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范文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

篇1

【关键词】 护理组长负责制;新生儿科ICU;质量管理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wborn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患儿多是病情危重、体重极低、发育不全、营养不良的新生儿,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是医疗纠纷高发科室,对护理队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1]。随着重症医疗体系的建立,新生儿科ICU护理专科的快速发展,对新生儿科ICU专科护士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新生儿科ICU护理质量,我们采取护理组长负责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护理组长负责制措施

1.1 护理组长的职责 协助护士长做好本病区主要的日常护理管理,如护士排班、患者管理、设备、物资请领、医护工作协调等;夜间护士长行使管理职能,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处理应急事务,在遇到重大抢救或突发事件,如停电、火灾,护理组长迅速按照制订的应急预案进行合理部署,调整人员各负其责。准确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和组内护士的能力,每位护士分配负责相应的患者,组长负责病情最危重的患者。负责贵重仪器设备及毒麻药品的交接、清点和保管,保证使用中的仪器正常运转、备用抢救仪器处于充电状态;督促护理员做好夜间仪器的清洁;仪器出现故障及时告知护士长。组织病区内每月小组质量自查及患儿住院期间满意度自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及整改措施,并协助护士长完成。应急处理夜间患者的投诉,对个别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护理组长以代护士长的身份予以耐心解释,安抚患者,避免矛盾激化。协助护士长做好临床带教工作,担负护理业务查房、科内业务授课等任务。

1.2 护理组长应具备的素质[2] 业务素质方面:能够熟练掌握ICU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技术、各项监护技能、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护理理论、技术操作考核等具备“优秀”水平。工作年限方面:大专以上学历,有两年以上ICU工作经验,且在护理部每季度的考评中达到“优秀”。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配合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1.3 护理组长竞争聘上岗 公开竞聘。本人自愿写书面申请。具备护理组长应具备的素质标准;通过理论与操作考试和应聘讲述。以“我如何当好一个护理组长”为主题作5分钟发言。根据考试成绩、应聘讲述、历年来的工作表现、绩效成绩进行综合考察。聘期三个月,根据考核结果实行淘汰制。

1.4 护理组长考核 成立考核小组:小组成员为护理部、本科护士长和ICU医生为评选考核负责人,选拔有责任心的资深护理骨干组成考核小组,科室每月对护理组长进行考评,对履行岗位职责不认真、有较严重的护理缺陷和护理投诉、存在违反劳动纪律等行为者,撤销其护理组长资格。护理质量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办法。业务考核内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按照护理部工作计划和科室培训计划,进行基础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对护理组长在一个任职周期内进行ICU专科内容以及各种应急预案考核;考核护理组长本人及组员的护理工作质量,组员如发生护理差错及事故,护理组长要承担相应责任,扣除当月质量控制分数。

2 结果

护理组长负责制在新生儿科ICU中应用后依据我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对新生儿科ICU进行实施护理组长负责制前得分与护理组长负责制实施后得分进行统计并比较。具体见表1。

3 讨论

随着护理组长负责制推行和护理小组的建立,护理服务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它从以执行医嘱为主转变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3]。护理服务质量不只是单纯的面带微笑、态度和气,而是对患者入院全过程提供优质服务,在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中满足其心理、生活方面的需求,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在照顾患者全过程中达到安全、可靠、准确的效果。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我们努力营造一种关心人,尊重人,以患者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的人性化职业氛围。

实施护理组长负责制后,护理组长在工作中的高标准、严要求为科室内其他护理人员树立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4]。实施护理组长负责制竞聘上岗,获得晋升机会、优厚工作待遇等是有效的激励因素,护理质量检查和监督、淘汰制等负强化激励因素都充分调动了护理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种种护理活动由原来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并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特征。

护理组长负责制建立了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有利于护理组长有效地调动组内每个护士参与质量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护士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更好服务于患者[5]。由于护理组长的全程监控,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置,保障了护理工作各个环节质量。

通过我院实施新生儿科ICU护理组长负责制,使得护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建立了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强化激励调动了护理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减少和避免了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于兰贞,高矗芳,侯桂英,等.护理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分层次管理的探讨.中国护理管理,2004,4(6):13-14.

[2] 胡颖萍.护理管理人才培养的流程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44-445.

[3] 林艳.全面质量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运用.现代临床医务工程学杂志,2005,11(5):454-455.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产科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出生正常新生儿1386例。出生时Apgar评分9-10分,其中男孩706例,女孩680例,双胞胎16例。体重2500~4500g,孕周35~42w。

1.2 测试方法

1.2.1 测试时间 新生儿出生第三天(48~72h)后筛查,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2﹞。测试时,新生儿多在沐浴、抚触、喂奶后半小时,处于自然睡眠安静状态中。

1.2.2 筛查仪器 丹麦Madsen公司生产的Echo–Screen全自动便携式耳声发射仪,具有操作简便、性能可靠安全、对新生儿无任何不良刺激的特点。

1.2.3 测试环境 在独立安静非隔声室内进行,环境噪音不超过40db。

1.2.4 测试位置 新生儿侧卧或抱在怀中,被测试耳朝上,同时轻轻地将耳廓向后下牵拉是耳道变直,将合适的探头轻轻放入。

1.2.5 预防感染 测试前要清洗双手,用消毒棉签清洁新生儿外耳道,探头用75%乙醇擦拭,软耳塞一人一用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 结果

测试标准:新生儿听力筛查只是筛查,不是详细的听力学诊断,因此可用“通过”和“未通过”两种方式表达,不宜用正常和异常来表达〔3〕,耳声发射显示信息双耳Pass为通过,双耳Refer为不通过。结果显示:新生儿1300例通过,106例不通过。不通过的新生儿在产后42d复测,复测通过94例,9例未复测(居住外县市),仍不通过3例,直接转至指定的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诊治。

3 护理

目前认为新生儿中耳积液、耳道羊水、分泌物阻塞等中耳传音障碍及耳道阻塞,可能是造成听力筛查假阳性的主要原因。[4]因此,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新生儿娩出建立呼吸后,取头低脚高位,将双耳侧向左、右,使耳道内羊水流出并擦净耳道口羊水、分泌物;(2)每天上午10:00集中为新生儿沐浴,沐浴时护士用手将其耳廓前折盖住耳道口,避免水进入耳道。沐浴后用干毛巾擦净身体,用消毒棉球清洁外耳道保持干燥;(3)母婴同室中,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产妇母乳喂养技巧和姿势,每次喂奶后宜将婴儿竖立抱在怀中,轻拍背部驱除胃内空气,减少溢奶,保持耳道口干燥。当新生儿听力筛查不通过时,护理人员应向家长做耐心解释说明,出院前再测试一次,减少对产妇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促进产妇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1]赵风英,石小湘,蒲风萍等.新生儿听力筛查测试中影响因素与干预[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5):94-95.

[2]倪道风.顾瑞.关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几点意见[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5):322.

篇3

1 潜在不安全因素

1.1护理操作不规范

违反三查七对制度、查对制度;不按时巡视病区,出现输液渗漏、光疗患儿皮肤破损;工作中疏忽大意、仪器摆放不规整。

1.2人员因素

由于新生儿科护士工作紧张、压力大、高体力付出,且低年资、临聘护士多,责任心缺乏。

1.3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护理记录不真实、不完整、不及时。书写护理记录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适时地、真实地反映患儿的病情变化,但限于护士人手少,常常忙于应付各种常规治疗,不能完全做到及时地将护理活动记录[2],常常是临下班时回顾性地将各时间段的病情及落实的护理措施进行记录,有时使关键的内容漏记;或有时为了提高病历表面质量或应付检查,将没有实施的护理措施、没有观察的护理内容或没有即时评价的治疗、护理效果做了记录,如新生儿护理常规要求患儿每3小时测T、P、R一次,有的护士没按常规落实观察内容,但相应时间的护理记录却很充实;有的护士虽按常规观察,但没有记录。

2管理对策

2.1严格的管理制度、是科室正常运作的基本保证

工作中以制度管理和约束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科室就好像一个家庭、一个集体,大家自觉、自愿按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执行、各班人员的职责必须明确具体并应注意各岗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2.2 抓环节管理,重视工作流程

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循具有科学性的操作规程,要切记“五不可”:不可随意简化操作规程;不可有丝毫侥幸的心理;不可凭主观经验和估计行事;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变化;不可忽视每一查每一对,三查七对要字字查清。

2.3 建立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时、动态记录患儿入院后的治疗护理及处置效果,从法律角度规范护理文书,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的原则,禁止漏记、错记、涂改、主观臆造。建立书写范本,检查与指导相结合,注意收集临床使用意见,并规范要求适时调整。

2.4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安全质量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利用各种会议、查房、讲座、质量分析会,进行安全教育,利用好的典型广泛宣扬,分析违章事例敲警钟,运用安全质量事例讲道理。

2.5加强责任心,倡导慎独精神

新生儿科患儿远离父母,一切治疗护理均由护士执行,因此护理人员慎独的医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更具爱心。

2.6 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采取岗位培训外出进修学习相结合,让护士不断“充电”,把护士培养成技术娴熟的专业型护理人才。

2.7定期进行安全质量检查,完善护理质量管理。设立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组,护士长和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员每月对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定期组织分析讨论,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和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工作中及时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安全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新生儿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在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均由可能涉及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作为新生儿科护士,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以人为本,对许多护理环节进一步调整、补充、完善,尽最大努力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新生儿室; 医院感染; PDCA循环法; 应用效果

新生儿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场所[1]。由于患儿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尚不完善,特别是早产儿与低体重儿,易发生感染。有调查表明,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5%~11.4%,在我国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暴发占了整个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60%[2]。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患儿的死亡率,同时也造成了患儿家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实施国家有关规范、制定评价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查、评价、反馈,使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持续改进和质量稳步提高已成为管理者探索的新课题。2013年开始新生儿室逐步采用PDCA循环法应用于院感质控中,PDCA循环法指的是基于标准化、程序化及科学化的一种基本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即根据一定的计划(P)、执行或实施(D)、检查(C)、处理(A)原理,使得工作的质量能在不断循环往复的实践中得到最大化地提高[3-4]。本科在2013年将PDCA循环法引入到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继续探究应用效果,本科就应用PDCA法与未应用该法在该科管理中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13年在新生儿应用PDCA循环法时,工作人员共25名,其中男3名,女22名,年龄21~48岁,中专14名,大专1名,本科10名。将2012年未采用PDCA循环法作为对照研究,工作人员共23名,其中男2名,女21名,年龄21~47岁,中专2名,大专14名,本科7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计划(P) 分析现状、识别问题、发现问题是每一个PDCA循环的起点,并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新生儿科院感存在的问题:科室布局不合理,洗手间的门设置设在层流区内治疗室的旁边,配奶与奶瓶、奶嘴清洗区域未分开,病区通道与标本送检通道共用;注重经济利益:奶瓶、奶嘴科室自行高温消毒,入室通道门口无洗手液,入室鞋清洗周期长;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存在认识不足,感控质量及考核结果未纳入综合质量目标考核体系,未与绩效挂钩,执行力不强,监管不力,由于工作繁忙,医护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意识淡薄,手卫生依从性不高,七部洗手法不熟练。对于以上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辨证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1.2.2 实施(D)

1.2.2.1 提高认识、加强医院感染意识 以争创等级医院为抓手,加强全员培训,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制定相应制度,让大家有章可循。同时科室成立了院感小组,定期、不定期对科内院感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院感相关知识以微型培训等方法进行定期培训,对新入科人员、护工、保洁员等高危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接受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5]。

1.2.2.2 规范科室的布局及分区 请医院院感办专业人士到现场进行指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将监护病区洗手间的出入门关闭,将门改开向生活区的走廊。在进入生活区的医护人员通道入口处设立密闭门,使整个新生儿监护病区组成一个密闭的整体,以满足医务人员的工作、生活及安全的需要。将配奶室及奶瓶清洗区域分隔开,启用标本传递窗及污物通道,以上改建设施使监护病区的生活区与监护区相对分开,布局更趋于合理。病区使用的是层流空气净化系统,严格按照层流洁净管理要求每半个月对通风口滤网进行清洁。

1.2.2.3 对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加强教育及督导 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隔离手段的重中之重,有效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可降低新生儿院感的发生率[6]。每个温箱、蓝光箱、小床旁、治疗车上、入室门口均放置快速消毒洗手液。仪器设备贴有清洁消毒指引流程。在诊疗过程中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严格洗手关,规范医疗护理行为,同时加强督导。

1.2.2.4 加强新生儿用品、用具、器械消毒管理 设定消毒员,每日对室内地面、使用中的仪器设备进行清洁消毒。新生儿的奶瓶、奶嘴、衣物等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奶瓶、奶嘴使用后清洗干净,装槽送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每班对无菌物品清点,防止过期使用。对于有效期短的物品,科室与消毒供应中心协商,加用纸塑包装,延长有效期,预防过期使用,同时可减少成本。

1.2.3 检查(C) 在检查阶段,科室形成护士长-感控护士-当班护士三级质控体系,护士长每天进行抽查,感控护士则不定期做好每月的专项检查,如室内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表采样等。检验科每月对科室空气进行采样,院感办每季度随机对科室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护士长还与感控护士做好每月的指导及考核工作,并将考核同绩效挂钩。

1.2.4 处理(A) 处理阶段是管理的总结反馈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以每月作为一个循环周期,科室将质量检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对于每个循环中遇到什么问题,并采取何种措施进行解决进行总结,同时制定质量改进方案,并纳入下一次的循环管理中。

1.3 评价指标 该研究的评价指标包括实施前后的区域的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奶瓶、医务人员手采样合格率、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对病室空气监测12次,物体表面监测16次,医务人员手监测16次,奶瓶采样16次。本院新生儿科在应用PDCA循环法后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奶瓶采样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应用PDCA循环法之前,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迅猛进步,新生儿的救治率及存活率得到了根本的提升。然而由于患儿的功能器官尚未成熟,机体抵抗能力差,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要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易发生感染[7-10]。为了更好地做好新生儿室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室一直在不断探索寻求一种良好的方法。PDCA最早由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Shewhat(休哈特)提出的PDS(Plan Do See)演化而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改进、宣传、获得普及,从而也被称为“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11-13]。PDCA循环既适用于解决医院整体的问题,又适用于解决各科室的问题。

从本科研究可知,应用PDCA循环法后,科室的工作质量得到了提升,各项采样合格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手卫生依从性提高,人人都参与到各个环节管理中去。该法还呈现了一种“大环带小环,大阶梯式上升,科学统计”的独特性,以预防为主,加强过程监控,使工作与标准化流程更贴近,从而使工作质量得以持续改进[14]。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体系的建立,拓展了护理内涵,体现了护理的价值及专业性,因而此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六亿.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2):45-47.

[2]张志强,刘火姐,李淑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7):241.

[3]黄蕾,黄蒙.PDCA循环法在医院消毒供应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2,17(11):90-91.

[4]张惠珍,宁花兰,方家瑛,等.引入PDCA循环法加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0-92.

[5]吴杰.PDCA循环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48-149.

[6]王超美,段红林,杨军.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手卫生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1):60-61.

[7]周建平.规范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87-88.

[8]郭健英,郭秀妹,钟双玲.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3038-3040.

[9]付改芝,李庆安,李爱敏.PDCA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4):262-263.

[10]王旭.运用PDCA循环管理提升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患者安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144-145.

[11]郑守新.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基础管理[J].企业管理,2011,32(10):46-47.

[12]陈希康,李莉娜.运用PDCA循环提高现场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1(1):60.

[13]袁福宁,钱剑英.论PDCA循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3,7(28):167-168.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品管圈活动;产科病房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b)-0126-04

Value explore 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on reducing the nursing risk of neonatal in maternity ward of general hospital

WANG Ling JIANG Xiaoling

The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on decreasing the nursing risk of neonates in maternity ward of general hospital. Methods 1200 neonates born in maternity ward of the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were enrolled, they were randomize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was established with early intervention and visual management methods, while the common nursing methods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appening of diseases, recovery time and medical inccident affairs rat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morbidity rate of the two group (P > 0.05). But after carrying out quality management circle activity, jaundice hospitalization leng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from (7.11±0.52) d to (6.24±0.41) d (P < 0.01), pneumonia hospitalization length reduced from (8.05±1.02) d to (7.21±0.88) d (P < 0.01); neonatal adverse events rate decreased from 5.30% to 2.70% (P < 0.05). Conclusi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obstetrical war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decrease the adverse events.

[Key words] Neonat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bstetrical ward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指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组成的小集团。这个小集团,作为全面品质管理的一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品管手法、全员参加,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并从中增加同仁之间的人际关系及和谐气氛,称为QCC活动[1]。QCC应用到护理服务行业是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2]。产科病房在综合医院多实行母婴同室的混合性管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病区,而综合医院产科护士同时担负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而新生儿又属于与儿科交叉的围生医学范围,护理工作繁杂,风险较大,必须同时保证母婴的安全。综合医院产科的新生儿绝大多数属于早期新生儿,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及新生儿疾病,如何有效管理产科病房新生儿,防止新生儿意外事件的发生,并对于患病新生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品管圈活动是一种管理模式,它对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及时评价和早期处理,以减少医疗事故和意外的发生以及风险事件对医患双方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产科自2012年1月以来,对病区新生儿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索品管圈活动在产科的应用,对新生儿风险加强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患纠纷及平均风险事件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2月我院产科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共1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600例,孕龄32~42周,平均(37.0±4.0)周,男325例,女275例,剖宫产354例,顺产246例,转儿科共53例,纳入研究547例。实验组600例,孕龄31~42周,平均(37.0±4.2)周,男315例,女285例,剖宫产348例,顺产252例,转儿科共62例,纳入研究548例。对照组和实验组资料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凡是出生后由儿科医生决定立即收治儿科的新生儿均不在本研究之列。

1.2 研究方法

除了按常规设置新生儿床头卡和腕带标识外,根据新生儿有无高危因素分别标识为高危儿,使用红色卡片;非高危儿,使用绿色卡片。凡是新生儿母亲存在疾病或分娩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及新生儿存在疾病的标识为红色高危儿卡片,而顺产分娩的正常足月儿标识为绿色普通儿卡片。红色卡片标识:床号、姓名、出生时间、体重、孕龄、Apgar评分、分娩方式、高危因素;绿色标识:床号、姓名、出生时间、体重、孕龄、Apgar评分。将卡片置于婴儿床头。同时对于产科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对于高危儿的护理观察和对高危儿可能发生疾病风险的认识,针对不同的标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1.3 研究内容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发生疾病的情况,发病后儿科住院天数,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品管圈活动实施步骤

2.1 成立品质小组

小组人员共8名,护士长担任圈长、护士长助理任秘书作会议记录,圈员为产科病房护士3名和产科特需病房护士3名,所有人员都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品管圈成立后,圈长带领小组人员进行培训,需掌握品质及品质管理的知识,通过投票结果,设定圈名为“爱心圈”;徽标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徽标为底色的基础上,两个心形抱成一团;含义为“温暖人心,温暖我心”;同时明确了品管圈活动要求,圈长每周组织1次会议,每次会议时间50 min。

2.2 计划

首先主题选定,圈长用激发每个圈员思维的形式,采用头脑风暴法、根本原因分析法(RCA)等工具,提出新生儿在产科病房中的一系列问题,对照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的顺序,然后集中意见,利用分类法依次筛选出主题,最终确立“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的风险”作为品管圈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书,时间以6个月为活动周期,设定具体项目负责人和每步骤所需的时间。继而对现有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风险进行现状把握,从医护因素、患者因素以及护理技术等进行检查;通过流程图将现行工作充分掌握,把现有产科病房中新生儿的现象与标准服务差距以及变化加以观察和记录,并设定改善目标值为5.23(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经过圈会设定目标: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的风险;3个月内提高护理质量。并针对护理质量低下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通过鱼骨图特性要因图分析护理质量低下的原因,选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长的沟通、护理操作流程、健康教育等四个要因;对四个要因再做一次检查;最终在第8周完成了从人员、护理和环境解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要因拟定护理措施。具体见图1。

图1 品管圈活动实施步骤

2.3 护理对策实施

2.3.1 细化产科病房中的护理工作内容

2.3.1.1 保暖 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排汗能力差,身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差,新生儿体温极不稳定。出生后立即放于热辐射式抢救台上,用干毛巾擦干新生儿,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中。回到病房后棉被保暖。

2.3.1.2 喂养 提倡及早喂养,以防止低血糖。提倡纯母乳喂养,由于有医学指征可采取配方乳。试喂5%糖水5 mL,每2小时1次,喂两次后无呕吐开奶。喂奶时将新生儿抱起取半卧位,喂哺前,先将乳液滴于喂食者手背测试乳温,无烫灼感方可喂哺。人工喂养的奶量:出生第1天,30~60 mL/(kg・d),第2天60~90 mL/(kg・d),第3天90~120 mL/(kg・d),具体的奶量应根据新生儿的情况酌情增减。

2.3.1.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出生后及时清理呼吸道,吸净口鼻及气道的羊水,保持呼吸道通畅。普通新生儿可放置于一个30°左右的斜坡式床垫上,并使其侧睡,防止溢奶而引发窒息。高危儿可再其基础上,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软垫,避免颈部弯曲。一旦发生呼吸抑制,可轻弹、拍打足底或托背等恢复呼吸,同时遵医嘱给予吸氧,氨茶碱。

2.3.1.4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加强对家属预防感染知识的宣教。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必须洗手,以防止其交叉感染。新生儿每天须洗澡,以保持皮肤的清洁。每次大便后臀部须用温水清洗,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和干燥,须用碘酒消毒。

2.3.2 优化产科病房中的护理人员技能

提高护士对各项操作的熟练性,注重护理知识的专业性。针对在产科病房中常见的新生儿呕吐、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等疾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并每月一次进行业务学习;对疾病进行归类,由各专业护士负责学习和指导。护士必须在床旁进行交接班,晨间交班护士长必须到场,确保交接班的完整性。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生儿及其家长的生理和心理的创伤,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2.3.3 加强高危新生儿家长健康教育

入院时由接待护士对高危新生儿家长进行初次健康教育。主要讲解高危儿的护理程序、签署高危新生儿特殊治疗及护理知情同意书。在住院期间,由护士对家长集中进行早期干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1~2次。采用多媒体教学,结束后发放指导材料及调查表,了解家长对培训内容的掌掘情况由产科护理人员对家长进行“一对一”的干预操作示范指导。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方式采用书面、面对面传授、电话、短信、E-mail、QQ、飞信等形式,从根本上弥补了产科病房开展中的不足,满足了新生儿家长的需求,推动了医院的发展。

2.3.4 早期干预

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对高危新生儿实施早期干预,主要包括视听刺激、新生儿抚触及婴儿被动体操训练等,每日2~4次,于喂奶前30 min或两次喂奶之间、高危新生儿清醒时进行。干预训练时家长进行观摩,并指导家庭干预。

3 结果

根据计划6个月后进行效果确认。另选取黄疸和肺炎新生儿转儿科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实验组黄疸住院天数为(6.24±0.41)d,对照组住院天数为(7.11±0.52)d,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实验组肺炎住院天数为(7.21±0.88)d,对照组住院天数为(8.05±1.02)d,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产科病房中新生儿常见疾病比例见表1,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见表2。

表1 产科病房中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比较(例)

表2 实施品管圈管理前后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668,*P < 0.05

4 讨论

综合医院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是由产科护士承担,产科新生儿均为早期新生儿,极易发生疾病及意外事件,如何规范和提高产科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有效规避医疗风险和意外事件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发生意外或疾病,及易导致家属误解,导致医疗纠纷发生[3]。新生儿安全管理是产科病房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关键是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4-7]。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来,全体护士参与品管圈活动全过程,护士们的工作责任心与满足感增强,主动服务及团队精神明显改善,科室的凝聚力更强了,加强了护患沟通,护士对患者全程、仔细、周到的评估和护理,各种健康教育落实到位,提高了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全科护士积极参与实施前后的护理措施,对降低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院产科自2010年起将品管圈管理模式应用到科室新生儿的护理管理中来,对新生儿的高危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针对隐患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如安全宣教制度、病房管理制度,风险防范措施等,并同时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组织操作技能考训练和考核,增强了医护人员自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用卡片在新生儿床边进行标识,对普通新生儿和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施行具体的观察护理措施,对其存在的疾病和意外风险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及时干预,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积极主并进一步加强健康宣教,加强护患沟通,使产妇及家属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护士进行风险管理[8-9],可以很好地改善护患关系。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及现代护理模式的不断完善,给产科母婴护理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0-11]。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对高危新生儿疾病做到早期发现,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新生儿的安全得到保障,产科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宁,周玲.“QCC”方法在提高门诊药房的服务管理品质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146-148.

[2] 陈连珍.品管圈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结果[J].求医问药,2011,9(5):52-53.

[3] 邱敏芬.产科病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J].护理杂志,2006,23(9):79-80.

[4] 李加宁,宋燕宾.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确保护理安全[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57-58.

[5] 曹华华,邓慧,胡妍,等.品管圈在降低颈丛麻醉术后排尿障碍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1):153-154.

[6] 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22-23.

[7] 程友花,王蕾.品管圈活动中争创“无铃声呼叫病房”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127-128,131.

[8] 贾丽华,蔡绿花,卢彩萍.品管圈在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遵循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888-889.

[9] Ottosson B,Hallberg IR,Axelsson K,et al.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surgical care impaired by cuts in expenditu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nursing care at a surgical clinic [J]. Int J Qual Health Care,1997,(9):43-53.

[10] 周源芝,王文艳,董养珍.孕期健康教育对剖宫产率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2,25(9):102-104.

篇6

[关键词] 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94-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死亡[1]。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工作的正常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新生儿病房是一套完全封闭式的病房管理体系,患儿是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病情变化快的初生婴儿,患者无家属陪伴在身边,护理人员每日都基本上在无患方监督的情况下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治疗护理工作,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笔者结合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经验,总结了新生儿病房常见的一些护理安全问题,并采取了相应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初步探讨,为新生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1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1.1人力资源配备问题

1.1.1 护士人力配置不够人力配置不足使有限的护士在班期间完成繁重的治疗护理任务,往往感到非常紧张,有些护理人员为应付工作而减少工作流程,减少巡视患者时间而出现的安全问题。

1.1.2 排班固定不活动新生儿病房患者时多时少,病情变化快,不定时入院高峰导致当班人员工作超负而工作不到位出现的安全隐患。

1.1.3 应急配备人员不充分新生儿病房常有应急出诊,特殊抢救治疗(如新生儿换血治疗、PICC置入)等,而人员不够占用病房当班人员出现的安全隐患。

1.2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问题

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新生儿病房是一个无陪人的封闭式病房,护士的一切治疗护理都是无家属监督,一些护士对一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违反护理操作常规,执行医嘱不严谨,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 护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技术问题

1.3.1 专业知识不扎实护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患儿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无有效的处理措施而出现安全隐患。

1.3.2 技术操作不熟练新生儿病房有重要的仪器设备,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技术水平低下,不能完全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导致治疗护理计划不能正常完成,仪器不能正常运转而带来安全问题。

1.4 护理文件书写存在的问题

病情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不具体或有记录不当而引起医疗纠纷,或者在医疗纠纷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违反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代签名、漏记、错记而出现护理纠纷安全问题。

1.5 细节管理问题

新生儿病房患儿病情危重,吃喝拉撒全靠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如细节护理不到位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如皮肤损伤)等。

1.6 护患沟通问题

新生儿病房是封闭式病房,收治的病情危重的新生儿,家属在心理非常紧张焦虑,同时面对与患儿的分离,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完全是护患沟通实现,如果护理人员在有限的探视时间里不能与患儿家属做耐心、细致的交流,难免在患儿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因费用问题而发生纠纷隐患。

1.7 患儿身份识别管理问题

患儿身份识别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无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制度,将导致患儿身份混淆纠纷。

1.8控制院感问题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据文献报道,国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8%[2],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的来往、家属探视、监护仪器、医疗设备、环境空气等都使患者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发生。

2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措施及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2.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2.1.1 配置足够的护理人员新生儿病房工作紧张,繁重,病床与护理人员比例在3∶1以上。

2.1.2 设立护理质量责任组长负责监督护理质量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白班负责监控当班和夜班的工作质量,下班监控上一班的工作质量,执行班班相互监督、层层相叠、环环相扣的责任制度。

2.1.3执行护士连续排班法本科室2008年以来开始执行A.P.N连续排班法,收到较好的效果,A.P.N体现护理层级管理的规范上,从而把护理质量、护理水平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新老护士搭配,互相帮助,减少交接班的次数,尽可能保证有两名护士当班;加强落实查对制度,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执行弹性排班,工作量大的时候,保证护士在班人数,避免工作量太大而降低护理工作质量,增加护理安全隐患,在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时候,减少在班人数,为护士提供休息,避免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产生护理不安全因素;执行各班出休第2天待命制度,确保科室人员应急配备使用,避免患者入院高峰时段、特殊抢救治疗、出诊等安全因素的发生。

2.2 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观念

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利用护士例会、业务学习等形式对护理人员灌输法律法规知识,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依法用法,在工作中遵循慎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自觉避开安全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封闭式的环境,护士工作基本上是在无家属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科室定期组织进行职业道德讲座,要求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并贯穿于护理工作整个过程,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认可,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4 重视继续教育,提高专科技能水平

2.4.1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每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理论业务学习及技能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全面提高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水平。

2.4.2建立新生儿病情观察制度如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反应情况、吸吮、喂奶、病情变化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处理。

2.4.3建立高危儿护理管理制度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重疾病需要监护的内容及预见性并发症的防范。

2.4.4 制订规范化培训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对新入科护士进行专科培训计划及实施考核,使低年资护士及新入科护士尽快熟悉专科理论,技能知识,控制因护理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护理安全隐患。

2.4.5 定期选送专科护理人员的外出进修及学习派人员外出学习专科护理新进展动态,定期组织学习和讨论外出进修学习回来的护士的反馈汇报,借鉴并推广护理新知识,改正护理工作缺陷。

2.5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2.5.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每班责任组长负责对当班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评估,接班者在接班时首先阅读护理文件,对上一班进行护理文件书写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执行班班有监督,下班监督上班双层质量把关,减少护理文件书写缺漏。

2.5.2 不断改进护理文件书写结构、方式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对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措施,及时记录,内容全面、具体,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使护理文件成为护士的有利证据。

2.6注重细节管理,把握关键流程

新生儿患者病情变化快,完全无自理自控能力,护理人员细心、耐心、爱心、热心、关心,还有同情心,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安全问题,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如为患儿剃头发防止刮伤头皮,尿液浸泡过久会发生红臀,患儿烦躁指甲会自伤,胃管脱出鼻饲会窒息等,都要求护理人员在细节护理上认真把握护理关键流程。

2.7重视新生儿病房护患沟通内容和步骤

利用患儿家属探视时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健康教育,向家属介绍有关病房的工作制度,介绍医护人员的技术力量和相关的仪器设备,宣教相关疾病的知识并告知目前在治疗护理上采取的一些措施,减轻家属的焦虑心情和不信任感,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8 制订防范患儿身份差错的工作流程

制订无陪患儿诊治工作流程,包括新生儿接诊工作流程,新生儿住院期间确保身份无误的工作流程,新生儿出院时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

2.9 加强对新生儿监护室的病房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9.1 建立健全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包括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等,并制订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感控人员每月定时进行检查评分。

2.9.2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定时消毒严格掌握操作流程和抗生素使用,院内感染报告等。

2.9.3 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把院内感染管理列入护理质量管理重要部分,院感控制知识作为专科培训和新入科培训内容,把预防院内感染质量列入每日护理质量监控内容。

3 讨论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4],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再一次敲响了护理安全管理的警钟,也是2005年以来全国医疗卫生行业全面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管理年的重点项目,2009年“百日安全”专项活动检查,把医疗安全推向最高层次,实现患者安全、医疗护理安全、医院安全。新生儿病房的患者是一群特殊脆弱的群体,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环境因素,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都存在很多不安全隐患而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切实为患儿提供安全、方便、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王丽珠,尹中秋,刘英茹.461例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2,9(2):127.

[3]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0):133.

[4]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

[5]朱亚红.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81.

篇7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风险管理

由于新生儿病房里患儿均为初生儿至出生28 d以内的患儿,在患病后其代偿能力较差,病情复杂变化快,需要通过护理人员密切的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病情变化;加之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先天畸形、早产、感染、窒息、产伤等情况较为多见,促使人们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护理风险相对增加。针对新生儿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对存在隐患因素的认真分析,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干预能力与预见能力,建立长效防范管理机制,持续整改,防患于未然,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比较2013年1月~12月分上、下半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及临床的护理上存在的隐患进行探讨,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新生儿科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1.1护士慎独精神缺乏,由于新生儿病房的工作极为特殊,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护理人员趋向年轻化,这些年轻的护理人员存在着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对工作流程不熟悉等情况,而且大量的工作致使其过度疲劳、情绪化,并且有个别的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过于自信等,甚至有个别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任意简化操作规程,致使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及时,这些原因均可增加护理风险。尤其病情巡视不及时、输注刺激性药液过程中药液渗出、针头脱出等情况未能及时发现或延迟处理,可能会给患儿造成皮肤坏死或死亡。

1.2本科室的人力资源无法满足患者需要,病区设置床位20张,配备护士12人,每年平均收治患儿450例左右,危重患者数占40%,对无陪护而病情变化大的患儿,工作量大,护理难度高,任务重,稍有疏忽,容易延误抢救时机,危及患儿的生命。从而导致很多护士工作严重超负荷,长期在这种工作强度下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质量下降。

1.3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方面,尤其低年资护士,比较年轻,可能会有个别护士素质不高,经验不足,情绪波动大,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能力,有安全隐患风险。

1.4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缺乏,护理技术掌握不够,加上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医护团结协作意识,应变能力较弱等,也就大大的增加护理者的工作风险,甚至在护理工作中,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不能按照规程操作,导致存在安全风险,影响到了对患儿护理的安全[1]。

1.5仪器设备因素如未按仪器使用标准程序操作的、篮光箱的湿度和温度不标准、各种仪器设备没有定期检修、不会处理临时故障等等均均可有安全隐患的发生,给患儿带来伤害。

1.6医院感染方面,新生儿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控区,每个月进行各项标本采样检测,及时反馈结果,防止发生新生儿院感事件,坚持各项操作和洗手人人过关,有医务人员感染者,调离新生儿室。

2护理安全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慎独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无陪护的新生儿病房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用审慎、慎独精神约束自己的行为。

2.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配置,保证患者安全,按卫生部三甲医院的要求合理配置新生儿科护士,护士长对本科护士年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要充分了解,合理调配。合理排班,执行三班制交接班,每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包括病情,治疗,静脉输液情况,皮肤状况,认真落实患儿"十知道"并责任到人[2]。

2.3我们要求新生儿病房的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操作,而且必须对专科知识、专科理论、专科操作达到精通,以使新生儿科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故而我们必须要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对其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培训并考核,另外还需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培训,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学习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以使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得以提高。并进行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及时通报其它医院有关安全的信息等[3]。

2.4每个班都有专人对所有的物品、仪器和抢救物品进行严格查对交接。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合理的设计物品摆放位置,如将辐射台保暖床、心电监护仪、输液泵、氧气装置构成一个床单元,方便操作。如将不常用的呼吸机放在靠里面固定的位置,对每台仪器进行编号。抢救物品在用后都会有专人及时补充,平日抢救仪器要求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定量供应,始终保持备用状态。抢救器械不可擅自外借,对于外借的物品要有登记,明确去向。分管的护士每周对各自所管理的物品、仪器进行总查对、保养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责任到人,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每一台设备设施均建立档案资料,并制定相关制度。

2.5加强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 控制流动人员,手是传播疾病的关键,洗手是切断传染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为患儿治疗时,严格执行标准洗手制度,对探视陪护人员、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现场过程观查,要求探视陪护人员在每次探视前,进行认真彻底有效地洗手,可有效地切断医源叉感染。加强细菌微生物的检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要求科室每月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消毒液、无菌物品进行采样检测,不合格者马上重新消毒,确保婴儿的生命健康。

2.6加强护士长一日五查,护士长要把安全工作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上来抓,认真落实"五查"制度,对违反制度、出现工作缺陷的人和事,严格批评教育,按奖罚条例处罚,加大对各环节监控和检查,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在良性循环中发展、提高。

3结果

通过新生儿科2013年和2014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χ2=34.489,P

4结论

通过总结2013年上半年科室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问题,进行持续有效的整改,结果下半年科室成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勤巡视,细观察的良好习惯是安全护理的保障。护理管理者能抓住护理质量的重点,清楚哪些是不安全的环节,从这些环节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增强护理安全意识,预防为主,降低护理安全风险,保障了患儿安全。我们认真分析,采取各种措施及时排查、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减少了医疗纠纷,杜绝了护理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患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董爱珠.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认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194-196.

[2]朱晶.医院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医疗,2010,26(19):32.

篇8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新生儿; 感染因素; 护理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088-03

Analysis of Factor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XIE Hui-juan,LI Hui-ping,XIAN Li-min,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2):88-90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factor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and propose the nursing countermeasures.Method:The data of 1530 neonat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1 to July 2013 in intensive care uni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86 cases in 1530 newborns were occurred the hospital infections,the incidence rate was 5.62%.There mostly were respiratory infection,accounted for 48.84%.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body weight,invasive operation,basic disease,time to discharge between the newborns with infections and newborns without infections(P0.05).Conclusion:Reinforcing the nursing management by strengthening ward nursing and reducing the invasive operation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newborns.

【Key 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 New borns; Factors for infections;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aoyao City,Gaoyao 526040,China

临床研究表明,重症监护室是抢救新生儿的重要场所,其收治的新生儿往往会伴随出现呼吸衰竭等症状导致病情加重,需及时进行干预治疗。然而受到侵袭操作、抵抗力较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感染的现象,可能会对新生儿的生存质量造成影响[1]。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加强护理干预。对2011年7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530例新生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53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住院时间超过1 d;

(2)新生儿家属了解并自愿加入本组研究。排除标准:(1)孕前感染新生儿;(2)羊水粪染者;(3)胎膜早破时间超过24 h。本组1530例新生儿中,其中男915例,女615例,日龄15 min~30 d,平均(19.06±3.61)d,住院时间为2~18 d,平均(11.06±1.62)d。

1.2 临床诊断标准

早产儿诊断标准:参照《儿科护理学》[2],当产妇分娩期间,孕龄低于37周,则表明新生儿为早产儿;37周≤孕龄

出生质量诊断标准:参照《儿科护理学》对新生儿的出生质量进行发分析,新生儿娩出后,其体重低于2.5 kg,则为LBW;新生儿娩出后,其体重低于1.5 kg,则为VLBW;新生儿娩出后,其体重低于1 kg,则为ELBW。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对新生儿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1)行胸片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新生儿存在感染现象;(2)取血标本进行测验,测验结果呈阳性;(3)行实验室检查期间,可发现白细胞计数低于6.0×107/L,C-反应蛋白低于8 mg/L,血小板低于100×109/L;(4)存在感染的特异性症状。

1.3 观察指标

对本组1530例新生儿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新生儿性别、体重等基本资料、侵袭性错操作情况、住院时间等,并进行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3.2 院内感染护理管理对策

基于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笔者医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干预,对降低医院感染的几率具有重要意义。

3.2.1 加强病房内感染管理 (1)由于重症监护室内的各种仪器较多,容易导致细菌附着,降低病房内的空气质量。对此,工作人员应每天取消毒水擦拭病房内的陈列物品、地板等,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提高室内空气洁净度。根据天气变化合理调节室内的温度和适度,避免新生儿出现呼吸道干涩的现象。定期对病房内的空气进行检查,了解其质量是否达标,若存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现象,则应及时寻找其影响因素,并行针对性处理[5]。(2)当新生儿出现院内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取新生儿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检测,了解其感染病菌。基于其感染情况,将新生儿的进行整体护理,该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新生儿感染多种病菌。

3.2.2 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干预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本组86例重症监护室内的新生儿出现感染症状,其中呼吸道感染52例,占60.47%,口腔感染6例,占6.89%,胃肠道感染9例,占10.47%,皮肤感染16例,占18.60%,其他3例,占3.48%。针对新生儿感染的部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1)口腔护理。进行口腔护理期间,可每日取生理盐水擦洗新生儿牙齿、牙龈等,观察口腔内部情况,了解新生儿是否出现鹅口疮,及时取药物涂抹[6]。(2)皮肤护理。每天取温水清洁新生儿的皮肤,更换衣物,并每天进行消毒。观察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每天进行消毒,如果新生儿出现脓液,应及时取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针对性护理。每天定时更换尿布,并观察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情况,并行针对性处理。(3)喂养护理。由于新生儿的身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临床常采用鼻饲和人工喂养的方式进行饮食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护理期间,应根据其喂养方式进行针对性护理。如行人工喂养期间,应先核对喂奶用具、营养液配制情况,待核对无误后,保证专瓶专用,方式能够降低新生儿较差感染的几率[7]。

3.3 侵袭性操作

侵袭性操作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但是也会增加新生儿出现院内感染的几率[8-9]。对此,护理人员应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的次数,且操作期间,动作应尽量轻柔,严格无菌操作程序,尽量缩短操作时间。

综上所述,针对重症监护室新生儿感染的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其院内感染的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惠,薛志辉,肖思科.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62-64.

[2]钱萍.重症监护室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6):148.

[3]张蓉.护理宣教在重症监护室中对预防护患纠纷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0,8(3):258-259.

[4]张爱萍.浅谈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控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149-150.

[5]陈南侠,班树萍,余丽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4):156-157.

[6]白志仙.三甲综合医院专科重症监护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100-101.

[7]李苏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噪音对患儿的危害[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82-183.

[8]陈幼华,罗晋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43-45.

篇9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初产妇;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期为胎儿从出生到生后28天,这段时间是胎儿离开母体后逐步适应外界生活的关键过程。由于新生儿组织器官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所以对新生儿的护理很重要[1]。我院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40名初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宣教,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80名,均为足月分娩,新生儿健康状况良好,围生期住院时间大于1周。排除伴有严重的产后并发症、有精神障碍及随访失访者。产妇年龄20~32岁,平均(25.5±2.3)岁;分娩孕周38~42周,平均(40.8±1.3)周;剖宫产32名(40.0%),自然分娩48名(60.0%);学历:初中及以下18名(22.5%),高中及中专25名(31.3%),大专20名(25.0%),本科及以上17名(21.3%)。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名。两组的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宣教,向初产妇介绍新生儿的生理特点,讲解哺乳、更换尿布、沐浴、臀部及脐部护理等基础护理的具体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耐心解答产妇疑问。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活动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宣教:①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每组8名成员(均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儿科和产科护士各半,组长由主管护师以上职称者担任,以“提高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为活动主题。②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设计新生儿护理知识问卷,调查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为52.5%,记录每位初产妇的具体认知缺陷。③对策拟定和目标设定:根据每位初产妇认知缺陷确定宣教重点,目标设定为将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提高至90%以上。④具体措施:根据标准的新生儿护理操作流程进行讲解和真人示范,重点解释产妇知识点薄弱处,条件允许的产妇令其试操作,纠正错误动作。⑤效果维持:产妇出院后每周电话随访,保证产妇按规范操作并解答其疑惑。

1.3观察指标

①干预前后采用新生儿护理知识问卷调查两组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问卷满分100分,80分及以上为知晓。②产后28天上门随访调查初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包括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托抱、尿布更换、臀部及脐部护理、沐浴、抚触与安慰、室内环境等项目。总分100分,90分及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可,低于60分为差。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比较

护理前两组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均较护理前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初产妇新生儿的护理能力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的护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5,P<0.01).

3讨论

新生儿阶段的免疫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较差,很容易感染疾病,所以新生儿的护理尤其重要。很多初产妇不了解新生儿黄疸、肿大、母乳喂养等生理知识,对于新生儿的基本护理知识存在严重偏差或错误[1]。常规的新生儿护理只是向初产妇口头宣教新生儿护理相关理论知识,实施可行性较差,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率较低[2]。品管圈活动是由工作相近或相关的人共同组成一个圈,采用头脑风暴、现状调查等措施确定共同主题和目标,调动圈员积极性,通过团队的合作,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解决工作的各种问题[3]。我院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新生儿护理宣教,弥补了传统宣教笼统、盲目的缺点,宣教能突出重点并更加细节化,使初产妇学习知识更全面,不易遗漏;另外,儿科和产科合作组成的品管圈能起到互补作用,确定明确的护理目标也调动了护士积极性,增强了各种护理操作的连贯性,使其学会在工作中如何解决问题,在细节上不断改进,从而提高宣教质量。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及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响应当下的医疗改革,着重于团队合作与细节强化,最大可能地提高宣教效率,能够有效提高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护理能力的掌握。

参考文献

[1]蒋桃柳,施香颖.孕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现状[J].天津护理,2013,31(2):170.

[2]燕爱美,谷翠珍.新生儿常规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5,21(10):1648.

篇10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PD CA循环模式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PDCA循环法对我院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的日常感染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地发现并处理问题,进而实施相应的对策进行整改。结果:与应用PDCA循环模式前相比,应用后,我院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内各项工作的消毒灭菌情况均有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内实施PDCA循环模式,能够有效地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有助于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关键词 :无陪护新生儿病房 P DCA模式 医院感染管理应用价值

PDCA循环指的是包括计划安排(即plan)、具体执行(即do)和全面检查(即check)以及总结处理(即action)等环节在内的循环体系,在医院各科室的质量管理中均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有助于实现临床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标准化。为了进一步分析PDCA循环模式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价值,以明确该模式对于提高感染管理水平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年来的临床管理经验,现汇报如下。

一、现有问题和相应对策分析

1.现有问题

一是操作不规范。在我院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的日常管理中,存在着诸多操作不规范的现象。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广泛存在于新生儿沐浴、药物使用等方面。二是病房分区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在我院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内,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非感染新生儿实施临床护理,也同时需要对发生感染的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三是配奶室未得以合理设置。配奶室处于病区的尾部位置,而在对各种污物进行转移和处理时,必须经过配奶室,使得此处的各种污染大为增加;奶瓶的消毒并不全面、彻底。四是消毒工作未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欠缺规范性,且床褥等病房设施并未配备相应的消毒设备。五是护理人员尤其是新进人员、实习生等的手细菌含量存在超标现象。六是其他。恒温箱中所使用的水、蒸馏水等细菌含量存在超标现象。

2.相应对策

(1)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的各项管理制度

成立专门性的感染委员会, 选取2名副院长作为委员会主任, 并且成立专门的感染科, 设置监控小组, 建立质控网络,以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和监控工作。在我院,感染委员会需定期举办工作会议, 既要对前一阶段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总结, 又要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进行全面安排,以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的监控和管理水平。

(2)不断完善质量控制

全面应用PDCA 循环模式,以有效地实现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管理互相制约、相互监督的良好局面, 不断地提高感染管理质量。

(3)做好细菌学的各项监测工作

对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内的空气质量和各项设施的消毒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做好细菌学监测工作, 若发现问题,便要全面进行原因排查, 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以达到合格的检测效果。

(4)做好消毒与隔离工作

督促医护人员要严格落实洗手制度,增强其对各种医疗器械进行全面消毒的意识;责令其在对新生儿执行相关护理操作时,要严格实施无菌操作, 以有效地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针对各种分泌物或者敷料等,护理人员需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针对存在感染现象的新生儿,需立即对其进行隔离, 以及时地控制感染的传染范围。

(5)提高抗生素的应用水平

要依据新生儿病原学药敏试验的相关结果对其应用适量的抗生素, 若能保证抗感染治疗的有效性,护理人员应以常用且廉价的各种抗生素为主。若发现医护人员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应及时地予以指导, 以有效地发挥抗生素在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 S 19.0统计学软件,分别用t和X2对组间对比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0.05,则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与应用PDCA 循环模式前相比,应用后的消毒灭菌情况有显著改善,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三、讨论

近年来,在无陪护新生儿的院内护理中,新生儿感染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高的趋势,可对新生儿的健康水平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内实施PDCA 循环模式十分必要。

本研究中,经PDCA 循环模式发现我院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的管理中存在着若干问题,可增加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在实施相应的对策后,我院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内的消毒灭菌情况与实施前相比有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内实施PDCA循环模式,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研究与治疗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尹丽娟,倪凤霞,陈丽娟等.PDCA模式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569-570

[2]杨素青,陈立群.PDCA法减少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1):1615-1617

[ 3 ] 孙庆芬, 张亚军, 顾彩霞等. P D C A 循环模式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的效果研究[ J ] .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5):343-345

[4]刘彩霞,杨莉梅,饶芳等.PDCA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0(17):26 4 4-2645

篇11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室实行安全指引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月至10月本科室收治的260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2008年2月至12月收治的320例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以前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指引措施。比较实施管理措施前后两组新生儿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住院时间和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均P

【关键词】 安全指引;新生儿;护理管理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1]。新生儿科存在急诊多,夜诊多,患儿病情复杂,变化快,技术标准要求高,患儿及家属无心理准备,承受能力差等特点。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已成为新生儿护理管理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月至10月与2008年2月至12月收治的新生儿580例,其中2007年1月至10月收治新生儿为对照组,共260例,年龄30min~25d,平均(61±20)d,孕周33~41周,平均(379±06)周,体重15~40 kg,平均(32±19)kg,其中早产儿50例,高危儿120例,新生儿肺炎40例,其他50例。2008年1月至12月收治患儿设为观察组,共3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以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指引管理措施。培训方式:采用专题讲座和讨论、模拟训练等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时间共3个月。培训内容:(1)树立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在科内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职责》、《护士职业道德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差错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相关制度。(2)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建立风险防范管理责任制(护士长、责任护士协同负责制),充分发挥全面质量控制作用,在加强护士风险意识的同时,护士长加强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的监控。(3)强化服务意识,促进医患沟通,教育护理人员在服务中严格依照"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增强责任意识,转变服务观念。(4)提升专业技能,制订疾病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做好分层次岗位培训与考核,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实施管理对策后,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和满意度情况。

13 调查方法 参考医院满意度问卷制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评价新生儿室环境、护士服务态度、护士操作技能水平3项(各100分)由患儿家属评价,总分在240分以上者为满意。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5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儿情况及满意度比较见表1。表1两组患儿情况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和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两组比较,均P

3 讨论

31 新生儿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医学基础理论和专科护理知识缺乏对现存的潜在的护理问题预防性不足造成的风险。突出表现在重病患儿入院时,由于病情严重,变化迅速,需要护士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果断的采取相应措施,密切配合医生抢救。(2)护理业务、专科技术水平低造成的风险。不同的专科护理具有不同特殊性。由于临床护士年资低、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甚至动作粗暴,就会产生技术风险。有关调查显示[3],护理缺陷发生率与发生缺陷人员的护龄和职称密切相关,护龄和职称越低者差错发生率越高。(3)缺乏沟通技巧与服务态度造成的风险。患儿患病家属多有急躁情绪,若此时护士缺乏耐心的解释或态度冷淡易引发纠纷。(4)医药费用负担沉重引发的风险。部分纠纷原因与医疗费用有关。有关调查显示[4],医疗费用已成为市民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某些家属为了减免医疗费用,也很容易对正常医疗工作无端挑剔,横加指责,导致医疗纠纷。(5)药物使用存在的风险。指各种途径的给药(包括输血和血液制品),患儿在使用药物时相对成人来说剂量小,配药准确度要求高,配药时存在一定风险。

32 护理安全指引管理的效果分析 通过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以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全指引在新生儿室护理管理中的积极效果,从安全指引识别评估处理以及管理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实践。通过建立健全护理安全指引管理制度,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增强,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各级护理管理者能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和作风,从单纯的终末质量控制转为环节质量控制和反馈质量控制,主动查找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对策,变出事后简单处理为萌芽阶段的防微杜渐,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更具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5]。

4 小结综上所述,通过重视和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其护理行为,同时也能够提升医疗安全指标,从而有利于构建更加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程红群,陈国良,蔡忠军,等.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9495.

2 邱慧玉,陈绮萍.产房风险管理对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现代临产护理,2009,8(4):6567.

3 张育萍,毛丽娟.产房常见的护理缺陷与防范措施.家庭护士,2008,9(6):25152516.

篇12

【关键词】安全管理新生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

爱婴区是一个特殊的病区,实行母婴同室的混合性管理,科室工作繁琐细化,责任重大,必须同时保证母婴的安全。安全管理是爱婴区病房管理的重要内容,谨慎而周密地防止新生儿在住院时发生护理失误及意外伤害,是爱婴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病房的管理者和护士责任重大。本文就我院产科爱婴区的安全管理的实施情况做一回顾,探讨这一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安全情况调查与资料收集

通过检查、医护人员反映、产妇家属反馈、院外对比学习等方式,收集我院爱婴区新生儿病房中存在的影响安全护理的因素、存在的安全问题、安全隐患、各种改进措施建议等。统一整理,归纳,总结。为研究安全管理进一步改进措施做准备。

(2)根据总结资料,针对安全问题采取措施,全面入手,抓住重点,先主后次,重点解决突出的安全问题,同时对一般安全问题不放松警惕,留意预防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医护之间相互合作,护患之间相互配合,科室之间互相借鉴,进行全方位的爱婴区病房安全管理改革,并不断改进。

(3)评估管理效果 通过护理人员考核、医护反映、产妇家属反馈以及对病房的各项安全质量指标调查,评估管理效果。将各项指标标准化行统计学检验,均为计数数据,将其率化后以χ2检验,以安全管理加强前后6个月为期,对改革实施前后安全管理的状况进行比较,以P

2 结果

(1)通过安全管理改进,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普遍提高,护理质量上升,护理缺陷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水平。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认知水平的考核情况如下表1:

表1显示护理安全管理强化后,护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掌握较前好,处理突发事故能力提高,与强化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者从各方面总结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成效如下表2:

表2数据提示,安全管理加强后,无论从服务方(护理的失误)还是受服务方(家属反馈)评价,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均有所提高。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爱婴区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有如下安全管理问题值得注意:1)某些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因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强度高,需要熟练的护理操作和迅速的反应能力,有些护理人员平时较注重专业护理素质的培养,而不注意安全管理素质的同步提高。部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在完成专业工作后不注重安全危险因素的防范,遗留安全隐患。2)医护患沟通不足。医护之间除常规护理医嘱之外,往往缺少其他有关安全因素的交待与沟通。护理人员容易片面理解工作职责,有时护理工作并未能完全达到临床上要求的真正护理安全水准。爱婴区病房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护患沟通是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实现的前提,也是健康宣传工作落实的基础。如果护理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缺乏耐心、细致的交流,容易在预后、费用等方面发生纠纷,成为安全管理的一大阻碍。3)由于新生儿安全措施的大力实施,开展有了广泛的安全宣传和教育,新生儿家长的安全意识大大提高,对新生儿意外情况的防范能力加强,并掌握了一些处理意外情况的方法,如预防新生儿溢奶误吸、脐部感染,有效地减少了意外意况的发生。[4]

(2)爱婴区安全管理的强化措施 针对新生儿病房中存在安全管理不足,研究者总结出以下强化措施:1)重视安全管理知识的普及。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通过专家意见,不断修订,并组织护理人员仔细学习,定期考核。在继续推进业务素质提高的同时,利用继续教育,增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学习安全管理技能,重点增强检查补错意识,提高纠错漏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注意传授法律法规知识,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注意谨慎,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消除安全隐患,避免护理事故的发生。2)有重点、有目的地加强医护之间、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护理人员执行护理医嘱的同时,须注意报告新生儿的安全情况,征询意见,一同制定安全护理计划。指导家长正确喂哺,对护理要点做示范,并提醒喂养、护理的注意事项,宣传关于母乳喂养的有关知识,令其心中有数以减轻其忧虑,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医患、护患矛盾。3)注重细节的管理,掌握细微的关键所在。所有护理人员都必须对病房的各种仪器、操作的进行有透彻的了解,不可有盲点与误区,可定期培训并组织考核,及时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护理人员须注重文书的写作,组织护理文书规范化写作培训,定期检查,查漏补缺。把文书写作提到安全防范的高度。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是爱婴区新生儿病房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医疗的效果与预后,需要医护患同心同力,良好配合,只有处处留心,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使护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徐润华,徐桂荣,现代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二版,2005.5,836-837.

[2]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等,新生儿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42-144.

[3]韦艳姬,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及提高护理质量水平的探讨[J],现代护理,2010,7(7),94-95.

篇13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感染;防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12-01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是指,新生儿在医院内获得感染源而出院后发病感染或者入院时不处于潜伏期也不存在感染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疾病。医院中儿科是发生此类感染的高发科室,新生儿极易在医院复杂的环境内发生医院病房感染,发生感染对新生儿的影响很大[1]。故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为探讨新生儿在医院防治感染的有效措施。笔者对此进行研究,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来我院,693例新生儿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中,男361例,女332例,出生体重≥2500g的502例,出生体重≤2500g的191例,胎龄≤37周536例,157例患者的胎龄≥37周。

1.2方法笔者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包括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病原学检查情况、医院感染部位、易感因素、体重、住院时间等各项资料,全部资料录入表格中进行比对研究。

1.3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卫生部须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诊断。

2结果

新生患儿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院病房卫生制度不健全、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医护人员技术和卫生意识参差不齐等重要危险因素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根本原因。我科医院感染发生率2011年为3%,2010年为8%。2011年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2010年。这与2011年我院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感染监测及管理有关。

3感染防治管理

3.1加强病房的管理加强新生儿病房区的管理保持病房相应的温度、湿度,

保持空气的新鲜,定时给病房开窗通风,并使用全自动动态空气消毒净化机定时、定次消毒病房。实行无陪护病房、限制家属的探视,防止外源性感染。抓好病房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放置并分开处理。

3.2相关制度的规范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根据本院新生儿病房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并强调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认真执行各项无菌操作技术和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严格执行奖惩措施。

3.3病房感染各项监察开展医院内各项感染的监察工作,每季度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室对新生儿病房的物体表面、空气、使用的消毒液、暖箱湿化液、医护人员的手等采用细菌培养,监测细菌含量;每月对灭菌物品进行生物学监测。

3.4加强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手作为各种微生物病原的传播媒介,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医用手套做到一用一更换,脱去手套后立马洗手,并提高医护工作人员洗手和消毒的依从性[2]。

3.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并通过临床药师对新生儿病例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督查,发现不合理使用时及时与当事医师沟通,要求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药物,并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3]。

3.6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如下: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概念;②医院感染的诊断与标准;③医院感染的危害与现状;④医院感染的暴发与处理的措施;⑤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灭菌技术;⑥常用仪器的消毒规章;⑦医院感染与隔离技术等。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讨论、解决、总结。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本院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呈逐下降趋势,这也说明了我院对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和机体尚未成熟,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差,并且生活不能自理,抵抗力弱,感染疾病后不易控制,因此我们还应该高度重视新生幼儿的医院感染。

促进母乳喂养,加强对低重儿、早产儿的监测,控制新生儿的感染,确保新生儿的安全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4]。因此,我们在对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时,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发病率。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其次,要落实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新生儿的呼吸道护理和基础护理;再次,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灌输产妇及家属的无菌意识;最后,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定期评价消毒隔离措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萍,晏萍兰.防治新生儿外科无陪病房院内感染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7).

[2]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2):185-186.

篇14

CNP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一种标准化护理工作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它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理想护理措施为纵轴的日程计划表,是有预见性地进行工作的依据。现今,我国许多医院已将其运用到疾病护理、健康宣教、临床教学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2.1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

随机抽取本校统一招收的2011级护理专科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组(65人)与对照组(65人)。两组均已完成基础医学课程(护用解剖、生理病理学、护用药理、基础护理技术、健康评估、护理心理学等)的学习,学生的年龄、授课教师以及以往各科成绩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教学内容选择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专科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中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的护理。

2.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复习、期末考核。实验组采用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具体方案如下。(1)教师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2)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集体备课,选择临床典型案例,提炼护士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形成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模式;(3)在理实一体教室,让学生按照临床路径表完成学习任务。以“早产儿的护理”为例介绍具体实施情况。

3教学效果评价

3.1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评价3教学效果评价

3.1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评价

两组学生在本单元(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的护理)学习结束后,由儿科护理教研室主任组织学生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理论考核选取2013年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护考急救包”中有关本单元的内容,共选用50道题,每题2分,共100分;操作考核采用场景设置的方法进行新生儿护理操作(如保温箱、蓝光灯的使用及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等)考核,考核标准相同。理论、操作考核各占总评成绩的50%。

3.2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单元学习结束后,采用自制的“教学方法及效果评价调查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及时了解两组学生对本组教学方法的评价。评价内容共7项,包括教学方法6项、教学内容1项。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46%。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4讨论

4.1开展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必要性

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系统地掌握好儿科的护理知识,还应对临床实际护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临床护理的特点和制度要有深刻认识。近年来,CNP在护理领域广泛开展,为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我国护理教育教材中却几乎没有提及CNP理论,也没有有关如何将CNP在临床实施的教学内容,这显然有悖于职业教育的理念。作为护理教育者,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认识这种新的护理理论与方法,使学生进入临床时具备运用CNP的能力,缩短教学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学生步入临床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2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实验组阶段考核总评成绩优秀率(38.46%)明显高于对照组(10.77%),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任务引领教学法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教学目标这个大任务与学生一起提出并分析小任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使学生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新知识和技能。学生的知识框架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CNP是针对某一疾病制作护理日程计划表,对病人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护理,何时出院等进行详细描述、说明与记录。在授课前,将此表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学习有计划性、预见性、目的性、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临床知识。

4.3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实验组学生对本组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的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在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临床护理能力、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等方面的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这表明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将学生引入临床,体会不同阶段临床护理工作的动态变化,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融会贯通临床技能、形成职业意识均有重要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通过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模式,实验组学生对CNP的认识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缩短学生的临床准入时间,使其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