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文学赏析范文

影视文学赏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影视文学赏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影视文学赏析

篇1

[关键词]补缺假说 英语教学 英文影视作品 中式英语 哑巴英语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30

补缺假设是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外语教育理论。根据该理论,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一定的语境。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准确运用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教师对外语教育理论缺乏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中不能将语言形式与语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很多现有英语教材也缺乏真实语境,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没有走出语境缺失的困境。可见,语境的设置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只有在自然、真实的语境中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自然地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英文影视作品构筑的丰富而真实的语境给学生提供了身处真实语境中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形式的用法,克服中式英语、哑巴英语等不地道英语,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学英语教学中贯穿英文影视作品赏析有助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本文以“补缺假设”为理论框架,探讨英文影视作品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文件明确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英语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并探讨使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英语教学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英文影视教学集声、形、貌于一体,顺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但从现实情况而言,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高校改革依然流于形式,只是沿袭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重语言形式教学而忽视了语境教学。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机械记忆单词、语法和句型,导致其口语表达、书面写作等语言产出中存在大量哑巴英语、中式英语①现象,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哑巴英语和中式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利用英文影视片段构筑的真实语境进行教学,将语言形式与特定的语境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度。

二、补缺假设教学观

针对中国人外语学习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初明教授于2003年提出了补缺假设,用以解释外语学习的机理。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能被正确、流利使用的前提条件。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一定的语境。由于外语环境缺少与所学外语匹配的真实语境,在外语理解、习得和使用的过程中,母语语境知识很容易介入补缺,由此激活与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式,导致母语迁移,影响外语学习。补缺不是指因外语表达式的欠缺而由母语结构去替代,替代的发生是语境知识补缺的结果。[2]

补缺假设视母语及其语境知识为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为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中式英语、哑巴英语等普遍问题作出了深度的剖析。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言形式总是与特定语境发生互动。在外语环境里,学习者往往不知道所学外语形式与何种语境互动或匹配。于是,大脑中的母语语境知识自动介入补缺,与外语形式互动,常常造成外语形式与语境知识错配,影响外语使用,产生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因此,某些正确的外语形式即使已经学过,但如果没有附上恰当的语境标识,则难以跟眼前的外部语境匹配并被激活,用不出来,产生所谓的哑巴英语。一般而言,所学英语结构只有粘上语境标识才能从大脑中快速提取。而传统教学模式重语言形式教学而轻语境设置,学生在语境缺乏的情况下机械操练语言结构,所学语言结构未经恰当信息处理。这样,在特定语境下,可使用的语言结构即使学过也用不出来。在交际的压力之下,学习者只能根据母语语境直译与之相配套的母语结构,从而产生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现象。补缺假设强调了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语境知识学习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为传统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英文影视作品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补缺假设是国内外最新的外语教学理念之一。它突出了语境教学的重要性,对改进外语学习和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因此,教师应重视语境知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构筑语境,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教学,将语言形式与特定的语境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英文影视作品展示了大量真实的生活场景,提供了如何得体使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的实例,语言信息真实而丰富,为学生深刻理解、切实掌握、并且灵活运用语言创造了有利的语言环境,解决了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语境缺乏的普遍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穿插英文影视作品赏析,借助影视作品提供的丰富语境信息展开语言教学,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结构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以接触基本的语境信息。

(一)根据词汇语法教学需要截取影视片段,将语言教学与语境教学有机结合

电影能够展现真实的语言应用场景,生动展示具体语言在不同情境下恰当的使用方式。英文电影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真实体现了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为学生创造了摆脱母语羁绊、大脑对语言信息综合反应和自然吸纳的环境。学生在欣赏英文电影的同时,有机结合片中人物、场景、语言等多种感官信息,将词汇的用法做详尽的分析,理解词语语用环境,进而提高用词准确性。电影《绝望的主妇》中女主人Bree因宴会前与丈夫发生过争执,为保全面子她提醒丈夫宴会上不要喝太多酒而曝家丑时说了这么一句话“Because when you drink, you get chatty.”从这一情景片段我们可以推测出chatty的贬义性。该句可翻译为“因为你酒喝多了话就多”。笔者在播放该片段前让学生对“因为你酒喝多了话就多”这句话进行英语翻译,结果不少学生将“话多”译为“have many words”。这一中性表达显然不能准确传递女主人公的话语含义,有中式英语之嫌。经过影视片段教学学生深刻理解了chatty一词的语用环境,且避免了因英语语境缺失而产生中式英语错误。

此外,学生在英文影视欣赏过程中把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进行,有助于对语言表层和内涵的理解。这样,在自然语境中体会语言的结构功能和语用功能的巧妙结合,脱离了传统语法教学中生硬的语法规则的束缚,有利于学生轻松习得语法知识。

(二)根据口语教学需要选取相关情景片段,引导学生掌握特定语境下的语言使用

电影语言情景教学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有助于学生完成将所学语言结构粘上语境标识的信息处理过程,避免“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现象。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学生对某些高频语言结构用法掌握得比较片面,以口语常见表达“Excuse me”为例。学生通过口语教材学习知道向陌生人问路时可以使用“Excuse me”,殊不知它还有对他人所说的话表示质疑这一常见用法。电影《绝望的主妇》中Bree与Andrew的一段对话可以说明Excuse me的这一用法。当Andrew告知Bree他认为妈妈花了三小时做的炖小牛胫味道只是还可以时,Bree用到该结构来反问Andrew,表示自己的不满。倘若教师能有效利用影视片段辅助口语教学,便可通过影片提供的语境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掌握常见结构的用法,避免生活中出现类似情景时,可使用的语言结构即使学过也用不出来。

(三)选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片段辅助教学,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语境信息和语言信息

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文化是语言学习的核心。([3])根据补缺假设,学生在外语语境缺失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启动母语语境知识,将母语语境下的表达式直译为英语,致使外语形式与母语语境发生错配,产生文化层面上的中式英语错误。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英语文化信息的输入和讲解。具体做法上,可选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影视片段辅助教学,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语境信息和语言信息。如笔者在讲授《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六单元时,按照文化冲击这一主题从电影《绝望的主妇》中选取了Mary Alice告别会的片段进行教学。通过观看影片,让学生领会中礼仪式的差异。在英美国家,亲友在葬礼之后还会为死者举行告别会,参加告别会的亲友须准备一些食品,告别会上主要是聊些死者生前的故事,少了中式葬礼上用以表达怀念死者的哭诉。学生通过影视教学明白了中西文化差异,将有助于提升其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重语言形式教学而忽视了语境教学,将词汇讲解与语境分析割裂开来,导致学生所产出的英语不是中式英语就是哑巴英语,违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宗旨。补缺假设指出外语语境缺失是导致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产生的重要原因,强调加强语境教学是优化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突出了外语语境教学的重要性,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贯穿英文影视作品赏析符合补缺假设倡导的教学观。英文影视作品含有丰富而真实的语境信息,其合理运用有助于克服中式英语、哑巴英语等长期困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不地道英语的产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jyte026);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010B342)

注:①中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规则之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文化背景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或写出的不合英语习惯的畸形英语。

参考文献

[1]廖春红.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教育探索, 2007(5).

[2]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1).

[3]李莉.从文化视角看英语原版电影的教学实用性[J].电影文学,2011(3):160.

篇2

学院下设7个系,分别是:中文、历史、文化典籍、广告学、文化传播、档案学和社会学;建有7个研究所,分别是: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长江文化研究所、儿童文学研究所、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中国创意产业研究所;建有14个研究中心,分别是: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逻辑学研究中心、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历史教育研究中心、女性研究中心、中国新广告研究中心、社区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域外汉文古文献研究中心、电子政务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美学研究中心、现代出版研究中心;设有2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分别是:都市文化E-研究院、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

学院有2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个硕士点,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3个本科专业。学院分为两个板块:人文板块和传播板块。人文板块内的国家文科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文科基地”),古典文献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古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传播板块内的各专业奉行“思想、传播、创新”的务实精神,与业界建立广泛联系。

2005年人文与传播学院获得上海市教委汉语言文学、影视传媒教育高地建设重点项目。

学院建有资料中心、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和广告学专业创新创业中心,资料中心占地面积为810平方米,拥有图书14.1万册,杂志1.5万册,建有古籍珍本特藏室、外文特藏室等10个特藏室。文科综合实验中心,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包括7个机房或实验室,均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如PC机房、苹果机房、非线性编辑机房、摄影实验室、录音实验室、语音实验室、档案实验室以及电化教室等,专供有关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和学生课外练习使用。此外建有“人文城市”、“都市文化研究”、“东方语言学”、“文贝”、“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5个网站和1个学院网页。学院还建有81个社会实习基地。

学院现有在册学生5000余名(包括来自美国、日本及港、澳、台的学生)。学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学院平台课程,文史渗透;举办名家讲座,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加强外语训练,安排外教讲课;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配合,由实验中心提供设备支持;注重实习环节,抓好基本功训练。

一、专业简介

戏剧影视文学:隶属影视传媒系。本专业为适应电视、电影的发展趋势,融汇影视学、文艺学、传播学、美学、写作、公关等学科,旨在为各类电视台、报刊杂志、文化传播公司、网络公司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电教中心等培养编导、编辑、策划、文案、摄影、摄像、制作等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影视艺术概论、影视史、文学与影视写作、传播学、视听语言、专业英语、多媒体图形图像制作、影视声音与制作、非线性编辑、影视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影片分析等。

摄影:隶属广告学系。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当代摄影文化理念和相关理论基础、熟知传统及数码摄影专业知识并具备商业摄影和艺术摄影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进入各种与视觉文化、影像传播和教育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成为新闻报业的摄影记者、各类杂志和出版单位的摄影师或图片编辑、广告公司和大型企业的专职摄影师、摄影画廊或图片库的从业人员,也能在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体中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空间。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基础摄影、经典视觉艺术欣赏、传播学、数码摄影技巧、数字影像处理、摄像与影视制作、营销传播研究、商业广告摄影、商业人像摄影、摄影发展史、当代摄影现象研究、传统黑白暗房、现代专题摄影、摄影观察艺术、摄影创作实践等。

二、招生专业、人数和收费标准

专业名称

学制

招生地区

人数

学费(元/年)

备注

戏剧影视文学

四年

上海

30

10000

 

摄      影

篇3

关键词:文学欣赏 文学创作 相互影响 互动

中图分类号:1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87-01

文学欣赏和创作分别属于不同类型的活动,然而二者又具备紧密的联系。同时,文学欣赏以及文学创作还可以相互构成影响。在文学领域内,文学欣赏延伸了作品的创作,有助于推进文学创作;与此同时,文学创作也决定了读者欣赏到的文学作品质量。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作者槎琳哒瓜至颂囟角度的人生体验,而读者则需要通过阅读来感知并且认可这种体验[1]。由此可见,文学欣赏在整体上构造并且解释了生活现象,有助于延伸文学创作。只有明确了文学欣赏和创作的深层关系,才能够寻求二者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提升文学欣赏以及创作的整体水平。

一、文学欣赏对于创作带来的影响

读者在欣赏某个文学作品时,需要透彻领会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和主旨,在此基础上遵照特定的审美标准来扩展联想,同时也融入了自身情感。经过初步的欣赏,读者就会进入再创造的思维过程中。由此可见,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应当属于精神层面,欣赏文学作品的根本目标就是追求趣味性和可读性。读者在欣赏作品之前,先要在思维深处设置一种阅读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融入了潜意识的期待。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唤醒深藏于读者脑海的记忆,然后促使读者融入感情气氛中,进而体现脑海中的阅读期待[2]。

针对作品中描绘的特定人物形象,读者应当唤起与之相关的阅读感受;在唤醒感受的基础上,读者与作者才可以深入沟通,探求深层次的文学作品意蕴并且净化读者心灵。实质上,读者欣赏文学作品不仅是为进入情节,更是为获得高层次的审美满足感。从表层来看,文学欣赏并不直接关系到文学创作。然而实际上,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在欣赏作品时,读者就仿佛与当时的作者展开了沟通,因此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作者传递的信息。通过这个过程,文学创作就能够达到应有的社会效应。文学创作紧密联系了读者和作者,文学作品源自日常生活,然而只有通过读者的反复阅读和品位才能够体现出作品的意义。

二、文学创作对于文学作品欣赏的影响

从艺术角度来讲,文学欣赏应当建立于理解作品的基础上。作为读者本身,先要透彻领会作品最基本的内涵,透过表层的文字才能深入主旨。因此,文学欣赏并非直观性的欣赏,而是透过文字来塑造特定的作品形象。因此可以得知,欣赏作品的过程也就是读者重构文字形象的过程。在转化文字时,读者自身拥有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功底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因此,作者在创作了特定的作品后,并不能确定将来产生的阅读效果,这是因为文学效果的产生有赖于读者的密切配合。

文学作品能否发挥预期的审美效果,并非作者本身就能够决定的,而是需要作者与读者的紧密配合。然而,文学欣赏的前提仍然是优良作品的产生。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如果没有塑造优良的文学形象,或者没有选择生动且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述,那么读者通常就很难收获应有的阅读质量。针对特定的文学形象而言,文学创作能达到的程度也直接决定着读者的鉴赏效果。一部优良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震撼读者的心灵,在这种基础上让读者发自内心认可作者描述的文学意境,表达了对于美好境界的向往[3]。

三、探析二者的互动模式

其一,文学欣赏应当属于再次的创造过程,欣赏者凭借自身的感受和理解,再创了文学作品的新意境。作品中表述了特定的人生意向,而读者负责参照这种意向来剖析自身的生活,从而达到反思人生的目的。在解构的过程中,文学作品也能够满足读者特有的审美体会[4]。实际上,文学作品的欣赏者本人并不是空白的,在接受作品的同时也会融入自我的人生体会。受到文化水准、生活经验以及审美层次的影响,这种解构和再次创造的结果都会有所差异。

其二,文学作者在初期创作作品时,也会考虑到读者对于作品的接受程度。通常情况下,作者一旦选择了创作某部作品,那么就必须考虑作品的读者能否认同自身的创作。针对隐含的读者群体,作品的作者有必要加以考虑。由此可见,检验作品质量的根本指标就在于读者的评价。因此,作者有必要综合考虑读者的欣赏趣味、阅读习惯以及基本要求等。富于时代气息的优良作品通常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学境界,同时也符合了最基本的审美需要。

其三,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欣赏具备相同的基本目标,因此应当促进二者的密切互动。创作作品和欣赏作品的根本宗旨都在于安抚现实并且憧憬未来,从而实现对于日常生活的深层反思。在现今的背景下,文学的兴盛繁荣不能够缺少文学创作和作品欣赏的互动。通过优质的文学作品来感染读者,提升读者的文学欣赏境界,在此基础上也能够推进文学作品创作的兴盛和繁荣。

结语

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具有同样的基本宗旨,二者的目标都在于通过文学来折射现实,陶冶情操并且净化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欣赏构成了彼此的必要条件,二者也深刻影响着彼此的进程。为了繁荣文学,就需要同时重视文学欣赏领域以及创作领域,通过提供优质的文学作品来感染读者,以此来提升文学审美情趣[5]。通过探求二者的影响和互动方式,能够培育健康且积极的文学态度,进而推进文学欣赏和创作的整体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高鹏.浅谈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影响互动[J].文学界(理论版),2011(04):58+63.

[2]冯汝常.文学欣赏课教学模式改革新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2):107-109.

[3]张叹凤.论何其芳文学创作与欣赏中的杜诗影响及定位[J].文学评论,2012(04):144-149.

篇4

关键词: 时尚文化 语文教学 关系

当学校为“促进学生学习健康发展和语文综合素质提高”将“难以登大雅之堂”的时尚流行文化拒之门外时,殊不知时尚文化却已悄悄地占有了青少年群体。我们的高中学生也许没几人对尼采、柏拉图感兴趣,但没几人不知道韩寒的《三重门》;也许没几人会谈贝多芬的钢琴曲,但没几人不会哼几句周杰伦的歌,那么我们再将它拒之门外,教学就失去了广大的生活基础,远离了学生实际。这样一来,如何引导学生不在流行文化的大浪里“呛水”,语文教师对语言文化的传承应责无旁贷。

1.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正视时尚文化

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之一。在这个开放的时代里,创造出的是多元的、多彩的文化,也许流行“八个样板戏”的时代的文化是残缺不全的,如果我们还想靠“以课为主”的经院式的教学来笼络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心,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让自己用如大海般广博和宽容,才能吸引那一条条小溪聚集在身边。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想法,走进学生的生活,不应该拒绝时尚和潮流,而应以敏锐的眼睛,火热的心去感受社会生活。“经典是高雅的‘交响乐’,博大精深,学生需要在经典文化中跋涉,熏陶,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而流行中也不乏精品。”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学会既欣赏高雅的“交响乐”,又欣赏通俗的“小夜曲”。这样,与学生的共同话题就多了,教学也可方便很多。否则,教师教学永远不同路。

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学生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在课堂这种经院式的学习中,生活处处有语文,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时尚流行。这种时尚文化往往是现代人在生活交往当中逐步地演变发展而来的,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例如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电脑网络文化就是一种很好的例子,现在的中学生往往在写作的过程中,引用了一些让老师看起来不懂的语言,像什么“晕”、“菜鸟”等等。从这一点出发,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敞开胸怀去接受流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贴近社会生活,把握住学生的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

2.教师要教会学生用辩证的眼光鉴赏时尚文化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流行文化也不例外。如曾经流行话题“金庸小说”入选高中语文课本,这表明我们的教育正在走向开放性和人性化,开始敞开胸怀接受各种类型的文化,毕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其中关键是如何去分析看待金庸小说的两面性,细细品味金庸小说。戏说历史,打打杀杀的场面不乏,但其也不乏多层面的美的享受:琴棋书画,行侠仗义,追求自由等,可谓“止戈为武,信义至上”。我们应该用宽容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它。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利用其中积极性的一面,加以学习创新。

面对流行文化的两面性,我们应该教学生懂得学校课程和流行文化的关系。“学校课程是主干根本,深厚却平实;流行文化是花果枝叶,浮浅却鲜活。流行文化要经过长时间才能积淀成文化的主干根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流行文化才能成为经典。虽然《水浒传》也许是明代的武侠,柳永苏轼的词也许是宋代的流行歌曲,京剧“霸王别姬”是舞台上的动作电影,但它们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过去的流行才会成为现在的经典。但流行毕竟是一种无根、失根的文化,不能将其作为主流。作为学生还是应该以学校课程为主,流行文化只能取其精华。

3.教师要适度引入流行文化

3.1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禁令。我们都知道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喜爱不亚于一种追求。我们则不是简单地可以用“堵”“封杀”禁止其流通的,当这种发展一旦成为地下流时,教师将很难控制其流向、范围。我们不防采用疏导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去识辩其好坏、丑美。这是最好的办法。

3.2要关注流行文化中的雅俗共赏。在通俗易懂的时尚流行中,既有永恒的经典,也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于好的作品,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鉴赏、感受其深层的含义,接受多元的文化熏陶。以在语文教学中音乐素材的运用为例:

流行歌曲中有很多歌词是极富鼓励性、有一种潜在的振奋人心的力量的。就像黄征和羽泉所唱《奔跑》中“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一样,或许在失落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它去感化人,鼓舞人。“随风飞翔,有梦就有翅膀……”朝着梦的方向飞翔。这样的歌词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去感受、鉴赏。

3.3品味流行文化中的构思巧妙。我们知道流行文化作品中往往有构思巧妙之处,语言生动活泼,能让人过目不忘,过耳即记,而有不少学生的作文构思简单,语言平淡乏味。“引导学生去模仿、学习这些优秀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说话、作文水平大有裨益”。以语文的作文教学为例:现代广告有的妙趣横生,有的真切感人,有的催人奋进,有的是生活启迪,而且选材精确,语言精炼,构思巧妙。尤其是一些公益广告。比如一则“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公益广告,那是一种爱心传递,细微、含蓄而动人,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让学生以此为例,找一些生活中的真情小事写文章。

篇5

关键词: 文化图示;文化;文学阅读

1.英美文学课程现状分析

近年来,西方“实用主义”的思想观念盛行于高校校园,直接导致当前外语界中普遍存在的对英语语言的重工具性轻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实用性轻素质教育之倾向,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外语院系英美文学课程的日益边缘化问题。蒋洪新教授(蒋洪新:2005)曾对英美文学课程提出过质疑,“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主旨是什么?是提高学生的英文素养吗?是灌输英美文学知识吗?”那么,“如何开好此课?怎样处理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用什么教材为好?”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从大学的教学改革角度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据粗略统计,关注英语专业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学者还有: 陈鹤明(2003),程爱民(2002)、崔少元(2000)、邓楠(1999)、范谊(2005)、郭英剑(2002)、李公昭(2002)、刘存波(2005)、王守仁(2002)、谢南斗(2002)、殷启平(2002)、虞建华(2002)等。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 对英美文学困境的描述并分析原因;二 将建构理论,或者读者反应接受理论等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三 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研究(范 谊 芮渝萍)

在阅读外语文本时,我们常觉得外国文学作品不像文学作品,尤其是外国诗歌简直不像诗歌。这就是说,外国读者难以体会到本国读者所能体会到的文本的意义与美感。这正如我们有时也很难体会到外国笑话的幽默所在一样。这是由于我们对外语文本中存在的异域文化缺少足够的了解;在外语阅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由文化差距造成的一些理解上的困难阅读材料作为一种异域文化的体现对外国读者失去了召唤作用,无法唤起应有的阅读体验。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的研究,着重探讨图式理论在外语文本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以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本项目从全新的策略视角出发,通过阐述心理学上的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图式理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文化背景知识在文学作品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要在英美文学赏析中切实注意文化图式的建构,采取多种方法,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地,系统的介绍文化知识,达到阅读过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最终提高读者的审美情趣,也为解决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困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图示与文化

2.1图式阅读理论

运用图式理论研究阅读,强调的是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图式阅读理论是把阅读看成是个自上而下(top-down)的认知过程。阅读能力是由三种图式决定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文化背景知识包含在内容图式中。不具备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读者和作者就无法做到有效的交流,也就无法透彻地理解文章。Anderson通过实验证明读者所掌握的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内容图式越多,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存贮能力以及回忆信息的能力就越强。(Anderson&Pearson,1984),Anderson还认为,文化因素是影响L2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实验均表明: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会影响阅读理解。如果读者具有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语言难度就会减小。如果缺乏背景知识或形成不适当的图式,理解就会受阻或误导。所以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建构一种完善的图式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2.2 文化与图式之间的关系

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抽象和概括,而每一项具体经验都是文化的体现。如果把图式看作一种框架,那么文化就是框架的内容,框架的填充物,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一个人在学习文化时肯定会形成某种图式,而在掌握图式时也必定了解了文化。

3.如何在英美文学课上建构文化图式

3.1英语阅读课文化图式的建构原则

(1) 针对性原则。因为每堂课的时间有限,又各有任务,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所导入的文化应该有所选择,要以学生在学习中的文化盲点和平时使用英语时易产生的文化错误为重点。

(2) 理解性原则。教师应通过分析和解释,对比等手段使学习者认识到目的语文化和本族文化的异同以及异同之渊源和生成的原因,以激活并补充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信息为目的。

(3) 层次性原则。因为文化有一定的层次性,所以应该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导入不同层次的异域文化。开始可以多讲解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词语文化,即词语的风格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等与民族文化因素相关的意义。到学生的文化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后,则可引导学生对各民族间的经济基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进行比较和研究,从而加强对语言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较为深刻,全面的文化图式,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异域文化,达到阅读中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有效交流。

3.2文化图式的构建方法

(1) 解释建构,诱发图式。每一次在课堂上处理由文化不同而引起的交际障碍都是学习异域文化的好机会。因此,在课上结合所教授的内容介绍异域文化不失为培养学生异域文化图式的好方法。例如若阅读中经常出现的英美人名字的来源,学生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教师就可以直接讲解。来源于职业的名称如:“Garden”, “Tailor”;来源于父辈的名字如“Peterson”(Peter之子) ;来源于相貌如“Longman”;来源于出生地如“ Churchhill”等等,这种直接解释建构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全新的完整的图式。

(2) 归纳对比。对通过小说,剧本等间接介绍的干扰交际但不体现在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上的,非语言形式的及话语篇章的文化因素,先归纳总结,然后与汉语中相应的文化因素进行对比。可用讨论或评述的形式进行,可在课堂上也可在课后,可口头也可笔头,视难易程度而定。

(3) 以点带面。在处理某一类具有文化背景知识的词语的例子时,不能光讲授语义的文化背景了事,还应适度地横向扩展,如给出类似的例词,以便加深印象,获得更多反复的机会,巩固新的文化图式。

4.文化图示策略在英美文学课程上的导入

本文通过收集理论资料,论证文化图示与阅读赏析之间的关系,根据英美文学阅读之文化图式的建构原则,构建出一套合理的文化图示理论教学的策略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阅读英美文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查找出主要的问题和阅读困难所在。 首先,给出3段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学名著选段让学生进行测试,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自由分析对此作品的观感,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常用的分析手段等等。然后根据调查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有针对的制定相关的英美文学教学策略,并结合文化图示策略的构建。在教学的三年级班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一个班进行正常教学(无文化图示构建),一个班接受文化图示建构教学。 一学期以后, 2个班的学生进行后测,同样给3篇文学名著选段让学生自由进行分析,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观以及鉴赏手段的利用。通过考察2次测试,发现文化图示构建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

5.结束语

本文通过阐述心理学上的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图式理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文化背景知识在文学作品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要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切实注意文化图式的建构,采取多种方法,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地,系统的介绍文化知识,达到阅读过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最终提高读者的审美情趣。目前国内对于英美文学改革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反映在对于英美文学课程边缘化问题原因的分析多,但针对学生具体反映的问卷少;对于问题提出的对策多,但对于对策实际具体的效果,实验研究反馈的少,此策略的创新尝试为解决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困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6(6)200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