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

诊断影像学急诊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诊断影像学急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诊断影像学急诊

篇1

关键词:影响学;诊断;发展前景;影像技术

一、前言

在医学诊断中,影像学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作为诊断的依据,影像学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伦琴发现X线开始,到人们历史上的第一张X线片,从CT、MRI、介入放射学等技术的新兴,到影像学技术、影像学诊断的普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个快速而逐步科学的过程。当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诊断中的运用,已经开始了影像学新的数字影像时代,技术不断革新,在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领域更是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是整体医学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未来,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作用将会更加普及,技术也会更加先进,对医学的贡献将会更大。

二、医学影像学的含义

在广泛意义上,医学影像学是指通过X线的成像,电脑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正子扫描,脑电图,脑磁图,眼球追踪,穿颅磁波刺激等现代成像技术,来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又因,之前的胶卷使用的是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来成像的,所以其又称为卤化银成像。

三、影像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影像的发展,在临床检查中,X线的透视检查已经逐步减少或被取代,X线摄影检查,被推广开来,其中的DR检查运用的最为广泛。传统的X线造影检查也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取代。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首先是X线的脊髓照影技术被MRI技术取代,其次是X线在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等,被多排的螺旋CT、MRI结合光学内镜成像技术所替代,另外,DSA的诊断价值逐渐开发出来,取代了CT血管成像和MR的血管成像技术。目前,CT已经成为了临床急诊和确诊的重要依据,MRI也因其无创性、无辐射性、成像参数多、承载信息量大等特性,成为了临床重大疾病的诊断技术。超声及其设备也因其价格低、无创伤等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在了影响学筛选检查中。此外,DS A E t成为了介入治疗的工具。从影响学的发展来看,将来,分子成像将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之一。

四、影像学的诊断作用

影像学诊断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了临床上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影像学的诊断作用为:检出病灶、病变点定位、肿瘤良恶性鉴别、术前分期评估、介入诊断及治疗、随访观察等,涉及骨科检查与诊断、胸腔检查与诊断、消化道检查与诊断、泌尿系统检查与诊断、妇产疾病检查与诊断等。诊断技术主要包括:透视、放射线片、CT、MRI、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影像学诊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

(一)反应局部循环的状况

CT技术和MRI的灌注成像以及MRI的扩散成像等,均可以反应出人体结构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环时间,甚至可以细微到水分子在细胞内的扩散运动等,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在临床上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更详细、更细微的诊断信息,临床主要用于脑、心肌等一些实质性脏器的诊断。

(二)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形级改变情况

影响学技术中的MR张良成像技术在诊断时可以显示出脑白质的纤维束走形情况和改变情况,MR张良成像技术其实属于扩散成像技术的延伸,更加有利于人们准确的诊断疾病。

(三)脑皮质功能定位

MR功能性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脑皮质功能定位。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此项技术已经从简单的脑区功能识别发展到了神经学、生理学等领域。可用于喉癌术后与发音功能相关的脑区变化观察,有利于发音功能的恢复。可用于某些疾病康复患者脑皮层反应的观察与训练等。

(四)心脏功能成像

通过CT、MRI成像技术在心肌检查中的运用可以显示出某支冠状动脉闭塞后相应心肌供血情况和活性,及观察治疗后的康复情况,指导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检查组织变化,鉴别疾病

影像学磁共振波普可以检测组织的化学成分在磁共振波普上的波形,以此来诊断疾病的类型与组织变化。如,前列腺疾病增生与癌变的诊断、脑肿瘤的诊断与术后复发性诊断等。

五、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目前集诊断与治疗一体的影响学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成熟中,未来疾病的诊断将会更加快捷与准确,治疗效果也会大幅度提升。此外,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奖更加直观与明确,手术范围的确定与病灶切术范围将会更加准确与直接。

在影像学网络化发展的基础上,影像学的图像处理技术也会成为临床上的常规技术,服务器软件也将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化同时处理,提高图像自动处理技术水平。此外,影响学图像的传输也将更加便捷、清晰、准确,甚至医生可以在家里或是度假图中处理诊断图像,完成诊断报告等。

分子成像将会是未来影像学发展的热点,针对多组织、器官特异性的对比剂将会问世,通过特定基因表达、对比增强效果将会更佳,诊断特异性也会更强,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

未来影像学的作用将不单单局限于诊断与治疗,甚至会广泛涉及到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人体健康管理等领域。科学在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分子技术、基因工程等更加细微与高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其前景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参考文献:

[1]唐农轩.矫形外科应用影像诊断学基础[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林曰增,张雪林 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年第22卷第1期

[3]李果珍.临床体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4]张雪林,陈贵孝.脊柱和脊髓CT诊断[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篇2

[关键词] 肿瘤;脊索瘤;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103-03

Imaging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ordomas

WU Haisheng1CHENG You2

1.Deparment of Radiology,Ganzhou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2.Deparment of Radiology,Foshan Jun’an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3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differential dignosis of chordoma. Methods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chordoma in 29 cases prov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this series of29 chordoms,the lesions located at the region of sacrococcygeal region 15 cases(51.7%),at the skull base in 13 cases(44.8%) and 1 case(3.5%) outside the axial skeleton as an extra-axial chordoma or parachordom. Bone destruction in the areas near skull base and sacrococcygeal region could be found on radiography;On CT,chordom typically appeared as a expansile soft-tissue mass that arises from the clivus and sacrococcygeal region with associated extensive lytic bone destruction;MR imaging was considerably superior to CT in the delineation of lesion extent. Conclusion CT shows bone invasion easier than MRI,but MRI can well display the extent,interior structure of tumors,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adjacent nerves andvessel,and therefore benefits the decision of surgical project and the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Key words] Tumor;Chordo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uterized tomography

脊索瘤(chordoma)来源于残存或异位的胚胎性脊索组织,是一种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骶尾部及颅底蝶枕软骨结合处[1]。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3月~2010年9月经本院神经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9例脊索瘤患者,其中骶尾部脊索瘤15例,颅底脊索瘤13例,外周软组织脊索瘤1例。

1.2检查方法

29例病例均行MRI检查及增强扫描,20例同时行CT检查,16例摄头颅或腰骶椎正侧位片。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检查仪器为 MRI:德国西门子1.5T超导8通道MRI;CT:日本东芝超高速螺旋CT;X线:美国GE的DR和德国AGFA的CR。

2结果

骶尾部脊索瘤:15例骶尾部脊索瘤中,平片及CT均见以骶骨为中心膨胀性生长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MRI则为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较均匀软组织信号影;其中11例向前突入盆腔的软组织肿块影,2例局限于骶椎,2例向后波及骶管。颅底脊索瘤:13例颅底脊索瘤中,病变局限于斜坡者4例,CT表现为斜坡的骨质破坏,常伴圆形或不规则的肿块及点状钙化影,病灶边界清楚。向上突入鞍区及蝶窦侵润性生长者9例,CT表现为鞍区的不均匀软组织影,蝶骨见骨质破坏,MRI显示垂体及视交叉受压或包绕, MRI见蝶窦区肿块向前生长,充填鼻腔和副鼻窦。外周软组织脊索瘤:臀大肌内脊索瘤1例,MRI显示为长T1长T2的软组织信号影。

在脊索瘤的影像学检查中,均显示病变边缘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影,MRI显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若肿瘤内有出血则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1]。29例脊索瘤均行MRI增强扫描,10例呈较均匀轻中度增强,其余19例强化不均匀。

3讨论

3.1脊索瘤的发生部位、临床表现及病理

脊索瘤多发生于躯干轴心骨骼由颅底至骶尾部的任何部分,这与脊索的组织发生学有密切关系:胎儿出生后,脊索组织残存在骨组织的迷走脊索组织。Horwitz氏认为脊索在其终端特别弯曲且多分支,可移行于椎体中,故颅底或骶尾部脊索异位的机会多,脊索瘤发生的机会亦大[2,3];脊索瘤发生于骶尾椎最多,约占50%[4],文献报道发生于颅底约占35%,颈、胸、腰椎最少见,约占13%。

脊索瘤临床上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症状不一,发生于颅底的脊索瘤向颅内突出,造成脑神经及垂体功能障碍,引起相应症状如头痛、视力下降等;肿瘤向前、下侵犯鼻咽部及筛窦,引起鼻塞、听力下降等。病变位于骶尾椎者,压迫直肠、膀胱或相应的神经引起大小便异常。

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外形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质软呈胶状。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蓝白色,半透明有光泽,肿瘤内可见纤维分隔,包膜界限清楚,瘤内有时见出血、囊变、钙化、骨组织。

3.2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

不同影像方法对脊索瘤的诊断价值不同。(1)X线平片的价值主要是发现病变,如表1所见,X线平片发现显示病变的概率为60%~92.3%,平均76.1%,而正确诊断仅为38.5%;一般仅能发现膨胀性、融骨性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边缘可见硬化(图1A),邻近可见软组织肿块影。(2)CT检查可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及内部结构(图1B、图2A)。表1所见CT显示病变的概率为83.3%~100.0%,平均91.0%;而正确诊断为46.7%~50.0%,平均48.0%;骶尾部肿瘤表现为膨胀性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病灶向前侵犯形成软组织肿块,伴有点状钙化影(图1B)。颅底脊索瘤表现为以斜坡或岩骨尖为中心的不规则肿块,边缘清楚,内有点状钙化影,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强化。总之,CT对显示小的骨质破坏和钙化较MRI敏感(图1B、图2A)。(3)MRI由于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情况,对临床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5];表1所示,MRI发现显示病变的概率为100.0%,正确诊断的概率为61.5%~80.0%,平均70.7%;MRI显示脊索瘤呈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图1C、图2B、图3C)。若肿瘤内有出血则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不均匀“蜂房样”及“颗粒样”强化,其“蜂房样”强化为脊索瘤的特征性强化方式(图3B),动态增强扫描提示脊索瘤呈持续缓慢强化

3.3脊索瘤的鉴别诊断

(1)巨细胞瘤:病变呈膨胀性、偏心性生长,常见“皂泡征”。(2)畸胎瘤:CT显示肿瘤内有囊变区,为低密度的水和脂质成分;MRI可显示分化较好的畸胎瘤内有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的并能被脂肪抑制序列抑制的脂肪信号。(3)转移瘤:转移瘤常常是多个骨或多个椎体的融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无硬化边,多有原发肿瘤病史。(4)鼻咽癌:鼻咽癌好发鼻咽腔,常见咽隐窝狭窄,钙化少见,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退;而脊索瘤动态扫描呈慢进慢退。(5)鞍区肿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垂体瘤病灶主要位于鞍内,向鞍上生长明显时可见“束腰征”;颅咽管瘤是多位于鞍上的囊实性混合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囊壁强化。(6)软骨类肿瘤:肿瘤的破坏区膨胀程度低,破坏区边缘模糊,邻近骨质常受侵犯;MRI上肿瘤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总之,脊索瘤有其较典型的好发部位,影像学上又有其较典型的特征性表现,依据脊索瘤的上述典型改变,一般诊断不难;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充分掌握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X线平片的主要价值是发现病变,但对脊索瘤不能进行定性诊断;CT能清晰显示脊索瘤的骨质破坏及钙化,尤其是对小的骨质破坏及钙化较MRI敏感;MRI由于其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和软组织及血管等信号丰富的特点,所以对该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判断病变的大小、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综合来说,目前MRI 检查是脊索瘤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梁碧玲. 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9.

[2] Dislere DG,Miklic D. Imaging in toumors of the sacrum[J]. AJR,1999,173:1699-1706.

[3] Wippold II FJ,Koeller KK,Smimiotooulos J G. 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of cervical chordomas[J]. AJR,1999,172:1423-1426

[4] 白人驹,马大庆,张雪林,等. 医学影像诊断学[M]. 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0.

[5] Erdem E,Angtuaco EC,Van Hemert R,et al.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ntracranial chordoma[J]. 2003,23(4):995-1009.

[6] 江波,孟悛非,陈应明,等. 颅底脊索瘤的MR影像研究(动态增强扫描的意义)[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2):95.

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CT;CR

医学影像主要包含X线片、超声、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种医学技术,其相对于传统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伤害小等优势,由于现阶段影像学发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检查方案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其诊断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对检查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1]。

一、资料与方法

1CT影像技术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线对受检者人体某部位或组织进行逐层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诊断信息进行重建,以此获取受检者横断解剖图。现阶段,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也存在显著的临床优势,诊断过程中所获取的横切面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扫描操作比较简单、速度较快。其缺点主要在于扫描范围、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起到制约效果,对此相关科研人员应对此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2CR影像技术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线模拟信息后,扫描仪器中的激光阅读仪再次扫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数据转换器转换为图像。此技术能够使受检者通过以此摄影获取更多层次的身体信息,其优点在于降低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并且其曝光度、宽度以及密度动态等都比较大,所以此技术可以在摄影量不足的情况下显示更为清晰的图像,有效避免了因为参数选择不合适而出现重拍的可能性[2]。

3超声成像(USG)技术分析USG技术主要是采用超声波对受检者身体进行扫描,同时对其器官组织反射、投射信号等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人体器官图像。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点在于无创伤、无辐射并且价格相对也比较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然后利用其与受检者体内组织中与之相关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从而形成磁共振现象,并经过处理后形成图像。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受检者处于静磁场中,同时还需要其保持静磁场Z方向和长轴方向平行,接着使用脉冲频磁场作用受检者患处,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输出共振信号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或二维断层图[3]。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医学影响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在腰间盘突出、寄生虫病、颅内肿瘤、听骨破坏、鼻窦及鼻咽早期肿瘤等头颈部病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因为会采用射线,因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其在诊断软组织病变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在骨骼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神经系统中脊椎病变以及存在颅骨病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在腹部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诊断中效果不够理想[4]。

3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并且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存在浅表淋巴结诊断和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此技术还可对患者内腔进行检查,主要采用微型探头对患者消化道内存在的小肿瘤进行识别,同时对肿瘤侵犯范围和转移程度进行精准判断,在食道肿瘤诊断中应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对受检者各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辨力,临床上通过其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应用于先天性残疾、肿瘤以及创伤等,并且在中枢系统、脊椎、膀胱以及子宫等部位临床诊断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此技术不需要对比剂即可对患者血管结构进行有效成像,所以所获取的信心更为可靠和有效。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DSA由于没有骨骼与软组织影的重叠,使血管及其病变显示更为清楚,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可很好显示血管及小病变,可实现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成为功能检查手段。DSA设备与技术已相当成熟,快速三维旋转实时成像,实时的减影功能,可动态地从不同方位对血管及其病变进行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对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篇4

【摘要】目的 骨科影像学诊断。方法 临床影像检查适应证。结果X线平片 共78例患者。按照Ficat法分为Ⅰ~Ⅴ期。Ⅰ~Ⅱ期9例,未见阳性征象。讨论 早期诊断 ANFH,是防治ANFH的关键,对临床早期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股骨 缺血性坏死 影像学诊断应用

Avascular necrosis imaging diagnosis and application

FangMin (sichuan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LinShuiXian LinShui 638500)

【Abstract】 Objective orthopaedic imaging diagnosis. Methods clinical imaging. The X-ray of 78 patients. Ficat according to law. Ⅰ into Ⅴ - Ⅱ period Ⅰ ~ 9 cases, did not see the positive signs. ANFH early diagnosis is discussed, and the key to ANFH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 early clinical have important value.

【Keywrods】 femoral avascular necrosis imaging applications

1 骨科影像学诊断

1.1 X线常用方法包括透视(观察四肢骨折、异物存留、定位,但对脊柱、头颅、骨盆等不易辨认,不能保存资料)、平片(可留存)、断层、放大(提高分辨率)、强迫性摄影(显示特殊部位)和造影(血管、关节、髓腔、髓核窦道),根据需要选用。

对所谓“特征性”X线图像正确理解,如光芒样骨膜反应常见于骨肉瘤,但也见于粉化网状细胞肉瘤、转移瘤;葱皮样骨膜反应见于Ewing瘤,也见于化脓性骨髓炎;皂泡样影见于巨细胞瘤,也见于血管瘤。故虽是重要参考资料,但不能单一依据。

1.2 认识X线的局限性。早期病变仍有一定时间上差异,过小病变不易发现,脓血等液体不易鉴别,局部变化不能反映全身疾患的全貌,应结合临床、病检和影像进行诊断,指导治疗。有条件和必要时,还可选用其他影像手段进一步检查。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依照Ficat等分期标准,将ANFH分为五期,追踪及回顾分析两组:第一组X线平片80例,男57例,女23例;一侧发病64例,两侧发病16例;第二组X线平片、CT、MRI及临床资料较完善者40例,男28例,女12例;一侧发病29例,两侧发病11例。两组共计120例,年龄3~73岁,平均37 岁。随访7例先后在我院及外院行股骨头置换术,余均做介入或接受对症治疗。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37例,酗酒21例,股骨颈骨折23例,髋关节脱位3例,糖尿病5例,髋关节炎4例,其他原因不明20例。

2.2 临床影像检查适应证 。以髋关节异常为主诉,上楼梯或负重时感觉不适,行走频繁踮步、绞索、跛行、腹股沟疼痛等。有髋关节外伤史、髋关节炎、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或疑似ANFH者。酒精中毒、高蛋白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以及大量或长期激素使用者。X线平片疑似ANHF,建议CT、 MRI检查确诊者。

2.3 方法。(1)平片摄片用GE VR型拍片机,焦―片距70~90 cm,摄片条件80~90 kV,10~12 mAs(CR片)。(2)CT机为以色列SELE SP型全身螺旋CT机,层厚5 mm,层距5 mm(病变区3 mm薄扫),条件100 mA,140 kV,时间2.1 s,窗宽1500~2000,窗位250~300,包括宽关节上下缘5~10 mm,共扫描10~12层。(3)MR为广东威达0.04 T超低磁场机,体部线圈,SD脉冲序列成像,T1加权TR 250 ms/TE 30 ms,T2加权TR 1000 ms/TE 60~80 ms,常规冠状位和轴位扫描。

3 结果

3.1 X线平片。共78例患者。按照Ficat法分为Ⅰ~Ⅴ期。Ⅰ~Ⅱ期9例,未见阳性征象。Ⅲ期33例,股骨头表面毛糙,凹凸不平,股骨头骨膜下出现透亮区或多发囊变。 Ⅳ~Ⅴ期36例,股骨头变形、塌陷,有死骨形成,髋关节间隙狭窄,髋关节周缘骨质增生并硬化。X线平片检查经济实惠,是首诊初选最基本的方法,也是 Ficat分期及进一步检查的重要依据。对全面观察、综合分析、评估分期、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缺点是不易发现早期病变,导致漏诊、误诊。

3.2 CT、MRI 共39例患者,Ⅰ~Ⅱ期21例,Ⅲ期12例,Ⅳ~Ⅴ期6例。CT图像:Ⅰ~Ⅱ期股骨头骨质疏松,骨小梁呈星状改变,并有点片状高密度影。Ⅲ期股骨头内星状征象消失,可见点片状高密度影及小的囊性低密度灶。Ⅳ~Ⅴ期股骨头碎裂变形,有死骨形成,髋关节间隙变窄。有3例合并髋关节少量积液(手术回访中证实)。CT扫描对早期发现病变及诊断有重要意义,由于CT的普及和覆盖率高,是诊断ANFH的重要检查手段。MRI图像:Ⅰ~Ⅱ期表现为冠状位上股骨头负重部位前上部骨皮质下,T1加权像上呈点状小片状境界不清的低强度信号改变,为骨质疏松或囊变早期所致的异常信号。Ⅱ~Ⅲ期见骨皮质下松质骨内新月形或不规则形的异常信号改变。T1加权像呈低强度信号改变,部分病灶见低信号带或低信号环包绕。在T2加权像上低信号带或低信号环内侧见有对应高信号带、环影,称为双线征或靶征,是诊断ANFH早期特异性信号征象。Ⅳ~Ⅴ股骨头塌陷、碎裂变形,在T1加权及T2加权像上病灶呈大片状不均匀性信号改变,以低强度信号为主。在39例病例中有9例合并多少不等髋关节积液,其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特征。影像学对ANFH早期病理性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早期诊断ANFH的最佳方法。但对Ⅲ~Ⅴ期的骨增生、硬化、钙化及坏死骨的信号改变,不如X线平片与CT图像直观。

4 鉴别诊断

4.1 临床体征。ANFH发病男多于女,影像学特征早期骨质疏松不是很显著,髋臼常不受累或变化不大,最初股骨头皮质骨下局限性骨质疏松、囊变,进而发展到股骨头轮廓线模糊、缺损以及头部变扁并破碎。恢复期有骨质重建呈纤维硬化带改变,腿部肌肉常无明显改变或有轻度肌肉萎缩、痉挛,髋关节的活动在外展内收及旋转时受限,屈曲受限较少,关节无强直或较少强直,病程3~4年后可自限、自愈。

4.2 与髋关节结核鉴别。男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骨质疏松早期即明显出现,髋臼多同时被破坏,股骨头可有局限性破坏或完全破坏消失,腿部肌肉明显萎缩,髋关节活动伸直受限。关节强直较常见,病程数年至数十年。

4.3 与髋关节包虫病鉴别 髋关节内的包虫X线平片表现:股骨头变形、囊变,骨小梁增粗,髋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增生硬化。在包虫病流行区,临床与影像诊断疑义时,不除外这 一因素。

5 讨论

ANFH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ANFH为骨内、外动脉突然阻断导致缺血而引起;非创伤性ANFH原因十分复杂,激素治疗后和酗酒是2个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儿童ANFH病因不明,可能引起发病的相关因素有:生长供血障碍;骨骺压缩骨折继发骨坏死;滑膜炎伴有关节囊内压力增加。

ANFH的发病机制众说不一,根据文献报道概括为以下几点:髂外动脉阻塞;原发性血管疾病;静脉回流受阻;脂肪栓塞;脂肪细胞肥大;血管内凝血等。激素引起的ANFH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激素刺激血小板生成,增加血液的黏度和凝固力,同时引起脉管炎或原有的脉管炎活性增加,亦可引起高血脂和血管内脂肪栓塞;激素可控制成骨细胞的活力,使骨基质形成障碍,导致骨质疏松、萎陷和压缩。

ANFH发病特点是,早期症状较轻微或较隐匿,因诊断水平和检查设备、方法等而异,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导致临床忽视或漏诊、误诊。随着病情的进展,股骨头囊变、坏死、变形,导致髋关节炎,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硬化,进而关节强直,最终导致髋关节功能丧失。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许多研究表明,MR是最敏感、最特异,敏感性甚至达到100%。MR的最大优点是: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任意层面的扫描;多参数成像能明确骨内病变的组织成分,有利于病变的显示,此外,动态对比增强可评估股骨头的灌注状态,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新远,陈燕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学诊断[J]武警医\ 学,2001.5.

[2] 桑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J]人民军 医,2004.10

[3] 史永惠,赵熙,左敬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 学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8

篇5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妇幼保健中心,云南昆明 650200

[摘要] 目的 探析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宫外孕73例(60.837%)、急性盆腔炎24例(20.00%)、黄体破裂11例(9.17%)、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6.67%)、胎盘早剥4例(3.33%),上述急腹症均具有各自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为临床医师快速准确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论 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准确率高,无创、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高等优势,在急腹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超声影像学技术;妇产科;急腹症;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94-03

妇产科急腹症是临床急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患者在发病后病情复杂,进展快,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复杂多变,由此,患者在治疗前迅速而准确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随着超声影像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因其具有快速、准确等优势,妇产科中广泛应用[1]。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妇产科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旨在明确超声应用于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笔者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29.16±19.28)岁,患者入院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急性腹痛45例(37.50%)、慢性腹痛有突然加剧30例(25.00%)、阴道出血28例(23.33%)、呕吐17例(14.17%),本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本组120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使用飞利浦HD11型超声仪,探头选择C5-2,频率为3.5Hz,腹部检查前均适当充盈膀胱,如果情况紧急则通过导尿管向患者膀胱内注入适量0.9%生理盐水,但阴道检查时要排空膀胱内的液体,检查针对患者子宫及两侧附件部分进行多切面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子宫的大小、子宫内膜的厚度,观察子宫内部是否存在胎囊样结构,观察子宫附件以及其周围区域是否存在包块、观察盆腔内是否有积液现象。将超声诊断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超声诊断准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宫外孕73例(60.837%),超声提示子宫旁或子宫底出混合回声肿块;急性盆腔炎24例(20.00%)、超声声像图提示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宫改变;黄体破裂11例(9.17%),超声声像图提示基本正常的子宫形态大小、内膜增厚;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6.67%),超声声像图提示附件区囊性,并增大了张力,有较大的内透声差;胎盘早剥4例(3.33%),胎盘和宫壁间轮廓不清,不规则液性暗区,胎盘局部增厚,不均与实质回声。

3 讨论

妇科急腹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病情十分急骤,据临床研究资料报道,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主要有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黄体囊肿破裂、胎盘早剥等,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的基础[2]。超声学检查是临床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辅助检查方法,其具有无创、反复性强、价格便宜、操作方便等优势[3]。随着超声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技术不断进步,其声像图更加清晰,组织分辨率不断提高,多普勒技术更加成熟,在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3.1宫外孕

本组宫外孕73例(60.837%),超声检查提示宫外孕患者子宫旁或子宫底出混合回声肿块,未破裂前胎囊在附着区表现完整,超声能见胎芽和胎心搏动,超声检测附着区发现回声异常的包块则提示宫外孕破裂或者流产,在早期破裂时回声多为混合回声,包块内部结构复杂紊乱(见图1),相反表现为实性包块回声则为陈旧宫外孕[4]。子宫轻微增大,子宫内回声较多且未见胚囊和胚胎。肿块内见较强的动静脉血流信号;宫外孕患者多数存在不孕或者慢性盆腔炎病史,阴道出血异常,可见盆腔内含混合型包块。

3.2急性盆腔炎

本组24例(20.00%)急性盆腔炎患者超声声像图(详见图2-a~d)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宫改变,其中18例子宫轻度长大、6例明显长大,最大前后径达6.0 cm,有15例患者显示模糊不清的子宫边界,有18例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炎。通过超声显示,逐步增强了子宫内膜的回声,厚度比14 mm大。宫内有低回声区,有3例患者出现输卵管炎,通过扩张的输卵管,充满液体的管状结构是其显现,有回声的管壁有着清楚的界限,外形布满皱褶,突向官腔;输卵管卵巢囊肿2例,超声显示形状近圆形,混合性包块主要是以弱回声为主,有细小的光点在其内部、光带回声,有较厚的囊壁,呈现不规则形状,表面并不光滑[5]。有22例患者盆腔内出现暗区,早期出现少量的无回声游离暗区,随着不断增长的炎症,也逐渐增多了积液的点状回声和量。

3.3黄体破裂

11例(9.17%)黄体破裂患者,有基本正常的子宫形态大小,是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同时增厚了内膜,没有清楚的边界和规则的形态。没有连续的卵巢包膜,变形的囊性暗区在其内部存在,液性暗区出现在盆腹腔,并增强了相邻肠管蠕动[6],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脾破裂,通过探查腹腔积液时发现,月牙形液性暗区存在于脾包膜下,术后证实同时存在黄体破裂和脾破裂(见图3A、3B),由此可见,在采用超声探查妇科急腹症时,首先要对要肝-肾-脾间隙进行常规检查,查看左右髂窝以及盆腔是否有正常的积液,如果患者没有显著的停经史、则可和异位妊娠进行鉴别。作为一种妇科急症,宫内妊娠合并黄体破裂时,有表现较少的特异性。在临床表现方面,其和异位妊娠的症状均表现为阴道少量流血、腹痛、停经。尤其是有较短的停经时间,采用超声检查宫腔内未发现胚囊组织出现,需针对临床医师的经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时,进行辅助检查,并注意鉴别右侧黄体破裂和阑尾炎[7]。

3.4卵巢囊肿蒂扭转

8例(6.67%)卵巢囊肿蒂扭转超声声像图显示附件区囊性,并增大了张力,有较大的内透声差(见图4)。若患者不完全性扭转者,则有杂乱的肿块回声,强弱不等,无回声区出现在子宫直肠窝,是由系炎性渗出引起;子宫稍增大,右侧附件区可见囊性包块,考虑右附件囊肿蒂扭转[8]。

妇产科急腹症患者采用超声检查,能可提供大量的信息,作为临床医生诊断的依据,对于患者不易鉴别诊断,应及时随访并密切观察,重复探查,动态观察患者超声声像图的变化,对诊断的正确性做出保障,进而对临床治疗工作进行指导,促进患者早期康复。论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准确率高,无创、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高等优势,在急腹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王秀玲,库尔米拉,德文洁,等.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51-52.

[2] 张环宇,陆永萍,黄燕玲,等.彩超诊断妇产科急腹症价值与超声影像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9(7):211-212.

[3] 江桂琼.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诊断[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11(23):3174-3175.

[4] 张银燕.探讨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必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6):167-168.

[5] 郭蓉,张雯娟.超声诊断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应用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90-92.

[6] 欧晓华.经腹部超声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4):7218-7219.

[7] 王驰,于芳,隋丹,等.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3,13(19):39-40.

[8] 纪术成,宋喜良.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技术,2014,26(1):13-14.

[9] 詹波.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66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6(18):25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