按照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衔接“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20*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全县生产总值118亿元,增长12.0%;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5%;

——工业销售产值333亿元,增长20.0%;

——农业总产值17.4亿元,增长9.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增长12.0%,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37.5亿元,增长12.0%;

——实际利用县外资金28.8亿元,增长15.0%,其中实际利用外资5600万美元;

——自营出口额3.5亿美元,增长15.0%;

——财政总收入11.7亿元,增长13.8%,地方财政收入5.59亿元,增长10.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亿元,增长13.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80元,增长1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增长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计划生育率95%以上。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全县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上确定的,既考虑了发展需要,又考虑了发展可能。同时,也充分体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必须”的要求,体现省、市“走在前列”的要求,体现“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

现对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全县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2.0%,与20*年预期下降一个百分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有较好的发展环境和增长基础。20*年世界经济依然处于恢复性增长周期,根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多家机构预测,2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与20*年大体持平,世界贸易增长率略高于20*年,这些均为我县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创建了良好环境。20*年我国经济仍处于稳定较快增长期,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总体向好,GDP可增8.5%以上;20*年省、市GDP预期增长10%和11%;我县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仍然强劲,各方面支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机制、政策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要保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我县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压力比较突出,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所以经济增长速度不宜定得太高,以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我县提出在“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2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保持略高增幅是必须的,体现开好局,起好步。

(二)关于三大产业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工业销售产值预期增长20%,以往是用县属工业总产值指标。一是考虑这几年国家和省市都在淡化该指标,有利于保持上下衔接;二是中央省市属在桐企业越来越少,县属与全社会只相差2个亿,分开核算意义不大;三是“十一五”期间我县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提出年均增长16%,期初安排较高的增幅是必须的;四是20*年工业生产性投入33.65亿元,按投入产出1∶2计算,20*年增幅可达23%,增幅安排20%是可行的、留有余地的。

农业总产值预期增长9%,与20*年预期增加一个百分点,主要基于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近年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农业整体发展环境比较有利,但综合考虑农业的特点,难度仍然较大。

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5.3%,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省、市对第三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均召开发展服务业大会,出台扶持政策,我县也出台了旅游和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两个扶持政策,这些都有利于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二是随着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对旅游、房地产、商贸物流业、大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三是对第三产业统计日趋规范,健全机构,充实统计力量,完善统计核算体系,第三产业漏报现象将会从根本上好转。四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目前我县水平与目标值相差较大,按照实事求是和鼓励引导加快发展的要求,适当安排略高的增幅是可行的。

(三)关于三大需求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2%,与20*年预期增幅相差6个百分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基数越大增幅越困难,“十五”期间我县投资年均增长40.5%,五年累计203亿元,“十一五”初步安排年均增长10%,平均增幅下降30.5个百分点,但投资额五年累计将超过420亿元,显然难度较大;二是近几年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投资的拉动,20*年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仍需投资的拉动作用,安排12%的增幅是积极的、必要的;三是这一目标能否完成关键要看20*年各类项目实施情况,据调查20*年全社会重点投资项目116项,计划总投资42.*亿元。如果各类项目实施得好,则目标能顺利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2%,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近年来我县消费基本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都将对消费起到促进作用。二是要体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因此,消费增长目标不应低于生产总值增幅。三是商贸餐饮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型经营业态不断引入,在一定程度刺激了居民消费。四是20*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自营出口预期增长15%,一是我县经济外向度一直较高。保持出口较高增幅,是保持总体增长的需要。二是20*年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只增长0.5%,与预期目标相差14.5个百分点,相对20*年基数较低。三是展望20*年,国际贸易保护特别是欧美纺织品市场的贸易磨擦已基本消除,对我县外贸出口将会趋好。四是外贸出口退税机制调整也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实际利用县外资金预期增长15%,与20*年预期增幅相同,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性投入需要招商引资来拉动。二是20*年重大项目储备好于20*年。三是杭千高速开通,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建成等,我县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四)关于两大收入的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增长10%,与20*年预期增幅相等。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体现城乡统筹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就业机会较多,劳动力价格提高,以及家庭转移收入增加等,使城乡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三是农民增收难度依然很大,需要各方继续花大力落实各项扶农政策和措施。

财政总收入预期增长1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预期增长10%,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基数较高,“十五”以来,我县财政收入增幅都大大高于GDP增幅,形成的基数较大,增长空间越来越小,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显现,将逐步回归到正常的增长区间;二是大的税收增长源不明朗,完成目标的难度仍较大;三是社会保障、财政倾斜政策以及公用公益设施等欠帐较多,对财政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财政收入达不到一定的增幅,政府工作的压力将会更大。

(五)社会发展3项指标

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主要考虑到近几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形势有所缓和。计划生育率95%以上,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这一指标是能够完成的。

篇4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新农村;经济发展

近些年,国家对农村建设关注的力度不断增加,各地都在建设新农村,农村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机遇,在对新农村进行建设时,农村的财务管理是确保农民利益合理分配的重要保障和基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农村的财务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这对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阻碍。所以,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的财务管理,对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1]。

1农村财务管理在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随着国内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产业政策正在逐渐向农村转变,农业、农村发展都遇到了很大机遇。农业的综合性开发,农业的产业化等都享受政府的扶持或者其他的政策优惠,农村的土地也在向着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农村企业的发展也使村集体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一些集体性土地的管理费和承包金等费用。但是,对这些收入的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财务管理体制的问题,这正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严重的制约作用。其中,农村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的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到位,公开性不足,监督体制也不健全,这些问题相对突出。做好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农村地区,农民人口众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农村的经济繁荣,农业经济稳定、快速和持续的增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需要做好农村的财务管理,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建立健全农村的财务公开制度,加强村民参与度,施行事物民主决策,提升农民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

2做好农村财务管理,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2.1强化宣传的力度,避免村官的腐败

一是需要强化各种法律法规的宣传,使村干部与村民都懂得,所谓自治并不是干部自治,而是全村人民的自治,村民有义务和权利过问与决定关系村子前途的大事,村干部也需要自觉的接受人们的监督。需要发挥出民主理财小组作用,让村民充分参与到理财中,对财务要及时进行公开,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二是需要建立起常态化村干部的廉政教育体制,在年终进行考核时,要有村干部廉政教育的条目,要时常警示村干部,形成针对性与经常性的教育模式。三是需要加强惩处的力度,为了提高法律威慑力,司法机关需要切实发挥出自身的职能,加强对干部犯罪进行查处的力度,提高村民监督干部的决心和信心。

2.2要做好村务会计工作

一是要加强村级会计基础工作,也就是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在县级或者以上的范围内,建立起规范的财务操作流程。二是在对日常的转账和结算以及现金的收付进行办理时,村组织可以只开设一个存款的账户,至于其他的临时或者专用的账户,除土地的补偿费需要专门设立账户外,其他的通常都不许开设账户。三是如果要实行村级会计委托,首先,需要尊重村民的意愿和其权利,确保集体经济的收益权、审批权、使用权和所有权。其次,对村级会计委托的机构来说,需要对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对操作的流程进行严格规范,有效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加强内部的监控,对责任追究制度进行有效的落实[2]。

2.3需要加强审计的力度

一是各级领导特别是乡镇领导,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农村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以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发展为目标,配置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对农村集体资产和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和监督。二是要定期进行内审。由乡镇和村级财务管理人员共同把关,对村级财务各个季度都要严格进行审核,责任具体到人。对那些没有按时进行审核或者财务出现问题的村,不推诿,不积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严肃进行处理。为了使农村的审计工作得到有效规范,需要制定出标准统一的审计文书,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审计重点进行确认。

2.4需要强化和稳定农村的财务会计队伍

专业的财务管理队伍是做好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条件,稳定的财会队伍也是财务管理的保障和基础。稳定财会队伍,首先需要保证财会人员拥有基本的专业知识,要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尽可能确保财会队伍的稳定性,如果没有违反相关的法规和纪律,就需要给予其合适的补贴与待遇。要增强村民的民主和理财意识,健全会计人员选拔和招聘制度,要公开进行招聘,择优进行录取,坚持持证上岗,对涉及到财务的收付和结算或者登记等工作,需要由两人或者以分岗进行办理,做好工作的交接,确保会计工作连续。

3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对农村利益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的长久发展。这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也有很大作用,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不断对财务管理方式进行改进与完善,切实发挥出财务管理作用,进而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洁 单位:河南省淇县农业经济管理站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新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已成为启动内需的重大制约因素,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的大都是一些土特产品或优势农产品,原料分散,资金技术含量要求较低,所需劳动量大,工艺相对简单,因此适合于乡镇中小企业生产,从而非常有利于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据文献资料报道,在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中小企业在全国出口特别是农产品出口中都占有重要地位。1952年和1958年日本中小企业的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87.9%和84.1%。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会带动商业、运输、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集中,这些产业又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该产业,反过来又加快了小城镇的发展。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供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体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由于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组织程度的松散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使他们难以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使农民在走向市场过程中,尤其是在应对“入世”挑战,表现出无奈和困惑,习惯于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订单农业,则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按照国际惯例,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户的关系应日趋紧密。在国内很多地方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已经形成。一些龙头企业把基地和农户作为“第一生产车间”,通过公司(企业)加农户、契约加服务、服务加农户、科农工贸一体化等经营模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龙头与基地、基地与农户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 各地的实践表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力的大小决定着结构调整的规模和成效,也决定着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哪里有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哪里的结构调整就顺利,农产品就销路畅、价钱好,农民的收入也就高一些。农民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收入也就有保障。 从另一方面来讲,围绕加工来种,围绕加工来养,引导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接机制,让农民的种养成果有销路,让加工企业有原料,实现“双赢”。发挥好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不仅会推动产业化向新的发展空间迈进,而且可确保农产品有一条进入市场的稳定渠道,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日趋紧密。总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 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农业增值最大的环节在加工转化,如:美国的农产品总价值构成中,产前部门转移价值占21%,农业生产创造的价值占17%,而产后部门创造的附加值占62%,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一般来说,由初级农产品加工向深度加工和精度加工发展,经过加工转化后,可以几倍、几十倍乃至成百倍地多层次增值。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据统计,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5653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年产值4176万元,其中31259家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平均产值3006万元,其中像三元、伊利、蒙牛、双汇、华农、旺旺、夏进、汇源、德大、华龙、鲁花等一大批企业不仅规模大、效益好、有品牌,而且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 目前,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农民文化技术水平低,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少,尤其是后者,是制约我国农业综合素质和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加快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可以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都纳入农业的全部内容,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抓住当前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更大规模地实行农产品加工转化,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7:1,而我国只有0.43:1。没有经过加工的农产品,由于其需求性小,科技含量低,因而形成价值低和竞争能力不强。当今世界各国的农业竞争,已不仅表现为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更表现为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保持和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原料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相对降低某些初级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从而使比较劣势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比较优势。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5.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

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国外专家预测,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从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达到20%至30%甚至50%。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家庭在外就餐趋势增强,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已达到11.8%,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0年中将有1亿农村居民转移到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