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旅游文化开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研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意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关于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与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市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与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与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的历史文化;其次,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仿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认识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结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市的良好面貌。
参考文献
[1]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秦方,浅析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J],知识经济,2008(5):164-165
[3]/sxfx/yzfx/200706120013.htm
[4]/wh/Index.html
[5]熊晶,李玉国,秦皇岛旅游文化开发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3):47-49
[6]李燕琴,张茵,彭建,旅游资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一)客家文化资源空间布局分散。龙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保存有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但资源分散在各乡村地区,可进入性较差,不利于龙南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
(二)区域经济不发达、旅游交通及配套设施不健全。龙南位于赣州最南端,附近区域经济落后,极大制约了龙南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龙南在旅游交通方面仍存在不足,许多偏远村落的交通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已经严重制约了龙南客家旅游文化的发展。
(三)旅游目的地及景点感知度较低。龙南的客家文化旅游尚未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旅游地形象。使用国内最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分别对龙南及福建、广东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重点客家县利用“县名”、“县旅游”、“县客家旅游”、“县客家文化”四组关键字进行搜索,获得的数据信息能间接反映该客家旅游地的知名度。从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龙南与其他客家县相比,城市知名度相对较低。龙南要发展客家旅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机遇分析
(一)国家振兴发展赣南苏区使龙南旅游业开发获得难得的发展环境。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文件中明确了国家将加大对赣南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这对赣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注入了一支“强力针”。在整个赣南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势必会带动整个赣南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应对全国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提升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江西省提出了“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为龙南深入开发客家旅游文化提供了良好环境。
(二)国内经济环境变化为龙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持。目前,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产业、资本、信息、项目、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对中部欠发达省区的对口帮扶工作和经济技术协作也在不断深入,这些变化无疑为龙南的客家旅游文化深度开发提供了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居民文化旅游需求被激发为龙南深度开发旅游文化提供了客观依据。随着我国居民旅游产品消费能力增强,闲暇时间增多,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旅游经验的积累,旅游者对出行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经历了“走马观花”“井喷式”的“黄金周”观光旅游之后,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休闲式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在这种大环境下逐步火热起来,这为龙南深度开发旅游文化提供了客观依据。
(四)“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建设优化了龙南旅游开发的区位环境。闽赣粤三省于2011年12月在广东梅州举行了“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签订了三市五县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并且在资源共享、品牌共建、路线形成、宣传推介、市场营销等方面达成了共识。闽赣粤三地实现旅游区域合作无疑会从整体上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能够极大扩大客家文化旅游的国内外客源市场。龙南地处赣粤交界处,位于“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中心地带,所以,龙南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挖掘独特的客家旅游资源,打造出具有龙南特色的客家文化的旅游产品。
三、威胁分析
(一)外部其他旅游文化竞争的威胁。当前,世界旅游市场从“供给时代”进入“需求时代”阶段。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积极开发文化旅游和文化品牌与日俱增的背景下,龙南要深入开发客家文化旅游存在激烈的外部竞争,可以说是周边皆为“劲敌”,竞争日趋白热化。
(二)其他地域同质旅游文化开发的威胁。客家旅游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雷同性和替代性,广东省率先开发客家旅游文化产品,对龙南客家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产生替代和削弱效应。其他客家旅游目的地吸引大量旅游者前去观光游览,对欲来龙南旅游者具有“截流”影响。
四、综合分析
根据省、州和县委的安排,县委宣传部为切实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及时成立了调研组,由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文化体育局、县旅游局、县广电局联合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顺濞、富恒、瓦厂、县一中和一些单位部门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通过这次调研活动,调研组认为,对##这样一个国家级的重点扶持县来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具有一般的经济意义,而且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各族人民要早日脱贫奔小康,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刻不容缓。
通过调查研究,调研组发现##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同相邻县市相比,发展缓慢,后劲不足,步履艰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品牌上都有待提升。
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调研组认为。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由于前一段时间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基本理顺了关系,今后主要是在管理上下功夫;教育方面就目前我县的情况而言,暂定为一保二促,既保义务教育,促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先为教育产业奠定基础。就实情而言,我县近期应在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上狠下功夫。现就核桃产业与旅游开发作如下分析研究,供两项产业发展论证作参考。
一、##县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现状
##彝族自治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点苍山之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4,全县辖4镇7乡6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委员会,总人口9908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9.5,森林总覆盖率达67.2,位居全州各县市之首。
1、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优势
##彝族自治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立体气候,80以上的地区适宜种植核桃。##是核桃原产地之一,已有3500多年的核桃栽培历史。##核桃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出仁率高、营养丰富。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上,##大泡核桃获得了“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全国核桃优良品种”的荣誉。1995年##彝族自治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核桃之乡”,载入《中华之最荣誉大典》。20__年,##彝族自治县被国家林业局公布为首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发展核桃已成为##山区人民群众开发资源、发挥优势、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作为“中国核桃之乡”的##,在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也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旅游文化开发,以核桃产业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核桃仁作为老少皆宜的食品,同时也可开发成核桃精油、核桃粉、核桃蜜饯等旅游产品,核桃果壳还可开发成旅游工艺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核桃树发芽长叶的时候,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绿海,也是天然的风景树,这时可组织游客进行观关旅游,核桃树可为游客憩息纳凉提供好场所;核桃树挂果的时候,可组织游客品尝鲜核桃,也不枉此行;核桃收获的季节,站在树下或者爬到树上,游客可以手握核桃杆学着打核桃,感受丰收的喜悦。
2、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现状
(1)核桃产业发展状况。全县共有农户20__9户,种植核桃农户14788户,占73.7。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年产核桃干果4800吨,产量约占全州的40,全国的1/60。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了54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4。核桃在全县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核桃产业加工状况。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加工一项,每年就能解决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20__年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产品。琥珀核桃、蜜香核桃、焦盐核桃等核桃特色产品产量逐年上升。上述产品具有一定文化底蕴。“漾宝牌”核桃乳,曾获国家级两项金奖,一项银奖一个推荐奖。
(3)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状况。20__年##彝族自治县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大理##核桃文化节》,出版发行了《##风光明信片》、《歌飞核桃园》、省、州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一些介绍中国核桃之乡##的专题片和专题报道,省、州级乃至中央级报刊也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漾宝牌”核桃乳等系列产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基本与旅游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在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且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与产业化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认识上还有差异;二是产业规模化不足;三是文化品味底蕴差;四是宣传力度不够。
二、##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出路初探
中
央提出:“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数量的增多,而且有质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强。我们要按照州委书记顾伯平在我县调研时强调的:把##的旅游业发展同大理市联系起来,把##建设成为大理市为“前厅大堂”的“后花园”。要继续加强苍山西坡的保护建设,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自助旅游、农家旅游和生态旅游,把##建设成苍洱风光大景区中集特色自然风光、独特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的精神去做。
##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核桃树。”可见核桃在我县分布之广,由此我县只要做好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这篇文章,对我县的社会各项事业将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必须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适宜种植核桃的地区,以发展核桃为重点。在这方面各级领导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进行分类指导。由于今年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核桃特产税,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了重粮轻林的偏见思想,认为只要搞好粮食生产,农业税收就能完成,抓核桃产业只富民不富集体,对财政没有贡献,成了瞎子点灯白费蜡,对核桃产业产生了松劲思想。殊不知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我县的产量规模不够,精细加工不到位,所以没有得到更多的增值税,只要我们做好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加工工作,仍可得到可观的财政收入。
2、精心规划,加快实施。要使核桃生产达到产业化、规模化。我县的核桃产业纵比有发展,横比步伐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满足现状,吃“金字牌”的老本,发展缓慢的另一原因是: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任务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抚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重造轻管,效益不佳。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林业部门要精心规划,制定系统完整的实施方案,按县委到20__年,核桃总产量达6500吨,农民人均核桃纯收入700元以上,核桃工业总产值超1亿元的核桃产业发展思路去实施。另一方面对农民要建立有效的督促机制,吸取退耕还林的一些教训,政府投入要见实效才兑付,否则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旧剧还会重演。
3、精细加工,提高品味。搞好核桃产品深加工,努力提高核桃文化品味。一是扶持好现有的大理##核桃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首先要在核桃乳、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核桃精炼油的产品数量质量上下功夫,其次要在降低成本上作文章,扩大消费群体。(据初步调查,核桃乳60左右是党政机关用于礼品,20左右用于公费餐桌接待用,20左右属群众消费)。二是抓好核桃农贸市场硬件建设工程;三是扶持好个体私营企业核桃加工大户;四是抓好“核桃茶”、核桃工艺品等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五是在所有核桃产品上加深文化底蕴的策划和升华。总之,要彻底改变卖核桃干果、半成品的局面。
4、加大声势,扩大影响。加大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宣传力度。##核桃产业除在核桃系列产品上加大文化底蕴的升华宣传外,在20__年策划拍摄出一部介绍##核桃及核桃文化的专题片,并制作成光碟,把它作为##的礼品赠送,给到##的游客,使核桃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在省、州级乃至中央级党报党刊上加大##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的宣传,真正使世人了解##核桃。
一、永州市旅游资源状况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永州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美丽,自然景观独特。永州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永州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永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永州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永州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永州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永州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重的新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探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永州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重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永州旅游文化的物化新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摘要:有关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永州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和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永州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新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有关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摘要: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永州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永州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的策略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和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永州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永州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永州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和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和性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和性摘要: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永州的历史文化;其次,和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拟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熟悉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永州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聚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美丽、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永州市的良好面貌。
参考文献
[1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摘要: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秦方,评析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J,知识经济,2008(5)摘要:164-165
[3http摘要://hntj.gov.cn/sxfx/yzfx/200706120 013.htm
文?I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08
1竞合理论概述及问题的提出
竞合(coopetition)是指两个或以上企业(或组织)之间在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同时又在另一些活动中展开竞争。竞合观念来源于这样一种共识:在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价值创造过程及价值分享过程都会涉及一个部分一致的利益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竞争和合作问题同时存在,并且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竞合。
竞合理论出现在我国理论界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而被旅游学者引入研究则更晚,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竞合理论在研究各旅游区的资源开发、市场定位,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等方面成果较多。
从竞合理论的角度来看,丽江旅游处于大香格里拉旅游区,该旅游区涉及四川、西藏、云南三省的82个县(市、区),其中云南包括大理、香格里拉(原迪庆州)、怒江、丽江的24个县(市、区)。仅从云南所涉及的区域来看,丽江旅游文化资源所面临的竞争就包括大理白族文化、香格里拉藏族文化及怒江傈僳族、怒族文化等。虽然各种文化类型各有其特色,但如开发不当,不能体现其文化精髓,则很可能增强彼此的屏蔽效应和可替代性,对旅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丽江旅游文化开发有其值得倡导的方面,比如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在开发中保护等,但是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目前丽江已经离纳西人的丽江越来越远,而成为都市人追求小资情调的天堂,这种发展趋势,对于丽江,无论是旅游发展方面还是文化发展方面来说都是危险的。
2丽江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2.1文化开发利用不足
丽江文化的精髓就是以大研镇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纳西象形文字、纳西乐舞及纳西节日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得较为充分,纳西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传达。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还有很多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比如象形文字和纳西乐舞,其开发层次还处于观光型的基础层次,没有上升到广泛参与性的更高层次。因此它们给游客传达出的也仅是纳西文化的皮毛。
2.2古城人口置换严重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丽江旅游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时期,大量外地客商云集于此。他们在古城中收购或租用原住居民的房产,开始在古城中做生意,而原住民人口则纷纷选择到新城居住。因此原来古城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生活情趣都随着原住民的离开而逐渐消失,而古城更像是穿着纳西文化外衣的城市CBD。
2.3过度商业化
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将文化进行商业化包装,这是文化产品商品化的必然,但是,丽江的商业化开发有些过度的倾向。上述古城人口置换是一个例证,还有就是古城中酒吧及西餐馆的广泛分布也是一例。现在的丽江古城一到晚上,几乎成了烧烤、啤酒、流行音乐的胜地,知名的酒吧一条街,虽然也受到部分游客的青睐,但是大多数游客依然对其所造成的喧嚣、浮躁的氛围表示不满,认为其不符合丽江原本的情调。
2.4缺乏规范的管理体制
在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规范的管理体制是重要保障。客观的说,丽江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对于如何处理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三者的关系还是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管理的缺陷。例如,很多制作和出售纳西象形文字相关产品的商家,他们没有掌握象形文字的基本内涵就随意开发产品,一些象形文字书法产品没有严格按照规范书写,甚至是错字、别字,这无形中对纳西文化是一种伤害,归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造成的。
2.5对丽江文化精髓的理解有误区
丽江古城是纳西文化的聚集地,是上千年的纳西文化的精髓,它是整个丽江旅游产品的核心。但是现在古城给游客的体验,除了纳西建筑、青石板的街巷外,就是各种旅游品商店、酒吧和餐馆,丽江古城从“恬静”、“闲适”的文化意念,开始转向“小资情调”甚至是“艳遇”。丽江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文化之于当今社会的价值,但是却走在了远离本真,迎合游客价值观的道路上。
3竞合理论下丽江旅游文化开发的途径
基于竞合理论,作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各个旅游地,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更
好的实现竞合机制下的互利共赢格局。作为丽江来说,文化是其旅游发展中的灵魂,把文化这篇大文章做好,是提升其旅游形象,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丽江旅游文化的开发。
3.1充分挖掘丽江旅游文化内涵
丽江的旅游文化定位应该是“高原姑苏”的闲适、恬静和天人合一,与现代都市社会的浮躁、逐利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商业化包装,但是要把握好尺度,切不可舍本逐末,一味迎合游客的趣味,有时甚至是迎合低级趣味,比如“艳遇之都”称号的泛滥,有学者通过网络文本的分析发现,“艳遇”一词与“东巴”、“民族”等代表丽江的名词出现的频率几乎是相同的,甚至其对游客的文化感知影响更大。(赵仁玉、李洪波)而“艳遇”真的就是丽江文化或者旅游文化的核心吗?显然不是。丽江旅游文化的核心应该是,近千年历史的大研镇、东巴古籍、纳西音乐、节日、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等等。
3.2民族特色生活方式的再建构
现在到丽江旅游的游客都津津乐道于根据纳西族的传统民居改造而成的客栈,认为这就是体验了纳西族的生活了,当然,民居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现在在丽江古城经营客栈生意的80%都是外地客商。要还原真实的纳西生活,感受纳西人民与世无争,在细水长流中把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的生活理念,仅仅靠老房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对丽江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生活方式进行再建构,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控制商业规模,规划好开发的商业类型,尽量还原丽江原本的自然人文生态面貌,让游客能够感受一个真实的丽江。
3.3加强丽江旅游文化开发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