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 目的:分析儿科病房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具体的防护措施。方法:2008年5月-2013年5月收治存在护理风险的患者69例,对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护理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护理内容繁多、压力较大、沟通不当、护理记录不完善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发现护理资料填写不完整与风险告知不及时所占的几率相对较高,分别占50.72%、43.47%。结论:儿科应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并根据其工作的实际情况,申请新的员工名额,缓解其工作压力,达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儿科 病房护理 影响因素 防范措施
Relevant factors and precautionary measures of pediatric ward nursing
Zhang Yajuan,Yang Shuiping
Jingyang County Hospital of Shanxi,713700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security problems of pediatric ward nursing,and to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precautionary measure.Methods:69 patients with nursing risk were selected from May 2008 to May 2013.The medical records of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And the nursing risk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nursing care of numerous content,larger pressure,improper communication, incomplete nursing records.The probability of the incomplete nursing data and the not timely risk informed were high,and they 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 50.72%,43.47%.Conclusion:The impeccable nursing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I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taff.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ir work,it can apply for a new employee number,ease the work pressure,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Ward nursing;Influence factor;Precautionary measure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13年5月儿科收治存在护理风险的患者69例,男40例,女29例,年龄9个月~12岁,平均年龄(7.01±1.38)岁。
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以及患者住院期间的反馈情况,了解住院期间存在的护理风险,并对其护理风险进行针对性分析,了解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结 果
护理内容繁多、压力较大、沟通不当、护理记录不完善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护理资料填写不完整与风险告知不及时所占的几率相对较高,分别占50.72%、43.47%。见表1。
讨 论
护理风险:对本组69例患者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护理资料填写不完整与风险告知不及时所占的几率相对较高,分别占55.56%、38.09%。本组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作内容繁复:由于儿科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小,而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容易出现哭闹、不配合临床治疗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②沟通技巧有待提高:由于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用药治疗期间,未及时告知患者家属治疗期间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不仅增加患者的临床不适感,还可能造成医患纠纷[1]。③专业技术有待提高:医院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新入职的人员由于经验不足,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往往存在操作不熟练的现象。④护理记录不全面:护理记录是记录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重要资料,不仅能够让其了解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便于日后查阅,对减少医院纠纷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很多护理人员仍未认识到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存在抄袭、涂改、字迹不清晰、记录数据失真的现象,同时,在护理资料中,往往没有体现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严重影响着临床护理质量[2]。
预防措施:①完善儿科病房的工作制度。工作制度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准则,能够规范其日常工作。因此,儿科应根据日常工作的护理内容,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如输液安全管理、坠床跌倒安全管理、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等,有利于护理人员了解工作内容、护理标准,能够提高其危险防范意识。②严格核对制度。儿科患者较多,且病情具有复杂、变化较快特点,若出现用药错误的现象,很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应认真核对用药清单、患者名字等,若要单上存在字迹不清晰的现象,应及时向医生核对,避免出现用药错误的现象。③重视护理记录。护理人员应意识到护理记录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日常工作中的实际内容,按照要求进行填写,及时记录患者病情的变化,为医生的治疗提供给依据。提高记录的质量,即记录护理资料期间,首先应保证记录资料的真实性,再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填写,保证字迹清晰,无涂改[3]。④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护理人员是开展临床护理的主体,其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质量。对此,护理人员必须重视对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首先,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由于新入职的员工无工作经验,其独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可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带队指导,使其了解日常工作中的内容,并对其工作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达到不断积累工作经验的目的。其次,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儿科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了解现代化的护理理念,且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手术器械,提高护理质量。最后,完善考核机制。该方式有利于护士长了解护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护理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有利于提高科室的整体的护理质量。⑤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既往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开展临床护理时,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消除陌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还有利于患者家属全面了解临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可以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4]。因此,必须对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进行培训,一方面,有利于其根据患者状况进行针对性护理,提高其配合度,降低工作难度。另一方面,基于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日常护理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家属对治疗危险因素的防范能力。⑥减轻工作压力。儿科的人流量较大,且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治疗期间用药时间、用药剂量以及用药部位等均存在不同,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对此,医院儿科应根据科室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向上级反映,申请新的名额,招聘新的成员,缓解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制定合理的交接班制度,保证其具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减轻工作压力,激发其工作积极性。⑦加强病房内护理。工作人员应每天使用消毒水擦拭病房内的陈列物品,并定时开窗通风,提高室内空气洁净度。合理布置病房,可通过在病房内放置小玩具、图书等的形式,降低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提高其适应能力。加高病床栏杆,避免患者在活动、睡觉期间出现坠床风险。
总之,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危险因素主要表现在医患沟通不足、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护理人员应根据日常工作的风险因素,建立健全儿科病房的工作制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达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根妹,蓝翠珍,钟丽萍.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美容医学,2012,(18):718-719.
2 苏小俊.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优生优育,2013,(4):338-339.
(1)儿科护理的概念
所谓儿科护理,通俗易懂的来讲就是对儿科健康问题的监测及治疗,如:儿科哺乳、儿童进食、儿童疾病的防治、儿童健康治疗、儿科监护、患儿护理,此时的患儿可能存在多种方面的疾病,如消化道(包括肠胃的消化与吸收)、呼吸道(呼吸系统的感染)、营养摄入不均或不良、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外来细胞入侵人体,抵抗能力不足)、泌尿系统等。
(2)儿科护理背景
如今,儿科的护理已经越来越受广大人民重视,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增加,父母们更加重视医药质量,已不仅仅局限于价格。然而每年都会有各大医院在毕业之际有较多新护士进行实习等,那么由于较多的护士实践能力不足,或没有较强的专业底蕴,失误便是难免的,但是却直接导致儿童的治疗延误。如对于儿科的夜晚护理是尤为重要的,儿童由于各方面还都没有健全,语言沟通能力也存在障碍,所以护理者必须要给孩子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是核心,其次,对于儿童的疾病治疗,没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将会带来很大风险。儿童更需要一个全面、人性化的服务态度。
二、儿科新护士护理存在的问题
(1)新护士专业知识存在欠缺
由于现在本科生人数成倍增长,在医院的实习护士也越来越多,很多医院的门槛较低,对新来的护士并不能有严格的考核,这就使得有专业知识或专业不对口的护士进入。但是对于护理的护理,她们是儿童患者的第一接触体,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甚至还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且有的护士还存在责任感不强,没有危机意识的缺陷。
(2)新护士实践能力不足
没有实践的理论不是真正的实践,因此说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对于新护士,在大学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可能在课堂中会有模拟演练等,但远远不是针对真正的患者,所以对于护士心理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初入医院接触患者的护士,实践能力不足,即使有扎实的文化素养远远不够,自己要多提高实践能力,切不可马虎。
(3)医院本身的医疗制度不完善
不论社会中的什么企业,想要正常的运行,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若领导没有很好地决策与提议,那么直接导致员工的不注重。对于医院,直接危及人们生命。如对于儿科护理,若没有好的护理,严格的医药审核,正确的医嘱,儿科护理也是不成功的。且对于实习生,必须有专业的审核与培训才可以真正接触患儿,这不仅是对实习生的负责,而且是对患儿的生命重视及父母的期望不负。
(4)医院设备、环境欠佳
医疗设备的好坏程度是医院能否正常运行的核心,是一个医院专业程度的评判标准。没有好的医疗设备,医院即使有再大的面积也只是虚有其表。如医疗设备中有很重要的几个代表:心电图机、呼吸测定仪、内窥镜等诊断设备,病床、吊瓶架、氧气瓶、注射器、心脏除颤起搏等治疗设备。这些设备都常用于儿科治疗,也是最普遍的设备。对于某些较先进的设备,需要医院的自我判断是否该引入或引入多少。
对于儿科病房,环境起主导作用。很多专业医院会选择将儿科病房设为独立间,正是因为儿童心智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没有足够的沟通交流能力,特别是患儿,语言表达能力还依然存在很大缺陷,对于护士的护理,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安静良好的休息环境,其次需要懂得患儿的“内心”。如宝宝在晚上嚎啕大哭,那么就需要了解患儿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必要要对症下药。
三、儿科新护士护理问题的实施对策
(1)医院医疗制度需满足患者的需求
医院的医疗制度不能以自我为核心,需要按照多数患者的提议及需求进行改善。若一套医疗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常常出现患者投诉或不能得到满意的治疗等问题,就需要重新审视,制定一套更为完善的医疗制度。一套合理的医疗制度必须有合理的排班时间、疾病的全面治疗方案、员工的严密审核、各医疗设备的及时更新与引进等方面。只有这样医疗系统才能达到最稳定状态。
(2)新护士的法律意识完善
如今越来越多的实习生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新护士来说,若没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法律意识,将会导致很多不该发生的失误,如护理儿童时擅离职守、对患儿没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按正确的医嘱对患儿进行看管、对患儿的用药不能正确拿取等,这些都是新护士自身的经验不足导致的。医院要加大对新护士的监管力度,若对于新护较多失误,就必须要进行重新的培训。
(3)正确了解患儿的信息
我国对于医学模式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医院只为了治疗速度,不能全面了解患儿的各方面情况,如患儿的家庭情况及日常行为。很多患儿的患病是由于患儿本身的心理疾病引起的,所以对于患儿治疗之前,必须从父母那里得知他的个人生活,以免存在不能对症下药的情况。
方法:将在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于我院的儿科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将活动过程中的护理相关工作所需时间或护理存在的漏洞、受到护理儿童以及家属的满意度与进行优质护理之前护理相关工作进行对比,以此分析我院护理工作,找出我院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之处,达成优化护理的效果。
结果:在儿科进行优质护理之后,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相关的活动的时间得到减少,同时失误率也大幅减少,达到了令人更加满意的护理质量(P
结论:在儿科进行优质护理之后,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降低护理过程中所需时间和失误率,增进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基础护理 优质护理 护理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3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77-0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对于护理的要求也在增加,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护理人员就必须转变传统护理观念,医院也需要改进护理模式[1,2]。所以我院于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将活动过程中的护理相关工作所需时间或护理存在的漏洞等方面与进行优质护理之前护理相关工作所需时间或护理存在的漏洞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促进我院护理工作的发展。在优化儿科基础护理流程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我院儿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儿科部门共设有40张床位,以及儿科护士16人。本次主要对我院儿科基础护理的流程进行研究,其中研究对象包括护理人员的交接班工作、检查结果、药物准备及注射等环节。首先需要分析梳理我院儿科护理环节,找到需要改进的环节,并对此进行分析改进。
1.2 优化方法。优化交接班过程:将护士依照她们所负责的床位为基础进行分组,然后以此排出护士交接班表,优化前的排班方法依照时间顺序,依次是早班、下午班、晚班、休息,即APN班,在优化排班后,优化交接班,加强交接班管理[3]。每组护士都会有组长进行管理,同时整理好交接表,做好交接工作。
优化药物准备及注射工作:药物准备工作需要组长向主治医生进行询问后进行准备,同时交接班后需要对所需要的药品进行核对,而液体注射则需要夜间值班护士核对注射液后,在第二天进行药物配制工作。
优化护士护理理念与方法:对护士进行优化儿科基础护理的培训,使得护士在病患儿入院初就对病患儿进行安抚,对儿童的家属进行沟通,缓解家长焦虑不安的心情;同时要求护士及时主动的巡查病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患者病情的变化[4]。
1.3 观察指标[5]。分别对采取优化儿科基础护理流程前后的护理工作所需时间、护理工作存在的失误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对比项目有对儿童进行输液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交接班所需要的时间、药物准备存在的漏洞、检查回报表存在的漏洞和交接工作存在的漏洞。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在儿科进行优质护理之后,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的时间得到减少,同时失误率也大幅减少,患者更加满意,具体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2.1 工作时间对比。优化儿科基础护理之前对儿童进行输液所需要的时间是(40.5±7.8)min,在优化儿科基础护理之后对儿童行输液所需要的时间是(26.5±5.8)min;优化儿科基础护理之前进行交接班所需要的时间是(42.5±5.3)min,在优化儿科基础护理之后进行交接班所需要的时间是(32.6±4.8)min。具体见表1。
2.2 各项工作失误对比。选取我院儿科在采取优化儿科基础护理前后进行药物准备、检查回报表和交接工作等护理流程分别40例,然后对优化前后进行药物准备、检查回报表和交接工作出现的失误进行统计对比,可以发现优化后失误率大幅减少,优化儿科基础护理前,在药物准备、检查回报表和交接工作上分别存在的较多的漏洞,而在优化儿科基础护理后,在药物准备、检查回报表和交接工作上存在的漏洞则很少甚至没有。具体见表2。
3 讨论
通过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我院儿科在优化儿科基础护理流程前后的各项护理环节所需时间以及儿科基础护理工作中发生的失误对比,就可以发现,优化儿科基础护理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我院儿科护理质量,优化护理的过程,增进医患的和谐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努力推进儿科创建优化护理的工作,努力达到为病患儿提供更好护理的目的[6-8]。同时,由于优化基础护理在对患者的康复中有较好的效果,对我院护理工作也有很大提高,所以这也为在我院其他科室采取优化基础护理流程提供了借鉴。
本文研究表明优化后输液时间明显减少(T=9.9788,P
综上所述,在儿科进行优质护理之后,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降低护理过程中所需时间和失误率,增加了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周新风,张红光,吕美英,等.“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疗前沿,2010(16):89~90
[2] 李智英,郑志惠,黄燕梅.流程优化在三聚氰胺中毒儿童筛查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08(11):218-219
[3] 王丽波,林平,李玲.手术流程时间延迟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8):124-126
[4] Badger,F.,Plumridge,G.,Hewison,A. et al.An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Gold Standards Framework on collaboration in end-of-life care in nursing home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2,49(5):586-595
[5] 何晓君,金玉梅.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99-101
[6] 张静.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131
【关键词】儿科;静脉穿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056-02
随着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再加上计划生育的实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孩子的在乎和宝贝程度可想而知。对于孩子来说,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静脉输液就逐渐的成为了孩子家长的首选,由于儿科的特殊性,治疗护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诸多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儿科静脉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如下:
1儿科静脉穿刺过程中中存在的问题
11患儿方面问题
在儿科住院的患儿当中,大部分患者是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意思的,患儿因为不会表达,在进行静脉输液的时候往往就会因为恐惧而哭闹,给穿刺带来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小儿血管较细,不宜找寻,也给穿刺带来一定难度。对于稍大点的孩子来说,进行一定的沟通交流后还是能很好的配合,但也有少部分的孩子由于胆小或是由于家长平时过于骄纵,配合程度低,也使静脉穿刺实施起来难度较高。
12护士穿刺技术不娴熟
儿科的头皮穿刺难度很大,是临床上最需要经验支撑的基本技术。儿科的患儿由于血管较细,在护士进针的过程中往往刺破血管的落空感会不明显,对于经验不足的护士来说,很容易致使穿刺过深刺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儿科护士的流动性较大,临床上年轻护士居多,相对来说经验不足,对于血管的解剖及走向不熟悉,对于血管的深浅的掌握也不会十分准确,在加上经验不足,在穿刺是姿势不当,或是患儿的摆放不便于穿刺操作,或是在指导家属按压时不到位,使患儿固定不好,这些都会导致穿刺的失败,从而增加患儿的痛苦,引起家长不满。
13护士心理素质欠佳
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往往家里就一个小孩,对于孩子的心疼程度可想而知,孩子生病,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源,有的家长恨不得生病的是自己,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十分明显,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护士的期望值过高。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家长,护士还没有开始进行穿刺,就会提醒护士孩子的针不好打,一定要一针见血,否则就不要打,对于心理素质不佳的护士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在穿刺过程中,护士会被一大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的水泄不通,穿刺的过程直接在多位家属的监控之下进行,这同样也会给护士带来很大心理上的压力,对于心理素质欠佳的护士来说,这些压力往往会影响穿刺时的情绪和对静脉穿刺针的掌控能力,极易导致静脉穿刺的失败。
14护患沟通不到位
护士在进行日常的治疗操作时,应对患者进行主动的人文关怀,态度热情,责任心强,使护患关系和谐,利于工作的开展。当穿刺失败后,应积极主动的用诚恳的态度向患儿家长道歉,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原谅。在临床上,有一部分护士,在进行穿刺前不和家属进行言语的交流来拉近关系,取的患者的配合,对于家属要求的一针见血的要求不予理解,甚至是直接对家属进行生硬的语言回击,在穿刺后也不进行道歉,认为穿刺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会因为家长的抱怨和家属正面的冲突,引起家属反感甚至是纠纷投诉的发生。
2对策
21加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
由于儿科具有工作繁忙,责任大,风险高等特点,导致儿科护士思想压力大,从而引起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在加上儿科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性强,且护士成长周期较长,新生力量增加之后易导致较大的技术缺口。因此,医院领导及科室负责人要重视儿科队伍的建设,改善儿科的护理装备和环境,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并采取各种奖励措施,以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应完善以老带新机制,着重培养适合儿科特点的护理骨干,建设高素质、稳定的儿科护理队伍,保证儿科护士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能有序和有效的进行,从而真正提高儿科护理服务的技术水平。
22提高护士穿刺能力
静脉穿刺技术是儿科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减少纠纷的重要途径之一。医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可能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可以把基本功过硬的护士安排在儿科工作。护士长可以设定特殊的规定,加强科室护士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她们的应急反应能力、操作速度及穿刺成功率。
23提高护士心理素质
科室穿刺能手应当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对穿刺失败者,要及时给与支持跟鼓励,避免其出现穿刺恐惧心理。并协助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及信任。所有护士应当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总结经验,突破心理障碍,从而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高质量护理。
24增强护患沟通技巧
儿科的患者都是缺乏表达能力小儿,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必须能够有良好的沟通技术,在评估疾病与操作过程中能与患儿及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护士应当对患儿热情体贴,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赞扬,增强患儿的自信心,使患儿情绪稳定,以便更好的接受治疗。巡视过程中合理解答家长疑问,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减少护患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与纠纷。
参考文献
[1]刘义兰优质服务的指征-住院患者观点的调查[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41-643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隐患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医疗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而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关心程度很高,当自己的孩子生病住院时,家长们对儿科护理工作更是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1]。着重分析护理安全存在的隐患,提出更好的防范安全隐患的对策迫在眉睫。作为儿科护理管理者,面对的儿科患者,尤为脆弱,身体各项机能还不成熟,尤其要加强忧患意识,注意分析护理隐患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把风险降到最低[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2月来我院儿科就诊的患者234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年龄(1.54±1)岁。
1.2方法 收集整理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积极与患者及其家长进行交流,获得尽可能多的反馈。结合获得的资料,整体分析探索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 结果
用药失误,护患关系冷漠,护理工作繁重,预防措施不完善,病房管理差等是影响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其中,预防措施不完善与护患关系冷漠导致护理不安全的比例相当高,分别为47.86%和38.46%。见表1。
3 讨论
3.1本文研究探索表明用药失误,护患关系冷漠,护理工作繁重,预防措施不完善,病房管理差等是影响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其中,预防措施不完善与护患关系冷漠导致护理不安全的比例相当高。在平常的护理中,影响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分析如下。
3.1.1护士专业护理能力不足 年轻护士工作时间短,工作流动性大,无闲暇时间进修学习,专业知识陈旧,临床经验不足,资历较浅,操作不规范,心理承受能力差,引起患儿种种不良症状。
3.1.2护理工作繁重 护理管理方面儿科护士人员紧张,编制严重缺乏,与正常的床护比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护士都在超负荷中工作。如果值班的人员不足,护士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导致护理纠纷和差错。
3.1.3护士责任心不强 未严格执行审查制度,不核对瓶签药名或不查看完整药名,未将患儿的姓名与床头卡核实清楚,出现给药和输液错误。有些护士甚至不严格执行医嘱,医生在非紧急情况下的口头医嘱,未弄明白就去执行。
3.1.4护理记录不完善 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资料过于主观,忽略了患儿的个体差异;言语与书写内容部分连续性差,与医生记录不符合,都会影响着儿科护理工作的进行。
3.1.5护患关系冷漠 护士由于工作繁忙缺乏沟通时间,易忽视一些特殊操作和药物应用及生命体征的检测时与患儿家属的交流。医疗与护理在临床上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3]。
3.1.6病房管理差 医院的复杂环境兼人流量大,造成细菌容易滋生,小儿本身免疫功能较差,疾病抵抗力低下,长期处于这种恶劣的环境,极易发生交叉感染,加重病情。
3.1.7预防措施不完善 跌倒、坠床、烫伤、摔伤、碰伤、输液架坠落、输液管扯脱,头皮刮伤、误吸误吞等情况严重影响患儿安全。
3.2对以上影响护理安全相关因素的分析应采取响应的防范规范,如下。
3.2.1加强护士的责任心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加强护士的爱心、责任心[4]。
3.2.2提高护士业务技能 提高待遇,增加编制,稳定护理团队,合理安排班次与休息时间,定期院内组织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加强专业与基础知识学习。
3.2.3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加强与患儿家属交流,做好健康宣教,向家长详细介绍一些特殊操作和用药注意事项,告诉他们遇到紧急情况切忌自行处理,应与护士医生沟通,避免事故发生,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
3.2.4改善环境及设备设施 对跌倒状况的出现,护理人员应在病房内粘贴防跌倒坠床卡通警示图;对由于床栏杆没有拉起造成的坠床、摔伤、碰伤状况,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巡视,随手拉好床栏杆,为病床改装加密床档,且儿童床栏杆一律用圆形,不用直钩、直角的,窗外安装儿童安全护栏;对于烫伤的状况,护理人员应将洗手池热水设定温度50℃以下;护理人员对由于输液架固定不牢而引起的输液架坠落、输液管扯脱等状况,护理人员在输液前应检查输液架,避免用力拉输液钩和输液管;因新生儿吃奶后,不当引起的误吸误吞状况,护理人员应将新生儿喂奶后抬高床头,防止溢奶;因患儿哭闹、备皮刀未放在合适的位置而造成患儿头皮刮伤的状况,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操作常规。
让患儿家属了解医院环境的特殊性,注意加强孩子的营养,保证其抵抗力,不要带着孩子在医院闲逛,同时注意患儿的个人卫生。
作为护理人员,儿科病房由于收治对象年龄较小,均为幼儿,大部分患儿面对医护人员提供的治疗及护理服务时会存在哭闹表现、对于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会加重患儿不配合情况,而患儿年龄较小,无自我照顾能力,需依赖家属及护士提供疾病治疗及日常生活照料工作。而针对儿科患儿提供护理及治疗服务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可能性较大,主要与护患沟通不到位、护士日常工作量较大、导致细节护理工作疏忽、用药核对方面、病房管理制度等方面有关,而本次研究中针对此些危险因素制定全面预防措施,包括护士在幼儿入院时及时通过适当措施减轻幼儿不适感,如为其提供图画书、玩具、糖果等,取得家属信任,积极就患儿病情加以沟通;科室应积极制定相关风险预防工作流程,护士长定期检查科室护理操作质量,强调三查八对工作的重要性,预防用药失误,科室合理安排医护人员排班制度,保证得到合理休息,缓解医护人员职业疲劳感,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且护士平时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责任意识,作为护理管理人员,要加强忧患意识,注意分析护理隐患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把风险降到最低[5]。
参考文献:
[1]曾芬.儿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河北医药,2013,35(12):1915-1916.
[2]许新连.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867-1868.
[3]张建蓉.儿科病区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5025-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