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银行行业的发展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 当前形势下,短时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很难在存、贷款等传统的表内业务上取得竞争优势,但由于表外业务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将会成为外资银行首选的切入点,必将对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本文从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入手,然后详细的阐述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容及其确认,接着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空间,最后重点的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原则与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发展
一、引言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突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容及其确认
(一)表外业务的内容
表外业务是指确定的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负债。按照 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解释,表外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二)表外业务的计量
表外业务给传统报表提出挑战。表外业务的历史成本,如果按签约时间考虑,采用其初始净投资难以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如果按交易时间来考虑,由于其交易在未来发生、而且可能是一个过程,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来代表历史成本。另外,表外业务的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其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在表外业务这个具体项目上,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表外业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公允价值作为历史成本的替代者,用来计量表外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是采用市场价格来追踪表外业务的价值波动,能更好地反映表外业务的价值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关的信息对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更有价值。
但公允价值如何确定?从定义上讲,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结算的金额。然而,实证研究表明:有关表外业务的公允价值能否增加财务报表的相关性,目前并没有定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表外业务可能存在着:公允价值也许无法可靠地予以计量;所谓的公允价值可能不公允,采用市场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无法反映某些表外业务在风险组合中的价值,另外一些表外业务与企业的信用情况等相关,其价值要根据持有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报表中公允价值再计量的信息,由于报表公布时间和报告期之间的时间差,可能对报表外部使用者的有用性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相关性。报表编制者由于披露成本、经理报酬计划和其他信息等对企业有潜在影响的原因,可能对报表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纵性在市场发育程度和监管程度有限的情况下要大于历史成本计量,报表编制者可以通过合约签定时间、计量方法的选取来进行公允价值信息操纵),从而对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影响。由于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金融工具、表外业务在报表中的比例有限,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信息共存可能破坏报表总体的相关性等信息质量特征(原因是历史成本体系下报表整体的相关性是通过历史成本的一致和全面采用来实现的,在这个体系下将部分项目以公允价值来计量,可能会影响报表整体的相关性)。由此说明,以公允价值计量表外业务虽然可能局部地增加某些表外业务的相关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和缺陷,可以考虑将表外业务的计量采用如下方法:对于金融工具和表外业务占相当比例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对金融工具和表外业务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对于一般企业,对其金融工具和表外业务先考虑公允价值信息采用附表附注披露的解决方案;研究考虑其他资产、负债等报表项目采用公允价值披露的可能性,在某些行业、某些范围内逐步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待相关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和可行的公允价值项目在报表中的比例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将报表体系转换为公允价值体系。
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在改善经济发展上必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注重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促进银行更好地发展,其中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可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起一定的支持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信贷的概况
1.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
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其主要盈利的途径。他主要是通过信贷的利息进行收益。银行信贷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通过其特有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商业的发展。我国的各大银行的信贷体系也在不断地改革深化,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推行全面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从绿色信贷这一概念在2007年在我国正式被正式提出,近20年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全面实行了该项业务,并且在农业,商业等众多领域有了很显著地成效。但是,由于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等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开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银行贷款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信贷是一种新型的信贷方式,为信贷者提供了便利,扩大了信贷对象范围,为一些小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与传统的信贷方式相比,互联网信贷以其快速,效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被广泛使用。传统的银行信贷应及时作出调整,使银行信贷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信贷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着信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而就导致在信贷业务的具体流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具体操作不规范,材料信息不合格等现象。有一些银行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评估登记上记载的不详细,就会影响调查核实的细节,最终出现赖账等问题的出现。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有一部分是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对于银行绿色信贷有一些相关的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导致具体操作时没有相应的标准。
2.商业银行信贷存在一定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中长期贷款的数额一般较大,而且期限较长。在这较长的期限里容易发生一些信贷政策上的改变,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利率的变化,而这就容易导致一些风险的出现。商业银行供于信贷的费用主要就是百姓的储存资金,而银行一些政策的改变容易影响这些储存资金,而中长期的贷款期限较长,所以就会影响银行资金的正常运转。而不良贷款增加是最直接的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房地产行业也给银行信贷带来一定的风险。一方面,开发商在项目开发时有时会采用贷款的方式,而贷款买房是现在大多数家庭采用的购房形式,也是银行信贷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银行信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此也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促进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的举措
1.建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风险防范和与预警体系是银行信贷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建立科学合理的防范与预警机制是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所谓的防范与预警机制就是指一个能及时发现信贷机制中的潜在风险,而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从根本上消除此风险,使信贷体系正常运行。而当其检测到该预警机制无法自行解决的潜在风险时,就会有一定的提示,我们银行的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提示来自行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
2.严格控制信贷投放比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在房地产行业投放的比例过大,而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很景气。所以,此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考虑调整信贷投放的比例,适当的将信贷向其他行业转移投放,例如汽车行业、教育行业、以及旅游业等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他们的发展都离不开信贷业务的支持,所以积极调整信贷投放比例也可以对信贷的发展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前景
1.明确发展方向
要想使银行信贷快速高效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很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就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应该确保银行流动资金的稳定,这主要通过控制资金存储来实现。加大调研力度,把握客户需求。另外,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与信贷相同特点的融资产品,而在银行信贷的发展中应该采用一定的方案去应对同类产品的竞争。
2.加强信贷方案创新
我们应该根据客户的信贷需求及时调整信贷的体系,健全科学合理的信贷体系,而且要注重加强信贷方案的创新。首先,这种创新是要以客户和经济市场为导向,其次是要注重信贷的方式的创新,可以吸取互联网信贷中一些可取的特点,融入到银行信贷之中,扩宽服务范围,当然这种丰富是要建立在细致的市场调研之上的,进而完善信贷的方案。在方案的创新中要融入专一性的思想,可以对每一类客户打造独特的符合其实际要求的信贷方案。另外应该积极的灵活而高效的融资产品。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很少动用自身资产,以中介人或人身份为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活动中,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而是扮演中介或的角色,业务的发生一般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总额也不受中间业务的。
金融网络化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其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网络技术,网络银行的出现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过程充分证实了金融网络化的促进作用,从80年代开始,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到90年代初,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由30%上升到38.4%,英国从28.5%上升到41%,日本银行业也从20.4%上升到35.9%,这一时间段正好是发达国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推广的时候。近年来这一趋势有加速的态势,美国花旗银行以承兑、资信调查、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20%.中间业务已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繁多,分类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结算类、类、担保类、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及其他中间业务。结算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收付有关的业务,如各类汇兑业务、出口托收及进口代收、信用卡业务等: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经营管理上职能和优势,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引起的有关业务,如发行承销和兑付政府债券、代收代付业务(包括工资、社会保障基金发放、各项公用事业收费)、委托贷款业务、政策性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等贷款业务、资金清算、其他银行银行卡的收单业务(包括外卡业务、各类销售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向客户出售信用,或为客户承担风险引起的有关业务,如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包括备用信用证业务的担保类业务、贷款承诺等: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从事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各类交易引起的业务,如金融期货期权、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各类基金的注册登记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其他中间业务是指除上述业务以外的各种中间业务,如各类见证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金融信息咨询、企业个人财务顾问业务)、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包括融资顾问、国际银团贷款安排)、保管箱业务等。结算类和类中间业务属于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担保类和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属于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
由于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收入稳定、服务性强、风险较小等特点,使得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开拓和发展中间业务,将对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所发挥的功能和充当的角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可以提高银行的社会形象和效益,调整银行的利润结构,提高银行的综合实力,提高国内银行在对外开放中提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迎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
随着金融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国外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利益的经营收入大大降低,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达到30%-70%,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受到极大挤压。而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在业务品种、服务范围、收益比重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平均仅为8.5%左右,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则低于4%.很明显,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仍然处在一个起步的初级阶段中,虽然近几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相应的中间业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竞争能力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举步维艰,似乎中间业务难以深入开展,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一套完整的开办中间业务的管理办法及具体操作程序,即使是2001年7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也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对于如何开展审批制的中间业务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缺乏对中间业务的有效监管和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容易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考核缺乏系统性和性,致使各商业银行难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的中间业务经营制度和风险评估与监控制度,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其次,国内商业银行思想观念陈旧,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自我激励不足。我国银行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影响较深,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认为中间业务是银行的派生业务,而资产负债业务才是商业银行的本源业务,认为中间业务是银行为客户应尽的义务,甚至有些商业银行用经营传统业务的思想去经营中间业务,把开办中间业务当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和稳定存款的一种附带的服务项目,忽视了中间业务本身具有增效创收的功能,没有从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进行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对中间业务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展的约260余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中,绝大部分产品品种属于结算类和收费类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金融信息咨询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金融创新类品种有的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上还没有开展。
再次,中间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少、起点低、手段单一,如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工资转账、兑付、收付、买卖等方面,并且报批手续繁杂,业务空间限制较多。中间业务发展不快,涉及的客户数量较少、金额较小,普遍存在质量差、效益低、手续繁琐的状况,缺乏高质量、高效益的中间业务品种,没有把化、机化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巨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造成了银行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中间业务收入实现的难度较大,收费标准不统一,业务竞争不规范,由于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中间业务作为一个竞争的手段,致使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出现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局面,养成了广大客户不能接受银行收取中间业务手续费的观念,致使中间业务的收入成效难以体现,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中间业务一时不能为银行带来明显而直接的效益,挫伤了各级行进行业务开发的积极性。
最后,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需要更多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它技术,需要掌握先进手段的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需要较全面地掌握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现阶段各行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中间业务的人力投入上明显不足,造成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欠缺,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科学历以上的职员占全部员工的比例为9.6%,其中生以上学历的职员仅占0.4%;高中以下学历的职员占35.6%;大部分职员为专科生,占全部职员的55.8%,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的重要因素,制约中间业务产品的设计和有效服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结构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功能的定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将逐渐向中间业务转移,完成从传统业务向现代业务的功能转变。在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发达,银行业务单一,业务品种以信贷为主,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与西方美英等发达国家同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大批外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国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将会利用拥有的经营中间业务的强大优势,给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带来强烈的冲击,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地创造有利条件开展中间业务,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改变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不够的现象,改变对中间业务是“副产品”的看法和做法,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思路,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将中间业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等同起来,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以便付诸实施。
二是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三是在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经营管理模式下有效地进行市场拓展。首先要健全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改变普遍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协调配合不力等现象;其次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完善现有的营销体系,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和收益以及带来的存款收入作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进行考核;第三,把握好市场拓展与业务管理的关系,树立拓展与管理并重观念,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继续修改与完善管理制度。
关键词:新媒介 流行音乐产业 共生共荣 发展创新
引言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流行音乐产业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互联共生的,因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流行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出现,令传统的流行音乐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由于盗版光碟和网络免费下载这些渠道的出现,新媒体的出现既对流行音乐产业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但同时,也正是新媒体又给日渐衰落的流行音乐唱片公司指出了一条发展的光明之路。
麦克卢汉和波兹曼都指出每一种重要的新媒介的产生都创造出来新的话语符号,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话语结构,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更替,带来了文化上的变化,特别是新媒介的出现更加使流行文化产生了巨变。作为流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与新媒介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
什么叫新媒体,比较全面的解释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现代数字通信为手段,以网络交换为传播形态,以此构成对信息内容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应答传输和显示全过程,并应用于大众传播业,而从事这一行业的社会组织叫新媒体。新媒体传播工具主要有:覆盖手段有互联网、城域网、局域网以及含卫星通信的数字载波的无线网等;收发终端工具主要有电脑、手机、读报屏、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传播特点主要有:无时差、无国界快速传播文字图片;信息量大;互动直播;多媒体直播及短信、彩信、动漫、博客、播客等灵活多变的传播手段。
数字化技术是新媒介的基础,而数字化技术正好也开启了流行音乐的数字化时代。真正的流行音乐产业的开端就是应该从数字化音乐的诞生开始。根据传播技术转折性发展,现代流行音乐产业与新媒介的相互关系,应该从激光唱片(CD)媒介的产生,成为流行音乐产业的数字化的开端,随后是至今繁荣发展的网络媒介并且出现了在线音乐,再接着的就是第五媒体手机的出现,并且产生了无线音乐――流行音乐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激光唱片(CD)是数字技术在音乐产业中的最早体现,CD带来的不仅仅是高品质的音效、数字化的清晰效果,更加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收听习惯,人们可以随时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播放,还可以任意编辑组合,这在以往都是很难办到的。”所以说数字化技术才真正开启了流行音乐产业的大门。但是近几年来,CD唱片的需求不断下降,销量也不断下降,随着网络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采用MP3的格式来保存音乐,从网上直接下载或在线收听也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网络媒介作为新媒介中发展最为兴盛的一员,已经在慢慢向主流媒介靠拢,而依托计算机技术产生的网络媒介恰恰也正是新媒介的最佳代表。流行音乐产业与网络结合的产物就是在线音乐,网络音乐又称在线音乐,在线音乐销售是在CD盗版猖獗、网络免费下载盛行这一大环境下不得不走的一条发展之路。在中国大陆,唱片公司拥有流行音乐版权,可以作为内容提供商(CP)向专门音乐销售网站或者是电信运营商(SP)提供流行音乐商品,而服务商主要是对内容提供商所提供的音乐产品进行继承,并通过网络平台卖给用户。网络媒介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变了音乐产业的格局,和以往传统流行音乐产业的格局相比,网络除了令以往唱片公司赖以为生的正版销售这一利润链断裂,还使得网络运营商成为从中分得一杯羹的竞争者之一。
作为最新的新媒体,手机媒体一出现就被冠以了第五媒体的美名,可见受重视的程度。手机媒介作为新传播媒介与流行音乐产业的交融,主要体现在手机下载铃声与播放歌曲方面的功能。这也是与无线网络发展分不开的,随着制造和操作技术日渐趋于成熟,手机功能也不断完善。无线音乐下载和彩铃成为手机媒介与流行音乐产业合作的最成功的两项业务。
无线音乐出现前,传统唱片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唱片销售、商业演出和艺人经纪生存。但是由于盗版光碟和网络的挤压,唱片业处于不断萎缩中,直到《两只蝴蝶》彩铃的火爆情况才有所改观。2003年,中移动首次提出彩铃的增值概念,推出不久即受到手机用户的追捧,此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相继开通此项业务。
中国唱片产业2004年的正版唱片收入仅为2亿元,而在彩铃业务按照内容提供商(唱片公司)与SP(无线增值服务商)五五分成后的收益,唱片公司分到了16.7亿元的版权收入。正因为移动通信服务对版权有着严格的保护,这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手机媒介平台在推广流行音乐的传播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在开幕式演唱后1小时内就通过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平台首发,26小时内下载次数就达到573万,突破了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用了9年在全世界发行唱片500万张。可见新媒介对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当前国内无线音乐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这对流行音乐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价值链主要分为几个层面:内容提供商(唱片公司为主)、服务提供商(SP)和电信运营商(中移动和联通)。中移动占据了中国无线音乐80%左右的市场份额,霸主地位不容撼动。其实,与唱片公司合作,更大程度是一种无奈,中移动建立中央音乐平台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渠道,建立庞大的数字音乐曲库,做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数字音乐分销商,一旦模式成熟,强势的运营商将使唱片公司失去讨价还价的能力。而目前,很多唱片公司已经有一半以上收入来自无线音乐,那么唱片公司越对运营商依赖,一旦运营商调整收入分成模式,那么唱片公司的日子就越不好过了。
扩大了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
新媒介本身具有的一些媒介特性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大大增强,在传统媒介时代,流行音乐的传播必须依赖电台或电视等媒介,但这些媒介都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这使得流行音乐也只能局限于小范围内。但随着新媒介例如网络的发展,资讯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共享,那么流行音乐就没有了先前鲜明的地域特征,而是变得国际化,影响力更大了。流行音乐以数字化音乐的格式在新媒介的帮助下传播变得异常迅速。
新媒介带来的另一个优势是,随时随地的人际传播。网络中的人际传播是非常有效的,由于新媒介的互动性特征,无论是流行音乐生产商与消费者间的互动,还是消费者间的互动都是频繁进行的,这一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拥有及时的反馈与沟通,流行音乐产业必将更贴近大众,发展得更好。
影响了流行音乐受众的消费行为
网络音乐的出现,体现了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特点,通过自主选择的下载行为,人们不需要听电台、电视台主持人的唠叨,不受播放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就能上网,可以尽情享受新技术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但是伴随着下载的方便而来的就是免费下载这一盗版侵权行为对流行音乐产业的打击。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免费下载行为除了使正版音乐销售下降之外,还使得正当的运营商在音乐产品的售价上不断作出下调,甚至在新式的传播模式上提供免费下载以保证听众数量。这种免费听歌的趋势,使人们对流行音乐产生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承认音乐具有价值,并用各种渠道收听,但是缺乏一个价格标尺加以量度,甚至慢慢会默认它的价格为零。从全球范围看,在2006年中,合法音乐下载总量达到7.75亿首,比2005年同期上涨了89%。网络上提供正式下载服务的音乐数量已经接近了400万大关。当歌迷从网络上免费下载数字音乐时,已经默认对该音乐制品的付费是零。这是数字化网络所倡导的共享精神吗?当然不是,当人们对音乐商品的价值认为是零的时候,流行音乐产业也走到了尽头。所以说新媒介的出现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改变了流行音乐产业的销售模式
数字音乐出现前,人们主要通过购买各类特定存储媒介通过播放设备欣赏音乐产品,而音乐商品数字化后,计算机成为音乐播放、获得和存储的综合性设备,网络存储使海量音乐内容提供成为可能。在数字时代,音乐载体媒介物质已经从唱片实物变成计算机数字音频文件。流行音乐商品形态已经从过去的有形而转向无形了,音乐商品也从物质财富转化为信息财富。现在的流行音乐商品已经无形化,根本不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而且更方便分享和交流。作为音乐格式存储的音乐商品一般存储在数据库里,没有占用实物空间,使商品的成本下降,有利于降低音乐商品的售价。
以前,购买音乐商品需要到销售渠道亲自购买,而新媒介出现后,特别是网络和手机媒介提供了各种手段来消费数字音乐商品,使信息获取、销售都更加快捷。在线音乐销售和无线音乐销售慢慢成为流行音乐产业两条主要价值链。
传统音乐产业的产业链,从创作到最后听众消费经历了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和销售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盈利,但是数字音乐造成的最大颠覆就是每个环节都存在无法盈利的状况。
在新媒介繁荣发展的今天,流行音乐产业传统的运营渠道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以往唱片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产品的销售,唱片公司将音乐复制到CD上,交给音像公司销售,消费者在音像市场购买实物CD。在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产业链中工业制造环节消失了,音乐商品直接进入网上销售,传统商品的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都被淘汰,同时以往音响设备的制造商也与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新媒介设备制造商相融合。
不断创新是新媒介与流行音乐产业共生共荣的基础
要想成功发展数字音乐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成熟的网络平台:这需要强大的用户资源和用户黏性。当今中国的各大门户网站都已经在这方面初露端倪,例如新浪乐库的免费视听加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新浪乐库2007年年初上线时打出的“一站式服务”、“海量、正版、免费”等口号相当有吸引力。这一模式其实与百度和百代的广告换版权的合作模式类似,新浪创立了广告换版权的模式。用户可以免费试听授权歌曲,然后与唱片公司进行广告分成。这些新模式都需要规范网络版权保护条例,打击网络非法免费下载,加强唱片公司与音乐网站的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二是要有成熟的无线营销平台:除了各大门户网站的手机网页外,中国移动和联通是无线音乐销售上最大的平台。中国移动2007年10月推出了全曲下载业务,为3G时代提前布局。中移动的中央音乐平台经过不到两年的运营,已经彻底改变中国数字音乐的原有格局。联通也在2007年推出自己的整曲下载业务,并大力推广“10155音乐门户”。中国电信“爱音乐”音乐平台也在2007年11月8日推出。从此,中国几大运营商全部参战音乐平台业务,备战3G时代。
三是要有成熟的消费渠道:这个在目前国内发展得相对缓慢,除彩铃业务外,暂时还没有比较先进的渠道产生,同时也说明国内的前景巨大。在国外,流行音乐产品网上销售占据了主要地位,美国苹果公司2003年开始的ITUNES音乐商店,在第一周就卖出了100万首音乐作品。而在中国,这一领域的发展还是障碍重重。
四是要有强大的内容资源:在各大唱片公司与传播媒介对接后,传播平台内容的丰富会逐渐得到保证,但是唱片公司也需要逐渐适应市场,生产出更多迎合消费者口味的内容,需要流行音乐制作出多元化的产品。新媒介给了大众更多元的表达方式,给了普通人成名的机会,也促成了草根文化的普及,这就给新媒介时代下的流行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开拓多元化市场。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2004年中国音乐产业收入结构。
2.杨加猛、蔡志坚:《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思路探析》,《当代经济》,2008(1)。
3.艾瑞咨询集团:《2007年中国在线音乐简版报告》,http//down.省略/Graphs/Content/9570.thml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互联网金融具有支付快捷、交易成本低、透明度高等特点,互联网金融的余额宝、网络融资和第三方支付等的出现都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造成冲击。
余额宝业务发张迅猛,在2015年净利润高达231.31亿元;阿里小贷类电商融资模式正是采用商户交易数据,整合物流、信息流等信用风险点,提供便捷的网络信用融资贷款。网络融资模式被认为是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外的第三种融资模式,其目标客户群正逐步向供应链、小微企业等融资领域扩张,挑战银行的间接融资功能;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造成冲击。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汇付天下等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转账汇款、机票与火车票代购、电费与保险代缴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并已经占有相当份额,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的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仅仅依托网点的金融服务平台,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应该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业务,将线下业务转为线上业务,创新业务,简化流程,以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需求。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增强现有业务能力,改善业务结构,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在稳定现有客户群体基础上,拓展更多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要积极开展自身的创新能力,从战略规划、管理理念、经营策略到客户的个性化设计、服务定位等全方位进行改革,以全新的姿态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应对互联网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多家商业银行都推出了战略转型方向: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构筑起了以“融e购电商平台、融e联即时通讯平台、融e行网上银行直销平台”以及“网络融资中心”为主体,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三平台、一中心”互联网金融整体架构。
农业银行“掌上银行3.0”融入了消费电商和社交即时分享功能,包括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商务、移动社交等应用。此外,在BoEing核心系统上线的基础上,农行信用卡引入了条码支付、手机POS、电子签名、POS贷、变码支付等创新产品。
北京银行依托与荷兰ING集团战略合作推出国内首家直销银行,建立“惠存类、慧赚类、会贷类、会付类”四大产品体系,与腾讯公司合作搭建“互联网+京医通”的创新金融产品。北京银行推出国内首家“竞彩E家”智能网点,全方位整合在线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手机银行、自助设备等,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无缝衔接。
三、对策和建议
(一)发挥传统优势,以网点为依托打造高效温馨的综合服务平台
为了打造规范化服务平台,金融机构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统一着装、使用普通话、使用标准问候语,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为了进一步优化配置网点资源,分流客户,金融网点开始“减高增低”,就是说减少以办理现金业务为主的高柜柜员、增加办理非现金业务的低柜柜员;同时增加网点自助设备,如自助终端、自助发卡机、ATM、CRS等设备进一步分流客户,引导客户自助办理业务,既方便了客户,又减少了前台柜员的压力,以便前台人员节约更多时间处理客户复杂业务,为客户提供一对一更优质服务。经过对多家金融机构的网点实际调研发现:目前金融网点客户分流依然不到位,大厅内等候人员较多,而且很多客户反映等待时间较长,有时客户要等待几小时,给客户造成极大不便。造成客户等待时间较长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堂经理分流不到位;第二,自助设备较少,无法满足要求;第三,自动取款机现金不足,经常出现缺钞现象;第四,前台业务流程复杂,办理业务流程较长,很大程度上造成客户等待。所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显得越发重要。
网点应加快从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在巩固存款发展基础上,加大保本理财、非保本理财、基金、贵金属、保险等产品销售力度,积极为客户量身定做服务方案,满足不同档次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将传统网点转换成客户交流、产品展示、客户体验的综合平台。
(二)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打造体化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