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开发范文

旅游文化开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文化开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文化开发

篇1

(一)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研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意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关于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与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市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与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与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的历史文化;其次,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仿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认识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结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市的良好面貌。

参考文献

[1]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秦方,浅析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J],知识经济,2008(5):164-165

[3]/sxfx/yzfx/200706120013.htm

[4]/wh/Index.html

[5]熊晶,李玉国,秦皇岛旅游文化开发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3):47-49

[6]李燕琴,张茵,彭建,旅游资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一)客家文化资源空间布局分散。龙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保存有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但资源分散在各乡村地区,可进入性较差,不利于龙南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

(二)区域经济不发达、旅游交通及配套设施不健全。龙南位于赣州最南端,附近区域经济落后,极大制约了龙南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龙南在旅游交通方面仍存在不足,许多偏远村落的交通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已经严重制约了龙南客家旅游文化的发展。

(三)旅游目的地及景点感知度较低。龙南的客家文化旅游尚未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旅游地形象。使用国内最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分别对龙南及福建、广东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重点客家县利用“县名”、“县旅游”、“县客家旅游”、“县客家文化”四组关键字进行搜索,获得的数据信息能间接反映该客家旅游地的知名度。从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龙南与其他客家县相比,城市知名度相对较低。龙南要发展客家旅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机遇分析

(一)国家振兴发展赣南苏区使龙南旅游业开发获得难得的发展环境。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文件中明确了国家将加大对赣南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这对赣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注入了一支“强力针”。在整个赣南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势必会带动整个赣南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应对全国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提升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江西省提出了“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为龙南深入开发客家旅游文化提供了良好环境。

(二)国内经济环境变化为龙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持。目前,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产业、资本、信息、项目、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对中部欠发达省区的对口帮扶工作和经济技术协作也在不断深入,这些变化无疑为龙南的客家旅游文化深度开发提供了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居民文化旅游需求被激发为龙南深度开发旅游文化提供了客观依据。随着我国居民旅游产品消费能力增强,闲暇时间增多,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旅游经验的积累,旅游者对出行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经历了“走马观花”“井喷式”的“黄金周”观光旅游之后,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休闲式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在这种大环境下逐步火热起来,这为龙南深度开发旅游文化提供了客观依据。

(四)“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建设优化了龙南旅游开发的区位环境。闽赣粤三省于2011年12月在广东梅州举行了“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签订了三市五县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并且在资源共享、品牌共建、路线形成、宣传推介、市场营销等方面达成了共识。闽赣粤三地实现旅游区域合作无疑会从整体上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能够极大扩大客家文化旅游的国内外客源市场。龙南地处赣粤交界处,位于“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中心地带,所以,龙南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挖掘独特的客家旅游资源,打造出具有龙南特色的客家文化的旅游产品。

三、威胁分析

(一)外部其他旅游文化竞争的威胁。当前,世界旅游市场从“供给时代”进入“需求时代”阶段。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积极开发文化旅游和文化品牌与日俱增的背景下,龙南要深入开发客家文化旅游存在激烈的外部竞争,可以说是周边皆为“劲敌”,竞争日趋白热化。

(二)其他地域同质旅游文化开发的威胁。客家旅游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雷同性和替代性,广东省率先开发客家旅游文化产品,对龙南客家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产生替代和削弱效应。其他客家旅游目的地吸引大量旅游者前去观光游览,对欲来龙南旅游者具有“截流”影响。

四、综合分析

篇3

根据省、州和县委的安排,县委宣传部为切实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及时成立了调研组,由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文化体育局、县旅游局、县广电局联合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顺濞、富恒、瓦厂、县一中和一些单位部门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通过这次调研活动,调研组认为,对##这样一个国家级的重点扶持县来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具有一般的经济意义,而且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各族人民要早日脱贫奔小康,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刻不容缓。

通过调查研究,调研组发现##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同相邻县市相比,发展缓慢,后劲不足,步履艰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品牌上都有待提升。

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调研组认为。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由于前一段时间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基本理顺了关系,今后主要是在管理上下功夫;教育方面就目前我县的情况而言,暂定为一保二促,既保义务教育,促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先为教育产业奠定基础。就实情而言,我县近期应在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上狠下功夫。现就核桃产业与旅游开发作如下分析研究,供两项产业发展论证作参考。

一、##县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现状

##彝族自治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点苍山之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4,全县辖4镇7乡6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委员会,总人口9908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9.5,森林总覆盖率达67.2,位居全州各县市之首。

1、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优势

##彝族自治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立体气候,80以上的地区适宜种植核桃。##是核桃原产地之一,已有3500多年的核桃栽培历史。##核桃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出仁率高、营养丰富。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上,##大泡核桃获得了“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全国核桃优良品种”的荣誉。1995年##彝族自治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核桃之乡”,载入《中华之最荣誉大典》。20__年,##彝族自治县被国家林业局公布为首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发展核桃已成为##山区人民群众开发资源、发挥优势、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作为“中国核桃之乡”的##,在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也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旅游文化开发,以核桃产业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核桃仁作为老少皆宜的食品,同时也可开发成核桃精油、核桃粉、核桃蜜饯等旅游产品,核桃果壳还可开发成旅游工艺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核桃树发芽长叶的时候,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绿海,也是天然的风景树,这时可组织游客进行观关旅游,核桃树可为游客憩息纳凉提供好场所;核桃树挂果的时候,可组织游客品尝鲜核桃,也不枉此行;核桃收获的季节,站在树下或者爬到树上,游客可以手握核桃杆学着打核桃,感受丰收的喜悦。

2、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现状

(1)核桃产业发展状况。全县共有农户20__9户,种植核桃农户14788户,占73.7。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年产核桃干果4800吨,产量约占全州的40,全国的1/60。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了54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4。核桃在全县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核桃产业加工状况。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加工一项,每年就能解决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20__年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产品。琥珀核桃、蜜香核桃、焦盐核桃等核桃特色产品产量逐年上升。上述产品具有一定文化底蕴。“漾宝牌”核桃乳,曾获国家级两项金奖,一项银奖一个推荐奖。

(3)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状况。20__年##彝族自治县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大理##核桃文化节》,出版发行了《##风光明信片》、《歌飞核桃园》、省、州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一些介绍中国核桃之乡##的专题片和专题报道,省、州级乃至中央级报刊也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漾宝牌”核桃乳等系列产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基本与旅游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在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且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与产业化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认识上还有差异;二是产业规模化不足;三是文化品味底蕴差;四是宣传力度不够。

二、##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出路初探

央提出:“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数量的增多,而且有质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强。我们要按照州委书记顾伯平在我县调研时强调的:把##的旅游业发展同大理市联系起来,把##建设成为大理市为“前厅大堂”的“后花园”。要继续加强苍山西坡的保护建设,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自助旅游、农家旅游和生态旅游,把##建设成苍洱风光大景区中集特色自然风光、独特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的精神去做。

##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核桃树。”可见核桃在我县分布之广,由此我县只要做好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这篇文章,对我县的社会各项事业将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必须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适宜种植核桃的地区,以发展核桃为重点。在这方面各级领导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进行分类指导。由于今年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核桃特产税,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了重粮轻林的偏见思想,认为只要搞好粮食生产,农业税收就能完成,抓核桃产业只富民不富集体,对财政没有贡献,成了瞎子点灯白费蜡,对核桃产业产生了松劲思想。殊不知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我县的产量规模不够,精细加工不到位,所以没有得到更多的增值税,只要我们做好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加工工作,仍可得到可观的财政收入。

2、精心规划,加快实施。要使核桃生产达到产业化、规模化。我县的核桃产业纵比有发展,横比步伐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满足现状,吃“金字牌”的老本,发展缓慢的另一原因是: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任务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抚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重造轻管,效益不佳。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林业部门要精心规划,制定系统完整的实施方案,按县委到20__年,核桃总产量达6500吨,农民人均核桃纯收入700元以上,核桃工业总产值超1亿元的核桃产业发展思路去实施。另一方面对农民要建立有效的督促机制,吸取退耕还林的一些教训,政府投入要见实效才兑付,否则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旧剧还会重演。

3、精细加工,提高品味。搞好核桃产品深加工,努力提高核桃文化品味。一是扶持好现有的大理##核桃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首先要在核桃乳、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核桃精炼油的产品数量质量上下功夫,其次要在降低成本上作文章,扩大消费群体。(据初步调查,核桃乳60左右是党政机关用于礼品,20左右用于公费餐桌接待用,20左右属群众消费)。二是抓好核桃农贸市场硬件建设工程;三是扶持好个体私营企业核桃加工大户;四是抓好“核桃茶”、核桃工艺品等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五是在所有核桃产品上加深文化底蕴的策划和升华。总之,要彻底改变卖核桃干果、半成品的局面。

4、加大声势,扩大影响。加大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宣传力度。##核桃产业除在核桃系列产品上加大文化底蕴的升华宣传外,在20__年策划拍摄出一部介绍##核桃及核桃文化的专题片,并制作成光碟,把它作为##的礼品赠送,给到##的游客,使核桃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在省、州级乃至中央级党报党刊上加大##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的宣传,真正使世人了解##核桃。

篇4

    一、永州市旅游资源状况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永州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美丽,自然景观独特。永州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永州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永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永州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永州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永州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永州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重的新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探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永州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重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永州旅游文化的物化新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摘要:有关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永州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和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永州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新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有关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摘要: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永州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永州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的策略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和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永州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永州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永州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和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和性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和性摘要: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永州的历史文化;其次,和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拟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熟悉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永州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聚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美丽、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永州市的良好面貌。

    参考文献

    [1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摘要: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秦方,评析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J,知识经济,2008(5)摘要:164-165

    [3http摘要://hntj.gov.cn/sxfx/yzfx/200706120 013.htm

篇5

文?I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08

1竞合理论概述及问题的提出

竞合(coopetition)是指两个或以上企业(或组织)之间在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同时又在另一些活动中展开竞争。竞合观念来源于这样一种共识:在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价值创造过程及价值分享过程都会涉及一个部分一致的利益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竞争和合作问题同时存在,并且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竞合。

竞合理论出现在我国理论界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而被旅游学者引入研究则更晚,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竞合理论在研究各旅游区的资源开发、市场定位,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等方面成果较多。

从竞合理论的角度来看,丽江旅游处于大香格里拉旅游区,该旅游区涉及四川、西藏、云南三省的82个县(市、区),其中云南包括大理、香格里拉(原迪庆州)、怒江、丽江的24个县(市、区)。仅从云南所涉及的区域来看,丽江旅游文化资源所面临的竞争就包括大理白族文化、香格里拉藏族文化及怒江傈僳族、怒族文化等。虽然各种文化类型各有其特色,但如开发不当,不能体现其文化精髓,则很可能增强彼此的屏蔽效应和可替代性,对旅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丽江旅游文化开发有其值得倡导的方面,比如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在开发中保护等,但是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目前丽江已经离纳西人的丽江越来越远,而成为都市人追求小资情调的天堂,这种发展趋势,对于丽江,无论是旅游发展方面还是文化发展方面来说都是危险的。

2丽江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2.1文化开发利用不足

丽江文化的精髓就是以大研镇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纳西象形文字、纳西乐舞及纳西节日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得较为充分,纳西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传达。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还有很多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比如象形文字和纳西乐舞,其开发层次还处于观光型的基础层次,没有上升到广泛参与性的更高层次。因此它们给游客传达出的也仅是纳西文化的皮毛。

2.2古城人口置换严重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丽江旅游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时期,大量外地客商云集于此。他们在古城中收购或租用原住居民的房产,开始在古城中做生意,而原住民人口则纷纷选择到新城居住。因此原来古城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生活情趣都随着原住民的离开而逐渐消失,而古城更像是穿着纳西文化外衣的城市CBD。

2.3过度商业化

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将文化进行商业化包装,这是文化产品商品化的必然,但是,丽江的商业化开发有些过度的倾向。上述古城人口置换是一个例证,还有就是古城中酒吧及西餐馆的广泛分布也是一例。现在的丽江古城一到晚上,几乎成了烧烤、啤酒、流行音乐的胜地,知名的酒吧一条街,虽然也受到部分游客的青睐,但是大多数游客依然对其所造成的喧嚣、浮躁的氛围表示不满,认为其不符合丽江原本的情调。

2.4缺乏规范的管理体制

在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规范的管理体制是重要保障。客观的说,丽江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对于如何处理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三者的关系还是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管理的缺陷。例如,很多制作和出售纳西象形文字相关产品的商家,他们没有掌握象形文字的基本内涵就随意开发产品,一些象形文字书法产品没有严格按照规范书写,甚至是错字、别字,这无形中对纳西文化是一种伤害,归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造成的。

2.5对丽江文化精髓的理解有误区

丽江古城是纳西文化的聚集地,是上千年的纳西文化的精髓,它是整个丽江旅游产品的核心。但是现在古城给游客的体验,除了纳西建筑、青石板的街巷外,就是各种旅游品商店、酒吧和餐馆,丽江古城从“恬静”、“闲适”的文化意念,开始转向“小资情调”甚至是“艳遇”。丽江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文化之于当今社会的价值,但是却走在了远离本真,迎合游客价值观的道路上。

3竞合理论下丽江旅游文化开发的途径

基于竞合理论,作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各个旅游地,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更

好的实现竞合机制下的互利共赢格局。作为丽江来说,文化是其旅游发展中的灵魂,把文化这篇大文章做好,是提升其旅游形象,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丽江旅游文化的开发。

3.1充分挖掘丽江旅游文化内涵

丽江的旅游文化定位应该是“高原姑苏”的闲适、恬静和天人合一,与现代都市社会的浮躁、逐利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商业化包装,但是要把握好尺度,切不可舍本逐末,一味迎合游客的趣味,有时甚至是迎合低级趣味,比如“艳遇之都”称号的泛滥,有学者通过网络文本的分析发现,“艳遇”一词与“东巴”、“民族”等代表丽江的名词出现的频率几乎是相同的,甚至其对游客的文化感知影响更大。(赵仁玉、李洪波)而“艳遇”真的就是丽江文化或者旅游文化的核心吗?显然不是。丽江旅游文化的核心应该是,近千年历史的大研镇、东巴古籍、纳西音乐、节日、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等等。

3.2民族特色生活方式的再建构

现在到丽江旅游的游客都津津乐道于根据纳西族的传统民居改造而成的客栈,认为这就是体验了纳西族的生活了,当然,民居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现在在丽江古城经营客栈生意的80%都是外地客商。要还原真实的纳西生活,感受纳西人民与世无争,在细水长流中把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的生活理念,仅仅靠老房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对丽江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生活方式进行再建构,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控制商业规模,规划好开发的商业类型,尽量还原丽江原本的自然人文生态面貌,让游客能够感受一个真实的丽江。

3.3加强丽江旅游文化开发的监督管理

篇6

关键词:旅游文化 开发 历史沿革

1、界定

旅游文化作为旅游学科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由起始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1]。陈传康(1996)指出:当今旅游开发的本质是旅游文化开发[2]。旅游文化既涵盖旅游主体的文化,同时也包含旅游客体与旅游媒介的文化。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表现在理论与应用两大方向上,但是与国外的旅游文化研究一样,国内研究也存在着轻理论重应用的倾向[1]。旅游文化理论研究涉及旅游文化的概念、基础、特点、传统以及结构体系等内容;而旅游文化应用研究主要指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赵飞等(2004)认为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包括对旅游文化应用理论、旅游文化开发实践以及文化开发研究方法的研究[3]。

2、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历史沿革

2.1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评述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始于1978年,而对于旅游文化应用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以旅游文化开发为主的旅游文化应用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喻学才,毛桃青(1994)以南京为例,认为旅游历史文化开发必须解决好今人和古人对历史遗迹的争议问题[4]。束有春,焦正安(1998)提出可以围绕佛教等宗教文化开发一些旅游文化项目[5]。彭欢首[6]等对长沙市以及泰山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于文脉开发、旅游文化开发策划以及近几年被学者普遍运用的文化人类学以及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或视角。

2.2文脉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是集综合性、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积淀以及自然环境为一体的四维时空组合。

陈传康(1996)在国内首次将文脉引入旅游开发中,他认为旅游开发规划应当充分重视对文脉的发掘,景区开发规划既可以顺应当地的文脉,也可以突破文脉,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2]。张国祥,杜强(2012)认为成功的旅游规则,一定会对当地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交化脉络,并将其融入项酋的主题定位、产品谱系之中,形成差异化品牌,最终在良莠不齐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他们从涉县娲皇宫规划中,提炼出女娲文化的主脉,从而打造了全窗顶级的女娲文化体验境区。

3、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3.1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研究

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研究对于旅游文化的开发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作为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研究占到了整个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的较大比重,其中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相关研究所占比重在不同年份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上普遍较大。邵永平(2012)通过对察布查尔县发展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提出了察布查尔锡伯族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即:制定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创造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民俗旅游文化创意行业、开发民俗旅游文化新产品以及引进和培育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人才。

3.2区域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旅游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空间分布的变异性特征。旅游文化区划的主要依据是作为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域旅游文化开发要着力于不同地域的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开发要把握主导因素原则、相似性原则以及地域完整性与区域集中性原则。以湖北鄂州为例,从旅游文化视角出发,就区域旅游文化的表现形式、空间格局及其行为趋势,探讨了其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区域独特性,从而揭示其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

3.3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目前,国内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正逐步开展起来。如探讨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学术渊源、研究立场,揭示其对建构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启迪意义,认为在制定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的同时,要采用人类学研究方法中被称为“影响分析”的方法,将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相关因素都放在一起考虑,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旅游失控或者旅游资源的过度利用。

3.4基于符号学视角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l9世纪以来,符号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使许多相关的学科发生了变化。国外许多学者尝试运用符号学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符号学是作为跨学科的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为提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提供了更加理性、明晰、规范的原则。旅游主体文化包括旅游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心理、行为方式等内容;旅游客体文化包括旅游历史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等内容;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服务文化等内容。将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旅游文化开发上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基于符号学的旅游商品文化研究、旅游建筑文化研究以及旅游行为方式研究等方面。

4、结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研究,尤其是是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还不够成熟。从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定性分析方法被普遍采用,涉及到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基于文脉的旅游文化开发、旅游文化开发策略、区域旅游文化开发、民族旅游文化开发等内容。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渐从人类学以及符号学角度出发对旅游文化进行研究,但是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人类学以及符号学作为与文化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有着较为成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研究来说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在研究趋势上也会逐渐成为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学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6(5):31-34.

[3]赵飞,彭华,姚静.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2:48-52.

[4]喻学才,毛桃青.关于南京旅游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1994.

篇7

在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前提是要深刻理解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地域文化是综合自然地理概略、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历史发展等因素在一定地理区域上各类文化事项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以地理区域为界将文化划分,所以地域文化属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但同时又属于特定的时代。旅游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具有旅游吸引力,体现人类文化内涵,并能够产生一定经济和文化效益。有些学者将旅游文化资源分成如下四类:一是自然景观类,如森林、湖泊等综合类自然资源,戈壁、沙漠等地质地貌等。二是文史传说类,如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民谣故事等。三是建筑器物类,如综合人文旅游地、景观建筑、历史文物、民族服饰等。四是非物质类,如民间工艺、习俗、礼仪、信仰等。不同的学者分类和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认为旅游文化资源是由旅游物质文化资源、旅游精神文化资源和旅游制度文化资源组成。

2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1西安地区旅游业概述

西安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古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例如,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秦始皇陵兵马俑、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和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有高垄断性的文物资源、古城遗址、寺院、庙宇、陵墓等。

2.2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评价

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质量高,占旅游资源的比重大;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凝聚并承载着这个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内涵,同时展示该地域的文化水准、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不但满足了旅游者追求异地文化差异的满足感,而且成为旅游的优势资源。虽然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巨大,但是很多旅游文化资源同性质强。因此,需要不断挖掘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潜力,改善和保护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在保持历史特色的条件下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

3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

3.1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类型准确定位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离不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使旅游行为变得更有特色,更具魅力,反过来旅游行为承载并传播了地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对应不同的旅游文化资源,只有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才能使得旅游业繁荣发展。所以从地域文化角度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只有首先对旅游文化的地域类型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才可以依据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制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案。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自然资源景观,也造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高原、荒漠等造成不同的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资源地域类型初步定位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具体确定该区域的地理和旅游资源结构、旅游业综合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2依据地域文化特点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可基本分为传统人文景观型、现代人文景观型、自然景观型、自然人文和谐景观型和特殊环境型。对于自然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地域自然景观占主导地位,所以要合理利用其生态旅游;对于现代人文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旅游地域大都分布在沿海等重要交通地理位置上,经济比较发达,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所以要充分利用该地域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对于特殊环境型的地域文化,像新疆、青藏高原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物资、经济都比较落后,但是它的旅游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持和保护观光旅游景点的人文内涵,避免这些旅游文化资源景观被过度商业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开发全方位的旅游文化资源。

3.3对旅游文化资源综合评价并进行多元化开发

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把握其旅游要素,还要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功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例如,结合西安地区的旅游资源评价对其进行综合开发。西安的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高,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绝无仅有的类型吸引众多游客;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大,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容易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可以深入挖掘这类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吸引有文化素养的旅游者。西安是具有悠久的人类发展历史的地域,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具有密切的关联,历史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强盛王朝在西安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开发旅游资源,而其他地方难以与其项背。

4结语

篇8

[关键词] 文化生态旅游 文化资源 都峤山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尽管旅游者出游动机各异,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活动就是旅游者用货币购买的一种异地文化体验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资源是旅游地实现持续发展的源泉。然而,旅游业在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下,往往忽视旅游活动对旅游地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影响,再加上目前的旅游行业对保护旅游地文化生态环境的意识明显不够,致使许多旅游地的文化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整体的旅游吸引力下滑。在当前的文化资源开发“热”过程中,一哄而起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重文化形式轻文化内涵的浅层开发、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开发”等现象也是随处可见。文化资源如何实现持续利用已经成为需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旅游界应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旅游开发理念,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一、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探讨比较少,其概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黄安民等(2000)提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文化景观,促进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区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刘少和等(2004)则认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生态资源为体验对象,旅游活动各方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旅游形式或产品,是生态旅游的新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特殊形式。刘清泗等(1999)把文化生态旅游视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将其定义为: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要以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开展旅游活动。在此基础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上述三个概念对文化生态旅游的表述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个概念着重强调了出游目的是体验旅游地文化,而第二个则强调了旅游活动与旅游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第三个则提出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把文化生态旅游定义为: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

二、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1.体现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其文化景观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在一定的地域背景人们形成了特定的世界观、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如人际交往习俗、服饰、饮食习俗、住居习俗、建筑习俗、婚嫁习俗等等。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往往是追求一种文化的认同或者文化的差异。因此,旅游产品只要能够把地域文化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对旅游者就会有吸引力。

2.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

在充分考察和分析旅游地旅游文化全貌的基础上,提取其精华,以旅游文化的精髓为开发突破口,实施有重点、带动效应显著的开发策略;对初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进一步转化、优化、深化,提高其产品档次和素质;对旅游文化中尚未引起重视,但又具有深厚潜力的资源,应加大开发力度,使之脱颖而出。

3.旅游者与旅游地和谐共处原则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影响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而实现的,人类的文化越发达,人对环境的利用越广泛,其影响也就越大越深入,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固有的联系,系统内部有着独特的物质和信息流及系统的反馈调控机制。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文化生态学原则,要有利于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发展,要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和谐共处。在这个和谐的大系统里面,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政府各自都有应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4.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的。开发的旅游产品既要满足游客的文化认知需求,又要防止对旅游地的文化生态完整性、文化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应严禁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三、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要点

1.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与发掘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的各种人文景观及其形成的特定文化,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物质的人文景观如文物古迹、建筑工程等;非物质的文化吸引物如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等。

总体来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蕴涵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自然景观要注重其科学内涵、美学内涵和附会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发掘则要注重其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

2.注重原生态,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构筑了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只有保护好文化产生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文化的发展才会延续,保护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等重要。开展文化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相辅相成,充实生态旅游的内涵,使生态旅游变得更加完整。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生成的生态特征之一是多样性,保护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地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文化演变规律及发展生态旅游标准来进行文化嫁接和文化保护,其中物质性文化生态资源需要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地域文化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在相关人力资源方面做必要的投入。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文化生态旅游的产品系列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物古迹游、寻根谒祖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等。

四、玉林都峤山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都峤山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都峤山位于广西玉林市容县,是国家AAAA级景区。都峤山是我国道教第20洞天,远在汉代即有刘根、华子期等人入山修道,相传晋朝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都峤山又成为佛教圣地。唐代山中建有相当规模的九寺十三观。灵景寺古时即为海内名寺。其后宋朝又在宝元岩中筑殿塑造和奉祀孔子及其弟子,于是都峤山便成为佛、道、儒三家并兴之地。此外,历代名人赞誉都峤山的诗文很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写的广西的游记中,最长那部分就是都峤山游记。都峤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发育有秀美、壮丽的丹霞地貌景观,山顶峰丛等地质地貌景观十分典型。

2.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向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旅游开发现状,都峤山应围绕“三教胜地・丹霞奇葩”的文化主题进行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主导方向包括:努力打造丹霞地貌地质公园;深挖宗教内涵,打造宗教圣地;发掘、修复历史遗留古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1)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打造宗教圣地

宗教的万物平等、贵生、天人合一、构建人间仙境等观点与实践,既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还营造成了许多洞天福地,成为今人旅游观光、陶冶情操的生态示范园。

①目前都峤山的宗教旅游还只是停留在 “看庙拜佛”的层次上,寺庙缺少人气。要改变这种情况,需注重动态参与项目的策划。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开发并形成多种与宗教节日、宗教规仪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可以在宗教节日举行不等规模的庙会,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参与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入开展。近年,都峤山举办了斋食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为开发参与项目开了一个好头。

②深挖宗教文化内涵,因势利导,让宗教信徒和民众在旅游中通过外在的他律和内在的自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把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地质地貌科普旅游――提升景区文化品味,普及科普知识

都峤山要发展地质地貌科普旅游,首先要尽快对都峤山旅游资源开展全面详尽的综合考察,重点在中区和东区,在详尽了解全区的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申报地质公园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旅游规划。都峤山的地质价值主要在于有重要观赏和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申报都峤山地质公园是把它的科学内容化作重要旅游资源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既要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又要建成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学研究与科普的基地。

①加强对旅游区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导游词中可以多穿插一些浅显易懂的地质地貌科普知识;

②结合旅游区建设,对较为重要的地质地貌景观挂牌介绍,使一般散客也能够很方便地了解科普内容;

③开展原始风光考察探险游,目前都峤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其西区和东北区一带,大部分地区还未进行开发,自然环境保持相对原始状态,只要适当选线,劈开荆棘,编排内容,便可以组织“回归自然”原始风光探险考察旅游。

(3)历史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增多旅游亮点

建于明代的“七十二房井”是珍贵的历史遗迹,但现在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反而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应该尽快将这些古民居妥善地保护起来,并在其旁边修建仿制品,立标识牌介绍古民居的来龙去脉。这样,不仅充实了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的内容,也能让游客深刻体会先人生活的艰辛,对游客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都峤山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能够展示给游客的只有很少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搜集、挖掘先人留下来的珍贵石刻字画、建筑、房舍、古诗文等,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

4.文化环境保护的内容

旅游者在旅游区内的文化体验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如果文化物质载体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或消失,文化延续所需要的条件就不再满足,从而体现的文化就会有不等程度的流失。都峤山属于丹霞地貌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加强对文化载体的保护就更具实际意义,具体的保护对象有:(1)植被与水体:植被与水体是丹山碧水、绿树鲜花组合景观的重要要素,都峤山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故植被与水体的保护就非常重要;(2)地质地貌景观:是最能体现都峤山丹霞地貌美学、科学价值的物质载体;(3)文物古迹:如“七十二房井”、寺庙等;(4)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生产生活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周正刚: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求索.2004(11):107-109

[2]黄安民 李洪波:文化生态旅游初探[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3):56-58

[3]刘少和 张伟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J].思想战线,2004,3(30):122-125

[4]刘清泗 刘 敏:易县旅游文化生态的特点及开发研究[C].全国第14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长白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1999.7

[5]彭 华:关于旅游地文化开发的探讨[J].旅游学刊,1998(3):43-46

篇9

一、旅游文化深度开发原则

为了避免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遵循四大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当前我国各旅游景区(点)或相关单位在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过程中需要首先以市场需求为杠杆,只有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品价值。

(二)个性化原则

旅游景观能够吸引旅游的关键点就是要有鲜明的个性,这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灵魂。然而,现如今,我国依然有许多景区存在着旅游项目开发雷同、旅游产品开发单一、旅游方式单调等问题,现已成为各地区旅游开发工作面临的巨大难题。因此,想要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就必须要结合本地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尽量突出地域性、文化性等差异。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要建立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上,正确衡量开发区生态资源的重要性,确定合理旅游环境容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综合性原则

主要包括开发内容、开发形式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发展,以实现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协调统一。

二、当前我国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重要性

(一)当前我国各地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重要作用

随着旅游业市场竞争力逐步加大,许多旅游城市都开始注重旅游文化深度的进一步开发,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基础设施得到深度开发

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该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成熟与否。以海东市为例,该市极为重视景区基础设施的深度开发,强化旅游交通(辅助旅游的“六纵六横”公路网络)、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接待、周边综合环境配套、餐饮住宿、旅游商品开发等多个方面的建设。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该市共计实施此类旅游项目达到35项,共完成投资7.6亿元,且争取到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250万元。不仅如此,海东市还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举办许多享誉国内外的体育赛事来拉动当地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不断研发和壮大本地区特色产业,例如互助盘绣、化隆回绣、循化博艺黄河石等,有力的提升了海东市旅游文化内涵。

2、统一营销,凝聚旅游品牌

虽然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地区接待游客数量也在逐年攀升,但是许多地区在景区(点)建设上依然难以实现“多点合力”。事实上,结束“满天星”状态,避免各自为战是实现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山东淄博市为例,该市整合规划了全市旅游资源(拥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50家),不仅提出了“齐风陶韵•生态淄博”的旅游品牌口号,更是逐步结束以往单打独斗的旅游营销策略,以本地区旅游主管部门为媒介,统一对外宣传,并策划统一主题,以整体关注度来提高本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对外竞争力。

3、突显特色化、体验性

由于当前我国旅游产品较多,旅游者的选择性增加。各旅游城市势必需要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特色,以增加旅游吸引力。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为例,该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对自身旅游产品文化进行了合理定位,并深度挖掘旅游特色,以体验性旅游为核心,不断深化旅游文化内涵。一方面,潮阳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对此该区旅游部门深入挖掘海洋旅游市场,并结合“海洋文化、潮汕人文、华侨文化”三大主题,打造旅游海洋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潮阳区海洋资源形成了五大平面(内海、外海、滨海、海滨、海滩)和三大立面(海空、海面、海下),开辟了包括“海洋农庄旅游”、海滩旅游、海滨旅游等平面旅游特色,以及海空水上滑翔伞、海面快艇、海底潜水等全方位立面旅游特色。不仅如此,该区针对不同的旅游项目还设置了文化体验、立体式海洋体验等多种体验形式,使得旅游产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4、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中国传承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极为宝贵,许多旅游城市也开始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旅游业。以信阳茶文化为例,其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路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茶俗文化开发。包括客来敬茶、客云顶上茶、亲朋送茶、香茗献茶等。茶馆文化开发。例如元贞茶社、龙潭茶馆等都极具文化特色。禅茶文化开发。例如净居寺禅茶的“净”、灵山寺禅茶的“灵”。茶艺茶道开发。这种深度开发茶文化的旅游文化开发形式深受旅游者的追捧,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二)旅游文化深度开发重要意义

综上可见,旅游文化深度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

1、有利于合理规划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凝聚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将会大大提高该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资源价值。例如上述提到的山东淄博市、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等,其在合理规划自身旅游资源基础上,通过统一营销或者体验式营销的方式让顾客产生旅游需求。这种“人本主义”的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持续发展性。

2、有利于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篇10

关键词:秦皇岛;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1 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秦皇岛是我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国首批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国家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社会环境,使秦皇岛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秦皇岛旅游资源类型齐全、景区数量较多,大多数旅游景区代表着秦皇岛深厚的旅游文化。截止到2019 年2 月,秦皇岛共有A级景区34 处,其中2A级景区9 处,3A级景区8 处,4A级景区16 处,5A级景区16 处,详见表1 。秦皇岛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长城文化、孤竹文化、秦皇求仙文化、闯关东文化。

2 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2.1 长城文化

秦皇岛拥有着众多的长城旅游资源,并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山海关作为“天下第一关”,在明清时期有着非常重要的军事地位,同时山海关也是将山、海、关融为一体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在明清长城历史中有着很强的代表性。角山长城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山”,角山是燕山余脉,地势险要,是我国集山、关、寺为一体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老龙头长城是我国万里长城入海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入海石城,因为人们常把长城比作一条蜿蜒于中国版图上的一条巨龙,而老龙头恰巧是我国长城的东部入海处,因此就像是巨龙的头一样,老龙头因此而得名。秦皇岛除了拥有众多著名的长城地段外,在板厂峪还发现了明代城砖窑遗址,目前共发现200 多座砖窑遗址,这在我国是一次重大发现,人们到板厂峪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长城城砖的烧制过程。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是我国三大长城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向人们详细介绍了我国长城修建历史与长城代表的构成部分,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可以更系统地深入了解长城相关知识。

2.2 孤竹文化

秦皇岛卢龙县被称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诞生于商朝初期,是冀东辽西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目前,秦皇岛市主要有孤竹文化公园和桃林口风景区。孤竹文化园向人们展现了孤竹文化,园中的“中国孤竹文化之乡”雕塑展示出卢龙县孤竹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卢龙县的桃林口风景区中“玄水湾・清圣山”也是孤竹文化的代表,在桃林口风景区中有介绍孤竹文化的雕塑和刻字,百世口碑长廊中向人们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名人对伯夷、叔齐的赞美。

2.3 秦皇求仙文化

秦皇岛市是全国唯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城市,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5 年东巡碣石―秦皇岛,并在此拜海,先后派卢生、侯公、韩终等两批方士入海求仙,寻求长生不老药。秦皇岛市为了纪念秦始皇在这里求仙建立了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从1992 年开始,秦皇求仙入海处每年在端午节都会在这里举办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吸引大批游客来这里望海祈福。秦始皇行宫遗址,又被称为“金山嘴古城遗址”,该遗址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金山嘴及其附近,面积6 ×104m2 ,遗迹遗物都表明当年此曾有大型建筑群。游客到秦始皇行宫遗址可以更好地了解秦朝时期的建筑特点,同时对秦皇求仙文化也会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2.4 闯关东文化

由于山海关的重要位置,人们习惯将山海关以内称为“关内”,山海关以外称为“关外”。19 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人口大迁移,关东大多数汉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目前,秦皇岛山海关古城内有闯关东雕塑,人们可以通过成组的雕塑感受到当时关内人们迁移到关外的情景。在古城内还有一座闯关东文化体验园,这里详细介绍了闯关东的历史,利用陈列的物品和雕塑向人们展现了闯关东的相关内容。

3 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3.1 开发旅游文化商品

秦皇岛市可以围绕主要文化开发旅游纪念品,将长城文化、孤竹文化、秦皇求仙文化、闯关东文化等融入到旅游商品中。秦皇岛市可以举办主题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围绕代表旅游文化开发旅游商品,获奖商品可以进行推广生产,在各大旅游景区和旅游纪念品商店进行销售,通过旅游商品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秦皇岛市旅游文化,带动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

3.2 开发文化专题旅游线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幸福,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旅游活动中人们由传统的休闲观光旅游逐渐转变为对文化的追求。秦皇岛市各旅行社可以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专线,将长城文化、孤竹文化、秦皇求仙文化、闯关东文化开发成旅游文化线路,每条线路要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基本要素,在主题线路中要把能够体现主题文化的景区串联起来,线路中要融入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比如专题讲座、旅游文化研讨等活动。在线路开发中要注意文化内涵的挖掘,要让游客真正体会的旅游线路中的文化底蕴,通过参加专题旅游线路能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文化收获。

3.3 开发旅游文化主题表演

为了更好地弘扬秦皇岛市旅游文化,可以开发主题表演,将文化主题通过表演的形式更好地传播出去。主题表演可以分为舞台豪华型、花会队列型、分散荟萃型3 种类型,秦皇岛市在开发文化主题表演时3 种类型均可采用。可以在剧场进行定期表演,在旅游旺季可以适当增加演出场次,在旅行社、各大旅游网站、旅游景区及秦皇岛市主要火车站、飞机场等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人观看演出。除了可以在剧场进行演出外,还可以在各大景区进行主题演出,演出形式可以结合景区自身情况和演出内容选取上述3 种形式的一种或多种,同时要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让游客进入景区便能够感受到深厚的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陈化,杨方芳.浅谈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J].统计与管理,2012(06):91-92.

[2]李强华,王芳.秦皇岛地域文化开发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4):62-66.

篇11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永州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永州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永州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永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永州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永州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永州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永州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研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永州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意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永州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关于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永州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与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永州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永州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永州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与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永州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永州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永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与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永州的历史文化;其次,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仿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认识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永州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结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永州市的良好面貌。 

篇12

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区域旅游产品体系的开发也不断深化。资源禀赋条件、旅游市场条件、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条件和现有旅游产品层次等条件的差异,使得区域旅游产品体系中各类旅游产品分布在不同的梯度水平上。洛阳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也呈现不同的梯度分布,在洛阳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开发出富有层次性的梯度化旅游产品体系,以根据不同的产品层次定位不同的游客群,制定不同的开发策略,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给予不同的人才、资金等条件支持,从而打造出洛阳文化旅游产品中的精品,使洛阳整个区域的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向着系统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

一、洛阳实施旅游文化资源梯度开发的意义

洛阳旅游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类型涵盖石窟、博物馆、古人类遗址、古城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名人故里、森林公园、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特色街区、庙会、水工建筑、特色餐饮、工商企业等方面,以此为基础,洛阳的旅游产品种类丰富,部分旅游产品品味很高,但同时洛阳旅游产品体系中的各类旅游产品也处于不同的开发层次上,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分异。只有对处于不同梯度的旅游产品进行分重点、有层次的开发,才能促进洛阳旅游产品体系的综合开发,进而完善旅游产品的体系和结构,促进洛阳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洛阳市域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必然具有某些相似性,如果只依靠市区内龙门石窟等高梯度旅游产品的组合必然会造成某些结构性缺陷,进而影响洛阳市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中低梯度的旅游资源或产品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有效的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进而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洛阳市域内各种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协调发展。

旅游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高梯度的旅游产品在刚推出时容易吸引游客,但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当高梯度的旅游产品或旅游产品组合在一段时间里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如果不及时做出调整和更新,往往市场占有率不容易扩大,甚至不能维持原来的市场占有率。当高梯度的旅游资源或产品遇到这样的困境时,中低梯度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则可以起到加速区域旅游产品更新的作用,从而刺激旧客源市场,拓宽新客源市场,吸引新老游客到洛阳,从而延长区域旅游产品的周期,保持洛阳旅游产品的生命力。

进行旅游资源的梯度化开发,可以促进中低梯度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中心区域环境和社会压力的合理分散,进而使洛阳市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化,有利于洛阳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旅游资源梯度开发,构建梯度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使洛阳市内旅游产品具有生命力,旅游空间结构合理,可以使游客对洛阳旅游的满意度提高,这对于确立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促进洛阳旅游经济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洛阳旅游文化资源梯度开发的阶段和旅游产品体系梯度特点

区域旅游产品梯度开发阶段分为单一高梯度旅游产品开发阶段、旅游产品梯度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产品梯度苑⒌恼合阶段、旅游产品梯度开发的完善阶段和旅游产品梯度苑⒌暮笸埔平锥巍D壳奥逖舻穆糜巫试刺荻瓤发已进入到整合阶段,即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到资源整合阶段。此一阶段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开发,是旅游产品梯度开发的全面开展阶段,不同于前两个阶段的以资源为导向。这一时期以市场的调节作用为主,辅之以政府引导,旅游产品开发中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开发得到改善,中低梯度旅游产品的开发逐渐规范化,开发投入也越来越大。同时,区域旅游产品的整体布局合理化开始受到开发者的重视,旅游产品体系低梯度的产品开发进入合理有序的阶段。

从洛阳旅游资源的情况可以分析出洛阳旅游产品体系的梯度特点。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位于洛阳旅游产品体系的第一梯度,开发规范,且开发时间长,产品品味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强,处于旅游产品开发的成熟阶段,占旅游市场的份额大。老君山、鸡冠洞、重渡沟、龙峪湾、白云山、小浪底大坝旅游区等位于洛阳旅游产品体系的第二梯度,开发时间相对较晚,但产品品味高,开发层次也较高,占旅游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正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成熟阶段迈进。位于第一、二梯度的多为洛阳市区和县区的代表性景观景点,其他景观景点则处于洛阳旅游产品体系的第三、四梯度。位于这一梯度的旅游产品的情况较为复杂,总体上产品品味不如第一、二梯度的产品品位高,有的开发早但却未知名,有的开发较晚,开发秩序呈现出较为混乱的状态,但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也正在走向规范化。

三、洛阳旅游文化资源梯度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

同处于洛阳市域内,但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条件的不同,各个小区域的文化资源存在着很大差异,资源禀赋存在着呈一定趋势递增或递减的现象。这种差异存在于资源的类型、数量和质量上,从而构成了洛阳市区域旅游资源本身的梯度差异。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产业的基础,其梯度差异必然导致洛阳市旅游产品和旅游空间结构的层次划分,即一部分旅游产品或一部分区域受游客的欢迎,而有些旅游产品或旅游区域则容易被游客忽略。

(二)旅游市场的差异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旅游市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旅游市场占有率、游客的需求、旅游供给等旅游市场因素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明显,这些因素的梯度差异必然会影响洛阳旅游产品和整个旅游产业的梯度分布。如游客对某一景点偏爱,就会使这一景点的市场占有率高,该景点的供给往往就会处于充足状态,这一景点就是洛阳市的高梯度产品。相反,那些容易被游客忽略的景点则处于洛阳旅游的低梯度位置。

(三)旅游产业配套条件的差异

旅游产业配套条件不仅指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因素,还包括政府政策、资金支持、旅游企业、旅游产业聚集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也会造成旅游产品和旅游空间结构的梯度差异。如政府政策直接影响某一旅游产品的未来走向,政府对某一旅游产品比较重视,对这一产品进行了系统规划、市场营销等安排,这一产品就会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人力、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就更容易扩大市场占有率,那么这一产品就会凭借这些优势占据洛阳市旅游产品高梯度的位置。可见,旅游产业配套条件进一步推动了洛阳旅游产业的梯度差异。

(四)旅游产品的差异

旅游产品的条件也是影响洛阳市旅游产业梯度差异的重要因素。旅游产品的品味、知名度、开发程度等不同程度的差异,也使得一部分产品处于高梯度位置,而另外一些产品则处于低梯度位置,从而影响了洛阳市旅游产品的排位和空间结构。如龙门石窟的品位高、知名度高,政府又花大力气进行建设,开发层次高,自然龙门石窟就处于洛阳旅游的高梯度位置;而县区的许多历史人文景观,知名度不高,旅游相关部门投入又少,开发很有限,他们自然就处于洛阳旅游的低梯队位置。

四、洛阳旅游文化资源梯度开发的内容和策略

洛阳旅游文化资源梯度开发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指资源开发的时间梯队,二是指资源开发的空间梯队,三是指资源开发的产品梯队。也就是说资源的开发要依据资源的禀赋,以市场、资金和技术为导向,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同时要区分资源开发在内容上的轻重,按照资源所处的梯度采取不同的开发手段,进行不同的投入。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空间布局,资源性质相近或者资源分布比较集中、旅游功能互补性强的地方尽可能的进行组团式开发,以形成比较合理的旅游景区空间布局,联合打造旅游品牌。洛阳文化旅游品牌构建的产品梯队应该有国际旅游极品、国内旅游精品、区域旅游强品和特色旅游名品,形成洛阳旅游产业的国际队、国家队、地方队和特色队四个旅游梯队。

要打造支撑洛阳文化旅游品牌的产品梯队,就应当根据洛阳旅游资源梯度开发所处的阶段特点,对各梯度旅游产品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政府的支持

对各个梯度的文化旅游产品政府都应该提供支持,只是支持的方向不同。第一梯度的旅游产品政府应更多提供人才、技术上的支持。位于第二梯度的旅游产品政府应全方位提供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位于第三梯度的旅游产品各级政府应将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作为重点支持手段。

(二)旅游产品的开发

第一梯度的旅游产品应创新旅游产品形式,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位于第一梯度的旅游产品开发已经比较成熟,因而开发它们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创新产品形式,深度挖掘和展现其文化内涵。位于第二梯度的旅游产品应创新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提高旅游产品品味和档次。对于位于第二梯度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无论时间早晚,现有的开发模式一般是适应这类产品的开发的,但是市场是不断发生变化,游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应创新产品开发模式,满足高层次市场的需求,同时提高自身的产品品味。位于第三梯度的旅游产品应分层次、有重点的开发梯度内旅游产品,培养梯度内有竞争力的产品层次。第三梯度的旅游产品往往还没有形成有代表性的突出产品,因而应有重点的进行开发,培养有竞争力的产品层次。

(三)旅游营销的策略

位于第一梯度的旅游产品应采取多方位营销策略,实施国际化营销对策。位于第一梯度的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相对已经较高,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它们在旅游营销上应向国际进军,加强国际旅游形象的宣传,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增强国际影响力。位于第二梯度的旅游产品应当深化联合营销策略,扩大国内旅游市场竞争力。联合营销一是洛阳市各县区的联合营销,二是与其他旅游区的联合营销,通过联合营销,吸引更多的国内旅游者,以巩固自己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位于第三梯度的旅游产品应开展重点营销,争取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位于第三梯度的旅游产品在国内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所以应立足扩大市场,开展重点营销,将洛阳本市、洛阳市周边地区和河南省地市作为主要营销对象,以争取主要客源,扩大市场占有率。

篇13

【关键词】辽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17-02

一、 前言

辽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在近3000年的发展历程中,辽宁饮食以满汉为龙头、鹿鸣为创新、辽宁地方风味小吃为基础,吸取了全国各大菜系的精华,结合本地区传统口味特点,磨砺研精,推陈出新,突出自己的风格,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辽宁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一)旅游饮食文化开发的基本原则

1.充分体现辽宁的地域风味特色,以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求奇、求特、求优等心理需要,让每个来到辽宁的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并根据游客的消费层次和消费习惯,设计配套不同档次的旅游饮食产品。

2.注重辽宁传统旅游饮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辽宁的传统小吃很多,如马家烧卖、老边饺子等已经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在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新,突出和强调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一些小吃面临比较尴尬的境地,如果不注意保护,有一天就会从我们身边丢失。

3.饮食产品的开发要有全局观、整体观、产品应有辽宁地域特色。饮食产品要成系列,即与整体旅游产品的开发相结合,综合考虑旅游景观的特点、设施、氛围等旅游因素的特点。如沈阳故宫与满清皇家饮食的结合开发、张氏帅府与四绝菜等。

(二)实施辽宁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措施

1.树立饮食文化资源观。民以食为天,数千年来饮食从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渐升华为人类的一项文明享受,甚而散发着艺术的美感。其内涵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旅游餐饮不要只着眼于为旅游者提供基本的饮食需要,而应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2.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建立资源信息系统,并给予准确的评价,分析其吸引力和开发潜力,包括明确饮食文化吸引物的知名度、历史价值、可接受性、开发的可行性、开发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如某些烹饪原料可能产生环境破坏)、与其他旅游文化资源的关系等。

3.加强旅游餐饮业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尽可能杜绝旅游餐饮行业的不正当竞争,维护辽宁旅游业的形象。

4.开展饮食文化产品宣传。包括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手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

三、辽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

(一)转变观念,把辽宁饮食文化打造成宣传辽宁形象的窗口

就目前情况看,辽宁的餐饮业具备了向外发展的条件,但还处在一种“单兵作战”的状况,还缺乏组织。“协同作战”的任务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来承担。外地人来辽宁吃饭,第一印象就是辽宁的形象,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辽宁饮食文化的内涵,提升辽宁饮食文化的品味,使之成为外地人了解辽宁的窗口。如吃到“马家烧卖”就会感受沈阳的悠久历史文化,吃到“驴打滚”的小吃也同样感到阜新非同一般,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了解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辽宁的形象魅力。

为了帮助辽宁饮食文化走出本地的小圈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许多同仁做了积极的工作,如建在沈阳的“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 建有十七个功能展区,向世人展示了丰富而又珍稀的饮食器具和文化,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辽宁的形象。辽宁省烹饪协会举办的“辽宁饮食文化节”不仅让家乡的人了解了辽宁的饮食文化,品尝到辽宁的特色餐饮,同时也是对外极大的宣传了辽宁。但是目前看还是有些不足,因此笔者建议今后要积极开展辽宁饮食文化系列宣传活动。可以编写《辽宁饮食文化》系列专著,系统清理我省饮食文化家底;举办 “辽宁饮食文化”大型综合性的展览,展示历史文化底蕴,激活历史文化资产,带动文化资产运营,促进市场发育;还可以拍摄“辽宁饮食文化”电视系列专题片,提高辽宁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增强辽宁人民对本地饮食文化口头的和多种媒体的宣传意识,促进辽宁酒类、食品、餐饮等行业的企业文化发展,增强相关企业的CI意识;提高辽宁餐饮品牌的文化品位,增强市场感召力。而像“辽宁饮食文化节”这样的活动不仅仅要成为扩大辽宁餐饮产品知名度的一个新媒体,更要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加强旅游饮食文化商品的开发

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辽宁辽宁饮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着丰富的民族美食资源、土特产资源,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餐饮名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竞争,有许多名牌淹没消亡了,有的正在走向没落,辽宁的名小吃很多,诸如马家烧卖、沟帮子烧鸡、那家白肉血肠、锦州小菜等均有百年以上的传承历史,是外地来辽(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的客人首选的饮食,但可惜有的己面目全非,不仅没有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抓紧时间抢救这些名牌,已是刻不容缓的事。还有一些民间小吃,都是民间艺人千锤百炼的精品,如果能够挖掘整理出来,肯定会为辽宁的餐饮增色不少。辽宁餐饮业还要搞大,既包括规模的扩大,也包括质量的提高。要破除门户之见和论资排辈的思想,大胆推陈出新,增加辽宁菜系的品种。以东北地区盛行的锅包肉为例,似乎就是个大众菜,但是在辽宁却经历了三次创新,民国初年我们辽宁的做法和东北其他省份差别不大,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加入番茄汁,再到近年来的菜、汁分开,这种在技法上的不断创新,这就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辽宁锅包肉菜品的特色。我们应善于将其和旅游活动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饮食成为名牌旅游商品。

(三)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旅游餐饮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餐饮市场发展日新月异、同行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旅游餐饮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高素质的员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辽宁饮食文化的开发,要求从业人员素质高,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懂得餐饮理论和技巧,还要懂美学、艺术、历史、民俗、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大力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同时加强与餐饮界的联系与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使我们辽宁的饮食文化经久不衰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 结束语

总之,辽宁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有着很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在开发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深挖历史文化底蕴,以促进旅游、文化发展和保护环境为宗旨,开发好辽宁饮食文化资源,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并促进辽宁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辽宁旅游局.导游基础知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2]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4).

篇14

关键词:民俗旅游;文化商品化;民俗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077-02

一、文化商品化的内涵

文化商品化是旅游人类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字面理解,“商品化”就是把货物或者服务转变为商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商品化是指经济价值被附加到之前并非经济学考虑的一些事务上,如思想、特性、性别等市场贸易涉及看似可以交易的商品的一切事务。韦伯斯特字典认为,商品化是指把内在价值或艺术品转变为商品。在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将民俗文化资源经过包装、精心设计成旅游产品,向旅游者展示以吸引他们的到来,这个过程,被旅游学者们称为“文化商品化”。有学者在探讨民俗旅游工艺品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的时候,把商品化分为主动商品化和被动商品化,即文化商品化除了由于外来者的到来所导致的被动商品化之外,如今东道地区也学会了为迎合游客而主动使自己的文化商品化[1]。这充分表明,商品化的概念在当今社会已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一个传统上的贬义词,而是一个被赋予了新的经济、文化内涵的新名词。

二、文化商品化对新疆民俗旅游开发的积极影响

新疆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结合了自然、文化资源、奇异的民族风情等的高层次文化旅游,能够使旅游者在体验异域民俗风情的过程中在求新、求异、求知、求奇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满足。近年来,无论是自治区还是兵团,都在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努力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促进新疆民俗旅游艺术品的持久发展

在民俗旅游兴起的过程中,“民俗传统艺术品”是首先出现的。当旅游者来到新疆购买当地的传统艺术品时,由于当地人看到出售传统艺术品有利可图,就开始制作逼真的复制品,因而就产生了带有商业性的艺术品,由于这种商业性的艺术品多为手工业生产、数量较小并且还带有某些宗教功能,因而它是相对“真实”的;此后,出于商业利益当地人仅只保留原有传统艺术品的外形,削减了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和宗教功能,开始大量生产带商业性的艺术品,因而就产生了纪念性的艺术品;当市场上大量存在可供游客购买的纪念性艺术品时,必然发生外来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冲击。在外来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的影响下,当地艺术品或多或少地被同化了,从而产生了被同化了的艺术品。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广大旅游者的审美需要,纪念性的艺术品也很容易演变成为大众化艺术品。当然,这两种变化方式都是可逆的;当被同化了的艺术品大量充斥市场时,它也很容易演变成为大众化艺术品。大众化艺术品的盛行使当地逐渐丧失了地方特色和民族差异,然而失去特色也将失去对外界的吸引力,最终可能丧失原有的民俗传统、宗教文化。面对这种文化危机,当地人越来越觉得有复兴原有传统文化的必要,因而自觉地生产和制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带有传统功能的艺术品,从而产生了复兴的艺术品;在复兴的艺术品产生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保护和恢复了原有传统艺术品。

从这一发展脉络来看,如果没有民俗商品化,民俗文化中某些值得保留的东西将会在外界的冲击下逐渐褪色消失。许多几乎失传的民族艺术和技能,就是因为游人的需要而得以重新流传。

(二)有助于提高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质量、提供民俗文化保护所需的资金

民俗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者以其自身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介入旅游地生活中,会对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示范效应。民俗旅游产生的效应可能会起到提高旅游地居民的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生存意识及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等功效,从而改良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质量[2]。由于有了商品销售带来的资金支撑,商品生产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从而使生产出来的商品更趋完善,更具民族特色,这反过来更有效地促进了民俗旅游艺术品的持久发展。

如新疆喀纳斯、伊犁、喀什、吐鲁番这些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把民族文化的继承、保护和旅游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盘活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获得新的活力,走上了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有助于新疆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为了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游客的游览,特别是外国游客的游览,在旅游地和旅游城市,普遍设立旅游设施如外语路牌、城市地图、旅游咨询站等,全体居民不论男女老少共同参与,在展现本民族风俗的同时,还不忘表现出对游客友善热情、彬彬有礼的一面。因此,民俗旅游的发展会促使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民族地区大多山清水秀,生态环境有较好的基础,而发展民俗旅游对于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积极作用。随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有关方面加大对旅游生态环境整治的投入,必将推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

(四)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实现民俗文化的良性变迁

民俗文化商品化也是文化营销过程,通过一些具有民俗历史价值景观的再现和重组,一方面展示了民族自身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重新唤起了各民族成员的历史记忆,增强了凝聚力,由此对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群体文化在不同的程度上重新得到肯定,使原先几乎被抛弃的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民俗旅游文化的商品化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朝着健康的方向进行。

(五)有益于新疆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当今世界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之间是双向影响的,在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本民族也正通过全球化的过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甚至使一些发展前景堪忧的民族文化因素重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2011年9月,在乌鲁木齐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亚欧博览会开幕式上,新疆人民身着本民族服饰,向世界人民演绎其民俗文化,为该民族文化获得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民俗文化商品化开发

商品化的过程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并非总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传统文化虽不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但通过不同的商品化模式,那些传统的因子是可以保留的,既不伤及文化的根本,又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一)认清保护对象,适当使用商品化手段

一般来说,民俗传统文化可分为三类[3]。

第一类属于核心文化。既体现着民俗特性,又是民俗文化的精华,如各民俗的观念、习俗、礼仪、制度、宗教、艺术、文学以及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它是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者最看重的旅游目的物。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需要,核心文化需以原样保护为前提,保持其原有的庄重性和严肃性,避免商业化的复制。

第二类属于有历史价值,但已不可能在实现未来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如旧的生产、生活工具以及一些已经不再使用的文字和无法传承的技艺、原始宗教、礼仪等。这类文化虽然已经失去了旧有的功能,但只要对民族地区现代进程不产生消极影响,就可以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例如,对于古建筑,通过限制建筑装潢的现代化程度,或将部分希望享受现代生活的居民妥善搬迁至景区区域,使建筑既保持传统特色,也保持了民居生活的真实原貌。对于生产、生活工具则完全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商品化模式,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如维吾尔族传统服装工厂,不仅可以制作传统的维吾尔小花帽、艾迪莱斯裙等,甚至还可以制作现代时装[3]。

第三类属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悖、代表着愚昧和落后的传统文化,如一些民族中存在的原始平等观念、婚姻上的近亲习惯等都是与民主、法制、竞争、优生优育等现代观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对这类民俗文化,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摒弃,它们的失落和衰退是民俗文化的进步。

(二)提升保护的动力

对普通民众来说,民俗文化的保护动力主要源于经济利益。如果连最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保障,连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都不具备,又如何发展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既吸取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成为全球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部分[4]在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过程中,要使普通民众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开发者和受益者,而不只是民俗旅游开发的旁观者、被开发者和消极影响的受害者。只有如此,才能将民俗传统文化的保护切入市场经济发展的环节中,培植民俗传统文化自身保存、发展的造血机能。

(三)培养专业人才,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自觉性

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可以培养人们自觉保护民俗文化的责任感。一方面,让新疆人民懂得,一旦民族文化被破坏和污染,就难以复原;另一方面,还应该让他们认识到,民俗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各地或各民族民俗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就是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但借鉴和学习决不是精华、糟粕一并照收,以外来文化取代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应是,在保持自己民俗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适当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发展自己的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J].思想战线,2002,(1).

[2] 吴晓萍,何彪.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