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儿科护理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探究了我国的医院在儿童护理核心措施的建设情况,使用基于护理措施的分类标准,对当前医院所使用的儿科护理措施进行了讨论和修正,确立了新时代儿科护理措施的具体内容,等待未来的临床验证。
【关键词】
护理措施分类;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初步确立
1护理措施分类系统概述
在护理学之中,护理措施分类是一种全面且符合标准的护理语言,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之中,其可以提供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的理论链接和研究,是在医院护理工作之中的关键因素,可以实现对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在建设之中会将忽视工作站和医生工作站相链接,以便于护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儿科患者的诊断信息,并准备相应的护理措施[1-2]。护理措施的分类可以使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统一的语言和记录来对护理过程和护理准则进行记录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在护理人员培养过程之中培训的质量,可以实现对儿童护理过程的标准化以及提高实践、培训和管理完成质量。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医院的技术建设人员会将整个护理系统分为护理基础数据维护、护理措施的维护和护理措施与相应疾病的对应三大部分,这样的系统结构可以在医院的护理系统建设之中实现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的标准化和对应化,并通过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实现了对疾病护理指导功能的实现。
1.1护理基础数据维护
系统的这一部分包括护理工作之中的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等,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护理技术人员会将这些内容做成词典的方式方便护理人员的搜索和使用。护理部门会根据医院的护理标准的规定将这些内容录入信息数据库之中,在日后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之中护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搜索来对护理问题使用护理之中的术语来描述和进行护理方式的选择,并对儿科患者的症状和护理手段进行查询和讨论。
1.2护理措施维护
在系统基础数据维护结构建设成型的基础之上,可以将护理措施的五方面内容进行树形图结构的构建,以方便后续系统的查询操作。在树形图的结构设计之中美观,一般将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和护理问题作为树形图的主干,作为索引来方便后续的查询。
1.3疾病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与映射关系
在树形图检索系统完成之中,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就实现了对疾病信息以及护理措施的对应关系。在实际的疾病护理之中,护理人员二可以根据实际的症状可诊断迅速决定护理之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护理措施的使用规范,进一步提升护理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之中,映射与诊断结果的护理措施一般是由具有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完成,可以保证护理措施的正确性,完善了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数据完整性。在树形图的构建之中,要完成快速的疾病对应措施的检索,在系统构建之中就需要由技术人员完成对数据检索习用的编写,保证查询过程的易操作性。
2以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为基础的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
护理核心措施是指在儿科护理过程之中突出其专业性质和护理特征的措施,是在儿科护理之中使用较多,对于儿科护理的高质量完成有很大意义的一组措施。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突出我国儿科护理实践的本质,改正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存在的从无,完善儿科护理的实践标准,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以护理分类系统为标准化措施的查询基础,并通过问卷和调查等方式对当前在儿科护理领域之中所使用的措施进行调查和纠正,并从中获得护理核心基础,为了儿科护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依据[3]。
2.1调查结果
经过对不同职称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使其对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之中所收录的专业护理措施进行使用重要程度的评分,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价之后可以看出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的核心措施。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均有儿科护理经验,参与调查的护理措施均可以在护理分类系统之中性找到,并未将未经发表的护理措施假如调查之中。经过对其评分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一共获得109条护理核心措施。其中,由42条符合所有护理人员的认识,详见下表。
2.2核心措施的确定方法
在本文对核心措施的调查和确定的过程之中使用的是临床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可以较为准确的对实际护理之中使用较多且重要性较高的措施进行划分。临床调查法是在调查的过程之中通过临床的护理人员的实际食品频率来确定某些措施是否重要,但是,临床调查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某些使用频率不高但是护理专业性代表强的措施被忽略,影响核心措施确立的准确性。因此,本研究之中采用的是先由专家咨询来筛选具有护理专业代表性的措施,再通过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调查确定措施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的重要性,即在调查之中同时完成对护理代表性措施和使用频率高的措施的调查,对于核心措施的确立有很大的意义。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在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和专家的选择上要挑选具有一定儿科护理临床经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护理专家,以便保证调查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2.2.1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数量特点
在本调查之中,对核心措施的调查总结达到了109条,超过了其他护理领域之中核心措施的数量,导致护理措施数目较多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措施记录之中,即存在具体的也存在抽象的,许多措施具有共性特点,属于同一护理范围之内的操作,这些具有共性的措施是否均作为核心措施出现还有待探讨。第二,儿科护理的对象是从出生到18岁的未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之中,护理对象具有多个不同的生长和身体发育阶段,即便是同一种护理措施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患者的护理之中也必须根据其发育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变,儿科护理措施的量身定做性决定了其护理措施的多样性。
2.2.2核心措施确立的特点
调查之中所确定的109条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儿科护理领域的发展情况,在109条措施之中,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的条目最多,占36条,这说明了在儿科护理领域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儿科患者的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且容易对患者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再加上患者的仍处于发育期,减少了可以在护理之中使用的措施的树木,这都提高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在核心措施之中注重与安全护理的措施占15条,数目不多。安全措施作为儿科护理工作之中的重要措施,对于护理和治疗过程的安全进行有很大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之中专家应该针对安全措施提出更多的条目,进一步提升护理的安全程度。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26条,可以看出在儿科护理领域尽管其重要程度不如复杂性生理措施,但是在日常的护理之中,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是使用最多的,占用了护理人员较大的工作量。在护理领域,基础性生理护理本应该由助理护士完成,但是由于国家的医务建设还不完善,导致基础类工作仍然是由专业护理人员完成,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未来的护理人员的培训过程之中,要进一步增大护理人员培训规模,提高助理护士和专业护士的数量,管理者也要进一步提升在护理人力资源分配上的管理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护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家庭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11条,是几种护理措施之中使用频率较低。可以看出,当前在护理领域,家庭护理措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其涉及的护理方面不全,仍有发展的空间。护理工作的进行要求以家庭为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医疗建设部门除了提升护理涉笔和硬件之外,还要提高家庭护理的措施培训以及制度的落实,做到儿科护理以家庭为中心,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认知和实践。
3结束语
经过临床调研确定了儿科护理领域之中的核心措施,护理措施包括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安全护理、基础性生理护理以及家庭护理内容,通过分析,得出了儿科护理领域发展特点和不足,仍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之中进行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继红,吴瑛.护理科研[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8-79.
[2]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20-125.
【关键词】 小儿输液;护理缺陷;护理体会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生命最首位的方法,在儿科因为小儿不谙世事,易动、易哭,所以给小儿静脉输液的难度较大,况且因小儿缺乏表达能力及理解力,这就给护士操作工作带来了难度,使护士的输液工作极为繁重,短时间内大批输液易出现护理缺陷,因此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加强对患儿静脉输液的管理,可避免因多次穿刺的不良影响,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患儿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取住院输液患儿300人次左右,其中5例因换瓶不及时输液器内进气泡,2例输液不当引起肿胀,1例护理不及时引起针头堵塞,引起小儿家长的不满而发生纠纷现象。
2 护理缺陷分析
①巡视不及时;②换瓶不及时;③护理操作不当;④护理技术不熟练;⑤固定不到位;⑥病房光线不足;⑦选择血管不恰当。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让患儿与家属参与协助穿刺操作,对较大的患儿进行安抚、夸奖、鼓励、减轻其紧张感与危机感,使之配合,护理人员在静脉注射前也应情绪稳定,不要总想着注射失败后会受到患儿家长的指责,心理上的不平衡,会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3.2 改善输液环境 病房应宽敞明亮,加强卫生管理,随时清扫污物,保持室内外清洁无异味,夏天无蚊蝇。
3.3 加强技术培训 入科人员上岗前一般要做好带教工作,由年资高的护士手把手带教,熟练掌握小儿输液技术。针对儿科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树立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高度的责任心。
3.4 操作技术熟练 护理人员加强查对,防止忙中出错。加强巡视意识、查对意识、态度及责任心意识,严格三查七对,无菌操作,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待患儿热情、耐心和蔼,对不合作的小儿配备玩具及图书,每注射完一名患儿,跟踪至留观室,观察滴速及患儿表现。及时巡视,早期发现外渗,液体滴完现象,克服不按时巡视、坐办公室等患者叫的不良习气。对于液体瓶内还有少量液体的患儿做到心中有数。
3.5 选择血管 操作者还必须认真仔细地选择血管,穿刺是否成功,找血管是一个关键环节,小儿可选择头皮静脉,因为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静脉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较大的患儿一般常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肘窝静脉及踝静脉。
3.6 灵活应用穿刺的手法可按静脉走向的解剖位置,用手按压局部,以暂时趋散皮下水份,显露静脉后立即穿刺,失血的患儿,穿刺时不易回血,可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生理盐水,在后接头皮针,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再接输液器,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较深,一般很难看到,但静脉有弹性,较固定,据其解剖位置,用指尖顺着静脉走向探摸,当摸到静脉时,用手指甲轻轻下压,在皮肤上留下指甲的静脉穿刺时还应注意:①扎止血带的距离与松紧度要适中,一般小儿止血带在静脉的上方4~5 cm处,如对胖大儿止血带应扎紧些,对新生儿,早产儿及皮肤细嫩者,应适当松些;②对长期输液的患儿,首先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由远而近,由细到粗,以保护静脉,为以后输液作长远考虑。实践证明,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在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的同时,必须在临床中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的技术,作到准快、稳,一针见血,从而减少患儿不必要的痛苦。
3.7 正确穿刺手法 进针选用直刺法,在欲穿刺的静脉正上方进针。额前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要小,5 °~10 °为宜,此处血管较表浅;正中及头皮其他部位血管,进针角度宜选用10 °~20 °针头刺入皮肤后直接刺入静脉,进针速度不可过快[1],因头皮静脉较细,血管内压力较小,回血较慢或不见回血,使判断失误而至输液操作不成功。
3.8 固定恰当 穿刺时,由于患儿哭闹,张力增高,易鼓针,且固定有一定难度[2],输液时尽量有2名护士一起操作,进针前,患儿固定恰当,进针后,做好输液夹板固定,头皮静脉要用3M胶布固定,避免患儿出汗及躁动而至针头松脱。
4 总结
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减少护理缺陷,是护理人员的首要任务。通过在人员、技术、环境、设施上的改善,不但提高了儿科输液穿刺技术,赢得了家属的赞扬,同时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患儿痛苦,加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服务态度,使家长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
参 考 文 献
1潜在风险因素分析
1.1执行核心制度方面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除掌握专业技能和心理学知识外,还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诊疗技术规范和常规,这对于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患儿安全十分重要。护理核心制度包括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查对制度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风险因素:①护理交接班制度中,如床头交接班不认真,危重患儿病情交接不细,医嘱执行交代不清,物品、药品及外借的抢救器械等交接不细致等;②护理查对制度中,如护士处理医嘱未认真查对,错抄、漏抄、输液治疗或执行单,导致误用药、误处理等错误。以上风险因素均导致家属对护理工作不满、纠纷及投诉,甚至诉诸法律。
1.2护理文书方面护理文书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交班报告和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护理文书不仅是衡量护理质量、提供诊疗的依据,同时也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法律依据,护士在书写或填写时必须严谨、认真、客观、实事求是。然而,临床护理中往往出现书写不规范及项目缺失,不能客观反映患儿病情变化的现象。具体风险有:①体温单填写患儿入院时间与医生记录医嘱及书写病历时间不符,生命体征测量不及时,体重漏测,体温测量结果与体温单绘制不一致;②未按时执行医嘱或执行医嘱时间与医生开出时间不相符,医嘱执行顺序有差异等现象;③未按实际观察到的情况书写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而是抄写医疗记录,或记录不真实、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不完整等。
1.3护理技术操作方面护理活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儿科护士应具有过硬的头皮针穿刺技术,熟悉危重患儿抢救流程及不同年龄患儿药物剂量的应用及换算。潜在风险如下:①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危重及脱水患儿未能及时补液和抢救用药而延误抢救;②侵入性操作如鼻饲、吸痰、留置导尿管等护理操作不熟练等;③氧气吸入观察不细致,氧流量与医嘱不符,患儿烦躁造成氧气管脱落等。
1.4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儿科护理经验和应急能力,熟悉各种疾病护理常规、诊疗技术及护理操作。临床年轻护士较多,专业知识、应对能力及工作经验欠缺,对患儿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出现问题不能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使患儿安全受到威胁。研究报道,护理纠纷的发生往往与护士素质和能力有着直接关系。
1.5住院环境因素住院环境安全是患儿顺利康复的重要保障,应为患儿提供安全、舒适的休养环境,避免受到干扰和侵害。患儿住院期间易出现坠床、外伤及声、光、电刺激、烫伤等意外。
2管理对策
2.1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护理水平是保障儿科护理安全的前提。我们成立护理安全质控小组,由科护士长、护士长、护理组长和质控护士组成,实行防控关口前移,每周不定时检查各班人员岗位职责履行情况、核心制度执行情况、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危重患者护理计划、抢救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护理文书记录情况等,发现潜在风险立即反馈并纠正。坚持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时报告护理部,以获取指导性意见。科内每月进行缺陷分析或安全隐患讨论,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同时鼓励护士主动报告与患者相关的非正常事件,坚持非处罚性主动报告原则,以便在第一时间采取补救措施,消除风险因素。
2.2加强安全教育
2.2.1建立护理安全文化利用晨会或护士会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列举投诉或纠纷案例,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教育护士学法、懂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患儿安全。护理领域的患者安全文化是指护士对患者安全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受安全文化氛围、个人对安全的意识和态度、领导层对安全的态度、团队和谐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护理安全文化是评价护理质量,识别、预防护理差错事故的重要手段。
2.2.2业务技能培训在护理部培训合格的基础上,根据儿科专业特色,指派1名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对年轻护士进行一对一岗前培训和考核,内容包括: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等。除参加护理部组织的考试外,科室每个月组织1次考试,直至考核合格并胜任本职工作。
2.2.3安全隐患教育对护士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帮助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增强自身防范意识,同时教育护士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护理操作的每个环节,细化护理工作流程。针对儿科陪护人员多、更换频繁的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根据患儿年龄及家长文化程度进行多角度健康教育。儿科输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换输液瓶时实行护士、家长双签字,有效杜绝了护理纠纷和护理安全隐患。
2.2.4合理排班根据儿科护理高风险、护士严重缺编、工作超负荷、技术操作难度大等特点,在现有人力情况下实行弹性排班,坚持人员新老搭配、技术力量互补的原则,确保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护理安全。
2.3加强环境管理合理布局并划分区域,实行按病种和专业分室安置,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在隔离前提下,病室开窗通风,出院患儿终末消毒。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做到一处置一洗手。病室及走廊地面进行防滑处理,床档加固,以防患儿坠床。嘱家长勿让患儿玩手机、电脑,减少声、光及电子污染。给患儿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利于康复。
【关键词】医院感染;儿科;优质护理;效果
患者入院当中出现新的感染或离院后不长时间内出现的感染,称为医院感染,患者入院以前早就存在或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不属于此列。医院感染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1]。本文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医院感染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3例。观察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4个月~11岁,平均年龄(5.7±0.2)岁;对照组男24例,女29例,年龄5个月~12岁,平均年龄(6.1±0.9)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患儿入院后,根据医嘱实施分级护理,并耐心做好三测工作。开展卫生安全宣传,向家属或稍大患儿介绍病区规章制度,病房需保持通风,以保证空气新鲜,室内需打扫干净,保持整洁,在呼吸病流行季节,需每天对空气进行消毒。每天3次测量新入院患儿的脉搏、体温与呼吸,针对3岁以内患儿,根据情况免于测量呼吸与脉搏。患儿体温在37.5℃之上,每天需要测量5次体温;患儿体温在39℃之上,每3h需要测量1次体温。等到体温恢复至正常3d之后,每天测量体温1~2次。严格执行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加强巡视,与患者多交流,了解患者生活与饮食习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1.2.2观察组1.2.2.1转变护理理念增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推进护理工作思路、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把功能制护理转变为责任制护理,从患者入院到离院,执行全程护理与治疗模式。包括办理病人入院手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进行护理治疗、检查与指导,执行消毒措施,办理离院手续,离院后继续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与指导等。在执行护理当中及时发现传染源,减少传播途径数量,隔离易感人群。1.2.2.2加强常规护理依据儿科状况,细化基础护理标准与方法,除严密监测患儿各项指标外,要对以下几方面的护理进行细化:口腔护理、高危皮肤护理、引流管护理、会阴护理、留置尿管等,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1.2.2.3提升护理人员沟通技巧,实施人性化服务大多儿科类病症都有发病突然、变化快的特点;患儿由于年龄小,恐惧医院与医务人员,很难配合治疗;患儿家属大多缺少耐心,且担心焦虑。如此以来,护患交流不顺畅,导致患儿与家属不能足够信任护理人员,易出现医疗纠纷问题。因此,儿科护理人员有必要保持与患儿及家属的顺畅沟通,了解患儿心理状况,使用轻柔口吻鼓励患儿。另外,需要适时把治疗方案、医院感染途径与预防手段告知家属。儿科患者多、病种多样,所以需要嘱咐患儿及家属主动降低探视人员数量,提醒患儿与家属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2]。1.2.2.4强化护理知识与技巧安排护理人员学习各类医院感染法律法规,提升消毒隔离意识,增强护理人员专业知作者简介:王晓燕,女,本科,主管护师。识技能。根据消毒隔离规定,定期对儿科病房空气、室内物品进行检测,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查房、处理与诊断治疗当中,务必洗干净手,防止细菌通过不同环节进行传播。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医院感染情况比较:对照组儿科医院感染率为15.1%,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为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儿科医院感染相关研究显示,导致医院感染高发的科室之一就是儿科发生因素。儿科的患儿较多,管理难度大,对患儿进行护理时,病症不同的患儿呆在同一科室内,极易诱发交叉感染,从而引起医院感染。另外,患儿家属未能较好掌握相关知识,探视人员过多,感染路径扩大,整个儿科室内环境状况下降,增加了医院感染发生概率。一般来说,儿科患儿抵抗力都不强,易患消化道与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通常都带有传染特性,所以也就增加了医院感染概率[3]。3.2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是优质护理的护理宗旨,为在执行基础护理与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前提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个体化护理服务。优质护理除了对患者执行生理护理,还需关注患者心理变化,所以,要想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就要提高护理人员沟通技能与专业修养。优质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生活进行护理,观察患者病情,进行药物治疗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教[4]。3.3优质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儿科医院感染优质护理强调以患儿为中心,根据患儿与家属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护理。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让患儿与家属更多掌握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让交换玩具、互相串门、随地大小便等所引起的医院感染率得以下降。管理好周围环境,适时对病房空气进行监测,有效管理室内空气,定期用紫外线对室内进行消毒,从而减少传播途径。针对容易感染的患儿,执行专门性隔离护理,从而减少传播途径,提高护理成效[5]。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可以增强护理人员重视医院感染的意识,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对病房内设备与抗菌药物实施严格控制,以降低儿科医院感染率,从而较好地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缪大宏,张小鸥,全和和.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9(21):2011-2013.
[2]袁春艳.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23(1):248-249.
[3]马福霞.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6(10):1871-1872.
[4]陈静,段娟,李思静,等.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9(7):1295-1296.
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儿科收治的住院患儿100例,通过统计该段时间护理中出现的不安全情况,分析其主要护理不安全因素,并制定干预措施。结果21.0%为患儿、家长自身因素,34.0%为护患沟通不良,33%为护士因素,12.0%为基础设施因素。结论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较多,需针对性干预,最大限度减少不安全事件。
关键词: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干预措施
0引言
儿科比较特殊,因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当生病入院后家人十分焦虑与紧张,对医护人员要求也会提升[1]。护士不仅要与医师配合对小儿疾病予以治疗,还要将小儿年龄、心理需求与性格特点及家长情绪需求考虑进来。因此,儿科护理难度大且复杂,医疗纠纷较多,这就要求儿科护士要学习人文知识,在开展医护操作及治疗疾病时还要对患儿及家长心理需求予以关注。现选取我院儿科住院患儿100例,分析常见不安全因素,且制定相应干预措施,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州人民医院儿科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儿100例,其中59例为男童,41例为女童,年龄为1.5-12岁,平均(5.7±2.4)岁。患儿一般资料与病例资料均齐全且记录详细。1.2一般方法。回顾100例患儿护理中出现的不安全情况,采用自制表对病例记录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其占比,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
2结果
结果显示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主要为护患沟通不良、护士因素、患儿和家长自身因素、基础设施,详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主要是四个方面:①患儿及家属自身因素:占比为21.0%。因患儿多数畏惧白大褂,恐惧治疗及护理操作,配合度低,导致无法及时开展各项医护操作;家长对患儿过于关心,因此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认为医护治疗不顺利是护士的错,故而不满意感明显,可能发生违背医嘱的不安全事件。②基础设施:本组占12.0%。儿科病床设置与成人无异,但患儿年级尚小,无安全意识,易从床上跌下;儿科病床陪护人员较多,易导致院内感染;且患儿易哭闹,家长有时心烦也会吼叫,不利于患儿休息,降低身体抵抗力[2]。③护患沟通不良:本组占34.0%。患儿年级尚小,无法顺畅表达自身感受,增加护理难度;生病住院时家长十分焦虑,对护理要求高,导致护患间沟通难度大。④护士自身因素:本组占33.0%。部分年轻护士因护理技能水平或熟练度低无法确保优良效果,影响患儿治疗或导致家长不满;部分护士工作态度较差,交接班疏忽后易出现护理不良事件。3.2针对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干预措施。3.2.1强化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对医院基础设施予以检查,及时整改不合理之处;添置婴儿床旁餐椅;制作优护专栏,张贴宣传版面,制作双语健康宣教图谱和安全管理须知;专人维护病房环境卫生,每日消毒二次,且定时开窗通风;限制病房陪护人数,避免空气污染,防止病房过于吵闹;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夏季病人减少时,及时洗晒被褥;按照疾病种类将患儿分别隔离在不同病房,防止出现交叉感染事件。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安全事件,同时将家属满意度提升。3.2.2强化家长健康宣教:本院为三甲医院,儿科接诊数量较多,护士需对家长一对一开展健康宣教,并制作双语健康宣教图谱,为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家长提供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知识,提升家长对患儿疾病的认知水平,纠正错误认知,让其充分了解护理工作的必要性,对护理工作更加支持。指导家长协同监护,预见病情变化也能简单处理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利用微信、宣传栏等方式满足家长信息需求;同时让家长了解自身态度对医护操作顺利性有较大影响,以确保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年龄较大患儿护士也需开展单独健康宣教,应用童趣化语言,拉近护患距离,提升配合度。护士在巡视期间也要对家长知识掌握情况予以评估,开展针对性宣教,同时适当心理疏导,安抚家长焦躁心情,获取家长信任。3.2.3将护士责任感与操作水平提升:护士要有三心才能确保质量优良,即耐心、爱心、细心:对患儿要保持爱心,在护理期间要细心,对家长抱怨、患儿不配合要耐心。科室需组织护士学习儿童心理学与护理心理学,学会对不同年龄段患儿开展阶段性护理;同时强化培训各项法律法规学习,规范各类操作规范及规章制度。工作中发生差错会导致严重后果,需严格遵医嘱实施各项操作,发现用药不对或剂量过大时应勇敢质疑并与医师核对,最大限度确保患儿安全。护士只有具备娴熟的护理技能与丰富的护理知识才能及时找出患儿病情变化并救治[3],为此科室需注重培养护士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医院也需提供护士进修机会,及时更新护士知识结构,引进新技术,提升专科护理水平。3.2.4注重护患沟通:护士需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将患儿作为中心。与患儿沟通交流时保持热情,多应用逗乐方式拉近护患距离;分阶段开展健康宣教,出院后电话随访或家访,使家长与患儿感受到关爱;充分利用沟通技巧,在巡视病房或开展护理操作时要确保用语文明与仪态优良,将家长满意度提升;学会换位思考,对患儿及家长心情保持充分理解;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减少呼铃次数,一旦呼铃及时响应。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安全因素,科室需积极干预,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确保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凯.分析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干预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0):193-194.
[2]熊艳平.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5(1):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