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制剂研究范文

医药制剂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药制剂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药制剂研究

篇1

 

本院制剂多年来生产的中药制剂由于疗效确切 , 价格低廉 , 深受临床和广大患者的好评。本文对本院 2011~2013 年中药制剂的药物利用度进行统计分析 , 更加明示医院制剂存在的必要性及发展前景。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从信息科调取 2011~2013 年本院中药制剂的相关数据 , 包括名称、规格、销售量、用药金额等。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使用药物利用研究的常用方法限定日剂量 (DDD) 等来统计分析本院中药制剂。DDD 定义是指某一特定药物为治疗主要适应证而设定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 , 以限定日剂量为单位的某药品的消耗量 , 反应的是用药频度的大小即为限定日计量数 (DDDs), 用于制剂之间的比较。

 

1. 2评价指标 本院中药制剂均是本院名老中医多年来临床经验、疗效确切的验方 , 剂型多以颗粒剂、合剂、丸剂为主。

 

2011~2013 年本院中药制剂使用情况稳中有升 , 上升幅度均超过 15%。其中 , 清胃化湿合剂、清热止咳合剂、清热合剂以销售金额计算始终保持在前三位 , 清胃化湿合剂 3 年来一直排列第一位 , 销售金额还在逐年递增。此外 , 清胃化湿合剂、清热合剂、鼻渊合剂、搜风凉血丸、健胃消胀颗粒、复方银花感冒颗粒等的销售金额也在大幅度上升。从 DDDs 依次排列后经过研究发现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清胃化湿合剂、清热止咳合剂 DDDs 位居前列。

 

3、讨论

 

3. 1中药制剂使用情况 2011~2013 年本院中药制剂使用排名前三的用药金额、DDDs 占总量的 51.45%~55.08% 和47.91%~54.24%, 成下降状态。除清热止咳合剂、活血再通丸使用金额略有下降 , 其他中药制剂使用金额都稳中有升 , 而十种中药制剂构成比均有下降趋势。究其原因 , 由于中药制剂起效慢、口感差、特别是对于慢性病需长期治疗 , 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

 

3. 2医院制剂存在的重大意义 ①弥补市场供应不足。医院制剂就是医院自己配制的药品 , 它由医院的制剂室根据本医院临床需要按照固定处方配制而成 , 是市场上买不到也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的药品 , 所以医院制剂就弥补了临床必需而市场没有的药品。②是研发新药的基础和源泉 , 据报道我国已批准上市的中成药 90% 以上的品种是在医疗制剂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龙牡壮骨颗粒”来源于武汉市儿童医院的医院制剂 ;“金叶败毒颗粒”原是同济医院制剂等 , 再有复方丹参滴丸、薏花仁油、康莱特注射液、胃苏颗粒、消渴丸、通心络胶囊等都源于医院制剂, 目前年销售额均超过亿元。③本院研发的复方银花感冒颗粒、金菊利咽颗粒、活血再通丸、清热止咳合剂、清胃化湿合剂、搜风凉血丸、益母净口服液、防风苦参颗粒等药品 , 因疗效确切、市场上没有、不可替代、价格低廉而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3医院制剂发展方向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 , 应大力发掘、整理、提高 , 如果中药制剂满足不了临床的需要 , 中医就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坚强的后盾 , 所以医院制剂健康发展 , 关系到祖国医药的发展。①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发新剂型。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是生产高质量药品的必要保障 , 在中药提取方面已有超声、微波、动态逆流等提取浓缩机 , 具有省时、节能、提取效率高等优点。同时 ,研发泡腾颗粒、气雾剂等新剂型来满足临床需要。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医院制剂室应重视现有人员的培养 , 同时引进高学历人才 , 研发出疗效更好、使用更方便、副作用更小的新剂型。

 

近年来 , 本院加大了对制剂室建设的投入 , 并按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的规定完成了大规模的硬件改造 , 并验收达标。目前 , 本院制剂室新研发的儿科用药气雾剂也已投入临床使用 , 因疗效确切 , 用药无痛苦 ,深受患儿及家长的好评;为了克服患儿服用儿科煮散口感差、煎煮困难的缺点 , 正在研发免煎儿科散剂 , 在保证用药疗效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用药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永恒 . 医院制剂学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86:66.

 

[2] 韩石蕊 , 程洪兵 . 浅谈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现代药物与临床 , 2009, 24(6):341.

 

[3] 童立 . 新时期医院制剂发展瓶颈与前景展望 . 上海医药 , 2011,32(8):397.

 

[4] 王曙东 . 浅谈医院制剂对临床医疗的作用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医学研究生学报 , 2010, 23(1):72.

 

[5] 邹豪 , 邵元福 , 朱才娟 , 等 . 医院药品 DDD 数排列分析的原理及利用 . 中国药房 , 1996, 7(5):215.

 

[6] 王杰雄 . 论我国医院制剂的存在与发展 . 中国药房 , 2002,13(3):134.

 

[7] 吴晓春 , 史颖 . 对当前医院制剂面临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调查与思考 .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 2008, 10(4):141-142.

 

[8] 张桂君 . 医院制剂开发思路与反展方向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 13(6):12-13.

篇2

关键词:医院制剂;使用量;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

长期以来,医院制剂因其与临床结合紧密、品种更新快、生产周期短、价格相对低廉、使用方便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药物制剂,成为临床用药的重要补充。近年来,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品种及数量不断增多,使医院制剂的配制与使用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为保证制剂产品的质量,国家对医院制剂的监控力度日益增大,准入标准及制剂质量标准日渐提升,配制医院制剂所需担负的技术责任、风险强度也相应增加。为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达到相应标准,医疗机构制剂室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医院制剂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3]。

我院制剂室以生产的中药制剂为主,疗效确切,广受临床与患者好评,成为我院临床用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我院2013~2014年医院制剂的配制与应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探讨在诸多挑战面前,医疗机构制剂的存在意义及发展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调取2013~2014年我院制剂配制与使用相关数据。

1.2评价指标 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制剂说明书,确定各药的限定日剂量(DDD值),用药频度(DDDs)=药品消耗的总剂量/相应的DDD值,DDDs可用于不同制剂之间进行比较[4~8]。

2 结果与分析

2.1医院制剂应用基本情况 2014年我院全年共应用医院制剂31种,销售总金额达565.7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87%,占医院药品总销售额的5.98%,见表1。

2.2不同科室使用医院制剂情况 我院医院制剂的使用相对比较集中,重点专科瘰疬科用量占全院总量的30.28%,达171.33万元,较去年增长29.05%,骨科119.81万元,增长20.70%,;肛肠科和皮肤科增长幅度最大,较去年相比分别增长35.11%和35.13%,见表2。

2.3中药制剂用药金额及其DDDs排序 我院制剂用量较大的品种为内消瘰疬片、消炎散核冲剂、消疬膏、消瘰冲剂等,这与我院瘰疬科为全国重点专科,患者门诊量和住院人次多有关,见表3。

3 讨论

2014年我院中药制剂的使用均呈不同幅度的增长,这与我院重视特色科室的建设,重视医院制剂的发展密切相关。中药制剂的DDDs,均显示出明显的集中度,用药金额和DDDs排前3位的品种之和分别占总量的65.2%~79.1%和73.1%~82.9%。就使用量而言,2014年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品种间增长较大。2014年DDDs总体增幅为10.6%,而DDDs排前3位的品种平均增幅为24.5%,其中排第1位的消炎散核冲剂增幅达39.3%。

消炎散核冲剂、内消瘰疬片、瘰疬宁胶囊等是我院中药特色制剂的代表,由于其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少,在临床应用多年,广受好评,近年来临床需求呈明显增长势头。

参考文献:

[1]韩石蕊,程洪兵.浅谈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24(6):341.

[2]童立.新时期医院制剂发展瓶颈与前景展望[J].上海医药,2011,32(8):397.

[3]王曙东.浅谈医院制剂对临床医疗的作用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1):72.

[4]邹豪,邵元福,朱才娟,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2011,7(5):215.

[5]李艳,丁庆明.限定日剂量在药物利用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执业药师,2010,7(9):6.

[6]伍杰雄.论我国医院制剂的存在与发展[J].中国药房,2012,13(3):134.

篇3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33-2

重症肌无力(Myasthemina Gravis,MG)是一种病变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性以及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病情具有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某些患者有家族史。轻者仅上眼睑下垂、眼球转动不灵活、复视、斜视等眼肌受损症状;重者则见全身疲倦、动则乏力、咀嚼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反呛、甚至呼吸困难等;个别患者可伴有肌肉萎缩,部分患者可由多种原因诱发肌无力危象而危及生命。现代医学多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改善症状,但作用时间短,疗效极不稳定;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虽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大,停药后易复发;血浆交换法和胸腺切除术适应范围窄,且有一定的危险性。中医历代文献中并无“重症肌无力”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主要症状多归属于痿证范畴。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MG的中医治疗

1.1辨证分型诊治

孟如教授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的中医辨证分型,将本病分为5型进行辨证论治,治疗3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中气不足型:多见于眼肌型及全身肌无力型轻者,治宜益气健脾、补中升阳,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脾肾气阴两虚型:多见于全身无力型及延髓型,治宜益气健脾、滋肾养阴,方选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脾肾阳虚型:多见于全身肌无力型,治宜温补脾肾,方选四君子汤合右归丸加减;气血亏虚型:多见于重症肌无力久病患者,治宜补气养血,方选十全大补丸加减;气虚血瘀型:见于全身肌无力型久病者,治宜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方选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疗程3个月,临床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l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1]。陈济东等[2]将本病分为脾肾阴虚、脾胃气虚、气血亏虚3型论治。脾肾阴虚型予以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脾胃气虚型予以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加减;气血亏虚型予以八珍汤加减。共治疗216例,治愈116例,显效23例,好转25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9%。石卫东[3]将本病分为三型论治。脾气虚弱型:以眼睑下垂或视物重影为主症,同时伴困倦乏力、食欲减退、声低气微、舌体胖、苔白、脉弱等,治宜补中益气健脾,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云苓、灵芝、白扁豆、薏苡仁等;脾肾气阴两虚型:以四肢无力、酸软、眼睑下垂为主症,同时伴有饮食减少、咽干燥、舌嫩红、脉细弱等,治宜益气滋阴,方用左归丸加首乌、黄精、五味子、麦冬、阿胶、紫河车等;脾肾阳虚型:以四肢无力、腰膝酸软为主症,或伴畏寒肢冷、舌淡苔滑、脉沉细等。治宜益气温阳,方用右归饮加羊藿、补骨脂、桑寄生等。

1.2专病专方治疗

陈金亮等[4]用重肌灵冲剂(黄芪、白术、茯苓、羊藿、紫河车、当归等)治疗重症肌无力120例,总有效率为96.7%。谢孔缓等[5]用升肌灵(党参、黄芪、附子、白术、桂枝、升麻、葛根、仙茅、当归、紫河车、陈皮、马钱子)治疗顽固性重症肌无力40例。肾阳不足者加鹿角、巴戟天、肉桂;肢体无力者加鸡血藤、地龙、羌活、独活;局部肌肉抽搐者加全蝎、白僵蚕;呛咳或语言不清者加半夏、石菖蒲。结果治愈12例,好转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陈丽鸽[6]自拟强力水丸(熟地、龟板、枸杞、黄精、穿山甲、黄芪、白芍等)治疗重症肌无力证属肝肾阴虚、宗筋不利者101例,3个疗程后,临床痊愈48例,显效24例,有效23例,无效6例,临床有效率为94%。李玉杰[7]认为MG与脾、肝、肾关系最密切,应治宜滋肾柔肝、健脾除湿、祛风湿通经络,选用益气活血柔肝汤(炙黄芪、当归、薏苡仁、鸡血藤、丹参、益母草、枸杞子、赤芍药、白芥子、防风、伸筋草、牛膝、羌活、秦艽、桑寄生、蜈蚣)治疗26例,临床治愈1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刘维等[8]用资生振痿丸(党参、白术、山药、扁豆、莲子、茯苓、苡仁、泽泻、陈皮、砂仁、白豆蔻、焦山楂、神曲、黄连、橘红、黄芪、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何首乌、黄精、狗脊、川断、地龙、水蛭、鸡血藤)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效果很好。鲍文晶等[9]单用黄芪复方(黄芪50g、太子参25g、白术15g、枳壳15g、枸杞15g、何首乌15g、升麻10g)治疗重症肌无力Ⅰ型、Ⅱ型患者73例,结果73例中,痊愈10例,基本痊愈23例,显效32例,好转8例,无效0例,总显效率89% ,且无明显毒副反应。其中黄芪复方与性别、胸腺是否异常无关(P>0.05),与分型有关(P

1.3针灸治疗

王永文等[10]针药并用治疗3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主穴:阳白、攒竹、鱼腰、合谷、百会、晴明、风池。配穴:外关、光明、足三里。每次取常用主穴3~4个,配穴1~2个,用30号毫针直刺,以得气为度,用轻雀啄法行针1分钟左右,取阳白则用透法,其余眼区穴位用捻转略加提插之法运针1分钟左右,刺激亦轻,不留针,四肢穴取紧插慢提,前重后轻的补法,得气之后留针30-45分钟,百会穴用米粒大艾柱无疤痕着肤灸3壮,亦可用艾条悬灸15分钟,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中药以滋补脾肾,健脾益气方药(仙茅、枸杞子、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桔梗、)日1剂,水煎服。2个疗程后痊愈2例,3个疗程痊愈1例。李少芳等[11]以针灸为主,主穴取患侧阳白透鱼腰、太阳、阳白分别透攒竹与丝竹空,配以百会、中渚、足三里、光明、申脉、照海。时针得气后加以电针治疗,同时于局部及百会穴上悬挂自制艾蓝艾灸。配以穴位注射,取T9~TI2段华佗夹脊穴每穴注入3ml北芪注射液,再配以补中益气汤或右归饮。治疗100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痊愈62例,好转3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李雪红[12]治疗12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采用艾灸及施行电针的方法,取穴,第一组穴:脾俞、关元、大椎、百会、肝俞、三阴交、足三里、肾俞、胃俞、肩骨禺、曲池、解溪。第二组穴:阳白、鱼腰、丝竹空、攒竹、承泣、中脘、脾关、梁丘、阳陵泉、合谷。配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治疗,取穴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脾关、足三里、阳陵泉。经2~5个疗程后治愈8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王雅娟[13]以“治痿独取阳明”为理论依据指导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配穴特点:阳明为本、随证配穴;以上带下、以主带次。在手法上,足三里、三阴交采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之法,以补益脾胃、调理气血,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严攀等提出从督脉论治重症肌无力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3页)

的理论:督脉是“阳脉之海”,能统领诸阳经。若督脉痹

阻或虚损,脉气失调,经脉阳气不足,不达四肢,气血液运行不畅,可致肌肉骨节筋脉失养,四肢痿软无力致痿病。故督脉失和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通调督脉可使阳气充足,脏腑功能活跃,气血调和,则痿证可愈。可选择百会、大椎、至阳、命门作为基本腧穴进行治疗,疗效可获肯定。

1.4中西医结合治疗

蒋方建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10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治疗中及时经鼻饲导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正压通气,对症处理,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感染触发危象用抗生素,首选头孢哌酮,再根据血、痰培养等调整。并用人参、蛤蚧尾、熟地黄、沉香、脐带、淡附子、煅龙骨、煅牡蛎、炙甘草、黑锡丹、猴枣散,或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意识不清用温开法加苏合香丸研末。胃管加入,凉开加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抢救成功7例,死亡3例。王曙辉等采用中医温肾健脾益气活血法,西药用吡啶斯的明和强的松治疗比单纯用西药疗效持久,复发率低,亦少见因长期大量使用西药所引起的胃、肠、肝、肾等脏器的损害和胆碱能危象等副作用。殷宪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肌无力。西医治疗:常规口服泼尼松(成人)40~60mg,每日1次,2周后开始减量,以5mg为单位,每周递减1次,减量至最小的有效量,维持治疗,同时补充钾盐,较重者给抗胆碱酯酶药物吡啶斯的明,成人口服剂量每次60~80mg,每日3~4次。中医治疗:第一阶段健脾益气、温养肌肉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第二阶段益肾为主,佐以补脾,方用右归丸化裁。共治疗28例重症肌无力,有效18例,缓解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3%。

2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的肌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对其治疗要从全身调节入手,而不应单从某一处进行补益或抑制治疗。中医药治疗大多是从补益脾肺肾入手,方药大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在针灸治疗上多从脾经、肾经循行和眼周取穴,治疗效果较好。因此,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前景广阔,且中药制剂对本病患者全身免疫系统调节的研究更是治疗史上的一项空白。当然,中医药治疗本病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科研不够规范,中药长期服用不方便,患者难以坚持。今后,应大力加强对本病的基础理论研究,提高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整体研究水平,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规范临床科研,优选最佳科研方案,同时加强剂型改革,研制出针对性强、服用方便、易于保存和携带的药物新剂型。

参考文献

[1] 陈惠英.对重症肌无力之本在脾肾之探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ll(9):845-846.

[2] 陈济东,陈贯一.辨证治疗重症肌无力216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1):34-35.

[3] 石卫东.中医辨证治疗重症肌无力20例[J].光明中医,2008,23(10):1484.

[4] 陈金亮,许凤全.从奇经论治重症肌无力120例临床报告[J].黑龙江中医药,2000,(2):28-29.

[5] 谢孔缓,赵来泗.升肌灵治疗顽固性重症肌无力40例[J].中医杂志,1999,40(12):750.

[6] 陈丽鸽.自拟强力水丸治疗重症肌无力101例[J].河南中医,2002,22(6):58.

[7] 李玉杰.“益气活血柔肝汤”治疗重症肌无力[J].江苏中医药,2002,23(3):7.

[8] 刘维,李相中.资生振痿丸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0,(5):30-31.

[9] 鲍文晶,张静生,乔文军.黄芪复方治疗重症肌无力73例[J].光明中医,2008,23(2):208-209.

[10] 王永文,马泽洪.针药并用治疗眼型重症肌无力[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9):15-16.

[11] 李少芳,林卓鹏,林皓.针药结合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10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9):43-44.

篇4

关键词:中医药 强直性脊椎炎 中药内服 中医外治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简称AS)是一种类风湿因子阴性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主要累及脊柱、中轴骨骼和四肢大关节,随着病变不断发展,关节出现融合,终可导致畸形及残废,中医将其归属于痹症之“骨痹”“肾痹”范畴。现代学者有据《内经·上古天真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把其命名为“高骨病”。中医学家焦树德将其命名为“大偻”。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为痹症的外因所在,内因与其先天不足,肾督阳虚有关。《黄帝内经》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说明其有“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的特点。笔者就近十年来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药内服治疗

中医辩证论治

中医治疗首重辩证论治,当代众多医家根据病机或临床表现的不同将本病分为不同的证型。朱良春[1]把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分前期“肾痹型”和久痹肾督虚损瘀滞“骨痹型”两类论治,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前期“肾痹”型又分湿热郁阻和肾督亏损两型。针对湿热郁阻型治以清湿热,补肾督,通奇经。对于强直性脊椎炎久病肾督亏虚“骨痹”型治以益肾壮督,蠲肾通络。组方标本同治主次分明。疗效优良。娄玉钤[2]将其中医辩证分为三种类型1)肾虚督寒,治以补肾壮督,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补肾强督治尪汤加减。2)肝肾两虚。治以滋补肝肾,壮骨荣筋。健步壮骨丸合补肾强督治尪汤加减。3)督脉邪滞,久郁化热。治以益肾壮督,清热活络。补肾清热治尪汤加减。焦树德[3]将强直性脊柱炎分为以下几种常见证型:①肾虚督寒证,治以补肾强督,佐以祛寒化湿,通活血脉,强化筋骨为主,补肾强督治偻汤主之。②邪郁化热证,佐以苦以坚肾,化湿清热之品,补肾强督清化汤治之。③痹阻枝节证,可适加疏风、散寒、通利关节活血通络之品,补肾强督利节汤用之。④邪及肝肾证,可加调肝理肺之品,补肾强督调肝汤加减。殷海波[4]等对194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湿热痹阻证、肾阳亏虚证、瘀血痹阻证三种证候的出现频率最高,且湿热痹阻证、肾阳亏虚证多为主证,瘀血痹阻证多以兼证形成存在。他根据不同的证候,施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或补肾强腰、活血通络之法。

中药运用及组方

朱良春[1]认为在治疗强直性脊椎炎以补肾督为根本。其经验方“益肾蠲痹丸”(地黄、当归、仙灵脾、蜈蚣、全蝎、地鳖虫、鹿衔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对于“肾痹”类的湿热郁阻型,治以清湿热,补肾督,通奇经。处方:蒲公英、怀山药、金荞麦、蛇舌草、威灵仙各30克,青蒿、银柴胡。地鳖虫、乌梢蛇、炙蜂房、徐长卿、广地龙、炙僵蚕、虎杖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对于肾督亏损,脉络不利之肾痹,治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处方:穿山甲50克,生黄芪、鸡血藤、威灵仙各30克,鹿角霜、制元胡各20克,仙灵脾、熟地黄、仙矛各10克,乌梢蛇、肉苁蓉、补骨脂各10克。唐先平[5]把强直性脊柱炎分为早期、活动期、缓解期3期。早期多为肾督亏虚,寒湿痹阻证,治以补肾益督,散寒通络。方药:狗脊、山茱萸、川续断、巴戟天、秦艽、生地黄、赤芍、白芍、牛膝、杜仲、蜈蚣、青风藤、伸筋草、穿山龙。活动期以肝肾阴虚,湿热痹阻证多见,治以补益肝肾,清热解毒,化湿通络为主。方药:知母、黄柏、怀牛膝、萆薢、山茱萸、狗脊、木瓜、秦艽、土茯苓、忍冬藤、苦参、穿山甲、穿山龙、半枝莲、白芥子。缓解期多为肝肾亏虚,痰瘀痹阻证,以滋补肝肾,化痰祛瘀通络为治疗法则。组方:狗脊、山茱萸、鹿角胶、鸡血藤、黄芪、青风藤、半枝莲、白芥子、土贝母、赤芍、蜈蚣、僵蚕、穿山甲。刘向敏[6]从益肾着手,佐以活血通督之品,通过补肾以壮骨,使骨坚则邪痹可祛。自拟益肾活血通督汤。基本方:熟地 10g、山茱萸 15g、杜仲 20g、鹿角霜 10g、骨碎补 15g、仙灵脾 10g、狗脊 20g、独活 10g、灵仙 10g、茯苓 20g、黄芪 30g、当归 10g、全蝎 8g、蜈蚣 2条、乌梢蛇 10g、制川草乌各 10g、制乳没药各 10g、川牛膝 10g。脊背痛重者加羌活;肩背痛重发僵者加姜黄;肢节痛重者加桑枝;腰骶痛重者加桑寄生;瘀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川芎等。娄玉钤[2]认为本病的关键是肾督亏虚,自拟肾痹汤方药:狗脊、桑寄生、牛膝、木瓜、首乌、炒山甲,治疗本病67例,有效率92%。

中医外治法

1针刀,针灸

杨天明[7]采用小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法如下: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脊背凸起部,常规先从驼峰处切割松解,用紫药水定点标记,常规皮肤消毒,用朱氏I型3-4号针刀,与人体纵轴平行进刀,深度达横突骨面间,转动刀锋使刀口线与横突平行,在横突上缘和下缘横行切割3-4刀,解开横间肌和横突韧带。棘间韧带其主要病变在棘突下方,晚期患者切断部分棘间韧带,作切开剥离,直到针刀下有切开松动感出针刀。压迫针孔,等不出血为止。每次治疗3-5个椎体,5-7天后做下一次。治疗报道7例,疗效佳。梁杰群[8]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操作时让患者俯卧位,于脊柱带区及两侧骶髂关节区选取压痛显著的痛点进针刀。通常刀口深度达骨膜或关节滑膜,采用纵行切割、横行摆动等各种针刀操作方法,对局部粘连、挛缩、板样硬化的软组织进行切割、剥离、扩通。针刀下有松动感时出针。每次治疗取4~6个进针点,每周治疗2次, 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共治疗28例,显效14例,有效12效,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2.8%。曾莉[9]以扬刺夹背穴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2例,以相应病变椎体部位的夹脊穴和骶髂关节痛点为治疗点,进针后以中度提插捻转和刮柄法为主,2个疗程总有效率81.8%。张俊英[10]采用针刺华佗夹脊穴和督脉穴治疗。主穴选相应节段的华佗夹脊穴、人中、大椎、命门、阿是穴。颈部疼痛配后溪、天柱;背部疼痛配身柱、至阳、大杼、绝骨;腰骶部疼痛配肾俞(双)、委中、四髎。操作时人中采用雀啄泻法,命门、肾俞、华佗夹脊穴采用捻转补法,余穴均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5日为1个疗程。1 个疗程结束后休息5日,再继续下个疗程的治疗。连续治疗6个疗程统计疗效。共治疗40例,治愈15例,显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张振伟等[11]取穴用华佗夹脊穴、阿是穴、颈夹脊穴、背腰部的膀胱经穴和督脉经穴。选用中粗钨锰火针,找准穴位,用指甲掐痕或紫药水做好标记,局部用75%的酒精消毒,然后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至白亮,快速点刺,疾进疾出,不留针,每穴点刺3~5针,深约2~3分,点刺后速用消毒棉球按压3min(治疗后3天内局部不能沾水)。每天3~4个穴位,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4周后评定疗效。共治疗患者23例,痊愈4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96%。龚福英[12]选取大椎、至阳、腰阳关、次髎、秩边等穴位。大椎、至阳、腰阳关以温针灸,次髎、秩边用电针加TDP治疗,每星期治疗2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患者51例,显效28例,好转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2%

2中药熏蒸,推拿,膏药外贴

贺旭林[13]运用推拿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熏蒸方法如下:海桐皮、透骨草各15克,桃仁、红花、当归、川穹、白芷、防风各10克,川椒12克。以上各药研末装入药袋内,置入中药熏蒸床药池内煮沸5分钟,患者平卧于熏蒸床上熏蒸腰背部30分钟,每天一次,再配合推拿,一日一次,三十日为一疗程。观察29例,总有效率89.6%。石跃[14]运用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针刺取穴:主穴以夹脊穴、督脉穴、八髎穴为主,配穴:风池、风府、环跳、委中、承山、昆仑。隔日一次,十五次为一疗程。熏蒸药用生川草乌,川牛膝,川穹,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各30克,采用特制温控中药熏蒸床,将药物放入电热锅中加水2000ml,加热煮沸20分钟后,患者仰卧于熏蒸治疗床上,对病变部位熏蒸,水温控制在65-75度之间。每次熏蒸30分钟,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治疗30例,总有效率90%。李文根[15]运用中药熏蒸配合手法治疗方法如下:患者俯卧于按摩床上,医者双手掌重叠,右手掌按触脊柱的第一胸椎开始,自上而下推按脊柱督脉约5分钟,然后由单手掌沿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及华佗夹脊穴按揉10分钟,再行点按两侧阿是穴约5分钟,督患者配合深呼吸,张口禁憋气,双手叠加闪后凸的胸椎10次,左右斜扳腰椎,双下肢后扳,仰卧位屈膝,屈髋,旋款,直腿抬高以及“4”字试验活动,手法治疗约20分钟,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结合中药熏蒸,临床治疗38例,有效率占97.4%。王谦[16] 运用推拿结合膏药外贴治疗如下: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医者先用拇指沿督脉循行方向,缓缓从大椎穴推至长强穴,疏通督脉;然后将拇指与示指分开成“八”字形,沿脊椎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徐徐向下理顺分推至骶尾部。反复4-5次。点按阿是穴、肾俞、命门、环跳、委中等穴位。然后医者用双手拇指紧靠大椎穴棘突,从上至下向外用力,分离脊椎两侧的骶棘肌至腰骶部,再将两手四指并拢,从上而下弹拨骶棘肌,并用双拇指弹拨痉挛的腰部肌群及臀大肌。接着医者双手重叠,从患者胸椎均匀用力掌压至腰骶椎,重点掌压部位为胸椎。然后嘱患者侧卧,下面的腿伸直,上面的腿呈半屈曲位,医者两肘部分别抵住患者的肩前部及臀部,以腰椎为支点轻轻旋转。左右各1次。每3d治疗1次,10次为l个疗程。膏药制作方法 :选用全蝎、蟆蛤、川乌、草乌、肉桂、红花、黄丹等30余味,用麻油炸枯后,再用文火熬制成膏,然后将麝香、血竭等调配均匀后备用。待推拿手法结束后,将膏药加热后贴敷于患处。15d更换1次,6次为1个疗程,治愈率50.6%,显效率86.5%

问题与展望

强直性脊椎炎是一种病程迁延、容易反复、较难治疗的疾病,一旦治疗不当,发展到后期最终可导致畸形及残废,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缩短患者寿命。其病因和病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故治疗上西医目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针对个体患者灵活的运用辩证、辨病、内服、外用、整体和局部治疗结合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中医药对于强直性脊椎炎的治疗,和西医治疗手段相比,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价廉的独特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并给予推广。目前存在一些问题1)医家们根据各自的经验、体会把证候分型繁杂多样,没有一些客观性指标使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分型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2)缺乏统一的规范的诊断、病变的分期分型及疗效评判标准。3)中医药的发展通过科学实验研究验证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该病,缺乏可靠、准确的动物模型,阻碍了深入研究发展机理,探讨有效治疗方案的工作的进行。4)由于临床辨证分型的不统一,致使临床观察患者和跟踪数据无可比性。临床研究方向展望:1)治未病思路。根据强直性脊椎炎具有季节性发病特点,如冬、春两季为高发病季节,季节转换前给予中医药调治,增加患者机体抵抗力,治病发于萌芽状态。2)强调中医药的内服外治。大力发展中医外治法,如针灸、推拿、针刀、中药熏蒸、膏药外贴等。减少内服药物的副作用。3)治疗脊椎病变节段。根据该病发展有自下而上逐渐丧失关节功能的特点,针对患者脊椎病变段积极的治疗可有效恢复病变关节功能,阻止病变段继续向上发展,因此开发局部外治中药制剂很重要。我国目前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科学化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随着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及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将辨证分型统一起来,更加科学地、客观地、合理地指导强直性脊柱炎地治疗,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前景很广阔。

[1]邱志济, 朱建平, 马璇卿.朱良春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用药特色选析.辽宁中医杂志,2001,11:45

[2]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81-2282

[3]焦树德.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下). 江苏中医药, 2003, 24(2):1-3.

[4]殷海波,周雍明. 194例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1):47-49.

[5]唐先平,胡荫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 中医杂志, 2003, 44(9):650-652.

[6]刘殿选,刘向敏. 益肾活血通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光明中医, 2007, 22(11):85-86.

[7]杨天明.小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椎炎.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77

[8]28 梁杰群. 小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8例.广西中医药,2007,30(1):32.

[9]曾莉. 扬刺夹脊穴治疗强直 性脊柱炎.湖北中医杂志,2006,28(2):46. 

[10]张俊英,张海龙. 针刺华佗夹脊和督脉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河北中医,2007,29(7):624-625.

[11]张振伟,王俊玲. 火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822-823.

[12]龚福英. 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1例. 上海针灸, 2005, 24 (5):22.

[13]贺旭林.推拿配合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椎炎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09,31(9):70

[14]石跃,王燕,武俊,申安.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椎炎临床研究.中国保健.2008,16(7):196

篇5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5-0090-03

[WT5HZ][JZ]Study 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WT5BZ][JZ]CHEN Zi-yi, ZHAO Zhong-wen

[WT5"BX][JZ](1.School of Postgraduate,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 Fujian;[JZ]2.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001, Fujian)

[WTHZ]【Abstract】[WTBZ]The high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in the world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fracture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has a unique advantage. A series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making a significant progress. The liter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recent years have been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from single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treatment in the paper, in which the progres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common osteoporosis are specifically discussed so as to give readers an inspiration and new id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WTHZ]【Key words】[WTBZ]osteoporosis,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summarization

骨|疏松症(OP)是指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退化破坏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的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者某种药物治疗导致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中医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与“痹症”、“腰痛”相类似,将其归于“骨痿”、“骨枯”、“骨痹”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单味中药药理分析

单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药理机制得到证实,近年来不断开展的药物研究为此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临床常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有补骨脂、羊藿、杜仲、骨碎补、菟丝子、续断、鹿茸、阿胶、黄芪、人参、枸杞、龟甲、葛根、牛膝、狗脊等。补骨脂作为临床治疗OP的常用药,近年研究层出不穷,药物有效成分被不断挖掘。邵航等[1]在其药理研究实验中发现补骨脂含有香豆素类、黄酮类和单萜酚类等多种活性成分,而其中主要的抗骨质疏松的活性物质为香豆素类成分。张乐其等[2]从提取方法、诱导成骨机制、调节骨代谢通路、应用前景等方面研究其中药单体柚皮苷,证实柚皮苷在临床上修复骨缺损具有重要地位。黄酮类物质被称为“植物雌激素”,能够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具有改善骨代谢,促进成骨细胞生成,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刘舵等[3]从宁夏枸杞中粗筛出枸杞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较高的黄酮类物质,且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证实其毒性极小,能缓解切除卵巢大鼠的骨结构的退化,对防治骨质疏松有一定作用。赖青海等[4]实验发现肉苁蓉能通过提高性激素水平,抗氧化作用,调节钙磷代谢平衡,补充矿物质元素等方面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活性,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对单味中药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细胞分子深成面水平,研究其对成骨与破骨细胞的影响、调节体内激素及微量元素、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等预见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贝家欣等[5]总结近年研究指出人参皂苷可通过调节护骨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以及基因p2和p27的mRNA的表达来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且可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任辉等[6]通过动物实验得出龟板可能通过降低骨转换有效改善激素性骨质疏松,其中CTSK可能是其作用靶点之一。[HJ1.8mm]李淑惠等[7]研究表明以丹参酚酸B和丹参素为代表的丹参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在调节骨代谢方面起作用,涉及Wnt/β-cate-nin、ERK、BMP、OPG/RANKL/RANK以及 FoxO介导的氧化应激等多种信号通路调节机制。

2中药复方制剂

21中药复方制剂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21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在临床中最为常见,故对PMOP中医药治疗的各方面机制研究也最为广泛。吴海洋等[8]在单味中药方面,从骨测量指标、细胞因子变化、基因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重点探讨了羊藿、杜仲、骨碎补对PMOP的疗效;在复方中药方面,以普遍认为的肾虚病机为主线,总结了补肾法在临床中应用。王剑等[9]通过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采用自拟方补肾壮骨中药复方(羊藿、牡蛎、鹿茸)治疗观察得出,补肾壮骨中药复方可能通过上调骨组织Dlx5 mRNA及蛋白表达而有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展磊等[10]对11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钙尔奇D联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实验发现补肾活血中药可缓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OPN、PINP和β-CTX浓度,提高25-(OH)D水平实现的。高璐等[11]研究补肾中药复方(鹿茸、牡蛎、羊藿),通过对血生化指标测定、骨密度检测及RT-Real Time PCR分析,得出补肾中药复方具有防治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其机制与调控 MEK1、ERK2 基因表达有关。为试验新的实验模型,模拟出与临床更加接近的病理过程,刘梅洁等[12]将去卵巢和灌胃给予大黄2种方法合用,造成大鼠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症,其病理过程与人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似,能反映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发病特点,为临床实验建模打开了新的思路。

212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老龄化趋势催生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群体。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特点除了着眼于肾虚和脾虚外,还应考虑其气血虚弱特点,复方中当归、黄芪等益气养血中药被广泛运用。俞延军等[13]拟益肾活血汤(当归10 g,熟地、杜仲、槲寄生、牛膝、羊藿各20 g,红花、桃仁各6 g,续断15 g,延胡索30 g)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经治疗测定患者骨密度增加,四肢疼痛得到基本缓解。刘玉红等[14]将骨康方(补骨脂30 g,肉苁蓉、羊藿、菟丝子、熟地黄、白芍,丹参各15 g,黄芪20 g,当归10 g,大枣5枚)进行辨证加减,细分阴阳,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起到了更好的疗效。张翔等[15]在常规口服西药的基础上联合接骨汤(当归、黄芪、炒白芍、续断、申姜、威灵仙、天花粉、熟地、木瓜、土鳖虫、自然铜),以补肾壮骨为主,健肝脾化瘀血为辅,提高了骨密度,有效地减轻了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蒋玲玲等[16]采用中药复方益肾健骨汤(黄芪30 g,鸡血藤30 g,补骨脂15 g,骨碎补12 g,菟丝子12 g,狗脊12 g,川续断12 g,川芎12 g,葛根12 g)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治疗后,显效率和有效率都相对高于采用单纯西药治疗。

22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221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OP的中医病机认为与“瘀”和“虚”关系最为密切。马如风等[17]探讨DOP的主要病因病机在于机体肝脾肾亏虚和气虚血瘀,补肾滋阴、益气活血的中药复方在预防和治疗DOP时有一定的作用,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丹参、地黄、羊藿等。李环宇等[18]分析了糖尿病骨|疏松的中医病机,认为与脾肾亏虚和血瘀关系最为密切。同时总结得出,在防治DOP近10余年的研究中,较为重视对补肾健脾类中药的使用,而对活血化瘀药的研究尚为少见。加味青娥丸化裁自古方青娥丸,方含补骨脂、胡桃仁、鹿角胶、杜仲、丹参、黄芪、山药、牡蛎、龙骨,能改善治疗DOP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血清钙磷含量、空腹尿 Ca /Cr 比值,整体调节机体的骨代谢平衡[19]。吕维名等[20]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阿法骨化醇胶丸及碳酸钙咀嚼片加用口服复方地龙片(黄芪、川芎、地龙、牛膝),在缓解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痛及神经肌肉疼痛方面有显著效果。

222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随着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中的广泛运用,GIOP人数逐渐上涨,已成为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后OP的第三大人群。中药抗 GIOP 的作用机制多从调节骨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促进 OB 的增殖与分化,抑制 OC 活性及数量,促进骨基质合成,提高性激素水平,调节钙磷代谢等方面展开。补肾中药方(鹿茸、羊藿、牡蛎)可明显上调 GIOP 大鼠骨组织成骨转录因子Osterix、Runx2 mRNA 及蛋白表达,促进 OB 分化、成熟和骨形成[21~22]。徐晓东等[23~24]从分子水平研究了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及 PPARγ2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创新使用纳米钙补肾中药,使其上调大鼠骨组织中 BMP6 / BMP7 mRNA 和蛋白表达,下调骨组织中 PPARγ2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以达到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效果,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朱辉等[25]指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为肾精亏虚、脾虚不运、血行瘀滞所致,设计实验组进行对比,发现补肾中药能抑制骨吸收,与健脾、活血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朱冰等[26]建立GIOP大鼠股骨闭合骨折模型,采用中药复骨方(骨碎补、杜仲、续断、千年健、红花、归尾、川芎)进行治疗,实验发现GIOP骨折大鼠经复骨方治疗后,最大载荷、最大应力等均有增高,股骨密度提高,骨形态参数改善。

3其他治疗

中医药疗法博大精深,针灸推拿、中药涂擦、熏蒸、足疗等非口服疗法展现了其多样性,既与中药相辅相成促进疗效,又发挥其特长,为患者提供多种治疗选择,量身定做专属的诊疗方案。牛国平等[27]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采用利塞膦酸钠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发现针灸推拿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度及日常活动功能,有利于骨密度的补充。崔沐群[28]针对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痛这一症状,将抗骨质疏松药物结合针灸、蜡疗进行治疗,发现结合针灸与蜡疗可以提高患者的骨质密度,极大地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疼痛状况。唐旭丽等[29]对8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照组给予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加口服凯思立D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十一方药酒及药渣进行涂擦联合烫疗。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涂擦联合烫疗能更好地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李文华等[30]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经络传导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以现代足部反射区理论为指导,发现中药足疗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比口服阿仑膦酸钠片更能减轻骨痛症状和提高骨密度值,疗效更确切。梅群超等[31]采用理疗之薰蒸疗法,利用温经通络、活血行气中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气薰蒸腰背疼痛部位,在药物和热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4小结

近年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医药作用的多靶点性与临床骨质疏松症多病因诱发的复杂性相契合,具有很大的优势,且针灸、推拿、理疗等方法又弥补了单纯中药应用的不足,效果均较好。但也还存在着不足:由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多为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等,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在经验方、有效方的基础上加减运用。另外,动物实验的造模也可多加探讨,以期为后期得到更好的实验结果铺好基石。我国风湿病专业起步较晚,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研究及诊治均存在诸多不足,加强风湿病相关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认识和研究对今后的治疗将有重要启发。

参考文献:

[1]邵航,俐补骨脂抗骨质疏松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3):69-71

[2]张乐其,霍光,柳毅,等中药柚皮苷诱导成骨作用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2016,(03),277-280

[3]刘舵,杨永利,雷婷,等枸杞子乙酸乙酯提取物急性毒性及对切除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04),396-401

[4]赖青海,王琳琳,丁辉,等肉苁蓉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74-76

[5]贝家欣,夏海珊,卢家淇,等人参皂苷 Rb1 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6,21(8):950-955

[6]任辉,张志达,梁德,等龟板改善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骨量、骨微细结构、骨生物力学和骨代谢的机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6,31(5):1858-1862

[7]李淑惠,梁燕龙,杨亚军,等丹参水溶性成分影响骨代谢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6,32(7):902-905

[8]吴海洋,索欢,王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中药治疗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02),241-244

[9]王剑,郑洪新,张锦萍,等补肾壮骨中药复方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Dlx5 mRNA 及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0):1238-1240

[10]展磊,魏秋实补肾活血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骨代谢因子的调控作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09),1128-1132

[11]高璐,洪新,尚德阳,等补肾复方对去卵巢大鼠MEK1、ERK2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05),471-475

[12]刘梅洁,李鸿泓,王少君,等骨质疏松症脾肾两虚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08),836-838

[13]张翔,敖勇峰,刘耀忠,等中药接骨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48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8):166

[14]蒋玲玲分析中药复方益肾健骨汤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大家健康,2016,10(6):51

[15]俞延军,李济军自拟益肾活血汤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1):817

[16]刘玉红,赵可伟骨康方加减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4,46(8):251-252

[17]马如风,郭鱼波,王丽丽,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8):3-4

[18]李环宇,张林从“虚”“瘀”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方药研究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2):417-418

[19]巩振东,李翠娟加味青娥丸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9):1391-1402

[20]吕维名,许荣,肖丽霞,等中药复方地龙片联合骨化三醇治疗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症疼痛疗效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7):617-619

[21]王剑,郑洪新,宗志宏,等补肾益髓中药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 Runx2 的 mRNA 及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2):120-125

[22]王剑,郑洪新,宗志宏,等补肾、健脾、活血中药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 OsterixmRNA 及蛋白表达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801-806

[23]徐晓东,邓洋洋,郑洪新糖皮质激素诱导肾虚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中 BMP-6 / BMP-7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3):472-474

[24]徐晓东,邓洋洋,郑洪新糖皮质激素诱导肾虚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中PPARγ2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1),25-27

[25]朱辉,郑洪新,林庶如,等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制备及中药的干预作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30-32

[26]朱冰,李敏研,刘智,等复骨方促进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8),14-18

[27]牛国平,崔书欣,康斐针灸推拿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10):1527-1529

[28]崔沐群针灸结合蜡疗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学,2014,10(19):90-91

[29]唐旭丽,邓旭,钟毅,等中药涂擦联合烫疗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6,36(9):1588-1590

篇6

[关键词] 浙江;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a)-0157-04

医药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浙江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具有竞争力的医药产业基地之一。在国内外大环境下,增强我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浙江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大课题。本文试图在客观分析我省医药制造业现状和国内外医药产业环境的基础上,梳理我省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关键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1 浙江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

1.1.1 产业整体发展全国领先 近年来,浙江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居全国前三位,产业出货值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一。2010年,浙江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54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69.72亿元,实现利润92.50亿元,产值、利润分别较2000年增长407%和609%。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5.9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2.36万人,人员规模增长了1倍多。

1.1.2 化学药品制造特别是原料药制造业优势明显 据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医药制造业一半以上为化学原药制造,产值和利润分别为313.5亿元和38.33亿元,分别占整个产业的50.9%和57.6%。其次为化学制剂、生物生化药品和中成药产业(含中药饮片加工及中成药制造)。涌现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原料药制造企业和产品。如海正药业的蒽环类抗生素抗肿瘤药、华海药业的卡托普利心血管药、浙江医药的维生素E等五大原料药产品生产规模均为国内最大,占国际市场30%以上的份额,普利类药物产量居全球第一,化学原料药产业优势明显。

1.1.3 技术创新活动日趋活跃 具体表现在: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R&D经费投入为18.29亿元,较2006年的10.07亿元增幅81.63%。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总体逐步提高,至2010年已达2.73%。R&D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从2006年的6.09%增长到7.95%。

科技创新产出显著。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制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15件,较2006年的223件增长3倍多,年均增幅达33.8%。而据《中国药学年鉴》数据统计,2007~2009年共获新药证书59件,占全国9%。

1.2 浙江医药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2.1 产业发展速度趋缓,领先优势逐步减小 近年来,浙江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趋缓有所放缓。据统计,2006~2010年期间,浙江医药制造业的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占主营业务比重及利润比重等经济指标增长缓慢,在全国比重排名逐步下滑[2]。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江苏、山东等兄弟省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浙江省医药制造产业规模、利润等指标虽在全国仍居于前列,但领先优势逐步减小。

1.2.2 制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支撑 虽然目前浙江医药制造业已形成了一批行业骨干企业,但真正能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的全国排头兵企业还相对缺乏。2010年,浙江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平均产值仅为1.41亿元,低于山东和江苏2.26和2.05亿元水平。2009年,浙江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5.2亿元,仅有2家制药企业年产值超30亿元,还尚未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十强。

1.2.3 产业技术水平亟待提升,转型升级要求迫切 由于浙江省制药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多数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研发投入仅占销售额比重普遍在1%~3%。研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一些制药企业主打产品长期以来以仿制为主,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涌现,企业间同质化竞争严重。此外,产业结构以技术附加值较低、能耗及环境污染较高的化学中间体和原料药为主,在技术附加值较高的生物生化药品、基因工程药品、新型制剂领域,产业规模及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形成,在高端市场占有份额仍然较低。

1.3 浙江医药制造业发展迎来全球仿制药市场和制药产业转移的大好形势

1.3.1 大量药品失去专利,仿制药大亨分享盛宴 2009~2014年,全球仿制药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将有2350亿美元的专利药失去专利保护,这些药品涉及抗肿瘤、心血管、消化系统、血管及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各大类用药,销售额占企业药品总体销售收入10%以上,包括立普妥、波立维、舒利迭等重磅炸弹[3]。随着专利到期药品规模加大,FDA接受通用名药申请和审批通过的数量都呈上升趋势,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药品专利到期给仿制药企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仿制药进入快速发展期。

1.3.2 全球仿制药市场蓬勃发展和全球制药产业转移 首先,近年来全球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据IMS2010年的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医药市场年增速将达到5%~8%左右,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其次,全球制药产业从原料药到研发和制剂全面大规模的转移,而中国和印度是最受欢迎的选择地。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成为全球高增长的“新兴医药市场”之一,预计到2013年,中国的药品年销售收入将增加400多亿美元[4]。浙江医药制造业将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

2 浙江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

目前浙江医药制造业依然以化学原料药生产为主,还处于产业发展路径的起步阶段。学习和借鉴印度从“大宗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特色原料药——专利仿制药(不规范市场)——通用名药物(规范市场)——创新药物”[5]的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路径,未来浙江制药产业升级的方向是进入通用名药产业,思路是“巩固优势、先仿后创、差异发展”。

2.1 发展思路

2.1.1 从传统大宗原料药向发展特色原料药转型 原料药制造在今后一段时间还将是我省大多数医药制造业企业的主攻方向。要继续鼓励省内医药制造企业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全省特色原料药制造水平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引导省内制药企业加快国际化认证步伐,积极申请美国DMF、欧洲COS等发达国家的原料药国际认证。逐步培育浙江特色原料药向规范市场的出口优势;此外,认真分析当前即将到期的专利药市场潜在需求,提前引进和部署一批市场需求大、技术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特色原料药的研发和产业化。逐步引导全省原料药产业格局由原来的“大、笨、重”向“小、轻、优”的产业格局发展[6]。

2.1.2 从单一的原料药生产向逐步向建立产业链垂直一体化转型 制剂的生产与研发是体现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医药制造业应在抓好特色原料药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向制剂生产、新药研发等领域拓展,逐步建立从原料药研发、生产、制剂到市场营销的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目前省内如华海药业、海正药业为代表的一批已具备较好技术基础和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已初步实现了从原料药向制剂出口的产品结构提升,成为我省制药企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在向国际制剂企业转型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产品致力于国内制剂销售,进一步提升盈利稳定性。

2.1.3 持续研发投入,向基因药物和创新药物进军 重点发展重组药物、新型疫苗、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疾病诊断及防疫用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检测新产品。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生化试剂和基因药物,并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仿制药,不断壮大其市场份额。支持运用基因技术、细胞技术、控制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出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大型分离柱的在线检测装置、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细胞治疗、个性化治疗的相关技术和产品。

2.1.4 秉承传统优势产品,加快中药现代化 组织实施一批疗效安全可靠、质量可控的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以及传统优势品种的二次开发。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及中药特色的质量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及中药产品的质量水平。深入推进中药材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建设,重点实施“浙八味”振兴计划。大力发展铁皮石斛、金银花、厚朴等浙产道地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加大药材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中成药和中药保健产品,加快发展植物提取药物产业。

2.2 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2.2.1 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 要达到国际通用名药生产商标准,必须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由于生产工艺专利到期一般晚于化合物专利,因此向通用名药生产商转型必须要有强大的反工艺技术,保证生产工艺不侵犯专利。同时要加强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改进工艺以生产出质优的产品。浙江医药制造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制剂产品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准,尤其是在青蒿素、VC、VE等维生素制剂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质量优势。在原料药方面,具备较强的合成工艺技术和发酵能力。如抗感染类、维生素类等大宗原料药和他汀类等特色原料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和地位。这些原料药如果转换成制剂,质量应该能得到保证。

2.2.2 制剂出口规范市场认证 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强原料药认证,美国的DMF认证,欧盟的COS认证及EDMF认证。二是加强制剂认证。美国是ANDA申请,欧盟是集中审批程序、互认可程序以及成员国程序三类[7]。原料药和制剂通过认证的前提是生产车间通过认证。原料药生产车间通过认证相对比较容易,但制剂生产车间通过认证相对困难,目前同国内通过认证的制剂生产车间屈指可数,浙江目前仅有华海药业的固体制剂生产车间和浙江日升昌的软膏制剂生产车间等少数车间通过了FDA认证。华海药业正在建设符合美国FDA认证的富阳生产基地。制剂生产车间通过规范市场认证将是制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里程碑。

2.2.3 国际合同研发外包基地 研发外包是制药企业参与新药创新链条的重要机遇。目前,我国研发外包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规模达50亿元左右,并以年均100%的速度增长。浙江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培育了以泰格医药为龙头的一批医药研发外包企业[7]。2011年,泰格医药营业收入达到1.92亿元,累计参与了25个新化学单体和10个新生物制品的临床试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本土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之一。积极打造国际合同研发外包基地,积累新药研发技术和经验,着力培养新药研发人才,将是后期推动浙江制药业结构调整的一条重要捷径。

2.2.4 销售渠道 原料药生产商面对的客户大多是国际、国内的制药企业,当转型为制剂生产商时,必须面对消费者、医院等,其销售方法和消费习惯与制药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必须解决销售渠道这个环节。通过合作和并购当地企业,借助合作方的技术、政府关系、销售网络等各种资源,是当前阶段浙江制药企业拓展销售渠道的最好选择。

3 浙江省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3.1 完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

密切关注国内外行业运行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引导指导医药行业转型发展。积极协调医药产业特有政策措施,抓好医药制剂重点品种的认定和培育工作,完善优化医药储备管理等工作。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对高标准制剂生产线建设、新药及新剂型开发、制剂国际认证、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大技术与学术活动等给予重点资助。研究建立面向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风险投资、创投基金。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建立以资金、资产、技术等参股的法人实体,形成紧密型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各类研发资源、装备的效能,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3.2 实行重点领域重点突破

积极推进原料药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装备。培育和发展一批医药制剂主导产品,对医药制剂提升改造项目优先给予财政支持。通过实施医药制剂产品进口替代战略,加快原料药产业向制剂深加工方向转型发展,争取更多的国内制剂市场份额。积极拓展制剂海外市场,并加强我国新版GMP与国际认证的有效对接,提高省内制剂产品海外注册的效率,促进“制剂出海”。加强对中药和医疗器械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努力形成集聚优势。重点推动创新药物研发、大品种技术改造、技术平台建设、新药孵化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鼓励支持医药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

3.3 引导制药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大力开展制药企业国内外科技合作,引导国内外先进制药技术向浙江转移,推动浙江制药企业与国际接轨。建立医药制造业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江苏、上海、山东等地的医药人才、信息和技术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鼓励省内制药企业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支持有实力的制药企业和研究院所到国外创办研发机构,进行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市场拓展。积极引进国外医药研发机构在浙江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培养浙江医药产业人才,提高全省医药产业技术水平[8]。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科技统计年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33-179.

[2] 国家统计局.浙江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2-56.

[3] 陈佳贵,黄群惠,吕铁,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3-56.

[4] 刘国恩.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1-74.

[5] 倪钎,江滨,鄢尤奇,等.当前印度制药产业探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2):17-23.

[6] 张俊样,左晓利,武治印,等.对加强我国新药创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2-14.

[7] 李明珍.印度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路径、特点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34-37.

篇7

【摘要】 目的:在蒙药制剂檀香与肉豆蔻组对用药时,对混合提取工艺问题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单独和混合两种提取方式对提取物进行色谱及相关分析比较,并对提取工艺过程细节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分单独提取与混合提取的提取物成分存在差异,而且目前采取的收得挥发油后水提液直接浓缩工艺提取法,使提取物中的易挥发脂性部分蒸发损失。结论:对制剂提取工艺采用间歇式方法,先收取析出的脂状物,再进行浓缩较为合理。

【关键词】 蒙药;肉豆蔻;檀香;脂状物;提取工艺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mixing extraction techniques of nutmeg and sandalwood in traditional Mongolian and Tibetan medicine while they are used together for medication. Methods: An analytic comparison of extraction through mixing and separate extraction methods was made with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and the detailed process of extraction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as well. Results: There was difference in the extraction content between mixing extraction and separate extraction, and the direct extraction techniques prevailingly in use at present was apt to cause the loss of low-melting-point volatile lipid in the process of extraction. Conclusion: It is reasonable to accept preparation technique in interval method, with lipid matter collected first and then with preparation concentrat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medicine; Sandalwood; Nutmeg; Extraction process; Lipid membranes

肉豆蔻与檀香两味含芳香性挥发油中药材,在蒙藏医药制剂处方中常同时应用,如冠心七味片、三味檀香颗粒、赞丹-3汤、二十五味驴血丸、十味丛菔散等。现制剂考虑到工艺的简洁性,在含肉豆蔻与檀香的复方制剂中对两味药材进行混合提取。本实验通过对檀香﹑肉豆蔻进行单味和混合(复方)提取方法,对各组分的提取物用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进行成分比较,观察和分析混合提取与单味提取有无差别。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与试剂 肉豆蔻、檀香购于安徽亳州药材市场,经包头药品检验所中药室检验符合药典标准。薄层色谱硅胶(化学纯,青岛海洋化工厂),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 RE-52C型旋转蒸发器(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GC122气相色谱仪(上海禾工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2 方法

檀香、肉豆蔻单独及混合物的提取。分别取檀香、肉豆蔻各100 g,按2005年版药典附录XD挥发油提取方法提取,至提取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分离挥发油备用。剩余部分水煎提取2次,每次热过滤,滤液密闭处理,静置过夜。在静置过夜的过程中发现在肉豆蔻及混合提取物溶液中漂有黄色脂状物质,这种物质在连续提取浓缩过程中没有发现,因此将其分离备用。水提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干燥,得到水提浸膏备用。药渣用95 %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热过滤后合并滤液,旋转蒸发仪浓缩、干燥,得醇提膏备用。同时将檀香和肉豆蔻各100 g组成混合物,照前法操作,得混合物的挥发油、脂状物、水提膏及醇提膏。按上述方法均提取2次取平均值。

3 结果

3.1 挥发油提取率 檀香、肉豆蔻混合提取与单味提取相比其挥发油提取率略下降,推测两种物质混合加热提取时生成沸点较高物质,其不能随水蒸气蒸发。挥发油提取率=挥发油(mL)÷投料药材质量(200 g)×100 %。见表1。表1 檀香、肉豆蔻单味与混合挥发油提取率药材质量(g)挥发油(mL)提取率(%)檀香

3.2 提取总得膏率 按分别得到的脂状物、水提膏、醇提膏计算总得膏率,总得膏率=总提取质量(g)÷投料药材质量(200 g)×100 %。混合提取总得膏率(33.7 %)明显高于等量单味提取总得膏率(19.4 %),结果提示混合提取时发生了增溶现象,即增加了药物有效部位的溶出。由于中药的起效功用往往在于其复方的运用,因此对于含有檀香和肉豆蔻的复方,可以采用两种药物共煎的提取工艺以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见表2。表2 檀香、肉豆蔻单味与混合提取总得膏率

3.3 檀香、肉豆蔻单味和混合提取物TLC分析 取檀香、混合物和肉豆蔻的挥发油各0.1 mL,分别用10 mL氯仿溶解,标记1、2、3号溶液,按照薄层色谱法[1]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正己烷∶氯仿∶醋酸乙酯(12∶3∶1)为展开剂展开,结果如图1-A;取檀香、混合物和肉豆蔻的醇提膏各0.1 g,分别用10 mL甲醇溶解,照前法点样标记4、5、6,以氯仿∶苯(85∶20)为展开剂展开,结果见图1-B;取混合物和肉豆蔻的水提液脂状物(漂浮物)各0.1 g,分别用10 mL氯仿溶解,点样,标记7、8号(檀香水提液没有脂状物)以环己烷∶氯仿(3∶2)为展开剂展开,结果见图1-C。

由图1-A可见混合物提取挥发油与檀香单独提取挥发油色谱图比较其Rf值有较大改变,而肉豆蔻单独提取挥发油的各斑点都能在混和提取物部位中相应位置显示,提示混合提取肉豆蔻挥发油各组分极性未见显著变化,而檀香挥发油组分极性发生明显改变。由图1-B可见醇提物中混合提取的斑点与单独提取斑点也有不同,混合提取有新的斑点生成。由图1-C看出肉豆蔻和混合水提取物的脂状成分与提取的挥发油的成分斑点不同,提示有新组分生成。图1 挥发油(A)、醇提物(B)、水提脂状物(C)TLC图谱

A:1-檀香,2-混合物,3-肉豆蔻

B:4-檀香,5-混合物,6-肉豆蔻

C:1-檀香,2-混合物,3-肉豆蔻,

7-混合物脂状物,8-肉豆蔻脂状物

3.4 肉豆蔻及其混合物挥发油GC测定 GC条件:聚乙烯醇20 %毛细管柱,柱规格20 m;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量40 mL/min;检测器FID,氢气40 mL/min,Air 400 mL/min,温度为100 ℃;进样器不分流,进样口温度130 ℃,进样量3 μL;柱温为恒温100 ℃,保温20 min。

测定方法[2]:用微量进样器分别取肉豆蔻、混合物挥发油50 μL,置于10 mL容量瓶中,加氯仿稀释至刻度,摇匀。吸取3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结果显示混合提取的挥发油组分与肉豆蔻挥发油组分相比有明显不同。

(A)肉豆蔻挥发油,(B)混合提取挥发油3.5 提取过程的连续与间歇形式结果对比 在中药生产中,提取是一个重要的操作单元。但是在生产过程中,檀香、肉豆蔻药材提取工艺通常是在加热下连续进行的提取操作。在本次实验中,对檀香、肉豆蔻及其混合物分别采取连续提取浓缩和提取液冷却静置过夜,分离浅黄色脂状物后再行浓缩处理(即间歇式)提取工艺操作的结果比较见表3。在连续操作浓缩情况下,原本溶解在热水中的浅黄或黄色脂状物质大部分随水蒸气蒸发而难以收集到。非连续操作工艺收取了水提液,冷却后析出的黄色脂状漂浮物,是可溶于热水且密度低于水的脂性组分。将该部分脂状物加入制剂,在大鼠心肌缺血药效学实验中,混合提取加脂组与模型组比较可明显减少心肌坏死面积(P

从上述肉豆蔻与檀香两味药材分别提取和混和提取的对比,以及混和提取过程的连续与间歇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到这两味药在不同的提取方式、方法中结果有很大差别。采用混合提取工艺,总提取率高于分别提取;间歇提取得膏率大于连续提取得膏率;通过对檀香、肉豆蔻单味与混合提取物的TLC、GC分析,可见混合提取后发生了一些明显的组分变化,这些组分的具体结构尚需通过GC-MS来确定。若在质量监测方面仍用檀香单提挥发油来检验复方提取物,则所含组分很难相互对应,尤其在有其他药材混合时更为复杂;所以在对中药材的制剂化研究中应重视混合提取后成分变化问题,不能简单地以单味药物的组分在药剂工艺和标准中作为对照或监测指标,一定要以实际分析结果与监测为依据,确实制定准确合理的工艺与标准检测方法,而细致的实践工作是获得合理工艺与监测方法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肛肠疾病;术后便秘;中医疗法;研究分析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postoperative constipation analysis

Lei Yan(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 644000)

Abstract:Anorectal disease after surgery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constipation due to the sensitivity of thenerve, postoperative pain than the drama, dietary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lead to anorectal disease a higher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nstipation. Constipation is a long postoperative anorectal anorectal sector faces a difficult problem, but also to bring a great deal of pain patients. Anorectal surgery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secondary symptoms of constipation, make the body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patients to relieve constipation and restore confidence but als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Research applications,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to look forward to in-depth study guide provides reference and experience.

Key word:anorectal disease; postoperative constipation;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and analysis

便秘是有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组症状,一般有便次少、排出困难或并发腹胀、腹痛、坠胀、排便不尽等症状。术后由于局部血液、淋巴回流障碍,往往引发术后疼痛、切口水肿、尿潴留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患者对术后排便产生恐惧感,一定程度上诱发或加重了便秘的发生。在治疗便秘的过程中,西医多以泻剂或水疗为主,易产生依赖性。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方法,在肛肠科术后便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疗效显著、安全简便、副作用少,逐渐为更多的患者所选择。

1、术后便秘的原因简析

1.1手术因素

1.1.1 手术中对皮肤损伤过重,牵拉过多,缝扎及注射部位不正确,均可引起疼痛。

1.1.2 因患者恐惧对疼痛极度敏感,括约肌处于紧张状态,稍有刺激便可引起疼痛。

1.1.3 因手术或感染、创口水肿、干便、异物刺激等可引起疼痛。

1.1.4 狭小、大便时用力撕裂肛管皮肤引起疼痛。

1.2饮食因素

在肛肠手术中不可忽视有些病人由于饮食的改变,进食少,不能产生有效的胃肠道刺激而引起的胃、结肠反射,使肠蠕动减慢,肠内容物在肠腔内运行缓慢, 其水分被过度吸收而致粪便干结;食物过于精细,纤维含量少,不能刺激正常肠蠕动;摄人水分过少使粪便不能被充分软化而排出困难,导致便秘。

1.3 心理因素的影响

由于切口疼痛、出血以及担心切口感染与愈合等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这些反应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胃肠蠕动减弱,导致食欲不振与便秘;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从而引起排便时直肠矛盾运动,导致便秘。

1.4 缺乏活动及排便环境与改变

术后由于疲乏无力、疼痛、渗血等, 使患者不愿翻身与下床活动,活动减少导致肠蠕动减弱而致便秘;术后有便意时由于缺乏隐蔽环境, 或切口疼痛不能正常下蹲,使排便改变不能利用重力和增加腹内压以促进排便。

1.5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

患者对术后能否排便、便后对切口的处理等知识缺乏而不敢排便。

2、中医药治疗术后便秘的辩证治疗

2.1 气血亏虚型

多见体质偏弱患者,手术切除病变组织,留下手术伤口,使气血经络受损,肠道气机不畅,大肠失于传导,经络传输失调,糟粕内停。治疗上以补气养血润肠通便为法,如杜士梅[1] 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患者各型痔瘘术后便秘,治疗15 d,治愈224例,显效54例,有效l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9%,随访1年疗效仍然满意。韩丽君等[2]采用益气润肠疗法应用痔康合剂治疗混合痔术后合并虚证便秘,其润肠通便作用疗效显著,并能明显缩短创口愈合时间,共治疗36例,治愈27例,好转8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7.22%。周毅[3]应用当归郁李仁汤加减治疗病术后便秘,结果服药1剂大便通畅变软其它症状减轻或消失者l1例,2剂23例、3剂2例、4剂3例、5剂1例,结果患者便秘几乎全部治愈。

2.2 燥热内结型

中青年患者为主,平素喜食辛辣厚味之品,热积胃肠,灼耗津液而致,以清热润肠通便为治法。如张学义等[4]认为术后兼有便秘的患者,病机多为大肠湿热、气滞闭塞,应清热祛湿、理气润肠并用,其应用自制的槐角润肠丸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100例,显效73例,有效27例,效果显著。王美平[5]用大黄、金银花二味中药泡服治疗肛肠病术后便秘200例,疗效满意。王华[6]应用口服麻仁丸加中药熏洗治疗肛肠病术后并发症195例,特别对预防术后便秘疗效显著,显效135例,有效55例,无效5例。彭兵[7]以清热解毒、理气通导为基本法则应用中成药润通茶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80例,结果显效30例,有效4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8.75%。

2.3 津液不足型

各年龄段均见,手术耗伤津液,津液不足,以致大便干结排出不畅。治宜滋阴养血,增液润肠。如黄如华等[8]应用五仁汤加味治疗病术后便秘65例,治疗组用五仁汤加味,药用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陈皮、瓜蒌仁、麻子仁、生地黄。加减:脾胃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肠道实热者加大黄、黄芩、连翘; 气滞腹胀者加枳壳、厚朴;脾肾阳虚者加肉苁蓉。术后当天开始连服7d,治愈48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4%,术后便秘持续时间及便秘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五仁汤加味方中多为果仁类,质在滋润,均有润肠通便之功效配以理气药,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滋液润肠之效。蔡而玮[9]应用增液汤加味治疗Ⅲ期混合痔术后便秘56例,其中治愈46例,好转9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8.2%。

3、中医药治疗术后便秘的其他方法

3.1 中药口服 何鑫等[10]以通便汤治疗肛肠疾病术后便秘40 例,药用虎杖、肉苁蓉、白茅根、黄柏、草决明、大黄、当归、元胡、车前草、蒲公英、杏仁、熟地,服药1~3 剂均可顺利排便。马晓敏[11] ,田振国教授自拟中药汤剂,主要药物为黄精、肉苁蓉、桃仁、杏仁、槟榔、决明子、莱菔子、木香、滑石、陈皮、桑椹子、当归、郁李仁、栀子、瓜蒌仁、枳实、枳壳、苍术、黄柏。将34 例肛肠手术术后便秘的患者应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24 例,好转8 例,未愈2例。结论:应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肛肠手术术后便秘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3.2 中药灌肠 辛学知等[12]用大肠水疗加辨证论治慢传输型便秘。津液不足型,用滋阴增液汤加味灌肠;气机淤滞型,用苏子降气汤加味灌肠;脾胃双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灌肠;燥热内结型,用凉血地黄汤加味灌肠;血虚肠燥型,用四物汤加味灌肠。其中治疗组36 例,治愈率71.1%; 对照组30 例,口服福松,治愈率2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3.3、清肠合剂治疗。清肠合剂为特色中成药制剂,由丹参、生石膏、黄芪、金银花、枳壳、黄芩、黄柏、当归、赤芍、花粉、皂刺、蒲公英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用于痔核、肛瘘水肿、肛脓肿等治疗。张喻[14]将160例肛肠疾病术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160例痔术后便秘患者,人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5]。治疗组采用清肠合剂口服,30ml/次,3次/d;对照组13服便通胶囊,1.05g/次,2次/d。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85.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x2= 7.8277,P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结论:清肠合剂治疗肛肠疾病术后便秘疗效好。

4、讨论

病中医药治疗术后便秘方式多样,常见有口服中药汤剂、丸剂,外用可塞肛、灌肠,另有针灸、穴位按压等特殊疗法,各具优势。中医药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点,避免了西药常见的毒副作用,如成瘾性、肝肾损害、胃肠反应等。肛肠病术后治疗便秘还有其他学科的成果,对于不同程度的便秘采用不同的药物或方法,值得借鉴。中医防治术后便秘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形成机制、辨证分型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效果明显,应用前景广阔,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开发。中医药只有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才能在肛肠病术后治疗便秘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参考文献:

[1]杜士梅.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痔瘘术后便秘的体会[J].光明中医,2005,20(5):66.

[2]韩丽君,任建国,刘金梅等.痔康合剂治疗混合痔术后合并虚证便秘36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报,2003,4(1):30—31.

[3]周毅.当归郁李仁汤加减治疗病术后便秘[J].大肠舡门病外科杂志,2003,9(4):269.

[4张学义,舒依,徐伟,等.混合痔术后便秘的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3):182.

[5]王美平.大黄金银花泡服治疗肛肠病术后便秘200例[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6,26(1):59.

[6]王华.口服麻仁丸加中药熏洗在肛肠病术后的应用[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l2(10):46.

[7]彭兵.润通茶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8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2):10—11.

[8]黄如华,邓正明.五仁汤加昧治疗病术后便秘65例[J].福建中医药,2005,36(5):40-41.

[9]蔡而玮,游志华. 增液汤加味治疗Ⅲ期混合痔术后便56例[J].福建中医药,2007,38(5):7—8.

[10]何鑫,王春溢.通便汤治疗肛肠疾病术后便秘40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 8) : 46.

[11]马晓敏. 田振国教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肛肠手术术后便秘临床体会[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 4) : 150.

[12]辛学知,张小艺.大肠水疗加辨证论治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 2) : 138-139.

[13]张从裕. 大肠水疗治疗慢传输型便秘50 例报告[J]. 实用临床医学, 2005,6( 9) : 79.

篇9

关键词:中药;介入治疗;转移性肝癌

肝动脉介入治疗是转移性肝癌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转移性肝癌多数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身体状况差,免疫力低下,耐受性较差,不能耐受大剂量化疗介入治疗。由此,积极探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治疗方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移性肝癌归属中医学"肝积、积聚、Y瘕、黄疸"等病范畴,中医药在防治肝癌转移及改善中晚期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转移性肝癌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1]。由此,中药治疗转移性肝癌将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作者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观察中药消癌平针剂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转移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9例患者。对照组29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42.35±3.75)岁;单个结节转移6例,多发转移10例,弥漫性转移结节13例。观察组29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48.87±5.61)岁;单个结节转移5例,多发转移13例,弥漫性转移结节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导管选择性插入肝固有动脉或肝左、肝右动脉后进行药物灌注,灌注药物:氟尿嘧啶(5-FU)1000 mg、顺铂( DDP)60 mg、丝裂霉素(MMC)10 mg,3~4 w后重复治疗。

1.2.2观察组 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肝固动脉或肝左、肝右动脉后灌注消癌平注射液,300 ml/次,3~4 w后重复治疗。

1.3疗效判定 近期疗效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所有可测量的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可测量病灶直径减小50%以上。稳定(SD):病灶减小小于50%,或者增大小于20%,没有新病灶出现。恶化(PD):原有病灶增大,或者出现新的病灶[2]。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记录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处理,采用χ2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2两组患者生存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平均生存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从中医辨证分析,转移性肝癌临床表现多与气、血、肝、脾、肾相关,属于中医的肝积,证属气滞血瘀的范畴。转移性肝癌病因机制主要是外感、内伤、及情志不畅,加之劳倦,脏腑功能失调,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血行受阻,属于全身虚,局部实的顽疾[3-4]。临床常规治疗转移性肝癌,采用化疗,效果不佳,并且可能引发消化道反应、肝损害以及机体免疫功能损害,所以临床提出采用中药制剂进行治疗的尝试。

本文采用的消癌平注射液属于中药制剂,其成分是乌骨藤提取物。该药植物含有多醣、生物碱和皂甙等有效成份[5]。本文结合临床资料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中药消癌平针剂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转移性肝癌疗效理想,延缓了患者的生存期,治疗后无明显毒副作用,容易被转移性肝癌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晓华, 王颂章, 魏崇健, 等.经肝动脉灌注并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疗效[J] .中华肿瘤杂志, 2013,18(5):365 .

[2]王声球.肝脏转移癌的治疗问题[J].实用外科杂志,2009,6(3):161- 163.

[3]柏卫清,林钧华,于尔辛,等.吡柔比星联合用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肝癌近期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2,14(1):25-27.

[4]O振东,孙燕,王肇炎.实用肿瘤并发症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70.

篇10

1古籍中的避孕法

中医药古籍中可见很多避孕节育的方剂,古籍中称为断产、去胎方,断产、去胎合为一章,很多去胎方药就是断产避孕的方剂。中医古籍都是一脉相承,互相取长吸收,《小品方》《千金翼》《外台秘要》中就有几方相同,其一:“故蚕纸,方圆一尺,酒饮调服,终身不复怀孕”其二:“妊娠欲去胎,并断产。栝楼,桂心各二两,豉一升,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之。”其三:“附子二枚为末,以淳苦酒和涂右足,去之大良。”其中方一为只服一次的终身避孕药,方二既为流产药又为避孕药,是否与米非司酮有异曲同工之妙,方三为避孕外用药,简便实用。《千金方》中有“油煎水银,一日方息,空心,服如枣大一丸,永断不损入”,古代多有用水银避孕的方法,水银大毒,使用者容易有生命,现代已经不用。又有去胎方“大曲五升、清酒一升,煮二沸去渣,分五服,隔宿勿食,旦再服,其子如糜,令母肥盛,无疾苦。”方中说“其子如糜,令母肥盛”,这是去胎药酒方,而且说“令母肥盛,无疾苦”后代很多方剂都模仿此方作为避孕药用。《广济方》中有“栝楼根四两、肉桂五两、牛膝三两、瞿麦一两,水七升煎二升三合,去渣,温分三服,服后如人五里,又进一服,无忌。”此较之前栝楼、桂心方又多两味牛膝、瞿麦增强了活血行血之功。《小品方》中有赢人欲去胎方,“粉草、干姜、人参、生姜、川芎、肉桂、蟹爪、黄芩,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对于粉草《本草纲目》说甘草中“令人惟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谓之粉草”。蟹爪,别录说有破胞堕胎之功。时珍谓其堕生胎、下死胎之效。《新修本草》说菘菜味甘,温,无毒。主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千金》中并有熊附稀胎方“四物汤,每服三钱,加芸薹子一撮,于经行后空心温服。又方,升麻葛根汤二两,入瞿麦、土牛膝、栝楼根、豆豉炒,各半两,分作八服,亦于经行后便服,一日二服,更加芸薹子一撮尤妙,则孕育颇疏矣。”其中芸薹子始载于《唐本草》,《本草纲目》记载所谓芸薹子就是当代的油菜籽。古方中多方用此物避孕,可见其稀胎之神效。宋代王惟一的《针灸资生经》云:“针石门则终身绝嗣,共道幽隐岂可侮哉”。《千金要方》中有避孕的灸法“妇人欲断产,灸右踝上一寸三壮”。此二为针灸避孕的典范,比之药物的避孕更加简单可行。《千金方》中也记载了很多的避孕方剂,录如下“下胎方:虻虫三个、蚕蜕七个、红花八钱、苏木三钱、芍药、川归、枳壳、斑蝥、青皮、桃仁、甘草、三棱、莪术、鬼箭大五”,方中皆为活血走行之利品,药性峻猛。“单方:溪螺狮,每一个月一个,捣碎盒中下”,“又方:万年青根,捣汁,冲酒服下。又:黄荆树根略捣,绵裹,入内,下。又:桃恼、鼓槌草、麝香三味,为末,绵裹,入中内,一夜下。欲断妊孕,白面一升,好酒五升,煎至二升,去渣,分三四服,经前晚、次早及五更时各一服,不妊。”其中黄荆根等两剂为外用阴中纳药断产避孕极有特色,首开阴道避孕用药之先河,早于现代医学之避孕药膜。白面方为药酒之类。又有“绝胎方,取银铺上灰尘三钱,绿豆三钱,鸡子十个,以尘、豆二物同水,用砂罐火内煎,鸡子后,经一、二日,食鸡子半个,或下午,或次日又食半个,永决,若全吃,恐经行要腹痛。”这里的银铺上灰尘不知其作用机理,现在已经没有银铺了,此方的作用到底如何恐怕也不能被实践证明了。以上是传统中医药古籍中所记载的方剂。

2现代传统医学避孕方法

2.1中医药单味药的研究

目前对于植物药避孕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单味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上。

众多药物中对于石榴皮、紫草、陈皮的研究文献稍多,杨丽平等[1]综述,石榴皮有抗病毒、抗生殖器疱疹病毒、抗菌作用,有凝集和体内抗生育作用。孙华文等[2]研究认为石榴皮中的鞣质、树脂、树胶、生物碱等,能凝集,破坏精浆蛋白,具较强抗家兔生育功能;能够刺激家兔阴道壁收缩增加阴道内压力;可以抑止淋球菌生长。他们进行了体外抑止人活力的研究,认为石榴皮对有强烈的凝集作用,破坏精浆蛋白,干扰生存的内环境,使能成为游离的,阻止向前运动。另一个研究较多的药物是紫草。动物实验发现,长期服用紫草提取物,能使垂体、卵巢和子宫的重量下降,但对组织并无损害作用,其抑制作用是可逆的。紫草对大、小白鼠为有效的抗生育剂,无论着床前或早孕期给药均能终止妊娠。紫草水提取物能终止小鼠和家兔的早期妊娠,对小鼠和家兔的平均抗早孕有效率分别为97.5%和71.4%,还能使胎盘的绒毛细胞大量坏死[3]。对于陈皮欧仕益[4]研究发现,橘皮苷能抑制精细胞的透明质酸酶活性,使在与卵细胞结合时不能水解卵泡上的透明质酸,阻止其进入卵细胞,达到避孕目的。桔皮苷不仅无毒、副作用,且在停止服用48h后可恢复怀孕。日服与阴道用药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橘皮苷还能调节雌激素水平,用于因雌激素不平衡引起的疼痛、炎症和肿胀。有人给94位患有发热潮红和其它绝经症状的妇女每天补充桔皮苷,1个月后53%的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方玉复等[5]等通过试管内抑菌实验和临床观察均发现,25%浓度的陈皮对几种常见浅部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临床疗效与达克宁相当。

除了紫草、陈皮和石榴皮所见的避孕研究文章较多外,学者们还对以下几种药做了研究。

朱红梅等[6]实验研究岗松根抗生育作用,发现水提、醇提剂型的岗松根对鼠避孕率均达到70%以上,说明该药有一定避孕效果,随药物浓度增加而作用加强。小白鼠离体子宫实验证明其对子宫有较明显兴奋作用。周激文等[7]对昆明山海棠提取物TH5的抗生育活性进行了研究。5批Wister成年雄性大鼠灌服TH5(116mgkg)30天后的雄性抗生育有效率平均为97%。停服TH520天后的大鼠附睾尾部三项参数统计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停服TH550天后,90%的受试大鼠恢复生育,其附睾尾部的三项参数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TH5对大鼠体重、重量与大小等无影响。认为TH5具有发展为男用避孕药的良好前景。袁久荣[8]综述,国外的研究提示,如南南合作棉酚研究小组认为,每天口服棉酚15mg,持续用药12周,随后,每天口服棉酚7.5mg,持续用药40周,可作男性绝育术。认为应当将甲酸棉酚与棉酚、醋酸棉酚区别开来,酸法生产工艺应与苯胺法生产工艺制得的药品区别开来。并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扩大甲酸棉酚全国临床应用的研究,“低血钾症”模型的研究等方面。王峥屹等[9]用白兔做茶皂素(一种农药增效剂)对壬苯醇醚杀精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按照国际计划生育基金会体外杀精试验改良法,测定N29、茶皂素及其混合液对家兔20s、3min的最低杀精浓度。结果发现混合液中N29、茶皂素于20s、3min时的最低杀精浓度分别为(0.13±0.05)、(2.40±1.07)g/L和(0.05±0.01)、(1.27±0.38)g/L,均明显低于各自于20s、3min时的单独使用剂量(0.48±0.15)、(5.78±1.40)g/L和(0.34±0.08)、(1.71±0.18)g/L,P均<0.01。茶皂素对壬苯醇醚有杀精增效作用。金鹏飞等[10]对土贝母研究进展综述,认为将土贝母皂苷制成喷雾剂型避孕药值得考虑,土贝母总皂苷及其A、D成分具有较强的杀作用。其瞬间杀精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4%、0.04%及0.03%。其杀精机理主要是破坏的生物膜系统,使的质膜、顶体及线粒体受损。作用后不活动的用生理盐水洗去药液后活动力未能恢复,表明其损伤作用是不可逆的[11]。土贝母还具有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12]研究还表明土贝母皂苷在浓度≤0.5%时对皮肤无刺激作用[13]。

2.2民族医药避孕的研究

除了传统的中医中药,各民族的民族医药对于避孕新方法的研究也有很大贡献。郑妍[14]用小鼠、大鼠及家兔为实验动物,观察云南民间流传的天然抗生育药物昆丽的抗生育作用,结果表明昆丽口服能获得76.6%-96.3%的妊娠抑制率,宫腔局部用药可获得100%的堕胎率,无论对妊娠期子宫或非妊娠期子宫,均有兴奋收缩作用。其特点是作用时间较PGE1强,不像催产素和麦角那样会引起强直收缩,与PGE1联用且有协同作用。子宫的收缩使宫内膜螺旋动脉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缺血坏死,使囊胚着床及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内外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导致流产。昆丽局部用药后的子宫内膜变薄,腺体数量及分泌反应减少,另一方面,被昆丽作用后的胚胎不因死亡后立即排除,而是逐渐吸收,解剖后可见胚胎液化吸收的痕迹。可见昆丽对囊胚的直接毒性作用也是其抗生育作用的机制之一。该药对全身主要器官无毒副作用,不影响动物的再生育,亦无致畸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生育药物。蛇藤是长期以来广西壮族民间作为女性避孕药(口服或垫睡)流行使用的药物,有报导说印度学者曾用与其同属的两种植物进行动物实验,证实其有口服避孕作用。苏青等人研究证实本品40g生药/kg剂量的水煎剂有抗生育,抗着床作用(P<0.01),正丁醇提取醇层部位具有一定的抗生育作用(P<0.05),为抗生育的有效部位[15]。文明昌等[16]记载苗族单验方中有节制生育方;白杨树根、蓝映山红根各100~200g,在月经干净后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2~3天。当日服药,可致当月不孕;七叶一枝花10g,月经干后取根(干的为佳)磨酒内服,连服3次,能保当月避孕。荣树根、小茴香各15g,凌宵花根30g。在月经结束时,将药炖老母鸡,加少许米酒、盐服,每日1次,连服3个月,用于痛经不孕妇女。

中国-2.3药酒及针灸避孕的研究

根据《千金方》中避孕药酒的研究,后人延续进行研究进一步对多种避孕药酒进行了研究,张瑜等[17]研究由神曲、山查、麦芽等药物组成避孕药酒的避孕机理,发现给药组幼年小鼠的子宫重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与给乙烯雌酚的每克体重的子宫重量比较有极显著差异,同时给予乙烯雌酚和药酒的两组每克体重的子宫重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与阳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说明避孕药酒无雌激素活性,也无抗雌激素活性。避孕药酒对妊娠和未妊娠子宫均有兴奋作用,使子宫肌张力增加,收缩强度增加,子宫收缩更有规律,且极量由浓度相当生药1.3×10的负二次方增至2.5×10的负二次方作用强度也随之增加,当剂量增至浓度相当于生药3.9时,兴奋子宫的程度不再增加,也不引起强直性收缩。服过避孕药酒的小鼠停药后能继续生育。张鸥等[18]对患者应用石门穴治疗月经不调和带下病效果很好,并未导致终身不孕的不良后果,认为针刺石门穴绝子是有条件性和特定的针刺方法的,可作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辅助措施,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国外植物药避孕的研究

国外对植物药抗生育的研究也较重视,RAOMVPHYTOTHERES研究叶下珠对雌性小鼠的避孕作用[19]发现苦味叶下珠(Phyllanchusamarus,PA)在给药期间,动物的动情周期发生变化,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HSD)活性抗坏血酸降低影响体内激素水平,PA醇提物可能是通过影响雌激素水平,改变动物的动情周期,从而产生避孕作用。但其药效在停药后是可逆的。MOATTARF对伊朗不同地区作为避孕用的紫茉莉种子以不同溶剂的提取物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醇提取物有最好的作用,口服给药时,期或前期周期受到抑制。既无毒性,也没有流产作用,不影响哺乳动物的生育能力[20]。

对于中药避孕不光要考虑避孕的效果,还要考虑防止性病传播,提高性生活质量的问题。可以将目光放在古方药的研究(包括断产药合去胎药)、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有抗作用的药、一些中药导致不孕的比较少见的病例、以及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的药物已找到药性相反的一些药物。对于药物的剂型要有所顾及。现代研究多是药物成分的药理避孕的研究,作为临床中医师应该积极研究古代方剂,从传统中医的角度认真研究避孕药新药的配伍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丽平,杨永红.石榴皮的研究进展.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3(25):45-47.

[2]孙华文,周江桥,詹炳炎.新型阴道避孕药石榴皮的药理实验研究.生殖与避孕1994,14(5):350-353.

[3]马保华.如何掌握藏獒配种的最佳时刻.甘肃畜牧兽医,2002.162(1):481.

[4]欧仕益.橘皮苷的药理作用.中药材,2002.25(7):531~533.

[5]方玉复,魏玉平,于香安,等.1997.陈皮对浅部真菌的试管内抑菌实验及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1(5):275.

[6]朱红梅,钟鸣,韦玉伍,李萍.1995.岗松根抗生育作用的实验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8(4):145-148.

[7]周激文,张宪民,骆毅,潘汝能,刘黎闻,罗宁云,彭林,吴大刚.1997.昆明山海棠提取物TH5对雄性大鼠的抗生育活性.生殖医学杂志,6(3):174.

[8]袁久荣.1996.棉酚避孕研究的回顾、思考、展望.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3(9):16.

[9]王峥屹,郑又铭,郭凯.2004.茶皂素对壬苯醇醚杀精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华男科学,5(10):397-399.

[10]金鹏飞,郑春辉,裴月湖.2003.中药土贝母研究进展.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20):152-156.

[11]苗云三.1998.法定中药药理与临床.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司,67-69.

[12]傅章才,赵更生,房益蓝,等.1985.土贝母皂苷的药理学研究.陕西新医药,4:49.

[13]郑虎,董泽宪,佘靖.1999.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第六卷.北京:学苑出版社,55055511.

[14]郑妍.1999.昆丽抗生育作用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10(10):729-730.

[15]苏青,黄瑞松,于德泉,张人九.1999.壮药蛇藤避孕的药效学实验研究.云南中医中药杂志,4(20)33-34.

[16]文明昌,文江波.2004.苗医苗药单验方应用浅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1:227-229.

[17]张瑜,马裕袖,赵福民,王世忠,王保全.1994.避孕药酒抗生育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河南中医,3(14):145-146.

[18]张鸥,韩红.2003.石门穴临床应用举隅.上海中医药杂志,1(37):44-45.

篇11

关键词:中医;肌筋膜炎;综述

肌筋膜炎包括纤维织炎、纤维肌痛综合症、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与寒冷、潮湿、慢性劳损有关,大致病理是肌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改变,而表现为弥漫性钝痛,尤以颈、项、肩背、臀外等部位多见,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疼痛特点是: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病程长,且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查体时患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触摸此点可引起疼痛或放射痛,有时可触到皮下肌筋膜内有条索或结节状物。中医外治腰背肌筋膜炎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十分丰富。本文将中医治疗本病的常用疗法综述如下。

1病因

1.1中医学认为,肌筋膜炎属"背膂伤筋"、"痹证"范畴,又名肌凝症、肌风湿。多因劳损伤筋或肝肾亏虚使局部气血搏击、血运滞涩,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而致脉络、经筋受损,气血壅滞、筋脉不通所致[1]。《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指出"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瘀闲挫其标也。"肾主腰脚,腰为肾之腑。肾虚是发病关键。肾虚复感风寒湿热,痹阻经络而致腰痛。

1.2现代医学认为,运动损伤是腰背肌筋膜炎主因。在运动员中非常多见,约占门诊病历例10%,占腰痛患者60%[2]。其与项目技术特点有关。长期负荷引起的劳损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肌筋膜纤维发生粘连而引发疼痛。而筋膜裂隙部形成瘢痕压迫其中的神经也会引发疼痛。

2治疗

2.1中药治疗 宫静等,中药离子透入配合按摩治疗背肌筋膜炎148例, 治愈111例,显效2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8.6%[3]。傅瑞阳等,中药熏洗(方药:川乌15 g。草乌15 g,细辛15 g,花椒15 g,伸筋草15 g,透 骨草15 g,路路通15 g,海桐皮15 g,威灵仙15 g,丹参15 g,鸡血藤15 g,防风20 g,独活20 g,川芎20 g,红花10 g,牛膝10 g,全蝎7 g。)防治腰背肌筋膜炎57例,治愈32例,好转22例。有效率94.74%[4]。程功华,乌头汤(方由乌头、麻黄、白芍、甘草、黄芪组成)。加味治疗骶肌筋膜炎106例,总有效率为98.11%[5]。姚旌,正清风痛宁治疗颈腰背肌筋膜炎40例, 总有效率95%[6]。一般认为,治疗本病关键在振奋和固卫阳气,故温阳通络为其治疗大法,常用有温经通络法、行气通络法、活血通络法、搜风通络法、益气通络法等。

2.2手法治疗 鲍铁周,按摩手法治疗150例,早期优良率为32%、中后期优良率为87%;认为肩背肌筋膜炎早期患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而中后期患者则首选按摩手法治疗[7]。孙德斌等, 推拿结合耳穴加锻炼治疗颈背肌筋膜炎42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显效率73.80%,总有效率95.23%, 推拿治疗具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祛瘀之功效,不仅能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促进因损伤而引起的渗出、水肿的吸收,松解软组织的粘连,而且能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解除其紧张痉挛,纠正偏歪的关节,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以达到"通则不痛"。由于耳为"宗脉所聚",与十二经脉密切联系,并通过十二经脉与颈项背部相连;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耳廓神经、血管及淋巴分布相当丰富,尤其是神经分布,几乎全身所有的神经分支皆能到达于耳,所以通过刺激相应的耳穴压痛点、敏感点,能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8]。张奋耿等, 利百素凝胶外涂配合手法治疗后颈部肌筋膜炎30例,显效 8 例,有效 20 例,无效2例,利百素凝胶治疗效果明显比双氯芬酸钠乳胶剂满意,不论在改善后颈部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压痛和功能活动障碍方面均优于双氯芬酸钠乳胶剂,可能与利百素凝胶含有七叶皂苷钠、二乙胺水杨酸等多种有效成分以及利百素凝胶具有较强的透皮吸收作用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9]。

2.3针灸治疗 韦氏火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0例,设对照组28例,采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6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4针刀疗法 王英姿等,针刀治疗背肌筋膜炎120 例, 痊愈86.36%,显效9.09%, 好转4.55%,无效0%。损伤部位组织在慢性变质、渗出、增生修复过程中,形成了粘连、瘢痕、钙化等病理结构,挛缩变性的软组织对小血管和神经末梢产生卡压作用,在临床上,出现特定部位上有规律的压痛点。在施术过程中,痛点的准确选择比较关键,只要部位准确,手法熟练,则疗效极为满意[15]。戴氏针刀配合隔姜灸治疗背肌筋膜炎117例,治愈75例,占64.1%;好转42例,占35.9%;未愈0例。选用背部阿是穴进行针刀治疗,能直捣经筋病变之所,松解黏连,舒筋散结,通畅气血,松则不痛。治疗该病选用相关穴位隔姜灸既能起到祛风散寒化湿、温通经络、解痉镇痛的功效,又能起到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的作用。针刀和隔姜灸两法相辅相成,标本兼治,使外邪得泄,阳气得以温养,经络得以畅通,筋结得以松解,效果益彰[16]。《灵枢・经脉》亦云:"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可取本经腧穴治疗。

2.5其它疗法

2.5.1经筋挑刺 梁氏经筋挑刺治疗40例, 总有效率为89.3%;经筋挑刺治疗腰背飘筋膜炎有良好疗效[17]。

篇12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药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141-02

马铃薯晚疫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被国际马铃薯中心列为头号病害[1-2]。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目前除了选栽抗病优良品种外,化学防治仍然是减轻其发病程度的有效措施[3-4]。为了掌握当前生产上使用的防治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控制效果,笔者于2013年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研究,以期筛选出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纳雍县龙场镇小营村,海拔1 630 m,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试验田块为黄色壤土,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栽培条件良好,前作为玉米―马铃薯套作模式,历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比较普遍。供试马铃薯品种为威芋3号,播种期为3月10日。供试药剂为72%霜荣(山东省泰安市宝丰农药厂生产)、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河北双吉化工有限公司生产)、72%霜霉疫净(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制)、687.5 g/L银法利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68%金雷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浙江禾本农药化学有限公司生产)800倍液。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72%霜荣800倍液,用药量4 500 g/hm2(A);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用药量4 500 g/hm2(B);72%霜霉疫净800倍液,用药量4 500 g/hm2(C);687.5 g/L银法利悬浮剂,用药量1 125 mL/hm2(D);68%金雷水分散粒剂,用药量1 500 g/hm2(E);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用药量1 500 g/hm2(F);清水对照(CK),3次重复,共21个小区,小区面积54 m2(10.0 m×5.4 m),随机区组排列,小区四周设保护行,行距60 cm,株距25 cm,中间走道宽1 m,净作,9行区种植,每行种40窝,每小区种植360窝,采用大小约50 g的种薯进行整薯播种,每小区施腐熟农家肥100 kg、马铃薯专用复合肥10 kg、整个生长季节栽培管理水平一致,未用其他杀菌剂和杀虫剂。

1.3 试验方法

6月8日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阶段开始采用3WD-16型东方红背负式高压喷雾器按不同的处理剂量均匀喷施,以后每7 d喷1次,共喷3次,每次施药当天先对各小区进行病情调查后再进行施药,第3次施药后7 d进行第3次病情调查。施药期间天气晴朗,风力2~3级,温度16~26 ℃。气候条件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药后7 d,下一次施药当天调查病情指数。调查方法是每个小区进行棋盘式5点取样,每点定株调查10株马铃薯的发病情况,并计算病情指数。马铃薯成熟阶段对各小区产量进行实际测产,分析马铃薯晚疫病对产量造成的影响以及施用药剂后的增产效果。马铃薯晚疫病病情分级标准、病情指数和防效计算公式(以株为单位)如下[5-6]:0级:全株叶片无病斑;1级:个别叶片上有个别病斑;3级:全株1/4以下的叶片有病斑,或植株上部茎杆有个别小病斑;5级:全株1/4~1/2的叶片有病斑,或植株上部茎杆有典型病斑;7级:全株1/2以上的叶片有病斑,或植株中下部茎杆上有较大病斑;9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或大部分叶片枯死,甚至茎部枯死。

病情指数=■×100

防效(%)=■×100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防效结果及药后7 d校正防效的新复极差比较见表1。不同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小区产量的新复极差比较见表2。从表1、表2可以看出,第1次用药时,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几种药剂;第2次用药时,72%霜荣的防治效果较好;在3次用药情况下,687.5 g/L银法利悬浮剂和72%霜荣均有较好的防效;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用试验中的6种药剂进行防治,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综合用药成本分析,选用除687.5 g/L银法利悬浮剂外的其他5种药剂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选取的6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均有较好效果,从经济效益来看,除687.5 g/L银法利悬浮剂处理外,其他5种药剂的经济效益均较为明显。

4 参考文献

[1] 冯延江.马铃薯晚疫病及其综合防治[J].中国马铃薯,2002,16(5):302.

[2] 孙忠科,牛畅,杨淑慎.马铃薯晚疫病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6(1):72-76.

[3] 王晓丹,李学湛,刘爱群,等.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研究进展与综合防治[J].中国马铃薯,2009,22(6):357-360.

[4] 胡尊艳,夏平,李志新,等.6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J].中国马铃薯,2010(2):48-50.

篇13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病因病机; 中医疗法; 动物实验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慢性、进行性炎性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疾病。多发于青壮年,主要损害中轴关节,并可不同程度地累及外周关节、内脏及其他组织。本病患病率较高,国内报道约为0.3%[1]。本病发病隐匿,病程长,晚期脊柱强直,关节畸形,以致功能严重受损。西医认为AS发病与遗传、免疫和感染有关,目前缺乏特异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对本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AS属于祖国医学“骨痹”“肾痹”“腰痛”等范畴,《素问·痹论》云:“以冬遇此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证治准绳》中说:“若因伤于寒湿,流注经络,结滞骨节,气血不和,而致腰胯脊疼痛。”《 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凡人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痛,此实督脉主之……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疼。”现代医家多认为,肾督亏虚,肝肾不足,加之感受外邪,内外合邪是形成本病的病机。陈湘君[2]认为该病是由于先天肾阳虚衰,督脉失温,外感寒邪,内寒与外寒相合,寒性凝滞,凝痰成淤,导致脊柱疼痛僵硬,强直变形。焦树德[3]认为病因病机特点是肾、督不足为先,风寒湿邪深侵入肾、督,造成骨损、筋挛、腰脊僵痛。黄仰模[4]亦以肾督立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肾督亏虚,筋脉失濡,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深入骨骱脊髓,筋骨经络痹阻。吴生元[5]认为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是本病的内因,风寒湿邪外袭是本病的外因,内外相合,方成历节。肝肾气血不足,无力抗邪外出,邪气久恋,进一步耗伤气血、肝肾。正气的日益耗伤,又易使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路志正[6]认为,本病病位多在筋骨,而筋骨有赖于气血之温煦和肝肾之濡养,若气血不足或肝肾亏虚,内生寒湿或寒湿乘虚而入,痹阻筋骨,则易发本病。金明秀[7]将本病病机概括为本虚、邪盛、淤阻,肾气虚损,督脉失温,复又感受外邪,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痰浊淤血等病理产物,日久则损伤筋骨,发为骨痹。

2  辨证论治

    中医之优势在于辨证论治,各医家侧重点不同,辨证分型证治不同,主要有两类。一是依据痹证证候特点,主要从邪实、正虚、虚实夹杂等施治。如焦树德[8]将AS辨证分为四型:①肾虚督寒证。治以补肾强督、祛寒活络、强壮筋骨。②邪郁化热证。治以补肾强督、清热利湿。③痹阻肢节证。治以补肾强督、祛寒湿、利关节。④邪及肝肺证。治以补肾强督、调理肝肺。另有关彤[9]报道,将AS辨证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淤血阻络证、气虚证和血虚证,分别给予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黄虫丸、肾气丸、防己黄芪汤、当归芍药散等为基础方加减治疗AS 33例,总有效率为84.8%。袁福林[10]报道将AS分为虚寒型、阴虚型、血淤型和湿热型,分别给予桂枝汤、芍药甘草汤、活络效灵丹、四妙丸加减治疗,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二是依据AS疾病各期特点,分期证治。如周翠英[11]根据疾病活动期和缓解期,分别辨证为湿热痹阻证和肾虚督空证,分别给予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和补肝肾、强筋骨之治法,药用五味消毒饮或右归丸加减。胡荫奇[12]则把AS分为早期、活动期和缓解期3期,分别辨证为肾督亏虚、寒湿痹阻证,肝肾阴虚、湿热痹阻证和肝肾亏虚、痰淤痹阻证,分别以补肾益督、散寒通络法,补益肝肾、清热解毒、化湿通络法,滋补肝肾、化痰祛淤通络法立法组方用药。潘中恒等[13]认为本病可分两期治疗。活动期以寒热错杂证多见,治宜凉血解毒、清利湿热,用加减木防己汤化裁;稳定期多为虚实夹杂证,用独活寄生汤为主,随证加减;并配以手法治疗,总有效率为97.36%。

3  临床研究

    研究发现中医药不仅能改善AS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还有调节免疫的作用。陈纪藩等[14]将69 例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随机分为通痹灵治疗组和消炎痛对照组,结果通痹灵组控显率优于消炎痛组( P<0.01 ) ,通痹灵组改善肿胀积分、晨僵时间、指地距离、整体功能和实验指标(除 C 反应蛋白外)优于消炎痛组(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或P<0.05) ,通痹灵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邱联群等[15]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0例,总有效率80%,观察结果表明补肾活血方药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而且能改善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指标等,说明该方不仅能消炎止痛,而且能调节免疫功能,对AS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张梅红等[16]观察强脊汤对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的消炎、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从临床症状、体征、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血液流变学等多方面观察对照研究,并设消炎痛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0%。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消炎痛对照组( P<0.0 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 )。认为强脊汤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和体液免疫调节作用,对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具有高效、安全、疗效确切的优点。王炎焱,黄烽等[17]通过为期 6 个月的开放性试验来观察脊痛宁胶囊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脊痛宁胶囊能有效减轻早、中期 AS 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但是对ESR和CRP炎性指标影响不明显,可能与入组的患者均为早、中期 AS,病情活动不重,观察的客观炎性指标在治疗前即有许多并不高有关。

4  实验研究

篇14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变异;耐药

【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01-02

目前,广泛应用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主要有两类,即a-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核苷类药物主要是拉米夫定,它适用于体内HBV复制活跃且滴度较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包括部分对干扰素禁忌活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患者。但该类药需长期服用,且易产生耐药。此类变异株不仅抗药性增加,而且可再次加重肝损害,引起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因此加强HBV变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及临床意义。

1 HBV耐药变异的基础

乙肝病毒是一个高变异的病毒,在它逆转录复制的过程中,因R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可使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发生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的变异。HBV变异可以在慢性持续性感染过程中自然变异,也可以受人体免疫应答和疫苗接种,使病毒受免疫压力而导致变异。发生变异的病毒常改变其生物学特性,给临床的防治带来一系列问题。

HBV复制水平较高,估计HBV病毒颗粒平均每天产生量为1012-13个,由于HBV逆转录酶没有校对功能,一个复制周期中每102个核苷酸出现一个错配[1]。这样每天就有1010-11个错配发生。而HBV基因组只有约3200个碱基对,每天每个位点都可能产生任何形式的硷基改变。因此突变产生的速度相当快。治疗前存在各种HBV毒株,包括可能与耐药有关的突变株和存在天然耐药基因。现在临床应用的核苷类药物主要靶点位于P区的逆转录酶RT区的B及C区,HBV多聚酶的催化域是位于C区的YMDD基因。治疗过程中筛选出变异株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的强度,抗病毒作用较弱的药物未对病毒施加明显的选择压力,产生耐药的可能性也不高。相反如果药物能完全抑制病毒复制,产生耐药的概率也就小,因为病毒发生变异是与病毒复制水平有关系。核苷类药物能抑制病毒复制但不能清除病毒,单用一种中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治疗,且该药物只是针对某一个单独的靶点,那么产生耐药突变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2 抗乙肝核苷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根据HBV在体内复制过程,可以寻找有效抗病毒治疗的靶位[2,3],HBV感染的第一步为病毒核肝细胞的特殊受体结合,脱壳后病毒穿入细胞质,其穿透和脱壳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和细胞膜融合无关,或许为受体介导的内吞引作用。第一个关键步骤为病毒基因松弛环状DNA转变为cccDNA及转录为病毒的微型染色体,主要依靠宿主的酶,并以此为模版转录为所有的病毒mRNA。第二个关键步骤为通过前基因组RNA和逆转录酶包装入核心蛋白内,成为复制复合体,病毒多聚酶N端蛋白和pgRNA的5′端独特的RNA附加体结合,酶活化后启动HBV DNA合成,先合成负链,继而合成部分正链。在胞质中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释出,部分病毒基因进入细胞核内形成cccDNA。

HBV复制过程中,多数环节依靠宿主酶的活性,仅在个别逆转录合成过程中依靠病毒自身的DNA多聚酶(逆转录酶作用)。所以阻断病毒逆转录酶的作用为当前抗病毒HBV治疗的主要环节[4], 核苷类药物经细胞激酶作用后成为三磷酸化合物,可以选择性竞争抑制病毒多聚酶的活性,整合入病毒DNA后由于其糖分子上缺少3′羟基结构,因而中断了DNA链的延伸。

拉米夫定主要抑制病毒逆转录酶的功能,它们可以和dCTP竞争,成为HBV DNA负链延伸的阻止者。阿德福韦可以阻止dATP和病毒引物段结合,抑制逆转录酶的引发作用,也抑制负链的延伸。恩替卡韦可以同时抑制病毒的引发作用及负链延伸作用。克拉夫定主要抑制HBV DNA正链的合成。特必夫定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了解[5]。

3 对抗病毒药物耐药性机制

3.1 抗HBV治疗耐药的病毒学机制:HBV对核苷类药物耐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耐药性的产生主要由于病毒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构型和静电位的改变,从而影响核苷类药物整合入病毒DNA发挥其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3.2 抗HBV治疗耐药的细胞学机制:核苷类药物抗HBV 治疗使病毒滴度下降后,肝内有些肝细胞仍有HBV 活跃复制,说明有些细胞因子影响了疗效,但其机制不清。核苷类药物细胞膜转运可能与基质特异性、离子依赖性及抑制因子的敏感性有关。核苷类药物首先要进入肝细胞内经过磷酸化才能发挥作用。其磷酸化过程缓慢,而且其激酶具有基质特异性,静止状态肝细胞内磷酸化激酶活性低,但分解核苷类药物的活性高。有些糖蛋白具有泵出核苷类药物的作用,如MRP4及MRP5可以排除特洛福韦,但是否能引起耐药则不清楚。另外还有一些细胞内的核酸外切酶也可以影响核苷类药物的效果,如肿瘤抑制蛋白p53具有核酸外切酶活性等[6]。

3.3 HBV对核苷类药物抗药性分子机制的假说:逆转录病毒反转录酶的同源性结构模型研究提示,552位置的YMDD基序中蛋氨酸到缬氨酸或异亮氨酸的突变,导致在缬氨酸/异亮氨酸B支链上甲基和拉米夫定环上硫原子之间的空间阻碍。除了减弱将拉米夫定结合至聚合酶的能力外,这种空间阻碍可导致抑制物结合至突变酶上的方向发生改变,这就降低了拉米夫定三磷酸盐掺入复制中的病毒DNA中的效率。空间阻碍所致的抗药性对于所有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都是个常见的问题。由于脱氧核糖环处于自然的构象,所以这些突变并不影响自然底物脱氧胞苷三磷酸盐的结合力。这样,对自然底物的影响比对拉米夫定的影响要小,聚合酶维持了有所下降的活性水平。对于底物结合,180位置的亮氨酸似乎不起直接的作用。然而,该部位的突变能改变一些邻近氨基酸支链的位置,这就影响了催化部位,其中还包括204位置的氨基酸。因此,在204 位置的L180M突变以及由于这些突变引起的聚合酶活性的减弱,会引起对于拉米夫定抗药性。

4 HBV耐药对临床的影响

拉米夫定所诱导的YMDD变异的比例随服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第1、2、3、4年分别为14%、28%、49%和66%。当变异株成为优势株时,就可能出现耐药。大量的研究表明拉米夫定耐药会导致病毒水平的上升、ALT水平的升高及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拉米夫定耐药还可能会引起肝功能失代偿甚至肝衰竭而死亡。肝硬化患者在长期接受治疗过程中,发生拉米夫定耐药后,会明显发生肝炎活动及肝功能失代偿的风险[7]。

阿德福韦的抗病毒疗效与拉米夫定类似,在长期接受治疗的病例中也发现耐药变异株,但其发生率很低,对于HBeAg阳性病人应用1、2、3年时耐药发生率分别为0% 、1.6%和3.1%。HBeAg阴性患者1、2、3年时耐药发生率分别为0% 、3.0%和5.9%-11%。所有拉米夫定耐药株对阿德福韦均敏感,而阿德福韦耐药株对拉米夫定也敏感。根据阿德福韦初始作用慢,耐药率低的特点,比较适用于肝脏基础稍差的病人,能尽可能减低因病毒变异所造成的病情反复。正是由于阿德福韦有这样的特点,不太适合用于因病毒复制所致的重症肝炎病人,在替代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株时,要与拉米夫定重叠使用1-3个月,根据病毒和肝功能的情况调整治疗。

恩替卡韦对拉米夫定耐药性的敏感性低于野生株,对不同变异的病毒株其抗病毒活性降低程度不同,对变异株的敏感性要求恩替卡韦浓度增高。Ⅲ期临床结果显示,对发生YMDD变异者将剂量提高每日1mg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对初治患者治疗1年的耐药发生率为5.8%。只有在感染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株的病人, 才会出现恩替卡韦耐药表型。

5 核苷类药物耐药性检测技术

对于了解核苷类药物的抗药性,体外试验是重要部分。抗核苷类药物对HBV的作用可在实验室通过两种方法得到评估。基因型方法,可帮助发现治疗过程中病毒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改变;表型方法,可证实在临床设置之外药物功能的降低。基因型方法,HBV基因组序列的变化至少可用六种方法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克隆DNA测序、线性探针分析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DNA芯片分析和荧光定量PCR曲线分析法。表型方法,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以及整体水平上检测抗药性的方法已被用于HBV抗药性的研究。包括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形成,在感染了病毒颗粒的人类、鸭子以及北美土拨鼠原代肝细胞。高水平的HBV的复制和cccDNA的聚集也可在转导重组的HepG2细胞(人类肝细胞瘤细胞系)中进行研究。

6 前景展望

HBV快速的复制和聚合反转录酶高度的错误率使病毒产生耐药的突变体。因此尽管拉米夫定和其他核苷类药物在短期内非常有效,然而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在这些药物有效除去HBV之前已经有抗药性病毒出现。因此亟待避免产生抗药性的新的治疗方法。这些治疗可能依赖新的细胞因子、聚合酶抑制剂或者这些制剂的联合应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和潜在的抗药性突变体的产生。随着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HBV 耐药将会成为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预防HBV多重耐药毒株的出现,尽快建立研究HBV耐药的一系列技术平台。联合治疗将是未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趋势,特别是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如果将有协同作用的药物联合起来,那么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可以减少耐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Simmonds P. The orgion and evolution of hepatitis viruses in humans. J Gen Virol, 2001,82:693-712

[2] Locarnini S. Molecular vir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Semin Liver Dis,2004,24:3-10

[3] Feld J, Lee JY, Locarnini S. Mew targets and possible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 the chemotherap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Hepatology,2003,38:545-553

[4] Hui CK, Lau GK. Advances in immmunomodulating therapy of HBV infection.Int J Med Sci,2005,2:24-29

[5] Pawlotsky JM.Virology of hepatitis B and C viruses and antiviral targets. J Hepatol,2006,4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