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儿科护理改善项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

篇1

【关键词】民营医院;儿科;护士;主动离职;原因;对策

全球护理事业一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长期并将持续存在的护士短缺,这种短缺已经达到危机水平[ 1 ],目前,在我国护理人员流失现象十分严峻,流失人数逐年增加,流失渠道不断增多,流失手段多种多样[2]。由于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儿科护理人员很难突出自身的工作价值,加上压力过大,丧失工作热情选择离职,笔者就此对苏州九龙医院新生儿科3年多离职的护理人员进行电话及上门问询,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0名护士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10人,护士17人;年资1~3年者11人,3~5年者13人,6~8年者6人;中专程度者12人,大专程度者18人。

1.2 方法对主动离职护士进行深度访谈。

3 原因分析

3.1 心理压力过大 由于护理人员是维系医院和患者关系的重要角色,在医院方面来看,需要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良好沟通,让患者更好的按照医院的治疗计划配合治疗更好的完成治疗,而从患者方面来说,希望护理人员能够将自身的意愿反馈给医院来为自己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需要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患者直接面对的就是护士,同时由于一些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导致护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同时,儿科护士还要经常面对患儿家长的某些冲动性言行,造成护士的精神心理压力较大而产生离职意向。当护理人员的行为和期望值之间存在过大差距时,各方面的否定都会给护理人员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缺乏工作成就的鼓舞就会导致护理人员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选择离职。

3.2 劳动付出得不到满意的回报 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超过90%以上的护理人员都对自身的待遇表示不理想,而且由于儿科科室的特殊性,体检项目较少,儿童用药通常是根据体重来考虑剂量,往往用量比很多,从效益方面而言很难为医院提供很大的经济效益,科室的经济效益低下也就导致了科室内护理人员的待遇较差。从工作量而言,儿科护理工作者的工作量不亚于成人科室,甚至有所过之,虽然说工作意义和工作报酬之间不能用比例的关系来进行说明,但是当过多的付出无法得到的回报不能实现心理上的满足时,护理人员往往选择了更好的工作方向,放弃了医疗行业。。

3.3 领导的管理和支持因素(1)从儿科工作的特殊性来看,儿科科室不能为医院提供好的经济效益甚至给医院造成负担,这就导致儿科得不到管理层的扶持和重视,从小的层面来看就是直接影响到了儿科科室内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发展前景,甚至会给儿科工作者造成被遗忘的错觉,加上科室人员偏少,上夜班的频率增加,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作息,使得护理人员往往与家庭发生冲突,缺乏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下,护理人员往往会选择离职。(2)从管理层面来看,护理人员不能处理好工作压力对自身造成的影响,往往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自我调节能力,从工作时间和工作量而言儿科护士与其他科室并没有什么不同,特殊患者群的压力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应当考虑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重视职业特殊性,培养护理人员学会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3]。

3.4 专业因素(1)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计划生育的实施导致每个家庭都几乎只有一个儿女,这就导致了儿童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一旦儿童生病住院家中的各方面注意力都被吸引,不但会有大量陪护人员同时也会造成医疗环境的复杂,加上儿童表达能力较差,和护理人员进行交流的多为患儿家属,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患儿,产生医疗误差,而医疗效果又对患儿家属造成影响,家属会给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的压力甚至发生冲突。(2)儿科科室的用药特殊性要求护理人员在配药、用药过程中都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防止出现差错,在执行每项护理操作时都必须反复的计算防止出错。在静脉给药时由于儿童的静脉血管较细,穿刺容易出现失败,不但患儿会因为疼痛哭闹,患儿家属也会产生抱怨、烦躁等情绪,不但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工作心态,如果处理不恰当甚至会引起纠纷,因此在执行护理操作时有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在长期的紧张状态下容易产生心理疲惫。而表中80%的被调查者也肯定了这一观点。有研究表明[4],儿科护士大约有三成患有失眠、头痛、胃病、甲亢、腰椎间盘突出、肾病等。

4 相关对策

4.1 首先要从管理层面重视起儿科工作,儿科科室既然是医院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那么就不应该只重视其经济效益,也同时应该重视其为医院带来的社会效益,儿童的健康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点,从这一点出发来提供对于儿科护理人员的重视,安排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儿科护理工作者的权益,鼓励护理人员不断进步,创造更好的在职学习条件,改善心理素质,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增强其责任感和工作信心,在奖金分配方面也应当重视儿科护理人员的需求,在儿童节时安排一定的活动项目,不但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好感,同时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放松护理人员工作紧张感的目的。

4.2 护士长管理水平提高目前临床护理管理大部分仍停留在经验型管理即传统管理模式上[5],护士长应当以身作则,给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工作风貌和工作标杆,通过排班时间和奖罚制度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会过于疲惫。在护理管理中,管理者应经常和护士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护士离职的意向,采取改善措施,降低护士的离职率。

4.3 心理状态调整 首先要在整个排班方式中注意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的夜班环境给护士们造成太大的工作压力,鼓励护理人员多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培养护患感情的同时也让护理人员更好的了解患者的需求,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促进护患关系,改善工作压力,达到共同配合的目的,这也是减少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4.4 创造温馨环境 创建有特色的儿科病房,把房间内用彩色的卡通图片和玩具进行布置,体现出病房内的童真、童趣,缓解患儿紧张情绪和恐惧感的同时也给患儿家属反映出了一种关爱和亲切的信息,提高护患之间的协作关系,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的同时也通过环境因素来缓解护理人员的紧张状态。

参考文献

[1]Tai.TW.BamesI。Robinson CD,Review of nursing b11-novdJl,research,1977一1996.SocSci Med。1998,47(12):1905―1924.

[2]唐缪。刘毅。周艳阳,等.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8(2):108―110.

[3]宋爱琴,齐爱华,姜亚平,曹荣西安市儿童医院护士离职意向分析,中国现代护理杂志2009年第15卷第16期。

篇2

1.1研究对象选取

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儿科患儿为观察组,共154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73例,年龄为1.5~14岁,平均年龄8.5岁,住院天数5~29天,平均14.7天;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儿科患儿为对照组,共147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68例,年龄为1~13.5岁,平均年龄7.4岁,住院天数4~32天,平均16.3天。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等方面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儿科患儿家属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家长对儿科护理的需求,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选取集中度高的项目,同时结合自身临床护理经验及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人性化护理方案。人性化护理方案包括:

(1)改善现有病房的住院环境,注意保持儿科病房干净、整洁,在规定允许范围内增加适合儿童的装饰能够帮助患儿适应新的环境,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2)注意加强患儿与家长的沟通。患儿由于处于智力的发育期,语言表达能力差,对治疗承受能力不强,传统的护理方式常引起患儿对治疗的抵触,不利于治疗。

(3)定期进行相关疾病及护理知识的科普宣传,鼓励患儿参加交流。通过相关疾病知识的交流增强患儿家属对疾病及治疗的认识,提高护理能力。并通过患儿间的沟通交流树立其勇敢、配合治疗的信心。

(4)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护理知识培训、儿童心理学培训、医患关系培训等。在提高其基础护理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综合护理能力。在2014年收治的患儿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方案,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及医患纠纷统计。与2013年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对护理水平、沟通效果、病房舒适程度、患儿配合度、家长放心度的调查,共20题,每题采用1~5分制,由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我们认为分数大于60分的为满意,低于60分的为不满意。

2结果

患者满意度2013年为85%,2014年为91%,医疗纠纷或患者投诉率2013年为6%,2014年为1%。2014年护理质量显著优于2013年(P<0.05)。可见,在儿科实施人性化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3讨论

篇3

【关键词】 儿科;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67-01

近几年以来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医学水平不断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医疗护理方面的要求也在随之提高。在2010年的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的感召下,我院于2010年12月份开始制订并实施了有关优质护理服务的有关措施[1]。通过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我院护理工作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特别是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更令人满意,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患儿:其中有80例为2010年12月前没有接受过我院有关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的患儿,在此基础上选取2010年12月后接受了有关优质护理服务护理的患儿80例作为对照,这样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研究对象数共计160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的患儿其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情况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本院制定、实施的优质护理服务主要通过相关的活动计划来对护理活动进行改善、再造、规范医护人员之间职责划分。以有关的文件为标准,找出护理工作中的欠缺之处进行努力的整改,将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贯彻并落实下去[2]。在职责细分的基础之上,保证我院的儿科患者得到系统、全面、高效和优质的护理服务。

1.3 观察指标 借鉴有关资料的满意程度调查表对本院患儿接受护理服务的情况进行相关调查,总分满分为100分,每项得分满分为20分,包括在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健康教育宣传和按时治疗这五个项目的内容。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组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平均数±标准差也就是χ±s的形式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和T检验的形式来对有关差异进行比较,P

2 结 果

2.1 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调查表各个细化指标的具体得分情况 见表1。

2.2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的护理质量调查情况 见表2。

2.3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儿及其家属的总满意度调查评分情况 见表3。

3 讨 论

实施优质护理后,主要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3.1 护理工作方面的改善 护理工作方面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如下的几个方面:①查房时间的规范化,查房时间的规范化(交班前15min)后,可以有效的巩固治疗、护理的成效。②认真的查房,通过认真的查房可以及时的了解到患儿的病情的进展情况,这样可以为相关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依据。③护理过程中的管理,主要是切实的做到将护理的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使患儿及其家属可以及时找到护士,减少纠纷的发生[3]。

3.2 护理质量的提高 ①因为在优质化护理服务过程中,因为责任制的实施以往少数护士面对很多家长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患儿及其家属在入院治疗的初期就能得到护理人员的热情帮助、指导,消除了患儿及其家属焦急、不安的情绪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医疗纠纷和投诉发生的概率。②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患儿的病情得到了连续的观察,患儿得到了良好的、及时的病情评估,体现出了医疗护理的连续性和及时性。③通过医护人员主动地巡视病房,通过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需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实现了无呼叫情况下的巡视,使得护理的质量有了可靠的保证。

3.3 人员素质的提高 通过优质化护理服务的实施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实现了转变,护理人员可以客观、正确的对待患儿及其家属的意见;在优质化护理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本院也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也提高本院医疗护理组织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以及相关的技术[4]。

在本次研究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细化评分、满意程度总体评分、护理质量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之前比较,有了显著提高(P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刘小文.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9-20.

[2] 王海霞,谭丽君,张丽娜等.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30(18):16-17.

篇4

关键词:品管圈;儿科病房;护理工作;满意度

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人们的自身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对服务类行业的要求也越加的苛刻。医院作为一个大众场所,其自身体系的庞大,业务种类的繁多使其的管理难度非常大[1]。要做好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的同步发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品管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Deming教授提出,并在实践中验证了多年其合理有效性[2]。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的质量及服务质量,本次研究选择了在儿科病房成立品管小组,以观察患儿家属的总体态度,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病房住院治疗患儿及相对应家属100例,以实施品管活动为界,实施前50例及实施后50例进行对比。儿科护理工作人员14名,年龄分布在20~37岁,平均(27.53±4.82)岁。受教育程度分布为大专3名,本科11名。其他信息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品管圈活动实施办法:①准备阶段:认清护理工作现状,明确活动的目标。在儿科病房成立QC小组,命名为"爱帽圈",由所有护理工作人员14名组成,护士长任QC组长,监督带动活动的进程。其中本活动每2w组织1次,首先进行相关课程的培训与指导,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QCC培训,做好记录及评测,如护理方法、要点及健康宣教从而将其运用到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其次根据相关检查,并不断改善活动的相关内容;②实施阶段:分析儿科病房需要进行本次活动的理由,各抒己见找出需要改善的问题,现状调查并制定活动目标 组织本次圈活动的相关成员进行讨论,并制定出解决方案及所要达到的效果。实施过程中做好监督协调工作,遇到问题积极改进,并做到每日一查及阶段性检查成效;③总结阶段:做好整个活动过程的记录汇总,总结得与失及未来的打算。鼓励参与人员积极撰写论文并召开座谈会,丰富活动的成果。

1.3评价标准[3] 由我科室自行制定量评标准,制作满意度量表,通过接待、服务、医疗等项目进行评定,统计10分。其中优秀:8分及以上;良好:6~8分;差:6分以下。优秀及良好评定为总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标准取0.05。

2 结果

2.1家属满意度对比 患儿家属在QCC活动实施后评价服务优秀的31例,良好的17例,总满意率为96.00%,实施前评价优秀的19例,良好的23例,总满意率为84.00%,QCC实施后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工作人员对比 本次研究阶段护理工作人员未出现过变更及增减。QCC活动实施前14名护理工作人员4篇,实施后18篇,QCC活动实施后数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品管圈是推动质量管理走向规范化、合理化的优秀的质管体系。QCC活动在日本各大行业均已得到普及,在对日本医疗体系的调研中发现,其技术的领先及素质的打造均得益于QCC的质管体系。QCC的实施能够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工作中能够很好的贯彻执行各种相关工作准则,相关人员间的协作精神也得以体现[4]。对于医院整体来说,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带动了医院整体凝聚力及形象的提升,全体护理人员均具有以患儿安全为第一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宗旨,加强培训,人人重视,营造氛围,增加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保证临床护理安全工作真正落实,真正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众[5]。本次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品管圈的良好成效,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明显得到提升,工作人员的热情进一步的放大。找到并解决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让患儿有一个优越的治疗环境,另陪护人员的身心也得到放松,这就是本次研究的宗旨。品管圈在临床中的成效明显,应当在我国医疗体系及更多的相关行业得到推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许晨耘,柯雅娟,陈茹妹,等.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1-22.

[2]王颖雯,沈国妹,孔梅婧,等.品管圈活动降低儿科血液肿瘤病房响铃频次[J].护理学杂志,2013,28(23):49-50.

[3]何万涛.品管圈在儿科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1):1685-1686.

篇5

【关键词】心理护理;儿科;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也不断在转变,同时当前的独生子女制度,父母都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因此对儿科的护理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儿童患者不同于成人患者,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熟练的护理技术,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心理知识,要对患儿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时期能够更加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早日康复。

对此,笔者选取了我院儿科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儿童住院患者120例,对其中部分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儿童住院患者120例,所有患儿均为双亲,且患者父母学历均为初中级以上,经临床初步诊断,患儿智力均正常,无听力、语言以及精神障碍,能够正常进行交流沟通。随机将120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25例,年龄范围为3-11岁,平均年龄为(5.4±2.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27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5.6±3.2)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基本资料上午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利用我院儿科的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如3-6岁的学龄前儿童,在患病期间相比平时会更加依赖父母和任性,部分儿童甚至会形成“病获益”的心理,即平时得不到的玩具和食物在生病的时候可以得到,从而认为生病是好事夸大实际身体情况等。对于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不仅要充当护士的角色,还要充当阿姨甚至是母亲的角色,尽量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儿童进行疏导和安慰,多为患儿讲他喜欢的故事或唱一些儿歌,同时多表扬和鼓励患儿,能够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加愿意配合治疗和护理。利用儿童行为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后2d内以及出院前2d内的护理进行效果,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1.3评价方法

本文所用儿童行为量表主要是从CBCL的第三部分(行为问题)中摘录的5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0、1、2三个等级,累积所有项目的得分即为总得分,总分越高表示患儿的行为问题越大,反之则问题越小。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则采用文献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的数据均采用Excel 2007结合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t检验法,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P

2 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2d内行为量表评分分别为(76.5±3.6)和(78.1±2.9),出院前2d内行为量表评分则分别问(41.7±4.2)和(56.3±5.7),这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后2d与出院前2d相比具有明显改善(P

3 讨论

一个健康的人在患病之后,由于病痛的折磨、陌生的环境和人等,会产生许多心理活动,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掌握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特点,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认知和感官,从而改变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使患者处于有益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的心理状态。儿童由于其心智等还未完全发育,在患病之后,心理状况变化十分复杂,如果稍有不顺心,就会不配合治疗和护理,严重影响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对于儿童患者,心理护理显得更加重要。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在出院前2d内患儿的行为量表评分要低于仅适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护理中适当辅以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以华,李婧.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企业家天地,2013(06):78-79.

[2]孙虹宇.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1):110-112.

[3]夏蓓君.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10):873-875.

[4]黎娟,彭燕丽. 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16):171-172.

[5]曹芳莲.探讨优质护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3(1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