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学影像社会实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价值观;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58-03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观的困惑与导向
(一)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更新变化
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城市信息转瞬即逝,产品竞争日益加剧,大众传播工具越加发达,这就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实效和信息。深圳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就是对当代社会时间价值观念的最形象的概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主体意识大大提高,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价值取向打破了对“单位所有制”的选择。每个人按照社会需要和个人意愿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专业和选择职业,然后通过市场交换,相互取利,在流动中调节,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就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学生的价值走向也有这种趋势。他们主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选择,不愿意处于依附地位,不愿以充当服从角色,正在从被动走向主动,从退避走向进取。他们希望毕业后所去的地区能有满意的工作,但同时又关注该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他们希望在工作岗位上能发挥才能,但同时又考虑到岗位经济效率和福利待遇状况,出现了从单纯一体的价值认识到多元层次性的价值判断的变化。
(二)大学生最高的人生价值的新特点
1.义与利的合体。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主张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金钱是万恶之源”,“无商不奸”。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在不违法的情况下逐利思想在市场行为中变得天经地义,这给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也不例外,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学生们不想像过去那样过高推崇重义轻利行为,但同时,他们也鄙视重利轻义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开始倾向义与利的合体。表现出他们对市场经济的主动适应性,在课余时间兼职、打工、拉广告、当家教等。
2.个人与社会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一切遵从价值规律。人才进入市场,每个人可以有平等的机会扮演自己想扮而又能扮的角色,使自由选择、发挥个人才能的想法成为可能。这样极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也进一步唤起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个人价值进一步得到尊重,使过去个人价值的实现从属于团体价值的局面,有了新的调整。学生这种带有自我与社会融合色彩的价值取向常常是以追求个人幸福、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出发点的。他们希望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兼得中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
3.多样性与矛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存在双重效应,市场经济既能促进人们的竞争观念、平等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的树立,又容易诱发人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产生。目前我们的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各种法规尚未健全,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在影响着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复杂化、多元化。
(三)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道德观念的变化表现
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下海”、“经商”一系列纷至沓来的新情况,大学生有的表现淡然:依旧孜孜不倦、刻苦攻读;有的振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海洋;有的思索:究竟该“下海”还是“上山”;有的在理论上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中陷入了迷茫:不知道是自己对社会要求太高,还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太高?当我们握着老师课堂上交给的所谓真理去接触现实时,却无法回避到处碰壁的结局。我们想坚持知识有用,但有些不学无术者却腰缠万贯;我们想坚持集体主义,但那些奉献者们所创造的财富却正被一些人大肆挥霍。茫茫人海,我们的路在何方?大学生们在思索,思想观念发生着强烈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也因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的双重效益,而显出了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
1.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的积极作用。
(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要求产品、劳动力、产权全部市场化,突破了狭小封闭的地域界限,摆脱了自给自足的状况,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及国际大市场,这就能打破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就能使大学生不安于现状,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
(2)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根本区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彻底改变由政府包揽一切的家长作风和的低效率,增强了人们的平等观念。促进大学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民主化、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3)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受到利益驱动,增强了大学生的利益观念、效益观念、质量观念、风险观念。
(4)市场经济实行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促使大学生尽量发挥其个性与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2.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的消极作用。由于市场经济具有某种自发性和盲目性,市场信用具有滞后性和市场行为中某种难以避免的投机性,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商品价值规律、交换原则的泛化,追逐最大利益的动机,造成大学生有可能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及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容易助长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这种消极影响又会导致这些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重智力轻德育、重利轻义。
(2)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货币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社会权利,它容易诱发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产生“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使部分大学生会不择手段地猎取、占有商品和货币,把金钱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把追求金钱、物质当作最大目标,而不讲贡献,不讲“为人民服务”。
(3)市场经济在分配关系与人际关系上,由于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必然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面对竞争的压力,部分学生“对个人前途和自我表现价值的关注高于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的关注”。[2]
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强化和导向
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成长发展都起作用,也都有影响。年轻人思想品质、性格、才智的形成和发展,也毫不例外地受着现实社会的影响和作用[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新观念具有双重作用。为此我们应当继续强化和市场经济相应的价值观的积极促进作用,这是主导方面。同时应正确导向,限制它的某些消极影响作用,以使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而顺利地发展。
1.继续强化利益观念,但不能“见利忘义”。市场经济下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动机和目的最终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人们的经济关系就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不同经济利益决定着他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时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愿望。在强调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即“顾客就是上帝”应该真正深入人心的同时必须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更不能让“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以“坑、蒙、拐、骗”等非法手段去攫取暴利的行为泛滥。
2.继续强化竞争观念,但不能“视人为狼”、“恃强凌弱”。竞争既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源泉之一也在于竞争,在市场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必然优胜劣汰;然而提倡竞争应当在相互协作中竞争,尽量公平、合理合法,要讲良心和信誉,而不能互相仇视,弱肉强食,更不能在竞争中不择手段损人利己。
3.继续强化自主选择观念,但不能强调“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当代大学生进入人才劳务市场,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考核录用的新的就业制度,这就必须要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应从依附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困惑彷徨走向自主判断,从退避礼让走向进取开拓,从自我压抑走向自我表现和推销,然而,在继续强化自主选择观念时,不能重蹈覆辙,陷入极端个人主义。
4.继续强化效率观念,但不应“忽略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正与效率紧密相连,而不是对立的。公正意味着一切市场参与者、竞争者应机会均等,有平等劳动的权利,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参与竞争的权利,有平等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条件。
5.要强化服务观念,但不应斤斤计较、“问路要钱”。市场经济是一种服务经济,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交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互相服务的行为。尽管各方面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想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谋取一定的利润,但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应是通过对方的服务而获取的。然而,强化服务意识并不等于斤斤计较,什么都要钱。
三、大学生应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
1.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离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崇所谓的“君子不讲钱”、重“义”不重“利”的观念,就会脱离社会实际,对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那种把市场经济观念同奉献精神对立起来,同商人作风等同起来的看法,是没有道理的。
2.要树立竞争观念。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必将使许多陈腐的观念受到挑战,并且促使人们对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重新思考。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在优胜略汰中求发展,求进步的。大学生应该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竞争,努力创造竞争的内外部条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3.要树立价值和效益观念。广大大学生将直接投身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为此,必须懂得价值规律,树立价值的效益观念。在商品关系中,价值是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效果的共同尺度,是优胜略汰的天然评判者。讲求效益是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件工作得以发展和提高的基本前提。前苏联哲学家科恩在《自然轮》中说道“为了成为一个人,人应该有能力、勇气和本领选择自己的道路并承担责任”[4],这样的人,也就必然是具有高度的价值观念和效益观念的创造性主体。
4.要树立人才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是要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学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体成为一种主体。我们应该看到,现代市场经济对专门人才的要求,至少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受过良好的训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富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创造力,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与岗位不断转换和流动的需要,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大学增大基础课的比重和选修课的门类,大学生在正确选择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可实行彻底的学分制和第二专业的辅修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考核,鼓励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较大的适应性,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5.要树立民主法治观念。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的平等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增强民主平等意识、法制观念,清除特权思想、等级观念,抵制和克服、弄虚作假等消极腐败现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若机械地搬用到人际关系上,将造成损人利己、个人至上等恶习盛行,从而淡化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精神,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经济活动领域中按照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办事,增强民主法治观念。
参考资料:
[1]睢文龙.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45,456.
[2]王勤,周国文.从“读书无用论”到“读书赚钱论”――论校园文化中理想主义的缺失[J].中国青年研究,2001,(4).
【关键词】文学翻译;社会文化;译者
从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到翻译文本跟读者见面,开始其新的生命历程,会涉及到从最初的翻译目的到译本的选择,再到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标准,翻译原则以及翻译批评等各个方面。从理论上讲,社会文化的影响会渗透到翻译实践中的方方面面。
1 社会文化对译者翻译目的和译本选择的影响
任何一个译者进行翻译活动都有着一定的翻译动机,而其翻译动机首先体现在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上。译者的翻译目的必定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加拿大魁北克著名小说家安娜·埃贝尔(Anne Hébert)的长篇小说《卡穆拉斯卡庄园》(Kamouraska)的汉译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安娜·埃贝尔多次获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加拿大总督奖,魁北克大卫奖等多种文学奖,是加拿大获奖最多的作家,头上戴着挂满了各种明珠耀眼的桂冠,是最具国际影响的加拿大法语作家。加拿大总理让·克雷蒂安高度评价过这位作家,说她是当代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她的作品表达了她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正是这些非同寻常的特点使她的作品打开了无数读者的心扉,使她登上了艺术殿堂的巅峰,她所获得的众多文学奖就是最好的证明”。鉴于这种特殊的影响力,译者选择了安娜·埃贝尔的小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译者孙桂荣阅读了第一本魁北克小说《狂鸥》(Les fous de bassan),这是安娜·埃贝尔的代表作,也是魁北克文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正是这部小说把她引进了魁北克文学的大门,是她闯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并且产生了把魁北克文学介绍到中国,让同胞们与其共同分享这种新奇和陶醉的念头。之后译者又阅读了安娜·埃贝尔的另外几部小说:《卡穆拉斯卡庄园》、《木屋》、《巫师的儿女》和《爱洛伊丝》,于是便下定了翻译魁北克小说的决心,并且做出了选择。“一向没有雄心壮志且对诗一窍不通的我,破天荒地有了一次‘野心’:将安娜·埃贝尔的优秀小说译成中文。”“在动笔之前,我在《狂鸥》和《卡穆拉斯卡庄园》之间犹豫不决,最终还是选定了《卡穆拉斯卡庄园》,因为我觉得这部小说更具魁北克特色,小说中的人物,除了奈尔逊医生之外,都是地地道道的法国加拿大人,是法国人的后裔,叫的是法国人的名字,精神状态、和风俗习惯也都是法国人的。而且小说中的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卡门穆拉斯卡庄园就离我当时所在的魁北克市不远,因此我有可能到‘现场’去体验生活,以便更准确的理解小说。”
2 社会文化对译者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的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制约了译者的翻译目的,使译者带着某种翻译动机去选择文本。在完成文本选择以后,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目的会时时影响其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而译者基于实践总结出的关于翻译标准的一些思考也会受其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人们都认为诗是不可翻译的,因为除了诗所特有的节奏与韵律之外,诗的语言格外精炼和准确。小说家安娜·埃贝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因此她的小说深受诗歌的影响,充满了浓郁的诗的意境。安娜·埃贝尔素有“魁北克文坛贵妇”之美称,其中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她的语言十分优美考究,在有些人看来甚至过分考究。魁北克著名戏剧家米歇尔·特朗不莱就曾说过:“安娜·埃贝尔为想一个词儿,可以花上整整一个星期!”这种经过如此推敲琢磨出的词语应当是十分精确、不可替代的。如果在同一种语言里都无可替代的词语,又如何能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呢?中国的翻译家们历来遵循“信、达、雅”三条原则,译者也正是如此,“《卡穆拉斯卡庄园》的译文经过反复加工,基本上正确的表达了原文。”最难做到的当属三原则中的“雅”了。何为译文的“雅”?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人认为译文本身要雅,另一种人则认为译文应正确表达出原文的雅。著名的翻译家们观点也很不相同。鲁迅先生主张“宁信不雅”,即以信为前提;郭沫若先生主张“统摄原意,另铸新辞”,即在全面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进行再创作,这样的译文,尤其是出自大家之手,必然十分流畅典雅。老一代翻译家,大都首先是文学家,并且是称雄中国文坛的大作家,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大多数今天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所不能相比的。鲁迅先生“宁信不雅”,并不意味着他的译文不雅。译者孙桂荣是外语教师出身,也受到传统的翻译思想的影响,身不由己地信奉“宁信不雅”,在翻译的时候不敢另铸新辞,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文千变万化的人称和语气,还有那些“缺头少尾”的句子,保留了原文的艺术特色,以呈现给读者原汁原味的东西。
通过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择取和译介方式制约和影响,不仅能够使我们对文学翻译的认识有所加深,而且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今天,还能够促进不同民族思想交流和对话,使各种文化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交流共铸,最终实现人类文明的丰富、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许钧,宋学智.《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3]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摘要】医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提高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有利于树立服务农村基层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处事应变能力,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医学生;三下乡;问题;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261-01
①项目来源:长沙医学院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项目,长医团[2014]11号;长沙医学院大学生德育实践资助项目,长医团[2014]10号。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医学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其深入了解农村现状,了解国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效载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1]。
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1.1 指导老师应该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当好角色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指导教师仅仅是对实践活动起到技术指导的作用[2]。如果一切活动都是由指导老师策划,那么这样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性,使得老师变成了活动的主体,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指导老师在活动中,应该充当的是一个顾问的角色,做好专业知识的指导,以及强调好各项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2 团队在出发之前应该充分强调安全问题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以农村基层实践地为依托,所以广大大学生都要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面临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针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我们在活动开展之前,包括开展之中必须多次并充分强调。在出发之前,应该就安全问题,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部署安全工作。
2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2.1 对医学生的意义
2.1.1 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分为支教组、支医组、调研组、后勤组等,每个同学都在不同的组,小组组内通过一起互帮互助开展工作。每一个小组在开展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内集体讨论,小组内积极交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小组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1.2 有利于提高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医学生有着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可能缺乏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暑期送医下乡的活动,有利于医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查漏补缺,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3]。
2.1.3 有利于树立服务农村基层的意识
医学生通过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基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所有学知识,亲身投入到义务支医、支教以及调研等活动中,有利于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
2.1.4 有利于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与实践地居民相互交流与沟通。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团队成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通过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提高了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对“三下乡”实践地的意义
2.2.1 有利于丰富空巢老人的生活
暑期“三下乡”开展关注空巢老人的活动,走进敬老院,陪老人们下棋以及聊天,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并且给老人们带去了精彩的文艺活动,丰富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
2.2.2 有利于丰富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
暑期“三下乡”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的活动,走进教室,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原本农村基层放暑假只能呆在家的学生,因为我们的到来,故在暑期能够走进教室,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暑假生活。
2.2.3 有利于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暑期“三下乡”开展支医以及调研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的活动。通过给农村居民做一些基本的检查,有利于其更加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深入农村基层,调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状况,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有利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 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可以把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运用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积极服务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利于丰富医学生的暑期生活。
参考文献
摘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专业,在科学定位和课程设计上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本文在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基础上,从总量、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课程开设与学生就业去向不匹配问题,提出课程设计模块化建设思路,就经济学课程模块建设提出具体设想,并就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提出思路。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就业;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1998年教育部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减少了近一半专业,却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边缘学科诞生后,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凭借自身原有相关学科,比如,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社会保障学等的师资优势,办出一些特色,走在了前面。江西师范大学校2005 年设立该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多届学生毕业。
二、就业总量分析为了解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笔者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0届、201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形式包括电话、短信、委托本班同学对未能联络上的同学补充联系。其中2013届和2012届有效信息获得率分别为100%和56%,而2011届和2010届毕业生获得的有效信息不足50%。表1给出的是2013届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的情况。(表1)
总的来看,2013届毕业生中就业单位为企业的占比为6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占比为40%,即便把其中的大学生村官部分删掉(按协议他们极有可能将来需要面临二次就业,大约占其中的17%),即真正属于公务员及机关事业单位的部分为23%。虽然相比一些重点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比率仍属较高水平(后者2013届毕业生该项比率仅为6%)。而去往企业的比率高达60%,中国人民大学为86.5%。
在岗位方面,去往企业就业的21 人中有15人前往私营企业,其中10人从事经营类工作;3人前往国有企业,其中1人从事经营类工作;2人前往地方银行,均为经营类工作。按此计算,从事经营类相关工作的比例占32%,高于预期。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事的是经营类岗位,在所有类别岗位中比率最高(在所有类别中占比最高的是行政类岗位,但如果除去大学生村官部分,则占比和经营类岗位占比相等),远高于我们对从事经营类岗位的学生数量的预期,偏离了我们最初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应该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企业人事、工资与福利部门工作的判断。这种误判体现在就业比例与和服务于相应就业类别的课程或学分比例之间的对比关系上。2013届毕业生培养计划共开设了25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公共必修课),其中经济学类课程7门(不包括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等),占28%,略低于经营类岗位就业同学的占比,考虑到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则两者差距可能会更大,经营类岗位就业比例将显著高于经济类课程的比例。
三、就业结构分析
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就业选择情况并不匹配,即经济类课程安排落后于学生就业需求,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在结构上也很明显。
根据就业反映情况,经营类就业全部集中在企业,没有人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经营类工作,但为这些部门就业而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却占全部经济学类课程的43%,主要有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它们没有给学生就业带来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他几门经济学类的课程情况稍好,除西方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性课程外,其他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等都有服务对象,即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岗位中找到其影子,如有学生从银行业务工作,有同学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以及企业人事管理工作。
在2013 届毕业生就业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升学比例非常低。在41个同学中仅有2个同学选择升学或升学成功,比例为5%,远低于中国人民大学的37.1%,南京农业大学的17%。从升学方向看(2012届类似),这个专业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经济学,可以选择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一是社会保障。对升学选择经济学方向的同学而言,现有经济学课程安排对他们并不利,主要表现为课程杂、方向不明确、缺少核心课程,导致学生在向经济学专业升学过程中遇到障碍。如果升学方向是社会保障,其相应课程则开设较为齐全,一共开设了7门核心课程。但在这种“完美”的课程设置下,选择社会保障作为升学方向的同学仅有1人(2012届为2人),和选择经济学作为升学方向的人数相当,令人质疑其价值。
四、学科建设科学定位
根据以上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可发现,经营类岗位和行政管理类岗位总的占全部就业的比重高达78%,而社会保障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类等其他岗位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不到22%,这种反差显示出当前学科建设定位不够理想等问题。首先体现在办学单位设置不合理。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设立了专门学院外,其他高校,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均则将其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管理学平台办出了特色,对学生培养和就业有利。省内某高校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经贸学院),定位为培养学生向劳动与人事、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及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为此开设了共计10门经济类课程,也办出了特色。江西师范大学则把它放置在了政法学院,目前状况难以显示该平台为专业特色建设带来帮助。当然,新办学科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面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基于目前收集到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可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是培养计划中应该对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管理,通过模块引导学生明确对未来的定位。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在某些岗位类别上的集中趋势,可考虑设置若干模块,比如,经济类模块、行政管理类模块、社会保障类模块等。这里仅关注经济类模块建设。
五、经济类模块建设
对就业信息的纵向比较,有助于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果不苛求严谨,可以把历届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学课程的变化与历届学生中经营类岗位就业和升学情况作个对比。这里仅以信息收集情况稍好的2012 届和2013 届毕业生为例。2013届毕业生从事经营类有关工作占就业学生中的比例高于2012届毕业生。相应,2013届毕业生的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门数为7 门,比2012 届毕业生多1门。同时,部分课程的学分也有所增加,如果算上一些外围课程,则相差更多。经济学课程的变化和学生在经营类岗位的就业存在正向相关性,建设好经济类模块有助于学生就业。
经济类模块建设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服务和致力于经营类岗位的同学,一是服务于在其他岗位的同学。两类同学就业目的不同,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需求不同,因此可分别设立两类经济学模块课程供选择:经济类模块I和经济类模块II。
经济类模块I。主要面向将来准备在就业或升学时向经营类岗位或经济类专业发展的同学。该模块在原来经济学课程中进行整合,主要对原来一些就业贡献小且内容非常相似的课程,比如,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进行精简,同时增加一些核心课程和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面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该模块具体包括以下课程: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从课程数量上看,该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数量与原来的经济学课程数量相比并无变化,但从就业的现实角度看,则显然设置更加优化,且更贴近当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或旁听其他课程,再如,消费者行为学等。
经济类模块II。该模块旨在为往其他方向发展的同学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传递经济学思想,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工具。具体开设的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公共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从课程数量看,该模块包含的课程比原来培养计划中的经济学课程减少3门,学分数量减少9分。这些课程主要是经济学思想、经济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它们或者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或者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决策的思维。这个模块课程尽管精简了,但传递经济学基本知识与经济学思想的目的更突出,反而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
六、结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新设置专业,各高校兴办该专业的时间差距不大,关键在如何结合高校自身资源办出自身特色。作为文科院校,江西师范大学在资源上具备一定优势。但要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第一,学校应该重视新专业的建设。
平台对一个学科的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政法学院这个平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贡献并未显现出来,对学生就业非常不利。另一种选择是设立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学科实力并不弱,但却分散分布在商学院、教育学院、文旅学院和政法学院中,无法发挥规模办学优势。
第二,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重新明确学科建设定位。就业不能仅依靠学生毕业时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关键还在学生自身素质、知识和能力。因此,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未来方向。要实现这一点,学科建设定位必须科学合理,并建立在以就业为导向基础上,只有全面综合分析学生就业情况,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这种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必须最终体现在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上。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益于学生定向培养。在当前学生课时不断被压缩背景下,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缓解课时紧张现象,避免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下降,达到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D].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03).
[2]谢勇,李放,周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04).
[3]宗惠.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D].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朱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J].职业时空,2011(0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医学影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8-02
吉林省计划近期将20所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通过调整招生计划、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实施差异化拨款等政策,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或专业转型,支持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吸引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结合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实际,就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培养医学影像专门人才做如下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人才与学术型医学人才不同,应用型医学人才是指具有丰富医学专业知识,并能把发明、创造转化成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和创造实际价值任务的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高职高专层次培养的是职业技能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以“实用”为限;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强调搭建可塑性强的知识框架,强调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创新、科研能力。具体为接受医学影像学本科层次教育,具有较为宽广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医学影像专业知识,素质全面,能将现有医学技术转化成实践,并有一定创新和发展的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基本需要,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以及医学影像设备管理的应用型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业务培养要求
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必须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综合知识,这不仅是应用型人才提升医学专业水平的必备因素,也是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强调复合能力,即对医学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一定技术创新的科研能力,需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应当具有适于创业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具体如下。
1.素质方面。①政治坚定,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努力奋斗;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基本人文素质,将预防疾病、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③技术优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紧跟医学发展潮流,不断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认识到持续完善自身医疗技术的重要性;④重视医学的伦理问题,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⑤尊重患者的人格、及民族习惯,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⑥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分析批判和不断创新,实事求是,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观念;⑦注意发挥医学影像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应用各种影像检查技术进行准确诊断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利益。
2.知识方面。①理解并掌握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并能用于指导自身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医学实践;②熟练掌握人体各时期的正常结构及其功能;③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④能够分析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⑤掌握基本的药理学知识及影像对比剂使用原则;⑥掌握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⑦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分类,防治方法、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⑧掌握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
3.能力方面。①应用医学影像诊断(放射诊断、CT诊断、MRI诊断)、超声诊断、核素诊断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②应用各种射线进行放射治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③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④具有从事医学影像学和放射治疗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⑤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写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医学影像学核心课程的设计突出医学影像学与医学生物工程学科的相互融合。培养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应用型本科课程的设计要求并兼顾医学影像学专业要求,重点加强基础医学、医用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C语言等课程,课程设计强化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2.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肿瘤放射治疗学。
3.主要专业实验。系统解剖学实验、断面解剖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的设置要增强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基础课程突出应用性,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必须、适用”,专业课程突出针对性,以强化“实用”为重点,强调“基本、常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1.必修课(含限定选修课)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通识课程包括以下内容:①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②体育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安排在前两学年,第一学年体育基础教学,第二学年体育选项教学。③大学英语教学包括英语读写和英语听说。安排在前两学年,实行分层次教学。④计算机教学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VB程序设计和C语言课程。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设备学等。专业课程包括: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肿瘤放射治疗学、影像核医学等。
2.非限定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必需修满学分。其中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和专业基础与专业类。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课程:军事训练2.5周。劳动: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0.5周。社会实践(调查):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1.5周。临床见习:共8周,第五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第六学期安排临床见习4周,第七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影像见习:共6周,第七学期安排影像见习2周,第八学期安排影像见习4周。毕业实习:共48周,其中X线科12周,CT科12周,MR科12周,超声科12周。
六、创新医学影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与普通医学本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是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医学影像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医学影像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减少了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的比例,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购进了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增强了影像实验室的功能,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增强学生设计、实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加强影像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加大了对医学影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巩固现有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致力于与省内外大型知名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建立了一些高层次的影像实习培训基地,空间跨度基本涵盖南到浙江省、北至黑龙江省的广大区域,并按照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了专业实习手册。课程改革,适当增加了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并实现以实习促进就业的目的。
七、优化医学影像教学手段、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学方法改革在应用型医学影像课程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鼓励医学影像学教师采用CBL、PBL、双语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发挥学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典型影像病例讨论、录像观摩、小组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谐调发展,从事影像教学的教师应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此外,聘请省内外医学影像学知名专家任兼职教师,以指导实习、专题讲座等形式将行业内最新成果、技术带入课堂。鼓励医学影像学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在岗培训,通过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教学、科研能力培训,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要做好各门课程负责人的遴选和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工作,选择高职称、高学历的资深骨干教师担任主干课程负责人,结合影像课程特点和实际,科学、客观地分析影像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抓住制约医学影像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确保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