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化教育战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数字化;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25-03
Strategic Thinking of University Digitiz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Wang Cong, Chu Jianjie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e urgent need to adapt,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s dig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 environment sharing mechanism, so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ccurately grasp the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digitization; resource library
1 我国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发展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1]要求,教育部决定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这也是“十”中多次提到的核心内容,尤其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让广大师生切实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我国高校面临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的需要,教育教学面临资源标准不一、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优质资源搭建的步伐。由此,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涉及多方面[2],对于各个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的获取信息量基本上来自于互联网及其衍生形式。各类专题教育网站及学习资源库的搭建、网络课程的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考评、学习平台的管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国内外远程视频,如会议、答疑、授课等,这些都是辅助教育教学的不同方法,对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无论教育教学资源的种类和范围怎样界定,教育机构和社会系统间的信息沟通、教育学术组织和高校间的信息交流、学校内部学院和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对接,都是高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的内容,其目的都是要达到资源的区域有效共享。
目前,教育不均衡问题仍困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除教学“硬件”的均衡配置,“软件”即优质师资的均衡更为关键。教育信息化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为了搭建数字化校园环境,购置相应软硬件设备,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引进、开发、存储、利用和共享提供服务,对于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说,资源的认知和有效利用成为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关键。
2 优质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资源的管理
目前国内高校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中,教育资源建设者普遍提供资源管理平台和所谓大容量的资源库,作为资源服务内容,往往倾向于本校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虽然一定程度上短时间满足区域范围内资源的需要,但缺少与外部资源的联系、交流和对接,资源建设的认识角度单一,对教育资源的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容易导致各种资源的凌乱和重复建设,不符合信息化长远发展规律,网络共享互联的功能与优势在资源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最终出现资源逐渐匮乏,并且在宏观上难以形成正确的教育引导。
随着教育教学网络化的发展[3],相关资源的产权界定问题越来越敏感,对于网络平台下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没有做出更明确和具体的界定。资源的复制成本极低和传播速度快,在实践上更体现出资源来源的可追溯性,尤其像远程教育这种不可预制的资源形态,更加大了合理使用资源和管理资源的难度。
2.2 资源的需求
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产品的数据的“量”和资源的“质”,一旦安装到高校资源库,必须符合教育教学使用的基本要求,为一线教学、科研、实验提供强有力的数字素材保障。例如,在国内一些区域教育资源中心的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检索和查询的步骤非常多,从登录到认证,再到确认,常出现IP限制,并需要登录不同的系统,系统之间缺乏互操作,界面视图和讲授逻辑不符合正常的习惯性认知思维,书籍文献在品种和数量上供应不足,各大高校之间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缺少沟通与交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评审不能只注重任务的完成和审核结果的取得,而忽视受教者对全学习过程各环节的需要。
考虑到资源来源的准确与速度,充分发挥商业开发与教育自主完善的各自优势,高校对引进资源进行选择、重组和使用,引导教育资源的建设走产业化的道路,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教育资源运营的规范化和高效性。这种产业化机制可以实现合理的计费制度、公平的淘汰机制,鼓励制作者向高水平接近,并快速向全社会推广。
3 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特点
为整合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教育部每年在部分高校启动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4],初步形成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习型社会的公民素养、传承中国文化遗产的文化战略”为价值目标,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专题建设为核心,服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各高校发展侧重点和文化底蕴的不同影响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影响资源共享和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的可行性。近几年,教育部组织各高校,尤其是具有资源应用特长的高校搭建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库网站,并建立与国外高校部分视频公开课资源的链接等。全球化的共建共享资源使得数字化这一特点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会成为阻碍因素。美国斯坦福大学一半以上的本科教学课程为在线或数字化多媒体形式呈现,英国开放大学通过远程在线教育提供硕士学位。相信目前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是暂时的,也需要全社会的响应和支持。未来我国高校资源必将拥有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5],资源建设计划周密,网络平台功能齐全,文献资料信息量大,数字信息传输快、渗透性强,全面易用的操作系统,以及丰富的在线交互式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任何人随时随地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共建共享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有着深远影响。
4 几点策略分析
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有效模式和体制机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4.1 资源开发、应用和共享并重
发挥高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优势,建立系统激励制度、通过协调资源开发的标准、资源应用的环境,形成一定的组织架构,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途径,达到有价值资源的共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地域教育资源各有特色,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同时挖掘数字化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及文化的资源,形成开放统一的平台。
4.2 资源标准以资源需求者为主体
各高校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分工和协作,联合搜集本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精品课程资源,制作相对系统类别的精品课程库,资源库之间尽可能形成互操作、互交换和访问数据,打破地域限制,以满足广大在校学生的不同需求,并适应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以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来提高我国网络教育水平。
4.3 提升高校文献图书的网络化程度
高校图书馆是教育教学资源扩展共享途径的又一强大资源库,各高校可以通过联合编目、统一对接、馆际互借的形式,增加网络图书量。采取优势互补等措施,建立方便查阅、扩展性好、高安全、远程访问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师生能快速有效地检索到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
4.4 适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政府、教育机构、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各自的优势,支持跨校对接、多方合作及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选择有代表性的高校带动,统筹兼顾教育发展水平悬殊的学校,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立足于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性应用。参考国外先进的资源内容表现形式,从收集资源转向制作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形式完善资源,提供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应用信息反馈等服务,侧重于数据库管理资源应用环境的建设,建立节约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丰富区域性教学和科研的资源总量,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4.5 多元与规范的多媒体资源
教育教学类的资源尤其处于高校环境下,应时刻注意信息的规范性问题,资源必须对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且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将各类媒体形式融入资源的获取途径中,在科学地、清晰地展示资源类别体系结构的同时,也要实时根据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增强资源的展示效果,使资源“引导学习”的角色持续健康的发展。
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评审机制,规范资源的建设管理行为,提高审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微观层面上,需要确定资源评审的操作指标,评价指标的制定要突出其教育特性和新课程标准下对资源建设的要求,并要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根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EB/OL].http:///Index.htm.
[2]路秋丽,魏顺平.网络教育资源标准及标准应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7):81-87.
[3]李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1(3):I0003.
【关键词】数学文化 社区文化 协同发展 战略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3-JSJYYB-099);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2013-JKGHD-0349);2014年度河南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教育[2014]37号)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51-02
在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人们对各种知识获得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普通高校作为教师教育体系的主体,既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应是地方文化教育的摇篮,更应是全民素质教育的导师与助手。当代大学生不仅仅只将知识停留在书本,而全面应该融入社会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竞争力的加剧,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1.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1 普通民众对数学的表面认识
数学虽然是人们接触的最早的学科之一,但普通民众对数学的认识一般都只停留在表面,绝大多数的人给数学贴上了“难学”、“难懂”这样的标签。很多学生也因为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等而畏惧数学,诸多家长更担心孩子的数学知识会影响将来的升学,从而使得各种数学辅导班应运而生。数学也成了学生、家长们眼中最难学的课程典型。
1.2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发展需要
大学数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数学文化课程的发展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在很多高校开设了数学文化课、开展了数学文化活动,但仅限于对学校教育的普及,普通民众――这一重要的群体被彻底的忽视了。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期间,91岁高龄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少年儿童题词,写下了“数学好玩”4个大字。并强调,数学的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一个国家强盛的衡量标准是掌握数学的程度。因此,向他们普及数学文化知识,必将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效果。
1.3 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专业教育,而他们最终会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回赠于社会。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得到锻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应用。
1.4 基于高师教育实习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现有高等师范教育实习状况令人堪忧,普遍存在着教育目标单一、实习时间过短、创新点缺乏等,实习整体陷入空虚、乏力的困境,接收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所以亟待转型与变革,走进社区将是一条新的途径,也为建立“大实习”观,多层次的实习目标体系的提供有力支撑。
1.5基于国家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要求
普通民众文化的缺失,将会导致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下降,而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又决定着他们必将对下一代的学习方向、思想认识、专业选择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向他们普及数学文化知识,必将带来良好的链锁反应。况且,现代城市、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日趋规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区文化,也是我们国家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以“社区数学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带动其它社区科学文化活动的开展,对提升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2.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意义
2.1 教育实习模式多样化
传统意义下的教育实习通常是让学生到中小学校讲好课、改好作业,但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很多实习学校给予学生这方面的锻炼机会很少,从而未能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而走进社区,通过实践、教育实习使学生在组织班级活动、与家长和同事沟通交流、与学生互动以及讲课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从而使实习模式打破传统,不拘泥于中小学校的课堂,而是让学生主动进入中小学校、住宅区,即可脱离课堂在户外进行,又可依托课堂开办社区讲堂。从而改变教育实习模式古板单一的形式,变得灵活多样。
2.2 教育实习功能多元化
在教育实习原始功能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如:在讲授专业知识基础上,拓展了数学文化的普及;在师范技能锻炼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活动策划,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交往能力;通过活动组织,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活动主持,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等。增加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服务意识进入实习学校或社区,更容易让合作单位接收实习生,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2.3 社区文化建设优质化
将高等文化知识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或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能够提升社区文化的层次;同时,使高等文化知识贫民化、生活化,实现“高校-社区”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也促进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通了“高校--中小学”的连接通道,弥补中小学在数学文化教育上的缺失,丰富了中小学校的数学课堂。
3.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战略研究
3.1 开展“数学文化进社区” 活动
开展高等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区优质、高层文化建设。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在 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数学文化节”活动,旨在传播数学文化,普及数学知识,挖掘数学之美,弘扬数学精神,特别从2012年起新增“数学文化进中学、数学文化进社区”两种活动形式,受到了广大师生以及社区居民的好评。为普通大众提供人之平台,提高基本素质。
3.2 建立长期优质合作机制
以“数学文化节”活动为依托,建立长期优质合作机制,举办社区图片展、社区影音播放、开展系列游艺活动、举办数学文化讲堂等。并让高校树立系统人才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市场、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3.3 建立功能多元化的实习模式
增强大学生实习的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的高师教育实习模式,促进教育实习的有效性,真正成为师范生由学生向教师转变的平台。以此为契机,为社区提供必要的家教服务、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各种优势资源(学生、专业知识、先进的理念等),让大学教师、大学生走进社区,加大高等专业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切实执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实现大学与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协同发展,提升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
4.结束语
普通民众文化素养的匮乏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功利性教育理念的驱使下,使得人们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从而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价值。通过数学文化走进社区,加强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从而改变大学生当前高等教育的单一性,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开创高师教育实践新途径,为全民文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鹿华.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J].时代报告,2012(6):438
[2]陈志强. 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09.02:142
[3]吴隆基.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高校体育资源协同发展的战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S2
[4]杨娜 高春风.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18:189-190
引言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是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阶段性统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CT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拓展,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规划,以期能够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作为国际组织的欧盟及欧洲各国也在极力地通过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颁布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例如,丹麦在2010年颁布了《信息技术宏大规划》,旨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高中学生注册、考勤检查、课程安排及考试等流程的效率。荷兰在2010年启动了《知识网年度计??(小学、中学和职业教育)》,以帮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高ICT能力,使数字资源更易查找和访问等。2016年3月,英国《教育部2015-2020战略规划:世界级教育与保健》,制定了未来五年的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其中提出要大力推进STEM课程的开设率,提升相关课程的质量。德国在2016年10月出台了《数字化教育战略2030》,以大力促进数字化技能培养及数字化媒体的广泛使用,充分发掘数字化在教育各领域的潜能,增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制定体现时代特色的法律框架,并推进相关组织的战略发展,以数字化推动德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如上页图1)。
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20世纪末期,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和交流,与此同时,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欧洲各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提供各种渠道,让每个人获得广泛的知识,并培养其就业的能力。欧盟于21世纪初期相继提出了数字化欧洲、i2010、欧洲2020战略等战略规划,有力推动了ICT在欧洲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支撑。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欧盟现有28个成员国,各成员国在其法律制度、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2010年,《欧盟2020战略》成为欧盟下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同时,有关欧盟未来十年教育质量提升的《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2020战略框架》,提出了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要面向2020年的四大战略目标,即实现终身学习和流动学习、提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公平教育和社会凝聚力、在各级教育和培训中提高创新能力。
欧盟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政策分析
从信息社会的构想到ICT在教育领域中广泛且深入的应用,欧洲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根据不同时期欧洲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关注点,笔者将欧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ICT初步应用、ICT深入应用。
1.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早期,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生产结构被打破。为了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欧盟国际组织于1993年颁布了《成长、竞争与就业白皮书》,首次提出信息社会的构想,指出欧盟国家必须提供渠道,让每个人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的能力,鼓励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信息社会的构建。1994年,欧盟了《欧洲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行动计划》,加强了信息技术在远距离工作和教育、大学和研究中心信息网络的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2)政策分析
①强调信息技术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信息技术在让人们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如解读信息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及创造力、判断和决策力以及评估的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指出,要培养就业能力及竞争力,必须先知道什么是未来必备的技术,包括基本知识、技术知识和社会技能。
②强调职业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欧盟国家必须将学校和企业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训练。通过师徒制、鼓励服务业的新职业训练等将学校与企业相结合,通过设立再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等开发潜在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学生进行职业训练的机会。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是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就业的能力及竞争力。
2.ICT初步应用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社会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分析了ICT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及自身经济及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1999年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简称“数字化欧洲”)的方案,其整体目标是加速欧洲向知识经济转变。“数字化欧洲”方案分为两个阶段,即2000年启动的eEurope2002(2000―2002)行动计划和2002年启动的eEurope2005(2003―2005)行动计划。eEurope2002的目标是促进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其使用,其中包含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向人和能力投资,促进互联网的应用三个方面。eEurope2005的目标是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开发更好的服务、内容和应用,以促进互联网在教育等领域中的全面使用。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在eEurope2002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必须要加强廉价、高速、安全的互联网建设,确保至2001年底,所有学校都能够接入因特网并能够使用多媒体资源及相应的服务,确保至2002年底,所有教师都能配备和熟练使用因特网和多媒体资源。eEurope2005行动计划强调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和各教育机构的连网,指出至2005年底,欧盟所有成员国的所有学校都要连接到因特网上,并能够实现网络上教学和教研,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也要连入网络。
②教师ICT能力培训。数字化欧洲方案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用数字技术培训教师”,具体采取的相关措施有:为学校、教师、学生配备互联网接口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培训教师使用数字技术,并对课堂上采用数字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等。欧盟2000年启动的eTwinning是数字化欧洲方案中的一个重要行动计划。作为在线学习社区,eTwinning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欧洲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的交流和协作平台。不同学校的教师充分利用eTwinning进行合作交流,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源,开展科研项目及在线培训活动,有力推动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也使eTwinning延伸为教师的专业学习网络平台,提升了教师的ICT应用技能,促进了学与教方式的革新。
③信息?Y源的开发利用。数字化欧洲方案中指出,应将“开发欧洲教育服务和软件”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eEurope2002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制定了《欧盟开发公共部门信息框架》等专项规划。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都计划将国家知识资源如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等。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围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ICT能力培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展开,强调宽带网络的接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一阶段,欧洲ICT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数据显示(廖瑾,喻东,2010),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相关的产业和应用对欧盟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5%,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达40%。
3.ICT深入应用
(1)政策内容
2005年,欧盟推出建设欧盟信息社会2006―2010年5年战略计划《i2010-建立充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欧洲信息社会》(简称“i2010战略”)。该计划希望建立一个开放的、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并且强调信息和通信技术是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的推动力。“i2010战略”以ICT技术为核心,包含三大支柱,涉及到建设低价、安全的高速宽带,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服务等方面内容,其框架如上页图2所示。
面对外部日益严重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人口老龄化、长期结构性失业等系列问题(廖瑾,喻东,2010),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指引欧盟发展的《欧盟2020战略》(Europe 2020-Europe’s growth strategy)(EU Commission,2010),提出了欧盟未来10年的发展重点和具体目标,它包含七大旗舰计划,其中《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构建数字化统一市场、构建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建立高速互联网、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加大对信息化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在一切可能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能源,从而达到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目的。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更新。《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的实施,即通过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i2010战略”明确指出要“建立单一的欧洲信息空间”,关注宽带网络速度、内容资源、互操作性、安全性四个方面的内容。《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也明确指出“加强欧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整个欧洲的高速信息网络”。
②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2010年,《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推进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的制定,统一信息通信协议,实现成员国内的互联互通,提高数字信息的可用性。因而,在2011年6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洲标准规则》提案,要求加大信息化标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并在2011年12月,通过一项关于建立欧洲各相关方信息技术标准平台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企业界等认真执行有关信息化标准的政策,推动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③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和提高信息安全。欧盟把提高公众信息化素养、增强公众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建立了信息化素养指标体系和在线教育平台。另外,为了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欧盟制定实施了信息安全宏观政策,加强对网络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宣传工作等计划,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2013年,欧盟公布《网络安全战略》,确保数字经济安全发展。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i2010战略》和《欧洲2020战略》一脉相承(廖瑾,喻东,2010),认为信息技术是欧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关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尤其是高速互联网络的建设,强调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或在相关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经过不断地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也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也有持续推进。
纵观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容及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其对我国的启示如下。
1.持续更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
从宽带网络的接入、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信息安全保障到ICT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欧盟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持续更新,从而有力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标准对其进行规范与引导。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项目,通过定量的方法对欧盟各个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确立了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指标(卢双奇,赵建华,2013)。另外,《欧洲标准规则》提案的通过及“信息技术标准平台”建立的决定有力推动了欧盟教育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3.建立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持续推动
欧盟在“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阶段,注重增强公众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渠道,并在之后大力推进了ICT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明确了宽带网络的建设、师生ICT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等目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发展,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的侧重点转向了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由此,可以得出:在不同教育信息化阶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目标能够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持续推动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字化管理;体检结果;后勤服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服务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诸多研究更多地集中在高校后勤制度、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现代大学生体质下的高校后勤等方面。但是,大学制度改革下高校师生健康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的总称。数字化管理和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具有集成性、系统性等[1]。目前,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较多,涉及档案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校园网络系统等。本文将以数字化管理为起点,分析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师生健康中的运用及作用,现综述如下。
一、后勤数字化管理基本概念
后勤数字化管理是利用数字技术使后勤管理实现现代化,利用数字技术选择后勤企业发展战略,大大拓宽了选择范围,实现选择的最优化。后勤数字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运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后勤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实现后勤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现后勤数字化管理的独特性[2]。而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则是运用现代技术动态的掌握或了解全校师生的健康状况,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服务于师生问题,它能建立独特的价值理念,发挥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动态了解全新的师生健康情况,促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服务中的运用
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动态了解师生健康状况,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更加有利于高校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促进师生健康。
(一)高校医院
高校医院在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对高校师生的健康体检、健康分层、健康评估以及健康干预和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支持。根据高校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内容将其分为教职工和学生健康数据管理两部分。教职工健康数据主要采集学校定期组织的健康体检结果,并与往年结果进行比较,实现不同教职工健康情况进行分层和跟踪管理。而大学生健康数据主要通过入学健康体检和学期体质测试获取,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不同大学生体质和身体状况进行健康信息咨询和教育[3]。
(二)高校体育教师
高校体育教师在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中能够改善师生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教师能根据学校师生健康管理情况加强学生健康干预,如:运动技能培训、运动方案的制定、健康咨询等。学校定期组织体育老师对师生的运动状况进行测评,为制定相应的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形成高校数字化管理的数据库[4]。同时,高效体育教师应该加强监督、制定运动方案的实施,使得采集的数据更加科学化。
(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均配备心理咨询中心,它对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咨询中心能够针对高校师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评估、心理调查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加强其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运用专业的方法对高校师生心理状况、情绪、人际交往、生活质量等进行测评,建立心理测量、心理调查等相关信息,保证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信息能全面、连续、动态并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同时,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定期、不定期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普查。
三、完善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对策
为了进一步完善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提高师生健康水平,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保证实施健康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整合资源
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够实现对全校师生健康的动态了解,根据师生身体状况加强健康锻炼。为了进一步提高实施健康数字化管理效果,学校应该将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功效。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属于后勤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学校医院、学校体育院系以及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进行整合,以充分利用健康监测、评估等相关资源,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5]。
(二)提高对师生健康服务的功能
师生健康数字化平台在高校教职工及学生的身体健康数据的采集,建立相应的电子健康档案,根据师生实际需要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同时,高校后勤部通过对师生进行动态监督,能为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础。同时,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满足高校后勤管理的基本要求,满足体育、医学预防保健、心理指导,对师生健康指导、健康信息等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完善的保障,为社会健康管理方面输送专门人才[6]。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服务中能够满足后勤管理的基本需要,动态了解全校实施的健康体检状况,将高校内有关健康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教职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功能,对师生的健身进行科学的指导,能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德才兼备身体健康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研究所.美国将发展大数据提升到战略层面[N].中国电子报,2012-07-17(3):90-93.
[2]王武海.高校供暖能源浪费问题与管理节能探索[J].中国科技纵横,2011,24(4):28-30.
[3]范,姜群瑛.现代大学制度: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新视野[J].中国高教研究,2013,18(9):90-93.
[4]闫冰.深化后勤改革为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提供可靠保障———郑州大学后勤改革纪实[J].高校后勤研究,2014,76(2):8-11.
[5]吴悦.后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4,38(2):14-16.
关键词:化校园,特征,原则
1.引言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了高等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力、高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意义重大。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这项计划以调查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发展状况及促进大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目的,是迄今为止美国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数字化校园的雏形,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1]。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这是我国高校普遍接受的对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网络建设工程,而是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不光是教育设备、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的过程,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化的过程。“数字化校园是系统、数字化校园是工程、数字化校园是标准、数字化校园是文化”的思想已经被普遍认同。
3.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即从环境(教室、实验室、设备等)、资源(讲义、课件、图书等)到各类活动(教、学、科研教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面数字化,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推动高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一个先进的教育环境,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字化校园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特征。仅从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平台网络化:数字化校园以校园网为依托,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2)资源数字化:所有教学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在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形成数字化作业和教案。(3)环境虚拟化:数字化校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虚拟大学。虚拟大学,通过Internet(CERNET)互联互通,开展网上学习和网上实验,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使得学员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学校的景色风貌、教育风格、学校管理等。(4)学习个性化:在网络上,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教学。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上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而数字化校园又为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5)教学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它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信息获取和传播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替或优化师生劳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灵活性[3]。
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将现代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高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渐进性的重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至关重要。
4.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创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手段,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以新的人才理论、教学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避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出现偏差和失误,在分析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高校需树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从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出发,按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总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从纵向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程,又要从横向上处理好校内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高校和其它校外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各项工程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
(2)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政策配套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全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要制订各种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需要重组管理组织结构,需要人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而且可能会导致利益的再分配,这些将会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产生巨大的阻力。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发展。为避免重复建设、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的出现,高校需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需求出发,而非个别部门的需求出发,统一领导数字化校园建设,并根据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实施、管理各项工程,防止出现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高校中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收费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政策配套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规范的制定是数字化校园能否顺利建设的重要前提,这包括硬件的规范、软件的规范、用户的规范、应用的规范、信息的规范、管理的规范等。只有这些标准到位以后,信息化建设才能以比较理想的速度推进。在技术上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的要求,制定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标准,构建学校数据平台,实现高校各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和学校统一制定的相关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开发,并能实现与应用平台的平滑对接。
(4)完善基础、强化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重视网络、数据中心、公共应用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为高校各类应用的建设提供公共的支撑系统。同时,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心,数字化校园的意义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成功的应用能够吸引领导决策层和师生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注,获得广泛的支持,从而强有力地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5)突出重点、突出效益的原则。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短期内能实现的、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应用系统为试点,组织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早日见效并带动全局。资源开发一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程度。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6)重视人才、加强培训的原则。。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人才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要重视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他们不仅要熟悉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高校的管理业务,包括战略、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高校各项管理业务的细节。他们不仅需要启发需求、了解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还要持续改进、提供贴身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7)强调先进性、实用性、扩展性并举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充分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应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做到够用、能用即可,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或盲目地追究技术的先进性。另外,信息技术和应用都是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保证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
(8)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的原则。数字化校园既要考虑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又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系统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应该选择可管理性、可维护性较好的产品,方便今后对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5.结束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带来了巨大变化,数字化校园必将对高校的结构、运作、管理等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化将最终带来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对数字化校园的科学认识两方面。高校只有明确自身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遵循正确的建设原则,采取有效的建设策略,才能顺利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信息化社会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布拉戈韦斯特.森多夫. 迈向数字化和通讯时代的全球智慧.教育展望,1998,(3)
[2]万里鹏 陈雅.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情报科学,2004,(2)
大学数字化图书馆探析
锡晓静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摘要:21世纪信息产业自崛起以来发展迅猛,信息技术正处于不断进步、不断革新的上升阶段,并被越来越深入的应用到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各大领域的实践探索中去。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齐头并进、交相渗透的“大爆炸”背景下,以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的运作为主要模式的“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新的概念被提出并不断拓展。本文将就“数字化图书馆”相较于传统的、物理化的“传统图书馆”的优异,初步探析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
关键词:共享性资源、数字化图书馆、大学教育、虚拟化
在人人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而奋斗的今天,教育仍旧是我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基础条件。自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被提出以来,教育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居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而大学教育则是整个教育产出中的重要一环。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这些在世界上文化教育实力雄厚、排名在世界前列的国际一流大学相比,必须要承认的一个不争事实是,我国的大学水平还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距。如何打造一个同教育型、服务型和研究型三位一体的大学教育体系相协调的数字化图书馆,可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考验,对大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处于瓶颈期的传统图书馆
1、趋于僵化的运作
相对于“数字化图书馆”而言,传统的图书馆也兼容一些电子设备作为辅助,但这些电子设备也仅仅为受众提供借阅、传真、打印、注册和检索等功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校师生的来馆阅读以及图书馆书籍的管理,但其主要功能依旧是书籍的收藏。由于场所的固定化,平台的局限,各个大学各馆间信息交流路径相对闭塞。尽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在很多高校间开展开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辐射面相对狭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现代图书馆运作模式则更为灵活,辐射面较为广阔,内容也更加丰富。
2、对于资源的浪费和读者的限制
就内部环境而言,我国幅员辽阔、高校林立,馆藏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各省各市乃至区镇各大高校的校园管理限制和馆舍空间限制、准入门槛限制等限制性因素的制约,馆藏资源被集中于各大校园内部,难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馆藏资源的本身而言,其内容的时代性既是纸质媒介的固有属性,也是传统图书馆难以避免的缺陷。
相对于传统的大学图书馆院,新兴的数字化图书馆则有效地弥补了不足,更富有鲜明的特色和持久的生机。
二、趋于数字化的现代图书馆
“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新兴概念的产生,离不开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和大范围的应用。和物理化的传统图书馆不同,现代图书馆更具有虚拟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就虚拟化而言,它不存在于现实,是超文本的存在;就网络化而言,Internet网络是它发展的主要阵地;就数字化而论,则是讲他是通过数字的形式来储存和处理信息 ,是通过网络终端实时为存在地理位置差异的本校师生乃至校外人员提供信息检索和查询服务的信息系统。明确了“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新兴概念,才可以更好地探析大学数字图书馆。
三、 大学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探析
一个同教育型、服务型和研究型三位一体的大学教育体系相协调的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究其关键还是馆藏资源的构建,也就是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问题。其主要特点如下:
1、 馆藏资源集成的数字化
而今数字化的大学图书馆往往是通过二进制代码对信息进行处理,将大宗的信息包、文件、数据链以图像、音频的表现形式存储在光磁介质上供学生们查阅,从而实现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2、 馆藏资源集成的多样化
存储在磁光介质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种类多种多样,例如:电子报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电子化学习参考工具用书与百科知识全书、网上新闻与通告等。这些以多种形式存在着的网络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求知空间和搜索渠道。
3、 馆藏资源集成的网络化
网络始终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舞台,数字化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收纳、集成始终要依赖于互联网络对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在数字化的运行模式下,万维网网络系统和由宽带网所组成的因特网网络系统,把各大高校乃至世界各个国家的图书馆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的覆盖越来越广,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投入资金短缺、专业性人才匮乏、网络技术漏洞、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付出更多的鲜血与汗水;还需要工作者们能够加快现有数字资源的整合以及建立研究型知识资源库步伐。
参考文献:
[1] 张铀.对比传统图书馆与电子图书馆的优缺点及相应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
[2] 贾畅.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J].黑龙江史志.2011(05)
[3] 李刚,马英芝.高校数字图书馆现状分析及建设刍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结构
中国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1-0008-03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北京服装学院作为一所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发展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建设艺工融合、特色鲜明、知名大学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管理软件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为此,从2007年开始,学校开始了以“数字化校园项目”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这标志着我校进入了教学、科研、管理的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以“基础设施层、业务管理层、数据整合层、信息服务层”四个层次,形成数字校园的整体框架。本文将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结构、管理模式进行讨论,为其他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从空间、时间、教育对象、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等层次拓展传统校园,为学习者构建具有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教室;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时间,体现学习型社会的特质;教育信息化可以服务全社会,通过网络课程开放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体现教育全民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是以学习者自主式、交互式、个性化学习为主,教学内容扩展到整个Internet空间,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以人为本。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和管理科学对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业务活动进行计算机化管理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实现与高校业务关联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综合信息门户、业务管理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权限控制系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表现形式;最终目的是把学校建成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数字大学。
我校根据建设综合性、有特色、中国一流、国际著名服装大学的发展目标要求,提出了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这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为核心建设内容的、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新阶段。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结构
高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是指利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建立现代信息网络,使学院教学、科研和后勤管理活动各个环节通过信息的共享和服务,实现工作流、信息流的整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升学院管理的效率和服务的水平。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国内学者将数字校园概括为数字化教学(E-learning)、数字化科研(E-research)、数字化管理(E-management)、数字化服务(E-service)和数字化生活(E-living),即5E架构。但从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角度,教育信息化的结构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层、业务管理层、数据整合层、信息服务层,这四个层次涵盖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方方面面,按此架构建设保证了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整体性。基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点,我校数字校园建设按基础设施层、业务管理层、数据整合层、信息服务层四个层次形成了学校数字校园的整体框架。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和生活的数字化平台。通过数据整合与综合信息门户,服装知识库、服装与艺术设计作品虚拟展示系统,面向服装领域的搜索引擎等内容建设,形成特色。
按照上面的分析,我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结构如图所示。
基础设施层是由校园网络、数据中心服务器系统、操作系统和系统平台软件等构成;业务管理层是指运行在基础设施层之上的数字化资源和以教学、管理为核心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校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网上教学、资源库管理等等;数据整合层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交换与共享,保证各种业务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信息服务层通过综合信息门户实现业务数据的综合服务,是面向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主题数据所形成的数据库的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坚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照顾现状、考虑未来”的原则。通过对原有业务系统分析、评估,在充分考虑学校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按照业务高度整合、信息高度集成的思路,通过建立统一的应用系统框架,为业务系统提供明确的接口规范与服务规则,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系统的建设目标为:基于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标准与环境、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平台和统一管理的思路,建设满足实际需求的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和特色资源库管理系统;实现全校范围内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和共享,实现部门间、各业务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术创新、部门协同和管理决策提供系统支撑平台。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基于网络,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生活和娱乐于一体的数字化生存校园文化。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地球进入“地球村”信息时代,新媒体、数字技术层出不穷。新媒体(New Media)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是相对于旧媒体而存在的时间纬度上的概念。进入21世纪,新媒体主要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而诞生的新型媒体,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互联网、手机媒体、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群组、Web2.0、Web3.0技术等等。
长期以来,加拿大的数字化建设一直是领先的。加拿大是一个数字化程度相当高的国家,在高速宽带连接、电子出版、远程教育和学习、用户网上即时通讯、数字艺术等方面都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2010年,加拿大政府曾就“全国数字经济战略”展开各政府部门与公民参与的大磋商,就“加拿大成为数字经济战略方面的全球领先者”这一定位广泛征询全国的意见,包括使用数字技术的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级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创建加拿大数字内容优势,以及为未来发展数字技能等内容。
如今,加拿大新媒体数字技术正在改变和帮助公民和学生快速有效地教学和学习。通过新媒体数字技术,把每一个人结合在一起。
一、大型图书馆数字库计划
加拿大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建设庞大的公众文化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数字库。
加拿大著名大学西蒙菲沙大学图书馆参与的数字化项目,包括无数个虚拟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和历史资源等,涉及加拿大历史、宗教、文化、民俗、科技等各个方面。这一庞大的数字计划,汇集了西蒙菲沙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卡尔加里大学、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温哥华公共图书馆等数十个部门的合作,涵盖加拿大的信息包括:影像加拿大、加拿大虚拟博物馆、加拿大宗谱中心、我们的根、日本裔加拿大人遗产项目、加拿大移民杂志、1930年前加拿大的包容与碰撞、全球聚集地加拿大的多样性、加拿大档案馆;安大略知识、魁北克国家档案馆数字收藏、阿尔伯塔多元文化、曼尼托巴、加拿大大西洋虚拟档案馆、北方历史、西蒙菲沙考古和人种博物馆、不列颠哥伦比亚档案馆、不列颠哥伦比亚宗谱社团;不列颠哥伦比亚汉语普通话历史详目、拉布拉多因鲁特人、多伦多韩语报纸、萨斯卡切印度人报、第一国家语言档案、因鲁特人文化组织、1850-1950不列颠哥伦比亚的中国人经历等知识。
通过新媒体数字战略,加拿大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和公共数据库等几乎所有公共资源的共享,形成包容万象的公共数据空间,为全民的自我教育、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新媒体在教育上的应用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实施K—12项目,即专门针对小学生、中学生、教师等,直接把虚拟数字化成果以及国家民族历史和人类学知识、历史知识和原住民知识、文化和社会发展知识等,通过数字化成果传递给中小学生参观者,并专门为教师提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媒体将文化遗产直接带入到国家的义务教育中。
同时,许多大学、民间机构也主动加入到数字战略计划中来。北美众多知名高校参与的数字加拿大项目,北美青年数字网络(Digital Youth Network)等,都力图创新传播模式,主动采用新媒体的传播方法,利用新媒体信息,开设网上课程,引进新媒体资深人士讲解新媒体技术,设置大量在线工具和资源等新媒体学习环境,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学校内外,线上线下,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研究,完成自己的作品,来确定新媒体能力的重点和核心。
三、网络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余全毅副教授和西蒙菲沙大学、社会组织合作开发了《金山寻踪》(Gold Mountain Quest)这款网游,虚拟1910年华裔来到加拿大的早期生活历史、场景,让学生通过网游体验当年生活,更通过游戏任务和情节,让学生了解真实历史人物故事和文物等,重现并了解加拿大华裔早年的历史。该项目得到“加拿大社区历史认知计划CHRP”的支持,并于2012年3月完成后以中、英、法三种语言向全加拿大小学推荐。
通过交互式网络游戏,形成交互式的虚拟空间,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收新知识,获得价值观。
四、通过社交媒体,实现自我教育
在加拿大教育中,社交媒体的运用非常普遍。在教育过程中运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新媒体中的社交媒体,学生和教师相互分享大量资源,学习和研究更优化的学习策略,而不局限于传统课堂上教师的知识传播。学生和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社交媒体共享、搜索所需的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学习当中,学生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结识自己所学领域更多的人群。
五、智能虚拟学校与社区教育项目,培养新媒体运用能力
在加拿大,虚拟学校、虚拟课堂的数目在逐年大幅度增长,在部分中小学校,还直接开设有数字媒体与学习策略这方面的课程,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虚拟学校、虚拟课堂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加入社会学习。学校一般采取“提问—搜索—实施计划—解决问题—使用新工具”等方式来引导。
加拿大的社区也会统筹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公园、博物馆、艺术中心、公共图书馆等单位,负责公众教育和学生的课外教育。该教育体系全都通过虚拟社区和网页公布。
智能社区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新媒体运用能力,一系列的社区教育项目环绕在社区、学校和家庭周围,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这种随时随地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数字教育;出版;编辑;核心素养;专业成长
众所周知,在传统图书出版和电子音像出版领域,教育出版一直是产值比例最大的板块。可以说,教育出版实现转型升级是传统出版业完成转型升级的关键。《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数字教育市场总体上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传统出版单位正在加快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和模式创新”。再观现实情况,当前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面临产品核心价值不明确、产业链话语权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等诸多困难,且缺乏大量人才。有学者认为,缺乏复合型人才是阻碍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1],数字出版专职人员少且多来源于内部转岗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2]。由此,文章立足于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难点,对数字教育出版编辑的核心素养和专业成长路径进行分析。
一、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与人才需求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用于支撑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其产品的核心特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以内容为核心,围绕内容配套相关教育功能与服务,这是其不同于一般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和系统的根本特点;其次,以学生为核心用户,兼顾教师、家长等相关群体;再次,在内容、功能、服务等方面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和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技术实现需要符合网络传播业态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从实际看,传统教育出版以教材、教辅产品为主,而数字教育出版则除了数字教材、数字教辅出版外,还增加了数字化课程出版和教育资源数据库出版两大新形式,并且关系到出版平台、商务平台、课程教学平台、版权管理平台等各类配套系统。可以说,数字化教育产品在出版过程中,内容、产品形式、发行渠道和应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当前阶段,数字教育出版的有效业态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包括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结构体系、管理方式、盈利模式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许多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仍在探索中,各种数字技术如何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尚无定论。因此,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产品设计、开发、运营方面均存有较多难点等待攻克,需要编辑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数字教育出版强调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融合发展。理论上讲,其编辑应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实现融合应用。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每一个领域均包含复杂的知识、能力体系,且具有各自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加之当前从事数字化教育产品出版的编辑多为传统编辑转岗而来,同时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并实现跨领域融合应用绝非易事。以教育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为例,早在20多年前,将传统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多媒体化呈现就已经是教育出版数字化的一个主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科书内容的数字化已从多媒体升级到富媒体、智能交互、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而这种采用“新媒体技术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的教育出版产品设计方法在近年来一直广泛存在于教育出版行业。该类产品看上去改变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已经结合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个领域,但编辑在策划产品时对各领域的认识深度不足,仅做了形式上的改变而无法从融合的角度对产品的内在教学逻辑进行系统设计,即并没有触及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认知需求,因此无法被教育工作者视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有效促进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笔者认为,对多数正在从事或想要从事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编辑来说,应在具备一定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专业学习途径,逐渐成长为能够驾驭一些数字教育出版项目的专门人才。
二、教育出版转型中编辑的核心素养
在综合了能力、知识、素质、态度等要素后,人们提出了在评价人才时可使用“素养”这一概念[3]。在传播、教育等领域,“competencies”“skills”“literacy”等单词都在不同场合被译为“素养”。从这些词的含义和词源不难看出,“素养”本质上是人们胜任某一领域工作时必备的能力、技能、知识等的综合体。所谓的核心素养,则是各类素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根据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编辑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从事数字教育出版的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可概括为社会责任和人文底蕴;第二,具有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即融媒思维和学习能力;第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即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核心素养处于编辑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体系的底层,支撑着编辑知识、能力结构的不断建构,也引导编辑长期、持续地进行专业发展。
(一)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社会责任、人文底蕴
社会责任是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编辑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社会责任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化的责任方式两个层面。在社会责任意识中,最为关键的是政治坚持。数字教育出版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和育人的职责,读者以未成年人为主,其产品的政治方向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国家认同等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甚至影响到未来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编辑必须坚持新闻观和教育理论,这是工作的基本方向。同时,由于数字教育出版工作具有多领域融合的特点,合作担当是有效的社会化责任方式。对编辑来说,应该认识到数字教育出版需要分工合作,以团队方式完成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和运营。人文底蕴是编辑的必备素养,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出版工作,一个编辑的人文底蕴都是不可或缺的。普通编辑学认为,编辑活动的本质就是从原有的社会文化出发,缔构并产生新的社会文化[4]。数字教育出版的编辑工作实质也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将已有的社会文化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产品。在这之中,编辑的人文底蕴对内容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并能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二)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融媒思维、学习能力
教育出版向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出版实施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出版的内容、形态及传播途径都需有相应的变革。传统编辑工作多受限于纸张载体进行平面思考,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应树立多媒融合观,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和立体思考模式,主动探究不同媒体的教育功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信息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编辑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广博、系统、复杂且在不断发展。因此,具备学习能力是教育出版转型现状对编辑提出的必然要求。学习能力既指编辑应该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同时又强调编辑应具备合理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比如,编辑应该积极尝试各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对编辑来说,自身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会直接影响到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无论从教育出版转型的发展阶段,还是从编辑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来看,学习能力无疑都是编辑的必备素养。
(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创新意识符合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且在教育出版转型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前,无论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还是作为出版服务对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都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只有通过创新发展填补空白、完善产品设计与应用,才可能进一步推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在教育出版的转型过程中,融合创新、集成创新、改进创新都是可以尝试的创新方向,包括将新技术以合理的方式应用于教育出版中并形成新型的产品,应用不同的技术,以创新集成方式为教育出版服务,依据教育和出版的实际需要对已有技术进行改进等。而所有创新的前提是,编辑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工匠精神有了新的时代表征。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所涉及的已不仅限于手工业者应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各行各业的通用素养[5]。在教育数字出版中,工匠精神是指敬业态度、乐业情怀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甚至可以认为,工匠精神是上述各项核心素养能够可持续发挥作用的保障。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都只能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才具有持续、深入发展的可能性。上述三方面六项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对编辑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编辑实现进一步发展并推进教育出版转型的关键。
三、编辑的发展途径
如上文所述,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由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彼此融合、交叉形成,并且领域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两个或多个领域知识与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重构了一种新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而形成新的专业领域。由此,上述新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编辑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以实现核心目标是各教育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具备三方面核心素养的编辑可通过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等方式逐渐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一)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
在教育出版机构中,编辑都已具备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大多数编辑拥有与教育相关的专业背景,包括宏观的教育学、课程论、教育心理学专业或具体的学科专业。少数编辑则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或数字出版专业。无论编辑本身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应该首先立足于自身专业,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加深对自身专业的认知。
(二)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
某个具体的数字教育出版项目,并不会要求编辑具备覆盖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教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单一项目往往只涉及与产品定位相关的一小部分知识或技能。在这些项目的预备或启动阶段,编辑可以通过定向学习集中攻克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基于对自身专业的深度理解在项目范围内实现跨领域融合。在一些项目中,编辑只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话语体系、了解其基本原理,遵循社会化责任分工,与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而这一过程本身需要编辑具备社会责任、善于学习、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是教育出版在数字化转型时期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数字教育出版目前存在太多需要研究的空白领域;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是普通编辑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必要方式。编辑参与的科研工作一般直接与出版产品相关,属于实用研究。科研的成果将成为提升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品质的直接因素,而科研的过程则是编辑内化知识、创新突破,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当然,对于任何编辑来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参与科研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更需要编辑具备善于学习、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
(四)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
创新意味着对旧的、常规事物的超越和突破。由三大领域融合而成的数字教育出版行业,更加需要编辑善于创新,从而推动数字教育出版的发展。但融合创新的本领并非一蹴而就,也没有哪所高校或研究所可以直接培养出符合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要求的创新型编辑人才。那些具备核心素养的编辑,只要在不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并在一定范围内敢于融合创新,实现跨领域的知识、能力融合,就可以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四、结语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目前仍处于攻坚阶段,其对传统出版行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有着重要影响。编辑人才的遴选和培养在这一阶段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核心素养和编辑专业素养提高途径,意在尝试解决当前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编辑人才缺失的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看,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有着巨大潜力。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出版不同于其他传播领域,教育出版的受众对信息掌握深度有刚性需求。这也是技术与内容浅层结合的方式不适用于数字教育出版,以及数字教育出版产品设计、开发、运营面临诸多困难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需要编辑们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李莉.山东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21.
[2]雷鸣,湛冠琼,冯英.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出版广角,2021(18):39-42,53.
[3]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4]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18-20.
一、智能教育:开启基础教育新时代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和数据是最重要的资源,信息的自由、数据的开放和流动,是多中心的,在网状传播力量的不断冲击下,个体的主体价值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大数据呼唤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一个智慧更多元的社会。
1.数字化引领世界新潮流
近20年来,智能商务、社交网站、无线传感器、云计算等新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软件开源、数据开放、普适计算、智慧地球等新思想应接不暇;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数字化社会,物联网、虚拟现实、机器管理、微电子等渗透各行各业。无疑,数字化,成为了生活、工作的通用方式。
2.数字化引领教育大变革
教育,在数据时代的冲击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个智能教育的新时代开始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江苏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意味着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信息化助推教育转型的必由之路;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终端为载体,覆盖备课、上课、辅导、测试和作业的智能教育,将开启基础教育的新时代。
3.数字化让城市更智慧
《常州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把教育信息化提到了战略新高,2015年要建成充分共享的常州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库。“智慧武进建设规划”中,提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向高效纵深发展,加快校园数字化建设,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政府推动”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策略,在这种态势下,加快教育新技术的“芯片”与教育“心片”的融合,已成为目前基础教育开启新时代的新课题。
二、智慧实践:融合教育教学新天地
数字化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数字化资源丰富的、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的、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1.促进湖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三个升级”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具有阶段性,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具有动态性;所以,在湖小数字化校园建设启动之时,我们就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和教师信息素养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大障碍。网络发展快,应用难度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要充分关注运用信息技术的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观念升级,更新教师理念,组建研究团队。我们派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老师分别前往山东、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学习;邀请了省基教处、市电教馆领导,专家专门到学校就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专题讲座;利用每两周一次的教师会议,安排5分钟一次的微培训;新建了《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研究》等国家级、市级三个不同级别的数字化课题,凭借研究助力发展。我们还对家长进行专门培训,给家长展示两堂平板电脑的一对一学习课堂,介绍IPAD环境下的学习体验,家长兴趣盎然,纷纷要求加入实验。这些培训与学习,有效地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打开了教师的思路,改变了教师的观念。组建“湖小传媒工作室”“E学习俱乐部”等数字化民间共同体,开展“E时代的教师生活沙龙活动”“QQ网络教研活动”“微信、微博群”等,掀起“教育信息化、生活数字化”的热潮。
(2)技术升级,创建数字环境,促进参与共享。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新时代对教育环境提出了三大要求:便捷、共享、互动。这两年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致力于技术升级:
①利用四种技术建立IPAD体验室,人手一机,智能交互。
②开设校园直播系统,台上台下,和谐交流。
③建设电子屏幕、校园电视台等数字化宣传阵地,有限开放,无限丰富。
④增加带宽,办公场所、专用教室无线上网,载体多样,教学便捷。
(3)平台升级:共创数字平台,便捷学习工作。统筹与规划,整理与升级,完善与开发,坚持数据先行、充分共享的思想,创设良好的基础网络平台,建立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
①完善工作平台。第四次改版校园网,从重美观到重结构,从重系统到重便捷,内部数字化管理,连续两年获省校园网建设一等奖十佳。
②整合学习平台。应用中心、社区中心、成长中心,博雅数字课堂平台,以简洁强大的后端平台和便捷易用的不同终端平台,实现教学最优化。
③用好公共平台。“三通两平台”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主动参与省“教育资源云平台”,使用“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共创、共建、共享”。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在推进数字化校园中,无论意识还是技术,我们都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2.理清湖小数字化校园的“四对关系”
数字化校园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从“班本位”改向“人本位”,从“学科本位”改向“人的发展本位”,从“问答式教学”改为“合作式学习”,“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和“老师总在我身边”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旨。
(1)技术应用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关系。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不单纯是技术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2年下半年至今,湖小承办了两次省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次市级E课堂交流活动,一次区级E学习展示活动。利用口算神器进行口算调研,让孩子爱上口算;利用游戏进行拼音过关,孩子们在游戏中轻松掌握拼音;超市课程中,IPAD乐队的老师和孩子,已经学会了演奏多首曲子。每一次活动,都能引起思想的蜕变与行为的转变。
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将我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自动升级。数字化教学中,不同的是终端,相同的是精彩;不同的是学科,相同的是理念。
(2)课程推动与应用创新的关系。课程,是改革的载体,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湖小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真正的融合,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改革,多学科、多领域竞先并进,学科间交叉融合互动,从体系的角度重组数学课程,从综合性学习的角度重组语文课程,从综合活动的角度设计英语课程。
而另一种基于不同形式的课程开发,即微课程同样走进湖小。基于学习“翻转课堂”“可汉学院”“网易公开课”等理念,利用校园网建立了“上善学院”,征集微课程,在2013年全国教育资源评比中,我校有12个微课程作品参赛。
(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障。硬件不足影响应用效果,软件不足应用难以实现。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及应用的倾向,因此,要加倍投入软件建设。
(4)管理系统建设和教学系统建设的关系。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功能。
3.凸显湖小数字化校园的“五个特征”
湖小在率先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之路,实施全省数字化学习试点的今天,一路的坚持、坚守中展现为五个特征:(1)现代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自觉有效,超前引领。(2)现有条件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实现环境最优化、效能最大化。(3)教育教学和管理资源的应用系统数量足、实用。(4)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广泛、深入、充分。(5)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现代化,数字教研、校本科研显实效。(6)全面关注“人员、环境、资源、技术、成效”这几大因素。
三、智创蓝图:超越湖小教育新期待
比尔・盖茨曾说道:“5年内互联网将成为公众获取知识的最佳‘课堂’。”远程教育的应用和无纸化办公将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的两大走向。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数字化校园就如虚拟化的云,数据、服务和平台均架构在云端,可以像使用自来水、电、煤气那样通过互联网进行按需配置使用;具有数据不怕丢失、不必备份、不必下载、自动升级、任何设备可登录、无限空间、无限速度、按需服务等特点。
关键词:医院数字化;建设;对策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有总体规划,投资大、周期长,覆盖广,要建设好数字化医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数字化医院系统的应用目标,即确定好总体设计,明确近期与远期目标的关系,明确局部与整体目标的关系。(2)设定目标要量力而行,要考虑医院的具体情况,因为建设数字化医院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建设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很多系统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会受到当时市场价格、技术的影响。应当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而不是一味追求最新的技术或者最好的技术。(3)制定合理、合适的实施计划,将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划分为若干阶段,只有前期的阶段打好基础,后期的阶段才能做好。医院数字化涵盖很多内容,从重要性来讲,数字化医院主要包括3:网络建设、医院信息系统(HIS)、PACS。当然数字化医院还包括其他方面,这里笔者主要就数字化医院建设的主要对策方面内容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第一、建设资金问题。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投入的持续性。在充分、严谨的科学论证基础上,分步骤、分阶段投入实施,实现数字化医院建设的阶梯式发展。二是拓展经费保障渠道。既应该要求各单位投入一定的信息建设经费,也可以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有些项目也可采取吸引外来资金的方式,形成上级投入、单位自筹、合作引资等多渠道的经费保障机制。三是注重发挥资金聚集而产生的规模效应,这样既可加快建设速度,又可确保建设质量。
第二、人才培养问题。构建数字化医院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工程,具有医疗专业性强、信息类型复杂、业务流程繁琐、数字化设备繁多和需要丰富的查询、支持辅助决策功能等特点。从事医院信息化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医学背景和管理经验,还要精通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目前医院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普遍缺乏,使构建数字化医院缺乏推动力。国内已有吉林大学等30多所大专院校把医学信息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设置专业培养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医院应该加强与这些院校的联合,对现有信息人员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人才,为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第三、投资回报量化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投入大、产出慢,直接投入、间接产出,显性投入、隐性产出的特点,但隐性产出并不是没有效益,医院信息化建设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益,从而带动经济效益。其次,要分析、梳理数字化带动医院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例如减少人手、堵塞经济漏洞、扩大医疗市场份额、降低医疗成本等方面,可以从这些要素着手探讨信息建设投资回报评估的量化机制。
作为STM出版重要分支的医学出版,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处于整个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医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正在从技术服务商主导模式向传统出版企业主导模式转变。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出版社,近年来高度重视数字出版工作,依托公司在卫生出版领域的品牌优势、专业优势、资源优势,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丰富产品门类、探索盈利模式,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道路。希望通过本文对人卫社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探索的总结与客观分析,对我国传统出版社更好地推动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提供—定的参考和借鉴。
1."学术"、"教育"、"大众"并举,全面拓展数字业务
在研究国际数字出版成熟模式、借鉴互联网界运营方式的基础上,人卫社不断学习创新,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数字产品,尝试了多种数字化经营方式,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业务基础。人卫社的数字出版业务涉及专业、教育和大众三大方面。
1.1专业出版领域
专业出版是人卫社的立社之基。在专业数字出版领域,人卫社主要开展了数据库、在线服务、电子书形式的数字出版。
2011年,人卫社依托全部专业出版资源,基于自主开发的医药学语义技术,推出了"西医图书数据库"、"临床病例数据库”"医学诊疗指南数据库"、"临床药物数据库"、"医学视频数据库"、"医学图表数据库"等系列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各类专着3000多种,诊疗指南200多种,临床病例5万多例,专业视频近1万段,医学图表70多万幅,并且保持每年更新图书500本以上。目前,数据库系列产品已经在100多家医院和医学院校试用,预计2013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并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医图书数据库"还荣获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最佳作品奖。
2013年,人卫社开发了"在线参考书"出版平台,平台支持多媒体内容对纸书内容的拓展,实现实时内容更新,将图书阅读的模式更新成为在线服务。该平台近期将上线,相关图书陆续推出。
针对海外用户,人卫社基于已出版的中医英文图书,开发了一款电子书架和数种APP电子书产品。目前用户分布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实现一年内盈利。
1.2教育出版领域
人卫社的医学教材和医学考试用书一直处于市场绝对领先地位。面对数字化浪潮,人卫社重点在E-learning、教学资源库、网络增值服务三大领域扎实开展了数字出版业务。
2008年起,人卫社开始实践E-learning在医学考试服务领域的应用。作为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唯一官方合作出版机构,人卫社依靠各方资源,搭建了"护士资格考试培训"、"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及"医学职称考试培训服务"平台。这一平台集权威名师授课、独有核心题库、在线精准答疑、最新考试资讯四大特点于一体,大幅提高考试辅导效果,使考试通过率超越平均水平30%?40%,受到广大考生和医学院校的广泛欢迎。截至2013年9月,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30万人,年度付费用户超过5万人,年收入达600万元。
2010年,人卫社推出了"医学教学素材库"。这是一款集优质、海量医学素材和强大、便捷管理系统为一体的数字化产品。它整合了人卫社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和20多所医学院校的积极参与,形成了资源海量、内容权威、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教学服务。"医学教学素材库"提供本科与中高职两种版本,内容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康复医学、药学等重点学科,共收录素材10万多条,包括图片、视频、动画和音频类型素材。截至2013年9月,素材库已累计应用于100多家医学院校,年收入近300万元。"医学教学素材库"的成功运营,标志着人卫社的电子音像业务率先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早在2000年,人卫社即开始尝试多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为纸质教材编制配套光盘,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和学习资源,到2011年,实现了人卫社规划教材配套光盘全面覆盖。自2013年起,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为起点,依托政府资助项目一一"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开发建设了"图书网络增值服务平台”全面开展教材的立体化出版尝试。增值服务将读者与教材、数字资源_对_绑定,实现读者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服务;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本原则,推出教学课件、临床技能操作示教、案例教学等十二大类型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利用网络载体,实现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无缝对接,助力立体化数字课堂建设,帮助教师、学生扩展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效率,推动医学专业教育改革数字化建设新发展。
1.3大众出版领域
在大众出版领域,人卫社主要围绕健康科普开展健康网站、在线百科数据库和电子书方面的数字出版。
人卫社在"人卫医学网"开设有"健康频道”,围绕常见疾病和热点健康话题向大众介绍健康科普知识。"人卫医学网"健康频道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微博"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其提供健康科普内容信息。另外,人卫社依托专着资源和数据库平台,建设了"人卫医学百科数据库”为公众免费提供医学科普知识,该平台将于2014年10月份上线。我们还与亚马逊等多家电子书平台合作,将科普图书进行多渠道。
2.从电子音像到"人卫云〃的三大历史发展阶段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出版必然基于传统出版,脱离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加无从谈起。人民卫生出版社实质性的数字出版业务开展只有短短5年多的历史,但其基础则是20年来的电子音像出版和60年来的传统图书出版。基于此,可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数字化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电子音像出版阶段、数字出版起步阶段和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而2013年9月,人卫社刚刚进入了"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这一关键阶段。
2.1电子音像出版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1995年至2007年,为电子音像出版阶段。在这12年当中,人卫社承担了全部"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卫生部医学CAI课件"的出版工作,所出版的1000多种视听教材和数百种CAI课件全部列入了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音像和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先后荣获"国家音像制品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国家级出版奖项。
2.2数字出版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自2008年至2013年,为数字出版起步阶段。人卫社加大了配套光盘的出版力度,启动了E-learning、数据库、网络增值服务、数字教材、电子书、APP、健康网站等众多数字出版项目,研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培养了一支富有经验的数字出版队伍,数字出版营业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医学数字出版和国际化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入选2011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并获2012年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资助“"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入选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并已申报2013年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3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
从2013年9月起,人卫社的数字出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目前,人卫社已制定《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确立了2020年前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战略目标、战略措施、重大工程和领域布局;理顺社内机制,推动全员参与;成立"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创新机制体制,搭建发展平台,全面提速数字出版的发展进程。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成立和"国家医学数字教材?高等学校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的启动编写是人卫社进入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的两个重要标志。"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在人卫社原有"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牌的基础上实化而成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它的成立标志着人卫社探索通过调整机制体制促进数字出版业务发展方面迈出最关键的—步“"高等学校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在被我国老一辈医学大家誉为医学"干细胞"教材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基础上启动编写,标志着人卫社数字出版进入深水区,开始触及占人卫社整体营收60%以上的教材出版领域,是人卫社推动数字出版业务的最重大举措。同时,作为国内第一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该套数字教材启动编写也是顺应医学教育数字化变革趋势,符合教改和医改总体方向的重大事件,将对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医学教育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直面全新出版业态,着力解决六大问题
数字出版是一类新兴业态,在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持续探索和创新是发展数字出版的必由之路。基于人卫社自身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要实现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就必须要解决六大方面的核心问题。
3.1机制体制问题
只有理顺整个业务运行的机制和体制,数字出版才能真正发展。人卫社将"全领域战略、整体转型战略、公司化战略和持续创新战略"作为数字出版发展四大战略,其中两项"整体转型战略"和"公司化战略"两个战略着力解决的就是机制体制问题。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核心是出版企业全体员工拥有数字出版意识和数字内容策划能力,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成立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一方面利用公司化优势促进数字出版业务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给传统出版起到示范作用,引领和带动出版企业整体参与数字出版业务,逐步理顺业务流程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业务合作关系,是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
3.2目标定位问题
给数字出版业务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对业务发展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不仅要有国内定位、国际定位,也要结合出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制定企业内部目标定位。"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是人卫社数字出版业务的国内和国际目标定位,“431111"结构战略是人卫社整体目标定位,其中,数字出版要占到其中一个“1”即达到人卫社整体业务的10%。
3.3资金投入问题
数字出版投入较大,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是可行方式。以人卫社刚刚启动的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为例,其启动经费主要来源包括:人卫社申报的国家级项目资助、人卫社提供的配套资金、医学院校为发展数字教育提供的配套支持,同时,人卫社也在积极探讨社会资本投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3.4版权保护问题
数字盗版是整个出版行业的死敌,一些成规模、系统化的盗版行为对出版业务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获得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最佳作品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医图书数据库"所面临的最大的市场竞争就来源于盗版产品。尤其是人卫社近期启动的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依靠的内容平台,就是人卫社历经60年出版积累、35年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成就、几代我国医学专家共同打造的53种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材,是经过临床医学综合改革、课程体系科学创新、教材体系优化整合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级精品教材工程,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成果的教材体系,被老一辈医学科学家、教育家誉为中国特色的医学"干细胞"教材。但是这套教材也被有的出版商为了恶意竞争而作为故意模仿甚至粗拙仿造的内容资源。数字出版要发展就必须解决版权保护问题,首先要加强自身数字产品设计和功能服务,在功能上打败盗版产品,其次要加强版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和技术武器,对数字盗版商进行有针对性的打击。
3.5作家维护问题
作家资源是出版业务的核心资源,对传统出版如此,对数字出版也是如此。随着国家对出版行业管理的逐步放开,竞争格局加剧,除了原有出版社之间的竞争,部分销售商甚至也开始加入竞争,而作家资源的争夺成了竞争的焦点。为了保护作家资源,除了传统的加强作家服务,针对国内图书出版同质化的问题,利用各种方式提高作家版权意识,防止一稿两出甚至多出现象的出现,是十分重要的补充措施。
3.6适应行业发展趋势问题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化;大学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3-0085-04
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通讯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教育领域,引发了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大学数字化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在这种世界性大潮的推动下,法国政府先后启动了创建高等教育与研究集群、实施《大学自主与责任法案》改革、创建校园规划之后,又推出了2012年数字化规划,投入1600万欧元,提高无线校园的覆盖率,铺设进行课件制作与传播所必需的支持性材料,创建现代化、学习化校园,以便学生在大学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入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从而在普及知识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教师、研究者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提高大学的国际知名度和地区吸引力。实现大学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平等可持续性发展。
一、法国大学数字化的兴起与发展
建立学习化校园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法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教育技术和网络教学,一直到21世纪初期才开始实现从物质到技术、再到精神观念各个层面的飞跃。法国大学数字化发展历经了从外部基础设施建设到深入教育内核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推出无息贷款购买手提电脑政策,普及数字化工作环境。广大学生拥有手提电脑是大学数字化建设的前提。2004年6月,法国政府召集IBM公司、各大企业和出版商等社会各方力量,对大学生购买手提电脑提供经济资助。从2004年秋季开学时起,法国开始推行大学生“一台手提电脑每天还贷1欧元”的无息贷款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在学生能够承受的经济购买力范围内,让他们提前拥有使用权,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受到普遍欢迎。根据2006年9月30日调查,35%的大学生拥有了手提电脑。到2008年初,法国通过该政策在两年内共卖出了45万台手提电脑。手提电脑普及之后,网络建设成为创建数字化工作环境、实现学习化的重点。
第二阶段,铺设WiFi无线网络,搭建学习化之路。为了使所有的人在大学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够上网,2004年,法国在大学内广泛铺设WiFi网,到2005年,将近200所大学参与WiFi无线网络建设,大部分费用都是当地企业提供。到2006年时,96%的法国大学实施了数字化建设,70%的校园可以无线上网。11%的大学生食堂和25%的宿舍铺设了WiFi网络,两年时间内增加了4000个端口,受益学生高达80万。充裕的资金和设备是法国大学数字化、构建学习化校园的必要条件,成为这个时期法国创建“大学校园计划”、学士助成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普及信息通讯技能,使数字化进人大学内核。让学生掌握使用数字化资源、在数字化工作环境中学习的技能,这是大学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学生掌握了数字化知识与技能,才能够从数字化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并且有利于适应日后职业生活。此外,政府和大学相关部门还要确保网络安全。
数字化在大学教学等各个层面产生了革命性影响。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让学生掌握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的技能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从2007年9月开始,几乎所有的大学新生入学后,都要进行12个小时的数字化学习技能培训。其次,数字化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法国各个大学设置了许多无线端口,并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副耳机,学生通过这些端口可以上网,免费查询多媒体教学光盘,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观看教学光盘。这样,传统的大型阶梯教室教学被分解为许多小班教学和多媒体光盘,从而惠及更多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小教室里进行问答式教学,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互动,课后分组辅导学生,这些授课方式的革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同时为促进教育机会平等、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率提供了可能。
大学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分步骤、有计划、自上而下实施,从资金、技术和观念各个层面保证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到2009年时,虽然配有WiFi网的大学之间及其内部,无线网接口的分布尚不均衡,但85%的大学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学校任何一个地方免费进入互联网。
二、法国大学数字化的措施
2004年,法国教育部在教育文献中心成立了全国教育技术使用中心,在教育部通讯信息技术局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其网络遍布整个法国。设置区域网,在每个学区都有其特派员,专门负责地区网络传播,观察、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网络的运营等三大核心工作。在政府的资助下和专职部门的领导下,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得以按照全国规划统一实施,教育部、学区和高校共同合作创建数字化空间。
1,建设地区数字化大学(Universites Numeriques enRegion-UNR)
这是实施教育技术信息化服务的重要举措,通过建设地区数字化大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工作环境(ENT),还可以为大学生以及教师提供各种数字化资源和技术培训,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领域权利下放、促进大学与地区的紧密联系是一致的。巴黎一法兰西岛大区是法国最重要的地区数字化大学,现由17所大学的400万学生和7万教师参与。实现大学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和播客(Podcast)的发展,是2009-2010年地区数字化行动中的两大重点。
2,开发播客(Podcast)设施,促进教学资源的传播
播客(Podcast)实际上就是开发教学资源,把教学内容转化成电子数据,并通过互联网远程传播。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常由学校提供设备,组织任课教师将授课内容、辅导材料等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录制成音频、视频课程或幻灯片的形式,通过加载的方式上传到学校公开的互联网站或者内部数据库平台上,供学生通过网络下载到计算机、Mps、baladeur或者移动电话上来贮存,并自由地使用这些资源。大学内联网通常是限制性的,需要密码识别才能进入。通常选择何种模式是由所提供课程内容的知识产权的性质决定。例如,巴黎五大的课程通常加载到i-tunes上,学生自由下载收看。大学希望教师在课堂内使用播客设施,使其成为课堂互动模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以此增加这种媒介的教育价值。播客除了传送课程之外,还播放大学内开展的一切科学活动,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全体会议、重要事件、法国大学的科学技术创新与遗产评估等。大学要系统地记录这些事件,并把相关文件上传到学校网站
或者专门的播客上,如iTunes podcasts、wikio.fr等。这样不仅方便了信息的传播,还为访问者提供了有关该校的情况,提高了该校的知名度。
运用podcast的方式进行课程传播,其目的并不是替代教师,而是为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学习提供了可能,使得听课与记录可以分离,有助于个人复习。尤其是重新聆听那些没有理解的课程点,并且可以使位于偏远地区的、残疾的以及在职学生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有助于促进学习机会均等。同时,这种新技术在带来教学方式变革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教师除了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之外,还需要熟练地掌握信息通讯技术知识。为此,计算机技能成为教师资格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学校出资,每个学年伊始都要对使用这些资源的学生和教师进行培训。从2009-2010学年开始,法国培训了2000名教师,有10万名学生使用播客;到2011年,将有10%以上的大学生使用播客(现在只有2%的学生)。大学一、二年级的所有学科、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将使用这种方式。
Podeast设施的费用通常由国家提供,该规划总额为600万欧元。根据每所大学的规模、规划及涉及得学生数量、现有设备以及预设的Podcast解决方案,投资30到150000欧元不等。为了真正推动在线课程的发展,podcast规划提出,要求帮助所有大学以教师为中心安置播客设施,以便于他们使用。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把这些大学所使用的播客设施的发展规划列入学校与国家签署的四年发展合同内,对之进行评估。此外,还采取了一些辅助措施,例如提供信息交流日、良好实践与经验指导手册、地区数字化大学建设、podcast用户法律指导手册,以确保知识产权。
3,主题数字化大学(Les Universites Numeriques Thema-tiques,简称UNT):创建高质量大学的特色名片
数字化只是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工具,大学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与质量。所谓的主题数字化大学即按照大学,在某一个领域的突出特色,确定主题,通过数字化建设,创建该主题领域的品牌大学。根据主题的性质,目前法国主要有体育与健康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经济――管理、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语言和艺术、法律与政治科学和基础科学等七大类主题数字化大学。
主题数字化大学的使命是:采用大学教师及其合作者所指定的高质量、连贯的教育资源,支持学生尤其是学士阶段学生学业成功;增加大学内各种课程教学资源的可视性,通过在线资源传播到全国乃至整个世界;鼓励、联合并支持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的新产品,作为合作机构的教学目标,同时确定质量标准、修订适应传播、重新利用以及定位的准则;通过教师――研究者经验共享、工作组集体组织以及网络,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内数字化应用的发展。透过这些使命,可以看出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数字化提高大学的质量,这是法国大学立足当今世界竞争行列的根本。
为了确保在线教学资源的质量与价值,主题数字化大学配备了各个领域具有知名权威地位的教师――研究者,并且在一开始就采用灵活的结构,逐渐地确立起与职业界、研究组织、法国以及外国培训结构的合作框架。根据预定的质量标准,在教学过程和机构运营中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因此,主题数字化大学促进了教育学实践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教师通过通讯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数字化资源,开展集体活动,以实现大学的整体目标――为所有的学生提供所有优质的数字化资源。此外,主题数字化大学通过开展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合作获得发展。
4,证书制度――证实学生数字化技能的参考框架
在大学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是关键。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字化技能,法国政府推出了计算机能力证书制度――高等教育阶段计算机网络证书(C2i)一作为考核学生数字化技能的标准。
C2i(Certifieat Informatique et Internet)网络信息证书是教育部推出的面向大学生和科研人员的等级证书。该证书共分两级,一级C2i证书旨在使学生进入大学时,掌握一定的电脑操作的基础技能,为继续进行高级学习奠定基础。对学生而言,一级C2i是获得学士学位所必修的。对于教师而言,C2i的资格考试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将C2i(教师)证书考试列为教师资格之一将是必然的趋势。二级C2i证书旨在使学生硕士毕业时,能够掌握进入职业生活所必需的专业电脑操作能力。当前,在教育、法律、健康、工程师、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等五大领域内已经实行这种证书制度。其中教育领域的C2i2e证书尤为战略性,将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师教育中是教育制度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它涉及到数字化政策实施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能力的发展。根据小学教师培训手册,所有教师在毕业就职之前,必须接受了通讯信息技术等教学法的培训,掌握了C2i2e证书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今年法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招聘的硕士化不仅意味着对教师专业文凭要求的提高,其中还包括对教师教育信息通讯技术的要求。
计算机等级证书制度的推行,为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运用数字化资源和接受网络教育奠定了基础,为日后进入职业、适应职业要求提供了保障。
三、数字化促进了学习化,提高了教育质量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成为世界各国之间开展竞争与合作的制高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降低大学生学业失败率,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加,提高国际知名度,成为各国立足世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杠杆。2007年《大学数字化报告》中提出,法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要为大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务,保证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法国大学数字化的目标、措施以及结果等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这个时期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促进学生学业成功,这是通过大学数字化、学习化校园建设,提高法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数字化建设完善了法国大学校园建设和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实现学习化校园的基石
根据法国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59%的大学生已经拥有了手提电脑,85%的大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上网学习。在17个地区数字化大学(法国共有22个大区和4个海外省),80%的大学生都可以在数字化工作环境中学习。这促进了法国大学现代化,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现代化学习条件。
2,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促进师生形成学习化意识与习惯
大学数字化建设在推进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和教师的责任感和学习化意识,尤其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2004年开始,法国大学每个院系都安装自评系统,这是一个测评表,通过入学伊始的培训,学生在每个月都可以使用这个系统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果自评结果不
好,可以向教师发出警报,教师可以马上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取得联系。自评系统可以保证学生和教师保持联系,确定指导时间。这为学生了解自己、降低学业失败率提供了有效途径。
3,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
大学数字化打造了学习化的校园环境,个别辅导、互动式教学的发展引起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计算机证书制度的推行从制度层面上提高了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便于学生接受教师的辅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如,Grenoble大学数字化和远程教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导师辅导制和学生实习制度的发展,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向老师咨询问题,学校通常聘请本专业最好的教授网上授课。这种新措施给予每个学生成功的钥匙。此外,根据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评估,数字化对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30%的课程已经使用教学信息技术。两年时间,学生学业成功率由5年前的8%提高到18%。可见,大学数字化确实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了工具上和方法论上的变革,这个影响对学生是很有意义的。
成绩与问题并重,机遇与挑战共存。政府在大学数字化的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备建设,人员费用需要大学提供,特别是教师员工的培训费用很高,这是由大学来支付的。即使法国大学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但由于大多数法国大学普遍财政贫困,管理上缺乏自治,经营理念较保守,因此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发展战略方面。法国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致使这些数字化资源很难真正融入刘大学教学中;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组织管理方面,大学缺少系统的规划与协调;在人力资源方面,缺乏技术层面掌握数字化技能的合格教师。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中的重大障碍。数字化是建立学习化校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中的一个技术性变革,需要政府和高校建立协调一致的政策给予积极的引导与支持,这些值得我国引以为鉴。
四、对我国大学数字化建设的启示
1,政府加大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实现校园无线覆盖
在法国,大学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直接隶属于国家教育部,国家通过与大学签署发展合同的方式向大学划拨经费,其中涉及固定资产、购买与维修教学设施的费用、教职员工的工资等。法国政府在大学数字化建设中主要担负硬件设施的经费,设立专门部门,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构建校园无线网络。此外,政府还通过评估的方式监督大学在数字化建设中的成就。法国政府通过斥资1600万欧元“筑巢引风”实现校园无线覆盖的举措,说明了数字化建设不仅在提高大学知名度、提高大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是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
我国数字化大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知识型经济社会的兴起,使得大学数字化成为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引擎,国家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地监管机制,从国家发展战略的立场来发展大学数字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我国大学校园的无线覆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也可利用电信企业的力量,采用灵活的投入机制。对于大学而言,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提议在大学中建立CIO机制,专门设置CIO岗位负责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在内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以利益均沾为原则协调各方利益,推动大学开源。笔者看来,这个建议适合我国当前状况,是一项既具前瞻性、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举措,可以更好地协调各方关系,集中力量进行数字化建设。
2,鼓励企业介入,在学生中推广无息贷款普及手提电脑
法国在金融危机、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推出对大学生实行无息贷款普及手提电脑的政策,这种“借鸡下蛋”的举措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一方面,政府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贷款担保的形式鼓励IBM公司和其他出版业等向学生提供无息贷款手提电脑,刺激了企业生产,加快了商品流通,企业通过这种类似公益性的资助活动,获得了政府的政策资助和用户免费宣传,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另方面政府作为桥梁促进了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以损失部分国家税收的代价减轻了政府支付大学固定资产的负担,可谓一举两得。其中,大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他们有限的支付能力内拥有手提电脑,可以便捷地上网学习、获取有用的数字化资源。
法国的经验为我国在大学生中普及电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这需要政府的决心与努力,出台对企业有利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大学数字化建设。鉴于我国学生人口多、资金有限的情况,国家可以鼓励、引导企业投资,优先资助一些特殊生源,比如免费师范生等,为他们免费配备手提电脑,鼓励他们带着电脑去支教,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能。
3,开发特色数字资源。构建主题数字化大学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教学改革;平台建设;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6-0081-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但是,农村中学在信息化建设中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以最简易的设备投入获取最大的绩效,以最优化的平台管理获取最佳的效益?如何搭建学校管理的数字化平台,服务于当前的教学改革?我校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思想重视、转变观念——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软基础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为学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开始思考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问题,通过反复的研究和考察,我们认为:
(1)创建现代化学校、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是办学方向。探索教育现代化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先进的通信通讯技术来使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教育学生来培养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
(2)教育信息化可以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养的人才,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转变。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数字化社会,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3)教育信息化水平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与全面提升。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只是关注校园网的硬件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两个方面,并没有关注到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的应用前景。这一点在农村中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学校缺乏管理和教学的应用软件平台、资源库,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制约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针对实际、明确重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长规划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数字化校园不是在口头上说说就能够建成的,而是需要进行整体的规划。针对学校实际,理清思路、合理规划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只有规划好了,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避免重复建设。
比如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就针对了我校的实际——温岭市城南中学是台州市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是台州市、温岭市小班化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于2010年成为台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12年成为台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同时我们也借鉴了其他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在温岭市教育局教仪站的指导下,进行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建设、应用和探索。
我们的建设思路是以管理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从而逐步实现学校整体的信息化、现代化。我们始终坚持了三个“有利于”原则: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一切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一切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确定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利用学校网络环境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管理模式,最终实现管理规范化、传输网络化、资源数字化。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是统一平台,实现单点登录、各个应用系统集成、应用系统之间数据共享,有面向学生和家长的平台、对外的门户网站、扩展接口。
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平台规划框架如图1所示:
依据规划,我们分步骤实施了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
1.组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统一协调指挥;分管的后勤信息副校长负责具体工作;校内各科室负责人参与;信息技术相关人员负责技术工作。
2.制订了《城南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路线图》,明确了各个阶段目标及任务。
(1)硬件准备:购入一定数量的电脑,确保教师一人一机。2011年下半年,我们通过市教育局教仪站购买50台计算机,并在2012年新学期开始后分配给每位教师,实现了师机比1∶1。
(2)考察国内的数字化校园软件平台,选定并购买。2011年下半年,我们考察了国内众多公开出版发行的数字化校园平台软件,也接触了不少软件开发公司或网络公司,分析了众多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功能,最后选定了四川乐山步云数字化校园平台,并以相当实惠的价格购买了一套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