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科护理指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 目的 探讨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用药指南联合干预后,针对其合理用药产生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2012年8月―2016年8月呼吸道感染疾病处方300张作为该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分组。观察组(150张):用药指南联合干预;对照组(150张):常规干预;对比用药处方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人均用药总数为(1.99±0.83)种,人均药费为(41.49±20.02)元;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为36.67%;合理使用百分率为96.67%;对照组人均用药总数为(3.61±1.71)种,人均药费为(50.75±19.71)元;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为52.67%;合理使用百分率为59.33%;在人均用药总数、就诊人均费用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等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呼吸道感染患儿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用药指南联合干预;呼吸道感染;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b)-0122-03
当前针对医院儿科患者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较易表现出用药不合理的情况,主要体现为出现了抗菌药物滥用或者使用不合理的情况。如果未经正确处理,往往导致患儿表现出耐药菌株的情况,从而导致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概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如果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非常严重,患儿的生命安全会因此而受到威胁[1]。对此针对患儿,临床需要展开个体化干预,最终可以对患儿的用药安全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2]。为了探讨对呼吸道感染患儿给予用药指南联合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该文主要将该院2012年8月―2016年8月呼吸道感染疾病处方300张作为该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采用用药指南联合干预的方法对观察组150张用药处方加以干预后,最终显著促进用药的合理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呼吸道感染疾病处方300张作为该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观察组150张以及对照组150张处方的分组依据为呼吸道感染干预方法的不同。观察组(150例):男90例,女60例;患儿的年龄分布范围为2~11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96±1.27)岁;对照组(150例):男100例,女50例;患儿的年龄分布范围为3~12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99±1.29)岁;观察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有效完成门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的创建;②依据《呼吸道疾病用药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等有效完成《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指南》的创建;③于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中,将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有效纳入,针对儿科门诊用药的具体情况,有效展开监控工作[3];④在固定时间展开药理知识培训工作,在固定时间展开合理用药讲座;⑤每月在固定时间抽取处方进行点评,针对用药不合理有效明确,之后安排临床医师对用药不合理的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检查不合格临床医师进行相关教育,并且进行对应的经济处罚,针对在1年内未表现出违规处方医生,对其实施院内通报表扬,并且对医生给予必要的奖励[4]。
1.3 统计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呼吸道感染患儿干预数据统计学分析,药品总数等实施t检验,以(x±s)表示,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等实施χ2检验,以%表示,当P
2 结果
2.1 人均用药总数以及人均药费
在人均用药总数以及人均药费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呼吸道感染患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抗菌药物使用以及合理使用百分率
在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以及合理使用百分率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呼吸道感染患儿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儿童而言,在生理特点方面,同成年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同;此外其针对药物反应,也同成年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同,有效应用《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指南》,并且采取必要的方法进行干预,针对处方的使用情况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映。在人均用药品数量、就诊人均药费、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以及合理使用百分率等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证明用药指南的有效应用,针对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安全性能够做出有效保证[5]。对于呼吸道感染患者,诸多因为出现了病毒感染的情况导致,临床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通常无需选择抗生素进行疾病治疗[6]。对于因为细菌导致出现的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需要选择抗生素药物进行疾病治疗下,如果采取有效方法加以抗生素用药干预,最终较易导致患者出现用药不合理的情况,进而导致出现了耐药菌增加的情况,对此,在此种形势下,单联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比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7]。从而证明,对医院儿科患者在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比例相对较多。对此,需要将《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指南》进行有效完善,针对抗生素使用处方进行有效优化,将相关的干预措施有效提高,最终将医务人员在应用处方过程中表现出严谨度显著提高,降低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概率,从而导致出现了抗生素滥用的情况。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人均用药总数为(1.99±0.83)种,人均药费为(41.49±20.02)元;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为36.67%;合理使用百分率为96.67%;对照组人均用药总数为(3.61±1.71)种,人均药费为(50.75±19.71)元;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为52.67%;合理使用百分率为59.33%;在人均用药总数、就诊人均费用、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以及合理使用率几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呼吸道感染患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呼吸道感染患儿在实施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应用用药指南联合干预,针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表现出显著的价值,其可以将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有效消除,最终为呼吸道感染患儿用药安全性做出有效保证,为呼吸道感染患儿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忠林,王燕,王杰民,等.该院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剂型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7):453-455.
[2] 王吉平,方忠宏,方欢,等.从呼吸科患者住院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对比探讨高层次的合理用药[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5):425-427.
[3] 刘兆玮,杜红丽,胡景玉,等.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2):93-95.
[4] 马永明,刘秋鹤.该院内科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4):11-12.
[5] 姜宁.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55-256.
[6]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临床评价学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J].药物评价研究,2015,38(1):8-16.
[7] 金卉怡.某幼涸昂粑道感染患儿家庭用药情况的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177-178.
【关键词】二级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9-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及早控制病情,预防重症发生至关重要。做好手足口病的筛选工作,对重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2]。襄阳市2011年3月发病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且出现死亡病例,为此2011年4月襄阳市全面启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四级应急响应。我院作为二级医疗机构,设立了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及时转至市传染病医院为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负责统一收治确诊病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由三级医院进行救治。现将我院儿科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8月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成立以来,共接诊发热皮疹小儿3229人次,其中隔离水痘患儿18人次,确诊隔离并转送手足口病患儿74人次,年龄4月至6岁,散居儿童发病41人次,幼托儿童31人次,学校2例。未出现一例重症及死亡病例。
1.2 门诊护理流程
1.2.1 完善手足口病护理应急预案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科就诊人群实际情况,在近三年手足口病疫情防控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预案,配合省市卫生局和医院防控小组,学习我院传染科、急诊科医护专家有关传染病和急救护理方面的经验建议,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做好手足口病救治工作,制定我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护理工作流程。
1.2.2 成立科室护理小组 护士长为护理方面负责人,科室院内感染护师为小儿发热门诊组长,小儿发热皮疹及导医分诊台均选派儿科经验丰富的护士,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设备,物资,急救药品仪器,消毒仪器,药品等耗材配备,人员排班、调控等,将2008年以来有关手足口病所有文件、学习培训资料集中在小儿发热皮疹门诊室醒目位置供医护人员随时学习参考及正确执行上级政策。准备随时接受省市部门检查督导工作。
1.2.3 全员技术培训 全科护士认真组织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医院有《医疗简讯》每周通报手足口病疫情的相关信息,学习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传染病防治法》、《湖北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疗救治预案》等。重点培训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救治护理技术。随时学习襄阳市手足口病防空办公室文件,主要内容有:市中医院中医药推荐方案、手足口病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预检分诊登记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确保护士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早期发现及时配合医生有效治疗患儿的能力。
1.2.4 储备必需的救治药品、物资、仪器,确保随时使用 发热与疱疹门诊有醒目的标志,就诊流程指示标识,设置独立的候诊区、诊室,专用厕所,专用洗手消毒设施,快速手消毒剂,体重秤,血压计,体温计,快速血糖仪,退热药,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氧气等急救设备。良好的设备配置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是提高EV71感染重危患儿救治成功率的基本保证[3]。
1.2.5 分诊台护士预检分诊制度 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严格按规范运作 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门诊设置明显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标识,在医院门诊大厅处设分诊台及登记本,所有发热或皮疹患儿由分诊台护士查体温、预检皮疹情况,引导发热出疹的患者自觉到发热门诊就诊,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按程序规范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如发现有重症或高热患儿,及时报请我院专家组会诊专人护送转诊至指定三级医院治疗。
1.2.6 发热皮疹诊室护理 配合医生执行首诊负责制,协助落实门诊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加强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切实“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完善诊疗记录,建立项目齐全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患儿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消除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防治工作。
1.2.7 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规范消毒隔离措施 重点加强儿科门诊、急诊、儿科和新生儿病房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8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全科护士对小儿家长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收集资料,配合医院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处方等,宣传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政策,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2 结果
预检分诊发热皮疹患儿中,及时准确预诊分诊,未出现一例重症病例及院内感染事件发生,防止了辖区内疫情的蔓延。以上做法既保证了积极诊治手足口病患儿,又使日常工作正常进行,有效应对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安全。
3 体会
3.1 方便了患儿就诊 开设小儿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分流处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2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 无漏报错报误报
3.3 强化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我科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手足口病急危重症相关知识,院感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传染病知识及护理技能。
3.4 物资筹备齐全 多科分工协作并密切配合 在医院各级领导带领下,药剂科、总务科、消毒供应室、急诊科、感染科等科室密切配合协助和支持,保障了发热门诊的顺利运转,同时加强了领导和各科室之间的学习沟通合作,有利于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5 完善的应急机制 各类文件制度齐全,在科室运行过程中,合理调配资源,医务部是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 2010
【关键词】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对策
护理纠纷是指护患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而引发的争议,不能私下解决而必须通过院方的相关部门进行调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在加上护理工作较为繁琐,儿科患者依从性较低,很难满足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相关要求。为了进一步了解儿科护理中发生纠纷的原因,找到合适的解决对策,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4.52±1.24)岁,住院时间1~13天,平均住院时间(9.47±2.45)天;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37.14±2.16)岁,住院时间1~15天,平均住院时间(9.74±2.28)天。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综合护理[1],主要包括:1.提高我院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儿科患者的年龄较小,因此不像成人一样准确、及时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但是家长对孩子过于疼爱,再加上对护理的要求过高,很容易产生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这样才能准确了解患者的心理,有效的进行交流;2.多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关爱加倍,常因疾病的困扰,在护理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脾气急躁等,这时护理人员要有耐心,态度温和有礼,巧妙地的进行沟通,安抚其情绪。在与家属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不卑不亢,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学会换位思考,但是也需要保障自身的权利。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地解答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态度谦和,减少患者家属紧张、恐惧的心理;3.进一步增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相关研究证明,护理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不屑一顾,很容易发生纠纷。儿科护理人员还要认真学习关于法律、安全防范等知识,增强责任心;4.医院需要制定监督机制。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和纠纷发生率[2]。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十分满意13例,满意14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率为72.97%;观察组十分满意19例,满意18例,不满意0,总满意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P=0.0007)。对照组发生护理纠纷9例(24.32%),观察组发生护理纠纷2例(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P=0.02)。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自我意识、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医患纠纷事件的频频曝光,不但影响了医院整体的声誉[3],还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对患者的治疗、护理等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极高,如果一生病,家长就如临大敌。笔者认为,临床上儿科护理的难度较大,很容易发生纠纷事件,再加上患者由于年纪较小,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身的感受,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大大提高[4]。另外,护理工作繁琐,因此很容易出现各中各样的问题[5]。本次研究发现,儿科护理中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有:1.护理技术问题;2.沟通问题;3.护理人员的态度问题;4.医院环境引发的纠纷;5.社会问题;7.其他方面的原因。其中护理人员的态度问题、护理技术问题、沟通问题是引发护理纠纷最常见的三种因素[6]。另外,儿科就诊率波动情况较大,夏秋两季患者数量较多,因此需要注意护理人员的配置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疑虑,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提高护理的依从性[7]。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有效降低纠纷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娟,达霞,李英.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1:105-106.
[2]王晓芬,巫雨芽,邓小丽.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03:198-199.
[3]吴美华.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4:346.
[4]赵春芳.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515-516.
[5]陆保香.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3:63-64.
[6]王志英.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探讨[J].现代养生,2014,02:136.
这是一种特别针对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的护理方法。在国外已经流行了几十年,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医院都未曾普及。近些年来,袋鼠式护理法被我国越来越多的新生儿科所采用,成效也显而易见。2016年8月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牵头,着手建立袋鼠式护理法的实施标准和流程。
蒙景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儿科科护士长,有着20多年早产儿护理经验,为我们呈上一场袋鼠妈妈一样有温度的讲解。
“袋鼠式护理"首创于20世纪70年代晚期的哥伦比亚,作为低出生体重儿护理的替代方法而被应用。当时,在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没有现代化的新生儿保暖措施和监护系统,可是人们发现,只要妈妈每天抱着新生儿,和他们尽可能多的皮肤接触,不但使婴儿的存活时间长,而且生长发育的指标都良好。就这样,袋鼠式护理法应运而生。”蒙景雯护士长介绍说,“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待的时间不够,无法从孕期急速生长的最后几个月中充分吸收养分,导致各个脏器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而出生后要为他们提供一个类似母体的宫内环境和特殊的生命支持系统,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袋鼠式护理法特别适合28周以下出生的早产儿,体重小于2500克的足月小样儿及患病足月儿。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袋鼠式护理的实施指南,指南建议应在婴儿生命体征稳定后尽快开始,至胎龄40周或2500克。蒙护士长继续介绍,“‘袋鼠式护理’可以促进生命体征的稳定,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有利于宝宝智力和情感的发育,并且还可以缓解母亲的焦虑和产后抑郁的情绪,同时大大缩短早产儿的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这种模式对于早产儿及其家庭来说非常有益。”而且除了母亲,父亲和家庭其他成员也都可以应用这种方法。
那袋鼠式护理法怎么操作呢?蒙景雯说,家庭应用袋鼠式护理法时,要使用袋鼠抱巾或者袋鼠衣。实施当天清洁局部皮肤、剔除胸毛(父亲)、更换干净衣物(建议穿开衫)、家长避免感冒,且保证前一日充足休息。操作时关键要控制好宝宝的姿势,要点为:母亲和宝宝要同时前胸,做到胸贴胸,宝宝的头处在“闻花位”,就是仰起头,像在闻高处的花香似的样子。这种姿势可以使宝宝的鼻子、咽喉和气管呈垂直状态,同时,宝宝的脖颈要伸直,避免过伸或俯屈。此时,妈妈轻轻将宝宝的头扶着歪向一侧,使自己能够看到宝宝的小脸。蒙护士长还提醒说,袋鼠式护理时,妈妈一定要保持清醒,避免跟宝宝一起睡着。
然而,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并没有折损她们的风采,多年来,她们以乐观的态度、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女性特有的善良细心让一个个患儿绽放笑容,“市一儿科”在她们的精心打造下成为杭城百姓心目中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走进市一医院儿科门诊和急诊区,映入眼帘的永远是一片拥挤和喧闹。市一儿科一直处于病人量多而医师相对不足的状态,医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一年365天有×××个上、下午都起码拖班半小时,疾病高发期甚至要连班,匆忙扒几口冷饭接着上下一班是儿科门诊医师常有的事情。一名儿科医师每天平均要诊治×××多名门诊患儿,秋冬季疾病高峰时甚至需为×××多名患儿服务。20**年儿科全年门诊人次达×××人。
为了更好满足患者需要,儿科门急诊实施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医师利用夜间休息时间和双休日休息时间加班开设夜间业余门诊、夜间专家业余门诊和日间专家业余门诊,以满足白天无暇就诊的家长和小病人需要。实行错时上班,根据不同时期患儿就诊高峰时间不同,医生随时调整上班时间,冬天增加中午上班医生人数,夏天早晨提前上班。科室还自己编制《市一儿科就诊指南》,指南中包括就诊须知、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介绍、儿科常见疾病家庭护理等,既方便患者家长合理安排就诊时间,又适时进行了医学常识的宣教。
儿科病房仅有65张床位,相对于庞大的门诊量而言,病房床位显得远远不足。为了让需要住院的患儿尽早得到诊治,儿科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加快周转,尽量加床或向其他科室借床等。床位的增加使医师们不得不加班工作,但她们毫无怨言,而是出色地完成了工作,20**年儿科出院病人×××人次,床位使用率为×××,平均住院日××日,入出院诊断符合率为××0×××,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治愈好转率为×××。
市一儿科的医务人员深知,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建立在优良的服务、高超的医疗水平基础之上,为此,全科室上下团结一致,在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
加强内部管理,加强服务意识教育。为规范儿科各级医师职责和规范,科室制定了《市一儿科常见疾病诊治规范》,确保住院病人诊疗规范,杜绝不合理检查和用药。同时加强科主任查房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人交班制度等,保障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儿科制度执行得分率始终名列全院前茅。为了减少院内感染率,在床位紧张情况下,科室内挖潜力,尽可能让非感染疾病患儿、恢复期患儿和感染疾病患儿分开居住。每遇有病人因不解而投诉时,科室主任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总是从科室自身找原因,并以此为鉴进行服务意识的教育。多年来,儿科投诉率在全院一直处于很低水平。
加强医学知识普及宣传,努力改善医患关系。为了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每逢节假日儿科走廊都会悬挂各种饰物,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并为每一位患儿准备小蛋糕和小礼品一份。“六·一”儿童节还开展了猜谜得奖等游戏活动,让小朋友开开心心接受治疗。
在医院网页上,科室及时宣传开展的新工作,及时更改儿科网页内容,以便市民充分了解儿科医疗状况;在院刊、报纸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宣传儿科常识;无论是儿科门诊还是病房,墙面都张贴着儿科开展新医疗项目和基础常识的资料。
20**年起儿科还成立了“哮喘患儿家长联谊会”,每年组织召开会议和培训班,讲授哮喘防治常识和进展;开设“儿童生长发育家长培训讲座”;针对儿科特点,护理人员还制定了《儿科陪客须知》、《儿科健康宣教规范》、《儿科健康宣教手册》等。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尽管人员紧张,儿科仍坚持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高级研修班和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科室业务学习也从不中断。儿科还鼓励年轻医护人员进一步深造,本科毕业医师申报硕士学习,专科毕业护士申报本科学习。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搞好科研和教学。20**年以来,儿科新增小儿呼吸专科、小儿内分泌、儿童保健等特色门诊,并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左右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治疗技术、小儿晕厥直立倾斜试验诊断技术、儿童智力和行为评定技术、儿童肺功能检测、儿童过敏性疾病脱敏治疗等新技术项目。20**年儿科又增设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监护室,使临床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儿科是一个团结向上、充满爱心的集体,科内任何一位同志都能感受到集体关爱的温暖。科室有一位×××多岁女医师因颅内出血偏瘫3年,然而每到过年过节,她都能得到一笔充满爱心的捐助款,捐款虽不多但代表了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滚烫的心。此外,团结互作精神也早已深入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的内心,帮助兄弟科室完成小儿静脉留置、静脉采血,配合兄弟科室完成儿童相关疾病诊治,一直是儿科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儿科三病区,河南南阳 473009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病房纠纷情况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儿科2013年1~12月收治的340例住院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发生护患纠纷情况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1.2±5.0)分,远高于对照组的(75.7±6.3)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患纠纷和护理投诉人数等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于改善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关键词 ] 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纠纷;护理质量;儿科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47-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逐渐被广泛重视[1-2]。优质护理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旨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友爱的护患关系。这对护理工作者职业素养的检验和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促使医院紧跟时展,加快推进现代护理模式[3]。本次研究为了改善该院儿科的整体护理服务水平,选取340例患儿分别实施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患儿3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70例。其中男195例,女145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5.8±4.6)岁;儿科病床位45张,护士22名,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7.9±7.2)岁;1名主管护师,9名护师,12名护士。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对策
1.2.1实施责任制护理组建优质护理小组,由护士长牵头,安排每位责任护士负责6例患儿,责任护士定期为患儿进行健康宣教,向家属询问患儿的基本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要求填写患儿评估执行表,采用统一的格式,涉及的内容全面客观,节约书写时间,保证给予病人足够时间;此外,护理工作应分工明确,进行午班和晚班交接时,认真记录患儿的生命体征并将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接班护士,做到无缝隙管理,连续全程护理;定期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向其介绍患儿的治疗与护理进展,对家属提出的疑惑一一解答,各收费项目应仔细核对,加强透明度,避免错收和多收;每月进行1~2次护理工作的检查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影响护士的绩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督促改正,对表现好的护士进行表扬。
1.2.2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由于患者均为儿童,为了减少患儿对医院环境的紧张、恐惧,促进患儿的智力健康发展,在儿科诊室和病房张贴彩色卡通图案,营造欢快、天真、愉快、温馨的环境;给予哭闹患儿小点心,关心呵护他们,使之乐观的接受治疗。
1.2.3个性化护理在病房内准备多种多样的折纸和绘画材料,在治疗期间合理安排患儿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组织患儿开展画画、折纸鹤等活动,鼓励患儿创作创新,发挥想象力;同时通过一系列活动锻炼患儿的手部肌肉群,培养手部灵活性,促进大脑发育;对于长期住院的患儿应给予适度安慰和鼓励,通过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来暂时忘记疾病痛苦。
1.3评估方法
统计两组患儿的护患纠纷数、护理投诉次数、表扬护士次数;护理质量考核小组每月评价护理质量,总分100分,包括基础护理、个性化护理、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工作执行力、护理差错等。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纠纷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投诉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4.7%(161/1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5%(142/17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χ2=10.948)。同时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3讨论
在儿科科室采取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也对医院的整体性建设起到促进作用[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措施的观察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1.2%,远低于对照组的8.2%;在护理质量方面,观察组评分为(91.2±5.0)分,与对照组的(75.7±6.3)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率(94.7%)优于对照组(8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产生的优化效果。姚心凌[5]研究显示,在常规护理上加强优质护理服务的观察组护理质量满意度达96.97%(96/99),而对照组满意度仅为80.81%(80/99),观察组满意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践行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这对于满足每位患者的需求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6-7]。护理人员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观念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和灵活性,极大的减少了护理差错,保证了护理质量始终持续改进[8]。本次结果与黄明桂的研究结果相一致[9]。
优质护理服务重视对护理质量和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的全面提高,在深入研究儿科科室和患儿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将护理工作流程规范化、具体化,确保每位护士职责明确,对每位患儿护理到位[10]。在实施过程中既要对患儿以及家属进行必要的个性化护理和健康教育,使之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此外还应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实际护理技能水平,不仅要加强护理技能培训,落实考核制度,还要在业务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让患儿更舒心,享受更优质护理;最后要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护士长对每位护士的岗位和职责明确分工,优化资源分配,同时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减少病房纠纷,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1]喻霞.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14):362.
[2]王小苗.优质儿科护理对改善护患关系的实践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6(4):140-142.
[3]李玉兰.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32(5):2783-2784.
[4]王倩.优质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7(5):681-682,683.
[5]姚心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1017.
[6]童冬梅.探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3,12(47):174-175.
[7]刘勤.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11):39-40.
[8]朱秀玲.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4,13(1):62-64.
[9]黄明桂.儿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0):50-51.
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措施之后在投诉次数方面的差异,并对投诉原因进行记录。统计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于所有患者统计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来分析,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来分析。
儿科护理过程不同于成人护理,根据笔者的护理经验,认为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儿科患者年龄相对较小,家长信任不足。当前的社会结构中,小儿大多为独生子女,加之现今患者家属对儿童的溺爱程度增加,这就使得小儿较多时候出现任性
等情况,对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患者家属考虑小儿年纪,难以对护理人员有较高的信任程度,且心情较为急躁,对护理工作诸多挑剔,很容易引起医患之间的纠纷。②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程度欠佳,对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儿科患者的病情通常发病速度较快,患儿也不能准确的描述自身的感觉,如果护理人员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则不能准确及时的将患儿的病情作出判断,容易造成贻误治疗时间,致使患儿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严重的后果。
③儿科患者的哭闹现象较为普遍,这就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产生较大的挑战,而嘈杂的环境容易使得护理人员产生急躁的情绪,不能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引导患儿加入到配合治疗的工作中。同时,心理素质较差的护理人员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出现责任心降低的现象,对一些突发时间不能进行及时的处理,增加了医患之间出现纠纷的几率[2]。
④护患沟通不到位。护理人员如何在护理工作中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在护理行为中占有重要地位,护患沟通不足就会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向患儿家属反应病情,一旦患儿病情有变或者是治疗需要得到家属的同意时,若不及时通知家属将会引起家属的误解和不满,甚至发生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护理工作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完善护理工作,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为临床治疗提供便利,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根据对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的分析结果,结合笔者自身的实际经验,对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需随之提升。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工作,培养护理人员形成较强的责任心,树立服务意识,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积极性,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并增加护理人员数量,科学安排工作量,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3]。护理人员要注意培养自己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在护理工作中要事事为患者着想,提升自己的服务观念,全方位的为患者排忧解难。
②在患儿入院之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入院介绍,加强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宣传教育,面对家属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解答,要以真诚、热情、和蔼的态度对待患儿,让家长放心。护理人员要对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进行告知,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赢得患者的家属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运用平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有效的减少医患纠纷的出现。
③院方应根据儿科的特点,添加适当的保护装置,例如在患儿的病床上加设挡板,避免患儿出现坠床的情况,在走廊内安装扶手,防止儿童出现滑倒的现象。同时要充分的结合儿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儿童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其护理过程中要将可能需要的急救药品进行有效管理,并安排专人对药品进行管理,确保药品的质量,为患儿的治疗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输液;应用
引言
静脉留置针,也称套管针,其操作简单,套管较为柔软,即使在静脉内长时间留置也不易发生血管穿破现象,便于及时抢救,保护静脉血管,以使患儿的痛苦减轻,缓解患儿家属的担忧情绪,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护理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受到临床上护理人员及患者的青睐,尤其在儿科,近年来留置针逐渐取代头皮针[1]。就2017年4至5月份,本院儿科病房用留置针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有45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其应用体会及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将2017年4至5月份本院儿科采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的457例患儿作为资料进行研究,年龄为出生后1天-13岁,男女均有,完全能满足输血输液、特殊、各种时间点及保温箱的新生儿等给药的需要,确保其输液完成。穿刺部位:头皮50例,手背260例,足部147例。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为98.5%。
2应用
2.1留置针选择
根据所穿刺静脉的大小、部位等选择合适的留置针[2]。儿科常选用4号半或5号半头皮静脉留置针,此留置针表面光滑、刺激小、尖端设计好、外形美观,有利于操作及固定。本院儿科目前使用广东百合艾贝尔24G型留置针、肝素帽、3M透明辅料HP。
2.2静脉选择
根据静脉大小、部位、年龄需要而定。一般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无静脉炎、静脉曲张或受损的血管;选择的穿刺部位应不受压、易固定、便于观察。小儿常选择的部位为头皮正中静脉、手背静脉、颞静脉、足背静脉等[3]。
2.3穿刺前准备
在穿刺前需要将穿刺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清楚,提高其对静脉穿刺的配合度。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需要尽量安抚患儿,取得其配合,而年龄小一些或是神志不清的患儿则应取得其家属的配合。在对肢体进行静脉穿刺前可使用清水将穿刺部位周围6cm×6cm范围大小的皮肤清洗干净并及时擦干。
2.4穿刺方法
留置针的穿刺手法与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相似,容易学会,使用简单。选好静脉后,用安而碘消毒6cm×6cm的皮肤,将留置针接输液器常规排气,扎止血带,对穿刺点处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右手持留置针的针柄,针尖斜面朝上,与皮肤成5-30°进针,直刺血管,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沿血管前行2-3mm,退针芯到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拔出针芯,立即连接肝素帽,接输液管见点滴通畅后,用透明敷贴做密闭式固定。全程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2.5封管方法
[4]对于一般患儿,用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3-5ml,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排尽,然后连接注射器与输液头皮针,先推1ml然后边退边推,使血管内保持正压力,以避免凝血对套管进行堵塞,之后加紧留置针管。若要使作用时间长达12h以上,则应选用肝素液封管。肝素液即用100g肝素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配成0.2%肝素稀释液,输液完毕后抽取2ml肝素稀释液,按以上方法注入。在对患儿进行再次输液或是通过留置针给药时要对患儿的穿刺点进行观察,分析是否有液体外渗或是红肿等现象发生,在对管腔进行检查确认通畅后才可进行输液或是推注药物。若有凝块导致管道发生堵塞,则切忌对输液管进行强行挤压或使用注射器加压的方法将血块推回血管内,以避免形成栓塞的现象,如有需要则应拔出留置针重新进行穿刺[5]。
2.6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只要给予及时的护理,确保无堵塞、无渗漏,保持穿刺皮肤清洁干燥,可留置时间3-5d,但输注刺激性药物时,留置时间越短越好。
3护理
3.1健康宣教
进行知识宣教和心理护理是保证静脉留置针成功应用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应在穿刺前向患儿和家长将留置针的目的和意义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其积极配合,禁止置管肢体过度活动,以免造成留置失败。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时,穿刺部位防受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更换3M敷贴,对患儿穿刺部位红肿、热、痛、渗血、渗液等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如发生渗液则在4h后进行热敷,以使局部循环得到改善,促进吸收,同时要将肢体适当抬高。对穿刺周围的皮肤使用碘伏每天进行消毒,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发生不适,且倾听患儿主诉。
3.2导管护理
对静脉留置针进行妥善固定,要避免出现扭曲、打折的情况,同时还要观察留置针是否通畅。如果不通畅,不必立即拔针,应仔细寻找原因,如输液管及留置针外管有无打折、扭曲等。每次输液结束,护士离开患者前检查透明敷料的固定情况,并询问患儿有无不适。要严格控制好输液速度,避免因输液速度过快导致的不良反应出现[6]。在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需要进行稀释,减缓推注速度,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拔针时应先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再用干棉签按压,嘱家长按压3-5min,并保持局部干燥,预防感染。
4常见并发症及预防处理
4.1渗漏
由于患儿好动,护士穿刺不当或针头固定不牢,导致药物外渗。对于没有刺激性的药物的渗漏情况,可采取抬高肢体或者热敷的措施。对于高渗性的药物可以采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对于化学药物渗漏情况,可以将患肢抬高,对局部进行冰敷,必要时行普鲁卡因局部封管[7]。
4.2局部皮肤过敏
患儿皮肤娇嫩、汗多、胶布不透气和胶布粘胶物质对皮肤刺激都可能导致局部皮肤过敏。因此皮肤需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进水,对局部皮肤状况进行密切观察。若发现患儿胶布范围有渗液、发红、小水泡等现象,应该马上更换穿刺部位。
4.3静脉炎
药物浓度及刺激性、是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范围是否彻底、拔针后针眼感染、留置针导管材料等都会对静脉炎的发生有影响。在发现患儿穿刺部位出现静脉炎症状时要及时拔针,进行局部消毒、热敷、湿热敷。
5小结
应用留置针费用低,创伤小,能够明显减少对患者的静脉穿刺次数,减少对血管的损伤,使其痛苦得到减轻。特别是在抢救小儿血管穿刺困难者时,需要快速输液、输血者,方便即时给药。儿科是一个特殊性较强的科室,除了小儿本身容易好动外,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的宠溺,对护士工作要求较高,因此为了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保证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应该在儿科推广应用留置针。而儿科护士则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严格无菌操作,维持静脉输液通畅,在患儿输液的时候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以确保治疗顺利进行[8]。
参考文献
[1]李小燕,刘甲.留置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4,35(2):121.
[2]岳彩霞,于青,王香团.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2,1(7):54-55.
[3]闫永红,谭敏.静脉穿刺失败原因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14):238.
[4]李雁平,罗凤荣.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56(09):138-139.
[5]张琳,司联晶,白玉萍.不同液体渗透压及封管方法对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5,89(19):101.
[6]李雁平,罗凤荣.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56(09):138-139.
[7]张琳,司联晶,白玉萍.不同液体渗透压及封管方法对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5,89(19):101.
【关键词】护理查房;儿科;护理效果
护理查房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临床护理理论和实际的关键。通过实施护理查房能培养护士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工作作风,且可以有效检验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目前提高护理查房的质量已逐渐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儿童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重视度。因此,临床儿科护理工作在医院各科室工作中的关注度也较高。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是目前儿科护理工作的关键。儿科患儿年纪小且好动,临床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较差,导致临床护理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另外,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均较低,往往存在较多的突发状况,因此加强护理查房工作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关键[2]。本文通过实施对比护理查房前后儿科护士的护理水平,分析探讨护理查房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市儿童医院儿科护士41名,所有护士均为女性,护士年龄22~45岁,平均(2678±439)岁。其中本科学历28名,大专学历11名,中专学历2名;职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14名,护士18名;工作时间≤1a者5名,2~5a者21名,6~9a者12名,≥10a者3名。
1.2调查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未实施护理查房时护士的护理水平进行问卷调查,所用问卷为郑州市儿童医院自制调查问卷,其中包括护理形象,医护沟通情况、工作安排情况、护理服务态度、应急反应能力、病情发现能力、护理操作技术、护理技术的熟练度以及对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等8个方面,问卷发放41份,共收回41份,回收率为100%。对郑州市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实施护理查房后的护理人员进行上述问卷调查,问卷发放41份,共收回41份,回收率为100%。对比护理查房实施前后护士的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护理查房实施前后护士理论知识成绩和临床综合业务能力评分,临床综合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护士对护理程序的掌握、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使用能力。②比较护理查房实施前后护士对自身主观能动性、专业知识掌握度、自我防范意识、护患沟通能力的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分数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士理论知识成绩和临床综合业务能力
护理查房实施后,护士理论知识成绩和临床综合业务能力评分均高于护理查房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士对自身水平满意情况
护理查房实施后,护士对自身主观能动性、自我防范意识、专业知识掌握度以及护患沟通能力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查房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项用于了解护士的相关工作性质以及评价护士工作质量的方法,能显著提高护士的综合业务能力[3]。护士的综合业务能力与患者预后效果直接相关,通过护理查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儿科患儿由于年龄较小、思维方式不完善,治疗过程中难以配合,导致患儿临床治疗预后效果受到较大影响[4]。因此对儿科实施护理查房成为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重要工作。通过查房可以全面了解患儿潜在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明确后期患儿的护理重点。在护理查房中保持和蔼的态度对待患儿,多倾听患儿的心声,通过积极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增加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促进患儿临床治疗的依从性[5]。在护理查房过程中,严格按照医院查房的流程进行,做到早通知、早安排、定期进行总结等。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实施护理查房,能显著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燕珊.床边护理与传统护理两种不同护理查房模式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40-41.
[2]张学萍,魏素芳,沈莹,等.多科室联合护理查房优化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流程[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102-1104.
[3]张华,王筱君,王阿丽,等.护理查房的现状分析与新形式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02-304.
[4]谈金霞,魏厚芳.护理查房完善优质护理[J].中国农村卫生,2012,5(z2):349.
方法:选取本院儿科轮状病毒肠炎及支原体肺炎患者分别采用临床路径法(观察组)与传统方法(对照组)诊治的病例,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方面效果更好(P
结论:临床路径在儿科诊治中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临床路径 儿科疾病 诊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16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151-01
临床路径(CP),简言之即医院诊疗流程的一种标准化模式,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一名护士将用于工业生产的“关键路径法”移植到医院护理工作中,取得了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护理费用的效果,从而在医学界获得推广应用。我国在1996年引入临床路径的概念,近几年得到卫生部门的重视,2009年成立了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组织20多个省超过100家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1]。本院在儿科疾病诊治中实施了临床路径,并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2011年9月~2012年8月实施临床路径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及支原体肺炎患者各50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2010年9月~2011年8月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的轮状病毒肠炎及支原体肺炎患者各5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患者资料构成见表1~2。观察组入选病例参照《卫生部临床路径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中的“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及“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对照组入选病例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及《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诊断标准;并以患者粪便标本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LISA)检测阳性确诊轮状病毒肠炎,通过X线肺片及鼻咽试子分离MP抗体检测阳性确诊支原体肺炎;排除严重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1.2 方法。观察组参照“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及“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中的CP表单,并结合本院特点,制定了相应疾病的CP表单。表单分病例观察表、医疗路径表单、变异记录表、患者路径告知单及患者满意调查表几种类型。病例观察表包含患者资料、主要体征、检查项目、入径与排除标准等内容,由医师根据病情、入径标准决定是否入径。医疗路径表单以时间为横轴,以诊疗、医嘱、护理、变异记录、医护人员签名等项目内容为纵轴。变异记录表包括变异的时间、内容、原因、医护人员签名等内容。患者路径告知单与医疗路径表单类似,介绍医师、护士与患者家属各自的工作内容。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列出了医护人员服务态度、诊疗水平、医疗费用等10项内容,并在很满意(10分)、满意(8分)、一般(6分)和不满意(3分)栏目内打勾,计总分≥90分为结果满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诊疗模式。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以t和X2进行检验。>0.05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价指标比较。轮状病毒肠炎、支原体肺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见表3~4。从结果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变异分析。轮状病毒肠炎、支原体肺炎观察组各50例患者中分别有变异13例及17例,占病例数的26%和34%,变异原因与分类见表5。
3 讨论
3.1 临床路径实施策略。临床路径是包含循证医学、整体护理、成本控制、持续改进质量和PDCA循环等多种理论的标准医疗护理模式[1],其实施流程中进出路径的控制是目前实施CP管理的难点。进路径即病种选择,出路径指因变异退出路径,由于疾病情况复杂,病种应以诊断明确、变异性小、常见单种病为主,本文以儿科常见的轮状病毒肠炎、支原体肺炎作为入径病种,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患者满意度方面体现出了实施CP的价值。
3.2 临床路径变异性管理。目前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2]包括患者因素、医务人员因素、医院因素和疾病特异性因素。患者因素主要是患者或其家属与医院意见不一致;医务人员因素如医师未及时作出诊断等;医院因素如周末检查、诊治拖延等;疾病特异性因素如发生并发症、药物不敏感等。正向变异是指不符合路径,但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的变异,负向变异则反之[2]。从本文病例看负向变异比例远超过正向变异,因此应通过加强医院管理、医护人员培训、医患沟通等措施优化路径、减少变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儿;癫痫;持续状态;抢救;止惊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28-01
小儿癫痫持续状态是指持续、频繁的癫痫发作,每次发作时间持续30min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期意识不能恢复[1]。它是一种小儿内科常见急症,若不及时治疗,可因高热、循环衰竭或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癫痫持续状态临床上以强直一阵挛持续状态最常见。发病尤以1个月到5岁的小儿最显著。临床上若能早期预测发作趋势及时选择合理治疗,防止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生,减轻后遗症,将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成功率,分析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抢救的34例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小儿科34例小儿癫痫持续状态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0d-9岁,平均年龄(5.26±3.67)岁。所有患儿诊断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诊断标准[2],其中原发性癫痫11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6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4例、其他病因3例。癫痫发作症状有全身性发作表现有颈项强直,持续痉挛6例,强直性、阵挛性发作17例;局限性发作7例,有两种以上混合型发作形式4例。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首先依据个体差异给如不同剂量的地西泮静滴,维持镇静状态,同时添加抗癫痫、抗感染、保护脑细胞药物治疗,在镇静抗癫痫的同时注意对症治疗,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或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并依据患儿症状检测电解质、血糖及动脉血气,防止脑水肿等其他并发症出现。及时给予吸痰、吸氧、雾化吸入,降温等护理措施,预防癫痫发作引起代谢紊乱。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儿科疾病诊疗标准》[3]评定疗效。痊愈:用药后3天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好转:临床症状、体征较入院时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或加重。
2 结 果
34例小儿癫痫患儿经过镇静、抗癫痫、抗感染、保护脑细胞等治疗措施,给予雾化吸入、降温、吸氧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护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疗措施后,33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7.06%。1例死亡,死亡率2.94%。
3 讨 论
临床诊疗中小儿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惊厥持续时间30min以上或反复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恢复超过30min者,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患儿若不及时有效的抢救,极易留下严重的脑损伤后遗症,甚至危及小儿生命。常见小儿癫痫持续状态分为癫痫患儿出现持续状态与非癫痫患儿的癫痫持续性状态,前者主要由于在治疗癫痫期间突然停药,减量或药量不准,更换药物不当等引起。另外受颅内感染及高热等诱因发作;后者多与急性脑损伤有关。如颅内感染、中毒、外伤、急性脑病、脑血管意外等引发出现儿癫痫持续状态。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发作时要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防止摔伤和咬伤舌。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送往医院进行救治防止耽误出现患儿脑损害。小儿癫痫持续状态是以持续的癫痫发作为病理特征,属于小儿急症,一旦发作就应该紧急处理[4]。因此,为尽快终止发作,减少对大脑的损伤,在临床救治中地西泮为首选药物(儿童0.2-0.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以每分钟2mg的速度缓慢静脉注射)。但此药作用持续时间短,因而常和氯硝西泮、利多卡因就、异戊巴比妥等依据小儿不同症状选择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癫痫持续发作。在临床救治中控制儿童癫痫发作的同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例如高热者采取降温措施,给患儿翻身、吸痰、保暖、预防感染,防止褥疮发生。及时恰当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缓解,减少并发症[5]。本组34例小儿癫痫持续状态在救治中主要选用镇静、抗癫痫药等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在抗癫痫的同时控制感染、及时采取降体温保护脑细胞功能,起到减少体内能量消耗的作用,结果抢救成功33例,抢救成功率为97.06%。死亡1例,死亡率2.94%。
综上所述,小儿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急危重症之一,如不及时救治可出现脑水肿,脑疝,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临床治疗在控制惊厥、抗癫痫的同时采取抗感染、降温、吸氧及预防代谢性酸中毒等措施,提高临床救治率。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283.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2.
[3] 李兴华.儿科疾病诊疗标准[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27.
关键词:课程设置;护理专业;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43-01
临床护理教学从原来的一门课程《临床护理学》重新回到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学几门课程,讲习比为1:1.75,增设《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新开设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特别有以下亮点:
一、增设《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继续开设现代护理理论课程的同时,增设《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使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护理模式、护理程序及护理诊断是现代护理的支持理论,是使护理学发展成崭新的独立于医疗的一门专业,学习护理学必须深刻透彻地学习上述理论。
众所周知,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教育完全雷同于医学教育课程,不突出护理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造成护理学概念模糊,研究领域局限,护理工作被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了新的发展。1948年WHO提出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为护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1955年,美国护理学家L.Hall首次提出了“护理程序”这一概念,用系统论的观点解释护理工作,把科学的工作方法应用于护理领域。1960年,美国护理专家Martha Rogers提出应重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点。1977年美国医学家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护理学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些思想指导下,护理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向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在这一阶段,产生了专门论述护理的护理学独特理论——护理模式,明确了护理的概念,揭示了护理的本质,规定了护理的工作范畴,明确了护理与医疗的本质区别。同时也形成了具有现代护理特色的护理诊断理论体系,明确了医护双方是合作伙伴,要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至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护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护理学发展成独立学科奠定了初步基础。现代护士应该熟悉这部分知识,护理专业应该开设现代护理理论课程。
同时我们也该清楚的认识到,由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计划中新增设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主要加强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包括生活支持护理技能、生命体征的观察与维护技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能、诊疗技能,以及专科护理操作技能方法训练等,这样使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
二、增设护理专业方向:在临床护理方向上,更注重社区的功能。
本计划护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括三个方向,临床护理方向、重症监护方向、口腔护理方向,其课程设置特别是临床护理专业,开设的老年病护理、中医护理课时增加。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迫切需要具有能够掌握老年人各系统功能老化、健康促进与健康保健、心理健康、健康评估、日常生活护理、安全用药、常见病的护理等知识以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护理的专门人才,这样计划就更注重社区的功能,更贴近市场就业,更具有实用性、规范性。
三、新开设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新开设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强化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能力的训练,使教学贴近市场,有利于学生就业。
四、临床护理教学从原来的一门课程变为了多门课程:《临床护理学》重新回到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学几门课程,解决了执行2001年计划过程中困绕教师教学的难题,使临床护理教学教师更能教出水平,学生学习更容易,更能掌握知识,也使基础护理学和临床护理学能很好地衔接。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95-01
儿科护士的培养比其他科室的普通护士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家长的期望值高。近年来卫生院校的护理毕业生因扩招而致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尤其对儿科专业护理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缺乏专科培训,因此进入临床工作时,往往不能按期使用,影响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科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入科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作为新入科护士在日常工作的指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对象
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儿科接收的新入科护士59人,均为女性,年龄在19~22岁,大专学历46人,中专学历13人。
2方法
2.1《指引》的制订包括以下7个方面:科室的布局及带教培训要求;各种规章制度及各班工作职责;常见病的护理常规;病人入院、出院工作流程、电脑医嘱查对和执行流程、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执行流程;儿科基础护理和专科技能操作流程;科室各类护理人员考核标准;护理应急预案等。制订要求以流程图的形式整理和编排,便于阅读后易于记忆深刻。
2.2《指引》的实施
2.2.1组织带教老师学习《指引》的内容由护士长或总带教组织科内具有带教资格的老师学习,基础护理和专科操作按制订的操作流程进行统一的培训,要求每个带教老师要熟悉《指引》的内容,每月对带教老师进行考核一次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实现人人达标。
2.2.2新护士入科的第一天,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发给人手一册的《指引》,并根据《指引》的内容展开学习。让她们对《指引》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指出《指引》的用途和要求。希望她们在工作中利用好这本向导,如期达到科室对新入科护士的培训目标。
2.2.3新入科护士实行一对一带教,带教老师以《指引》为准则,至重培训过程的指导,遵循五个环节:示范、协同、观察、纠正、强化等做好带教。
①示范带教老师在做每项操作前先做示范。示范是按《指引》的内容要求做给她们看,边示范边讲解,对操作的难点、重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以强调。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她们明白各项操作流程,对今后她们的工作有指导作用。
②协同协同即带领新入科护士共同完成各项工作。带教老师按操作流程要求与她们共同完成各项操作。这样既使她们更理解《指引》的内容,又可以帮助她们解决初次工作遇到的困境和心理障碍。
③观察带教老师看着新入科护士做。观察即通过对她们各项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以了解她们对各项操作的掌握情况。经过示范和协同后,她们已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带教老师不再协同她们,要让其独立完成,老师只是站在一边观察她们操作并进行记录,对做得不足的地方进行标注。
④纠正带教老师指着新入科护士做。纠正即根据观察她们工作的情况,总结做得好和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对不足之处给予纠正。纠正是确保过程指导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带教老师在纠正时要注意以下要点:纠正不足前要对她们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肯定和表扬,最好是当众表扬,帮助她们树立信心。纠正不足时单独进行讲解,同时多做演示动作,以加强记忆。
⑤强化带教老师逼着新入科护士做。强化即按照操作流程的要求坚持做下去,使对操作的掌握从熟悉到熟练,逐步达到规范要求,最终形成习惯。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带教老师必须逼迫她们不断坚持去做,而且要根据科室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这五个要素有效完成后,新入科护士就可以达到科室制订的培训要求。
2.2.4培训要求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对她们进行带教培训,能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工作。专科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达标准要求。
2.2.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
3结果
培训一个月后进行专科理论考试合格人数为57人,合格率为96.6%,技术操作考核合格人数为56人,合格率为94.9%,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的有56人,其中大专45人,中专11人,占新入科护士人数的94.9%。
4讨论
4.1运用五个要素应用于新入科护士的带教工作,把带教工作的重点放在至重培训过程的指导上,避免了盲目、随机的传统带教方式,提高了她们的带教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带教老师的带教理念,促进带教老师不断地、主动地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带教水平。新入科护士工作由原来的执行型、操作型向思考型、主动型转变,逐步扭转了被动的工作状态,养成了自主有序的工作作风[1]。
4.2规范了带教老师技术操作及专业语言:以前的带教老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使带教难免随意而又盲目,而且老师中存在个别差异。在工作中,新护士经常产生疑问,带教的方法多种多样,难以判断正确以否,无所适从,而且又无相关资料可查看。《指引》的使用,规范了带教老师技术操作及专业语言,增强她们专业知识对带教工作起良好的指导作用。是新护士学习和工作的指南和老师教学的依据,可有效缩短新入科护士在儿科的角色转换[2]。
4.3便于对各种操作规程的掌握:以往新入科护士操作是机械的模仿,操作时常出现物品准备不足和流程颠倒的现象[3],《指引》提供新护士理论及技能知识的复习,是对带教老师讲解各项操作流程的一个反思和再记忆过程,使她们对各项操作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4.4加快了新入科护士角色的转换:儿科的教学内容广泛,在校学习的内容分散、粗浅,实习时实际操作又少,她们新入到儿科都有一种恐惧心理,不知所措,有了《指引》使她们均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并使她们在遇到不懂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了求助向导,使她们面对问题时不再慌乱,大大地加速了她们的成长过程。结果显示,经带教培训一个月后考核有94.9%的新护士能适应儿科护士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潘素玉,王柚芸。PDCA循环在儿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蛇医,2008,4(8):324
作者:黄艳 潘莉 王媛
一般来说,评估模型只是一个宏观的“指南针”,在实践中,要根据培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量化评估内容,建立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这样的评估才更具有科学性、可测性和适用性,儿科试用期护士反应层次的评估这一层次的评估主要是了解儿科试用期护士对培训的反应来评估培训效果,这也是培训活动针对性的体现。从表1可以看出,试用期护士总体满意率大部分在85%以上,这表明大部分的试用期护士对此次培训的内容设计、带教老师、培训的条件及所挑选的内容比较满意;不同学历层次的试用期护士对有关培训内容的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有关培训内容可满足不同学历层次护士的需求。该层次的评估是培训活动最容易进行,并且在目前医院培训评估方法中最常采用的方法。
儿科试用期护士学习层次的评估这一层次的评估主要是了解儿科试用期护士将新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评估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笔试,对技能进行操作考核。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培训,操作考试的合格率高于培训前;培训后的理论成绩并无显著提高;这一方面与操作在短时间内就容易掌握,并且在临床中反复使用有关;另一方面与试用期护士刚从学校进入临床,只重视角色的适应而忽略了理论的学习有关。
儿科试用期护士行为层次的评估此层次的评估主要是对培训后一段时间的行为进行评估,了解试用期护士是否在临床实践中用到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是通过受训人员本人的感受以及调查他的同事或领导等来了解受训人员培训后的改变,从而评估学习效果和培训质量。对于试用期护士来说,此次培训的实用性也体现于此。可以看出:试用期护士经过培训后基本完全能完成前两项,这可能与前两项经过培训后比较容易做到有关。带教老师对试用期护士行为层次的评价与其自我评价的比较在5、7、8、10、11项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评价好于带教老师的评价。这就要求带教老师针对这几项找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加强培训。
儿科试用期护士结果层次的评估这是培训评估中较重要的部分,也是实际操作中较困难的部分。尽管如此,还可以采用一些定量的指标,如工作完成率、出错率、优秀率等,本研究采用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和病人对试用期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可以看出:培训前后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并无明显改变,这一方面可能与研究对象还处于试用期,而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试用期护士为好好表现,接受培训后主动承担更多的护理工作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护士接受了培训,有了一定的理论和操作基础,带教老师分配了比培训前更多的护理工作有关。护理工作是护士运用各项护理技能满足病人需求的过程,具有服务性,护理技能是否规范熟练直接影响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5]。可以看出,培训后病人对试用期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这可能与护士接受培训后自觉地将整体护理的理念运用到护理操作中,从而使护理更加规范,加强了与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沟通,从而进一步促进护理工作贴近病人,使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