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

农村的经济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的经济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的经济建设

篇1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来带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当前城市化进程已经明显加快,但农业仍然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居民依然占据着总人数中的大部分,城市的发展本身也需要农村的支持。我国应该认清当前农业人口数量大这个事实,所以应该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而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获得持续和健康的发展,这是直接由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决定的,并且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应该把农村经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这样才能按部就班地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农村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时,为了可以让经济建设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很多农村地区都会选择通过资金筹集、统一管理的方式来进行,但是资金在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协调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想要得到解决,离不开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具备应有的工作技能。在进行资金统一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应该对每一笔款项的去向和用处公开,提高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让人们可以及时了解资金使用的情况。其次在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和政策来进行,确保管理行为合乎当前的政策。所以农村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现关注民生精神

在我国当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换而言之,想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如果农村经济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客观上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性,给社会的全面进步带来很大的阻碍。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就要极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者一定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民的利益上,并且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来作为指导,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也是我国政府关注民生的体现。

(二)加强农民主体地位

新农村建设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和保障的,采取切实合理的经济管理方式,一方面客户以让农村经济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方针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有效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管理人员也可以动员广大农村群众来进行经济建设,一方面可以取得经济建设方面成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民分享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发展的精神。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更新农民的思想

我国农民占据总人口的比例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更新,如果他们的思想滞后,那么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和改善,经济也无法充分发展,进而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政府应该加强思想方面的引导,让农民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在国际上,农业面临的科技竞争形势非常严峻,当前继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先进科技成果才能推广下去,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所以,广大农民应该进行科技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例如实行科技下乡活动等等,让农民学会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这样就可以给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三)统一生产方式

我国地域广阔、地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之受到生产规模限制,很多地方仍然采用人工的方式来进行劳作,机械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都很低,这种情况下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于当前农业的发展,所以应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而在农业生产模式上也要以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作为中心,可以起到很好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效果,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四)优化产业结构

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引言

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生产的模式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很多现代化技术都逐渐运用到农业建设中,进而推动了农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的提升,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也是其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对此,以下内容将重点以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探讨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而保障农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内容概述

现今我国农业经济水平不断进步与发展,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有直接的关联,虽然现今我国农村的硬件设施不断得到完善,但现代化农业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其变化也更为多样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不断调整其产业结构吗,更要对其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路径。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应该重点关注经济管理建设,更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优化方案,确保其资源合理分配,更要对其技术手段创新,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积极配合生产,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一方面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农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更利于带动国民经济的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生产活动发展的主要管理内容,主要包含其生产、加工、分配、消费等多个环节,需要对其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在实际管理中要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对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相关人员都能够遵守其管理制度,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经济的稳定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对劳动生产力与生产活动的管理内容中更符合现今经济进步的趋势,并对其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探析,确保将其资源合理的分配与利用,也能够激发广发人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确保农业生产效率更为高效,进而能够保障社会发展中对农产品的基本需要。

2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以下内容对各个环节中存在的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细致探究,确保其农业经济建设的方向更为正确,从而保障其高效、合理的进步与发展。

2.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落后

我国现今农业经济建设模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的经济管理理念也过于落后,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管理体制建设工作有较为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新农村建设经济管理模式无法完全落实,对农村经济发展与管理也存在较多的影响,进而影响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另外,现今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过于落后,很多青壮年离乡进城打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生产力下降,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的改革与优化。

2.2财务制度与产销联动机制建设效率低下

现今我国农业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也缺乏系统化和合理化的财政体系,财务制度与产销量联动机制建设效率较为低下。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的农业生产类型逐步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技术类和资本类转型,但其产业结构在转型的过程中对其财务制度和产销联动机制建设有较高的要求,更要对其结构进行调整。虽然近几年我国针对农业的惠农政策更多,但现今其财政体系发展还不成熟,很难将惠民政策完全落实到农业建设与发展中。另外,农业管理人员也没有结合当地农业情况落实其政策进行联动销售,进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与进步。

2.3农业经营理念严重缺失

我国近几年对农业经济建设管理极为重视,对农业产业模式也不断进行调整,更对农业经济建设做出了合理、完整的规划,进而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农业经济建设,农业的相关基础设施也建设较为完整,但在实际落实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农村人们与管理者的农业经营理念严重缺失,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较为缺乏,各个农业地区政府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政策也不够重视,进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建设。

2.4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要想有效落实农业经济管理制度,首先就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更要确保其管理人员对地方的农业经济有所了解,也能够根据其当地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切实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素养水平都要有一定的要求,但现今农业生产的环节中缺乏高素养、高技术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管理者也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农业活动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体系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5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有待完善

现今我国农业经济无法得到提升的另外主要原因是因为农业基础设计和科技创新有待完善,现今虽然农业经济发展建设受到国家与人们的重视,但农村基础建设发展的资金较少,投资人也有限,政府也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很多农业科技人才难以留下,进而农业科技创新很难获得进步。

2.6缺少对经济管理的重视

现今地区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极为重视,也推出很多惠民政策进而保障农业的生产,但在落实惠民政策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与政府相关人员对经济管理并不重视,在落实中经常发生执行力不够无法执行、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监管管理出现问题等状态,其政策无法完全落实到农业发展经济管理建设中,进而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实质问题依然存在。

3优化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落实工作中,应该优先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其一,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要创新,当地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土地资源与承包人员数量进行整理与了解,建立新型土地承包制度,确保其承包制度与新三农制度理念相合。其二,土地承包要建立相关的制度档案并对其档案进行管理,乡镇政府要重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而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将其工作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中。更要建立完善的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机制与规章管理制度,还可以建设奖惩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档案建设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作用与优势。

3.2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产销联动机制

农业的农产品较多,农产品的产销联动机制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收益提升,进而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产销联动机制,进而有效提高农业的农产品经济收益。其一,建立多样农业产业机构,当地政府要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类型与相关资源对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全方面指导,进而保障农产品生产效率与销售经济。其二,要确保农产品的绿色无污染,能够满足现今社会发展中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其三,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并根据市场价格合理提升农副产品价格,农产品经过深加工之后为农副产品,其推广、运输、保存与包装技术都应该逐步提升,一方面能够丰富农民的生产知识,另一方面更能够保障农村经济产销联动的产业链,不断优化其经济结构的同时,更利于推动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3.3提高对农业经济建设的宣传力度

农业经济建设中更要对其工作大力宣传,确保农民对其工作的重要性与价值有所了解,更利于农业经济建设工作的开展,也能够促使农业当地政府管理人员的重视,也便于将农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在同步的基础上。农业经济建设管理工作宣传期间,要结合农民的实际生活,逐步将其渗透到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中,农民能够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势逐步了解,并为其农业后续的发展建设也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乡镇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农民的思维与发展眼光更加长远,农业经济建设水平也利于提升。

3.4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现今我国农业管理人员多数为农村长期居住人员,其受教育程度有限,经济管理相关知识与管理手段较为缺乏,其综合素养水平也较为低下,进而影响农业经济管理质量,且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较为专业、高素养的经济管理人才,对此,乡镇应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关管理单位要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并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水平,在实际经济管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要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经济管理方案。现今乡镇的管理人员流动性强,培训时间也要更加灵活,其培训也可以以轮流或者重点人员针对培养等方式,进而保障全体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都能够得到提高,进而保障乡镇相关管理单位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另外,还要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对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水平与工作进行监管,更要引进专业、高素养的人才。另外更要提升相关管理单位的薪资待遇,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更利于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落实的有效性。

3.5经济管理趋于信息化发展

现今社会技术不断进步与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将信息化管理运营其中。网络信息化管理能够更为科学、有效的规划种植地区,也能够优化其管理策略,更便于突破相关技术,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效率发展。管理人员要根据当地实际经济情况选择合理的信息化运用管理手段,进而能够将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新农村建设经济管理水平。

篇3

通过各地区发展经验可知,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样农村公路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在致富路上我们悟出了许多道理,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要致富、先修路,富不富、先看路”。可见农村公路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流通铺平道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及重要意义

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石,能够促进农村的经济、人文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过上富裕生活。一个国家的公路网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拥有一个完善的公路网络系统,不仅便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区域间物质流通和人文交流,而且还能拉动区域泾济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有了量的提升,也有了质的飞跃。从浙江省2008-2015年公路里程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公路发展概况,2008年末浙江省县乡道44836公里,专用道714公里,村道48178公里;全省通达率为98.03%。2015年末浙江省县乡道48760公里,专用道669公里。村道57901公里;全省通达率为99.72%。从2008-2015年县乡道增加3924公路,增长0.87%;村道增加9724公里,增长2.1%,通达率提升了1.6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公路通达率逐年在提高,农村公路网建设迅猛增长,体现出近几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路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应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投入,在基础设施公路建设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几来对公路网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对重要区域的部分农村公路通过改建直接提升为国省道,对较重要的区域重建了部分新的县道、乡道公路,大大改善了农村的通行情况,也缓解了部分区域交通的压力。为了贯彻中央 “村村通公路” 的决策,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尤其是村道建设,这8年来村道的增长尤为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虽然农村公路网建设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大,山高地远,比如西部几个省份仍有较多的村庄未能通达公路,主要靠得是肩挑步行,严重阻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依然生活在贪穷之中。也有部分区域虽然通了农村公路,但由于受资金、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村公路仍为机耕路或砾石路,路面状况较差,危险系数较大,通行能力低,严重阻碍当地的农业、工业及旅游业等发展,从而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可见,农村公路的建设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农村公路不仅是干线公路集疏运的基础网络,也是其他运输方式集疏运的基础网络,是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各级政府至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协调、结构合理、质量稳固、功能完善的公路网络和运输服务体系,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三、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影响

农村公路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政策制定,加大区域内资源开发和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促进农村区域经济政策的合理制定,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

农村公路作为连接区域经济、物质流通的重要渠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农村经济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公路建设的投资具有乘积效应,交通建设的投入必然会带动周边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农村商业化、产业化的交通区位优势;促进和加快区域经济政策下的城镇化进程。因此,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可以加快农村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地促进城乡区域间的交流,?Ф?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有广阔的农村土地资源,怎样因地制宜地使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呢?土地的使用价值受地理位置、使用属性、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基础设施交通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着土地价格的高低、使用范围和产出的效益。从交通设施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来看,交通与土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动公路沿线的土地利用,支撑经济的发展。

3.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特色经济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农村主要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结构,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这种仅靠天吃饭,靠人辛勤劳作,效率低下,收入甚微的产业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农村公路建设必然推动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公路交通快速便捷,缩短了人流、物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能够促进形成区域性的规模经济,同时也带动服务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公路的建设能够促进市场稳定发展,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利于打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运输通道,直接拉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融合,改善投资环境,带动经济发展。最终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对策

农村公路是公路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干线公路与农村之间的主要通道,是农村发展经济、提升效益的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中面临着许多主客观的因素影响,制约了农村公路、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农村公路范围广、里程长。中国地大山多,山高地远,很多农村座落于高山偏远处,给建设投入及管养维护带来困难。(2)历史、政策因素影响: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问题”,但由于观念、历史、地域和发展阶段等多重影响,农村的基础设施仍然存在着区域不平衡和薄弱点。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规模大、投资多、生产周期长,因此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支持,才能发挥出农村公路的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资金因素影响:资金是建设的基础,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底子薄,资金来源困难,方法方式单一,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造成了很多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和养护资金匮乏。(4)农村的文化及思想意识影响:广大农村人们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比较保守和局限,为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积极,设及到个人的土地或山林等利益时,设置众多障碍,甚至不配合、不出让等等,也造成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之一。(5)公路经常性管养和管理不到位:由于养护资金短缺、工作环境差、管养人员缺乏、超载严重等等造成管养不当,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公路路面技术状态和通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

为改善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地区的公路现状,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农村公路里程与质量的关系,在公路里程扩张的同时保证公路质量,提高有效公路里程,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的经济带动作用,积极探索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发挥政府资金引领作用。其次,做好建设资金与养护资金的合理分配,保?C农村公路“建的起、养得起”,明确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责任,防止建设过程问题给养护环节增加难度。最后,加强管理,整顿秩序,治超治乱等,实现文明交通、和谐交通,维护农村公路的实际效用,实现农村公路有效经济利益,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4

>> 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创新与新农村建设 基于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新农村经济建设探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立体经营 希金森的小木船 浅析新农村经济建设途径 谈新农村经济建设四点建议 论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农村金融 新形势下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苏南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金融支持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气象服务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邛崃市羊安镇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村官”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县级政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的职能 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探讨 理论视角下的新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经济建设现状的调研及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1-10-14

[2] 徐加明,杨莉莉. 民营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山东省德州市“希森现象”透视[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7~39

[3] 赵慧. 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探析[J]. 中州学刊,2007,(9):48~50

篇5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城镇建设;城乡差距;研究

0.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农村经济与小城镇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小城镇的加快建设,而小城镇的建设可以有效地缩短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差距,从而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过去,我国农村经济具有分散、规模小等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的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基本保障,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可以将周边农村的经济、劳动力以及技术水平等汇聚到小城镇当中,从而提高小城镇的经济效益。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只有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从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使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针对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小城镇建设进行深入分析。

1.小城镇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小城镇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连接的桥梁,此处的交通相对比较发达,资源也比较丰富,并且在小城镇当中还设有学校、医院以及信息网络等各种基础设施。总的来说,小城镇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通过分析,小城镇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以下几点作用:(1)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桥梁工程,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大中城市的浸润,可以将城市中的生活方式等各个元素直接引入到小城镇当中,从而拉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其次,小城镇也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集散地,它能够将农村的各个要素集中起来,并实现一体化发展,它能够将周边农村的各个生产要素全部聚集起来,从而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效益,也可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小城镇的建设。(2)具有聚集作用与辐射作用。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它可以将经济、人口全部聚集在一起,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增长极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当小城镇在最开始发展的阶段,这种增长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等到其发展的一定的阶段之后,这种增长极的作用就会逐渐小贱,而扩散效应就会逐渐增强。另外,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强小城镇与其周边的建设。(3)小城镇可以有效的吸收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大多数农村都有很多剩余劳动力,并且长期都处于失业的状态,国家应该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从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面来看,只有使富余劳动力想歪转移,减轻农村劳动力所占据的人口比例,这就能够有效的错金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小城镇的建设是众多乡镇企业的聚集地,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4)可以促进农民的消费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导致很多农民的消费水平都不高,这就无法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品,一方面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来刺激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完善市场中的商品,达到供给平衡,小城镇的发展能够将农村居民全体聚集起来,这样可以将他们的消费需求明确的显示出来,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商品。

2.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县域统筹规划

县域经济包括县城经济、乡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三者间要做好科学的规划、论证和衔接。小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其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结构要与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目标相结合,坚决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小城镇要根据各自的地理、资源、人口等优势,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并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为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浙江,很多乡镇的经济就是作为整个县域经济的某个环节或某个流程,形成了“一乡一品”、“一镇一品”的产业集群。小城镇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人口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制定建设规模,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使用效率。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那些效率低、污染重的企业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做到经济和环保的双赢。

2.2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和桥梁,具中心城市的补充功能,同时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所以.小城镇规模的确定,不仅应根据其所管辖的区域范围,还要根据其所处的区位、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和距离;同时,在产业定位、空间结构布局、建筑风格及所提供的生活氛围等方面都不能简单模仿大城市,而是要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小城镇要想形成地方特色,就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项目,努力培育出一批特色产业群;同时,促进镇域内的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2.3重视规划、合理建设、有序发展

小城镇建设要重视规划,应以现有布局为基础。集历史、地理、人文要素为一体,来确定规划建设的方向。一是要科学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建立县城一建制镇一村集镇三级模式,将规模过小、公共设施不足的乡就近并人建制镇。二是要做好总体规划,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规模、目标和框架。三是要做好详细规划,营建出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于专家编制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一旦评审通过、批准,就必须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小城镇建设应合理有序,总体上实行严格控制村集镇,适度发展建制镇,重点建设县城的建设思路;形成布局合理,呈分级式、阶梯式建设态势。总之,小城镇只要按科学的规划进行合理有序的建设,就能避免重复投资、滥用资源、无序竞争、市场混乱等消极因素;就能充分发挥城镇互补功能,为城市和农村服务。

3.结束语

目前,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小城镇也不断发展起来,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上述,简单阐述了小城镇建设的渠道,以此来发展农村经济。相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小城镇的建设越来越强,从而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村公路 经济效益

一、农村公路的内涵及建设成果

(一)内涵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县道是指具有全县(县级市)政治、经济意义,连接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省道的县际间的公路。乡道是指主要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镇)与乡(镇)之间及乡(镇)与外部联络的公路。

(二)建设成果

2003年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农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新改建农村公路272万公里,新增加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20万公里。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共计383.2万公里,预计2015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90万公里,实现所有乡镇和90%的建制村通班车。

以我区为例,自开展“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工程以来,2003年至2010年的8年间,全区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076公里,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全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54.32公里,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100%,2011年以来,农村公路建设主要转向养护管理方面,并逐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初步形成以国省道为主线、县乡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支线的高效公路网,农村公路在公路网中的地位逐渐显现,真正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致富大道。

二、农村公路建设产生的经济效益

(一)促进农业经济转型

农村公路的建设完善,为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创造了条件,广大农村彻底改变了农产品“运输难、出售难、货损多、价格低”的问题,众多优质农产品摆脱原先的自产自销模式,插上翅膀,飞出农村,进驻各大超市、商场,甚至走出国门,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种地增收的热情被再次点燃,农业产业被注入新的活力。

(二)提高农村招商引资能力

农村公路的建设完善,缩短了各地区之间的时间距离。考虑到投资成本、生产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很多企业选择落户乡镇(村庄),直接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此同时,原先处于农村的乡镇企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增多,进一步促使外界了解农村,吸引外资,扩大发展。

(三)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网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和物流,并直接导致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农村公路的建设改善了农村的道路通行环境,直接带动了道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娱乐基地蓬勃发展,旅游服务业持续升温。与此同时,农村公路的建设使货物的运输更加快捷,物流企业发展迅猛,对经济建设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传统农业得到进一步提升,乡镇工业企业逐渐增多,旅游服务业异军突起,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更多的农民从传统农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经济收入直线增长。与此同时,农村公路的建设还直接增加了农民工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渠道,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农闲时的工作问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五)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村村通”工程实施以前,广大农村基本上处于自然封闭状态,“村里的东西出不去,村外的东西进不来,农民守着金山受着苦”,生活水平受到极大限制。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完成,农村的众多资源逐渐变成金钱,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家用电器、代步工具、生活用品开始进入农家,不少家庭还购买了小轿车,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六)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使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在硬件指标上,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公路的连通还带动了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农民群众以往的小农意识逐渐得到瓦解,更科学更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取而代之,并逐渐被接受、认可,农民群众城镇化意识逐渐增强,城乡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并有机融合。

(七)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农村市场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战场,打开了农村市场,国民经济就能实现快速有效的增长,农村公路的建设则为开辟农村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为促进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提高铺路建桥,与此同时,农村公路建设所需资源的使用,直接带动了诸如建材、机械、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直接的拉动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公路的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工业企业落户、第三产业繁荣、农村城市化进程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国民经济增长方面更是功不可没,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不是一劳永逸,后期的养护管理也至关重要,只有建设与养护同步进行,农村公路才能永远保持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更好地为广大农村服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梁秀英,李桂华,谢善玉.论县乡公路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及地位[J].交通标准化,2008,(11):190-193

篇7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新农村建设;应用

1 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整体规划不合理

按照建设“山水长安、富强长安、和谐长安”的要求,长安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着手于园林景观设计和整体规划,但起步比较晚,整体水平比较低,干部群众从思想认识上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处于对经济建设作用不大、与物质生活水平脱节等传统思想,导致在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规划没有特色、形式表现单一、缺乏地方自然特色现象,破坏了生态环境、割断了视觉景观空间。

1.2 与实际需要脱节,自然特色不突出

随着西安市主城区的逐步扩张,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商业聚集区在长安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的优点进一步放大,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也一味地追求城市化模式, 没有从大局考虑,没有真正设计出切合乡村实际的园林景观,忽视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造成园林景观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没有体现因地制宜、风格鲜明、环境保护、兼顾效益的原则。

1.3 管理维护力度不够,景观时效性不长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设计和规划新农村园林景观,取得了初步成效,建成了一批整洁而具规模的乡村园林景观。但是,由于建成的园林景观缺乏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没有专人进行管理维护,加之群众的爱护意识较差,甚至破坏园林景观,导致园林景观效果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长期维持。

2 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建议

2.1 强化思想引导,科学合理布局

在园林景观设计实施中,要加强生态景观价值的宣传教育,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让群众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有利于改变农村现有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激励人们自觉投身于园林景观建设、管护中。在进行村内道路线形、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模块造型设计时,要充分考察研究,与村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园林景观建设成科学合理、贴合实际、生态自然的宜居空间。

2.2 贴合实际需要,突出自然特色

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与城市同步,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与生产生活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实际需要,协调好人与环境,植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同时,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切实融入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力求保护原有特色风貌和文物古迹,并结合包括休闲功能和生产功能等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利用,实现切合实际与突出自然特色的双重效益。以生态保护、恢复与重建等理论为依据,从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角度出发,充分保留原有的植被、地貌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从而确保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后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2.3 健全管理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

只注重前期设计,不注重后期管理维护不合理,也不科学。从当前普遍情况来看,由于园林景观的后期维护和管理不到位,难以发挥正常的观赏作用。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充分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设计始终,不仅要考虑一次性投入的费用,还应考虑其建成后的日常使用和后期维修成本,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观赏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才能长效地发展园林景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作为长安区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按照“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多栽树、栽大树、栽乡土树”的基本思路,强化思想引导,科学合理布局;贴合实际需要,突出自然特色;健全管理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大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缩小城市之间差距,促进城乡园林景观的和谐发展。要坚持规划先行,引领科学发展;以山为核,做美秦岭北麓;以水为脉,做活碧水文章;以绿为基,做靓最美乡村,以长安独有的生态资源创建出山清水秀、大绿大水、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彰显出大美秦岭、山水长安、生态南城的新品牌。

参考文献

篇8

从园林景观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并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新农村建设;应用

1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到位,整体规划不合理

按照建设“山水长安、富强长安、和谐长安”的要求,长安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着手于园林景观设计和整体规划,但起步比较晚,整体水平比较低,干部群众从思想认识上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处于对经济建设作用不大、与物质生活水平脱节等传统思想,导致在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规划没有特色、形式表现单一、缺乏地方自然特色现象,破坏了生态环境、割断了视觉景观空间。

1.2与实际需要脱节,自然特色不突出

随着西安市主城区的逐步扩张,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商业聚集区在长安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的优点进一步放大,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也一味地追求城市化模式,没有从大局考虑,没有真正设计出切合乡村实际的园林景观,忽视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造成园林景观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没有体现因地制宜、风格鲜明、环境保护、兼顾效益的原则。

1.3管理维护力度不够,景观时效性不长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设计和规划新农村园林景观,取得了初步成效,建成了一批整洁而具规模的乡村园林景观。但是,由于建成的园林景观缺乏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没有专人进行管理维护,加之群众的爱护意识较差,甚至破坏园林景观,导致园林景观效果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长期维持。

2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建议

2.1强化思想引导,科学合理布局

在园林景观设计实施中,要加强生态景观价值的宣传教育,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让群众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有利于改变农村现有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激励人们自觉投身于园林景观建设、管护中。在进行村内道路线形、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模块造型设计时,要充分考察研究,与村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园林景观建设成科学合理、贴合实际、生态自然的宜居空间。

2.2贴合实际需要,突出自然特色

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与城市同步,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与生产生活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实际需要,协调好人与环境,植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同时,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切实融入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力求保护原有特色风貌和文物古迹,并结合包括休闲功能和生产功能等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利用,实现切合实际与突出自然特色的双重效益。以生态保护、恢复与重建等理论为依据,从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角度出发,充分保留原有的植被、地貌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从而确保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后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2.3健全管理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

只注重前期设计,不注重后期管理维护不合理,也不科学。从当前普遍情况来看,由于园林景观的后期维护和管理不到位,难以发挥正常的观赏作用。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充分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设计始终,不仅要考虑一次性投入的费用,还应考虑其建成后的日常使用和后期维修成本,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观赏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才能长效地发展园林景观。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作为长安区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按照“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多栽树、栽大树、栽乡土树”的基本思路,强化思想引导,科学合理布局;贴合实际需要,突出自然特色;健全管理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大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缩小城市之间差距,促进城乡园林景观的和谐发展。要坚持规划先行,引领科学发展;以山为核,做美秦岭北麓;以水为脉,做活碧水文章;以绿为基,做靓最美乡村,以长安独有的生态资源创建出山清水秀、大绿大水、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彰显出大美秦岭、山水长安、生态南城的新品牌。

参考文献:

1吕立梅、丰.园林景观设计在新农村建设领域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5(24)

篇9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 新农村建设 低碳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2011年11月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随后公开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的《扶贫开发纲要》部署了14个特殊片区,作为扶贫新战略的重点、今后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而滇桂黔石漠化区列入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将获中央扶贫特殊支持,中央将对连片特困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新增财政扶贫资金,进一步加快推进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西石漠化敏感区面积4.89万平方公里,生态脆弱。新的《扶贫开发纲要》无疑也为石漠化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石漠化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石漠化是石山区面临的最重大的自然环境问题,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新的国家扶贫标准估算,广西农村贫困人口达1012万人之多,贫困人口绝大部分也分布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广西的28个国家贫困县之中,石山面积超过30%的县就有23个,这里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共性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还没有得到解决,部分地区还面临社会稳定问题的挑战。这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总要求还相去甚远,新农村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一)生存环境恶劣,农民生活贫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石漠化地区劫普遍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罪魁祸首就是石漠化。广西岩溶分布广,面积仅次于贵州和云南两省,石漠化已成为广西最大的生态问题。一个显著特征是缺水少土,目前广西石山区至少有100多万人长期面临缺水的困拢,每年缺水4-5个月,这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丧失了生存条件。长期以来,人口在不断增加,更加剧了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就连基本口粮也无法得到保证。粮食不能自给,经济收入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 为了生存,只能在石缝中点种些旱地作物,如玉米等,如此人类生产活动更加大了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石漠化,石漠化又引起更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石山地区因此陷入了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使石漠化地区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石山区已成为广西生态最恶劣、经济最贫困的地区。

(二)思想观念落后,难以适应形势发展

在广大石漠化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不论在生产、生活,还是在行为方面,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读书无用、知识无用、读书不如打工的功利主义思想普遍存在,二是文化素质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难以掌握一技之长,导致农业生产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三是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形成自学遵纪守法的习惯。这些主要是由于在新农村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对农民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等关注不够。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文化基础越来越薄弱,与城镇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将给农村建设带来致命的缺陷。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落后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没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改善就无从谈起。目前石漠化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例如,石漠化区水土保持脆弱,极易形成干旱,而目前一些地方相应的人蓄饮水工程却难觅踪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石漠化区农村公共服务落后,总体上来说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设施差、人才缺、资金少,在农村地区难以享受教育公平待遇;文化投入明显不足,绝大多数的地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的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科技发展滞后,科技对农村经济的支撑力不强;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保障水平不高、保障范围小、社会参与程度也有等提高。

(四)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不高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是协同的。农业科技水平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有关联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水平支撑。在广大漠化区农村地区由于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无法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也无法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增强农业科技辐射带动能力,也就更谈不上用现代科技治理石漠化了。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石漠化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素之一。

(五)缺乏产业支柱,农民增收乏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13年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建设是中心,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然而生产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目前在广大的石漠化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欠发达,农民增收乏力,产业支撑力几乎无从谈起。缺乏产业的支撑,经济发展乏力,“生产发展”无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才能展示乡风文明,也才有村容整洁,进而实现管理民主。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新农村建设

从广西岩溶地区区情来考察,石漠化防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和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后哥本哈根时代,低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无论是经济发展模式还是生活方式的革新都将成为一种趋势。在石漠化治理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避免传统工业化导致的生态恶果。要贯彻低碳经济的理念,逐步探索出一条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要让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一)发展低碳农业

人们一谈起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农业的少,讲城市的多,讲乡村的少。事实上是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大有可为,从形势上看已是刻不容缓,低碳农业理念应运而生。所谓低碳农业,就是强调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清洁能源生产。在石漠化地区缺水又少土、能源紧缺,只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低碳农业就不再是遥远空洞的概念。首先,实行节地的立体种养,石漠化地区最显著特征是缺水少土,实行立体种养不仅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而且能增加农产品产量,更能提高产出效;其次,实施节能减排,普及农村沼气,研究开发生物能源,发展秸秆气化、固化,开发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低消耗、低污染和你排放;再次,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替代,减少对环境、土壤及水质的污染,保护生存的空间、保护环境;最后,进一步探索废弃物再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缓解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生态建设,石山区生态建设又重在石漠化治理。尽快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首先是要对石漠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岩溶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易伤性,加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致使广西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生态问题,对石漠化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避免人为活动对自然造成再次更大破坏,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各种力量,动员各种力量,如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形成合力,参与石漠化治理;其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合理地进行开发,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第三,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比如退耕还林,搞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工作,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第四,多管齐下进行治理,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综合防治;第五,做好乡村清洁工作,“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结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着力解决当前农村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还老百姓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活空间,重塑和谐、生态、文明的新农村。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要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大改观,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结合石漠化防治工作需要,逐步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开展科研工作,依托科技,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优化改良传统农业生产工艺,实现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不仅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而且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

(四)大力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

首先,农村产业也要有“百姓争名、百家争利”的“双百”方针,要众有我特,走村村特道路,要想方设法树品牌、打产品。对贫困村实施,产业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发展、效益较好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优势品种,建成一批产业群(带)。其次,大力发展旅游等绿色产。2013年广西旅游发展大会确立了“旅游兴桂”的战略,实施旅游开发扶贫工程,是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现实需要。广大石漠化地区,虽然经济欠发达,公共服务设施落后,但没有受到“工业病”的困扰,无污染,资源环境保存尚好,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加上当地民风纯朴,这正是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所在,要积极探索发展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新路子,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与贫困村紧密相关的旅游开发。探索旅游开发扶贫新模式,“以旅助农,以农兴旅”,实现乡村旅游与开发扶贫的有机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五)加强宣传,让低碳思想深入人心

在广大农村,传统的小农意识可以说根深蒂固,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低碳”对他们来说尚属新概念,对“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更是知之甚少。因而不断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引导广大农民了解“低碳”,认识到“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让“低碳”、“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思想深入人心,在千家万户中形成共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2013年,包括滇桂黔石漠化区在内的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已全部启动实施,新一轮石漠化治理工作也已拉开帷幕,而与此同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华网,2011

篇10

一、阻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没有形成一套利于管理的机制,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一致,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集中表现为:

首先,农村经济管理机制的建立,这是想要发展好和发展长久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农村基本上都是小本经营、集体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落伍,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机制来管理经济发展。目前的农村里生活的都是一些老年人和小孩子,年轻力壮的青年人纷纷走出去打工,农村的地里工作由老年人来做,仅仅只能依靠双手,不能接受新鲜的事物,更不可能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更不能完成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究其原因还是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农村人都跑到城市里打工,农村的大片农田撒手不管,有效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造成浪费。另外,农村缺少强有力的企业做支撑,不能与农民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感,达不到合作共赢的局面。受思维意识的局限性,企业不愿意让出更多的利给农民,农民看不到客观的收益,自然就不愿意与企业合作。这样很难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降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

其次,农村经济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没有建立起高效能的农产品销售机制,农村的产业结构不能达到优化。农村缺少经济专业管理人才的确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专业的人管理,经济很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当农村大量的人才奔向城市,农村人才的流失越加严重。随着我国经济开始转型,农村经济也急需朝着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含量。尽管国家也颁布了许多惠民的政策,但是资金的缺乏也使得政策难以有效的执行,有的地方还将筹建资金转投到其他方面,造成了农村经济转型的困难局面。另外,由于缺乏对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给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了制约,农产品销售机制的不健全使农村生产力得不到进步,农民的收入得不到提高。这是因为在农村,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之间达不到应有的默契,没有建立足够的联系,形成了条块状的分化,经济组织没有计划。而且,农民不能去及时的了解消费群体的需求,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最后,在巨大的竞争下,农民没有更高的远见,没有跟着发展而创新,而且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些力不足,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国家提倡和支持科学技术走进农村,我国拥有大规模的农产品产业,需要有科技和教育作支撑,可是发展农村经济以来,不是人才吸收不上来就是资金短缺,非常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们没有高科技的技术,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与当下市场经济脱轨,农业领域更需要科技的支持,减少人力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再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农村经济需要在土地上经营,有限的土地会形成制约的因素。而且在农村经济发展时期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很多,但是资金有限不能一一满足,这样以来资金投入使用的效能就十分低下。

二、农村经济管理得到优化的策略

1.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机制

农村经济涉及到的几个因素,其中包括土地的问题,还有就是经营模式的问题。土地的问题,主要是土地的流转制度的执行和创新。针对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情况看,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发展,农村里留下的都是劳动能力很弱的老人和孩子。那么,各级各类政府就要做好农村土地的流转登记工作,为创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做好基础工作。这个时候基层政府就要发挥基层的作用,对农村承包经营的档案科学合理的组建和管理,做好农村征地制度的开展工作,对农村用地转给城镇建设用地的流转做好规范性管理。

农村政府还要积极的引导农民接受和自愿的将土地承包权流转向市场,用这种方式来扶持农村当地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来可以使收集闲散的投资资金,吸引高科技人才投身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为了能够增强农民的销售能力,政府可以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社,请专业的老师来传授指导农民,让大家可以收获收益,走向致富路。

2.优化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结构

一方面,受到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农民还是比较重视农作物的生长管理,而忽略其他农副产品的经营管理,这种单一的生产结构不利于农民经济收入的提升,要加快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这种靠农作物收成当作纯收入的方式难以实现目标。农村经济管理一定要审时度势,全面考量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农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争取通过发展优势资源和特色经济,打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局面,推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化走向,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一定要重视农副产品这方面的经营开发,扩展农村经济的产业链条。若想提高农民的收入,仅靠单纯的农产品销售是不行的,农村经济也难以带动起来。因此,农村经济管理者要积极的开发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建造农村产品储存仓,引进先进的保鲜技术和开拓多条运输渠道,研发农产品的包装技术,使生产的农产品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农村经济管理者还要重点培植有实力的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佼佼者,增强产业链上各个项目的活力。有了政府的扶植和重视,当地企业一定会备受鼓舞,进而积极的开发新项目,进行企业生产科技的升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就会得到优化,农村的经济实力会加强,并且逐渐形成强有实力的经济产品链条,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3.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

面对当前农村基础设计建设不够完善的情况,农村经济管理者应当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才能快速的提高农村经济的生产效率。农村的基础建设都是围绕着土地展开的,比如农田的建设和改造,合理分配土地资源,让有限的土地得到挖掘利用,创造出无限的收益。还有对农村的建设,道路的修缮、农田防护的搭建、电力的疏通以及相应的输变电建设等等。做好这些工作可以为农村产业机械化生?a打好基础,有些地区农田的浇灌系统还需要完善,要逐步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的问题,倡导节水节能的生产方式,制定针对遇到洪涝干旱灾害的应对预案,保障农村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篇11

关键词:农村机构 金融机构 建设发展 农村建设

在现今农村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当中,很好地结合发展的实际状况,并且深入地对机构的主要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紧密地结合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而逐渐地进行相关的科学并且合理的措施进行改善和创新,是我国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进一步实现相应经营目标以及不断的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在,并且,也是其必然的选择。农村的金融机构,需要很好的在现今新农村的建设环境当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路径的选择以及相关创新,力求寻得更好的发展,并且为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作出努力。下文将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层层深入,着重的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之下相关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的动因、加快金融机构创新的基本方向以及创新的路径,为相关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新农村建设之下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的动因

(一)金融创新是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对激烈竞争的一种客观需求

这一点是我国现今新农村建设当中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根据相关的规定和协议,相应的金融市场正在不断地开放过程中,大量的外资金融则正在不断地涌入到我国的各种类型的金融市场之中,对我国原有的金融市场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而相关的外资金融机构,则普遍使用创新性的金融产品,更加专注于产品的设计、服务以及相关的市场细化、服务类型之上的差异化等等,在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逐渐地取得有利的地位并且获得相关活动的主动权。虽然,就现今而言,我国的农村中小金融结构所涉及到的深度以及广度等,还不是非常的明显,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我国最具有潜力的一个金融市场,相关的外资企业延伸至农村的机率,也在不断增地大当中,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形成一套全新的系统和体系,对金融业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冲击。农村之内的相关商业银行,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做到未雨绸缪。同时,积极地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尽早的做好准备,力求将来可以从容地进行应对各种挑战。就国内目前的金融行业来分析,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个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地感受到了较大的压力,积极地进行相应的重组工作,加强业务之上的合作以及产品的创新,不断地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才能够从综合性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应对当前的压力和市场形势。国内的股份制银行,现今也在不断地崛起当中,邮政储蓄银行的相关改革重组工作,以及民营银行的不断增加,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也是形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力和威胁。所以,如果在现今的形势之下,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不转变相关的观念,不对原有的制度以及产品服务等进行必要的创新,而是墨守成规,那么必然会在将来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当中被淘汰出局。

(二)金融创新是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满足相关客户要求的一种客观需求

金融的创新,也是现今形势之下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服务和品质、满足相应的客户需求的一种必然的路径。客户,可以说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上帝,或者可以说是其衣食父母,对于金融机构的发展来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关的客户,对于其金融产品以及服务等,也有着多种多样的需求,并且逐渐地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趋势。对于现前的这种情况,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则需要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提升自身的服务以及产品的质量,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才能够最大限度之上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且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金融创新是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适应新农村发展建设的一种客观需求

金融创新,也是我国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不断适应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适应时代的进步的一种客观上的需求。当前,以实施相关的农业经济结构为主要的战略性思想,并且不断的调整相关内容为主要建设发展标志的农村经济建设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时期,相应的改革内容,也在不断地深入过程当中,农村设计的相关经济环境,也在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这样的情况,也就必然的会对农村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服务,带来一定的影响。服务的需求,也会逐渐地呈现出来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并且,从客观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还需要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在金融工具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产品等方面,不断的进行改革或者创新,来更好的适应现今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的满足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相关事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金融创新是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深化金融改革的一种客观需求

就当前而言,创新是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并且,还需要不断地满足其中的产权关系,逐步地强化约束机制,不断地增强服务的基本功能,并且,国家和政府,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支持工作,地方政府,则需要针对总体的要求和目的规划等,进行明确的负责。其中的目的,就是要强化相关的法人治理、明确责任制度、明晰相应的产权关系,不断地加强为“三农”进行服务的功能和水平,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不断地促进和推动城乡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需求,而这也就需要客观之上针对农村的中小型金融机构进行理念创新的加快、金融服务的增强以及金融科技的革新。同时,还需要加强金融产品等的创新脚步,并且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不断地增强“三农”的实际功能,从而达到改革的相关目的和需求。

(五)金融创新是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断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一种客观需求

在金融的竞争当中,相关的金融机构经营的内容以及其产品的结构等,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和特点,就可以在客户的心目当中,树立一个具有特点的形象,同时,也就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之上赢得客户的信任。在当前的形势之下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实际水平。例如中国银行,就凭借着外汇经营方面的丰富经验以及全球性的网络连接,逐渐地成为了我国外汇企业产品以及相应业务的首要选择。同时,建设银行,也在进行相关的体系建设和组织结构重建之后,让相关的体系建设内容和基本的指导观念深入人心,在加强了自身竞争力和综合水平的同时,也是提升了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样的,招商银行也是以一卡通的形式,逐渐地融入到了电子商务的浪潮当中。虽然,就现前而言,我国的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地开办相关一卡通等金融产品。但是,和其他类型的银行相比较而言,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不足之处也较多,同时金融的品种较少,服务的对象也过于单一化。所以,要想综合性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水平,进而凸显出品牌的形象并且加强品牌的效应,需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层层的深入,加快我国现今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步伐。

二、新农村建设之下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的方向

(一)强化监督和管理制度的创新,营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及监督管理环境

在创新的制度当中,需要很好的结合三农的实际状况以及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当中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顺应时展的趋势和潮流,并且不断的强化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相关的工作,将工作的重点真正意义之上落实到现实当中。同时,在创新的方向当中,还需要注意涉及到农村金融方面的一些诸多的政策制度,针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进。同时,在相关的财政方面,也需要不断的加大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补贴力度,将涉及到的农村方面的财政资金,尽量地经过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来进行相关的运转,达到相应的目的和效果。另外一方面,在担保以及保险这方面,也需要注重创建出具有政策性的担保公司,并且建立起来一些政策性的方案,来对体系进行加强和完善。而在市场开发以及市场的竞争这方面,则需要很好的针对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实施政策,提供一定的调控措施以及政策扶持的差异化,注重对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进行相关的区别,并且保证政策能够达到基本的效应,保证质量。

(二)优化企业政策,完善结构层次体系,明确经营目标和计划

优化公司企业内部的政策,并且对不足之处进行治理和改善,同时完善相关的管理结构框架,明确企业公司经营的基本目标和政策制度,是相关工作当中的关键环节。在公司的治理制度当中,农村的中小型金融机构需要积极的按照现今的股份制度进行一系列商业银行的安排,同时进一步的加强改革并且深化产权的制度建设,完善企业公司内部的治理制度。而在产权这一方面,也需要严格的执行一级的法人管理制度,在股东的结构调整这方面,则需要将股权进行集中,不断的增加股东的利益并且对其进行监督以及管理,加强相关意识的培养和建设。另外一个方面,针对激励的约束机制,则需要适当的对相关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进而使其能够运用规范的行为对权限进行管理。同时,提升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以这样的方式,来达到改革的目的和效果。

(三)重视金融风险的管理

针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也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运营以及日常管理当中的重点内容。风险的防范,主要是预防以及控制金融的创新所带来的新型风险,并且很好地实现金融创新和新的风险防范并存的机制,维持其动态上的平衡。这一点对于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来讲甚为重要,并且,在现今新农村的建设大前提之下,进行相关的措施,提高以及改进工作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对于风险的防范以及控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未来的竞争,将是金融创新以及银行客户之间的竞争,而针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而言,需要很好的和市场发展结合起来,和三农的相关政策以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不断的深化农村的制度改革,不断的巩固以及提升拓展三农的客户资源,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综合水平,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之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加强信用管理工作,建立其相关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加强农村的信用管理,建立起农村的信用体系,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针对现今的农村发展以及建设,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尽快的建立起一个科学并且系统的统一式的农村信用制度,完善其中的评价体系,同时,为改革的需求,将农村信用制度的相关建设内容以及体系的建设提升至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加强其中的基本内容建设。由农村的金融相关主管部门设定相应的委托机构,根据现有的融资情况,以及农户的背景及信用的评价等,结合资产的实际状态、债务的情况计算出农户以及农户的个人信用指数,建立起一个动态化的体系制度,针对各种类型的农村企业,可以针对其相关的企业信用制度,按照现前农村的相关政策指标,建立起实施的动态化数据,力求为中小农村金融机构之中的信贷决策提供充实的依据。

(五)紧密结合“三农”的特点,提供创新的农村金融产品

针对现今农村资金较为短缺的现状,需要在相关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当中,加入相关的抵押品、微观金融政策以及信贷担保等内容,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便得出的数据准确可靠。同时,针对政府的担保贷款以及相关的信用制度等,还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政策方式,来迎合发展和建设的需要。认真并且详细的研究三农以及农产品、农业等现状及特点,全面的对其中的农村金融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早功能、内涵以及营销的模式等进行分析,并且结合风险的分析等,进行深入的探究,得出一套系统化的改革建设方案,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并且在现今新农村的建设大前提之下为相关事业的进步做出努力。

三、新农村建设之下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的路径

农村的金融市场是我国现今中小金融机构的立足基本,而“三农”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需要在实际的建设和发展当中着重突出“三农”的特点,做好相关的文章,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将更多的资金吸引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当中,并且扎实地为人民的发展和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促进农村的繁荣发展。

(一)经营的理念创新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相关改革政策,政府还是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度,也针对其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而新的改革方向和政策。也在陆续的出台当中,可以这样讲,农村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改革,其相关的创新性政策以及空间,正在逐渐的形成过程当中,并且相关的机构应该很好的抓住现今的机遇,抓住有利的机会,进行合理的改进和提升,讲究成本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将其作为工作的核心目标来进行,并且努力将金融机构的创新,提升至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当中,为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以及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产权的制度创新

针对产权制度的创新,需要实行以及的法人制度,加强管理、完善相关的体系和结构建设,同时,根据相关的股权结构的多样化标准,以及投资的主体多元化实际状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和标准,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状况,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案。有条件的进行股份的制造和改革,成立相关的农村商业银行杨;对一些暂时不具备相关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对比股份制度的做法和原则,实施股份的合作制度。同时,建立起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市场体系,发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当中的实际作用,加强相关的建设。

(三)管理的模式创新

针对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摒弃相关业务管理当中一些较为不合法的做法和制度,同时,构建起一套科学化并且合理化的体系制度,其中的重点内容,则是需要改变用人的机制,同时针对收入的分配原则,进行合理并且科学的开进,加快对于现有人员的培训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实施全员性的聘用制度,同时打破原有的工资界限,以实际的业绩来进行报酬的分配,实施按劳分配的原则,以能力来确定其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并且针对内部资源的配置,进行合理的分配。

(四)金融的工具创新

针对金融工具以及相关服务产品的创新,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首先,进一步的将相关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做强、做大,为一般的农户架设起来一座致富的金桥,促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建设;其次,不断的针对金融业务以及相关的服务品种,进行创新和改良,做到加快相关的农村支付结算的体系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并且加快结算的速度和效率;最后,针对农村的劳动力,提供所需的金融产品服务,积极的对农村农民的养殖水平进行探索,为相关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依据和基础前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现今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金融创新进行了详细并全面的分析,着重阐述了相关制度的创新以及改良,同时针对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风险防范、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资源的管理和配置等,进行了探究,从而为相关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翠萍,胡小玲.广西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J].现代商贸工业. 2009(17)王平.论农村金融行业的建设和发展【M】.安徽农业可学,2012.7

[2]钱水土,许嘉扬.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03)

[3]刘健,李前.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我国1985~2006数据的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J]. 东岳论丛. 2008(02)

篇12

关 键 词:农村文化 作用 困境

途径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1]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方向,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一)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促进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族式经济的发展,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这种以一种社会性的“个体”因素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经济模式就成为一种阻碍。它对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使得它对于群体利益往往漠不关心,甚至会以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方式来满足“个体”利益,以至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不合理现象依然在当今中国农村中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农民个人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的阈限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学会与他人交流,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满足于小富及安,满足于传统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上表现出不思进取,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现象随处可见等。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陈去旧,革除弊端,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论思想,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认为农民反正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风调雨顺就会有好收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持不屑态度。而当今社会是个科技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运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用已是有目共睹,世界的农业生产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若是中国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则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加速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虽然发展农村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已被普遍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

(一)、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现存的文化样式是农业文明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2]因此,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族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

(二)、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中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这一过程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的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三)、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教育水平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使得农民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少,而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不愿意下乡,于是,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2%,小学及以下的占9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同时,教育的高消费又使得广大农民望而却步,许多人家让孩子念完初中、高中就不错了,大学免谈。科学的缺乏更加深了思想的贫瘠、文化的落后。即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农村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旧贫困,科技依然滞后,鲜有改变,镰刀割麦、老牛犁地随处可见。许多农村孩子千辛万苦上了大学,也只是以此为跳板为官为仕,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农村的,更不用说城里人愿意下乡了。这些成为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能是口号与侈谈。

(四)、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五)、农村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好,文化传统悠久,领导重视的地区文化设施比较健全,电视,电话,甚至电脑、网络得到普及发展。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六)、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对于文化建设,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设施、文化工具的简单建设和配发,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仅仅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发文化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首先,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3]其次,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二)推进农民群众文化软性素养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同时,通过外种渠道、层次、形式,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引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农村文化阵地,如果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它,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它。在实践中,应当继续发挥以文化“三下乡”活动等为主题的文化教化功能,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只有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农民群众,培育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革除陈规陋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一方面,加强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组织、管理农村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另一方面,建立起文化间的交流协调机制。中国农村新文化的建立,需要在以现代化文化为背景下,通过先进文化的改造,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飞跃,真正发挥农村文化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从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来吸纳发达地区,发达领域的先进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实现不同地区文化的最优化融合。

(四)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才能确保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农村新文化的建立中,我们应当把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制化、规范化,为农村文化的发展、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在农村教育中,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 顾伯冲 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 光明日报[N] 2006.2.16

篇1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发展

1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类要想从生态恶化的状况中挣脱出来,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下去,就必须摆脱传统的生产模式,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生产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获得了迅猛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农村的生活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资源枯竭等严峻的问题也摆在了面前。为了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不被破坏,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节能资源,更好地改善乡镇人民的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乡镇人民的生活水平、环境保护意识,由黑龙江省北安市环保局组织,北安市东胜乡和北安市畜牧局、北安市农委等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启动了黑龙江省北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优美乡镇示范乡的建设工作。

2选址主题

紧紧围绕发展绿色环保、创造低碳减排乡镇这一主题,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进行总体规划,对农村的土地、水资源、肥料、农药、能源、饲料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选择东胜乡为创建优美乡镇的示范乡,主要是因为其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环境资源,东胜乡东部与胜利林场相连,西部与城郊乡接壤,南部与赵光镇隔乌裕尔河相望,北部有闹龙河与部队农场为邻,南北长约18km,东西宽12km。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是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距北安市区12.5km,乡域面积183km.2,5个行政村,27个自然屯,全乡人口13000人。

3建设原则

在绿色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过程中,一是提倡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保护,有效地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尽量遏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避免耕地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三是坚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坚决杜绝了滥垦、滥伐现象的发生。环境建设逐步达到了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的格局。

4建设成效

4.1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作用

选准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出发点后,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不断加大领导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成立了由东胜乡、北安市环保局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环保局积极配合,尽量做到在建设过程中,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资源,争取不破坏任何一点原有的自然资源,确保了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推进工作的进展。工作任务确定后,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各自具体负责推进落实。乡政府把有效保护和利用环境资源作为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的重要指标之一。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切实做到了在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过程中,力争不损害任何的环境资源,力争做到“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

4.2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根据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要求,2007年5月,东胜乡编制出了《东胜乡环境保护规划》,《规划》的编制完成为东胜乡环境建设走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保证环境建设的连续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4.3对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的改善

(1)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几年来,先后修建了了东胜—胜利林场、东胜—东民等白色路面2条,共215km,东胜—东边砂石公路13.3km。乡村绿化植树1万株,种草11万m.2,改善了乡村环境质量,居民生活垃圾处置率达到80%以上。

(2)改善乡村环境质量建设。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东胜建成区2km.2),加强了水源地建设与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源,使东胜乡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3)突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为实现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迈进,东胜乡大力开发绿色食品生产,实施绿色工程。目前为止,全乡绿色大豆种植面积发展到400hm.2,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81%,农药使用强度1~6kg/hm.2,化肥施用量176kg/hm.2,农膜回收率90%,土壤有机质含量达61%。

4.4对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

(1)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东胜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了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坚持治理毁林开荒和乱占耕地现象,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几年来共植树造林58hm.2,退耕还林116hm.2,全乡森林覆盖率已增加到81%。

(2)切实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乌裕尔河土地整理项目治理为龙头,以灌溉、排涝、防洪、水保为重点,修复水毁工程,实施了小流域治理,联合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项目。

4.5对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东胜乡进一步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效果,重点突出种植主业优质化、畜牧生产主业化、生态农业战略化三个主攻方向,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势头:乡村环境建设明显好转;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存在的问题

自启动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以来,东胜乡在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群众的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认为加强环境建设是别人的事,与已无关,主人翁意识有待于提高;

(2)资金短缺,极大地制约了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工作的开展;

(3)东胜乡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工作尚存在着一些差距,还需尽快达标。

6对策和措施

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实现乡镇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东胜乡应该利用实施环境优美乡镇的有利契机,从实际出发,调整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优美乡镇建设,取得成效。在以后的工作中,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重点。

(1)继续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一是努力探索改善农村落后面貌的新途径。二是找准症结,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三是强化制度落实,依法治乡。四是唱响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主旋律,切实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五是抓好项目落实,全面完成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任务。

(2)继续抓好东胜生态开发区建设,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和渔业面积,改良品种,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

7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全面小康社会的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内容,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综合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以往我国政府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是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形成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为目标,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所以,北安市东胜乡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借鉴。

篇14

一、阵地建设滞后。当前,全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除了小将镇、回山镇、沙溪镇、儒岙镇、澄潭镇、东茗乡、城南乡这7个乡镇外,没有乡镇综合性的文化中心;在农村,约250个村没有文化室,占全县村庄数的60%。在现有文化室、活动室中,设施不齐、设备老化、不对外开放或文化设施被挪用的现象比较普遍,种种原因导致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缺少文化阵地。

二、精神生活贫乏。现在农村物质生活日益改善,但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枯燥贫乏,精神食粮偏少、文化活动不多、文化消费偏低。据调查,有38%的农户近lO年没有买书订报,9%的农户没有看过影碟、听过歌碟。农村量大、面广、线长,

“三下乡”成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村里集体订的报刊,一般都放在村干部的家里,有的农民一年到头看不到报纸。剩下的渠道只有电视,但电视针对群众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群众渴求的文化生活类的节目很少。因此,很多农民形容自己的生活是“白天忙发财,晚上忙打牌”。

三、陈规陋习泛起。目前全县一些地方的农民生产水平虽然提高了,但一些陈规陋习也沉渣泛起。如红、白喜事讲排场,对老人重葬轻养的不良现象;重男轻女、打架斗殴、修庙敬神的歪风邪气等。经抽样调查显示封建迷信盛行高达45%。

四、“脏乱差”现象严重。“门内三尺有变化,门外三尺脏乱差”是当前农村的普遍写照。农民房前屋后遍布垃圾,公共场所成为垃圾场,禽畜放养随意,乱搭乱挂、乱贴乱画等陋习比较严重。村镇建设无序,村庄布局分散凌乱,农民建房随意而为,“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非常普遍。

综上所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资金投入空泛化。新昌县经济薄弱村面广量大,万元以下的有200个村,1万~3万元的有94个村,村委会连日常支出都捉襟见肘,更不要说建设各类文化设施了。资金投入的空泛化还使不少农村原本通过多方努力建立起来的阵地、设施因无法维护、更新而陷入自然消亡的状态。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实力,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已是当务之急。

二、思想认识欠到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一些基层干部做事过于讲究回报率,对投资大、期限长、回报率不明显的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部分干部甚至还存在只要经济发展了,精神自然会文明的想法,在实际工作中口号多,落实少。殊不知,正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迫切地需要克服经济因素给人带来的内心和灵魂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