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早产儿护理新进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90-01
早产儿也被人们称之为“体弱儿”,早产儿胎龄一般在30周左右,他们的身体都有各种缺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造成早产儿生存率低下的因素主要有:错误的摆位和触摸、环境改变、医疗护理干预措施等。据统计,在我们国家早产儿出生率占新生儿中的4%。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环境改变,会增强早产儿的不舒适感,导致早产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出现各种身心上的问题,使早产儿未来的生活质量在不断下降[1]。
1 舒适护理的具体涵义
舒适护理具有整体性、个体性以及创造性等,全新的护理模式,有利于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高的境界,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和生活质量[2]。
2 早产儿不舒适的因素
早产儿不舒适的因素,具体如下①由于新生儿刚从母亲子宫中娩出,外界的声音、光源、温度、疼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早生儿的心理状态,他们会一时适应不过来。虽然新生儿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他们会用表情或者不吃东西等行为来传达心理的不舒适。②早产儿出生后,不能时刻在母亲的怀抱里,没有得到及时的护理和治疗措施。他们生理各方面难免会出现各种疼痛和不舒适感,比如:不舒适、喂养不舒适以及手术不舒适等。③胎儿在子宫里面,被温暖的羊水、胎盘以及子宫组织所包围。出生以后,被放置在暖箱或者在床上,四肢有时候没有完全包裹好,特别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四肢,所以早产儿会失去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时,他们由于长时间仰卧位,导致其畸形的可能性也比较大。④在喂养方面,为了保证早产儿拥有更足够的营养成分,需要母乳喂养。可是他们的身体素质比较差,甚至没有力气吸吮母乳。由于采取胃肠道外营养措施,所以早产儿的母乳喂养会延后[3]。⑤胎儿在子宫内的环境比较舒适,光线和声音的刺激不大,有母亲的心跳陪伴。所以胎儿在子宫内会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但是新生儿病房环境中,声音嘈杂、光线刺眼,会带给他们极大的不舒适。
3 早产儿舒适护理的新进展
3.1 “鸟巢”护理 “鸟巢”护理在全球早产儿发展性照顾中得到全面的推广和应用。因为“鸟巢”为早产儿营造了一个类似宫内的舒适环境,其中的温度适中、光线柔和、感觉柔软,使早产儿的体温维持正常范围。特别是“鸟巢”会给予早产儿全身按摩和抚触,会让他们适应脱离母体后的环境,也拥有充分的安全感。医学界的报道中,对120例早产儿进行舒适护理,发现接受舒适护理的患儿在进奶量和体质增长方面都胜于没有接受护理措施的婴儿,体温没有出现异常、皮肤也没有遭到伤害、并且住院天数缩短很多。
3.2 环境护理 根据医学报道,环境护理有利于早产儿的身心发展,保证喂养效果、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减少了辅助呼吸、减少住院时间等[4]。环境护理具体如下①减少噪音影响:在医院中暖箱、报警器、电话及工作人员所发出来的声音,都会影响到患儿的舒适感。有专家提出,应该安装噪音评估系统,同时声音的限制应维持在58dB左右,特别是暖箱内的噪音。不但需要控制噪音,还需要使所有医护人员充分认识控制噪音的重要性,并且从自身方面来降低噪音水平。②调节周期变化的光线:有文献报道,为80名住院的低出生体重儿提供周期变化的光线措施[5]。在两周后观察,发现接受护理措施的患儿体质量以及血氧饱和度都得到全面提高,同时心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接受了周期变化光线护理的治疗组早产儿在出院后的一个星期,白天的活动比夜间活动多。而没有接受周期变化光线护理的对照组早产儿在出院后的一个月白天的活动率才达到治疗组刚出院时的水平,治疗组患儿的白天的活动率明显高于夜间活动率。这充分证明,周期变化的光线可以科学调整早产儿生物节律。我们可以通过遮盖暖箱或睡床的调节方式,为提供给早产儿适度的光线。
3.3 袋鼠护理 袋鼠护理是指早产儿的母亲以类似袋鼠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与患儿的皮肤直接接触,将早产儿直立式贴在母亲的胸口,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袋鼠护理的照护方式的优势在于保持温度平衡和婴儿的心理平衡、减少哭闹次数、提高婴儿体质量,另外减少暖箱噪音给早产儿带来的影响等。观察新生儿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发现袋鼠护理的婴儿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安然入睡,心率非常平稳。
3.4 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 在早产儿的治疗当中,首先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肠胃的新陈代谢功能,这样才能为他们供应充足的营养成分,促进肠胃的正常发育。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吮吸和吞咽功能、消化功能都比较弱,所以喂养期间也会出现一些困难。可见在喂养的过程中,就是要从出生体质量开始抓起,从早期的少量开始喂养,这是一个需要精力的过程。李英姿等人对90例早产儿实现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的方法[6]:婴儿出生1天后就开始进行持续喂养,每天向他们灌输微量的奶液和营养物质。每两个半小时就从胃管的注入8mk/kg的奶量,并且了解婴儿的实际情况,每次都适当地增减,当婴儿可以适应18mk/kg的奶量,就将之前两个半小时改为三个半小时一次。经过观察,对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非常符合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生理特征,利用提高患儿的肠胃吸收能力,维持他们的正常生长,减少静脉营养和住院的时间,患儿病发病少等,安全有效,值得推广[7]。
3.5 小结 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出生时身体非常虚弱,各种疾病繁多,喂养非常困难,各方面的身体功能非常低下,它们的体重都没有超过1500克。早产儿属于高危儿,所以更需要舒适的护理措施,为他们提供类似母亲子宫的环境。所以作为专业的护理人员必须尽力他们营造舒适良好的治疗环境,促进早产儿的良好发育[8]。但是我们国家早产儿的舒适护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医疗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采取各种科学措施,拓展舒适护理研究以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有效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早产儿护理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时富芝.新生儿发展性照顾护理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2012,21(02):309-312.
[2] 廖红辉.拓展舒适护理研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9,07(15):40-41.
[3] 王岐英.新生儿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1(12B):40-41.
[4] 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10):493-500.
[5] 郑惠珍.生儿的心理护理指导[J].职业与健康,2010,21(12):2084-2085.
[6] 彭娘慧.探讨光线照度对早产儿生理指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15(03):333-43.
【关键词】
早产儿;护理
1 加强环境管理
1.1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产热不足,散热增加,导致早产儿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并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早产儿的中性温度(是指能保持早产儿正常体温,而新陈代谢率最低,耗氧量最少的一种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在32℃~36℃之间,体重越轻者,周围环境应越接近早产儿体温。因此,早产儿往往需要置于暖箱中保暖,体重在1001~1500 g者箱温应在32℃~34℃;体重
1.2 减少噪音的刺激
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副作用,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说话轻柔,尤其在靠近早产儿时要降低音量,最好不在早产儿暖箱或床旁说话;走动轻柔,避免穿响底鞋;护理仪及电话声音设定于最小音量,及时回应监护仪的报警;不要用力摔碰暖箱门,避免敲击暖箱等。
1.3 减少光线的刺激
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光线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照明能导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然而,大多数新生儿病房都采用持续的,高强度荧光照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如拉上窗帘以避免太阳光照射,降低室内光线,暖箱上使用遮光罩,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24 h内至少保证1 h的昏暗照明,以保证宝宝的睡眠。
1.4 减少疼痛的刺激
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危重儿,和营造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措施,包括:护理时尽量减少操作;在执行侵入性治疗如打针,抽血或吸痰的操作时应给予肢体支持(一手握住婴儿的双膝将双腿靠近躯体,另一手掌轻压上肢使其靠近前胸)使其形成屈曲;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去除胶布,电极等粘贴物时应使用去除剂以减轻不适感;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安慰奶嘴)也能减轻疼痛感;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2 合理喂养
人类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从妊娠3个月到生后18个月,快速增长的大部分时间在生后,大脑快速增长的时期很容易受营养的影响,可能导致智力及运动功能的长期损害。母乳喂养是早产儿的重要营养来源,它能有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然而,单纯母乳不能满足早产儿快速的生长发育的需要,还需要加上一定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国外一些医院里,一般使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早产儿配方奶或经过比例配制的三大营养物质来满足母乳喂养的不足。早产儿的住院周期已缩短,出院时早产儿仍然很幼小。因此,国外已有人开始关注如何为出院早产儿提供安全合理的营养,但目前开展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探索。
3 保持舒适
舒适的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在安置早产儿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促进屈曲:有毛巾或床单制作早产儿的卧具,使其脚能触及衣服,手能触及毛巾床单,能感觉边际,有安全感;另外,包裹婴儿时要确定婴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以利于头手互动;②头颅塑型:使用水枕,可避免早产儿中常见的双侧头部平坦,因头部平坦可造成持久的体格及心理社会适应困难;③国外有资料报道俯卧位可以减少早产呼吸暂停的发作和周期性呼吸,改善早产儿潮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俯卧位对于改善早产儿呼吸和肺功能有很大作用,但俯卧位时容易将口鼻俯于床面,引起窒息和猝死,且与传统的护理和监护方法不同,因此其临床利弊有待研究。
4 促进亲子关系建立
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亲子之间亲密的接触对于父母和婴儿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出生后数周内亲子间互动,对于日后亲子关系建立有深远的影响。母子间的亲密感主要通过亲密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触摸,亲吻,拥抱,面对面注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亲子之间亲密感的重要性,并设法提供促进亲子关系建立的途径,鼓励亲密行为的表达,如鼓励母亲采用“袋鼠式喂养”方式,鼓励父母参与婴儿的护理活动。
5 对父母的心理支持
父母往往认为早产儿易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1]。医务工作者应该给早产儿母亲更多的支持,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和电话咨询,定期举办早产儿健康讲座,或制定宣传小册子等途径来为早产儿父母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医疗资源,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2]。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早产儿出院后对其父母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还要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如允许父母每天1~2次进入nicu参与护理他们的婴儿。这种护理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实施,而国内目前只有允许病情危重的新生儿的父母入内探视。
此外,预防感染和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也是早产儿管理的重要内容。
总之,早产儿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医务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2 500 g,身长≤47 cm的新生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形态和生理功能发育不够成熟,生活能力弱,国内报道死亡率为12.7%~20.8%[1],另外,足月新生儿具有相对成熟的胃肠动力,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不成熟[2]。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胃肠道喂养的建立有许多困难,通常需要管道鼻饲,甚至肠道外全静脉营养[1]。早产儿生长发育快,营养需要量高,正确的喂养比足月儿更重要。因此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也是长期探索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早产儿肠道内喂养一些常见问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开始经胃肠喂养的时间
大多数早产儿出生后24 h出现肠鸣音,因为肠鸣音是肠蠕动出现的最早临床标志,所以,待肠鸣音出现后方开始胃肠喂养较为合适。对体重>1 500 g,无明显肺部疾患,并不需要辅助呼吸者,可在24 h内开始喂养,但对体重更小的婴儿;或有新生儿窒息需机械通气者可延迟胃肠喂养;极低体重儿大多数情况下可于生后3天内开始第1次喂养。
2 乳类选择
适用于早产儿的乳类仅限于母乳和配方乳,权衡利弊,对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势在必行[3]。
2.1 母乳 母乳富含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和免疫成分,可增加新生儿胃肠道防御功能。早产儿母乳比足月儿母乳有较高的蛋白质、热量、钙和钠含量,足月儿母亲的奶不适合喂给早产儿,因奶的营养成分不够[4],所以应鼓励早产儿母亲喂哺母乳。但早产儿母乳中某些成分仍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母乳喂养早产儿至生后1个月末,母乳中蛋白、钠、钙的量已明显不足,早产儿完全经肠道喂养时,即需加入母乳强化剂,直至体重>2 000 g[4]
2.2 早产儿 配方奶在母乳不足或母体疾病禁止哺乳的情况下,应选用早产儿配方奶,早产儿配方奶与牛奶相比较,首先降低了牛奶中的总蛋白质,以减轻早产儿肾脏负荷;其次乳清蛋白/酪蛋白比例接近母乳,其含有的β乳球蛋白经酶分解后抗原性低,蛋白质利用增多;此外还增加了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调整了矿物质比例,其营养价值较牛奶或普通配方奶更接近母乳[5]。但早产儿配方乳的不足是缺乏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乳和免疫成分,且其高蛋白含量易导致高氨基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6]。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持续至体重>2 000 g后可以转用足月配方乳[4],所以,早产儿人工喂养过程应严格监测体重增长情况,及时更改配方奶。
3 早产儿喂养的
喂养时采用头高脚低位(呈20°角),早产儿体重增加明显,并发症也少,也有较多采用半卧位姿势,喂奶后抱起拍背10 min左右,喂奶后取右侧卧位,促进胃排空。张跃娟[7]试验早产儿每次喂养后采取俯卧位,对胃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胃排空效果明显优于仰卧位,但此卧位不利于观察病情,尚存有争议。
4 喂养方法
胎龄33周~34周者可尽快适应喂养,喂养最长时间为20 min,其余奶量由管喂供给,胎龄
4.1 经口喂养 用于体重较大、吸吮和吞咽能力较好的早产儿。
4.1.1 直接哺乳法 有吸吮和吞咽反射的早产儿,可直接哺母乳或奶瓶喂食,用奶瓶时奶汁要充满,避免吸入大量空气。喂食时采取半卧姿势,喂食时间≤15 min~20 min,以防过于疲劳。每次喂食15 min~20 min后轻拍背部使打嗝,喂食后采取右侧卧位,以促进排空及当有返流时可减少误吸的危险。
4.1.2 滴管喂养法 抬高患儿头肩部,用滴管沿患儿口角一侧,一滴一滴地依照患儿的吞咽速度来给予,奶量按医嘱给予,奶源为母乳,3 h/次。滴管喂养通过反复刺激,反射得到强化,锻炼了患儿的吸吮及吞咽功能,使患儿在生长过程中逐渐获得足够的营养满足机体的需要,在其吞咽过程中,觅食反射增强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功能加强、营养状况好转、机体免疫力增强、减少并发症。
4.2 微量喂养 肠道微量喂养作为对胃肠道的生物刺激,可提高早产儿的胃排空率,改善对喂养的耐受性,缩短到达全量喂养的时间[10]。其中早期微量喂养是指对出生后24 h内的早产儿给予<1 ml/Kg.hr的量进行喂养[11]。可选用经口喂养、间歇胃管喂养和持续胃管喂养法,在接受微量喂养的同时进行全肠道外静脉高营养治疗[12]。
4.3 胃管喂养
4.3.1 间断胃管喂养 经鼻腔插入新生儿5 Fr,其长度为耳垂至鼻尖到胸骨下端,插入胃管后注入空气,听到注入空气的声音证实胃管在胃内,将患儿24 h所需奶量平均分次灌注,2 h/次~3 h/次,在每次灌注前应抽吸胃内容物,如残留奶量大于前次喂奶量1/3以上者,则减量或暂停1次;无残留,每次增加奶量1 ml~2 ml;出生体重
4.3.2 持续胃管喂养 适用于对间歇胃管法不能耐受,胃中残留量较多或出生体重≤1 500 g,反应能力差,无吞咽吸吮,有胃返流的新生儿。用10 ml注射器按需要量取奶汁,放置到输液泵上,通过连接导管接入胃管输奶1 ml/h~5 ml/h的速度将全天的奶量持续缓慢注入胃内,能使奶液持续吸收,减少胃潴留及食物返流的发生。叶永青报道,持续胃管喂养的胃食道返流率为3.9%,而间歇胃管喂养胃食道发生率高达20%。这说明早产儿胃食道返流率与鼻饲方式有关[15]。持续胃管喂养能减少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间歇胃管喂养所致的胃食道返流、腹胀、呕吐、误吸等喂养并发症,但其本身也存在容易感染、操作不方便等问题,所以不管何种鼻饲喂养方式的早产儿最好能辅以患儿非营养性吸吮,使其尽快从鼻饲方式转为经口喂养。
5 非营养性吸吮
在每次鼻胃管喂养前,喂养过程中及其后给予早产儿吸吮无孔橡皮各5 min,每次共吸吮15 min,7次/24 h~8次/24 h,吸吮期限2周[16]。通过非营养性吸吮的训练,能帮助早产儿建立有节律的吸吮模式[17],可显著加快胃肠蠕动,加速胃肠道排空,促进早产儿吸吮反射的建立,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可能是通过加快吸吮反射的成熟,调节胃肠肽水平,刺激胃肠道的生长发育与成熟。综上所述,早产儿的喂养以自吮为最好的喂养途径,对吸吮吞咽机制不成熟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基础上采用早期微量喂养(MEN)及非营养性吸吮(NNS)措施,在经胃管分次喂养的同时进行NNS,能通过口腔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兴奋迷走神经,可以改变胃肠调节肽的水平,刺激胃肠道的发育与成熟,根据早产儿的进食能力和病情选择喂养方式,使早产儿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食,满足了他们在营养方面的特殊需求,从而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全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3.
[2] 江卓成.新生儿危重疾病对循环衰竭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5):400402.
[3] 张巍,赵时敏,黄醒华.母乳添加剂在早产儿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3):187.
[4] 冯泽康,余宇,曾振锚,等.中华新生儿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7230.
[5] 李在玲,赵凤,罗凤珍,等.强化长链不饱和脂肪酸配方奶应用于早产儿营养价值的临床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0,11(3):231.
[6] 李彦敏.早产儿喂养新进展[J].河北医药,2002,24(11):872874.
[7] 张跃娟.俯卧位应用于早产儿喂养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7):741.
[8] 罗涛,钱幼琼.早产儿喂养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7(1):57.
[9] 宋江梅.早产儿喂养的方法及体会[J].中原医刊,2005,32(18):93.
[10] 黄瑛,邵肖梅,曾纪骅.早期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动力管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2(3):132.
[11] 张玉侠.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技术[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507508.
[12] 段亚兰,贺之芬,李斌.早产儿的喂养[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9):392.
[13] 韦君.早产儿喂养方法新进展[J].医学文选,2005,24(2):300.
[14] 刑佑敏,张贵萍,彦灭利.重危早产儿早期间歇胃管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3(6):683684.
[15] 叶永青.早产儿鼻饲方法与胃食道返流关系的探讨[J].当代护士,2005,9:30.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7月我院NICU共收治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65例,男37例,女28例,孕周28~36w,出生体重0.85kg~3.2kg,均经鼻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其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9例,肺出血的1例,气胸2例,诊断为BPD 4例,治疗均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并结合利尿剂、支气管扩张药、抗感染、营养支持等。
2护理
2.1机械通气的管理
2.1.1常规护理 机械通气是呼吸窘迫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因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可能成为单一、最重要的致BPD危险因素[3],故应根据患儿的血气分析、X线胸片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以最低气道压和氧浓度维持患儿血氧分压在50~70mmHg,并尽早撤离呼吸机。机械通气时开启恒温湿化器,保持吸入气体的温度在36℃~37℃,按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早产儿应做到按需吸痰,避免过频过长时间吸痰,并采用密闭吸痰管,以免影响患儿通气。吸痰前2~3min提高吸入氧浓度10%~20%,使SpO2维持在95%以上,每次吸痰时间
2.1.2 PS 新生儿RDS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其先天性或继发性的质与量的任一改变是新生儿呼吸系统发病的潜在病因[4]。对于有RDS高发风险的早产儿出生30min内预防性给予PS能显著降低RD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减少死亡和气漏的发生[5]。2010年欧洲RDS指南建议对胎龄26w以下的早产儿均应在出生15min内预防性应用PS[6]。PS需放入冰箱冷藏,用前稀释摇匀,复温至37℃,确定气管插管位置,彻底清理呼吸道后,置患儿于仰卧位,应用5ml注射器经密闭式吸痰管注药口注入药物,注入药物后6h内禁止吸痰。给药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注意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是否与呼吸机同步,双肺通气是否良好及SpO2变化等。给药后由于肺泡扩张,氧合功能改善,血氧分压和SpO2迅速提高,适时调整吸入氧浓度和吸气峰压等呼吸机参数,以避免高氧所致的肺损伤和眼晶体损害。
2.2营养支持 肺的正常发育,抗损伤及修复能力均需提供充足的能量及蛋白质,早产儿呼吸做功多,氧耗增加,代谢增快,多并感染,应给予充分的热量供应和均衡营养。对于早产儿中确诊无消化道疾病且对喂养耐受较好者建议采取早期喂养。
2.2.1肠外营养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在宫内营养储存不足,胃肠结构功能不成熟,出生后不耐受胃肠喂养,加上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肠外营养往往是其基本营养途径。进行肠外营养时,应保持输液速度的稳定性和输液的连续性,防止发生低血糖,而输液速度过快会加重患儿肝脏和肾脏的负担,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患儿的肝功能和肾功能,及时调整营养液的配制。
2.2.2肠内营养 病情稳定后可经胃管或经口喂养,并根据患儿的耐受情况逐步增加奶量。管饲喂养时尽量选择经口插管,以减少对患儿呼吸的影响,喂养奶液时应依靠重力下行,切忌用外力快速推入。管饲喂养期间应加强患儿的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食道返流,有助于患儿全肠道营养的建立。经口喂养时应加大吸入氧浓度,并根据患儿情况采取分次喂养;喂养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发现紫绀、SpO2下降时暂停喂奶;注意观察患儿的耐受情况,如有无腹胀、呕吐,胃内残留量的多少,及有无呼吸暂停和误吸,警惕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3预防感染 早产儿自身免疫功能不成熟,机械通气时相对开放的呼吸道,各种穿刺置管的机会多等导致更易发生感染,故应予以保护性隔离,加强护理及严格的无菌操作。根据患儿的痰培养,血培养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并保持有效的药物浓度。
2.4输液护理 早产儿液体平衡异常,对液体耐受性差,容易导致肺间质和肺泡水肿而使肺功能恶化[7]。因此严格限制患儿的液体输入量,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每日称体重,密切监测患儿心率、血压的变化。此外由于患儿住院时间长,穿刺机会多应有计划的使用血管,加强穿刺成功率,并尽早进行PICC穿刺。
2.5发展性照顾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发展性照顾对于早产儿进奶量的增加,体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等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应根据发展性照顾的理念[8]制定早产儿个性化护理方案,如提供湿化功能维持在60%~70%的电暖箱,在患儿睡眠时给予不透光的布遮盖电箱,提供"鸟巢"护理 ,并经常置患儿于俯卧位,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进行沐浴,新生儿抚触,游泳等。
综上所述,早产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病情发展快,需要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机械通气中的各种并发症, 有效处理, 才能增加机械通气的成功率, 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茜茜,张宇.早产儿机械通气并发症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5,10,25(10).
[2]李雪花,陈超,姚明珠.107例早产儿机械通气的临床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6):231.
[3]常立文.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诊治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3);161-165.
[4]谢露.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研究新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3,20(3).
[5]Stevens TP ,Harrington EW ,BlennowM ,et al.Farly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with brief ventilation vs. selective surfactant and continu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pretern infants with or at risk for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CD 003063
[6]Sweet DG.Carnielli V,Greisen G, etal.European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preterm infants-2010 update[J].Neonatology,2010,97;402-417
1 方法
1.1将早产儿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男女对半,孕周、出生体重、身长、头围、Apgar评分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孕母无特殊疾患。
1.2抚触时间 抚触组在生后24小时开始,每天2次,每次15min,于吃奶一小时后进行,住院期间由护士进行操作,出院后由经过培训的家属操作,护士进行定期随访,坚持做到生后42天,有条件者可继续。对照组不做任何抚触。
1.3抚触前准备 室温保持在28摄氏度以上,冬季应准备电暖气,婴儿时操作平台温度高于皮肤温度0.5-1摄氏度,准备适量润肤油、润肤霜、爽身粉、干净衣物,播放柔和背景音乐,操作者双手温暖,指甲短于指端,不戴首饰,在婴儿不饥饿、不疲劳、不烦躁时进行。
1.4抚触方法 额部:以双拇指指腹由中央向两侧轻推;下额部:双拇指指腹由中央向两侧滑行;头部:一手托头,另一手食、中、无名指指腹从前额滑向后发髻,最后停在耳后,换手抚触另半部;胸部:双手食、中指指腹分别由胸廓外下方向对侧上方交叉抚触,避开;腹部:双手食、中指指腹轮换从右下腹到右上腹、左上腹到左下腹做顺时针抚触,避开脐部;四肢:双手交替从近端向远端滑行,在反复滑行过程中,阶段性用力,挤压肢体肌肉,两手拇指指腹从掌面跟侧以此推向指侧,并提捏各手指关节,足与手相同;背部:婴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
2 结论
两组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42天抚触组增长较快,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的差异,抚触组黄胆峰值较对照组低,黄胆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短,具有极显著性差异。抚触组早产儿情绪平稳,哭闹易安慰,睡眠安静。抚触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