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范文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篇1

摘要文章回顾了国外旅游规划发展的历程和新的动向,并针对不同时期的技术进步程度把它划分为开始、过渡、快速发展、深入发展4个阶段。阐述了各个阶段的规划技术革新及对旅游规划的新认识。并对5种比较有影响的规划思想和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旅游规划综合方法系统方法门槛分析社区方法可持续发展方法

1国外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

1.1初始阶段

旅游规划最早起源于30年代中期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国[1,2]。最初旅游规划只是为一些旅游项目或设施做一些起码的市场评估和场地设计,例如为饭店或旅馆选址等。从严格意义上讲,这还称不上旅游规划。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的几年里,世界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开发的需求也逐步加大。与此相应的旅游规划在欧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发展到北美的加拿大,然后进一步向亚洲和非洲国家扩展。

1.2过渡阶段

70年代后期,旅游业的继续发展使旅游规划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开始出现比较系统的旅游规划著作。1977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有关旅游开发规划的调查表明,43个成员国中有37个国家有了国家级的旅游总体规划[2]。随后,世界旅游组织(WTO)出版了两个旅游开发文件即《综合规划》(IntegratedPlanning)和《旅游开发规划明细录》(InventoryofTourismDevelopmentPlans)。《综合规划》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一本技术指导手册,《旅游开发规划明细录》则汇集了对118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规划的调查[3]。1979年,WTO实施了全球范围内的旅游规划调查,共调查案例1619个(184个地区规划、384个区域规划、180个国家规划、266个区域间规划、42个部门规划、599个景点规划),并形成了第一份全球在制定旅游开发方面的经验报告。报告指出,只有55.5%的规划和方案被实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脱节;制定旅游规划与使用的各种方法之间差别很大;规划对成本收益方面考虑多,而社会因素涉及的少;地区级规划要比区域级、国家级、世界级更有效和普遍。Gunn于1979年出版了他早期旅游规划思想体系的总结著作《旅游规划》[7]。

1.3快速发展阶段

80年代是旅游规划研究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研究使规划理论思想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充实,研究方面也日趋多样化。

旅游规划的研究经过60年代的酝酿和70年代的初步探讨,到80年代对旅游规划本身的认识则更为深刻了。Gunn于1988年出版了《旅游规划》第二版[8],Murphy于1985年出版了《旅游:社区方法》[1],Getz于1986年发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旅游规划模型”[9],DouglasPearce于1989年出版了《旅游开发》(TourismDevelopment)[10],他们在论著里深入地揭示了旅游规划的内涵,并在学术界基本上达成共识,即认为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任何其它学科的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建筑规划不能替代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时期提出了系列指导旅游规划的理论,其中著名的门槛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最早是由旅游营销专家Plog提出。德国著名地理学家W.Christaller研究地中海旅游乡村得出这样的结论:旅游乡村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发掘、增长、衰落阶段。加拿大地理学家R.W.Butler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14]。随后Hovinen、Strapp[12]、CooperCandJachsonS[13],FosterD.M.andMurphyP.[14]及GetzD[15]等,又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旅游地生命周期规律的理论不仅回答了旅游规划的必要性,更主要的是为旅游地发展前途预测提供了依据,为规划提供了指导作用。

在规划方法上Murphy的社区方法[11]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也被应用到规划之中。在定量技术研究得到迅速发展,Smith;StephenL.J.在“TourismAnalysis:AHandbook”[16]书中以简明实用的方式给旅游规划人员、研究人员、咨询人员和决策者介绍了36种较重要的数量方法,对每种方法的用途与其它研究手段的关系以及可能出现的疏漏作了较好的阐述。

西方的主要旅游期刊如《旅游研究记事》(AnnalsofTourismResearch)、《旅游研究杂志》(JournalofTourismStudies)、《旅行研究杂志》(JournalofTravelResearch)、《旅游管理》(TourismManagement)、《旅游娱乐》(TourismRecreation)、《休闲科学》(Leisurescience)、《旅游评论》(TouristReview)和《可持续旅游杂志》(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等都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旅游开发和规划方面的研究论文。另外世界旅游组织(WTO)出版了旅游规划方面的多项出版物如《国家和区域旅游总体规划的建立与实施方法》等,显示出了世界旅游组织对规划指导性和操作性的重视。80年代末随着娱乐休闲度假旅游呈上升势态,对休闲、娱乐和度假规划的研究受到重视。其中Clare.A.Gunn的《度假景观:旅游区设计》[17]是比较成熟的度假地设计指导手册。

1.4深入发展阶段

90年代初,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家EdwardInskeep为旅游规划的标准程序框架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两本代表作《旅游规划:一种集成的和可持续的方法》[17]和《国家和地区旅游规划》[19],是面向旅游规划师操作的理论和技术指导著作。同期世界旅游组织也出版了《可持续旅游开发:地方规划师指南》[20]及《旅游度假区的综合模式》[21]等。这些著作的出现使旅游规划内容、方法和程序日渐成熟。

这一时期,不仅对旅游规划操作本身的重视和研究外,还对规划实施监控和管理给予了很大的重视。这在Inskeep的著作中已体现出。另外,由J.G.Nelson,R.Butler,G.Wall主编的论文集《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监控、规划、管理》[22]着重于旅游规划贯彻和实施过程方面的研究。亚太旅游协会(PATA)高级副总裁RogerGriffin先生提出了“创造市场营销与旅游规划的统一”[23],这一观点是在辩证理解旅游规划与市场营销关系的基础提出来的。这反映了90年代旅游规划对市场要素的重视。

澳大利亚学者RorsK.Dowling,提出“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23],从而把环境规划和旅游规划融为一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规划框架和Mill、MorrisonGunn等提出的区域旅游规划框架相似,但在环境倾向性方面是有区别的。RorsK.Dowling[24]的旅游规划框架就其实质是一种生态旅游规划框架。1995年4月27日~28日,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兰沙罗特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计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共同召开了由75个国家和地区600余名代

表出席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方法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规划中的地位,并明确规定了旅游规划中要执行的行动。

DouglasPearce,1995在《旅游新的变化:人、地、过程》[25]中提出了一个“动态、多尺度、集成的旅游规划方法”。这是对以前综合和动态方法的总结和提高,应该说是提出了一个规划体系结构。

90年代初由HubertN.VanLier主编的《游憩和旅游规划的新挑战》[26]是对数个国家有关游憩产品规划的总结及趋势的预测。

2国外旅游规划的主要思想方法

2.1综合法

目前国内基本上都把IntegratedApproach翻译为综合方法,实际上翻译集成方法更为贴切些。Gravel,1979[2]认为最初专注于客源市场或某些资源的规划,很少广泛考虑,人们称这种规划方法为“运营研究”,直到60年代这种方法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50年代,在计算手段上有较大的变革,人们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可以处理和分析更多的计量经济数据,这只不过是计算的手段和技术发生了革新,而规划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在60年代初,尽管大而复杂系统的管理技术方法和新的商业应用技术被采用,但规划方法仍没有大的进步。因而,60年代以前的方法都是一种非综合方法(非集成Non-integratedApproach)。直至1965年,Labean在“LaConsommationtouristiqnebelge:sonevolutionpasseetfuture”的战略规划中首次同时采用了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手段,利用了二者的互补性,并广泛考虑了区域和环境的背景,因而这种方法相对以前而言,体现出了综合集成的方法思想。

2.2系统规划法

系统规划法的雏形是综合动态法。最早是Baud-Bovy提出。其总体规划(MasterPlan)[27]开始反映了这种思想方法。同时他还指出这种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周期性的重复过程。每隔一定的时间要重做一次规划,这个间隔一般为5年,而每一次的规划称之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有四个步骤:确定目的、目标;收集和分析市场与资源数据;制定策略;决策。

系统规划方法引进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方法,把它用于旅游规划中,通过制定旅游规划及其实施来控制旅游系统。BrainMcLoughlin、GeorgeChadwick和AlanWilson三人是英国系统规划的主要创始人。“McLoughlin描述的规划过程最简单:规划过程呈直线关系发展,然后通过一个网络不断重复。在作出编制规划和建立一个特定系统的基本决定以后,规划师要列出广泛的目标(goals);并根据这些目标确定一些较具体的任务(Objectives),他借助于系统的模型来求得他将采取若干可能的行动方向(Courseofaction),随后根据这些任务和可能的财力来评价各个比较方案,最后采取行动来实施最优方案。”[28]其实,以上主要是指一个动态规划过程,确切地讲是一个动态控制过程,且McLoughlin描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动态控制过程,但在系统性上研究很不够。总体规划(MasterPlan)后,又提出了户外休闲产品分析序列规划法(PASOLP即Product''''sAnalysisSequenceforOutdoorLeisurePlanning)[5],并用PASOLP法进一步制定出一个非线性、动态规划过程即他们所说的系统规划法。其系统规划法是由四个部分构成,即:开发计划;监控系统;反馈和校正系统;重新规划过程。这一系统规划思想另一个特色是由一个很强的产品分析的主线贯穿规划之中。

系统规划法注重于政策的制定和选择,以及社会经济影响分析(主要是成本效益研究),而把具体规划不作为主要部分,并且对旅游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分析也不够。Mill&Morrison(1985)[29]和Gunn(1988)[8]对旅游系统本身的功能和系统的复杂性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揭示。Gunn和Mill及Morrison把旅游系统分为需求和供给两个功能部分:旅游者(即那些有兴趣和出游能力的人们)为需求方,而供给方由不同的运输方式、吸引物、提供服务和娱乐的设施、旅游信息和促销等构成。

Gunn还认为特别影响旅游系统功能的要素有: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工商企业家、金融资本、劳力、完全性、社区、政府政策和组织(或领导)。Mill和Morrison还进一步指出了系统的四个部分及其之间关系。其四个部分为:客源市场(旅游者);旅行(交通运输);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娱乐设施和服务);营销(信息和促销)。这些工作是对鲍氏方法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2.3社区法

主要倡导者为PeterE.Murphy(1983)[1],他在《旅游:一个社区方法》一书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旅游业对社区的影响及社区对旅游的响应,及如何从社区角度去开发和规划旅游。他把旅游看作一个社区产业,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当地社区是一个生态社区。他构筑了一个社区生态模型社区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生命,它构成食物链的基础,过分地索取会导致植物的减少和自然退化。当地居民被看作是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他们作为社区吸引物总体中的一部分,既要过日常生活又要作为社区展示的一部分。旅游业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捕猎食者,而游客则是猎物。旅游业的收益来自游客,游客关心的是旅游吸引物(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及娱乐设施)和服务,这是“消费”的对象。这样吸引物和服务、游客、旅游业和当地居民便构成了一个有一定功能关系(生物链)的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份。它们的比例是否协调,关系到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按照这种思维方法去规划和组织旅游业便是社区法。

Murphy在运用生态社区方法时,引入了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因为生态系统是一个系统。在作系统分析时,着重考虑四个基本部分:

(1)人们的活动,发生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有规律的行为模式;

(2)交通(交流),如媒体、信息领域和运输三类;

(3)空间、活动和交通发生的空间;

(4)时间因子。

要控制一个动态系统,必须知道它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出。把系统方法用到旅游规划中有两个突出的优点:第一,弹性能用于不同水平级;第二,连续监测的概念把规划和管理合成在一起。

社区法非常强调社区参与规划和决策制定过程。当地居民的参与使规划中能反映当地居民的想法和对旅游的态度,以便规划实施后,减少居民对旅游的反感情绪和冲突。

2.4门槛分析法

门槛分析(thresholdAnalysis)方法是由波兰的区域和城市规划专家B.马列士于1963年在其著作《城市建设经济》正式提出。该方法最初应用形式是城市发展门槛分析,是综合评价城市发展可能的综合规划方法。1968年,B.马列士在南斯拉夫南亚德里亚地区的规划中首次将门槛分析方法直接应用于旅游开发。他从门槛分析的角度把资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容量随需求的增加成比例渐增;另一类是容量只能跳跃式地增加并产生冻结资产现象。同时他把旅游业中资源按功能特征分为三种:

⑴旅游胜地吸引物,指风景、海滨、登山和划船条件、历史文化遗迹等。

⑵旅游服务设施,指住宿、露营条件、餐馆、交通、给排水等。

⑶旅游就业劳动力,指服务于旅游业的劳动力。

马列士认为以上三种旅游资源中住宿条件(旅馆、汽车旅馆、露营地、私人住房等)可随需求的增加,容量逐渐增大,属于第一类型;而给水条件属于第二类型。因为给水量在不超过现有水资源限制条件下可渐增,但增到一定限度后需要大量投资开辟新的水源。这个一定限度便是供水量发展的门槛。在跨越门槛的建设后如不在继续增容利用,便会产生剩余容量,导致资产的冻结,大大降低方案的经济效益。

当今门槛分析方法已不局限于具体设施项目分析,而已它应用到整个旅游地的开发规模上。“旅游门槛人口”[30]的提出便是由单项目门槛分析推广到旅游地接待规模与效益的分析之中,以便决定其开发规模。

2.5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在旅游规划制定过程之中,自始至终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严格地讲它是一种思想方法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Globe’90国际大会上构筑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基本框架。这次大会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倡导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EdwardInskeep在他的《旅游规划:一个综合和可持续发展方法》中提出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法[18],认为旅游规划、开发、管理的目的是让其自然和文化资源不枯竭,不退化,并维护成一种可靠的资源,作为将来永远不断利用的基础。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特别是在那些小岛屿和环境敏感地区,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行动计划》指出,“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1)提倡总体规划。

(2)制定政策,加强旅游与其他重要经济部门的相互配合。

(3)制定长期资金计划,尽可能地与总体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4)寻找激励因素,组织促销活动。

(5)制定监督、评价工作计划与实施过程的方法。

《》和《行动计划》均明确了旅游开发与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导思想。

1997年6月,世界地理理事会、地球理事联合会根据联合国《21世纪议程》联合制定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该《议程》亦把“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规划”作为其行动框架中一个重要的优先领域。

篇2

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各级政府空前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旅游发展,规划先行”,随之在全国出现了旅游规划热潮,形成了一个供不应求的旅游规划市场。中国要在2020年左右真正营造成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迫切需要有一大批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都要有高水平旅游规划。面对旅游业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形势,规划实践面临许多新问题,本文对旅游规划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

1中国旅游规划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旅游规划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如旅游规划进入新一轮、“诸侯规划”、洋专家的大规模介入,及出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旅游规划、旅游营销规划和概念性旅游规划等新形式。从学术上而言,对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其理论、形式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国内外都仍旧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就国内旅游规划工作而言,旅游规划编制的总体指导思想、内容、程序、方法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不少学者和专家,如刘德谦、石建国等都论述了旅游规划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完善的技术体系、成熟的操作体系、严密的实施监管体系以及专业化的规划人才。

2旅游规划的标准问题

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产业规划,而不同于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以及各种保护规划。它必须反映该产业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及要求和原则,否则对旅游业的发展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六大体系,即资源体系、市场体系、生产力布局体系、产品体系、战略体系和科研(包括教育)体系。旅游产业规划就是要充分反映六大体系的内容以及六大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域旅游规划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是旅游规划的“纲”和“魂”,决定了规划的指导思想、理念方法、操作程序、体例结构。北方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王衍用教授,根据大量的旅游规划实践和多年的旅游规划研究,设计出了“4162”结构的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3旅游规划创新

当前必须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规划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从中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

3.1理论创新

“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应成为旅游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也是规划创新的根本和哲学理论基础。规划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使游人在亲近自然、欣赏山水、接触社会、感受人文、体验风情、享受休闲、美食购物的旅游过程与服务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此旅游规划是要为游客需求而设计服务,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是产品设计时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在使用量上以满足现代人的最大需求量来设计,应秉承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精神从事规划工作。因此,旅游规划注重自然优先、设计融于自然的准则贯穿至终。

旅游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知己(资源调查)知彼(市场调查)”、富有创造性的策划创意的基础上,为旅游主体创造一个产业运营——产品系列——景观品质——游憩活动——空间条件——时间序列——信息引导——市场营销的有机整体,从而为旅游者提供舒适满意、优质优价的旅游体验经历,一种完整的“全景规划”。

3.2内容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生态化的大背景下,规划中的社会因素、信息要素、资本运营与生态环境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创新规划应是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供需关系以及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高适应性、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战略,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馈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基本思想是:以客源市场系统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从而达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3人才创新

中国旅游规划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规划师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素质全面、知识渊博、崇高责任感、倡导交流、良好的审美观、富有激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创新需要具备很多要素,如创新环境的营造、个人知识程度、合作精神等,然而其关键仍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旅游规划要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建立网络型、发散式、创新性的立体思维,要有创新精神,没有高明的创意也难以搞好旅游规划。规划师还要是“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一个理想的规划师应能够把这种综合的技能专门用于发现公众利益而非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整体利益而非局部或小范围利益。

篇3

项目开评标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省**局***副局长、尊敬的各位评委、尊敬的各投标单位的专家、老师们:

你们好。**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项目开评标会议,在各位的努力工作、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持下,已经完成了各项日程。会议程序规范、严谨,评委团提出的中标侯选单位建议客观、公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为本次会议所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地感谢!

今天这个会议上,投标单位的讲解说明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勾勒了一幅幅**文化旅游发展的广阔前景,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评委的质询和发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十分忠恳的意见和建议。**局长的讲话更是一言中底,揭示了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规律,对**市文化旅游产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因此,我们今天的收获不仅是确立了中标候选单位,更难得的是专家和老师们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具体的文化旅游知识课。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我市“十一五”规划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市委、政府强力推进的重要工作。2008年,我市把科学编制**市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确定为大事之一,昭示着我市的文化旅游事业正在起步,也预示着它的发展和腾飞。

发展文化旅游事业,规划是龙头,科学是先导,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具体地讲,科学编制**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就是要科学地评价**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科学地对待**市的市情、民情,科学地分析**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科学地确定**市文化旅游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科学地进行时常定位、开展文化旅游促销和产品包装等,使规划真正起到指导发展的作用。

今天的会议之后,将要确定中标规划单位,这是个利好消息,也自然给中标单位加重了责任和压力。借此机会,我就进一步编制好这个规划谈几点想法。

第一,规划应当结合**市实际。**市人杰地灵,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市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中积淀了浓郁的乡土风情,这是我们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前提。编制规划应当牢牢抓住这些基础和前提,贴近**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充分依托和利用**市的旅游资源,努力突出**自己的特色。规划编制要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既要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要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以提高周边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的,以不影响周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为前提,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目的就是要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优化、文明程度的提高。所以,规划的编制必须密切结合**市实际,既要从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又要体现出**市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总体规划是我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依据,无论是从景区、景点建设,还是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上,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规划要有突破性、前瞻性和创造性。我们相信,本次中标的规划单位具有很强的实力,具备一流的规划设计专家队伍,能够高标准、高端设计**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做大做强**市文化旅游产业,必须要有大手笔、大动作,而总体规划是依据和前提。我们希望这个规划在**省乃至全国是一流的,在文化旅游规划上要有突破、有创新,具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规划要坚持文化为核心。**市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著名的神医扁鹊著就了扁鹊文化,“天下大庙数鄚州”造就了庙会文化,长堤烟柳、白洋月夜、枣林晚渡、十里荷香等景观和《小兵张嘎》、雁翎队的抗日故事产生了白洋淀文化等等。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做产业就是做文化,景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都体现在文化上,我们把规划确定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文化放在旅游的前面,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渗入、文化的烘托、文化的映衬,使**市旅游彰显出无穷的魅力。

第四,规划要准确定位,重点突出休闲旅游。我省提出了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总体目标,将休闲旅游作为市场定位。**市是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编制要紧密结合这一市场定位,充分利用白洋淀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地热资源优势,开发出高档次、大规模的休闲旅游产品。

篇4

【关键词】桂林;旅游;文化产業;发展

2009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建设单位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意味着桂林作为中国旅游产業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不仅要构建示范旅游服务体系、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提升旅游竞争力,还要延伸旅游产業链。根据这一意见,长期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業,依托桂林独有的名山、名水、名城和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了一系列旅游文化产業精品项目,不但在市民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人民带来了文化愉悦的感受,而且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旅游文化产業的内涵及在经济中的作用

(一)旅游文化产業的内涵

旅游文化产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旅游文化产業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中笔者认为旅游文化产業是文化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其他产業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经济的全面增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業。

(二)旅游文化产業在经济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業,实施重大文化产業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業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業群建设,培育文化产業骨干企業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随旅游文化产業作为文化产業发展中规模最大的产業之一,它的产業地位逐步增强,并具独特的魅力,通过各个方面展现着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首先,旅游文化产業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外来资金注入的形式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游客到桂林来旅游消费,所产生的旅行、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经济活动最终都会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桂林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次,旅游業吸纳社会就業的能力很强。它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業,就業容量大,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的需求,可以提供多层次的就業岗位,而且就業门槛相对较低,是新的就業途径。最后,旅游業的综合性很强,以人的流动和消费为基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关行業的发展。因此,桂林要发展经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就不能忽视旅游文化产業在经济中的地位,它不但体现自身产業链的延展性,拉动经济的增长;也为现代服务業、信息技术、制造業等其他产業提供动力支持,创造新的需求。

二、桂林旅游文化产業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旅游文化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然的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的沉淀等都为桂林旅游文化产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预示着桂林旅游文化消费能力提升的空间很大,旅游文化市场将会成为最具魅力的市场之一。

(一)桂林旅游文化产業发展的优势

1、文化产業格局初步形成,为旅游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桂林市文化,产業总产出为33.27亿元,增加值为10.51亿元,分别占当年全社会总产出的3.43%、地区生产总值的2.29%,文化产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0.14个百分点。经过不懈的努力,桂林的文化产業建立起基本完备的产業格局,到现在为止,已经形成了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等产業门类。还有一些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产業热点,比如会展广告業、动漫游戏产業等。除此之外,桂林的文化创新资源非常丰富,为现代经济价值的开发提供了巨大潜力,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的激活可以转化为丰富的产業优势,使文化市场成为最具魅力的市场之一。这一切都为旅游文化产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桂林是一座山水名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别具一格,挺拔俊俏的山、精彩奇特的岩洞和秀丽清翠的漓江,它们与周围的岩石区域相互掩映,山水相问,独享山水美景,静逸雅致;山水乡问,独享乡间野趣,悠然自得,俨如一副浓淡相宜的写意中国画。山与水的结合成为了桂林旅游文化产業的一大特色。桂林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文化古迹很丰富。从距今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宝积岩洞穴遗址到秦始皇年代的灵渠再到明代桂林的靖江王府,还有许多的山水诗词、散文以及神话传说等,应有尽有。千百年来,这些文化相互激荡,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与甲天下的山水相媲美,成为桂林旅游文化产業的又一大特色。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提高桂林在国内外旅游業的影响力、竞争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3、特色品牌效应成果显著

篇5

一、发展魅力乡村旅游的主要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贺州市号称“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近来又定位为“森林之城、田园都市”。顾名思义,山水、田园无疑是贺州的一个亮点。因此,旅游、绿色蔬菜业、水果业、林业、纸业等与农业有关产业的发展必将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亮点,一个重中之重的议题。

2、人文历史文化的优势。贺州具有典型的岭南文化,又以其博大的胸襟融合各种各样的文化在其中。

在贺州,仅语言的多样性就足以令外人惊奇,客家话、钟山土话、桂柳话、广东话、普通话、瑶话等语言夹杂在这里互相交汇。很多外地人一到贺州即可找到熟悉的语言气息,讲任何语言,都不觉得有隔阂。同时,历史文化气息在乡村里广泛存在。不少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依然保存着一丝丝的历史痕迹。

贺州市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因与广东接壤,饮食习惯也与之相仿。在饮食方面,仅瑶族的油茶、钟山的大肚粑及几种其他类别的糍粑就会让人念念不忘。饮食市场以粤菜为主,川菜、湘菜、鲁菜等中国国内名菜也都有。贺州云集了各地小吃,各种菜肴和地方风味小吃琳琅满目,样多味美。如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和白粥拌小菜等。著名美食有信都三黄鸡、黄田扣肉、姑婆山米酒等。

3、交通枢纽优势。贺州市的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后,发达的交通在带给贺州人便利的同时,也给外地人进入贺州提供了便利。因此,“走出去,引进来”就是一个战略性策略。“走出去”,就是依托地理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大量输出农业产品,首先全面占领珠江三角洲的农贸市场,然后发展到港澳台等地,再到东南亚;“引进来”,就是用贺州的旅游优势吸引港澳台、广东以及全国旅游爱好者进入贺州,让他们充分体味贺州与众不同的文化、风俗、历史、风景。

二、发展魅力乡村旅游的劣势分析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贺州是农业大市,但还远远不是农业强市。农业种植业产业化不够,缺少完善的科学发展整体规划。主要是农业产品单一、价格不稳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抗风险能力低等。例如,英家大头菜是贺州的一个农业品牌,但是本地没有大头菜加工基地,主要靠卖到广东加工,由于价格、市场等不稳定因素,发展极其缓慢,很难形成产业化模式。

2、旅游规模较小。贺州是优秀旅游城市,要依靠旅游打造新形象,但旅游产业仍存在很大不足。旅游产业化不够完善,规模不够大,乡村旅游、农家乐项目相对较少。贺州本地一些乡村的旅游、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但缺乏外人的发掘和农村本地人的宣传,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农村旅游发展模式没有被利用。

三、发展魅力乡村旅游的重大意义

基于以上形势分析,贺州的发展需要抓住历史机遇,根据“森林之城、田园都市”这一新形势下的城市定位,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独特规划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单靠简单加工业,我们是不够和广东及周边地区竞争的,而农业、农村才是新形势下贺州必须重新着重审视、找到发展突破口的亮点。因此发展魅力乡村旅游,这是一个具有发展战略性的重大举措。

一是能宣传贺州的新定位,有利于政府掌握更多关于本市乡村的农业、农村发展状况,对深化贺州市“森林之城、田园都市”形象起到实质性作用。

篇6

关键词:十三五改革 瑞金红色旅游 旅游开发规划的理论体系 技术应用

一、分析瑞金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加强瑞金红色景区战略规划的研究,对瑞金红色景区进行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生态持续的规划和发展,对提升“红都”的品牌价值和经济、社会、文化意义不可小觑。

(1)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2)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3)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

二、实地考察中发现的问题

1.交通条件无法满足游客需求2.缺乏旅游氛围3.专属特色品牌发展停滞不前4.传统特色美食渐没落

三、旅游开发理论与技巧的实际应用

1.经济方面

旅游者行为与旅游经济相关,旅游者行为可以看作一个过程体系,这个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评价行为构成。第一,决策行为。2015年我国的经济形势良好,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国民的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从而导致消费行为,这就为旅游者的消费提供了决策动机。第二,空间行为。我们研究的瑞金应当属于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主要分析瑞金市内的旅游状况。

a.在交通方面,瑞金市坐落在赣南、多山区,故交通不便。而在井冈山的百度词条中有“交通信息”这一条,既有观光车,又有出租车,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b.在吃住方面,要做出特色,跟上时代。瑞金的红色旅游可以结合客家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风格;在旅游景点方面,构建“红、绿、古”三色协调发展的复合型旅游精品。c.从娱乐方面说,由于瑞金走的是红色旅游发展路线,所以其消费人群需要拓宽青少年市场,我们应增加其趣味性、可娱乐性,比如利用现有高科技展示瑞金的红色文化,例如用动漫的形式讲述瑞金的红色故事、情景模拟开展真人CS等。

2.人文方面――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为旅游规划的编制者提供了一个人本主义的规划哲学。旅游规划的侧重点一直以来都是放在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和环境的改善上,但旅游规划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人才是旅游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对旅游地的相关者的特性,活动以及社会环境加以关注,在规划时首要充分考虑、协调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以及旅游地相关社会团体的相互关系和利益,然后再着手提升旅游地的硬件质量。

四、瑞金红色旅游规划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瑞金市红色旅游健康发展

每个方面实行供给侧改革,提高旅游供给水平,开发旅游资源,完善行业结构,提供更优质的旅游产品和供给服务,挖掘更多的旅游特色,提高吸引力,这样才可以使得红色旅游业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2)推动“互联网+"发展,创造红色旅游新业态

利用互联网+红色旅游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使红色旅游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全民生活网络化已不再是趋势而是现实,我们需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抓住网络这样一个既高效又便宜的宣传平台。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制作视频,动态来营造好口碑好品牌。其次,我们可以引入互联网行业的尖端技术。例如,在瑞金各个景点引入VR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来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回顾历史。

(3)强势推进红色生态文明旅游产业化

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促进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瑞金市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共和国摇篮、出发地一红都瑞金”的红色旅游品牌,构建“红、绿、古”三色协调发展的复合型旅游精品。完善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旅游宣传工作,开发相应的旅游商品,发展旅游配套服务。

(4)创新红色旅游形式,促进红色资源与客家文化的融合

积极促进瑞金红色旅游资源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在红色旅游景点周围开发民族风情与瑞金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类似于品牌效应,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如开发草鞋、草帽等。也可以引进新的形式,利用现有高科技展示瑞金的红色文化,例如用动漫的形式讲述瑞金的红色故事等,拓宽青少年市场,还可以学习井冈山的体验式旅游,提高游客的⒂敫校更好的留住客源,走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的旅游之路。

(5)适当改变当地旅游收入结构

适当调整红色景区收费标准,以提高第三产业收入为目标。适当调整景区收费标准有利于吸引更多游客资源,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人在休闲、娱乐中学习红色精神、了解红色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带动景区周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当地经济,打响“红都”品牌,使旅游总收入增加。

(6)乘着“扶贫”的东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可以适当增加外部通往瑞金的公交车次,在此基础上改善瑞金市内的交通状况,并提高住宿档次,增加娱乐型场所,兴建一批与景点相适宜的别墅度假区。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景区周边群众参与开发、发展条件舒适、独具客家情调的小吃街和家庭餐饮业,丰富红色旅游的民俗内涵,让游客住得舒心,玩得开心。

五、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1可能遇到的问题

(1)单位承办的旅游项目,官僚气息太重,缺乏服务意识,不重视服务质量。(2)旅游开发商追求金钱至上,盲目迎合一些游客的低格调要求,将当地的习俗文化过分商品化,伤害了接待地居民的感情,也对当地的文化造成了恶劣影响。(3)政府和开发商热情高涨,却时常忽略当地居民的感受和利益。

5.2理论指导下的解决方法

(1)从根本上提高旅游业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瑞金的政府单位要坚持人本主义的服务理念,克服腐朽官僚作风,形成服务型政府。(2)适度的将文化商品化:文化商品化是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适度的商品化开发,制成旅游产品可以彰显当地文化,会使接待地居民产生自豪感,同时可以促使他们积极吸收游客外来文化的营养,丰富和发展当地文化内容。(3)尊重游客真正贯彻人本主义理念:旅游人类学理论有助于旅游服务提供者全面理解人本主义的精神实质,即首先是尊重游客的独立人格,尊重他们在旅游中应享有的物质和精神权利,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为他们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元.瑞金红色景区发展战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3(05):9-12

[2]郭安禧、乔志云、陈晓强.瑞金红色旅游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分析――基于与井冈山的比较[A],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2):1-4

[3]樊国敬、郑姝莉.打造南昌――井冈山――瑞金红色旅游千里黄金长廊,为江西旅游经济发展再添新引擎[Z],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文册,2010(10):2-3

[4]谢雪峰.生态足迹模型于瑞金市生态承载力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06):49-57

[5]龙鸥,严兴. 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10(17):21-22

篇7

在贵州这块宝地上,有着异彩纷呈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它们成为贵州摄影创作的最宝贵的题材。2008年“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诞生,为贵州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成为贵州旅游的重要推手。研究摄影艺术如何与旅游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为贵州旅游文化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摄影大展的诞生及概况

贵州是多民族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富矿区”,民族文化旅游是贵州旅游的亮点,一个“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民族原生态旅游目的地”正在贵州凸显。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多彩贵州”打造成带动贵州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势文化品牌。打造旅游文化、摄影艺术相结合的系列品牌,2008年“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应运而生(以下简称“摄影大展”)。 “摄影大展”成为“多彩贵州”旅游品牌其中系列活动之一,让贵州旅游文化和摄影艺术相结合,共同促进贵州文化建设,促进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摄影大展的组织机构及宗旨

“摄影大展”是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旅游局、中国新闻社、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国际性文化活动。摄影大展得到国家各级部委的关心和支持,也得到贵州历届省领导的重视,并亲自担任摄影大展重要职务和组委会成员,积极为大展推荐和宣传,为摄影大展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摄影大展”以“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为主题,旨在通过搭建一个权威性、国际化、高水平、多层次的交流平台,展现贵州独特灿烂的原生态文化,展现世界各国各民族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以唤起国内外各界人士更加关注和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将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真正变成全社会的统一认识和共同行动。

(二)摄影大展的参赛规模与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上图可见,“摄影大展“从参展国家(地区)、参展作品数量和观展人数等数据分析,日趋稳定成熟,形成具有稳定性、可操作性的展览。从图表分析来看,从2008年至2013年贵州省旅游总人数大幅度增长,旅游总收入在逐年稳定快速增长,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长值29.13%,贵州旅游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贵州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多因素的推动作用,但“摄影大展”对贵州旅游产业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摄影大展推动贵州旅游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一)提升贵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截止2013年,摄影大展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收到美国、法国、英国等50多个国家逾40万幅摄影作品,策划主题展览210余个,每年接待海内外著名摄影师、摄影爱好者5万余人。传播贵州原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向世界告知保护原生态文化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贵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二)为贵州旅游产业发展打开客源市场

摄影大展邀请国内外知名摄影家到贵州采风。通过媒体的宣传,摄影界的关注,让摄影家、摄影爱好者来贵州进行摄影创作。摄影图片传播成为旅游宣传的重要窗口,也成为游客了解贵州的重要途径,从而推动贵州旅游客源市场,让更多的游客走进贵州。

(三)通过摄影强化了旅游的品牌建设,产生强烈旅游效应

摄影是旅游的眼睛,无不例外,每一处旅游景点的开发,都是经历一次摄影的传播,通过摄影这双“眼睛”让人们看到美丽的风光、原始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民族风情。气势磅礴的黄果树大瀑布、气象万千的梵净山、神秘的西江千户苗寨等等都离不开摄影艺术的的助推,摄影结合景区的包装推向公众,摄影图片的传播产生强烈的旅游效应。

(四)推动原生态文化保护、发展与传承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过度,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良好的生态成为宜居、宜发展的首选地,而贵州是中国生态最好的省份之一,也是原生态文化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传播原生态文化、保护原生态文化是贵州面临的机遇和艰巨光荣的任务。保护好原生态文化就是保护贵州旅游的根,让贵州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让摄影大展进一步助推贵州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为贵州摄影文化产业提供创作空间,继续以大型摄影展览促进贵州摄影发展,让摄影更好的服务于旅游,以摄影与旅游结合打造新的旅游品牌,开拓新的市场。

(二)把“摄影大展”推荐到国内外,联合举办交流汇聚,让贵州影像走向国内外,推荐贵州的原生态民族旅游资源。

(三)成立原生态影像基金会,通过邀请著名摄影家参与公益摄影活动,拍摄贵州原生态题材作品进行市场拍卖,通过慈善企业、慈善家筹集资金成立原生态影像基金会,以推动贵州摄影事业的发展,保护和传承贵州原生态文化的人,让摄影与公益事业相结合。

篇8

关键词: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旅游开发;黔东南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3147-06

Developing Suggestions and Strategy of Original Culture Tourism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WANG Heng-song,LI Bing-chang

(Southeast of Guizhou Nation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Kaili 556000,Guizhou,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 Cultural tourism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economic deve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s not only the requriement of characteristics tourism, but also strong measurements of economic devement. The original culture eco-tourism should be the drie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With the advantage and opportunity,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could be achieved by developing original culture tourism. Three strateg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riginal eco-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strategy as well as two development models, eco-tourism model and eco-towns development model were put forward for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ve original culture eco-tourism so that the tourism image of southeast Guizhou be improved as an attractive original culture eco-tourism destination for tourist all over the world.

Key words: original culture tourism;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灵魂。原生态民族文化是指人类发展历程中民族地区流传于民间以口头形式记录的原汁原味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传承着不同的文化,旅游主体的地域差异因文化差异而凸显出消费差异。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旅游是保护、传承和开发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是提升民族旅游素质、充实旅游内涵和提高特色韵味的重要内容,深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能使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中国特色旅游的需要[1]。黔东南州发展旅游的优势在于苗族、侗族传统的民间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原生态文化。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发展该地区旅游业之根本,是打造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依托所在。黔东南州民族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民族风情资源,发挥其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发动机”的带动作用,推动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使旅游业成为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井喷极”。目前,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状况尚不够理想,旅游产品缺乏明确的主题、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市场竞争乏力。究其原因,除了交通等硬件设施制约了黔东南旅游业的发展外,关键因素是对旅游产品缺乏深度开发和准确定位。因此,本研究试图从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入手探讨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提出可行性建议,为促进黔东南旅游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优势

篇9

第一条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服从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发展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发展规划的范围

第六条旅游发展规划市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果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范围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条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三章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第十一条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协调,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四条国家旅游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国家旅游局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注意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十七条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旅游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十八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一)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

(二)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三)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四)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五)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六)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七)提出实施贵挂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和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第四章旅游发展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第二十条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分级制定和审批。

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组织有关地方旅游局编制,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意见后,由国家旅游局审批。

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由地方各级旅游局编制,在征求上一级旅游局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第二十一条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国际旅游局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意见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征求地方旅游局意见后批复实施。

第二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由各级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旅游局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旅游局备案,但设计旅游产业地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产品格局的重大变更,须报原批复单位审批。

篇10

第一条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服从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地方各级旅游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发展规划的范围

第六条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范围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条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三章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第十一条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协调,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四条国家旅游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国家旅游局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注意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十七条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旅游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十八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一)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

(二)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三)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四)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五)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六)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和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第四章旅游发展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第二十条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分级制定和审批。

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组织有关地方旅游局编制,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意见后,由国家旅游局审批。

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由地方各级旅游局编制,在征求上一级旅游局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第二十一条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国家旅游局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意见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征求地方旅游局意见后批复实施。

第二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由各级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旅游局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旅游局备案,但涉及旅游产业地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产品格局的重大变更,须报原批复单位审批。

篇11

关键词:多规合一 旅游区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

引 言:我国城市建设的目标已经从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人居适宜指数发展到了实现智慧型城市建设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即城市建设即要符合符合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又要显示出环保、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旅游区建设成为一个热门项目。而旅游区规划如何能够达到多种建设效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多规合一”的规划背景

1.1 “多规合一”的基本含义

“多规合一”并不是多个规划合并成一个规划,而是把各项规划涉及到相同内容统一起来,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仍按各自相关专业要求编制完成,以满足提交人大审核或向上级报批的要求。通过“五个一”,即“一张图”、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监督体系,达到“多规合一”。从旅游区规划的文件中体现的多规合一是规划项目的综合设计,而在旅游区实际规划过程中体现的多规合一,则是旅游区规划本身带来的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的综合发展。

1.2 “多规合一”的发展状况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四委、部联合发文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称环保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目前开展“多规合一”就是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和环保规划“四规合一”。广州市是广东省率先进行“多规合一”建设的城市,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广州市通过一系列城乡统筹规划,实现了城市旅游产业、环境保护、市民宜居指数和土里利用率的共同发展,成为“多规合一”的典型。在这一系列规划中,围绕着旅游区发展的多规合一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

2.1 产业规划与土地规划结合

湛江市是广东省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漫长的海岸线和岛屿资源成就了湛江市的渔业发展,为湛江市南三岛东部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条件。在旅游度假区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应与湛江市土地资源应用规划向结合,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土地资源规划更加科学。旅游规划区位于南三岛的东部,是湛江湾的外海岸线区。整个规划区呈南北狭长的条带状,南北向长约8km,东西向陆域纵深在1―1.9km之间,它北起南三岛大辣村,南至南三镇沙头寥村,东临南海,西接南三镇田头圩,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0.49km2 。规划区的建设用地约77.18公顷,约占规划区的7.54%(红色图斑);风景旅游用地166.55公顷,约占规划区的16.27%(深蓝色图斑);一般农地286.59公顷,约占规划区的28%(浅黄色图斑);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防护林)约46.45公顷,占规划区的4.54%(深绿色图斑);自然保留地约98.24公顷,占规划区的9.6%(灰色图斑)。为了使旅游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南三岛土地规划形成了交通用地、农业用地、旅游区用地和自然资源保留用地的立体型规划布局,以旅游区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交通用地同时也能够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而自然资源保留地也可以作为旅游区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

2.2 建设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结合

南三岛旅游区的建设规划可以反映出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规划区内现状排水体制主要为为雨污合流制,无系统性的排水设施,大部分以明沟形式排放,沟渠走向随意性大,排水断面较小。虾场通过管道向海滩排放污水,已对周围环境以及近海水体造成了一定污染。遇到排污量大,潮水顶托,污水不易扩散,引起“黑潮”现象;村民生活垃圾以丢弃至海滩,或小规模堆放,定期焚烧为主。无统一固定收集点,通常散布于路边及水塘边,对规划区的土壤及沙滩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旅游区的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进行一系列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与市政工程建设,包括居民垃圾投放点、排污管道修建、水利设施修建等,这些建设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旅游区发展,便于滨海度假村的日常经营,但是,这些建设项目一定会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有效减少由于居民随意丢放废水和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另外,旅游区建设规划中还包含了退虾场为休闲海滨或自然保留区等项目,这是对粗放农业滥用环境资源的控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过程。

2.3 旅游区发展规划与乡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

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的近期发展规划是构建滨海休闲度假、亲水娱乐、温泉疗养、冬休、渔岛生活、文化体验几大功能板块,树立湛江滨海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实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建成国内知名的海洋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携手湛江市其他旅游景区, 创建国内重点滨海旅游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企业的进驻,将为南三岛的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参与旅游区开发是农村居民创收的主要途径;而南三岛旅游度假区的长期发展目标则是通过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拓展宗教朝觐、城乡统筹板块的旅游服务,延伸旅游服务链条,建成国家级滨海旅游示范区、中国南方冬休度假基地、湛江旅游产业的龙头和彰显湛江旅游形象的代表作。这样一个长远的旅游区发展规划目标,将促使湛江市及附近乡村的居民和各类社会组织都积极投入到旅游区建设当中,其中,以渔业文化为主线的旅游文化建设,将吸引大批资金的投入,使乡村经济彻底脱离传统的农业经济形势,转而以农业文化发展为主的经济增长形式。

3.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

通过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规划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区规划实际上实现了多规合一的规划目的,即将湛江市南三岛地区的土地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乡村经济发展规划在旅游区规划表达出来。在这样的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表现在实现乡村经济与人居环境发展的高度结合的方面,而旅游区规划在促进城乡发展高度统筹的同时,也是在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发展规划从表面上看来是以旅游经济发展为主的产业性规划,但实际上,旅游区规划实现了对规划区内各类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综合性协调和部署,能够起到全面改善地区建设面貌的作用,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科学模式,值得我们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廉军伟.智慧城市背景下实现“多合一”的策略研究[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4年9月:133-136.

篇12

你们好。

我叫,今年岁,学历,个人工作经历介绍,首先,我要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一次与其它同事公平竟争的机会,我竞聘的岗位是市规划发展科和市场开发科的科长。这两个科室都是我们到位的主要职能科室,与原来的规划与市场开发科相比,这两个科室的工作任务肯定更重、胆子也更沉,但我相信自己能够在这两个岗位上发挥自己所学,给各位领导作好助手、当好参谋,同时也给自己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我认为自己竞聘这两个岗位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我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大学期间我学习的就是旅游专业,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清醒地认识,同时比较注重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大学里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工作后也没有放弃学习,自己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供闲暇时间阅读,平时也能通过互联网等积极学习其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展,理论水平得到稳固和提高,有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

二是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在规划与市场开发科工作。两年来,在分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积累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对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今年1月份,被单位聘任为规划与市场开发科科长,这是领导对我自身工作的肯定。虽然现在规划、市场开发科一分为二,但我相信,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能够胜任这两科的工作,做出与岗位相符合的工作实绩。

竞聘这两个岗位,对我来说是一次机会,但更多的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的工作,不辜负领导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在这里也谈一点自己对今后工作的一点想法。

规划发展方面:

1、尽快编制完成全县旅游“五”发展规划。根据舟山市海洋旅游“五”发展规划、嵊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规划、嵊泗列岛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本,尽快编制出台嵊泗县海洋旅游发展“五”规划,在今后五年里更好的指导全县旅游业发展。

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在年,我们配合势力进行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普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利用这次资源普查的成果,汇集开发价值较大的资源,建立旅游项目库,明确嵊泗将来的旅游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

3、加强景区建设规划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县内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和各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的评审。加强对全县景区规划的管理,禁止随意开发建设,确保每个建设项目都有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并负责监督有关单位严格落实既定规划方案。

4、积极申报a级景区。今年我参加了浙江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员培训班,从我县旅游区的建设情况看,基湖核心景区是最有希望成为我县首个a级景区的单位,接下来要指导和帮助他们做好a级景区的申报工作。并随着我县各旅游区的开发建设,随时做好个新建项目的a级景区申报、推荐和评定工作。

5、优化结构,开发旅游产品。以休闲度假为突破口,贯彻“重点旅游工程优先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优先发展、大旅游产品优先完善、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优先打造”的发展策略,大力开发渔家乐旅游、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产品。

6、做好各乡镇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目前大多数旅游乡镇还没有编制自己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开发方面以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规划科要发挥自身职能,指导各旅游乡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走科学发展之路。

市场开发方面:

一是深入开展市场调查,高起点制定宣传促销方案。在主要客源城市和来嵊游客中间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旅游消费群体成分、了解嵊泗列岛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地位,以此为基础,制订旅游市场开发计划和宣传策略,并提前做好每年的年度实施方案。

二是协助实施旅游节庆,举办主题活动。协助做好每年一届的中国嵊泗贻贝文化节期间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同时通过与网站、电视台等合作,每年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主题活动,逐步打响嵊泗旅游的品牌。今年与浙江电视台合作举办的海鲜总动员、自驾车之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是做好宣传队伍的组织工作。组织下属旅游企业参加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在各主要客源城市和潜力城市举行几次较大规模的旅游推介会,条件成熟的话,组织“大篷车”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四是转变传统促销方式。一直以来,政府都是我县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主体,各旅游企业参与。今后,要努力转变这种传统的宣传方式,政府部门逐步淡出旅游宣传促销的舞台,而由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自主开发旅游市场,争取客源。

五是做好嵊泗旅游网的筹建工作。目前已与中国博客网达成初步协议,由他们负责为嵊泗旅游网的设计及维护,

我们提供信息。下一步要做好全县旅游信息的收集工作,网站建成后做好网站信息的更新和日常管理工作。

篇13

你们好。

我叫,今年岁,学历,个人工作经历介绍..........,首先,我要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一次与其它同事公平竟争的机会,我竞聘的岗位是市规划发展科和市场开发科的科长。这两个科室都是我们到位的主要职能科室,与原来的规划与市场开发科相比,这两个科室的工作任务肯定更重、胆子也更沉,但我相信自己能够在这两个岗位上发挥自己所学,给各位领导作好助手、当好参谋,同时也给自己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我认为自己竞聘这两个岗位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我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大学期间我学习的就是旅游专业,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清醒地认识,同时比较注重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大学里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工作后也没有放弃学习,自己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供闲暇时间阅读,平时也能通过互联网等积极学习其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展,理论水平得到稳固和提高,有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

二是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在规划与市场开发科工作。两年来,在分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积累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对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今年1月份,被单位聘任为规划与市场开发科科长,这是领导对我自身工作的肯定。虽然现在规划、市场开发科一分为二,但我相信,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能够胜任这两科的工作,做出与岗位相符合的工作实绩。

竞聘这两个岗位,对我来说是一次机会,但更多的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的工作,不辜负领导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在这里也谈一点自己对今后工作的一点想法。

规划发展方面:

1、尽快编制完成全县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舟山市海洋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嵊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嵊泗列岛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本,尽快编制出台嵊泗县海洋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在今后五年里更好的指导全县旅游业发展。

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在年,我们配合势力进行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普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利用这次资源普查的成果,汇集开发价值较大的资源,建立旅游项目库,明确嵊泗将来的旅游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

3、加强景区建设规划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县内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和各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的评审。加强对全县景区规划的管理,禁止随意开发建设,确保每个建设项目都有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并负责监督有关单位严格落实既定规划方案。

4、积极申报a级景区。今年我参加了浙江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员培训班,从我县旅游区的建设情况看,基湖核心景区是最有希望成为我县首个a级景区的单位,接下来要指导和帮助他们做好a级景区的申报工作。并随着我县各旅游区的开发建设,随时做好个新建项目的a级景区申报、推荐和评定工作。

5、优化结构,开发旅游产品。以休闲度假为突破口,贯彻“重点旅游工程优先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优先发展、大旅游产品优先完善、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优先打造”的发展策略,大力开发渔家乐旅游、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产品。

6、做好各乡镇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目前大多数旅游乡镇还没有编制自己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开发方面以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规划科要发挥自身职能,指导各旅游乡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走科学发展之路。

市场开发方面:

一是深入开展市场调查,高起点制定宣传促销方案。在主要客源城市和来嵊游客中间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旅游消费群体成分、了解嵊泗列岛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地位,以此为基础,制订旅游市场开发计划和宣传策略,并提前做好每年的年度实施方案。

二是协助实施旅游节庆,举办主题活动。协助做好每年一届的中国嵊泗贻贝文化节期间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同时通过与网站、电视台等合作,每年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主题活动,逐步打响嵊泗旅游的品牌。今年与浙江电视台合作举办的海鲜总动员、自驾车之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是做好宣传队伍的组织工作。组织下属旅游企业参加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在各主要客源城市和潜力城市举行几次较大规模的旅游推介会,条件成熟的话,组织“大篷车”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四是转变传统促销方式。一直以来,政府都是我县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主体,各旅游企业参与。今后,要努力转变这种传统的宣传方式,政府部门逐步淡出旅游宣传促销的舞台,而由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自主开发旅游市场,争取客源。

五是做好嵊泗旅游网的筹建工作。目前已与中国博客网达成初步协议,由他们负责为嵊泗旅游网的设计及维护,我们提供信息。下一步要做好全县旅游信息的收集工作,网站建成后做好网站信息的更新和日常管理工作。 六是整合资源,开辟旅游线路。根据我县旅游资源分布特点,重点推出西部石景观光游、港桥游、商务旅游,中部海岛海滨休闲度假游、列岛观光游、渔家乐游,东部渔乡风情游、贻贝之乡游、渔港重镇游、游艇海钓游、碧海潜水、人文怀古旅游等多条精

篇14

【关键词】地方文脉;旅游开发;关天经济区

一、基于地方文脉视角下的旅游开发机理

地方文脉是物化了的地方精神,是地方文化精神在地方物化形体上的反映。地方文脉是山川灵气、地理背景、自然环境与人文心理交相感应的文化积淀。文脉理念引入旅游学界后,旅游研究者们结合旅游实践对其进行了阐释。目前,国内外旅游研究专家对“地方性”、“文化景观”、“文化根脉”、“地方文脉”等相关概念的认识逐步加深。Ritchie&Zins(1979)提出地域文化性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Lew(1989)认为人类具有“大地迷恋”(topopilia)和地方感(sense of place),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可以促使旅游者与吸引物之间的感情联系。国内有关地方文脉的研究中,陈传康(1996)将其定义为“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李华等(2000)、王铮等(2004)、于希贤(2006)以及兰海等(2010)基于地方文脉的视角,分析了地方文脉的概念及在旅游开发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地方文脉视角下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开发背景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关天经济区)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关天经济区所在的关中和陇右(甘肃东部),历史上合称关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从行政区划演变上看,先秦九州划分中的雍州、秦汉时的秦地、唐代的关陇、宋代的秦凤路、元明两代的陕西省,虽然辖区范围时有变化,但大致不出今天所说关陇的范围;而古代文献记载也为关陇作为文化板块的完整性提供了依据;从地理位置上看,关天经济区的主要城市同属秦岭山脉,同属渭水水系,山水相连,地域相通,自然环境、气候物产等方面基本一样;从历史文化上看,关陇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关天经济区主要城市的文化一脉相承,语言、民俗等极为相近,有着很强的文化认同感。可见,关陇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区域文化生态具有许多相似性。目前对于关天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认识,还仅限于关天经济区设立与建设背景下的西安、宝鸡、渭南、天水等各地旅游业发展分析上,认识上不够全面和深刻。在关天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中,必须准确把握地方文化精神、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不得破坏当地旅游的“个性化”以及区域文脉内在联系性。因此,要实现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这一远景目标,建立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必须引入地方文脉的概念并深入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关天经济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集聚优势。

三、基于地方文脉视角下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开发构想

关天经济区在历史上具有文化的同缘性和相近性。基于该地地方文脉的基本情况,关天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关天经济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找到并突出地方文脉,以地方文脉为主线,使自然形态与历史文脉聚合产生一种逻辑性很强的内聚力,最终将激发调动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社会发展活力。基于关天经济区地方文脉的基本情况,关天经济区旅游开发中,应注重考察关中—天水所在的秦陇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发展中华文明发源与原始氏族文化的联结文化旅游;重构关陇地域文化的群体接洽关系,理清周秦汉唐文化的渊源和脉络,接洽周秦汉唐文化遗存游;链接关天经济区古代陆上丝织品之路的起航点和重镇,重提关陇地区古丝路文化旅游;群体考察关天经济区区域宗教文化,打造秦陇地区宗教文化的圣地旅游;结合四川魏蜀吴文化,整体考察甘肃魏蜀吴古战场文化、陕西魏蜀吴古遗迹文化,开展魏蜀吴古战场遗迹与文化游;深入挖掘独具魅力的秦岭渭水现象化风貌和风情,开展秦岭渭水地域文化特色游。

关天经济区地方文脉是关陇文化气质、文化特征、特有的民风民俗,以及与此相应的秦岭渭水人居环境和地理风貌的综合体。只有提升文脉与主题化战略、综合开发与多样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关天经济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将关天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基地”以及“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这也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