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栽培技术范文

农业栽培技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栽培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栽培技术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注重健康、绿色,对蔬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蔬菜的品质与产量,应重视蔬菜栽培技术的管控,应用好一系列的栽培技术,以求获得理想的蔬菜栽培效果,保证农业蔬菜的生长效果。

1 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都被应用到农业领域,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与时代化。温室大棚技术已然成为现代农业蔬菜技术的佼佼者。为实现农业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应及时了解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了解农业技术的实际特点[1]。

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状态。现如今,我国的农业生产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完善,重点产业逐步呈现规模化生产状态。运用集合经营的方式,能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成本,保证蔬菜供应的充足性。区域性经营的方式可降低生产成本,还为农户提供一定的品牌效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发展更具特色。纵观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农业实现了集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于一体的特点,对我国经济体系的贡献力度更大,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应用,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对实现农业生产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农业蔬菜栽培技术要点

2.1 精心选择棚膜

在选择温室大棚棚膜时,必须保证该棚膜要无毒、保温,且保证棚膜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2]。在选择温室大棚棚膜时,主要以无滴保温防老化膜为主,应用十分广泛是具有高保温性能的无滴防老化膜。使用农用膜,可提高光照??度,增加透光性,利于光合作用,是提高产值的有效方式。

2.2 合理控制光照

冬季的光照强度低,在大棚栽培技术方面,大都会使用错层覆盖的栽培技术。在制作无滴薄膜时,必须严格控制好生产配方,可适度加入一定的表面活性剂,减弱农用膜与水分子之间的亲和度,能帮助水滴进一步深入到地面之中。还应保证薄膜膜面具有高度的清洁性,一旦出现过量杂物,会大大影响薄膜的透光性。对于蔬菜而言,光照强度十分关键,光照充沛,会大大提高蔬菜的产量与质量。强化对光照条件的合理管控,通过物质覆盖大棚,可以实现对光照时间的控制。

2.3 做好通风处理

在蔬菜栽培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有效减少温室内的诸多有害气体,实现大棚内部气体与外部空气间的相互交换,提高大棚中的空气质量,利于蔬菜光合作用。通过合理的通风设计,实现对室内温度、湿度等的控制,打造更为科学、良好的大棚环境,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提高蔬菜的产量与质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2.4 精心选择蔬菜品种

在选择蔬菜品种时,要充分结合季节情况进行选择,在冬季需要栽种弱光、耐低温的品种,如辣椒、黄瓜等,定苗期定在2月上旬或3月下旬,在黄瓜品种选择时,应对雌花的具体数量、株型与结实率等予以考量,在选择番茄品种时,应选择抗病性、抗寒性强的相关品种。

2.5 加强施肥管理

施肥方面,以施入有机肥为主,可将基肥作为辅助,在开展蔬菜施肥管理与设计时,不可长时间应用基肥,要充分结合土壤的类型与蔬菜种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施肥时,要了解肥料之中的微量元素,做好通风与换气处理。肥料是现代蔬菜栽培必不可少的元素,通过施入不同类型的肥料来调解土壤环境中各类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与浓度系数,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蔬菜栽培中应用肥料元素,仅仅起到短暂性的调解作用,缺乏长效性与持久性,为保证施肥效果,农户应对肥料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保证科学、有效的使用肥料。

篇2

关键词:设施农业;蔬菜;栽培;技术;温室

1现代农业技术现状

在我国农业塑料大棚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现代化农业蔬菜栽培技术方面温室大棚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并且其对于现代化农业体系的构建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随着温室大棚技术的日益完善化,现代化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呈现出以下显著的独特优势:第一,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规模化。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日益完善化的今天,某些重点产业开始向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利用集合经营的方式,促使生产成本得到显著性的降低,促使蔬菜供应逐渐丰富化。在现代化农业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现代区域经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资源在开销方面得到显著的减少、农户树立起良好的品牌效应开始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现代化农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第二,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呈现出自身显著的特色,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现代农业的特色及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开始不断的展现出来,目前,农业开始向商品化、产业化、工业化及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目前农业早已演变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日益升高,很多资源开始由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聚集,促使农业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

2农业蔬菜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2.1棚膜的选择

对于农业蔬菜栽培而言,棚膜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对于蔬菜最终的种植成效有着直接性的影响。通常状况下,棚膜选择的过程当中要尽可能的使用那些无毒、高透光率、拉力强、使用时间久、保温及增产性能良好的棚膜。因棚膜的选用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种植出无污染、无滴性能好的蔬菜,因棚膜整体有着非常好的透光率,为此,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蔬菜生长所需的光照,这与一般性质的农业膜对比来看,棚膜能够很好地促使蔬菜增产增值,当下,无滴保温防老化膜和高保温无滴防老化膜在我国运用范围是最为广泛的。

2.2光照的控制

“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众所周知的简单道理。蔬菜在正常生长过程当中,光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要素,对蔬菜的最终产量和质量而言,光照强度能够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为此,蔬菜生长的同时我们要有效地借助自然光,同时可通过人工补光的方式来促使蔬菜产量得到显著的增加。在初春、冬季来临之时,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外界自然光照并不特别强烈,为能够促使大棚中的温度得到有效地保障,通常会在棚膜外表增加一些其他的物质,从而达到降低棚内温度的目的,为此,日常中要针对蔬菜的生长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人为的补光,来帮助蔬菜接收到更多的光照,增加蔬菜的产量。

2.3采取适时通风措施

农业蔬菜在具体生长过程当中,其对外界的温度是有着具体要求的,若外界温度过高,则需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这样才能够确保蔬菜得到正常的生长。大棚当中经常会通过降温的方式来达到促进蔬菜生长的目的:以通风的方式进行降温,亦可通过避光来达到降温的目的。在不通风的情况下来进行遮光,能够很好地促使大棚中的温度降低5°左右,有效的通风不但能够促使大棚中的温度得到明显的降低,同时能够很好地确保棚内的空气保持很好地流通状态,把其他的有害性气体第一时间排除出去,这样棚内蔬菜病害的发生概率会得到很好地降低。此外,还能够起到提升蔬菜光合作用、提高蔬菜产量的目的。通风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通风口需要避开避风的位置,要不停的转换通风口的方位,并且要确保通风量的转变,不可在通风口的位置出现温度迅猛降低的现象。

2.4壮苗的选择

种植蔬菜的过程当中,一部分能够进行直接播种,大多数的蔬菜都需要预先进行育苗移栽的,像一些瓜果类型的蔬菜都是需要进行培育的,只有选择壮苗才能够达到高产、高效的最终目的。当前,一些蔬菜育苗通常为露地育苗、夏季遮荫育苗及冬春季保护育苗三种,为此,在进行壮苗挑选的过程当中,尽可能地需选择一些菜根粗短、节紧密;菜茎粗且短,节紧密;菜叶片大且厚,菜叶色浓绿;无任何损伤、未发生病虫害,并且蔬菜苗壮实均匀的壮苗,蔬菜苗在移栽的过程当中一般可选用护根育苗的方式,这样便能够起到对大多数根毛有效保护的目的,并且也能够促使早期蔬菜产量的进一步增加。

2.5施肥要求

施肥作业当中,通常是以有机肥为主的,同时可恰当的施加一些基肥。可是,整个施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按照蔬菜的类别、土质状况等来挑选最为恰当的施肥类型,确保恰当的施肥数量。除此之外,一定要确保蔬菜种植区域内土壤的通风和透气性能。平时对蔬菜进行施肥的时候,最好不要长期使用基肥或追肥,我们可在肥料中加入适量的微量元素,确保施肥整体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

3结语

伴随着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性的增高,可是,在当前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土地资源严重紧缺等现实状况下,怎样促使蔬菜栽培技术不断提高,促使蔬菜质量及产量不断地增加。

【参考文献】

[1]陆金鸣.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及栽培要点分析[J].北京农业,2014(36):39.

篇3

进入到21世纪后,农业的发展是如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不断被研发,可以为蔬菜提供各种生活条件的温室大棚就得到很多农民的青睐,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如今温室大棚的发展出现了以下特点:温室大棚内与外界的温度、气候等自然条件相适应,形成了差异化、多样化的生产。在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温度、气候等自然条件在不同的季节有很大的差异。在北方,进行蔬菜生产的时候采用的是日照温室的模式,而在南方直接采用塑料大棚进行种植生产;以效益为衡量标准,进一步扩大温室大棚的适用范围。例如利用连栋温室进行畜牧养殖等,利用日光温室种植大樱桃等矮科果树等[1]具有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温室大棚通过围绕一些重点产业以及区域进行一定规模的生产,不仅建立了一种大型的批发集散地,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为蔬菜的市场供应丰富了种类;温室大棚得到了相关方面的进一步研究。由于温室大棚特殊的条件使得其在农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于是很多研究人员也在积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得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都被用在温室大棚内,使其和国外的先进设备越来越接近,不断完善温室大棚的发展,也可以减少我国在蔬菜进口方面的有关费用。

2农业蔬菜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2.1棚膜的选择

棚膜的选择很关键,其质量直接会影响到蔬菜的种植效果。一般条件下,在选择棚膜时,都是尽量选择那些无毒、透光率高、拉力强、无滴性能好、使用寿命长以及保温、增产性能好的棚膜,因为选择这种棚膜的好处就是使得最终种植出来的蔬菜是无污染、无滴性能较好。这种棚膜由于透光率比较好,所以就能够增加蔬菜生长所需要的光照强度,与那些普通的农业膜相比较,这种棚膜能够促使蔬菜的产值增长25%~30%。目前,我国比较畅销的棚膜有2种,分别是含有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和红外线阻隔剂的3层共挤无滴保温防老化膜和高保温无滴防老化膜。

2.2光照的控制

正所谓“万物生长靠太阳”。对于蔬菜种植来说,其在生长的过程中,光照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重要因素。光照的强度会直接影响到蔬菜的产量与品质好坏。因此在蔬菜的生长过程中应该积极借助于自然界的阳光,还需要采取人工补光的措施来增加蔬菜的产量。由于在初春或者是冬天的时候,由于气候的变化,外界的自然光照并不是很强烈,为了保障大棚内的温度,也会在棚膜表面覆盖很多层其他物质,这样就会降低大棚内的光照强度,使得棚内光照仅为露地光照的50%~70%。如果遇到下雨天或者是下雪天,棚内的光照强度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在这时候就要采取合适的措施,人为补光,尽量使蔬菜接受到更多的光照。选用透光率比较好的无滴棚膜。这主要是因为在生产无滴棚膜的过程中,为了减弱棚膜与水分子之间的亲和力,通常会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从而确保棚膜表面的水滴会沿着棚膜渗入到地面去;要时刻保证棚膜表面的清洁。如果不经常对棚膜进行清洁处理,一定时间后,暴露在室外的大棚就会在表面沉积大量的尘土或者是水滴等。而这些杂物会使得光照透光率降低30%左右。而且新薄膜在使用期间,其透光率也会随着使用的时间逐步降低。因此对于棚膜表面的杂物,要定期进行清理,尤其是在下雪天,要及时扫除积雪,从而增加棚膜的透明度;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反光幕的设置,将它悬挂在大棚后立柱的上端,并一直垂到地面上,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地面增光达到40%左右,还能够使棚内的温度提高3℃~4℃,从而更好的促进蔬菜的生长;外界的温度对于蔬菜的生长也很重要,因此为了提高蔬菜的生长温度,通常会在大棚的上面覆盖一些物质,但是这样一来就会降低大棚的透光率,因此还要考虑光照强度。

2.3采取适时通风措施

农业蔬菜在实际的生长过程中,对于外界的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当外界的温度过高时,就需要采取降温措施,以保证外界温度在蔬菜生长的合适范围内。在大棚内,常采用的降温方式主要有2种:通过通风的方式进行降温和通过遮光的方式进行降温。在不通风的环境下进行遮光,就可以使得大棚内的温度降低4℃~6℃。而通风不仅可以降低温度,还可以保持大棚内的空气有一个较好的流通,将一些有害气体及时排除去,也能够排除大棚内的湿气,减少一些病害的发生,而这对于进一步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促进产量也是极有好处的。在通风的时候,也需要注意通风口应开在避风处,并且不断变换通风口的位置,并保证通风量要由小到大,要禁止出现通风口自然关闭和急剧降温。

2.4壮苗的选择

蔬菜在种植的过程中,除了一部分可以直接播种的蔬菜外,大部分的蔬菜都是需要育苗移栽的,尤其是瓜果类的蔬菜培育,是其后期获得高产、高效益的关键。目前常见的蔬菜育苗主要有露地育苗、夏季遮荫育苗以及冬春季保护育苗3大类。因此在选择壮苗的时候,要尽量选取那些菜根粗且短,节紧密;菜茎粗且短,节紧密;菜叶片大且厚,菜叶色浓绿;没有损伤,没有病虫害,大小均匀的壮苗。在苗移栽的过程中,也要采用护根育苗的方法,从而保护育苗的根毛绝大部分都是完好无损的,增加早期的产量。因此具体的措施如下:

2.4.1优良种子的挑选

在选择种子时,要去除不好的种子,将种子清洗几次,洗净种子表面的杂物,以减少种子表面的病菌。在浸种和催芽的时候,要保证浸种的时间在合适的范围内,既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还需要保证催芽的温度在适宜的范围内,透气要好,避免出现闷种的情况出现。将种子在阳光下晒,达到消毒的目的。

2.4.2为幼芽出土和幼苗生长创造适合的温度

由于夏季光照强度大,雨量较多,在育苗时间内,如果土壤太湿,土壤的透气性就会大大降低,这对于幼苗出土是极为不利的,很有可能造成幼苗出土后病虫害多且严重的后果。可以采用遮阳网、防雨棚以及防虫网等一些设备保护幼苗出土。而在春冬季节,在为幼芽出土和幼苗生长创造合适的温度,可以使用火坑、电热、酿热以及太阳能温床,或者是采用覆盖多层塑料膜来增加大棚内的温度。

2.4.3及时防治苗期内一些常见的病虫害

苗期内,猝倒病、立枯病等一些都是常见的病害。这些病害将会在直接影响到蔬菜后期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在病害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就要立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例如可以采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对育苗的床土进行消毒;适当降低苗木的湿度;增加育苗的通风等,从而培养出壮苗,提高育苗质量。

2.5施肥要求

在施肥的过程中,要采用以有机肥为主,施适当量的基肥。但是在施肥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根据蔬菜的种类、土质的情况等因素来确定施肥的种类以及数量;施肥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通风;在平时的施肥中,不能够长期使用追肥以及基肥等,可以在肥料中适当添加一些微量元素,以平衡施肥。

3结语

篇4

1.1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全国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发挥自身特有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与科研、教学部门密切合作,重点服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技术到位率,推广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氮肥后移、玉米密植、地膜覆盖等一大批高产实用栽培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2007~2011年,全国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超过9.2亿亩,氮肥后移面积超过7.6亿亩,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面积超过1.6亿亩,玉米大垄双行覆盖面积超过1.1亿亩;2012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2012年年底,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到2.9万个,耕地流转面积超过1537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4.7%,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稳步提升。

1.2助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不断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水平;综合运用免耕、少耕栽培及集中育秧等技术手段,简化种植程序,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与投入成本,助力农民持续增收。目前,全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超过92%、66%和76%。湖南省2012年确定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县60个,累计推广机插秧480万亩以上。经测算,机插田相比手插田早、中稻平均亩增产分别达36.7kg、46.2kg,增收95元、120元。江西2011~2012年全省免耕直播油菜推广面积831.35万亩,占油菜生产面积的50.7%,每亩可节约用工4~5个,增收节支近500元。油菜免耕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动江西油菜从2006年的600.4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827.8万亩。

1.3强化了防灾抗灾技术手段各地栽培技术推广部门从品种、播期、管理等方面综合配套,增强作物综合抗逆能力,强化避灾抗灾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重要生产环节出现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提升农作物生产防灾抗灾能力。面对近年来低温阴雨、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的严峻形势,四川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覆盖栽培、少耕免耕、一次性施肥(底肥)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模式,全面推广落实水稻旱育秧、小麦玉米旱地规范改制、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通过展示示范和技术培训,带动大面积避灾增产技术推广落实。2012年甘肃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2012年,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329万亩,2012年仅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项生产粮食730万t,增产135万t。

2栽培技术推广创新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实施,为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为解决栽培技术推广体系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提供了契机。二是各级政府对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重视和关注程度增加,栽培技术推广队伍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三是推广经费、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工作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四是栽培技术推广领域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的舞台更加宽广。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外部环境与内在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都对栽培技术推广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2.1耕地和水资源的约束更加突出,必须以挖掘单产潜力为主要抓手从耕地资源看,201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18.18亿亩,已逼近18亿亩红线,比21世纪初减少近1亿亩。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耕地资源必将持续减少,而粮食及主要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这一矛盾今后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加剧。从淡水资源看,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农业用水资源缺乏,作物需水关键期与降水时期不一致,干旱与水土流失交错存在。在有突破性、革命性的栽培技术成果较少的大背景下,必须通过多项技术的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作物单产潜力,当前我国粮食总产已经实现连续9年增长,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国粮食亩产达344.4kg,比2001年增加59.9kg,10年提高了21.1%。要想在高基数、高起点上实现单产水平的新提高,难度越来越大,必须进一步发挥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擅于、专于集成组装优势,加大主要农作物重大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依靠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来挖掘增产潜力,变争“单项冠军”为夺“全能冠军”。

2.2劳动力转移趋势难以改变,必须以轻简高效为发展方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大量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2010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超过1.5亿人,留乡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45岁,劳动力不仅数量减少,更重要的是劳动能力和技术素质明显偏低,各项实用新技术的应用难以到位,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新情况,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要改进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栽培技术的轻简化水平;同时顺应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潮流,改进品种、改进种植方式,做到农艺与农机融合,加强信息装备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信息传递、灾害预警和远程管理,提升栽培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2.3农业生产格局深刻改变,必须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快速迈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需求巨大。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种粮大户68.2万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3%,粮食产量达746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7%;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6万个,经营耕地7218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4.0%。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必须适应并努力推进这一新趋势,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倾听他们的服务诉求,了解他们的技术需求,不断提升为其服务的水平,通过服务新型经营主体提升重大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4自然灾害频发重发成为常态,必须以防灾减灾为工作立足点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进一步增大,罕见自然灾害转向频发自然灾害;农业重大病虫害发生的时间、种类、地域出现了新的变化,重发频率显著上升。尽管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持续提高,但因灾损失粮食总体上仍呈偏重态势,自然灾害始终是影响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御灾害能力不强,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建立一套主动避灾、有效防灾、积极救灾的科学抗灾减灾新机制,减轻干旱、涝害、多雨渍害、病虫害以及大面积倒伏等主要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减灾增产。

3栽培技术推广创新存在的问题

面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要求,栽培技术创新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3.1理论与集成创新有待加强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而当前的现实是,栽培技术理论没有重大突破,许多作物缺乏突破性品种,轻简栽培技术研究不深,重大病虫防控的有效措施缺乏,适应机械化栽培的模式和设备研发不够,集成创新力度不大,没有形成适合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的技术模式,与科研、教学部门合作不深,技术贮备还不足。

3.2基本条件建设有待加强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普遍缺少基本的试验示范基地和经费,缺少开展栽培技术创新的必要手段。许多经济作物种植主要集中在旱坡和丘陵地区,没有完善的田间道路、供电及其他设施,水利灌溉基础薄弱,种植规模化程度低;许多地区还没有从事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技术普及程度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

3.3政策项目支持有待加强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投入逐步加大,但从投入结构方面来看,注重技物结合的单项技术投入,如良种、施肥、防虫防病、设施栽培等,而忽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投入,也导致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或叠加效应不明显。由于投入不足,相关集成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无法大范围开展,很多实用栽培技术到位率、普及率较低,也导致良种良法脱节,单产水平始终难以突破。栽培技术推广创新迫切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和项目扶持。

3.4推广应用有待加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对技术有了新的需求,不仅需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而且延伸到产后贮藏、保鲜等领域。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受现行体制、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传统的技术推广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技术不到位等问题。栽培技术推广队伍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将服务延伸到产前、产后,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要。

4栽培技术推广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4.1指导思想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作物单产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加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综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力度为主要任务,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2主要目标

4.2.1解决关键栽培技术瓶颈。到2020年,在玉米各主产区推广1~2个突破性新品种,集成示范1~2套以机械收获为重点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带动全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在双季稻各主产区集成推广1~2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带动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50%;推广1~2个适宜机收的油菜品种,带动全国油菜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15%,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20%;初步解决花生联合收获的问题;推广1~2个适宜机收的甘蔗品种,甘蔗机械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培育一批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的蔬菜优良品种,替代部分进口品种。

4.2.2推广主要栽培技术模式。到2020年,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5亿亩,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1.5亿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到1亿亩;油菜免耕直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达到2000万亩;花生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50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达到2500万亩;大豆垄三栽培面积达到5000万亩,棉花轻简育苗移栽在适宜地区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甘蔗健康种苗推广率达到50%;蔬菜损耗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蔬菜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60%。

4.2.3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通过栽培技术创新,到2020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试点区域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50kg、玉米550kg、小麦500kg、马铃薯2000kg、油菜150kg、棉花110kg、蔬菜2500kg、甘蔗6t。

4.3重点任务一是创新推广机械化栽培技术。综合考虑作物种类、栽培关键技术和目前农机发展等情况,筛选确定以农机为主导,农艺配合发展的技术模式。将机械适应性作为作物栽培管理的重要指标,改革与机械化生产不适应的农艺措施,创新推广容易实现机械化生产的栽培科技成果,大力宣传推广株型、抗倒性、成熟期等指标适宜机收的高产优质品种。调整玉米栽培的垄距、行距等指标,增强与现有收获机械相关参数的适配性,提高机械的通用性和玉米机收效率;集成推广油菜开沟、免耕、松土、施肥、播种、覆盖一体化播种技术,调整间作套种技术的行间距、幅宽等指标,使间套种技术也能满足机械化的要求,实现增产增效。二是创新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通过推广适宜品种、简化栽培管理方式、合并田间作业程序、发展机械化等方式,减少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实现省时、省力、降耗、节本、增效。大力推广适应轻简化栽培的作物品种,适应机耕机收的需要,减少病、虫、草害防治用工;简化作物栽培管理方式,推广少免耕、直播、化学除草、少中耕、减少施肥次数和一次性施肥、化学调控等技术,替代部分人工操作来简化管理、减少生产环节;合并田间作业工序,推广播种、施肥、除草等多道程序联合作业技术;推广适应多种生态条件、不同耕地类型的中小型耕种收获机械和油菜、棉花轻型收获机械以及旱地作物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减少劳动强度。三是创新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改变传统的推广单项栽培技术方式,根据作物特性、生产条件和区域特点,创新推广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推动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发展。东北地区主要创新推广玉米以早熟耐密品种和抗旱节水为核心,水稻以大棚旱育秧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黄淮海地区主要创新推广小麦以深松深耕和“一喷三防”为核心,玉米以耐密品种和贴茬机播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创新推广水稻以早熟品种和集中育秧为核心,油菜以“早熟三高”品种和“一促四防”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西南西北地区主要创新推广玉米以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为核心,马铃薯以种薯脱毒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四是创新推广信息化栽培技术。加强以物联网、专家智能系统、3S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在作物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提高作物栽培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创新作物生长农情监测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动态了解田间作物生长发育、温度、光照、病虫草害、土壤墒情等各项农情指标,及时准确地满足作物生长对环境各项指标的要求;通过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借助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技术,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等生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制订最佳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加大3S技术在优化作物布局结构、水肥精确动态控制上的推广应用,提高作物田间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5促进栽培技术推广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技术支撑。当前,我国已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节点,栽培技术推广也应适应这一大环境和新形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5.1提高认识,增强技术创新意识栽培技术推广不仅是单纯的推广成熟的技术,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高。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从推动现代种植业发展的高度出发,把技术创新作为衡量推广工作完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强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级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要加强最新作物生产理论和实践、农业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5.2扩大合作,增加技术创新源泉加强与有关科研、教学等单位的联系,及时跟踪了解栽培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及早进入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转化推广,增加推广部门的创新技术来源。加强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沟通,广泛了解各地高产典型,善于发现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创新点,及时总结推广。积极参加国际农业技术推广交流活动,深入了解各作物主要国家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及推广、研究热点,适时引进、消化和再吸收。

5.3创新机制,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创新推广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加快创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改变面向一家一户的传统推广方式,重点联系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增强创新技术的辐射带动能力。整合资金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抓好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主要产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提高技术的传播效率。

5.4拓宽职能,开展技术认证试点工作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牵头组建跨专业、跨区域、跨作物的农业生产技术专家认证委员会,逐步开展作物生产技术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认证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生产技术准入制度,减少盲目推广,提高栽培技术推广效率。

篇5

关键词 荷花;栽培技术;观光农业

中图分类号 S68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192-01

休闲观光农业是农村经济最新兴起的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部分的城市居民生活在钢铁混凝土的城市中,都渴望回归田园、亲近自然,休闲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满足了城市居民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需求,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发展速度迟缓,经济产值远远被第二、第三产业抛在身后,开发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突飞猛进,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亲近自然,对于荷花的观赏极大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这种需要,但是观光农业背景下的荷花种植,肯定传统种植模式下的荷花种植,观光农业下的荷花种植要突出荷花的观赏性,使人们感受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殊魅力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高贵气质。

1 观光农业的特点

1.1 农游合一性

观光农业是融合了农业与旅游业的产物,因此它既具备农业的属性也有旅游业的特点,融入了农业的元素和旅游业休闲娱乐的元素,不仅可以拉动农业大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拉动了当地的旅游市场,带动经济的发展[1-2]。

1.2 科技性

观光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它更具有科技型。观光农业是依靠现代农业先进的耕作技术,开发新的耕作模式和最新的园艺技术,既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又可以美化环境、保护生态。

1.3 市场性

市场经济下必须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观光农业。观光农业作为第三产业必须要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按照市场的需求合理布局,设置适应市场的观光项目,增加旅游投资,树立旅游景区的观光形象,政府着力打造,媒体配合宣传,打开本地旅游市场。

1.4 社会文化性

观光农业内涵丰富,包含众多的文化元素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农业所能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作是农业文化的范畴,基于农业的文化内涵,再设计荷花观赏项目是要注意融入农业的这些内涵,让游客看的不仅仅是荷花,更应该让游客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1.5 持续发展性

观光农业作为绿色农业,环保性是其突出的表现,既不使用农药又不施用化肥,在市场的调节作用下从根本上减少了化肥农药的生产,对高污染行业起到了抑制发展作用,保护了自然资源,提高了环境质量,又带动了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突出表现[3]。

2 荷花栽培技术

在观光农业背景下,荷花的种植不同于以往的荷花种植,有其自己的特点,但是大体上还是与传统的种植方式一致的,在种植技术上需要侧重荷花的观赏性。

2.1 分栽期管理

观赏荷花种植从分栽初期,就要开始进行技术上的管理,不论是观赏性的荷花还是产藕性的荷花在分栽初期都不宜水多,水位的控制应该随着荷花、荷叶的不断生长顺势提高水位,水位最好是控制在1.5 m以内,既可以保证荷花的生长,又不影响游客的观赏。

2.2 荷塘水肥管理

荷塘里的荷花一般不用施肥,但考虑到是观赏荷花,可以考虑对荷花进行追肥,追肥时一定要注意适量原则,肥料多了苗容易受损,尤其是碗莲对肥料的需求比较小。在荷花的生长季,如果发现荷叶枯黄、无光泽,可以进行少量的追肥。

2.3 荷塘管理

在荷花生长数年后,荷塘底下盘根错节,会影响荷花长势,造成荷叶的枯黄和开花的问题,因此应该对荷塘进行挖藕作业,在挖藕时可以多挖一些,既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可以不用经常对荷塘清理,藕肯定不会全部挖干净,翌年自会萌发生长。

2.4 病虫草害防治

对观赏荷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荷花的斑枯病,斑枯病主要在荷花的盛开期也就是6―9月开始发作,危害荷叶的生长。在斑枯病发病初期荷叶上会出现浅色的斑点,之后斑点慢慢变大,就会引起整个叶片的枯死。斑枯病可以使用甲基托布津进行大面积喷洒,尽量不要拖到病情严重的时候,任何农药都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要尽量及早发现及早控制[4]。

为害荷花的害虫主要是蚜虫和斜纹夜蛾。对于这2种害虫,以往的防治方式都是使用农药对害虫进行杀灭,但是观赏荷花经常有游客参观,盲目地使用农药会对游客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因此要尽量少使用农药,最好的方式就是运用综合防治的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主要是对栽培基质的消毒、清除虫卵、除草和天敌保护等,最后才是化学防治。

荷塘的杂草无疑是最影响荷塘观赏效果的,荷塘内的杂草主要有莲子草、水莎草等,这些杂草繁殖能力都很强,蔓延疯长的时候荷花不足以抵抗杂草的侵袭,影响割除作业,也可以使用除草剂进行杀灭。

3 结语

农业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产品属性明显增强,它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发展补偿机制,以发挥最佳社会、生态和环境效益;同时,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与社会各个部门或产业联系更加密切,具有关联产业多、产业链长等特点,需要多部门配合支持。对于荷花的种植仅有好的种植技术还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需要依靠国家科研的力量,培育出优质的、更适合观赏的荷花品种,为新生的观光农业助力。

4 参考文献

[1] 牛泽慧,徐峰.保健型园林的营造[J].现代园林,2006(3):29-32.

[2] 关宇,王先杰,王洪成.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北方园艺,2004(4):12-13.

篇6

1 场地的选择

水源充足、通风良好、温度稳定、保湿性好、便于调节光照、远离养殖场、垃圾推。

2 物料的准备

2.1 原材料 凡是新鲜、无霉变、未腐烂的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等养份的可利用的工农业下脚料都可以,根据不同品种,因地制宜选择材料,通常使用锯末子和玉米芯。

2.2 配方

2.2.1 传统配方:以1锅2000袋计算

主料锯末子50斤:阔叶硬杂木为佳(松木除外)粗的比细的好,无霉变陈的比新的好。玉米芯30袋:新鲜、无霉变,粉成花生粒大小,过细影响菌丝生长。

辅料麸子7袋:新鲜、无霉变,纯度高。玉米面200斤:新鲜、无霉变。油质饼3斤:(棉籽饼、豆饼、瓜子饼)新鲜、无霉变。二氢钾:0.1-0.2%食用菌专用的6袋。尿素:18斤。硫酸镁:10斤。过磷酸钙:60斤。多菌灵:用50%的可溶性食用菌专用的6袋。石灰:80斤。石膏:60斤等。

其它菌袋(聚乙稀塑料袋)220-230×520×4道13公斤。套环:直径7cm,用包装带截成22cm长,用钢锯条或电烙铁制作,1公斤做250个左右,16公斤。皮套:3斤有5000个左右。纸盖:封口纸,报纸制作。煤:1000斤。菌种:200袋。

2.2.2 新配方;以1锅2000袋计算

主料锯末子、玉米芯:和传统配方一样。

辅料食用菌菇农乐系列一平菇专用增效料,1200斤。

其它和传统配方一样。

3 拌料和装袋

3.1 拌料:充分拌均,水分适宜。①玉米芯预湿,使水分充分浸透。②把预湿后的玉米芯与专效料混拌均匀,加适量水,水不渗出,以免养分流失。③第二天拌料,加上锯末,边掺头一天拌均的料,干拌细拌一遍。④加水,拌料均,使含水量达到60~65%,也就是一搓成团,一碰即散,PH值达到8~9,及时装料。

3.2 装料:松紧适中,水分均匀。先把塑料袋一端扎好,把底打起,随装随压实,装料松紧要适中,手按料袋有弹性,手抓料袋有硬感,装时坚硬杂物要检出,破袋要用胶带粘补,装完扎口,随时翻料,及时灭菌,装完不超过4小时,以免料酸化变异。

4 灭菌

4.1 搭建灭菌锅 简易锅炉,在锅炉一侧。平地上铺一块4.5m×4.5m的塑料,用砖搭成4m×4m的框,里面插花立砖,同时把锅炉的出气管放进,上面放上粗铁丝网或钢筋网,铺上一层袋子,最好用麻袋。

4.2 装锅 摆放装完的袋子(2000袋),上面蒙上一层塑料,加上一层扇布,四周用沙袋压好,搭建好灭菌锅。

4.3 烧锅 把锅炉里加水至八分,点火加热,当料温达到100℃(用温度计)时开始计时,一般情况维持12小时以上,在灭菌过程中前期火要猛,使温度迅速达到100℃(一般需3小时)以后要稳,使温度维持100℃以上,达到灭菌效果,在灭菌过程中,利用看水管及时将开水加入,以免干锅。灭菌后停止加热,等温度降低后,再将料袋取出,灭菌完成。

5 接种

5.1 菌种的选择 目前栽培的有65个平菇品种,都比较适合我地区栽培种植。

5.2 菇棚、菇房消毒 接种提前15天左右对大棚进行消毒处理,对棚内进行杀虫杀菌工作。方法:用硫磺进行熏蒸,用量为15g/立方米,通常棚内密封都不是很严格,所以应该把用量加大到20-25g/立方米,密封熏蒸24-48小时,然后可以进行通风换气,使棚内保持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环境。

5.3 接种室的消毒 在消毒之前应该把灭好菌的菌袋降到25℃以下,以及所接种用的一系列的工具包括菌种,一起移入接种室,利用表面消毒,结合熏蒸消毒的方法进行消毒工作。表面消毒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指的是用来素水进行表面喷洒,使用浓度2~3%,用浇花的小喷壶兑2盖就可以。熏蒸消毒,就是用高锰酸钾和甲醛进行空气中杀菌,使用方法为甲醛10ml兑5g高锰酸钾每平方米,密封熏蒸8-10小时。

5.4 接种 当时间达到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人员进入接种室进行接种时,应该对所穿的服装、手、工具,用来素水或酒精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才可以进行接种,方法是:打开菌袋一端的袋口,把种子打成花生粒大小的颗粒状,用量为5-10%,均匀的放入袋内,再用套环和报纸进行封口,依次地另一端进行接种,记住在操作过程中手、工具不能碰培养料,避免带入杂菌,最好在低温的时候进行接种(低于20℃)。

6 养菌

接好的菌袋应该及时搬入干净、避光、通风良好的菇房,菇棚内进行养菌,在养菌的过程中应该记住这四大要素温度5-30℃,最适为22-26℃;湿度55-70%;

光照,暗光培养;空气,适当通风。

7 合理排放菌袋

通常在气温高的时候,采用井字架码块,一般气温在20-26℃时,块高为5-8层,当气温升至28℃,降低到2-4层,间距不少于50cm,同时加大通风换气,当气温升至30℃,菌袋必须单层摆放,并加大通风散热,当气温达到35℃以上迟迟不降温,必要时可以泼冷水降温,相反气温低时可以加大垛的高度和密度。

8 适时倒袋,翻垛

正常情况下7-10天,应倒垛一次,若温度上升过快应及时倒垛,调整菌袋的排放位置,使菌丝均衡生长,并根据气温和料温的变化,及时调整排放的高度和密度,以免造成烧菌的现象。

篇7

关键词:温室大棚技术;光照控制; 农业蔬菜

中图分类号:S6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蔬菜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对于蔬菜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需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温室大棚技术的发展,弥补了市场对蔬菜的需求,笔者以此进行探讨。

1 棚膜选择

棚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因此,棚膜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般的蔬菜植物来说,棚膜必须要具备以下的性质:无毒、无滴性能好、透光率高、拉力强、使用寿命长、保温及增产性能好等。当前,我国较普遍使用的农用膜是含有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红外线阻隔剂的3层共挤无滴保温防老化膜和高保温无滴防老化膜。相对于其他的棚膜来说,这一种无滴薄膜扣棚,所含的化学物质不会对蔬菜产生毒素,无滴性能好,另外,透光率高,对阳光的吸收强,能够有效地调节和保证大棚内的温度,且坚韧不易破损,使用寿命更是普通薄膜的1倍多。

2 光照控制

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光照强弱、时间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在白昼时间较短、天气较寒冷的冬季和初春来说,不仅光照的时间要比夏天短2~4h,而且光照的强度也很弱。另外,大棚栽培的多层覆盖形式,大大地削弱了光照的强度,仅相当于露地的50%~70%,若碰到阴雨天,大棚内的光照强度会更低。因此,增加棚内的光照强度已经成为了提高蔬菜质量和产量的当务之急。为了使得植株在单位面积内获得更多的光照,提出以下措施:在薄膜的选择上要注意其透光性能。无滴薄膜由于在生产的过程中加入了几种表面活性剂,使得水分子与薄膜间的亲和力大大减弱,从而确保水滴沿薄膜面流入地面,可以有效地增加透光率;在使用的过程中,要保持薄膜表面的清洁。由于尘土、水滴等常常会沾染到棚膜上,影响其透光率。因此,要定期地清洁薄膜的表面,以增加其透明度,让光照充分地照进来;白天尽量减少薄膜上的覆盖。为了保证大棚内的温度,往往会在薄膜之上覆盖杂草等不透明的覆盖物。虽然满足了植物对温度的要求,但忽视了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因此,在晴朗的白天要尽量避免多层覆盖。

3 保温降湿

温度和湿度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几个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大棚种植来说,植物散热主要以通过薄膜的投射传热为主,另外小部分的热量通过缝隙的换气传热和地中传热等来散热。立足于植物散热的几个途径,生产上一般有以下保温措施:多层覆盖,即在薄膜的外面再几层增加薄膜或加杂草等保温效果好的不透明物,减少热量散失的速度;压延薄膜,即用泥土或者石头等固体,将薄膜的边沿地方压牢,防止被大风吹起,热量散失,另外,及时修补薄膜有破损的地方;增加光照,增加光照能够有效积累热量。在做好保温工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大棚内的温湿度,加强对大棚内温湿度的观察和监控,以及时采取措施。比如,春夏相交时节,天气反复无常,一天之内温差很大,必须要对大棚内的温度进行实时地监控。连续的阴雨天气也会造成大棚内的湿度骤升等。

4 施肥要求

施肥要注意科学性,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基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肥料,特别是基肥和追肥;有机肥最好在腐熟后再使用;在播种前或栽植前10~15d将基肥施好;因“物”施肥,即根据不同植物的性状、生长情况等来具体的对施肥的数量、时间和方法做出调整;施用时,用平衡施肥和微量元素;注重根外追肥;尽量避免含氯的肥料;施肥时注意通风换气。

5 合理种植

5.1 把握好作物的种植时间

大棚种植一般以反季节性的蔬菜为主,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在不同时间内对蔬菜的需求。因此,种植时间主要是依照市场的需求来定。

5.2 重视轮换制度

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降低病虫害,可以进行轮耕的种植方法。比如水旱轮作、稻菜轮作等。

5.3 注意不同种类蔬菜的分布

由于不同种类的蔬菜,植株的高矮也不同,为了保证矮小的植物也能吸收到阳光,必须遵循“北高南低”的原则。

6 精心管理

管理工作在植物的生长时间是非常复杂的,并有着极高的要求。

6.1 植株整理工作

植株整理是指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要定期地整枝、打杈、绑蔓、打老叶及病叶等,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

6.2 关注天气变化

通过电视、手机信息等方式及时掌握天气的变化,以便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6.3 科学施肥

观察和分析植物的生长状况,尽量适量施肥,量不少也不过度。

6.4 根据苗情判断蔬菜长势并进行综合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苗情能够判断蔬菜长势的好坏,比如叶片如果生长较厚,开展度较大,颜色呈现墨绿色,就说明蔬菜肥水管理过剩,在短时间内不需要肥料等。如果蔬菜颜色发黄、发暗,叶片很薄,就说明营养不良,在管理上必须加强肥水管理。如果蔬菜颜色发绿,叶片上挺,开展度适中,蔬菜呈现绿油的,就说明蔬菜生长适中,按照正常水平来管理即可。

参考文献

[1] 郭戎方,王新,董环宇,等.浅析蔬菜无公害生产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农业,2012(06).

篇8

1.1温室大棚的相关研究更为深入

随着温室大棚在农业发展当中所占据的地位来看,相关人员对它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同样它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完善,使得这个技术手段符合最新的技术水平。通过对它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使它与国外的设备愈来愈接近,从而减少有关的进口费用。1.2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开始围绕一些重点产业以及区域进行规模化的生产。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一种大型的批发集散地,促进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同时,由于是大规模生产,导致了市场供应的种类丰富。

2农业蔬菜在技术方面的分析

2.1棚膜的选择

棚膜的最高要求是无毒、所能使用的寿命长、保温等。当前,农用膜最好的是一种无滴保温的防老化膜以及高温保温的无滴的防老化膜。选用这种农用膜的好处就是最终种植出来的蔬菜是污染的并且无滴性能还较好。同时,这种农用膜能够增加其中的光照强度,因而其透光率相对较好。在这种影响之下,与普通的农业膜相比,它能够在产值上增加25%到30%。

2.2光照的控制

在冬天或者是初春的时候,光照并不是很强烈,大棚栽培技术的采用的方式是多层覆盖,因而就使得棚内的光照大约是露地光照的50%到70%之间。在下雨的时候,棚内的光照也因此而减弱。所以,光照的强度对于蔬菜的品质的好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应当让蔬菜受到更多的光照。它可以采取下列几种措施:第一,在选择农用膜时,采用透光率比较好的无滴薄膜。因为无滴薄膜通常在生产的配方当中加入了一些表面活性剂,使得水分子与农用膜之间的亲和力减弱,从而促进了水滴沿着薄膜渗入到地面;第二,需要时刻保持膜面的清洁。薄膜上一旦有水滴或者尘土等杂物就会使得它的透光率下降30%左右,所以,需要经常对薄膜做一些清扫工作从而增加它的透明度,在冬季下雪时也需要及时将积雪清除;第三,农业蔬菜在实际的生长过程之中,有着一定的温度要求,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将一些物质覆盖在上面。但是,在这个阶段当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对于蔬菜的生长而言,光照是它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一定要保证蔬菜的光照时间;第四,可以进行一些反光幕的设置,将它挂在大棚后立柱的上端,一直垂到地面,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得地面增光40%左右,棚内的温度也能够提高3~4℃,促进蔬菜的生长。

2.3适时的通风措施

在大棚内,采用到的降温方式主要涉及两种:一种是通过遮光的方式降温,一种是通过通风的方式降温。若是处在一种不通风的状况之下,遮光20%~30%之间就能够降温四摄氏度到六摄氏度。通风既能够起到降温排湿,减少病害的发生,也能够使得大棚内的空气有一个较好的流通,将有害气体及时排除,同样也利于光合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在通风时需要注意的是,通风口应当设置在避风的地方,并且需要不断进行通风口位置的变换。

2.4品种的选择

对于种植品种的选择应当依据其季节特点进行,冬春季节时栽种一些耐低温以及弱光的品种是比较适当的。比如,番茄、黄瓜、辣椒等蔬菜,它的定苗日期一般是在2月的上旬到3月的下旬。在选择黄瓜这个品种时,应当去考虑它们的雌花数量、结实率的高低、株型情况等方面,比如津春系列的黄瓜品种。而选择番茄时需要选择一些抗寒性以及抗病性较强、早熟丰产的品种。2.5施肥的要求在施肥过程当中应当以有机肥为主,同样以基肥为辅导,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基肥以及追肥不能够长期使用;第二,需要依据蔬菜的种类、土质情况等方面确定施肥的种类以及数量;第三,在施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第四,在平时施肥时需要注意平衡施肥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使用情况。

3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水稻栽培;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分析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虽然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重点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要求,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关切程度。我国人口已经突破14亿大关,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不断提升,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水稻栽培技术显然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必须要与时俱进的进行技术改革和推广。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化影响,尤其是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农业技术、生产设备还相对落后。因此,尽快推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水稻栽培的技术要点

1、科学化选择育苗水稻的育苗重点是选择品种,水稻品种应当满足尽可能大的增加产量,选择应当因地制宜,结合水稻种植地区的地理特性,实现高质高产的水稻。其次,注重壮苗时期,采用农业技术推广知识,整平压实床土,为利于稻苗的根系发展及水分的下渗,土壤紧实度要求控制良好,不能过于结实以至于板结,随后,将有机肥和土壤按照特定适宜的比例进行配置,最后调整土壤呈酸性。

2、播种准备控制播种前的准备工作需要测试水稻发芽的状况,将种子在常温水中浸泡4小时左右,再将其置于器皿中,定期观察种子发芽状况,成活率需达到80%以上。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浸泡种子前需要晒种,目的是保证酶的活性,时间在3h左右;选种时采用一定比例的盐水进行浸泡,水与盐(Nacl)的比例达1.12即可,合理控制好温度在12℃左右,时间为8天左右,随后将种子置于清水中洗净,保证适宜的温度,一般25℃即可,进行催芽过程。

3、整地准备稻田耕作采用格田形式,要求土地平整,对于轮耕制度,需要进行翻土过程,为规范性作业,翻土标准控制在深度20cm左右,结合旋转翻土,保证水整地过程的顺利进行,水整地过程目的是改良土壤,保证泥浆质软,泥不外露,并在水整地后期进行施肥。整地过程中,不乏土壤中含草较多的情况,应当采取药物封地灭草的方法。

4、田间管理田间管理主要包括两点,一点是肥水管理,另一点是病虫害管理。施肥对水稻的生长至关重要,通常将人和牲畜的粪便作为水稻种植的基肥,将之与泥土混合均匀,之后再施加有机化肥,确保水稻生长所需的养料;水稻的灌溉主要注意把控灌溉时间及灌溉水温即可,灌溉时间及水温将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一般而言,水稻的灌溉时间控制在每年的7月下旬之前完成,水温控制在18℃左右,保证水稻正常生长,且不影响产量。其次是病虫害管理,控制水稻的病虫害管理主要是采用预防结合的措施,早期进行水稻病虫的监测,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除虫除草是保证水稻产量的关键,应当结合农业推广技术做好控制预防工作,并采取适量农药治理。

三、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

在初步的试行中,总结农业推广工作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部分农民传统生产观念根深蒂固,加上自身文化水平偏低,因此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学习和掌握较为缓慢。尤其是一些以来现代化设备,或是新型的种植技术,许多农民存在半信半疑的态度,不敢主动进行尝试,因此农业技术的推广也面临重重阻力;第二,国家虽然从宏观层面上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但是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地方农技部门的宣传程度不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仅仅停留在报纸、电视报道等层面上,没有在“田间地头”得到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也很难真正掌握农业生产技术,难以发挥应有的教育培训效果;第三,农技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基层农技部门缺乏足够的专业性人才,加上服务意识缺乏,往往是被动的等农民上门询问,才给予技术指导,没有发挥应有的服务职能和主动性。

四、优化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1、科普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完善农业推广体系提升农业技术推广,首先要完善推广体系,做到基本的服务到位。增加农业技术的专业知识,引进农作物高产高质量的新技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人才的引进,政府加大投资,成立专门去田地里帮助农民实际解决问题的团队,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标准,逐渐解决农民的问题,如病虫害的问题。

2、提高农民的自我投入意识,创新农业技术机制农民对新技术的领悟能力较差,因此,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农业种植技术,遇到实际问题不知怎么解决,无从下手。与此同时,突破现有技术的瓶颈,就要具备良好的竞争环境,加大各县政府,乡镇的农业技术培训及交流,同时设置竞争机制,实现不同地区的资源整合,做到不同地区相互竞争比拼,共同进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质量,确实落实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结语:农业技术推广是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农民传统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技术推广仍然面临重重阻力,但是作为农技推广人员,应当客观看待工作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通过转变服务态度和优化工作方式,为实现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动力,进而实现我国水稻的高质高产。

作者:于丽娟 单位:哈尔滨市香坊区农林水务畜牧兽医局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从播前准备、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采收等方面介绍青海东部农业区甜脆豆的栽培技术,以供甜脆豆种植户参考。

甜脆豆属皱粒、软荚型豌豆品种,其嫩荚、种子和嫩梢均可供食用,可鲜食或做罐头原料,尤其是嫩荚鲜甜可口,质嫩清香,营养丰富,很受市场欢迎,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2005年我省从云南引进甜脆豆进行大规模种植,由于青藏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对作物有机物质积累十分有利,所引进的甜脆豆平均采鲜荚11.25t/hm2,最高可达22.5t/hm2,收益2.25~4.50万元/hm2,是种植油菜的1.65~3.30倍(当地种油菜的平均产量为3402kg/hm2,以市场价4元/kg计),是种植小麦的4.0~8.1倍(当地种植小麦的平均产量为3961.5kg/hm2,以市场价1.4元/kg计)。目前,甜脆豆已成为我省的特色蔬菜和农民增收的特色作物之一。

1播前准备

茬口一般以小麦、洋芋、油菜、非豆科作物及其他蔬菜茬为主,切忌以豆科作物为前茬。甜脆豆耐肥、不耐旱、不耐湿,要求选用避风向阳,以易排灌、耕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进行栽培,特别是磷肥充足的土壤最为理想。适宜我省种植的甜脆豆品种有台湾甜脆豆、奇珍76、甜脆761、甜引1号等。前作收获后,深翻20~24cm。冬季灌水或播前灌水,待地皮半干后结合浅耕整地施足基肥,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5~60t/hm2,磷酸二铵300kg/hm2(或过磷酸钙900kg/hm2,尿素75~120kg/hm2)。氮肥不宜过大,否则容易造成徒长,形成花而不实,从而影响产量。

2适时播种

播前用40%盐水选种,除去浮籽及残粒,精选大粒饱满无病虫斑的种子,取出后晾干备用。将选好的种子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按种子量的0.3%~0.5%进行拌种,闷种12~24h,预防根腐病和枯萎病。当地温稳定在3~4℃,土壤解冻后即可播种。我省在4月上旬播种为宜。采用等行开沟点播,播种沟方向与当地主风向相同。一般行距70~100cm,单行种植,株距2~3cm,播种深度4~5cm,每穴点播1粒,播后覆土5~6cm,打细土块。用种量108.7~115.4kg/hm2,保苗密度47.1~50.0万株/hm2。

3田间管理

3.1除草

苗齐后及时中耕除草,要求除早、除小,切勿伤苗。一般在株高5~7cm时进行第1次中耕,株高10~15cm时进行第2次中耕,后期茎叶繁茂,中耕易损伤植株,可人工拔除杂草。整个生育期需中耕除草2~3次。

3.2追肥

进入花期后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面喷施,10~15d喷施1次,共喷3~4次。喷肥应在晴天下午5时以后进行。在开花结荚期结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液追施喷施宝等富含硼、锰、钼、锌等微量元素的高效肥料,有利于提高产量。

3.3浇水

甜脆豆怕旱又怕涝,整个生育期需要较适宜的空气湿度及土壤湿度。在生长期间应注意水分的管理,播前浇足底水,出苗后应控制水分,防止幼苗徒长;现蕾至初花期浇头水;开花结荚期对水分的需求量大,可根据土壤墒情7~8d浇1次水,此期不能干旱,否则会引起落花落荚。全生育期浇水4~6次。浇水原则是雨水多则不浇水或少浇水,干旱则多浇水。雨水过多时易烂根、烂秧,要注意及时排水。

3.4搭架

播种后应及时准备柱杆、铁丝、线绳等。当幼苗长到10~15cm,蔓长到1~2cm时及时搭架,柱杆高4m左右。在每行两头顺播种沟方向埋设立柱(可用水泥柱或木杆等),埋入地下40cm,顶端用拉线、地锚等固定。立柱埋好后,在立柱上方距地面2.5~3.0m处拉一水平铁丝(一般用10号铁丝)用于吊蔓,并用卡线钳尽量拉紧。在紧靠铁丝每隔5~6m埋设一支架(支架要深插入土中),在支架杆顶端用扎丝将铁丝扎紧以支撑铁丝,防止倒架。架搭好后开始吊蔓(一般采用封口线吊蔓)。吊蔓时将封口线绕在水平铁丝上,一端缠绕在幼苗的2片托叶上或茎部,保持吊线不松不紧,顺便将幼苗主茎缠绕在吊线上,使幼苗茎蔓沿吊线向上攀缘生长。一般每穴吊一线。通过搭架绑蔓使豆苗茎蔓均匀分布在空间,有利开花结荚,正常生长发育。否则茎蔓匍匐在地面,不仅田间管理和采收不便,而且下部茎叶容易腐烂招致病害。吊蔓结束后,要经常检查,缠线给脱吊幼苗进行扶茎绑蔓牵引。对于有徒长趋势的植株,过多的侧枝应适当摘除,使豆苗茎蔓在空间均匀分布。

3.5勒腰线

为防止甜脆豆植株倒伏,便于田间作业,当幼苗长到50cm高时,进行第1次勒腰线,长到1m高时进行第2次勒腰线,以后每隔50cm就勒1次腰线,一般要勒3~4次腰线。

4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白粉病、根腐病等,虫害主要有斑潜蝇、蓟马、蚜虫。在防治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建议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掌握在病虫害尚未发生或发生初期及时防治,主要是喷药保防,防止在田间蔓延。防治根腐病主要是药剂拌种(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闷种12~24h后播种)和植株生长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灌根,并注意防治地下害虫。防治白粉病主要是避免重茬和低湿地种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通风透光,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在连阴雨或灌水后田间湿度大时,在田间发现白粉病中心病株后及时拔除,并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隔10d喷1次)效果好。防治潜叶蝇可清洁田园,将田内残株及杂草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蛹,发生早期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1.8%爱福丁2000倍液、绿莱宝、潜停、蚜满斩尽等药剂交替喷雾防治,控制虫害在幼龄期,一般7~10d喷1次,连喷2~3次。农业防治蚜虫主要是与其他十字花科作物避开,尽量连片种植,以切断或减少蚜源和蜜源。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是黄板诱杀和银板避蚜,以降低田间蚜虫密度。化学防治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应掌握在蚜虫初发期,将蚜虫消灭在点片阶段。首选药剂是50%抗蚜威2000~3000倍液喷雾,对蚜虫有特效并能保护多种天敌;优先选用10%吡虫啉2000倍液喷雾防治,一般7~10d喷1次,连喷2~3次。

5及时采收

花后7~10d采收,此时荚已充分长大,荚内豆粒尚未膨大,果荚很薄,荚厚宽不超过1cm,此时为鲜荚最佳采收期。采收标准:甜脆豆荚长6~7cm,荚宽1cm,花萼鲜绿,不能变褐色,豆身颜色鲜绿无斑,无虫害,无损伤。采收必须根据田间长势分批进行,切忌折断蔓茎,碰落花朵。采摘时握住豆柄,在豆柄节处向外侧轻轻一折即可摘下。为保证豆荚采摘时不受损伤,要轻拿轻放,采收人员要剪短指甲或戴手套,以免指甲划破豆皮,造成损伤,从而影响外观品质。要及时摘除伤痕豆荚和遗留老荚,以使营养及时供应幼嫩荚。采摘时切忌用剪刀剪采,否则费工费时,还易伤荚。采摘应在上午6~9时、下午4~6时进行。采摘后应及时交售,防止鲜荚受热萎蔫,从而影响品质和产量。采摘后的鲜荚切忌用水浸泡,防止花萼受伤,否则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发霉腐烂,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藜麦;高海拔地区;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46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全省土地面积,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土壤类型多种多样,有16个土类,其中黄土约占20%,红壤占全省面积的50%。农作物以稻、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为主。在发展传统农业中,土地贫瘠、季节性干旱、肥沃土地资源短缺限制了云南农业的发展。为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根据本省区域现有农业特点,将全省划分为高山农业、都市农业、热区农业、跨境农业4个区域大力发展各自优势农业。藜麦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在一些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的地区,与种植地方小杂粮相比,藜麦无论是在种植环境还是经济效益上都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种植藜麦有望成为云南省高海拔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推广藜麦栽培技术,生产高质量藜麦产品,加快藜麦产业链延伸,把藜麦打造成云南高山特色产业,也许会是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努力发展的一个方向。

1 藜麦种植发展历史

藜麦又称南美藜、藜谷、奎奴亚藜等,是一种一 年生的藜科草本作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印第安人将藜麦称之为“谷物之母”,种植藜麦已有 5000多年的历史。藜麦的商业化种植早期始于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家,20世纪80年代美国植物学家将藜麦从南美引入美国种植研究, 由于其独特的营养价值,20世纪90 年代以后作为候选的特色农作物,被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引进大面积栽培种植,中国于1987年由农牧学院和农科院开始引种试验研究,于1992年和1993 年在境内大范围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云南省在丽江,昆明东川,大理等地不同区域、不同海拔进行试种,经过实验种植,藜麦能很好的适应云南省土地贫瘠,相对海拔高的地区。

2 藜麦生长环境

藜麦生长周期约为 90~125d,无霜期需120d左右,适宜的生长温度一般20℃左右,喜冷凉,不耐高温。高寒山区,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降雨量300mm以上,土壤 pH 5.5~8.5 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是藜麦的理想种植环境。

3 生物学特性

根据原产地生态气候条件,藜麦种植可分为山谷型、高原型、盐地型和海岸型4种类型,具有耐旱、耐盐碱、耐寒等特性,适合在多种生态环境中种植。植物学上藜麦是一种四倍体双子叶植物,具有丰富的变异性及遗传多样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藜麦品种丰富多样,植株早期绿色或灰绿色,成熟期为黄色、紫色和红紫色。茎为木质中空,分枝与不分枝因品种和种植密度而异,平均株高达2m,株型呈扫帚状或伞状;花序有穗状、圆锥和伞房等多种类型,长度一般在8~60cm;叶片呈鹅掌状,基部叶片多为卵形,叶缘有不整齐齿或呈波形互生;成年植株根系入地表 15~30cm,属直根浅根系,侧根发达,呈网状分;藜麦雌雄花同株不同体,同一植株上有雌花、两性花和雄性败育的花,其比例因品种而异,自花授粉,少部分异花授粉;藜麦果实为瘦果,形状有圆柱形 、网锥形或椭圆形,外观像小米,直径1.0~2.5mm,果皮富含苦味皂苷,成熟时果穗呈黄色、红色、桔色、粉色和紫色等,千粒重约1.8~3.5g。

4 藜麦栽培技术

4.1 气候条件

藜麦喜气候冷凉,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地方,无霜期≥120d,平均温度是 15~20℃左右,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在2500以上,水、大气、土壤无污染,适宜优质藜麦的生产。

4.2 土壤条件

藜麦对生长所需土壤条件要求不高,沙壤土、壤土和沙土均可种植。但种植地方要求地势高、阳光充足 、通风良好及排水便利。相同地块上藜麦一般不提倡连作。与荞麦 、薯类 、十字花科等进行轮作,能够有效提高其产量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4.3 备耕

一般在秋收其它作物后对第2年要种植藜麦的地块进行深耕,以利于土壤蓄水保墒,深耕时应去除田间杂草。第2年播种前再进行深耕,旋耕,细耙,使土壤细碎平整疏松便于播种。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需做畦,畦的大小因地势而定,便于灌溉即可 。

4.4 施肥

藜麦虽然耐贫瘠,但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仍要施足底肥。中等以上肥力的块地,每667m2施1000kg农家肥的基础上,施尿素5kg磷酸二胺10kg或 45%氮磷钾复合肥15kg作基肥,在整地时一次性施入。瘠薄地K基肥施入后须增施适量氮磷钾复合肥。

4.5 播种

4.5.1 种子处理

播种时期与气候、土壤条件、品种特性及种植管理等有关。为保证出苗快而整齐,播种前种子需浸泡 3~4 h,20~25℃催芽10h左右。土壤温度稳定在10~15℃以上时播种,在风大和干旱地区或播种提早时,可采用地膜覆盖或沟畦播种。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和降雨较多的地区宜采用起垄栽培,且要适当加大株行距。土壤湿度不足时,最好在降雨前后播种 ,沙壤土和沙土地块以降雨前播种为宜,而壤土和粘壤土须在降雨后播种。

4.5.2 播(栽)种方式

播种根据不同地方和不同地块条件,可采用撒播、条播、育苗移栽或穴播等方式进行,一般以穴播和育苗移栽效果较好。人工撒播时,种子应与炒熟的谷子搅拌均匀一起撒播,以便播种均匀,穴播(栽)种时尽量保持深度一致。行距30~40cm,株距20~30cm。在墒情良好的条件下,播种深度应在2cm左右,墒情较差时可适当加深,但不宜超过5cm。播后适当进行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苗孔周围用细土封严,防止播种孔散和遇雨板结。

4.5.3 播量和密度

播种密度因品种和播种方式等条件不同而不等。撒播方式:在湿润、冷凉地区,每667m2播种量 300~350g,保苗4500株左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播种量350~500g,保苗6500 株左右;在灌溉区播种量500g左右,保苗8000株左右;采用穴播方式,行距60~80cm,株距15~25cm ,每穴播藜麦种子3~5粒,覆土厚约1.0~2.0cm,播种量约60g/667m2。

5 田间管理

5.1 补苗间苗

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查苗补缺,若缺苗要及时补种,过于稠密的需间苗,补种以浸种催芽或采用移栽方式为宜。缺苗处补苗后浇少量水(或雨后补播),然后用细湿土封住孔眼,保墒防板结。出苗后5~6 叶时除去病、弱苗;幼苗达到 8~10 片叶时即可定苗,穴播方式种植的每穴留苗1~2株,保留生长整齐一致的壮苗,一般肥力地块基本保4500 株/667m2,较高水肥地块每667m2 6000~8000株。

5.2 灌溉

根据不同地方的种植条件和气候进行,灌溉条件优越的地方灌水2~3次,苗期灌溉第1次,始花期第2次,灌浆期灌溉第3次,水不宜太多,要适度。

5.3 除草

藜麦除草问题需要予以密切关注,并且要考虑到藜麦的特性,在其播种之前,不能对化学除草剂进行使用。在藜麦生长过程中,应采取人工除草的方式,除草次数在2~3次。当藜麦长出5~6片叶时,对其进行松土;当藜麦株高达到80~100cm时,需要对其进行第2次除草,以促进藜麦更好地成长。第3次中耕除草根据藜麦生长和杂草情况灵活掌握。

5.4 追肥

在对藜麦施肥时,应该根据植株生长情况进行,不宜施氮肥。藜麦生长前期,不应对其浇水施肥,避免藜麦出现倒伏情况。

6 病虫害防治

藜麦幼苗易遭金龟子类 、蛴螬和地老虎等害虫为害,严重时会造成大面积减产,应针对当地害虫发生情况,可将5%辛硫磷颗粒剂5kg与10kg细沙拌匀后结合播前整地施入。藜麦常见病害有叶斑病 、早疫病 、叶霉病 、根腐病 、霜霉病 、病毒病等 ,可喷洒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多菌灵和双效灵等杀菌剂防治。危害藜麦叶片、茎秆和花序的常见虫害有蚜虫、芫箐和潜叶蝇等,可喷洒高效低毒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 。

7 收获与脱粒

篇12

论文关键词:安平县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晚播小麦是指播种比较晚,从播种至越冬,冬前积温低于420℃、冬前分蘖少或基本没有分蘖的小麦。由于前茬作物成熟、收获偏晚等原因,我县每年都有一定面积的晚播麦田,生产实践证明,通过选用适宜品种,增加播量、加强肥水管理等措施,晚播小麦也能获得高产。根据近几年对晚播小麦高产地块的调查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高产栽培技术:

1、选择适宜品种

实践证明,晚播小麦种植半冬性品种,阶段发育进程较快,营养生长时间短,灌浆强度提高,容易达到穗大、粒多、粒重、早熟高产的目的。如:石新828、济麦22等品种。

2、施足底肥

由于晚播小麦前期苗小、苗弱、根少,不宜过早进行水肥管理等特点,因此,必须对晚播小麦加大施肥量,施足底肥,以促进小麦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创高产。晚播小麦施肥要坚持平衡施肥的原则,实行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产量目标,合理施肥。

(1)一般亩产550-600公斤的晚播麦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5%,速效氮60-80ppm,速效磷16-25ppm,速效钾120ppm以上的地力基础上,亩底施纯氮8-9公斤,五氧化二磷10-11公斤,氧化钾3-6公斤,硫酸锌1-2公斤。

(2)一般亩产500公斤的晚播麦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1-1.5%,速效氮50-70ppm,速效磷10-20ppm,速效钾100-130ppm的地力基础上,亩底施纯氮7-8公斤,五氧化二磷9-10公斤,氧化钾5-8公斤,硫酸锌1-2公斤。

(3)一般亩产450公斤的晚播麦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0%,速效氮小于50ppm,速效磷小于10ppm,速效钾小于90 ppm的地力基础上,亩底施纯氮6.5-7公斤,五氧化二磷9-10公斤,氧化钾4-6公斤,硫酸锌1-2公斤。

3、加大播种量

晚播小麦由于播种晚,冬前积温少,冬前分蘖少或无分蘖,春生分蘖虽然成穗率高,但单株分蘖显著减少农业论文,因此,加大播种量,依靠主茎成穗是晚播小麦增产的关键。应根据播期和品种的分蘖成穗率确定适宜的播量。一般在适宜播期后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播量0.5-1公斤。

4、提高整地播种质量

(1)精细整地,足墒下种。精细整地不仅能给小麦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而且可以消灭杂草。对已连续旋耕三年以上的应深耕,耕深20-25cm。深耕或旋耕后要及时耙耱或镇压,做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地表平整,力争小麦一播全苗。足墒下种是小麦苗全、苗匀、苗壮的关键环节,对晚播小麦保全苗,安全越冬极为重要中国。因此,要在前茬作物收获前带茬浇水或前茬收获后抓紧造墒及时耕耙保墒播种,如果抢墒播种,要立即浇蒙头水,待适墒时松土保墒,助苗出土。

(2)精细播种,适当浅播。在足墒的前提下,适当浅播是充分利用前期积温、减少种子养分消耗,达到早出苗、多发根、早生长、早分蘖的有效措施,一般播种深度以3-4cm为宜。小麦播前要使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确保小麦苗全、苗匀、苗壮。

5、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

(1)早春镇压锄划,促苗早发稳长。根据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返青期促进小麦早发快长关键是温度,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增温保墒,返青期不宜追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麦苗生长。对整地质量差,地虚坷垃多,容易跑墒或墒情较差的麦田,返春期可进行镇压,压后浅锄,有增温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增加分蘖的作用。

(2)抓好起身、拨节期肥水管理。小麦起身期是晚播麦管理的关键时期。一般晚播麦田追肥期以起身期为宜,追肥量亩追尿素20公斤或碳酸氢铵40公斤,促进春季分蘖增生。对地力较高、群体充足的晚播麦田,春季第一次肥水可推迟到拨节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7.5-20公斤。

(3)加强后期管理,浇好孕穗水,开花灌浆水,搞好叶面喷肥。孕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浇水对保花增粒有显著作用;灌浆水,可以提高灌浆强度,并能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千粒重。应根据土壤墒情在孕穗期或开花期浇水。另外,在小麦籽粒灌浆期喷施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或1%尿素水溶液1-2次,以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提高灌浆速率,达到增加粒重的目的。

(4)综合防治病虫害。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中期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吸浆虫、麦叶峰等;后期防治重点是赤霉病、白粉病、麦蚜等。

篇13

 

有机烟叶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等物资,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生产的烟叶。烤烟作为一种特殊用途农作物,经加工后主要用来供人们吸食,安全性显得十分重要,使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烟叶的安全性,特别是在控烟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从源头开始提高烟叶生产的安全性更加迫切。近几年,各地在提高烟叶安全性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部分烟区开展了有机烟叶认证,但国家认监委自2012年3月开始,不再把烟叶列入认证目录,以前已经通过认证的到期不再进行再认证。针对这一情况,各产区不仅没有放松对有机烟叶生产的探索,而是更加重视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在烟叶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潍坊烟区自2011年开始,借鉴有机农业技术,实施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1 有机生态烟叶生产影响因素

 

1.1 品种

 

品种是有机烟叶生产关键因素之一,根据植烟区域气候、生态条件以及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和有机烟叶生产要求等因素,选择种植品种。根据每个基地的土壤肥力、生态环境等合理搭配品种,种植NC55品种73.79 hm2,云烟87品种19.00 hm2,云烟97品种7.67 hm2,ZC-01品系13.33 hm2,NC102品种6.00 hm2,中烟100品种13.93 hm2。从不同品种生育期调查看,中烟100最长147 d,然后依次为NC55、NC102、ZC-01(最短129 d)。从植物学性状看,NC55腰鼓形,叶型长椭圆。叶色绿色,茎叶角度中等,主脉较细,生长势较弱;NC102腰鼓形,叶形长椭圆形,叶色绿色,叶面较平,茎叶角度中等,主脉较细,生长势较弱;ZC-01株式筒型,茎叶角度较大,节距较小,叶色绿,叶面较皱,厚度适中,主脉较粗,生长势强;中烟100筒形,叶色绿,茎叶角度大,主脉较粗,生长势较强。从经济性状看中烟100上等烟、产值最高,其他依次是NC55、NC102、ZC-01。

 

1.2 施肥

 

有机烟叶生产用肥全部采用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肥和矿物质肥料,严禁使用化学合成肥料。有机肥全部作基肥,采用条施或大窝环施,施10.5 t/hm2。矿物质硝酸钾作追肥,分2次施用:第1次在移栽后8 d左右,按2%的浓度对水浇施(即1 kg硝酸钾对水49 kg),每株浇0.5 kg水;第2次在移栽后30 d左右,追施矿质硝酸钾450 kg/hm2(采用圈施),同时进行培土上厢,适当加淋洁净的沼液等1~2 次。

 

2 关键技术

 

2.1 选择地块

 

2.1.1 地块选择。土壤环境质量符合 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 GB5084 的规定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符合 GB3095—1996 中二级标准和 GB9137 的规定标准。

 

2.1.2 实施地点。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诸城市贾悦镇琅埠等14个农场为有机烟叶开发示范点,面积133.33 hm2,分布在全市5个产烟分公司,14个烟叶农场(植烟村),植烟户30个。其中诸城5个点、66.67 hm2,临朐3个点、26.67 hm2,安丘、昌乐、高密每个县市2个点,13.33 hm2。经检测14个点的土壤和水分全部符合有机产品生产标准要求。

 

2.2 培育有机无病育苗

 

严格按照有机烟叶育苗技术规范要求,专门购进裸种,实施与普通苗棚隔离、进行单独育苗。在育苗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防病消毒措施,使用武夷菌素、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各类病虫害;加强肥水调控,努力培育高茎壮苗,所育有机烟苗茎高平均达到12 cm左右,并且做到了茎秆粗壮,整齐无病虫害[1-3]。

 

2.3 精准施肥

 

有机烟田及其轮作地块禁止使用化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或使用有机认证或经认证机构许可的品有机肥;钾肥、磷肥使用天然钾矿粉、磷矿粉。根据有机烟叶对肥料的需求和潍坊烟叶生产机械化较高的特点,经反复考查论证,联合生产厂家共同研发成功拥有知识产权的有机烟叶生产云涛有机专用肥,并顺利通过有机认证。该有机肥氮磷钾含量分别为5.0%、6.5%、0.5%,钾肥不足部分由天然硫酸钾镁补充[4]。在施肥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一是根据实施方案和土壤检测结果要求,制订了到每个基地的有机烟叶施肥方案,统一使用当地生产的豆饼和云涛有机肥,施纯N 75~90 kg/hm2,氮磷钾比例1.0∶1.1∶2.0,全部肥料分基肥穴施、提苗肥和追肥3次使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二是按施用豆饼不少于375 kg/hm2的标准准备充足的有机肥,全部用有机认证的农宝营养胶发酵;三是高标准起垄、施肥。通过改造移栽机械,用于定点定量穴施有机肥料,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施肥质量;四是认真准备和使用移栽用提苗肥,移栽前按豆饼150 kg/hm2、有机肥150 kg/hm2、硫酸钾镁150 kg/hm2和鱼蛋白45 kg/hm2的比例进行搅拌发酵,移栽时将提苗肥全部离开烟株根系10 cm左右,并呈半圆型分布,既不烧苗,又保证了肥效;五是移栽还苗后,对小苗、弱苗实施肥水偏管,进一步提高了有机烟田整齐度。

 

2.4 大田移栽

 

有机烟田全部实行严格的定点定穴移栽,确保烟苗全部栽到施肥点附近;狠抓大苗深栽这一关键技术措施,努力解决高脚苗的问题,为培育烟株强大根系打好基础。

 

2.5 精细化管理

 

移栽结束后,立即投入有机烟叶大田管理工作,一是立即进行烟田中耕,提高地温,促进烟苗早发旺长。二是做好有机烟田及周边的卫生清理工作,人工清除杂草和各种废弃物。三是认真做好病虫害的有机防治工作,采取喷施生物杀虫药和波尔多液、人工捉除害虫以及使用黄板、太阳能杀虫灯和诱捕器等措施,对各类病虫害进行全方位防控,收到了良好效果,有机烟田病害发病很轻。严格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四是采取人工打顶和抹杈,禁止使用化学抑芽剂。

 

2.6 落实烤香技术

 

有机烟叶成熟后,进行人工采收,采收后的烟叶用麻片包被,防止外源污染,用专用车辆运至烤房处。使用有机烟叶专用烤房,采用密集烘烤增香技术,狠抓关键温湿度点控制,实现了有机烟叶烤干、烤黄、烤香。

 

2.7 烟叶存放、加工

 

使用专用麻片贮烟袋进行贮存保管,安全卫生储存;单独标记,单独存放、单独加工、单独交售、单独运输,杜绝烟叶受污染。

 

2.8 烟田清理

 

烟叶采收后,组织烟农及时连根拔除烟地内的烟杆,清除遗留在烟地内地膜和残叶等杂物,拔除的烟杆等及时运出烟田,并在烟田外集中处理,不能放在地埂或地边,以免造成病菌传播[5]。

 

2.9 烟叶收购、交接过程追踪

 

有机烟叶单独收购、单独调运、单独储存。烟叶标识须标注“有机烟叶、品种、产地”等。收购、仓储、运输过程中不得因烟叶包装物、收购场所、仓储环境、运输工具而使烟叶受污染。

 

2.10 烟叶收购

 

烟叶按照以村为单位在烟站交售烟叶,每一个村,一个代码。从村庄收购的每一批烟均打包并带有标签,标签上填写烟站、村庄代码、品种、等级、数量和收购日期,单收、单存、单放。

 

2.11 储运站接货

 

烟站烟包递交到储运站,在条码机内输入每个烟包标签上的信息,打印条码并将其贴在原有标签上。条码上信息包含县市、烟站、村庄、品种、等级、重量和收购日期。所有收购的烟包到储运站数据库中再分类和记录。

 

2.12 复烤加工

 

按照工业公司要求,进行复烤加工。条形码组成:烟包重量:50;县市代码:ZC代表诸城、LQ代表临朐、克米代表高密、AQ代表安丘、CL代表昌乐;烟站代码:01,02,…,20;村庄代码:V01,V02,…,V40;储运站接货日期:xxxx(月份及日期);等级:42个等级。

 

3 有机生态烟叶开发结果分析

 

3.1 生育期

 

从14个有机烟叶种植基地调查看,有机烟叶大田生育期略长于常规烟田3~5 d。

 

3.2 植物学性状

 

总体上看植物学性状,团棵前有机烟田烟株长势较弱,旺长至现蕾长势较强,与常规烟叶无明显差异。

 

3.3 农艺性状

 

有机烟田烟株株高低于常规烟田,叶数少于常规烟田,茎围、节距、腰叶长、宽均小于常规烟田。

 

3.4 主要病害

 

有机烟田赤星病、气候性斑点病、野火病、角斑病、病毒病发病率,均低于常规烟田。

 

3.5 原烟外观质量

 

总体上看,与常规烟叶比较有机烟叶颜色偏浅,结构疏松,身份薄至适中,色度较强,单叶重略低。

 

3.6 主要化学成分与评吸结果

 

3.6.1 主要化学成分。从检测结果看,有机烟叶还原糖、总糖含量高于常规烟叶,两糖差小于常规烟叶;有机烟叶总氮含量低于常规烟叶;有机烟叶总氮含量低于常规烟叶;有机烟叶氧化钾含量高于常规烟叶。

 

3.6.2 烟叶内在质量。经农业部烟草农产品检测中心评吸,有机烟叶有机烟叶劲头适中,香气质好,香气量较足至足,余味舒适,杂气较轻,刺激性微有,燃烧性较强,灰色灰白至白色。农残、重金属符合国家有机食品(无公害烟叶标准)要求。

 

3.7 烟叶经济性状

 

133.33 hm2有机烟田平均产量1 711.2 kg/hm2,比常规低10.52%;上中等烟91.67%;产值29 838.9元/hm2,比常规烟叶低3%。

篇14

关键词:水稻种植;免耕技术;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在农业生产方式中属于一种新型的生产技术。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允许使用现代常规的化学合成农药以及肥料。让植物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会受到高科技化学制品给植物生长带来的污染,在保护环境与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还能让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

1 区域选择

水稻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土壤上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无论是粘土、砂土或是其他土壤都可以进行种植,但是在幼苗时期,由于幼苗顶土上的能力比较弱,并且生长后期也害怕水分过多出现渍涝的情况,所以种植区域应尽量选择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并且ph值为中性的干燥通风地区。土质尽量为砂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区域最为适宜。

2 主要技术

免耕栽培技术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直播或是抛秧的栽培方式对稻田不做任何翻耕上的处置,只是在播种前对稻田种植区域中的杂草以及其他种类的幼苗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处理方式上并不采用彻底清除的手段,这样处理的原因是可以让水稻秧苗生长状态处于一种较为天然的环境,有利于保障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的生长与发展,让稻田的生长环境周围处于一种有益的生态模式。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害虫天敌的产生,并且可以让粮食生产与农田生态达到和谐共处的平衡状态。

2.1 稻田整治和培育

2.1.1 稻田整治

在稻田整治过程中,免耕稻田上的杂草种类会比进行过耕除过的稻田含有的杂草种类要多,并且在密度与危害上会比处理过的耕地系数更高。免耕技术在水稻的亩产以及稳产上的威胁也更大。清除杂草上的步骤需要在晴天并且稻田中有水的情况下开展,此时可以使用药物处理的方法,将药物配备调和好以后使用甩滴方法对稻田整个面积进行喷洒上的处理。

2.1.2 施足基肥

为了让水稻生长上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在进行培育过程中需要对水稻进行及时的养料施用。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如果可以让养料上的供给进行有力的保障,就可以保障水稻稳产高产。基肥中的原料主要由有机肥中的基本元素构成,这些基本元素包括氮、磷、钾等微量元素。

2.2 育苗播种

栽培人员在对水稻苗上的品种进行选择时,应选那些矮杆,耐肥能力强与抗倒伏能力强的水稻品种,播种开始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选择,种子需要在阳光下光照两到三个小时。播种时选择那些颗粒饱满、色泽金黄且没有发生霉变情况的种子,这些种子开始进行播种步骤时,首先要在相应的消毒水中进行浸泡处理浸泡过的种子可以有效的提升存活率,消毒水也可以对种子上所携带的致病菌进行杀灭处理。

2.3 直播或抛秧

2.3.1 直播

在对播种方式进行选择时,如果采用了直播的方式对水稻进行播种的话,此时要先保证的是稻田上的地面要保持平整,并且要将田畦上的耕翻步骤做好。稻沟系主要包含围沟与横竖钩等模式。要先将为围沟上的处理措施做好,然后每隔20m左右,开垦出一条横勾,竖勾上的处理可以按照畦宽2.5m左右的宽度进行。畦构要保持20cm深,宽12cm左右,与此同时还要让每条沟之间可以相互通融,保持排水上的通畅。

2.3.2 抛秧

抛秧应在晴天或阴天进行,秧龄宜在三叶一心至四叶一心,足带泥带肥,栽插大田要排水露泥,667m2抛插1.8万丛左右,基本苗2万克左右。

2.4 田间管理

2.4.1 水分管理

水稻喜温、喜湿,生育期各个阶段的需求不一,最适温度2732℃;定根成活后,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弱,叶片极易失水干枯,甚至卷叶死苗,适度灌水提苗返青,减少死苗,一般水深3.0-4.0cm为佳;水稻分孽时要排水透光,促进土壤养分分解和稻株基部光照,保持水深1.5cm来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平衡;水稻稻穗期是需水最多时期,特别是减数分裂期,对水分的需求更加特别,保持大田水深3.0cm来减少颖花退化、穗短、粒少、空壳;水稻抽穗扬花期叶片停止长大,茎叶不再伸长,颖花发育完成,加强田间透气力,减少病害发生,提高根系活力,防止叶片早衰早落。

2.4.2 肥水管理

水稻大田生产氮、磷、钾施用以2:1:3原则,在抛插后5~7d进行,植株3叶期施氮肥、氯化钾各4.0kg/667m2,促苗早生快发;6叶期施氮肥8.0~10.0kg/667m2、氯化钾6.0kg/667m2或复合肥15.0kg/667m2,叶色转淡基础上施幼穗分化肥,主穗幼穗分化期施氮肥、氯化钾、复合肥各3.0kg/667m2,应看叶色施肥,防止过量贪青倒伏,后期饱粒增质量一般不施肥。

2.4.3 灭害除草

播种前和孕穗期进行灭鼠,用0.500%嗅敌隆150g,3.752%杀鼠迷200g或毗虫琳拌种,在稻田四周或沟边进行投放,防止鼠害和稻蓟马;杂草处理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抛插后7d内要进行除草,可结合追肥使用,用丁节等复混型抛秧田除草剂或用丁草胺、稻草畏等除草剂拌细土或尿素后撒施灭草,并保持水田5-7d。

2.4.4 病虫害防治

水稻免耕栽培做好“三虫四病”防治。防治措施从源头抓好起,明确区域不同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培育不利于害虫滋生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把控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广运用生物技术,选用抗病抗害优质良种,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其中,水稻主要害虫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防治药剂有25.000%毗蚜酮、20.000%异丙威、25.000%曝嗦酮、10.000%烯陡虫胺、50.000%二嗦磷、20.000%速缤、70.000%艾美乐和醚菊酚等,根据苗情及虫龄及时处理。主要病害为纹枯病、稻瘟病、细条病、稻曲病等,防治方法:667耐用5.000%井岗霉素水剂100-150mL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g,20.000%三环哩可湿性粉剂、40.000%稻瘟灵乳油、75.000%丰登可湿性粉剂或40.000%富士1号乳油对水喷防,3-5d喷雾1次,连防2次。

结束语

水稻免耕技术的出现,可以减少翻耕方式对于土壤结构的破坏,以及对土壤造成的水分流失。不仅提高了水稻种植土壤上的通透性,也可以改善土壤原有的生态环境。免耕技术的出现让水稻种植上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节省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还可以对人工上的劳动强度进行有效的降低,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压力,让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可以保持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慧芳,陈进红,王仪春.湖州市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的发展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4(02).

[2]章家恩.近10多年来我国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1).

[3]张苗苗,宗良纲,谢桐洲.有机稻鸭共作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