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

诊断影像学急诊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诊断影像学急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诊断影像学急诊

篇1

关键词:影响学;诊断;发展前景;影像技术

一、前言

在医学诊断中,影像学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作为诊断的依据,影像学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伦琴发现X线开始,到人们历史上的第一张X线片,从CT、MRI、介入放射学等技术的新兴,到影像学技术、影像学诊断的普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个快速而逐步科学的过程。当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诊断中的运用,已经开始了影像学新的数字影像时代,技术不断革新,在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领域更是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是整体医学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未来,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作用将会更加普及,技术也会更加先进,对医学的贡献将会更大。

二、医学影像学的含义

在广泛意义上,医学影像学是指通过X线的成像,电脑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正子扫描,脑电图,脑磁图,眼球追踪,穿颅磁波刺激等现代成像技术,来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又因,之前的胶卷使用的是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来成像的,所以其又称为卤化银成像。

三、影像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影像的发展,在临床检查中,X线的透视检查已经逐步减少或被取代,X线摄影检查,被推广开来,其中的DR检查运用的最为广泛。传统的X线造影检查也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取代。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首先是X线的脊髓照影技术被MRI技术取代,其次是X线在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等,被多排的螺旋CT、MRI结合光学内镜成像技术所替代,另外,DSA的诊断价值逐渐开发出来,取代了CT血管成像和MR的血管成像技术。目前,CT已经成为了临床急诊和确诊的重要依据,MRI也因其无创性、无辐射性、成像参数多、承载信息量大等特性,成为了临床重大疾病的诊断技术。超声及其设备也因其价格低、无创伤等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在了影响学筛选检查中。此外,DS A E t成为了介入治疗的工具。从影响学的发展来看,将来,分子成像将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之一。

四、影像学的诊断作用

影像学诊断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了临床上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影像学的诊断作用为:检出病灶、病变点定位、肿瘤良恶性鉴别、术前分期评估、介入诊断及治疗、随访观察等,涉及骨科检查与诊断、胸腔检查与诊断、消化道检查与诊断、泌尿系统检查与诊断、妇产疾病检查与诊断等。诊断技术主要包括:透视、放射线片、CT、MRI、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影像学诊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

(一)反应局部循环的状况

CT技术和MRI的灌注成像以及MRI的扩散成像等,均可以反应出人体结构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环时间,甚至可以细微到水分子在细胞内的扩散运动等,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在临床上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更详细、更细微的诊断信息,临床主要用于脑、心肌等一些实质性脏器的诊断。

(二)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形级改变情况

影响学技术中的MR张良成像技术在诊断时可以显示出脑白质的纤维束走形情况和改变情况,MR张良成像技术其实属于扩散成像技术的延伸,更加有利于人们准确的诊断疾病。

(三)脑皮质功能定位

MR功能性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脑皮质功能定位。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此项技术已经从简单的脑区功能识别发展到了神经学、生理学等领域。可用于喉癌术后与发音功能相关的脑区变化观察,有利于发音功能的恢复。可用于某些疾病康复患者脑皮层反应的观察与训练等。

(四)心脏功能成像

通过CT、MRI成像技术在心肌检查中的运用可以显示出某支冠状动脉闭塞后相应心肌供血情况和活性,及观察治疗后的康复情况,指导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检查组织变化,鉴别疾病

影像学磁共振波普可以检测组织的化学成分在磁共振波普上的波形,以此来诊断疾病的类型与组织变化。如,前列腺疾病增生与癌变的诊断、脑肿瘤的诊断与术后复发性诊断等。

五、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目前集诊断与治疗一体的影响学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成熟中,未来疾病的诊断将会更加快捷与准确,治疗效果也会大幅度提升。此外,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奖更加直观与明确,手术范围的确定与病灶切术范围将会更加准确与直接。

在影像学网络化发展的基础上,影像学的图像处理技术也会成为临床上的常规技术,服务器软件也将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化同时处理,提高图像自动处理技术水平。此外,影响学图像的传输也将更加便捷、清晰、准确,甚至医生可以在家里或是度假图中处理诊断图像,完成诊断报告等。

分子成像将会是未来影像学发展的热点,针对多组织、器官特异性的对比剂将会问世,通过特定基因表达、对比增强效果将会更佳,诊断特异性也会更强,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

未来影像学的作用将不单单局限于诊断与治疗,甚至会广泛涉及到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人体健康管理等领域。科学在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分子技术、基因工程等更加细微与高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其前景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参考文献:

[1]唐农轩.矫形外科应用影像诊断学基础[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林曰增,张雪林 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年第22卷第1期

[3]李果珍.临床体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4]张雪林,陈贵孝.脊柱和脊髓CT诊断[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篇2

[关键词] 肿瘤;脊索瘤;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103-03

Imaging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ordomas

WU Haisheng1CHENG You2

1.Deparment of Radiology,Ganzhou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2.Deparment of Radiology,Foshan Jun’an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3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differential dignosis of chordoma. Methods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chordoma in 29 cases prov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this series of29 chordoms,the lesions located at the region of sacrococcygeal region 15 cases(51.7%),at the skull base in 13 cases(44.8%) and 1 case(3.5%) outside the axial skeleton as an extra-axial chordoma or parachordom. Bone destruction in the areas near skull base and sacrococcygeal region could be found on radiography;On CT,chordom typically appeared as a expansile soft-tissue mass that arises from the clivus and sacrococcygeal region with associated extensive lytic bone destruction;MR imaging was considerably superior to CT in the delineation of lesion extent. Conclusion CT shows bone invasion easier than MRI,but MRI can well display the extent,interior structure of tumors,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adjacent nerves andvessel,and therefore benefits the decision of surgical project and the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Key words] Tumor;Chordo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uterized tomography

脊索瘤(chordoma)来源于残存或异位的胚胎性脊索组织,是一种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骶尾部及颅底蝶枕软骨结合处[1]。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3月~2010年9月经本院神经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9例脊索瘤患者,其中骶尾部脊索瘤15例,颅底脊索瘤13例,外周软组织脊索瘤1例。

1.2检查方法

29例病例均行MRI检查及增强扫描,20例同时行CT检查,16例摄头颅或腰骶椎正侧位片。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检查仪器为 MRI:德国西门子1.5T超导8通道MRI;CT:日本东芝超高速螺旋CT;X线:美国GE的DR和德国AGFA的CR。

2结果

骶尾部脊索瘤:15例骶尾部脊索瘤中,平片及CT均见以骶骨为中心膨胀性生长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MRI则为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较均匀软组织信号影;其中11例向前突入盆腔的软组织肿块影,2例局限于骶椎,2例向后波及骶管。颅底脊索瘤:13例颅底脊索瘤中,病变局限于斜坡者4例,CT表现为斜坡的骨质破坏,常伴圆形或不规则的肿块及点状钙化影,病灶边界清楚。向上突入鞍区及蝶窦侵润性生长者9例,CT表现为鞍区的不均匀软组织影,蝶骨见骨质破坏,MRI显示垂体及视交叉受压或包绕, MRI见蝶窦区肿块向前生长,充填鼻腔和副鼻窦。外周软组织脊索瘤:臀大肌内脊索瘤1例,MRI显示为长T1长T2的软组织信号影。

在脊索瘤的影像学检查中,均显示病变边缘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影,MRI显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若肿瘤内有出血则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1]。29例脊索瘤均行MRI增强扫描,10例呈较均匀轻中度增强,其余19例强化不均匀。

3讨论

3.1脊索瘤的发生部位、临床表现及病理

脊索瘤多发生于躯干轴心骨骼由颅底至骶尾部的任何部分,这与脊索的组织发生学有密切关系:胎儿出生后,脊索组织残存在骨组织的迷走脊索组织。Horwitz氏认为脊索在其终端特别弯曲且多分支,可移行于椎体中,故颅底或骶尾部脊索异位的机会多,脊索瘤发生的机会亦大[2,3];脊索瘤发生于骶尾椎最多,约占50%[4],文献报道发生于颅底约占35%,颈、胸、腰椎最少见,约占13%。

脊索瘤临床上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症状不一,发生于颅底的脊索瘤向颅内突出,造成脑神经及垂体功能障碍,引起相应症状如头痛、视力下降等;肿瘤向前、下侵犯鼻咽部及筛窦,引起鼻塞、听力下降等。病变位于骶尾椎者,压迫直肠、膀胱或相应的神经引起大小便异常。

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外形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质软呈胶状。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蓝白色,半透明有光泽,肿瘤内可见纤维分隔,包膜界限清楚,瘤内有时见出血、囊变、钙化、骨组织。

3.2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

不同影像方法对脊索瘤的诊断价值不同。(1)X线平片的价值主要是发现病变,如表1所见,X线平片发现显示病变的概率为60%~92.3%,平均76.1%,而正确诊断仅为38.5%;一般仅能发现膨胀性、融骨性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边缘可见硬化(图1A),邻近可见软组织肿块影。(2)CT检查可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及内部结构(图1B、图2A)。表1所见CT显示病变的概率为83.3%~100.0%,平均91.0%;而正确诊断为46.7%~50.0%,平均48.0%;骶尾部肿瘤表现为膨胀性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病灶向前侵犯形成软组织肿块,伴有点状钙化影(图1B)。颅底脊索瘤表现为以斜坡或岩骨尖为中心的不规则肿块,边缘清楚,内有点状钙化影,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强化。总之,CT对显示小的骨质破坏和钙化较MRI敏感(图1B、图2A)。(3)MRI由于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情况,对临床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5];表1所示,MRI发现显示病变的概率为100.0%,正确诊断的概率为61.5%~80.0%,平均70.7%;MRI显示脊索瘤呈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图1C、图2B、图3C)。若肿瘤内有出血则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不均匀“蜂房样”及“颗粒样”强化,其“蜂房样”强化为脊索瘤的特征性强化方式(图3B),动态增强扫描提示脊索瘤呈持续缓慢强化

3.3脊索瘤的鉴别诊断

(1)巨细胞瘤:病变呈膨胀性、偏心性生长,常见“皂泡征”。(2)畸胎瘤:CT显示肿瘤内有囊变区,为低密度的水和脂质成分;MRI可显示分化较好的畸胎瘤内有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的并能被脂肪抑制序列抑制的脂肪信号。(3)转移瘤:转移瘤常常是多个骨或多个椎体的融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无硬化边,多有原发肿瘤病史。(4)鼻咽癌:鼻咽癌好发鼻咽腔,常见咽隐窝狭窄,钙化少见,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退;而脊索瘤动态扫描呈慢进慢退。(5)鞍区肿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垂体瘤病灶主要位于鞍内,向鞍上生长明显时可见“束腰征”;颅咽管瘤是多位于鞍上的囊实性混合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囊壁强化。(6)软骨类肿瘤:肿瘤的破坏区膨胀程度低,破坏区边缘模糊,邻近骨质常受侵犯;MRI上肿瘤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总之,脊索瘤有其较典型的好发部位,影像学上又有其较典型的特征性表现,依据脊索瘤的上述典型改变,一般诊断不难;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充分掌握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X线平片的主要价值是发现病变,但对脊索瘤不能进行定性诊断;CT能清晰显示脊索瘤的骨质破坏及钙化,尤其是对小的骨质破坏及钙化较MRI敏感;MRI由于其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和软组织及血管等信号丰富的特点,所以对该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判断病变的大小、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综合来说,目前MRI 检查是脊索瘤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梁碧玲. 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9.

[2] Dislere DG,Miklic D. Imaging in toumors of the sacrum[J]. AJR,1999,173:1699-1706.

[3] Wippold II FJ,Koeller KK,Smimiotooulos J G. 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of cervical chordomas[J]. AJR,1999,172:1423-1426

[4] 白人驹,马大庆,张雪林,等. 医学影像诊断学[M]. 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0.

[5] Erdem E,Angtuaco EC,Van Hemert R,et al.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ntracranial chordoma[J]. 2003,23(4):995-1009.

[6] 江波,孟悛非,陈应明,等. 颅底脊索瘤的MR影像研究(动态增强扫描的意义)[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2):95.

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CT;CR

医学影像主要包含X线片、超声、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种医学技术,其相对于传统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伤害小等优势,由于现阶段影像学发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检查方案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其诊断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对检查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1]。

一、资料与方法

1CT影像技术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线对受检者人体某部位或组织进行逐层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诊断信息进行重建,以此获取受检者横断解剖图。现阶段,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也存在显著的临床优势,诊断过程中所获取的横切面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扫描操作比较简单、速度较快。其缺点主要在于扫描范围、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起到制约效果,对此相关科研人员应对此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2CR影像技术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线模拟信息后,扫描仪器中的激光阅读仪再次扫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数据转换器转换为图像。此技术能够使受检者通过以此摄影获取更多层次的身体信息,其优点在于降低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并且其曝光度、宽度以及密度动态等都比较大,所以此技术可以在摄影量不足的情况下显示更为清晰的图像,有效避免了因为参数选择不合适而出现重拍的可能性[2]。

3超声成像(USG)技术分析USG技术主要是采用超声波对受检者身体进行扫描,同时对其器官组织反射、投射信号等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人体器官图像。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点在于无创伤、无辐射并且价格相对也比较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然后利用其与受检者体内组织中与之相关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从而形成磁共振现象,并经过处理后形成图像。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受检者处于静磁场中,同时还需要其保持静磁场Z方向和长轴方向平行,接着使用脉冲频磁场作用受检者患处,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输出共振信号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或二维断层图[3]。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医学影响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在腰间盘突出、寄生虫病、颅内肿瘤、听骨破坏、鼻窦及鼻咽早期肿瘤等头颈部病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因为会采用射线,因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其在诊断软组织病变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在骨骼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神经系统中脊椎病变以及存在颅骨病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在腹部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诊断中效果不够理想[4]。

3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并且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存在浅表淋巴结诊断和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此技术还可对患者内腔进行检查,主要采用微型探头对患者消化道内存在的小肿瘤进行识别,同时对肿瘤侵犯范围和转移程度进行精准判断,在食道肿瘤诊断中应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对受检者各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辨力,临床上通过其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应用于先天性残疾、肿瘤以及创伤等,并且在中枢系统、脊椎、膀胱以及子宫等部位临床诊断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此技术不需要对比剂即可对患者血管结构进行有效成像,所以所获取的信心更为可靠和有效。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DSA由于没有骨骼与软组织影的重叠,使血管及其病变显示更为清楚,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可很好显示血管及小病变,可实现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成为功能检查手段。DSA设备与技术已相当成熟,快速三维旋转实时成像,实时的减影功能,可动态地从不同方位对血管及其病变进行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对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篇4

【摘要】目的 骨科影像学诊断。方法 临床影像检查适应证。结果X线平片 共78例患者。按照Ficat法分为Ⅰ~Ⅴ期。Ⅰ~Ⅱ期9例,未见阳性征象。讨论 早期诊断 ANFH,是防治ANFH的关键,对临床早期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股骨 缺血性坏死 影像学诊断应用

Avascular necrosis imaging diagnosis and application

FangMin (sichuan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LinShuiXian LinShui 638500)

【Abstract】 Objective orthopaedic imaging diagnosis. Methods clinical imaging. The X-ray of 78 patients. Ficat according to law. Ⅰ into Ⅴ - Ⅱ period Ⅰ ~ 9 cases, did not see the positive signs. ANFH early diagnosis is discussed, and the key to ANFH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 early clinical have important value.

【Keywrods】 femoral avascular necrosis imaging applications

1 骨科影像学诊断

1.1 X线常用方法包括透视(观察四肢骨折、异物存留、定位,但对脊柱、头颅、骨盆等不易辨认,不能保存资料)、平片(可留存)、断层、放大(提高分辨率)、强迫性摄影(显示特殊部位)和造影(血管、关节、髓腔、髓核窦道),根据需要选用。

对所谓“特征性”X线图像正确理解,如光芒样骨膜反应常见于骨肉瘤,但也见于粉化网状细胞肉瘤、转移瘤;葱皮样骨膜反应见于Ewing瘤,也见于化脓性骨髓炎;皂泡样影见于巨细胞瘤,也见于血管瘤。故虽是重要参考资料,但不能单一依据。

1.2 认识X线的局限性。早期病变仍有一定时间上差异,过小病变不易发现,脓血等液体不易鉴别,局部变化不能反映全身疾患的全貌,应结合临床、病检和影像进行诊断,指导治疗。有条件和必要时,还可选用其他影像手段进一步检查。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依照Ficat等分期标准,将ANFH分为五期,追踪及回顾分析两组:第一组X线平片80例,男57例,女23例;一侧发病64例,两侧发病16例;第二组X线平片、CT、MRI及临床资料较完善者40例,男28例,女12例;一侧发病29例,两侧发病11例。两组共计120例,年龄3~73岁,平均37 岁。随访7例先后在我院及外院行股骨头置换术,余均做介入或接受对症治疗。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37例,酗酒21例,股骨颈骨折23例,髋关节脱位3例,糖尿病5例,髋关节炎4例,其他原因不明20例。

2.2 临床影像检查适应证 。以髋关节异常为主诉,上楼梯或负重时感觉不适,行走频繁踮步、绞索、跛行、腹股沟疼痛等。有髋关节外伤史、髋关节炎、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或疑似ANFH者。酒精中毒、高蛋白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以及大量或长期激素使用者。X线平片疑似ANHF,建议CT、 MRI检查确诊者。

2.3 方法。(1)平片摄片用GE VR型拍片机,焦―片距70~90 cm,摄片条件80~90 kV,10~12 mAs(CR片)。(2)CT机为以色列SELE SP型全身螺旋CT机,层厚5 mm,层距5 mm(病变区3 mm薄扫),条件100 mA,140 kV,时间2.1 s,窗宽1500~2000,窗位250~300,包括宽关节上下缘5~10 mm,共扫描10~12层。(3)MR为广东威达0.04 T超低磁场机,体部线圈,SD脉冲序列成像,T1加权TR 250 ms/TE 30 ms,T2加权TR 1000 ms/TE 60~80 ms,常规冠状位和轴位扫描。

3 结果

3.1 X线平片。共78例患者。按照Ficat法分为Ⅰ~Ⅴ期。Ⅰ~Ⅱ期9例,未见阳性征象。Ⅲ期33例,股骨头表面毛糙,凹凸不平,股骨头骨膜下出现透亮区或多发囊变。 Ⅳ~Ⅴ期36例,股骨头变形、塌陷,有死骨形成,髋关节间隙狭窄,髋关节周缘骨质增生并硬化。X线平片检查经济实惠,是首诊初选最基本的方法,也是 Ficat分期及进一步检查的重要依据。对全面观察、综合分析、评估分期、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缺点是不易发现早期病变,导致漏诊、误诊。

3.2 CT、MRI 共39例患者,Ⅰ~Ⅱ期21例,Ⅲ期12例,Ⅳ~Ⅴ期6例。CT图像:Ⅰ~Ⅱ期股骨头骨质疏松,骨小梁呈星状改变,并有点片状高密度影。Ⅲ期股骨头内星状征象消失,可见点片状高密度影及小的囊性低密度灶。Ⅳ~Ⅴ期股骨头碎裂变形,有死骨形成,髋关节间隙变窄。有3例合并髋关节少量积液(手术回访中证实)。CT扫描对早期发现病变及诊断有重要意义,由于CT的普及和覆盖率高,是诊断ANFH的重要检查手段。MRI图像:Ⅰ~Ⅱ期表现为冠状位上股骨头负重部位前上部骨皮质下,T1加权像上呈点状小片状境界不清的低强度信号改变,为骨质疏松或囊变早期所致的异常信号。Ⅱ~Ⅲ期见骨皮质下松质骨内新月形或不规则形的异常信号改变。T1加权像呈低强度信号改变,部分病灶见低信号带或低信号环包绕。在T2加权像上低信号带或低信号环内侧见有对应高信号带、环影,称为双线征或靶征,是诊断ANFH早期特异性信号征象。Ⅳ~Ⅴ股骨头塌陷、碎裂变形,在T1加权及T2加权像上病灶呈大片状不均匀性信号改变,以低强度信号为主。在39例病例中有9例合并多少不等髋关节积液,其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特征。影像学对ANFH早期病理性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早期诊断ANFH的最佳方法。但对Ⅲ~Ⅴ期的骨增生、硬化、钙化及坏死骨的信号改变,不如X线平片与CT图像直观。

4 鉴别诊断

4.1 临床体征。ANFH发病男多于女,影像学特征早期骨质疏松不是很显著,髋臼常不受累或变化不大,最初股骨头皮质骨下局限性骨质疏松、囊变,进而发展到股骨头轮廓线模糊、缺损以及头部变扁并破碎。恢复期有骨质重建呈纤维硬化带改变,腿部肌肉常无明显改变或有轻度肌肉萎缩、痉挛,髋关节的活动在外展内收及旋转时受限,屈曲受限较少,关节无强直或较少强直,病程3~4年后可自限、自愈。

4.2 与髋关节结核鉴别。男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骨质疏松早期即明显出现,髋臼多同时被破坏,股骨头可有局限性破坏或完全破坏消失,腿部肌肉明显萎缩,髋关节活动伸直受限。关节强直较常见,病程数年至数十年。

4.3 与髋关节包虫病鉴别 髋关节内的包虫X线平片表现:股骨头变形、囊变,骨小梁增粗,髋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增生硬化。在包虫病流行区,临床与影像诊断疑义时,不除外这 一因素。

5 讨论

ANFH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ANFH为骨内、外动脉突然阻断导致缺血而引起;非创伤性ANFH原因十分复杂,激素治疗后和酗酒是2个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儿童ANFH病因不明,可能引起发病的相关因素有:生长供血障碍;骨骺压缩骨折继发骨坏死;滑膜炎伴有关节囊内压力增加。

ANFH的发病机制众说不一,根据文献报道概括为以下几点:髂外动脉阻塞;原发性血管疾病;静脉回流受阻;脂肪栓塞;脂肪细胞肥大;血管内凝血等。激素引起的ANFH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激素刺激血小板生成,增加血液的黏度和凝固力,同时引起脉管炎或原有的脉管炎活性增加,亦可引起高血脂和血管内脂肪栓塞;激素可控制成骨细胞的活力,使骨基质形成障碍,导致骨质疏松、萎陷和压缩。

ANFH发病特点是,早期症状较轻微或较隐匿,因诊断水平和检查设备、方法等而异,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导致临床忽视或漏诊、误诊。随着病情的进展,股骨头囊变、坏死、变形,导致髋关节炎,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硬化,进而关节强直,最终导致髋关节功能丧失。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许多研究表明,MR是最敏感、最特异,敏感性甚至达到100%。MR的最大优点是: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任意层面的扫描;多参数成像能明确骨内病变的组织成分,有利于病变的显示,此外,动态对比增强可评估股骨头的灌注状态,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新远,陈燕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学诊断[J]武警医\ 学,2001.5.

[2] 桑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J]人民军 医,2004.10

[3] 史永惠,赵熙,左敬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 学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8

篇5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妇幼保健中心,云南昆明 650200

[摘要] 目的 探析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宫外孕73例(60.837%)、急性盆腔炎24例(20.00%)、黄体破裂11例(9.17%)、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6.67%)、胎盘早剥4例(3.33%),上述急腹症均具有各自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为临床医师快速准确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论 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准确率高,无创、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高等优势,在急腹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超声影像学技术;妇产科;急腹症;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94-03

妇产科急腹症是临床急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患者在发病后病情复杂,进展快,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复杂多变,由此,患者在治疗前迅速而准确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随着超声影像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因其具有快速、准确等优势,妇产科中广泛应用[1]。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妇产科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旨在明确超声应用于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笔者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29.16±19.28)岁,患者入院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急性腹痛45例(37.50%)、慢性腹痛有突然加剧30例(25.00%)、阴道出血28例(23.33%)、呕吐17例(14.17%),本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本组120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使用飞利浦HD11型超声仪,探头选择C5-2,频率为3.5Hz,腹部检查前均适当充盈膀胱,如果情况紧急则通过导尿管向患者膀胱内注入适量0.9%生理盐水,但阴道检查时要排空膀胱内的液体,检查针对患者子宫及两侧附件部分进行多切面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子宫的大小、子宫内膜的厚度,观察子宫内部是否存在胎囊样结构,观察子宫附件以及其周围区域是否存在包块、观察盆腔内是否有积液现象。将超声诊断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超声诊断准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宫外孕73例(60.837%),超声提示子宫旁或子宫底出混合回声肿块;急性盆腔炎24例(20.00%)、超声声像图提示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宫改变;黄体破裂11例(9.17%),超声声像图提示基本正常的子宫形态大小、内膜增厚;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6.67%),超声声像图提示附件区囊性,并增大了张力,有较大的内透声差;胎盘早剥4例(3.33%),胎盘和宫壁间轮廓不清,不规则液性暗区,胎盘局部增厚,不均与实质回声。

3 讨论

妇科急腹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病情十分急骤,据临床研究资料报道,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主要有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黄体囊肿破裂、胎盘早剥等,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的基础[2]。超声学检查是临床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辅助检查方法,其具有无创、反复性强、价格便宜、操作方便等优势[3]。随着超声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技术不断进步,其声像图更加清晰,组织分辨率不断提高,多普勒技术更加成熟,在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3.1宫外孕

本组宫外孕73例(60.837%),超声检查提示宫外孕患者子宫旁或子宫底出混合回声肿块,未破裂前胎囊在附着区表现完整,超声能见胎芽和胎心搏动,超声检测附着区发现回声异常的包块则提示宫外孕破裂或者流产,在早期破裂时回声多为混合回声,包块内部结构复杂紊乱(见图1),相反表现为实性包块回声则为陈旧宫外孕[4]。子宫轻微增大,子宫内回声较多且未见胚囊和胚胎。肿块内见较强的动静脉血流信号;宫外孕患者多数存在不孕或者慢性盆腔炎病史,阴道出血异常,可见盆腔内含混合型包块。

3.2急性盆腔炎

本组24例(20.00%)急性盆腔炎患者超声声像图(详见图2-a~d)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宫改变,其中18例子宫轻度长大、6例明显长大,最大前后径达6.0 cm,有15例患者显示模糊不清的子宫边界,有18例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炎。通过超声显示,逐步增强了子宫内膜的回声,厚度比14 mm大。宫内有低回声区,有3例患者出现输卵管炎,通过扩张的输卵管,充满液体的管状结构是其显现,有回声的管壁有着清楚的界限,外形布满皱褶,突向官腔;输卵管卵巢囊肿2例,超声显示形状近圆形,混合性包块主要是以弱回声为主,有细小的光点在其内部、光带回声,有较厚的囊壁,呈现不规则形状,表面并不光滑[5]。有22例患者盆腔内出现暗区,早期出现少量的无回声游离暗区,随着不断增长的炎症,也逐渐增多了积液的点状回声和量。

3.3黄体破裂

11例(9.17%)黄体破裂患者,有基本正常的子宫形态大小,是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同时增厚了内膜,没有清楚的边界和规则的形态。没有连续的卵巢包膜,变形的囊性暗区在其内部存在,液性暗区出现在盆腹腔,并增强了相邻肠管蠕动[6],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脾破裂,通过探查腹腔积液时发现,月牙形液性暗区存在于脾包膜下,术后证实同时存在黄体破裂和脾破裂(见图3A、3B),由此可见,在采用超声探查妇科急腹症时,首先要对要肝-肾-脾间隙进行常规检查,查看左右髂窝以及盆腔是否有正常的积液,如果患者没有显著的停经史、则可和异位妊娠进行鉴别。作为一种妇科急症,宫内妊娠合并黄体破裂时,有表现较少的特异性。在临床表现方面,其和异位妊娠的症状均表现为阴道少量流血、腹痛、停经。尤其是有较短的停经时间,采用超声检查宫腔内未发现胚囊组织出现,需针对临床医师的经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时,进行辅助检查,并注意鉴别右侧黄体破裂和阑尾炎[7]。

3.4卵巢囊肿蒂扭转

8例(6.67%)卵巢囊肿蒂扭转超声声像图显示附件区囊性,并增大了张力,有较大的内透声差(见图4)。若患者不完全性扭转者,则有杂乱的肿块回声,强弱不等,无回声区出现在子宫直肠窝,是由系炎性渗出引起;子宫稍增大,右侧附件区可见囊性包块,考虑右附件囊肿蒂扭转[8]。

妇产科急腹症患者采用超声检查,能可提供大量的信息,作为临床医生诊断的依据,对于患者不易鉴别诊断,应及时随访并密切观察,重复探查,动态观察患者超声声像图的变化,对诊断的正确性做出保障,进而对临床治疗工作进行指导,促进患者早期康复。论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准确率高,无创、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高等优势,在急腹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王秀玲,库尔米拉,德文洁,等.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51-52.

[2] 张环宇,陆永萍,黄燕玲,等.彩超诊断妇产科急腹症价值与超声影像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9(7):211-212.

[3] 江桂琼.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诊断[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11(23):3174-3175.

[4] 张银燕.探讨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必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6):167-168.

[5] 郭蓉,张雯娟.超声诊断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应用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90-92.

[6] 欧晓华.经腹部超声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4):7218-7219.

[7] 王驰,于芳,隋丹,等.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3,13(19):39-40.

[8] 纪术成,宋喜良.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技术,2014,26(1):13-14.

[9] 詹波.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66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6(18):256.

篇6

关键词腹部创伤;CT诊断

影像学表现腹部创伤是常见外科创伤,但往往病情严重,加上致伤原因多、病情相对复杂、容易合并多种并发损伤,如何快速准确了解并判断伤情,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合并内脏破裂出血的患者,避免多发伤导致的主要症状受掩盖,甚至漏、误诊引起严重后果是研究的重点[1]。本文就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手术结果作为对照,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的诊断效果及其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89例,女71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7.4±2.1)岁。患者均有明确的创伤史,其致伤原因包括交通意外53例、高处坠落31例、摔伤20例、跌伤13例、锐器刺伤19例或钝器砸伤24例等多种;患者从受伤到就诊时间0.5~6h,平均时间(3.3±0.3)h。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且影像学资料清晰完整。1.2方法多层螺旋CT扫描,选择美国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28层Brilliance螺旋CT扫描仪作为诊断仪器,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患者取仰卧位,设定扫描范围在膈顶至肾脏下极之间,平扫时的参数设定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80~300mA,扫描层厚5~10mm,层间距5~10mm,螺距1.375,扫描矩阵512×512。病情严重复杂时,可以考虑加行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100ml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浓度为300mgl/ml、注射速度为2~3.5ml/s),在注射结束后的25s、60s和80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多期扫描,注意对患者的腹膜后腔、肠道等的状态进行重点观察。然后将扫描获得的资料传入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1.3观察指标对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当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上显示患者的腹腔中有游离液存在,同时合并血肿、脏器破裂等情况可判断为腹部创伤阳性[2]。计算CT诊断腹部创伤的阳性率。通过手术判断患者的腹部具体创伤情况,并对不同类型腹部创伤所占的比例进行计算。以手术诊断结果为依据,计算患者通过CT诊断不同类型腹部创伤的诊断符合率。1.3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

2结果

2.1患者经CT诊断腹部创伤的结果患者经多层螺旋CT首次诊断腹部创伤的阳性率为63.13%(101/160),阴性率为36.88%(59/160)。2.2患者的腹部创伤手术结果及CT诊断的符合率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发现合并腹部创伤以脾脏损伤、肝脏损伤、胃肠道及肠系膜损伤的发生率最高。多层螺旋CT首次诊断为腹部创伤的患者中,与手术诊断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6.25%。

3讨论

临床诊断腹部创伤的方法较多,传统的腹腔穿刺、连续血象检查等因对内脏损伤相对较大,可能给患者的治疗及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而逐渐被淘汰。而腹部解剖位置特殊,通过影像学手段对其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扫描都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本文患者在入院后均实施了多层螺旋CT扫描,并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其首次诊断的阳性率为63.13%,与吴小燕[3]的研究结果比较接近,均提示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腹部损伤的损伤位置、范围、程度进行有效判断,但与手术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则多层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6.25%,无论是脾脏、肝脏、胃肠道及肠系膜还是胰腺、胆囊、膀胱,其损伤检出符合率均在90%以上,效果显著。以手术探查结果中损伤发生率最高的三种脏器为例,脾脏损伤的患者通过CT扫描能够观察到明显的脾增大、脾内血肿以及包膜破裂表现,由于脾部与体表接近,本身比较脆弱,周围缺乏有效的保护组织,一般是损伤发生率最高的脏器,需要通过临床表现观察、病史询查及必要的增强扫描等综合性探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而肝脏损伤的患者则能在CT图像上观察到肝脏低密度影、血肿影、透镜样低密度影等表现,需要注意的是,腹腔损伤多为直接暴力冲击所致,肝脏右叶损伤风险更高,且容易出现大出血、感染乃至休克现象[4],检查中对患者是否存在腹腔积血的探查十分重要,只有无积血的情况下方可考虑保守治疗;同时,脾脏、肝脏发生破裂的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同侧下胸肋骨骨折及膈肌上升运动受限的情况,无论在诊断还是治疗中都要加以注意。胃肠道及肠系膜损伤患者主要以胃肠道黏膜损伤、结肠、十二指肠破裂为主要表现。除了胃肠道外,胆囊、膀胱等空腔脏器发生破裂后,均可观察到腹腔内较大液平面的存在,这类患者多有较高的腹腔内感染或腹膜后感染风险,治疗中需要注意。而胰腺损伤则是临床上致死率较高的一种类型,一般轻型胰腺损伤患者多以胰腺肿胀、胰周渗液等为主要表现,重型胰腺损伤患者则以胰腺断裂、裂口等为主要表现,虽然二者区分度较高,但仍有必要对轻型胰腺损伤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监测,为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由于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中不容易受到腹部气体、脂肪、呼吸运动等的干扰,图像质量高,加上其本身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对合并脏器损伤的情况进行清晰探查,有利于腹部创伤位置、创伤面积、腹腔实质脏器损伤类别、损伤程度等综合性判断[5]。综上,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对腹部创伤的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可以为对症治疗、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提供指导,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浩宇.探讨分析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6):144-146.

[2]周瑜.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评估分析〔J〕.中外医疗,2015,28(34):177-179.

[3]吴小燕.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0):64-65.

[4]谢庆伦.腹部创伤诊断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2(1):73-75.

篇7

【关键词】 眶内壁骨折; CT诊断; 法医学; 鉴定

眼眶内侧壁骨折的案例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较为常见,在临床诊断及法医学鉴定中易出现误诊或漏诊。本文拟对眶内壁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眶内壁骨折的形成机制、CT诊断指标及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达到归纳总结眶内壁骨折特点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眶内壁骨折中以左侧居多,共68例,右侧15例。男64例,女19例。年龄以21~45岁为多,共61例,20岁以下8例,45岁以上14例。其中左侧占81.9%,21~45岁占73.4%。受伤病人均为成人,且绝大多数为男性(77.1%)。

1.2 临床表现 83例眶内壁骨折面部损伤均集中在眶周软组织,以眼内眦及鼻根部为重。主要表现如下:(1)眼睑瘀血肿胀,眼睑皮下气肿,球结膜下片状出血,鼻腔内见有血迹者53例;(2)眼睑擦挫伤,球结膜充血水肿合并鼻骨或额突骨折者16例;(3)眼睑瘀血肿胀,眼睑皮下气肿,筛窦内积液合并泪小管断裂9例;眼睑皮下瘀血,球结膜下广泛出血,眼球突出,伴轻度复视者5例。

1.3 CT检查 所有受检者在法医案检中均要求做CT等影像学检查,以观察眶内壁骨折的影像学特点。

2 结果

本组83例眶内壁骨折者中,均有眼部钝性暴力作用的外伤史,并有不同程度眼睑裂伤、眼睑挫伤(即皮下淤血),呈熊猫眼改变,点片状球结膜出血、眼睑皮下积气、鼻骨骨折及鼻腔出血等顿性外力作用的特征。其中拳击为多数,共68例,交通事故为6例,其他钝器损伤为9例。本组83例根据CT检查有64例眼眶内侧壁骨折伴有不同程度内直肌肿胀、眶内出血、眼周积气、筛窦内积血,认定7天内所伤,有11例眼眶内侧壁骨折伴内直肌肿胀而无出血积气等情况认定2个月内损伤,有8例只有眼眶内侧壁骨折认定系陈旧性损伤。本组83例损伤后7天内CT检查情况为眼眶内侧壁骨折左侧68例,内直肌肿胀者46例,眶内积气25例,眶内出血或积液者73例,软组织嵌入征20例,球后出血3例。

3 讨论

3.1 眶内壁骨折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眶壁骨折通过CT检查可明确诊断,鉴定时应注意阅片。复查时如怀疑眶底部的损伤,应取冠状层面。怀疑内侧壁骨折时,应取OM线拍摄CT片,眶内侧壁骨折的CT直接征象为眶内侧壁的骨质连续性中断、粉碎及移位。间接征象包括:(1)眼睑及眶内积气是内侧壁骨折常见的伴发征象,原因是内侧壁骨折导致筛窦内气体外溢进入眼睑及眶内,本组见25例;(2)内直肌肿胀,内侧壁骨折使眼内肌受累,表现为眼肌边缘模糊、增粗,本组见46例;(3)眼肌及眶内脂肪疝入征,由于暴力使眶内压力剧增,内直肌与脂肪内移并疝入筛窦内,本组见20例;(4)患侧筛窦内积液、积血,本组见73例;(5)眼球后出血,本组见3例。在鉴定中凡遇眼外伤后应及时补做眼眶部CT检查,确定有无眶壁骨折,还应仔细阅片,注意眶内出血、眼内直肌肿胀、眶周积气的情况,来分析骨折的大致损伤时间段,不应轻易相信临床诊断。薄层(≤2mm)分辨率扫描,是近年来开发的扫描技术新方法,不仅能显示典型的眶壁骨折,还能显示细微的不典型的隐匿骨折[3]。

篇8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 R814.4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177-02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起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如诊治不及时,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及时明确诊断和发现并发症对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诊断急性胰腺炎主要依靠血尿淀粉酶的检测,但淀粉酶增高的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判断并非正相关,因此仅依靠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来诊断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将有约30%的患者被漏诊[1-2]。近年来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包括彩超、CT、MRI等影像检查,大大提高了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水平,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成为早期诊断胰腺炎、对胰腺炎程度的判定、临床治疗方法的指导及临床疗效的评估的主要客观依据[3]。

1 彩超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超声具有无创、简便迅速、灵活、可重复检查等特点。

急性胰腺炎的超声表现: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内部呈片状低回声,边缘轮廓清晰;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时,胰腺明显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出现不均匀的低回声和强回声区,胰腺边缘模糊,包膜连续性中断,胰周有不同程度的液性暗区,腹水明显。

超声对了解是否胆源性胰腺炎可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了解胆道梗阻情况,探查胆管及胰管内有无结石及异物[4]。对于胰周积液、假性囊肿等情况还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诊断性穿刺或引流。

超声可以多切面、大范围的全腹扫查,不仅能观察胰腺本身的病变情况,还可以了解周围组织器官以及整个腹腔的情况,对病变的程度、病变对周围脏器的侵犯范围及腹腔积液的情况了解更全面[5]。超声较CT、MRI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费用低,无辐射,可以重复动态观察胰腺炎的演变过程,从而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还可见评价临床疗效。因此,可以将超声作为检查与复查的首选。但超声对于肥胖或者腹腔胀气的患者,胰腺往往显示欠清,有报告约30%的胰腺炎患者超声显示不满意[6]。

超声造影是应用含微气泡的超声造影剂,经外周静脉注入,超声波使其发生振动爆破,从而产生散射回声信号,使供血区显影。造影剂可以增强胰腺异常区域和正常实质的对比,准确地检查出胰腺坏死灶,提高了超声检查的敏感性。胰腺的超声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胰腺感兴趣区的血供及血流灌注情况,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有报道,超声造影与CT相比可以作为评价急性胰腺炎的首选影像方法[7]。

2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随着现代CT分辨率的提高,CT不受肠道内气体或患者肥胖的影响,对胰腺及周围组织有很好的显示及分辨能力。

急性单纯水肿型胰腺炎的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密度可正常或轻度减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轮廓模糊;肾前筋膜增厚,部分可见胰周积液。增强扫描时,胰腺呈均匀强化(表示无坏死区)。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胰腺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表现为散在点状、斑片状或大片状低密度灶或在密度减低区夹杂密度增高影;胰腺周围脂肪层消失,胰腺轮廓模糊,肾周包膜增厚。增强扫描时,坏死区不强化或强化减弱,正常胰腺组织强化,因此可以确定胰腺坏死区域及程度,有利于预后的判断及疗效的评估。

CT扫描可以检测病变的CT值,判断病变的性质,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分析病变是水肿、蜂窝组织炎、出血还是化脓阶段[8]。CT扫描还可以发现脓肿、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及其范围;还可以观察胰腺周围血管,是否有门脉系统的血管闭塞和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CT增强扫描在显示胰腺炎早期或小范围坏死、出血方面较CT平扫更敏感和精确。有报道称CT动态增强扫描被认为是检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是检出胰腺炎时坏死灶的金标准[9]。但增强CT也存在患者对造影剂过敏、造影剂对肾脏的毒性损害、可能会加重胰腺的缺血坏死等局限性[10-11]。

3 MRI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发展迅速,凭借较高的组织分辨力,以及呼吸门控序列扫描,脂肪抑制技术(FS)、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灌注成像等技术的应用[12],大大改善了磁共振对胰腺病变的显示能力。

急性胰腺炎的MRI表现:①轻型胰腺炎时,胰腺呈局限或弥漫性肿大,T1WI上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或高信号,并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和胰周信号异常改变。重型胰腺炎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T1WI为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可见环状低信号,增强时不均匀强化。②胰腺及肾周被膜水肿增厚时T1WI不容易显示,T2WI表现为线样或窄带状高信号。胰周及腹腔积液时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有研究报道,MRI显示胰腺形态轻微改变较CT敏感,对胰周炎性渗出的变化更为敏感。CT增强扫描和MRI均可显示胰腺坏死,但区分坏死部分与坏死周围的积液,MRI较增强CT更敏感[13]。T1WI上坏死部分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周围积液则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无强化。磁共振对出血的显示也优于CT,当有出血时,顺磁性物质高铁血红蛋白,使T1时间缩短,在T1WI上出血则表现为高信号。

MRI具有无放射性、无造影剂过敏等优点,孕妇、造影剂过敏者及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可进行MRI检查。然而,MRI检查更贵,时间较长,这使得在病情特别重的患者及常规使用中受限[13]。

磁共振胰胆管显影(MRCP)是一种新的影像检查手段,在显示主胰管病变上与ERCP相一致,还可以清楚显示梗阻胰管远端的病变情况及与胰管不相通的假性囊肿,与MRI联合可全面了解胰腺实质及胰腺周围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是一种安全而敏感的检查方法。

4 其他影像学检查在诊治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能显著减少患者的腹痛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另外它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能有效地降低胆胰管压力,改变胰腺病变,为择期外科手术治疗创造时机[14]。另外,超声内镜、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治疗术等影像技术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5-16]。

综上所述,彩超、CT及MRI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上各有优缺点,因此,有时需要联合检查,相互弥补不足。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检查方法越来越多,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临床治疗中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依据,在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杨玉萍.胰腺炎的彩超诊断价值评估(附51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2):257-258.

[2]Kitano M,Kudo M,Maekawa K,et al.Dynamic imaging of pancreatic diseases by contrast enhanced coded phase inversion harmonic ultrasonography [J].Gut,2004,53(6):854-859.

[3]梁海毛,蔡曙耘,吴凯宏,等,急性胰腺炎CT、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2):35-37.

[4]马纯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32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21-22.

[5]武先聪.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超声现象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1):1326-1327.

[6]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898-899.

[7]黄春旺,王光霞.超声造影在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6):718-720.

[8]贾,刘丽君,张海斌,等,早期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35):6515-6516.

[9]陈克敏.影像学检查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1):5-6.

[10]Stimac D,Miletic D,Radic M,et al.The role of nonenhanccd magnetic resonace imaging in the early ass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 Am J Crastroenteral,2007,102(5):997-1004.

[11]Viremouneix L,Monneuse O,Gautier G,et al.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nonenhanced MR imaging in acute pancreatitis [J]. J Magn Reson Imaging,2007,26(2):331-338.

[12]张继,田为中,陈锦华.急性胰腺炎的MRI特征与评价[J].海南医学,2010,21(23):101-103.

[13]潘华山,张小明.急性胰腺炎的MRI评价[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33(1):34-37.

[14]苗龙,黄晓俊.早期ERCP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319-320.

篇9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螺旋CT与MRI在双下腔静脉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证实为双下腔静脉畸形的螺旋CT与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螺旋CT、MRI和MRI增强扫描均能清晰显示双下腔静脉畸形的特征性表现,即扩张的髂静脉汇入粗大的引流静脉干,MRI能清晰显示合并的海绵状血管瘤和其他脑实质异常。[结论]采用CT与MRI技术均可清晰完整地显示双下腔静脉畸形的组成及引流静脉全程的三维影像。

【关键词】 双下腔静脉畸形;CT;MRI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using CT and MRI to diagnose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Method] 5 patients with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All the CT, MRI and contrastenhanced MRI ca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with numerous radiation medullary veins gathered in one or two larger drain veins and flowed into superficial or deeper veins. [Conclusion] Using the CT and MRI could clearly and perfectly display the compositions of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and the full three dimensional imaging of draining veins.

Key words: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CT; MRI

下腔静脉的变异类型包括双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缺失等。其中由于发育异常而致双下腔静脉并不多见,本研究对3例双下腔静脉畸形的影像学典型表现进行总结,并复习有关文献,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资料丽水市中心医院和上海新华医院收集1998年5月至2009年12月,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为双下腔静脉的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为2~69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行走不稳1例,癫痫1例,肢体乏力1例。其中3例在接受常规CT检查时被偶然发现,2例患者无临床症状。

1.2 诊断方法

3例患者都行CT与MRI检查。CT检查:采用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Ultra型CT扫描仪,一次可采集16层图像。患者取仰卧位,进行螺旋容积扫描,层厚10mm,间隔10mm,范围横膈至盆腔,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150mA, 球管旋转1周0.5s。常规平扫加动脉、静脉双期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速度为3ml/s,总量为80~100ml,动脉期延迟时间18~22 s,静脉期延迟时间33~39 s。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形三维处理。使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等,通过不同的CT阈值,人工赋予彩色并进行调整,描述病变的形态特征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MRI检查:MRI检查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序列包括轴位自旋回波T1加权序列、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序列和冠状位稳态进动序列;增强扫描为肘前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30ml后分别行轴位、冠状位和和矢状位自旋回波T1加权,扫描层厚为5~10mm,层间隔10mm。

2 结果

3例患者US检查均见脊柱前方三个圆形或椭圆形暗区。纵切见三暗区均为长管状结构,其中1例两侧管状结果管径基本相等。1例左侧管径较细,最细处仅0.8cm内径。多普勒探测中央管道为动脉频谱,为腹主动脉,两侧管道为静脉频谱。所有患者腹部CT扫描时见主动脉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圆形与类圆形影,与腹主动脉等密度,其边缘光滑,密度均匀。MRI增强后此结构显著强化并达血管信号,符合双下静脉畸形。

3 讨论

静脉畸形(Virchow 分类的海绵状血管瘤)是人体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疾患之一,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以面颈部、四肢为好发部位,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13]。尽管为一种良性病变,但它能破坏组织形态或影响功能,可出现诸多并发症,有的因疼痛影响四肢功能甚至致残,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5]。

双下腔静脉畸形的发生颇为复杂, 其肾前段由右侧卵黄静脉、肝的血管、右下主静脉之颅侧段和下主静脉间之吻合部发育而成, 肾脏部由下主静脉与上主静脉间之吻合部发育形成, 而肾后段则由右上主静脉的尾侧段发育形成, 后主静脉尾端发育成髂总静脉并借髂吻合( 髂连合) 与下腔静脉尾端相连。本组2例双下腔静脉系肾后区双下腔静脉, 为左上主静脉与右上主静脉并存所致。在此过程中,若双侧上主静脉持续存在则形成双下腔静脉畸形因此该畸形属于肾后段下腔静脉畸形。由于不引起静脉回流受阻, 因而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以往多在尸检中发现。随着影像学检查高精设备的开发和临床应用, 较多地因其它原因行腹部B超、CT和下腔静脉造影时于生前偶然发现,但其发病率低,我国至今只有少数病例报道[67]。

双下腔静脉畸形的诊断以前主要依靠B超,但此两种方法对是否同时存在双下腔静脉没有帮助。CT和MRI的应用使术前诊断双下腔静脉成为可能。MRI 可以清楚显示下腔静脉的形态和走行,且无需静脉注射碘造影剂,是目前诊断腔静脉后输尿管及双下腔静脉畸形最好的无创性检查。CT 增强扫描诊断效果与MRI 相近。下腔静脉造影加逆行尿路造影可最直观的显示腔静脉后输尿管及双下腔静脉,但因其为有创性,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89]。在CT与MRI诊断中,双下腔静脉畸形典型表现为腹主动脉两侧各有一血管结构, 其中右侧者同正常下腔静脉, 左侧者从左骼总静脉向上延伸至左肾静脉水平, 再延续为一横行的血管绕过主动脉前或后方与右侧下腔静脉相接。但CT诊断时应注意与左下腔静脉畸形、腹膜后肿大淋巴结以及扩大的左侧生殖腺静脉区别。左下腔静脉畸形CT表现与双下腔静脉畸形中的左侧下腔静脉相同, 但在肾静脉水平以下缺乏右侧下腔静脉, 因而不难鉴别。双下腔静脉畸形中的左侧下腔静脉可误诊为腹膜后肿大淋巴结, 尤其在CT平扫及单一层面观察尤难区别, 以下两点有助于二者鉴别:①双侧下腔静脉畸形于增强CT扫描时见左侧下腔静脉强化后密度与右侧下腔静脉相等呈典型血管性强化;②CT扫描层面连续观察可明确左侧下腔静脉与左骼总静脉相延续,并在左肾静脉层面延续为腹主动脉前或后方的横行血管结构与右侧下腔静脉连接。而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缺乏这些血管的特征。左侧生殖腺静脉的远段部分沿脊柱左缘上行, 并加入左肾静脉可类似左侧下腔静脉,但左生殖腺静脉横跨腰大肌进入腹股沟管与左下侧静脉向下延续为左骼总静脉不同。

采用多层螺旋CT与MRI扫描诊断双下腔静脉畸形,其影像学表现和血管造影所见相似,操作简单、快速、经济、无创伤性,图像更准确、客观及全面。

参考文献

[1]王怀经.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6.

[2]刘斌, 高英茂.人体胚胎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17512.

[3]吴恩惠,戴建平,张云亭.中华影像医学中枢神经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

[4]苏正,黄庆,尹方明,等. 脑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诊断[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11: 170171.

[5]陈爽. CT血管造影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902904.

[6]曹带荣,游瑞雄,杨湮,等. 脑静脉性血管瘤16层螺旋CT及CTV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7,22:455458.

[7]陶山,吴强,胡张春,等.浅表血管瘤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对照[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5):322324.

篇10

[关键词]埋伏牙;牙片;螺旋CT;锥形束CT

埋伏阻生牙是造成错合畸形的常见病因,对口腔功能和美观影响较大,其变化形式多样,属正畸矫治中的难点。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矫治较为复杂,由于其埋伏生长于牙槽骨内,临床定位较困难,从而影响矫治方案的制订和正畸的疗效。埋伏牙大多发生于前牙区,其发病形式多种多样,能否正确诊断并治疗对口腔功能及美观影响较大。对于多生牙埋伏,常需拔除;而恒牙埋伏,正畸医师常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拔除或行开窗助萌术。通过开窗去骨,将埋伏牙牵引出龈,是正畸治疗埋伏牙的关键。无论拔除或保留,术前常规均需对埋伏牙定位,以指导手术进行。埋伏牙的早期诊断极其重要,在临床触诊不易发现,需要借助影像学帮助确诊。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对我院于2005年5月到2015年5月的口腔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120例牙病患者,总结归纳其临床诊治经验,现报告如下。

到目前为止,影像学对埋伏牙的定位经历了牙齿的X光片、螺旋CT、锥形束CT(conebeamCT,CBCT)几个阶段。从开始到现在,应用最广泛的是牙齿X线片简称牙片,也称口内标准片。其大小为3cm×4cm,一张牙片可以显示3-4个牙齿。牙齿在牙片上显示出白色阻射影像。首先,通过牙齿X光片及全景曲面断层片可以直接判断有无埋伏牙,但牙片只能确定埋伏牙是多生牙还是正常恒牙、数量和大概位置。确定埋伏牙在唇侧还是腭侧还需另外角度牙片来帮助,牙片判断埋伏牙位于唇腭侧需通过X线水平分角二片法原理。当透照光线方向改变时,被投照物体的投影像必然随光线移动,离胶片越近的物体(即腭侧),其投影像移动距离(距正中位)越小;离胶片越远的物体(即唇侧),其投影像移动距离(距正中位)越大。当锥尖左移,即X线中心线向右投照,与正位片比较,若埋伏牙影像向标记牙右侧移动,即右侧移动幅度比标记牙大,表示埋伏牙在唇侧;反之,向标记牙左侧移动,即标记牙右移幅度比埋伏牙大,表示埋伏牙在腭侧。当锥尖右移,原理同上(图1-a正位片,图1-b从左侧向右侧投影成像),即使这样埋伏牙的牙冠与牙根角度、牙根长度、与周围临近牙齿及牙槽骨关系仍不能清晰可见。由于拍摄角度的因素,牙齿会不同程度的变形,放大。

我科近10年的120例牙患者中,有40例拍摄了牙片,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辅助,达到了满意的效果,40例牙病患者中,治愈32例(80.00%),好转8例(20.00%)。随着多排螺旋CT应用于口腔临床,该技术可清晰显示上、下颌骨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上下牙列的咬合关系。包头地区口腔科大约于2008年开始此项研究。多排螺旋CT对上颌埋伏牙能做出精确定位,使平面概念拓展到二维、三维空间,对上颌埋伏牙诊断及定位的价值优于全景数字X线牙片。多排螺旋CT对埋伏阻生牙的定位精确,能清晰显示埋伏牙在颌骨内的确切位置及其与相邻牙的毗邻关系[1];该技术显示根尖骨质,根尖与牙槽骨的局部关系更清晰。多排螺旋CT的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晰展示埋伏牙的立体形态,见图2。我科近10年患者中,有63例进行了CT检查,辅助临床医师进行诊断与治疗,治愈51例(80.95%),好转11例(17.46%),无效1例(1.59%)。螺旋CT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投影数据是一维的,重建后的图像数据是二维的,重组的三维图像是连续多个二维切片堆积而成的,其图像金属伪影较重[2]。我科在2013年开始应用CBCT,CBCT获取数据的投照原理和传统扇形扫描CT完全不同,而后期计算机重组的算法原理有类似之处[3]。CBCT与螺旋CT的最大区别在于CBCT的投影数据是二维,重建后直接得到三维图像。CBCT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很高的各向同性空间分辨力,应用CBCT在水平位上扫描颌骨内埋伏牙的定位,能够获得埋伏牙的准确定位,通过不同的水平截面结合任意截面可以全面清晰显示埋伏牙的位置、形态、大小、萌出方向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附带软件可直接测量相邻牙根之间的距离、牙槽骨的宽度和厚度,还可测量埋伏牙表面与颌骨唇侧腭侧骨表面的距离[4]。CBCT能三维重建图像,立体显示埋伏牙的空间位置,定位情况与术中埋伏牙实际位置情况一致,诊断准确率接近100%,为埋伏牙的去留提供直接清晰的诊断依据,见图3。由此可见CBCT检查可提供埋伏牙位置的准确数据,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近10年17例患者进行了CBCT,其中治愈15例(88.24%),好转2例(11.76%)。CBCT除了在诊断方面的优势外,还有费用低、不良反应少及多方面应用的优势[5]。8排螺旋CT轴扫,费用大约600~700元。64排螺旋CT加入了三维效果,费用>1000元。正畸埋伏牙患者以儿童为主,一般厚扫2.5mm,再经过后期处理拆成1.25mm或0.625mm。口腔CBCT成像后以光盘形式保存,储存信息量大,包含口腔专用软件,更适合于临床应用,费用低于400元。同一机型仅进行上颌或下颌扫描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同时行扫描上颌加下颌时的辐射剂量,辐射量P值分别为0.003和0.001。因此,在对口腔颌面部相同区域进行扫描时,以上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均比螺旋CT低。

在临床应用方面,目前对正畸埋伏牙的诊断,牙片及全颌曲面断层可以清晰表达简单埋伏多生牙,其余埋伏牙,尤其需要正畸矫治的埋伏恒牙,主要依靠CBCT来提供诊断依据[6]。对于手术切口、确定暴露牙面的大小及方向提供更立体直观地指导,给患者交代病情一目了然,清晰易懂,诊断结果与实际手术后的效果几近吻合。术后创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邻牙牙根和根尖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CBCT对于埋伏牙的保留与否、手术难易程度、术后治疗时间评估等都有准确的依据。综上所述,在埋伏牙矫治中,埋伏牙的定位、正畸治疗方案的制定都必须依赖于影像学。近年我科应用CBCT成功地解决了埋伏牙的定位,得到了三维图像,可以动态移动牙齿位置,准确计算骨量;可以清晰显示埋伏牙的位置、形态、大小、萌出方向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长皓.64层螺旋CT在上颌前部复杂埋伏牙多生牙拔除术前定位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3):94-95.

[2]韩方凯,王铁梅,廖波,等.应用多个因素分析方法曲面体层与CBCT对上颌前部埋伏牙定位的对照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2,28(9):903-906.

[3]孔娟,秦晓中,任晓旭.CBCT在埋伏阻生牙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3):160-161.

[4]陆胜男,张玉宁,陈文静.CBCT技术在埋伏牙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口腔医学,2013,33(3):192-194.

[5]晋林,赵兵,叶虎.口腔锥形束CT定位颌骨内埋伏多生牙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4,35(8):1072-1074.

篇11

术前诊断:影像学检查提供最直接的诊断依据

超声:简便易行,对受检者不造成痛苦和创伤现已成为许多单位定期进行体检的主要项目之一。

CT:定位准确率可达百分百,目前最可靠的诊断肾癌的影像学方法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及邻近器官有无受累,与术中所见基本符合。

MRI: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性与CT相仿在显示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累、周围器官受侵犯及与良性肿瘤或囊性占位鉴别等方面优于CT。肾动脉造影:肾癌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当疑有肾癌时可以清楚显示病变

X线:平片和尿路造影对于肾癌诊断的价值不大,作用有限

贴士:通过胸部X线片、肝脏B超、同位素骨扫描、脑部CT等检查可以帮助确诊转移病灶。

专家提醒:40岁以上男性要定期体检

多数早期肾癌缺乏明显的症状表现,因此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肾癌的根本方法。对于40岁以上,尤其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家族肾癌病史的男性,每年体检一次尤为重要。

肾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单纯性肾癌切除术和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根治性肾切除术是肾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肾动脉栓塞术:通过经皮穿刺选择性肾动脉插管,注入栓塞物质,使动脉闭塞。有以下作用:

①栓塞后肿瘤发生广泛坏死、缩小,为手术创造条件。还可使术中出血少,容易分离肿瘤并缩短手术时间。

②减少肿瘤细胞播散,控制和缓解病情。③对于难以切除的巨大肿瘤,栓塞后可以增加手术切除的机会。

④用于治疗肾癌的大出血,是一种损伤小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常用卡介苗、干扰素、白介素来促进和调节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晚期肾癌的作用。

友情提示:肾癌小心误诊漏诊

肾癌临床并非都有典型表现,患者常会以消化道和其他器官症状为主诉。患者求治于消化科或其他科室,很可能误诊漏诊。肾癌易误诊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疼痛虽是肾肿瘤病征之一,但疼痛往往不甚剧烈。

②无痛的血尿呈间歇发作,易被患者忽视。

③个别肾癌病人由于癌转移发生较早,转移癌的病象可能已经明显,而原发癌的病象尚未被发现,易被患者及医生忽略。

专家提示:

治疗心态最重要,良好心态预后效果佳

治疗疾病最怕悲观消极的患者,心态乐观,正确面对癌症,积极配合治疗,这就是患者能活到自然年龄的法宝之一。

肾癌是在癌症中预后较好的一种,其手术治疗效果非常好。术后5年是复发的高峰期,保持良好身体与心理状态,做好术后康复工作,便能大大减少复发可能。

健康饮食降低疾病风险

肾癌患者的饮食清单

不偏食,也不要反复吃同一种食品。

忌食发霉、熏焦食物及不洁净的水。少食烫食、盐渍食物。

食用具有分解致癌物亚硝酸胺的食物如胡萝卜、豌豆、南瓜、豆芽菜、龙须菜等。

食用具有增强机体抗癌作用的食物如蘑菇、香菇、荸荠、薏苡仁、大麦、黄豆等。

每日一杯茶肾癌风险可降低15%

咖啡和茶可以保护饮用者免遭肾癌侵袭。每天喝杯咖啡的人患肾癌的可能性低了16%,每天喝一杯茶的人比不喝茶的人患肾癌的可能性减少15%。

多吃“胖鱼”可防肾癌

每星期至少吃一次高脂肪冷水鱼,如大马哈鱼、三文鱼、鳗鱼、鲶鱼等,与吃低脂肪鱼的人相比,患肾癌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含鱼油高的鱼类中富含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D,可降低肾癌发病的几率。

食疗验方助恢复

适合化疗的食疗验方

枸杞海参瘦肉煎

做法:枸杞子15克、海参250克、猪瘦肉100克。先将海参浸透、剖洗干净,后与猪瘦肉均切成片状,加水适量共煮至烂熟,调味食用,分次服完。

牛奶蛋清莲子糊

做法:鲜牛奶250毫升、鲜鸡蛋2个、石莲子50克。将石莲子磨粉,加水适量煮成糊状莲子粉,放人冰糖调味。再放人牛奶和鸡蛋清拌匀,煮沸即可服食。每日1次。

砂仁淮山炖猪肚

做法:砂仁15克、淮山药50克、猪肚1只。砂仁打破,猪肚洗净去脂肪。砂仁、淮山药纳入猪肚内,加水适量,慢火炖至猪肚烂熟,加盐调味即可。

适合放疗的食疗验方

梨汁蔗浆荸荠露

做法:雪梨汁1份,甘蔗汁2份,荸荠1份。三者和匀冷服,或加热后温服。

乌龟猪蹄人参汤

做法:乌龟1只、猪蹄250克、人参10克。先用沸水烫乌龟使其排尽尿液,截去头爪,去除内脏,与猪蹄均切块。加水适量,慢火炖熟烂,分次服用。

术后食疗验方

黄芪虫草炖老鸭

做法:黄芪30克、冬虫夏草15克、老鸭1只。用布包黄芪,去鸭毛和内脏。将黄芪、冬虫夏草放入鸭腹,竹签缝合,加水炖至烂熟。加盐调味,分次服用。

篇12

[关键词] 肺淋巴管肌瘤病;影像诊断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c)-095-02

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是一种发生于年轻女性的罕见疾病, 1937年由Von Stossel 首先报道,1966年由Cornog和Enterline正式命名。病因不明,大多数学者认为与雌激素有关,常易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而延误治疗。本文通过对4 例经病理证实的PLAM的X线、CT及HR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4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病理证实的PLAM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4~45岁,4例患者均行X线胸片、肺常规CT和HRCT检查。临床表现有活动后胸闷、气促者2例,反复发作气胸1例,乳糜胸腔积液1例。4例肺功能检查均表现为严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2 结果

X线胸片显示1例表现气胸,双肺被压缩约40%,该患者为24岁女性,病理取小块肺组织约4.0 cm×1.0 cm×0.2 cm,切面未见特殊,酶标示:ER(-),PR 70%(+),D2-40(+),HMB-45(20%+),SMA(+++),ki-67(-),DES(+),CK7肺泡上皮(+),PCNA(80%+),MSA(+),SPA肺泡上皮(+),CD34血管(+),A103(-);另外1例表现为肺纹理粗乱并双侧胸腔积液,经穿刺抽出液体,化验为真性乳糜液;其余2例显示肺纹理增多。常规CT扫描显示4 例均可见两肺广泛小透亮影及少许囊状影,大部分透亮影未见明确壁存在。相应水平上HRCT见两肺广泛均匀分布的薄壁囊状影,无明显纤维化及结节状影,囊状影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60 mm,可见明确囊壁,壁厚1~4 mm。囊状透亮影在上肺野与下肺野,与中央无明确差别,肺底及肋膈角处也可受累。

3 讨论

3.1 PLAM的临床表现

PLAM 为年轻女性,特别是育龄期妇女的罕见疾病。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活动后气促、反复发作性气胸及乳糜胸腔积液。肺功能检查常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障碍,动脉血气示低氧血症。本病预后较差,常死于呼吸衰竭。

3.2 PLAM的病理改变

PLAM的基本病理特征为肺支气管、细支气管壁、肺泡间隔、肺血管、淋巴管及胸膜的平滑肌细胞进行性不规则增生,形成结节或肿块,引起局部管腔结构狭窄或阻塞。

3.3 影像学表现

4例患者均行胸片、常规CT及HRCT扫描。胸片无特异性影像表现,难以提示诊断,常可见胸腔积液与气胸。常规CT显示两肺囊状阴影,但囊壁常显示不清。本病HRCT表现与病理表现大致相似,见两肺广泛均匀分布的囊状影,囊壁较薄,囊状影之间肺组织正常。囊状阴影大小不等,直径2~60 mm,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一般情况下囊腔增大,数目增多,病情加重。HRCT由于空间分辨力高,容积效应小,对囊状影的显示更清晰,如果常规CT显示为小透亮影,HRCT可清晰显示为小囊状影,并可见其囊壁,可发现常规CT未能发现的更小囊状影。因此,HRCT能比常规CT发现更小的病灶,而且能清晰显示其囊性结构,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更具有价值。另外PLAM小叶结构常因囊状影而变形,HRCT可清晰显示其位于囊状影边缘的血管影。

3.4 鉴别诊断

3.4.1 肺气肿在HRCT上呈多发的低密度区、分叶状,部分融合;无明确囊壁,而且分布不均匀,肺大泡较大时可有壁,但病灶多位于肺边缘,低密度区中心见肺血管影,即小叶中央动脉。PLAM可见有明确薄壁的囊状影,而且血管影不是位于囊状影中心而是位于囊状影边缘,同时结合性别、发病年龄可鉴别。

3.4.2 支气管扩张也可见囊状影,常局限于一侧或两侧肺底,囊状影多沿支气管血管树分布,其囊壁较厚, 感染时可见液平面,可伴有肺实质炎症。

3.4.3 结节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野内可见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小结节,少数可见到肺野内小囊状影,多数易鉴别。

3.4.4结节硬化症(TSC)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典型:精神迟缓、抽搐和面血管神经瘤。男女发病率相近,而肺部病变几乎见于女性, 但由Ⅱ型肺泡细胞微结节样增生形成的微小结节影只见于结节硬化症,二者临床表现可鉴别。部分结节性硬化症还可有脑部病变。

3.4.5 肺纤维化特发性肺纤维化时形成蜂窝肺时,其囊壁较厚,周围为异常肺组织,合并小叶间隔增厚,病变倾向于肺及胸膜下区域,常累及肋膈角,特发性肺纤维化常并发肺体积缩小。

[参考文献]

[1]杨姗,张志勇,张兴伟.肺淋巴管肌瘤病的CT表现(附5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8):674-677.

[2]李亚敏,杨磊,田扬.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9):1012.

[3]鲍雷,龚健,周洁.肺淋巴管肌瘤病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11):1109-1112.

[4]韩洪民,邢宁,张金山.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8):1189-1190.

[5]吕冬青,孙伟.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2例(附文献分析)[J].临床医学,2007,27(2):19-20.

篇13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诊断; 应用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1-0088-03

大脑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发生慢性狭窄、闭塞、出血是导致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的主要因素,可使患者发生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运动障碍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1]。本文将对笔者所在医院自2013年1月1-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31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CT血管成像的临床诊断及应用效果,为提高脑血管病诊断正确率及临床疗效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患者(研究组)均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47~91岁,平均(68.91±4.33)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0.92±0.07)年;另选取本时期前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体检的31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45~90岁,平均(68.78±4.24)岁。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例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研究组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脑缺血诊断标准,对照组排除患有脑缺血疾病;(2)无脑部疾病及手术史;(3)无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4)无心脏、肝脏、肾脏等机体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疾病;(5)未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6)对本次研究所采用检查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无中途退出情况,依从性较好;(7)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1.2.2 研究方法 指定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学影像检查医师,利用日本东芝(Toshiba)公司生产的型号为Aquilion 16层螺旋CT扫描仪完成两组CT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CTP)及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工作,采用双盲法判断检查结果,研究组同时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记录两组患者脑血流量(Cer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P)等数据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对研究组患者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3 影像检查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根据CT平扫数据确定CTP感兴趣层面实施动态扫描,将4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利用高压注射器(Medrad stellant)经肘静脉团注(4 ml/s),在注射开始后同时实施CT横轴位动态扫描,参数设定为电流200 mA、电压80 kV、间隔时间1 s、扫描速度1 s/360°、扫描时间50 s、层厚5 mm,获得脑血流灌注状态评价。经同层面大脑前动脉或脑动脉作为参照,待获得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后,经CT perfusion 3灌注软件(图像工作站AW4.2)采用去卷积算法对CTP图像进行处理后获得CBF、MTT、CBV、TP等所需参数。完成CTP检查后追加优维显370(60 ml,4 ml/s)实施CTA检查,预扫描方法为Smart,待优维显370注射完成8 s后监测其在机体内浓度,靶血管浓度达最高值实施扫描,参数包括电流575 mA、电压140 kV、层厚0.625 mm、螺距0.516、扫描时间4.1 s。将所得图像利用AW4.2工作站血管分析软件获得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图像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判断患者脑部血管狭窄及闭塞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P参数对比

篇14

【关键词】 医学影像;规范化;临床诊断

临床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是为了让医学影像临床诊断达到一个全新的标准,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水平做进一步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要求检查项目要根据现有设备和仪器条件合理的进行开展,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短时间达到相应的水平,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率,杜绝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对患者的需求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但就目前我国广泛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各地区医疗设备不完善,导致在不同地域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在水平和设备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所医院也存在这多种型号设备搭配使用的情形。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且易懂、易理解的诊断依据,对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诊断建设加强就刻不容缓了。

1 岳普湖适时提高医学影像操作人员素质

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淘陈出新,且更新的周期也明显缩短了,医学影像学作为高新影像学设备中的一员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设备的不断更新其运用知识范围涵盖的面积也就会随之增加。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其性能、工作原理会涉及到许多广博的计算机领域知识和工程学领域的知识。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要将开放的、多元化的医技理念融入传统的工作模式当中去。

新的医技理念的树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运用一切工作闲暇时间对自身英语的写、读、听、说、翻译能力进行稳步而快速提升。医学影像数字化设备的操作使用提示、部位选择、界面显示和投照方式加上后期的处理内容无一例外都是以英文显示为主,英语既作为一门基础也是医学影像规范化操作的工具,此外,随着我国的医学事业与国外的接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会愈发的频繁,技术与设备的更新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只有坚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才能做好图像处理功能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和开发,科学、高有效的发挥新设备的作用。

1.2 增加自身学习知识领域,对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IT网络的专业和通俗刊物进行筛选性的学习和阅读,了解一定的网络的运作模式,对医学影响技术中图像的摄取、删除、处理、传递、储存和打印等相关概念要做到彻底的掌握,并在与网络和编程工程师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2 医疗影像系统的组建

医疗影像科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将患者和临床科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可简单的理解为病人和影像室检查报告单的回复和临床科室申请单的请求。影响工作室从接收到申请到反馈检查结果报告单是要经历一个有序的过程。

建立和临床应用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有效进行,既可将患者的病历进行数据化储存,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诊断水平,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将公开、透明的理念渗透到就诊顺序中,使就诊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进一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提高,对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影像网路的建立使医疗信息共享真正的实现,让病人在不同医院所拍摄的X线平片、螺旋CT及核磁共振图像和诊断报告通过远程转诊或会诊到其他的医院进行咨询、诊断或治疗时仍可作为有效参考,不用对病人重复进行检查,既可以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减少了患者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时间,将以往的二十四小时缩减到如今的二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但是逐渐增长的工作量也是现在各个医院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尽可能的缩减患者的医疗诊断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能落实这一点,应尽量将现有设备的优势发挥出来,科学的将各个环节的耗时缩减到最小,利用信息的高效传递性,让每个环节运作流畅显得尤为重要。

3 规范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3.1 规范基本程序 医疗文件中相对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影像诊断报告,是主治医师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一项重要根据。高质量的诊断报告既能充分体现科室的诊断水平,也能对整个科室的水平和发展程度进行代表。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的操作人员要通过阅读病历,前面了解病情,进而实施观察,系统分析再结合临床进行对病情的鉴别、对照,综合得出报告作出结论。

3.2 规范基本格式 医学影像学中的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格式是一种固有模式,其内容必须能将符合质量要求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充分进行反映。当前国内业界的诊断报告书写形式种类繁多,长短与简单复杂程度也不统一。但是从质量的保证和控制的角度出发,医学影像的诊断报告书应有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即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部分;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的署名签字即一般资料部分;医学影像学诊断或印象部分;医学影像学表现或讨论部分和一般资料部分。

3.3 规范基本要求 为了能使报告的内容简单明了,要对书写进行基本的规范。将重要的内容或部分尽量靠前,并回答临床医师的各种要求;影像检查要进行征象的比较及必要的鉴别诊断;灶要进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态影响特征现象描述;而后得出影像检查的结果,常规项目的一般项目不能缺失,有顺序的进行描述,分开主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医师描述部分与临床诊断的结论一致。另外,字迹要工整,无语法语病,专业术语规范。

4 总 结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医学影像学的主流发展方向,其紧迫程度需要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达成目标。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设备需求,调高临床医学影像的准确性,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为广大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 李晨,杨德民,苗壮,等.超声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12):1078-108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