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旅游的科学性范文

文化旅游的科学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化旅游的科学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旅游的科学性

篇1

通过“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确立了四门核心课程,即《旅行社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服务礼仪》、《旅游文化》,其中《旅游文化》是重中之重,高考专业课的300分中,它就占了150分。它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和“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突破了学科框架,是一门培养中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前瞻性。它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旅游专业是浙江省四个首批课改专业之一,在课改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已经成为焦点和难点,被认为是新一轮课改的瓶颈,如何突破瓶颈关系到课改全方位的问题。就《旅游文化》科目而言,虽然出现了一些零星的、小范围的、个人的新的评价方式,但并未得到大众的认可,更没有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的需要

如今,《旅游文化》核心课程地位已日趋凸显,面对这么一门重新整合而成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无疑给学校、教师、学生、教研单位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以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综合性课程,该以何种方式渗透新课改理念、体现新课改要求、创造新型教学模式等等新问题、新任务,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迫不及待的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和完成。而这些新问题和新任务如何解决,如何完成,都还得归位于课堂教学,并接轨行业企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动手操作能力,且在操作中提升理论知识,更好的用于实践。

之前,我们简简单单的利用一张纸质试卷,来判断一个学生某一门课程学得怎么样,掌握的怎么样,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对于新课改的真正落实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其将来相应的岗位上就业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可见,我们必须要探索制定一种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解决《旅游文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能力体现方式、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等等这些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急切需解决的问题。

二、改革传统应试教育评价方式的需要

一直以来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所有成绩测试几乎都是单一、传统的测试评价模式,以条条框框的知识记忆为主要目标,以纸质理论考核为主要形式,理论分数在学生成绩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显然已经脱离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凸显旅游专业的特色。

《旅游文化》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和“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这其中的每一门课程之前都以理论学习为主,在具体上课过程中,由于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折磨下,老师和学生几乎只强调记忆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只停留在一张纸上而已,学完就背,背完就考,考好就扔,扔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新学的知识转化成一种永久的实践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先前的教学和评价都已经严重滞后,更为先进的学科评价体系就呼之欲出了。

三、企业对“现代员工”要求变化的需要

绝大部分经过理论考核的高分学生,看似具备了应有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素养,一旦下企业实际操作锻炼时,常常无法适应环境,产生很多的问题,如旅游专业的的学生通过了中餐摆台中级考试,拥有了摆台的基本操作技能,但真正到高星级酒店锻炼时,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甚至是状况百出。

企业不是学校,企业需要的是已经培养成熟的员工,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必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采取“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并非培养只是停留在笔头上的理论知识一大堆的庸才。由此可见,中职学校需以产学合作教育为载体,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企业的具体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全程实行工学交融。打破学期界限,根据企业的淡旺季需求,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认知实习,了解和体验各岗位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其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可见,要衡量学生是否已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必须有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家长的放任自流或期望过高,学校教育思想的偏差、教育方法的不当及社会中读书无用论、网络诱惑等方面的影响,致使很多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效率低下。中职教师是否能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多看看学生闪光的一面,活泼、好动、思想单纯、动手能力强,而不能总是以分数论英雄,打击其自尊心。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的特色”为依据,用符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需求机制的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培养有技术、有高素质一线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职课改的步伐正大踏步迈进,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职业学校的学生已成人化、社会化,通过《旅游文化》科目的学习,目标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重任,我们必须以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构建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五、教师成长的需要

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能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就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w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飞速发展。

六、改变《旅游文化》现有的落后的教学评价方式的需要

(一)缺乏相关专家学者深入的前瞻性的研究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评价问题,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课程评价问题,但它是个焦点和难点问题,是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尤其是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的《旅游文化》科目,集结了很多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宗教、古今建筑等,学生没办法看到实物,更是没办法摸着,也没有其他的媒介间接的了解它,所以只能按照书本死记硬背,较好的老师通过自己的经验设计出一些方式方法,来判断一个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是否有助于真正的实践操作,但这都是个人的浅显的评价行为,并没有学者对《旅游文化》课程评价进行系统研究。

(二)《旅游文化》相关一线教师的零星的、无序的研究现状

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的求学过程中,基本没有学习学生评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无法系统地、正确地实施各种评价,这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很多评价困扰,无法监测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这就导致学生好与不好难以衡量、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不明确,《旅游文化》教师无法进行系统的摸索和研究,只能是部分上进好学的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一些零星的、无序的研究,难以推广和实施。

(三)各校重课改轻评价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着重课改轻评价的局面。很多学校都积极投入到新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的大潮中,但在课程评价方面没有正式的、通盘的考虑和安排,更没有相应的组织、规划,和对课程整体反思的环节。即使有一些课程评价活动,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常常作为局部的、单项的活动出现,目的是完成某种单一的任务,而并不是基于对课程整体的评价。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课程实践内容的评估考核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体系,专业内涵不够突出,在现实操作中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现象。

以上可见,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旅游文化》评价体系,对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篇2

 

前言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在旅游过程上忽视了少数民族的就餐问题,景区附件没有清真餐厅,新疆同学无法解决饮食问题,旅行社导游只是不收取他们的餐费,但没有提供便捷的清真餐厅交通地图,而七月正是伊斯兰教的开斋节,饮食上无法得到解决,只能以水果及超市里卖的标有清真字样的方便面充饥。这让我们联想到目前对少数民族的服务存在许多缺陷,在旅游过程中没有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禁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旅游是追求精神愉悦,比生理需求更高层次,但目前发现在少数民族旅游过程中还没有解决好他们的生理需求,此类问题亟待解决。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如何提升对少数民族游客的服务技能具有现实意义。

 

一、调研开展方式

 

我们小组成员陆续开展了调研活动,首先提出访谈及调研问题,采用SWOT分析法筛选问题,在新疆、广西等地开展实地调查,并利用问卷星等软件在网上开展调研,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网上问卷共设置100份,有效问卷95份,实地访谈涉及瑶族、维吾尔族、回族等,访问人数总计达60人,主要采用结构访问法,再把其关键字转换和录入,利用SPSS软件绘制成相关图形。

 

访谈对象主要涉及景区的游客,少数民族游客为主,同时也涉及到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老师及旅游从业人员,从中汲取了他们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二、少数民族旅游人才需要的必要性

 

从少数民族旅游者的角度(主体角度)来论证庞大的旅游市场以及对于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人才的稀缺。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路一带”的发展不断要求我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提升质量。从两个方面阐述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上人才的稀缺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务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教学主要以理论形式开展旅游管理相应的学术研究,实战经验相对比较单一,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中主要以理论研究展开,完成相应科目学习并未涉及少数民族旅游服务技能,只是单一的从认识层次到理论层次,缺少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职业技术院校只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这两种都不是培养旅游服务人才的科学方案,只会形成典型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教务上虽然主要触及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实践操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个性化旅游服务人才技能的不足

 

在对待少数民族旅游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的常规的旅游服务模式,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这也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我们对于少数民族旅游产品的设计单一,在旅游接待方面没有提前了解少数民族游客的风俗习惯,不能更好地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导致在旅游过程中使得少数民族碰到多种问题。旅游服务人员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和常识,没有储备对少数民族的各种知识,导致出现问题时无法得到妥当的解决。

 

三、改进对少数民族游客服务的措施

 

(一)校企合作开展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人才培养

 

在学校教务方面,校企合作学校通过实训课程、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包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读,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对游客的行程安排,校企合作中让旅游管理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服务,开展技能服务大赛,大力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积极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具有思考自身旅游过程中的辩证意识,站在整个少数民族的立场上,提出问题及解决措施,为提升对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在切实体会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对于本民族的服务技能,并在落实到实践当中。

 

(二)提升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的学术研究

 

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许多从事旅游的工作者们都没有了解甚至没有考虑到该问题的存在,关于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的相关学术研究也少之又少,研究空间广,但需要专业的学者重视该问题,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对待此问题形成深刻的思考,指导旅游工作人员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尊重和宣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我们要宣传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其有适当的了解。此外,政府也应当引起重视。只有尊重并且足够重视少数民族,才能够更好的对他们提供服务。而且少数民族自身也应当对他们在旅游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设法提出解决的方案。

 

四、结语

 

查阅图书文献,与之相关的论文少之又少,项目研究空间十分广阔。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作为多民族融合的项目小组开展此项问题探讨非常有价值,提出了相关切实可行的方案。

 

对少数民族旅游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实践上,而应该从实践到系统的理论,任何实际操作都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国内旅游作为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自然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形成完整的体系,把理论合理地运用到少数民族游客服务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希望读者多多关注。

篇3

关键字:县市旅游规划艺术性科学性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县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县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县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县市旅游规划作为县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县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县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县市的游览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县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县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完全等同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县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合乎常理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县市规划,如果县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县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事过其需。

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是好的县市旅游规划应当贯穿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县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在对资源的分析评价与对它的提升处理的基础上坚持本源价值,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那艺术性则是来自规划人员通过对当地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文化的本色了解后在设计过程中的思想体现。艺术性在县市旅游规划中主要体现在对县域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与整体布局上。整体布局大到对景点、景区的分类组合并分区;小到对观景点,游客接待中心的选址定位。如今有些地区的旅游规划盲目开发景点,决然不顾景点是否有旅价值,强行开发“无中生有”。这种做法显是不可取的。

一、县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1、目的地规划。县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县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县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县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游、行、吃、住、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县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2、目的性规划。县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县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阿克陶县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在最近两年内,在一级客源市场完成阿克陶“三山四水一核心”最佳休闲旅游板块形象的建立。形成阿克陶旅游差异化、互补化发展局面,形成“四大片区、点、线、面”的有序发展、竞争优势明显的旅游空间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阿克陶整体发展形象,加快阿克陶经济建设的步伐。

3、目标性规划。县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诸多县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当一个县的旅游资源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由于游人过多,游客将会对旅游景点产生厌烦感。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县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县市的承载力相适应。对中国县市的调查显示,住宿等配套设施往往会成为这个县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

总而言之,县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的县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县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游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二、县市旅游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县市旅游规划把县市作为规划对象,县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县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县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县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游赏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为保证县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城市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县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

2、县市旅游基础设施的落实越来越成为县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县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县市旅游要素的规划。

3、要注重县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县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县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县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中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把县市景观建筑、广场、中心和分中心、县市标志性地段、县市雕塑、县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县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

4、要对县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县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县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县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县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县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特克斯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县市的建筑风貌,体现寺观园林之美的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白墙灰瓦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县市魅力的重要途径。县市旅游规划对县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县市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县市的文化个性,以展现和表征县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县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县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三、结束语

老龄化、休假时间延长、生活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自驾车增多、城市化、国际化等将是未来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领域的全方位拓展为旅游规划水平和旅游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篇4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于旅游领域,特别是旅游酒店管理模式方面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开始逐渐关注和重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旅游可以放松人们的身心,让人们体验和感受不同风土人情。因此,如何在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旅游酒店等配套设施的服务水平,是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旅游酒店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酒店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酒店都缺乏相对健全和完善的管理体制。管理规章制度无法全面落实导致酒店管理缺乏科学的依据,酒店内部管理阶层的职责和权利无法落实到个人,导致员工的工作状态不积极,无法全身心地投入酒店管理和经营事业当中,由此造成酒店管理模式创新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同样也使酒店服务不到位,客户的满意度差直接影响酒店的声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失

旅游酒店的管理工作需要依靠专业人才实现,但是当前我国从事旅游酒店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直接影响旅游酒店管理的创新发展。可见,拥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对于旅游酒店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现阶段我国旅游酒店的发展状况分析看,旅游酒店自身的管理制度缺失导致了专业管理人才在其中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同样延缓了旅游酒店的发展速度。

(三)旅游酒店管理制度科学性差

就当前我国旅游酒店发展状况看,大部分地区的旅游酒店与普通酒店并无二致。旅游酒店呈现出大众化的特色,且大部分旅游酒店都未能与当地的特色旅游景区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旅游线路和旅游酒店未能形成科学化的服务体系,无法给消费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旅游酒店管理制度的科学性较差不仅使自身的经济效益无法有效提升,同时还严重制约了旅游景区经济的发展。

二、基于旅游酒店管理创新模式应用的策略

(一)创新旅游酒店管理理念

旅游酒店要想全面创新自身的管理和经营模式,进而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必须从根本上创新发展和管理理念,根据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路线,以便达到稳中求进的效果。如我国某地区的旅游酒店根据国家在旅游领域的相关要求,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观念,将顾客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顾客身处异乡也能体验到家的感觉。该地区旅游酒店在大堂接待处和休息处都分别放置了当地旅游景点的宣传册以及公共交通线路图,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同时还为游客提供了景区和游乐设施的预定服务,帮助游客摆脱麻烦节省了出行的时间。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手段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应用现代化的信息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旅游酒店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同时还能有效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如我国某地区的旅游酒店高层管理人员在进行酒店内部的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积极利用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加强了酒店的安防监控工作,确保了酒店住户在酒店入住期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害。此外,该地区的旅游酒店还与网络团购软件展开了积极合作,通过在网站上酒店详情和优惠信息,极大地方便了用户预订酒店的流程,同时还为客户节约了住宿成本,在确保酒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了该地区旅游酒店的社会效益。

(三)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酒店文化

旅游酒店的发展需要依托酒店所在地的旅游景点与风土人情,根据不同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可以构建旅游酒店自身的文化。旅游酒店不必完全模仿高档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创新,而是需要以当地底蕴深厚的文化作为支撑,建立和发展自身的酒店文化。如我国某地区的旅游酒店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价值观与当地的旅游景区特色相结合,积极弘扬和宣传正风正气。以当地的历史文化景区为依托,构建了具有历史感和责任感的酒店文化,以严格的标准管理和训练服务人员,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该地区旅游酒店的装修风格也具有明显的古代特色,让顾客在入住酒店时还能感受到历史文化氛围,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篇5

关键字:城市旅游规划;政治性;科学性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自然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6]乡村度假是国际上流行的四大主题度假产品之一,其余3个是:海滨度假、山地度假、温泉度假.

篇6

**乡位于**县南部,辖*个行政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余人,是个以苗族聚居为主的烟叶产业大乡。距**国道*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该乡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苗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节目保存完好。**年*月该县苗族赶秋节在这里隆重集会,原生态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展现,受到省内外专家的瞩目与好评,xx乡境内峰峦层叠,林郁丛丛,谷幽涧静,溪河纵横,溶洞暗河相连,奇峰突兀,怪石林立,古树参天,野藤蔓延,云海连连, **年共接待省里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人数达**人,当地旅游收入达**万余元。

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划,旅游规模小。全乡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个别景区处于自由观光状态。一是缺乏整体规划。xx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只停留在全乡旅游的总体规划上,详细的乡村旅游规划尚未进入议事日程,总体规划只对景点(区)分布情况,单个景区(点)定性定位作粗线条的安排,对整体布局、旅游主题定位、目标市场等关键要素,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只体现资源的价值。二是特色不明显。所推出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停留在观光上,尚未深入挖掘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当地的民风民俗、农业土特产得不到充分体现,拿不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品牌,品牌层次较低,形式较落后,缺乏科学化,推不出经典精品观光点。

2、粗放经营,管理滞后。全乡乡村旅游目前还处于浅层次开发,多数村民对旅游产业意识淡薄,许多旅游资源尚未挖掘与开发,在开发经营管理上明显滞后,开发民间工艺品和地方特色饮食,推出特色文艺表演节目等方面力度不够,观赏内容单薄,苗寨风情游活动,由乡村组织安排外,其它景点从引导上缺位,处于自由观光的状态性。

3、基础工作有待加强。主要突出表现在旅游景点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设施相对滞后,吃、住、玩、购、乐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明显滞后,旅游队伍建设落后等方面。

三、对开发xx乡村旅游的建议

1、找准产业定位,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

xx乡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美在原始,贵在自然。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旅游业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势己逼人,因此,乡村两级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的大好时机制定规划,争资上项加强对接,主动作为。通过35年的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排乡富民强乡的重要产业,并有效地带动农业、工业、饮食、服务等各项各业的发展。

2、强化宣传,大力推介我乡旅游文化产业。

发展旅游宣传,推介至关重要。只有我们推出去,游客才会走进来。一是做好形象包装,向社会广泛征集宣传口号,拍摄我乡的专题宣传片,对xx乡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政策环境优势进行深度包装,强力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外界对xx乡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3、搞好科学规划,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对xx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要做出成效,关键要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做好规划,突出特色,增强科学性,满足市场需求。首先,要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关系。其次,要科学规划xx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带。打造以金龙村为中心的自然景观系列,贯穿保靖夯沙乡风景区,着力开发芷耳村,加快与德夯风景区的攘接。围绕xx、金龙、桃花、让烈深厚的民俗风情,打造民族风情观光带。以公路沿线村,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带。组织有关专家根据观光带的区域布局,做好科学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今后的建设重点和发展目标,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让乡村旅游展现出它的魅力。

4、注重科学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领导是关键,乡人民政府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主要领导牵头的开发领导小组,形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解决乡村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加强科学监管。相关职能部门要多下基层,全力支持,突出在经营活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三方面加强管理。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必须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计划、交通、旅游等部门要积极向上申报,力争把进入乡村旅游景区的公路列入上级计划项目笼子,尽快改造好进入景区的公路。

5、突出民族特色,加快旅游商品开发。

要大力开发与参性强、个性突出的文化旅游产品。抓好苗家刺绣、蜡染、花带、苗族织锦等为代表的民族服饰产品开发,打出苗家腊肉、苗家酸鱼、干山野菜、葛蕨薯粉等绿色食品品牌。构筑旅游商品发展平台,建立我乡土特产旅游定点购物点。让游客购买到我乡的土特产。

篇7

关键词: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导游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63-02

2009年国土资源部批准了贵州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它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涉及凯里、黄平、施秉、镇远、雷山、台江、剑河、黎平八个县(市)。该公园的地质遗迹主要分布在革东古生物化石区、舞阳河景区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区、黎平典型喀斯特地貌区以及雷公山山原地貌区[1]。地质遗迹区获得国家级地质公园的称号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件大喜之事。当前及今后,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国家地质公园,发展旅游经济,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就是摆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相关部门面前的头等大事。而旅游的主体是游客,旅游业是一种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产业,在服务中产生经济效益。而导游服务是旅游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接待中处于中心地位[2],加上地质公园建设的宗旨特别强调科普教育功能,而且导游服务系统状况将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所以,该项研究通过分析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的导游系统建设问题,建设完善的导游系统,为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导游服务系统原则分析

1.整体性原则

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景观类型多,涉及古生物化石及遗址、地层剖面、喀斯特地质景观、水文景观、地质构造景观变质岩及其山地景观、独特的地质生态环境景观、融入人类文化的旅游地质景观,所以,导游系统解说包括这些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同时,地质公园将包括地质公园博物馆、公园地质遗迹导游;从产品来看,地学科普实践导游、地质科学考察实践导游等旅游项目,所以要求导游服务考虑整体性。

2.科学性原则

中国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发[2000]77 号文件对地质公园的定义为: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可见,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和价值。所以,地质公园的导游服务必须将科学性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作为地质公园的导游方面涉及地质公园与类型、地质遗迹、建立地质公园目的和意义、地质方面的知识如矿物、岩石、地层、地质构造、地史、古生物化石、沉积相等,同时,熟悉所在公园地质景观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另外还有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科学知识。

3.因地制宜,专业性与大众性结合原则

首先,地质公园旅游的游客由于知识结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旅游目的、文化背景等差异,所以要求导游服务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类型多,所需要的导游内容有所侧重;另外,有专业和非专业的差别。所以地质公园导游服务专业性与大众性结合原则,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要求。

4.生态保护与环境协调的原则

首先,旅游地质景观是不可再生资源,破坏后就无法挽回。其次,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处于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地区,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突出,同时有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所以,导游服务要求更加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在导游解说方面,提醒游客保护地质景观和生态环境,同时在地质公园内的建设和碑牌的设立方面考虑保护生态环境,注意与环境协调的原则。最后,是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5.人员导游解说和物品解说结合原则

地质公园导游除了人员导游解说外,还需要物品解说结合,例如导游解说牌、导游图、导游手册、牌示、录影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柜等”多种手段方向指示牌、解说手册、解说折页、路边展示和出版物等[3]。

二、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导游服务系统建设对策

1.加强地质景观和景区的科学研究,写出并出版相应的书籍资料

贵州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全国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才刚刚起步,对地质景观和景区的科学研究比较少,相关的资料比较缺乏,所以应该组织地质、生态、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加强地质景观和景区的科学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写出相应的书籍资料,出版相应的书籍。例如“科考指南“等。

2.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地质景观和景区导游资料的撰写工作

在加强地质景观和景区的科学研究,写出相应的书籍资料后,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和人员进行地质景观选择以及景区导游资料的写稿工作。重视专业性、通俗性以及趣味性结合。特别考虑科学性原则,同时,导游资料方面力求体现保护地质景观与生态环境内容。

3.积极进行地质导游人员培训,并引进人才,提高导游人员的导游素质

贵州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景观类型多样,可以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多,例如可以开发地质观光旅游、地质科考与科普教育旅游、避暑度假和疗养保健休闲旅游、地质文化旅游、地质生态旅游漂流与水上体育项目、探险登山等体育旅游、 会议地质旅游产品等。所以对导游人员的综合知识素养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地质科察和科普导游等要求导游人员的地学水平比较高,只会背熟导游词的方法已经不适应地质公园导游的要求,必须具备足够的地质知识,特别是所在地质园区的地质知识,才能够解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临时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是实现地质公园功能的重要体现。所以积极进行地质导游培训,同时引进人才、特别是地学方面的人才,加强地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培养环境友好的行为,提高导游人员队伍的导游素质。地方高校加强地质旅游课程的教学,培养后备人才。

4.加强在地质景观立碑或者牌等建设规划,将其与环境协调发展

通过调查,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加强在地质景观立碑或者牌建设规划,同时,使其与环境协调。

5.配置地质专业人员进行导游,开展讲座

在积极进行地质导游培训,引进人才,提高导游人员的导游素质的同时,有的需要安排地质专业专家为地质考察人员和地质爱好者进行讲解,开展专家讲座等。例如,开展八郎山的古生物遗址的相关讲座等,可以提高服务能力。

6.分区导游服务和有针对性的专项导游服务结合

地质公园区的导游服务按照区域可以分为地质博物馆导游服务和公园地质遗迹等导游服务,其中地质博物馆导游服务建设,以通过物品解说例如图片、文字、模型、影视、标本为主要,辅以导游工作人员的讲解。公园地质遗迹等导游服务,主要是导游人员为主要,并且辅以一定的导游解说牌、导游图、导游手册、牌示等。导游人员对地质景观进行现场解说,同时注意提醒游客的安全和注意环境保护。另外,还开展针对性的专项导游服务例如地学科学考察实践导游、探险导游等专项的导游服务。

参考文献:

[1] 董颖,曹晓娟,程凯,等.贵州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2):129-132.

[2] 李艳花.《旅游导游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的优化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68-69.

[3] 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1999,(1):45-46.

The Research of the Geological Tourism Guide System in Miaoling National Geopark

YANG Ting-feng

(Kaili University,Kaili 556000,China)

篇8

休闲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体现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美国专家弗瑞戈比提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张惠娣(2004)指出“休闲文化是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指人在闲暇时间内,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构建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通过渗透、融合、凝聚、熏陶、感知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动力源泉。张祺等(2009)提出休闲文化在大多数农村尚处于自发萌芽状态,但农村休闲文化蕴涵着强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因此应重点发展农村休闲经济,其包括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三个方面领域。吴建华(2009)认为乡村旅游文化可以分为健康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田园文化、民俗文化及乡村市场文化。林雪涤(2013)认为农村休闲文化主要有四种类型:民俗民乐型、休闲娱乐型、农庄采摘型、主营经济型。因此,众学者认为通过各不同的休闲方式,激发并提高人的生活热情和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休闲文化就是人们在休闲时间所创造出的休闲观念、态度、方法和休闲方式。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农民回乡建设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都有巨大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研究还可以从主体、客体与介体的角度来分类,从主体来看,包括旅游者休闲旅游的行为文化、消费文化、参与文化等;从客体来看,旅游产品文化、企业及经营文化、生态文化等,如浙江富阳的龙门古镇孙权故里,有老街文化、厅堂文化、弄巷文化、宗祠文化、古镇庙会、砚池文化等;从介体来看,包括民俗文化等,因此,在研究休闲旅游文化过程中,尤其是浙江省,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还有城市文化的冲击、杭派文化的熏陶、浙商文化的影响等。

二、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我们的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步入智慧时代,新的应用技术与新一轮技术革命使对旅游者旅游信息与文化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乡村旅游文化的体验都得以改变,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对于游客来说,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包括乡村的方言、着装特点、生产生活方式、老的建筑、特别的饮食、不同的节庆与礼仪、千奇百怪的禁忌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最具的潜力的旅游资源。比如浙江桐庐的环溪村,作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坐落在著名的天山岗山麓,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其素有“门对天子一秀峰,窗含双溪两清流”的风貌写照,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拥有著名的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保安桥等众多古建筑。休闲旅游文化在智慧旅游时代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旅游文化是乡村旅游业的精髓与核心,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强大引擎,也是乡村旅游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乡村居民和旅游者也日益感受到文化要素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乡村休闲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旅游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没有文化介入、没有真正参与休闲旅游活动的休闲旅游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不再是乡村旅游的附属品,而是决定着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对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可以弘扬中华传统、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

三、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在对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潮流下,游客越来越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更多的乡村自驾、散客、个性游客将成为潜力较大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对信息查询和信息共享有着根本性的需求。智能移动客户终端的APP应用如客房预订、机票预订、线路预定已经十分普遍,随着现代无线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云技术、数据处理已经被运用到旅游产业的之中且越来越普遍,可见,信息技术是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悉知,智慧乡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智慧化的文化宣传不但有利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更加方便于休闲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休闲旅游地的形象产业属性定位与价值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

四、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

最早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引用数字化技术在古迹保护上,使用数字化产品,包括图片、文化场景展示、3D情景体验、互动游戏等。数字化是将各种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数据,这样一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变得既方便又容易,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数字化,不仅能够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门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利用、也方便学者们的挖掘与研究,最方便的是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本土性保护与传播。信息采集过程中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为了准确地采集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信息,必须建立本地专家团队和独立专家团队,以确保休闲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对各类乡村休闲旅游文化进行归类,包括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介体文化。遵循保护文化原始性、科学性的原则来建立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库,同时也必须明确这些文化要素的变化规律。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宣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体现在设施设备方面,各乡村旅游地要建设乡村基础网络工程,包括无线宽带网络工程、室内WIFI覆盖工程;架设气象、交通、信息等旅游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电子宣传牌。基次是在软件技术方面,各景区及所在乡镇、村要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门户网站、并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平台,除传统户外宣传牌、指示牌,配以电子显示器、电子讲解平台。官网应主要展现乡村地方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设施文化、特色乡村景观文化、休闲饮食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信息,其中节庆活动影像资料应该注意原创性、真实性,而景区景点文化介绍视频与音频资料要注意科学性、应用性。核心是打造乡村旅游地形象口号标识并配以图文介绍。民俗活动项目和相关文化性旅游项目的内容建应建立专门的链接网站,并做到网页内容实时更新。设计开发乡村休闲旅游App应用,支持微博、微信等视频信息的共享,让游客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休闲旅游文化体验。通过引进人才、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拉动文化资源信息共享。

五、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功能

(一)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休闲旅游文化保护要突出乡村特色和当地民族特色。发展智慧乡村休闲旅游,就是要协调乡村文明、城市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宣传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是是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休闲旅游文化利用与共享的重要前提。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智慧乡村发展也要秉承“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的理念。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让人类更加理解智慧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感受高质量的休闲旅游体验同时保护后代的资源。借助智慧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以保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游客对文化要素的不必要的破坏。

(二)休闲旅游乡村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乡村旅游地的形象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每一个乡村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旅游形象是向游客传达乡村品牌描述性和说服务性信息的高度概况,是用于向大众传递乡村信息和资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所以对于在发展期、成熟期的乡村旅游地来说,有必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和形象的传播,促进乡村旅游地得的发展。乡村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首先接触到的有关休闲旅游的信息,在目的地宣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更是乡村营销活动组织过程中所离不开的中心。在旅游竞争日益激、旅游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一个特色鲜明、意境优美、过目不忘的优秀乡村旅游形象,对乡村的休闲旅游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三)休闲旅游乡村产业属性定位与形象价值提升

篇9

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打破资源型城市农业基础束缚的有效途径

受资源开采理念和技术手段限制,资源型城市开发往往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耕地、草原、植被的破坏尤为严重,这些因素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农业经济不可能走常规发展道路,必须在精细化、集约化发展上谋求新的突破。生态旅游农业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寓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可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普惠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且其所创造的良好环境、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比较可观的旅游经济收入,可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最大化地创造财富。

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发挥资源型城市农业比较优势的理智选择

依托资源开发和产业集聚,资源型城市往往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市民人均收入较高,消费拉动力较强,这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市场空间和充足的社会开发资金。同时,资源型城市农业属于城郊型农业,大多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科技水平,交通、水电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备,这也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改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生态旅游农业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渗透,不仅可衍生出丰富的农产品,而且具备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及美化环境等综合效用。由于产业本身倡导绿色化、环保化,使其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由于过分施用化肥、农药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充分发挥其维持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推进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方式

生态旅游农业能够促进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建筑业等相应产业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生态旅游农业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品性的融合,在生态旅游农业推广过程中,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得到改善,大幅度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通过示范培训,能够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科技水平、能基本运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笔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应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科学规划,优化生态旅游农业布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按照“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工作思路,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开发、体现特色、有效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编制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农业功能区。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资源型城市本地可持续发展综合规划的基本框架。要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和长效性,严格按规划建设。同时,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优化生态资源为开发前提,尽量保持原生态,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

二是突出生态功能,彰显生态旅游农业特色。特色是生态旅游农业的魅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竞争力。要遵循“差异产生效益”的发展原则,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利用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特殊的农业文化底蕴、特别的农业产业景观,精心做好“吃、住、行、游、娱、购”六篇文章,走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的综合配套开发之路。要注重体现休闲性和参与性,重点发展集疗养度假、观光赏鱼、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建立乡村休闲民俗农庄,让游人住农家屋、品农家菜、干农家活、采农家果,充分享受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

三是突出科技含量,打造生态旅游农业精品。生态旅游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要求经营者要富有科学文化知识,精通农业技能,善于经营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科技引导牵动作用,加大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力度,实现农业与科技双向拉动。要以“立足城市自然资源、汇聚现代农林科技、展示未来自然田园”为主题,着力打造一批高科技精品观光农业园区,使农业科技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起来,为科研工作提供农业高科技研究场所,充分展示农业科技新成果,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开阔眼界、学习参观的需求,满足农业启蒙教育、科学知识普及、亲体农耕活动的需求。

篇10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ebei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

主管单位:承德市教育局

主办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承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2079

国内刊号:13-1387/Z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11

近年来,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业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人们周末游的重要场所之一。人们利用周末时间,去乡村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山山水水,从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很多的名胜古迹、山川河流、古村落村貌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对于水域这一块,目前开发较好的景点还为数不多,尤其是在乡村就更少。

1 研究理论及方法

1.1 旅游资源的概念 2002年,保继刚在《旅游地理学》一书中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2]。肖星在《旅游资源与开发》一书中认为:旅游资源具有对旅游者的吸引向性、区域性、多样性和综合性、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3]。还有杨振之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包括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以及旅游设施[4]。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所有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和事物;也有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力量吸引游客前来并获得经济效益的各种要素的集合体[5]。

1.2 旅游?Y源的分类方法 旅游资源分类是旅游资源评价的前期主要工作,只有在分类准确科学且适用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更加合理的评价,从而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关于旅游资源分类,旅游理论研究的初期工作已经开始,伴随着旅游开发开发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和专家因各自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而我们在研究旅游资源时,选择一种合适的分类方法是一项必要工作。

1.3 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对相关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是为了的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类后就是要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实际的评价,这是分类的价值所在。旅游资源的评价是为了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来支撑,避免克服在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时的盲目性,是为了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性,评价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开发程度和远景的发展,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江景区位于六盘水市境内,距离六枝特区行政中心40km,六盘水市中心90km,301省道、水黄高速、六六高速、六镇高速、六毕高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景区的通达性和可入性。同时,景区的道路在不断扩建,改善了景区的交通位置,进而凸显景区的区位优势。景区源于司马迁史记“夜郎者,临????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江风景区包括:????江景区、回龙溪景区和溪耳景区,面积约259km2,总共112个景区。1995年,被评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该区域平均海拔在600~2172m,这里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民族民风淳朴,人文历史文化悠久,是考古、观光、度假的理想圣地。

2.1.2 自然优势 研究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4.5℃,年均日照时间在1252h左右,降水量在1476mm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矿物储备丰富,已经探明的煤炭量达33亿t,理论储量为180亿t左右,且水资源丰富,地表水量达51亿m3。

2.2 社会经济状况 2016年,全区着力做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生态文明持久战和转型升级突围战,经济形势稳重有进、稳中向好。2016年预计生产总值165.3亿元,同比增长13%。然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完成195.98亿元,同比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完成40.9亿元,同比增长13.1%;人均GDP完成33166元。2017年,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82.8亿元,同比增长13%,一、二、三产业同比增长7%、12.4%和16%。

3 ????江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就目前来说,我国相关学者在对旅游资源调查研究时,无论是专项旅游资源调查,还是区域性旅游资源调查,主要依据是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本次六枝特区????将旅游资源调查的主要依据任然是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表1、表2)。

根据《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相关规定,????江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属性分为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古迹和建筑、民族风情、水域风光、购物健身6大类、24种基本类型,种类多样,分布集中,兼具独特的观赏价值、科普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整体资源环境质量十分优越。????江景区的旅游资源极具特色,比如: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夜郎文化以及优美的水域风光。

4 ????江景区旅游资源评价

4.1 资源总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按照旅游资源属性分为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古迹和建筑、民族风情、水域风光、购物健身6大类、24种基本类型,种类多样,分布集中,兼具独特的观赏价值、科普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整体资源环境质量十分优越。目前,????江景区已经开发的单体旅游项目有54项,在2016年,整个景区实现旅游收入90余万元,接待游客6000多人。还有在2017年的春节,整个景区到处充满节日的氛围,听山歌、品美食、看美景,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欣赏点。

4.2 资源特色鲜明 六枝特区是贵州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导区,贵州省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处于毕节和六盘水资源富集区和结合部,从而看出本地区的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在整个????江景区,所呈现的54个单体旅游项目中,红色旅游资源占30个,占比例为55.56%。虽然????江景区给游客的直观感觉可能是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乡村旅游这一类型,但是整个景区的主色调是红色旅游。相关的红色旅游景点,比如有:????古国、夜郎古国、梭戛长角苗风情、水落洞歪梳苗风情、????寨、祭王寨、大补王寨、小补王寨、阿女寨、木城村;子王坟、摩岩石刻、古驿道、石驿站、古城墙、郎岱古镇、茅口古镇。

4.3 丰富????江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 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大力倡导和逐步改善革命圣地、陈列馆和纪念展览馆的内涵,将单一、传统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变为富有人性化、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展示、活场景展示。景点场景的设计应利用声、光等现代多媒体技术拓展展示的信息,尽量再现当年的实际情境,适当考虑旅游者参与性的内容。提高展馆的趣味性,贴近旅游者的生活,激发旅游者的动手动脑热情,吸引旅游者参与,使旅游者更乐于接受红色旅游的革命精神和文化精髓,形成独具一格的????江红色旅游品牌。

4.4 突出生态资源,促进区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道路、可持续化发展道路以及原生态发展道路,是????江景区旅游发展战略自始至终需要遵循的原则和开发理念。??柯江景区旅游发展的特色颇多,既有自然特色,又有人文特色(包括红色旅游、古遗址、古建筑等),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必须坚定信念,集中打造鲜明的大特色。对于????江旅游来说,生态旅游是??柯江旅游的最大特色和景区开发的主要目的。

篇12

一、贵州发展科技旅游的优势

(一)可开发的科技旅游产品十分丰富

贵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加上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可用于开发科技旅游的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开发以下科技旅游产品:

1、科普教育科技旅游产品

贵州省可依托现有的科学技术馆、科研基地、研究所等,全面拓展科普教育旅游产品的升级、创新。除此之外,贵州的许多大型风景名胜区,如荔波樟江、马岭河、万峰林等都是发育在喀斯特地区,三叠系地质遗迹景观十分独特,这些喀斯特地貌景区和三叠纪地质遗迹具有独特的科普教育意义,主要的可建设产品有平塘大射电望远镜、三叠纪世界地质公园、喀斯特地质公园、赤水丹霞地质公园和安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等。

2、观光体验科技旅游产品

贵州一直以来的旅游产品都以观光型为主,可结合贵州现有观光旅游产品,在观光旅游中融入高科技服务,支持观光旅游深度发展,进一步提升大众旅游者满意度。主要可建设产品有3D虚拟观光体验旅游产品、旅游景区自助导航科技产品和旅游景点讲解服务产品等。

3、生态科技旅游产品

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省份,主要的农业类型是山地农业,可以利用贵州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依托生态农业、特色农作物、观赏花卉等重要资源,结合生物化学、遗传基因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全面推广生态科技旅游产品。主要可建设产品有贵州原生农业示范区、农业博物馆、休闲植物园等。

4、养生科技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高科技生物技术手段、生物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等,开发具有养生、保健,满足人们对于生命健康要求的旅游产品、购物品。主要可建设产品有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健康食品等药用保健产品、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产品。

5、体育科技旅游产品

依托贵州特有山地环境,打造体育科技旅游产品体系。主要可建设产品有小型飞机旅游产品、热气球旅游产品、户外体育旅游产品和体育旅游装备展览产品等。

(二)政府重视,旅游业成为贵州的经济支柱产业

2012年的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贵州省建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说明国家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贵州省省长赵克志在第七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说到,经过贵州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251.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1.23亿元,旅游接待人数由3127万人次增加到12913万人次,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4.3%和32.8%。与2007年相比,2010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4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达到6.6%和14%。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二、贵州科技旅游发展现状

虽然贵州可开发科技旅游的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在开发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

(一)开发力度不够,与市场需求脱节

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其所具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至于贵州至今都还有没一部关于科技旅游方面的规划,从而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导致科技资源浪费与闲置的现象出现。贵州的许多科技场馆、科技园区、工农业园区、科研院所、以及自然景观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游客对科技旅游需求越来越多,许多游客、特别是中小学生对科技旅游有着强烈的需求,而贵州的科技旅游产品目前还无法满足其需求。

(二)科技含量较低、吸引力有待加强

日前,与其他行业相比,贵州旅游的科技水平还较低,致使旅游业发展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主要表现在科技旅游产品的简单模仿,科学设备的展示和陈列方式单一,科技成果、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的说明和解释不到位,自然景观类产品和人文产品比例失调,即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综合开发设计的新产品为数稀少,高科技特色不突出,科技成分少,真正称得上科技旅游的景点屈指可数。总之,科技旅游科技含量的缺乏,使贵州旅游业的吸引力不强。

(三)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解说体系有待完善

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科技知识和旅游专

业背景的综合素质人才,以适应科技旅游的要求。一方面,由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科技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以及经营管理的成效,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贵州绝大多数的科技旅游景区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科技内涵的挖掘不够重视,基本解说系统不完善。游客在旅游时,更想知道人们创造这一科技成果的原始启发、创造过程和基本原理。

三、贵州科技旅游开发的策略

(一)规划引领,项目带动

规划编制在旅游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贵州需要做一些与科技旅游相关的规划,如《科技支撑促进贵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可以邀请相关机构和专家参与,成立由专家小组和编制团队,对规划进行指导和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可以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规划的先进成果,深入挖掘国家和省内外的政策资源,在搞好与国家有关政策制度和贵州省相关规划衔接的同时,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交流与沟通,征求多方意见,提高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要让规划停留在“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阶段。

(二)政府重视,投入财力,培养专业人才

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有潜力的产业,政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积极引进项目的同时,要加大对科技旅游的财政投入。并在税收、金融等各个方而给予优惠政策。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人才体制机制,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条件和氛围;相关的旅游院校要不断完善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科技与旅游相关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引进一批旅游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整体提升旅游人才素质。

(三)科技与旅游有机结合

新信息技术与功能系统的运行和实施将会引起人们旅游出行方式的变化,并将带来旅游业的重大变革。利用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提升贵州旅游业的信息化程度和科技支撑能力。大力实施智慧旅游计划,包括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两个方面的建设。通过推动贵州智慧旅游的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对贵州旅游业发展促进作用,提高信息技术在贵州旅游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实现智慧旅游改善贵州省整体旅游环境,更好的保障旅游安全和旅游品质,提升游客全程旅游体验。

篇13

关键词:水利旅游资源; 水利旅游景区; 自然和谐统一

【引言】

水利旅游资源既具有先天自然资源的优势,又能彰显人工建筑的特点。合理的开发利用水利旅游资源,让水利与旅游和谐发展是水利和旅游工作者的共同目标,水利旅游业蓬勃发展是水利和旅游工作者的最终夙愿。

【正文】

一、 水利旅游资源的优势

水利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的水库、大坝,大多具有开发旅游资源的先天优势。绵延数里的挡水大坝,坚定威武的横跨在湍急的河道上,让河水按照人们的意愿有序的流动;水域宽广的水库,四周群山环绕,千姿百态,绿树成荫;高大壮观的泄洪闸门,面对波涛汹涌的洪水泰然若之,宣泄洪水时飞流咆哮、挑流远射的场面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些水利工程建筑,或傍水依山而建,或因形就势而立,不仅在选址定位、造型设计、构架布局上体现了实用性、科学性、整体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而且还十分重视其对地形地物的巧妙利用和其与自然山水在空间、位置、形态、色彩关系上的艺术处理。另外,大坝、电站、溢洪道等水工建筑以高山绿树为衬托,以郁郁葱葱的绿色为背景,使建筑建造与山水环境相辅相成、浑成一体、相得益彰【1】,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立体图案,旅游者身临其境,会油然产生一种自然和谐的感受,这是一般的娱乐场所无法比拟的,具有独特的天然吸引力。合理的利用、开发水利旅游资源,既能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更能提高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多元化和使用寿命。

二、 水利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要求

1、 以水为主题,以人为本的原则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更是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特别是在中华名族的发展过程中,博大精深的水文化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名族把黄河尊称为母亲河,赞扬她对世世代代的哺育之恩。长江水系的娟娟细流更是洗涤着中华名族的光辉与荣辱,长江三角地区的高速发展更是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在水利旅游资源开发时,要充分考虑水与人们的微妙关系,紧紧抓住人们对水的无限崇敬之情,处处以水为背景,处处以水为衬托。缺少水,没有水景的支撑,水利旅游区将失去灵魂;水不多,水不清,水利旅游区也将黯然失色。在水利旅游区规划时要全面考虑,水深面广的水库,娟娟流水的小溪,飞流直下的瀑布,水花飞溅的池塘,勾勒一幅优美的立体水画卷,能让游客油然而生一种融为一体的感觉,不仅能充分满足旅游者对于水的视觉需求,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自然的魅力,舒畅心情。水利旅游区的开发还要以人为主,道路的铺砌,景观的设置更要体现人文关怀【2】,以服务游人为基本底线,让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2、 水工建筑物与水文化有机结合的原则

水利文化旅游资源是水利旅游资源的重点,水文化是水利文化旅游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水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先贤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山水中领悟到君子之道,造就了国人心中强烈的恋水情结。传承千年、底蕴深厚的水文化作为中华名族的母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但赋予中华文化璀璨的华章、活跃的思想,更是孕育了中华名族坚贞不屈的名族精神,水在中华文化中显示悠久的魅力,它永久的灌溉了中华文化,给它以丰满的血肉和千年不变的灵魂【3】。

水利工程是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和调配,以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它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群体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新颖的结构形式。水利旅游资源是依托水利工程而形成的,各类作用和风格迥异的水工建筑物本身就能构成旅游景点,水利旅游区因水利工程而形成,因水利工程雄伟而壮阔。水利工程建筑要与景区规划协调统一、相辅相成,水利工程建筑要深刻体现和彰显当地浓厚的水文化魅力。

3、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任何建设、开发和活动都不能偏离这个思想潮流,偏离这个思想潮流的工程必将不能长久,必将中途夭折,这是全新文明观的大势所趋。所以,在水利旅游景区开发的同时,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原则,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既要满足水工建筑设计需求,更要保证自然环境的变化,保证自然界长期、持续合理地开发利用,实现科学性、艺术性与自然地和谐统一。

     在水利旅游景点规划时,建筑物的设计、景观点的规划要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因地制宜、因势制导,通过合理的安排规划建筑布置来充分展示自然风景的美感,让水工建筑融入自然环境,让自然环境衬托水工建筑,彼此相得益彰、妙趣横生。水利旅游景区的开发还应该坚持"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在景区规划之初就应该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充分估计景区的承载能力,在景区开放时高峰期要合理分流游客,保证游客数量在景区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政府还要建立健全工程规划监督机制,防止滥用自然资源,强调保护性开发。另外,在景区的显眼位置设置文明提示标语,景区管理部门做好教育宣传,要求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尊重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权利。把自己置身于生物圈相互依存的网络中,用道德和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语,为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建设生态文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结】

水利旅游业是新时期赋予水利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管理部门只要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优势开展这项工作,就会使水利旅游业成为水能发电、水产养殖、城市供水外的又一水利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水利事业的良性发展。但在水利旅游区的开发过程中应尊重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保证水利旅游景区的蓬勃发展,以破坏生态环境、有损生态文明的开发建设是短浅的,也是受法律约束和道德谴责的。

参考文献:

徐志成.中华山水文化的结构特色和开发利用.江淮论坛,2000(02).

吴必虎.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篇14

关键词:旅游城市;旧城规划;问题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在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成就并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及各地区民风民俗、当地文化的积极传承也成为了个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与建设部门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着旅游经济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一些以旅游产业为主打的城市也在不断发展与壮大,而旅游城市不仅仅需要大力体现自身的旅游文化特色与丰富资源,为了更好的打造现代化、生态化的旅游城市,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想要在旧城更新与维持旅游资源供给与当地文化特色之间取得平衡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寻找更为科学有效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正确方法。

一、旧城规划现状分析

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综合的工作,城市规划不仅需要考虑其规划的文化性、经济性、可行性,同时还要重视生态与环境在其间的作用。我国旅游城市旧城更新规划工作开展多年来,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与研究力度。

(一)传统与现代无法有效整合

旅游城市的旧城规划是对旅游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促进性工作,但规划也不仅仅只是未来建设及发展景象的预见性描绘,在具体城市规划及制定的同时,也对城市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具有科学性与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因此具体规划必须重视现实基础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旧城规划工作当中,往往容易出现规划方案短则十数年,长则数十年的现象,过于漫长的时间周期之下,所规划出来的发展预期很难与当前城市改造与更新速度相统一,同时也很难保证在未来的建设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执行预期规划。所以大多数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及相关规划方案制定出来以后会因为无法实现或出现偏差而反复修改,要么专注保护传统文化而忽视了现代城市应有的功能,要么在改造过程中不断偏离旅游城市的建设初衷,历史文化特色逐渐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而最终丧失了旅游城市的发展优势,而在此过程中从而也会反复出现成本提升、规范性降低、严谨性降低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遭到浪费等消极问题。

(二)脱离当地实际,事倍功半

城市规划不是天马行空、随意想象,也不是画家在画布上随意的描绘,对于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来说更是如此。城市规划的目的虽然在与指导未来建设发展工作,但也必须将现在的实际及当地风土人情融入城市规划当中去,并将旅游城市的发展优势始终放在最重要位置。但当前许多城市在旧城更新时,一味的追求高科技或者流行时尚,无视当地民风民俗、脱离人们的生活实际,不仅劳民伤财,也没有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效,一味追求所谓地标性建筑却忽略了当地人文的深厚底蕴,无法实现感情上的共鸣,最终不过是一处没有使用功能的普通建筑。

(三)缺乏有效约束

任何工作想要切实开展都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与约束,对于旅游城市旧城更新工程来说亦是如此,因为旅游城市由于拥有大量物质或非物质文化,在更新及改造工作中所涉及和影响的单位及部门更为庞杂。但是当前情况来看,监督约束机制建设工作相对落后,甚至有些地方只是简单应付,没有发挥出实际作用。

二、提升城市规划总体水平的思考

前文我们提到了当前在旅游城市旧城更新及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着的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与切实的质量提升,不仅直接制城市旧城更新、凸显旅游城市发展优势及加强相关管理工作的具体有序开展,同时也将影响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的寻找解决措施与应对手段。

(一)如何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旅游城市规划不仅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未来发展及现代化建设质量,同时也要兼顾城市所传承下来的历史底蕴以及可以用作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如当地人文、历史、风俗以及艺术创作方面,规划工作也不可以偏概全,对于旅游城市来说,不可像其他旅游景区规划那样只凸显某一点或者某几个重点,必须全盘兼顾。同时还要重视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以及现代化城市使用功能的全面整合,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之上再来进行具体建设的细节设计,这样才能够让旅游城市的规划及旧城更新能够发挥真正的促发展、促交流作用。

(二)重视当地特色的积极利用

旧城更新不仅仅是一幅图画,更是未来旅游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与预期。而每一座具有自身人文特点及特色旅游资源的城市都有其特有的地理文化特点与发展轨迹,具有自身独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所以在城市规划工作当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当地特色的积极利用。凸显当地特殊,首先可以在建筑材料方面加强当地特色建筑材料的使用与凸显,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建筑材料远途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与风险,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有利改造,再者用当地居民所熟悉的材料进行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其心理层面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身体健康方面也更为有益。其次,加强当地特色的积极利用,还能够以此建设属于当地的地标性文化景观,能够作为不断打造出新的旅游风景,实实在在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吸引更多远道而来的客人驻足观赏,加深她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同时能够加强当地居民的心理凝聚,激发她们为城市建设贡献更多力量的热情。例如巴国古都重庆,在当地旧城改造过程中将古街磁器口进行了保留原始风味的翻新工程,同时将散落于周围的特色建筑都聚集在一起,这样不仅加强了对文物古建筑的集中保护,同时也让古街磁器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三)加强绩效考评与监督约束机制建设

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不仅仅是拿出漂亮美观的未来发展蓝图,更重要的是这副蓝图必须具有非常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否则任凭想象乱画一气,除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之外毫无意义。所以为了有效提升规划设计方面的具体质量,应该加强对设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和监督约束机制建设。考评机制必须以规划方案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为评价考核标准,同时将其质量与效率与人员的奖金福利挂钩,激发其工作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在监督约束机制建设方面,应该加强审计监督小组的建设与工作开展,小组人员应包括原规划设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社会专门审计机构专家人员三方构成,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严肃性与权威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审计小组对设计单位的忠诚度。此外还可以借由专门人员多年来从事同类型审计指导工作的丰富经验帮助设计单位在审计工作方面更好的制定总体制度与具体细则,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发展要求,确保其审计工作能够向着科学、严谨、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栋伟.城市规划设计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