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技术资源范文

农业技术资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技术资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技术资源

篇1

关键词 农业资源;技术创新;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426 [KG*2]文献标识码 A [KG*2]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2-0124-06

农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农业科技的进步实质上就是人类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能力的提升,其关键在于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大量涌现。本文将农业资源系统理论与农业技术创新学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重点阐述基于科技价值链的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三环模式及链接机制。

1 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类型

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生物资源、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等。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实质上就是以提高各类农业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如提高土地利用率、光能利用率、肥料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劳动力利用率等,农作物品种改良、新种植制度、新栽培技术、新农药、新化肥、新农机及农业工程等,无一不是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作为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是各类农业技术研发的核心目标。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从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实际看,并非其技术创新必有经济效益,有许多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属于公益性农业技术创新,无法进行商业化,也无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也不可能从市场上获得高于机会成本的利润,但这类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往往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或生态效益,给人类带来新的社会福利。

另一类可营利的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称为经营性农业技术创新。大多数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属于公益性农业技术创新,多以社会效益为主,经营性农业技术创新只是其中一部分。据对科技部国家科技成果网分类数据库公布的我国科技成果统计数据分析,1996年-2006年6月,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占我国19248项农业科技登记成果的23.74%,占我国17 496项农业应用成果的25.69%,占我国7 779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28.76%,在这三类成果中,经营性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平均占25.39%。总起来看,经营性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占农业科技成果总量的1/4,但这些农业科技产业化技术仅有一小部分可能被企业采纳并转化成功。而公益性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在农业各类技术领域都占大多数。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也与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特性有关。一般而言,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具有一般技术创新共有的特性,如系统性、非线性、动态性、外部性及风险性等,也有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固有的特性,如外部性强、风险性高、周期性长、独占性差、带动性广、扩散性强等[1]。

在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方面,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和积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超级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产生了大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技术创新水平相差15年左右,在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相差更远,约落后30年左右。例如,“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而发达国家为70%-80%。作物良种利用覆盖率,发达国家达100%,我国为80%-90%。化肥有效利用率,发达国家为50%-60%以上,我国为30%左右。灌溉水利用率,发达国家为70%-80%以上,我国为30%-40%。发达国家已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而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在机具、装备及质量技术水平方面,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我国的机耕利用率为55.3%,机播率为19%,机收率为10.5%[2]。

黄钢等: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三环模式及链接特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2期如何从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看,充分发挥好多元化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作用,更加快速高效和资源节约地提高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资源利用效率?如何以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管理理论为基础,正确认识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从创新理念到大规模产业化的规律,这对于提高我国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基于科技价值链的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三环模式首先,应明确科技价值链的概念与内涵,进而阐述基于科技价值链的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三环模式及其链接机制。

2.1 科技价值链的概念与内涵

科技价值链(Science―Technology Value Chain)是指从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开发的全过程中,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创新主体链接起来的、使科技开发价值不断增值的创新链条集合体[3]。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是指从农业技术创新源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的全过程中,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创新主体链接起来的,使其科技开发价值不断增值的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链条集合体。这一创新链条集合体包括从创新来源、原创构想、技术设计、实验原型、技术孵化、技术商品、标准品种技术到新品种市场开发等8类功能节点,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投资者、政府、中介机构、推广机构等若干创新主体都是其价值链中的网络组织成员,它们在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构建中分别承担着不同功能节点的创新功能。以农作物种子作为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表1剖析了种子技术创新价值链的功能节点及结构特征。

2.2 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三环模式

技术生命有机体在其系统发育成长过程中,有三个阶段与技术创新有紧密关联,形成了由相关功能节点按技术创新的生长逻辑链接而成的三个关键创新环,即研发创新环、孵化创新环和市场创新环,它们分别对应于技术创新的孕育期、婴儿期和成长期,这一模式称为基于科技价值链的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三环模式,简称“三环模式”。图1描述的基于科技价值链的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单链型三环模式,是最基本的经过抽象后的模式,实际情况远比这一模式复杂得多,存在着双链式、多链式和网链式等多种三环模式衍生子模式,共同构成了以三环模式为基本结构的复杂网络系统[4]。

创新环研究创新环孵化创新环市场创新环技术发育期技术孕育期技术婴儿期技术成长期技术创新

发育阶段研发创新阶段孵化创新阶段市场创新阶段功能节点构成S,O,D,EE,I,CC,P,M

2.3 研发创新环

研发创新环(R&DCycles)是三环模型中的第Ⅰ环,包括从创新来源(S)原创构想(O)技术设计(D)实验原型(E)四个功能节点以及由这四个功能节点构成的多重循环创新链环。

研发创新阶段的输入集即运筹决策子系统是创新来源S,输出集是实验原型E,从SODE的多重循环创新是运作子系统。运筹决策子系统的中心是研发创新子系统的“序参量”[5]。按照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目标,创新组织将大量丰富的来自市场需求和技术新进展的各种信息经过整合,以项目建议、创新方案等信息形式指向系统预期的技术创新目标。在创新目标指引下,经过对创新来源和原始构想的多次评估、筛选,再作出决策,将少数优

新来源S种子科技价值链的起始点,种子技术创新的基础: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创新、利用;育种和生物技术创新各类专利、专有技术及新品种权为标志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专业协会、投资及中介机构等品种原

创构想O从知识和技术向市场和应用转变的关键转折点:市场导向的育种目标创新;实现育种目标的方法创新;围绕目标的种质资源创新以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育种创新方案为标志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专业协会、投资及中介机构等品种技

术设计D育种创新方案的技术细化:资源、方法、技术、目标的整合;可操作方案的具体化以可操作的品种创新方案为标志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专业协会、投资及中介机构等品种实

验原型E育种创新方案的产品化:选育新品系、新组合;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农艺学试验;品种审定以形成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新品种权为标志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新品种实验体系品种技

术孵化I新品种产业化开发:育种家种子基本种子签证种子标准种子;新品种种子体系;多点生产试验与示范;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种子生产标准化和基地培训;小农户种子繁育计划与种子质量控制以成熟的产业化新品种、新技术为标志企业为主、研究机构、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协会品种技

术商品C将成熟的新品种在商业化中推广应用:种子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管理;种子加工、贮藏、物流;质量控制:签证、检验;营销网络建设与销售;高产示范与售后技术服务以新品种市场占用率逐步提高为标志企业为主,研究机构、经销商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协会标准品

种技术P品种生产、繁育制种、高产栽培及加工技术,质量控制等技术标准化各类新品种技术标准企业为主,研究机构、经销商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协会品种市

场开发M系列新产品在市场中大规模应用:种子大面积生产标准化;质量控制;加工、贮藏、物流;市场开发与营销拓展;广告宣传与高产示范;售后技术服务品种创新收益超过投资,占有率大幅度提高,形成知名品牌企业为主,经销商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协会

选项目进入“技术设计――实验试错――反馈修正”的反复循环,依据技术原理,按照实施的规则、程序,实现客体状态的物质、信息、能量转换。最终达到输出符合技术创新目标的实验原型E。实质上,这一过程是按创新组织制定的技术创新定向目标而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技术创新过程,也是实现优化技术的人工定向选择和创新管理的过程。研发创新阶段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

(1)构建丰富的创新源是基础:从技术进化论的角度讲,优化的技术是从大群体中筛选出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定向选择。丰富的创新源就是供决策者评估筛选的创新样本群体,创新源越丰富,变异群体越大,筛选出优化技术实验原型的机率越高。丰富的创新源是研究创新阶段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关键。

(2)重视鼓励不同的技术路径:不同的创新团队往往有不同创新思路,因而创新组织在选择众多的创新项目时,要重视选择具有不同技术路径的创新方案,在不同技术路径背后包含着不同的核心技术思想。

(3)要保持适度的选择压力:在研发创新初期,选择压力要小,要让各种不同的创新思路都有发展的机会,到了技术设计阶段,要逐步加大选择压力,加强多因素、多功能、多指标测试。

在品种技术创新中,种质资源是最重要的创新源。作物育种的重大突破、优良新品种的选育,无不源于优质品种资源和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及人类生存安全问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工作。因而,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都拔付巨款用于种质资源研究。许多国家设有国家种质资源专门研究机构。

2.4 孵化创新环

孵化创新环(Incubation Cycles)是三环模型中的第Ⅱ环,包括实验原型E技术孵化I技术商品C三个功能节点以及由这三个功能节点构成的多重循环创新链环。

这一阶段的输入集是实验原型E,运作子系统通过以工艺流程创新为主的EIC的链环式多重循环,优选出主流设计,再围绕主流设计完善规模化工业生产工艺。输出集是基本定型的创新产品C。这一阶段。实质上是优选主流设计、优选创新工艺的人工定向选择和创新管理的子过程。这一阶段的“序参量”仍然是技术创新定向的目标[6]。

孵化创新阶段,可以形成大量的专利、专有技术和品种权等知识产权。这一阶段,也是技术转让的重要时机,是进入技术交易和合作开发的重要阶段。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中出现了许多从事研发孵化的专业化公司,也有许多专门进行技术孵化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7]。孵化创新阶段,技术孵化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主要是需要用于中试和小批量生产的通用型设施设备、各种测试仪器设备,这部分设备投资大大高于研发创新阶段。目前我国大学、科研院所技术孵化平台建设较差,而应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在技术孵化平台建设的投资有限。这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制约瓶颈因素之一。

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体,其根本的特点是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过程交织在一起。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在技术孵化环节必须对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成果适用性进行广泛全面的测试,确定适宜新品种性技术的相关条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选择适当的栽培技术,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这样才可能为后续的大规模生产提供详细规范的执行依据,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产品质量风险。

2.5 市场创新环

市场创新环(Market Innovation Cycles)是三环模型中的第Ⅲ环,包括技术商品C标准产品P市场开发M三个功能节点以及三个功能节点构成的多重循环创新链环。市场创新环的创新能力是CPM功能节点创新链接组合的函数。

这一阶段的输入集是经过优化的创新技术产品C(包含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CPM运作子系统主要是以技术标准化为核心,输出集则是定型的、标准化的创新产品M。这一过程起支配作用的“序参量”是经过市场测试的技术创新的定向目标。市场创新阶段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特点是:

(1)以产品标准化为核心进行渐进性技术创新。产品和工艺创新的频率大幅度下降,技术创新的重点是围绕产品标准化,降低生产成本、稳定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涉及新产品技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等。

(2)市场测试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目标就是要通过创新产品从市场上获取创新收益,因而市场顾客的认同程度、购买欲望、满意度、反馈改进意见等都是重要的测试指标。

(3)创新风险增大。因为这一阶段要加大规模化生产的专用设施设备投资,原材料购买和生产、经营周转金要大幅度提高,如果在市场营销方面或质量管理方面出现大的损失,企业很难收回全部创新投入,因而也就达不到进入市场开发功能节点的度量指标。

这一阶段,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前提下,创新产品标准化成为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在国际农产品竞争中,发达国家就利用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包装与标签规范、商品检疫制度和绿色环保要求等措施设置了重重技术壁垒,使我国大批农产品价格竞争优势难以发挥作用。我国目前尚有80%的农产品标准未与国际标准接轨。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缺乏先进性、原始化、配套性、实用性等。如欧盟对进口茶叶农药残留量限量达56项,德国56项,英国13项,日本64项。而我国迄今只规定了两项指标(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量),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茶叶出口[8]。

2.6 技术特征值

通过对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三环模式技术特征值变化的分析,发现其主要技术创新参数呈现连续性变化的趋势,对不同创新阶段的技术系统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表2分析了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三个关键创新环20项技术创新相关参数的变化趋势。

从研发创新环到市场创新环,创新投入、创新风险、技术价值、技术可保护性、市场化程度、顾客满意度、生产投[CM)]

表2 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三环模式特征值的变化趋势

Tab.2 Trends of the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s

in the three cycle model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技术特性

Characteristics研发创新环

R&D cycle孵化创新环

Incubation cycle市场创新环

Market innovation

cycle创新频率高低创新投入低高创新风险低高创新淘汰高低技术价值低高期权价值高低投资回报高低竞争能力弱强技术保护低高技术稳定弱强技术新颖强中技术标准低高商业开发低高顾客满意低高生产成本高低生产投资低高盈利特性低高内部协同弱强环境和谐低高组织控制弱强资、盈利性及环境和谐性等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而创新频率、淘汰率、技术期权价值、技术投资回报、单位生产成本等则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概括起来讲,有三个方面的变化特征:(1)创新投入逐步增大;(2)技术价值持续增值;(3)创新管理逐步强化。

3 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系统链接特性

在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过程中,由各功能节点组配链接成链接单元,再由链接单元链接成关键创新环,进而构成三环模式链条集合体系统网络,这一“点元环链网”的逐级链接构建科技价值链创新系统的过程,表现出定向有序性、无限多样性、互利共生性和价值递增性等创新价值链接的规律性特性。

3.1 定向有序性

系统链接的定向有序性包含三层意义。其一,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的系统链接是以技术创新目标为指向的。从技术创新源S到大规模技术市场化M的全过程中,企业始终以其技术创新目标为指向,分阶段实现从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的定向链接,称之为面向市场的正向链接。

其二,系统链接是有序的。在技术创新源S到大规模创新技术产业化M的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三环模式中,从科技价值链上一功能节点只能与其相邻的下位功能节点链接才是技术创新的正确有效、合乎技术创新发展规律的链接,除此而外的各种跨越中间过程的正向链接属于错误链接之列。

其三,顺序链接单元具有不可替代性。由于系统链接必须是定向有序的,因而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三环模式中各种顺序链接单元都有其特定的创新功能,其在三环模式中的地位和创新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3.2 无限多样性

系统链接的无限多样性,是指在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三环模式中,可以产生无限多样的技术创新链接组合和链接方式。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同一核心技术可以衍生出无限多样的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产品。在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三环模式中,在技术创新源S到大规模创新技术市场化M过程中,任何市场化的创新产品都是由8个功能节点的创新集合体,即:

Ω=(X1,X2,X3,X4,X5,X6,X7,X8;∑;T) (1)

Ω为技术集合体,Xi=代表功能节点,(I=1,2……8),∑代表环境影响,T:代表时间

S与M之间有六个中间功能节点,每一个功能节点都可以有N种次生变化,若六个中间功能节点都产生n种次生变化,则源于同一核心技术从原创构想O到产品标准化P的六个功能节点,可能产生N6种类型的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组合。

第二,技术基因重组的无限多样性。技术杂交、基因重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是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若源于两个核心技术系统之间进行杂交、重组、交叉、融合,按指数定律,则可能产生N6•N6=N6+6=N12。若有M多种技术交叉融合,则可能产生N6M种技术组合,有:N=(1,2……∞),M=(1,2……∞),则N6M∞。

第三,技术集合系统的多样性。按迈克尔•波特的论述,技术遍布企业价值链之中,企业是各种技术的集合体[9]。这一点启迪我们,每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技术集合系统,其技术创新能力都不同,同一技术创新组合与不同的企业结合,必然产生不同甚至相差很远的创新效果。这进一步增加了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系统链接的无限多样性。

3.3 互利共生性

在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实践中,基于科技价值链三环模式的技术创新全过程可以由一个科技和经济实力强大的企业全程做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三环模式的技术创新往往是由以某一旗舰企业为核心,经过大学、科研院所和多个企业组成的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系统网络来完成的。由于多种内部和外部驱动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多个企业、科研机构、大学链接成由多种科技价值链构成的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网络系统,合作创新成为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创新系统生成、构建、运行、维护、更新、发展的重要机制,处于同一科技价值链链条上或在同一科技价值链价值网络体系中的各成员组织成为了合作链条上的组织节点,形成了组织成员之间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关系由于能达到所有参与组织成员互利共赢的效果,必然成为像科技价值链这种网络化成员组织合作创新的主要形式。协作利益和分配机制是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系统的基础。

3.4 价值递增性

从技术创新源到大规模成果市场化的过程,也就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系统各功能节点的逐级链接,实现价值升值的过程。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价值,对于创新者来说是创新收益;对于主持或参与创新的企业来说,是企业的价值增长和利润的增长;对创新产品的用户来说,是顾客愿意为创新产品支付的价格。因此,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价值应该是技术价值、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统一。如果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最终通过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三个阶段8个功能节点,实现了科技价值链的系统创新,则必然为企业、顾客和创新者带来创新收益。反之,若未能通过,则其或胎死腹中,或半途夭折,或进入技术休眠期,或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最终未能完成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价值链的系统创新。

终上所述,基于科技价值链的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三环模式为加强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和提高其转化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系统管理理论依据。一是强调了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阶段性,任何试图绕过农业资源型技术发育阶段的人为作法都是违反技术发育成长规律的。二是强调了技术创新源在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全过程中的核心基础作用。技术创新源是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的基础,没有“创新源”,就不会有“创新流”。三是强调了加强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转化系统管理的重要性。其最大特点,就是把从技术创新源到大规模技术市场化开发的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转化全过程视为多元化创新主体以利益为纽带链接而成的多元组织节点链条集合体,通过科技价值链条上中下游所有组织节点的紧密合作,加强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协同创新效率,从而达到农业资源型科技价值链系统中的所有组织节点技术创新运作效率最优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erard H G. Exploiting Cycle Time in Technology Management[M].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1993.

[2]Reardon T, Codron J M, Busch L, et al. Global Change in Agrifood Grades and Standards: Agribusiness Strategic Respon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3):421-435.

[3]黄钢, 徐玖平.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Huang Gang, Xu Jiuping. Theories of Systematic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Value Chain[M]. Beijing:China P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2007]

[4]黄钢,徐玖平,李颖.科技价值链与创新主体链接模式[J].中国软科学, 2006,(6):67-75.[Huang Gang, Xu Jiuping, Li Ying, The Study on ScienceTechnology Value Chains and the Linking Models among Multiple Innovation Subjects[J]. China Soft Science, 2006, (6):67-75]

[5]Arora A, Fosfuri A, Gambardella A. Markets for Technology: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Strategy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1.

[6]Jolly V K. Getting From Mind to the Marke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ew Technology[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7]Hoppe H. Secondmover Advantages in the Strategic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y under Uncertain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0, 18(5): 315-338.

[8]Reardon T, Barrett C B. Agroindustri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 Overview of Issues,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0, 23 (3): 195-205.

[9]Gereffi G, Humphrey J, 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5, 12(1):78-104.ThreeCycle Model and ChainLinkag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HUANGGang LIYing WANGHong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篇2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质化;工业原料化

中图分类号 F303.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2-0112-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23

农业废弃物也称为农业垃圾,是指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非产品产出, 具有数量大品种多形态各异、可储存再生利用、污染环境等特性,主要包括植物性纤维性废 弃物(农作物秸秆、谷壳、果壳及甘蔗渣等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和动物性废弃物(畜禽粪便 、冲洗水、人粪尿)。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废弃物产出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 放入畜禽粪便量26亿t,农作物秸秆7亿t,蔬菜废弃物1.0亿t,乡镇生活垃圾和人粪便25亿t ,肉类加工厂和农作物加工场废弃物1.5亿t,林业废弃物(不包括薪炭柴)0.5亿t,其 它类有机废弃物约有0.5亿t,折合7亿t的标准煤[1,2]。从资源经济学上讲 ,它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农业资源,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将其加工转化不仅对合理利用农业生 产和生活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能源日益枯 竭的今天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与研究得到较大的发 展,其资源化利用日益多样,从总体来看,国内外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主要分为肥料化 、饲料化、能源化、基质化及工业原料化等几个方向。

1 肥料化

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是一种非常传统的用方式,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直接利用是一 种最直接最省事的方法,在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缓慢分解,释放出其中的矿物质养分, 供作物吸收利用,分解成的有机质、腐殖质为土壤中微生物及其他生物提供食物,从而一定 程度上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地力、增进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但自然分解速度较 慢,尤其是秸秆类废弃物腐熟慢,发酵过程中有可能损害作物根部[3]。

间接利用是指废弃物通过堆沤腐解(堆肥)、烧灰、过腹、菇渣、沼渣、或生产有机生物复 合肥等方式还田。堆沤腐解还田是数千年来农民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堆沤腐解 具有占用的空间大,处理时间较长等缺点[4],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利用催 腐剂、速腐剂、酵素菌等经机械翻抛,高温堆腐、生物发酵等过程能够将其高值转化为优质 的有机肥,具有流水线生成作业、周期短、产量高、无环境污染、肥效高、宜运输等优点; 烧灰还田主要指秸秆通过作为燃料、田间直接焚烧的方式,由于田间直接焚烧损失肥力、污 染空气、浪费能源、影响交通等缺点[5],现政府已出台相关禁止焚烧的法律法规 ;过腹还田具有悠久历史,是一种效益很高的方式,是适当处理的废弃物经饲喂后变为粪肥 还田,对保持与促进农牧业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有积极作用;菇渣还田是指培育食用菌 后,菇渣进行还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得;沼渣还田是指厌氧发酵后副产品沼液、沼 渣还田,其养分丰富、肥效缓速兼备,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良好选择;生产有机生物复合肥 是能够进行工业化制作、商品化流通、高效利用方式。

农业废弃物的饲料化主要包括植物纤维性废弃物饲料化和动物性废弃物饲料化。植物纤维性 废弃物主指秸秆类物质,秸秆中的木质素与糖结合在一起使得瘤胃中的微生物及酶很难分解 ,并且蛋白质低及其他必要营养缺乏,导致直接饲喂不能被动物高效吸收利用,需要对其进 一步的加工处理改进其营养价值、提高适口性和利用率[6]。归纳为:机械加工、 辐射、蒸汽等物理处理,NaOH、氨化、Ca(OH)2-尿素、氧化等化学处理,青贮、发酵、 酶解等生物学处理,还有就是多种方法复合处理。各种处理方法对于改进营养价值、提高利 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究竟采用何种方法好,应根据具体条件因地适宜的综合选择[7]。例如孙清等[8]采用黑曲霉、白地霉组合菌株对榨汁后的甜高粱茎秆渣及 发酵残渣进行发酵,所得蛋白饲料的粗蛋白含量由2.01%提高到21.43%,粗纤维由12.37%降 为2.34%;英国Aston大学的研究者从农作物秸秆中筛选出一种白腐菌属真菌,它能降解木质 素,但不能降解纤维素,用这种真菌发酵农作物秸秆 ,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秸秆的消化率 ,使农作物秸秆的消化率从9.63%提高到41.13%,效果极为明显。据粗略测算,如果我国秸秆 资源的40%用于发酵饲料,就会产生即相当于112亿t粮食的饲用价值。

而动物性废弃物饲料化主要指畜禽粪便中含有为消化的粗蛋白、消化蛋白、粗纤维、粗脂肪 和矿物质等,经过热喷、发酵、干燥等方法加工处理后掺入饲料中饲喂利用[9,10] ,该技术需要特别注意灭菌彻底消除饲料安全隐患。有试验表明利用米曲霉和白地霉接入 鲜鸡粪与麸皮等混合料中进行固态发酵,并在发酵过程中添加氮源制的饲料适口性较好,可 替代部分配合饲料,添加40%鸡粪饲料喂猪后,猪日增重比单喂配合饲料增加10.83%[11]。

3 能源化

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主要分为厌氧发酵及直燃热解两个方向。厌氧发酵分为制沼气和微 生物制氢技术;厌氧发酵制沼气技术是指农业废弃物经多种微生物厌氧降解成高品位的清洁 燃料―沼气(甲烷含量50%-70%)及副产品沼液和沼渣的过程。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蔬 菜瓜果的废弃物和畜禽粪便都是制沼气的好原料[12,13],并且混合废弃物共处理 比单独处理时生物气的产量有显著提高[14]。沼气除了可供日常生活(如烧饭、照 明、取暖)外,还可以进行大棚温室种菜、孵化雏鸡、增温养蚕、发电上网、车用燃气供应 等,副产品沼液沼渣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采用热电肥 联产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废物零排放[15]。据报道,截至2007年底,全国沼 气工程总数到达26871处[16],并且主要以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为原料工程居多[17,18]。而微生物制氢技术是指利用异养型的厌氧菌或固氮菌分解小分子的有机物 制氢 的过程,具有微生物比产氢速率高、 不受光照时间限制、可利用的有机物范围广、工艺简 单等优点,是农业废弃物利用非常具有潜力的方向[19],目前对其有较多的实验研 究[20-24],但该技术至今没有被广泛的利用,工程实例较少,只在哈尔滨有世界首 例发酵法生物制氢[25]。

直燃热解又分直燃和热解两方面。直燃作为一种传统获得热能的技术一直存在,例如使用秸 秆(其能源密度能达到13 376-15 466 kJ/kg[26])和草原地区牛马粪便直燃做饭 、取暖,但随着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部分正逐步由煤、燃气或电取代,目 前只有在贫困地区少量使用,在城市周围或比较富裕地区秸秆消耗为零[27]。而现 阶段直燃有表现为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供热与发电和有机垃圾混合燃烧发电,例如使用生物 质能成型燃料在工业锅炉和电厂中代替部分煤、天然气、燃料油等化石能源[28], 将收集的废旧农膜、城市垃圾直接放进焚烧炉里焚烧,产生的热能可以用于采暖或发电。农 业废弃物通过热解技术可以转化为清洁的气体燃料、热解油和固体热解焦等产品,富氢燃料 气体部分可以进入锅炉燃烧、进行城镇(或集中居住的较大乡村)的集中供热供气、供发电 机发电或者供燃料电池等;热解液体经过加工制备生物柴油、生物汽油或者生产酸、醇、酯 、醚等有机化工产品,对我国的原油资源短缺有所缓解;固体热解焦由于空隙发达、比表面 积较大可作为吸附材料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或者作为燃料供热解所需的热源。迄今为止,国 内外对与农业废弃物有关的生物质进行过多方面的加工研究。例如:唐兰等[29]对 生物质在高频耦合等离子体中的热解气化行为进行研究表明该技术能大幅度提高生物质气的 热值及产率;张振华等[30]对锯末、稻壳、纸屑、橱芥、塑料和橡胶6种固体废弃 物 热解表明除谷壳外液体产物收率都在50%左右,并且其中汽油和柴油馏分共达到60%以上,是 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粗成品;梁新等[31]通过对生物质热裂解制得热解油并进行热 解油的精制研究;德国进行固体废弃物热解的工业化示范[32]。

4 基质化

基质化是指利用经适当处理的农业废弃物作为农业生产(如栽培食用菌、花卉、蔬菜等,及 养殖高蛋白蝇蛆、蚯蚓等)的基质原料。作为基质,主要起支持、固定植株,并为植物根系 提供稳定协调的水、气、肥环境的作用,应达到有适宜理化性质,易分解的有机物大部分分 解,施入土壤后不产生氮的生物固定,通过降解除去酚类等有害物质,消灭病原菌、病虫卵 和杂草种子等标准[33];其关键在于原料的选取及配比,和原料的前处理。玉米秸 、稻草、油菜秸、麦秸等农作物秸秆,稻壳、花生壳、麦壳等农产品的副产物,木材的锯末 、树皮等,甘蔗渣、蘑菇渣、酒渣等二次利用的废弃有机物,鸡粪、牛粪、猪粪等养殖 废弃物都可以作为基质原料[34]。刘伟等[35]采用炉渣、菇渣、锯末和玉 米秸混配有机基质,施用有机固态肥,番茄产量最高达36.05kg/m3以上, 蒋伟杰等 [36,37]采用向日葵秆、玉米秆、玉米芯、菇渣、锯末等作为原料配制成基质栽培蔬菜 ,产 量和品质均得到大幅度提高,李瑞哲等[38]使用蘑菇底料、动物粪便等农业废弃物 对蚯蚓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便为低成本高效生产蚯蚓这种高效动物蛋白,制造优质饲料 的添加剂。

5 工业原料化

农业废弃物中的高蛋白资源和纤维性材料可以生产多种生物质材料和农业资料,例如秸秆作 为纸浆原料、保温材料、包装材料、各类轻质板材的原料,可降解包装缓冲材料、编织用品 等,或稻壳作为生产白碳黑、炭化硅陶瓷、氮化硅陶瓷的原料; 棉籽加工废弃物清洁油污 地面;或棉秆皮、 棉铃壳等含有酚式羟基化学成分制成聚合阳离子交换树脂吸收重金属; 或利用甘蔗渣、玉米渣等二次利用废弃物制取膳食纤维食品,提取淀粉、木糖醇、糖醛等, 或者把废旧农膜、编织袋、食品袋等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后作为基体材料,同时加入适当的 添加剂,通过一定的处理和复合工艺形成以球-球、球-纤维堆砌体系为基础的复合材料[39,40]。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开发出了"秸秆清洁纸浆及综合利用新技术”,因此只要 能科 学合理地应用,适当扩大规模,实现清洁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秸秆仍将是一种较可靠的非木 材纤维造纸原料[27]。使用秸秆制造各类轻质板材其保温性、装饰性、耐久性均属 上乘,不仅可以弥补木材的短缺,减少森林的砍伐, 保护森林资源, 而且还可消耗大量以 稻草、麦秸为主的秸秆资源,降低秸秆焚烧所带来的大气污染, 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原 料化是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关键是依靠科技开发利用,最大程度的利用农业 废弃物中有益的物质循环利用,是未来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6 小 结

针对农业废弃物的特性应用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提升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 、基质化及工业原料化水平,使技术上向机械化、无害化、资源化、高效化、综合化发展, 产品上向廉价化、商品化、高质化、多样化和多功能化靠拢。物尽其用、变废为宝、高效利 用废弃物达到消除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孙振钧,袁振宏,张夫道,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资源战略研究报告[R].国家中 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研究,2004.[ Sun Zhenjun,Yuan Zhenhong , Zhang Fudao ,et

al. Research Report of Recycling and Rural Biomass Resources Strategic for Agric ultural Wastes [R]. Longter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trateg y,2004.]

[2]孙振钧.中国生物质产业及发展取向[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5):1-5.[Sun Zhen jun. Biomass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China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04,20(5):1-5.]

[3]傅湘宁,沈国宏.秸秆直接还田与农业机械化[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1):2 2-23 [Fu

Xiangning,Shen Guohong. Returning Directly to the Fields of Straw and th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J].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2007,(1 1):22-23]

[4]Sweeten J M. Composting Manure and Sludge. In: Proc. Natl. Poultry Waste Ma nage . Symp.Department of Poultry Science[C].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 us,OH, 1998:38-44.

[5]李令军,王英, 张强,等.麦秸焚烧对北京市空气质量影响探讨[J]. 中国科学,2008 ,38 (2): 232-242. [Li Lingjun,Wang Ying, Zhang Qiang,et al. Influence of Straw Burning on the Air

Quality in Beijing [J]. Science in China Press,2008,38 (2): 232-242.]

[6]张颖,王晓辉.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6-5 0.[Zhang Ying,Wang Xiaohui.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olid Waste

[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5:36-50.]

[7]科学技术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 业技术出版社,2007:173-178.[R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in China.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echnology of Rur al Solid Wastes [M].Beijing:China’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ess,2007:173 -178.]

[8]孙清,敖永华,葛雯,等.甜高粱茎秆残渣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1 ,34(1):1-4.[Sun Qing,Ao Yonghua, Ge Wen,et al. Research on Production of Protei n Feed from the Residue of Sweet Sorghum Stalks [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 ca,2001,34(1):1-4.]

[9]周根来,王恬.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开发利用[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1,(12):33 -34[Zhou Gensheng,Wang Tian. Nonconventional Feed Raw Materials for Exploita tion and Utilization [J]. Cereal & Feed Industry,2001(12):33-34]

[10]王如意,靳淑敏,李 伟.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技术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 用[J].现代畜牧业,2010,27(2):13-14.[Wang Ruyi,Jin Shumin,Li Wei.The Compreh ensive Utilization Technology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Feces Resource in the Pre vention of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J].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Health Ins pection,2010,27(2):13-14.]

[11]李贤柏,周开孝,胡尚勤. 双菌联合固态发酵鸡粪生产蛋白饲料[J].重庆大学学报, 2002,25(12):102-105.[Li Xianbai,Zhou Kaixiao,Hu Shangqin. Production of P rotein Feed from Chicken Manure with Double Strains of Bacteria by Solid State F ermentation [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2 ,25(12):102-105.]

[12]何荣玉,闫志英,刘晓风,等.秸秆干发酵沼气增产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 07,13(4):583-385.[He Rongyu,Yan Zhiying,Liu Xiaofeng,et al. Enhancement

of Biogas Production by Dry Fermentation with Straws [J]. Chinese Journal of A pplied & Environmental Biology,2007,13(4):583-385.]

[13]何丽红.畜粪便高温厌干发酵关参化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He li hong.The Optimized Studies on the Pivotal Parameters of the Poultry and Domesti c Animal Dejeetas Anaerobic Dry Fermentation inHigh Temnerature [D].Wuhan:Ce ntral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4.]

[14]Magbanua B S ,Adams T T ,Johnston P.Anserobic Condigestion of Hog and Poul try Waste[J].Biooresource.Technol.2001,76:165-168.

[15]彭靖.对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794-798 .[Peng Jing. Review and Dicussion on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Waste Resource s in China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8(2):794-798.]

[16]时军,杨慧云.大中型沼气工程托管运营模式探讨[C].沼气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研讨 会论文选编.北京:新能源市场,2009:23-26.[Shi Jun,Yang Huiyun. Explore on Large

and Mediumsized Biogas Project Custody Operation Mode [C].Paper Mainly of

Biogas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eminar. Beijing:The New En ergy Market,2009:23-26.]

[17]李倩,蔡磊,蔡昌达. 3MW集中式热电肥联产沼气工程设计与建设[J]. 可再生能源 ,2009,27(1):97-99.[Li Qian, Cai Lei, Cai Changda.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3MW Centralized Biogas Plant Combined with Heat,Power and Fertilizer Production

[J].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2009,27(1):97-99.]

[18]蓝天,蔡磊,蔡昌达.大型蛋鸡场2MW沼气发电工程[J].中国沼气,2009,27(3):3 1-33.[Lan Tian, Cai Lei, Cai Changda. Engineering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2MW P ower Generation System with Biogas as Fuel on a Large Layer Farm[J].China Bio gas, 2009,27(3):31-33.]

[19]左宜,左剑恶,张薇.利用有机物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4,(1):97-100.[Zuo Yi, Zuo Jiane,Zhang Wei. Review of Research on Biologica l Hydrogen Production by Anaerobic Fermentationof Organic Waste [J]. Environme 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 (1):97-100.]

[20]郭婉茜,任南琪,王相晶.接种污泥预处理对生物制氢反应器启动的影响[J]. 化工学 报,2008,59(5):1283-1287.[Guo Wanqian ,Ren Nanqi ,Wang Xiangjing ,et al. Compar ative Study of Influence of Inoculating Sludge with Different Pre-treatments on

Start-up Process in EGSB Bio-hydrogen Producing Reactor [J]. Journal of Chemic 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2008,59(5):1283-1287.]

[21]蒋志城. 生物发酵制氢技术的研究及进展[J]. 浙江化工, 2008,39(2):14-17.[Ji ang Zhiche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ydrogen Production by Fermentation Te chnology [J]. Zhejiang Chemical Industry, 2008,39(2):14-17.]

[22]户元,张,邢新会. Clostridium Paraputrificum M-21发酵制氢 培养条件研究[J] . 生物加工过程, 2004,(2): 41-45.[Lu Yuan, Zhang Chong, Xing Xinhui. Effect of

Cultivation Conditions on Hydrogen Production by Clostridium Paraputrificum M-2 1 [J].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2004,(2): 41-45.]

[23]刘雪梅,任南琪,宋福南.微生物发酵生物制氢研究进展[J].太阳能学报, 2008, 29

(5):544-549.[Liu Xuemei, Ren Nanqi, Song Funan. Recent Advances in Biohydroge n Production by Microbe Fermentation [J].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2008,

29 (5):544-549.]

[24]王亚楠,傅秀梅,刘海燕,等.生物制氢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应用与环境生物 学报, 2007, 13 (6):895-900.[Wang Yanan, Fu Xiumei, Liu Haiyan,et al. Recent Pro gress and Trend in Biological Production of Hydrogen [J]. Chinese Journal of A pplied & Environmental Biology, 2007, 13 (6):895-900.]

[25]刘淑.哈工大任南琪小组.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N].科学时报, 2008-05-12.[L iu Shu. Ren Naqi group 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ganic Wastewater Bio logical Hydrogen Fermentation [N]. Science Times, 2008-05-12.]

[2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395. [State Sta tistics Bureau.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9[M].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 ress,1999:395.]

[27]张燕.中国秸秆资源 “5F”利用方式的效益对比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 23):45-51.[Zhang Yan. The Analysis Contrastively on “5F”Utilization of Straw

Resource in China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009,25(23):45-5 1.]

[28]田宜水.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2009,(3):20-26.[Tian Yishui.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Biomass Fuel

Industrial Solid Shape [J].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New Energy Indu stry),2009,(3):20-26.]

[29]唐兰,黄海涛.生物质在高频耦合等离子体中的热解气化研究[J].可在生能源,2005 ,(3):24-27.[Tang Lan, Huang Haitao. Study of Biomass Pyrolysis and Gasificati on in a HF Plasma [J]. Renewable Energy,2005,(3):24-27.]

[30]张振华,汪华林,陈于勤,等.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热解处理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 治,2007,29(11):816-819.[Zhang Zhenhua, Wang Hualin, Chen Yuqin,et al. Pyrol ysis Products of Six Organic Solid Wastes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 ol,2007,29(11):816-819.]

[31]梁新,徐桂转,刘亚莉.生物质的热裂解和热解油的精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 5 ,21(1):8-14.[Liang Xin, Xu Guizhuan,Liu Yali. Pyrolysis of Biomass and Refi ning of Pyrolysis Oil [J]. Energy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2005,21(1):8-14 .]

[32]田贵全.德国固体废弃物热解技术方法[J].环境科学动态,2005,(1):31-33.[Tia n Guiquan. Technologies of Waste Thermal Decomposition in Germany [J]. Environ mental Science Trends,2005,(1):31-33.]

[33]Bilderback T E, Fontano W

C.Physical Properties of Media Composted o f Peanut Hulls,Pine Bark and Peat Moss and Their Effect on Azalea Growth[J].

Hort.Sci.,1982,107:522-525.

[34]刘伟,余宏军,蒋卫杰. 我国蔬菜无土栽培基质研究与应用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 学报, 2006,l4(3):4-7.[Liu Wei,Yu Hongjun,Jiang Weijie. Review on Research Progr ess and Application of Growing Media for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China [J]. Ch 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6,l4(3):4-7.]

[35]刘伟,余宏军等.温室番茄长季节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J].中国蔬菜,2000,(S1):30 -34.[Liu Wei, Yu Hongjun, Jiang Weijie. Study on the Techniques of Soilless Cul ture of Long season Greenhouse Tomato [J]. China Vegetables,2000,(S1):30-34. ]

[36]蒋卫杰,刘伟, 余宏军,等.我国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 报,2000,8(3):17-21.[Jiang Weijie, Liu Wei,Yu Hongjun, etc. Eco-organic Type Soi lless Culture Technique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00, 8(3):17-21.]

[37]蒋卫杰,刘伟,等.几种农产废弃物作为草炭替代物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J].农业 工程学报,1998,14(12):177-180.[Jiang Weijie, Liu Wei,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Several Agricultural Westes Substituted as Offer on Soilless Cultiv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1998,14(12):177 -180.]

[38]李瑞哲,张红垒,郭建伟,等.蘑菇底料等废弃物对蚯蚓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 国 食用菌,2010,29(2):32-33.[Li Ruizhe,Zhang Honglei,Guo Jianwei,et al. Effects

of Mushroom Base and Animal Feces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Earthworms [J].

Edible Fungi of China,2010,29(2):32-33.]

[39]孙永明,李国学,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J].农业工 程学报,2005,21(8):169-173.[Sun Yongming,Li Guoxue, Zhang Fudao, et al.Status

Q uo and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Residues Resources in China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05,21(8):169- 173.]

[40]张承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及前景[J].新疆环境保护,2002,24(1): 22-25.[Zhang Chenglong.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Wastes [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Xinjiang,2002,24(1):22-25.]

Develop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a l Waste

CHEN Zhiyuan SHI Dongwei WANG Enxue ZHANG Zheng(Hangzhou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Hangzhou Zhejiang 310020,China)

篇3

关键词:农产品产业园、物联网、信息系统、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农业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传感器微型化、农业灌溉智能化、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农业信息可移动化、农产品质量追溯化等已成为主流。这得益于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尤其是农产品种植、加工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国内关于农业园区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温度监控、光温智能控制、精准灌溉等方面。如,浙江大学等单位对农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涉及智能化程度、肥水利用率及农产品安全等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总体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提出构建完全数字化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基地,该基地基于总线技术集成,由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充分运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数据处理及控制,合理布局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养分传感器、土壤成分传感器等),实现完全数字化。

一、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的实施意义

1.加速信息化。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信息化成为我国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物联网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即将到来。

2.提高数字化。数字化有利于发展我国自主产权的农业高技术体系,对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及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3.提高生产效率。传统的手工劳作、粗放型、分散型农业产业模式已不适应时展,我国经济进入规模经济时代,设施的效率决定了生产的效率,也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节能减排。精准农业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一种先进生产形式和管理模式。为能自动感知、获取并分析作物生产的环境因素实际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信息以及实现自动诊断和监测,确立起按需投入,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实施的应对方案,对物联网技术提出了系统化的理念和技术要求。

二、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的构成

如图1所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的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主要包括设备执行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和信息管理层等四个层级。整个管控系统由计算机管理调度系统(中央控制系统)、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自动通风控制系统、无线传感器系统、卷帘控制系统、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

1.计算机管理调度系统(中央控制系统)

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是在系统总体规划的原则下,为实现农产品种植基地的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管控而进行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在信息自动化统一软件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农作物生产经验,开发农产品种植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手段。充分考虑系统的柔性,并为系统的全面集成留有接口。

系统由管理层信息系统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监控下获取数据采集层下各类型传感器所提供的作物成长环境的物理参数,如: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含量、PH值、CO2浓度等,再经通讯层传输到管理层中央控制器,农产品种植系统对感知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智能对比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变量,并形成完整的按需配给策略,由通讯层到达发出控制指令的具体分管控制器,完成对农作物的按需供给,保障农作物的健康成长环境。

整个管控系统形成了一整套完全智能化、数字化和精准化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对智能并联调度系统、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水肥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等新技术模块进行了研究应用。

系统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即:信息管理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和设备执行层。其中,计算机系统始终贯彻整个系统的运行中,从整体调度到具体信息的收集与传输、指令信息的下达,涵盖信息管理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的所有业务以及设备执行层的大部分业务,上联中央控制系统,下联设备执行层。

系统硬件模型,如图2。

2.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

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是一项现代农业新技术,该技术可以精确控制灌溉和施肥的数量与时间,以微灌系统为基础,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及土壤状况,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对水和肥料进行调配和供给。

在滴灌、渗灌、微喷灌等工程节水的基础上,通过布置在田间的水分传感器、养分传感器、土壤成分传感器等多种类别传感器,测得土壤各指标的基本状况,经传感器将信号传到电脑,再由程序智能指导灌水施肥。

由于系统没有非常复杂的运算,需要低功耗和具有较强抗干扰性,因此采用单片机作为自动控制中心模块,用来处理灌溉区的信号输入等工作。由于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对水位的控制精度要求不高,将自制水位传感器安装到要求的液位,直接感知液位信息。由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从而实现精准施灌。系统中的很多资料需要长期保存,同时需要在系统断电时仍能保存信息,根据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用户信息存储大小需求,选用双备份磁盘阵列为该系统的存储设备。

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两大类。即叶面施灌和根系施灌,前者采用喷雾头施灌,后者采用滴灌。

系统将各种农作物的特征需求数据、种植历史经验数据、专家知识等集成、组构、融合,编制成生鲜农产品种植专家系统,将测定的实时信息与生鲜农产品种植专家系统的参数对比后,可计算出灌溉时长、施加肥液时长和肥液配比等值。控制程序得到开始工作指令后立即运行,系统运行过程的数据均可查阅。系统主程序流程,如图3。

3.自动通风控制系统

自动通风控制系统综合性能优于传统通风系统,可以自动调控风机转速与风量,感应空气品质,从而改善空气质量,提高通风安全,实现运行管理智能化。该系统主要由智能中央控制子系统及空气品质感应子系统等组成,还包括通风管道、可调节的风口末端及数字化节能风机等。

4.无线传感器子系统

WSN(WirelessSensorNetwork,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主要构成:无线传感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应用支撑层和基于该网络应用业务层的一部5y.等,参见图4。将WSN应用于培养种植农作物,可提高农业数字化水平。其工作原理为:在监察区域设置大量廉价的微型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感知并收集所需监察对象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处理后发送给观察者。

5.卷帘控制系统

当前使用的温室大棚卷帘机大部分存在安全隐患,其主要原因是动力源为现场人工送电,不论温室中是否有劳动任务,管理人员都必须到现场操控设备,造成了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自动远程控制,实现卷帘机的升降,不仅可以减少安全隐患,而且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其主要做法为.在设备中嵌入一个模块,利用处理器的指令控制来实现GSM系统的短信息服务。该方法实施方便、操控简单、成本低,有较高的应用率。

6.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

在农作物种植基地采用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主要针对系统中关键设备的开关和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从而尽量避免损失的发生。

为了加强监测和预警,该系统设计并充分应用无线结构健康监测试验仪器。基于成本和便捷性,该仪器主要应用ISM(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频段,这是因为:ISM频段耗能低、成本少,组网方便且无需授权申请,非常适合无线结构的健康监测使用。其覆盖范围,如图5。

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涵盖整个系统,实时监测各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经传输系统反馈给中央控制系统,对整个系统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篇4

论文内容摘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未能摆脱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工业化以来出现了资源高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制约农村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摈弃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多,但对农业方面的关注尚显不足。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并且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面临着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农产品品质下降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因此,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当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它要求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通过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各层次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系统物质再生循环,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要追求农业经济内部的良性循环,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统一,最终追求的是融入社会层面上的“大尺度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实现工业、农业、生态之间共同发展和交叉利用。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农业循环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发挥农业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这样容易在集群区域内形成有特殊的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和多类别产业结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资源与核心的产业,成为生态产业链中的主导链,并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连接,组成生态产业网络系统。

2.多样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农业循环经济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可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及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增值,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农业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一)土地资源短缺且利用不合理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人口众多、耕地相对短缺又处在高速工业化的我国来说,问题就更加突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与1996年相比,不到10年时间,耕地净减少1.21亿亩;仅2005年一年,全国耕地净减少542.4万亩(《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上海、福建等地的人均耕地已接近或低于联合国规定的“0.053公顷/人”的危险点,而农业大省山东省人均耕地面积也仅为0.081公顷/人。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市场价值显现,许多违法占地、乱搭乱建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和田块的荒废。这些不仅造成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也对短缺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冲击。

(二)水资源供求失衡且利用不合理

目前,由于农业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农业水资源质量持续下降,农业用水缺口逐年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进一步成为可供利用水资源供求失衡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3)报告,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全国各流域水资源状况南北方差异巨大,北方地多水少,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9.6%,而水资源量仅占14.5%,其中耕地占全国39.4%的黄淮海地区水资源量仅占7.6%;南方水多地少,耕地仅占全国的34.7%,而水资源占了80.9%。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20%,但北方多数区域已经超过50%,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三)环境污染严重且生态系统退化

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为促进农业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的30%。据测算,化学杀虫剂中被真正有效利用的部分仅为10%-15%,其余大部分则逐渐散失在空气、土壤和水当中,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化肥、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成为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农业的粗放型经营,无序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和景观的破坏、湿地面积减少、调控功能明显降低,使洪涝灾害威胁依然严重。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表明,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会承受巨大压力,这种“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一方面会引发资源价格和环境价值的提高,加大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将促使人们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在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源使用总量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情况下,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求。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经济杠杆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代经济学认为,微观经济主体往往只关心本身的利润最大化,而很少关心外部成本或社会成本,产生了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的负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将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比如征收环境税,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矫正外部负效应,实现环境保护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财政收入最大化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制度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建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收购、销售、运输、技术等服务组织,并制定出相适应的法规和政策,为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政府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所需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政府来说责无旁贷,并且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任务。因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由政府出面组织生态经济领域专家对循环经济如何与农业发展实践结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并结合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制定出有利于生态建设的干部考核指标,杜绝仅把经济增长的GDP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现象。

(四)加强技术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点,重点组织开发资源节约和取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和“零排放”技术;加强研制和生产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发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开发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法规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有利可图,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另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当地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和引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工程;人才培养;教学资源;数字样机

Digital prototyping for teaching resource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Yang Xin, Li Jianping, Feng Xiaojing, Liu Junfe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 of the digital prototype instructional resource were put forward through digital prototyping method. The digital prototype models of the typical components, mechanisms and machines were founded with the digital prototyping for th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instructional resource, and the various forms of simula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se digital prototype models were carried out such as mechanical structure learning, the mechanism motion analysis, 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 demo.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digital prototyping

我校省级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多年来一直坚持“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实验不能探精微”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1-3]。但在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作业方式正向保护性耕作、精准作业、设施栽培等现代化作业方式转变,农机装备也随之向高效、精细、节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若干年,是传统的农业机械化工程逐步向现代农业机械化工程提升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不仅要发展外延,更要着重向内涵拓展,培养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成果[4]。考虑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工程教学的服务面向,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不增加教育成本,开发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化工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构建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络平台,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工程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1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技术内涵与开发原则

1.1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技术内涵

数字样机开发(Digital Prototyping)是把一个创意变成一个可以向客户推销的数字化产品原型的全过程,是科学研究中新产品设计开发的一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可使得概念设计、工程设计、制造、销售和市场部门在产品制造之前虚拟地体验完整的产品[5]。工业造型师、设计工程师和制造工程师使用数字样机技术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产品进行设计、优化、验证和可视化。市场人员可以使用数字样机技术在产品制造之前创建产品的真实感,渲染和在实景环境中的动画模拟。目前,数字样机技术在机械、电子、航空、汽车、动力工程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是指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材料。按处理的对象划分,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分为典型零部件、典型机构和典型样机等;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图像、投影、视频以及网上教学资源等。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有开发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特点。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素材库,基于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以在不同教学单元间和教学平台上共享数字样机模型数据。

1.2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开发原则

开发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遵循教学性、科学性、开放性、通用性、层次性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数字样机开发技术本属于科学研究中新产品设计开发手段,将其用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中,与科研产品开发有着本质的区别。科研产品开发的目的是得到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满足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而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满足教与学的需求。

(2)科学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正确反映科学知识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所构建的样机模型应该尽量按实际设备进行1:1建模,按实际工作原理进行运动、动力仿真参数设置。

(3)开放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师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数字样机作品纳入其中,可以通过网络论坛设置不同身份的会员机制,给每一位使用者(教师、学生等)提供提交建议、上传作品的许可认证接口,尤其是对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审核认定,及时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库。

(4)通用性原则:在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多种形式的学习,适用于针对不同专业而设置的同门类学科通论类课程,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

(5)层次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实行模块化管理,使学习者通过对不同层次资源的使用和重组,方便进行课程或知识体系的筛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个性化定制潜能。

2 农业机械化工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开发

2.1 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

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改造是把现行教学中使用的载体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数字化模型资源。现有教学资源包括两大类:一是教研室和实验室原有成熟的实物教具、机构模型、零部件结构挂图等。二是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师生创作的机械机构作品,包括展示型作品、师生交流作品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作品等。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样机设计,建立虚拟教学模型,主要是三维立体模型的制作和开发。图1所示是根据几种典型农机部件实物教具建立的数字样机模型。

(a)典型零件模型

(b)典型部件模型

图1 实物教具数字样机模型

可以筛选一批典型资源设立学生设计研究计划项目,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并借助设计过程提高学生对现代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将学生技能教育融于教学中,并兼顾提升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提前熟悉一些主流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2.2 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

在农业机械化工程诸多核心课程教学中,除了加强理论课程的基础知识外,更要体现学科前沿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将学科前沿知识带给学生,让学生对专业方向有更好的把握和定位。如今农业机械产品开发已经采用了数字样机开发技术,许多产品生产之前需要借助产品数字样机进行功能和行为的仿真模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更是借助数字化手段对研究对象反复仿真分析和评价[6-9]。开发完成的产品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一些新机构、新部件的结构原理、动态特性等。图2所示是在科研项目中开发的新型机械装备和核心部件运动仿真分析模型。

(a)果园风送喷雾机 (b)零速投种运动仿真

图2 科研产品数字样机模型

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典型科研产品设计和仿真过程进行录制、编辑等,形成用于课程教学的素材。这要求任课教师在参与科研工作的同时捕捉可用于教学的信息,及时收集科研工作中的教学素材,这也有助于科研工作本身的总结和提高。

2.3 将调研产品数据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

调研数据主要包括旧式农具、农民自制农具和新型农机产品等。这些农具或农机产品是目前教材中没有的产品类型,但它们对了解农业机械发展历史和目前农村使用农机的现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搜集到大量旧式农具、农民自制农具和新型农机产品的数据信息。筛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机具产品进行数字样机建模,如图3(a)所示是我国北方农村现存不多的小麦播种开沟农具,这种农具曾在我国小麦播种区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改革开放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图3(b)所示是目前北方农村玉米播种区域广泛使用的一种勺轮式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适用于对包衣后的优质玉米种子进行精量播种。

(a)播种开沟旧式农具 (b)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机

图3 调研产品数字样机模型

3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用

3.1 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教学应用

农业机械学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2003年已经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我们建立的各种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在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课件中采用的数字样机模型包括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中耕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等。各种模型素材在各个理论教学单元中以图片、动画等形式体现,其中动画素材与理论教学课件素材占总量的50%以上。尤其是对于结构认知课,学生通过逼真的数字样机模型分解视图和生动的三维动画模拟演示,很快理解了在理论课程中所讲的基础知识。

3.2 “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应用

“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是河北省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该教学网于2009年5月开通试运行,其内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课和业务素质课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主体内容,以省级精品课农业机械学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核心,兼顾农学、园艺、畜牧、植保等非机化专业的农机化概论、草业机械化、植保机械等选修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实名注册为会员后可选择相应内容学习、下载资料、参与师生互动交流等,实现网络教学。图4所示是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首页,通过链接数字样机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在任何地方学习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和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4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应用

4 结束语

为适应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向内涵拓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时代要求,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建立了大量数字样机模型作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和将调研产品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的途径,完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典型零部件、典型机构和典型样机的数字化模型。并把这些模型应用到了农业机械学等课程教学和“农业机械化实验实习教学网”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工程教学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实践性参考。

参考文献

[1] 冯晓静,刘俊峰,杨欣.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中国农机化,2004,3:67-68.

[2] 杨欣,冯晓静,刘俊峰.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CAD教学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5:275-277.

[3] 冯晓静,刘俊峰,钱东平,等.面向21世纪农业机械化工程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07,5:87-88.

[4]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 吴菌.数字样机真的是老生常谈吗?[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7:60-62.

[6] Yang Xin, Feng Xiaojing, Liu Junfeng.Virtual Assembly Associative Design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Digging Spade of Potato Harvester [C].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7: 426-431

[7] Xin Yang, Junfeng Liu, Jin Tong. Virtual Assembling Associative Design for Digging Spade of Potato Harvester [C].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2005.

篇6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农业缺水;原因;对策;吉林梨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今水资源短缺,一些河流断流、干枯,河道萎缩以至枯竭,水库蓄水量也大幅减少,地下水源的开发利用已入不抵出,水位下降,漏斗区扩大,诱发地面下沉、水质恶化等不良现象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1-4]。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水资源现状

一是降水。梨树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南北长105 km,东西宽92 km,幅员面积4 209 km2。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春季多风沙干旱,夏季温热多雨;每年5—9月为雨季,据50年统计年平均降水量为560 mm,年份间差异较大,最大差异达444.5 mm。地区间分布也不相同,降水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东南多年平均600 mm以上,西北多年平均400 mm以下;降水多集中于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8%,4—5月降水偏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左右,因此春旱十有八九,严重影响播种出苗质量。二是地表水。境内有9条较大河流,其中东边河、昭苏太河和条子河最大。境内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4座。地上水资源比较丰富,但这些水利资源主要用于种植水稻。三是地下水。地下水资源由于地形和含水层岩性不同,地域差异性较大。东边河、昭苏太河和条子河中上游,地表坡度大,含水层多系砂砾层,透水性较好,地下水流畅通。东边河下游河谷地区,地表坡度平缓,水位浅藏,地下水径流迟缓,有大面积的闭流区,使地下水逐渐矿化,因而地表面土壤盐碱化普遍。而今,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梨树县旱灾连续发生,使县域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小水库几乎干枯见底,大河断流小河干,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致使全县水田大部改为旱田。水资源危机给梨树县的农业生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农业已迫在眉睫。

2农业缺水的原因

一是用水量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农业生产迅猛发展;设施农业、灌溉性用水等大大增加势必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二是环境恶化。如林木的无序砍伐,荒山的大面积开发、垦荒,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还会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蒸发量上升,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等,导致干旱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不利。三是河水利用率下降。一些小企业和矿山开发流出的有毒有害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使河流受到污染农业生产不能利用。四是水资源减少。降水量减少,1990—2009年,前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55 mm,后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477 mm,降水呈现逐渐偏少的趋势,使消耗的地下水、地表水得不到补充。

  3对策

一是提高整地质量。通过深耕、深松打破坚实的犁底层,增加土壤耕层厚度,增加土壤渗透性,广泛接纳降水,提高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面径流与蒸发。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扩大根系的吸水吸肥范围,从而增加作物的抗旱能力。二是秋整地秋施肥。该项技术完全适应梨树县“十年九春旱”的气候条件,秋天作物成熟后要及时收获,及时整地、施肥,避免春天整地动土,有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纳蓄天上水,保住土中墒”是实现一次播种实现全苗、齐苗、壮苗的关键措施之一。三是种植抗旱性作物。本着注重市场效益的原则,选种优质、高效、节水的抗旱性作物,压缩高投入、低产出、耗水大的作物。增加耐旱节水优质高效的作物品种,如耐密型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花生、芝麻等。四是中耕少动土。铲、趟抗旱,但干旱严重,表层无湿土,铲趟只能使旱情加重,而且伤根后易形成三类苗或死苗。因此,在生产上,应采用精量播种技术,早间苗,科学应用化学除草技术,实现中耕少动土的管理措施。五是推广应用保水剂,解决干旱年份土壤墒情不足的问题。保水剂含有大量的强吸水集团,其贮存的水分可被农作物的根系直接吸收,从而达到作物抗旱的效果。六是旱地施肥技术。开展农化相结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应用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等技术,以培肥土壤调水,以水调肥,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益,提高土壤抗旱能力。七是推广滴微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调节土壤水分,达到促、控结合,以节水灌溉方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实现既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提高水的利用效果的目的。八是其他措施。如催芽坐水播种、玉米秸秆覆盖保墒等栽培措施。搞好封山育林、提高地面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分流失,防止土壤沙漠化等都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参考文献

[1] 王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0,34(4):13,146.

[2] 张祥宏.浅析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0(5):67-68.

篇7

关键词 资源丰度指数;农业资源;石家庄;ArcGIS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104-04

农业资源是由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组成的复杂系统,自然资源是支撑 农业发展的基础系统,社会经济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维持系统。资源分析是资源研究的主体部分,对 农业资源的评价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一般都是用层次分析法AHP或“驱动-状态-响应”DSR模式法[1~2]。本文采用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石家庄市19个县、市、区的农业资源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各地农业 资源的相对数量、匹配程度及高效利用的情况;评价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主导和次要因素,为区域高效集约化农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石家庄市位于东经113°31′~115°29′,北纬37°26′~38°46′之间,东西长169

km,南北宽145 km,土地总面积15 848 km2。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呈现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物种多样性丰富,具有高额的生产潜力和 良好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华北农业综合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3]。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承载力长期处于临界状态,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石家庄市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为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

2 农业资源综合分析指标体系

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因此指标体系也是一套庞杂的体系。本文根据 石家庄市的具体情况,利用专家评判和参照有关研究[4~6],确定农业资源综合评 价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4个方面,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3 农业资源丰度指数模型

3.1 资源丰度指数

资源丰度(Resources enrichment),既可指单项资源(如耕地、森林、煤矿和铁矿等)的丰度 ,也可指某类资源组合(如农业、能源或矿产资源等)的丰度,还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内各种资源的总体丰度[7]。资源丰度可以用地均资源占有量或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表示,是制定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如果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资源丰度高,必然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则,情况就可能相反。

杨萍果:基于资源丰度指数模型的石家庄市农业资源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4期3.2 资源要素标准量的确定

资源丰度可以用地均资源占有量或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表示,两者都是制定区域规划 与发展战 略的主要依据。农业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资源丰度的大小与组合状况, 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许多方面。只有计算出不同地区的资源丰度值,才能进行不同的地区比较,才能对不同类别的资源在可比尺度上进行综合估算。由于资源丰度通常表现为在空间上的相对增强或减弱、集中或分散以及有规律的组合和质量演替等现象。

本文在于求出各地区相对的、可比的农业资源丰度,因此只估算了2005年一个年度的基数值。根据程鸿[7]研究的结论:河北省属于Ⅱ类中丰度地区,其平均丰度值相当于全国的2倍,且石家庄市是河北省会所在地,所以资源要素标准量选用石家庄市多年平均值作标准,而不选用全国平均值作标准。突出可操作性、可比性、简练性,选择了10项代表性的指标,由于自然资源的形成受气候、水文、生物、地质、地貌等地带性或非地带性因素的制约。区 域日照时数和气温差异较小,所以自然因素只选降水量。而人均资源丰度的高低,受人口密 度大小的制约。人口密度的形成又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情况比较复杂。对石家庄市19个县市区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发现各地农业资源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解决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各种农业资源要素标准量如表2所示[3]。 3.3 石家庄市各地农业资源丰度指数

资源丰度指数是描述资源丰富程度的一种指标:设集合A={S1,S2,S3…Sn} 为资源要素,即资源要素有n个S1,S2…Sn指标,集合A0={S01,S02,S0 3…S0n}为资源要素标准量。则函数I:RI=SI[]S0I(I=1,2,3…n)称 为第I种资源的资源丰度指数。如果RI>1,则说明资源要素SI相对较为丰富;如果RI<1,则说明资源要素SI相对不足,可能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用资源丰度指数模型RISI[]S0I,分别计

表2 各种农业资源要素标准量

Tab.2 The standard for indicator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资源要素单位资源要素标准量S01年降水量mm415.07S02人口密度人/km2659.8S03人均耕地面积hm2/人0.089S04人均水资源m3215.03S05粮食单产kg/hm28 191.71S06林地面积hm219 266.79S07大牲畜存栏头数百头911.00S08农机动力kW/hm230.63S09人均GDP万元2.01S010人均纯收入元4 118

算出各地农业资源丰度指数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平山多年降雨量最大,辛集降雨量最小,说明地区间降雨量分布东西差异较大,山区高于平原区。近年来年均降雨量低于多年平均值,是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水埋深由1980年的10 m降到2000年的29.18 m,地下水位下降速率为0.81 m/a。人均水 资源丰度指数市区最小为0.17,平山最大4.26,石家庄市68.42%的县市水资源量低于平均水 平。水分是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应大力提倡高效集约化农业生产,提高水分利用率;市区人口密度最大为5 428.5人/km2,井陉人口密度最小仅为232.4人/km2。人口密度的形成,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情况比较复杂。市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 高,交通便利,人口密度较高;而井陉地处山区,故人口密度较低。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行唐、高邑、辛集、元氏、赵县高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1 hm2,而其他县市低于全国水平,市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少。即石家庄市73.68%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人均耕地面积是限制农业生产的又一个因素。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保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积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粮食单产栾城县最高,该县为农业示范基地;林地面积平山、赞皇、灵寿、高邑、井陉较高,西部山区生态环境较好。农业机械化水平丰度指数灵寿县最低仅为0.54,新乐市最高为2.03,应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水平。从人均GDP和人 均纯收入指数看,市区最高,赞皇、灵寿、平山县西部山区较低,说明地区之间存在贫富差距。就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市区,距离小康指标人均收入8 000元还有很大差距。

3.4 农业资源空间分布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本文应用GIS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评价,充分体现了区域 农业资源丰度、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和特征,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农业资源提供了必要 的科学依据。由于农业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和层次性,每一项指标均从不同层次与侧面反映农业 生产发展状况。函数X=∑ni=1Rn(X为农业资源综合丰度指数,Rn为单 项指标的资源丰度指数)。[HT][HJ*3/5][HT9.5SS]

根据表3中的X值,可在Arc GIS8.3软件中运用分类法将石家庄市各区县农业资源丰富程度分为3类:如X>14,则为1类地区,资源要素S1,S2,S3…Sn匹配协调,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如10≤X≤14,则为2类地区,资源要素S1,S2,S3…Sn匹配基本协调;反之,如X<10,则为3类地区S1,S2,S3…Sn要素匹 配紊乱无序,为农业生产限制因素。这一划分结果与各区县的经济发展、交通条件、资金投入等状况相一致。用Arc GIS做出各地农业资源空间分布图,见图1。

4 结 论

农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是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 保证。通过农业资源丰度指数模型,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方面,分析了石家庄19个县市区农业资源,通过空间分布图,直观看出市区和平山县农业资源最优,靠近市区的 城郊市县农业资源中等,主要由于科技推广、思维方式和观念的更新,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农民收入都有所提高,交通便利及地理位置优越的县市高于其他县市。建立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资料库、数据库,通过典型调查和分析,关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优 化模式与技术体系的集成基础研究,开展不同尺度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管理示范推广。可以了解各地资源匹配程度和空间分布,针对性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不利限制因素,促进农业的高效、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长青,卞新民,何园球等. 东南部红壤区生态农业模式主成分分析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14(2):193~197. [Chen Changqing , Bian Xinmin, He Yuanqiu

et al. A Stud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attern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s Analysis in Southeast Red Soil Region[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 angtze Basin.2005,14(2):193~197]

[2]姜文来,罗其友. 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J].经济地理,2000,20(3):78~81.[Jiang Wenlai, Luo Qiyou. the Systematic Evaluation Mode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J].Economic Geography, 2000,20(3):78~81.]

[3]石家庄市统计局. 石家庄市统计年鉴(2006)[M]. 河北:河北统计出版社,2006.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Shijiazhuang City. Statistic Yearbook of Shijiazhuang City [M]. Hebei: Hebei Statistic Press, 2006]

[4]傅伯杰,刘世梁,马克明.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200 1,21(11):1885~1892.[Fu Bojie, Liu Shiliang, Ma Keming.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Integrated Ecosystem Assessment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1,21(11):1885~1892.]

[5]胡延兰,杨志峰,何孟常. 一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环境科学学报, 2005,25(2):269~274. [Hu Tinglan,Yang Zhifeng,He Mengchang,et a1.A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J].Acta Se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5,25(2):269~274]

篇8

关键词:建筑;农民工;工资;拖欠;措施

中图分类号:[F0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原因

1.1工程建设资金不到位造成对农民工工资的拖欠

一是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工程资金不到位或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包括国债投资)的项目,下级政府承诺的配套资金不到位,造成工程完成后对施工企业工程款的拖欠,从而造成施工企业对农民工工资的拖欠。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资金不足时进行房地产开发,致使施工企业带资承包,施工过程中及工程完成后又不能足额支付施工企业工程款,从而造成施工企业对农民工工资的拖欠。

1.2施工企业层层转包造成对农民工工资的拖欠

在工程发包、承包、转包过程中,一些有关系的承包商从开发商手中拿到

工程,转手分包给包工头,包工头再把活分包给农民工做,这样一层层下来,一个工程可以转包四五个层次,造成支付环节及利润分配次数较多,一旦承包商出现资金困难或携款逃跑,最终倒霉的还是农民工。有些项目施工企业明知业主资金不足,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为了能承揽工程,也只有承诺垫资施工,但实际却没有足够实力垫资,所以在施工中故意拖延支付包工队包工费或农民工工资。还有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劳务分包过多,管理又不到位,以包代管,这样农民工工资则必须等到包工头与建筑单位工程款结算后才能发放,最后导致农民工工资拖欠。

1.3施工企业与包工队的包工费结账不及时造成农民工工资的拖欠

在工程建设专业化的今天,农民工一般以县、乡(镇)或村为单位组成专

业包工队伍(包工队),以专业包工的方式从事工程建设,因此多数没有劳动用工合同,而以专业包工合同居多,如混凝土浇筑包工合同、钢筋制作安装包工合同、模板制作安装拆除包工合同和砌石包工合同等等,而这些专业包工合同一般又由其“队长”个人来签订,而这些专业包工合同内容上一般仅约定了专业工程包工的单价,如混凝土浇筑×元/m3(或×元/m2)、钢筋制作安装×元/t、模板制作安装拆除×元/m3、砌石×元/m3,工程量是以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结算,其它内容如费用的支付等则不太明确。如果在中间过程中又发生了包工合同以外的其它包工项目,施工企业项目部和包工队之间一般不是订立补充合同,而是以口头约定居多,造成口头合同不容易履行。有的包工合同中对包工费的支付时间和支付方式约定条款模糊,包工费用的中间支付不是按照包工合同规定的工程量计量予以支付,而多是以包工队向施工企业项目部预支款的形式出现,只有到工程完成后才按实际完成工程量进行结算支付,这就造成包工队的农民工工资不可能按时、足额支付到位,从而造成施工过程中农民工工资的拖欠。

2.保证农民工工资的措施

2.1组织措施

各级政府应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管理的长设兼职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对下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拖欠工程款管理和受理反映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管理。项目法人单位或建设单位也应将农民工工资的发放纳入其建设管理范围,当工程建设中遇到拖欠农民工工资时,项目法人、建设单位按照合同的有关规定去解决,按照合同规定不能解决时,可以上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采取行政措施来解决。

2.2行政措施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和建设部等七部委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下发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对于政府投资项目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的,由上级政府责令下级政府结合自身财力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从下级财政每年安排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各种政策性收费等)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清偿拖欠工程款;对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包括国债投资)的项目,下级政府已经承诺的配套资金必须尽快落实。对有拖欠工程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包括其投资设立的项目开发公司),由房地产管理部门记入企业信用档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督促其尽快还款。对拒不改正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管理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不批准其投资设立新的项目开发公司;计划、国土行政主管部门不批准其新开发建设项目、不为其办理用地手续;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审批规划等方面采取措施,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尽快解决拖欠的工程款。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要将企业拖欠工程款情况告知该企业的贷款银行,由贷款银行将其列为信用不良单位,依法减少授信额度或者不提供授信。

2.3合同措施

在招标文件的合同条款中约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条款。要求参与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的施工单位和申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建设单位要按中标价缴纳一定比例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设立专户、专款专用,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监督使用。规定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共同承担工资支付连带责任。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为中标金额的一定比例,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可以各缴纳一半。如有农民工集体到上级部门或其派出机构反映其工资没有及时兑付到位的情况,经核实,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可以从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账户中直接支付,不足部分由施工企业从工程进度款中继续补足。在招标文件合同条款中还可以将拖欠农民工工资列入严重违约条款中,当遇到施工企业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时,经建设单位督促仍不及时支付的,情节严重时,建设单位在通知施工企业后可以按照合同规定解除施工合同。在招标文件合同条款中还可以将拖欠农民工工资列入诚信条款中,当遇到施工企业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时,经建设单位督促仍不及时支付的,除按合同有关条款解除合同外,可以按照合同规定上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将该施工企业列入当地建设市场不诚信企业,不允许该企业在当地建设市场进行投标。

2.4经济措施

在招标文件或施工合同条款中增加农民工工资作为履约保证金的内容,把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作为施工企业严重违约条款,以此来约束施工企业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如遇到施工企业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建设单位督促后仍不及时、足额支付的,可以直接没收施工企业属民工工资金性质的履约保证金部分,但并不免除施工企业继续发放农民工工资的责任。

2.5管理措施

施工企业应制定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办法,成立劳资管理机构,建立工资支付和用工台帐,根据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条款内容按月足额支付民工工资,建立民工花名册、民工记工考勤卡,工资必须直接发放给民工本人,严禁发放给“包工头”,最好采用银行存折发放工资,施工企业劳资管理机构应每月派人到工地监督民工工资的发放。如发生施工企业不能按期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上级主管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可以从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中直接支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中资金不足以支付农民工工资的,建设单位将从工程进度款中直接扣除,余款再支付给施工企业。对于建设单位采取合同措施后仍不能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的,建设单位可以上报上级有关部门采取其它行政措施。

3.结语

农民工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工资能否按时、足额支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政府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采取的行政措施和项目法人、建设单位采取的组织、合同、经济和管理等措施相结合,加大对施工单位的约束,才能彻底解决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篇9

一、资源节约型农业含义与现存问题

(一)什么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要对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展开相关的讨论,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相关名词所代表意思,这样才能更为方便的理解所描写的内容。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实际上就是属于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技术所创造的经济效应,所以在讨论资源节约型技术经济的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讨论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技术是发挥在农业资源上的。农业自然资源在自然界相互依存,能够被人们使用,但由于它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使用极限的,所以这也是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提出原因之一。农业经济资源是在农业生产中有影响的经济因素和外加生产力量。资源节约型农业在最近的几年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它的实质内容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消耗同等农业资源的情况下,力求创造最大的经济效应和产生最好的社会效益,这样也是为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主要追求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节省资源的使用,尽可能的降低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和去掉不必要的额外供给。另一个方面是通过技术的提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技术普及在农业经济中的价值体现。人均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提高的瓶颈,要想解决农业经济的问题,就应当先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而农业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应用是能产生充足的效果去解决目前我国的一些资源浪费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如今人均耕地逐年减少,部分水资源和耕地受到污染,农副产品等资源浪费的背景下,资源节约型农业必然会成为目前农业发展的转型方向。因此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是否能大规模的普及扩散,影响着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是解决资源节约型农业经济的核心举措。因此要解决资源节约型农业经济的问题,关键在于解决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普及扩散问题。(三)阻碍技术普及的因素。现如今在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政策制度的制定还不够完善,相关体系和责任划分没有都没有建立或完善。相关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人员专业性较少,资源节约型方面的技术缺少自主产权,大多靠引进或仿造国外技术,在节水灌溉方面更为突出。农业技术在一些方面是应当要适应整个系统的,因此合理的统筹规划才能使个体技术在整体的效益提升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不同的区域环境应当做出适当的条件,例如对于水资源充足的就应当采取节能或节地技术,目前一些农业技术的普及并没有合理的规划调节。在一些教育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理念并没有得到普及,民众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自然得不到应用。政府一般处在技术普及的主导地位,但目前相关的负责人员较少,实际作用的技术指导不够,相应的宣传力度不足,由于作为宣传对象的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并没有那么高,所以一些宣传方式例如较为死板的书面语言并不能让技术普及受益,致使技术得不到良好的扩散。而另一方面,沟通交流渠道没有构建完善,农业技术出现的问题和创造的效应都没有能够很好的反馈给科研部门,导致技术具有滞后性,无法发挥良好的效果。

二、解决相关问题措施

(一)完善相关制度,保证供给。政府部门应出台制定相关措施,首先应当投入足够的财政资金,保证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研发保质保量的进行,同时提高在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数量和队伍质量,使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得到保证。之后应当保证相关设备设施的生产完善,相关农业技术得到研发,没有相应的设备来实现技术的现实作用,那这个技术就是零的价值。要保证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得到应用,相应的配套设施应当得到良好的研发生产,这样在供给方面做好工作,才能为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就少不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设立合适的奖惩制度,在惩罚方面应当加强环保法的实施力度,对于一些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的破坏性生产行为要及时叫停。在奖赏方面要对使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或进行相关设备生产工作的个人或团体进行适当的补助措施,有效的激励农民们对于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使用热情。建立保险措施,发挥农村金融银行的作用,降低农民们使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市场风险。建设多种渠道的资金来源,民间工厂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将生产利润的部分反馈到提供技术支持的科研院校中,这样的双赢合作可以进一步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得到一个良好的正循环。(三)优化宣传培训机制。要做创新宣传方式和在宣传工作上下足功夫,要针对农民群众这样特定的群体,制定合适的宣传方式,力求能使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观念能够得到理解并深入人心。应当设立合适的示范基地,安排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保证能对实施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农民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地体现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作用,从而激发农民之间的联动作用,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扩散,实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解决人们生存问题的产业,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不断的提高农业经济,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应当大力普及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确保当前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

作者:赵坤 单位:黑龙江省鹤山农场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国家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更新了相关规定、准则。基于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性特点,农业生产又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受生态因素、气候、土壤等地缘的影响很大,又为新型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就现代农业技术在应用和推广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推广资源的配置,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等进行分析探讨。

1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科技供给的实际需求和供给与预期差距很大,国家对于农业技术项目的科研资金投入也明显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归根结底,问题主要是出在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原因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点:

1.1 农业技术供给组成结构未达到合理水平

对农业技术的供给组成结构未达到合理水平,致使实际生产与科研项目脱节,技术研发成果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未达到农业全面发展的需求标准。农业作为一项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产业链条,其所需求的农业技术成果应该具备综合性和多层次性。在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为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条件,进一步加深了农业科研项目务必打破传统范围这一要求。所以,针对进一步加强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应摒弃单纯发展农业技术的思想,应大力发展农业综合配套相关技术,着重加强产业化技术与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开发。在过去我国的科研成果中,其构成体系主要还是以单项技术成果为主,而综合性配套技术成果却少之又少,特别是不能提高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重视程度,以至于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研究机构是两个分离的研制机构,也就使得科研成果的使用与活动的资助产生分离,科研和推广的成本以及效益也产生分离,致使现代农业技术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

1.2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是农业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许多农业技术科研成果都还只是局限于试验田和实验室里,掩盖了其技术供给效应的特点。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参加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都是县级以上人员,致使基层缺少高素质的技术推广人才,而且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无法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

2 现阶段无法满足有效需求的根本原因

2.1 农民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

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针对现有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限制了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和需求。由于大部分农户所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无法对新技术的费用进行有效的支付。在零成本的条件下,以期能获得相应的技术成果,农户只能在可支付范围内选择一项技术成果最好的技术,从而不会对农村技术科研部门带来经济上制约。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会使得新型技术的采用成本增高,使得农户不得不放弃对新型技术的采用。个别农户所需求的技术和其改进信息,在反馈到科研部门后会大大增加科研主管部门的研究成本,限制了其获得的利润。同时,针对个别农户需要的技术成果,其找寻费用也是相当高的,利润的获得也相当有限。再加上大部分农户的单体土地分散,以至于无法采用机械技术和一些综合类型技术。

2.2 农户科技文化觉悟有待提高

农户科技文化觉悟差,不能及时有效的吸收和理解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对农户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因其表现出的文化程度水平偏低,缺乏经营远见以及科技意识,使得新技术的能力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由于某些地区的科技文化限制以及信息闭塞等,使得农户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上还有着一定的落后。

3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案

3.1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

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将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将生产、科研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彻底根除,将分散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的“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开发”这一保守观念。

3.2 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

从各方面出发,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农业生产的规模在一些特定层面决定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成本,只有在适度的经营规模体制下运营,才能打破一些小型规模对农业技术成果需求的制约。应将土地承包权进一步稳定,将土地流转权及土地使用权活化,减少土地分割,集中使用土地资源;鼓励农户组合,打破土地资源太小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制约;加强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3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促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完善起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扩充完善相应的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制度,扩大投入力度,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经济服务功能和职业教育体系可有效的开展。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加强复合型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以及内容合理科学化,避免走弯路。加强农科推广法制度化建设,执行好新品种保护法、技术市场管理法、专利成果法以及农业技术合同法等。充分调动其广大农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我国农业的新时期发展目标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符崇梅,李娟,魏野畴,王雅婷.近30年酒泉市农业结构演变探讨及现代农业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0(11).

[2] 郭黎霞.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业物流发展探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篇11

1、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良莠不齐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由于待遇较低和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等原因,一直无法吸引和留住高层学历和高档次的农业技术人才。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不足一成,而且在真正意义上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更少,其中很大一部分农业技术人员从事行政管理和创收工作。在近些年,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大幅调整,由单一大宗粮棉油正在向经济作物多样化种植的方向发展,对农业科技推广员的技术和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一线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着知识断层和老化的问题。

2、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政策法律不完善

20年前,我国颁布了《农业推广法》,但是其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了。这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执法的主体,处罚细节不清;对于农业推广人员素质考察以及奖惩制度没有硬性的指标要求;对于机构的职能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确等等。

二、农业技术推广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行政区划出发,重组原有的农业推广体系的各部门,将农业局、农机局、林业局等诸多涉农部门进行资源的整合,建立大农业局。中央的大部制改革已经顺利开展,相信地方农业部门的资源整合也将很快展开。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依托,完善乡级农业推广机构,人事和财政由上级统一管理,避免乡镇政府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过多干预。整合区域内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农业技术人才资源,形成科研教学与农业技术推广相衔接的模式。在石家庄市科技局的领导下,成立的“河北省省会生产力促进联盟”,通过整合石家庄区域科技服务机构,发挥优势服务资源的力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河北省省会生产力促进联盟服务资源共享机制研”的课题正在顺利实施,有望将全市的区域农业科技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数据库建立起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的相互连通。

2、增加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拓展筹资渠道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匮乏,部分农技推广单位不能有效开展工作。在呼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拓展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来源渠道,可以同相关涉农企业进行合作。

3、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针对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和老化的现象,应该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同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对队伍进行升级优化。鼓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自我学习和深造,利用高等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和远程互联网教学等多种模式进行学习,以提升其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素质。

4、加大对原有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政策和法规的改革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的基础研究,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立法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理论。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责、定位、人员组成、与政府关系等诸方面的问题,从而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严格执行相关的农业法规、种子管理条例等涉农政策法规,强化管理,保证政策的落实。

三、总结

篇12

关键词:一站式服务;农业信息化;农业技术推广;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 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农业技术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在《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将农业技术推广定义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科技组织、科研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三网融合工程的试点实施,使得信息化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农业技术推广相辅相成,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的快速发展可以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是农业大国,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占全国总人数的57%左右,农村的地域复杂性和人口分散性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必须走成本低、实用性强、本土化的发展之路。

2.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技术信息化发展起步晚,从1992年开始,我国启动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在网络上传输农情、农业市场信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农业技术信息网站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势头。我国目前涉农网站多达20000个,农业技术专业网站总数已达2000多个,但农业技术网站地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为前五位,其总和占全国总数的近一半。但是这些技术网站以单一的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为主,例如有关中草药的网站,专业介绍中草药的培育技术及常见病虫害的防治。由于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的限制,这类网站针对某类农业技术弄够提供详尽的服务,而无法对相关的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国在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中,点击率比较高的网站有农业部下属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全国农技推广网.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下属的中国农业推广网山西省的农业信息网安徽农技推广网等。由各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技术支持的推广网提供的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1)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少

进入网站,许多组织活动、公告、会议信息、商业信息、多媒体的广告信息等扑面而来,用户需要的农业技术不见踪迹。

(2)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形式单一

网站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以信息公告、简介等形式为主,文字信息对农民用户的吸引力很小,图片和多媒体的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真实的图片和视频、音频的播放,使得农民用户能够很快接受相关的技术指导。

(3)提供的技术服务有地域的差异

网站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具有地域差别,均以为本地的农业发展服务为主,虽然全国各地的农民用户都可以访问此网站,但是适合广西自治区本地的详尽数据并不能应用到东北三省。

3.我国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发展现状

农民群众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因地域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通常希望通过一个信息平台解决所有的或者更多的技术问题,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平台则能达到这要求。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构建,目的是在一个网络平台中为农业用户提供多种技术服务,通过技术推广可以无偿为农业用户提供动物、植物、作物、食品、安全等方面尽可能多的技术支持,使农民用户即节省咨询时间,又节省信息通讯的费用,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方向。

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的开展基础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能够使集成的各种农业生产信息服务要素实现最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体服务功效和催生出最大化的农业生产竞争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业网络信息资源集成化配置模型,加强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信息资源服务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由于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咨询,所以国内只有少数研究机构在进行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研究,而且以多个技术网站的整合为主,因网站的架构及数据库构建技术的问题使得网站整合的难度加大。

部分省份在对本地农业用户提供服务时,采用给专家声讯留言、网络留言和在线服务等方式为用户和专家进行接洽,由相关专家直接为农民用户服务。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采用统一专用号码,电话咨询服务热线实现24小时开通,并设置语音留言功能,可以方便农民从专家那边获取自己所需求的信息。此类服务可以为用户和专家牵线搭桥,建立长期的联系,能提供持续的服务,很受农民用户的欢迎。但是此类服务方式也有明显的缺陷,专家都是兼职人员,无法与网站保持即时联系,往往是在一定时间间隔后才能与用户建立联系或进行网络回复,对于农民用户急需解决的问题爱莫能助。

5.结论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部门相关“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促进全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编制完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已于近日正式实施。《规划》明确了“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引领全国农业科技发展为导向,引领创新、支撑产业、主导合作、深化改革、和谐发展,优化全院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的指导思想,农业技术推广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的开展是我国农业信息数字化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必由之路,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会逐步加快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魏巍,李万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提升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29-35+110-111.

[2] 袁玉鸣.恩施州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调查与思考[J].清江论坛,2012,03:37-44.

[3] 李俏,王建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中美比较与现实启示[J].. 广东农业科学,2012,08:191-194.

篇13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基层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常见问题

1.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农业技术推广团队普遍存在老龄化的问题,针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来说,其具备较高的专业性,而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因为缺少充足的工作经验以及社会阅历,无法担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就使农业技术推广团队无法融合一些新鲜的血液。此外,在开展人才招聘时,往往将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安排在非农岗位上,造成了一些专业人才在无形之中的浪费,从而使当前大多数岗位被非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据[1]。

1.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体结构体系还需完善

在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为了提升推广水平,构建完善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构建完备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方式,将农村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方式进行转变,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发展,缩短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但是,结合当前情况来看,在应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时,相关的探究部门、职责机构以及农村联合机制缺少完备性,无法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到我国农村之中,所以,怎样才能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转化,构建完善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问题发展,是当前农业部门首要处理的问题。

1.3投入力度普遍偏低

以某市为例,经过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农业资金朝着逐年递涨的趋势发展,但是推广费用却明显减少。结合中科院农业政策探究部门统计调查显示,农业部门自2010—2016年期间,经费总收入情况和财政部门拨款情况年均增长率为3.1%和3.04%,和西方国家进行比较,资金投放力度明显偏低。其中,在有限的投资费用中,有75%的资金用于工资的发放以及其他应用,只有10%的资金应用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农业技术部门,普遍存在推广经费匮乏的问题,因为缺少充足的推广资金,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2促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化措施

2.1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

2.1.1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各个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让其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其自身专业水平,从而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条件。此外,还要安排城市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工作,给城市、乡村的农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提供平台,开展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相关科研的探究工作,进而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综合实力[2]。

2.1.2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除了要高效应用农业专业知识人才之外,还要开展农业技术部门人才的编制工作,确保农业技术团队编制不被非农业专业人员所占用。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要相关的优惠政策,提升中级以上标准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起到挽留人才的效果。

2.2完善现有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结构

要想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处理,国家有关部门就要加大资源的投放力度,组建完备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团队,切合实际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各项要求进行满足。此外,在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为了保证推广工作的全面落实,还要制定完善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框架,从而确保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2.3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20世纪90年代,我国有关部门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机制,同时在机制中,对推广经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在财政预算范畴内,既要满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需求,还要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逐年递涨。因此,为了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关部门就应全面了解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示范基地的构建力度,采购相应的办公设施,为公益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出台相应的法律机制,防止出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私自挪用现象。

3结语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项繁琐的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还要具备充足的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全面落实。因此,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放力度,构建完善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全面改革,在根本上提升农村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孔继林,刘昌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讨[J].基层农技推广,2017(1):6-7.

篇14

关键词: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策略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短缺,全世界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技术创新问题。我国由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规划、同时由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的转移,所以想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

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就是在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用高效的技术开发、研究、转换等手段,进行资源的创新分配、创造更多的农业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1]。

2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2.1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期,主要是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研究、比如:农业种子的发育研究、农业收割机械的研究、喷洒农药化肥技术的研究、播种技术的研究、农业病虫害的研究等。所以在这个时期农业技术创新可以说与农业的经济增长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随着这些农业技术的创新活动运用到真正农业生产中的时候,将会极大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比如:新的高产玉米种子的应用可以使玉米的产量得到增长。新型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农业收割的效率、我们就以玉米的收割为例子,一个三口之家一天的手工玉米的收割数量仅有1000~1500kg,而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一天的效率是3个人手工玉米收割效率的10倍以上。而喷洒农药化肥技术的革新可以达到的效果是使用更少的农药化肥达到农作物不受病虫害的侵扰,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所以说,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有着紧密的联系。

2.2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中国有许多的新型农业创新技术,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使得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收到了影响。比如:许多的农村地区因为过去信息的闭塞和缺乏农业生产的投资,对于许多的新技术不了解、即使对一些有所了解因为缺乏资金也无法马上使用。现在,许多的农村地区都用上了增产增收的玉米种子,农业的产量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增产增收的玉米种子不是近几年才研究出来的,而是早就研究出来了,由于种种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所以直到现在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也是如此,因为推广工作的不到位和过去农民对农业投入力度小、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即便是现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农业产品收割的也非常有限,许多的农民依然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玉米、花生、黄豆、高粱、小麦等农作物的收割[2]。

3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3.1国家要加大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进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必须要加强国家的扶持力度。无论是农业种子的技术研究、新兴化肥农药的喷洒技术,还是大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以及技术改进都必须要国家进行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否则是不可能完成的。

3.2两者之间要进行有力的成果转换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策略是注重成果之间的转换。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可以极大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产增收,反过来、农业经济的增产增收效果也会促使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工作更有效率的进行。比如:农业经济增产增收后,许多的农民就有足够的资金和很高的认识,购买新的增产增收的农业种子和先进的联合收割机,这些行为都会促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3.3大量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大量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完成的。把各有所长的农业科技人员投入到具体的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中,研究出适应我国农业特点的科技成果并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去,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结论

在农业土地资源短缺、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进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不仅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为我国农业整体的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淑娟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河滩社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