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基础护理技术范文

儿科基础护理技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科基础护理技术

篇1

【关键词】 输液区 护理非安全因素 措施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门诊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共接受1254余人次静脉输液,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41例。

1.2 方法 对41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归类。其中由环境因素引发2例,占4.8%;患儿病情及家长因素引发24例,占51.2%,由医嘱缺陷引发8例,占19.5%;由于药品质量等问题引发7例,占17.1%。

2 讨论

2.1 环境因素 发生2例。患儿就诊时陪护人员较多,个别家长不配合开窗通气、空气消毒,造成空间狭小、空气流通不畅,加之无法严格按病种隔离治疗,易导致交叉感染。

2.2 患儿病情变化及家长因素 患儿有病时家长多愿意选择门诊治疗,但由于患儿机体各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善,有病时多表现为发病急、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等,在门诊治疗过程中常发生病情变化。其中急腹症9例,传染病5例,高热惊厥10例,均及时转入相应的科室。另外,患儿及家长对输液速度快慢意识不足,随意调整滴速也是一大隐患,据统计,有80%患者自行调快滴速[1]。

2.3 医嘱因素 正确的医嘱是安全输液的基础,本科一年内发生医嘱缺陷8例,分为两种情况:第一,药物剂量与幼儿实际年龄、病情不符。由于药物市场活跃,新药不断推出,名称繁多,存在多种制量、制剂,医生对新药的规格、用药剂量不熟悉。第二,不合理配伍用药。

新药配伍禁忌对照表没有公布,无法查找,造成两种药物接触后发生反应,如,先锋必加入葡萄糖液后出现沉淀;头孢曲松纳与含钙药物相遇后发生混浊;青霉素注射液与双黄连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中出现不溶微粒等。

2.4 药品质量及其他因素 共发生7例。有些药物外包装相似,容易造成视觉混淆,如,链霉素易被当成红霉素发放,地赛米松易被当成维生素B6发放等。另外,个别药物存在质量问题,如,注射液内有杂质,粉剂不能完全溶解等。

2.5 青霉素更换较频繁,在更新批号期间,新老批号用药容易混淆。

2.6 其他因素 小儿头皮剃毛损伤1例、小儿坠床等。

3 对策

3.1 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监督制度 采取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重点教育,使每一位护士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建立每周、月、年安全分析制度和奖惩制度;及时了解新上市药物常识,协助医生把好医嘱关。

3.2 细观察、勤巡视 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及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根据不同年龄和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严格掌握药物在有效时间内输入,确保治疗安全和疗效;提示患儿和家长不要随意调整滴速,输液期间不能离开输液区,以免带来不良后果。

3.3 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落实消毒隔离的制度;输液区内坚持定时开窗通气、喷洒过氧乙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不配合、不理解的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尽量按病种分室输液,减少交叉感染;使用剃头刀时,不要使用过于锋利的新刀片,用完后用酒精擦拭消毒。

3.4 严格落实查对制度 护士接到患儿家长递给的注射单和药物时,首先根据注射单核对药物、配伍禁忌、过敏试验的药物批号及结果,与上次使用的间隔时间等,特别是青霉素类药物等,将患儿的姓名、药名、剂量等详细注明在输液瓶上再行加药。然后由另一名护士核对无误后再次与患儿家长正事无误方可进行穿刺。药物发生投发错误时,护士要耐心解释,必要时先用科内储备药垫上,以免耽误患儿治疗及引起家长不满,事后主动帮助协调解决。

3.5 规范青霉素的使用 做青霉素试验前要详细询问患儿本人及父母药物过敏史,当患儿父母一方有青霉素过敏史时,要慎用;对青霉素过敏试验阳性者,用红戳在门诊病历封面印上“青霉素皮试阳性”字样,以示醒目,并告知患儿及家长;当药房需要更换青霉素批号时,要提前1-2天通知科室,以便对正在使用青霉素的患儿做好宣传和重新做青霉素皮试的准备,防止差错;青霉素试验的结果和批号要记录在门诊病历本上,试敏结果要留在科室以便必要时核查。

3.6 做好安全防范宣传工作 输液前护士要对每个患儿及家长交代好输液当中的注意事项,以便家长即时了解;输液区内配有电视,以便满足部分患儿输液时希望,使其保持安静,配合治疗,减少由于躁动造成的脱针现象;室内各床配有护栏。

4 结论

随着医药发展,新药层出不穷,新药配伍对照表无处可查;医疗制度的改革造成医护人员精简、临时聘用人员增多;患儿病情变化特点,病人的维权意识增强;儿科护理工作相对繁琐,家长要求较高,经济回报少,使得护士心理压力大,部分护士工作不安心或简化工作程序,这些都导致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通过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监控措施、加强管理、改善环境,并提高护士们的安全意识、责任感和进取心,能够显著降低护理工作中缺陷的发生率,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篇2

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与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儿科患者,陪同来看病的往往不止一个家属,这对于护士的要求就更高。我院急诊科输液室也有一部分患者为患儿,特别是有几个家属一起陪同来的,这对护士的要求就更高、更多。同时,医学的模式在不断改变,现在要求医务人员做到“三好一满意”,作为护士,怎么才能适应医学的改变,做到“三好一满意”呢?再加上医院普遍存在:护士编制不足,工作强度大,护士的素质参差不齐,主动服务是意识欠缺等等原因,这些很容易触发各种各样的矛盾。现就患儿及家属在急诊科输液室与护士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希望能与同行共勉。

1矛盾产生的原因

1.1护士方面

1.1.1在为患者服务时语气生硬,表达方式不当急诊科输液室的患儿家属普遍存在:生怕自己的孩子受苦,所以性情紧张、急躁,如果在输液室还需要排队等候的话,就更容易引起家属的不满情绪。这时如果护士的语气生硬、态度欠佳,极易使患儿的家属产生反感。这在护患矛盾中占了首位。

1.1.2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患儿就诊,家属认为自己是孩子病情最重,希望得到最好诊疗服务和最快的用药及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输液室输液时,如果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不能达到一次成功,家属就会怀疑护士的业务水平,引起不满。这是护患矛盾的第二个原因。

1.1.3护士缺乏关爱意识关爱是关怀伦理的核心概念,有关心照顾、关切、爱护之意。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更注重完整的健康状态:需求心理健康,渴望愉快的心理感受,寻找关爱与被关爱。护患关系中的矛盾、纠纷由多方面因素促成,除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与广大人民的健康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卫生知识水平提高以及一些非技术因素:即缺乏对患者的关爱有关[1]。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缺少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也就是缺少理解和关爱。

1.1.4护士心理素质不稳定,甚至是差急诊科的患者护理服务千差万别,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气氛和环境中产生变化。然而,有的护士情绪不稳定,遇到愉快的事情时,喜形于色甚至得意忘形,或者行为不雅;遇到紧急抢救,手忙脚乱,给患儿的家属造成一种不安全感;还有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带情绪上班,态度欠佳,爱理不理,怒斥家属等可能发生,这就使家属产生不满,难以接受。

1.2患儿及家属方面:在输液时,家属总怕自己的孩子受到痛苦,过分的溺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挑选经验丰富的护士来操作,这样穿刺一次成功的基率高。有的家属,甚至在穿刺一次不成功的时候也跟着孩子哭。这样,护士的心里压力就增加了。

1.3医院方面

1.3.1医院管理设施医院设施陈旧,缺乏良好的输液环境,甚至人员密集;看病手续多,患儿就诊,必须经过挂号、诊病、交费、取药等过程。手续多,发生医患摩擦的机会也增多。如果在最后环节――输液室,护士的言行稍不慎,患儿家属在就诊时的摩擦就会在这时爆发。

1.3.2医、护、药关系不协调、互相拆台,出现问题时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把责任推给家属,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1.3.3护士与工作量比例失调护士编制不足,工作强度大,患儿输液时排队等候时间长,这样服务不到位,得不到家属的信任,容易引起不满或者纠纷。

2整改措施

2.1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开展主动服务活动,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形象,利用晨会时间学习各种有关的规章制度,对患儿的家属征求意见,及时了解护士的动态信息,及时纠正不足,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告知我们的服务电话号码,密切护患关系,为患者排忧解难,使护患关系进入的良性循环。

2.2优化输液室环境,强化人文氛围,将平等和关爱落到实处。在输液室的墙壁上画小孩喜欢的图案,把输液室的电视节目调到小孩爱看的动画频道,让患儿消除陌生的心里。

2.3合理配备人力资源,缩短患儿输液时的等候时间,了解输液室的动态,特别是在患者高峰期要组织人力进行缓冲。即: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赢得家属的信任。消除患儿家属求医心切造成的潜在的医患矛盾。

2.4给患者以人性的关爱在与患儿及家属的接触中,护士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对有精神状态、喝了酒、文化素质低的患者及家属。不与其争吵,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心境的平静,以静制人,然后以理服人,表现出高尚的文化修养,最终矛盾得到调和。

2.5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掌握护患沟通的技巧在护患矛盾中,由于静脉穿刺不能一次成功而引起的矛盾很多,因此,平时,要加强技能操练,不断提高静脉穿刺的水平。另外,在为患儿输液时,要充分认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提倡微笑服务。我们要争取得到患儿家属的配合,还要鼓励孩子,哄孩子,这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配合后还要夸奖孩子,使静脉穿刺得以顺利的完成。如果穿刺不成功,我们一定要向患儿及家属表示诚心的歉意,尽管家属心里不满,也会因为我们的歉意减少或者消除了。

2.6巩固稳定的护患关系把我们的服务电话号码及手机号码公开,写到患者的病历本上,告诉他们回家后有不适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咨询打电话给我们,让患儿及家属感受得我们的真诚和关爱,得到他们的信任也巩固了护患关系。

总之,从伦理原则分析护患矛盾,坚持平等、关爱,将很好地化解矛盾,建立护患相互信任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质量持续改进法;儿科护理;成效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56-01

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1中“持续改进”的含义是“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向“质量改进及质量持续改进”的过渡,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是新时期医院管理发展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灵魂。我院自2010年开始对儿科护理质量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10月儿科住院患儿326例,其中男144例,女182例。年龄4个月~4岁,平均14个月。病程最短3 d,最长25 d。采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组(实验组)163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1. 2. 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质量持续改进法,以期不断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 2. 2. 1 预测管理是保证 护理管理者从人、物、技术、时间和信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1)时间预测。预测高峰期到来和持续时间。如2009年初夏的高峰期均提早到3月份,且持续时间延长,而秋季腹泻高峰期较以往推迟。2008年的手足口病流行期。在高峰期应尽量避免护士休长假、培训、外出等;高峰期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应急能力。(2)人力预测。预测高峰期的护理人力资源。护理人员不足是肯定的,因此平时应加强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使其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最特殊之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和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制定儿科护士专科能力培训计划并严格实施,做到新护士都能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技术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3)物资预测。根据近几年高峰期的状况,提前做好充分的物品添置工作,如最基本的床单位,患儿基本生活用品、办公用品、药品等。防止高峰期时引起护士的忙乱和收治患儿时的时间耽搁。(4)信息预测。了解高峰期疾病的特点,观察疾病谱的动态变化。当有季节性疾病发生的趋势时,应加以警惕,护理管理者应考虑人、物等应急措施,做到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1. 2. 2. 2 弹性管理是手段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是医疗保障的重要部分。采用弹性管理的方法,弹性配备儿科护士,即按淡季住院患儿数配备固定的儿科护士,高峰期时,则根据需要增加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缓解儿科固定护士的工作压力。

1. 2. 2. 3 细节管理是关键 高峰期工作量大,护士容易漏掉一些细节。首先,加床一般有固定的床位号,因此加床时最关键的安全因素是床位号要及时贴上且要醒目,及时挂上床头卡,以便核对。强调晨间交接班,安排专人做好床位号、床头卡的核对工作。同时要求护士认真记录输液巡视卡,以便保存。重视护士自身的心理反应,加强交流,了解护士应对高峰期的想法、措施、存在问题,以便加强支持和协调。启用质量持续改进本,发动每位护士登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缓急,护士长每日、每周进行问题反馈,制定改进措施、改进日期、改进情况等,要求护士每日阅读。减少同样问题反复发生,达到护理质量质持续改进的效果。

1. 2. 2. 4 技术管理是基础 护理新技术的应用,如普及静脉留置针。高峰期绝大部分的工作量是输液,护理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提高工作效率。2008年我院儿科高峰期住院患儿周围(头皮)静脉置管率达98%,其月静脉置管达312人次。由于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72~96 h,大大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即减少了每日重新穿刺的工作量,头皮针输液过程中因穿刺失败而再穿刺的工作量,由于每日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破坏而找血管难,穿刺成功难导致的护士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技术进步,让护士有能力完成大量的治疗(输液)任务,同时,可留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护理服务。

1. 3 评价项目方法 设定护理目标,了解服务质量现状,明确患儿的需求。临出院前对每位患儿和家属进行出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分析判断持续改进的必要性,从而决定护理质量的范围,列出重点护理质控项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对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采用K-WH检验。α=0. 05。

2 结果

3 讨论

篇4

1.1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住院部拥有50张固定床位,19名护士;新生儿住院部拥有床位80张,28名护士;儿科门急诊有20名护士。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19~40岁,平均(26.5±1.5)岁;工作时间为1~20年;其中3名护士长,64名护士;学历情况:5名中专,34名专科,28名本科;职称情况:22名护士,31名护师,13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

1.2方法

为了提高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以及儿科急诊等3个科室的护理服务持续质量,本院安排高年资护士进行二线值班,且对其实施规范化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人员选择及其排班:经由选拔或层级推荐,选取满足相应条件的15名护士作为二线值班人员,其条件为均在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儿科门急诊3个科室工作过3~5年的主管护师或护师,具备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慎独能力,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能解决儿科护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在管理、教学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每个科室的护士长将具备条件的二线值班人员上报护理部,15名二线值班人员由护理部直接管理。满足条件的15名护士实行24h值班制,每人值班1d,其工作内容是对儿科3个科室护理单元薄弱时间段的业务技术难题进行处理,参与急诊、急救,对下级护士进行指导,且对薄弱时间段中的各项行政事务进行协调处理等。二线排班表应提前1个星期安排好,科室排班不可影响二线值班。②强化二线值班人员的培训:护理部针对儿科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科护理二线值班人员制订培训计划,依据不同级别,对护士进行相应的层级培训。主管护师以下的二线值班人员,一般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对其进行现场培训、业务学习等,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交流能力以及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等;技术操作培训通过授课、现场操作等方式进行,培训内容主要为儿科常见的急救技术和护理,包括心脑肺复苏、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技术及护理等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预见性地进行专科新技术与新业务知识培训,普及相关护理管理人员的护理沟通技能等。培训活动1~2次/月,每年≥12次。培训通常安排在业余时间,主要由各个科室的临床带教组组长、聘请的专业教师或者护士长等进行培训。③考核方式:构建考核制度,即依据医院的相关管理原则,由科护士长与护理部对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制度加以编定,要求二线值班人员应全天在岗,夜间不定时到儿科门急诊、儿科住院部和新生儿科进行查房,值班护士应对危重患儿进行床边指导;保证值班电话通畅,要做到专人专用,且在接到电话后5min抵达接诊科室;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如参加急诊与急救、业务指导以及培训下级护士等;做好交班工作,对值班时间所处理的问题和督导处理状况进行详细记录,次日早晨做好书面与口头交接工作,不可用电话进行交接,未经允许不可私下换班;如遇重大事件应在第一时间联系科护士长;同时实施二级考核,科护士长负责护理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依据考核标准,科护士长督导考核评分占30%,培训考查试卷占30%,而护士测评考核占40%。④值班待遇:为二线值班人员提供单独的联系电话与值班室,且对其发放相应的值班费;同时依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值班人员0.5~1.0d的休息时间;将二线值班经历作为护理人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

1.3观察

指标对规范化管理实施前(2010年5月~2012年4月)和实施后(2012年5月~2014年4月)的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得分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在实施前后分别选取130例患者,对其基础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

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实施后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前后

基础护理质量与满意度的比较实施后的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与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5

1.1方法

为了提高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以及儿科急诊等3个科室的护理服务持续质量,本院安排高年资护士进行二线值班,且对其实施规范化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人员选择及其排班:经由选拔或层级推荐,选取满足相应条件的15名护士作为二线值班人员,其条件为均在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儿科门急诊3个科室工作过3~5年的主管护师或护师,具备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慎独能力,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能解决儿科护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在管理、教学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每个科室的护士长将具备条件的二线值班人员上报护理部,15名二线值班人员由护理部直接管理。满足条件的15名护士实行24h值班制,每人值班1d,其工作内容是对儿科3个科室护理单元薄弱时间段的业务技术难题进行处理,参与急诊、急救,对下级护士进行指导,且对薄弱时间段中的各项行政事务进行协调处理等。二线排班表应提前1个星期安排好,科室排班不可影响二线值班。②强化二线值班人员的培训:护理部针对儿科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科护理二线值班人员制订培训计划,依据不同级别,对护士进行相应的层级培训。主管护师以下的二线值班人员,一般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对其进行现场培训、业务学习等,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交流能力以及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等[3];技术操作培训通过授课、现场操作等方式进行,培训内容主要为儿科常见的急救技术和护理,包括心脑肺复苏、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技术及护理等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预见性地进行专科新技术与新业务知识培训,普及相关护理管理人员的护理沟通技能等。培训活动1~2次/月,每年≥12次。培训通常安排在业余时间,主要由各个科室的临床带教组组长、聘请的专业教师或者护士长等进行培训。③考核方式:构建考核制度,即依据医院的相关管理原则,由科护士长与护理部对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制度加以编定,要求二线值班人员应全天在岗,夜间不定时到儿科门急诊、儿科住院部和新生儿科进行查房,值班护士应对危重患儿进行床边指导;保证值班电话通畅,要做到专人专用,且在接到电话后5min抵达接诊科室;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如参加急诊与急救、业务指导以及培训下级护士等[4];做好交班工作,对值班时间所处理的问题和督导处理状况进行详细记录,次日早晨做好书面与口头交接工作,不可用电话进行交接,未经允许不可私下换班;如遇重大事件应在第一时间联系科护士长;同时实施二级考核,科护士长负责护理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依据考核标准,科护士长督导考核评分占30%,培训考查试卷占30%,而护士测评考核占40%[5]。④值班待遇:为二线值班人员提供单独的联系电话与值班室,且对其发放相应的值班费;同时依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值班人员0.5~1.0d的休息时间;将二线值班经历作为护理人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6]。

1.2观察指标对规范化管理实施前(2010年5月~2012年4月)和实施后(2012年5月~2014年4月)的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得分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在实施前后分别选取130例患者,对其基础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实施后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前后基础护理质量与满意度的比较实施后的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与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与成人科室比较,儿科收治的患者具有年龄较小、病情发展迅速、自我表达能力差、对于各种治疗与护理操作的配合度较低、家属期望值较高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护士人员能够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且进行熟练的操作。夜间值班人员如果无法对患儿进行“一针到血”的处理,那么可能将遭到家属的埋怨,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医患纠纷,因此设立儿科二线值班人员,且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强化二线值班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升二线值班人员的基础专科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有助于二线值班人员协调能力、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本研究中,实施规范化管理后,15名二线值班人员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