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范文

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

篇1

关键词: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

R-4

超声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超声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超声临床诊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超声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因此,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是业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超声影像学的特征

1.超声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使其教学内涵在不断丰富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1]。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超声医学、CCT ,、同位素扫描、MRI)中,超声医学发展尤为迅速,目前,介入超声、三维、四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其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超声影像学诊断的医疗工作者、技术人员人数不断增多。

2.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

超声影像学涉及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很宽的医学知识面。想要很好掌握超声影像学,我们应有好的基础,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外、妇、儿等多方面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由临床医师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误诊、漏诊。

二、传统的超声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教W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超声影像学》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它的学时数较少,同时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的医生平时既要给病人做检查,又要承担教学任务,较为繁忙,这是超声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医学高校中,在课程设置上,一般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是融合在一起的,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影像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诊断必须是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导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掌握的不够好。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的滞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要求

由于超声影像学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下而的分支学科,教师均为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师,在很多高校,针对超声诊断的超声诊断学教学研究较少,目前主要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较少涉及CBL(Case-based Learning,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法,更不涉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所以,目前的教学方法己经明显落后于当今飞速发展的医学院校高等教育,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超声影像学教学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面基础好、知识面宽、技能高的高层次超声影像学专业人才,超声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超声影像学课程体系

我们医学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所以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发挥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平台较多这一优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先进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2.抓住超声影像学教学重点,转变教学理念

现代超声影像学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一类多分支的综合学科,依据现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状况,教师要想系统、全面地讲授全部超声影像学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超声科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单技术、单病种的教学模式

3.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的发达的互联网为我们的超声诊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样,就促使学生们和老师们建立了新的资源观,大数据时代资源的获取方法,避免了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因其不同的的个性化特征导致的同题异构。但是,目前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并没有恨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大部分的教学仍然是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将自己个人的经验通过传统的PPT的形式进行讲授。

总之,教学改革是个比较庞大的课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调查了其它一些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我们科室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些比较前沿的、优秀的专家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超声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见解,我们要瞄准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自己,充实学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超声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1.多媒体课件的总体设计

超声诊断学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同时它又是一项实时诊断技术,有些疾病的影像表现空间概念强,不便于单纯口头讲解或者讲解的效果不好。而影像诊断手段正日益先进,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为适应影像设备迅猛发展的需要,适应影像学科建设的需要,本教研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中。而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并开发的教学软件。合理选取并设计教学内容是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的关键,教师在设计课件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超声诊断学的特点。课件结构分为两种,教师对课堂教学应采用演示型: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和要求,选用文字、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教学,这种教学环境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教师对课间实习应采用交互型[1]:以超声图像为主配合部分动画、三维图像和少量文字说明。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应选用清晰典型的声像图,文字要精练,避免冗长乏味,字体应采用适当的颜色,突出重点,给视觉适当的刺激。教师要采用动画或变化图像的切换方式,增强动感效果,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明确重点和难点,内容表现条理清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应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首先,授课教师必须在课前吃透教材,对松散的内容加以浓缩,取其精华;对教材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及图像资料认真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理清授课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其次,教师授课要熟悉教学大纲,纲举目张,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概念准确,条理清楚,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教师要在上课时解释好重点难点,逢重点难点,可以慢而有节奏地反复演示,来增强教学效果,对于非重点及易点速度可偏快,甚至一带而过。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抓住重点、难点问题,使问题解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医学影像学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步骤,在最短的时问内增加学生对具体检查的感性认识。

3.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主要优点

3.1形式多样,生动直观,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

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教师应运用音频、动画,使多媒体课件能生动、多层次地表现所讲授的内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易于记忆。如教学所需疾病典型声像图,经过多媒体技术剪切编辑后投影到屏幕上,使图形、图像更清晰。另外,教师要把超声理论中所提到的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如“声影”、“彗星尾征”、“旁瓣效应”等编辑成图像后投影到屏幕上,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一目了然,使学生容易理解。另外,在超声诊断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如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局部放大、颜色改变、动画闪烁、箭头指示等形式加以强调,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超级链接功能,回顾前面内容,使前后知识点呼应,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程的层次脉络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记,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

3.2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随着超声诊断学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学科发展前沿进展,教学传授知识的规模和内容不断扩大。目前,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2]。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如板书、绘图、卡式幻灯片投放等在授课时占用较多时间,例如讲述心脏病这一章,要把重点和难点讲授清楚,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不展开则讲不透,展开则时间受限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向学生传授大容量的知识,能较好地缓解教学内容与课时存在的矛盾,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丰富相关教学信息,充分完善教学内容的表达,例如增加声像图的数量,融入解剖学、病理学、外科学、内科学等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掌握的医学知识更好地认识疾病超声声像图特征,更好地理解获取从未接触的新学科知识。另外,多媒体课件在以教学大纲内容为基础的同时,适当增加超声诊断学前沿研究信息,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和学科发展前景,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多媒体在超声诊断教学中的应用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多维化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庆.医学影像学专业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0,12(9):279-280.

篇3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篇4

本文作者:彭晓琼刘丽萍蒲大容工作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

精选教学内容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属于医学继续教育范畴,其培训对象大多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依据全科医生“宽、浅”的原则[1],作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改革。重视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超声诊断基础虽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但却是教学的难点,该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讲解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增加介绍与成像有关的知识,让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基层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超声成像原理有初步认识,并在讲解中将原理见之于超声图像,并结合临床,引导学生总结出超声检查临床应用范围及其局限性,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选择有效的检查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如讲解B型超声成像原理,其是由多束超声波传播过程所遇到的各界面的回声构成,每一界面回声对应一个光点,光点的明暗程度表示回声的多少。如没有反射就没有回声,B型超声图像上就没有光点,呈黑色,称无回声型,如清澈的胆汁、尿液以及病理性的胸腹水等。这样一讲,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体囊性组织多呈无回声,实性组织多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而气体、骨骼等组织与其他组织所形成界面时会呈全反射型,这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根据全反射原理,学生们也容易推导出超声检查的局限性,肺部及骨骼系统病变的超声诊断效果就不如X射线检查。气体是影响超声诊断的最主要因素,所以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会影响腹部脏器的超声诊断。相反,除肺部、骨骼及含气空腔脏器如胃肠道外,全身其他囊实性脏器或组织都适合应用超声检查[2]。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断是教学的重点从专业上讲,全科医生主要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明确诊断的慢性疾病的医疗服务[3],而不是疑难少见病的诊治。因此,对全科医生的要求比较广博,而不是精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讲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超声表现以及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为减少气体干扰,上腹部脏器检查前要禁食、禁水8~12h;检查盆腔脏器,如膀胱、前列腺和子宫附件等需要适度充盈膀胱。全科医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更好地指导患者做好相应的检查准备工作,同时还能提高对超声报告内容的解读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看报告结论。适当介绍超声新技术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卫生医疗单位,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当今科技日新月异,超声技术不断更新。目前,主要有内镜超声、介入超声、术中超声、血管内超声及三维立体超声、超声造影成像等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些新技术大大促进了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4]。如内镜超声可较好地显示胃肠肿瘤病变的所在部位和范围,还可克服肠腔气体及相邻骨骼干扰的缺点,提高对胰腺头部病变的诊断[5]。超声定位下穿刺活检较方便、准确,并可在超声引导下插管、引流等,减少手术创伤。因此,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讲授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全科医生对超声应用的认识,对其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6-8]。

改革教学手段及方法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保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质量。多媒体教学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单看和单听的记忆率[9]。多媒体教学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和声文图像并茂等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其图像质量高、片源选择余地大,使用方便,减少了教师板书书写时间,是目前教学的主要模式[10-12]。对于课堂上受到限制无法展开授课的内容和技术,如超声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如三维及四维超声、声学造影,超声引导下肝、肾、肺穿刺,静脉导管植入等用录像片和多媒体教学作介绍,既形象直观,又可反复播放,丰富和扩大了教学的知识层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今后多媒体教学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比较影像学(comparingimaging,CI)的教学CI是指对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采用最有效、最能获取准确诊断价值的、优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13]。其是以掌握多种影像检查为基础,每种影像检查手段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这就要求超声学带教教师在原有超声医学教学内容基础上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表现和相关影像检查间的异同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情况下最适宜做超声检查,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熟识各种检查手段的优缺点,并学会灵活应用,如在常规条件下肺脏不适宜做超声检查,但一些边缘性病灶超声是可以探及的,而且对于引导穿刺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只有掌握了比较影像学,才能实现优化选择、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和不必要的检查带来的损害,同时提高病变检出及诊断的效率[14]。重视机旁见习,充分利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资源超声医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形态学科,具有多切面、实时动态显像的特点,B型超声的断面解剖和CT不同,CT都是横断面,而B型超声探头就像一把解剖刀,可以显示人体的任意切面,单靠短时间的课堂理论教学,培训学生对超声图像的理解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必须重视机旁见习,通过在机旁实时观察和思考,加深理解超声图像的形成过程;观察人体内液体、实性软组织、骨骼或结石和气体4种介质的声像图表现;明白B型超声切面图像与人体断层解剖的关系、诊断疾病的原理、适应证和不同检查部位相应的准备工作;懂得超声检查申请单的正确书写和注意事项等,同时也加深对超声诊断报告的解读能力。由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见习学时短,内容覆盖面广,单靠传统的机旁见习,所见的临床病种有限。而充分利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资源(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可以极大地提高B型超声见习课的效率[15-16]。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有PACS,在超声见习教学过程中可直接从PACS调出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典型超声图像,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各种疾病声像图的认识。总之,从教学经历中,作者认为授课教师必须明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学生特点,以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有限课时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超声医学的认识,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篇5

[关键词] 超声;小肝癌;微波凝固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88-01

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和其他介入方法相比,笔者用的是把超声作为一个基本的影像学引导工具,看到肝脏肿瘤后再顺着超声影像就可以直接把针导入进去,然后导入微波能源就地加热,把肿瘤灭活掉[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共有11例小肝癌行微波凝固治疗,其中,女性1例,男性10例。年龄范围63~73岁。11例全部有肝炎病毒,其中乙肝6例,丙肝5例。11例均经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确诊肝癌,AFP>200 μg/ml,持续8周以上;AFP>400 μg/ml,持续4周以上。全部患者在彩超下肝占位病灶穿刺取病理,病理结果均为肝细胞癌。肝癌病灶直径2.1~4.4 cm,均无门脉癌栓及其他部位转移证据。Child-Pugh分级[2]均为A级,其中1例有少量腹水,余均无腹水,均无肝性脑病,血小板最低1例47×109/L,均无其他脏器功能衰竭。

1.2 超声使用方法

超声在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诊治过程中有三个阶段须要应用。首先,肝癌的诊断过程中,肝癌组织穿刺活检取病理须在彩超下实时监测。其次,在微波凝固治疗肝癌过程中实时超声监测,治疗第3日复查彩超,看消融治疗效果是否满意,不满意则再次彩超下微波凝固治疗。最后,治疗效果满意后每2~3个月彩超复查,如原来AFP增高,则同时复查AFP。其中,第一、二阶段超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3-6]。

2 结果

11例患者现全部存活,11例患者术前肝癌组织穿刺活检取病理及术中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全部实时超声监测,未出现胆瘘、肠瘘、肝被膜下出血及腹腔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有2例出现右胸腔积液,2例中的1例同时合并肺炎,经治疗胸腔积液、肺炎均痊愈。术后每2~3个月彩超复查,部分结合AFP复查,共发现3例亚临床复发,3例中的2例因微波消融过程中疼痛难忍仅微波凝固治疗8 min(一般须15~20 min),故亚临床复发,3例中的另1例则因病灶紧靠门静脉消融时热能被带走而效果差,也亚临床复发,经再次微波凝固治疗,亚临床复发病灶消失,无1例亚临床复发经彩超复查而发生漏诊。彩超对微波消融灶及亚临床复发灶(肝癌原发灶)有明显不同表现,微波消融灶在彩超下呈浅色(白色),亚临床复发灶或肝癌原发灶彩超下呈深色(黑色),鉴别容易,故极难漏诊。

3 讨论

在超声影像下看到的病变情况,不仅可以看到肿瘤而且可以进行测量(大小、性状等)。利用微波导入后局部可以产生一个高温区,在这个高温区里面所有有生命的东西应该都可以消灭掉,而且通过研究发现肿瘤在54℃下就无法存活了,因此笔者用作用局部微波产生高温的方法来灭活肿瘤。彩超(或B超)对肝癌组织穿刺活检取病理及微波消融术中的实时监测意义勿庸置疑,已得到公认,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7-8]。但术中如果病灶较大需多次消融,则因第1点消融后气雾干扰,再观察病灶困难,需操作者经验及手感(扎入肝癌病灶内有刺入高密度坚硬物感觉)确定位置[9-10]。而术后多数医生及医院喜欢用CT平扫加增强复查,它的好处是通过血供情况判断CT片上病灶消融损毁灶还是肝癌残留灶或亚临床复发灶。国内邓小东等[2]利用声显静脉注射,对肝癌血管有树状显影(超声下),治疗时针对性更强,以血管树主干为微波凝固重点,治疗后再利用声显超声造影,观察肿瘤内血流变化,判断疗效,完全可以取代肝CT增强检查。而CT检查费用高、需静脉注射造影剂,有辐射,有时不易被患者接受,而彩超复查费用低,无射线,无需静脉注射造影剂,方便快捷、可靠、节约,完全可以替代CT检查,受到患者欢迎。

[参考文献]

[1]梁萍,董宝玮,于小玲,等.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J].中华肿瘤杂志,1997,10(6):448-450.

[2]邓小东,沈延政,严禹.三维超声成像在微波凝固治疗中价值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7(5):32-35.

[3]谭开彬,高云华.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8(5):24-26.

[4]黄敏,沈延政,郭建峰,等.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的超声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2(1):24-25.

[5]张炽敏,王剑翔,张俊,等.肝静脉主干抗微波凝固的摸拟实验[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4(4):38-40.

[6]姚广力,江怡,顾庆,等.经皮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复发性、转移性肝肿瘤[J].上海医学影像,2006,15(2):144-145.

[7]辛红,董宝玮,林星石.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前后患者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J].肿瘤防治研究,2000,27(4):275-277.

[8]管军,姚小平,吴梦超.微波组织凝固对晚期肝癌患者抗肿瘤免疫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8,20(3):168-170.

[9]董宝玮,张晶,梁萍,等.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对患者局部免疫状态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2,80 (10):745-748.

篇6

[关键词]思维导图;超声影像学;远程教学;眼科;乳腺

疫情期间,为防止疫情蔓延,教育部曾延期开学通知,并提出“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各大高校由此纷纷开启网络远程教学模式。但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开展远程教学,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利用有限的在线时间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成为教师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超声影像学学科特点

超声影像学属于影像学学科体系,以各种疾病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为轴线,其发展迅速、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成像已经从既往的一维、二维发展至三维、四维成像,由普通灰阶成像发展为彩色编码成像,不仅能够进行疾病诊断,还可进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进一步扩大了超声影像学的应用范围[1]。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理、工、医复合型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同时又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2]。其具有以下学科特点:(1)专科性强。超声影像学专业术语多,超声图像抽象,理解与记忆困难,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这为教学带来了困难。(2)操作性强。超声图像是通过超声医学设备获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对各种类型超声医学设备的机器性能、适用范围、参数调节有一定了解,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3)技术性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医学设备也日新月异,超声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4)交叉性强。超声影像学与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多学科有交叉,涉及知识面十分广泛,对教师水平有较高要求。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传统超声影像学主要借助教材、板书、幻灯、模型等实行师生面对面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传统超声影像教学中普遍存在较多问题。(1)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目标,多数教师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甚浓厚[3]。(2)传统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呈现教与学“被动填鸭“局面,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愿,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3)多数学生为应试而学习,使得所学知识变成被迫应试记忆,使原本生动有趣的实践性技术变得枯燥乏味,毫无乐趣[4]。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网络远程教学正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模式[5],它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优点,教师可以将文字、图像、视频等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然而,自主学习的实现仍然受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愿学、不会学则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缺失或效率低下。在网络远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的重点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亦不仅仅是记忆多少知识,还包括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能力。教师从“传授者”和“主导者”逐渐变为“帮助者”,甚至是“学习者”;学生亦已不再是“学习者”和“听从者”,而是“协同者”,甚至是“主导者”。另外,网络教学固有的某些问题,例如没有教师在身边督查课堂纪律时学生容易“溜号”,应用手机听课时学生会忍不住查看娱乐消息,学生在家学习时易受到家属或宠物干扰等,在被动长时间网络教学中会更加凸显。

3思维导图的应用探索

思维导图由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6]提出,其利用关键词、线条、颜色、图画等,对繁杂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压缩,将语句知识用图文形式表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的显性化。构建思维导图是一个将复杂知识简单化的过程,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问题,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更快地学习新知识[7]。此外,在构建思维导图中,还可以将某些零散的知识内容系统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短时间内对零散知识构成一个总体认知[8]。因此,在超声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自觉探索、归纳总结、分析思考,将理论知识与超声图像有机结合,更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3.1思维导图的抛砖引玉作用

由于超声检查安全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便宜、诊断准确,成为目前临床常用检查方法。超声影像学是医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但是对于大部分医学生而言,特别是非影像专业的医学生,超声原理晦涩难懂,超声图像复杂抽象,超声术语烦冗难记,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学习任务[9]。苏丽平等[10]在影像学见习教学中利用将思维导图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发现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而在网络远程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后,教师以重要的超声术语为中心,将复杂抽象的超声图像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示,并辅以超声原理的讲解,通过思维导图“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亦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超声图像的理解和记忆。

3.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鱼渔兼授”

超声影像学极其注重对超声图像的观察与分析,离开图像无异于“无水之鱼”[11],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超声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习正常或异常的超声图像,以及如何运用各种疾病的超声图像特征结合相应的解剖、病理、临床知识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课堂限制,图像资料展示及讲解时间少,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超声基础知识,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且不易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难以真正学好这门课程。例如,理论上乳腺癌的超声图像具有典型的低回声、毛刺征、微钙化、声衰减等特征,但某些早期乳腺癌病灶不一定完全具备这些典型超声特征,且某些乳腺癌病灶组织与周围组织、良性病变的超声图像有相似之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淆。因此,在进行超声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时,利用思维导图将基础知识、超声图像、临床病史等内容简单归纳在一起,可以促使学生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图1)。另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思维习惯制作思维导图,进一步加强其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充分实现“鱼渔兼授”,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3.3思维导图能使学生触类旁通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群,疾病也具有非常复杂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有时,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器官会出现不同的超声表现,而有时不同疾病在同一种器官会出现相同的超声表现(即同病异像或异病同像)[12],致使学生不明所以,甚至张冠李戴。例如学生经常提问:“为什么眼部脉络膜血管瘤和肝脏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不一样?”眼部脉络膜血管瘤在二维超声上常显示为高回声病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病灶内血流丰富,基底部可见粗大的血管,呈“血管池”样改变。而肝脏血管瘤在二维超声上亦显示为高回声病灶,但绝大多数病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并不显示血流信号,其原因是肝脏血管瘤中的血管多为发育不成熟的血管,血流速度非常缓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尚不足以显示如此低速的血流。在超声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用关键字词、鲜明色彩、紧密关联等方式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在上课时不是单纯地记录,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课后将思维导图完善,学生也能在完善过程中对思维导图和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使得其学习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触类旁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体系。

4小结

篇7

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心脏超声诊断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多媒体;心脏;超声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已普及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医学领域,由于心脏特殊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功能,而且心脏疾病的种类繁多,超声图像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使心脏的超声教学成为超声教学中的难点[1]。本研究通过收集正常及异常心脏病人的图像资料,制作心脏超声诊断的多媒体课件,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心脏超声诊断教学中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硬件及软件部分联想台式电脑一台(英特尔处理器G550,2G内存,160G硬盘);数码相机一台CanonA95,700万像素,3倍数码变焦;ALOKA-α10、GE-LG7、GE-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各一台。Windows-XP系统软件,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文字处理软件,Photoshop7.0图形处理软件,采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超声影像工作站两台)。

1.1.2媒体素材本研究的多媒体图片及视频资料大部来源于我院超声医学科影像工作站2005年7月——2010年10月的病人资料,部分视频资料为数码摄像机拍摄超声操作过程;并整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和超声诊断学教材相关章节内容获得所需的文字资料,适当加入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及临床相关学科内容。

1.2方法

1.2.1根据超声诊断学第二版教材第五章为蓝本,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总体框架。

1.2.2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课件每一页的具体内容安排,将收集的图像资料配合适当的文字内容进行适当的排放,并合理安排音频、视频出现的位置及画面的设计,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

1.2.3在2011及2012级专科、本科及专升本12个班级授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配合必要的板书,进行教学。

2结果

通过课堂讲授、课后调研,12个班级418名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为:344名(82.3%)学生完全满意,65名(15.5%)学生基本满意,6名(1.4%)学生大致满意,3(0.7%)名学生未参加投票。

3讨论

3.1多媒体课件里较以往课件里更加丰富、生动的信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多媒体课件较以往传统的教学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3],使教师在有效的时间能传递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将心脏的解剖及病理运用生动的图像及视频显示出来,使以往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

3.2心脏超声教学大部分图片展示的结构需要检查者有一定的手法,这些手法单靠文字和语言是无法表达清楚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录像录制检查者的操作视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检查手法,易于掌握[4]。

3.3多媒体课件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端。它较传统教学师生间的交流减少,师生间的互动减少,不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部分老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自己准备不足,借用或大部分借用他人的课件,没有认真备课,也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这也是其的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在进行心脏超声诊断的学习中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使以往复杂的解剖关系及难以理解的超声声像图更易理解和记忆,降低了心脏超声的教学难度,提高了心脏超声诊断的教学水平。但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同时,应与适当的板书相结合[5],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掌握好课堂的节奏,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陶,杜文华,杨未晓,等.超声诊断临床实习教学[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10(10):719-720.

[2]廖新红,杨红,何云.使用多媒体课件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4):621.

[3]倪秋杰,,丁龙垲.多媒体教学在超声医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西部医学,2010,22(8):1572-1573.

篇8

关键词:临床 实训基地 示范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15

北海市卫生学校(原北海市合浦卫生学校)始建于1958年,属卫生行业主管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学校被自治区卫生厅确认为广西第三批全科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培训基地,附属医院确认为临床技能培训基地。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附属医院是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作为特色项目重点建设。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既是师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的重要实训基地,也是对应卫生产业的经济实体。多年来,附属医院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服务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975年开办,具有四十多年办学经验,初期称为放射医士专业,进入新世纪后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校的特色重点专业,2005年被广西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13年我校中等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竣工并顺利通过广西自治区教育厅验收。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年招生人数较多(250人/年),在校生规模较大(686人)的专业,培养了广西医学会影像技术委员会主任李文美、副主任钟易等一大批区内该专业杰出学者、专家和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广西大部分医院县市级放射科主任和副主任均为我校该专业毕业生。

北海市卫生学校始终把卫生中等职业教育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基本方略,教产结合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重要的抓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需要X线机、DR、CT和超声等大型医疗设备作为教学设备,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人员和环境要求高,诊断治疗和技术操作人员准入认证、人员防护、环境防护以及患者防护等都非常严格,如果没有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实训基地依托,实行教产结合,这些大型医疗设备就单纯作为示教教具,必定造成资源浪费,生均教学设备均费用很高,学校难以维持运转。反之,如果以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实训基地依托,实行教产结合,学校对附属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医学教育功能和医疗服务功能,一方面开展医学应用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大型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降低了教学投入成本,增强了学校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教产结合的收益除满足附属医院的发展外,还投入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附属医院作为师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的重要实训基地建设,附属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壮大,就能很好地展示学生日后将从事的卫生职业前景,起榜样示范作用[3-4]。

1 建设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硬件

学校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培训、科研四位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设置有门诊部、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麻醉科、中医科、理疗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业务;医技部门开设药剂科、放射科、CT室、超声诊断科、心电图室、脑电图室、胃镜室、病理科等科室,开设病床数336张。附属医院加强与医学影像技术等办学专业的实训基地相关建设,建好示教室和所有实习生值班室,安装了超声诊断科教学闭路电视录制和转播系统,完善医学影像PACS系统,真实的医疗服务场景和卫生职业服务流程等为师生参加实践训练提供保证。还新建了两个各拥有30台计算机,配备投影设备的医学影像诊断一体化实训室,新建了每个拥有8套先进B超设备、电脑捕获实时图像可大屏幕投影演示的超声诊断实训室,各科室均安装多媒体大屏幕投影并连接校园网,可随时调用包括附属医院实时CT、DR、超声影像等网络资源中心的教学资源上课,这一系列的建设投入有力地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也保证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

2 改革实训实习课程和创新实训实习管理

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学校率先中职学校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等现代先进教学方法,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按“模块化”教学,完善阶段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重新编写实习生手册,优化和量化阶段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完善实习管理相关制度教学模式,实施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创新教学方法,让部分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实施,通过工学结合,改变原来单纯理论教学后再实验的教学方法,引入“导生制”、“助教”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4-5]。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在完善校际共享、校企共享、师生共享、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学资源库,构建以岗位能力职业准入和职业发展为目标、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取得进展。

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产结合,增强教师动手能力、知识传授能力、现场指导能力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学校建立附属医院专业人员教学轮岗和兼课机制。制定相关制度激励专业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和中职教师系列职称,采取双职(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放射科、CT室、超声诊断科和心电图室等业务科室主任)或挂职的措施,培养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师担任附院科主任和兼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和医疗服务,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临床经验、优良的教学效果和突出的科研能力获得社会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教师不仅熟悉操作过程,而且精通原理,并能教会学生;教师不仅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应用于生产,而且将这些知识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很好地顺应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的动手与实践能力、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分析能力、指导实训与现场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大大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探求改革课程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实现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的目标[4-5]。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现拥有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又具备卫生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二十多人,教师实现了从传统经验型教师向现代学者型、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4 改革学生评价模式

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评价模式较笼统,专业条块分割,无细化和量化标准,难以实现与岗位所需的技能对接。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重新制订实习生出科成绩评定办法和实成绩评定办法,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和评价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评价模式。学生要掌握多门知识,还要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同时,也要掌握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因此我们以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标准,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职业岗位、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学校通过对该专业技能操作岗位细分,制定了X线摄影技术、肝胆超声扫描技术、心电图检查技术等专业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组织实施专业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这些考核,对学生实施客观、标准的量化考核,保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学校还举办全校医学影像专业技能操作比赛,激励学生参加实训兴趣的积极性。学校还建立以理论考、实验考、实训考、用人单位考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模式[3-6]。

5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具有联系实际、知能并重和启发诱导等特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又不乏高深的理论,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3-4]。课程设置为培养目标服务、教学内容为专业服务、理论系统为操作实践服务,突出能力的培养。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通过真实病例、实际工作场景和仪器操作,教学具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为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实践,我校大力推进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参与等教学原则。学校加大投入,增加了超声诊断学课时和增开心电图诊断学课程。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比较笼统,各学科课程条块分割,难以实现以岗位所需的能力对接[3-5]。传统的教学大纲专业课程设置超声诊断仅安排72学时,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的水平, 因此要真正达到熟练的层次必须依托附属医院,增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时,尤其是实训课时,我校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超声诊断学调整为144学时,理论实践比为1:1。传统的教学大纲中无心电图诊断学教学要求,因为该门技术在基层已经普及应用,我校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安排114课时[7]。通过教产结合,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从模具、课堂练习转为真实人体操作和实际场景的恐惧心理,而且方便了在校生及早接触社会,贴近岗位。制订完善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草案),创新教产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医学影像专业新课程表,完成效果评价报告,构建模块化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完善“教产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只要一人当班即可同时兼X线、超声和心电图仪器操作和常见病看图诊断工作,实际操作能力强,深受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的欢迎,很多在实习阶段学生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工作合同,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当年对口就业率达到了95.4%。[5-7]

随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大量增多,规模扩大,设备更新,大多配备了X线、超声、心电图等辅助诊断设备,基层医学影像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今后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机遇,产教结合,加大投入,促进作为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附属医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功能进一步完善,促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我校医学影像专业的办学优势,培养更多胜任基层卫生服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充分体现卫生职业教育的功能,彰显示范校的特色,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1]刘伟,曾以初,陈承军等.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33-34.

[2]刘伟,曾以初,曹俊.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和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6):67-68.

[3]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肖智谦,陈碧瑕,邱琼华等.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在中职卫校中推进问题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31-33.

[5]肖智谦,陈碧瑕,刘伟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卫生职校的应用[J].广西教育,2009,(18):39-41.

[6]肖智谦.教产结合,建设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J].时代教育,2013,(11):112-113.

[7]刘伟,肖智谦,邱琼华.电图诊断视图直观加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8):76-77.

作者简介:肖智谦(1968-),男,汉族,广西合浦人,医学硕士,临床医学高级讲师,副主任医师,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院长,国家执业医师临床实践技能考试考官,连续从事中职卫校教学二十多年,是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广西北海 536000

林斯文,北海市卫生学校,广西北海 536000

篇9

关键词:心脏超声 诊断思维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69-02

心脏超声集诊断思维和实践操作于一体,是一门口、手、眼及脑并用的影像学科,以心脏解剖为基础、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疾病进行诊断。通过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M型超声、连续多普勒、脉冲多普勒实时观察心脏及大血管结构,对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如肌断裂、室间隔穿孔、假性室壁瘤、室壁瘤等)、心脏肿瘤、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腔内附壁血栓形成、心包积液、心包疾病、大血管疾病等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诊断资料,对心脏、心包及大血管疾病的术后随访也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但作为一种影像辅助检查手段,即便是同一种疾病,由于个体差异或就诊时期不同,二维超声及其血流动力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对影像专业学生的心脏超声教学不仅需要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以下为心脏超声诊断思维的培养方法。

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救死扶伤,是每一位医务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心脏超声领域尚有许多需要开发、 探索、 研究的未知领域,只有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对患者持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吃苦耐劳,对每一个病人的检查都做到认真、细致、周密,才能得心应手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如果我们在心脏超声检查过程中骄傲自满,缺乏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出现怕麻烦、图省事、投机取巧、对患者缺乏耐心等不良医德表现,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超声诊断的漏诊和误诊,给患者造成终生的痛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给自己留下难以磨灭心里阴影,为医患纠纷埋下伏笔。例如:对于一个心腔血栓急性期的病人,由于血栓急性期超声回声较低,超声医师若缺乏救死扶伤、认真负责的态度,检查时敷衍了事就很容易漏诊,一旦漏诊延误治疗,若血栓脱落将导致重要脏器和(或)肢体动脉的栓塞,其后果十分严重。

二、培养学生详细采集病史、认真阅读临床资料的习惯

详细采集病史、认真阅读临床资料,对病变部位、症状及病因做到相应的了解,为我们的超声诊断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相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医师在检查病人过程中和患者接触较多,为我们的病史采集提供了方便,我们更应该利用好超声检查的这一个优势。在病史采集过程中我们应该诚恳耐心、重点突出、逻辑清楚、层次分明。例如,超声检查时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应注意询问患者近期有无发热病史,超声检查时怀疑肺心病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超声检查时怀疑缩窄性心包炎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结核病史,突发的跛行及下肢疼痛患者超声检查时应注意左心腔血栓可能,突发呼吸困难及胸痛患者超声检查时应注意右侧心腔血栓可能,临床资料提示D-二聚体增高的患者也应注意心腔血栓形成可能。目前,大多数患者对心脏超声知之甚少,把心脏超声当成一种单纯的辅助检查,拒绝向超声医师提供相关的病史和临床资料,甚至错误地认为超声检查时一声不吭可以检验超声医师的水平。所有,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培训,让学生学会通过人文关怀减少病人对超声医师的抵触情绪,例如一个简单的尊称、亲切的问候、和蔼的交谈等都能拉近病人与超声医师的感情,让病人在M行心脏超声检查时不隐瞒病史,并乐意向我们及时提供临床相关资料。

三、培养学生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

思维是大脑将感知的客观事物与人的自身经验相结合的整体过程,引导人们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最终获得相应结论并指导个人行为,反映人脑的具体活动。[1]心脏超声诊断即为超声医师的大脑对心脏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认识并做出相应判断的一个过程,并且这一个过程贯穿着整个心脏超声诊断,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与方法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联系,因此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是心脏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保障。相反,缺乏科学性的经验思维和分割局限性的局部思维方式是导致心脏超声诊断漏诊或误诊的主要原因。经验性思维是人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的感性认识,常规来说,我们积累的经验越多 ,大脑对疾病的诊断模式也越丰富,并且选择性更大。但这种经验性思维有的时候也会让超声诊断医生面对特殊病例时,将自己的诊断思维局限在以往认知的狭隘经验范围内,限制其诊断思维的扩充,从而轻易地重复以前的诊断经验,面对某些有别于经验思维的心脏超声改变

视若无睹,从而导致心脏超声诊断的漏诊或误诊发生。 例如:二尖瓣狭窄合并左房肿瘤,单凭经验思维就容易误诊为左房血栓,造成误诊的原因是经验认为左房血栓本身就是二尖瓣狭窄的最常见并发症,这样的误诊将导致病人抗凝治疗的不必要加强。目前,心脏超声诊断逐步向专科性发展,有利于超声医师对心脏疾病的集中性研究,不断增强超声医师对心脏疾病的本质认识。但是,这种专科性的发展同时容易将超声医师的诊断思维分割局限,形成单一的局部思维方式,从而忽视心脏疾病及人体其他系统相互之间的联系。例如:右心房、右心室的增大除了房间隔缺损、三尖瓣下移畸形等心脏本身的疾病外,还有肺部疾病、静脉输液过多等也可能造成。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1,不能忽视临床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尽可能多的相关临床知识,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2];2,重视心脏超声基本理论的讲解,让学生具备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新版本的超声文献及书籍,了解心脏超声检查的最新进展,开拓学生的思维,避免超声诊断思维的狭小,让学生对心脏超声领域的了解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3];3,实验课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按照规范操

作进行检查,培养学生超声扫查时的连贯性,避免出现人为盲区或扫查漏项。[4]

总之,对影像专业学生的心脏超声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以医德医风教育、病史采集习惯培养和临床资料阅读习惯培养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为国家和人民输送更多的优秀心脏超声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陈智毅,王琨,刘金炳.超声诊断思维在超声影像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17(1):63-64.

[2]华燕萍.正确运用超声诊断思维方法避免漏诊误诊[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8,5(5):796-802.

篇10

排不出,“梗阻”导致不育

梗阻性无症是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指能生产正常,但是的输出管道发生疾患,导致无法排出。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做B超等检查,以明确病因。超声在高分辨率下观察至输出小管、附睾管、阴囊段输精管的细微结构,不仅可以发现梗阻的原因,还可能找出梗阻的部位。这为医生决定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以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失为例。无症中有15%~20%的患者为这种情况,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失会导致无法通过正常排出。这种病情需要医生借助经直肠超声检查才能明确诊断。这项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病人末段输精管、精囊、管和前列腺。输精管缺如在超声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即显示为“近端管道扩张、远端缺如”。明确的诊断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这种情况下,患者可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或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如附睾或穿刺取精,结合试管婴儿技术),以实现生育目的。

有“缺陷”,生精有困难

事实上,无症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可分为梗阻性无症和非梗阻性无症。如果超声检查没发现梗阻性因素,则要考虑非梗阻性的无症。临床实践表明,非梗阻性无症患者多数存在体积偏小、质地偏软、内血供减少等。因此,此类不育患者需要做经阴囊的超声检查,以了解的生殖健康状况。这项检查可以精确测量体积、内的血流信号,综合评估的功能,帮助医生明确做出诊断。

精索静脉曲张,影响部分患者生育

精索静脉曲张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在一部分情况下,精索静脉曲张可以导致损害、生精功能抑制和质量改变,影响生育。如何判断不育是不是由精索静脉曲张导致的呢?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做出诊断。这项检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方法,可精确地测定精索静脉曲张程度、血液动力学状况等客观指标,可提供精索静脉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双重信息,为男性不育病因的筛查开辟了一个无创性的新途径。

TIPS

男性不育症根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分为无症和少精、弱精等。患者可根据不同的诊断结果,接受相应的治疗,早日实现生育愿望。

总结:检查男性生殖健康,超声优点多

超声作为男性生殖系统首选的检查方法,具有实时、动态、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操作等特点。可对、附睾、鞘膜腔、精索静脉以及输精管阴囊段的疾病进行诊断,而经直肠超声检查则可以对前列腺、管、精囊和输精管末端进行清晰显示,并且无绝对禁忌症。相对于其他检查,超声检查优点很多。比如,X线造影具有一定的创伤性,部分病人可能会受到碘油过敏的限制;而CT、MRI(磁共振)等的诊断优势在于肿瘤及其分期,并且CT的放射性对生殖健康也具有一定损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

国家重点专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可开展全身各系统的超声诊断和介入性超声诊疗项目。临床特色包括:腹部疑难病例的超声造影诊断;男性不育症的超声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肝移植围手术期超声评估;介入超声诊断及治疗(肝脏、乳腺、甲状腺、前列腺、浅表淋巴结病变穿刺诊断以及肝肾囊肿、脓肿、胆管梗阻介入治疗)等。

科主任简介

李凤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声学会超声分会理事,上海市影像医师学会委员。主要擅长腹部、小器官及前列腺疑难疾病的超声诊断,尤其是男性不育症规范化超声诊断及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篇11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学科建设 继续医学教育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工作,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根本和基础。学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步发展,是专业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在学科建设中的特色所在,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循环互动,才能推动医学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1]。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 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 radiography, 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 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 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 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 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 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转贴于

(6) 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 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2001年以来,学校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建设投资60余万。国家教育部985工程 Ⅰ期拨款400万用于我校“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985工程 Ⅱ期拨款800万用于我校“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充足的经费保证对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相互支持和互相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态势,使学科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蒋健敏.建立创新教育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4):216,235236.

[2]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2):1113.

[3]王宪,周卫红,孙翠银.对综合性医院继续教育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6):2627.

[4]季仲友,倪系和.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及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2):1314.

[5]张京萍,张超.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六年实践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4):13.

篇12

《超声诊断学》 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由德国职业家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和他的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我国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在谈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观时强调,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行动为导向。工作要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习要实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职业教育应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

超声诊断学(Ultrasonic Diagnosis UD)是物理诊断学中影像诊断学体系(放射医学、核磁共振、核医学、超声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尤其是超声医学和求证医学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UD是临床医学专业尤其是影像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然而,UD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它又是具有影像学特点的新型学科。

在我国,多数医院有独立的超声科或B超室,有资质的医师或技师自己操作,并完成诊断。超声诊断虽然只是患者就诊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却十分重要。对于一名技术规范、操作熟练、临床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来说,完成常见病检查往往只需数分钟,但是却来自多年的培养和训练。

如何改进超声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在几年的超声诊断学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教学上要考虑综合性,可扩展性。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学生需具备系统掌握超声诊断学的主要理论、主要知识基础上,同时要具有操作超声仪器的技能和丰富阅片、综合分析问题和诊断疾病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课程内容设置与编排应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编排课程顺序,教学重点放在熟练规范的操作超声仪器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影像诊断的原则是:“熟悉正常,发现异常,结合临床,综合分折,做出结论”。

以工作中肝脏超声诊断为例:

第一步,要做好操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①指导病人处于正确的检查;②调节机器至最适宜的状态。

第二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手法全面地扫查需要检查的器官。例如,扫查肝脏可按照从下到上、从右到左的顺序、以肋间扇扫加旋转及肋下斜切的扫查手法全面扫查一遍,防止遗漏。

第三步,发现病变时要作具体分析,如病变的大小、数目、部位、分布、边界、回声强弱等。

第四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最后做出诊断。

2.从学生的角度看,存在两种知识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或咨询。咨询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要善于咨询,掌握咨询的渠道(教师,同学,网络,书籍等),是学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应具备的自学能力。超声诊断是以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面解剖为基础,超声诊断中的解剖学知识就是陈述性知识。学生要通过自主性学习熟悉超声切面图观察各器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等方面。器官的超声图像客观地反映该器官结构和功能表现,将这些表现与正常的相对比,判断该器官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的特征情况。采用学生相互之间作为诊断对象,更加直观并增加同学们兴趣,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

另一类,是过程性经验性知识,需要学生逐渐由简单到复杂地去做,而且不断强化训练才能掌握。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不同的病变组织因为不同的病理结构而显示不同的超声图像是经验性知识,因此掌握不同病理结构所对应的特征性超声图像对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为建立符合实际工作过程的《超声诊断学》新型教学模式,所建立的教学模式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为特征,采用人与部分典型动物病例(狗)模型来进行实际操作,更加直观并增加同学们兴趣,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特点的教育方法。另外,我们要求学生主动追踪一些特征性声像图的病例,看看最终的病理结果是什么,在反过来思考一下声像图,这样理解和记忆都会非常深刻。

3.评价

肝脏超声诊断为例:

(1)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和举措。拉上围帘3%;女性患者腹部适度暴露3%;病情保密(不当患者面议论病情,只作客观描述)4%。

(2)检查前准备工作。认真审阅申请单,了解并报告简要病史和拟检查项目5%;与患者保持沟通,主动询问病史5%。

(3)检查过程。扫查切面规范、标准、完全无遗漏(从左叶开始扫查,横切面和纵切面;右侧肋缘下横切面完整暴露肝右后叶;右侧肋间切面重叠扫查)20%;完整显示第一肝门、第二肝门、三支肝静脉、门静脉工字形结构5%;合理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门静脉主干和肝动脉。并能够测定各自的流速10%;发现阳性病灶并准确定位和描述其超声声像特征20%。

(4)回答提问。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对超声表现进行简要的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15%;在5~8分钟内出具诊断报告5%;临床专家提问(侧重肝癌相关的临床基础知识)8%;超声专家提问(侧重仪器设备的合理、灵活与正确使用)12%。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原则,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可以形成多个,每一个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实践的难度在增加,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它不是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而是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适应职业工作,在工作中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徐金锋,施杨.超声医学临床教学的几点体会[J].华西医学,2008,23(1).

篇13

关键词:产前诊断;超声检查;教学

超声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病理学和超声图像为一体,将各学科有机地结合,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提示疾病的本质[1],最终协助临床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产科超声诊断隶属于超声诊断学。而产科超声在产前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围产期死亡率和围产期发病率的高低。北京市已颁布了超声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等技术规范,严格规范了产前超声检查技术。目前,从事产前超声检查医师的技术水平良芳不齐,因此,对这些医师进行产前超声检查技术的培训非常重要。如何能够更好地进行产科超声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提升产前超声筛查技术水平的关键。但在产科超声诊断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一些误区。比如:(1)忽略正常结构,一味强调异常结构;(2)课件制作过于繁琐,重点不突出; (3)缺乏总结等。针对这些误区及在产科超声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几点总结。

一、正确认识胎儿的正常解剖结构是产科超声检查的基础

人体解剖学是超声诊断学的基础,只有很好地了解人体正常的断层结构,才能正确认识超声图像中的组织结构,有利于鉴别异常图像,就如一座高楼需要一个坚实的地基一样,正常胎儿结构的超声图像是进行产科超声筛查和诊断的基础。如果对胎儿的正常结构不了解,就有可能对异常的结构不认识,或者将正常的结构误认为异常结构。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孕妇妊娠20周左右,在外院超声诊断为“脑积水”,而我们的超声检查显示颅内结构正常。这是因为胎儿在20周前,大脑实质的回声呈低回声,有时甚至呈无回声,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同时将大脑侧裂误认为侧脑室的外侧壁,则会造成“脑积水”的错误诊断。因此,在产科超声诊断教学中,正常胎儿的超声图像应该占有重要地位,避免一味强调异常结构而忽视正常结构的辨析。只有正确认识正常胎儿的超声滋床医学或序图像,才能够在检查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分析比较,避免误诊和漏诊。

二、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 [2],是医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超声影像医学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门解剖学和形态学的学科 ,强调从观察脏器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因此,动态多媒体在超声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3]。如在讲解中晚期妊娠胎儿的超声表现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胎儿在宫内躯干及肢体活动情况、心脏跳动、张嘴吞咽等 [4]。尤其是在讲解胎儿心脏时,多媒体动态教学能把实时心脏运动的动态过程清晰完整地显示出来,学生能短时间内建立起形态学的思维 ,这样对胎儿心脏的超声诊断容易理解 [5]。总之,胎儿是一个在母体内不断活动的完整个体 ,我们利用超声仪器及图文工作站对正常胎儿及典型的畸形胎儿图像进行存储 ,并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动画和文字编辑等处理 ,使胎儿的扫描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理解,并可弥补实习或进修时操作机会不够及疾病种类不全的缺陷。

三、与病理和临床相结合 ,加深印象

胎儿在不同发育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发生不同的畸形,病种繁多,比如:心脏异位 ,既可发生于胸内 ,也可发生于胸外 ,甚至位于脐带中部。目前,虽然对胎儿畸形的认识和诊断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需要更多人投入更多的精力 ,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注重临床随访,并对典型病例进行存档 ,对引产的胎儿进行病理解剖来印证超声诊断,将病理图片与超声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制作成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加深印象。另外,要成为出色的产科超声诊断医生,必需熟练掌握产科疾病的临床知识,才能对病变进行分析,并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重点观察胎儿的某个器官或系统。如: 对羊水过少的孕妇,要重点观察胎儿肾脏、输尿管、膀胱、下尿道、肾上腺及肾动脉等情况,看胎儿是否有泌尿系统畸形 ,在扫查中,切勿将平卧的肾上腺当成肾脏,此时,可通过肾动脉是否缺如进行鉴别。由此可见,临床知识在产科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熊秀勤,杜文华.产前超声诊断教学的体会[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7,(12)。

[2] 谢红宁.胎儿出生缺陷超声检查的形态学基础[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09)。

[3] 刘晓宇,王巍,谭篪.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 2009,(05)。

[4] 门永忠,陈新燕,李金生,王晨星.超声诊断胎儿产前畸形[J].医药论坛杂志, 2005,(14)。

[5] 邓远琼,斯轶凡,张志娟,刘贞.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8,(06)。

[6] 黄艳. 39例胎儿畸形产前B超诊断结果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6)。

篇14

【关键词】肌骨超声;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04-01

近年来,随着我国运动医学的不断发展,超声仪器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运用超声检查对软组织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与MRI和CT相比,在检查骨关节时,超声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其可以充分显示出软组织的微结构,明显优于MRI显像和CT,并且具有价格便宜、无创性、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1],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肌骨超声的临床运用价值,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肌肉疼痛症状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60例为男性,40例为女性,年龄7~84岁,平均年龄为(41.2±5.6)岁。

1.2方法

运用LOG IQ E9彩超诊断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探头为ML6-15,通常情况下,探头频率控制在7.5~15.0MHz左右,检查的过程中,让患者将检查部位充分暴露出来,根据检查需求,保持合适的,将解剖结构充分显示出来,按照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同时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应记录。

1.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100例患者中,呈阳性反应者95例,占95%,其中15例为肌腱病,40例为滑囊炎,10例为肌腱撕裂,30例为腱鞘炎,其余5例受检者没有发现任何阳特征,占3%。

2 讨论

肌肉骨骼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变部位主要包括手腕部、肩部、膝部、肘部、髋部以及足踝部等多个部位的肌腱、肌肉是否出现了炎症、损伤、肌腱病以及撕裂等,周围软组织是否存在淋巴水肿、关节腔内有没有积液、腱鞘以及滑囊是否有炎症等,由于病变部位不同,所以超声影像学的表现特点也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滑囊炎:①肩峰下滑囊炎。三角肌下滑囊明显扩张,增生滑囊滑膜,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滑囊壁明显增加,且增加血流信号[2];②鹰嘴滑囊炎。滑囊内存在大量积液,内部产生碎屑性回声,增厚滑囊壁,出现蜂窝织炎;(2)腱鞘炎。腱鞘炎是腱鞘部位比较常见的一种炎症,四肢肌腱部位均可发病,并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腕部腱鞘炎和手部腱鞘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两种腱鞘炎类型,并且长时间、快速用力使用腕部和手指的中老年女性为该病的高发人群。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回声明显降低,掌指关节处腱鞘明显增厚,具有丰富的血流信号;(3)肌腱炎。肌腱炎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肌腱病,其发病部位有以下几处:①肩部。肩部肌腱炎是一种慢性损伤,年轻运动员为该病的高发人群,超声影像学检查节骨显示肌腱明显增厚肿胀,降低回声,且连接肌腱肌肉处明显增加血流信号;②肘部。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伸肌总腱附着处明显增粗,降低回声,且呈现出不均匀状态,肌腱周围存在少量积液;③膝部。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反复是微小创伤和膝关节的过度伸屈运动是诱发肌腱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代谢性疾病、风湿病以及慢性劳损等也容易导致该病,使膝部肌腱出现退行性改变,其中股四头肌腱和髌腱为该病的高发部位,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肌腱局部增厚、肿胀;④足踝部。肌腱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肌腱异常,诱发该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过度劳损和急性创伤为主。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肌腱弥漫性或者局部肿大,增宽低回声间隙;(4)肌腱撕裂。①肘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肱二头肌远端肌腱撕裂,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桡骨粗隆胖有明显的血肿,肌腱纤维明显中断,撕裂处增强回声;②膝部。膝部肌腱撕裂经常出现在髌腱和股四头肌腱部位,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局部肌腱缺失纤维,呈低回声;③足踝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跟腱和胫骨后肌腱撕裂,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纤维部分中断,呈现出低回声,同时可见腱旁积液和腱旁组织炎[3]。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肌骨超声对肌肉疼痛患者进行检查,具有价格便宜、无创性、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并且可以实施观察肌肉和肌腱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金锐.王吉斌.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影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