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急诊护理安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有些急诊科护理人员,特别是年轻的、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扎实,不理解治疗方案及护理目的以致执行医嘱错误;对患者病情演变观察不到位,导致患者病情演变未能及时报告医生,进而引起患者未得到相应的处理;抢救技术不熟练,不能熟练使用抢救器械,都会导致患者得不到准确、及时的救治。
工作态度不严谨、违反操作规程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当患者多、工作忙的时候不按操作规程进行,自己简化操作步骤,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如未按规定调节输液速度,交接班不认真,抢救药品、器械准备不充分,抢救药品用后不能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使用后未及时消毒、维护,以及器械性能差或维护不当等,都会影响护理质量、延误抢救时机。
护患沟通不到位患者及家属有消极心理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能力欠缺、服务意识缺乏,接待患者时漫不经心,解答问题时缺乏耐心,只注重抢救而忽视了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及抢救情况,对病情的进展交代不清等,都会影响护患关系,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护理工作不积极配合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一些慢性病患者因疾病突然恶化而产生悲哀、绝望等不良情绪,其无疑可加速病情恶化和死亡;有些家属担心患者病情恶化,其不良情绪会感染到患者进而影响患者对救治的配合。
应对措施
1各环节紧密衔接,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注重细节、完善科学的工作流程既方便护理人员,又可减少工作漏洞。院前:接到120的呼救,问清楚出诊的地点、患者的基本情况、简单的就地抢救情况等;通知相关人员、抢救器械、物品、救护车等准备出诊。院内:医院要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生还率,如抢救室内悬挂示意抢救程序的图标,物品安排、布局合理;接诊人员按疾病种类准备就绪,各种器械、药品、物品准备齐全并完好;护理人员要眼快、手快、给药快,提前观察病情,做好抢救准备,医护人员对病情准确判断、及时救治、操作符合规范要求、医护之间配合协调。
2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利用现有的护理人员合理排班医院要根据医护人员数量、患者流动情况逐步补充护理人员编制,使医护比逐渐趋向合理,同时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机动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员,确保护理安全。如改革排班模式,实行弹性工作制,在患者就诊高峰期安排加强班,而低谷期则只安排少量护理人员值班,使护理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的状况得以改善,也解决了夜间患者多、护理人员少的不合理、不安全局面。同时要注意新、老护理人员搭配和优势互补,确保护理质量。
3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急诊科要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做好岗前培训、巩固培训、知识技能更新培训,使她们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及熟练的急救技能,能熟悉并掌握先进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新的急救技术,工作有预见性。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检查各种引流管的运行情况,观察患者的皮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重点做好呼吸道管理,防止舌根后坠及窒息,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认真做好书面记录及交接班。
4完善急诊护理规章制度,并加强监督确保落实危重患者的存活常依赖于提供紧急救助护理人员的决策。护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长期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所以要完善急诊护理规章制度,确保护理操作的合理性、准确性及有序性。要求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都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并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强调各班护理人员工作职责,强化其责任意识,时刻把护理质量放在首位,经常进行防范差错事故教育,以确保护理质量。
5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护患沟通制订护理岗位文明礼貌服务用语,并对护理人员的礼仪、服务态度、沟通技巧进行培训。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适时、适当、适宜地进行有效沟通,积极有效地安抚患者及其家属,使其情绪稳定。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用诚恳的态度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已采取的各项措施,以取得其理解和配合,使治疗和抢救工作能顺利进行。
结论
关键词: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护理;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
我院急诊2017年1-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2例和28例,年龄18~67岁,平均(46.31±5.62)岁;观察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4例和26例,年龄19~69岁,平均(46.62±5.77)岁。两组急诊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1)急诊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对急诊区域进行明确,并设置醒目的标识,在急诊大厅悬挂分诊流程图,确保流程图上内容简明扼要,从而便于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根据流程图自行就诊,缓解护士工作压力[3]。(2)感染控制。不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在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佩戴手套和口套等,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3)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急诊护理人员定期开展法律相关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开展相应的护理服务,避免对患者侵权事件的发生[4]。(4)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分诊能力。首先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诊标准,然后选取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开展急诊分诊工作,确保分诊准确率。(5)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应该严格约束自身的语言行为,在护理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沟通技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有效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5]。(6)提高急诊分诊监督管理水平。为了充分保障急诊分诊护理质量,还应该构建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对急诊分诊质量实现多方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急诊护理安全[6]。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三项指标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急诊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的特殊性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引发护理风险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如环境因素、患者本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护理风险,产生护患纠纷,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干扰了急诊的正常工作秩序,降低了急诊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加强急诊感染风险防控,可以有效防治感染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法律意识培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素质,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有助于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设置护理流程标识,可以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构建系统完善的急诊护理质量监督体系,可以促使急诊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等。本文以我院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分诊质量和急诊安全管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晓红,陈延亭.急诊科护理差错高发时段特点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101-103.
[2]逄淑秀,刘东伟,庄玉群.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在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6):192-192.
关键词: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护理;
安全管理是任何一家医院的护理工作者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自治区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市。目前,同国内许多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相同,急诊科在负责院内各项急救的同时还担负着院前突发事件和急救的任务,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大,自然也就成为存在安全隐患最多的科室。现将我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如下:
1急诊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人员配置因素急救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床位和护理人员比例不协调,且梯队结构不合理。我科护理人员多半是新毕业的低年资护士,由于综合能力及临床经验不足,遇到突发事件时,容易产生“侥幸”心理,按习惯、凭印象草率办事,而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三查十对”落实不到位,易出现临床护理漏洞,造成不安全的严重隐患。夜间值班人员少,两名当班护士身兼多职(包括普通急诊、留观、抢救、出诊、划价收费、护送危重患者检查和住院等),导致护理人力紧张,抢救护理力不从心,而一个危重病人抢救,床旁至少需要一名护士。如遇病人集中、工作量加大或时,当班护士缺乏应对能力,而短时间内更多医护人员又难以及时到位,难免引起护理服务质量下降,导致诸多护理安全漏洞的存在,造成很大的护理安全隐患。
1.2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接诊的患者涉及多科病种,对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相关专业知识、护理急救技能等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别护理人员知识面欠缺,不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急诊护理工作不能有效地提高,从而影响急诊护理安全。
1.3潜在法律因素随着全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我科个别医护人员跟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沟通欠佳,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医疗文书及护理文书,院前急救病历的书写不规范,记录时间和实际时间相差甚多,在发生急诊医疗纠纷中提供不了有效的资料,从而自身处于被动地位。
1.4院前急救因素
1.4.1调度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急救意识淡薄,接听呼救电话不详;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居住地址,导致抢救物品准备不齐,救护车空跑;不具备急救专业知识,病人情况紧急时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电话指导;或由于驾驶员对行车路线不熟悉或救护车出现行进间爆胎等故障,导致无法在预计的时间内直到呼救现场或把病人耽搁在途中,延误抢救时机。
1.4.2出诊医师人员不固定,大部分为非全科医生,知识不够全面,院前急救经验、急救技能及应变能力不足,出诊医护不及时,到达现场后体格检查不认真,造成对病情评估不准确。若遇出诊护士也缺乏经验,在出诊及转运途中突发病情变化,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极易造成不良后果。院外抢救时执行医生口头医嘱用药后未将空安瓶留,随意丢弃。由于方法和技术不到位,在搬运病人过程中出现摔落等意。
1.4.3救护车内急救物品、仪器设备不完善,或出诊护士对其放置位置不熟悉,或因车辆颠簸造成仪器损坏等耽误抢救;转运途中固定不牢导致病人坠伤;路面颠簸,输液瓶或仪器松脱砸伤病人引起纠纷。
1.4.4在进行病人转运前未提前履行告知义务,没有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转运相关注意事项和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潜在的风险,如休克、窒息、血压下降、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未签定转运同意书,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没有做到及时询问患者存在的不适,以致患者液体外渗造成肢体肿胀,导管扭曲、脱落,甚至有的病人呼吸心跳何时停止均不知道,使病人失去抢救机会。
2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建立健全急诊科各项护理安全制度及应急预案,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进行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的学习,讨论和持续改进,做到全员熟练掌握,杜绝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2确保合理的人力配置,保证护理安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3],医院和人事部门要逐步考虑补充护士编制,使其能够达到合理的医护比例,同时医院护理部应根据病人及科室实际情况,合理、机动调控人员,保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有序运转,确保护理安全。在急诊科的护理管理中,要适当进行非护理人员的部分配置,以减少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4]。会同医院相关部门,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科室护理人员梯队建设,合理、弹性排班。根据急诊工作的特殊性,从知识、能力、专业、年龄等多方面考虑,夜班实行双班工作制度,排班时注意新老、强弱搭配、藏汉搭配,实现值班人员最佳组合,在提高了低年资护士技术和能力的同时,也避免了护患之间因语言不通而出现的沟通障碍,大大地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在急诊病人就诊高峰的时间段,合理安排班次,适时增加护理人员。
2.3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制定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及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不同技术水平的护士进行分类教育,专人负责落实,定期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学习,重点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岗位培训和考核,加强对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及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常规操作,以降低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定期请医生介绍急诊医学相关知识的新动态及新进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作需要。同时积极为护理人员搭建学习的平台,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各种学历教育,提高全体护士整体素质,提升急救护理综合实力。并不断选派护理人员到内地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学习班及学术交流,以求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提高发展质量,壮大发展实力。
2.4加强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的管理根据医院的要求,做好抢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的管理,确保急救过程安全落实急诊科工作制度,确保抢救室和救护车内所有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性能良好,每班清点交接,严防损坏和遗失,切实做到“四定”(定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各种仪器上均附有清晰的操作程序,以便按程序正规操作。抢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2.5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加强护患沟通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的培训,要求书写护理记录时做到及时、连续认真、内容真实、用词严谨具体、医护一致,准确地记录从患者到达后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演变过程,遇特殊情况必须有病人或家属的签字,出现纠纷后再对原始记录添、删或修改是违法的。增强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及可能出现问题承担风险的义务。同时加强急救工作的宣传,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解释急救工作的风险性。
2.6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选择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理论扎实的护士与护士长组成护理安全质控管理小组,每月按规定进行严格正规的督促检查,利用晨交班、护理查房、业务学习等机会对护理缺陷、差错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找出原因,并加以持续改进。特别是节假日、中夜班等容易出现差错的时间段,充分发挥管理小组骨干作用,严把质量。
2.7加强院前急救的管理建立健全院前急救工作制度,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完善转运流程,合理配置院前急救人员。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对调度员、驾驶员进行相关知识和工作制度培训,增强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提高调度员对病人出现紧急状况时的电话指导能力,要求驾驶员对车辆定期或及时进行保养,适时更换轮胎,提高判断或排除故障的水平,并组织院前急救人员模拟演练。抽查急救车仪器设备、物品、药品的配备情况,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完善急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在转运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在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同时要求在整个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必须坐在医疗舱内陪伴病人,有助于降低途中医疗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和家属明白要接受医疗服务,就要接受可能的损害风险,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
3小结
综上所述,急诊科面对的是生命垂危的病人和复杂多变的疾病,同时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的事件,是抢救生命的第一线。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决定了急诊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是护理优质服务的前提,是评价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可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患者的满意度。作为急诊护理管理者,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发生各种护理风险,才能有效控制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芳,叶志弘,葛学娣.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及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3-1055.
〔2〕张海林.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引入循证思维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1):50-51.
〔3〕刘晓荣.线性规划模型在临床护理人员配置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杂志,2003,20(6):69-70.
〔4〕李金娜.急诊科护理人员配置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8):576-577.
【关键词】急诊护理;安全隐患;对策;护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19-01
急诊护理的对象往往是危重病人,其病情多样且复杂,病情发展迅速且急诊科人员流动性很大,因而急诊护理具有快速性、突发性、艰巨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因而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因而护理人员应明确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去消除上述隐患,以便能够提升我院急诊护理服务质量,使患者得到优异的护理,减少住院时间。我院急诊科针对工作的安全隐患采取了针对性措施,显著提升我院急诊护理质量,现简要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于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间收治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的安全隐患,并针对上述安全隐患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将上述患者视为对照组。选取我院急诊科与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患者300例视为观察组,经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安全隐患:据分析我院急诊科的安全隐患来自于病人和护理人员两方面。急诊病人大多病情严重且病情发展迅速,但患者及其家属往往对现代医学技术期待过高,缺乏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认识,一旦患者病情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或者恶化,家属往往变得十分激动乃至暴躁,从而归咎于护理人员,而产生医患纠纷。
由于护理人员年轻化,急诊护理任务繁重等原因,护理人员本身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首先,部分护理人员技术不过关,未能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而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急诊病人种类繁多且病情复杂,这就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工作时间比较短,护理技能尚不娴熟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次,部分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很多护理人员仅注重抢救及护理措施是否到位而忽略了临床护理记录的填写,而这些护理记录往往是日后处理护理纠纷的重要证据,从而为日后埋下了隐患。一旦护理记录填写不详细或者不准确,即使当时操作正确无误,日后在法庭上也经不起推敲,从而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此外,护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也留下了一些安全隐患。
护理人员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操作中未真正做到无菌操作,护理人员交接班不严谨细致等都容易导致医患纠纷。最后,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巨大而导致护患沟通不充分。急诊科是医院意外多发的科室,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同时急诊科工作任务繁重,护理人员有时没有时间详细解答患者及家属的各类疑惑,从而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有成见。
1.3 对策:开展各类培训,提升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首先采取“老带新,熟带生”等措施,提升年轻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其次邀请本科室及其它科室技术骨干对我科室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充实急诊护理人员的知识面,促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面对各类突况。最后,与兄弟医院的急诊科室进行沟通交流,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更好的提升我院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提升急诊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职业自豪感。向科室所有护理人员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同时重点强调临床护理记录认真准确记录的重要性,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重视起来,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记录。此外,向急诊护理人员讲述其护理工作的意义和社会价值,提升其职业自豪感,促使其以良好的状态投身于日常护理工作。
健全管理机制,落实奖惩制度。对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定期以午餐会等形式通报监督结果。对于严格执行护理制度的护理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操作不按护理规范的护理人员进行批评和处罚。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强化护理人员按章办事的理念,减少其在护理过程中的失误及错误,提升护理质量。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通过对过往病历的分析,我们明确了我院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隐患开展各类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提升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及职业自豪感,并通过健全管理机制来促使护理人员严格按章进行操作,提升了急诊护理质量,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减少了医疗纠纷,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孟庆义.急诊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
[2]岑慧珍.基层医院急诊护理安全隐患问题分析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05:140.
[3]付丽芬.急诊护理中存在的暴力风险、原因及预防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26:93.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急诊护理;应用效果
急诊患者的病情急骤、转变迅速,对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对患者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1]。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护理质量的体现。稍有遗漏就会出现医疗事故,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必不可少[2]。本文对安全管理前后90例急诊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总结护理管理的重点和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2月~4月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对照组,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7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2~95岁,平均年龄(53.5±5.4)岁,其中有机磷中毒12例,车祸21例,心脑血管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3例;观察组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2岁,平均年龄(58.3±2.7)岁,其中有机磷中毒9例,车祸17例,心脑血管疾病24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消化系统疾病10例,其他疾病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在已有的护理安全制度下,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对遗漏的急诊护理措施采取完善、修订。规范急救流程,保证急救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详细制定急诊交接流程、记录交接重点。规范急救护理的内容、携带的急救设备药品、急救措施。
规范急救护理人员的轮班管理,保证急救患者都有急救护理人员护理,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节假日、周末、夜间的值班人员要安排合理。经验丰富的急救护理人员宜督促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完全掌握急诊要点,对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定期展开急救护理工作交流会,总结经验、纠正不足,解决薄弱环节中的问题,完善护理衔接工作。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让护理人员高度重视急诊护理的重要性。急诊护理不仅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体现护理水平和医院名誉。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提升急诊护理人员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提升专业技术。定期让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的法律知识,让护理人员了解护理的风险从而,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树立以"患者第一、生命至上"的护理原则,对待患者要像对待自己家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定期进行知识考核。让有经验、有资历的护理人员为年轻护理人员分享护理经验、总结风险事件中护理的不足和漏洞。急诊护理人员应该轮流在各个科室、国内外进修学习,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急救护理方法,及时更新急救护理理念,提高急诊护理能力。
规范急救设备的管理,保证急救设备的完整、无菌、齐全,在使用后及时消毒归还。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消毒、清理,检查机器的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对急救药品进行分类,检查药品日期,以备急救使用。
加强护患沟通,在急救护理时,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对待患者及患者家属要诚恳、耐心,语言要温和,引导患者配合急救。认真听取患者的想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将重要信心告知医生。准备好急救设备,沉着应对紧急情况。
1.3观察指标 护理安全指标为急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主要不良反应有: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仪器操作不当所致损伤、医嘱执行失误等。
1.4统计学方式 用spss19.00处理数据,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一般发病急骤、病情严重,所以急救护理人员要具备综合护理经验,熟悉掌握急救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急救护理措施[3]。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护理安全是体现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护理安全决定了护理的作用,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十分重要[4]。护理安全管理通过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急救能力和应急准备、加强护患沟通,可以提高急救护理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5]。
本文通过对180例急诊患者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安全管理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质量。所以,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了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急诊护理技能,减少了护理风险,提升了护理水平,建议急诊科室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颖.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5864-5865.
[2]李茹冰.急诊护理风险防范与护理安全管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2):199.
[3]周建梅.探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8):407-408.
【关键词】急诊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急诊科具有快速、突发,不可预测性等特点,是护理风险高发的科室,而医疗行为是一项复杂性、高风险,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针对急诊科护理不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1急诊护理安全隐患
1.1医患沟通不充分,服务态度生硬:来急诊科就诊的多为急重病人,他们往往表现出心情烦燥,且痛苦不适,其家属也表现为情绪紧张和激动,他们此时需要的是关爱、体贴和安慰。医护人员中的少数人缺乏同情心和耐心,说话生硬,训斥病人,不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极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一旦诊疗效果不佳,极易发生纠纷。
1.2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个别医护人员不认真遵守操作规程、询问病人不全面,病情观察不仔细,应该检查的项目不做、不讲治疗原则,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三查七对不严格,交接班制度不落实,甚至推诿,不及时处置,延误病人的诊治与抢救,而出现医疗差错,形成纠纷。
1.3业务技术不过硬:护士在抢救中不能一针见血,反复穿刺,而不能立即静脉给药,影响了抢救的速度,心脏骤停的病人人工气道不能马上建立而耽误抢救时机。
1.4急诊意识不强:急诊病人多为突发或急重情况,家属和病人往往心情焦急,希望病人人院后得到及时抢救,如护士接诊不及时,行动迟缓,不及时抽血作化验,不及时护送作检查,该用的药不立即使用,一旦病情恶化将发生纠纷。
1.5抢救用药不到位:急诊科是一个应急部门,急救物品、器械、药品要时刻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如抢救前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或是抢救后不及时补充,使得抢救工作忙乱而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直接影响抢救效率和质量。
1.6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忽视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当患者需经医务人员尽力抢救,但由于病情复杂,不可避免的发生恶化或死亡时,家属对此并不理解,要追究医务人员的责任,这些大部分是由于医务人员只注重抢救治疗,而忽视患者和家属的基本心理需求:如没有及时告知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对病情交待不清等,从而激化矛盾,发生冲突。本组5例因缺护患之间的必要交流造成病人的误解而不满引发的护理纠纷,护士不能以人为本,只单纯以病为本,从而造成病人心理上的失衡[1]。
2安全防范对策
2.1健全急诊风险管理机制
2.1.1落实组织,明确职责:在护理部领导下,建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实施护理质量监控,定期分析护理现状,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找准护理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2]。 对已经发生的风险,组织及时的申报、控制和规避,做出妥善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成本。
2.1.2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计划: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急诊护理的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计划,明确目标和措施,并组织好实施。
2.2完善急诊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在坚持和落实好日常护理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着重完善下列制度。
2.2.1风险识别和监控制度:通过调查研究,随时了解急诊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业务技术等状况,及时把握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状态
2.2.2风险分析申报制度:一旦发生护理风险,当事人必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申报,护士长要组织风险管理小组成员进行识别、评价、评估。
2.2.3风险的预防制度:为了防止护理风险的发生,在急诊的临床护理中,要督促护士务必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坚决落实各项安全质量管理措施。
2.3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风险管理的成败,与人的素质密切相关[3]。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2.3.1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加强对护士的风险意识教育,把护理风险与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和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使每个护士对护理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3.2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掌握护理新技术,不断充电,更新认识。特别要增强应急能力的训练。
2.4强化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有针对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牢固树磬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认真记录护理文件,在涉及某些医患纠纷案时,护理记录是最重要的法律证据,急诊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实事求是地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总之,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护理安全与患者安危息息相关。只要护理人员稍不留意或违反操作规程,就会增加患者的痛苦,造成患者的不满和投诉,而且一引起纠纷,它就可能会长期困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干扰日常工作。
2.5 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良好的语言沟通是急诊科护士素质的基本要求,要求护士对各种不同的病人给予理解、宽容、体谅病人的痛苦,避免生硬的语言和冰冷的表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反应迅速,沉着冷静。
2.6加强急救物品、器械管理急救物品器械应处常备状态,为确保急救物品器械处于备用状态,必须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四定三及时”,即定位放置、定量储存、定人保管、定期消毒,及时检查、及时补充、及时维修,以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护理安全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临床护理质量,在临床工作中加强风险教育,人人都要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防患于未然,为安全护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护理
急危重患者的首诊科室是急诊室,通常病情比较复杂,初期抢救后,需进一步明确诊断治疗,常要进行院内转运到辅助科室进行检查或转入专科病房住院治疗,甚至到手术室急诊手术,转运途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有文献报道高达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并发症。护送急危重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的过程,因此优质的护理配合对于保障院内转运安全就显得尤其重要[1]。本文对2013年1月~8月在我院急诊科284例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安全转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8月本院急诊科转运的急危重患者28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7例、女性131例;年龄10~92岁,平均年龄为(50.67±9.91)岁;入院的原因为多发伤29例,脑外伤49例,急性脑出血58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68例,消化道出血并休克8例,慢阻肺、呼吸衰竭43例,异位妊娠并休克5例,酒精中毒4例,农药中毒12例,其他8例。
1.2方法
1.2.1转运前风险评估及告知 医护人员在转运前应该对需要转运的急危重患者进行病情及转运途中风险的评估,具体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大小、静脉通道、各种导管、气道支持、有无活动性出血及部位、头部脊柱有无损伤、是否需要特殊、移动患者方式、安全保护、转运床、各种监护设备及呼吸机的运转是否正常等,事先必须检查监测仪器的电量,确认其电量能够保证整个转运过程的使用。对于每个转运的危重患者都进行心电监护检测心律、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对于需要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配备便携式呼吸机并保证其性能正常。转运途中应使用配备转运急救箱,急救箱内应包括紧急插管设备、简易呼吸气囊、急救药物等。
在转运前要与家属做好沟通交流,告知其转运的必要性及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使其理解转运途中可能出现风险的不可预知性及严重性[2]。转动过程前确保转运车完好,备齐急救药品、物品,包括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便携式监护仪等,充分做好转运准备[3]。转运前与各个相关部门做好沟通,争取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以缩短转运时间、降低风险。使有关科室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或得到有效的治疗。
1.2.2转运中对病情的观察及处理 转运途中一定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充分的气道保护;对于烦躁或疼痛者要给予充分的镇静镇痛;所有需要转运的危重患者均建立2条以上静脉留置通路。有气管导管者,注意观察导管刻度以避免导管移位或滑脱。保持患者处于舒适,在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暖。搬运患者时,医护人员动作轻稳,防止碰撞等发生,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在转运前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对意识清醒,不能说话的患者,可用手势、眼神或写字等方式与其交谈,了解其需要。在转运过程中,护士要保持有条不紊,使患者及家属感到有足够的安全感,做到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2.3转运后的交接 转运后,急诊科护理人员应与辅助科室人员或病区的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仔细交接,避免由于对患者病情的不了解延迟治疗或抢救时间,保证患者护理的连贯性。在检查过程中,必须有1名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全程看护,防止各种管路仪器的脱落。同时,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应与病房医护人员详细交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检查项目、化验项目、输入药物情况、各种引流管、伤口情况、应用止血带情况、皮肤情况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院内安全转运,途中呼吸骤停1例,占0.35%,经急救处理后好转,未发生1例转运途中管道脱出、输液中断、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未发生一起医疗纠纷。
3 讨论
急诊科通常是医院的风险最高的科室。对于急诊中病情危重的患者通常无法自主的活动来进行检查或治疗,通过院内转运是主要途径。在转运过程中由于病情的不稳定性以及监测体征、急救条件受限等因素,十分容易导致患者在转运的过程中出现各种意外事件、甚至死亡。这也是造成急诊科是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发生的高风险科室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的当下,如何建立有效且妥善的医患互动,保持良好医患关系,做到共同承担风险,是减少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护理配合在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转运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对所有急救药物和器材进行全面、彻底地检查,对患者身体状况和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针对可能出现的转运过程中的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和应急手段,若发现任何异象,要立即进行应急处理。在转运完成时的交接一定仔细谨慎,交接双方应详细了解转运前患者的病情、目前状况、已实施的急救措施和所做的相关检查等情况。
充分的交流是避免纠纷发生的关键点,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或其家属的沟通,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使其冷静地接受和配合各项护理操作,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避免由于不必要的沟通障碍而引起医疗纠纷。
4 小结
随着急诊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提高,急症和各种意外事故有明显增加趋势,急诊抢救室给予及时的急救措施,如何安全地转运急危重患者成为急救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本研究涉及到的急诊科危重患者,在细致完善的护理条件下实现了安全转运,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使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提高了急诊科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秦霞.急诊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11):3072-3073.
【关键词】急诊室 安全隐患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31-02
1 护理安全的概念及意义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从广义的角度和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看,护理安全还应包括护士的执业安全,即在职业过程中不允许可承受范围之外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确保护理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永久性课题,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2 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
2.1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的核心。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地落实“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护理管理者缺乏对被管理者身心因素的分析导致下属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对病人态度生硬,是造成护理隐患根本原因。
2.2 接诊分诊处
分诊护士理论知识缺乏,经验积累不足,只询问病人症状,没亲自给病人做体检,导致分诊不准确,使病人认为各科间“踢皮球”;分诊护士缺乏耐心解释或解释不当,冷淡、语调过重,原本合理的事也让患者产生疑惑,易引起病人不悦而引发纠纷[1]。
2.3 抢救室
抢救用物准备不齐全,急救车内药品、物品用后未及时清点及补齐,抢救仪器无定时检查及保养,专人管理但只是流于形式,影响抢救工作开展。护士专科理论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 抢救危重患者时应急能力差,对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简易呼吸器等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给患者家属带来不安全感和不信任[2]。患者病情突变,医生不在场,护士不能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4 观察室
由于观察室病人周转快, 病人擅自调换床位,护理人员粗心大意? ,随意简化操作程序[3],易导致打错针,换错液体或液体漏输。换液体时,有配伍禁忌的两种液体之间未用生理盐水冲管致输液管内出现絮状物,不注重巡视,液体外渗时未及时发现;没有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调滴速,输液速度过快,出现病人不适或病情变化,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或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发生输液反应。
2.5 设备设施因素?
设备、设施使用不当或现存的设备设施不能满足患者需要。基础设施不完善病床无护栏、无摇床、输液架升降失控,水管电线老化,插座不牢,卫生间无挂钩、地面潮湿,损坏的摇床、轮椅,没有及时修理,也没有醒目的标志。
2.6 急诊转运
危重患者在转运、检查中存在很大风险[4]。由于急救工作的特殊性,常由护工和家属参加搬运工作,他们往往忽视患者应取的正确,对疾病缺乏预见性判断,在没有掌握搬运的适应症,缺乏仔细、认真体检及初步处理的情况下,急于将患者向车上搬运;搬运环节没有医务人员的陪伴,致使患者在辅助检查时或返回急诊科的途中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等险情,严重时使患者失去急救机会;或搬运时只求速度,多人搬运时动作不协调,采用拖、拉、推等动作。对保护颈椎的意义不重视,使一些伤势并不严重的伤病员,在错误的搬运中因颈椎错位而伤势恶化或导致终身残疾。
3 安全护理管理与防范对策
3.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质量检查与考核制度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三级护理安全监控网,健全和完善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操作常规和应急预案,保证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及安全有效。
3.2 加强法律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制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必须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护理风险教育。在急诊管理中, 护理人员应该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较密切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病人和自我保护,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第一、服务第一、病人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将差错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
3.3 加强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训练有素的专业急诊护士,必须经正规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具备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熟练掌握急救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能配合医师开展各种危重病人的急救和护理工作,急诊科护士应加强“慎独”修养,增强“自律意识”,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3.4 急诊抢救室的各种急救药品,物品、设备到位,完好备用
要求每班都要认真检查所有的抢救仪器,确保抢救仪器完好率达100% ,所需物品准备充足,切实做到“四定、三及时”,以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紧急抢救时护士要沉着冷静,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准确无误的执行医嘱,口头医嘱应复述两遍,保留急救时用的空安瓶以便抢救后核对。对于病人或家属拒绝接受的检查和治疗,要请病人或家属在病历上签字以便确认。
3.5 把好设备质量关?
认真完善基础设施,陈旧的护理设施要更新,损坏的物品要及时修理,在修理前有醒目的标志提醒病人不要使用,护士要加强对设备的治理,使设备状态良好,创造一个有安全保证的工作环境。
3.6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
医护人员在转运病人前应与接收部门联系并充分交流,确保接收部门已获知病情并做好准备,搬运前应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风险,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并根据病情备齐相应的急救药物和器材,转运前应设计最佳路线;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转运前准备和预处理;正确实施转运;做好交接管理。整个搬运过程有医护人员的参与与陪伴,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
4 小结
护理安全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需要,护理安全应该得到每个护理人员及管理者的重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风险教育,人人都要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为安全护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洗少亮.门诊输液室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5):576.
[2] 刘黎艳.22例涉及护患纠纷争议案的原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69.
【关键词】急诊安全;隐患;管理对策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急诊患者具有快速性、突发性、艰巨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是护理风险高发的科室。所以在急诊工作中,普及护士法律法规教育、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强化安全意识,以病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是临床护理管理者需要探索的课题。现将急诊护理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报告如下:
1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病人因素随着《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患者和家属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越发增强。急诊病人病情危急,家属对急诊医疗的期望值特别高,对病情等相关情况不够了解,一旦发生意外病情变化,家属无法理解,往往迁怒于护理人员,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1.2医患因素医患沟通不充分,急诊科就诊的多为急重病人,护士由于忙于紧张的护理工作,不能耐心地听取和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不能及时告知所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病情交代不够清晰或对患者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能引起重视等,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一旦诊疗效果不佳,极易发生纠纷。
1.3护士因素
1.3.1制度落实不到位护士不认真遵守操作规程,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三查七对不严格,交接班制度不落实,安全防护不周到,护理记录漏记、错记,抢救前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甚至推诿不及时处置,延误病人的诊治与抢救,出现医疗差错,形成纠纷。
1.3.2专业技术不过硬目前急诊护士普遍趋于年轻化,护理技能不熟练,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明显不足。护士在抢救中不能一针见血,反复穿刺;心脏骤停的病人不能马上建立人工气道;洗胃时胃管插不进去;患者病情突变时护士不能采取相应的有效急救措施。
1.3.3法律意识淡薄近年来随着普法教育的开展,患者用法律来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在急救过程中急诊医务人员只注重抢救措施和护理技术操作等是否及时到位,往往忽略了相关的临床护理观察记录,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佐证材料,为日后的纠纷埋下隐患,如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病情描述不确切、医学术语用词不当、病情动态观察记录及用药后效果观察记录不及时等。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一旦作为证据时,经不起法庭推敲,成为医疗纠纷的焦点,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2护理管理对策
2.1健全急诊风险管理机制建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落实护理三级管理体制,实施护理质量监控,定期分析护理现状,找出护理安全隐患,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对已经发生的风险,组织及时的申报、控制和规避,做出妥善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成本。
2.2规章制度的实施与管理①成立护士长及护士骨干组成的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对护理工作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突出以预防为主的原则。②狠抓易发生差错的重要环节:抓好关键人—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欠缺的护士;抓好关键制度—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抓好关键时间—节假日、双休日、中午班、夜班、人员少工作忙时、交接班时。③加强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中是举证倒置的重要依据。抢救危重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抢救后六小时内据实补记。每天由专人核对抢救室的时钟,使抢救时间、仪器记录时间及护理记录时间一致。④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持护理人员数量适宜,各层次比例适当。实行弹性排班,避免护士因超负荷工作引发安全纠纷。实行护士长跟班制。⑤保证危重病人的“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实行先救治后交费的救死扶伤原则。
2.3加强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如:《医疗事故处罚条例》,《护士条例》等,在护理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病人第一”和规范护理操作的理念,把护理风险与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和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转变护士对岗位职责的认识态度,积极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和医院的合法权利。
2.4护患沟通、加强修养、优化服务急诊科护士要善于和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病人进行语言情感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加强慎独精神和自律意识,面对病人及家属的负性情绪及过激的言行要给予谅解,要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并提供人文化、优质化护理服务。
2.5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急救技能结合本科室护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护士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急救技术训练,使每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各种急救基本理论、操作技术、监护技术和抢救流程,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使全科护士得到实战性训练。
2.6各种药品、物品、设备的管理认真做好交接与管理工作,切实做到“四定、三及时”,即定位放置、定人保管、定数量、定期消毒;及时检查、及时补充、及时维修。确保药品、物品、仪器完好率备用,以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体会
现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的护患关系已经逐步发展为“共同参与型”。因此护士必须具有识别不同病情、与不同层次的病人沟通的能力。面对复杂的情况,急诊护士还应有预见突发事件的能力,利用各种条件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以确保医疗安全及医疗活动的正常进行[1]。
【关键词】手术室 急诊手术 安全隐患护理管理
不同于择期手术,急诊手术风险大,存在不可预料性,病情紧急性,状况多变性三大特征[1],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均高,抢救时间紧迫,易使工作出现漏洞。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多,为此,对急诊手术进行安全护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于2010起对急诊手术进行安全护理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完成急诊手术1438台,其中前3位为普通外科412台,骨科325台,妇产科316台。从病种分析:全身多处刀刺伤,胃肠穿孔,外伤性骨折,宫外伤、急性阑尾炎,颅脑外伤,高血压出血等急诊手术占总数的80%。无死亡病例,所有手术均顺完成,无一例差错事故。
2 安全隐患
2.1手术风险大 急诊手术中有相关一部分危重病人如车祸作伤和工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高血压脑出血中有些患者为饱食、醉洒状态下,不同于常规手术严格术前禁食、术前准备不够周全手术用物准备不完善,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性。
2.2院内感染几率增加 急诊手术是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在急诊条件下施行手术,可因术前清洁不充分,存在开放性创口,术者为及时抢救伤患而不规范洗手等多方面原因而削弱灭菌效果;另一方面,创伤病人容易引起炎症反应异常,出血病人因血容量下降,机体防御力下降等因素,增加了感染的危险;为抢救患者,巡回护士频繁出入手术间,手术间门开闭次数增加,手术室空气净化效果减弱,影响了空气洁净度[2]。急诊手术患者未做术前常规检查,在术中,医护人员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分泌物,在术中也极易被锐器剌伤,也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
2.3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与手术发展之间有一定距离。
2.4查对不全面。
2.5手术护理记录不完善。
3 管理方法及措施
3.1完善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 此为建立质量管理的前提,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规范护理操作,始终把安全操作放在首位。要求护士长规范管理,重视夜班护理工作安全,实施“人性化”管理。根据急诊手术护理的工作特点,合理编班,定期召开护理工作会议,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进一步完善科室相关管理规定,使不安全隐患杜绝在萌芽状态。
3.2增强防护意识,减少院内感染
3.2.1加强手术人员管理 严格要求入室的人员数量及着装,手术间固定存放常规一次性物品,充分准备特殊物品,减少巡回护士频繁出入手术间次数。
3.2.2加强自我防护 对于每位急诊病人都视为高危病人,按标准预防进行每一项操作,严格执行术后物品处理程序。
3.2.3加强环境管理 对急诊手术患者尽量安排在离手术室入口较近处。
3.2.4加强对患者的管理 将由绿色通道接送到手术室的患者,根据病情选对在术前接受进行初处理,包括更换病人衣裤等,对术中患者的呕吐物,肠内容物等及时清除,封闭入袋,减少对手术间空气的污染。
3.3强化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手术配合质量 只有具有较好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高质量地实施护理。为此,我们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掌握各种新设备新仪器的使用的使用,同时针对急诊和危重病人手术配合及抢救进行规范操作。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充分认识自己的职责,在急救中始终把病人利益在首位。
3.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认真核对每台手术,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始终把安全医疗放在首位。例如手术患者的十二查对;主刀医生、巡回护士、麻醉医生三方再次确定手术部位;术中切下的组织标本按规定程序来执行,做到每一项都要有签名,责任到人。
3.5严格规范手术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手术护理记录单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文字反映,作为客观病历资料,具有法律效力。手术室护士应高度重视手术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术语要规范,字迹要清楚,数据要统一,术中抢救及更改手术等特殊情况记录应及时、客观,巡回和洗手护士核对器械、敷料无误后签全名。
4 小结
急诊手术是手术室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对急诊手术护理实施安全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在手术急救过程中,完善流物的抢救程序,熟练的操作流程和合理的人员配置,护士高度责任和使命感,是确保手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和环节。
参 考 文 献
1.1人力资源不足,护理力量薄弱
基层医院的护士流动性较大,轮转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人员较多,参加急诊抢救护理的经验少,遇到病情严重危急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心理紧张,不能很快的进入抢救意识和角色,不能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急能力弱,耽误了抢救患者的宝贵时间。而护理人员不足,排班不合理,又会导致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容易出现紧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容易出来护理差错或纠纷。
1.2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任务重,种类多,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大多数都是超负荷工作,所以不认真书写所参与的抢救和转运工作,导致护理记录不全,或不准确填写和任意涂改。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对护理纠纷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
1.3护患之间沟通不当,患者及家属要求高
急诊科往往都是病情危重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清,患者及家属常常表现出烦躁、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有些过激反应,会向护士反复询问病情及提出一些要求,由于一些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沟通技巧或沟通不当,不能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可能引发护理纠纷。
2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加强责任心,增强法律意识
急诊科是病种多,病情重的科室,也是医疗纠纷高发的科室。随着现代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也越来越关心护理质量的好坏,导致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升高。急诊科护理人员要提高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维护护患之间的合法权益。科室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制度,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观念,严格按照规则制度执行各项操作,做好护理记录。高年资的护士要指导低年资护士,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服务意识,为患者提高优质的护理服务。
2.2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防范措施
要认知执行急诊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根据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急诊护理缺陷防范措施,建立和完善各项护理安全质量监控工作,规范各项操作流程。急诊科设立护理安全防范小组,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等,定期检查护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定期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考核,从中发现护理不安全的隐患,做到及时杜绝或预防,提高护理安全质量。
2.3加强技术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随着现代急诊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人员不断的更新知识,提高知识贮备。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准确的判断病情,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为抢救患者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基层医院低年资护士较多,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针对的培训,提高其基本技能和抢救操作技能,定期进行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积累专业理论知识。
2.4合理排班,做好交接班的管理工作
由于急诊科的护理人员流动性,要根据急诊科的工作量和护理人员结构,实行弹性排班,将年资高中低的护理人员有效的搭配,在患者就诊高峰时段多安排一些护理人员,避免出现超负荷的工作情况,改善夜间患者多,护理人员少的不合理局面。主班护士要查对所有的抢救药品和抢救仪器,确保急救物品的齐全完整,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做好应急准备。
2.5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消除护理纠纷的隐患
在急诊护理过程中,护士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对一些反应过激的患者及家属应心平气和的解释,不与患者发生正面冲突,用轻柔的语言安抚他们的情绪,对于要求高的患者及家属,应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能满足的要耐心细致的解释,用实际行动来感动他们,提高他们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进而消除护理纠纷隐患。
3总结
[关键词] 急诊科;安全隐患;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8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84-01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是高风险科室之一,病人流动快,病种不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病情难辨多变的特点,是集抢救、急救与一般门诊治疗为一体的特殊科室。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法律意识、维权观念的增强,医院安全问题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更不容忽视。医疗不良事件不但造成患者及家属的重大损失,而且导致医院社会信誉下降,患者群体的安全感丧失。急诊作为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是医疗纠纷的易发地。急诊科护理安全自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急诊科护理安全的管理,防范安全隐患,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才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本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上报的24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分类,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2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有:护士责任心不强、沟通不到位、查对制度未执行、护理技术问题。
2.1 护士责任心不强6例 护士不严于职守,低年资护士缺乏责任心,理论基础差,业务水平较低,此类护士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护理操作,她们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第一印象,对病人的病情掌握不够。此外,此类护士还常会出现不按时巡视病房、工作思想不集中、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差、与同事之间的协作不充分、不了解某些药物的治疗目的和效果等情况,因此易发生低级护理差错。
2.2 缺乏认真执行核心制度的严谨精神5例 护理核心制度是指导护理人员工作的准则[1]不认真学制度,不能严格按照护理核心制度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会因工作忙乱、情绪不稳定、在执行中受外界干扰及一些特殊原因而造成查对不认真的情况。如:不能做到三查八对、随意执行口头医嘱、巡视不到位、交接班不彻底、对患者病情未能充分评估等[2]这些都给护理安全留下隐患。
2.3 护理技术问题3例 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多,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时限紧迫,需争分夺秒、强化时间观念,赶在“时间窗”实施救治目标。由于急诊专业的迅速发展使护理工作需要不断地适应变化,护理模式和观念的转变、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的不断开展,使护士感到所学的知识不能满足其工作不断变化的需要[3],另外急诊科在医院是一个跨各临床专业的科室,一些护士由于未能不断扩充新技术、新知识,难以胜任日益更新的临床护理.而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欠缺,专业技能不高,对危重患者的预判能力差,使用抢救仪器生疏对“五机”的操作不熟练,在抢救患者时会手忙脚乱、达不到争分夺秒、延误了抢救时机,易造成医疗纠纷隐患。
2.4 沟通不到位6例 缺乏护患沟通技巧,据统计,目前医患纠纷中,有80%的医患纠纷与沟通不到位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4]护士往往忙于各种治疗和护理,忽视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不能耐心接待患者;没有认真履行告之义务,各种护理操作前告知不到位,使患者不能充分了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及不良反应。如在抢救患者时言行太随意,同时缺乏耐心,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解答简单、生硬,或者主观地使用“没事”、“挺好的”等语句敷衍,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迫切需要治疗的心态有差距,很容易产生反感而发生护理纠纷。又如门诊心功能不全或肺炎的病人,会嫌液体滴速过慢就擅自调快输液滴数,人为的加重心肺的,负担而造成护理安全隐患。
2.5 患者因素3例 急诊医疗场所中车祸、自杀、斗殴、意外死亡事件较多,患者及家属往往情绪激动,难以配合治疗,甚至故意借机谩骂、殴打医护人员;另外有些酗酒患者的无理取闹;极易产生护理纠纷。
2.6 其他因素护理人员编制不足1例 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的相对匮乏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急诊护理人员编制不足。遇到群体性紧急抢救时,无法保证在短时间内达到人员足够充足,这势必影响急救质量和速度。如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医生会同时下达多个口头医嘱,护士的每一项操作都需要一定时间,此时在场的患者家属就会认为护理人员数量不够,从而易产生纠纷。
3 管理对策
3.1 加强责任心,定期进行安全教育 对责任心不强造成差错的护士,给予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追踪监督。学习相关护理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明确了护理记录的法律效应,急诊护理文件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的主要依据。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存档[5]
3.2 加强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 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沟通技巧培训,掌握沟通技巧,在语言沟通的同时要注意语速、表情、语调、语气等,谈话时言辞要得当。建立护患沟通制度,维护护患双方利益。医学是高科技、高难度、高风险的学科,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医护人员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建立护理告知签名制。向病人或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处理技巧,使他们明白各项操作、检查等护理工作均存在已知或未知的风险因素,让病人明白既然要求接受医疗服务,就有可能受到损害的风险。为防病人输液时求快心情,我们采取不是医嘱要求滴快的药液,都用51/2的针头输液,同时加强巡视、加强沟通。有效的防范了安全隐患。
3.3 加强核心制度的落实 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指南,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进行正常护理工作的保证。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重要因素是减少护患纠纷的关键[6]。
4 小 结
急诊科作为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医疗纠纷的易发地,通过增强全科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落实核心制度,增进护患沟通,加强法律意识,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急救护理质量,从而有效地降低医疗风险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6-118.
[2] 陈德芬.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策略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7):91-92.
[3] 吕冬梅,陈京立,刘雪松.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64.
[4] 詹碧华.沟通是架起医者与患者之间的桥梁[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3):58-59.
【关键词】急诊;安全隐患;护理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急诊科具有快速、突发,不可预测性等特点,是护理风险高发的科室【1】,而医疗行为是一项复杂性、高风险性行为,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针对急诊科护理不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1 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从患者的角度
1.1.1法制观念增强
随着《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的颁布实施,患者和家属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急诊病人病情变化快,工作预见性难,容易造成工作忙乱,医务人员态度急躁,解释工作不细致,处理上不及时,记录上不完善,常规护理不到位,是产生护理纠纷的导火索。
1.1.2期望值过高
急诊患者病情危急,家属对急诊医疗的期望值特别高,同时对病情不够了解,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家属无法理解,易迁怒于护理人员,引发医疗纠纷。
1.2从医患双方的角度
1.2.1 医患沟通不充分,服务态度生硬
来急诊科就诊的多为急重病人,他们往往表现出心情烦燥,且痛苦不适,其家属也表现为情绪紧张和激动,他们此时需要的是关爱、体贴和安慰。护士由于长期的紧张工作,缺乏同情心,对病人态度冷漠,不能耐心地听取和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不及时告知所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病情交代不够清楚或对患者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等,极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一旦诊疗效果不佳,极易发生纠纷。
1.3从护理人员的角度
1.3.1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用法律来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而急诊医务人员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除患者的病痛和抢救患者的生命,从而只注重抢救措施是否及时到位、护理技术操作是否及时到位,往往忽略了相关的临床护理观察记录,重做轻记现象比较普遍,如记录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对病情变化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记录不及时等,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在医疗纠纷中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1.3.2规范制度落实不到位
急诊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最高的一类就是不落实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如抢救前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或是抢救后不及时补充,使得抢救工作忙乱而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表现在执行医嘱、进行各项治疗前不认真进行“三查七对”,交接班不认真,巡视不到位,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安全防护不周到,护理纪录不认真或漏记、错记, 抢救器械不及时消毒等。
1.3.3专业技术不熟练
目前急诊护理人员趋于年轻化,工作年限短,临床锻炼少,缺乏工作经验,护理技能不熟练 ,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明显不足,有的缺乏对复杂病情的判断能力和预见性,有的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有的缺乏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对各种基本技术操作不熟练, 静脉穿刺不能做到一针见血,洗胃前胃管插不进时,急救药品使用不及时,对病情观察不仔细,患者病情突变,医生不在场,护士不能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家属有可能认为是护士技术不过关,延误了治疗,增加了病人痛苦。
1.3.4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多采取先紧急救治,后建立病历文件,在急救过程中,护士不能完全做到将各时段的病情及落实的护理措施记录下来,往往事后补记,造成护理文件书写不及时,不全面,缺乏真实性,记录时间与治疗时间不一致,有时使关键的内容漏记等。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在医疗纠纷中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2 护理管理对策
2.1加强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
高度重视,加强安全管理的教育,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罚条例》,《护士条例》,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每位护士学法、知法、守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积极主动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和医院的合法权利。出现安全隐患,及时加强防范,每月定期进行差错事故分析讨论,制定防范措施。
2.2规章制度的实施与管理
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医疗事故及纠纷的良好基础,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的保证,完善护理部领导下的层级管理机制,严格把关,建立信息反馈制,强化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狠抓易发生差错的几个环节,如突发事件、节假日、交接班时、护士新上岗等,成立护士长及护士骨干组成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对护理工作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对检查中出现的护理缺陷及时组织讨论,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减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突出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2.3加强护患沟通,优化服务质量
尊重患者的权力,患者的权力包括医疗护理保健康复的享有权,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同意权,自由选择权,享有隐私权,监督自己医疗护理权益的实现权,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充分尊重病人的这些权利,对护理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应有预见性,自觉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关心体贴病人,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善于和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病人进行沟通,通过语言情感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2】,面对病人及家属的负性情绪及过激的言行要给予谅解,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2.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每月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反复训练专业急救技术,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每一位急诊护士都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急救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能配合医生开展各种危重病人的急救和护理工作,同时,还必须掌握各种急救的监护技术。
2.5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
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中是举证倒置的重要依据,树立证据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把好抢救记录文书的质量关,抢救危重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把就诊时间、抢救时间、生命体征、抢救用药情况随时记录在草稿本上,后在六小时内据实补记。每天由专人核对抢救室内的时钟,使抢救时间、仪器记录时间及护理记录时间一致;护士长每天检查危重病人的护理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传达到每一位护士,每月护理查房时将记录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整改意见,纠正护理文书中的潜在护理风险。
2.6急诊抢救室的各种药品、物品、设备管理:
急诊科是一个应急部门,认真做好抢救仪器设备的交接与管理工作,急救物品、器械、药品要时刻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要求每班都要检查所有的抢救仪器,抢救药品,确保仪器完好率达100%,所需物品准备充足, 抢救仪器设备的管理,要做到责任到人。
2.7营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在加强检查督促的同时也应给护士人性化的关爱,合理排班,新老搭配,帮助解决护士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3 体会
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护理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 【3】,护理管理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在护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医患沟通,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护理安全隐患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只有从管理的角度对各种安全隐患进行预测和防范,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安全隐患,才能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周秀华,张静.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 3]
1.基本概念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可能发生的让患者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伤害的风险。这类风险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护患关系,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伤害和痛苦,给医院的声誉造成损害,造成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2.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2.1医患关系不和谐是产生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法制观念的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在就医中,医护人员不经意的一句话或常规护理的不到位是产生护理纠纷的导火索。加上现行的医疗体制正面临新的形势,病人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一旦达到期望要求,就容易发生纠纷。
2.2护理人员业务技术还需提高
一方面,目前护理人员趋于年轻化,工作年限短,专业技术不很熟练,处理医护问题的综合能力明显不足,有的缺乏对复杂病情的判断能力和预见性,有的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有的缺乏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但她们实际上都已成为一线工作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在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直接接触病人的时间很长,且工作繁琐、单一、具有重复性,加之人员紧缺,普遍超负荷运转,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差错。在一方面,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诊疗仪器不断问世,使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技能跟不上医疗技术发展的节拍。
2.3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不强。
患者在院内发生意外,很多情况是护理人员上班脱岗,睡班或延误、遗漏治疗、执行医嘱错误、患者病情观察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人常会发生恐惧心理,家属紧张焦虑,而护理人员由于长期紧张工作,缺乏同情心,不能耐心地听取和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未及时告知所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病情交代不够清楚或对患者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等,服务态度生硬,解释不仔细,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满,从而激化矛盾,发生冲突。
2.4 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不到位。
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落实是导致急诊护理差错和事故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中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当患者多、工作忙时,就私自简化操作规程,表现在执行医嘱、进行各项治疗前不认真进行“三查七对”、交接班不认真、巡视不到位、抢救物品不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不及时消毒等等。
2.5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用法律来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而急诊医务人员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除患者的病痛和抢救生命,从而只注重抢救措施、解除患者痛苦以及护理技术措施是否及时到位,往往忽略了相关的临床护理观察记录,“重做轻记”现象比较普遍,为日后的纠纷埋下隐患,如记录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护理文书不规范、对病情变化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记录不及时等。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在医疗纠纷处理中也将承担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3.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3.1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理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高质量地实施护理。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结合单位需要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反复训练专业操作技术,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鼓励广大护理人员多渠道学习业务,使其毕业后的研修制度化,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科的发展,从根本上防止技术性护理缺陷的发生,有效地减少失误,做到护理到位、患者满意。
3.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都是长期临床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甚至是用患者的生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每个护理环节都必须遵循操作规程,稍有大意都可铸成大错,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也会给护理人员本人带来终生遗憾。因此,要求每位护理工作者都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慎独精神,认真实施护理计划,严格准确执行医嘱,进行“三查七对”,力求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