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功能范文

农业经济功能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经济功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经济功能

篇1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多年来发展滞后,这是因为农村土地经济制度存在三个问题: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土地经营模式问题;城乡二元体制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靠顶层设计,创新农村土地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基层的土地工作者,本文主要谈谈我所下辖的乡镇的农村土地制度建设创新,从“跳出土地谈土地”的角度,抓住农村土地经济制度的规模和效益问题,从农业功能定位着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安徽省枞阳县陈瑶湖镇被命名为市级文明示范乡镇,全镇辖27个村,4.8万人口,3.6万亩耕地,3.5万亩可养水面,0.3万亩山场。全镇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采取“四个结合”打造农业功能区,即:基地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资源开发与配套建设相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产品开发与加工增值相结合,突出区域特色,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

 

一、常规稻种子提纯复壮基地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1500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水稻种子研发中心,对稻米主产区所用主要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以保持其优良特性。组织专家针对稻米主产区所用品种,在区域气候、土壤性质、种植习惯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确定主栽品种,防止稻米主产区所用稻种过多、过滥。同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整合市、县科研力量,加快新品种研发能力;加快种子基地建设,按照水稻种植面积确定所需种子数量,保证种子繁育用地,提高种子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做到提纯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实现供种保障。对种子繁育过程要实施跟踪监管,保证种子质量。加强对订单生产企业、合作社的种源监管力度,严禁销售未审定的品种。防止对常规优质稻品种的复壮不够重视,导致常规优质稻品种退化。退化的品种不仅抗性、丰产性下降,而且品质变劣。对常规优质稻的优质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繁殖试验,通过统一选种、统一催芽、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控,提纯复壮。

 

二、粮食产业园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1500亩,主要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着手,出台政策扶持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引导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主导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带动力。建成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将有效带动县粮油产业、现代渔业、畜禽产业、的快速发展,延伸种植业、养殖业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农户进行生产,使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带动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化发展。

 

功能区围绕着以糯稻,水产品及水禽养殖等生产基地,构建优质农产品产业加工区的产业链,该产业链为三核心产业链,核心之一是以批发商、合作社及物流企业为主导的市场营销,主要经过储运、加工、冷藏、包装等环节,到达配送中心,然后由配送中心送达大型超市,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手中;核心之二是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直接由商贩、合作组织运送到批发市场,然后产品从批发市场再送到学校医院餐厅等地点;另一核心是从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经过一定的食品加工,产品分级、货物包装等步骤,提升产品的价值,再通过配送中心将产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

 

三、绿色原粮基地(粳糯稻)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9000亩,按照“沟相连、渠相接、路相通,早能灌,涝能排、渍能除、机能耕、土肥沃”的早涝保收、节水高效、安全环保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建设现代化高标准水稻高产农田。统一推广经筛选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质稻品种,制定水稻栽培技术规程,推广水稻旱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定量控苗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集水稻现代高产栽培技术于一体,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作、机械作业等现代作业。

 

该功能区围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打造自主品牌,种植优质高产的粮食作物,发展自主知名品牌,采取企业+基地的形式,增加集约化、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依靠科技进步,打响自主品牌,做大做强粮食生产产业。政府对粮食生产采取政策倾斜、帮助协调、争取资金、跟踪服务等方式,有重点地帮助其解决生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促进其健康发展。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促进粮食产业升级。进一步发挥该镇粮食生产优势,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四、高产精养示范基地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5000亩。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总体要求,以养殖池塘生态修复改造和湖泊健康养殖为中心,实施进排水处理、清淤工程改造和生产管理技术设备更新,推动高效、生态水产健康养殖方式的普及推广,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实现水产养殖节能减排。积极推进连片精养池塘建设,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渔民收入、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管理为保障,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产业化经营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认真组织实施水产跨越工程,推进优势区域内优势品种生产的优质化、组织化、产业化和品牌化,逐步构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集群日益壮大、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和现代渔业产业体系。通过优势区域的示范带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渔业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由水面大县向水产强县的跨越。

篇2

关键词: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4SJD645

中图分类号: C961;F1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26

1 对于农业高技能人才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

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发展目前为止还不符合现代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努力把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中央精神付诸于实践,以“促进农业”和“科学与教育”为目标,经过有关人员对农业现况的分析,农业高技能人员是农村发展的支柱,进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的基本要求。但目前的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还不够强大,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还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农业高技能人才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技术缺少创新战略

农业创新战略是实现创新投入的关键因素,因此采取不同的策略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创新绩效。为此,我们探讨了两种创新战略,即渐进式创新战略和创新突破战略。调查结果表明,主要采用渐进式创新模式,而中国企业在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渐进式创新模式,对技术突破创新仍然很低。故要想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新的进步,需要我们积极调整创新战略模式,有针对性的促进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1.2 专业结构不合理,配置不能得到合理的分配

就专业结构来看,粮食、园艺、植物保护等传统的专业人才所占比例较多,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真正使用农业科技去发展农业的人才屈指可数,导致传统农业依旧占据农业总体很大一部分,新型农业技术不能及时应用到位。从学历职称结构上来看,低学历,低职称人员更多。从年龄结构比例上来看,“断层”现象普遍,具体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严重。在人才配置方面,农业技术人员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几乎全部转移到乡政府的行政工作岗位上了,造成严重缺乏农业乡镇级的人才。

1.3 经济投入不足,待遇较为不合理

虽然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解决了人员编制和工资的等方面的问题,但工作的经费来源没有很好的落实到位。由于资金过少,在农业科技推广上投入的资金就较少。这种情况大大影响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热情,极不利于农业科技人才对农业和农村事务发展。

1.4 缺乏有效的培训

农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学习、实践和培训等组织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教育和培训的刚性制度,在资金不足或工作人员短缺等问题的情况下,造成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

2 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农业方面的科技人员、包括促进型的科技人才与技术方面的实用型人才,在农业经济中发挥着决定性因素。如今国家要求快速推进农村走工业化、城市化之路,快速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建设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经济的快速转型需要加快农业科技人员的改造,优化结构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村经济在加速分化,增加对农业科技人才需求是服务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是农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从以前的粮食,畜牧型农业向多功能农业发展,农业科技的需求从过去的农产品向环保的食品安全领域发展;二是农业产业链在不断延伸,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加速。改变了过去的简单种植生产过程,促进现在的生产及加工农产品的方式,流通物资,销售成品,建立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三是农业的增长从之前的温饱型农业到现在迈向大农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人员与技术人员在不断的进行着研发和创新;四是农业市场水平在不断提高。由过去的封闭,独立的农业逐渐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放合作的农业发展,与农业家庭更紧密地接触,加强交流。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能力,改变结构性失调的情况。

2.2 农业的科技发展需要农业技术人才水准不断增强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越来越大。说到底市场竞争比较的是农业的科技含量,谁生产的质量好,成本低,谁做的农产品就将拥有竞争力,但是如果没有高品质的农产品,不但不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甚至国内市场也难以保持。由此可见,研究和生产农产品的关键,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现在好多农业的龙头企业,就是因为在激烈的农业市场竞争中人才缺乏,高科技农业发展不起来,被迫被兼并或破产。从农业科技人才的分析,需要越来越强的复合型人才,既熟悉和了解农业专业知识,而且还熟练运用国际规则,这就需要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如今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农业人才在显著减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农业科技人才流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技术人才已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这种趋势充分表明,随着外向型农业在不断的快速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农业科技人员的要求也必须得到改善。

篇3

1 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及含义

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是日本提出的。它是日本为了保护其农业,在1999年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中正式确立的。对于日本人而言,如果仅仅从国家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可能会选择放弃农业,以赢取GDP总量的增长;但如果从多功能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应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因为农业不仅能确保粮食的稳定供给,而且还能带来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用。

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是农业除了提供粮食、食品等商品产出的基本经济功能外,还具有与农村农业环境、农村农业景观、基本生物多样性、农村基本生存与就业、食品基本质量卫生、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以及农村农业基本文化遗传等非产品产出相关的生态、文化、环境和社会功能,农业多功能性的因素包含这些非产品产出。国际上各个国家对农业多功能性投入了极大地关注,这尤其表现在各国的农业、旅游业、国际贸易中。

2 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看中国经济的发展

2.1 农业多功能性对农业的推动作用

首先,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确保农业投入政策的正确轨道。

目前,我国农产品存在加工不足、加工消费不强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信贷投入、财政投入在内的投入体系不完善和投入不足引起的国民消费不足造成的。无论我们是采取拉动内需的措施,还是采取参与国际竞争的方法,都需要增强对农业的补贴和投入,保持并不断提升农产品各方面竞争力的切入点。除加大科技投入以外,主要是加强对农业品和农民的补贴政策。国家补贴给农业的领域与国家基金支持的范围需要我们从现在和将来两个方面考虑农业多功能性对“三农”问题解决的指导性机制。农业投入政策应该确保农业在维持一些地区的社会和人文的相对平衡,保持国家财富的稳定增长、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丰富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其次,强调农业多功能性之农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农业大国,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基本就业和基本社会保障压力。从欧洲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来分析,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业行业转移是发展的基本趋势。但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并且城市和工业吸纳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所以通过农业来提供就业岗位进而减小我国社会就业压力必定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农业对隐性失业的容纳能力很大,并且兼业型人口也大量存在,这些都可以缓冲由非农产业发展波动所引发的就业问题。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基本社会保障程度低;对人口众多的农村社区来说,政府及商业机构都难以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基本救助、扶贫济困等方面提供足够好的保障。这些促使农民只能自力更生,在很大程度上,农民只能依赖农业、依赖土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具有双重功能,既有生产资料的功能,也有农民基本生存保障的功能。

2.2 农业多功能性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

农业多功能性不仅对农业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随着旅游产品的丰富化、多样化,农业多功能性在旅游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首先,农业的多功能性之生态功能。我们选择旅游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源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系统。若能很好地开发利用农业的生态功能,则将会满足现代都市人对基本田园景观、乡野情趣、新异农事活动、绿色农产品、基本生态维护、基本生态恢复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

其次,农业的多功能性之文化功能方面。农业的多功能性之文化功能方面表现在保护文化丰富性以及提供教育、娱乐、审美和休闲等作用上。乡村民俗文化是文化中的一大支脉,它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既包括物质文化资源,也包括精神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指在农村生活、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长时间形成的文化氛围,比如基本饮食方面的文化、基本服饰方面的文化、基本语言方面的文化、基本礼仪方面的文化等。精神文化资料主要指在农村生活、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长时间形成的精神文化追求。游客对乡村文化的追求往往是这两者的结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是开展旅游活动的本质,只有满足了游客的基本文化需求才能成功地开展旅游活动,而且具有这种特性的旅游项目、活动才是有持久性的、生命力的和开发价值的。由此可见,农业的文化功能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关键。

2.3 农业多功能性对贸易业的推动作用

我国农业贸易方面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小麦、玉米和大豆三个主要的进口农产品上。我们可以基于此来测算我们国家农业的多功能性。主要原因是针对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比较优势的作用,小麦、大豆和玉米的进口可能会增加。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可以增加我国与农产品出口国在谈判时的筹码,保护国内小麦、玉米和大豆生产者的利益。

从量上看,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四大稻米出口国,但这种形势已经在逐渐的发生变化。2001年,尽管中国大米总体上仍呈净出口为正的局面;但现在逐渐呈现进口增长,出口下降的趋势。中国大米出口的国家主要是科特迪瓦(72.64 万吨)、古巴(14.46 万吨)、伊拉克(10.99 万吨)、日本(7.1万吨)和利比亚(6.1万吨);同时中国又从泰国进口(16.13万吨);并且,现在,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和伊朗的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刘桂才,2002)。许多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其他意外,中国大米的前三个主要出口国在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动。笔者认为一些人担心别国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问题缺乏依据。主要原因是:欧、日、韩等支持农业多功能性的国家把农业多功能性当作保护国内粮食安全的技术壁垒措施。粮食安全的主要品种是水稻、小麦、玉米等基本主食品种,而不是基本副食品种。对于其他农产品而言,各个国家一般都是通过非贸易技术壁垒措施来限制别国进口的。我们可以通过修订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来限制别国进口,当然,我国农产品出口也被别国通过使用此方法来限制。因此,这一点与农业的多功能性问题没有很大的直接联系。

3 我国推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对策措施

3.1 切实强化农业四大现实功能

(1)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包括粮食安全和食用产品质量安全。我们应努力确保优质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供给,这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头等大事。为此,我国可以通过发展农业的多功能,在不断扩大安全的、优质的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的同时,逐步地变“藏粮于农民”、“藏粮于仓库”为“藏粮于工业”、“藏粮于技术”。

(2)创造就业机会。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从事农业劳动,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几亿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还很大,农业仍将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因此通过农业来扩大就业是必要的。为此,我国可通过发展农业的多功能,延长并适当拓宽农业产业的价值链条,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村较多的富余劳动力这一“储水池”不至于“大决堤”。

(3)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是农民增收的最基本产业,而且,从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有很大的潜能可挖掘。为此,我国可通过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拓宽农民创收和增收的渠道,为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4)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要保护生产力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维护生态环境。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讲,我国决不能再走某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老路。为此,我国可通过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治理,实现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2 转换农业经营模式

篇4

一导论

1研究背景

农村地区能源短缺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相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八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的能源短缺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来看,必须寻求一条努力开发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的道路。生物质能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既是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因此,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是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既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又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既是我国开拓新的能源途径,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战略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2研究方法

本课题调查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调查对象分为使用沼气农户、没有使用沼气农户、村负责人,访谈分为使用沼气农户小组访谈、没有使用沼气农户小组访谈。其中农户总量以农村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办所提供的正式沼气项目农户名单为准,调查人员按照总样本量要求计算实际各样本村的样本量分配比例,得出在各样本村所需调查的农户数量。同时,调查人员将与村民一起对全部农户进行贫富排队,按照富裕、中等、贫困农户所占的实际比例分配各样本村农户的样本分布。问卷的设计依据BIA指标体系。河南省抽取夏邑、新郑和孟津三个县(市),每个县(市)再抽取两个使用沼气的项目村,总共调查100户左右沼气农户受益人和50户非沼气农户受益人。正式调查包括焦点小组访谈及关键人物访谈,焦点小组访谈所需要的农户男性、女性以及贫困户,采取随机方式从农户中选取。3调查基本信息本课题于2007年初对河南省沼气项目点新郑、孟津和夏邑三个县(市)的6个村进行了社会经济影响评估调研,共完成农业能源生态沼气项目农户问卷110户(其中女性45份,占总问卷的40.9%),非农业能源生态沼气项目农户问卷46户(其中女性24户,占总问卷的52.2%),4个男子组访谈,4个女子组访谈和4个贫困组访谈。按照村民贫富排序,在调研的110户农业能源生态沼气项目农户中,贫困户13户,占农户总数的11.8%,中等户74户,富裕户23户。46户非农业能源生态沼气项目农户中,贫困户19户,占总户数的41.3%,中等户24户,富裕户3户。调查的110户农户中,108户为汉族,2户为少数民族。在教育程度分布方面,小学、初中农户的比例比较大,初中及以下的农户有90人(60人为初中文化),占81.8%,高中和中专人数有20人,没有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农户。在家庭人口方面,农户家庭人口基本都不少于4人,人口数在3人及以下的有15户,比例很小。在家庭劳动力数量方面,所有调查农户中劳动力以2一4人的居多,总数有97户,占88.9%。

二实证分析

1沼气项目对农户经济的影响

(l)沼气项目对农户经济收人的影响所调查的110农户在使用沼气前后的收入结构,如表2、表3所示。由表2、表3可见,沼气的使用增加了农户的种植和牧业收人,促进了农户经济收入的增长。新郑市老庄刘村小组访谈显示,通过建沼气池,养殖事业取得了进步,村中出现了养鸡专业户等一系列专业经济组织。另外,村里准备注册一个绿色食品商标,用以推销自种的莲藕,莲藕施用沼液、沼渣代替化肥农药。

(2)沼气项目对农户经济支出的影响农户使用沼气前后家庭支出变化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农民的食品消费支出相对较小,主要支出是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其中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占很大比例。在生产支出方面,化肥农药等投人节约39.96%,燃料投人节约28..19%。养殖产量户均增加3190斤,养殖毛收入户均增加2112元。种植业产量户均增加2761斤,水果产量户均增加2284斤。孟津县梁凹村小组访谈中村民们认为,使用沼气后省煤、省肥料,变相增加了收入。沼气项目主要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牲畜数量、节省燃料肥料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户由原来的使用柴草、煤炭到如今使用沼气,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对于以前使用煤炭的农户来说,家庭能源开支有了较大变化,节省了至少50%的能源,有的现在已经完全不用煤炭。农户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以前使用液化气的家庭来说,家庭能源开支每年减少了四五百元,而且沼气比液化气更方便,危险系数小,用得放心。由于沼渣的肥田作用,取代了原来农家肥的地位,但对肥料用量的减少无多大作用。在蔬菜和果树方面,农家肥经过沼气池的发酵更加成熟,能更有效被作物吸收,减少了有害细菌,施以沼肥的蔬菜和水果口感更好。从生产结构来看,使用沼气后,对农户种植养殖结构的改变率为45.6%。沼气项目的开展为农户提供了资金,对部分农户的生产起到了较好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2沼气项目对农户的社会影响

(l)沼气项目对农户劳动力方面的影响

在对农户劳动力的影响方面,使用沼气后,妇女做饭每餐节约劳动时间约45分钟,比以前方便轻松,空闲时间增多。同时,由于沼气的方便环保卫生,改善了妇女做饭的条件。在男性劳动力施肥方面,平均每年需要增加施肥次数35次。主要是由于以前用化肥,一年就施3一4次,现在使用沼渣、沼液,增加了施肥的次数。但在除家粪的时间上比以前相对自由。

使用沼气后,89.1%的农户认为有了更多的时间,平均每年节省的劳动时间21天。农户时间的增多,使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其他事情,71.8%的农户用来干农活(见表6)。由于时间节省相对较不集中,仅有11名%的农户选择外出打工,但较多的农户会利用这段时间在村附近的企业打临时工,41.8%的农户选择养殖牲畜。可见,沼气的使用从时间上保证了养殖业的发展。孟津县牛步村小组访谈中村民们认为,沼气的使用增加了项目户的社会交往和想兵活动。

(2)沼气项目对农户社会交往方面的影响

在农户社会交往方面,在沼气项目整个过程中,针对农户除了集中培训外,没有组织过额外的娱乐文化活动,而且培训上课的均为本村农户,与外村接触较少,培训中农户发言也较少,交流不多,农民的参与性提高不够。由于沼气的使用使农户的空闲时间增多,68.2%的农户认为使用沼气后与外界的接触增多,主要是增多培训和交流的机会,有了更多与村民聊天的时间。通过使用沼气,掌握了部分沼气知识,增加与其他农户的交流,也有一些非项目户来家里参观,交流的增加也使沼气项目农户获得的信息增多了(表7),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8)。沼气项目农户与村技术员和本村其他项目农户交流最多,其次是村干部和县项目办人员,而没有交流过的占ro.9%。与非沼气项目农户对比后发现,项目农户比非项目农户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信息更多,尤其是技术知识信息和贷款申请的信息,但是在销售渠道信息的获得方面基本一样。项目农户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村民的交流和培训,其次是县项目办发放的材料。非项目农户则主要靠村民之间的交流和电视广播。

(3)沼气项目对农户生活环境方面的影响

沼气的使用使厨房干净整洁,家中蚊蝇减少的农户占90.0%。由于猪粪、人粪的入池,并且通过改造猪圈,极大地改善了院子的环境,环境改善的农户占90.0%。同时室内的环境也有改善,人们也有更多的精力注意维持家中的卫生,室内环境改善的农户占85.5%。由于沼气建设“三池一改”工程的进行,62.7%的农户都认为家中人口健康有了改善。在村庄环境方面,由于猪粪、牛粪的入池及有效利用,以往村里牛粪、猪粪满地乱堆放的现象已经得到改善,农家粪的堆放大幅减少,村庄变整洁了,臭味变少了,空气也更新鲜了。新郑市古城村小组访谈中村民们认为,牲畜管理方便了,能保持猪圈的清洁,人粪、厨房都与沼气池相通,家里的卫生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家里厨房没有烟熏,院落没有蚊蝇,家里、村里的卫生环境都有所改善。

(4)沼气项目对农户能力方面的影响

从农户能力建设方面来讲,使用了沼气,农户懂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对科学认可度加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村民对教育的认识。以上可见,沼气项目对农户的社会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环境改善,干净卫生,不生病,提高了身体素质,节省做饭时间,可以抽出时间增加交流,发展生产。沼气项目在总体贷款的提供和服务上,项目户都比较满意。对于将来是否会使用沼气,97.3%的农户会继续使用沼气。一般认为家里只要有人在就会继续使用沼气。在沼气推广方面,大部分农户只要有资金,家庭环境不会变迁且家里有地方可以建沼气就会使用沼气。即使家中不养猪,农户也可以搞沼气建设,只要本村附近有大型养猪场可以提供足够的猪粪,人们可以买猪粪,即使花钱也不是很多,但却带来了生活的方便。唯一不利的因素是冬天投料不足,建设成本太高。在生产方面,被调查者希望能够扩大养猪规模,扩大种植业,改善交通条件,做好猪的防疫工作等等。农户希望能有更多的项目支持,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三结论及建议

(l)沼气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项目期间,农户户均纯收入有了较高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使用沼气带来的种养殖业发展的结果。在收人增加的前提下,农户的消费支出也增长了,但是相对于收入增长的比例而言,消费支出的增长变化比例还是小一些。

(2)沼气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在调查的三个项目县(市)里,每个村庄都有两个以上的养殖大户,据调查这些养殖大户在参加项目后都扩大了养殖规模,虽然当地一般的村民养猪比较少,但大部分在使用沼气后也增加了养殖量。由于湖北在2007年遭受猪瘟的影响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气的使用。建议加强养殖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服务,做好猪的防疫、水果的销售等工作,让农户能赚到钱,切实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

(3)沼气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业发展。从调查的三个项目县(市)的来看,水果和蔬菜等经济类作物是农户的主要收人来源。当地农户正是利用“猪沼果”和“猪沼菜”的发展模式,使农业收人大幅增加,必要的农业成本支出有所减少。以菜、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种植结构,与养殖大户的结合又确保了沼气使用过程中的原料供应问题。

篇5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创业;动能转换;城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95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正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能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劳动力总数量增速自2010年不断回落,人口红利减少,这意味着1980年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即新生代农民工,将成为制造业主要生产力,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建立新的技能结构、创新就业方式,有利于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

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和实地调研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选取武汉光谷太阳城工业园区为调查点,以366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

11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比例相对提升

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更乐于参加职业培训。统计显示,455%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相关职业培训,老一代农民工的参加比例不足17%。新生代农民工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完成自身规划的目标,往往选择通过职业培训获得更好的薪酬待遇,以达到职业期望,提高社会地位。

12职业培训针对性不强且方式相对单一

培训机构目前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不强,对他们在工作上的岗位晋升、工资水平提高没有明显影响。培训机构开设课程时,未进行实际调研,导致开设的课程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发展需求。

怎样使培训方式更加多元化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显示,超过25%的新生代农民工表达想要通过“网络学校自学”。这一方面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开始掌握基础网络使用技术并希望通过网络提高自身技能,另一方面也敦促培训机构需要加紧建设,为农民工提供更多职业培训选择。

13新生代农民工将创业知识培训作为主要领域之一

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新老两代农民工都对“专业技能”表现出了极高重视。但新生代农民工对“创业知识”也表现出了很大兴趣,有积极意愿通过创业来实现就业。新生代农民工的“三高一低”特征使他们在选择培训内容时会倾向于选择与金融财税、生产经营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智力型课程。从这一点来看,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逐渐成熟,参加创业知识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14经济效应对职业培训有重要意义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在基本文化程度已经具备的情况下,职业培训是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调研结果显示,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工资提高了68%。但是只有84%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位得到了提升,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层面没有变动。职业培训往往需要新生代农民工的财力、时间投入,如何使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职业培训不仅仅得到工资水平的提高,也能得到职位、管理层面上的晋升,需要政府部门、NGO组织的支持与配合。

2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能培训现状的政策分析

21城乡二元制的制约

城乡二元制的存在使不公平的政策存在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农民工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领域。权利不公平、机会不公平和规则不公平使农民工群体无法得到与付出相称的回报,无法实现其发展规划。相较于城市职工,农民工的培训补贴往往较低,且培训内容、方式较少,选择范围小。

若建立在城乡二元制上的公共性政策偏差可以得到有效矫正,不仅仅对现阶段农民工发展有着重大积极影响,对我国生产后备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有深远意义。

22政策缺乏明确方向和系统规划

统计显示,自2001年国家颁布的农民工培训文件的数量、政府政策执行力度都远大于和高于此前任何时期。但纵观我国相关政策,它们往往从一时的经济需要、文件导向、城市建设出发,重视培训成绩而非实效,功利性较强,忽视农民工群体的未来发展新要求、产业升级需要,难以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自发热情,提高其就业竞争水平,难以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缺乏长期的目标导向。

23鼓励回乡创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