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打造范文

旅游文化打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文化打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文化打造

篇1

石排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先天条件。其中,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延绵1.475公里的山体范围内都有人工开采痕迹,以“十八房间”、“补天石”为主要景观遗存;塘尾村古建筑群是广东珠三角地区规模较大、原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之一。龙眼岗贝丘遗址是4千多年前人类在此居住生活遗留下来的文化堆积;燕窝湿地公园是东莞市首个湿地公园,占地约28万平方米,长度近2公里,最宽处约230米,以自然生态为主,融合了湿地的生态性、游憩性和景观性。鲤鱼洲是石排镇东江河流中的一个沙洲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现居住有100多村民,而且多数长寿,是石排镇有名的长寿岛。东江水泥厂旧址是东莞市目前唯一未被拆除的水泥厂厂区,曾经经历并见证了我国国有集体企业在改革大潮中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以及东莞工业发展的历史。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将现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石排镇政府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课题。为此,石排镇委托清华大学对旅游文化进行规划设计,编制完成《石排镇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石排镇城市形象整体规划与对外传播》,“红石古镇”成为石排对外形象的新名片。而事实进一步证明,石排镇通过系列措施已将其打造成为闻名中国的美丽小镇。

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开发

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既能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又能在新时期焕发新生命,产生新价值。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位于东江南岸丘陵石排镇燕窝村至田边村段,燕岭长约8公里,海拔40米以上主峰高山城达51.8米。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是早于明清时期的红石采石场,然而并没有一直“沉睡”下去。如今,石排镇正规划将其开发成为占地2200亩的旅游景区,同时以保护开发为原则,最大限度保持采石场遗址原始面貌,将岭南元素融入其中,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园区内设有园林绿化、休闲岛屿、演艺广场、遗址景观、商业步行街及相关配套设施等,为游人提供环境优美和功能丰富的游憩地方。

同样是在塘尾古村(宋代立村)基础上开发而来的塘尾古村落景区还将在石排镇委领导的指导下变成“红石古镇” 的特色片区、环境优美的居住片区、传统复兴的文化片区和文化旅游的龙头片区。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塘尾村至今仍完好保存着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古井、围门、谯楼等建筑,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和广府文化特色,是研究岭南古建筑特别是广府建筑的重要实例。

古朴的“云岗古寺”曾经是埔心村民祈福和祭拜的场所,也是东莞境内迄今发现唯一的有明清题记的古建筑。同在埔心村的埔心村古建筑群,是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埔心村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征,拟将其逐步开发建设成集商务旅游住所、饮食、休闲、购物、度假旅游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村落――“云岗古苑”。整个文化村古朴原始,各旅游祈福元素分布其间,错落有致,是埔心主要村舍建筑、休闲、生活、宗教习俗等民俗文化的缩影。

自然景观的深度开发

相对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的开发同样是石排镇深化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

潇塘原为人们作养鱼禽耕田之用,是石排镇田边村一个充满乡土风情的地方。如今,在保留原有景观基础上,石排通过改湖工程,依靠潇湖景观打造了环湖滨水景观带。沿途设驿站、休闲广场、小卖部、公共卫生间等各种配套设施,同时田边村还增设了礼堂、广场、绿道、观赏亭、花架廊等,是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海仔湖和石洲湖两大传统养殖用湖也将通过相应的现代化改造,使其变成优美静雅的城市滨水景观和石排最佳的休闲乐园。

此外,在已有的自然基础上发展都市观光农业也是石排镇发展文化旅游的特色。突出表现为“一园三区”规划。一园,即都市休闲农业园;三区,即将农业园划分为鲤鱼洲岛园区、沙角农业园区和田寮水产养殖园区。鲤鱼洲岛规划定位为一个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基地。将鲤鱼洲岛建设成为“桃花岛”,岛内以种植“桃花”为主题,并配套五星级农家乐(乡村度假区)、户外拓展、饮食、环岛绿道、四季果园、四季花卉园、垂钓、游泳等设施,深入挖掘鲤鱼洲的都市休闲旅游资源。沙角片区规划定位以“高效农业生产”为主。重点以“无公害果蔬、优质花卉种植”为主的高效农业基地,同时配套高档次的垂钓区供游人休闲。田寮基地现分为观赏鱼养殖和龟鳖养殖两大片区,将打造成特色水产养殖基地。重点把园区打造成现代特色产业的集水产生产、科普教育、种苗培育于一体的基地。

三个区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园区建设坚持高科技、可持续发展和适度超前为原则,通过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起示范和辐射作用。

篇2

记者:追溯呼和浩特的历史,几乎就是在追溯玉泉区的历史。玉泉区委、区政府发展服务业的整体思路是怎样的?

格:玉泉区曾经是“商贸重镇”,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辖区内胜景荟萃,具备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玉泉区曾是呼和浩特宗教文化中心,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潜质。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工贸旅游文化强区”的发展战略,借助旅游业、商贸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记者:“十一五”期间玉泉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怎样?

格:“十一五”以来我区服务业迅速成长,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8亿元,2008年已实现83.1亿元,预计到2009年可完成服务业增加值98亿元,是2004年的3倍,第三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记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运行成本低、科技含量高和环境污染少的特点,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业提升产业层级的大趋势。在服务业集聚方面,玉泉区有什么具体举措?

格:玉泉区服务业发展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即“四张牌,一个体系”。四张牌是指: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传统商贸业和现代商贸物流业。一个体系是指强化配套,完善服务体系。

记者:玉泉区集聚了呼市最有特色的宗教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格:是的。我们发展旅游产业,以整合资源作为重要抓手。首先,把大召区块改造作为整合的重点,以大召、乃莫齐召和观音庙为基点,辟建绿地广场,恢复名胜景观,使大召、席力图召和五塔寺形成统一的召庙文化旅游景观区。恢复月明楼、德泰玉等87处历史上有名的老字号商铺,新建大召民俗广场、康熙御道、内蒙古民俗文化村等新景观。2006年的大召区块改造,在40天内迅速拆除了遮挡大召、席力图召旅游景点影响市容观瞻的50多栋低档商业楼,建成了占地47700平方米的大召广场一期工程和席力图召广场,完成了五塔寺景区扩建和大召内部装修。在拆除占地近400亩共4000户危旧平房的同时,修缮并扩建了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乃莫齐召、观音庙、财神庙等名胜古迹,改造了88条小街巷和仿古街道,恢复了老字号、建设了总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的九久街、大召前街、阿拉坦汗广场组团式商业文化街区,使其整体统一在历史民族文化特色氛围之中,构建了民族文化、召庙文化、蒙元文化、旅蒙晋商文化为一体的“民族历史文化特色区”。

记者:打文化创意产业、传统商贸业这两张牌,区政府有什么独具特色的举措?

格:在大召、观音寺、五塔寺、昭君博物院、蒙古风情园正在逐步成为我市旅游“名片”的同时,我们深度挖掘召庙文化、蒙元文化、旅蒙商文化和昭君文化等资源内涵,着眼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旅游观光与休闲购物、非物质文化体验与传统工艺展示的有机结合,引导形成集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都市文化产业功能区。打造并充分发挥vX"蒙元文化”和“旅蒙晋商文化”为主线的旅游品牌的整合效应,跨区域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我区以老城区改造为突破口。从优化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入手,致力于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服务业投入,先后建设改造了商贸环境和大型专业市场,不仅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也使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示范,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鼓励和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手段和流通方式改造传统零售、餐饮等服务业,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了一批业务特色鲜明、市场辐射半径大、自主增长能力强的批发贸易企业,增强我区商贸业规模效应和辐射能力。

记者:通物流是这方面的典型企业,您对这类专业市场业态的集聚有什么看法?

格:美通首府无公害物流中心、食全食美水果批发市场、蒙联瓜果批发市场水果销售量占全市水果批发份额的90%以上。这个企业是一个从传统的国有企业成功过渡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的典型。重振传统商贸业需要这样在市场经济环境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也同样需要来自国内外的客商一起为玉泉区的建设贡献力量,这是一个双赢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例如,以开泰、金峰、福利达为主的肉食品、副食品批发市场已形成规模,这些直接关系民生的项目,不仅增强了我区城市的综合功能,为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使我区基本形成了服务于全市及周边城市的农副产品批零网络。我区的金旺角服装批发市场、天孚品牌服装批发市场和恒昌服装批发市场也已经形成了服务于广大最基层群众的中低档服装的批发网络,零售业务辐射我市各旗县区。我区的三千浦餐饮有限公司不仅将连锁餐饮店发展到了鄂尔多斯市等盟市,还进军到了北京、苏杭、广州等地。

记者:玉泉区服务体系的建设很有特点,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区政府采取了哪些务实的措施?

格:近几年,我们积极促进旅游服务硬件设施的改造建设,不断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已建成的蒙古风情园成为中外宾客来我市旅游住宿的首选。我们已在南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了五星级酒店――南湖嘉远大酒店,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旅游业;大召区块的特色餐饮、购物已经成为我市的又一商业带,不仅是游客,本市市民每逢节假日携全家老幼逛大召、尝小吃、购名品也已成为时尚。我们在推进这些项目全面运营的同时,还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使我区旅游产业逐步实现由资源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由游客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的三大转变,切实打造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黄金旅游带”,从而带动我区餐饮业、商业及旅游产品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记者:请您谈谈制约玉泉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瓶颈”因素有哪些?

格: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两个。一是交通问题。玉泉区地处老城区。拆迁难度大,城市扩建改建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城区道路建设不如其他区那么顺利。二是历史欠账比较多。全市40%的低保户在玉泉区,消费能力有限。这些都对玉泉区服务业结构升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篇3

霸王河亲水度假区 景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地处美丽的霸王河畔,总投资为 100408.00 万元,规划总面积约 13340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 200100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有:鹿出没温泉酒店、察哈尔部落民俗度假区、集宁霸王河养老公寓、木三角家庭度假区。

鹿出没温泉酒店占地面积约 20 亩,建筑面积 20100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温泉池、餐厅、宴会厅、客房、室外花园。酒店建筑为木质结构,具有安全环保、美观衬景、耐腐防寒等诸多好处,是集建筑优势、自然优势、健康优势于一体的温泉酒店。

察哈尔部落民俗度假区地面积约 20亩,建筑面积 10000 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为蒙古包群。特设蒙古民族风情的骑马等娱乐项目,备有蒙古族风味的烤全羊、手把羊肉、全羊宴、各种炒菜等菜肴,到了晚上点上篝火,游客们可以亲身体会蒙古族同胞载歌载舞的生活情境。

集宁霸王河养老公寓拟建占地面积约 100 亩,建筑面积 110000 平方米,主要包括医疗保健、活动中心、启蒙教育和老年大学。

木三角家庭度假区占地面积约 60 亩,建筑面积 60000 平方米。度假区旨在给每一个家庭提供多样风格特色的住房选择,感受安全、舒适、和谐、神秘的氛围。度假区四周绿树环绕,风景优美,宛如居住在童话世界中,让人流连忘返。

茶驼古街商业区项目 项目区位于乌兰察布文化旅游产业园美丽的霸王河畔,总投资为 67072.70 万元,规划总面积约 15914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为 105400 平方米。主要包括“蒙古塞外文化区”“中亚文化区”“俄罗斯文化区”“东西欧特色酒店群”及“集宁要塞”五部分。

茶驼古街商业区将与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商贸等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各景点设置、建筑风格、服务设施等,都尽量突出建筑区域主题特色,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每个区域将以各地区典型的建筑为标志,经营各地特色餐饮、特色商品,上演各地的音乐、歌舞。每个区域将有流水环绕,小桥相连。入夜这里将是集宁最时尚迷人的地方。世界各国的音乐美味飘荡在夜空,曼妙的舞姿灯影倒映在水中。茶驼古街将与北京后海、威尼斯水城一样,让美食音乐舞蹈织出如梦如幻的集宁之夜,让游客流连忘返。

六旗部落主题公园 六旗部落主题公园选址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美丽的霸王河 畔。总占地面积 466 亩,总建筑面积为 395700平方米,建设投资为 150000 万元。主要内容为:草原乌兰察布之轴(历史文化展示区)、远古乌兰察布(娱乐区)、英雄乌兰察布(军事体验区)三部分。项目园区植根于乌兰察布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壮美的草原风光,是一个集旅游观光、度假、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将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主题娱乐场所。

草原乌兰察布之轴。整个园区的核心区域,集中展示乌兰察布的蒙元文化和鲜卑文化。街区内设六旗部落景观、成吉思汗行宫、鲜卑豺山宫等建筑及察哈尔火山喷发等景观。在重大节庆时可承办大型祭祀活动,平常各建筑内将有六旗部落风俗展示、北元乐舞及舞台剧《拓跋传奇》

远古乌兰察布,为园区娱乐区,以乌兰察布远古风貌为主题内含活化巨兽园、室内远古植物园、萨满天祭等,还将设有儿童游艺集群、转杯、双层旋转木马、飞椅等大型游乐设施以及儿童游艺设施,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层游客的游玩需求。

英勇乌兰察布 ,为军事体验区,取材于 70 年前的集宁战役,建设有真人 CS 军事拓展营、儿童军事体验区等,还将有英雄谷、金盆老金矿区等游乐设施。让游客充分体验乌兰察布的铁血军事文化,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篇4

关键词:特色文化;融合;旅游产业

一、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敦化旅游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旅游行业竞争加剧,旅游市场悄然发生变变化,消费需求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贯彻落实,也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逐渐加大。尽管近年来敦化市在旅游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有目共睹的成绩,六鼎山旅游区还跻身全国4A级风景名胜区。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多方面原因,敦化市旅游产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全力培育“山水佛韵、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但恰恰在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上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品牌形象还有待树立提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文化特色不厚,内涵品位有待于提升。佛教文化、满族龙兴文化、渤海历史文化、是敦化主打的区域文化。但从产业发展来看,这三种文化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目前体现文化特色的主要旅游景点全市有三处,即正觉寺、清祖祠、渤海广场。在特色文化的挖掘上,虽然改建了正觉寺,新建了六鼎山金鼎大佛,新建了清祖祠和渤海广场,但明显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相似度太高,比如佛教文化,虽然新建了48米高的金鼎大佛,但同其它地区相比,相似性太强,没有个性和比较优势,缺乏垄断性和独占性,不能真正彰显出敦化佛教文化的特色。二是内容浅薄,渤海国文化主要从渤海广场墙壁上刻画的的几尊国王画像来体现,清祖龙兴文化也仅以大殿内摆放几尊皇帝塑像来证明,无法让游客真正了解那个时期真正的历史。普遍存在内涵品位不高、文化特色不浓,不能真正彰显出敦化地域厚重的文化特色。

2、旅游产品不足,文化内涵有待于完善。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上同旅游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品种数量少,尽管旅游管理部门动了很多脑筋,也搞了招商引资,但品种还是比较少。二是产品本地文化内涵不足,好多旅游产品没有打上本地文化的烙印,产品雷同,在这里能买到的,在其它旅游景点也能买到,而且完全一样,使游客失去了兴趣。三是大部分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包装,与文化不搭边,单纯卖当地产品,档次不高、没有特色,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的寥寥无几,满足不了游客的购物欲。四是产业链条短,以木耳为例,基本都是原生态的包装产品,没有开发以木耳为原材料的精加工和系列产品。

3、品牌定位不准,宣传手段有待于丰富。敦化旅游品牌定位是:全力培育“山水佛韵、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为重点,大力发展佛韵游、民俗游和文化游。“山水佛韵”这句话放到几大佛教名山都适用,比如,九华山、峨眉山、五台山,而且让人浮想联翩的东西可能更多,但放到敦化既没有突出主题,也没有突出特色。因为敦化山无名山,水无名水,佛无道场,所以这样的品牌定位很难打出去。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敦化旅游品牌的定位应围绕大佛做文章,突出佛教文化,把大佛与“xx佛道场”联系起来,广辟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加大选出力度,让“xx佛道场”根植人心,会及大地提升品牌形象。

4、文化与旅游结合不紧,文化深度游有待于构筑。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基本上还是一个门票经济阶段,是最原始的、最初级的阶段,游客到景区多以看景为主,来去匆匆,虽然敦化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大多数来敦化的游客以观光为主,逗留时间短,消费不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这种状况,归根结底在于,敦化的旅游缺乏和文化深层次的跨界结合,旅游产业链有待于拓展延伸,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发挥的不充分。

二、打造特色文化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敦化旅游产业要上档升级,必须走与文化相融之路,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旅游资源为支撑,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打造知名品牌为目标,深刻挖掘内涵,努力把敦化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1、围绕文化深度开发,提升内涵品位。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确立全新的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以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向纵深迈进,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层次。一是围绕“道场”做文章,打造敦化特色。要充分利用独有的金鼎大佛,建设“xx佛”道场,围绕“道场”做文章,打造敦化佛教文化旅游品牌。以突出“xx佛道场”佛教文化特色,逐渐扩大影响力,融入到佛教圈、旅游圈和社会大众圈,在循序渐进中提升竞争力。二是围绕“民俗”做文章,挖掘民俗特色。选择最为典型、最有特点的东北原生态村,保持草房,院落面貌,以早期农民生产、生活和用具的自然形态为展示内容,附以铲地,犁地,编筐,冬天坐雪爬犁等民俗娱乐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三是围绕“佛事活动”做文章,展现佛教文化。利用正觉寺,金鼎大佛的优势,通过策划某一特定佛事活动,精品化佛事活动内容,品牌化佛事活动名称,广泛宣传,使佛教居士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四是围绕“历史文化”做文章,融入主题文化。要进一步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理念,注重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已经建成的渤海广场和清祖祠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挖掘和充实历史内容,使渤海历史文化更具传奇色彩,更具吸引力;使满族龙兴文化更具观赏力。让游客在市内不同景点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文化大餐。

2、注入文化色彩,完善服务功能。要通过招商引资和发动社会的力量大搞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衔接紧密、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游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在吃上要有文化品位,风味小吃要开发出佛家素食风味,本地民俗风味,满清系列风味,渤海传统风味,体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吃得好、吃出品位,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游客。二是在小商品上要讲究特色,深入挖掘推出一批敦化本地的旅游产品、如,用本地独有的树种磨制的佛珠、佛琏,民间编制,渤海和满清的特色用品或饰品等有特色、有内涵的旅游商品,不断提高购物对旅游收入的贡献率。三是打造“佛韵梵音”夜景灯光晚会,让游客在佛歌梵音中度过美好的夜晚。

篇5

关键词: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

一、王屋山特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一)王屋山特色文化资源。王屋山坐落于我国河南济源西北40公里,是古代名山之一并列于十大道教洞天首位,因而得此天下第一洞天美名。其山峰气势雄伟、峰峦叠翠且宫观林立、充满了人文气息,自然景观资源可谓无比丰富。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设坛祭天开始,就吸引着各个历史时期道教代表人物在此活动。因此王屋山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道教历史“博物馆”、“道教圣地”。印证了道教在此地的辉煌与绵长历史发展进程,赋予了王屋山深刻的人文景观内涵。也正因此,王屋山拥有我国最为庞大的道观皇家建筑群,例如以司马承祯、玉真公主创建的阳台宫、迎恩宫、紫微宫等,总总而生、林林而群。另外王屋山还蕴含丰富的道教艺术,其中以浮雕工艺最为突出,例如三清殿石柱通身雕刻的花鸟、云龙丹凤、飞禽鸟兽等,极富观赏价值,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修养与智慧结晶。

(二)王屋山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王屋山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道教文化资源为其增添了无尽的魅力色彩,同时如何开发与利用好这些资源打造优质旅游品牌则成为长期以来各职能部门共同面对的难题。目前王屋山旅游开发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体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宣传力度有限、令许多外地、外省游客知之甚少,没有更好的将旅游资源与道教文化有机融合,宣传辐射范畴较为狭窄,直接导致其客源半径不良缩小。同时王屋山对道教文化的内涵旅游挖掘有限,许多开发仍停留于初级浅层水平,主要以旅游纪念品、拜佛烧香、算命求签、欣赏道观建筑与园林景观为主体,空旷的庙宇布局、少之又少的道教活动无法构建较浓的道教氛围,对道教专项主题活动的组织举办不多,体现出欠缺深层开发等弊端问题。再者旅游向导人才的欠缺、专业素质有限影响了王屋山旅游服务水平与质量,无法充分激发游客产生与道教的文化共鸣。加之旅游业整体产业链不长,令游客无法享受到一条龙式服务,也对王屋山旅游品牌打造形成了一定的弊端影响。

二、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的科学打造培育

(一)举办特色专项旅游活动,深入开发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为深入挖掘王屋山道教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旅游形象,我们应结合王屋山地理特征开展多方位、多渠道的旅游专题线路特色活动。例如,主体开发道教休闲游、学习道教礼仪、养生之道,打造道教养生宴供游客品尝、建立休闲疗养场所、度假区域、开发道教保健医药游、保健养生旅游等。对于具有了解历史人文内涵热情的游客我们可为其安排寻根访祖活动,开展道教修学游、观光游,举办特色专场演出活动令游客真正感受道教历史文化,为之震撼、为之感动。同时我们可利用王屋山秀美的自然景观打造开发水景观工程建设和愚公移山精神文化、道学文化游,令游客放松身心、切身体会道教文化、感悟道教真谛。

(二)提升宣传力度、广泛吸引游客。为广泛吸引游客、提升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知名度,我们应加大提升宣传力度,深化整理收集相关王屋山一切道家知识、资料,系统全面向游客进行王屋山道教的壮大、发展、传播过程与相关发展历史的展示,提升其在游客群体中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同时我们应广泛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渠道,通过信息化平台、网络系统、报刊杂志、电视媒介、电影节目进行广泛宣传,令王屋山道教特色文化的亮点展示给大众、吸引之处呈现于游客面前,突出重点介绍有关天下第一洞天的由来、特色等。提升宣传力度的同时我们应加大内涵建设,针对自然景观、文物旅游景点、基础旅游设施进行定期的改进翻修建设,不过于体现人为休憩痕迹,力求展现其道家生活的本来面貌、传统特色,并经常推出广泛吸引游客大众的经典与特色产品。再者我们应切实加强同旅行社、旅游机构企业的广泛联系、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各类交易旅游活动,主动积极的开辟与寻求新型客源市场,令王屋山所尊崇的道教文化真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三)培育优秀人才、提升旅游队伍整体素质。从业旅游人员的整体素质、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王屋山旅游品牌形象、道教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培育开发及其经济效益的合理创设,因此为全面提升王屋山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我们应从培育打造优秀人才入手,为其制定全方位、多渠道、丰富形式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深入实地教育培养、专业、历史知识传授、通古博今能力打造、应变能力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奖惩措施制定、员工职业规划辅助,令其提升职业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工作热情,待游客如亲人,真正为游客着想,为其提供优质服务。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令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王屋山如何有效利用其内含的道教文化、景观资源、人文资源优势科学打造培育品牌形象,最重要的就是推出特色化旅游服务项目、广泛吸引游客、强化自身服务能力建设,进而在内涵外延的双管齐下打造中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令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享誉国内外。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 生态发展区是广东省划分的重要功能区域,大力发展旅游业对该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大量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发展区打造休闲生态文化圈的有利条件,阐明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生态发展区 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化旅游圈 战略

2008年6月广东对全省推进科学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把全省划分为都市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四个类型,其中韶关、梅州、河源三市被划分为生态发展区。生态发展区位于广东省北部山区,面积49783平方公里,占全省27.97%,人口约1016万,占全省10.65%。全区地域辽阔,物产富饶,森林覆盖率68.45%,生态和文化资源丰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对生态发展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有利条件

(一)独特的人文资源

独特的人文资源为打造千里客家文化旅游走廊提供了优越基础。生态发展区内拥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客家文化――河源和梅州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地,围龙屋位列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佛教文化――1500年历史的南华禅寺是佛教禅宗,在广东乃至东南亚极具影响力;瑶族文化――乳源必背瑶寨是海外瑶族华侨、华裔的发祥地之一,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民族习俗;恐龙文化――“南国恐龙之乡”河源是全球恐龙化石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古人类文化――13万年前的马坝人遗址,是人类进化史的重要见证。此外,张九龄、等历史名人积淀了众多文化古迹和动人的故事传说。

(二)丰富的生态资源

丰富的生态和自然旅游资源是打造生态休闲走廊的基础条件。生态发展区拥有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世界地质公园、5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4A级景区、19个省级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区。自然旅游资源拥有三大基地:以丹霞地貌闻名于世的丹霞山和金鸡岭;在省内享有一定声誉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大峡谷;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华南最大生态水库万绿湖及桂山风景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雁鸣湖和雁南飞茶田度假区。

(三)独特的区位优势

生态发展区南邻珠三角,北与湘赣接壤,是珠三角游客通向赣闽腹地和华中地区的重要通道。区域交通网络发达,位于珠三角2小时经济辐射圈内,京广、京九、广武高速铁路大动脉纵贯南北,京珠、广河、粤赣等一批高速公路贯通,多条联通珠三角、潮汕和湘赣闽的高速公路、铁路正在修建或规划当中;而粤北两大支线机场――韶关机场的重开和梅州机场的扩建,将实现半小时直达香港和澳门,为未来成为全国性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四)良好的旅游业基础

生态发展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体系的配套格局基本形成,旅游基础设施较大改善,接待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该区域旅游收入115.93亿元,接待游客人数为2783.93万人次,旅游创汇6118万美元。区内拥有120家的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14家,三星级酒店61家;有旅行社10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家。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为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圈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广阔的旅游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占广东总面积约30%的珠三角2008年创造了全省83%的GDP,居民收入和年消费支出分别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出游能力不断增强,推动这一区域形成了年出游人数达2亿人次的客源市场。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络的建成,将使整个珠三角地区形成“1小时旅游圈”。随着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和CEPA的进一步深入,生态发展区将在珠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和粤港澳全方位合作中受益匪浅。

(六)难得的历史机遇

近年广东省积极实施双转移战略,重点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为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广东省提出建设旅游强省和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以珠三角为核心,实行“山区崛起、两翼齐飞”的旅游发展战略。首届世界客商大会,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巨大的旅游客流、人才流及投资资金流将促进生态发展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二、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思考

(一)战略思路

生态发展区要以广东建设旅游强省和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动力,依托山水生态和客家文化资源,以提升区域旅游形象、增强旅游竞争力为重点,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加快形成新的旅游业态,构建以生态观光与休闲度假为重点、客家文化旅游为亮点的旅游产业新格局,打造集休闲、度假、娱乐、居住于一身的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凸显出生态发展区集“历史、生态、人文、休闲”四位一体的旅游特色。

打造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要实现旅游业发展从粗放增长型转换为科学发展型、从资源依赖型转换为产业推动型发展,以积极的行动融入珠三角都市旅游圈,形成两个旅游圈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局面,致力于做强做大广东旅游产业,最终实现广东旅游一体化的跨越式发展。

(二)战略对策

1.坚持政府主导战略,高起点规划旅游发展

所谓政府主导型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体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1]。生态发展区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广,由于市场力量自动覆盖的领域有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打造休闲生态文化圈要实行政府主导战略。

在现代产业体系下,一是高起点规划旅游业发展,从战略高度上加强旅游资源的跨地域协调和旅游产业的统筹发展,尽快编制生态发展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在各相关产业规划中体现旅游功能,把韶关定位为区域生态旅游中心城市、河源定位为旅游产品加工和制造基地、梅州定位为客家文化中心城市;二是实施旅游业政策倾斜,在财政投入、项目引进、用地指标、资源开发、税收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三是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旅游投入,扩大引进外资和民间融资的渠道,重点建设一批4A、5A级旅游景区;四是加强宏观调控和区域旅游合作,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协调和自律作用,实行旅游资源共享、旅游管理共担,避免行政壁垒和人为因素造成对旅游业发展不利的局面。五是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运行机制,将生态规划各类保护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把发展旅游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统筹规划,使资源开发、景区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旅游精品战略,树立高品位旅游形象

生态发展区定位为华南区域性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胜地,要以文化、生态体验旅游为主导,带动商务、休闲度假等旅游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大南岭生态旅游走廊、千里客家文化走廊”两条旅游走廊和“丹霞地貌、南岭生态、禅宗祖庭、客家文化”四大品牌,扩大两条旅游走廊的市场影响力,致力于四大品牌的深度开发。

以“世界文化遗产”丹霞地貌为中心建设大南岭生态旅游走廊。国家把韶关丹霞山、河源万绿湖等列为优先发展的生态旅游项目,以丹霞山品牌带动周边一批国家森林公园群的生态旅游发展,切实改变该区域旅游资源“有星无月”的局面;融入禅宗祖庭的佛教文化、瑶族风情和古人类文化等元素,形成多元的旅游层次开发;重点挖掘和开发具有少数民族风情和特色的景区,如必背瑶寨的瑶族古韵、瑶族吊脚楼、过山瑶反面刺绣艺术等。

与龙岩、赣南等客属地区联手打造千里客家文化走廊。加强全球客家人士联谊活动和客家文化传播,保持客家聚居村落原生态环境,把恐龙文化、民俗风情和旅游体验相结合,将部分优秀的大型客家风情歌剧打造成为旅游文化精品。如梅州和河源率先打造“客家文化生态区”和“世界客家文化节”两张名片,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客家文化的杰出传承人,推出《艺韵客家》等具有客家内涵的原创舞台艺术精品,举办群众性原生态的“山歌擂台”,通过客家厨艺展示、客家风情客栈推介和客家文化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客家文化的品位。

3.坚持产业整合战略,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旅游业属于依托性很强的外向型产业,综合性很强,关联度较高。旅游产业整合有两个层面含义,一是旅游产业内部通过重新组合,促进各部分、各要素组织结构和关系的调整,提升旅游产业功能,形成旅游发展合力;二是旅游产业通过融合、合作、共生,形成协同发展,创造新的产业功能。

生态发展区旅游产业整合,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一方面要推动机制创新和结构创新,形成灵活多样的市场投资机制,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旅游联合体,构筑特色的旅游产业框架,加快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企业客源、产品、采购、服务等资源的充分共享,优化整合旅游生产力,获取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丰富旅游休闲内涵,实现从单一观光型产品转换为休闲型模式,挖掘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和饮食元素,重点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加大旅游商品制造和生产基地建设;围绕山水、田园、林果、野趣等生态特色,积极开展观光林业、休闲农业、乡村度假、漂流探险等多种旅游形式,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和脱贫致富等有机结合起来,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优势。

4.坚持旅游一体化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区域合作开发是现代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趋势。以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为宗旨的旅游一体化,符合广东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旅游一体化战略有三层含义:一是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圈内部资源开发一体化,二是与珠三角地区都市旅游圈市场一体化,三是双圈互相融合,促进广东旅游业整体一体化发展。

生态发展区作为旅游业后发地区,具有后发优势,既要充分考虑与湘赣闽地区同质化旅游产品的竞争,集中优势资源谋求区域旅游业大发展;又要加强与珠三角都市旅游圈的合作,真正形成客源市场、交通接待、信息服务、产品开发等一体化联合协作,重点抓好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大城市的联合,与省内其他游线互补互融,真正成为广东旅游一体化战略构架中生态文化休闲胜地。通过区域合作与竞争,进行联合选线、整体促销,分享珠三角等旅游发达区的信息流、游客流等资源,是生态发展区旅游业参与合作和竞争、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7.

[2]杨宏海.架设深圳与梅州旅游文化引桥.梅州日报.2007.12.19(1).

[3]郭峦.旅游产业整合相关理论探析.产业观察.2009(18).

篇7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问题;对策

一、引言

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宗教文化旅游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旬阳县地处秦巴山区东段,汉水上游,有回族、土家族、壮族等20个少数民族,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宗教,自然环境优越,人文景观奇特,文化积淀深厚,太极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然而,旬阳县在对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面系统地规划、宣传和推介,资金投入不足等现象。因此,我们要澄清模糊观念,端正对宗教文化的认识,搞好总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景区开发与项目建设,实施全方位的策划推介与宣传,促进宗教文化旅游健康发展。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通过宗教文化旅游,让众多的中外游客接触、了解、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与合法有序的宗教活动,消除他们的一些偏见和误解。同时,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可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加强联系的机会,使外国友人加深对我国自由真实状况和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宗教资源的保护。不仅能提高整个地区的旅游经济效益,还能给宗教部门本身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宗教本身就有积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众生平等、帮助他人、劝恶扬善、重智尚真的思想,对我们现在倡导民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反对个人极端主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有重要的意义。

旬阳地处秦巴山区东段,汉水上游,自然环境优越,人文景观奇特,文化积淀深厚,以三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最具代表性,呈现出“秉承南北,兼蓄东西”的文化特性。

旬阳太极城有回族、土家族、壮族等20个少数民族,502户19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全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宗教;有经过政府批准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共7处,有宗教教职人员19人;宗教团体1个,即伊斯兰教协会。在县城老城区有位于滨江路清真寺(伊斯兰教),文庙(儒教),太极观(道教)、及隔河相望的灵岩寺(佛教)四大宗教平稳健康发展,各宗教之间和睦相处,自由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宗教与社会呈现出共同进步,和谐共生的崭新面貌。

近几年,旬阳宗教人文景观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推介。这些都为宣传推介旬阳旅游业的丰富资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拟作为山水园林城市规划建设的旬阳,同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达、没有宗教文化资源、人造宗教人文景观、开发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意识较强的地方相比,旬阳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还相对滞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是对宗教文化资源认识不足,对现有宗教文化景观开发不够,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宗教文化在旅游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没有制定较系统完整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在资源评估、总体布局、景点设置、路线制定上,缺乏总体规划。

三是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其自养事业收入较低,地方财力拮据,投入不大,招商引资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致使旬阳县一批宗教文化内涵丰富、文物价值较高的寺观教堂旅游景点设施滞后,服务功能不配套、承载能力差,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旬阳县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推出富有本县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与自然生态旅游品牌相结合,着力开发新的人文、生态旅游亮点,全力打造旬阳旅游文化品牌,作如下建议:

二、充分认识宗教文化资源在旬阳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尤其在当今国内外把宗教旅游作为现代旅游需求主要增长点,各地争相开发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成为旅游拳头产品的新形势下,从实施旬阳县山水园林城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高度,充分认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在旬阳县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必要性,切实把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列入县旅游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三、搞好总体规划

建议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宗教、文物、文化、园林、城建等部门密切配合,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尽快编制旬阳宗教文化旅游规划。在全县旅游总体规划框架内,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积极推介宗教文化旅游专线。以旬阳优美生态自然环境和神秘悠久宗教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旬阳县观光旅游。

四、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开发与项目建设

1、依托宗教文化,开发形成景区对外开放的宗教文化旅游景点

灵岩寺森林公园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太极观,是旬阳县开发和完善宗教文化旅游的关键。灵岩寺佛教文化的开发必须依托王家山自然风光,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完善景区的各项配套设施。

2、洞儿碥太极观要依托天然太极城风景区发展

一是加快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步伐,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打通太极观和老城的通道,形成游客、香客进出太极观单行安全通道。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道教其他辅助项目建设,充分挖掘其深厚的道教文化(遇仙桥、丹凤瀚书)美好的传说,把人文的东西渗透进去,逐步开发和利用道教旅游产品。三是逐步开展一系列道教文化活动,营造道教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游客。

3、伊斯兰教要积极开展和其他城市穆斯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争取蜀河清真寺申报省级文保单位,开发双河清真寺田园农家游。城关清真寺要对大殿进行阿拉伯式风格的再装修,以适应更大更隆重的圣纪活动。

五、加大策划推介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力度,叫响旬阳宗教文化旅游品牌

策划推介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旬阳县发展旅游产业的薄弱环节,主要是财政投入较少,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促销资金筹集渠道和制度,直接影响了全县旅游产品,特别是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在省市内外客源市场的知名度。为此,上下应形成共识,狠抓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把宗教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这张旅游品牌打响、做大、做强。一是把旅游策划推介资金列入每年政府财政预算,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筹资面广的旅游促销基金,确保各项旅游推介方案能有效进行。二是常抓不懈举办大型宗教文化旅游活动,由点带面,全面做活全县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六、扩大宗教知识宣传的力度

要宣传分析宗教与迷信的区别,让群众认识宗教文化的价值,变求神拜佛的朝圣活动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探索自然与社会奥秘的旅游活动。

【参考文献】

[1]旬阳县政府网站.

[2]旬阳县民政局相关资料.

篇8

一、绿化、美化、净化是构筑绿色校园的前提

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创造适宜的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建和谐校园显得尤为重要。

1.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使校园绿化、美化、净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色彩的植物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智能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特别是绿色,能净化孩子心灵,使儿童举止行为焕发朝气,变得温和稳定。2012年春天,金山路小学在校园异地新建完工时,就广邀园林、绿化等单位的专家来学校,结合校园整体布局从校园面貌、人文环境和现代艺术环境的视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和建设。目前的金山路小学校园里花坛形状各异,富有童趣。花坛里的苗木、花卉参差错落,可谓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学生行走在花间小径,宛如置身花园,与绿色亲密接触,身心愉悦。

净化是指讲文明、讲卫生,保持校园环境的清洁、整齐、宁静。学校结合所在城市争创国家级卫生先进单位为工作抓手,尤为注重于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要求师生注重生活细节,校园整洁卫生。目前的新校园,先进现代的设备让人因之奋进,宽敞明亮的教室令人耳目一新,整洁优美的环境使人流连忘返,校园里现代朝气与人文情怀并存共进。

2.合理安排,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审美需要,对校园的美化,还必须作精心的合理的安排。学校本着培养学生观赏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因地制宜,建造了近400平方米的“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里的植物选择关注多样性,有落叶的乔木,还有常绿的灌木;有热带的棕榈,也有温带松叶木;有芳香四溢的桂花和蜡梅,也有鲜艳夺目的月季和茶花……森林公园里四季鲜花,绿意盎然,是孩子们课余最喜欢的去处,或赏花,或诵读,其乐融融!

校园自然环境本身,为孩子提供了极好的审美对象,使他们产生审美知觉。学校再结合文明行为引导,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不仅会使小学生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的外部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

二、以人为本是构筑绿色校园的要求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校园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应重视师生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1.实施人性化管理

教师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执行者。教师的精神需求是教师工作状态的真实反映。学校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不但给他们提供事业上的用武之地,而且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尤其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等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每位教师既有事业上的成就,又有体面的甜美的生活。在管理活动中,学校始终贯彻以“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推进阳光政务,真正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

2012年秋季进驻新校园不久,学校就组织全体教师发掘办学70年来的历史,培育“求实创新,和谐共进”的校园精神,振奋教师精神,建立职业自信。

发展“以学生为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主动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无私奉献。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认真听取学生的反映。近年来,学校结合城市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在教师中开展了“爱心妈妈”实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阳光成长,也涌现了一大批“德艺双馨”教师。

2.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学校的竞争优势,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的持续发展,关键在教师。我校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搭建发展平台。

(1)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学校细化各项制度,引领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集中学习、互动研讨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个人自学、同伴学习……定期开展“学习体会交流”等活动。体现了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思想。同时还要求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使得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逐渐树立起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观。

(2)优化成材环境,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迅速培养出一批爱事业、钻业务的合格教师,是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对于青年教师的指导,学校施行导师制度。指导教师对培养对象的备课、上课、反思进行全程指导,更以发展性评价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的作用除了在价值取向上起到导向作用外,更重要的作用还表现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予专业引领,即通过评价指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措施,为青年教师进行下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引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学校还定期开展“青年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评比”等活动,更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丰富文化生活是绿色校园的途径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展现学生的才艺,张扬学生的个性。学校充分认识到活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每学期都要举办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活动,并努力使得各项活动制度化、常规化。为此,学校每学年都要举办文艺汇演、读书节、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制作手抄报、两操比赛、学生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注重活动形式的标识性或活动仪式的规范性,用看得见的行为方式来强化看不见的教育目的,以期能增强对学生心灵体验的震撼作用,提升活动的教育效果。

为使活动出成效,本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的理念,学校努力拓展活动空间,各项活动中师生同台、家庭协力、邻里互动,场面精彩,气氛活跃。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展示了和谐校园创建成果,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情操,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每一项活动都是一项综合的实践,需要有精致的安排和精细的合作。各项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也涵养了教师,和谐了团队。

如今,走进金山路小学,依托乡村少年宫活动,书画、体育、读书、舞蹈、棋类等兴趣小组遍布校园。各个兴趣小组都有多人次在省、市级的大赛上获得了等级奖。校园里琅琅读书声伴随着动听的歌声,成了校园文化中一道道亮丽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个性化是构筑绿色校园的目标

“文化之于组织,犹品性之于个人,一个组织就像一个人一样也有其个性”,在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化是学校文化的标志。可以说,建设学校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追求学校发展的个性化。

学校正是因为具有独特的个性,才使自己充满活力,与众不同。个性的背后蕴含着学校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独有的办学思路和策略,同时还有伴随而生的独特学校活动,令人侧目的办学成效等,个性化可视为一个学校的特色,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基础教育多元化、内涵式竞争格局的日益深化,学校个性的形成与凸显变得越来越迫切而重要。

学校文化是一种传统、一种积淀,需要我们去理解、去发扬。金山路小学是一所具有丰厚文化积淀的老学校。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异地新建,2012年6月完工,并投入使用。新校园占地近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0平方米,设有36个教学班,占地面积及办学规模等都为全市之最。新的校园应该有新的气象,学校借着入驻新校园及举办70周年校庆契机,引导全体师生大力发掘学校办学历史,提炼学校精神;结合学校的发展历程,组织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给学校的三栋教学楼命名,广泛开展了校歌的征集工作,极大地振奋了精神,凝聚了合力。

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梳理办学思路,申报了“构筑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的省、市级课题,制定了构筑绿色生态校园三年规划,以“活力”为主题,以“和谐”为主线,开展生态教育,推进“绿色”课堂实践,力争将校园打造成为全体师生幸福的栖居地。

文化意在创造人文精神深厚、文化品位高尚的学校生活,让全体师生沐浴在人文的光芒下,儒雅气质,心态开放,昂扬勃发。管理过程中,学校进一步完善党、政、工、团等组织机构,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实施凝聚力工程,创设和谐平安校园。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加强制度化人性化管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师德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把学校办成育人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学生素质优良,办学条件一流,教育质量上乘的现代化小学。

一年来的绿色校园建设实践,较好地厚实了学校发展内涵,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学校成功申报了“乡村少年宫”建设项目,其中的摄影和田径填补了我市同类项目建设中的空白,获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名教师的优质课获评为国家级一等奖,多名教师的教研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获奖,一名教师因其先进事迹入列区师德宣讲报告团;十余名学生在省、市级的读书征文、书信、演讲以及科技创新等比赛中获奖。

篇9

为了更好地使*在*“一城九镇”建设中,出类拔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海派特征、时代特点的*历史文化名镇,做好旅游休闲、特色居住的文章,弘扬和发展“海派文化”,搞好文化旅游产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以提高和强化:

一、着眼长远,搞好*镇的文化旅游发展和建设的规划。

首先,应在*镇文化资源的存在状况、历史特征、数量质量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搞好文化保护和利用、文化发展和建设的规划,确定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方向和目标,理清历史文脉,强化*镇的“文气”和“商气”,提高文化品位,造就旅游品牌,强化旅游休闲和特色居住的建设,促使特色经济与特色风貌的基本形成,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和文化增长点,立足21世纪,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使之成为大*的“美丽后花园”和中外游人的注目点,发展“体验经济”和“眼球经济”。要充分利用发挥*,江(漕江)、湖(淀山湖)、河“三水”交融的特点。集镇与自然浑然一体、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围绕着“游在*”、“住在*”、“创业在*”大做文章。强化*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的地域特色,使之成为有个性、可识别、能认同、上品位、最适宜人居住、旅游的生态型、花园型集镇。真正把*建成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环境优美的休闲旅游、特色居住的新镇。

二、有效管理,合理保护和利用好*镇的文化遗产。

文化资源,自身在数量、稳定性、可更新性及再循环性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有的文化资源可以永恒的使用,有的却会因利用和使用不当或枯竭或破坏。因此,要长期、持久及可持续地利用它,就要运用诸如法律、政策、科学技术、经济制裁等手段,进行合理化地开发和利用。近年来,*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区规划管理委员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文物的管理办法和建设的保护范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了古镇的文化资源。如应在大清邮局旧址的恢复;涵大隆旧址的保护和利用等基础上,加快对油脂厂、轮船码头地址的改造和利用,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古迹,又增添了文化景观。满足了人们寻找*近代“海派文化”的需求,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海纳百川,努力增扩*“海派文化”旅游资源的量和质。

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资源。时间、空间、地域和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种种活动,都可以增扩它的总量、项目、范畴。并增加其在历史、生态、美学、文学艺术、游览观赏和经济方面的种种价值。因此,它是一种需要通过人类管理、保护、培植、扩展的资源。它的利用有赖于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和借鉴并吸收国外文化,接受*城市的文化幅射,开展中外文化的交流,更是一种重要的途径。近年来,*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通过报刊、电视向海内外进行文化传播。参加APEC会议的部长夫人及海内外友人纷至而来,这些都对提高*的知名度,提升*的文化影响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建议今后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开放、幅射和传播力度。

四、与时俱进,创造发展*的“海派文化”的旅游特色。

篇10

一.加强畲族旅游品牌的外显文化建设

外显文化指畲族旅游品牌文化的有形要素,它可以被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旅游工作人员直观地察觉和认知。

1.畲族旅游品牌标志设计是基础,应基于五大原则(营销原则、创意原则、设计原则、认知原则及情感原则)进行。同时应明确主张――将品牌所追求的理想主张予以明确化,再转化为易懂的图形,并以最合适的题材作为创意的表现;符合国际风范――以本土文化为“意”,用西方美学做“形”的构成表现,符合国际化沟通要求;追求创新动力――从正派、诚信、踏实的传统形象转化至创新、挑战、积极的现代形象。

2.畲族旅游品牌文化展示活动是关键。世界上有许多旅游产品的营销,以举办各种展示活动作为招徕客人的重要手段,如现场演出、播放电影、展示文化品等。成功的展示活动能提高品牌的文化品位,丰富并强化品牌形象。

3.畲族旅游品牌的服务行为文化是品牌提升载体。服务行为文化的设计,反映着企业品牌的文化品位。对旅游行业来说,最直接、最直观、最大量的行为文化是服务行为文化。产品的类型、经营风格、定位不同,其服务行为文化也相应不同。畲族旅游品牌应展示畲族人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

二.畲族旅游品牌的内隐文化建设

如果把该品牌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外显文化就是枝和叶,而内隐文化则是深埋在地里的根,它为品牌的成长输送着养分。畲族旅游品牌的精神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1.定位本品牌的精神文化的定位。畲族旅游品牌的精神文化应定位为“小景点办出大旅游,办出一道丰盛的旅游大餐”。

2.定位后将品牌精神文化进行维护和提升,并将精神文化的影响辐射到营销和管理的每个环节,才是关键。这需要当地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为畲族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要以大旅游为导向,规模适合,独具特色;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强化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入手,提高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丰富旅游小线路的内容,扩大旅游气氛;加强区域联合,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之路,保持原有客源,吸引新的客源。

三.促进畲族旅游品牌文化的内在机整合

相对而言,畲族旅游的外显文化容易改变,而其内隐文化则相对稳定、保守,不容易改变。所以加强外显文化建设有助于品牌形象的树立,而且有助于促进品牌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改变。只有通过整合性的规划,才可确保品牌不断增值。具体步骤就是“3C”模式:创立(Creating)、建设(Construting)、改善(Changing)。

1.创立(Creating)──打造品牌文化的基础

此模式是要求关注核心产品与延伸产品的设计。畲族旅游的核心产品为目前的畲族风情游的进一步放大与挖掘,而其延伸产品并不明朗,不妨先把“山哈酒”、“畲家草药”、“畲家风味餐”等等一并纳入,重新包装与设计,注重强调与旅游者的亲和性,并能提升和升华核心产品。如此才能使畲族旅游品牌形象真正展现出全部内涵文化。

2.建设(Construting)──累积品牌文化

实现品牌文化的积累就是要完成价值传达,让旅游者认知到价值的存在,这样才能塑造品牌形象。这需要完成两大任务:建立品牌个性和品牌推广。畲族旅游品牌文化的累积,首先必须重点考虑畲族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尤其是潜在的竞争优势。可以根据旅游者消费的基本步骤分解各个价值环节,寻求优势。如畲族旅游产品是否具备合理的价格优势?畲族旅游产品有形的物质优势是什么?畲族旅游产品无形的服务优势存在吗?畲族旅游资源区位条件是否有利?畲族旅游相应的规划与管理人才是否具备?其次,要借助各种途径与手段提升畲族旅游品牌知名度,提升畲族旅游品牌的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3,改善(Changing)──提升品牌文化

篇11

近年来,晴隆县抢抓国发[2012]二号文件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结合区位和资源条件,因势而谋,顺势而动,借势而为,提出“1334”工作思路,倾力打造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明确一个定位

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晴隆由历代军事要塞转身成为西南大交通网络的小枢纽。随着沪昆高速公路镇胜段、汕昆高速公路、晴兴高速公路的开通营运和长昆快铁、毕水兴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晴隆成为联结滇黔桂的一个重要交通节点,交通区位优势凸显的同时,在中国西线旅游热区中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也开始显露。

根据宏观政策环境、交通区位条件、独特资源禀赋和开发基础,晴隆县提出“建设旅游名县、打造品牌晴隆”的战略,在省长陈敏尔的调研指示下,近期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山地经济的意见》,把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作为重中之重,明确打造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目标定位:到2015年,把晴隆“二十四道拐”初步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景区和西南重要旅游目的地”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民间交流平台;到2020年,把晴隆建设成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滇黔桂渝旅游圈的游客重要集散地、中国西线旅游热区的重要节点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名县。

打造三张名片

2005年以来,晴隆县连续举办了七届“二十四道拐汽车爬坡赛”和“阿妹戚托”舞蹈大赛。创办了《翠华晴隆》政府门户网站、《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网站和《二十四道拐》文艺刊物,制作了大量宣传画册和专题,并借助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推介,使晴隆“二十四道拐”、种草养羊“晴隆模式”、民族舞蹈“阿妹戚托”成为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名片。

目前,晴隆正以“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简称“翠华晴隆”)为区域外宣品牌,进一步打造以“二十四道拐”为龙头的历史文化名片、以“晴隆模式”为重点的喀斯特生态文化名片、以彝族舞蹈“阿妹戚托”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名片,按照宣传、文化、旅游、体育、农业、民族的“六位一体”思路,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推进文化与旅游、文旅与科技深度融合,推进产旅互动、城旅互动。把大力发展羊茶果、开发金玉石,建设特色城镇、美丽乡村,挖掘苗族歌、布依戏、彝族舞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山地旅游综合体,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平台,以旅游平台展示文化,提炼和打造文化演艺、风情领略、汽车运动、军事动漫、地质科考、岩溶探险、田园休憩、露营烧烤、品茶尝果等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拓展文化旅游业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人群的需求,提升晴隆文化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推出三部片子

“二十四道拐”以其在二战和抗战中的特殊作用,被史学家称为史迪威公路形象标识和抗战生命线,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因其雄奇险峻的地势,入选中国汽车赛事挑战“六大极险经典路线”之一。

为提供平台、打造载体、扩大宣传、展示内涵,让这个曾经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动人故事的公路地标转身为国际性历史地标、文化地标,晴隆县投资上亿元修建安南古城影视城、美军加油站等景地,配合拍摄文艺精品大型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电影《二十四道拐》和大型纪录片《二十四道拐纪实》,并通过三大片的摄制、宣传、推介、播映,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二十四道拐”,让更多的人向往“二十四道拐”,走进晴隆。目前,三部片子的前期工作基本就绪,准备启动摄制,拟于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在高端媒体推出,以达到文化宣传拉动旅游品牌创建的实效。

建好四大景区

根据国发[2012]二号文件“把贵州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定位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晴隆县“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遗址公园、沙子生态文化旅游区、光照湖湿地公园、大厂地质公园四大景区被列入《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其中,“二十四道拐”遗址公园被列为全省100个重点景区中的示范性景区,光照湖湿地公园获得国家林业局立项建设。

篇12

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全面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深度开发地区旅游资源。通过对外合作和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发展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促进旅游、影视文化、体育、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区域旅游深度融合新格局。

积极申报各类基地、重点项目。蒙古源流系列纪录片《蒙古九歌》即将在央视播出,先后建成内蒙古博物院伊金霍洛分院即蒙古源流博物馆、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电影学院鄂尔多斯教学创作实践基地、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实习基地、自治区服务业集聚区等。申报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于2015年3月份完成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的答辩,有望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同时,积极申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骨干文化企业、鄂尔多斯市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力争把园区推向一个新高度,全面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积极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对照国家4A级景区创建标准,科学规划景区内部和外部交通环境,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外部交通标识。新增各类标识、标志、标牌130余处,设置各类旅游交通标识10余处,腾格里广场增设游客休息设施30余处、观景点6处,新建旅游厕所6处,采用路基埋地灯、架射灯等形式,对园区进行亮化、美化。实现两线(电缆、电讯光缆)入地,雨污分流,完善邮政、电信、有线电视、景区WIFI等服务设施,对景区主要街道、游步道、公厕等进行改造,全面实行无障碍化服务。现已被国家正式命名为4A级旅游景区。

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扶持。积极争取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主动对接协调,向鄂尔多斯市文化旅游产业委员会申请专项资金3200万元,用于园区的建设运营。另外通过金融信贷、融资租赁等渠道,争取园区建设资金。

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崛起,建设独具蒙元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园区管委会将进一步拓展思路、凝心聚力,在快速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大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完善文化旅游影视产业链,实现“六个100”目标,即:挂牌100家文化旅游影视实践基地(如中国电影、电视协会拍摄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央书画院鄂尔多斯创作基地、中影集团拍摄基地)、引入100家影视企业、引入100家工艺品企业(皮画、剪纸、雕刻、服饰、皮毛挂饰挂毯、瓷器、书画字画等)、新增100家合作旅行社、新增100人就业计划(从引进企业中安置)、新增100家鄂尔多斯境内影视拍摄合作外景地,从而丰富园区经营业态,推动园区2016年开园运营。

篇13

1引言

乡村是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延续,是人与地关系的展示,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最和谐的结合,代表了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随着城市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倦拥挤喧嚣的城市节奏,青睐能够回归自然,体验“桃源生活”的乡村,由此,一种以欣赏田野风光和追求纯朴民风为对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热悄然兴起,并日益走俏。如何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以吸引游客前往成为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因此,以成都浦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为例,从其文创项目进行了分析,探求了传统乡村与文创项目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发展。

2背景介绍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其概念是英国于1997年首先提出的。而中国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是通过创造性的想法把文化转化为更高生产力的行业集群。随着中国飞速发展,文创项目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因此,寻找到一种适合文创项目推广和发展的方式是目前文创项目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甘溪镇明月村位于大五面山浅丘地带,地处浦江、邛崃、名山三(市)县交汇处,属浅丘地区。该村幅员面积6.78 km2,森林覆盖率46.2%,村有723户,2218人。明月村自古就采用邛窑的工艺烧制陶瓷,至今仍保留着4口老窑。其中,有300多年历史的明月老窑一直到2008年才停产。2012年随着政府对邛窑文化的支持和推广,明月窑紧紧结合浦江甘溪镇明月村茶山、竹海的特色,让文化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2013年浦江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希望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新打造的明月国际陶艺村以吸引陶艺家、知名传统手工艺专家、文化创意项目工作者(新村民)入驻为抓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全新的发展理念给明月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生。

3明月村文创项目的打造

明月村内文创项目的成功打造实现了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项目的互利共赢,明月村与文创项目是一个相互吸引、相互受益的过程。明月村特有的乡村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文化(邛窑文化)与文创项目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发展。明月村带给文创项目者的是一个带有乡野气息的“乡村乌托邦”,同时文创项目者也给明月村带来了新的生活模式和旅游资源,以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3.1明月村对文化项目的影响

3.1.1自然环境的影响

明月村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人―村落―环境”所构成的和谐有机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极具特色的川西农舍(大部分拥有“三间两头转”的合院布局,本土泥砖(陶的母体)的建筑材料)显现出浓郁的乡土风格,茶山、竹海、松林等乡野景观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这些自然环境既有独特的景观意象,同时也是乡村历史的展现。这样贴近自然的景观意象展现了一种很多人所追求的能够回归自然的乡村乌托邦的形态,而这也是文创工作者所追求的,同时这也给了文创工作者一个能真正激发自己灵感、且富有创作空间的环境。

3.1.2人文环境的影响

明月村本身拥有比较丰富的乡村文化意象,这种乡村文化意象也是乡村的一种“氛围”。包括其本身的乡村建筑群落、传统的乡村劳作模式(传统农耕文化所展现出的浓郁文化气息,这些文化独特而鲜明,因此也成为吸引大家的一种文化载体)和其长期的乡风民俗(乡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是村民精神凝聚力的一种体现);以及明月村对其历史文脉的保留和发展(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邛窑文化)。这样的乡土文化意象的保留和延续有利于塑造明月村的整体场所感,强化了其明月村的价值,给文创工作者以不一样的灵感和创作氛围。

3.1.3旅游契机

明月村所打造的自然风光以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景观其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的到来。目前,文化创意类项目缺乏一个很好的、跟公众一起互动交流的平台,而传统的互动交流方式(如展览等)很难拉近文创者跟普通人的距离,文创者迫切的想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架起与大众沟通的桥梁,让艺术更加亲近民众。而明月村自身就完成了这样的作用,为文创工作者提供了客户源。以明月村为依托发展自己的客户群,明月村的名气也给这些文创工作者一个平台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及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起到了推广的作用。

3.1.4相应的配套设施

为大力引进文创工作者入驻,明月村发展和打造自身相应配套设施,以一种方便的,舒适的设施环境吸引文创工作者。同时明月村提倡“名人驻村”项目,通过文化创意工作者入驻到村民的家中,与原有的村民一起生活,感受彼此的生活方式。让文创工作者以最近距离的体验感受最真实的乡野气息。

3.2文创项目对明月村的影响

3.2.1文化影响

通过文创工作者驻村的活动,村民、文创工作者能够更好地有机融合在一起,而这样一种“新村民”与“原住民”的融合也激发了乡村的活力。文创工作者为明月村带去了丰厚的“嫁妆”,这些“嫁妆”为明月村村民生活带来很多改变:村民的猪圈被改造成草木染工坊,孩子们能上免费的绘画课,明月书馆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图书,还定期举办讲座。通过文创工作者的文化传播,教育和培训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性,增强村民的文化意识。这对于整个明月村村民的整体文化教育和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2.2经济影响

文创工作者将民间艺术工艺带向农村,带动当地村民寻找到一种新的经济手段:作为一处遗址景点,明月老窑被保护起来,老窑旁边的空地上,一座陶艺体验馆开始营业。明月村81岁的民间陶艺家张崇明领起了固定工资,现场为体验陶艺的游客进行指导。在村子的一片空地上,新村民赵洪和李南书的“篆刻传习所”正在建设,老村民吴大爷的餐馆“谌家院子”正在升级改造。明月村以文化创意项目为先导,以此为契机带动自身产业的大力发展。

3.2.3名人效应

文创工作者能够通过其自身的人脉效应和乡野情怀形成产业聚集形态。2014年12月,身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陶艺专委会副主任的李清来到明月村,看过“明月国际陶艺村”的发展规划后,就决定留下来。2015年1月,李清的“蜀山窑”工坊签约入驻,他也成为明月村的第一批两名“新村民”之一。另一个是知名前媒体人、作家宁远。宁远说,她爱上了这里的松林、竹海、茶园,还有质朴的村民。此后通过“名人传播”和“文艺圈的人脉效应和乡野情怀”,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明月村就吸引了25个文创项目入驻。宁远要做一个草木染工作室,请来画家、染布人寒山开了一个染布坊;李清的学弟、青年陶艺家李清泉来明月村喝了一次茶,就决定留下来开个“清泉烧”工坊;艺术展厅、餐厅“樱园”的创始人熊英,也跟随好友宁远、寒山的步伐,把新的“樱园”落到了明月村……根据远景规划,成型后的“明月国际陶艺村”,进入散居院落的项目数要达到35~40个,进入核心区的项目数为17个。而截止到2015年底,进入散居院落的项目数已有15个,核心区10个,在谈项目6个,文创产业聚集已初具雏形。而这样的一种文创产业聚集形态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整体的影响力,形成名人效应。

3.2.4旅游契机

利用所形成的文化景观环境和名人效应吸引游客,聚集和提高当地的人气,以此来进行明月村的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产品的推广,村民的收益和创收,巩固和加强明月村的品牌效应。为明月村的整体旅游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明月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利用名人驻村的形式达到“雅”与“俗”的交融统一。而这种“雅”与“俗”融合的关键又在于它的生活化、自然性、真实性、和谐性。其“雅”主要是指明月村所含有的一些文创项目(引入的陶艺家、知名传统手工艺专家、文化创意项目工作者等所带来的文化展现)的打造,以及明月村自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邛窑文化)。“俗”主要是指明月村自身乡土文化(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

相较于以往艺术都是高高在上,是普通人不可企及的,这里将其融合在了一起,是艺术的乡土化,是艺术的最高展现形式,它不是受人瞻仰的,而是要更多地融进到生活,落到实处,跟人更好的互动,给人更好的体验感,这才是鲜活的。这样也使其具有更好的文化符号及吸引力。同时,借由名人驻村的形式,乡村自身具有更好的特色和辨识度,利于从其他同类型旅游的乡村中脱颖而出,使其更好的发展。

4文创项目与乡村旅游的互利

乡村的发展不能违背其可持续性,而文创项目中的名人驻村给了这个很好的定义。通过对整个明月村有一个可持续的循环健康发展链条:首先,利用自己原生态的传统乡土景观以及其历史文化积淀形成自身的文化符号,吸引陶艺家、知名传统手工艺专家、文化创意项目工作者的入驻,形成一大特色―艺术家利用民居,改造民居,形成与居民共同生活居住的模式,改造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这样子的模式既可以让高雅的艺术更加亲民,同时民居的环境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也能带给艺术家不一样的体验和灵感来源。其次,利用所形成的文化景观环境和名人效应吸引游客,聚集和提高当地的人气,以此来进行明月村的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产品的推广,村民的收益和创收,打出明月村的品牌,同时,明月村的名气也给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及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起推广作用。

文创项目与乡村旅游的相互影响发展,村民、艺术家、乡野环境、生活方式的有机融合,新村民与原住民的融合,不仅文创项目激发了乡村活力,同时乡野环境也促进了文创项目更好地发展,使文创项目与乡村旅游互利共赢。

篇14

关键词:旅游名镇;特色旅游资源;生态

中图分类号:TU268 文献标识码:A

一、旅游名镇背景解读

旅游城镇是现代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小城镇发展的流行趋势。黑龙江省着力打造系列旅游名镇,旨在发挥资源优势,通过特色城镇的建设与示范,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升级、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推动地方经济转型,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二、连环湖旅游名镇概况

连环湖旅游名镇位于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与杜尔伯特政府所在地泰康镇相距21公里。三小时交通通勤圈覆盖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大中城市,也覆盖吉林的白城市、松原市,交通十分便利,水陆干线四通八达。

三、特色旅游资源解读

(一)生态旅游资源

1、大气壮美的湖泊湿地

连环湖是松嫩平原上的一个久负盛名的大型浅水湖泊群,由18个湖泊联合组成,水域面积580平方公里,湖泊平均深度只有半米,最深处也只在2米左右,是典型的湿地型浅水湖泊,芦苇丛生,湖湾密布,水草茂密,鱼虾肥鲜,其湿地范畴的旅游资源类型非常丰富。

2、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

杜尔伯特县域地下85%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井井深1800米, 出水温度可达53摄氏度,,属镭钡型温泉。水中含有诸多微量元素及矿物质,是理想的医疗保健洗浴温泉

3、辽阔丰美的草原

域内的草原面积469万亩,目前全面禁牧一步到位,草原生态逐渐恢复,牧草资源丰富、草原风情独特。

4、丰富的水禽与鱼类动物资源

连环湖水禽及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鸟类240余种,鱼类40余种。鸟类中水禽92种,除鸿雁、天鹅、丹顶鹤、灰鹤是重点保护对象,多数是非保护类的野鸭,有一二十种可以猎获。

(二)人文旅游资源

蒙古风情——黑龙江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

驿站文化——清代古驿站。

渔猎文化――冬季捕鱼、养鱼工艺、鱼苗孵化和驯化等特色生产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参与性和科普意义。

寒地民俗——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以农家院生活、节庆习俗、民间艺术、特色餐饮、耕作渔猎等为代表。

(三)旅游资源开发导向

原生态资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杜尔伯特湿地属于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杜尔伯特应充分的借助这块优势品牌发展当地旅游业。以湖荡湿地生态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为主的绿色生态资源,可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生态体验活动,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在重点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要依托资源发展湖荡休闲度假游、温泉康体游、蒙医疗养游、农牧渔乡村旅游。

蒙古族文化资源将是开发的重点,是形象资源,也是最有潜力的资源。杜尔伯特在历史或近现代人文资源并不具有任何的优势,而其传统的蒙古族风情、东北渔民风俗在松嫩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独树一帜。因此,连环湖要突显其鲜明个性,除了原生态资源外,还需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文化资源为依托,积极培育和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旅游名镇发展思路

水为脉,文为魂,创造以湖荡湿地为核心,利用湿地保护模式、游憩体验模式、生态栖居模式、农业生产模式共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突出文化景观、乡土景观、农业景观、湿地景观的塑造,建设集“生态旅游、亲水休闲、养生度假、有机农业、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休闲体验式乡村旅游空间;

打造“水—绿—人—文—产”五位一体的最具北国典型湿地田园、温泉康养特征的湖泊型生态旅游基地。

五、规划目标

全国优秀旅游名镇

国家AAAAA级旅游区

中国北方寒地湖泊温泉生态旅游目的地

黑龙江省蒙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黑龙江省温泉蒙药康疗中心

六、旅游空间结构

一镇(一心):连环湖旅游名镇

七区:龙坑驿站风情景区、九河渔猎文化景区、日月岛狩猎景区、鹭岛生态景区、生态农业观光景区、阿木塔蒙古风情景区、合发草原观光景区。

二环:连环湖水上观光游览环线、连环湖陆路观光游览环线。

三专线:渔猎风情观光游览线、农业观光游览线、蒙族风情观光游览线。

七、名镇功能布局规划

一心:温泉养生休闲中心

一带:滨湖观光、运动、娱乐休闲度假带

两湖:内湖(北)湿地生态公园

内湖(南)度假休闲区

三区: 渔村民俗风情体验区

渔趣休闲体验旅游区

他拉红绿野乡村旅游区

八、名镇风貌定位

综合连环湖旅游名镇的自然和民族人文特色,确定其风貌特色定位为:湖滨民族风情旅游城。风貌打造重点包括注重以绿色生态为本,突出湖滨小镇特色;以蒙古建筑风格为主导,展现地方民族文化风情。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2020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旅游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