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孤残儿童护理员培训范文

孤残儿童护理员培训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孤残儿童护理员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孤残儿童护理员培训

篇1

职业名称:孤残儿童护理

工作内容:(1)为不同年龄和不同残疾类型的孤残儿童提供24小时的生活照料;(2)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预防孤残儿童发生意外伤害;(3)给予孤残儿童情感支持和简单的心理指导,协助教师进行早期教育。

职业前景:我国孤残儿童的福利事业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陪伴孤残儿童成长、承担孤残儿童照料工作的是孤残儿童护理员。

据2005年的统计,目前我国约有孤残儿童57.3万人,而承担孤残儿童照料工作的护理员,在福利机构仅有33000多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孤残儿童护理员的需求。由于孤残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多,对孤残儿童护理员的需求量还会大大增加。而且孤残儿童护理员的工作日趋专业化,从以往单纯提供生活照料逐渐向满足孤残儿童的全面需求转变。然而,目前我国的孤残儿童护理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业务技术水平上都难以满足这一需要。确立孤残儿童护理员这一新职业,对于改变这种状况,满足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控程序员抢手的“蓝领”

职业名称:数控程序员

工作内容:(1)按工序及加工要求手工编制、编辑二轴及二轴半数控加工程序;(2)进行三维造型,以及多轴、多机种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3)对零件的数控加工质量进行分析与控制。

职业前景: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数控机床等数控加工设备在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然而,从事数控加工的技能人才却十分缺乏,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这个缺口曾达到60万人。

对数控程序员需求最大的主要是两类企业:大型制造企业和零件加工难度高的企业。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数控机床利用率偏低,20%是由于编程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有很多工科院校开设了数控专业,但该专业的毕业生并不是进入企业就能胜任数控加工的编程工作,因为他们缺乏实际的机械加工经验。很多企业还要通过对有多年数控机床操作经验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来满足对数控编程人员的需要。

检修工确保城轨安稳运行

职业名称:城轨接触网检修工

工作内容:(1)识读图纸等技术资料;(2)准备安装工器具;(3)进行接触网周期维护;(4)进行设备检修;(5)分析接触线异常磨耗并提出改善办法;(6)进行人员调配和组织施工。

篇2

关键词:儿童;福利机构;管理体制

中国是世界上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儿童问题最突出和需要发展儿童福利服务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家庭结构和社会功能的变化也衍生出许多家庭问题,完善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体制,对于加强机构管理,保障自身权益有重要作用。

1.1 建立长效的儿童福利机构发展政府投入扶持机制

增加政府主渠道投入,建立长效扶持制度。推进儿童福利事业社会化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弱化,而是,要增加政府主渠道投入,建立长效的儿童福利机构发展政府投入扶持制度,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强化福利机构三项制度改革,提高效能。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也要不断强化福利机构改革,转变内部运行机制,改变机构内部成本高。效率低、平均分配、缺乏活力的局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现有的认识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一是全面推进全员聘用制度,重点抓科学设岗,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严格考核等关键环节,实施规范化的全员聘用制度。二是认识制度改革与工资制度挂钩,让工资制度发挥调节的杠杆作用。三是严格区分岗位,以岗位取酬,实行一岗一薪,岗薪对应,岗变薪变。在不突破工资总额的前提下调整内部的工资分配形式。将单位干部、职工由国家调整的工资,一律进人档案工资,打破界线,实行同岗同酬。在资金分配上体现奖勤罚懒的原则,做到奖罚分明。四是实行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对没有取得专业资格证的一律不予聘用,实行待岗制,工资待遇只能享受国家调整部分,待岗期间必须尽快完成专业培训任务,取得资格证后,竞争上岗。五是执行严格的月度、年度考核机制,对没有完成年度、月度计划的分别给予经济处罚和取消评先、进修、学习资格。六是分流待岗。经内部职代会讨论通过,制定分流待岗优惠政策,对竞争下岗和暂时不愿在院工作的人员作出一个妥善安排。

1.2 利用外部环境中各种有效资源

要广泛争取社会资源,同时严格捐赠款的管理和使用。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动员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慈善资源投人到儿童福利事业。另一方面,作为儿童福利机构也要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和各种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严格内部管理和规范,把造福孤儿、弃婴的爱心事业,做实做细,做成真正的透明工程、阳光事业,经得起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历史的检验。还需要强调的是,福利彩票公益金的社会关注度高、监督检查力度大,获得资助和支持的项目单位也要严格管理和使用。民政部也要采取实地抽查、专家考核、各地互查等方式,检查福利金支持设备配置的工作,儿童福利机构要及时汇报福利金的使用和设备配置工作落实情况。

1.3 发挥儿童福利机构的各项功能

首先,要在完善福利机构基本养育功能的前提和基础上,全面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医疗救治、康复训练、特珠教育、技能培训等功能。要设计符合儿童特点和身心需要的图书室、学习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充分满足在院儿童学习成长的需要。要针对在院儿童实际状况,着力打造儿童福利机构的康复训练室、特殊教育室、语训室、感统教育室等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必须的功能设施,创造条件,争取资源,最大限度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建设,满足在院儿童养、治、教、康的各项福利服务需求。同时,随着儿童福利对象的不断拓展,儿童福利机构必然不断向社会散居孤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残疾儿童、长期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其他困境儿童拓展服务,向社区有需求的家庭辐射服务。儿童福利院要在为孤儿、弃婴提供替代性养护的基础上,辐射社区,为社区有需求的儿童提供专业服务,这是未来儿童福利机构功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社会建设对儿童福利机构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要适应儿童福利保障对象不断拓展的新形势,逐步发挥儿童福利机构指导、培训和监督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用一个章节定位了儿童福利机构的作用,指明了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方向。随着国办意见的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全国孤儿基本生活费得到及时、足额发放。同时,民政部正积极与财政部门协调,逐步将制度性保障向事实无人抚养困难儿童群体拓展。在儿童福利保障对象范围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儿童福利机构要承担更多的职能。要依托福利机构设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有条件的地区,应独立设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负责对孤儿进行规范管理、监督评估,对监护人实施指导培训;负责为孤儿提供权益保障,协助所属民政部门与财政、卫生、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协调,落实孤儿医疗康复、教育、住房及成年后就业等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孤儿成长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儿童福利机构将逐步发挥指导、培训和监督的职能作用。

1.4 建设专业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

篇3

关键词:孤残儿童;特殊教育;探索实践;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把握机遇,量质并举,扎实推进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工作

(一)不断完善教育设施,为孤残儿童营造优美的教育环境。

福利院现有孤残儿童76名,这些儿童98%都存在不同的智力和身体残疾。为了更好地提高这些孤残儿童的教育质量,福利院根据智障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需要开展多元化教育,设立了手工坊、模拟超市、绘画室、运动室、多功能厅、情境教室,并不断配套完善相应的设施设备,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激发孩子的潜能。同时,福利院根据孩子需求重新布置室内环境,用生动有趣的儿童卡通绘画装饰墙壁,在不同楼层设计不同的主题,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室里悬挂以孩子活动为中心的图片和孩子们的作品,创造一切对孤残儿童成长有益的教育环境,增强孩子的主体意识和“家”的归属感。

(二)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

福利院积极从自身观念入手,主动打破在服务理念上仅仅满足于能够使孤残儿童吃好,穿好的现状,努力探索适合我院的特殊教育途径和方法,把对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列入日常管理重要内容。成立了康复特教室,聘请专业的康复特教教师,并注重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内培的方式,为职工开展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提高特教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近年来,福利院选派特教教师外出培训5人次,并组织特教人员先后赴标杆单位、兄弟单位学习特教经验;同时挑选特教骨干人员在全院开展定期特教教学活动,建立长效机制。

(三)改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孤残儿童的教育水平。

1、开设特教班,开展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福利院于2012年9月开设特教班,根据儿童年龄、智力情况和接受能力,对儿童进行分班教学。课程以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蒙氏教学为主,结合手工、音乐、美劳、品德教育等辅助课程开展课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教师通过情境观察、记录、与多元智力测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儿童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为儿童拟定包括年、月、周多层次的教学计划和个别教学辅导计划,按计划实施课堂,根据课堂进度、学员接受程度进行课堂记录,并及时总结评估。目前福利院开设4个班级,分别为特教一班,特教二班,蒙氏教学班和语训班。一共有15名收养人员参与到上述班级中进行学习。

2、适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进入学校学习是孤残儿童融入社会最关键的一步。对一些有就读能力,可以进入高层次学习环境中的收养人员,福利院院主动为他们联系附近的学校,让他们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同时院内提前为这些孩子制订入学前个训计划,有针对性的将一些入学前能力训练一对一进行强化,针对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树立自信心,使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中。目前已有2名儿童进入张家港市特殊学校就读,1名儿童进入梁丰幼儿园就读,4名大龄收养人员接受义务教育后,已成功走向社会。

3、大力发展早期教育。从“零”开始,抓好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一是对0―3岁的婴幼儿开展启蒙教育。通过音乐、图画、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培养婴幼儿的肢体运动和语言能力。开展了“爱德祖母育婴”项目,培训并聘请当地的退休人员充当特殊“祖母”,每天花一定的时间负责照料3-5名孩子,通过抱、亲、逗、做游戏等方式,使孤残婴幼儿的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发育有进一步提高。二是对3―6岁的适龄儿童进行学龄前的教育。以儿童为主导,老师为辅导,主要从语言、知识、日常行为及动作等方面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2014年,福利院院进一步推行“微笑妈妈“行动,使护理员与孤残儿童间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依恋,满足了孤残儿童情感需求,实现了由按需喂养向回应式抚育的转变。

4、开展大龄儿童技能培训。培养教育孤残儿童不仅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优良的个人品德,更为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此,福利院在征求大龄儿童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使其接受职业教育,培养基本的生活实用技能。一是持续开展各类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二是送孤残儿童去苏州学习刺绣,并进行展览义卖;三是开展“类家庭”项目,筛选出3名大龄儿童进行类家庭生活体验教育;四是联系爱心企业,为大龄儿童提供学习就业机会。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院有3名残疾儿童掌握了一技之长,开始独立生活,其中一名已经组建家庭,育有一子;1名脑瘫儿童可以较熟练地弹奏电子琴; 3名儿童的油水分离画在“《少儿画苑》第18届国际少儿书画大赛暨第44界世界儿童画展览大赛”中,喜获一金二银的好成绩。

5、注重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他们从小失去了父母和家庭,大多数还要遭受病痛与残疾的折磨,外加上从小生活在福利院这样单一枯燥生活环境中,造成他们在心理和性格的健全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使他们养成一些自卑、孤僻、不合群的行为举止。为此,福利院将孤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放到同生活照料、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孤残儿童心理障碍的共同点的基础上出发,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别施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进行心理咨询和请专业爱心人士有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适当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关爱活动等方式提高孤残儿童自我价值认同感,促进孤残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6、特殊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福利院脑瘫儿童的比例相当大,针对每一位脑瘫儿童的具体情况设计特殊教育课程,吸收现代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相关专业的康复知识,实施一对一和小组化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在保证对其肢体训练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智能训练,以增强脑瘫患儿的自身适应能力。同时融合音乐与游戏的配合教学,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孤残儿童在学习中得到了康复,康复的过程中也在学习,使儿童在运动、语言、机能、社交、个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孤残儿童的缺陷。

7、探索家庭式养育模式。回归家庭对于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来说是最有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的,但福利院集中供养的大部分孩子因残疾、患病无法被正式收养,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了打破福利机构集中养育的局限性,福利院积极探索家庭寄养养育模式,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和规范,定期回访,追踪服务。同时,为了让孤残儿童既能感受家的温暖又能享受到院内专业的医疗、康复、特教服务,2013年福利院探索启动“爱心助养项目”和“类家庭”项目。目前已有16位爱心人士与我院签订了《爱心助养协议书》,成功与8名儿童结对,并开展了畅游欢乐世界、制作月饼、庆祝生日等20余次活动,使儿童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弥补了机构集中养育的不足。

8、开展社工项目,促进孤儿成长。福利院充分利用元旦、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的不同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节日间社会爱心捐赠活动,根据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春节期间开的“迎新春联欢会”活动,五一期间的“亲子运动会”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的“爱心同行”主题开放日活动,“小小故事会”活动等等,使孤残儿童在参与活动时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增长了知识。同时,组织儿童走入社区感受居民小区的生活气氛,带领儿童参加相关单位的联谊活动,使孤残儿童更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提升对社会的认知,进一步完善其心理和情感。

二、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探索,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由于经验的不足、条件的有限及人力资源的缺乏,致使该项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多可见的制约因素使该项工作距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一)专业特教师资力量不足。目前,福利院3名特教教师中仅1人是专业的特殊教育院校毕业,教师专业训练经验不足,仅凭着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为儿童传授知识,缺少系统科学的方法,长远来看,我院的特殊教育没有得到教育部门指导、帮助,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幼龄儿童家庭式抚育跟不上。虽然开展了“类家庭”“爱心助养”等项目,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项目开展以来,只在一些残疾程度较轻的学龄儿童间开展,一些重度残疾幼儿还没有享受到稳定、温馨的小家庭式生活,没有感受小家庭的爱和温暖。 应建立幼儿教育模式,再配套适合幼儿成长的家庭式抚育生活照顾模式。

(三)心理辅导专业化程度不足。由于孤残儿童多半有很多心理问题,随之表现行为问题,心理辅导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但福利院没有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工作人员只能依靠长期的工作经验开展该项工作,虽然成效不错,但亦显不足,常常遇到一些棘手问题。解决儿童心理问题不仅能解决很多行为问题,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教学计划上来看,整体设计上缺乏前后呼应的整体连贯性,教学内容的目标模糊;从教学过程来看,课堂开展略显单薄,不能生动活泼的开展课堂;从总结评估上来看,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学生方面,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并且在特教、康复、养护上不能有效融合,缺乏沟通。

三、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完善与发展

(一)不断完善配套教育设施。完善对孤残儿童教育的基本保障,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和完善福利院的教育设施。在设计上要符合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要求,要能够按照不同孤残儿童的不同需求,不同功能来配备,实现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设施规范化建设。

(二)大力培育优秀特殊教育人才。加强现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及时接受最新的、丰富的特教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强化教师的政治学习。首先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把“爱心”教育作为教师发展的灵魂工程来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残缺的能力培养、特殊教育教案的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学的能力培养等,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三)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重视,通过协调人力资源部门,招募志愿者等形式,为我院输入具有正规教育学历的幼龄和学龄教育、心理辅导、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弥补我院专业力量不足问题。同时,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和专业特殊教育机构的指导,拓宽特殊教育信息。与救助管理站共享资源--“阳光心灵”心理咨询室及配套建立的心理沙盘游戏室。

(四)将特教工作贯穿于机构养育工作。特殊教育与其它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互增效。从模式、时间、空间和形式上,优化人员结构配置,组建特教老师、社工、保育员、志愿者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以缓解特教人员紧张局面。强化生活教育,带着孩子做游戏、踏青游玩、做家务、及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德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逐步引导孩子的思想发展,实现儿童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疏导、课外学习、生活管理的全覆盖。

篇4

【关键词】社会福利院;优化教育;康复医疗;爱心教育

“残疾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不仅要治愈残疾孤儿生理上的病痛,也要拂去他们心理上的阴影,更好地向社会传递大爱和道德力量。要使更多残疾孤儿得到有效救治,点燃他们人生的希望。”国家总理于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的一段话,被深深地镌刻在了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心里。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从建院至今,已经走过了64年的风雨历程。64年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忱关心和支持,全院职工也为福利院建设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孩子们倾注了视如己出的爱心,使福利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长沙市乃至湖南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条件最优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大家共同携手,为孤残儿童营造了一个温馨、幸福、和谐的家园。

一、儿童福利设施建设长足发展

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51年。当时的情况是资金短缺,没有任何设施和设备。筹建领导小组的同志一面四处奔波筹集资金,一面和职工们共同建设庭院。经过多年的努力,1987年5月26日,一栋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的儿童生活楼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尽管当时规模不是很大,但这个儿童福利院的建成,填补了我省儿童福利机构的空白,使长沙市的孤残儿童、社会弃婴有了自己的家。

1999年,本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办院方针,福利院班子成员集思广益、放眼未来,建起了当时全市第一所公办的也是规模最大的老年公寓――颐养园。2005年,为适应养老服务市场的迅速发展需要,补充儿童福利院办院经费的不足,动工在院内兴建了我市条件最好、设施最全的示范性老年公寓――长沙市寿星公寓(含长沙老年康复医院),并于2009年元月正式投入使用,总投资约1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37337平方米,设医疗、养老床位960张,入住老人儿童600多名。现在,这所示范性的寿星公寓已成为我市抚老产业的龙头,为儿童福利院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1年,为改变长沙市儿童福利院设施陈旧、没有发展空间的实际问题,省民政厅和市委主要领导在福利院现场办会决定,集中使用600万元市本级福彩公益金,改造5800平方米儿童福利综合楼。此项目从立项到竣工,历时整一年。2012年8月15日,全院最后一批孤残儿童正式入住儿童福利综合楼。

64年历程中,儿童福利综合楼外形设计愈加美观、内部结构渐趋合理、设施功能逐步完善,融科学化和人文化于一体,开启了福利院孤儿养育专楼专区的新时代。

二、优化养育模式

按照民政部提出的儿童福利事业“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要求,儿童福利院积极探索和改革供养方式,采取机构集中抚养、家庭寄养、模拟家庭、国内领养、涉外送养的“五养”办法,使一部分孩子能够像所有家庭的孩子一样正常学习、生活、交往,接触最真实的社会。

1989年,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派人到省厅收养中心学习相关法律,了解和掌握申报程序和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筛选和认真准备,1989年2月,第一个涉外送养的孩子孙涓被加拿大罗伯特夫妇收养,至此,长沙市儿童福利院成为我省首家开展孤儿涉外送养的儿童福利事业单位。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自开展涉外送养以来,已将近2000名社会弃婴送养到国外,被送养的孩子们己融入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家庭,在那里,享受着父爱和母爱,健康快乐地成长。

2012年2月,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与美国公益组织“半边天”合作,开湖南省内先河,启动“新和家园”项目,建立“模拟家庭”养育模式。据了解,新和家园拟组建10个模拟家庭,目前已经有4户家庭入住,模拟家庭的“爱心妈妈”来自社会招募。福利院坚信家庭是孩子最好的成长场所,尽一切努力为孤儿铺就回归家庭的路,福利院通过创办“模拟家庭”为残障儿童提供持久稳定的家庭环境,致力于为孤儿找家、让孤儿不孤独。

同时,家庭寄养和国内领养等多种抚养方式也广泛开展起来。从2001年至今,14年家寄工作为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目前,全院具备家庭寄养条件的125余名儿童已分别寄养在跳马、梅花、城市三大家寄点中,这些孩子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关怀,重新找回了天真快乐的童年。

三、康复医疗有保障

近年来,入院残疾儿童的比例逐年提高。为了使这些“枯萎”的花朵重新绽放,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十分注重孤残儿童的康复治疗,更将脑瘫儿童康复视为儿童福利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以来,福利院借助民政部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治疗“明天计划”的实施,加大了对残疾孤儿的治疗力度。2011年4月,按照民政部脑瘫儿童康复示范基地的要求,成功组建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并开辟了10余个专业康复项目。全院的残儿基本接受了康复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摆脱了残疾的困扰。其中患儿龙诗娜以前是左侧瘫,走两步路就会摔跤,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现在已经可以正常的走路。

为了提高职工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自2012年以来,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已先后投资开展了六期脑瘫儿童康复护理培训班,有100多名职工接受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护理知识培训,使专业岗位人员接受培训率达80%以上,残疾儿童康复显效率达95%,有效率达98%,普康率达100%。

四、爱心教育让孤儿成人成材

对孤残儿童不仅要救治、抚养,还要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正规化教育,使他们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致力于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力争做到“因材施教”。针对有能力接受普通教育的孩子,院领导及工作人员会积极与各级部门往来协调,及时为他们联系学校,求得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保证所有适龄孩子入园入学;对不适应学校学习,但可以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福利院自办了特教班对他们进行了特殊教育;有特长的孩子,福利院会争取让其进入专门学校进行特长培训。同时针对大龄孤残青年就业能力弱的特点,福利院对外加强协调沟通,为大龄孤残青年争取就业机会;对内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并成立了手工作坊,组织孩子们制作十字绣、贺卡、手机吊坠等作品,定期组织义卖和拍卖,增强实现个人价值的自我认同感。针对孤儿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极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院里组织相关业务科室,认真研究讨论解决这些障碍的方法。他们为每一名孤儿制订了详细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帮助孤儿克服了心理自卑、性格孤僻、人格封闭等弱点,树立了健康、自信的人生观。

从2002年开始,儿童福利院的孤儿上大学实现了零的突破。儿童福利院陆续有20名青年进入大专院校学习,并陆续毕业参加工作,其中不乏优秀学生。如吴明,在湖南建筑学校(中专院校)毕业后,被湘潭大学录取,毕业后在长沙市某房地产公司工作,2011年被福利院院返聘;张珂珂,2008年毕业于长沙市天心区第一普通高级中学,后攻读雅思培训班,顺利考上马来西亚吉隆坡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现就职于深圳某影楼做摄影;陈实,一个双腿残疾的孩子,他上学比较晚,曾就读于湖南民政学院,电脑学得很熟练,毕业后在深圳某动漫设计公司就业的他,因为工作十分出色,现已成为该公司业务总监。类似这样的孩子,在该福利院中还有不少。

为了促进孤残儿童的全面发展,2014年,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组建了“启梦孤残儿童艺术团”,聘请社会上的爱心教师对孤儿进行歌舞、快板、小品等节目排练,鼓励孤残儿童发挥各自的才能,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启梦”孤残儿童艺术团的成立,为福利院的儿童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放飞梦想的平台,发掘了孩子们的艺术潜力、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参加艺术团的孤儿学习热情高涨,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心血和毅力,先后参加了2014年在湖南大剧院的庆祝六一儿童节暨“启梦”孤残儿童艺术团成立回报演出和在湖南群艺馆多功能厅的“温暖有爱,宝贝回家”春节爱心公益活动,在文艺汇演中,孤残儿童们用美妙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充分展示了生命的潜能和精彩,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福利院有一条不是制度的制度:每年的除夕之夜,院长龙环都要来到院里与孤儿同度,吃过年夜饭后再回家与家人团聚;每年的中秋夜,与孩子开过赏月晚会后,职工再下班。职工们通过这些行动,让孤残儿童在温馨的氛围和浓浓的爱意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篇5

没有血缘却有母爱,不是骨肉却有亲情。福利院的爱心妈妈们,用博大的爱,温暖着孤残儿童的心;用真诚的爱,开拓着一条条创新之路。

福利院的孩子都存在生理缺陷,必须昼夜观察守护。有的不会自己吃奶,保教员妈妈必须用滴管一滴一滴地喂。有的大小便失禁,保教员妈妈每天得抱起几十斤重的孩子,帮他们洗澡换衣。保教员妈妈沐浴时的轻抚、喂饭时的呵护、游戏时的拥抱,让孩子真切感受到母亲的存在与温暖。

针对智力不同的孩子,特教老师会进行启蒙教育。康复医师会引导脑瘫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教授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要重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说得唇干舌燥、做得腰酸背疼,但“妈妈”们不厌其烦。因为她们坚信,只有对细节一丝不苟,在重复中精益求精,才真正是孩子们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

儿童福利院的护理难度大,并且传染病多。一次,院里收了一名脊柱膨出、皮肤溃烂、发着高烧、烦躁哭闹的孩子。他一入院,保教员妈妈立即抱着去洗澡。孩子身上的污物沾了她一身,但保教员毫不嫌弃。她用柔软的手轻轻将温热的水浇在孩子身上,无声的抚慰中,哭闹的孩子慢慢安静下来,紧紧抓住保教员的手不放。此后,保教员24小时守着孩子,及时清理口腔异物,处理溃烂的创面,擦洗大小便,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个星期后,这个孩子终于转危为安。

还有一次深夜,儿童福利院来了一个全身青紫、呼吸微弱、奄奄一息的重症病危早产儿。院里的医护人员立即送孩子去急救。经检查,孩子心脏存在五个问题,盐城的医院无法救治。大家立即将孩子送至南京儿童医院,可经专家会诊,仍无法解决问题。福利院不肯放弃,一边联系上海儿童医疗中心,寻找全国顶级新生儿心外科专家,筹划手术治疗事项;一边联系急救车,一个人抱着孩子,一个人抱着心脏监测仪,还有一个人抱着氧气袋,火速赶往上海救治。历经两年、三次大型手术,这个小小生命保住了。

每次术后,福利院都会安排专业的育婴师护理患儿,营养师制订营养配餐,康复师进行专业康复,对患儿百般呵护,精心调理。就是这样一次次的坚守,赢来了一次次生命的怒放。近几年,福利院先后手术救治各类重症患儿131人,为国内外家庭送去重展可爱笑容的天使126人。

为适应儿童福利院专业化、现代化、规范化需要,福利院的“妈妈”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工余时间,她们接受了育婴师、营养师、医师、护师、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各类专业培训,每个人都持有两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全院定期开展技能竞赛、岗位比武,多次获得民政部、省民政厅组织的孤残儿童职业技能竞赛二、三等奖。

盐城市是江苏省人口大市,除了居住在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全市还有散居孤儿近2000人,困境儿童约1.6万余人,仅凭儿童福利院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由院内向院外拓展,打造服务品牌呢?从2012年起,福利院联合盐城市妇联、民政局、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媒体等多个部门,启动了“心之家”大型公益慈善活动,公开招募“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志愿者,与孤困儿童组成类似家庭的爱心集体,开展心理咨询、学业辅导、医疗康复、爱心陪护、节日同欢、艺术培训等集体活动32期。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达5000人次,受助儿童达500人次。2013年,“心之家”行动被省政府表彰为“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2014年,盐城被国家民政部列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城市。儿童福利院的担子就更重了。在炎热暑假里,他们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一起顶着烈日,冒着暴雨,深入4个县区38个街道(镇)100余个居(村)委会,开展孤困儿童入户走访调查,了解到1400多名孤困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状况,并为之提供服务。

福利院还在多个街道(乡镇)建立起儿童福利服务站,精心编织市、县、乡镇、社区“四位一体”的儿童福利服务网络。当福利院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在冬日的寒风中把一件件毛衣、一双双棉鞋、一个个书包送到困境孩子们的手里;当他们在节假日和孩子们一起在游乐园里做游戏、在艺术中心观看木偶剧,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容时,也感到无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