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室护理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循证护理(Evigenc-basedNur sing,EBN)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的护理学科新领域。它又称实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审慎、准确和明智的以现有科研结论为基础,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需求和愿望,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综合考虑,选用最好的护理措施,为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它包括四个过程: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循证应用。循证护理目前正在成为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被逐步应用于护理实践中。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特选取今年来儿科实习的70名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今年来儿科实习的70名护理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平均年龄为(20.12±2.35)岁。在征得护生同意的情况下,将70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35人)。两组患者年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本研究对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其主要教学为:一对一的带教,老师在带教中只遵循指导护生完成常规护理工作,疏于检查学生的实际落实情况和效果;忽略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只注重传统操作技能,疏于强化理论知识。实验组采用循证带教方法,其过程为:(1)授课教师提前一周以多媒体的形式提前让学生认识、认知、认同循证医学教学法,更新学生受教育观念;(2)针对儿科护理过程的疑难病案提出有关该疾病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为5组,将事先准备好的病案发给每个组的学生;(3)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病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等渠道收集相关证据资料,并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标准评价收集的证据信息的真实性;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证据提出具体结论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4)正式上课时,每个小组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病例进行讲授,同时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并可以提出建议(5)最后教师加以总结,简短地从专业的角度对每个问题的知识点加以重点强化,扩展和补充,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1.3 评价指标
由护士长和两名主管护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各护生进行考核评分。考核护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然后比较两组成绩。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护生对带教满意度的评价。其中满意度主要分为非常满意(90~100分)、基本满意(70~80分)、不满意(70分以下),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数×100%[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以??=0.05为检验标准,P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考核成绩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组护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后得知,实验组护生考核优秀率为95.4%,明显高于对照组67%,两组比较P
2.2 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组护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后得知,实验组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P
【关键词】 呼吸内科;护理问题;解决措施;预后转归
近年来,由于医疗科学事业及医疗法制建设的飞速发展和逐渐完善,使得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随之增强,这也对医疗机构的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吸内科作为我院临床的重要科室,科室的护理质量也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笔者根据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间,呼吸内科收治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措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在本组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34-86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2岁。在患者所患基础疾病中,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例,肺炎7例,肺脓肿2例。其中,少数患者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慢性基础疾病。2 护理工作中常见问题
2.1 护理人员自身的风险意识缺陷,导致护理质量下降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患者的正确护理措施,并认真加以记录患者实时的病情变化情况,是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细节问题,而部分风险意识较差的护理人员却忽视了这一要点,导致护理记录漏填,错填,这既不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未医疗事故的发生留下了隐患。其次,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专业性不强,不能规范使用专业术语,使得护理记录不能充分反映出疾病的临床观察要点。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大量应用抗生素,易引起二次感染,而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上缺乏对患者口腔内真菌针对性观察记录,再如支气管扩张患者有咯血现象时,护理记录缺乏针对性的血压记录等,导致不能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影响患者的治疗。
2.2 护理人员对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有失重视 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常常忽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导致工作中出现差错甚至严重医疗事故。如并发肺性脑病的患者再应用呼吸兴奋剂后,常容易出现躁动,从而导致药液泄漏,此时若不严格加以看护,及时拔除导管,立即处理药液外渗情况,就会导致患者发生局部肿胀甚至坏死。另外,对于卧床患者,在协助其进行翻身时,手法粗暴,不能耐心做好皮肤护理及床单换洗工作,导致患者皮肤破损甚至发生褥疮等。
2.3 急救措施及急救经验的缺乏 呼吸内科患者由于发生急性喉梗塞等急性并发症较常见,所以在临床护理中,应由其注意患者的临床表现,出现问题及时抢救。而在实际抢救工作中,常出现呼吸机故障,或心电图打印纸不足等原因,造成抢救的延误,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部分护理人员对抢救工作经验不足,且不能熟练使用相关急救设备,这就很容易导致错失最佳抢救时间,给患者带来危险。3 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对应措施
3.1 作为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通过对具体病例的护理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探讨,吸取经验,加强对呼吸内科患者护理风险的防范与规避。具体来说,应重点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对护理措施及患者临床表现、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详尽专业、有针对性的记录,提高护理记录的可信性及保证书写的质量。
3.2 建立健全呼吸内科各项护理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重点强化护理人员交接班制度,从口头,书面,及床边交班分别进行,重点观察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记对患者用药的药物配伍禁忌等,认真执行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科室护理人员应定期举行技术讨论会议,将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及体会共同分享,避免工作中的差错与疏漏,保证呼吸内科的护理安全。
3.3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实时了解患者的病程进展 护理人员应增加对患者护理的时间,掌握患者的病情进展,观察输液是否通畅,热水袋是否包裹,是否有憋喘现象,服用利尿剂的患者是否有异常表现等。对于发生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应当第一时间通知医生,并协助其进行抢救。4 结 果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在治疗中获得身心安全。妇产科是医院医疗纠纷高发的科室,风险大,对妇产科护士的知识面要求广,应急能力要求强,无菌要求高,是不同于一般临床科室的高危科室。
《细节决定成功》一书是细节管理专家吕函先生所著的一本畅销书,细节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防范细节角度审视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管理、做好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和预防措施,对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防范细节管理。
1安全隐患细节分析
1.1妇产科护理队伍年轻化,处理问题能力不强近几年来,产科临床一线补充大部分刚毕业的年轻护士,她们在实际工作中普遍缺乏与产妇家属的沟通能力,应急抢救及特殊事件的处理能力不强,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甚至影响抢救的工作质量。
1.2责任心缺乏,不严格执行规程和制度在各种实际操作(包括产程观察、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复苏、婴儿护理)过程中,若责任心欠缺,就会造成观察病情不细致、病情记录不详细、母婴出现异常先兆或产程停滞等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若助产士产程观察不到位,就会造成急产或婴儿分娩于待产床中,甚至有造成母婴产伤的可能;若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程、制度极易出现用错药、报错婴儿或婴儿滑落、跌伤及婴儿沐浴水温过热导致烫伤等,甚至危害母婴生命而影响两代人的身心健康。
1.3技术不熟练、临床工作经验不足直接影响到母婴的安全妇产科工作的专科性强,其技术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助产士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母婴的安全。如产前估计胎儿大小、产程进展及难产的判断、接产技术、产后产妇的观察、新生儿的处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新生儿窒息、母婴产伤及产后出血等意外发生。在抢救危重患者的关键时刻,会因技术不熟练、临床工作经验不足而主次不分,不能迅速准确地配合实施抢救措施,给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1.4缺乏与孕产妇和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部分人员缺乏与孕产妇和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对孕产妇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简单、生硬而引起反感。对孕产妇在分娩过程的疼痛、焦虑、恐惧等未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和人文关怀,使其不满而遭投诉。
2防范细节管理
2.1加强细节教育,牢记“风险源自细节”责任心是良好素质的根本,增强责任心是防范差错事故和进行安全护理的有效方法。有些护理管理者和护理人员的头脑中缺少风险源于“细节”这个意识,这就要求护理管理者要自始至终给每位护士灌输风险源于细节的意识,工作中时时处处注重细节管理。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性,一点点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过错,所以,安全警钟长鸣,细节管理常抓不懈。充分认识细节管理的重要性,每位护理人员都应认真阅读《细节决定成功》这本书,结合护理工作写出读书心得,思想上牢牢打上“风险源自细节”的烙印。
2.2加强专业教育,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专科知识、急救技术以及急救仪器操作规程的培训、考核,以锻炼和提高护理队伍的急救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新晨
2.3加强护患交流,消除纠纷隐患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和支持。若产妇对分娩缺乏正确认识,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心理障碍,导致人为的护理不安全或产科并发症等。我院针对此安全隐患加强管理,规范产前、产时宣教,要求护士及助产士在熟练掌握业务技术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交流能力。
2.4加强细节监控,提高护理质量①抓关键患者:如缩宫素引产等。②抓关键制度:如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抢救制度等。③抓关键时间:如节假日、双休班、夜班、交接班及工作忙、人员少时,及时安排人员援助,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④抓关键人员:如新上岗护士及进修实习人员、责任心不强及技术较差人员、生活中干扰因素大的护士。针对这些人员进行重点监控,合理搭班,确保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及时完成。⑤抓应急状态管理:如对急救物品实行专人负责,定点、定量放置,定期检修急救仪器性能,力求急救物品完好、处于应急状态。
论文关键词:关于内科护士巡视病房存在问题及防范措施
巡视病房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护士及时主动地巡视病房,有利于随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输液不良反应等情况,并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以提高护理质量。笔者对我院16个内科病区的临床护士巡视病房情况进行了调查,对相同病区的临床医生下达护理级别医嘱的依据进行了评估,旨在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有效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16个内科病区工作的160名轮班护士,女性,年龄18~55(26.07±5.18)岁。文化程度:本科64名,大专48名,中专48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8名,主管护师42名,护师46名,护士10名,合同护士44名。选取上述16个病区工作的120名临床医生,其中男65名、女55名,年龄24~59(38.03±9.99)岁。文化程度:博士5名,硕士48名,本科67名。职称:主任及副主任医师32名,主治医师40名,医师48名。
1.2 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分别对护士和医生进行调查,护士问卷内容包括各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的时间、频次,实际巡视病房的时间、频次,未按要求巡视的原因;医生问卷内容包括各级护理内容了解情况,下达分级护理医嘱的依据。每张表上有填表的简要说明,由调查者发放并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方法,发放护士及医生调查问卷共280份,待全部填完后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对所得数据采用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护士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的情况及不能按要求巡视病房的原因 160名护士仅16名(10.00%)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不能按要求巡视者均为不能达到一级护理的要求,即每15~30分钟巡视1次[1],其原因见表1。
2.2 医生对分级护理内容的认知情况和下达分级护理医嘱的依据 病房医生下达分级护理医嘱较多是依赖于工作习惯(84名, 70.00%),依赖主观判断者24名(20.00%),仅有12名(10.00%)是依据患者的病情等客观条件。医生对分级护理内容的认知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护士不能按要求主动巡视病房的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示,仅10.00%护士能按护理级别的要求巡视患者,90.00%护士不能按一级护理的要求进行巡视,护士不能按要求巡视病房的原因包括医生及护士两个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3.1.1 分级护理不当影响护理工作的严谨性 表1示,100%护士反映护理级别与患者实际护理需求不一致,表2结果示,医生对分级护理相关内容认知情况不容乐观,仅16.67%~23.33%医生了解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和护理级别是按患者病情轻重确定,76.67%~83.33%医生部分了解或不了解;而医生下达一级护理医嘱时,20.00%医生是依赖主观判断,并没有考虑患者客观存在的护理需要,70.00%的医生依赖于工作习惯。笔者对调查科室的一级护理情况进行统计,发现一级护理患者占住院患者的90%以上。面对众多的一级护理患者,护士的劳动强度加大,护士无法按一级护理的要求每15~30分钟巡视病房。且护士觉得对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强的患者实施相应级别的护理没有实际意义。长此以往,护士对不按相应护理级别护理司空见惯,对护理规范和制度产生麻痹思想,降低了对巡视间隔时间、病情观察、活动范围的限制等一些必要的护理措施的重视,使真正需要一级护理的患者不能得到相应的护理,一级护理只能流于形式。易使护士滋长不严谨的工作作风,导致护理质量滑坡。当患者对名不符实的一级护理收费提出质疑时,必然会引起护理纠纷。
3.1.2 护士依赖陪护及传呼器 目前医院对陪护的管理不到位,科室也难以控制陪护的出入,随着患者陪护的增多及床头现代化呼叫系统的配置,分别有90.97%、89.58%护士对陪护及传呼器产生依赖。护士认为患者病情变化、输液故障或其需求都可以通过传呼器或陪护传达。
3.1.3 护士人员缺编 58.33%护士认为各病房护士编制达不到标准要求。按医院管理学的标准,普通病房床位、护士比不应小于1∶0.40,而大多数医院达不到这个要求。我院床位、护士比是1∶0.33,加之地市级医院的患者治疗以输液为主,尤其是1名护士值班时,全部时间用以治疗性操作,根本没有巡视病房的时间。
3.1.4 护士缺乏责任心 38.19%护士认为,护士责任心差是导致巡视病房不到位的原因。责任心是护士言行在对患者生命健康、权利及需要的关爱和关注中的具体体现。如果护士责任心差,既使人员不缺编,也难以保证各项护理工作质量。尤其是年轻的合同制护士,由于医院聘用制度不健全,其工作待遇低,易使她们出现不稳定的工作情绪,缺乏职业责任感。
3.1.5 护士分工不明确 16.67%护士认为护士长排班分工不明确,奖罚不兑现,及时巡视病房也得不到表扬,不巡视的也没得到批评,导致工作积极性降低。
3.2 对策
3.2.1 完善医院继续教育 医学院校教育应增加相关护理学科
摘要时刻规范她们的一言一行,培养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职业形象,经常给予奖励和鼓励,使她们锻炼成优秀的护士。
3.2.2 加强分级护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 患者住进医院后,医患之间的契约建立,患者有权了解自己的护理服务需求,而告知服务要求是护士必须履行的义务,护士有责任将分级护理的具体要求告诉患者。科室可实行分级护理公示牌,使患者了解分级护理内容,发挥对护理工作评价者的作用。另外,建立一级护理巡视卡和输液巡视卡,将卡片放在患者床头袋内,巡视1次在卡片上记录1次,签名签时间,输液巡视卡上还要注明已输入的液体量,以利于患者及陪护的监督,尤其对责任心不强的护士加强监督,能对制度的落实起到控制作用。
3.2.3 控制陪护率 医院需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陪护管理措施,使陪护率达到标准。医院的硬件设施应采取人性化管理,切实解决患者的饮食、探视等问题,规范食堂管理,严格按患者的饮食营养要求将可口的饭菜送到患者床头,安排好陪护的住宿供餐,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这样既有利于病房管理,又可避免探视人员过多造成医院感染。
3.2.4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护士长排班要合理,目标要明确,要勤检查、勤督导,运用经济杠杆将工作业绩与奖金挂钩,拉开档次,奖罚分明,充分调动每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1.
[2]徐微,张敏.论医疗民事责任的判定[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11(2):100-103
1.护理工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1.1 护患沟通无效及护士与患儿家属沟通欠缺。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自身素质与物质要求的提高,家长对患儿的要求甚是更高。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家里的掌上明珠,如果孩子生病了,家长们都怀有立竿见影的态度。可治疗疾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家长们有时候是不予以理解的。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每天面对形形的病人及家属,难免有情绪,因此很容易与家属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对于儿童依从性、年龄、家庭坏境、入院次数有明显的差异,首次入院及年龄越小的患儿依从性越差[2]。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差,常不能完整的表达疾病的感受和变化[3],所以护患沟通无效,让护理人员不能有明确的目标进行护理工作。
1.2 护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在护理工作繁忙的时候,由于要完成在班的工作,难免三查十对制度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没做到位,在交接班时查对交接不严格,用药的剂量交接不准确,加床或频繁调床后的治疗卡、床头卡、一览卡等没及时更改都容易引起护理纠纷。在技术方面有些年轻的护士静脉穿刺不能够一针见血,导致用药延误,患儿家属因此心疼患儿着急患儿的病情导致不满。药物的剂量算不准确,使得剂量过量或不足,影响疾病的治疗。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解剖、生理功能,儿童发病快、病情变化快、治疗快。年轻的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做不到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急救技术也不够熟练,不能够争分夺秒的去抢救患儿生命。宣教不到位让患儿及家属擅自离开病房出现意外。护理记录存在问题,从而失去其作为法律证据的作用,甚至起反作用。有病情变化,出现护理问题,也有护理措施,但无护理记录。同一时间,护理记录和体温图的生命体征不符[4]。
1.3 环境方面的因素。患儿自身无安全意识,无自我保护能力。如果床栏的设置有些缺陷、床栏的空隙太大,或有些床无床栏、床栏损坏、固定不牢等都可能使婴幼儿有坠床的危险。病房及楼道的安全标识不明显或标识脱落,容易发生危险。患儿本身抵抗力较差,病房患儿多、家属多可导致空气中微生物的传播。病房里的通风消毒不到位,不同病种的患儿住在一个病房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洗手指征并严格施行。医疗用品消毒不严,各种医疗器械,如暖箱、光疗箱、喉镜、奶具、衣物消毒不严,造成获得性感染的发生[5]。
1.4 人力资源的配置。儿科的患儿较多,输液量也多,工作量也大,进行治疗也相对的集中,护理人员不足很难照顾周全。为了尽快的完成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易简化护理程序,降低护理质量,使得护理工作中的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治疗期间护士无暇顾及巡视病房,液体输完没人及时更换,呼叫器响不停。输液中液体外渗、患儿哭闹、针头脱出、护士处理不及时更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
2.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当中。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关注患儿的身心健康,还要关注患儿家长心理感受和服务需求[6],所以护士的综合素质就要不断的提高。儿科护士不仅是要提高理论水平,操作技术水平更应该娴熟、准确、迅速的去完成,把疼痛降到最低,让患儿和家长对我们产生信任感。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常规技术操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练就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护理人员还应增强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自觉依法行事,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就能更好的进行有效的护患或护士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在护理文书方面要加强管理,做到准确、及时、客观、完整地记录好患儿的病情变化为诊疗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关的依据。
2.2 做好病房环境安全工作。儿科病房的设施和环境以安全为主,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认知、感觉、活动能力都是很差的。因此入院时我们护士应做好入院宣教,向家长介绍清楚病区的环境设施,入院须知,病房的安全守则。病区应定时擦拭地面保持干爽,定时检查床栏、洗手盆、则所及浴室地面。用湿拖把拖地时,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并提醒家长。破损或不平的地面需要及时的修补。医疗仪器的电线需要卷放好,以免松散在地上绊倒患儿。则所走廊拐角的照明设施应保持正常工作。儿科是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要变被动为主动,严格按照病种安排病房,发热未确诊患儿采取适当隔离措施,大剂量冲击治疗化疗患儿予以保护性隔离,并加强空气消毒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医院叉感染,时间证明,预防比治疗更具主动性、积极性[7]。
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儿科的护理人员当中有年资高的、经验丰富的、也有新上岗的,护士长应根据病区的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动态的安排人力资源。尽可能的减少护理纠纷,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儿科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也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从各方面能够去胜任这份工作。我们护理人员要有爱心、强烈的责任心、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来护理患病的儿童。安全、有效的护理可促使患者疾病痊愈或好转,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乃至整体医疗水平高低重要标志,必须引起护理工作人员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8]。
参考文献
[1] 缪薇箐.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 祝敏分,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4,4(2):86-88.
[3] 刘敏.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10),06-163-2.
[4] 刘素品,孙素娟,马素月.儿科护理风险及规避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94.
[5] 杨婷璇.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8):102.
[6] 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