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英语指南范文

大学英语指南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英语指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英语指南

篇1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大学英语教育的处境愈显尴尬,自2007年起始,新的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后,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仍得不到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可,大多数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不满情绪。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对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设该指南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并且在各高校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开展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通用英语;专门化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49-02

一、当今大学英语课程的处境

1.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一直进行得如火如荼,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当中提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但仔细分析来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仍然不够明确,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手段都非常模糊,在历次的教学改革文件当中都没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2.大学英语课程能力设置与学生需求相脱节。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能力一般要求的能力设置标准既不能满足学生在校学习中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针对某一特定要求使用英语的需求。目前,大多数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不满,一方面一刀切的应试能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另一方面这种简单粗暴式的要求也不能够充分体现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化需求。

3.缩减大学英语课程学时或学分替换解决方式的出现。面对大学英语课程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最近几年各大高校特别是国内一流院校都进入了一个压缩学分时期。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8年进行了一次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发现“高校给大学英语必修课所分配的学分数明显减少,这一趋势在高水平院校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的出现,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如何存在提出了挑战。

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提出:新指南中的突出变化

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各项举措,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对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设该指南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并且在各高校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开展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相比,新提出的教学指南当中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突出变化:其一,从课程设计的体系性上来看,与之前交错性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以及混合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比,新指南中的课程体系的操作性更强。新指南中指出各个高校要根据不同的生源要有不同的定位,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涵盖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三大方面,依据学生自身情况,分别按照基础、提高和发展的三个层次的目标来完成个人的大学英语学习,依照必修、限选、任选三类课程协调统一建立能够反映本校特点的、动态的、开放的、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其二,从课程的授课形式来看,一直以来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在逐步推进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大学英语课程,在2007年的要求当中强调: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与学生的面γ媸诳沃外,更要注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课程;而在2015年新的指南当中提到各高校要将网络课程纳入到课程设置当中,高校教师要逐步建设在线课程,将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的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在在一起。

三、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反思

第一,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课程要求需越来越体现人性化。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以及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考虑到了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而且兼顾到了学生的兴趣以及未来职涯的发展;从课程性质来看,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在确保有效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个人想要学习的课程。在新指南中指出,在各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兼顾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学生层次、学生生源、学校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诸多因素,同时还要符合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规律,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呈现出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第二,依据“基础、提高、发展”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具体的课程,对不同基础目标起点的学校,可依照具体情况安排适当比例的通用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将通用英语课程融入到职业英语课程当中,也可以很好地体现该校的特点。此外,“基础、提高和发展”的三个层次分明的目标要求,也同样考虑到同一所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间的差异,着眼于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越来越人性化。对于新指南当中所提到的“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其中基础目标主要针对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并且需要提高语言基础的学生,提高目标则是面向英语语言基础较好、对自身英语能力有进一步要求的学生,发展目标则是面对那些根据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着特殊需求的学生,此外还有那些有意愿有余力有着多元需求的学生而设定的。这样的分等级的教学既可以使各个高校灵活地安排各自学校的课程设置,又可以依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

第三,大学生英语能力评价体系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个性化。大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设定是为了促进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并逐步提高大学生英语能力。指南中讲到,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的目标是构建“共同基础测试与其他多样化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试体系,即根据本指南所确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采用校本考试、校际或地区联考、全国统考等多种方式,全面检测大学生的英语能力,发挥测试对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提供诊断和反馈信息,促进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目前,国内大多高校的大学英语能力评价体系比较单一,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英语的唯一目标。大学英语能力测试不能简单地由全国统一的英语能力测试构成,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学生个体的特点步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和个性化的能力评价体系,以满足学生、社会以及教师教学的需求。

第四,当今大学英语发展的新趋势对大学英语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跟上新技术发展,不断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在每一次的教学课堂当中都需要用心设计,并将信息化因素合理地适度地融入到教学当中。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始积极推进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的建设,大学英语教师也在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做这些工作时,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确保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融入到教学当中,并且不断研究学生特点、学生学习习惯,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满足学生兴趣的教学设计。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这也同样要求我们教师多多站在学生立场,以包容、理解、接纳、欣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加强师生间的关系,从情感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先接受教师的为人,到爱上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教师在科学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关注师生间应有的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给予学生思想、情感、人格、审美等方面的熏陶和感染。此外,作为高等教育的传统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而且对某一专业领域同样要有所涉猎。虽然在通用英语的教学阶段,不建议将专门用途英语融入其中,大学英语教师也无法代替专科课程教师,但特定专业方向的知识无疑会给通用英语的教学能力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要求;重点解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59-02

一、关于“课程价值”的解读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新增了“前言”部分,用于对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与作用进行说明。英语是现阶段全球范围内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同时也是全球实现交流互往的基本载体。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加入到国际化行列当中,尤其是在加入WTO组织后,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以往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而如今我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变得更加复杂,不仅需要将中国的文化思想传播到全世界,还需要打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首先从国家战略目标的角度说明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英语学习及使用,可以对国外先进理念、技术进行学习,了解全世界优秀的文化思想,使我国语言实力得到强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与弘扬,提升国家软实力。曾经也有人认为,英语学习是一项多余的工作,仅仅通过翻译软件即可替代。S国璋先生(1978年)曾发表过相关文章来阐述自己对这一观点的反对意见,他认为,“通过翻译来替代英语学习是一种较为落后的行为。首先,翻译结果不可能完全准确;其次翻译速度过慢,无法跟上全球经济的发展步伐;最后是缺乏系统性。”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对于个人发展以及国家发展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随后站在学生立场对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可以为我国高校生提供高质的的外语教育。在高校开设英语课程不仅是响应我国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能够为我国改革发展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在国际交流、学习、就业、深造等方面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高校生掌握良好的英语水平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国际意识,提升文化包容涵养,并为他们今后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工具,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解读

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如下:“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好英语基础,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与国际化发展的目标相匹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则根据《课程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对英语教学目标展开了合理的修订: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国际交往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个人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取消了以往对听说能力的特别要求,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客观原因: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听说为主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被大部分师生所接受,形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同时学生的听说能力也显著得到了提升。以往的《课程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与目前的真实情况更加吻合。其中,《课程要求》中关于“与我国社会发展需求保持同步”这一说法较为空洞,指向不够清晰,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则针对上述说法展开了进一步细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应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开展,旨在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还取消了“应用能力”前面的“综合”二字,有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及需求来发展特定的单项技能。英语不仅可以使用在专业学术交流过程中,同时也能够应用在公共场合的热点话题讨论中。对英语应用能力内涵的良好掌握可以帮助学者更有效地解决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间的矛盾。

三、关于“课程体系”的解读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所涉及内容包括了课程的设置,并定义如下:“英语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设置方式体现出来的,而课程设置主要是指对课程结构以及体系的策划。”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为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在《课程要求》中已针对课程设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高校应坚持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原则,同时严格按照《课程要求》以及学校教学目标来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内容。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接受课程体系构建这一理念,并逐渐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也逐渐明了起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课程要求》中规定的内容为基础,进行了适当的补充,针对课程结构以及内容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大学英语被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通用英语、专用英语以及跨文化交际英语,同时以此为基础设置若干门下级课程。大学英语课程中不仅包含了必修课,同时还涉及了一些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高校必须清楚规定自己的办学等级、招生明细、办学目标,并根据上述内容设置合理的英语课时及内容,构建一个与自身办学特色相适应、合理有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此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还针对通用英语、专用英语以及跨文化交际英语三类课程进行了专门的分节讲述,并对其中的关联性进行了特别说明。

四、关于“教学评价”的解读

《课程要求》中提出了一套以现代应试教育理念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即 形成性评价模式以及终结性评价模式的结合体,并分别针对这两种评价方式进行了说明与界定。提倡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此外还包含了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保留了《课程要求》所倡导的传统理念,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使评价机制更加具体、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评估体系”拆分成为了两个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评价体系,即课程评价体系以及英语能力评价体系。大学英语课程评价包括了课程体系的每一个过程,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任务如下:根据本指南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对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实施系统、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使课程更顺利地进展下去。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由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方法、测试方法等几个方面构成,其任务主要在于建立一个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及要求,选择本校测试、跨校联考、全国统考等各种模式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综合性检测,将教学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教学过程提供更多有效的参考信息,使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评测体系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具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对它的使用来进行课程策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等,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落实情况进行判断,输出一系列结果作为今后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参考依据。

五、关于“教学方法”的解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它是确保教学任务按时、按量、保质达成的基本条件。为了能够进一步体现出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保留了一个小节专门对英语教学方法展开了说明;设置了专门的小节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界定: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或学习中试图达到某一教育或学习目标而策划并实施的方法,这里的教学方法同时包含了教师的教育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一般来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同时还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基于外语学习规律来展开,并结合教学内容的特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坚持灵活性、针对性、合适性等原则,旨在改善英语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效率。”在构建主义思想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自我知识与经验的构成过程。学生的积极性是确保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Tyler(2014)认为,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作为中心来开展。反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仍然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模式,课堂中很少出现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现象,且缺乏师生间的相互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审视,并表现出了对教学方法的特别关注,要求教师必须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逐渐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模式转变,形成一个以教师为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的高效教学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是我国今后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主导文件,对我国大学教育模式创新、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大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建设大学英语课程、 实施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全面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的环境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必将步入一个崭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Tyler R W.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Z].New York:Education

Sector,UNESCO,2006.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c研究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 南风效应;“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其根本任务。如今“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的主体,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都显现出新的特征,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南风效应,不仅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1“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所谓的“90后”大学生是指20世纪90年到99年年底出生且进入大学的公民。他们成长的时期正是中国处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之中,经济的腾飞催生了很多新鲜事物,通讯的极端发展也将人们带上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成长背景使得“90后”大学生同上辈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他们的个性特点也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高挑战。

(1)个性张扬,缺乏团队精神。“90后”大学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大多是独生子女,思想上与“70后”、“80后”的大学生有着较大差别。“90后”的大学生追求时尚,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个性张扬,独立性强,极力表现出与众不同,在各种活动中把自己的独特的想法表现出来。但相对来说又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2)思想开放,看待问题偏激。“90后”大学生生长在信息大爆炸时期,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海量的信息,接触许多新鲜的事物,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开阔,观念开放、前卫。但是由于他们与社会接触的甚少,价值观不稳定,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常常处于犹豫、迷茫之中,情绪波动较大。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时,他们容易骄傲自满,在看待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容易存在偏激。

(3)竞争意识强,受挫能力弱。“90后”大学生亲眼目睹他们的父母在遭遇国家经济转型时不得不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强迫自己学习新的生存技巧,重新选择职业和创业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惆怅。这使得他们竞争欲望、财富意识强烈,创造力、理财能力比前辈更强。但由于“90后”在成长过程中深受长辈、父母的宠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被保护起来,没有受到过任何的磨砺,以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脆弱,耐挫力弱。

(4)多元的价值取向,但功利性明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目标追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明显比前辈更加理性、现实,更加关注物质生活,价值定位实用化、功利化倾向明显。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少的“90后”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了解就业形势,经常看招聘信息,观摩学校的招聘会,向学长学姐取经。而对未来的职业最看重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其次才是“个人的兴趣”、“特长的发挥”、“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等。由此看以看出,“90后”大学生对价值目标的定位具有功利化的趋向。

2“南风效应”探析

(1)“南风效应”概念引入。“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1]这则寓言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将“南风效应”运用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特别注意讲究方式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实行“温情”教育,像和煦的南风一样温暖被教育的对象,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2]

(2)“南风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南风效应”运用到“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的一种创新,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1)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政工作者不应该从学生所犯错误的结果进行严厉的指责,那样会使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进一步会加速师生关系的恶化。如果思政工作者能够关爱、尊重和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的教育,那么会轻而易举让学生“脱掉大衣”,使学生主动向老师吐露自身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动机,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师生关系的真正生命力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沟通体现出来的,因为如今的“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本能自我保护的意识,对老师的教育有着心理的防范。如果思政工作者在面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是,能够将自己的感受、信念、态度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那么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会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还处于青春的叛逆期,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比较严重。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灌输性的教育已经不再适合,他们更希望对自身进行自主的表达,注重同学间、老师间的多向沟通,以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完成自身的独立思考。如果当前思政工作者还是延用以前的管理方式,势必会激发学生心中的对立甚至反抗情绪,这样的管理方式并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缺少一些人性化和科学化。

把“南风效应”引入到“90后”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高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正确地运用“南风效应”可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路,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科学化起到示范的作用。

3“南风效应”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对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除了要一如既往的投入工作激情之外,还应该对“90后”大学生能有更多地关爱、理解、宽容和激励,把他们当作自主的、发展的人,充分地尊重他们,让他们时时在“南风”的沐浴下健康成长。但是在运用“南风效应”的同时也要注意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适度原则,切忌刮“滥风”和“偏风”。(1)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人文关怀,给予学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具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而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3]大学生最需要的三个层次是爱、尊重和自我实现。因此,我们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给予人文关怀。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倍受家人的宠爱和呵护,他们在大学阶段,心智、情感等多方面还不成熟。因此,思政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应当真诚对待、言行一致,把学生放到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扬民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安全感和亲切感。对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地帮助解决,化解他们遇到的各种矛盾;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要及时沟通。因此,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人文关怀,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的形式、新的理念、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应用“南风效应”应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适度原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小的常规性的错误,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帮助学生改造自己,容许学生适当的范围或程度内的错误,而要把握的原则就是要尊重和接纳学生。首先要建立尊重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在教育“90后”大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无端地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常言道:“树怕伤根,人怕伤心”,如果挫伤其自尊心,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使工作产生相反效果。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将心比心。“有容,德乃大”。其次,对“90后”大学生要有殷切的期望,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从人性观上来说,高校思政工作者都应该相信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击;多一些赞扬,少一些责备,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培养有创新能力和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应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只按照某些具有抽象公正性的条条办事的审判官,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和孩子们一样对周围事物有喜怒哀乐反映的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具备“南风”的素质和技巧,就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情感、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和亲和能力。要善于营造融洽的气氛,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善于表达自己的关爱情感。“亲其师,信其道”,人对信息的过滤通过两个系统进行:一个是理智性过滤系统,用来分析信息的科学程度,如果认为信息科学就接纳;另一个是情感过滤系统,用来分析信息人的尊重和可靠程度,如果认为可靠可亲,就接纳。个体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有关的事物上去。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会打动学生,使人产生“向师心理”,收到良效。

(4)要长吹“南风”,切忌“无风”、“滥风”、“偏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90后”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的接收速度决定了他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保持满腔的热情,要做到严中有爱,爱而不溺;不成为无原则的“老好人”;对待每一位大学生要公正平等、一视同仁,不带有色眼镜看人用人,要让和煦的“南风”吹到所有“90后”大学生身上,温暖所有人的心。

参考文献:

[1] 于茜,李玮.“南风效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02).

[2] 隋维娟.思想政治工作呼唤“南风效应”[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06).

篇4

【关键词】 身体锻炼;心率;选择行为;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1 R 33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18-02

心功能是决定人体活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质量。心率是反映心功能状态好坏且测试简便易行的指标。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人体承受的生理负荷量。评价运动强度的指标较多,但简便易行且适用的方法也是心率指标。运动强度与心率呈正相关,能准确反映人体对不同运动强度的反应性。根据运动者每分钟最高心率百分值(HRmax,% )的运动强度分级是体育教学、训练和健身运动中最为简单易行的方法。运动时心率的增加受年龄、身体状况、训练水平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1]。依据相关研究成果理论,将健身锻炼运动后的即刻心率:在110~150次/min的区间,确定为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阈;把心率在120~140次/min的区间,确定为运动负荷最佳价值阈[2-3]。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状况不同,同一个强度作用于不同的人,所产生的生理负荷也是不尽相同的。健身锻炼的运动负荷价值阈是指刚刚能引起身体产生锻炼效果的最小负荷程度,它按一定的心率区间确定运动负荷的计量标准和尺度[2-3]。本研究依据运动负荷和健身锻炼价值阈理论,选择不同运动负荷强度的健身锻炼运动,分析其对大学男生群体和个体的健身锻炼价值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了解和掌握不同强度的健身锻炼项目对大学男生心功能所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某非体育院校19~22岁男生102名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实验项目的选取 依据相关研究成果理论,选取不同强度的健身锻炼项目:低强度的6 min步行、中等强度的台阶实验和大强度的1 000 m跑。

1.2.2 测试仪器和方法 6 min步行试验的测量仪器为欧姆龙HEM-770A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检测方法:在平坦的地面划一条30 m直线,两端各置一座椅,受试者沿直线尽可能快速行走,走到两端直接转身继续行走,直到6 min停止,测量步行距离[4-6]。台阶实验、1 000 m跑测量仪器与方法均按国民体质监测要求所规定的仪器与测试方法。

1.2.3 测试步骤

1.3 数据整理与分析 使用SPSS 10.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3项健身锻炼对大学男生心功能影响的差异性评价 6 min步行试验、台阶实验、1 000 m跑后的即刻心率分别为104.28,127.15,151.63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36,P

2.2 3项健身锻炼的价值阈 由表1可见:(1)最佳锻炼阈。台阶实验达到的人数为55人,占53.92%;1 000 m跑达到的人数为15人,占14.71%;6 min步行试验达到的人数为12人,占11.76%。因此可认为,达到最佳锻炼价值阈项目的人数百分比大小依次是台阶实验、1 000 m跑和6 min步行试验。说明台阶实验较适合大学男生这一群体。(2)有效价值阈。台阶实验达到的人数为86人,占84.31%;6 min步行试验达到的人数为54人,占52.94%;1 000 m跑达到的人数为38人,占37.25%。因此可认为,达到有效锻炼价值阈项目的人数百分比大小依次是台阶实验、6 min步行试验和1 000 m跑。说明台阶实验较适合大学男生这一群体。(3)超出有效锻炼价值阈。1 000 m跑达到的人数为60人,占58.82%;台阶实验达到的人数为10人,占9.80%;6 min步行试验达到的人数为4人,占3.92%。因此可认为,超出有效锻炼价值阈项目的人数百分比大小依次是1 000 m跑、台阶实验和6 min步行试验。说明大学男生这一群体对进行1 000 m跑项目的锻炼,其运动负荷较大。(4)低于有效锻炼价值阈,6 min步行试验达到的人数为44人,占43.14%;台阶实验达到的人数为6人,占5.88%;1 000 m跑达到的人数为4人,占3.92%。因此可认为,低于有效锻炼价值阈项目的人数百分比大小依次是6 min步行试验、台阶实验和1 000 m跑。说明大学男生这一群体对进行6 min步行试验项目的锻炼,其运动负荷较小。台阶实验较适合大学男生这一群体作为健身锻炼项目。

2.3 个体3项健身锻炼的优选 由于大学生个体体质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不同的体质健康状况对同一运动负荷所表现出的状态也有所不同。适合3项锻炼最佳价值阈人数为0。说明学生由于体质健康的状况不同,不适合选择这3项作为自身的锻炼。适合6 min步行试验与台阶实验的人数有7人(6.86%),适合6 min步行试验与1 000 m跑的人数有为0;适合台阶实验与1 000 m跑的人数有3人(2.94%)。适合2项锻炼最佳价值阈的人数为10人,占9.20%;不适合2项锻炼最佳价值阈的人数为92人,占90.20%。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不适合选择这3项中的2项作为自身的锻炼。适合6 min步行试验的人数有12人(6.86%),适合台阶实验的人数有55人(59.92%),适合1 000 m跑的人数有15人(14.71%),适合1项锻炼最佳价值阈的人数为82人(86.37%)。1项都不适合锻炼最佳价值阈的人数为20人(15.63%)。说明大多数学生适合选择这3项中的1项作为自身的锻炼项目。依据其百分比排序,大多数大学男生个体3项健身锻炼的优选依次是台阶实验、1 000 m跑和6 min步行试验。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男生的6 min步行试验、台阶实验、1 000 m跑后即刻心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参考文献

[1] 廖万民.论学校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教育.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17(6):61-64.

[2] 李秀莲.试论运动负荷价值阈在全民健身传统项目中的应用.四川体育科学,1999,85(1):27-28.

[3] 吴衍忠.论运动负荷价值阈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4):87-90.

[4] 张萍.6分钟步行试验.临床心电学杂,2007,16(3):236-237.

[5] GIBBONS WJ,FRUCHTER N,SLOAN S,et al. Reference values for a multiple repetition 6-minute walk test in healthy adults older than 20 years. J Cardiopulm Rehabil,2001,21(2):87-93.

篇5

关键词:高效课堂,职业教育,英语教学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class is initiative, vivid, generative. The classroom is the student achievement of the dream stage, is the exciting youth performance FangCaoDe, is banished the soul racetrack. Group learning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high class. From the efficient classroom the theory to practice, and high efficiency in English classroom make 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high class, vocational education, English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11年,是丰都县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一年,全县中小学、职业中学等在教委的统一领导下,掀起了一场教育教学课堂模式的改革。我校是一所职业中学,但也不甘落后,我们也奋起直追,取得的效果显著。

一、"以高效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三项指标是课堂教学要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用。高效果是指课堂教学要指导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达成教学目标,努力追求教学效果;高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最高量的教学任务;所谓高效用,指当下的学习应该对后续的学习、终身学习有用。我们要把追求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用统一起来,实现"减负增效",实现中学生的全面、主动、多样发展,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认真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对全国中小学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的教学流派,如卢仲衡自学辅导法、邱学华尝试教学、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李吉林情境教学、王敏勤和谐教学、黎世法异步教学、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魏书法六步自学法、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崔其升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总结出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就是分为准备阶段、导学阶段、应用评价阶段,在这些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考察洋思、杜郎口、昌乐二中等学校。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组织了新课改领导小组,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1、上课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要求各学科教学,教师都不要先讲,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是盲目的学,而是在教师编制的导学案的引导下自学。强调教师的导学作用,要导学习思路、导问题思路、导学习方法、导疑难辩析。每节课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计5---10分钟的目标训练题,让学生当堂完成,保证每节课的当堂测试质量。打破以零为起点的课堂教学陈规,有效克服少、慢、差、费现象,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效果高效。

(1)英语学科的两案一卷

传统教学老师的教案往往是讲案,只考虑老师怎样讲,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即使教案中设计了一些双边互动内容,也往往是自导自演。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出发,高效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新旧知识相连接建构认知结构是高效教学的出发点,为此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定准起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高效教学的重中之重。采用"两案一卷"制,即"自学案、导学案、当堂测试卷",学生于导学课前两天对新授内容按"自学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自学,教师依据学生先学情况,提前一天有针对性设计"导学案",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学而导,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每节课最后有大约10分钟的当堂测试。

(2)讲与练的统一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训练的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增强、素质的提高等无不是训练的结果。我们努力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精讲巧练,最大程度地舍弃教学过程中"花架子"和"表面文章",确立课堂训练意识、强化过程训练,把训练贯穿和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遵循学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学生需要多少就练多少的教学原则。

2、备课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坚持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备课时注重研究教材,内化教材内容,并精心设计自学案,让学生在先学过程中尽可能学会新知识;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自学案,把学情分析由臆测推断转变为可感可知,改变了传统备课"只见教材不见人"的做法。指导先学和学情分析减少了课堂结构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科学性和目的性,使课堂结构顺乎学情、顺乎客观实际,在最大程度上与学生相吻合,产生共鸣,协调发展,实现了备教材与备学生的统一

三、反思与体会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一年结束了,这一段时间,究竟如何来实施和操纵课堂教学呢?有哪些地方值得发扬和需要改进的呢?

1、实践中多研究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后进生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大的困难。怎样来教育和辅导他们学习呢?后来,我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谈心,让他们对老师讲出自己的心里话,通过沟通和交流,这类学生从学习方式和思想有所改进和转变。经常给他们增加信心和学习的力量,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慢地,习惯养成了,学习方法得当了,自然而然就会学习了。

2、注重小组建设,以优生带后进生。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分组,利用优生带差生,一遍领读,二遍自读感悟,三遍优生检查阅读情况。如有不会的,再去问优生,直到会读为止。只有文章读顺畅了,才能体会文章的感彩。尤其利用好早读时间,每天提前布置好任务。这样,有了阅读兴趣,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小组比赛,看哪组把后进生教得更成功,更有起色,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谁也不想落后,都想为自己增光添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在导学达标时,才能顺理成章地进行课文处理,有疑难问题共同解决,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篇6

摘要: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规模大、影响广,其目的在于检测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两年的英语学习后能否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体现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但也会不可避免的对英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英语教学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并提出改善负面影响的建议,从而使教师及学生对该考试有更全面的认识,以更好的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建议

1 引言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一场规模大、影响广、参与考生众多的考试。其目的在于检测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两年的英语学习后能否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其英语能力的要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比较全面,涵盖了听力理解、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快速阅读和深度阅读)、翻译和写作等题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但它也会不可避免的对英语教学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英语教学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并提出改善负面影响的建议,使教师和学生对该考试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2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1 正面影响。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我国已存在十多年,它对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导向。它对英语教学有以下正面影响。

2.1.1 为检测学生的英语水平提供了一种科学、可信的方法。由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影响很广,所以要求命题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的涵盖面较广、科学性较强,能够较为全面的检测学生的英语水平。

2.1.2 为教师的教学起到了指导作用。由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于检测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两年学习后能否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教师授课也是围绕着大纲进行的,因此考试就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使得教学目的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除此之外,由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规模大、覆盖面广,从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英语教学的改革及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及教材的编写都围绕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来进行,达到了一定的统一,便于英语教学的更好发展。

2.2 负面影响。

随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深入进行及其影响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指出了该考试存在的弊端以及对英语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学校和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导致学生“为过四级而学英语”。

随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很多学校和用人单位把四级考试作为毕业的条件和就业的要求,这就导致学生忽略了学英语的真正目的。有的学生认为英语课无用,经常旷课去参加四级辅导班、做模拟题。还有的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后就再也不上英语课了。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踏实,仅仅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学习。

其次,教师和学生忽视了英语教学中对英语技能的培养。

由于在如今社会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成为衡量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只重视考试的通过率及应试能力,因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技能的目的也被应试目的所取代。教师和学生过多注重应试技巧,而忽略了英语技能的训练。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口语表达是其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可是很多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很差,连基本的口语对话都无法进行,更不用说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除此之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题目中有为数不少的客观选择题,这就造成学生“猜答案”的现象比较普遍,即使不会做,也可能猜对答案。因此单纯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英语水平也是不全面的。

3 改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负面影响的建议

3.1 教师、学生、学校及用人单位都应意识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不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学生才不会带着应试目的去学习英语,才能轻松、高效的学到英语的真正技能,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3.2 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使英语课堂生动、有吸引力。很多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对英语课堂产生了倦怠情绪,对英语学习也毫无兴趣。这就为英语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教师应在课堂上安排生动多样、有教学意义的课堂活动和任务,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4 结论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影响广、参与考生众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英语水平,促进英语教学。与此同时,它也不可避免的对英语教学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英语教学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并提出改善负面影响的建议,以期使教师及学生对该考试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为祥,李涛.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题型综合指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德军,宋连仲.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题型指南.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篇7

1.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差异研究

2.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三十年发展状况分析(1983-2012) 

3.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

4.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5.新世纪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二)——学生需求分析

6.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  

7.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8.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  

9.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  

10.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理论框架  

11.《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 

12.教育生态环境下分层次递进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 

13.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追问

14.基于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15.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

16.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与拓展趋势——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1年—2014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17.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启示研究——以英国爱丁堡大学EDC MOOC为例 

18.对我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再思考 

19.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 

20.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观的调查与分析  

21.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 

2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写在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闭幕之际

23.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材  

24.我国大学英语消亡的理据与趋势分析  

25.英语通用语理论观照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研究  

26.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27.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

28.隐性语法教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型任务设计 

29.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0.基于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31.“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

32.制约大学英语学习成效的策略因素探析  

33.一项关于大学英语教材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调查研究

34.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35.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

36.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 

37.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授课教师角色定位及角色转换 

38.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39.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两名大学英语教师个案研究

40.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置议  

41.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  

42.从《要求》到《指南》: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课程设置 

43.新型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和问题 

44.大学英语分层教学课堂提问层次的区别 

45.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微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 

46.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47.大学英语教材:问题与思考  

48.大学英语教学通识化转向的“逻各斯” 

49.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国内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1994-2013)

50.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编制  

51.大学英语教学的动力机制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52.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学术英语  

53.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向右还是向左?  

54.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  

55.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

56.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  

57.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58.近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述评  

59.基于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60.互动性原则与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61.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62.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63.目标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  

64.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65.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  

66.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与教师发展——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评审手记 

67.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析  

68.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69.基于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70.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模式

71.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语言学习策略问题  

7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探微——从“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评分标准说起 

73.大学英语CBI主题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74.教育信息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75.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培养国际化人才——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重新定位思考

76.大学英语网络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拨效应研究 

77.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78.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措施——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探析 

79.试论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一项基于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

80.对接新目标 创建新体系 适应新需求——写在“新目标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出版之际

81.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中的需求与条件分析 

82.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

83.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84.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85.大学英语师资的转型与培养  

86.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  

87.大学英语听说机考尝试 

88.关于大学英语教师开展日记研究的思考

89.传统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的一次新突破 

90.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 

91.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 

92.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视阈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9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个性化、学科化、中国化 

94.制约我国大学英语词汇要求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95.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  

96.阅读理论和技巧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97.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独立学院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

98.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99.基于经典英语模仿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最简策略

100.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101.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102.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03.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

104.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 

105.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  

106.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精读课程走向研究 

107.构建“4+2+1”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108.大学英语写作多样性评改反馈研究 

109.大学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接受度的调查研究

110.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践和研究 

111.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调查研究  

11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3.应用数字化写作平台干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114.自主学习和大学英语教育 

115.对十年来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施情况的总结与思考

116.大学英语微课内容选择范围的研究 

117.大学英语传统视听说教学模式和网络交互式视听说模式的对比研究

118.融合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119.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生态化思考

120.《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教法初探

121.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

122.论大学英语语法的地位 

123.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

124.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建构 

125.我国港台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比较与启示

126.研究型大学英语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以清华大学为例 

127.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28.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129.在线大学英语写作形成性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130.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

131.建构和完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系——一个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视角

132.试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133.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

134.词语搭配现象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篇8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重大转型。作为通识教育的大学英语,新一轮的更深层次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大学英语改革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并根据《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指导性意见,对大学英语的改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转型期;大学英语改革;《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下大学英语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阶段,急需高层次英语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的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但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明,办学管理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经费不足等原因,在培养人才上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社会的公认度不高,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升级,地方本科院校面临重大转型,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师资培训等方面将发生深层次的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要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变,向职业教育转型。”[1]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正在向职业教育的转变中,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与一般高职、高专的技工不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具有高水平职业素养、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很明显,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着重体现在了“高水平”“应用型”和“与国际接轨”上。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是承载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作为通识教育的大学英语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3年大学英语就开始启动改革,14年来,英语改革成效明显,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建立基于计算机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其改革主要目标是英语语言现象本身的提高。[2]但随着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需求,改革也相对滞后,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大学英语势必迎来新一轮的、更深层次、更具革命性的改革。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面临的问题

1.学生生源质量低,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

地方本科院校近几年扩大招生,学生的入学成绩是通过各科总分来划线,这样学生的英语单科成绩被忽略了,即使英语成绩20或30分,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笔者对福建省的一所于2004年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的2015年大学新生13个专业(90%是理科专业)824人做了一项高考英语成绩的调查。统计显示:高考英语成绩120分以上的占5.9%,110~119分的占10%,100~109分的占26.3%,90~99分的占20.7%,90分以下的占68.9%,也就是说,2015级的入学新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有一半多是在及格分以下。可见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良莠不齐,总体水平相当薄弱。而且,学生觉得英语不重要,没必要,看不到英语对他们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的情况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配套设备不齐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还是重视学生的英文知识灌输和通过四、六级考试。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只有综合和听说课程,特别是听说课程,两周才上一次课。自主学习模式没有建立或建立了只是流于形式。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的听、说、写技能提高缓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在硬件设施上,地方本科院校语音实验室少,多媒体资源匮乏,设备缺少保养、维修和更新,无疑也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师资力量薄弱

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都是英语专业院校毕业,只掌握了英语教学一门教学技能,而在大学英语改革中势必要有教师担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这就涉及英语教师的再培训问题,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外出进修等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启动和落实。教师培训的阶段性、培训的内容、如何考核,都是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的具体措施

南京大学的王守仁教授在2015年3月武汉的会议上做了《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工作成果总结,总结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新一轮改革的高屋建瓴的指导,笔者认真阅读《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后,归纳出《指南》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改革特别重要的几项内容:一是教学目标提出: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需要。二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简称EGP)、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简称ESP)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专门用途英语由基础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和提高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组成。三是为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各高校应控制口语与写作课程班级规模,每班原则上不超过35人。四是各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具体要求与指标做出适当的调整。近年来,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其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笔者针对以上几项内容,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采取自然班授课的模式

目前,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大学英语授课普遍采取的是大班授课,大班人数可以达到80~110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的最近几年的大学扩招,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跟不上节奏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这样的规模对于语言知识点的教授、特别是语言活动的开展、语言的交流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学生的活动参与率低,语言交流机会少,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难度大。因此在新一轮的改革中,我们应该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采取自然班授课,人数应该控制在30-50人之间,这样才能保证语言的课堂有效开展。

2.优化大学英语学分与课程设置的比例

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了适应转型,已着手大学英语的改革,其内容包括减少整体英语学科的学分。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育制度,它以学生取得的相应学分来衡量和界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一门课程学分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该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学分的设置上,更应注重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鉴于大学英语的重要性,笔者不建议采取减学分的方法。特别是地方性本科学校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不高,良莠不齐,英语底子薄弱,加强基础英语的学习应仍是地方性本科学校英语教学的重点。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建议细分为基础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网络授课自主学习三类,具体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建议如下:表1所示的基础通用英语是注重学生的词汇量、语法,听力和写作能力。“从逻辑上说,学习学术(EAP)英语之前,学生需要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和语音知识,这是通用英语基础阶段的任务。”[3]鉴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弱,所以建议在基础英语的学习应贯穿于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就当前的大学英语的学习情况来看,每周一次3小时上课,每学期18周,总学习时间仅54小时,而英语的学习属于知识积累型的学习过程,需要大量时间的投入,特别是学生课后的学习时间。网络授课自主学习可以很好地补充学习时间,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答疑。专门用途英语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句式和口语学习。“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在英语与学科学习之间建立起联系,以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使大学英语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内容驱动(Content-driven)教学而非形式驱动(Form-driven)教学”。[4]由此可见,专门用途英语的添加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便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更能体现出其实践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高年级开设拓展类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其中选修课程有商务英语、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英汉翻译等。

3.建构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其实践环节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环节中,基本上是“纸上谈兵”,这也是为什么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没有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前的英语教学,实践环节只限于句型操练,有目的、有设计的任务型语言交流,人物角色扮演的模拟交流,其语言的发生是有预设、有准备的。而语言的交流应是在自然环境中随时发生。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开设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主持的模拟英语实践基地,大一下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写作能力,大二学期主要培养学生英语的职业水平,鼓励学生用英语作相关专业的报告、相关专业的英语交流,模拟自然条件中进行实践检测。

4.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培养

“双师型”教师“外语教师不能总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强调自我。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培训去适应学生的新需求及国家和社会的新需求。”[5]大学外语教师是改革的践行者,而目前高校里的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单纯的英语语言知识,没有任何专业的背景知识。这是我们在新一轮改革中开展职业英语教育的最大障碍,如果没有这样的师资力量做保障,一切改革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就需要加大在职教师的专业英语知识的培训,并需要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的相互学习,促进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效果。

5.现代化的配套设备的投入与保障

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设备跟不上语言教学的要求。据笔者调查,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可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语音教室只有三四间,教师的多媒体设备落后,网络授课自主学习平台无法构建,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办学经费不足,而改革后的小规模授课要求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增加,搭建网络授课自主学习平台和更新多媒体设施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改革,需要有学校、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及财政投入,这样改革才切实可行。

四、结论

篇9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英语教学;培养路径

1大学英语课程对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之余,应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作为多数国家的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以其所携带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弱化了学生的母语文化能力和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文化遭遇巨大冲击,母语文化的保持与发扬面临极大的挑战。[4]大学生是展现文化自信的主要群体,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重大责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对于大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培养民族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作用。

2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大学英语课程要主动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要反映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成果,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进度安排等各方面内容,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遵照的总依据,也是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最终评定标准。但目前各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并非紧随《指南》。如果各院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未做及时修订,没有根据新的文件提出明确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就会导致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语言教学表现失语。大学英语作为重要的人文公共课,课时量有所缩减。原本开设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已经削减至三个甚至两个学期。教师要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完成词汇、文章阅读、翻译及写作的讲解或练习等教学任务,而课时缩减就难以保障有充足的时间来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择未考虑到文化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这会影响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师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比较模糊。教师受所学专业及个人爱好限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较少,视野受限。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中,不能很好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限于单词记忆、文章理解、阅读材料、课后作业等,缺乏对语篇内容的完整理解,这会影响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施,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欠缺。

3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

只有将中国文化知识有效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有效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教学,必须对整体和局部、多层面和各教学环节做出相应调整。

3.1修订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促进中国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顺应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是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2)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版)进行的修订。院校在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时,应及时修订并且明确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所应完成文化教学的任务和要求。

3.2调整教材内容,增加中国文化教学模块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严重缺失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强调学生要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与文化。传统教材处处彰显英美文化,所选用文章对于中国文化涉及得很少,严重阻碍了当代大学生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学习路径。大学英语教材应该融入中国文化,要更多地用英语承载中国文化,借助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掌握以标准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技能,更好地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3.3优化教学设计,有效渗透民族优秀文化

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率最高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能否有效开发教材中的民族优秀文化元素,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教师应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中国文化,增加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的辅材料,同时要注意难度适中。可采用教师或学生讲解、集体或分组讨论、视频或音频学习、翻译练习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中国文化的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避免盲目接受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广泛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第三版)第一课Sym⁃bolsofCulture的导入为例,教师可在文章导入中引导学生学习麦当劳及迪士尼西方文化时引入Sym⁃bolsofChineseCulture。教师可用象征中国文化元素的素材如饺子、茶、京剧、长城、兵马俑等来进行讲解。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单元主题进行中国文化的培养。《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的每个单元选取了单元主题类似的两篇文章,但学习的角度和深度有所区别。教师在讲解文章内容时,可利用当前的时事新闻、热点话题等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如在第一册第五单元ILoveThisGame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运动员精神时,可结合东京奥运会中苏炳添、巩立姣、全红婵等运动员的事迹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测试与评价是正确评估教学过程与效果的重要环节,能给予教学及时的反馈和引导。在处理课后习题时,教师可在翻译、写作等作业中融入中国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如果在期末、A/B级及四六级测试中增加中国文化的考核部分,将能大幅度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唤醒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3.4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多元弘扬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有效利用学校的校史馆、图书馆、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文化讲堂等有序展开中国文化的宣传和学习。教师可依托当地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档案馆、爱国教育基地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利用校园网、英语网站(如ChinaDaily)、“学习强国”平台等的文化专栏、文化录播课,向学生手机推送、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阅读材料。教师也可以开设线上或线下选修课,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的英文翻译作品解析等。

3.5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强化教师的中国文化教学输出能力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改革;成功案例;课程体系;选课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一、引言

2016年,对于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一方面,随着“十三五”建设时期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推进,国家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水平、更多元化的需求,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另一方面,最新的“国家标准”和“教学指南”即将于年内,两大文件出台之后,如何在第一时间把脉大势,结合自身院校定位与政策要求,做出科学的、发展性的举措,在“新国标”和“指南”的带领下改革和创新,探索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是所有高校都在关心的问题。在2016年4外研社举办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模式创新”的专题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了各类院校课程体系、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沿尝试和成功探索。笔者有幸参与了论坛的研讨,并根据论坛释放的密集信息量,结合我校实际对大学英语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

目前各个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大学英语读写译与大学英语视听说两大模块,两门课程均为必修课,一般每学期36学时,所有本科生均需修满两个学年,两年间没有其他英语辅助类课程可修。以笔者所在的中国民航大学为调研对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基础英语中的“读写译”课程和“视听说”课程,除此之外并无其他专业英语课学习。

1.读写译课程

以教师为主导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根据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以单元课文为单位进行讲授。授课过程中涉及背景知识讲解、课堂导入、语法知识、词汇记忆、翻译技巧、写作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成绩构成:期末考试占65%,平时成绩占35%。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分别是(1)出勤:15分;(2)课堂教学互动:15分;(3)两次作文评阅:40分;(4)随堂其中考试:30分。

2.视听说课程

视听说课程有听力训练和口语练习两部分组成。听力部分,由于电教设备所限,教师无法统一安排课堂听力时间,因此听力练习以学生上机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监控,督促,布置任务和答疑的作用。口语部分以新体验口语教材为依托,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会话练习为主要授课模式,并配合小组讨论,课文背诵,情景重现等方式进行口语强化。期末考试占65%,平时成绩占35%。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分别是(1)分单元随堂测试:25分;(2)学生完成指定任务的质和量:25分;(3)口语随堂测试:50分。

3.存在的问题

(1)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单一,课程设置模式缺少活力

大学英语课程,只有听说、读写两门课程,且为必修课,无论任何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必须上满36学时,教材陈旧,内容单一,没有满足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特点。王守仁教授就曾经指出:大学英语是高中英语的延续、拓展和提高。高中英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简单的英语,适合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认知特点。进入大学后,他们的英语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习体现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英语,其语言与认知的复杂性将远远超过高中英语。(王守仁,2013)。而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依旧没有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并且没有体现我校的行业特点,缺乏就业竞争力

(2)听说课听力练习部分自主性过强,教师课堂管理执行力低下

由于电教设备所限,听说课听的部分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听力任务,学生听力水平的不同造成有的学生听不完,有的学生听的烦的现状,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英语学习的需求,也不符合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的初衷。期末考试命题范围覆盖面过广,没有针对性复习的资料,一次性的期末测试成绩往往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听力水平。

(3)没有体现专业特色

例如,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专业词汇的扩充,单纯的听说读写对于未来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重中之重。这些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准确,标准的专业词汇语料库,以免在未来的中外合作中,因专业词汇表述的不准确而造成的错误。

三、成功改革的案例

根据上述问题,笔者对一些知名高校进行了调研,总结了他们对大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总结了一套普遍适用于具有同样困惑的其他高校的大学英语改革方案。其中改革最主要的是要注意三个要点:

1.课程体系,因地制宜

复旦大学于2011年9月开始就实施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并在2011年至2016年间不断收集数据进行反思和调整,目前复旦大学的课程体系整体特点是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与立体化。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也探讨了“一校多岗”的大学英语多元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了八个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太原理工大学也是通过问卷调研了解学生和企业对课程建设的预期,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太原理工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基本理念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同时引入后续课程模块,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构建多次性形成评价和多元评估体系。

2.能力培养,多元渠道

“能力培养”指的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并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师资建设、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探索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的刘建达教授就提出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这一测评体系,主要讨论如何在我国外语能力测评体系的框架下,依据即将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从而展开分级教学模式,确保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实施以评促建,以评促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西安交通大学在大学应该改革方面则提出“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输出驱动,基于输入”、“调用资源,创造互动语境”为基本原则的改革方案,以“互动协同”为核心设计教学,采用多重路径将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操作化,搭建多层次的语言实践平台,强化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提高学生课堂满意度,实现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3.教学模式,探索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应该更立体化,多维化,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开始探索“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将课上教学与课下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并开发利用如微课、慕课等颇具创新,符合时代特色的教学资源。上文提到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刘建达教授及团队就开发建设了GMOOC网络资源,即广东省慕课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建设以初见成效,有效的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效果。刘教授力推缩减大学英语课上课时,利用MOOC平台给学生在课后提供了学习资源;同时,推行无纸化考试,在听说课考试阶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评,形成多次评估性结果。这一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冒险的,但更是极具前沿思维的,事实证明,也取了示范性的效果。而扬州大学的则整合了专业内外资源,构建以输出为驱动的课程协同建设机制,共建课堂内外资源,学科内外资源,优化了师资团队配置,打造了外语类课程教学科研管理资源共享一体化网络服务平台。青岛大学也推行了慕课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词汇拓展课程的建设。该项教改的领军人物李秀清教授及团队成员自主设计,建设了一门大学英语词汇拓展慕课。通过跟踪观察发现:该慕课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构建英语学习基础;同时能够调动教师的教学投入,增强大外教师的职业认同,同时在课程运行、应用与教学服务相互融通方面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四、大学英语改革之路

根据各个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前期实验性成果,和王守仁教授在北京“全国高等教学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高端论坛”上对即将的2016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解读,大学英语承担着为国家对外开放、提升国际话语权、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总结了上述经验之后,大学英语改革应该朝着以下的方向发展。

1.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不同,将培养目标细化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级别,强调以英语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重点。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大学英语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

结合各个高校的办学目标、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学英语应分为三类课程内容,即基础课、专门用途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首先,是基础课,即为通用英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训练,依旧包括听说和读写两门课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授课内容和课时由课题小组结合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和生源质量特别是外语等级水平而进行个性化定制。其次,专门用途英语,即特色化课程,主要是辅助学生的专业学习,帮助学生提高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具体包含,应用文写作、学术交流英语,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民航英语等服务于专门用途的英语课程。最后,是跨文化交际课程,即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优秀文化传承功能。课程包括: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经典与翻译,英语留学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鉴赏,跨文化交际,英语影视作品欣赏等。

2.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基础课为必修课,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为限选课,专门用途英语为任意选修课程。第一,第二学年为必修课学年,第三学年为限选课学年,第四学年为任意选修课学年。这样将使我校大学英语满足多元化(工具性和人文性),多层次(基础、提高、发展),个性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解决了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设置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即满足英语基础运用能力了培养要求,也突出了专业特色,同时保证了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的学习需求。同时,培养教师双语教学的意识,使学生能够从专业课教师的双学教学中充实专业词汇的储备。

3.调整课时,构建“课上+课下+网络平台”学习模式

对于听说课的授课模式,既然师生都对课堂上自主学习模式怨声载道,不如把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从课堂时间中完全剥离出来,将听说课课时减半,由现有的每学期36学时减少为18学时,以使得学生能够更自由的分配时间自主学习听力部分,并在固定节点内完成教师布置的听力任务。这样即可节省教学资源,又可提高教学效率。这一模式实际上是“课上+课下+网络平台”学习的一部分,课上的课时减少,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权衡配比各个学科的学习都分配的时间,满足不同的发展需求。课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单次或者多次进行听力训练,教师可以将拓展听力内容放置可共享的网络平台,由学生任意下载,并自主安排时间完成拓展内容。此外,也可以根据大量的网络资源提升自己的听力水平,不拘泥于在原来统一的课堂听力训练当中。随着慕课资源,微课资源,各类数据库和网络音频资源的充实和完善,学生更可以有意识的学习和利用这些资源,以弥补课上课时减少的不足。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此类学习模式,虽然减少了课上学习时间,但教师的角色仍旧至关重要,教师应不断监控,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确保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筛选和甄别有效的英语资源。

五、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对选课模式的调整也是大胆的,创新的,但同时也是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此外笔者倡导大学英语改革一定程度上弱化课上学习时间,强化课下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同时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或者说是弱化了基础英语的学习,而强化了个性化发展,同时让英语学习拓展为四年不断线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内容。希望对本次改革的建设性构想能对各个高校未来大学英语发展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医学院校 以生为本 外语教学改革 反思

一、前言

2015年3月,我国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出台,新指南将教学目标分为了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等级,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教学目标对学生实施分级教学,以满足院系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据此,综合英语课总学时由216课时到144课时不等。新的教学指南相关内容还表明我国未来大学英语教学在内容上主要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

二、外语课程教学改革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广州医科大学提出了自2015级开始,在普通本科中开展了“以生为本”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习过程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形成性评估纳入对学生的考核当中。

1.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我校外语课教学改革是以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思想的,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分类、分层、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写作等综合应用能力,强基础、重应用,整体提高我校本科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改革按照“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个性化教学”的原则,将学生分A级、B级、C级三个级别进行教学,要求部分毕业生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较高要求”标准;大部分学生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一般要求”标准,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

2.课程体系的构建。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通过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衔接,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进行。根据学校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需在两学年内修读16个学分的大学英语课程。其中:

(1)A班学生的教学从《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开始,第一学期可以参加四级英语统考。第二学年开始,设置高级英语选修课程或专业英语课程。所缺学分,可以通过选修“拓展课程”取得。通过英语六级统考的同学,可以免修大学英语,直接获得学分,免修课程成绩按照85分,绩点3.5记载。不免修的学生,可以申请免听,直接参加课程考试获得成绩和学分。

(2)B班学生从教材第1册开始学习,修完1-4册课程合格,取得规定的16学分。学生也可自愿选修“拓展课程”(选修课),学分按照公共任意选修课程认定。

(3)C班学生四个学期修读16个学分的基础英语课程。大纲、教材另定。

3.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了满足教育部的“应用能力化、教学网络化、评价多元化”要求,教学改革中我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数量充足的英语自主学习资源和平台,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英语教学模式。自2015年开始,我校正式使用批改网平台()以及FLTRP iTEST大学英语测试与训练平台。批改网对学生的搭配及结构等语言运用问题、单个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进行分析,为老师提供个性化教学的数据支持。凭借批改网强大的作业收发系统、智能写作训练系统、批改系统,以及教学数据分析系统,教师可以利用批改网语料库分析工具,对本校学生的作文语料库以及批改网提供的各类专业语料库进行比对分析,方便老师进行教学应用性研究。基于海量语料库的英语作文智能批改系统,教师根据学生作文的各种参数,进而对学生的写作做出更精准更客观的判断和点评。此外,随着FLTRP iTEST大学英语测试与训练系统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英语试题库资源和在线评测服务的综合测试管理平台,方便学生进行语言基础训练以及专项能力训练,通过听、说、读、写、译等专项训练,提高各项语言技能,为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打好基础;学生通过对各类英语考试进行自主模考训练,检验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平台支持学校组织和实施大规模英语测试,通过现代化手段有效提高考试效率,规范考试管理。平台支持教师自动组卷、考试、阅卷、成绩分析统计等在线教学管理,总体提升大学英语教学与评估的整体质量。

篇12

一、引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科高校开始转向应用型。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这正好与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强调的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相一致,使人才具备熟练的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培养听说能力为目标。人们面临的课题是如何把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接受高质量、多样化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及教学改革

国内很多学者对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进行了大量对比研究。各位学者对美国、加拿大、德国、泰国的高校应用型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将辛辛那提大学“工学交替”模式、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模式、百森商学院“创业实践”模式、加州大学“个人专业”模式、哈佛大学“校企合作”模式、斯坦福大学“产学研培养”模式、仁斯里尔理工学院“创业孵化器”模式等与中国的课程设置相比较,并提出了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国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借鉴价值,指出了人们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以培养大学生英语基础能力为前提,着重培养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并且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了满足这一目标,课程设置需要做出极大的改变。在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英语通识课程,此类课程会对大学英语课程产生帮助和促进;同时通过开设英语通识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学习不仅是语法与单词的积累,更是文化的体验。第二,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已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究及改革出一套新的且适用于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的应用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解决当下教学方法老化的问题,但是针对不同的专业,翻转课堂的应用也应有所变化。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分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英语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而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课下的学习明白自己知识不完善的地方,通过课堂的提问及互动,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发挥了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实现师生合作的共赢目标,实现高效学习。第三,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传统的评价体系是通过学生课堂及课后的表现,以及学生考试及网上评教的方式,来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改革过程中人们应突出学生评价,结合教师评价进行定性评价,通过考核进行定量评价,评价主体也应由传统的教师改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突出学生自我评价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主动进行反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的评价更能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反馈,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第四,第二课堂活动。另外,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展。在加强大学生基础能力,提升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必须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人文教育以及大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将这两点有效的结合起来,培养出当代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人文教育的体现除了课堂还有第二课堂,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参与的活动能够充分内化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大学英语教育更应该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环境,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场所和情景。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和教学,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英语的语言文化,西方国家的人文风俗,不仅仅从书本上感知语言,更从实际生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人才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本科人才,其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和质量监控等方面有其特点,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包括理论能力和实际能力理论能力包括基础理论、抽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实际能力是在专业知识和实际问题间的应用背景、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等方面加强培养大学英语作为应用型本科的一门公共课,因此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模式仍须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加以更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9-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

[4]王初明.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J].外语界,2010,(1):17-22.

篇13

【关键词】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 制约因素

一、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英语教学迎来了国际化背景下新的机遇和挑战。顺应科技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网络化的自主学习模式和新的教学模式己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自主学习的思想在国外源远流长。上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末,书中从不同角度系统地对自主学习做了一些探讨。许多西方学者和专家都对自主学习进行过界定,其中美国进行自主学习研究的B.J.Zimmenrman教授最有代表性。他认为,如果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他又进一步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和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做出了解释。

自主学习这一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孔子的观点“吾尝终日以思,无益,不如学”,通过强调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学习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获得的。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对自主学习进行系统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自主学习》一书把自主学习分为狭义自主学习和广义自主学习两种。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校教育,包括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四个教学要素。通常所说的“自主学习”指的是狭义的自主学习。在实践应用中,裴娣娜支持了学习主题性研究,王勇等开展了指导自主学习的研究,董奇等开展了自主学习的心理学研究,庞国维对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模式进行了研究。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目前我国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三种主要模式:

1.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重视读写的输入,学生较少且被动地参与课堂,属于单一化填鸭式教学。

2.多媒体辅助下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相对第一种教学模式而言,有所突破,运用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不仅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使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学习基础技能相融合,打破了原有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哑巴式英语,但此模式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3.分级分类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从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需要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依然没有跳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三、“互联网+”教学模式探索

大学英语作为民办高校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面向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的学习在“互联网+”环境下成为持续性学习、终生学习。在新《指南》指导下,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部根据高校教改项目《以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导向的分层次分类别民办高校大W英语教学模式探索》,进行教学模式探索,以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生活与职场英语沟通能力,培养其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及就业的竞争力,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人才需求。通过对原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互联网+”教学模式。该模式灵活多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动性,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和需要,以及学校的基本教学条件,灵活运用该模式,达到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互联网+”教学模式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结合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办学目标定位以及各学科专业需求等,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完善与构建,明确以“强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能够满足“毕业、就业、升学”需求的全新校本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规划、能力指标与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培养,秉持“各取所需,个性发展,强化能力,突出应用”的改革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堂侧重口语教学,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口语教学+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模式。口语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主要是在分级分类的前提下,实施口语教学。每周一次两个学时,每个学期为2个学分。课堂教学分为三级教学,基础-提高-发展,每个级别实施独立教学,独立评估。该模式灵活多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动性,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灵活运用该模式,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自主学习包括两个板块:手机APP和网络自主平台。手机APP因其自身优势,得到广泛的欢迎,但是由于本身内容单薄,主要是APP上进行词汇背诵和口语训练。网络平台内容丰富,有听力、口语、阅读、练习、测试、辅助资料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内容量度进行自学。课堂教学、网络平台、手机APP目前作为一个整体,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中运行着,各自发挥着影响。

四、“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制约因素

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了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制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硬件设施条件有限、管理手段和技术欠缺。

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互联网+”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手机APP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首先,缺乏自我管理和计划意识。大多数学生习惯性依赖在教师的严格管理、监督和监控下的学习,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和服从教师对任务和作业的安排。其次,学习动机不良。大多数学生对英语缺乏学习兴趣,在进行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时存在挂机现象,登录网络学习平台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期末积分的需要;进行手机APP上进行词汇背诵和口语训练态度消极怠工,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学习。

2.硬件设施条件有限。网络平台学习受电脑和网络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校园网范围内进行学习,不支持接通外网。校园网不稳定,时有掉线、网速缓慢甚至卡机现象。网络平台没有手机版,造成学习很不方便。计算中心的电脑有限。无法保证全部学生到计算中心实验室学习。

3.管理手段和技术欠缺。自主学习管理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方面是教师的自主教学管理,通过教师的自主教学的积极性可以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师们的积极和合作精神非常有成效,但是由于缺少训练,尤其是教育技术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训练,教师们对目前大学英语教改的设计理念还不能有效贯彻,尤其是有些外部力量造成的干扰,更是影响甚至阻碍教改的进程。经常性意想不到的困难,让人措手不及。另一方面是测试系统的完善。便捷的测试系统,可以定期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进行检验,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当前市场上,英语学习测试系统有很多,词汇测试系统、口语测试系统、写作测试系统、综合测试系统等等,这些测试系统良莠不齐,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

五、结论

如何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持续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网络平台学习的关键问题。只是单纯依靠数据驱动,也许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教师们在人性教育和学习态度方面多做工作。在自主学习管理方面,教师们的自主教学积极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开发和鼓励这种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Zimmenrman,B.J.& Bonner,S & Kovach,R.姚林海,徐守森译.自我调节W习: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6.

[2]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6.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5.

篇14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翻译思维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几经调整,都基本是以听力、阅读、词汇为主,尽管也有题型引导训练,注重平时的翻译和写作,但都是正常教学之外的辅助教学模式,对学生翻译水平、对翻译的理解以及翻译能力的提升和翻译信息反馈等都缺乏正确的引导,大学英语的翻译不同于英语专业翻译,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认为不必按照专业要求培养翻译能力,但也不能按照目前的翻译水平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并不利于适时引导学生对翻译的理解,也不能满足学生大学英语系统学习的需求。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始终处于教学环节的边缘,并不被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所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注重词汇运用、语篇分析、听力训练、写作培养,辅之以基本的翻译培养,对翻译的水平、质量、技巧和方法等没有过多的涉足,教师往往认为非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只要求能看懂意思即可,殊不知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对翻译的要求已经上升到很高层次,这与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要求极为不符。具体分析如下:

1.翻译教学的导向偏颇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心和导向主要定位在翻译过程中的词汇、句型、段落等方面的分析,并非以翻译技巧和知识传授为主,以简单的翻译替代翻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英语翻译的实质,只注重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言基础来提高翻译的水平,教师采取的翻译教学导向偏离了翻译教学的实质和核心,认为如果不是对译文采取要求较高的专业翻译,就不必按照严格的翻译技巧和知识对学生进行专门性的翻译能力培养,因此往往采取技术要求较低的翻译策略,这种轻翻译技能而采取粗略的翻译态度的教学导向必然置翻译教学于边缘化水平。

2.翻译教学的标准缺乏

大学英语开展的翻译教学对于学生翻译的水平,对翻译的理解程度,翻译的效果等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准,甚至有些学生的翻译无论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翻译结果大相径庭,而教师在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翻译结果评判时,只根据基本的意思和句型翻译水平下结论,没有根据基本的翻译标准侧重于对翻译效果和实用性进行有效的考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翻译学习的不重视或者轻视,认为翻译就是随意的主观行为,只要不犯语法错误和单词拼写错误,逻辑通顺即可,这种缺乏标准的做法势必影响翻译教学的深入进行。

3.翻译教学的纲领模糊

作为指导和检查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文件就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但目前各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并没有教师真正理解和领悟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依据的教学大纲几经修订,涉及文理大纲、修订大纲、新大纲和课程教学要求等,都基本侧重于培养阅读能力、听说能力,虽然也强调了翻译能力的培养,但是却没有给出更为具体的规定,也没有对翻译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21世纪后大学英语的教材版本多样,层次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教材也有很大差别,大纲表述更为模糊而不好把握,也不利于全面开展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困境

由于不重视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使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出现了不同的困境及问题,使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面临较多突出性的问题。

1.翻译教学环节设置尴尬

面向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环节设置极为尴尬,没有专门安排有翻译教学课时,也没有针对翻译活动的特定翻译活动,而在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也没有涉及英语翻译的理论或实践课程,这其中或者是因为修课时间短而无效果,或者难以完成大学英语的常规教学任务,导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环节的理论不充足、实践不完善,翻译教学必然只停留在表面,效果也不好,开展翻译教学又由于学生不重视,选修少,实际授课质量也无法充分保证,教学环节自然设置参差不齐。

2.翻译教学互动难以推进

大学英语教学习惯了听说读写、语法句型等基本常规教学,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没有明确的要求,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翻译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研讨中基本就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单词释义等进行沟通与交流,或就教学手段方法、题型测试范围等协商,很少对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专门性的交谈,对翻译的教学就局限于课文的理解和题型的训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缺乏区分性的能力要求,而学生由于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对翻译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难免产生差距,妨碍了翻译教学目标的实现。

3.翻译教学缺乏统编教材

很少有非英语专业学生运用专门的翻译教材,而只局限于一本大学英语课本,这种大学英语教材就是英语教学的大纲,也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唯一的导向,学生只抓住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即可全盘掌握大学期间英语学习的主体,再结合题海和日常训练就可自我掌握英语的学习技能,殊不知翻译的主观性和灵活性是靠大学英语课本无法满足的,而目前对非英语专业翻译学习的统编教材比较匮乏,教师只利用翻译指南或手册的知识点再结合文本的内容去翻译内容,几乎没有翻译的技巧和理论而言。

4.翻译教学与测试没有关联

翻译测试是大学英语考查的重要题型,当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重要的一个测试环节就是翻译,特别是近几年,翻译题型和测试已经成为英语考试的重要部分,且已经成为较为固定的题型确定下来,足以证明国家对大学生翻译理解和水平的重视程度,然而翻译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当前大学英语的测试关联极小,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对题型的要求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又没有明确的对应,学校、教师和学生对翻译教学的重视度又比较轻,对翻译技巧和实践能力的测试无法反映出翻译教学的问题和方向。

另外,近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常规教学中没有对翻译进行深入研究,高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划分方向和学科,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方向只停留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上,而很少涉及具体的能力和经验上,因此,翻译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模式、教材和测试角度以及教师的学科方向都没有针对翻译活动以及理论实践,导致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质量不高、效果较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拓展,社会对人才的翻译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翻译教学的困境与社会对人才翻译能力的需求形成鲜明的反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水平,才能满足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度。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思维培养的路径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困境,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转变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培养和塑造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思维。

1.重塑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从思想意识上摒弃翻译教学只与英语专业相关的认识,将之扩展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上来,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同样的技能要求和英语知识水平,尽管要求不同,但却不应该有绝对的差别,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尽可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的实际情况,重塑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观,在实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活动中要根据社会对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以及教育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促进翻译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提升。

2.拟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纲

大纲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大学英语教学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及时调整、补充、修订教学大纲,使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更能适应各高校翻译教学的实际,指导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要根据当前的教学需要和形势,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制定更为具体细致可行的翻译大纲,并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序和市场的需求方向,并根据教学大纲编写适合教学需要的翻译教材,适应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学习。

3.及时落实翻译教学的各项任务

有了大纲和教学,还要由相关的条件和措施保证翻译活动的落实和有效执行,不仅要有能够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还要提升教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水平,更要有相关的考核体系做一补充和配套保障,由上下互动保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实施和贯彻落实,教师要从眼前和长远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满足学生未来社会需求。

4.完善大学英语考核体系

大学英语的考核体系不再拘泥于基础知识水平,这些应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完成,而现在的大学英语考核体系更要侧重于实践和应用,翻译技能和技巧以及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翻译思维和英汉表达能力,达到理解和应用英语知识的目的才是当前大学英语考核的重点,翻译测试除了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常设项目,还要促使学生更为重视翻译的质量,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

总之,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必须要促进学习者翻译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赋予学生翻译技能和技巧,构建学生翻译能力和水平提升的基础体系,保证学生能够有效运用英语基础知识,真正提高其听说读写的能力,塑造和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方向和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海瑞.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62-64.

[2]王芳,陈先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5(12):83-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