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解剖学范文

医学影像解剖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影像解剖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影像解剖学

篇1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医学影像解剖学;教学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为理论依据而开展的医学教育改革随着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转变而得以持续推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和学者开始尝试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联合应用于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并取得初步成效和宝贵经验。我院于近些年来紧跟教育改革思潮,在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应用和探讨研究方面皆付诸了大量人力物力,教学成果肯定,现将研究资料予以整理分析,兹述如下。

1 简析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的理论依据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同医学影像解剖学联系紧密。其中,人体解剖学为医学基础课程,研究范围仅限于肉眼观察所得到的形态学图像。较之于前者,医学影像解剖学则是依托于现代成像技术,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技术,研究范围抑或言观察范围不仅涵盖人体各部不同方位的影像学图像,还可清晰显示器官结构的断面形态及其与周边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医学影像解剖学是传统人体解剖学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前者的学习是后者学习的理论基础,或者说,后者即医学影像解剖学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体解剖学,较之于后者,更为适应医学发展需求[1]。

既往,传统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采取各自分家的教学模式,但是经过长期实践,发现该种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而随着医学改革进程的推进及相关研究成果诞生,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运用和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两者有效结合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对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利于提高教学效果[2]。

2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结合多方研究资料及笔者本次研究经验,可知在本校教学中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结合应用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既往以来,两门医学学科授课便是采用各自分家的教学模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学纲要、课本内容和考试范围为中心。如此学习氛围下,教师授课中心自然围绕书本展开,而学生学习目的也会主要针对考试,无疑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受到限制,毕业后也会难以满足医学临床对人才的能力要求[3];②部分教师在学生时代学习人体解剖学时得到的是知识型、模式型人才培育教育,自身对后来兴起的应用于教学中的医学影像解剖学缺乏充足了解;③医学院实验室在初期建立之时的目的只在于为学生系统解剖学的学习提供便利,无法短期根据课程设置要求更改其职能,极为缺乏医学影像解剖学方面的相关信息数据资源。

3 试论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的方案

如上文所言,于我国高校医学教学中,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予以结合授课是一种临床医学发展需求。而基础此种发展形势,我国高校医学院也开始推行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结合授课,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部分院校立足于本校教学资源,结合师生特点,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综合分析成功案例及本次我校推广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授课,应当注重下述几点方有可能取得一定成效。

3.1分析两种学科异同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来说,两种学科均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一种科学,但是较之于传统人体解剖学依赖于肉眼观察,医学影像解剖学以MRI、CT、DR、CR等医疗设备的影像学资料为参考依据则更为优势,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活体的机体组织和结构进行动态观察,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因此,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授课应当基于理论知识学习,并着重培养学生各项影像学技术的操作能力,如此方可兼顾两种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

3.2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建立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格局。从目前医学院学生构成来看,人体解剖学及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开设范围包含本科院校医学院及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其中,专科院校学生仅仅占据少部分。大专生因在校时间短,因而为了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会更为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本科生相对而言在校时间较长,因而会注重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时,应当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建立与之适宜的教学格局。如授课对象为大专生,可以精简教材内容,调整理论知识学习课时和实践操作课时比例,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如若授课对象为本科生,则不需缩减教学内容和课时,但是应当注意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和临床实践相互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案例用于学生自由谈论。

3.3考量教师授课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教学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为教师群体,因此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诚如前文所述,现阶段医学院教师能力及经验不足均是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当前考量教师授课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是必行举措。主要措施如:①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医学影像解剖学之时及相关影像学技术操作能力;②为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提供前往医院临床实习深造的机会;等等。

3.4依托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传统人体解剖学及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学习均存在较大难度,两者不仅专有名词较多、枯燥,且后者课程学习所要掌握的内容也较为宽泛,包含X线解剖学、超声解剖学、CT解剖学及MRI解剖学。但是,从课时安排来说,上述四门科目全部开设并细致讲述存有一定难度。基于此,笔者认为,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四门解剖学知识,可以在讲解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X线、CT、MRI等影像学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影像科室,进行现场教学,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效果与思考

我院在3年前便开始在教学中开始将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予以有效结合,为切实了解该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主要以课堂提问情况、期中及期末测试结果、学生自我测评结果等资料为依据对教学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成绩上升,且自我感觉良好,学习压力下降。提示说明将上文四项措施应用于人体解剖及医学影像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能力。但是上述措施是否适用于所有院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饶利兵,胡祥上,曹述铁,等.数字化断层解剖学实验室的构建[J].解剖学研究,2012,34(3):226-227.

篇2

【关键词】 三维重建;医学影像;解剖学;教学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就是指用一系列二维切片图像重建三维图像模型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技术[1]。该技术可以从二维图像中获取三维结构信息,能够提供更逼真的显示手段,能够提供具有真实感的三维医学图像,便于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维重建技术应用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方法,发现生命现象的变化规律,在诊断、手术规划及模拟仿真等方面均广泛应用,并为影像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广阔的应用前景[2-3],因此,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了和学者们的大量研究,已出现多种图像的三维重建方法。由于三维重建模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且医学影像专业的解剖学与其他科目相互渗透、相互结合[4],如果人体结构的三维模型可以用到解剖学教学中,那么教师和学生们都将获益匪浅。本文将重点介绍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并阐述其在医学影像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Intel3处理器,1G以上内存,1024*1024分辨率,WindowsXP操作系统,人体CT影像数据,扫描层厚为0.625mm。Mimics13.0软件。

1.2 三维重建方法 采用图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3.0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利用软件的阈值设定选择拟重建部分,软件中以不同颜色显示各种拟重建结构;用图像编辑功能对图像边界进行“添加”或“擦除”操作,这样可使重建图像更准确;利用区域增长功能可对选定的结构进行图像分割,再现细小结构的形态,还可利用布尔运算可对图像进行逻辑运算。最后采用软件的三维计算功能对图像进行重建,清楚地再现不同结构的三维形态结构。

1.3 教学应用 讲授我校2011级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解剖学理论课时,使用三维重建软件导入重建的三维模型,对照三维模型讲授各解剖结构的形态及毗邻关节。

2 结 果

将断层影像导入Mimics13.0软件后,软件可再现水平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影像。通过软件中阈值设定、图像编辑、区域增长、布尔运算及三维计算等功能对CT断层数据进行图像分割、重建,既可清楚地再现整体的三维结构,也可单独显示各器官的三维形态。在我校2011级医学影像专业解剖学教学中试用,学生普遍反应三维重建模型可以清楚显示人体的空间结构和毗邻关系,增进了学生对医学影像专业的认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理解了空间位置关系,提高了学习兴趣。与2010级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成绩相比,2011级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见表1。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三维重建技术运用于教学的2011级学生比2010级学生及格率,平均分均有显著提高(P

3 讨 论

3.1 各种三维重建方法的比较 李鉴轶等[5]通过三维扫描仪获得骨表面点的空间信息,并通过相应的图像拼接软件快速地建立骨外形的三维模型,它只能对骨的外形进行重建。目前普通使用的三维重建方法大多是通过CT、MRI影像进行重建。本研究采用三维图像重建软件对CT或MRI数据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图像重建,不仅可开展整体器官结构的三维重建,还可显示相邻结构,将此三维图像用于解剖学教学直观、立体。

3.2 三维重建模型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安装了适当的图像软件后,重建的三维模型可以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上使用,可以大大方便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对老师而言,首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解剖理论课的教学,各解剖结构一目了然,不用再辛苦而且枯燥地描述各解剖结构的空间位置,使枯燥难懂的断层解剖学变得形象易懂。培养了学生立体、空间的医学影像专业解剖思维,从而达到了全面、多方位理解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田捷,包尚联,周明全.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M].2003:117-158.

[2] Jin Seo Parka,Yong Wook Junga,Jun Won Lee,et a1.Genera-ting usefu1 images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 from the VisibleKorean 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2008,3(92):257-266.

[3] 饶利兵,侯发忠,谢正兰,等.医学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2):55-57.

篇3

关键词:艺用解剖学 绘画

一.艺用解剖学的基本内容

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基本内容是人体的比例与结构特征,还有人在运动时产生的结构变化。人体比例是用于人物造型基础表现的最基本的手法,通过认识人体各个部位的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人物造型的准确表现。艺用人体解剖学所学习和认识的主要是骨骼和肌肉还有关节的组织结构。

二.艺用解剖学的发展及应用

1.艺用人体解剖学在西方的发展

艺用人体解解剖学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西方的人体艺术基本上代表了西方艺术的发展状况。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各种艺术形式最基本的题材之一就是以人为主题的各类人体艺术形式,比如人体雕塑,绘画等。

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对于前人的创作模式产生了变化,他们认识到继承这些创作模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用求实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有血有肉的人。艺术家们都意识到解剖人体的重要性,当时的米开朗基罗、顶托列托、拉斐尔、提香、达・芬奇都解剖过尸体。

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79)在人体比例方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艺用人体解剖学绝对是表现人体的形态时所必不可少的一门科学知识,是深入了解人体动态的敲门砖。他不仅研究了人体的内部器官的构造和年龄的特征、性别与比例的不同;并且为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做出贡献,详细的研究了对于人体内部构造在体表的表现,人物的表情,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他关于人体的绘画作品基本上都能够熟练的运用自己对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理论的理解,以至于在大部分细节的刻画上都能够找到实实在在的科学依据。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的无与伦比,还将现实主义绘画方式引入了一个时期。

纵观整个欧洲美术史,能够像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那样给予人体非常之重大意义,并且用一生的精力去研究人体的例子并不多见。米开朗基罗的大部分作品不管是壁画还是雕塑,都是以的形象进行描绘。在他的这些作品当中,既有对于古希腊艺术的学习和借鉴,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不朽的杰作。他所描绘的四肢双臂,都没有静脉、动脉、毛细血管等细节,但是对于关节的结构却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肌肉位置了得是十分的清楚,在他的观念里,肌肉与关节的解剖分析是人体造型的基础。

在之后的十七世纪,巴洛克艺术更加深刻的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相结合,让其更加的生动和形象。大部分作品都注重于人物皮肤表现的明暗对比,加重了人体表面的塑造性,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形象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部分艺术家对于人体的描绘渐渐由客观转向主观。有的艺术家开始根据自己的绘画经验来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运用关于人体结构知识。但是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艺术家又否认了科学的存在以及它对艺术的影响,人体变成了一种象征。艺术从此开始不断的走向多元化的方向。

2.艺用人体解剖学在中国的发展

解剖二字最早发现记载的是在秦朝的医书上,《黄帝内经》中部分篇章也对人体解剖有着比较详细的描述。秦朝时期的兵马俑姿态各异,表情丰富,并且没有任意两个个兵马俑是相同的,所有人都非常的敬佩古人的这种技术。想要像这样塑造这么多的兵马俑只有在充分的了解面部骨骼肌肉以及表情规律下的情况下,才能够完美的塑造出这么多的活灵活现的兵马俑。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石窟内造像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期,所有造型都非常之生动,能够明显的反映出多个民族的容貌特征,这些如果不是对人体解剖非常了解之人,那是绝对不会做出来的。

在隋唐时期,人物画是极为昌盛的,吴道子,阎立本等人物画大师,都精通人体的解剖。在之后的辽宋时期,有医工和画家共同绘制解剖的图谱以流传于后世,作为中国最早的对于人体本身客观的研究与艺术的结合。

在到金,西夏,元代指示便有了关于人体解剖理论的画决出现,比如“三停五眼”和“立七坐五盘三”。前面这两个诀窍分别描绘出了人的脸部结构以及人体的基本比例。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西方思想的浸入,艺用人体解剖学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的道路,伴随留洋学生归来,他们带回了西方的解剖学知识和思维,特别是在20世纪的初期,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被学校式的大教育所代替。中国传统的解剖学思想渐渐被西方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所代替。

三.艺用解剖学对绘画的影响

篇4

1我院放射科PACS系统的现状

目前我院放射科实现了全部数字化,放射科的PACS系统将所有影像设备包括常规X射线(CR/DR)、乳腺钼靶摄影、胃肠道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数字化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图像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中,影像医师从数据库中提取图像、调阅临床资料及完成影像学临床工作。放射科PACS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实现对接,医院各科室终端能够和影像科信息进行共享。

2PACS应用于教学的主要优势

2.1丰富的解剖教学素材库PACS数据库中,积累了我科10多年来不同种类的影像资料(传统的普通X射线检查、CT及MRI检查),既包括传统的临床X射线解剖学内容,又包括现代的断层影像解剖学内容,可满足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临床影像解剖学基本知识的要求。同时PACS强大的数据库和网络检索功能[15]对每一系统或解剖部位可以找到全面的临床资料及典型的图像。

2.2面向放射科临床实践的临床解剖学教学模式目前我科PACS系统应用在放射科日常的所有临床实践中,从患者预约、检查到报告书写、审核发放均在PACS系统完成。可以直接从PACS系统调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如病史及申请单,显示所有的相关影像资料及医学影像学报告。充分利用这些临床解剖学教学资料进行临床影像解剖学教学,与影像科临床培训要求和临床实践一致[4-5],克服了常规影像解剖学教学中利用经典片教学及经典断面教学因教学资料数量及质量的限制和脱离临床环境的不足,可使培训对象充分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加学习的乐趣,强化训练所学内容,达到知识和技能提高的双重目的,为影像学临床实践打下牢固的基础。

2.3有利于自主学习巩固和自我评估临床影像解剖学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解剖学教学[1-3,13]。由于医学影像科的特殊性,我国尚无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时数的限制,各个学校针对影像解剖的教学内容各不相同。虽然在基础解剖学教学阶段部分院校开设了断层解剖学课程,但只针对经典影像断面进行讲解,在医学影像科常规临床实践中诸多临床影像解剖学内容都在研究生教育或毕业后教育的临床环节中完成[1-3]。由于临床教学环节的特殊性,临床影像解剖又是影像临床实践的基础[16]。然而临床带教医师需要在进行繁忙的临床工作的同时进行带教,加上影像手段和临床需要的增加,放射科医生的工作负荷在不断增加,导致在带教过程中的讲解时间有限。此外,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培训的内容多、时间少[17],这些均会影响其对临床影像解剖学内容的掌握。当前住院医师生源的日益多样化[14],住院医师的起点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同的教学内容住院医师吸收和掌握的程度亦存在不同。因此,PACS系统的引入可以保证每一个住院医师能够根据自身掌握的程度不断学习、巩固。此外,利用PACS系统上图像重建功能及连续阅读功能,可以从不同的方位及断面,以及从静态到动态理解和记忆枯燥的临床解剖学内容,使解剖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18]。最后,住院医师本人可以随机调取图像资料评估和测试,从而达到自我评估的目的,有利于顺利通过规范化培训的考核和日后提高实际临床工作能力和技能。

3PACS用于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临床教学的建议

尽管PACS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诸多优点,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该紧扣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和要求,在保证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的前提下,探索、探讨并制定当前切合实际的教学措施和方法。首先要紧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放射科培训细则,建立相应的临床影像解剖学教学素材库;其次,根据现有的教学要求和标准制定系统详细的分层次的教学计划和各个阶段的实施步骤;然后需要根据前述对PACS系统界面进行优化,针对不同的住院医师阶段对影像解剖学的要求限定和开放相应的权限。此外,要有客观、可行的评估及测试系统,并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接轨。初步的PACS教学引入方式可以采取系统讲授、读片影像解剖定位诊断和现场教学一体教学、临床应用解剖论坛等[19-21]。系统讲授建议根据解剖部位,按不同成像手段的影像解剖由主讲教师收集相应的素材库,集中进行讲述,每次2学时左右。主要讲授的内容为经典的临床影像解剖学。读片影像解剖定位诊断和现场教学为一体的方式建议在每日晨读片时进行,每次30min左右,住院医师与主讲教师通过互动进行教学,针对具体的患者影像资料对病变进行精准的解剖学描述及解剖学定位诊断,模拟部分临床实践过程。此外,利用PACS的海量数据库及与HIS系统的对接,定期(每月)进行复杂部位及疑难患者的临床应用解剖进行讨论教学。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才能明确和完善PACS在规范化培训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的临床影像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最终发挥PACS提高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作用。

4小结

近年来有关PAC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报道日渐增多[8-9,11,15,19,22-23],代表性的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基于PACS的病例导入式教学在影像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8]、广西医科大学的PACS影像示教系统[20]、哈尔滨医科大学的PBL教学法联合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12]等。PACS引入规范化培训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临床影像解剖学,可以丰富住院医师规范化临床解剖学教学的内容,提高其基本知识并培养临床应用思维和独立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自我学习和评估。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如PACS系统的维护、临床解剖教学素材库的构建、不同影像学科(放射、超声、核医学的影像解剖学)的PACS系统的整合标准化测试系统的构建、评估及反馈系统等,这些均需要较大的政策、管理、硬件及资金及师资支持。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探讨、完善并推广其在规范化培训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临床影像解剖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恒宇,姜杨,郭林娜,等.“影像解剖学与断层解剖学教学胶片库”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7):2789-2790.

[2]刘丰春.影像解剖学教学及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4):7-8.

[3]易西南,罗刚.医学影像学专业“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解剖学杂志,2007,30(3):272.

[4]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S].2014.

[5]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修订版)[S].2013.

[6]JoshiV,NarraVR,JoshiK,etal.PACSadministrators’andradiolo-gists’perspectiveontheimportanceoffeaturesforPACSselection[J].JDigitImaging,2014,27(4):486-495.

[7]FloydDM,TreppER,IpakiM,etal.Studyofradiologictechnologists’perceptionsof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competenceandeducationalissuesinwesternAustralia[J].JDigitIma-ging,2015,28(3):315-322.

[8]刘慧,王小宜,李文政,等.基于PACS的病例导入式教学在影像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6):637-639.

[9]李浩,李睿,袁远,等.PACS系统在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4):697-698.

[10]樊一鸣,刘志成.全院级PACS系统的建设[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3):87-89.

[11]朱嘉琦,孙丽君,王艺伟,等.应用T-PACS提高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影像学判读能力[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2):129-133.

[12]申宝忠,赵东亮,王可铮,等.PBL教学法联合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529-532.

[13]郑林丰,张贵祥.对编写上海市医学影像科(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7):5345-5348.

[14]郑林丰,张贵祥.我院医学影像科(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构建及经验初探[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36):7135-7138.

[15]张启川,蔡元卿,邹利光,等.PACS为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J].激光杂志,2011,32(5):5.

[16]SmithWL.Radiology101:Thebasicsandfundamentalsofimag-ing[M].Philadelphia: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2013.

[17]董爱生,程超,肇博,等.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5):1019-1022.

[18]陈柱,马聪,肖恩华,等.医学影像学见习应用PACS教学法与传统读片教学法的对比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4,35(4):86-88.

[19]胡俊,丁仕义,黎海涛.PACS在影像学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1):56.

[20]凌寿佳,黄福灵,黄邻彬,等.PACS影像示教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3):485-486.

篇5

更新教学内容,开设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本学校的专业特色,开设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顺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川。现将我教研室结合我学院影像医学专业特色开展断层解剖学的情况作一汇报。

1开设断层解剖学课程的必要性

1.1影像医学专业是泰山医学院的特色专业

我院放射学院于1994年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医学影像学5年制本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影像诊断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超声、CT和MRI等是该专业学生所接触的主要诊疗设备,而这些设备均是以断层的方式来诊治疾病,目前,CT、MRI等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单靠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获取的解剖学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影像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影像医师迫切需要断层解剖知识。结合我院实际,在医学影像专业开设“断层解剖学”势在必行。另外,放射学院是卫生部放射医师进修培训基地,已工作多年的放射医师,大多没有学过断层解剖学。作为基础回归课程,为进修班的放射医师开设断层解剖学,有其迫切性。再者,我院医学影像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我院教学的更高层次,为培养具有更高层次的现代医学影像高级专门人才,为研究生开设断层解剖学,有其必要性。

1.2临床医学教育开设本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CT、MRI的普及应用,CT、MRI将成为未来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临床医学及其各个方向的毕业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必将大量接触CT、MRI等检查,熟悉断层解剖学知识有其必要性。

2开设断层解剖学己具备的条件

2.1教材

(1)《断层解剖学》刘树伟主编,1998,人民卫生出版社。该教材文字精练,线条图简明易懂,适合临床医学本科生和医学影像专业的专科生使用。(2)《断层解剖学》刘树伟主编,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系统介绍了人体的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该教材适合研究生、放射医师进修班和成人教育专生本学生使用。

2.2师资

本教研室有断层影像解剖学博士研究生1名,另有从事断层解剖学研究并参加过“断层影像解剖学学习班”的教师3名,掌握了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胜任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还有从事影像诊断的兼职教授和副教授2名,讲解医学成像的基本理论和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像诊断的基础知识。

2.3实验室

本教研室现有成套的断层标本,购买和制作了彩色教学幻灯片,依据初步的教学经验并融人自己的科研成果自己制作了成套的断层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本院附属医院CT和MRI室为本实验室提供了大量正常CT、MRI和少量典型病例的教学片。另外,本院各教室配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开展断层解剖学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

3断层解剖学教学的实施与体会

3.1研究生的断层解剖学

已为我院6届统招研究生和2届在职研究生开设了“断层解剖学”。总课时为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为16学时。理论课系统讲解头部和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和CT、MRI。颈、胸、腹和盆部着重讲解横断层解剖和CT、MRI。脊柱区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及相应的CT、MRI。四肢重点讲解六大关节的断层解剖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实验课看断层实物标本和正常及典型病例的CT、MRI图像。研究生的基础和识扎实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突出:(l)全面和重点相结合,颅脑系统全面讲授,身体其它各部重点讲授横断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断层解剖学的精髓和内在规律,为将来临床疾病的诊治奠定坚实的断层解音学基础。(2)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将断层标本与正常CT、MRI图像融合起来,把握其内在规律和结合点,并结合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成人医学影像专业专升本和专科生的断层解剖学

从2000年开始,已为届成人专升本和四届成人专科生开设了断层解剖学。这些学生多数在临床上工作了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数还带着问题来上课。但多年不系统学习,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知识多已遗忘,多数没有接触过断层解剖学。针对上述情况,系统讲授10学时的颅脑连续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其它部位针对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焦点开设30学时的专题讲座。讲座应用先复习相关的系解和局解内容,然后是断层标本和正常的CT、MRI图像,接下来结合典型病例回答同学的问题,最后25分钟进行课堂讨论。这些学生都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且多数从事影像诊治方面的工作,因颅脑角剖结构复杂,又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接触,该部分内容系统讲授有其必要性。其它部位以问题为中心开设专题讲座,形式多样,同学积极参与,互动性好,因而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3断层解剖学选修课

全院范围内开设30学时的本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对象为修完系统解剖学的放射学院专科生及修完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开设了4期选修课。有本教研室老师和兼职教师分别讲授断层解剖的基本知识以及影像设备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影像诊断的基本知识,然后开设6个专题讲座,分别围绕脑沟、回的定位,脑血管的应用和断层解剖,蝶鞍区的薄层断层解剖和常见疾病的诊断,肺段的划分和肺内病变的定位诊断,肝段的划分和肝内病变的定位诊断,前列腺的分区和MRI诊断。考查采用写短篇综述的形式。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又要让学生开阔视野,另外还要提高学生对断层解剖的学习兴趣。有兼职影像诊断教师精选典型病例,用断层解剖的基本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疾病的诊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考查采用写短篇综述可充分调动同学的创新能力,学会用所学基础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3.4继续教育培训班开设断层解剖学

作为基础回归课程已为2届放射医师进修班和3届颅脑脊柱临床应用学习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了10-15学时的断层解剖学。重点讲授颅脑的横、矢和冠状连续断层解剖。以专题形式重点讲授临床影像诊断经常使用的断层解剖的基本内容,为影像诊断及外科诊治提供坚实的断层解剖学基础[2]。

现代教学手段为本专业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断层解剖学的教学特点是使用大量的连续断面来说明人体各部各主要器官在连续断层内的变化规律,层面多、连续性强且信息量大,彩色幻灯片和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系统恰恰有这方面的优势。另外,网络的普及可使学生利用网络终端在实验室或在家里就可学习和游览断层解剖学内容,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可根据当时所学临床课程的内容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和复习川。相信随着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的日益普及,将为断层解剖学的开设提供更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伟树.论人体断层解剖学课程设置问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6,(1):18-19.

篇6

1.1优点①该教材的编写遵循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方针。内容以各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线,高度概括、深入浅出,教师易教,学生易懂,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水平。②在文字的基础上合理配用插图、照片,所选病例典型,图像清晰,便于学生学习、理解记忆。③教材各系统先后顺序安排恰当,框架结构合理。

1.2缺点①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以X线、CT表现为主,MRI表现内容偏少,尤其是一些MRI检查有优势的部位,比如:女性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②疾病鉴别诊断部分过于笼统,条理欠清晰,不便于学生对疾病影像鉴别诊断的学习。③教材中有些内容过于陈旧,与临床严重脱节。

1.3适用人群本教材适合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专科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进行了大体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疾病概要学等与《影像影像诊断学》相关的医学基础课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及自学能力。

2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

大一阶段大体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疾病概要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是学好《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前提。只有具备了非常扎实的大体解剖和断层解剖的知识,影像专业人员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影像学解剖,才有可能正确地鉴别和区分正常、异常或变异;正确地理解影像学解剖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得到正确的影像诊断结果。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感到学生对前阶段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特别是断层解剖学部分,因为,CT和MRI图像是以断层解剖学为基础的。由于学时有限,影像诊断老师不可能在课上详细讲解断层解剖知识,导致学生对CT和MRI的学习只能处于了解的层次,难以深入,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3.1打牢基础对影像技术专业的新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时,教师就引导他们注重大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疾病概要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案例式、问题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营造学生乐意接受的课堂氛围。课堂授课以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为主。教师每次课前向学生明确本次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学习;课后及时小结,布置复习、预习作业,便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对一些少见病,疑难病及临床已不具备优势的检查方法,比如女性生殖系统的X线检查,可作删减或指导学生自学。

3.3原理和临床表现相互联系引导学生以病理改变联系影像表现,各种医学影像成像的内容无外乎是器官组织的密度、回声、信号强度的改变,当然还包括血流的改变。比如肺部渗出性病变的病理改变是由于肺泡腔内的气体被血管渗出的液体或细胞成分替代。正常肺泡内含空气,在X线和CT片上正常肺野表现为低密度影;液体或细胞成分的密度高于气体,所以肺部渗出性病变在X线和CT片上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较高密度影。教师将病理基础与所见影像表现有机地联系,采用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4注重影像的学习《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以图像的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形态和功能信息,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本课程的最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阅片,所以课堂教学应尽量使用多媒体,通过图文并茂、试听同步的教学课件,生动、直观、形象的典型病例图片,加深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疾病影像表现的观察记忆。同时,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节约大量的板书和绘图时间,使讲解更透彻。

篇7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Faultage

Key words:Anatomy;Teaching experience;CT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成像(USG)、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核磁共振成像(MRI)、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 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等现代影像技术相继崛起并迅速普及。这些影像技术赖以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形态学基础是断层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不同方位断面上的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是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为适应社会需求,我院于2002年设立了医学影像专业,断层解剖学作为医学影像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却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笔者从事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工作时间虽短,但也有些工作体会,在此简单谈谈断层解剖学的教学体会。

1 局部解剖-断层解剖-断层影像思维的建立

教学模式决定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最终实现培养目标。我们的教学分三步走: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欲学断层,先修整体”的学习思路,使学生明白坚实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知识是学好断层解剖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讲授人体各部分断面结构之前,首先学习人体头、颈、胸、腹、脊柱、四肢等各部分与断层相关的局部解剖学内容[2];在具体学习断面标本内容时,强调断层与整体相结合,从整体的角度理解断层,从断层出发重塑整体,即建立“整体-断层-整体”的断层解剖思维;标本与影像结合。断层解剖学知识是学习B超、CT、MRI等影像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标本与影像相结合,完成从尸体向活体的过渡,在掌握断层标本的基础上,学会正确阅读B超、CT、MRI图像。通过“局部解剖-断层解剖-断层影像”思维的建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断层影像解剖思维,克服了以往局部解剖与临床的脱节现象。

2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的以板书和挂图为主的教学手段虽有不足,但仍是目前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利用电视、幻灯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将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等视听媒体引入课堂,这样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人体断层解剖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注重断层解剖的实践教学

人体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单纯的理论课教学达不到预期目的,实验课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我们在教学安排上,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几乎达到了1∶1。我们利用局部湿体标本、断层标本、投影仪、多媒体数码互动设备、幻灯机及配套的投影片、幻灯片、观片灯及CT、MRI图片等做为实践教学的基础,让学生从观察湿体标本、断层标本开始,逐步掌握人体各层面的关键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学生观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4 考核考察学生的方式灵活多样

人体断层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考核不能客观全面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采取多样的考核方式,如“人机对话”、“徒手绘制断层简图”、“理论考试”等。所谓“人机对话”,即用事先扫描好的人体断层图片,随机调出几个断层,让学生指出该断层的主要结构及各主要结构的配布关系[3];“徒手绘制断层简图”即指定过某个关键结构的断层,让学生徒手绘出该断层的主要结构。例如,让学生绘制一个“过室间孔”的横断层简图,学生就应该将此层面的主要结构,如尾状核、豆状核、内囊、侧脑室、第三脑室等关键结构准确描绘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各个层面的结构及其相互位置关系。“理论考试”即以试卷形式让学生笔答。结合以上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最终成绩。学生普遍反应此考核方式切实可行,效果好,知识掌握扎实。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因笔者从事教学时间较短,经验不丰富,所提观点也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使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树伟.断层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医学影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8-02

吉林省计划近期将20所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通过调整招生计划、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实施差异化拨款等政策,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或专业转型,支持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吸引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结合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实际,就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培养医学影像专门人才做如下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人才与学术型医学人才不同,应用型医学人才是指具有丰富医学专业知识,并能把发明、创造转化成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和创造实际价值任务的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高职高专层次培养的是职业技能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以“实用”为限;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强调搭建可塑性强的知识框架,强调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创新、科研能力。具体为接受医学影像学本科层次教育,具有较为宽广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医学影像专业知识,素质全面,能将现有医学技术转化成实践,并有一定创新和发展的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基本需要,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以及医学影像设备管理的应用型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业务培养要求

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必须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综合知识,这不仅是应用型人才提升医学专业水平的必备因素,也是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强调复合能力,即对医学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一定技术创新的科研能力,需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应当具有适于创业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具体如下。

1.素质方面。①政治坚定,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努力奋斗;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基本人文素质,将预防疾病、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③技术优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紧跟医学发展潮流,不断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认识到持续完善自身医疗技术的重要性;④重视医学的伦理问题,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⑤尊重患者的人格、及民族习惯,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⑥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分析批判和不断创新,实事求是,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观念;⑦注意发挥医学影像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应用各种影像检查技术进行准确诊断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利益。

2.知识方面。①理解并掌握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并能用于指导自身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医学实践;②熟练掌握人体各时期的正常结构及其功能;③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④能够分析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⑤掌握基本的药理学知识及影像对比剂使用原则;⑥掌握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⑦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分类,防治方法、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⑧掌握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

3.能力方面。①应用医学影像诊断(放射诊断、CT诊断、MRI诊断)、超声诊断、核素诊断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②应用各种射线进行放射治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③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④具有从事医学影像学和放射治疗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⑤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写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医学影像学核心课程的设计突出医学影像学与医学生物工程学科的相互融合。培养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应用型本科课程的设计要求并兼顾医学影像学专业要求,重点加强基础医学、医用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C语言等课程,课程设计强化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2.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肿瘤放射治疗学。

3.主要专业实验。系统解剖学实验、断面解剖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的设置要增强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基础课程突出应用性,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必须、适用”,专业课程突出针对性,以强化“实用”为重点,强调“基本、常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1.必修课(含限定选修课)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通识课程包括以下内容:①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②体育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安排在前两学年,第一学年体育基础教学,第二学年体育选项教学。③大学英语教学包括英语读写和英语听说。安排在前两学年,实行分层次教学。④计算机教学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VB程序设计和C语言课程。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设备学等。专业课程包括: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肿瘤放射治疗学、影像核医学等。

2.非限定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必需修满学分。其中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和专业基础与专业类。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课程:军事训练2.5周。劳动: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0.5周。社会实践(调查):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1.5周。临床见习:共8周,第五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第六学期安排临床见习4周,第七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影像见习:共6周,第七学期安排影像见习2周,第八学期安排影像见习4周。毕业实习:共48周,其中X线科12周,CT科12周,MR科12周,超声科12周。

六、创新医学影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与普通医学本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是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医学影像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医学影像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减少了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的比例,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购进了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增强了影像实验室的功能,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增强学生设计、实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加强影像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加大了对医学影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巩固现有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致力于与省内外大型知名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建立了一些高层次的影像实习培训基地,空间跨度基本涵盖南到浙江省、北至黑龙江省的广大区域,并按照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了专业实习手册。课程改革,适当增加了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并实现以实习促进就业的目的。

七、优化医学影像教学手段、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学方法改革在应用型医学影像课程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鼓励医学影像学教师采用CBL、PBL、双语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发挥学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典型影像病例讨论、录像观摩、小组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谐调发展,从事影像教学的教师应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此外,聘请省内外医学影像学知名专家任兼职教师,以指导实习、专题讲座等形式将行业内最新成果、技术带入课堂。鼓励医学影像学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在岗培训,通过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教学、科研能力培训,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要做好各门课程负责人的遴选和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工作,选择高职称、高学历的资深骨干教师担任主干课程负责人,结合影像课程特点和实际,科学、客观地分析影像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抓住制约医学影像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确保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篇9

1更新教学理念

超声医学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又是一个发展迅速的专业。随着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价值的不断提高,本、专科及超声医学继续教育中超声专业的教学内容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介绍本学科各种技术的成像原理,显示疾病的手段和临床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各种先进技术和每一种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以及超声医学的新进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超声诊断是通过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做出疾病诊断。妇产科超声图像比较复杂,怎样才能对复杂的图像进行正确分析从而诊断疾病,除了必须掌握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等医学基础及超声成像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妇产科学及妇产科急诊等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妇产科病史的采集方法,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超声诊断的临床思维特点是以形态学思维为主导,经过分析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判断,对疾病做出诊断。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便使学生在超声检查时能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日益数字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日益简单,这为超声医学影像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形象地演示超声影像课件、对照大体解剖图谱及典型病例图像等,教学省时省力、学生易懂易记,且资料齐全详尽,内容形象直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解卵巢良性畸胎瘤,其声像图错综复杂,除了表现卵巢囊肿的特征外,由于其内容物的含量及分布不同造成了畸胎瘤的各种不同声像图特征都具有特异性。先复习畸胎瘤的组织学来源,再讲解其典型的声像图,如星花征、类实质性、脂液分层、面团征等,生动形象,化繁为简,学生看后过目不忘,教学效果得以极大改善;同时,这在客观上也提高了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广泛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知识精心备课,认真做好多媒体课件,才能进行主次分明、内容详尽的讲解,并适时更新,以提高课堂效率。

4与相关学科紧密结合

妇产科超声诊断的基础是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如果没有妇产科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对疾病的发展、转归认识不足,漏诊率高;如果没有解剖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准确获取超声图像;如果没有组织学、病理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对病变进行准确诊断,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在讲授每一章节前都应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病理学知识进行复习,同时注意指出部分超声解剖内容与大体解剖内容的差别,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整体概念和空间概念,有利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讲授每一种疾病的超声声像图时都应结合其病理学进行讲解。同一种疾病会有不同的病理结构,其超声声像图也会有所不同,要着重讲解这些内容,加深学生对图像理解的深度。超声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也非常重要,钱林学[2]提出“临床知识是理解超声图像的钥匙”,讲解图像内容要结合临床诊断知识,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某一疾病超声图像的理解和对超声知识的记忆。此外,超声图像与其他影像学图像的结合教学也很重要,多种影像进行比较就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手段,不仅可将同一种疾病显示的不同影像图像进行对比,还可将不同检查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某类疾病的最佳检查手段。超声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通过将超声知识、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以及其他影像学知识结合起来讲解,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增强横向思维能力,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增强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力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教师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而且还要及时掌握新技术,同时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影像医学中其他专业的知识(如放射学、核医学等)。定期参加由临床、放射、超声、病理等多学科组成的联合讨论,使得超声科医师具有完整的、系统的、不断扩展更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丰富的超声医学、临床实践及教学经验的高素质医师队伍。

6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强化其科研意识

篇10

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对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但因其内容繁杂,知识点较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在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微课设计与应用,以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职高专;解剖学;微课设计

人体解剖学是通过肉眼观察研究正常人体器官形态位置结构的一门学科。它是学习各门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专业课程的基石[1],但因其内容繁杂、知识点较多且均为形态学变化,加之相对枯燥,传统授课时程较长,易使学生感到乏味,无法较好地集中注意力。微课以视频为教学手段,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其特点为时间短,知识点突出明确,易于抓取学生注意力及兴趣,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2]。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的知识点,结合微课设计与应用,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

1解剖学知识点的微课导入

脑血管病人出现的肢体运动障碍及面部肌肉瘫痪是常见病例,但对其发病过程中损伤的解剖结构尚不清楚[3]。微课可以偏瘫病人行走视频及面瘫病人图片为引入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镜头对准内囊出血病人的脑部CT片,逐渐放大基底核及内囊部位,直到清晰显示出血灶。教师提问:内囊为何种解剖结构?为什么内囊出血会导致上述视频及图片中的肌肉功能障碍?让学生思考,并引入内囊的形态位置及内部通行的纤维束,来解释此现象的发生。通过微课使学生了解出现偏瘫的原因及所对应的解剖结构。

2临床表现与解剖学知识点结合

解剖学知识点多而枯燥,要求讲解时合理地结合临床表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如通过观看一段截瘫病人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何会出现上述情况,进而介绍脊髓内部结构,讲解躯干四肢的深感觉随着薄束楔束在脊髓后索里上行,躯干四肢的浅感觉随着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外侧索及前索里上行,支配躯干四肢运动的皮质脊髓束走行在脊髓外侧索及前索里下行。脊髓全段损伤出现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障碍,脊髓半段损伤出现损伤平面以下同侧半深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1~2个脊髓节段对侧半浅感觉障碍,通过临床表现学习脊髓损伤伤及的纤维束进而了解脊髓的内部结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促使其进一步学习。

3传统解剖学知识与微课设计相结合

解剖学知识丰富,日常积累的知识点可为微课设计提供较好的素材,而微课设计的新颖性、灵活性及重点突出的特点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两者结合可体现教学中“教”的创新性与“学”的灵动性。但是不能一味在微课中罗列较多知识点,这样无异于传统课堂,失去了微课的意义。利用插入视频、图片等有效手段,体现微课内容微小但主题明确,知识点清晰,应用性强的特点。

4微课考核设计

微课教学结束后应有思考题及相关内容的提问,便于学生在总结本次微课内容的同时有兴趣继续下个微课内容的学习。如:在视觉传导通路中,一侧视神经受损,视野缺失有何种表现?一侧视束受损,视野缺失有何种表现?视交叉内侧半或外侧半损伤时,视野是如何缺失的?藉此复习视觉传导通路的解剖结构,更好地理解临床出现视野缺损的解剖学原因,同时也为其他传导通路的学习提高兴趣点和兴奋点。总之,利用解剖学知识点设计微课并应用,可使学生有效掌握解剖学知识并应用于临床,成为高素质适用于基层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媛媛,李超彦,周佳佳.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70-71.

[2]李超彦,周媛媛.生理学教学中血浆渗透压知识点微课的设计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4):61-62.

篇11

一、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对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目标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单独在医疗单位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和判定,并能熟练操作放射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等。只要严格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等学生毕业踏入医疗行业,不仅能担任医学影像技术医生,还能担任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就业范围较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设立是为了迎合医疗行业的改革以及国内当前发展趋势,尽力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毕业颁发的是理学学位。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方面依旧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养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很多学生选择医学院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走上医生的岗位,而并未考虑影像技师。其次,学校是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各大医院都对影像诊断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的政策以及毕业学位证等原因的考虑,导致了很多高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还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重点是为医疗行业培养影像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影像诊断医师必须拥有判断医学影像的能力,具有对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放射线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师则需要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成像理论、放射治疗基础知识、设备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现代医学设备,对其操作原理、安装、基本维修等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现代影像设备都是高科技设备,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会操作不当,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画质不清,影响影像诊断医师的判断。而我国很多医学院对技术设备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对影像的诊断明显超过对影像设备的学习。因此,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优先考虑学位的限制和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注重专业课程的培养。

(二)教学的重点与学制

现代医学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如超声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终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诊断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有掌握现代医学影像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知识、物理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学习掌握众多医学影像知识十分仓促且困难。如果在现有学制的安排下,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力度,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所以,如何应用有限的学时,合理安排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和学校应共同探讨的重点。

(三)知识的更新与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新的专著和影像成果。而我们的医学影像教学尽管也在实时更替,但始终更不上当前的发展脚步。比如普通X线的监测,随着很多新型检查技术的增多,这些普通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被取代,但教材中却还依然存在。所以,医学影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了解当前的新知识重点,及时补充需要注意的知识重点,以适应当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育重点。所以,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为主的进行,应当不断加强临床实践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病种。改变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学理念,合理调整教程的设置,争取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主要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一致。同时,可适当调整学生的实习安排,充分满足学生知识转化利用的能力,赋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指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当以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参考,明确社会大众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自身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所在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整个教学更加专业,且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技师的培养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医学知识、职业素质以及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学习,并与工学、理学等相互交叉,相对复杂。所以,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培养十分关键,能对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课程的设置如下有几个模块:

(一) 公共基础模块

该模块需要学生掌握大学英语、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高数、基础法律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程,并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相关课程。

(二)现代科技技术模块

现在是高科技技术的时代,各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都被被合理应用到了医疗行业中,而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标杆。而MR、CR、CT、DSA等医学技术都需要用到现代科技技术、医学知识、成像技术等相关技术知识能完全掌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医学人才,同时导致了部分先进昂贵的医学影像设施没有被完全开发和使用其所带技术,造成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更可能会由于自身技术掌握的的原因在设备中使用产生差错,造成误诊、漏诊等失误。

(三)医学物理模块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医学影像专业还没有开设医学物理学科,但其已经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要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必须要对医学物理进行深入的学习。该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大学物理、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影像设备等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这些专业课程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所以应当将他们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医学物理模块。按照我国大学的教学形式,这些多个课程可能都属于不能的学院,所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时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学生对当前的教学信息是整个学习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如我国某医学院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年级在对医学物理学模块进行学习时,都会定期召开学生组织的教学质量研究会,学校专门收集各个学科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再对这些意见进行统一的反馈到认可老师,经过老师对教学的逐步改革,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医学知识模块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和五年制医学影像以及其他临床医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四年制医学专业主要是对学生授予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很多欧洲国家在该专业的课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国和美国的放射学院,其课程主要有临床医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其可取之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将人体解剖学大致分为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另外,可以将外科、内科和诊断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五)影像技术模块

影像技术模块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重点教学课程,其中包含影像检查中的护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X线摄影学、影像核学习、影像后处理技术等相关课程。其中,很多学校未对影像检查中的护理进行专业指导,导致实际临床影响及时在工作中缺乏护理知识,无法养成无菌消毒的良好习惯,如有些技师在摄影暗盒使用后不对其进行消毒,不论何种部门何种疾病都对其进行拍片;技师自身不注重清洁双手以及设备等,极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诊断中,超声波诊断、CT、X线等课程的教材已经得到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六)人文知识与职业教育模块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术水平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医学影像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时还包含了很多社会学科的内容,当医学工作人员在日常处理医患关系时,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对患者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自身素质。同时,在面对患者时,应当不对其阶层、文化、经济以及其他因素产生偏差,必须一视同仁。

除上诉几个模块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以及当前医学发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预防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提高学生职业的迁涉能力,以应便未来就业的各种可能性。另外,学校应当重视修建实验室,在影像设备实验室中配备完善的、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时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四、专业教材的选定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不仅是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考验,也代表着医学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都在逐渐占领整个影像医学,使得随时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影像成型技术,而技术设备也在实时更新。所以,我们当前所学习领悟的医学知识,使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暂,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目前,我国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材还未取得统一的编写,大多都还在沿用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教材,所以,当前应当根据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材。而教材可以由各大高校相互合作进行共同编写,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教材来源方式,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学影像学当前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率先学习最当前的知识和技术。另外,医学影像专业是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一门专业,在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声、像等向学生传递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印象。

篇12

1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1基础知识薄弱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医学影像学的知识范围既涉及临床各个学科,也涉及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系统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比如在讲解肺结核这一章节时,教师往往需要从临床表现、结核的分类、病理生理基础以及解剖讲起,最后才会重点讲解各型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而这些基础医学的知识在前期应该由基础的教师重点讲过,但是由于当时学生缺少临床基础,对这些知识缺少形象的理解,从而死记硬背,到真正需要这些知识做铺垫时,部分学生会遗忘这些知识,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重复地讲解,从而浪费了一些时间。而且,经笔者调查,绝大多数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并未开设断层解剖学这门课,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无论是直接从事影像科的工作还是继续攻读医学影像学的硕士研究生,都会感到吃力。

1.2教学内容滞后

现代的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以设备为例,平均4~5年换代一次,因此,我们的影像学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但是从课堂的所教授的内容来看,并没有及时跟上更新的“步伐”,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学生无法适应影像科的临床工作。比如在最新的第7版医学影像学教材中,有关能谱CT的一些新技术只是简略地提及,在第6版以及之前的教材中更是未涉及。有关肺结节的一些概念,比如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肺结节的密度的成分划分(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实性结节),教材中也未提及,但这些概念对于肺癌或者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上早已使用。

1.3实践教学不足

由于影像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专业学习,从而忽略了临床技能的培养,导致临床实际操作技能低下。我国的教学模式(基础、专业、实习)仍在影像学教学中使用,而欧美等国家的教学模式为基础、专业与实习,除基础课外,专业理论与专业实习课程的比例几乎是1:1,而国内是4:1,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读片的技能。笔者在国内的教学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尚可,但一旦面对图像进行分析或者诊断,往往不知所措,说明我们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是脱节的,从我们的考试评价中也能发现,理论知识的考察占了很大的比重,而真正的“影像诊断”的考核是不足或者缺乏的。

1.4师资、人才力量匮乏

在师资力量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主要表现为专业课任教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方面。以我院为例,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不足尚不足50%,还有相当部分中级职称的教师只具有本科学历,博硕士生导师占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的比例不足30%,总体来说,这样的师资力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飞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再者,我们的教师制度多为终身制,使教学改革缺少动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本科的教育多为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在临床实习医院与指导教师的选择上,也有严格标准,正是基于这一严格的管理制度,才保证了优秀的影像学医师的培养。

相比临床其他学科,具有高学历的影像学人才数量明显不足。经笔者调研,以江苏省为例,具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点数量的医科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屈指可数,其中超声专业的博导只有1名,至今为止尚无核医学专业的博导。这与飞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与对相关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显然不符。

2 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2.1引入循证医学与PBL教学模式

篇13

长沙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湖南长沙 410219

[摘要]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进行融入其中,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人体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应用现代影像学和人体解剖学,实现数字化模型的建立,并将实物断层面图像和影像进行对照,从而加深对图像的理解,并深刻记忆影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总的来说,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在解剖学应用中,能有效提高其教学质量,值得在解剖教学中推广应用。

[

关键词 ]三维模型;数字化人体图像;解剖教学

[中图分类号]R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054-02

Digital Images and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Human Anatomy Teaching

ZHOU Qiliang DENG Xueying HUMinghua

Department of anatomy school of medicine Chang sha Hunan 410219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digitized images and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human body into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the human body, thu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maging and human anatomy, to achiev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gital models and physical fault plane images and video were compared, in order to deepen tie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xercise and deep memory between the images. In general, digital images and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of human anatomy appli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teaching, is worth promoting in anatomy teaching applications.

[Key words]Three-dimensional model; Digital human image; Anatomy teaching

[作者简介]周启良(1974.1-),男,湖南宁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应用解剖学。

在解剖教学中,对标本进行观察和实体解剖是非常重要的,其属于两个不同的实训方式。但目前医学教学中面临这样的问题[1],由于教学中尸体的来源不多,库存量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利用实物标本进行观察和尸体解剖的机会也在不断减少,但若不能了解人体情况,学生则不能更好地获取知识。据相关调查显示[2],目前部分医学生尸体解剖机会不断减少,学生对人体空间结构的掌握程度降低,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所下降,显示出目前教学的弊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是现代解剖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利用现代医学教学的模式进行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进行教学,能解决解剖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为解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本文主要对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的应用对解剖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分析如何进行实际教学应用。

1 数字化人体的研究浅析

数字化人体主要引用现代高科技术,并结合现代影像学与人体解剖学的方式,并通过计算机将建立人体三维模型,构建解剖数量结构信息,从而有效将人体功能实现可视化和数字化,通过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能减少学生实践教学中对尸体解剖的依赖。该数字化人体主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并在2001年流入我国,并在国内迅速地发展,直至到2013年为止,我国已经完成了高度精密的中国数字化人体数据集。本校在早期已经开始建立人体虚拟解剖平台,通过鼠标点击,并能完成组成的解剖、器官重建等操作[3]。此外,通过360°旋转,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上观看人体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解剖器官及生理功能。

2 三维模型的浅析

据相关研究显示,三维模型的应用比电脑上三维图形更早流行。并应用在各个领域当中,其主要通过把人体按照固定方式投射物体表面后,并通过数据图像技术进行加工,最后成为三维模型。三维模型主要通过相关的视频设备以及计算机进行显示,图像显示的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虚构物体。通过常用的建模工具生成三维模型,亦可以使用手工生成,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后,三维模型已经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当中,主要体现在器官的模型建立。通过利用三维模型,结合数字图像化处理,具有极大的教学优势[4]。其中包括:第一,让学生能较为直观地观察人体器官的结构,空间分布等,完好地弥补了理论教学中较为复杂的宏观与微观内容,并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人体结构,并通过不断观看模型,从而加深结构印象。此外,该三维模型能够重复进行操作,从而有效避免了尸体解剖教学不能重复的弊端,有效节省大量资源。利用软件进行人体解剖实验教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通过点击操作或者手工操作,能够逐层了解人体结构、器官等,在课外,也可以通过模拟软件进行不断学习,从而在大脑中形成器官形态、结构分布的形态和概念,不断练习、强化概念,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 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教学操作

通过上述两点关于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的介绍后,如何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非常重要。因为在传统的解剖学当中,学校主要通过制作尸体让学生观察,但该方法受到场地,气候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教学出现各种困难,不符合教学内容中以培养学生观察力、新能力、印象记忆力的目的。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通过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进行教学,能更好适应时代需求。数字化人体三维模型通过断面图像的数据分割而构建的,其能在虚拟世界和计算机中交换显示。在教学的过程中[5],本校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不同角度的解剖结构,其原理与尸体解剖学一致,通过观察其位置,并将平常不易展示的结构进行显示和分析,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利用数字化特有的功能,将所需要的结构采用不同的彩色进行标配,并单独拿出来进行讲解,或者通过录制视频,全方位展示人体器官,同时可以让学生下载视频或图片,供课后复习。本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巩固各种知识结构,并了解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为日后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4 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是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在学习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知识基础上密切结合医学影像学等临床学科的需要来全面细致地讲授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变化和重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6]。断层影像已成为放射诊断用图像采集与阅读的常规方式,断层解剖的掌握自然成为了疾病影像诊断最重要的基础之一。CT与MRj对于提高整个医学诊断水平的作用有目共睹,其对于骨骼与软组织疾病极佳的显示能力使得临床多个学科的诊断水平有了长足进步。

5 小结

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的应用,是解剖教学中的一项重要革新内容,该教学方式避免了尸体解剖实验的繁琐及资源匮乏。从教学平台中抽取复杂、抽象的内容进行单独显现,能让学生具体了解其形态,如心脏、肾脏、胃部等方面的形态、结构以及之间的毗邻关系等,从而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有效提高教学的时间性,提高尸体解剖试验中的准确性。因此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欢迎[7]。

断层解剖教学常用图像来源于存在着间距大,无法连续追踪结构,人体标本锯切的照片,与CT、MRI图像不完全匹配,信息量偏小等缺点。本课题利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研究配合对应的CT、MRI图像直接用于《断层解剖学》教学。将人体断面图像与同一层面的CT、MRI影像放在一张幻灯上展示,实物断面图像与其影像互相对照,加深学生对每一个重点断面的理解,同时又能牢牢记住断层图像和CT、MRI影像的区别与联系。在进行数字化教学的同时,还应该保证学生具备亲自实践动手的机会,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数字化教学能有效避免解剖教学尸体匮乏情况,减少资源浪费,两者互相结合,能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8]。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三维模型在断层解剖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避免了传统尸体解剖的同时,更是清晰明了的把解剖图像呈现给学生,用分层的形式,细仔的展现人体内部图像。是新时期科技发展技术创新的新型教学方法。

[

参考文献]

[1]秦向征,李光照,李良昌.局部解剖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解剖学科学进展,2010,16(1):95-96.

[2]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等.数字化可视人体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2(10):41-42.

[3]刘光久.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2):2.

[4]邓长弓.数字化可视人体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趋势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5):67.

[5]程昊,周波.计算机三维数字人体模型在人体解剖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4(24):3519.

[6]张绍祥.数字化人体与数字医学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1-2.

[7]张莉,徐颖,唐雷,等.基于轮廓拼接算法三维重建中国数字人肩部骨骼肌肉结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3):8432-8435.

篇14

儿科影像学一向不被学生所重视,所以要从思想上使生能够认识儿科影像学的重要性。儿科放射学不同于成人放射学,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由于小儿患者年龄和疾病的特殊性,我们无法套用成人的标准进行诊断。所以,在教师的讲授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同时,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儿科疾病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刻理解和记忆概念,加上教学互动,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交流。

不断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医学影像教学的幻灯片不仅应图文并茂,而且文字要简洁明了,概念准确,条理清楚,图像显示要求清晰、典型,其次在一张幻灯片上,还可以插入多幅图像及动画演示。因为影像显示是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这是由于医学影像学这门课的特点来决定的。为使教学更活泼、生动、形象,我们配套使用了一系列教学模具、教学录像。为了体现医学影像教学以图像学习为主的特点,我们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法结合病例分析,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生动的体验;既充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新技术、新进展的学习与掌握。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旋转演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更容易轻而易举地接受。比如,讲授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章节时,采用小儿心脏CT血管造影(CTA)的动态旋转以及电影模式,全方位反映了小儿心脏的心内畸形及心外大血管畸形的情况。

学生过目不忘,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迅速独立适应临床工作。综合运用影像学比较,通过对正常生理解剖学及临床治疗过程进行比较,找出病理学和影像学之间的异同,从而找出疾病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学和病理学影像、医学影像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对不同设备产生的不同检查结果,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俗称同病异影、异病同影。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作为总的指导思想。我们专门配置了电脑和投影仪用于影像图片示教,通过幻灯片演示典型病例,采用启发式提问分析病例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最大限度地掌握教学内容。

2加强医学影像实验课教学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安排学生实习时,不是按检查设备分设实习岗位,而是按解剖部位分类设实习岗位,按系统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影像技术组、小儿神经放射组、小儿心血管放射组、小儿消化道放射组、小儿骨科组等,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合理。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论是做临床医生还是影像学医生,都能正确选择检查的适应证,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准确率。

3建立儿科影像学教学片库,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对于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导师制的跟班临床带教学习成为其最主要的学习方法。但这种学习方法并不可取,我们在临床中遇到的病例不系统、不典型,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常会将学生带入误区,使学生感觉一头雾水。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很多从未见过的病例后,就会挫伤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安排实习过程中,按照各个系统分门别类地将各种典型病例进行归纳,通过病例讨论的形式讲授给学生,系统讲授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知识,鼓励学生多参与阅片讨论会,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知识更全面、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