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市场营销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市场营销;韩剧;4P;理论;产品渠道
一、作为意识产品的韩剧属性
从产品本身的概念出发,产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产品的核心部分,就是消费者真正购买的东西。在将韩国偶像剧看做一个文化产品时,观众对于这个产品的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的需求,也就是主要想获得的不是味觉等现实性的感受,而是喜怒哀乐的情感接受和宣泄以及环境定位(错位)、人物定位(错位)等的获得。不同的偶像剧适应着不同观众的心理需求。满足观众环境错位需求的代表可推风靡全亚洲的《宫》,在这部作品中,整个韩国社会被虚构和幻想成处于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制度中,拥有尊贵的皇帝,皇太子等人物,在这样的虚构环境中,观众获得了一种环境和人物定位的错位,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偶像剧中变得轻而易举,作灰姑娘的梦成为每个人的权利。观众即消费者通过观剧集看消费了一种可能性,一种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可能性,在错位的环境中进行了一次人物的定位,从而获得了现实生活中不能获得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对于偶像剧消费的核心本质。满足观众情感需求的最好代表是韩剧早年的经典作品《秋天的童话》(蓝色生死恋),它是四季恋歌系列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常被冠以“催泪弹”的名称,这个称呼就极好的揭示了观众消费的核心,那就是通过观看,在悲情故事中获得悲伤以及这种悲伤连带内心其他负面情感的发泄。故事框架其实很简单,即错抱女婴引发的命运错位以及还原本位两次转折,在这两个转折中,铺设爱情和亲情两条线,让观众在情感纠结中获得悲伤这种情绪,并在一个毁灭性的结局中彻底释放这种情绪。通过这两个例子说明,韩国偶像剧作为一个文化产品被消费的核心部分,就是剧集创造的情感和定位。
二、作为有形产品的韩剧
产品的第二个层次是产品的有形部分,即核心部分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韩剧而言,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应该包括戏剧冲突,情节设置,人物表演,镜头语言等方面。这一层次是更具象于第一层次的感受,包裹喜悦、悲伤等情感外壳的是演员的表演,剧情的走向,这是观众在这一层次消费的产品。以韩国的复仇题材电视剧为例分析,具体如《魔王》、《狗与狼的时间》、《男人的故事》、《一枝梅》等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类偶像剧在情节设置上的特点如下:首先从起点来看,主人公一般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是普通的老百姓(《一枝梅》中主人公一家虽地位高贵但隐居山野不问世事),几乎没有任何特权,而其仇家则是具有极高社会地位和特权的阶级,在社会不公正待遇下,和谐的生活状态被打破,甚至是家破人亡,因此产生复仇的心理,而主人公本身是具有一定能力的,如超凡的智慧、高超的武艺等等,这样就使得在与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人对决时有了基本的资本和复仇成功的可能性。其次是发展过程,主人公多是通过获得与仇人同等甚至是更高的社会地位来达到一种实力的平衡,这种地位可以是金钱的拥有、声望的获得等等,总之是变成一个非自我甚至是自我讨厌的那种人才能有机会报仇;再次从结果上来看,电视剧向来是要宣扬邪不胜正的道理的,受迫害的人们一定是获得正义的评判,但是除了精神上的胜利是确定的,现实的胜利方式却可以有不同的表现。除了杀死仇人,完全意义的复仇成功之外,也可以是像《一枝梅》中原谅认罪的仇人,或像《男人的故事》中,一阶段的较量以主人公获胜,但其也陷入了无尽的较量里没有最终意义上的结束。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复仇剧的结局与其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有重要的关系,如果故事发生在古代,如《一枝梅》,那么惩恶扬善杀几个坏人是正义的表现,不会受到什么责罚,但是如其他几个例子中,故事都发生在现代,即便是杀一个该杀之人也是法律的责任,警察的责任,不能允许受冤屈的人以杀人的方式报复。剧集如何避免以暴制暴同时又要宣扬正义精神就成为问题,在法律现实与观众期待的冲突中,只能通过主人公们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以正义的审判的方式达到一种复仇的目的,同时以自我矛盾以至毁灭的结果完成故事叙述。这是一个完整和典型的复仇题材电视剧的故事结构框架,观众即电视剧产品消费者在感受喜怒哀乐等感情时,即是在不断消费这样经过复制和改造的叙事模式,不同只是演员的表演和镜头语言的表现罢了。
三、作为附加层次的韩剧产品
1开拓电力市场中电力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逐渐淡化的法制意识
虽然近年来已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了电力体制,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但是在实际电力企业运营中,由于企业内部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造成电力企业遇到了更多的难题,而且由于宣传法律法规的力度不够,导致电力市场频频出现拖欠电费、人为损坏电力设备等问题,对企业的安全供电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企业急需使用法律武器,来对自身的权益进行维护。促进电力市场电力营销的制度化发展[1]。
1.2实际电价与电价政策之间存在不符合的现象
电能的本质就是能源,但是国家政策往往限制了对电能的使用,国家制定的电价政策往往会缺少市场竞争力,同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也逐渐普及了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使得电力市场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另外随着不断上升的购电成本,企业的销售情况与所得利润之间的比例没有达到理想的正比例目标,销售收入的增幅远低于成才的增幅。
1.3缺乏健全的电力营销机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电力市场的电力营销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在发展电力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建设信息化。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所以造成电力企业出现了过多的用电环节、复杂的用电业务流程的问题,导致电力企业对电力营销的信息化建设无法满足。另外已有的电力管理营销信息系统中风险防范措施相对匮乏、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造成违规操作风险、技术风险等极易给电力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1.4电力工作人员淡薄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
电力企业长期以来的运营环境都是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造成电力企业的管理层产生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其竞争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垄断经营模式的影响下,电力企业的员工对服务与客户的经营理念也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造成员工树立的服务理念不正确,从而造成在目前电力营销的买方市场背景下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与现实严重脱节,阻碍了电力企业的进步[2]。
2开拓电力市场中电力营销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人们的法制意识,实现电力市场的法制管理
电力市场应当加大对《供电营业规则》、《电力法》等法律的宣传力度,为依法管电、依法缴费等电力营销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另外在用户和电力企业签订合同时要严格履行《电力法》相关规定,并在合同中对双方的职责进行明确,从而避免出现电费拖欠问题。
2.2对电价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
相关部门应当结合电力市场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现有的电价政策,采用多元化的电价。如在电力市场丰水期可以采取适当折扣电价的措施,给予用电基数较大的电力用户优惠电价等,或者按照不同的时段采取不同的收费政策等,促进用户对电能的合理运用,降低电能浪费问题的发生,从而促进电力市场的持久发展。
2.3完善电力营销机制
对电力营销管理进行强化,在实际工作中应当让电力企业围绕利润的核心开展工作,将企业管理进程不断推进,或者在实际工作中采用量化经济指标的形式,促进电能供售的提高。另外为了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可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将企业员工的电力营销工作表现与其工资相挂钩,并借助先进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实现科学的管理、科学考核员工的目的,让每一位付出努力的员工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对于有损企业利益的员工也要做出严厉的惩罚,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为电力市场的电力营销发挥积极效用[3]。
2.4引导电力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电力营销观念
在电力企业内部应当加大对电力营销的宣传,使电力工作人员能够正确的认识电力营销,并在电力生产运营的整个过程中融入电力市场营销观念,将守旧的工作作风、传统的思想摒弃,采取相应有效的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完善电力市场。可以采取培训的方法,对电力人员进行教育,有针对性的提高其电力营销意识;或者采用简便化、多样化的电力营销服务模式,不断的为用户提供服务,节约用户在提出电力需求时所消耗的精力、时间[4]。
刘新梅(1964),女,河北河间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管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设施产业规制效率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编号:70473071);西安交通大学“985工程”项目“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管理创新研究”(编号:07200701)。
摘 要:由于管制和市场都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属性,二者始终密切联系。政府管制会直接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也会通过不同市场主体的策略,以及产权等因素间接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
关键词:政府管制;市场结构;市场绩效
中国正处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时期,转轨的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使整个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问题在于,不同的市场结构下,资源配置效率受政府管制的影响,而且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理解首先涉及到管制内涵及其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路径。针对市场结构的效率问题和管制政策的影响因素,理论界已有较多文献作了讨论,且对于人们深入地认识有效的市场结构是有益的,但在研究方法上,此类文献往往针对特殊产业背景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内容上也过多地关注市场结构的均衡问题,这种研究取向必定会对现实的宏观调控和产业管制政策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市场结构和绩效的管制问题,解释管制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机理,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政府管制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在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领域,对于政府管制都有不同的定义。在经济学中,比较流行的是Stigler的定义。Stigler(1971)认为:“管制是产业所需的并主要为其利益所设计和操作的法规。”在他看来,管制是国家强制权力的应用。而在法学中,Gellhorn和Pierce(1982)的观点被人们广泛接受,他们认为:“政府产业管制仅仅是对众多私人经济力量的法律控制形式中的一种。”在政治学中,Meier(1985)将管制定义为“政府控制市民、公司或者准政府组织行为的任何企图”。史普博(1989)综合了上述观点,认为“管制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者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性为”;而“管制过程是由被管制市场中的消费者和企业、消费者偏好和企业技术、可利用的战略以及规则组合来界定的一种博弈”。管制源自市场失灵、税收以及政府实现特定目标的要求(吉尔伯特,2004),制定和实施管制政策的过程就是各个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讨价还价的过程。在这个公共选择过程中,改善行政程序和方法,提高管制的透明度,减少各方的利益冲突,降低交易成本,规避管制风险,可以提高管制绩效(维斯库斯 等,2004)。但是有效的管制必须依赖于合理的管治程序和限制管制者滥用行政权力的互补机制(Levy and Spiller,1994)。可见,管制既涉及政治、经济和法律法规,又涉及行政程序和市场配置。管制过程是管制者、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博弈过程。政府管制市场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种有效率的市场结构,从而弥补市场的不足,实现适度的规模和适度的垄断,提高效率,增加福利。
在各种学说中,市场结构的定义有所不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结构就是市场特征的划分体系,包括生产者的数目、产品的相似性、进入与退出的容易程度等;具体在产业经济学中,市场结构是指企业间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特征和组织形式,它具有进入壁垒、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等属性(Dinald and Derek,1991);但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从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看,“经济中的若干个人选择结构的组合就是市场结构,它依赖于交易效率和专业化的递增报酬的相对规模,市场可以分为完全自给自足、准自给自足和完全交换三种形式”( Borland and Yang,1992);而在社会学中,市场结构是一种特定的竞争与交换的互动关系,依赖于权力建构的竞争者之间的一个“社会关系网络”,既包括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又包括市场制度和政府制度(斯威德尔伯格,2005)。当然,制度学派则强调了它的产权、治理结构和交易规则等制度性约束。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的分工协作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比较上述定义,可以肯定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承认市场是一个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的综合概念。但其不同点在于,认为市场结构是一种竞争结构,一种分工结构,一种社会结构,至少可以对其从垄断竞争、分工协作和社会网络三个视角进行分类,这有利于研究不同的市场绩效。
从市场结构和政府管制的关系看,二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从属性看,正是由于市场的多元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属性,才使得市场受到了更多条件的约束,这也是市场失灵的主要根源。在斯密眼里,只有在政府维护有效的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才会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这已经成为政府管制、市场和产权关系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正是在此基础上才要研究政府管制对于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
二、政府管制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
政府,作为一种与企业、市场并列的组织形式,必然会通过制度影响市场的结构。政府可以直接通过宏观改革改变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创新,调增企业的各项活动;还可以通过进入或者退出产业来影响产业竞争和所有制结构,从而导致一个产业中国有垄断大企业的数目下降,减少了市场集中度,降低了进入壁垒,提高了潜在的竞争水平。政府也可以间接通过管制活动来调节市场。史普博(1989)从管制的配置作用把管制分为直接干预市场机制的管制、通过影响消费决策从而影响市场均衡的管制,以及通过干预企业决策从而影响市场均衡的管制。可见,管制作用于市场,不仅改变供给决策、需求决策,而且改变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和分配,影响社会福利水平和市场均衡配置。因此,要研究管制对于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既要考虑政府管制的设计、管制者和管制效果等管制本身的因素,还要考虑在政府管制下市场各个主体之间的策略,以及产权等其他间接性因素,这样才有可能归纳出各种因素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作用路线。其理由是:首先,管制会因市场失灵、卖方垄断力量、外部性、信息成本、公共安全等等理由而普遍存在。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投资主体和管制主体,会直接进出某些领域,也会通过价格管制等决定市场份额、规模经济、竞争程度和交换秩序等等。其次,政府管制不仅直接影响了市场结构和绩效,而且会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的互动关系来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在市场主体之间策略性互动的背景下,市场的内外部因素会产生相互作用。最后,由于在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于市场化改革持有不同的观点,除了坚持市场改革优先的论调外,还有产权改革优先的论调,因此必须要考察产权结构等要素。
根据市场结构与管制的不同角度上的内涵发展,并且为了部分地弥补现有机理研究的不足,可以建立这样一个系统模形,用以表示市场结构和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管制设计同时影响到市场的各个主体的行为, 各个主体的反应表现在效率变化上,同时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可能发生变化,而所有权结构常常在竞争和效率的变迁中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最后都会集中作用于市场的进入退出的价格壁垒、市场份额的集中度和产品的差异程度上,这些变量最后会改变市场绩效。这是一种间接作用,还有一种直接作用,那就是消费者、生产者、管制者的互动关系直接改变了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程度。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有待实证检验的框架(图1)。
政府管制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政府制度安排的角度看,管制目标在技术上表现为管制者在信息约束下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换言之,管制的任务是把“弱势非效率”的市场转化为“强势有效率”的市场,实现有效竞争;政府反垄断政策应该促进经济效率,实现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利益集团主导下,管制设计则是化公为私、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机制,有助于“大公无私者劫贫济富”。政府对某个产业的管制,首先从被管制对象的利益出发,是为生产者的垄断行为所设置,管制调整进程往往为少数利益相关的企业所左右――政府管制成为产业进入的主要壁垒(斯蒂格勒,1989)。在多层委托关系中政府和管制者的社会关系,权力欲望和利益均衡等因素会发生综合作用。管制者既要保护消费者、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又要考虑到政治家的利益――多维的管制目标也会影响管制的过程以及管制的绩效(威尔曼,2001)。
其次,从管制者的角度看,作为一个“集体人”,在市场失灵领域必然需要政府管制。但是行政体制及其他制度障碍,可能导致政府之间以及政企之间发生过度竞争,出现非市场化的进入和退出(孙天琦,2001),从而导致政府管制失灵。而作为“理性人”,由于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等制约,处于委托―链条中的政治家与管制者,必然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出现“创租”和“抽租”的行为(McChesney,1978),也可能被利益集团“俘获”,从而并不能保证管制对于市场的有效性。此外,管制者常常通过进入威胁、行为限制、价格管制等手段维护垄断,这就使X-非效率在管制市场出现,它会抵消管制的配置效率,管制投入决策也往往会被“A-J”效应所扭曲,而有效的管制回报率导致相对的价格无效率(Devaney and Weber. 2000)。
最后,从被管制的企业看,企业用大量资源适应或者游说管制者,构成了大量的“管制的交易成本”,造成无谓的浪费;企业的管理目标以管制为导向――这种“管制的时滞”降低了公司的灵活性。反之,它们却可能保护生产者利益,使市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之,政府管制从制度设计、管制者的有限性及其行为扭曲、管制效果几个方面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
政府管制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间接影响表现在信息不对称下的策略和产权结构两方面:
(1)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策略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作用机理。在理性人的假设下,市场内外的各个主体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彼此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企业之间的策略。为了实现和保持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企业不得不通过内部学习提高内部效率,通过模仿市场实现外部学习,这把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拓展到市场的规模经济效益,实现了纵向一体化(斯蒂格勒,1989)。纵向一体化的企业行为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促进R&D,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避免多重定价;但是也设置了进入壁垒,驱逐竞争对手。同时,企业之间还可以借助排他性契约、市场势力或者信号威胁,实施纵向控制,提高实际或潜在竞争对手的成本,在不对称结构下,在位厂商的策略会扼制进入厂商,阻碍市场竞争,从而实现垄断地位。其次,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策略。在市场需求中占据绝对份额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垂直一体化、垂直约束等途径进入上游企业,以用户身份操纵要素或者投入品市场,取消上游产业的供给竞争,排除竞争对手,达到“大用户垄断”市场的目的(卡尔顿、佩罗夫,1998)。在讨价还价中,消费者凭借抵制联盟,或者扩大搜寻,或者隐藏偏好来获得更多选择的主动权,从而影响着市场价格、企业的生产和效率。而反过来,在兼容性条件下,获得市场网络效应的企业,通过捆绑交易、知识专利保护、掠夺性定价等锁定消费者,尤其是企业凭借广告展示引导消费潮流,挖掘潜在需求,引出了更多的派生需求,这会推动企业的创新和短期的高额利润。再次,(企业或者消费者)利益集团与管制者之间的策略性活动。企业不仅通过价格和产量决策等行为影响消费者,也通过利益集团的形式试图游说管制者,使其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当然,集聚度高的产业凭借“卡特尔组织”自我保护垄断利益,而集聚度不高的产业只有通过政治活动来保护自己。相反,管制者在委托关系中可能通过立法程序的修定创租,或者通过立法威胁抽租,来对企业实施策略性活动(McChesney,1978)。而管制者与消费者通过最优税制设置和公民投票机制等途径实现策略性的互动活动。实际上,政府的税收规制不仅影响着企业和消费者享有的行为和策略,而且影响着三者之间的策略变化趋势。这样,策略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作用导致市场结构和绩效发生变化,使得市场主体的数量、竞争关系、进入退出等发生变化。上述研究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各种策略形式及其效果,倾向于各个主体利益均衡的观点,而且需要一定的长期性契约保证。
(2)政府管制通过产权改革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在20世纪40年代末就有学者发现,垄断市场的效率要高于公私竞争的市场但是低于私人与私人竞争的市场,说明市场结构和绩效还与产权关系密切相关。维斯库斯 (2004)认为,在被管制市场上,影响了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管制政策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直接影响、企业产权结构通过影响企业行为和竞争关系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间接影响。受产业经济特征和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产权结构通过影响产业政策和管制政策实现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间接影响:首先通过产权改革引入竞争,实现激励性管制,刺激企业投资和创新等行为;其次通过产权明晰降低管制风险,避免管制失灵,影响管制政策和目标,进而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最后市场结构和绩效与产权结构二者共同改善被管制市场的绩效,纠正市场失灵的现象。中国的市场结构和绩效更多地依赖于产权结构的管制程度及其相对强度(刘小玄,2003),市场竞争强度与国有企业效率正相关,而与民营企业效率负相关,在产权结构优化的管制过程中,市场集中度与绩效正相关,市场份额与绩效负相关(胡一帆 等,2005)。
三、小结
在管制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方面:管制设计既可能形成有效竞争,也可能形成进入或者退出的壁垒;管制者的有限理性等缺陷可能会导致创租、抽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X-非效率和“A-J”效应,也可能直接导致管制失灵;从被管制的效果看,管制的交易成本和时滞既可能造成浪费,又可能维持市场的稳定。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策略可能有模仿学习、一体化和信号威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策略可能表现为大用户垄断、消费抵制联盟、锁定消费者等。在管制者、消费者和企业同时出现时,情况就比较复杂,这里只是简单地提到了企业组织卡特尔或者游说管制者,消费者通过公共投票方式参与,而管制者通过最优税制实施管制。对于产权结构的管制也间接作用于市场机构,这在目前的中国市场化改革中非常重要。当然,本文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于管制下的消费者行为的分析薄弱,在生产视角上过多地关注企业垄断竞争等行为和产权等正式制度,而忽视了其他行为的作用和非正式制度。
参考文献:
胡一帆,宋敏,张俊喜.2005.竞争、产权、公司治理三大理论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关系[J].经济研究(9). 卡尔顿,佩罗夫.1998.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吉尔伯特.2004.产业监管的方式及其政治经济学[J].比较(13).
刘小玄.2003.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产业绩效水平的决定因素[J].经济研究(1).
史普博.2003.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5-125.
孙天琦.2001.产业组织结构研究――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78-198.
斯蒂格勒.1989.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42-164.
斯威德尔伯格.2005.经济社会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维尔曼 等.2003.监管关系的演进:私有化行业中的监管制度与公司行为[J].比较(8).
维斯库斯 等.2004.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66-98.
BORLAND J,YANG Xiaokai.1992.Specialization and a new approach to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growt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2(4):386-394.
DINALD A H, DEREK J M.1991.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M].[S. 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VANEY M, WEBER W L. 2000.Productivity growth , market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 cal change : evidence from the rural banking sector[J]. Apllied Financial Economics,78 (10):587-595.
GELLHORME, Pierce R J Jr. 1982. Regulated industries[M]. St. Paul:West publishing Co:7-8.
LEVY B, SPILLER P T.1996.Regulations , i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M].[S. 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CHESNEY F S.1978. Rent extraction and rent creation i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 [J].Journal of Legal Studies,16(1):101-118.
关键词:结肠癌;舒适护理模式;效果
结肠癌是指结肠粘膜上皮发生的恶性病变,其发病原因与环境、遗传及饮食等多种致癌因素有关,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40岁~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0%~15%[1]。近年来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目前, 手术仍是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方法,约有60%~70%的结肠癌患者可经结肠癌根治术得到有效的治疗[2]。舒适化护理是一个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目的是使患者生理、心理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3]。舒适化医疗护理是医院护理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对手术患者尤为重要,因为手术患者存在着术前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因素。术中存在因恐惧不配合、体征受到影响;术后出现晕厥、心理障碍、过激反应等。为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结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结肠癌根治术住院患者实施全程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两组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就手术患者舒适化护理模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结肠癌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2岁;所有患者均经电子结肠镜和病理确诊为结肠癌,其中升结肠癌16例,横结肠癌9例,降结肠14例,乙状结肠癌21例,术前伴糖尿病15例,高血压21例,慢性肺功能不全5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划分。
1.2方法 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腹正中切口进入腹腔,后可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
1.3方法
1.3.1术前护理 ①做好对手术患者的术前宣教和心理指导,一旦确定手术后,患者就会对麻醉和手术感到紧张和恐惧,对自己所患疾病感到焦虑或忧伤,甚至悲观、绝望,术前访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要经常主动与其交流谈心,掌握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状态,讲解通俗易懂的相关的医疗知识,让患者了解自身的手术情况,放下心里负担,配合手术治疗;同时加强患者家属对结肠癌相关知识的正确认识。辅助医师实时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结肠癌根治术的条件。入手术室前,确认术前常规准备情况并与手术室人员认真核对患者信息;②肠道准备 术前3d行肠道准备,口服甲硝唑0.4g,4次/d,以减少肠道细菌,降低术后切口发生感染机率,防止术后吻合口发生吻合口瘘。为了减少胃肠道胀气,术前2d应食用无刺激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禁食豆类、牛奶等易产气食物。术前1d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舒泰清)以清洁肠道,对于口服效果不佳者,术前晚及术晨清洁灌肠,以彻底排空肠道。术前12h禁食、禁饮。手术麻醉期间腹内压增高和改变可增加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术晨应留置胃管并持续负压吸引。
1.3.2术中护理 ①患者接入手术室过程中注意不必要的颠簸碰撞,平稳的把患者安置到手术床上,从熟悉的病房到陌生的手术间后,患者常常表现为过度紧张与害怕,此时护士要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患者为中心,守护在患者身旁。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术中氛围,保持手术室空气清新,环境卫生整洁,手术有条不紊是形成术中舒适化护理的先决条件;②保障患者舒适的手术,一方面要满足患者的舒适感,所有用来维持手术的臂撑、头架、布类或护腕均需加上衬垫以减轻患者生理上的不适感,同时防止压迫神经和血管;另一方面要要便于手术医生操作,在满足患者舒适化的手术的同时,应注意手术医生操作方便,以不影响手术顺利进行,特别是巡回和器械护士担任术中重要的护理角色,是满足患者舒适化护理的主要事实者,这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过硬的基础护理知识,具有承担压力的忍耐力。手术患者苏醒后根据患者意识和情绪状况告知手术已顺利结束,情况很好,让患者自我解除压力、恐惧、焦虑等症状。
1.3.3术后护理 ①及时给以患者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在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观察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及尿量变化,定时监测动脉血气及血糖,发现异常应及时做相应处理;②切口护理:根据患者要求采取适当方法防治术后伤口疼痛、术后反应等,尽力减轻或消除患者痛苦。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和高热现象[4]。采取术后回访和责任护士巡视护理相结合,有利于了解患者对手术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可以了解手术后患者伤口愈合和恢复情况;③卧位:待患者清醒后病情趋于稳定时采取半卧位,这样的既可以减轻患者呼吸困难又有利于腹腔与盆腔引流,同时还可以减轻患者切口缝合处的张力,有助于切口愈合;④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要将引流管固定稳妥,防止患者因翻身或活动时,使引流管移位或扭曲打折,应随时注意观察,保持其通畅,对引流液的性质要准确记录,如有异常情况发生应及时做相应处理。在拔尿管前先夹闭导管,每1.5~2h或是患者有尿意时进行开放,已达到训练膀胱收缩功能的目的,促使自动排尿功能的恢复[5];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规范有效的基础护理,是预防减少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提供主动服务,及时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及时协助翻身扣背,并教会患者自主有效的咳嗽方法,如为减轻刺激性疼痛,应用手按压腹部切口尽量咳嗽。并根据患者情况配合雾化吸入。预防肠梗阻, 结肠癌开腹术对腹部脏器干扰较大,易引起术后粘连性肠梗阻[6], 在护理时应定期协助患者翻身并根据病情配合腹部按摩,指导做桥式运动,以促进肠蠕动,尽快使肠功能恢复,排气后争取尽早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致梗阻发生。术后护理要求在细节方面营造以人为本,真正把服务对象的要求放在首位,并为其提供舒适化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1.3.4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负责填写患者健康档案,内容包括病情资料,手术相关资料以及家属需要的后续防治措施(饮食、锻炼、用药等)、复诊时间、咨询电话等。
1.4统计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的护理模式只注重对疾病的治疗,往往忽略患者的感受,特别是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医学家恩格尔(Engel GL)就提出了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后,医疗目的由原来的减轻或解除患者的病痛转向人群健康和人们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提供健康、舒适和满意的医疗服务。舒适护理模式是除了解并解决患者除生理上的病痛,还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人文关怀,提供无痛苦舒适满意的医疗服务。并将健康教育内容按入院时、术前、术后及出院前进行细化,由责任护士每天指导患者,避免患者由于健康教育内容过多而产生混乱或因过少而出现知识缺乏。根据患者掌握程度进行教育,直到患者能够自觉采取有利于康复的行为。通过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的干预和监控作用,增进患者的自护能力,从而达到缩短平均住院日及降低住院费用的目的,从而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意识和满意度。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真正把服务对象的需要放在首位并为其提供舒适化人性化的护理是医院创新服务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石美鑫.实用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76.
[2]李旭婵. 6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0):59-61.
[3]朱秀美.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6)11-12.
[4]王永菊,高焕新.直肠癌腹腔镜下Miles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及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7):1674-1676.
基于利率市场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模式有着一定的影响,且其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所以在后期干预阶段,为了减少不利因素的过度干预,应当及时对应用形式进行有效的调整,充分的发挥好货币政策和经济结构的作用,在满足发展要求的情况下,促进体系结构的和谐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1.现有的利率结构得以优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率结构的发展动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利率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利率干预的难度。为此,在干预过程中,必须认真探索在市场经济下,利率市场发展模式的硬性规则,了解结构发展的动态,以更好的实施相对应的干预措施,进而提高利率的应用准则。在我国当前的存款流程中,虽然央行已不再对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等不在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但依旧会出现存款利率为零或者小于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前货币政策的应用模式,随时都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1]。所以在进行利率干预时,针对利率市场发展路径的合理转变,必须倚着高效和高质量为准则,不断优化现有的利率结构,进而为我国日后的发展路径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金融体系得以完善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货币政策的结尾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货币政策一直在扮演着经济发展指挥棒的角色。而基于利率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要想从中发挥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那么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对货币的种类、资本的使用状况以及拆借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探究,以实现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指挥过程中倚着最佳的状态推动经济模式的优化。同时,在进行价格数据处理过程中,由于拆借市场的主要力量不能确定,交易金额高与底的情况也是数不胜数,银行在处理低金额的交易款项时,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落差,给整个市场发展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此,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完善金融体系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把控观念。
3.货币政策的效力周期得以推迟
基于利率市场化对货币传统的效力周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对控制模式进行相对应的转变,以满足当下发展模式的需要。那么就需要我们根据利率市场的变化,一旦影响货币政策得以推迟的情况发生时,就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对应用模式实施及时有效的变更工作,进而有助于在日后的货币推迟问题上显现出有效给予干扰的优势,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2]。
二、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1.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的有序发展
由于利率市场化的特殊性,在经济体制的日后发展过程中,完善利率改革对于经济体制的发展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基于利率发展模式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必须以金融市场发展的形式为基准,实现经济体制中价格模式的科学化管控,确保经济体制的有序发展。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对于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对于市场经济的整体干预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还没有规范化的市场发展模式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及时的发现市场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有效的对发展政策进行调整,解决相应的问题,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取得应有的效果。
2.有利于实现市场经济的宏观控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通货膨胀,那么利率的发展形式就会对利率的管制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未能及时的进行合理调控,那么就可能造成大幅度的上升或者下降。因此,在后续的管理阶段,必须知晓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准则下,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针对市场的主要问题和重要环节实施合理化的调控,以确保市场利率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一旦市场出现问题,就可能因此引发一系列的不可管控事件,其重要性不可言喻,在对市场进行实施宏观调控时,必须充分考虑设计的效果,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对应用指令实施变更,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3]。
3.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
结合当前的一个经济结构发展可知,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对所有调控阶段的干扰效果进行明确相关目标,那么就会严重制约了资源的具体应用,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在常规性调控和应用阶段,应当把重点放在战略模式和产权关系的调控上,客观的去分析所有干扰内容,并根据市场发展模式的相关准则,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相关调整。与此同时,由于利率市场的发展形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那么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根据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式的要求,知晓资金的应用,客观的看待金融市场的调控模式。进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