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功能范文

农业经济功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经济功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经济功能

篇1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多年来发展滞后,这是因为农村土地经济制度存在三个问题: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土地经营模式问题;城乡二元体制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靠顶层设计,创新农村土地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基层的土地工作者,本文主要谈谈我所下辖的乡镇的农村土地制度建设创新,从“跳出土地谈土地”的角度,抓住农村土地经济制度的规模和效益问题,从农业功能定位着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安徽省枞阳县陈瑶湖镇被命名为市级文明示范乡镇,全镇辖27个村,4.8万人口,3.6万亩耕地,3.5万亩可养水面,0.3万亩山场。全镇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采取“四个结合”打造农业功能区,即:基地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资源开发与配套建设相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产品开发与加工增值相结合,突出区域特色,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

 

一、常规稻种子提纯复壮基地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1500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水稻种子研发中心,对稻米主产区所用主要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以保持其优良特性。组织专家针对稻米主产区所用品种,在区域气候、土壤性质、种植习惯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确定主栽品种,防止稻米主产区所用稻种过多、过滥。同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整合市、县科研力量,加快新品种研发能力;加快种子基地建设,按照水稻种植面积确定所需种子数量,保证种子繁育用地,提高种子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做到提纯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实现供种保障。对种子繁育过程要实施跟踪监管,保证种子质量。加强对订单生产企业、合作社的种源监管力度,严禁销售未审定的品种。防止对常规优质稻品种的复壮不够重视,导致常规优质稻品种退化。退化的品种不仅抗性、丰产性下降,而且品质变劣。对常规优质稻的优质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繁殖试验,通过统一选种、统一催芽、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控,提纯复壮。

 

二、粮食产业园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1500亩,主要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着手,出台政策扶持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引导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主导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带动力。建成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将有效带动县粮油产业、现代渔业、畜禽产业、的快速发展,延伸种植业、养殖业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农户进行生产,使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带动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化发展。

 

功能区围绕着以糯稻,水产品及水禽养殖等生产基地,构建优质农产品产业加工区的产业链,该产业链为三核心产业链,核心之一是以批发商、合作社及物流企业为主导的市场营销,主要经过储运、加工、冷藏、包装等环节,到达配送中心,然后由配送中心送达大型超市,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手中;核心之二是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直接由商贩、合作组织运送到批发市场,然后产品从批发市场再送到学校医院餐厅等地点;另一核心是从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经过一定的食品加工,产品分级、货物包装等步骤,提升产品的价值,再通过配送中心将产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

 

三、绿色原粮基地(粳糯稻)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9000亩,按照“沟相连、渠相接、路相通,早能灌,涝能排、渍能除、机能耕、土肥沃”的早涝保收、节水高效、安全环保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建设现代化高标准水稻高产农田。统一推广经筛选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质稻品种,制定水稻栽培技术规程,推广水稻旱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定量控苗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集水稻现代高产栽培技术于一体,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作、机械作业等现代作业。

 

该功能区围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打造自主品牌,种植优质高产的粮食作物,发展自主知名品牌,采取企业+基地的形式,增加集约化、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依靠科技进步,打响自主品牌,做大做强粮食生产产业。政府对粮食生产采取政策倾斜、帮助协调、争取资金、跟踪服务等方式,有重点地帮助其解决生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促进其健康发展。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促进粮食产业升级。进一步发挥该镇粮食生产优势,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四、高产精养示范基地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5000亩。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总体要求,以养殖池塘生态修复改造和湖泊健康养殖为中心,实施进排水处理、清淤工程改造和生产管理技术设备更新,推动高效、生态水产健康养殖方式的普及推广,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实现水产养殖节能减排。积极推进连片精养池塘建设,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渔民收入、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管理为保障,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产业化经营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认真组织实施水产跨越工程,推进优势区域内优势品种生产的优质化、组织化、产业化和品牌化,逐步构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集群日益壮大、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和现代渔业产业体系。通过优势区域的示范带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渔业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由水面大县向水产强县的跨越。

篇2

关键词: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4SJD645

中图分类号: C961;F1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26

1 对于农业高技能人才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

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发展目前为止还不符合现代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努力把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中央精神付诸于实践,以“促进农业”和“科学与教育”为目标,经过有关人员对农业现况的分析,农业高技能人员是农村发展的支柱,进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的基本要求。但目前的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还不够强大,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还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农业高技能人才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技术缺少创新战略

农业创新战略是实现创新投入的关键因素,因此采取不同的策略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创新绩效。为此,我们探讨了两种创新战略,即渐进式创新战略和创新突破战略。调查结果表明,主要采用渐进式创新模式,而中国企业在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渐进式创新模式,对技术突破创新仍然很低。故要想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新的进步,需要我们积极调整创新战略模式,有针对性的促进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1.2 专业结构不合理,配置不能得到合理的分配

就专业结构来看,粮食、园艺、植物保护等传统的专业人才所占比例较多,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真正使用农业科技去发展农业的人才屈指可数,导致传统农业依旧占据农业总体很大一部分,新型农业技术不能及时应用到位。从学历职称结构上来看,低学历,低职称人员更多。从年龄结构比例上来看,“断层”现象普遍,具体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严重。在人才配置方面,农业技术人员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几乎全部转移到乡政府的行政工作岗位上了,造成严重缺乏农业乡镇级的人才。

1.3 经济投入不足,待遇较为不合理

虽然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解决了人员编制和工资的等方面的问题,但工作的经费来源没有很好的落实到位。由于资金过少,在农业科技推广上投入的资金就较少。这种情况大大影响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热情,极不利于农业科技人才对农业和农村事务发展。

1.4 缺乏有效的培训

农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学习、实践和培训等组织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教育和培训的刚性制度,在资金不足或工作人员短缺等问题的情况下,造成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

2 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农业方面的科技人员、包括促进型的科技人才与技术方面的实用型人才,在农业经济中发挥着决定性因素。如今国家要求快速推进农村走工业化、城市化之路,快速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建设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经济的快速转型需要加快农业科技人员的改造,优化结构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村经济在加速分化,增加对农业科技人才需求是服务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是农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从以前的粮食,畜牧型农业向多功能农业发展,农业科技的需求从过去的农产品向环保的食品安全领域发展;二是农业产业链在不断延伸,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加速。改变了过去的简单种植生产过程,促进现在的生产及加工农产品的方式,流通物资,销售成品,建立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三是农业的增长从之前的温饱型农业到现在迈向大农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人员与技术人员在不断的进行着研发和创新;四是农业市场水平在不断提高。由过去的封闭,独立的农业逐渐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放合作的农业发展,与农业家庭更紧密地接触,加强交流。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能力,改变结构性失调的情况。

2.2 农业的科技发展需要农业技术人才水准不断增强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越来越大。说到底市场竞争比较的是农业的科技含量,谁生产的质量好,成本低,谁做的农产品就将拥有竞争力,但是如果没有高品质的农产品,不但不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甚至国内市场也难以保持。由此可见,研究和生产农产品的关键,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现在好多农业的龙头企业,就是因为在激烈的农业市场竞争中人才缺乏,高科技农业发展不起来,被迫被兼并或破产。从农业科技人才的分析,需要越来越强的复合型人才,既熟悉和了解农业专业知识,而且还熟练运用国际规则,这就需要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如今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农业人才在显著减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农业科技人才流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技术人才已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这种趋势充分表明,随着外向型农业在不断的快速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农业科技人员的要求也必须得到改善。

篇3

1 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及含义

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是日本提出的。它是日本为了保护其农业,在1999年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中正式确立的。对于日本人而言,如果仅仅从国家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可能会选择放弃农业,以赢取GDP总量的增长;但如果从多功能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应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因为农业不仅能确保粮食的稳定供给,而且还能带来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用。

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是农业除了提供粮食、食品等商品产出的基本经济功能外,还具有与农村农业环境、农村农业景观、基本生物多样性、农村基本生存与就业、食品基本质量卫生、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以及农村农业基本文化遗传等非产品产出相关的生态、文化、环境和社会功能,农业多功能性的因素包含这些非产品产出。国际上各个国家对农业多功能性投入了极大地关注,这尤其表现在各国的农业、旅游业、国际贸易中。

2 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看中国经济的发展

2.1 农业多功能性对农业的推动作用

首先,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确保农业投入政策的正确轨道。

目前,我国农产品存在加工不足、加工消费不强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信贷投入、财政投入在内的投入体系不完善和投入不足引起的国民消费不足造成的。无论我们是采取拉动内需的措施,还是采取参与国际竞争的方法,都需要增强对农业的补贴和投入,保持并不断提升农产品各方面竞争力的切入点。除加大科技投入以外,主要是加强对农业品和农民的补贴政策。国家补贴给农业的领域与国家基金支持的范围需要我们从现在和将来两个方面考虑农业多功能性对“三农”问题解决的指导性机制。农业投入政策应该确保农业在维持一些地区的社会和人文的相对平衡,保持国家财富的稳定增长、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丰富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其次,强调农业多功能性之农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农业大国,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基本就业和基本社会保障压力。从欧洲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来分析,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业行业转移是发展的基本趋势。但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并且城市和工业吸纳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所以通过农业来提供就业岗位进而减小我国社会就业压力必定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农业对隐性失业的容纳能力很大,并且兼业型人口也大量存在,这些都可以缓冲由非农产业发展波动所引发的就业问题。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基本社会保障程度低;对人口众多的农村社区来说,政府及商业机构都难以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基本救助、扶贫济困等方面提供足够好的保障。这些促使农民只能自力更生,在很大程度上,农民只能依赖农业、依赖土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具有双重功能,既有生产资料的功能,也有农民基本生存保障的功能。

2.2 农业多功能性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

农业多功能性不仅对农业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随着旅游产品的丰富化、多样化,农业多功能性在旅游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首先,农业的多功能性之生态功能。我们选择旅游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源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系统。若能很好地开发利用农业的生态功能,则将会满足现代都市人对基本田园景观、乡野情趣、新异农事活动、绿色农产品、基本生态维护、基本生态恢复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

其次,农业的多功能性之文化功能方面。农业的多功能性之文化功能方面表现在保护文化丰富性以及提供教育、娱乐、审美和休闲等作用上。乡村民俗文化是文化中的一大支脉,它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既包括物质文化资源,也包括精神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指在农村生活、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长时间形成的文化氛围,比如基本饮食方面的文化、基本服饰方面的文化、基本语言方面的文化、基本礼仪方面的文化等。精神文化资料主要指在农村生活、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长时间形成的精神文化追求。游客对乡村文化的追求往往是这两者的结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是开展旅游活动的本质,只有满足了游客的基本文化需求才能成功地开展旅游活动,而且具有这种特性的旅游项目、活动才是有持久性的、生命力的和开发价值的。由此可见,农业的文化功能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关键。

2.3 农业多功能性对贸易业的推动作用

我国农业贸易方面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小麦、玉米和大豆三个主要的进口农产品上。我们可以基于此来测算我们国家农业的多功能性。主要原因是针对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比较优势的作用,小麦、大豆和玉米的进口可能会增加。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可以增加我国与农产品出口国在谈判时的筹码,保护国内小麦、玉米和大豆生产者的利益。

从量上看,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四大稻米出口国,但这种形势已经在逐渐的发生变化。2001年,尽管中国大米总体上仍呈净出口为正的局面;但现在逐渐呈现进口增长,出口下降的趋势。中国大米出口的国家主要是科特迪瓦(72.64 万吨)、古巴(14.46 万吨)、伊拉克(10.99 万吨)、日本(7.1万吨)和利比亚(6.1万吨);同时中国又从泰国进口(16.13万吨);并且,现在,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和伊朗的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刘桂才,2002)。许多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其他意外,中国大米的前三个主要出口国在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动。笔者认为一些人担心别国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问题缺乏依据。主要原因是:欧、日、韩等支持农业多功能性的国家把农业多功能性当作保护国内粮食安全的技术壁垒措施。粮食安全的主要品种是水稻、小麦、玉米等基本主食品种,而不是基本副食品种。对于其他农产品而言,各个国家一般都是通过非贸易技术壁垒措施来限制别国进口的。我们可以通过修订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来限制别国进口,当然,我国农产品出口也被别国通过使用此方法来限制。因此,这一点与农业的多功能性问题没有很大的直接联系。

3 我国推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对策措施

3.1 切实强化农业四大现实功能

(1)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包括粮食安全和食用产品质量安全。我们应努力确保优质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供给,这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头等大事。为此,我国可以通过发展农业的多功能,在不断扩大安全的、优质的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的同时,逐步地变“藏粮于农民”、“藏粮于仓库”为“藏粮于工业”、“藏粮于技术”。

(2)创造就业机会。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从事农业劳动,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几亿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还很大,农业仍将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因此通过农业来扩大就业是必要的。为此,我国可通过发展农业的多功能,延长并适当拓宽农业产业的价值链条,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村较多的富余劳动力这一“储水池”不至于“大决堤”。

(3)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是农民增收的最基本产业,而且,从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有很大的潜能可挖掘。为此,我国可通过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拓宽农民创收和增收的渠道,为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4)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要保护生产力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维护生态环境。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讲,我国决不能再走某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老路。为此,我国可通过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治理,实现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2 转换农业经营模式

篇4

一导论

1研究背景

农村地区能源短缺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相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八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的能源短缺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来看,必须寻求一条努力开发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的道路。生物质能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既是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因此,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是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既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又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既是我国开拓新的能源途径,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战略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2研究方法

本课题调查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调查对象分为使用沼气农户、没有使用沼气农户、村负责人,访谈分为使用沼气农户小组访谈、没有使用沼气农户小组访谈。其中农户总量以农村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办所提供的正式沼气项目农户名单为准,调查人员按照总样本量要求计算实际各样本村的样本量分配比例,得出在各样本村所需调查的农户数量。同时,调查人员将与村民一起对全部农户进行贫富排队,按照富裕、中等、贫困农户所占的实际比例分配各样本村农户的样本分布。问卷的设计依据BIA指标体系。河南省抽取夏邑、新郑和孟津三个县(市),每个县(市)再抽取两个使用沼气的项目村,总共调查100户左右沼气农户受益人和50户非沼气农户受益人。正式调查包括焦点小组访谈及关键人物访谈,焦点小组访谈所需要的农户男性、女性以及贫困户,采取随机方式从农户中选取。3调查基本信息本课题于2007年初对河南省沼气项目点新郑、孟津和夏邑三个县(市)的6个村进行了社会经济影响评估调研,共完成农业能源生态沼气项目农户问卷110户(其中女性45份,占总问卷的40.9%),非农业能源生态沼气项目农户问卷46户(其中女性24户,占总问卷的52.2%),4个男子组访谈,4个女子组访谈和4个贫困组访谈。按照村民贫富排序,在调研的110户农业能源生态沼气项目农户中,贫困户13户,占农户总数的11.8%,中等户74户,富裕户23户。46户非农业能源生态沼气项目农户中,贫困户19户,占总户数的41.3%,中等户24户,富裕户3户。调查的110户农户中,108户为汉族,2户为少数民族。在教育程度分布方面,小学、初中农户的比例比较大,初中及以下的农户有90人(60人为初中文化),占81.8%,高中和中专人数有20人,没有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农户。在家庭人口方面,农户家庭人口基本都不少于4人,人口数在3人及以下的有15户,比例很小。在家庭劳动力数量方面,所有调查农户中劳动力以2一4人的居多,总数有97户,占88.9%。

二实证分析

1沼气项目对农户经济的影响

(l)沼气项目对农户经济收人的影响所调查的110农户在使用沼气前后的收入结构,如表2、表3所示。由表2、表3可见,沼气的使用增加了农户的种植和牧业收人,促进了农户经济收入的增长。新郑市老庄刘村小组访谈显示,通过建沼气池,养殖事业取得了进步,村中出现了养鸡专业户等一系列专业经济组织。另外,村里准备注册一个绿色食品商标,用以推销自种的莲藕,莲藕施用沼液、沼渣代替化肥农药。

(2)沼气项目对农户经济支出的影响农户使用沼气前后家庭支出变化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农民的食品消费支出相对较小,主要支出是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其中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占很大比例。在生产支出方面,化肥农药等投人节约39.96%,燃料投人节约28..19%。养殖产量户均增加3190斤,养殖毛收入户均增加2112元。种植业产量户均增加2761斤,水果产量户均增加2284斤。孟津县梁凹村小组访谈中村民们认为,使用沼气后省煤、省肥料,变相增加了收入。沼气项目主要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牲畜数量、节省燃料肥料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户由原来的使用柴草、煤炭到如今使用沼气,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对于以前使用煤炭的农户来说,家庭能源开支有了较大变化,节省了至少50%的能源,有的现在已经完全不用煤炭。农户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以前使用液化气的家庭来说,家庭能源开支每年减少了四五百元,而且沼气比液化气更方便,危险系数小,用得放心。由于沼渣的肥田作用,取代了原来农家肥的地位,但对肥料用量的减少无多大作用。在蔬菜和果树方面,农家肥经过沼气池的发酵更加成熟,能更有效被作物吸收,减少了有害细菌,施以沼肥的蔬菜和水果口感更好。从生产结构来看,使用沼气后,对农户种植养殖结构的改变率为45.6%。沼气项目的开展为农户提供了资金,对部分农户的生产起到了较好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2沼气项目对农户的社会影响

(l)沼气项目对农户劳动力方面的影响

在对农户劳动力的影响方面,使用沼气后,妇女做饭每餐节约劳动时间约45分钟,比以前方便轻松,空闲时间增多。同时,由于沼气的方便环保卫生,改善了妇女做饭的条件。在男性劳动力施肥方面,平均每年需要增加施肥次数35次。主要是由于以前用化肥,一年就施3一4次,现在使用沼渣、沼液,增加了施肥的次数。但在除家粪的时间上比以前相对自由。

使用沼气后,89.1%的农户认为有了更多的时间,平均每年节省的劳动时间21天。农户时间的增多,使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其他事情,71.8%的农户用来干农活(见表6)。由于时间节省相对较不集中,仅有11名%的农户选择外出打工,但较多的农户会利用这段时间在村附近的企业打临时工,41.8%的农户选择养殖牲畜。可见,沼气的使用从时间上保证了养殖业的发展。孟津县牛步村小组访谈中村民们认为,沼气的使用增加了项目户的社会交往和想兵活动。

(2)沼气项目对农户社会交往方面的影响

在农户社会交往方面,在沼气项目整个过程中,针对农户除了集中培训外,没有组织过额外的娱乐文化活动,而且培训上课的均为本村农户,与外村接触较少,培训中农户发言也较少,交流不多,农民的参与性提高不够。由于沼气的使用使农户的空闲时间增多,68.2%的农户认为使用沼气后与外界的接触增多,主要是增多培训和交流的机会,有了更多与村民聊天的时间。通过使用沼气,掌握了部分沼气知识,增加与其他农户的交流,也有一些非项目户来家里参观,交流的增加也使沼气项目农户获得的信息增多了(表7),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8)。沼气项目农户与村技术员和本村其他项目农户交流最多,其次是村干部和县项目办人员,而没有交流过的占ro.9%。与非沼气项目农户对比后发现,项目农户比非项目农户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信息更多,尤其是技术知识信息和贷款申请的信息,但是在销售渠道信息的获得方面基本一样。项目农户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村民的交流和培训,其次是县项目办发放的材料。非项目农户则主要靠村民之间的交流和电视广播。

(3)沼气项目对农户生活环境方面的影响

沼气的使用使厨房干净整洁,家中蚊蝇减少的农户占90.0%。由于猪粪、人粪的入池,并且通过改造猪圈,极大地改善了院子的环境,环境改善的农户占90.0%。同时室内的环境也有改善,人们也有更多的精力注意维持家中的卫生,室内环境改善的农户占85.5%。由于沼气建设“三池一改”工程的进行,62.7%的农户都认为家中人口健康有了改善。在村庄环境方面,由于猪粪、牛粪的入池及有效利用,以往村里牛粪、猪粪满地乱堆放的现象已经得到改善,农家粪的堆放大幅减少,村庄变整洁了,臭味变少了,空气也更新鲜了。新郑市古城村小组访谈中村民们认为,牲畜管理方便了,能保持猪圈的清洁,人粪、厨房都与沼气池相通,家里的卫生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家里厨房没有烟熏,院落没有蚊蝇,家里、村里的卫生环境都有所改善。

(4)沼气项目对农户能力方面的影响

从农户能力建设方面来讲,使用了沼气,农户懂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对科学认可度加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村民对教育的认识。以上可见,沼气项目对农户的社会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环境改善,干净卫生,不生病,提高了身体素质,节省做饭时间,可以抽出时间增加交流,发展生产。沼气项目在总体贷款的提供和服务上,项目户都比较满意。对于将来是否会使用沼气,97.3%的农户会继续使用沼气。一般认为家里只要有人在就会继续使用沼气。在沼气推广方面,大部分农户只要有资金,家庭环境不会变迁且家里有地方可以建沼气就会使用沼气。即使家中不养猪,农户也可以搞沼气建设,只要本村附近有大型养猪场可以提供足够的猪粪,人们可以买猪粪,即使花钱也不是很多,但却带来了生活的方便。唯一不利的因素是冬天投料不足,建设成本太高。在生产方面,被调查者希望能够扩大养猪规模,扩大种植业,改善交通条件,做好猪的防疫工作等等。农户希望能有更多的项目支持,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三结论及建议

(l)沼气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项目期间,农户户均纯收入有了较高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使用沼气带来的种养殖业发展的结果。在收人增加的前提下,农户的消费支出也增长了,但是相对于收入增长的比例而言,消费支出的增长变化比例还是小一些。

(2)沼气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在调查的三个项目县(市)里,每个村庄都有两个以上的养殖大户,据调查这些养殖大户在参加项目后都扩大了养殖规模,虽然当地一般的村民养猪比较少,但大部分在使用沼气后也增加了养殖量。由于湖北在2007年遭受猪瘟的影响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气的使用。建议加强养殖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服务,做好猪的防疫、水果的销售等工作,让农户能赚到钱,切实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

(3)沼气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业发展。从调查的三个项目县(市)的来看,水果和蔬菜等经济类作物是农户的主要收人来源。当地农户正是利用“猪沼果”和“猪沼菜”的发展模式,使农业收人大幅增加,必要的农业成本支出有所减少。以菜、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种植结构,与养殖大户的结合又确保了沼气使用过程中的原料供应问题。

篇5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创业;动能转换;城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95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正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能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劳动力总数量增速自2010年不断回落,人口红利减少,这意味着1980年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即新生代农民工,将成为制造业主要生产力,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建立新的技能结构、创新就业方式,有利于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

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和实地调研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选取武汉光谷太阳城工业园区为调查点,以366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

11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比例相对提升

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更乐于参加职业培训。统计显示,455%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相关职业培训,老一代农民工的参加比例不足17%。新生代农民工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完成自身规划的目标,往往选择通过职业培训获得更好的薪酬待遇,以达到职业期望,提高社会地位。

12职业培训针对性不强且方式相对单一

培训机构目前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不强,对他们在工作上的岗位晋升、工资水平提高没有明显影响。培训机构开设课程时,未进行实际调研,导致开设的课程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发展需求。

怎样使培训方式更加多元化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显示,超过25%的新生代农民工表达想要通过“网络学校自学”。这一方面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开始掌握基础网络使用技术并希望通过网络提高自身技能,另一方面也敦促培训机构需要加紧建设,为农民工提供更多职业培训选择。

13新生代农民工将创业知识培训作为主要领域之一

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新老两代农民工都对“专业技能”表现出了极高重视。但新生代农民工对“创业知识”也表现出了很大兴趣,有积极意愿通过创业来实现就业。新生代农民工的“三高一低”特征使他们在选择培训内容时会倾向于选择与金融财税、生产经营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智力型课程。从这一点来看,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逐渐成熟,参加创业知识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14经济效应对职业培训有重要意义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在基本文化程度已经具备的情况下,职业培训是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调研结果显示,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工资提高了68%。但是只有84%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位得到了提升,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层面没有变动。职业培训往往需要新生代农民工的财力、时间投入,如何使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职业培训不仅仅得到工资水平的提高,也能得到职位、管理层面上的晋升,需要政府部门、NGO组织的支持与配合。

2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能培训现状的政策分析

21城乡二元制的制约

城乡二元制的存在使不公平的政策存在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农民工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领域。权利不公平、机会不公平和规则不公平使农民工群体无法得到与付出相称的回报,无法实现其发展规划。相较于城市职工,农民工的培训补贴往往较低,且培训内容、方式较少,选择范围小。

若建立在城乡二元制上的公共性政策偏差可以得到有效矫正,不仅仅对现阶段农民工发展有着重大积极影响,对我国生产后备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有深远意义。

22政策缺乏明确方向和系统规划

统计显示,自2001年国家颁布的农民工培训文件的数量、政府政策执行力度都远大于和高于此前任何时期。但纵观我国相关政策,它们往往从一时的经济需要、文件导向、城市建设出发,重视培训成绩而非实效,功利性较强,忽视农民工群体的未来发展新要求、产业升级需要,难以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自发热情,提高其就业竞争水平,难以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缺乏长期的目标导向。

23鼓励回乡创业

篇6

关键词:强化 农民工 职业技能 经验 体会

当前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民工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正在对国内劳动力市场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正在取代老一代农民工成为城市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知识水平对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影响。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我们为了确保国内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稳定实施,有必要对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意识

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新生代的农民工参加过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的占总体数量的60%左右,而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约占总量的83%左右,拥有职业技术职称的只有3%左右。这则资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目前我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偏低这一现状,同时也表明我国农民工有着很大的能力提升空间。针对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升级以及转型的特殊时期,提升国内主要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显然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尽管最近几年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地方政府机构开始意识到了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也开始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着手这项教育工程,但是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工的配合不够积极,在主观意识上并没有意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毕竟农民工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只有他们在思想上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认真地接受政府和企业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意识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作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认识从而主动去认知。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用人的考核门槛,从客观环境上逼迫他们被动地去接受这种意识。此外,设立岗位证书制度也能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意识。

二、加强培训机构及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力度

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职业教育院校依然承担着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责任。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80后、90后的农民工逐渐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主要力量,这部分农民工一般接受过义务教育,在进步要求上和职业培训的需求上与之前的老一代农民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大部分愿意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是,制约这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高水平实施的重要因素还是当前职业培训的水平普遍太低。在前几年我国曾经出现过职业技能培训的热潮,但是最终取得的成果并不太理想,恶性循环之下,人们便丧失了参加职业培训的信心和兴趣。加强培训机构以及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大职业培训的投资力度,注重实践教学。在之前的职业培训中培训机构和院校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而在实践上的投资和教育力度不够,致使农民工在走到工作岗位以后并不能立刻胜任,还需要从头开始。其次,切实做好校企结合的培训方式,完善订单培养。校企结合的培养方式在诸多院校中已经开始实施,但是效果普遍不好。其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校、企双方缺少沟通与交流,同时对于订单式培养缺少行之有效的流程或者是制度。在当前订单式培养中校、企两方只是通过简单的签订一份培养合同书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忽略了对细节的控制以及结果的考核,致使教育的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现了脱节。企业在非自愿的情形下接收这些工人,自然给工人的待遇也不高,致使不少农民工只得另谋发展,从而形成了恶劣的影响。切实做好校企结合、订单式的培养还需要企业与培训机构共同努力才能高水平地完成这一目标。

三、政府加大管理、投资力度

政府的政策导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领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尽管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实施一些政策或者是规范来促使职业技能培训的普及,但是作用并不明显,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和推广。具体的做法主要有:首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督促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其次,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资力度,让企业、地方政府、职业培训机构以及农民工个人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推广“民办公助”的培训模式。最后,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评价机制,对其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对于不符合培训工作开展、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时地进行清除,对于培训开展中的漏洞积极地进行弥补,以确保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水平实施。

参考文献:

[1]刘静心.浅析规范管理与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仅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1

篇7

关键词:载波;通讯;上下行;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I25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载波表数据通讯分为上行和下行二部分,下行是指集中器与电表之间的通信,上行通信是批集中器与远程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目前载波表通讯通常采取二种方式,即有线和无线,有线通信方式包括:电力线载波、485总线、有线电视网、internet网,Can总线等方式;无线通信方式包括:GPRS、CDMA、ZIGBEE、无线电台、蓝牙等方式。以上几种方式各自在传输距离、传输速度、误码率、工程量、维护、网络搭建投入等方面都有各自特点,目前较为流行且稳定的载波表通讯方案是下行通信采用电力线载波,上行通信采用GPRS/CDMA。

一、问题提出

在国网系统中载波表应用在SG186管理平台上,SG186有专用的上行数据通讯处理平台。而农电企业暂时无法使用SG186系统,且在经济上、技术上无能力建设自己独立的上行数据处理平台,购置载波表和集中器后,只能利用厂家提供的上行数据处理平台,使用厂家提供的载波表管理程序来使用和管理载波表,实现载波表的远程抄表及阀控功能,而且大多数的农电企业又不具备非常专业的软件程序员,所以不能做到营销管理系统软件和载波表系统有机地整合,载波表管理软件和营销系统软件是二个独立的系统,这样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用户的抄表是用载波表管理软件来完成,抄回数据后再通过其它方式转入到营销管理系统中,对用户的远程阀控也是先从营销管理系统中取得满足一定条件的用户数据后,再利用载波表管理软件来完成对用户的停、送电操作,在整个过程需要人工的参与,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动抄表和自动阀控,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载波表的作用,如果停送电时用户数量较大,在停、送电时一户户实现,时间会很长,在用户中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反映,直接影响电力企业便捷高效的服务形象。

二、解决方案

我局今年新购置了2500只载波表,我局制定自动抄表系统AMR的实施方案:下行通信采用电力线载波,上行通信利用集中器厂商提供的上行通信处理平台,上行通信使用GPRS通信方式。因为自建上行通信平台,一是资金投入量大,二是技术上能力不足和后期维护上成本高、工作量大,将营销管理系统和载波表系统有机整合,完成自动抄表、自动阀控。根据目前载波表的使用现状和前面分析,我局初步确定以下二种解决方案:

1、建议集中器厂商修改上行数据处理程序,增加自动抄表、自动阀控和我局数据接口功能。

2、不使用集中器厂商提供的管理软件,只利用集中器厂家的上行数据通信平台,根据通讯规约将载波表的自动抄表和自动阀控功能编制软件模块嵌入现有营销管理系统中。

以上二种方案中,方案一成本低,但决定权在厂家;方案二成本高、周期长,决定权在我局。

我们首先采用方案一,和厂家协商,在协商过程中,厂家以电力系统体制改革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农网和国网合并使用SG186系统及我局载波表用户数量过少为由,不予更改程序。

在方案一实现未果的情况下,我们找到专业软件公司去洽谈方案二,在资金上我局和软件公司未达成协议,而且在周期上最少要3-6个月才能完成。所以我局也未采用方案二。

以上二种方案均未能实现,但在我局和厂家进行协商的过程中,厂家同意提供给我局数据通讯控件,为此我局采用了另一种解决方案,也就是第二种方案的方法和第一种方案的内容来解决,采用嵌入式方法,不去解析通讯规约,而是利用厂家提供的上行数据通信控件,在我局现有的营销管理系统上新加一个模块来完成。这样即减少了成本投入又能完成相应功能。我局选购的是东软通用集中器,利用的是东软的上行数据通讯平台,使用东软的上行数据通信控件,此控件是用C编写,名称为ESActiveX.OCX,是开发语言的通用型控件,主要接口函数说明如下:

1)、连接终端设备

long Connect(LPCTSTR bstrID, LPCTSTR bstrEquType, LPCTSTR bstrChannel, LPCTSTR bstrChannelInfo, LPCTSTR bstrAssisParam, BSTR* bstrOutInfo)

2)、断开与终端设备的连接

long Disconnect(LPCTSTR bstrID)

3)、获得终端设备信息

long Get(LPCTSTR bstrID, LPCTSTR bstrCode, LPCTSTR bstrDataSign, LPCTSTR bstrChannelParam, LPCTSTR bstrAssisParam, BSTR* bstrOutInfo)

4)、设置终端信息

long Set(LPCTSTR bstrID, LPCTSTR bstrCode, LPCTSTR bstrDataSign, LPCTSTR bstrChannelParam, LPCTSTR bstrAssistParam, LPCTSTR bstrData

例如我们要对某块表进行停电操作使用Set函数执行Set(“00000000135”, “29”, “00B223”, “051234567800000”, “000000322900”, “”) 即可,电表密码为 “12345678” ,准备进行通电操作的电表表号为000000322900,这里开发人员要注意,不同的编程语言间的数据类型转换问题,此控件是C语言开发的,很多变量是指针类型,

三、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解决自动抄表和自动阀控功能的实施方案,这样在大多数农电企业设置的信息中心的开发人员都可以很轻松的完成对营销管理程序的更改,实现营销管理系统和载波表的有机整合,真正实现载波表自动远程抄表、阀控的功能。

参考文献:

《C语言参考手册》作者 : 哈比森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C标准库》P.J.Plauger 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就业技能培训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率达到60%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2016年,湖南省城镇化率达到50.89%,低于全国城镇化率为57.36%的水平,离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差9.11个百分点,在未来4年需要每年提升2.2775个百分点才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为湖南快速推进城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湖南省有接近1800万农民工,通过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转变成城镇人口,不仅可以加快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还可以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支撑。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难题,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激励和优惠措施,让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在现有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创新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模式,让农民工认识到参与就业技能培训的好处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技能培训,才能完成为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培训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艰巨任务。

一、湖南农民工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一)湖南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就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来看,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择业者的就业途径和收入,根据调查显示,就业者每增加一年的教育,个人收入会增加4.34%。择业者的教育包括正规的学历教育、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培训,这些教育和培训都能提升择业者的学习能力和就业技能。与学历教育的收益率相比,职前或职后培训每增加一年可以增加择业者收入3.655%,参加培训与不参加培训者相比收入可增加27.89%,由此可以推断,对于农民工来讲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参加有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这样可以大幅增加接受培训农民工的收入,从而提升他们尽快完成从农民工到市民转换的进程。目前,湖南省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当中文盲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15.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13.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在这些人群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8.6%,未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71.4%。从接受培训的比例来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8%,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70.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7.75%。从不同文化程度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来看,随着文化程度比例的提升,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大幅度提升,特别是高中、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比例相当高,这再一次说明,文化水平决定着农民工是否继续参加或能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决定着他们收入的高低。

(二)湖南农民工目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

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情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和成为市民的比例,同时也关系着湖南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在湖南农民工就业过程中,主要集中子啊木工、油漆工、瓦工、装修工等与建筑相关的行业,在这些行业就业的具有特长或技能人数占农民工总人数的56.7%;其次是烹饪、裁缝、电工、司机等服务业部门,占具有特长或技能人数的22.3%;其他的还包括酒店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娱乐场所服务等,分布比较宽泛。具有特长或技能的农民工在就业前参加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是师傅带徒弟,占到总人数的40.5%;其次是在技工学校或职业学校或用人单位组织的技能培训,这部分占到总数的22.7%;再次是由政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仅占总数的2.6%。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来看,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到现代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的比例在逐步上升,但仍居于此要地位,政府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作用仍然比较小,需要大力挖掘。

(三)湖南农民工目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2009年湖南省总工会印发了《湖南省工会农民工就业创业援助行动实施方案》(湘工发[2009]5号)和《湖南省总工会办公室关于推荐湖南省工会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的通知》,湖南省财政厅印发了《湖南省失业人员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补贴办法》(湘政办发[2009]34号);2012年湖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印发了《关于开展2013年度全省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认定工作的通知》(湘人社函[2012]373);201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5]32号);2016年2月,省人社厅、省扶贫办、省总工会、省妇联联合举办的湖南省2016“春风行动”正式启动,以上各文件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都做了相关要求、拿出了应对措施,提升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比例。当前,湖南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有培训机构有偿培训、政府部门无偿培训、企业内部培训和企业委托培训等几种。培训机构有偿培训主要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相关培训机构以利益最大户为基本目标,对农民工进行有偿培训。政府部门无偿培训主要是政府为了让农民工掌握一门技术,提升城镇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政府出资对农民工进行无偿、短期培训。、企业内部培训大多采用学徒制方式,由老员工对新员工进行传帮带,有些企业也通过自己的培训部门对新员工按照就业岗位进行专门培训。企业委托培训主要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用工需求,由企业出资,在相关培训机构根据具体岗位要求对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培训后就直接到企业向岗位就业。

二、湖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不旺

由于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和客观激励机制欠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民工虽然具有参与就业技能培训的渴望,但短时期内很难转变成实际行为。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农民工对自身培训的认识不清晰,农民工较低的文化水平和单一的劳动技能难以满足城镇多样化用工的需求,但他们一般是自己或在亲朋好友的带领下进城务工,对城镇就业市场的用工数量、工种、质量等具体要求不是很清楚,导致他们不敢盲目对自己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二是参加培训周期较长产生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大。在农民工低技能劳动力情况下,他们可以通过加班获取实实在在的收益,在缺乏长期劳动合同保障的情况下参加技能培训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再者,目前社会培训的时间较长、学费贵给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带来了较大的机会成本。三是参加技能培训的收益不确定。由于他们缺乏对城镇劳动力用工市场的信息,不能确定自己参加过某一种技能培训后就一定会获得必要的收益,再加上农民工在城镇实在就不了业,也不意味着他们会失业或者是面临生存问题,他们在城镇就不了业之后大多选择回乡务农,虽然收益较低,但还是能够保障基本生存。这说明虽然农民工具有较强烈的培训需求,但在种种因素的限制下这种需求不能转变成具体的行动,这需要破除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障K、社会保障制度障碍、身份认同障碍等一系列问题。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不足

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农民工共同努力解决。就目前来讲,政府无偿培训虽然有“春潮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星火计划”、“雨露计划”、“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等培训工程等各类计划或工程,但覆盖面较小,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作为用工方的企业虽然知道能够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获益,但在目前农民工数量充足、用工成本低廉且企业所需技能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企业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角度出发,不会主动承担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成本和培训后与农民工签订长期用工合同而产生的成本,所以企业没有动力去组织或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教育机构和中介机构一般是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他们提供的培训都是有偿培训,高额的培训费用和较长培训周期产生的机会成本是农民工无能力承受。由以上几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也是不足的。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运作不规范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主要依托劳动就业、农业部门、职业教育机构来进行,社会力量开展的培训周期长、学费贵、机会成本高,农民工很难承受,培训的相关利益主体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有各自不同的认识,没有形成一致的观念。同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千差万别,主要原因是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以政策导向,并不是以市场原则运作,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农民工培训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以政府指标和财政拨款的数额来确定的,受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影响巨大,再加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没有形成统一的质量鉴定标准,许多都是以完成任务为导向,并不关心培训的质量问题,在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的压力下,即使是免费的培训,农民工都会三思而行,不会轻易参加。

三、创新湖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

(一)湖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市场化运作

市场主导型培训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但通过市场信息的共享、培训质量的监督、培训效果的验证,可以让农民工知道到底什么工种、时限、费用、内容、效果的培训机构对他们更有利,让他们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和各种要素的价格对比选择对他们最合适的培训。最重要的是要注重促进就业数量和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在培训的资质认定、招生模式、培训期限、培训质量鉴定、就业效果等环节中贯穿市场原则,政府要做的就是引导和规范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一个按市场规律办事、能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的农民工市场化培训体系,让市场充分发挥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引导、监督、反馈作用。

(二)实现湖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投入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有利于农民工个人、社会、企业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够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获得利益的机构和个人都应该分摊一部分成本。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筹集应该体现谁获利、谁承担的原则,实施多元化的筹集方式。在促进就业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构建政府、农民工本人、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共同出资的体制机制,这样既能减轻农民工残疾职业技能培训的负担,又可以做到相对公平和可行。

(三)形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市场化导向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要以促进就业质量提升为导向,为了提升培训质量,要按照市场化绩效评价原则,把培训过程与绩效评价分离,让第三方机构对各培训机构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规模、质量,培训后就业的质量提升、就业稳定性、收入变化等指标向社会公布,让农民工传递真是的培训质量信息。政府要做好培训机构资质认定、规范管理和适当的政策、资金支持。

(四)做好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配套工作

从调查数据看,农民工文化水平越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越高,特别是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呈跨越式提升,这说明提升农民工基础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农村生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道职业高中、中专甚至大专及其以上院校学习,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市民化做好基础保障。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用工制度,目前城镇为了提升就业率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具有城镇户籍的员工,对城镇失业或无业人员的培训、就业支持也大于农村人员,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的就业歧视,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晓军.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模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

[2]奇爱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03

[3]扬近.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9

[4]孙进,孙宁.中国就业――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0

[5]赵鹏程.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研究――基于四川农村的调查[M].人民出版社,2010.06

[6]张力跃.受教育者视界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困境与破解[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04

[7]黄育云等.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

[8]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基于英县的个案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06

[9]徐舒.技术进步、教育收益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10(09)

[10]曾阅林,李健,罗诗文.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路径研究――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2013.05

基金项目:

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南农民工的教育需求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5CCR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篇9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农业经济

1影响因素

研究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基本发展情况发现,内蒙古特色经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特殊的农业经济建设环境。从社会发展情况看,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适当的改造,当地政府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并且在政策支农和政策惠农方面做出了适当的努力。同时,在国家的带领下,内蒙古地区加快了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步伐,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促使高新技术在农业经济建设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综合生产力明显提升,多功能性农业经济建设体系成为农业经济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此外,在内蒙古地区全面推进特色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高度重视质量安全和制度创新,并且对地区特色农业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力求能够充分彰显出特色区位优势,为特色农业经济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这些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为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特色经济建设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内蒙古地区探索特色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消极影响因素,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相对较为明显,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探索中面临着来自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双重压力,农业经营体制受到一定的限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够完善,无法实现集约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利用效率偏低,再加上水资源短缺和难以实现优化利用等问题的限制,导致当前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建设发展效果并不理想,还需要针对特色农业经济建设进行深入的探究。

2构建特色农业经济的优势

内蒙古地区在构建特色农业经济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主要从自然优势和社会优势方面得到适当的体现。首先从自然优势方面看,内蒙古地区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具有适宜农业发展的气候环境,能够为特色农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草场面积8666.7万hm2,并且其中可利用土地面积占比相对较高,为6818.0万hm2,土地类型也多种多样,如高原、平原、丘陵和山地等,能够支撑多种不同模式的农业经济建设。内蒙古地区地处中温带,具有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能够为地区特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从社会区位优势角度进行分析,内蒙古地区当前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因此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工业不发达的情况下,环境污染也相对较少,能够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研究发现,现阶段内蒙古地区在开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农药、化肥等使用率都偏低,环境污染程度小,并且在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当地形成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较低,能够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提供相应的劳动力保障,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整体建设和发展水平。

3发展模式

内蒙古地区农业特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在对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下面对4种不同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力求能够为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1精品农业发展模式

精品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色是将特色农业经济打造成为全新的系统化产业工程,并且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市场农业高效优质生产,力求能够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结合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实际情况,能够看出蒙牛、鄂尔多斯、草原兴发和鹿王等多个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形成就是精品模式作用下的结果,能在创造我国北方绿色食品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

3.2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也是特色农业方面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内蒙古地区探索特色农业模式的过程中,立足于各盟市旗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对国内外市场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开发农产品的全新规模化农业发展模式。借助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能够促进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农业建设功能得到全面开发的基础上,农业产业链也会得到适当延长,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系统分析当前内蒙古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现可以将高效农业体系的构建集中在肉蛋奶、葡萄和苹果等农产品产业化领域,进而打造名牌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3.3科技农业发展模式

科技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色是借助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广泛应用,尝试打造高效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开发多样化的农业功能,并积极推进农业制度改革,对农产品生产模式进行全面优化创新,争取在推动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准农业和有机农业等生产模式的开发,在充分利用内蒙古地区特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经济建设取得理想的发展成效。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可以加强内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陕西秦岭地区的联系,打造中蒙药和生物工程技术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确保在先进技术的支持和引领下,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发展成果。

3.4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在我国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基础上,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也成为内蒙古地区在打造特色农业经济过程中的主要选择,在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当地政府部门不仅要致力于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并且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争取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市场提供高质量、无公害的农产品[2]。现阶段,在农业无公害种植和养殖方面,内蒙古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借助绿色农业生产模式的构建,在市场上形成了特色优势,对农产品的合理化销售产生了相应的积极影响。

4发展措施

在对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建设发展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加快特色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进程,还应该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优化措施的探索,有效促进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在新时期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4.1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规范性

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是理论研究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并且也是需要反复实践验证的问题,因此要想促进各项特色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措施的落实,就应该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在建设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规范化发展[3]。只有发挥政府组织领导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等作用,才能够促使内蒙古地区各个盟市旗县都能参与到特色农业经济建设和开发活动中,推动内蒙古地区全面探索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发展道路。同时,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还能够对各地区农业建设发展资源优势等进行科学的评价,进而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督促各盟市旗县在经济建设方面付诸实践,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特色农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争取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4.2引入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在特色农业经济建设方面的广泛应用,是改善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建设现状,促进整体经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内蒙古地区探索特色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为依托,着眼于内涵式发展,不断尝试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开发实践中,确保能够优化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实现农业生产与销售的整合,进而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增强特色农业经济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管理模式的系统优化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在全面推进科技研发并引入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建设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技术支持,从而在新时期取得理想发展成效[4]。

4.3优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

服务体系的构建在特色农业经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在结合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产品开发实际情况,对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创新的基础上,要从多角度为特色农业生产模式的构建创造条件,进而加快特色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一方面,可以积极探索高效率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对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进行完善,探索电子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体系,实现对农产品销售的有效拓展。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培育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并借助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构建,对农业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争取能够打造三位一体的联合服务模式,实现对特色农业生产资源的整合应用。

4.4扶持经济主体,发挥带动作用

经济主体的带动作用对内蒙古地区特色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有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情况下,可以加强对经济主体的扶持,争取能够借助龙头企业的力量带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优化内蒙古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在对产业关联度进行强化的基础上,争取能够逐步实现一体化经营发展的目标[5]。同时,也应该借助扶持经济主体,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经营模式的构建,为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做出正确的引导。

篇10

1.1农业经济制度管理不完善

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依赖于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廉洁的政府可以促进干群关系的良好发展,高效的政府管理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经济当前在政府管理方面还非常不足,农业经济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基础比较薄弱,需要政府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但农业管理部门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不作为和无作为现象较为严重,农业设施年久失修、功能缺失,有的农业地区洪涝灾害频发,面对这一系列的发展情况,我国农业经济迫切地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政府的政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这才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之道。

1.2农业投入不足,科技发展落后

我国的农业多元化投入中,政府投入比重大,但其只管投资,很少问津回报率,经营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造成许多开发项目只见投入不见收益。农业的发展方式比较传统,还存在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现象,将重点放在农业产值的提高上,忽视了农业产品的生产质量问题及经济效益的健康增长。此外,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我国农业中水资源的利用状况,水资源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应用于农业灌溉,但由于人们观念意识及科技技术水平的落后,传统的漫灌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引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当前我国每年大约有5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研发成功,但得到实际推广使用的却只有总数的25%左右,多数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阻碍了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2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2.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任务,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改造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首先需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增加政府的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种植者的现代化认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农业经济中的发展,将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农业种植中去,比如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有效改善了传统灌溉方式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提高了农业水源的利用率,节约农业开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通过加强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发展对环保有利的绿色农业,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建设农产品的市场发展体制

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与交易,农业市场主要有农贸市场、期货市场等几种运行模式,其在运行方式、规模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因此,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农产品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中力量发展农贸市场,促进农产品的流通,活跃经济状态。另外,还应加强城乡结合处农业市场的建设,对农业市场的发展形式进行科学化、有步骤的规划。为了配合农业市场经济形式的发展,政府也应对个体经营农户提供积极的支持,加快对传统农产品供销模式的改革,建设一个成熟的市场发展机制,不断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化发展。

3结语

篇11

关键词:新形势;发展;农业经济;方案设计;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7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现代化农业的经济运行来说就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了。本文将着眼于新形势下该如何发展农业经济这个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实行相应的措施来找到解决该问题,以此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关于农业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分析

1.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就属于我国农业经济的根基较为薄弱了。当下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跟不上节奏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绝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都超过了使用期限,并且不能够适应天气季节的变化所带来的恶性影响,很多农业基础设备都已经出现了配套不齐,年久失修,功能衰退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抗灾能力衰退,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另一大问题是过时的农业生产方式。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类似于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不足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大多数农业生产方式还传承着劳动力无限供给式这种极为传统的经济模式,乡镇企业通常对农村生产较为原始的工业制品,这导致了低下的生产效率和薄弱的市场竞争力。

1.3农业资源态势不佳

与此同时,农业资源态势不佳也是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落后的又一大问题。我国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沿袭着传统模式走着粗放型增长的道路,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但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日益增长,使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我们必须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对于新形势下来发展农业经济来说,根源还是要让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以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石,为了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农业经济基础得到改善,就必须对当前的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变革,不断改进农业科研的体系,激励公司把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创办起来,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另外还得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技术创新投资环境,让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得到开发,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速度,推行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的项目,这样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2.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让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彻底转变,这对农业经济发展来说非常必要。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把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是目前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想要让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得到更好的转变,必须做好以下四点:农业发展目标要从单一化变成多元化,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续航;向集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方向转变,着眼于建设农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向农业发展多功能转变,加速农业发展的进程;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使农业经济的品质更优,更安全环保。我们要使农村生产力和现代化农业得到繁荣,切实增加农业经济收入,这样才能达成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的宗旨。要对症下药,对问题的症结实行适当措施,加快发展粮食综合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使农业增长方式完成改革。我们应用现代化的观念和物质条件以及技术促进农业发展,让农业生产机械化成为现实,改进以人为主的农业方式。

2.3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

我们只有完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农业资源充足起来不再紧缺,才能够实现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只有把自己所有的资源优势充分的加以利用,以有限的农业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以及满足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的需要,让我国摒弃资源消耗型的缺陷,从而发展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性社会,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受到的限制更少,才能让农业资源紧缺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3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业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并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够得到解决的,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其突出的新的特征,我们只有完善农业经济基础的建设问题、让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完成彻底变更、解决农业资源稀缺问题、不断更新农业经济的技术,才能够使得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799-801.

[2]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J].求实,2009(02):169-171.

篇12

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较快,但其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问题不容忽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受到广泛的关注,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阐述:我们对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导致很多农民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对其缺乏正确的理解,国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农业生产中只重视经济利益,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不利于农业发展中可持续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近几年,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以此来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某些条款并没有明确的对个别行为进行表述,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也就无法在农业发展中贯彻落实,难以有效的对农业发展中的负面行为进行真正有效的治理,不能满足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在农村中没有对这一系列的技术与设备进行有效运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无法落实到实际农业生产之中。由于农村的实际状况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农民是实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关键因素,但其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对农业市场的动态发展及时掌握。由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与市场的动态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后果不了解,导致其对农产品的选择缺乏正确判断性,不利于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政府方面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我国财政政策制度的构建存在不合理之处,尤其是对生态管理与资源保护方面的财政补贴一般,无法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时提供保障,由于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我国的税收制度也存在不足之处,对农民应该实施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引导循环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自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其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泛,需要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农业经济体系应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从农民、生态农业园区以及区域循环农业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构建。首先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市场发展状况,了解生态保护的知识,不仅要重视产品的质量,还应该对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严格控制,以此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有限的资源合理规划与利用,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过程还应该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园区,达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其中应该包含林业、牧业、渔业等等,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拓展,同时,还应该将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最后应该对政府的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从国家政策到法律法规方面来支持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培养百姓的绿色农业意识,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减免税收等方面来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保障。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技术层面与制度层面的规划。所谓技术层面简单的说就是在循环农业经济中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也是保障农业发展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要求,将完善的管理理念与生态保护技术与农业经济体制有效结合,为我国农业的转型奠定基础。制度层面主要有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其次,对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调节功能充分利用,以此来调动农业相关产业的积极性,使其在生产的过程中建立排污机构,以此来达到保护生态平衡的效果;再次,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最后就是鼓励公民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过程中来,从道德的角度来规范自身行为,推动农业的长期发展。

3结语

篇13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要想使我国农业经济在世界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屹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发展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生产模式是必要的任务目标。

2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方式的严重落后、农业资源分配的不平均和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等方面。

2.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老化落后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基础薄弱的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世界先进农业技术水平还落后许多。一大部分的基础设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基础建设上,这些设施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技术落后、配套不全等问题。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甚至阻碍了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1]。

2.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新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还保留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技术含量总体较低。所属的乡镇企业也一般是面向农村的初级产品,生产数量有限,生产效率极低无法达到规模化标准化的市场经济模式,市场竞争力极低[2]。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的脚步。

2.3农业资源态势不佳,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平原山地分布不均,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造成了农业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出现。还由于我国农业经济一直走“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致使了农业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增大,农业资源紧缺。传统农业还存在着高投入低收益的问题,这样不但浪费人力和物力,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势头。因此,发展现代农业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才能够解决资源分配不均、土地资源运用不合理的问题。

2.4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资金技术短缺

农业发展中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资金的投入不足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无法保证农业的稳步持续发展[3]。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稳固而有效的农业发展机制,各级部门对农业的发展还认识不足,资金的投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严重制约了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形势下解决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3.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关键,在农村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建设的基础环节。还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的鼓励,还要倡导企业投入到农业经济建设中来,建立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农民的交流合作,从而加大农业生产产量,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创新与投资环境的改造,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鼓励对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并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新形势的背景下,农业发展也应与时俱进。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过程中把握好中心环节避免出现错误,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首先,要注意农业要注重多元化的发展,以此来增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农业经济发展要使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相统一,从而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再次,农业发展功能的转变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更加完善。最后,农业经济模式要向生态模式靠拢,创造出更加优质、健康、有效的新农业经济。

3.3改善农业资源紧张态势

现代社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而可持续发展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发展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也包括解决农业资源紧张的问题[4]。要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合理进行划分。用有限的资源支撑更多的人口压力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使农业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从而解决农业资源短缺的现状。

3.4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农业发展也需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在新形势下发展农业,就要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体制。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把惠农、利农政策落实到实处。以江西省德兴市农业局经管站为例,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将百姓的利益落实到实处,及时反映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并积极解决。还积极落实惠农政策探索农业救助制度,为百姓解决难题。由此可见,国家应加财政支持以减小农业发展风险;完善救助制度以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让百姓积极的参与到农业经济发展中来,以保障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

4结束语

篇14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有效途径

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摒弃传统农业产销模式,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但在转型过程中既存在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现代流通和经营方式,运用互联网+农业培育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组织,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引导帮助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济队伍,形成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使现代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难于达到农业生产的需要水平。部分农村地区尚存在“木犁牛耕”现象,机械化大生产还没有得到普及,许多老旧的机器,部分农业生产工具年久失修,功能衰退等。水利设施的不健全,导致许多农民依旧“靠天吃饭”,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应对措施普遍达不到应急标准,导致了农业抗灾能力衰退,这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无法顺利开展的不利因素,无法在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不足等问题已被突显现出来。第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低,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偏低的直接因素,也是导致农业发展迟缓的关键因素,致使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发展无法顺利进行,无法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第二,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农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意识。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链,农业的生产无法和市场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等多方面进行有效联结,市场竞争力较低。

(三)农业资源态势不佳。我国是资源储备大国,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大国,我国的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这是造成农业发展陷入“瓶颈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农业生产依旧沿袭着传统模式,采用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资源的产出增长率与资源的实际消耗形成严重的反差,导致了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日益增长,使环境日益恶化,这也是导致农业生产中,环境遭到大面积破坏的直接诱因。

(四)农业投入资金技术短缺。资金的供给不足是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阻碍的重要原因,农业的生产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投入,但在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农业资金技术含量低等原因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就当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对稳定型农业投入的相关机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各级相关部门在对农业经济基础的投入上并没有做到严谨,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且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r村经济发展以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石。首先,要从农村地区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的配备工作,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机器和设备,积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定期维修和养护工作。其次,加强农业体制改革,应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转化,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产量和质量。再次,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积极倡导当地企业投入到农业经济建设之中,引导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引导农村建立微型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既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又能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促进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

(二)全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重要支撑。政府应对农民应加强力度宣传、推广、使用机械化生产方式,加大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和使用,以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高效、快捷的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机械化生产速度快、时间短、投入少、产量高,积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机械化生产速度快、时间短、投入少、产量高。

(三)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调整农业结构,改善高投入、粗放式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应向多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名特优产品与绿色食品。因此,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把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是目前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四点:第一,注重农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农业发展目标要从单一化变成多元化,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续航,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其能朝着多种经济增长方向发展:第二,向集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方向转变,着眼于建设农产品的质量与档次。要积极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取得良好的统一,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三,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使农业经济的品质更优,更安全环保。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功能,促进其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果,形成更加健康、优质、具有竞争力的新农业经济。 第四,向农业发展多功能转变,加速农业发展的进程。我们要使农村生产力和现代化农业得到繁荣,切实增加农业经济收入,这样才能达成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的宗旨。

(四)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发展策略,首先,要充分应用现有的各项农业资源,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其次,要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性的划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促进农业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充分的应用,再次,要将农业资源进行调配发展,使其朝着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缓解当前农业资源紧缺的社会现实。们只有把自己所有的资源优势充分的加以利用,要将资源的可持续应用作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针对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进行有效改善。

(五)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和技术和投入力度。首先,要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体制,有效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各项惠农和利农政策有效实施:其次,要积极开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再次,积极开展多方筹资工作,促进农业生产过程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资金主要是用于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最后,针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各项资金和技术投入工作,需要采用相应的监督工作,保证其能够落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健鸿.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农技服务,201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