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范文

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

篇1

关键词:综合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全面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大都数都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通常都是站在MIS基础上进行建立的。在综合物业管理信息系统中,要确保管理信息系统具备着一定的创新性和整体性。并要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在对企业的综合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时,要进行有效的设计方案,并选用合适的软硬件对设计方案进行实现。从而在某企业中利用综合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确保综合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以此推动企业的有效发展。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在企业综合物业管理信息子系统中主要包括:资源管理、住户管理、销售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行政管理和对外业务管理。在这些管理信息子系统中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并且统一由中心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支配。在这些子系统所显示的信息都是由中心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也可以将各子系统的数据备份进行保留,确保数据信息的长久性。并且每个子系统都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另外,各个子系统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联系,从而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资源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1.数据库设计

在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进行设计时,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和管理数据库资料。在管理系统系统中,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的设计通常都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在管理信息系统有着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操作规程,能够统一管理数据库。为了便于用户对数据进行有效的保存、更新和查询,必须要确保数据库可以对各种数据进行有效的输入和输出。在设计数据库时,必须要保证数据库的规范化,并且数据库中每一个数据都尽可能的符合相关要求,尽量将冗余排除,确保每个数据能够保持一致性。同时要保证数据的简单,防止在操作数据库时出现错误的现象,并要对数据库的管理进行有效的改善,主要包括对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统计、查询以及输出等功能。为了降低出现多表连接的次数,可以相应的建立临时表或者定义示图。在增加标识列时,当一个表在组成主键时,通常会需要多个列组合,从而将此表进行标识。因而在索引中,利用此列将大的组合键进行代替,以此提高性能。

2.核心系统软件结构的设计

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中主要是对系统用户和用户的设计。在核心系统软件结构中需要按照系统的属于局特点和功能需求,要分析和设计核心结构系统。

(1)在服务管理中,能够对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服务项目进行有效的规范,按照服务的层次、内容以及价格进行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样便于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查询。

(2)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对企业资源进行管理时,主要是对企业的工作人员、生产产品等相关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将资料有效的录入数据库中。

(3)工程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设施和基础设备等进行管理。在管理时,要对设备设施的采购、更换和维护进行有效的记录,并要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记录。同时要对设备和产生经营活动进行维修和检修,以此进行有效的记录管理。

(4)在系统维护管理时,通常是要设置密码和进行多级权限,以此确保系统内部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同时要对系统内部的各种数据进行定期有效的数据备份和整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历史性和完整性具备着一定的准确性,这样可以对以往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查询。

三、企业综合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在实现企业综合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时,以此实现Web数据库的功能。在企业管理系统中通常是进行客户和服务器两个部分,在对用户界面管理进行负责时,主要是有客户端和服务器进行管理。在通过Web数据库实现综合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时,可以由Web服务器提供的中间件,以此将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有效的连接,另外也可以利用应用程序下载到客户端,以此对数据库进行直接访问。

在利用中间件技术时,通常是使用通用网关接口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在利用通用网关接口时,它的编程比较复杂,效率低,速度慢,同时不支持处理事物的功能。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兼容性比较差,不能进行大范围的应用。在采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时,并且与动态网页数据库有效的结合起来,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和维护技术,能够进行较快速度的访问,以及工作效率高等。

在利用综合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时,通常就需要对存储在数据库中图形文件进行显示。从而可以利用系统内部的组件就可以对图像和二进制文件数据进行方便的显示,并对每个销售点的销售数据进行处理、输入和查询。为了能够在客户机上有效的实现安全登陆等功能,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查询和添加,并且具备着方便快捷的操作方法,便于管理,而且效率高。

四、总结

在对企业进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时,要合理的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确保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实现,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能够充分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1]欧峦,钟汉枢.企业综合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应用技术,2001,38(01):156-158.

[2]黄宇.小区物业管理企业综合信息系统设计[J].制度建设,2007,37(17):13-15.

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OA;ERP;结合;企业管理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一、OA与ERP概述

OA,是指办公自动化英文Office Automation的缩写,是一种新颖的办公方式,它结合了计算机的网络功能和现代化办公方式,是目前新信息技术革命中相当活跃并具备很强生命力一个全新的技术应用领域,毋庸置疑的说是信息化革新与发展的产物。通过计算机网络,企业内部的员工可跨地区、跨时间协同完成工作。在工作的整个流程中,注重对员工和工作过程的管理,以此来完成对具体事务的管理。通过此系统而使用的交换式网络,将更加方便与快捷的相互传递信息,深化拓展了办公方法,完全实现了高效率的办公。在当前企业所使用的OA系统中,很多是基于lotus Notes平台而开发,因为这种平台具有很好的优势,它的管理功能和非结构化数据存贮管理功能以及工作流定义都非常的灵活、强大,是一个理想的以公文流转为重要内容的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开发平台。当前很多运行状态比较好的OA,都是在这个环境下开发而来的系统。

ERP,是指企业资源计划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比较倾向企业的业务管理,优化并固化了业务流程。ERP主要侧重对物流、物料和资金的管理。ERP的导向主要是结果,主要包括系统整合企业所有的每项资源。此系统最早在1990年由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提出的,最早应用的行业是制造业,以后慢慢的拓展到其它的行业。ERP发展之初,其概念具有十分狭窄的空间,单单局限于制造业行业企业的资源计划部分。但随着引入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管理和企业供需链管理等一些管理理论,ERP的管理对象也相应扩大到了企业的物、人、财、信息等一切资源与企业产品的产、供、销等一切业务。ERP拓展并集成了企业内部所有管理功能的全部信息,并且也大大超出了企业自身的业务范围,集成了所有供需链上一切的相关业务信息。通过信息整合手段与技术整合和控制了企业相对分散的业务过程。

二、OA与ERP的关系

OA这种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集信息处理、知识管理和企业业务流程于一体,将企业使用的决策支持系统升级成决策智能系统,其核心是知识管理,为员工提供了共享知识的机制和丰富的知识学习功能,保证了系统使用人员能根据知识需求方便的跟专家学习,并能随时随地学习单位已有的知识,提高了员工在OA系统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员工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也不断提高了企业和机关的整体应变与创新能力。所以说,员工使用OA系统办公达到了从“如何做事情”上升到“知道如何做”的目的。当前,ERP解决方案和其他的应用案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所有方案的最终目的都是基本一致的,在通常情况下都与“从不同的道路登上同一山峰”意义相同。不同的道路是指具体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同一山峰指的是企业信息化的设计目标。当前的ERP已不局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已拓展到了以前不涉及的知识决策领域和工业自动化作业等相关领域。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ERP主要是计划和控制企业内部的全部资源,主要侧重于满足客户和准时交货的同时将企业的各种成本降低到最大限度,是通过提高企业内部工作效率的途径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该系统的中心是效率。OA主要是将企业运营过程中业务环节所提供的企业基础信息转化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管理信息,为企业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提供优越的办公环境和便捷的办公手段,使他们能够快乐、愉悦、轻松的工作。ERP和OA所关注对象是不同的,ERP关注更多的是企业内部资源的计划和控制,OA关注更多的是业务或事务处理,归纳和总结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因此来讲,OA的使用在ERP的前端,拓展延伸到了ERP之前难以完善的处理范围,而ERP就是企业管理中的全面应用。

从两个系统的设计理念上讲,ERP的主要业务流程是比较固定的,但很多OA业务流程却非常的灵活。ERP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讲又叫事务处理系统,要求准确记录企业运营过程中人、财、物等资源的发生情况,集成了企业生产、企业财务、产品库存等各部分的管理模块,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显著减少了人力需求及人为差错,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OA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的办公流程,能够对办公流程中实施实时监控和实时跟踪,方便了不同部门和不同工作岗位之间的协同工作,在提高办公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高效协作。

通过从管理和设计两方面对两种系统的分析,可以知道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企业的利益实现长久化和最大化,取得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三、OA和ERP相结合的优势

篇3

关键词:企业 合同管理 信息化

合同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受到了法学家的关注,在当代对企业也至关重要。合同是企业对外开展业务的主要依据凭证,无处不在,合同管理水平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准的集中体现。[1]合同管理不是简单的要約、承诺,而且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合同行为贯穿了企业管理活动的始终,如何管好合同,经常是困扰管理者的难题。

1.现状

国内企业长期采用手工操作方式,涉及部门多、信息分散,存在管理不规范、效率低下、成本高、信息汇总与进度控制困难、风险提示缺乏等诸多问题。企业近年来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应用,2006年中石油实施合同管理系统,2011年中石化推行CMIS系统。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情况多样,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仅使用通用办公软件或单机版合同管理软件。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成熟的专用软件、针对性强的定制软件或ERP系统合同集成管理方案,都是信息管理专家的挚爱。在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上,有些企业只是部分管理领域局部使用,甚至还存在手工与网络同时运行的现象。应用水平较高的则处于全面实施阶段,部分企业已取得了丰厚的管理效益。

2.主要优势与作用

2.1促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它改变了仅由业务部门分管合同的现状,能够优化工作流程,健全管理体制,合同管理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整体。合同管理部门能够全面处理合同事务,解决了信息分散、进度控制难、管理不规范等难题,合同业务流程相对固化,保障了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与执行。

2.2为企业节約管理成本,创造经济效益。第一,消除了空间距离,大副减少业务人员的异地往来,降低了差旅费等相关支出。据资料表明,中石油长庆油田在实施合同管理系统以后,每年差旅费节約额就在百万元以上。第二,将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約了人力成本,减少了资源投入。第三,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实现数据集成,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与投入。

2.3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第一,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持,全面促进企业营销、采购、制造、财务等领域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二,合同可在线申报、浏览、检索、审查审批,足不出户就可完成合同业务。第三,强大的商务智能报表与电子档案对管理层掌握合同全局、业务人员履行合同、统计人员查询统计都颇有助益。第四,实现网上动态监控管理,审计监察等企业管理部门可对合同随时抽审。

2.4提高企业法律监督与风险防控能力。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健全防控机制,深化法律管理,堵塞管理漏洞,一定程度上预防合同腐败行为的发生。通过合同数据共享与集成,能够动态监管企业合同活动,规范交易行为,有效防控合同风险。

3.主要缺点与发展瓶颈

3.1主要缺点:第一,对内容较多且无电子版的纸质合同,存在扫描时间长、申报上传效率低的缺憾。第二,部分承办人习惯传统手工模式,网络审批不如纸质合同看起来更直观。第三,存在网络故障、网络入侵、数据毁损、系统配置和使用不当等风险因素。

3.2发展瓶颈:第一,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总是有意无意在创设新的交易方式,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相对固定性与市场交易的灵活性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第二,合同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受企业现行管理理念指导,并与其它信息系统相关联,要受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与信息化整体发展程度的制約。

4.发展趋势与管理措施

4.1发展趋势:第一,采用信息化管理合同是大势所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没有管理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信息技术将不断涌现。通过与其他信息系统有效融合,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将更强大,作用将更显著。第三,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合同的介质将不仅是口头、书面、数据电文,还可能会有新的形式出现,合同管理信息技术使企业更易满足电子交易的需求。第四,通过信息技术将挖掘出合同中蕴含的更多价值,使合同管理从事务性工作层次上升到战略性管理高度。

4.2管理措施:第一,企业要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健全完善管理机制,通过狠抓管理出效益。第二,要提高应用水平,将系统效用最大化。目前大部分企业所关注的是合同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块,合同风险提示、合同履行监督、合同相关法律法规、合同知识交流和共享等模块尚未得到企业的重视,而这些恰恰是最有价值的部分。[2]第三,要加强后续开发,不断增强信息系统的兼容性与适用性。第四,要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控制应用风险,保证信息管理稳固有效。

严格合同管理是国际惯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没有高水平的合同管理寸步难行。面对市场竞争的刀光剑影,企业需要持续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增强软实力,以管理信息化助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合同管理规范高效操作规程》李杰利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P26

[2]《企业合同管理操作实务:来自中国百家大型企业合同管理实践的启示》陈丽洁、叶小忠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P173

篇4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产销一体化系统;冶金企业

中图分类号:F40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029-03

一、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研究如何在组织和企业中应用信息技术,帮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利用信息的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学科的理论,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为一种应用,它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发展,标志着一个企业、地区或国家的管理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企业管理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在于对信息的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是将各种不同的企业信息与市场信息进行加工、汇总、分类,并将其分别置于具有不同保密级别和层次的数据库中,使管理决策者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遇,更好地组织企业的物力、人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人机交互体系。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高面向顾客的服务能力。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事业单位的作用在于加快信息的采集、传送及处理速度,实现数据在全单位的共享,及时地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所需的信息,辅助他们决策,从而改善单位的运行效率及效果。通常MIS的实施需要三大要素:系统观点,数学的方法,计算机的支持。

国内外大型流程制造企业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构架工厂级、公司乃至集团级的信息化系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钢铁企业为了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动力,需要解决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投资决策等问题。因此,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利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建设钢铁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世界钢铁业普遍重视的研究开发项目。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有关资料显示:无论是德国的蒂森、英国的英钢联、奥地利的奥钢联、美国的美钢联和伯利恒,还是日本的新日铁、韩国的浦项以及我国上海的宝钢、武钢、首钢、重钢等均在良好的基础自动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系统,并在实际运行中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管理信息系统在冶金行业的地位

管理信息系统在各行业不同的企业创建了适合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同的企业选择的模式不同,构建的方式不一样。冶金行业根据自身企业的规模、自动化基础的不同,建立了适合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国内冶金行业存在两种实施产销一体化的模式:一种是采用“台湾中钢的模式”,以中钢的管理理念为基础,在中钢专家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自主开发应用软件系统,其硬件系统采用集中模式,核心软件开发平台大多与中钢保持一致;另一种是采用国内外套装软件做二次开发模式,如SAP、ORACLE、用友等,硬件系统也采用集中模式。以上两种模式投资巨大,并且在解决适应自身特点的问题时会有非常大的二次开发量,且存在后期升级维护困难问题。我们在构建重钢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结合了自身的条件以及投资的规模建立了适合重钢的产销一体化系统,创造出第三种“重钢模式”。

在构建重钢的产销一体化系统解决了系统低投入要求以及公司的生产组织难点。重钢公司生产模式为小批量、多品种,产品的钢种550个,不同品种和规格多达十万种以上,且批量非常小。用户每年的订单多达40 000多个,且70%以上是50吨以下的小额订单。这种小订单是宝钢或武钢等大中型钢铁公司不愿意接受的,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重钢不得不接受这些小订单。但依靠传统的生产模式根本无法处理如此品种多数量小的订单。公司依靠信息化系统提升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使企业在短时间内按照订单要求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且产品成本尽可能低;降低物料半成品占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依靠信息化系统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提高企业生产能力;信息系统的充分利用、优化生产组织、合理调配资源,即通过产销一体化系统充分发挥现有设备资源的生产潜能,提高生产能力。

三、管理信息系统在冶金行业的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有着间接的和直接的作用,从间接方面讲,它提高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形象的知识含量;从直接方面来讲,它通过对企业管理人观念、常规管理活动的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两个贡献来作用管理人的观念:一是对管理人个人的贡献,二是对企业的贡献。对管理人个人的贡献是指提高管理人的办公效率,可从实用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考虑,“实用”考虑是指供管理人使用的办公软件必须简单、易用和好用,“心理”考虑是指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管理人的权威感、名誉感和优越感。对企业的贡献是指信息化必须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这两个贡献或贡献的倾向将促使管理人改变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看法,并对其持积极肯定和坚决支持的态度;进一步,还将启迪管理人的思维,使管理人把信息技术引入到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管理功能。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管理功能的加强。通过计算机网络,部门之间的沟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上下层之间信息的传输更加迅速;总部能更加容易控制分公司的业务活动,分公司的不透明性因素在减少、决策失误在减少;更容易收集到客户的产品需求信息、竞争对手的信息和其他市场信息,有利于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制订;促使把面向人的管理转变为面向目标的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改善物流各环节,迈向零库存管理;各种参考数据唾手可得,领导的决策水平空前提高,能做到“运筹帷之内,决胜千里之外”。我们在重钢实施的产销一体化系统,主要应用软件包括:销售系统、生产系统、质量系统、炼钢系统、中板系统、型钢系统、高线系统、冷轧系统、综合信息系统,包括企业信息门户和办公自动化两个主要模块,提供企业日常办公和信息的完整解决方案与软件平台,实现无纸化和协同办公以及信息共享等。通过产销系统有效解决多品种、小批量订单给生产组织造成困难的问题。产销一体化系统应用实现了公司从客户订单直至最终的订单完成全过程的信息化、一体化管理,构成了企业销售、生产、质量、技术、发货等活动的计算机管理闭环,强化和改进公司物资流、资金流、知识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根据公司生产小批量、多品种、定制化生产的经营特点,建立基于大规模定制的信息系统,实现了生产计划自动归并排程,将零星小订单形成规模化大生产。

2.提高管理效率。在没有计算机网络的时代,要有效地实现跨国域或地域的管理是难以想象的,而今天,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运行其上的应用系统,可以高效地、便捷地、经济地管理跨国域或地域的子公司。公司总经理坐在计算机前可以快速对外地子公司下达指令和及时了解外地子公司当天的运营情况。重钢的产销系统可以按用户自定义需求单号、订单号或生产令号查询订单执行状况。建立了订单实时跟踪系统,减少了物流在各环节的滞留时间,加快了生产节奏,缩短了生产周期和交货周期,使订单兑现率同期提高3.7%,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精细化程度。炼钢一切坯实现按订单尺寸自动切割,使公司按订单组织生产的思路得以实现,公司生产组织更为有序,同时大大减少原料尾段产生,降低了生产成本;系统还提供生产经营全流程各环节查询、分析、统计的实时信息,将过去专业技术人员需4、5天才能完成的统计分析工作,提升至目前几分钟内完成;系统所有数据实现一元化管理,大量实时数据依靠系统自动采集,减少人工录入环节,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真正实现共享、实时、高效;采用分布式集成系统平台,利用微机服务器和并行集群技术,大幅度地降低了系统平台的投入资金,保护了企业原有投资,还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极具应用、推广价值。门户系统集成了网站、邮件、OA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产销一体化系统,实现了公司无纸化和远程协作办公以及单点登陆;该项目通过对公司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和管理模式的改造、变革,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使企业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各种内外环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引发组织结构的调整。纵横交错的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使其由阶梯层(等级)型逐步变为水平(自由)型,与信息传递方式紧密相连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就从尖顶的“金字塔”型变成扁平的“矩阵”型,组织结构扁平化意味着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任命跨职能部门的任务团队。同时,高层决策者与基层作业者直接联系的方式增多,基层作业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决策的机会增多。重钢的产销系统实现了计划、物流、质量等的一级管理,使原来的生产组织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

4.增加管理手段。计算机网络以及建立在其上的MRPII或ERP系统正在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战略手段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重钢的产销系统中建立了多层次的质量、工艺标准体系,实现实时在线工艺指导与公司技术质量集中、数字化管理以及质量数据的实时、集中管理,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体现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上,使公司能自觉地将生产经营置于客户需求的制约下,更好地满足了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

5.革新管理思想。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发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重组。重钢的产销一体化系统本身是一种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它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组织机构的调整或业务流程的重组。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将帮助企业进行“企业再造”和“管理重塑”。重钢的产销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等硬件成份,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包等软件成份。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还会出现更多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孙宇,陈杰,蒋晓春.略论制造执行系统研究[J].高技术通讯,1999,(10):60-62.

篇5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如今有很多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信息共享差,人才引进、开发和使用缺乏统一规划、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能够促进公司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和岗位部门的重新设计,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能够实时掌握公司人力资源结构、分布和余缺情况,直接为人员的选聘提供依据,进一步拓宽人才的引入渠道,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能够根据公司发展战略需要,确定人才培训和开发的方向和思路,从而确保公司人才培训的战略目标;能够让公司高层管理者迅速、准确地获得有关人员管理的信息,明了公司的人员状况、人才需求标准,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二、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方面

第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一次开发成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非常复杂的内部关联性。因此,在企业决定应用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初,就应该统一思想,特别是中高层领导干部应统一认识,全力以赴,力争一次合格。因此,公司上下都应该都应树立大局意识,把握好各自的定位。

第二,加大投入,着重相关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系统实时维护制度,确保系统能够正常、稳定运行。首先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选配专人成立工作小组负责,确保项目运转正常。其次应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最后还要建立和完善系统的实时维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内容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如果没有一个实时的日常维护制度,系统设计得再好,也一无用处。因此,在系统建设的一开始就应该同步考虑系统的实时维护制度,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准确可靠。

第三,分模块设计开发,推广应用同步实施,确保信息系统贴切企业实际,达到预期效果。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既要考虑系统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又要考虑企业的个性特征,切实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采取分模块设计、开发与推广应用同步实施的办法不失为一个好措施。一方面能够缩短从设计开发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的时间。

三、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注重企业总体发展目标与个人成长目标的结合,实现两个目标的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而企业的每一个目标都是依靠企业的员工,通过努力地工作来实现的,所以,能否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成为企业最终目标实现的关键。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兼顾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追求企业总体发展目标与个人成长目标的完美结合,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组织结构职务的设计、工作标准的确立等过程,帮助员工设置并实现个人成长目标。

第二,做好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分解和落实,为企业各,部门各岗位工作成果的衡量提供有效的依据。关键绩效指标是以公司经营目标为中心,层层分解形成的。各级管理者必须承担起绩效考核的责任,而人力资源部门则提供专业咨询与服务,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使绩效指标自上而下的分解落实过程,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承诺过程。同时绩效指标考核一定要与相应的激励措施相结合。

第三,加强人力资源的动态管理和规划,指导企业的人才招聘工作。应根据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编制人力资源需求计划,来指导企业的人才招聘工作。

第四,完善人才的培训与开发机制,实现企业人才结构的优化配置。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员工的个人专长及业绩考核的结果确定培训人员与培训内容。

第五,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激励的核心在于对员工的内在需求的把握和满足。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看,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主要体现于薪酬体系设计、职业生涯管理和升迁异动制度。

篇6

1.1 对企业进行内部整合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常规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所以如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就不得不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如果不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就很难在这个竞争日趋残酷的时代占有一席之地。21世纪毫无疑问是一个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的世纪,而一个真正意思上的电子商务则必须包括网上商务(B to B)、客户管理(CRM)、供应商管理(SCM)、企业内部管理(ERP)四大系统,因此企业当前首要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与ERP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信息充分有效利用、运作效率提高、成本的降低和准时交货承诺的保证。在拥有了ERP“后台”这一核心的基础上再与“前台”的网上商务集成在线实时运作,跨进电子商务时代。所以,企业要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则ERP的引入是必然趋势(在美国,90%以上的企业都是采用ERP系统进行运作,“客户--企业--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在线实时运作,紧密联系,故其电子商务的应用比较普及,目前国内实施ERP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电子商务平台这一大环境也正逐渐成形。)虽然对国内多数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在现阶段还是有些不现实,但企业信息化已是迫在眉睫,无论是从管理、生产、销售、服务、还是从行业竞争、世界经济趋势来说,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改造,是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ERP的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1.2 完善管理水平

各部门及时获知准确唯一的信息,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 在没有ERP的时代,企业都是手工作业,订单、报表等等数据都是通过一张A4纸,打印出来,如果遇到改单,加单,再通过电脑打印,或者手工修改,如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间距特别远,员工拿着这些单据跑来跑去的,会造成以下几点情况:浪费了不必要的成本;传真、纸张、人力、电话费;单据数据常发生错误,精确度不高,导致误产、少产、出货不对、数量不对等情况;工作效率不高,假设有一张销售订单来了,员工要核对好具体数据,然后到生产部门核对生产需求→仓库查看物料是否够,计算耗时间,不精确→如果仓库不够物料生产,要去采购部门下达采购订单→再跑回生产部门做生产计划。这样耗时,耗力,耗成本,数据的不准确,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整体运转效率; 应用上ERP系统后,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优化管理流程,可以完全避免以上的不足之处。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

1.3 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如果在没有ERP管理系统的时代,企业的整体流程都是通过纸质和电话来完成;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企业的信息共享方面并不快捷,而且会经常出错;ERP系统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可以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在ERP系统里面录入一个销售订单,采购部、生产部就马上看到了这个订单并且做相关的工作,这样的一个流程,手工作业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但是ERP仅仅需要一两分钟;在没有ERP系统的时候,管理者在把控企业的成本和管理上的问题,都是通过财务把相关报表提交后才了解的具体情况,如果想要即时了解企业的状况,我想,只有ERP信息化系统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有了ERP系统,管理者就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的运营状况,所有报表和数据都是即时共享。一套ERP信息化系统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企业数据共享性;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实现了即时性企业状况分析;提高了企业员工工作的质量;缩短产品交期,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使用ERP系统,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质量,通过ERP即时共享数据解决了企业的数据准确度问题。从而加快了企业产品交期,提高了客户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1.4 让管理精细化,提高企业透明度

ERP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数据的共享,实现同一数据在同一个地方录入,所有地方共用,有效地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实时共享所有数据(在员工规定权限范围内)。上ERP后,与ISO9000一样,对每一个数据的变更,就必须要以全局的观点去考虑问题,数据的透明化,杜绝黑箱操作中的种种弊病,为公司提供精细化的管理,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1.5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ERP系统是一个帮助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从细节数据中解放出来的工具,有了这一个工具,高层管理就能从琐事中走出,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心战略性的问题,中层管理跟据系统中的能力分配情况,用最多的精力去把握生产中的瓶颈问题,以达到最佳的投入与产出。 同时对于一些看似能赚钱,但是实际上根本无法赚钱的订单,通过ERP系统的分析,就可以在接单之前避免这种损失。

1.6 有利于简化会计工作

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中,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ERP成本管理,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

2 ERP系统优势总结

ERP系统给领导提供了管家、参谋和工具。有了系统,领导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只处理例外事件,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做战略规划、见大客户等领导应该做的事。系统使流程和知识得以固化、沉淀,使职能和责任分得更清、更细。总的来说,ERP就是通过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提升企业的全面竞争优势,它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可有效推进企业资源的整合,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国内大中型企业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王云峰,李杰,丁明磊.从ERP成功要素透视中国企业信息化之路[J].管理世界,2005.

[2]冯仁德,邵传毅,刘海英.实施适宜的ERP系统提升企业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2.

篇7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在企业中的应用实现越来越多。煤炭企业作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企业,其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实现虽然较晚,但是对于企业管理的发展提升作用十分突出,是企业生产发展与管理中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通常情况下,在煤炭企业的开采生产中,尤其是井下开采与生产作业中,对于机电设备的应用种类与数量都相对比较多,并且进行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的难度比较大,是煤炭企业生产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建立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加强煤炭企业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促进煤炭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下文将在对于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分析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功能结构以及实践应用分析论述,以促进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在煤炭企业中的建设应用。

1 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建设分析

1.1 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应用背景

通常情况下,煤炭企业进行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构建,主要是以满足企业开采生产中所应用机电设备的管理需求,为提高机电设备管理水平,保证煤炭企业的正常开采生产运行为目的。以某煤矿企业为例,该企业现阶段进行煤炭资源开采生产的能力达到260万吨,为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非常高,但是在企业的井下开采与生产作业中,由于开采生产所应用的机电设备数量比较多,并且类型丰富,再加上井下开采生产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企业在进行井下开采生产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与维护中存在较大的工作难度,对于企业开采生产影响比较突出,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改善该企业煤炭开采生产中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状况,提高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水平,专门设计建立了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以用于对于煤矿井下开采生产机电设备的工作运行状况进行维护管理,保证企业的正常开采与生产运行。

1.2 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建设分析

在进行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构建中,主要结合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困难现状,通过信息化技术与手段的应用实现对于机电设备运行状况的自动化维护与管理,以保证煤炭企业的正常开采生产与运行。因此,在该系统的设计建设中,主要是以煤矿井下开采生产中机电设备维护管理中的人工抄送表与报告困难、实现煤炭企业开采生产与管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对于煤炭企业开采生产与设备运行实现数字化管理、促进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等作为系统建设应用目标。

通过该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构建,不仅能够加强煤炭企业机电设备的管理,对于煤炭企业开采生产所应用机电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管理等进行全程自动化控制,同时还能够加强对于煤炭企业机电设备生产运行技术的管理,在煤炭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于而各种机电设备信息数据的快速方便查询,实现对于生产运行设备信息以及技术的强化管理,避免设备信息与技术数据的丢失,对于设备生产运行造成影响。此外,进行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还能够实现对于设备配件的加强管理,机电设备配件作为设备重要零部件,对于设备的生产应用有着绝对的作用和影响,通过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于设备所需的配件进行合理的配置与采购、保存,对于加强设备配件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在进行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中,该系统主要采取C/S+B/S结构形式,并通过服务器对于系统数据安全以及用户权限进行独立负责,同时借助客户机对于系统中的各项操作以及信息接收进行管理负责。此外,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客户机结构部分,其操作系统主要采用Windows98进行设计实现,系统服务器为Windows2000服务器,系统数据库则是应用SQL服务数据库开发设计实现的。

2 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与应用分析

结合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在实际设备生产与运行中的管理应用,该系统主要包含有以下作用功能,首先能够对于煤矿井下设备的位置情况进行查询,并对于煤矿开采生产中各种设备的运行使用工作量以及时间等进行了解掌握;其次,该系统在实际管理应用中还具有对于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周期性检修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设备的日常维护与定期检修;再次,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还具有对于设备的配件配置与各种技术资料进行管理保存,并且在设备出现运行故障的情况下,进行自动报警,以对于设备的安全稳定工作运行进行保障;最后,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还能够和煤炭企业内部网络进行连接实现,实现企业内部各机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在整个煤炭企业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中,主要包含有设备管理以及配件管理、生产管理、安全事故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等主要功能结构,通过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共同作用,实现对于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生产运行与维护进行管理控制,保证煤炭企业的正常开采生产与运行。

篇8

一、财务制约系统本身的建立和健全和企业管理的其他制度系统一样,财务制约系统包括:

(一)以预算、经济评价、各种计划等为主的事前决策浅析浅析制度,它是财务制约的核心;

(二) 以预算落实、资金掌控为主的事中制约制度;

(三)以财务信息核算体系和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为主的事后制约制度3部分。它应该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横向的全方位和纵向的全过程。

二、始终如一地予以贯彻落实有了好的制度并不等于有了一切,落实才是关键。规范的财务核算体系和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及切合实际的经济活动浅析浅析资料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集团)掌控财务系统的最佳策略(有条件的企业应逐步推行先进的信息系统)。

将这些制度系统植根在企业经营活动流程的全过程中,从而保证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需要强调的是,制度贯彻落实必须常抓不懈、始终如一。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多种理由(包括产权制度上的理由),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有许多深刻的教训。比如在搞企业内部承包制的一段时期内,许多企业只强调放权让利,管理粗放,到后来发现“放权容易收权难”,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财务制约系统阻力重重,由此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也是十分惊人的。一些设有国外分支机构的企业更是一包了之,包赢不包赔,国外分支机构本身也是天高皇帝远,任意为之,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相当大的。

落实财务制约系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即:

(一)统一性。这点在微观上(以企业或企业集团为单位)因为行业归属的一致性和隶属关系明确等理由,已能完全做到(在国外设立子公司的企业可以通过内账系统做到这一点)。宏观上在政府的不懈努力下也已得到很大改善,比如会计制度由1993年7月1日前的分散的会计制度到1993年7月1日后的行业会计制度, 再到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已实现了和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篇9

内容摘要:文章认为在系统环境观的视角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在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对变革能及时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快速灵活的适应能力,有效协调内、外部变化的动态能力,即为了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而更新能力的能力。

关键词:资源 能力 环境 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研究概述

以波特(1997)为代表的“环境论”侧重于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认为企业外部的产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建立起主要作用:产业吸引力是企业盈利的主要决定因素,市场进入障碍决定企业是否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根据市场结构而不是内部条件来选择进入市场的战略。以鲁梅尔特、沃纳菲尔特和巴尼为代表的“资源基础论”把企业看作是一组资源的集合体。侧重于从企业资源及其积累方面的差异性出发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认为不同企业在资源及其积累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竞争力的差异性,企业内部资源及其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强调应主要从企业的资源出发来理解和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资源优势远胜于拥有突出的市场位势”。以普拉哈拉德、哈莫尔等(1990)为代表的企业能力理论则将企业看作是一个能力体系,侧重于从资源之间动态联系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竞争力,强调资源之间的整合与结合之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意义。

在这三大经典企业竞争力理论中:环境论过分强调外部市场环境因素对于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内部因素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资源基础论与企业能力理论虽然强调了企业内部因素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意义,但又矫枉过正,忽视了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而滑向另一极端。可见,这三种理论都无法全面、系统的阐述企业竞争力的源泉问题。按照系统环境观的视角,企业环境既包括通常所说的企业外部环境,也包含企业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结构、资源、企业文化等)。如果把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按照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基于企业能力与企业环境的整合概念,也就是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对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适应和控制的能力,它既指企业基于内部资源条件进行配置和优化的能力,也包括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而不断调适和更新的能力。

企业资源与能力共同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源泉

资源是企业赖以形成和运作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要素,企业首先是一定资源的集合体,资源是构成企业的最基本元素。尽管不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在种类、数量与禀赋方面各有差异,但一般不外乎人和物两大类,这些资源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重要性各不相同。关于企业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企业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企业资源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所能支配的各种要素本身,而能力则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整合性概念,它更多的与活动及过程有关(贺小刚,2004)。诸如先进的设备、高水平的生产线、雄厚的资金,乃至关键技术以及高素质的员工等,都是企业赖以打造其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但他们本身并不是企业能力。企业能力是“构建和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是将企业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他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或组合能力(尼古莱.J.福斯,1998),即企业把资源配置、整合在一起以实现理想状态的能力(王永贵,2002),是企业资源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交互联系的能动机制。

资源和企业能力只有相互联系、紧密结合才能构成企业竞争力的现实源泉。这集中体现为:一方面,资源是企业形成和运作的基础与前提,从而也成为企业能力及其作用的基础与前提。能力是企业合理配置资源的独特知识与经验,即便企业拥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独特能力,若无相关资源,也不能使能力成为企业的现实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若不具备合理配置资源的独特知识与经验,即使拥有优越的资源条件也难以形成现实且持久地竞争优势。因为“就本身而言,资源几乎没有生产能力,是生产活动要求资源进行组合和协调”,再优越的资源若缺乏合理配置就无法激活、放大和发挥其潜在生产力。此外,从发展的角度讲,资源与能力也可以相互促进,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企业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的增强与提升而企业资源的积累又反过来会促进企业能力的发挥与提升,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强化。

企业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是企业创造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与源泉,但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状况也受相关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就企业资源的积累而言,资源的获取和选择与环境紧密相连。一方面,环境决定了资源的可得性,企业的资源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外部的一系列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的战略及其变化以及企业与各相关者的关系等,对企业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环境的需要又往往决定了企业资源的选择,以市场需要和政府相关政策为核心的环境会引导着企业的业务领域选择与成长方向,进而引导着企业对相关资源的选择。尽管如此,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下,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以及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不可模仿、替代都能使企业能够获得暂时的竞争优势。但在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果过分强调和推崇企业的内在性,过多的关注企业内部资源而忽略了决定资源与能力价值的市场状况,随着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速率的加快以及不确定性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内在能力的惰性、刚性,反而成为企业丧失竞争优势的因素。

从企业的决策机制和企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看,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的决策都会是基于现有的资源配置基础上做出的,一旦做出关键性的选择,企业关于未来的资源、能力的投资就将选定,资源、能力就将向既定的方向积淀、发展。也就是说,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也存在路径依赖和自我加强的特征,过去的资源会对现在和未来的资源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一旦过去的资源和能力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往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所以企业过去的资源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优势所带来的报酬决定了资源和能力积累的方向。在稳定的环境下,这种路径依赖和自我加强存在正反馈机制,在报酬递增的激励下,资源和能力的积累不仅得到巩固和支持,而且在此基础上一环扣一环,沿着良性循环轨迹发展;一旦外部环境变化加剧,报酬递增机制便会阻止它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或被其他方案替代,资源积累就朝着非绩效方向发展,而且愈陷愈深,最终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把企业与环境相隔绝,或者企业资源和能力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那么企业现有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可能在短期内能抵御竞争者的模仿,但却难以回避市场迅速变化的冲击,环境不确定性会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侵蚀殆尽。因而,就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作用和价值而言,企业资源与能力“在真空中是无价值的,仅当抓住机会和抵御威胁时,才显得有价值”(Jay Barney,1995)。不仅单独的资源本身是无价值的,资源之间的组合或整合如果不与环境机会联系起来也是无价值的。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竞争力或者竞争优势是一个相对概念,离开了作为参照物的相关竞争对手,也就无所谓竞争力或者竞争优势。因此,市场、顾客以及竞争对手无疑是企业及其运作的重要环境因素,市场结构、顾客需要、竞争对手的战略以及三者的交互变化深刻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与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和市场的深刻变化,企业面临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在急剧动荡的环境中,全球化的竞争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水平的波动、顾客需求的多元化及不确定性、经济周期的影响、知识爆炸和技术创新与突变、政府政策的变化等,都可能使企业既有的竞争优势荡然无存。另一方面,企业竞争优势从确立的那一刻起,就处于模仿者和革新者的强烈破坏和冲击之下,决定了它不可能永远的维持其现状,最多只能维持到竞争对手成功模仿或者超越的时候。竞争过程实际上就是竞争对手对优势企业实施的战略进行模仿的过程,竞争优势的拥有者最多只能在竞争对手展开反击前的短暂时间内,利用这种竞争优势获得超额收益。随着竞争对手的反击,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或将瓦解或崩溃。企业不在于能够在短期内或某个时点上获得竞争优势,而是能够在长期内抵御竞争者的侵蚀或者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持续的评估其资源或者能力在变化的竞争环境中能否持续的保值和增值,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与环境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有机的、动态的结合起来。

创造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和外部环境融合互动和匹配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企业的异质性面对动态变化的环境时,都很难保持其价值。任何资源、能力的价值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竭,或者其价值被瞬间的结构性创新所削减。竞争优势的历史演变告诉我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纵向一体化以及将来的可能因素都在竞争优势的演变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不变的是竞争优势变迁的规律――企业能力和外界环境的匹配。企业环境所具有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竞争是一个内在的动态过程。参与竞争的所有企业总在寻找能够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而最终能否成功打造并保持核心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对跟进模仿行为设置的壁垒及市场的不确定性,还取决于对如何进行跟进投资以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理解,在于能否具有不断地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和追逐新的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由于现实经济中信息的不完全性、不确定性,特别是人的有限理性,人的知识和计算能力的限制使人不可能考虑所有的因素,无法事前掌握经济活动规律,从而做出最优决策。所以企业能力的培育不仅仅是内在的,还要通过摸索或者试错过程寻找更好的答案,强调经济决策过程中的学习。因此,企业培育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对变革能及时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快速灵活的适应的能力,有效协调内、外部变化的动态能力,即为了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而更新的能力的能力,才是企业创造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这种不断更新能力的能力的培育实质上是一个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融合的过程。它需要企业主动嵌入与主要客户、供应商、合作者、竞争者、研究机构的相互作用之中,加强与所有其他外部实体之间的互动,通过网络机制形成跨组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交换,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融合进化,来克服企业内部能力的刚性和惰性。企业能力不仅需要通过内部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内部学识和引进性学识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是通过学习和外部途径“买入”或“借入”的结果。企业如果忽视环境变化,强调或专注于难以复制的内部资源、能力,可能会丧失竞争优势。相反,企业过于苛求对未来资源和能力的投资,则可能面临既有能力丧失的风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重构只有在企业能力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培育既有能力及构建动态能力,使企业走出由于当前的资源、能力与营造未来竞争优势所需资源、能力不同的两难境地,这样才能使企业在遇到不可预期的事件时避免走向能力陷阱,从而使企业不断赢得竞争优势。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能力在不断发展,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而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机制即能力和环境的匹配机制是相似的。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永远进行着内外的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如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营造起不断更新能力的能力,就能不断构建短暂的竞争优势从而保持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普拉哈拉德,哈默尔.公司的核心能力[J].北京社会科学,1999(4)

2.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2002(4)

3.白津夫.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战略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3(1)

4.赵锡斌,温兴琦.基于动态环境的企业战略重构[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8)

篇10

关键词:学院;管理系统软件供应商;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1

一、前言

学院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供应商及企业产学研合作主要是指科学系统软件供应商、学院、企业三者之间的参与与合作,通常企业作为科学技术的需求方,它可以与高校进行技术联合进而检测所需软件的能否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做为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提供商,其本身是卖软件的,可以提供给学院做教学软件。另它可以让学院同企业协作,将企业的需求在此软件上测试,如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再向软件提供商购买。这样可以规避企业购买管理软件但有可能无法应用的风险,学院可以为一个企业在多个软件提供商的产品做测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个三赢的培训模式的探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延伸,高等院校、企业、软件供应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在目前知识经济的来临之际,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产学研合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关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等。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究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产学研合作模式按照主体关系与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和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等。以下我们将会对这几种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

(一)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

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是基于高校合作而产生的,它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经费,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与开发,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提高企业的生产力,进而促进自己发展。目前校内产学研合作大多都是高校自行组织和举办的,通过利用本校的科技资源,不断打造自己的科研人才队伍,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他们主要采用的是经营实体与教育科研基地相融合的方式进行的,以便可以达到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发展、实现科研效益的目的。同时,这种模式的优点还不止于此,作为高校内部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机构,在学校的指导和带领下更有利于统一管理,实现由科学技术向劳动生产力的转化,达到预期的经营目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环境过度污染和浪费,每年应届毕业生高达800万,这无形中给我国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建立可以给本校的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高校目前的就业压力,同时还可以给学校带来经济收入,提高该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正是由于这种模式是学校自主建立起来的,所以学校本身除了具有企业经营的一切职责外,同时也是教育科研的主体,这势必会导致学校的科研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影响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

(二)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也就是高校与企业联合的一种模式,一般情况下,学校是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但是对于市场的开发能力却很弱,学校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可以通过跟校外一些大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完整的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校获取资金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加深科技产品的研发能力,使双方互惠互利。这种模式的主要运行特点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注重双向性合作,学校按照企业所需要的专项技术服务,有计划地进行专项研究,及时将技术成果传递给企业,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进而获得必要的资金帮助。这种优势互补的原则表现的比较明显,技术转化率也高,同双方还可以根据合同中的要求,及时变更合作事项,工作效率显著。但是这种模式的唯一缺点就是合作模式仅仅局限于直接利益双方,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出发点差异较大,使他们在很多技术领域无法达成共识,导致信息沟通和意见分歧现象比较严重,合作难以深入进行。

(三)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主要是基于风险防控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一些大型项目耗费资金量比较大,双方合作无法解决风险问题,所以我们建立一种混合联体合作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学院、企业、科研机构。三者之间通过有效的合作,可以达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防范了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收益也比较明显。但是这种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企业可能会就某一项技术成果跟很多其他的高校进行合作,参与方可能会存在权责利益的纠纷,合作会面临僵局。

(四)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

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是最近几年新出的一种模式,它是为了解决参与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拥有而产生的。比较常见的有高校产业推广中心、社会科技服务推广中心和媒体推广中心,这种协调型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消除合作主体的大部分意见分歧,同时还为参与者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信息。在沟通各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成果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大量的成果价值与市场机会出现流失,发挥了自身的纽带作用。中介协调模式是目前这几种合作模式中比较先进的模式,不仅规避了大部分的市场风险,同时也给合作主体成员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值得借鉴和学习。

结束语

学院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供应商及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新时期下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模式,它促进了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的相互联合,实现了合作主体之间的互惠互利,对促进三者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久灵.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2(12)

篇11

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两个转变”,树立“三抓一创”工作思路,明确“四化”工作要求,基本建成离集团化运作的现代公司管理架构。“十二五”开始,又提出继续深化“两个转变”,推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指定和实施了《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创新指引》,这些都是国家电网公司强化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举措。

 

企业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系统的业务功能

企业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系统主要包含了四个模块:合理化建议、通知公告、创新报道,系统管理。

(一)合理化建议

合理化建议主要包括待办事项、建议浏览、信息管理等三部分。

待办事项:包括待办和已办;待办:需要办理和传阅的合理化建议信息;已办:已办理过和传阅过的合理化建议信息;建议浏览:包括我起草的建议、全部建议浏览、按部门浏览、按年度浏览、按专题活动浏览和优秀建议浏览。实现了合理化建议的分类浏览,提供合理化建议的办理、起草、发送、查阅、检索、打印、删除等功能;信息管理:包括专题活动信息、分类信息、职务职称信息和获奖类别信息;专题活动信息:对合理化建议活动专题信息的管理;分类信息:对合理化建议的分类信息管理;职务职称信息:对合理化建议人的职务和职称信息的管理;获奖类别信息:对获奖的合理化建议将别信息的管理。

 

(二)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包括待发通知公告、通知公告浏览、往日通知公告浏览。

实现通知公告的分类浏览,提供有关通知公告信息的创建、、查阅、检索、删除等功能。

待发通知公告:已起草,但未的通知公告信息;通知公告浏览:已未超过保留期限通知公告信息;往日通知公告浏览:已超过保留期限通知公告信息。

a)创新报道

创新报道包括待发创新报道、创新报道浏览、分类信息。提供有关企业创新报道信息的创建、、查阅、检索、删除等功能。

待发创新报道: 已起草,但未的创新报道信息,只有起草人能查阅、修改;创新报道浏览: 已的创新报道信息,所有系统用户均可查阅;分类信息:对创新报道分类信息维护管理。

 

b)统计信息

统计信息包括按单位统计信息、按年度统计信息、按部门统计信息、按类型统计信息、按活动统计信息。提供了对合理化建议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查询功能。

c)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包括人员管理、角色管理、群组管理。提供了对企业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系统用户基本信息的维护管理。

人员管理:系统用户基本信息的维护管理‘角色管理:系统角色信息的维护管理;群组管理:系统群组信息的维护管理。

技术创新点

通过网络,企业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让合理化建议工作的开展实现“四化”,常态化、规范化、透明化、高效化;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与合理化建议的有效结合。优秀合理化建议转化创新成果或生产成果,创新成果引导和提升员工合理化建议热情;实现与企业门户的无缝结合,统一部署两级管理运行方式:充分保证了各地市的系统运行速度,同时满足省公司合理化统一工作流程和管理;对合理化建议的分类统计。

 

可以对合理化建议收集、整理、归类作出灵活统计分类:如单位统计、年度统计、部门统计、类型统计、活动统计等。根据不同的统计类别,统计出建议个数、人均数、被采纳数、获奖建议以及获奖率等等。可以清晰快速的整理出来合理化建议的数据信息。

 

篇12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实践教学

一、校企合作背景

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从目前来看,实践性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鼓励各高校建立以全面对接、深度融合、互惠互利的产学合作体系,调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推动校企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尤其是近两年,为推进校企合作,把更多优质社会资源引入高校教学中,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为企业和高校搭建合作平台。

二、实践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

围绕更好的实现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了解和掌握实际软件开发中的开发流程、工程要求和技术要求,以及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这一基本目的,校企双方对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做了仔细的斟酌,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和信息化发展趋势,从信管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制定了企业应用开发方向的实训目标及内容:要求学生通过为期4个月的实训,了解前沿的IT软件开发技术与发展方向,明确未来的学习路线及职业规划,熟练掌握和巩固JavaEE编程技术,加深对专业技术的认识与理解,掌握企业级软件的设计、开发基础和原则,掌握规范化的软件工程方法及开发管理流程,了解职场礼仪、职业规划、有效沟通等职业素质,并掌握相应的商务职业技能。

在实践内容的设计上,校企双方以当前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热点技术为基础,提升学生在大型项目工程构建与实践方面的能力,满足市场对互联网、电子商务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因此,实践内容主要包括Web前端开发技术、互联网服务器端开发技术的学习以及项目实战部分等,详见表1。

在实际项目阶段,校企双方结合信管专业特点,围绕当前热门的管理、金融和电子商务领域进行企业应用项目的开发。通过这些项目的实训,学生可了解到当前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业务知识,提高Java语言编程能力、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了解到项目组织与开发的流程,提高编程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编程兴趣,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软件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中,典型的企业应用开发项目见表2。

三、实施效果及总结

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进行系统的技术理论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企业进行见习与实践教学,了解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具体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通过了解企业需求,能够触碰整个行业的现状与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这样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有即时性的技术,而且容易培养形成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迁移能力,能够成为适应企业发展的技术骨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2012年开展校企合作。借助于校外企业丰富的资源,学生通过企业项目的实践学习,完成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答辩等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巩固了在校所学的技术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掌握了企业级软件设计、开发的基础和原则,掌握了规范化的软件工程方法及开发管理流程,明确了未来的学习路线及职业规划,就业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据统计,部分学生在完成为期4个月的实训后,获得了印度印孚瑟斯(Infosys)技术有限公司、软通动力等公司的带薪实习机会;参加实训的同学中有90%以上的同学签约到用人单位从事系统开发、运维等工作,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中还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例如,如何更好地实现校企互动参与教学,以及如何提升“双师型”队伍的能力水平等等,特别是在推动校企的深入合作方面,探索校企合作长期的良性发展,真正实现校方、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今后深化校企合作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信管专业改革的健康发展,为广立学院本科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孔令夷,董明明,楼旭明. 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2012(4):68.

篇13

关键词:XML;Web服务;SOAP;.NET;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Opening constructive solution on enterprise MIS based on XML and Web service

HU Zhengcai,ZHANG Lichao,WANG Liuji

(State Key Lab. of Material Processing and Die & Mould Tech.,Huazhong Univ. of Sci. & Tech.,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With the problems such as information isolated island which brings on difficult data shareamong different systems in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of enterprises,the current integrating ways of enterprise MIS are discussed and an opening construction solution on enterprise MIS is presented based on XML and Web service. XML documents are used to store and transmit data and Web service interfaces are taken as system interfaces at service end. Some key techniques such as authentication,encrypted data transmission,and hot swap module are also included in the solution. The example shows that the solution can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information isolated island and data presentation and enhance the scal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of the system.

Key words:XML;Web service;SOAP;.NET;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建立适应全球化生产经营的管理机制[1],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成为企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经济发展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时代必将要求MIS的应用不只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而要扩展到公司集团内部各个分公司以及作为企业合作伙伴的各个厂商,实现MIS系统或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2]如何实现MIS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是多个MIS系统集成遭遇的首要难题.当前的XML技术以及基于SOAP通信协议的Web服务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极为有效的方案.本文在简单分析MIS集成难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XML和Web服务的MIS构建方案,并给出其中所需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法.

1 MIS集成难题简析

要实现多个MIS系统之间的交互存在以下难题.

1.1 信息孤岛[2-5]

传统的MIS系统一般是孤立、封闭的,所获取的信息只应用于系统内部,这样容易导致信息孤岛.要实现不同信息系统的互联,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使用系统集成技术,如接口软件、中间件等,把应用系统两两互联,但是价格较贵.首先,采用接口软件或者中间件,系统的成本增加,而且软件的维护难度提高;其次,要在同一公司的不同MIS系统之间采用该方案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要在企业链的各个MIS系统中采用这种方案将非常困难.

1.2 数据表示[2]

数据共享是不同MIS系统之间互联的另一个难题,即一个系统的数据表示对另一个系统应该如何解释.在XML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需要在不同的系统之间定义1个协议解决该问题,但是这样将降低系统的扩展性.文献[2]曾提出使用基于XML的电子邮件进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就目前的技术条件采用这种方式实现数据共享并不可取,但其采用XML技术作为系统间数据共享载体的思想却非常值得借鉴.

XML技术具有“自描述”和“可扩展”等优良特性[2],Web服务则是基于XML技术和SOAP协议的一大新技术体系.通过使用XML和Web服务技术,开发人员能在任何平台上用任何编程语言创建可使全球任何客户、供应商和业务伙伴互联的商务应用程序[6],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使用XML和Web服务技术进行系统间的集成.

本文结合XML和Web服务技术,提出1种开放的、易扩展的MIS系统方案.

2 系统架构

本文所涉及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两个层次:

(1)MIS系统或者子系统之间互联的系统架构见图1.

图 1 基于XML和Web服务的MIS网络

不同应用平台甚至不同地理位置的MIS系统之间通过SOAP协议实现互联形成MIS网络,网络中的每个系统提供Web服务接口,同时采用标准化的WSDL语言撰写所提供的接口描述文件,而其他不同平台的MIS系统则可以根据这个描述文件解析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接口并实施调用,从而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

(2)单个系统内部的架构见图2.

图 2 基于XML和Web服务的MIS系统架构

把基于XML和Web服务的单个MIS系统在逻辑上划分为数据层、业务逻辑层、数据传输层和应用层4层.

2.1 数据层

数据层与传统的MIS系统数据层在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样,主要包括1个数据库引擎,实现对数据库进行查找、插入、删除和更新等基本操作.

2.2 业务逻辑层[7]

业务层是MIS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系统支撑结构和业务集成.

系统支撑结构主要完成系统运行所需要的基本功能,如数据访问、系统运行配置、Web服务接口、安全验证等,其中,通过使用系统运行配置模块,可极大地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和维护性,这一技术在后文中详细介绍.

业务集成模块也是业务层的核心,主要包含MIS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功能模块可以通过系统运行配置进行热插拔形式的安装和卸载.

2.3 数据传输层[8]

数据传输层主要实现数据的安全传输功能,即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使数据以密文的形式传输,从而提高系统安全性.

2.4 应用层

应用层为系统提供用户界面,如客户端应用程序或者基于Internet的Web界面.在这个层面上,可以称应用层为表示层.在MIS网络中,应用层的用户可以是其他的MIS系统.

3 关键技术

以下简单介绍本系统方案所用到的几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大部分都基于Microsoft .NET Framework平台.[9]

3.1 数据存储

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数据库产品都提供对XML技术的支持.如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通过提供FORXML和OPENXML子句,使XML文档与关系数据行集实现无缝隙结合;而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中,则提供XML数据类型,可以将XML文档作为1个字段存储在数据库中,并且可以使用XPath和XQuery等技术对其进行检索和修改等操作.另一方面,IBM最新的DB2 9对XML技术也提供同样的支持.

本系统方案的数据存储采用关系数据库与XML技术相结合的方案.比如,在订单管理中,将订单以XML文档表示,并存储在数据库中,这样既可以使用XQuery等技术进行检索和更新,同时还可以使用XSLT等技术将其表示出来;在系统之间进行传输时,还能将XML格式的订单数据轻松转换为SOAP消息,以大大降低开发的复杂性.

3.2 系统运行配置管理[7]

系统运行配置主要将系统运行所需的配置信息存储到配置文件中.本方案系统运行配置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实现系统功能模块的热插拔:将功能模块注册到配置文件中,运行时根据配置文件启动相应的功能,这样功能模块在安装或者卸载时只需要修改配置文件而不需要重新部署整个系统.

以Microsoft .NET Framework平台上的应用程序为例,通过使用反射技术,读取并导入注册在配置文件中的程序集,从而实现功能模块的初始化(此段代码使用C#实现):

public void Initial()

{

……

//导入程序集

component = Asembly.LoadFrom (componentCon-

fig.AssemblyFilePath);

//利用反射技术创建服务对象

BaseService service = (BaseService) component.

CreateInstance (componentConfig.ServiceClassName);

//服务对象初始化,并加载到系统中

service. Initial (_server,componentConfig.Service

Name,_messager);

……

}

3.3 身份验证与授权验证[8,10]

本方案的身份验证与授权验证集成在HTTP模块中,这样可以使非法的数据访问被阻断在服务端逻辑边界之外,如图3 所示的安全验证模块.

图 3 基于HTTP模块和SOAP扩展的安全模式

此外,还使用SOAP消息的SOAP头传递用户信息,这样使每个SOAP请求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进入服务端的逻辑边界内.

为了防止对同一用户的多个请求进行不必要的重复身份验证而消耗系统资源,服务端将经过首次验证的用户的Principle对象保存在缓存中,并产生1个GUID标志该Principle对象,同时将GUID返回给客户端,在以后的请求中,只需以此GUID从缓存中读取Principle对象,并进行下一步的授权验证及操作等.

3.4 数据传输安全[8,10]

在Microsoft .NET Framework平台上,SOAP扩展中的操作将在SOAP消息被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前后时刻执行,因此,SOAP扩展是对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加解密的最佳时机.本方案集成1个SOAP扩展模块(见图3),在SOAP消息序列化后加密,反序列化前解密,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加密和解密操作.

综上所述,提出如何充分利用XML和Web服务技术的优良特性开发开放式的MIS系统的一整套方案.当然,在不同的平台上实现的方法可能不一样,但是其基本原理相同.

4 系统实例

基于以上思想,笔者在Microsoft .NET Framework 2.0平台上构建1个面向中小企业的MIS系统,系统的整体架构见图4.该系统具有企业新闻系统、文档管理、项目管理、计划与任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功能.

图 4 实例系统架构

在数据存储方面,该系统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作为数据库引擎,并充分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对XML技术的支持.

在系统应用方面,开发基于WinForm的客户端程序,系统界面见图5.

图 5 基于WinForm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客户端界面

在客户端,采用Crystal Reports作为报表引擎,并采用Microsoft Office组件作为程序的输入输出接口之一,这样可大大提高用户体验.对于所输入的Excel文件,将其转化为Microsoft SQL Server的关系数据行集;对于Word文件,则以XML文档的格式存储于Microsoft SQL Server 的XML字段中,后续的开发者可以轻松利用XLST技术将其转换成其他格式的数据,作为进一步开发基于Web页面的应用层以及在其他MIS系统中访问本系统数据的前提.显然,该系统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和维护性.

5 结 论

XML和Web服务是当前最热门的技术之一,经过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庞大的技术体系,在软件开发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本文提出的基于XML和Web服务技术的MIS系统构建方案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互操作性,能基本解决多个MIS系统交互的信息孤岛和数据表示的难题,同时,还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和维护性.

参考文献:

[1] 陈伯成,叶伟雄. ERP软件中的组织结构与BPR的实现[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2,8(5):404-408.

[2] GOLDFARB H F. XML手册[K]. 张晓慧,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88-121.

[3] 潘星,李超,刘鲁. 基于Web 服务的开放式ERP系统设计与开发[J]. 计算机工程,2006,32(6):56-58.

[4] 孙健,陶晓峰. 基于XML 的远程服务架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2005,31(21):51-52.

[5] 李青,闻敬谦,赵萌. 基于AOP 的工作流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3):401-406.

[6] 郝文育,杨雨图,王宁生. 基于Web Services的ERP四层体系结构研究[J]. 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24(2):176-178.

[7] 吴士亮,薛恒新,韦东方. ERP系统的组件化模型研究[J]. 计算机工程,2004,30(15):69-71.

[8] 刘晓华. .NET Web服务开发指南[K].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23-146,175-222.

篇14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快速开发;组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4-0000-02

The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onents of Gas Industry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He Xiaoyuan

(Maom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Maoming525000,China)

Abstract:Component technology is in the early 1990s the emergence of a new technology,a gas industry 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we conducted a component creation and re-defined,and these reusable components that can quickly achieve the kinds of applications business subsystem design,the new system greatly reduced development cycle.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Rapid development;

Components

在国家加快发展城市燃气和节能政策的指导下,燃气行业的业务量日益增加。很多燃气公司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了公司发展日程上。一般来说,在企业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变化需求,不断开发或完善各类相应的系统,各时期所采用的软件可能不同。而且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使用的底层结构不同,多个子系统之间难以统一和数据共享,形成“信息孤岛”现象,使系统在维护、升级和实施都十分困难。因此,企业需要一个统一资源管理的快速开发平台,这种平台能提供所有的系统级应用模块,既能实现对原有业务系统数据采集、整合和构建信息集成总线,又能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快速进行各类业务系统的设计,还能快速开发不同的相应企业应用软件而无需编写代码。组件为实现快速开发平台的构建和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非常灵活的方法。组件是指一个标准的可以互换的、已经装配完成可以立即使用的软件模块,创建组件的最大意义在于封装重复的工作,其次是可以扩充现有组件的功能。

下面以某燃气公司信息管理系统为例,谈谈该系统在构建快速开发平台过程中如何进行组件的创建以及对一些常用组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自定义属性或功能。该燃气公司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将原来相对松散的网点式销售系统变成集中、高效的营销管理系统,是一个采用三层C/S体系结构,以Delphi 6.0为开发语言,采用SQL Server 2000作数据库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的组件包括:(1)通用基础组件;(2)网络组件;(3)表单基类组件;(4)通用查询组件;(5)通用动态报表组件等。

一、通用基础组件

编辑框Redit组件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接收信息的输入框,这是很多系统中最常用的组件。但系统中通用的组件常常不能满足快速开发的要求。本系统在原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自定义属性。如增加了SEditMask编辑框掩码类型,可以通过选择类型进行输入信息的控制。

1.emChar 可以录入所有字符

2.emInt--可以录入数字,没有小数点,允许负数

3.emUInt 可以录入数字,没有小数点,不允许负数

4.emReal 可以录入数字,有小数点,允许负数

5.emUReal --可以录入数字,有小数点,不允许负数

6.emUDateTime默认为时间掩码,格式为yyyy-mm-dd,自动显示当前系统时间

二、网络组件Rgrid组件

Grid在数据库应用中是很常用的,但在实现某些通用功能时还需要编程,我们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自定义的功能。

(一)自定义事件OnRossItemChanged,处理单元格内容变动的操作,当CanLoseFocus为False则不允许选中其它单元格;

(二)自定义属性ROSSAllowSort,设置是否允许排序,默认为False,若设置为true,则单击标题会自动进行排序;

(三)自定义属性ROSSChkBoxCol,设置在哪一列中显示检查框;

(四)自定义属性ROSSChkBoxEnabled,在列中定义的编辑框是否有效;

(五)自定义属性ROSSPrint打印指定打印范围,使用可选的打印预览打印电子表格中的数据。

在开发过程中为了方便管理,将自定义的组件以"包"(package)的形式进行组织管理,也就是把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表单、模块或中间层放到package包中,减少项目中的文件数量和增加代码的标准性、可维护性。该系统为了快速开发定义了四个控件包:(1)Ross.dpk:系统用到的所有控件包;(2)RossBasePck.dpk:系统常用的一些共用模块,如中间层和系统参数设置等内容;(3)RossGrantPck.dpk:系统权限控制包,用于权限控制和软件注册;(4)PrintPck.dpk:系统打印包,支持所见即可得。

三、表单基类组件

在数据库开发过程中,较多使用表单,系统采用继承的方法,定义了很多基类,基类的关系如图1所示,各基类按不同的要求实现相应的功能:

(一)fbase:实现导航Form,能自动实现系统定义好的系统风格颜色,左右面板自动适应界面大小。只有属性,没有代码。

(二)fbaseGrid:是fbase的子类,也是所有Grid类型表单的基类,除了继承fbase的属性外,还能实现网格类表单的处理功能,例如处理一对多的主从表结构表单。没有商业逻辑代码,实现Grid类型表单的自动调整位置。

(三)fbaseDataNav:是fbase的子类,也是所有Edit类型表单的基类,除了继承fbase的属性外,还能实现编辑类表单的处理功能,例如处理档案类结构的表单。没有商业逻辑代码,能实现表单自动调整位置,记录翻页,打印设置,模拟打印等。

(四)fbaseBill:是fbaseGrid的子类,除了继承fbaseGrid的属性外,还能实现网格类表单的处理功能,没有商业逻辑代码,主要应用于Grid类型表单的输入、修改、入帐等处理过程。

(五)fbaseList:是fbaseGrid的子类,除了继承fbaseGrid的属性外,还能自动对应SQL语句查询结果显示功能,主要应用于动态SQL语句查询显示。

(六)fbaseSum:是fbaseGrid的子类,除了继承fbaseGrid的属性外,还能实现SQL查询报表处理功能,主要应用于各种报表的输入,如分组统计等。

构建基类时要进行封装,这样就不会因为数据或环境变动而更改程序,对一些接口可以在运行时给出提示,例如具体的数据表名就不能指定到基类中,只能是通过构造函数实现。先构建表单基类,再建立基本存储过程,要求高效、精简,数量不能太多,最后封装基本逻辑规则类(如错误处理,对数据库返回结果处理,事务处理等)。

组件的封装中,定义接口尽可能的简洁有效。如果一个控件有大多的接口,往往让人难以掌握,因此可将功能通用的东西封装成为一件接口。如Grid初始化(InitGrid)方法,将对TRGrid类控件进行一系列的初始化工作,将需要用户改变的公共变量尽量定义为Published范围的属性,将公共变量定义为属性。

四、通用查询组件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当用户需要查询时,很多时候输入条件是不确定的,而且用户的输入是一个多变的过程,因此系统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信息也呈现出递进变化的特性,系统需要实现一个通用查询组件――只需要将接收条件的控件和数据库查询条件对应后,即可以实现数据查询功能,以减少开发的工作量,提高系统易用性。

封装是所有代码都在基类中实现,子类只要给相应的变量或参数赋值即可实现数据装载与数据筛选。对通用模块尽量采用严谨的封装,如调用查询条件窗口只需要在窗口的[查询]按钮中加入代码OpenFindForm(TfrmClass)即可,程序不需要再做额外的任何动作。

算法流程描述如下:

(一)初始化

先定义一个查询的基类BaseListFind,负责与数据库的连接与执行,以及提供基本的查询条件清空、默认值设置等功能。

(二)条件组合

查询子类继承父类BaseListFind属性,根据具体查询要求,将条件进行组合。在原来条件C的基础上,判断是否有后续条件C′,如果有则继续将后续条件C′同原有条件C合并, 合并后的条件记为C:CC+ C′,传给查询条件全局变量o_sBaseWhere,结合SQL查询语句o_sSQLBase和排序条件o_sOrderBy组合成为完整的SQL语句。

(三)条件执行

用组合后的SQL语句去过滤记录集S,得到最终的结果数据集。

(四)结果显示

在程序中通过OpenFindForm(TfrmStockFind)(说明:TfrmStockFind是库存查询条件)调用查询条件,在表单显示窗口Show事件是中调用函数LoadFormHeader(FrmID:String)装载表头即可以显示数据。

系统采用通用查询基类,只要输入查询条件,即是WHERE后面的字段,系统自动组合SQL语句,以实现模糊查询功能。

系统定义了全局娈量:o_sSQLBase,o_sWhere,o_sOrderBy,分别处理SQL语句,查询条件SQL Where子句通过全局变量g_sSQLWhere传递。确认时表单返回 mrOK,取消时返回mrCancel,) 所有子类只要在确认按钮中生成Where子句即可。

调用过程:

1.判断是否按了确定按钮;

2.将条件加入到SQL语句中;

3.重新刷新数据;

4.在Create事件中给 o_sSQLBase,o_sWhere,o_sOrderBy赋值;

5.在Show事件中进行数据刷新动作 当两个SQL语句完全相同时不动作。

在编程过程中,在表单的Create事件给 o_sSQLBase,o_sWhere,o_sOrderBy赋值,表单的Show事件进行查询数据,查找条件按钮打开查询窗口,并处理返回值。

五、通用动态报表组件

在系统设计完成后,很多报表功能由于企业业务和管理需求的变化又要进行重新设计,这样增加了报表输出困难和编程人员工作量。动态报表就是利用数据库技术中元数据的思想,将报表元素分解成基本构件,实现按用户轴、时间轴、地域轴、类型轴等对用户的数据量等进行分析统计,形成各种各样的报表即动态报表,实现报表格式定义、报表数据库建立、数据上报、数据收集、汇总、分析、报表打印等报表流程功能。

动态报表算法设计过程:

(一)报表格式定义。系统定义好常用的几个报表模板、报表设计器构件,让报表最终用户在运行时进行选择,用户也可自行定义模板,自行定义报表打印格式:层报表标题、表头、表格内容、栏距、栏高、栏数目、长度、是否显示等。系统能够记忆用户的操作状态,当用户再次打开系统时,系统会自动显示上一次报表已设置的状态。

(二)报表数据生成。当用户选择统计的数据项目时,将报表元素进行分拆,系统定义了全局接口变量接收SQL统计语句:o_sSQLBase(统计SQL语句)、o_sWhere(查询条件)、o_sOrderBy(排序方法),可以根据传进来的SQL语句生成的报表统计数据,选择数据库即可实现数据表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在SQL生成过程中,系统能按已经定义好的统计条件进行分析,也可由用户自由选择组合条件形成动态的SQL语句,这样更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三)数据上报。定义好上报数据的内容和格式后,可以生成上报数据,同时在模板中还可以导入和导出数据。公司对用户提交的数据还可以按部门进行统计分析,满足多级次数据汇总的需要。

(四)报表打印设置。系统支持个性化设置,可以设置打印格式(如页码、纸张大小等),任意修改标题内容与字体,设置字段宽度、产品标志、企业标志,支持页边距设置、横向或纵向打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