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的前提范文

服装设计的前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服装设计的前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服装设计的前提

篇1

1 设计的概念

学习借鉴设计文化应当是每一个设计师都不可忽视的课题。“设计”在英文中是“Design”,“ Design”一词在西方不用的历史时期,其涵义是不同的。只有到了工业化时代,“Design”的词义才从“艺术作品”这样纯艺术范围内走出来,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概念才逐步形成。它的许多设计方法,在今天的服装设计中,也常常被服装设计师反复使用,虽然因为时代的变化,材料的更新,工艺的进步,使设计手法有很多变化,但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传承关系,不仅为中国的服饰文化所独有,也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所常见。下面是我从服装设计实践设计这个方面,来谈一谈服装设计的情感体现。

2 什么是服装设计实践

服装设计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该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品牌或服装设计大赛对服装设计的要求及设计规律;加深学生对艺术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熟练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与原理及设计过程;以服装设计实践的训练为起点引导学生逐步向服装设计的更高层次过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服装设计打下坚实基础。服装设计实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领域课程,根据服装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我们把课程教学过程主要进行理论讲授和课堂练习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说,产品的成功塑造将使企业获得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成功打造服装自身品牌的产品既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追随,也能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塑造好一个服装品牌,寻求准确的市场品牌定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已成为各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在视觉和语言上的表达,对各种产品起着支持、表达、传达、整合与形象化的作用。好的设计,就是好的设想与好的计划,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设计师通过自己的情感,赋予设计作品生命,个性化,唯一性。情感化设计成为当今设计的主潮流,要做好设计情感化这一发展趋势。

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和服装制版与工艺两个部分。通过实践学习,掌握服装设计方法,懂得服装工艺流程设计;掌握服装与服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绘制方法及工艺流程中各环节中的技术要点。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服装与服饰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一件优秀的服装设计离不开其特定的文化土壤的滋润,一种特定的文化又往往体现在服装设计作品的创意之中。现代服装设计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思想,更为设计师打开了广阔的设计之门,让设计者自由挥洒。设计者应不断加强社会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领域的文化积淀,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才能达到具有一定水准的服装设计水平。服装设计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即注重情感设计。它包括关注人与服装之间、服装与环境之间的情感反应。

3 服装设计实践的情感的共性设计

情感设计理念源于认知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的感知、行为和思维。人们对设计物产生的情感体验至少需要2个层次的满足,即设计物的自身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组合能给人带来直接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这些造型及要素能让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联想到某种关联的情景或物品,并对这些联想事物的态度而产生连带的情感。以形成可操作的服装实践体系和技能训练体系,切实加强和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了解人体体型特征和服装与服饰市场现状,熟悉服装细节设计的要点,掌握服装与服饰工艺流程设计,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绘制方法及工艺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完成服装与服饰产品的制作、能熟练操作常用缝纫设备、能发现服装制版及缝制中的基本问题并进行改正。

服装设计实践教学中根据服装设计教学的特色适当进行设计课程管理方式的调整,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实践性、潮流结合紧密等方面。从这点来看,服装设计专业类似于一门生产技能课。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方面应进行适当改进,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服装设计的相关技能。对学生的管理也需要有所调整,除要求学生完成传统的理论学习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实战条件,在可管可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按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所需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形成专业培养实践性教学体系。

4 服装设计实践的情感的个性化设计

篇2

关键词:主题性;面料再造;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62-01

一、主题性面料再造的概念

1、面料再造是指运用各种传统和高科技手段对现有的服装面料进行再创性的设计加工,使其表面产生丰富的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通过面料再造的处理手法,使其产生丰富的表面肌理。

2、主题性,是以趣味为前提导入专业知识,将原有面料在符合审美原则的基础上将原有面料采用传统与现代两者结合的手法通过解构、加工再造以达到在主题空间内的创新目的。使服装面料本身统一在一个系列之内,却又变化贯穿在一个主题之中,这就是主题性再造的最好论证。

二、主题性设计

(一)确定主题,寻找灵感源

首先,就是要确定设计系列的主题,寻找该主题的灵感源。因为要想在服装款式,色彩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必须考虑追求有视觉冲击的面料。

(二)材质特性的体现

1、不同的材质决定了服装的基本特色。在对面料的主题性再造中要了解面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再结合各种手工艺,表达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2、面料其他特性。在对面料再造的过程中还要了解材质的强韧性,伸缩性,垂悬性,抗皱性。在面料研究中,要了解运用何种材质的面料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更好的利用此面料本身的延伸性,做出一些肌理效果,表达出最自然的形态。

三、处理面料的设计手法

(一)面料再造艺术思维创造

在主题设计中,首先可以尝试用纸来表达形态,可以折叠,揉,撕。从生活中寻找自然的材质,观察它的肌理,质感,手感,做一些造型表达,尝试不同材质所反映出的视觉感。

合理的选择面料加工技艺是面料再造的重要环节,不同质感的面料给人不同的印象和美感。

(二)面料再造具体训练方法

对面料的起褶,抽纱,各种珠片的叠加,盘绕,编织,火烧,水洗,漂白,喷绘,涂抹,褪色等手法。服装面料结合其他综合材料,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要注意观察面料的厚薄,轻重,薄透,织物组织结构,纹样肌理,质感,手感,立体与平面等自然属性,在运用一些设计手法改变它的原有空间关系,赋予面料新的内涵。

四、面料再造的发展空间

(一)丰富的素材为面料再造提供用之不竭的素材

市场上的素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饰品材料,一般以点,线形态出现,如各类花边,珠,亮片,贝壳,石饰,拉链,扣子等等。这类材质一般用于装饰底布,产生新的面貌。二为各种宽幅度面料,在面料再造中一般用于底布,也可以进行切割,分割,重组处理。

(二)与其他艺术结合

面料再造从原始的绣花钉珠,,手绘的基础上发展为今天有着多种多样的制作工艺,可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可以吸收其他艺术的精华,作为创意面料展示于服装中。

五、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一)面料再造可以增强服装设计的理念

一位成熟的设计师决不能热衷和停留在当今社会上已经广泛流行的式样,更不会盲目的去刻意模仿或单纯迎合,而是应该设计和创新自己独特的风格式样造型,这就必然要求设计师本身有意识地去创造发现。在确定一个独特的视角,以确定一个“主题”的形式去发现,研究它的特点来引导和延伸美的突破用于自己的设计中。众所周知,造型和色彩,面料是构成服装的三要素。这一点很好地证明了主题性研究是由感性思维和理想思维的共同作用与信息的分析所得的结果。

(二)面料再造可以突出服装设计的风格

服装设计追求的境界说到底是风格的定位和设计,服装风格表现了设计师独特的创作思路,艺术追求,也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主题性面料再造可为原本淡而无奇的面料平添几分精致和优雅的艺术魅力,如在面料上加上珠片、机绣、金属线、花边、丝带等手法,不仅增加了面料的装饰效果,又能表现随心以致的浪漫和雅致。在确定一个风格主题下,多种材料的组合在改变材料本身的外观的同时,更大程度发挥本身视觉美感,围绕主题的情况下,以突显出设计本身的风格。

主题性面料再造是一项创意性强的的面料设计灵活运用构成原理中的重复,分割,渐变,会呈现出不同的肌理。所以说,主题性面料再造的基本设计手法,是学习服装设计的一种常用思维方法,是学习服装设计的基础。

篇3

关键词:服装 设计 教学 问题

在“艺术至上论”和“技术至上论”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纵观我国目前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成果,偏重艺术化而忽略生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也就导致了服装设计的教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如何将高校教育跟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一直都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核心议题。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服装设计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服装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在服装设计领域能够把握国际发展潮流,并将其与国内市场紧密结合的服装设计人才,但就目前来说,服装设计人才与社会需求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上基本上都是以美术作为基础,绘图表达和纸面作业作为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偏重于虚拟的课题式创意设计,以此灌输美术基础和设计教学。诚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美学理论,扎实美术绘画功底,但是服装设计并不仅仅是创造艺术作品,更应该设计出具有美学概念的服装作品,将服装的时尚流行元素与客户消费需求有机结合。据调查,目前绝大部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不在相对口的职位,而毕业后进入服装设计工作岗位的学生也普遍存在不能对工作很快上手的困惑。造成教学与市场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实践的缺失,在学分制教学的压力下,学生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少,加之师资水平有限等原因,学生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这就加深了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与学校管理的规定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学生理论脱离实际,工作能力低下的尴尬局面。

2.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较为陈旧,更新缓慢,知识点重复,如在进行基础色彩课程教学时,大部分高校都是从色彩构成、服饰配色、服装设计的色彩等课程开始讲起,而这些课程大多都是从色彩的三要素讲起,进而以明度对比为主构成的色调开始练习,知识点重复又累赘。同时,在课程设置当中过于重视美术基础教育,忽略服装设计的专业基础教育,随意性较强。在市场潮流的推动下盲目安排课程,如市场流行绣花图案的时候增设机绣课,在市场流行曲线的情况下,增设立体剪裁课,而这些本来就应该开设的课程被随意增减,直接导致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知识点凌乱,专业基础薄弱且片面,在求学的过程中自身的素质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问服装设计的灵感和构思应该从何而来,学校在教学的时候没有让学生掌握服装设计与结构问题的解决方理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毕业设计中拿出作品,在工作岗位上无法保证设计的后劲。

二、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和模式

随着服装工业的快速发展,服装设计专业也有了基本能够满足行业发展的服装设计教材,但是就如何将最新的服装设计理念和方法融合到服装设计教材当中去还有很多努力要做。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服装设计类型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应该成为教师应该去思考的问题。由于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的时候会涉及到美学基础和绘画基础,所以在教学课程的设定上要对艺术美感方面有所偏重,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画静物、头像、人体、服装和任务的能力,但是并不需要过度,因为服装设计的中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对服装造型的设想、对裁制工艺的拿捏和对结构变化的运用。

在服装设计的专业理论课程上看,中国服装史、外国服装史和服装美学等理论课程经常会因为师资力量短缺和学校不予重视而搁浅,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将基础知识打牢固,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也缺乏持久的设计灵感。在整个服装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校的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因势利导,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课程,对一些繁冗陈旧的课程进行及时的替换,推动学生培养个性化设计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借鉴和吸收国外高校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式或许能够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比如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打散分组,在某些实践环节上进行联合培养,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领着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和策划设计,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知道产品从设计到出品的整个流程。同时,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勇敢地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来展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通过讨论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学习方向和操作途径,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全局意识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高校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勇于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成立高校的服装设计工作室,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自主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思考和与老师的交流,在实践式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的消化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分析创作和表达交往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高校还可以主动联系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并且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减少教学和实践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为就业提供更充足的筹码。

参考文献:

[1]金桂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篇4

关键词: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通过对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东华大学的实地走访与调研,以及本人在中原工学院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了解到了目前服装院校比较真实的教学情况。与国外院校相比较,我国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比重小,公共课比重较大,这样客观上就造成学生的专业性不够强,尤其缺乏基于服装行业的专业知识训练,品牌意识较弱。毕业生进入服装企业后在很多方面不得不从头学起,与服装行业市场的专业衔接跟不上,造成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而用人企业则招不到急需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国内服装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调整。尽管如此,但收到的效果仍然不明显,服装专业教学的市场化运作仍然步履艰难[1]。

一、生源过于单一

经过对国内几所大学的调研,发现现阶段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的招生方式采用的是艺术类高考的模式来进行招生的。即先进行美术专业课的考试(通常是素描、色彩、速写三门基础课程),成绩合格者收到相应的专业合格通知书,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类课程高考,而后综合美术专业的成绩和文化课的总成绩进行录取。这种招生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招收到绘画基础较好,又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综合型学生。

但我国的职业教育的高中阶段过于注重专业类课程的培养,往往忽略了文化课的重要性。学生学习重点安排的不均匀,使许多学生都以学好专业课为主,把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绘画当中,而分给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较少,这就造成职业高中学生的专业课基础都较之普通艺术类学生的强,但文化课的成绩差距较大。所以现阶段的招生录取模式无疑是将职业教育的学生拒之门外。

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由于生源本身的问题再加上教育体制的双重问题,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理论知识也较为中庸,使许多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大学毕业生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

二、重专业基础,轻专业理论;重绘画,轻制作

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中原工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教学培养计划显示:北京服装学院专业基础课占四年总学时的46%,专业理论课只有16%;清华大学的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71%,专业理论课只有29%;中原工学院的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31%,专业理论课占18%。经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重专业基础教育,轻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求甚解,不知出处,不知所以然的现象,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在上述的三所院校培养计划的分析中,我们还发现在专业的基础课程中,虽然有很多的成衣基础、制作工艺等相关课程,但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的课程都是在讲授结构基础,而学生动手实践的学时在课程中只占很少的比例。许多学生因动手能力较差,在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制作过程中,完全是交给裁缝进行制作,自己则几乎完全不参与其中。

在实践教学方面,北京服装学院的实习课程占了总学时的25%,中原工学院为27%,而清华大学则基本上没有实践环节。虽然北京服装学院和中原工学院的实习课占的比例较高,但这些实习课几乎没有或很少有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基本都是通过校内实习或采风、写生等绘画方面的实习来完成的。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绝大多数对企业一无所知,对服装的整个生产流程及企业的运作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十分陌生。服装企业聘用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标准很明确,就是要选择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和市场嗅觉俱佳的毕业生。服装设计专业的动手能力不单单指服装制作能力,而是需要具备在企业中担当设计工作的全部专业技能。如果这些专业技能不能在课堂上教授,必将延长毕业生在企业里的见习期[2]。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资源不够充分

近些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招,使原来每年各个相关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几十个名额的招生量扩大到上百或几百人,原来每班十多人的小班上课,小班辅导成为了奢望。

扩招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比例不断扩大。从2002年起,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各个高校都在大量的引进教师。因此,很多刚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又马上走进校门成为教师。这批教师很多都是各个知名院校的优等生,但他们却在一没有教学经验,二没有生产经验的情况下匆忙走上讲台。而有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服装从业人员,由于没有较高的学历,则被各个高校拒之门外。现在的这些老师有些经过了脱产再次深造,有的在职攻读了学位,现在已经成为了各个院校教学的主力军。

由于扩招的原因,各个高校的实验室已经开始慢慢地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而大多数院校的学生他们的自由练习和自由实验已经变为不可能。学校的实验设备更新太慢,现在很多学校的服装实验室除了缝纫机和锁边机外,基本一无所有。即使有些学校引进了一些高科技设备,也基本成为了教师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的专属设备。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对于这些高科技设备连面都没见过,以至于到企业工作时遇到这种设备时就会手足无措。

四、过于重视教学体系的规范化,教学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国内的服装院校招生教学计划基本都是在学生入校之前已经制定好的,四年几乎没有变化,而与市场真正的需求相背离。在教学过程当中,过于注重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在开题前必须制定教学计划,必须为学生定制教材,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允许随意改动教学计划,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已无自身特色。服装设计教育是一个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专业,要求因材施教,要根据其自身的喜好来选择适合学生本人的研究方向。而院校统一的教学计划,无疑将抹杀掉学生的个性,成为无自身特点的所谓“流水线”上的工业化产品。

在目前我国的服装类高校当中,对于学生的成绩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及学生的综合作业为主要考核依据。在很多西方知名的院校当中,经常会有面试、小组作业、辩论、演讲等考核形式。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化的一种有效形式。

国内的考试往往以成绩的评定为考核的结束,许多院校很少或几乎没有对学生的作业或考卷进行反馈,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教师往往根据本人的理解或喜好给以学生的成绩评定,并没有给学生讲述自己作品的设计构思、创新点、材料选择的机会。

五、结束语

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使得各院校不可能任意改变课程结构,教学改革必须是有范围的[3]。当前首要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与市场相结合、实践与调研相结合、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就业的基本素质,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复合地基;软弱下卧层;沉降

0.引言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水搅拌,用各种成桩机械在地基土中灌注制成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C25的高粘结强度桩,简称CFG桩。和桩间土、褥垫层一起形成复合地基。

CFG桩复合地基由桩、桩间土及褥垫层三部分构成,其加固机理为褥垫层受上部基础荷载作用产生变形后以一定比例将荷载分摊给桩及桩间土,使二者共同受力。同时土体受到桩的挤密而提高承载力,而桩又由于周围土的侧应力增加而改善了受力性能,二者共同工作,形成了一个复合受力整体,共同承担上部基础传来的荷载。

CFG桩复合地基在我国广大的平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平原地区土层较均匀且厚度较大,而其承载力普遍偏低,天然地基经常不能满足高层建筑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而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由于其施工速度快,工期短,质量易控制,工程造价低等优点,被广大设计工作者和建设单位所采用。现结合本人设计的实际工程探讨一下CFG桩复合地基软弱下卧层的验算问题,希望对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提供一点参考。

1.CFG桩复合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

某高层办公楼,地下一层,地上二十六层,建筑总高度 99.2米,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为平板式筏基加上柱墩,筏板厚度 1.6米。标准组合下基底平均反力为 Pk=415kPa,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 fspk不小于400kPa。场地各土层物理特性见下表:

(1)CFG桩桩径500,桩身混凝土强度采用C25,根据竖向及地质报告,地下室地面标高为55.40,筏板底标高为56.30,落于第4层粉质粘土上,fak=170kPa,桩顶标高为52.90,桩长14米,桩端持力层为第7层粘土,采用正方形布桩,桩间距1.8米。

Up=1.57m Ap=0.19625m2 S=1.8m m=0.6

各土层参数:

第4层土L=1.4m,qsk=75kPa

第5层土L=7.1m,qsk=60kPa

第6层土L=2.0m,qsk=80kPa

第7层土L=3.5m,qsk=85kPa

由《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式9.2.6得:

Ra=R/2=(988.5x1.57+294.3)/2=923.2kN

由《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式9.2.5得:

fspk=0.06x923.2/0.19625+0.8x(1-0.06)x170=410kPa

fa=410+0+1.0x18x(2.1-0.5)=438kPa>415kPa承载力满足要求!

(2)验算桩端持力层的承载力:

第7层粘土 fak=180kPa

桩长范围内各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

γt=(18.3x1.4+16.9x7.1+18.5x2+18x3.5)/14=17.5kN/m3

复合地基的平均重度:

γf=22x0.06+17.5x0.94=17.8kN/m3

软弱下卧层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γm=(18x2.1+20x0.4+17.8x14)/(2.1+0.4+14)=17.9kN/m3

根据地质报告,第7层土e=0.889>0.85,故ηb=0,ηd=1.0

软弱下卧层经深度修正后的承载力:

faz=180+0+1.0x17.9x(2.1+0.4+14-0.5)=466kPa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Pz采用角点法计算,筏板长2l=50.9m,宽2b=23.4m,Ps=Pk-Pc=415-(1.6x25+0.5x18)=366kPa。

z/b=14.4/11.7=1.23,l/b=25.45/11.7=2.175,查《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以下简称“地基规范”)表K.0.1-1得:α=0.180

Pz=α*4*Ps=0.180x4x366=263.5kPa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Pcz=Pc+γ*0.4+γf*14=306kPa

根据《地基规范》式5.2.7-1:

Pz+Pcz=263.5+306=569.5kPa>faz=466kPa软弱下卧层验算不满足!

(3)后经反复试算,最终确定桩长采用22米,桩间距为2.0米此时:

faz=614kPa

Pz=213kPa

Pcz=400kPa

Pz+Pcz=213+400=613kPa

由此,笔者认为,确定CFG桩复合地基中桩的长度时,不仅要计算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还要验算桩端持力层及其下软卧层的承载力。

2.关于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

可参照《地基规范》第5.3节的规定,关键在于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及附加应力系数的确定,笔者不再详述。

3.结论

CFG桩复合地基应该对桩端持力层,即复合土层的持力层进行承载力的验算,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现行规范规程等都没有明确提及,所以不少设计者受《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影响而忽略了这部分计算内容,给工程建设埋下了安全隐患。

由于两种“基础”形式的受力机理不同,所以决定了桩基础不需进行桩端持力层的承载力验算,可参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4节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而CFG桩复合地基是一种“地基”而非基础,我们可把处理范围内的土体及桩体看做一个假想“整体基础”或类似于换填垫层法的“垫层”,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应该对CFG桩复合地基桩端持力层进行承载力验算了。 [科]

【参考文献】

[1]阎明礼,张东刚.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第二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2010重印).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服装设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40-02

近些年,网络的普及使用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给我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多媒体课件大量的应用于职业教学尤其是服装设计教学之中,人们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资源优势,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形式,改变了师生的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方式,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能够充实服装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其教学手段和方法,特别是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示也使课堂更具生机和活力。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需合理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巨大作用,降低多媒体课件的不恰当使用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到服装设计的真谛所在。

1多媒体课件的概念及其作用

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创意,把多种图文、声像、动画等的媒体材料进行组织和分类,并将这些元素融合为一体得以交互展现,所形成的图文并茂、精彩纷呈的信息作品,它成为新时期教师授课的一种很受欢迎的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1可以简化教学操作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排料知识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利用黑板画样板,讲解排料的方法以及相关原理变化却很不方便,黑板的面积和时间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甚至造成学生的乏味感觉。利用多媒体课件不需要在课堂上画样板就能形象地展示衣片的方向、移动和旋转等的操作,既简化了教学操作,还能让学生看到全面的、动态的展示效果。

1.2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需要把各种服装材料及其特点、性能展示给学生。然而,完全进行实物展示是不现实的,只讲解服装材料理论又会导致枯燥和难以理解。因此,在现有服装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制作效果图加以替代,通过这些效果图,学生也可以了解和判断各种材料的性能和特点。

1.3使服装设计图更加精确,教学更连贯自然

在课堂教学中,手工制图不仅耗费太多的课上时间,而且不准确,课堂教学时断时续,这难免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效果。使用多媒体课件即能避免这些问题,不仅教师可以把精确的设计效果图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出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电脑制图的能力,以提高服装设计图的质量。同时,多媒体的使用便于学生通过网络获得各种优质资源,强化自主学习和运用。

1.4采用多媒体课件便于教师集中培训和指导

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由于条件限制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从教师的角度看,大部分为分组演示和巡回指导,导致不断地重复操作,不仅浪费了时间,还降低了效率;从学生来说,会感觉教师演示不充分,还减少了设计实践的时间。利用多媒体课件,既可以重复演示,还可以在演示的同时指导学生加强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被多媒体等新兴教学方法所替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服装设计教学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应用知识广泛,需要大量的设计制图、样板和人台模型等辅助工具,这使传统教学的弊端更为突出。首先,死板、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一个复杂的服装设计效果图单靠这些样板、模型等静物教具是难以表达其意境的,更难以将三维的服装理念体现在二维的服装设计制图之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

2.2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强化知识讲授,甚至整节课都在讲,学生消化吸收和实践都被弱化,也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复杂的服装结构制图的结构线和各种标志内容较多,标志在黑板上显得错综复杂,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在缺乏互动地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实践,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

3如何将多媒体课件灵活应用于服装设计教学之中

3.1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参与课堂的“导”与“演”

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一定程度上主导着课堂教学。它不仅包含了服装设计教学的情境展示、设计图模拟、样板展示等,也策划了学生学习、训练和巩固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导演角色。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突出的专业技术、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网络知识运用能力,才能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把创新教育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应有作用。

3.2有效组织课堂,强化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开服装设计教学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充分考虑学生理解展示内容、记录重要信息、分析处理任务问题的时间,控制演示的节奏,及时解答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才能使学生踏准多媒体教学的节奏,便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3巧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在服装设计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做些优秀案例的剖析,或利用一些导入性问题,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启发他们思考,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组织课堂问答形式,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还可以设置问题,让部分同学进行计算机操作,加工处理教师设计好的设计图,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4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应用训练

在服装设计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比如在绘图工具的使用部分,不能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应用。在学生绘图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巡回指导,矫正工具使用中错误的操作方法和线条的造型。同时,启发他们发现作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情况的不同,为他们设置不同的任务,做到因人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4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容易产生的负面效果

虽然多媒体教学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加大了信息摄入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但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也会为服装设计教学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使部分同学不能及时理解和消化当堂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师生关系而言,多媒体课件的单向信息传输,淡化了师生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互动,不利于知识掌握的信息反馈和情感教育的实施;二是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设计缺陷会导致多种问题出现。有的课件虽然很花哨,但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有的选题不充分,目的不明确;有的课件过于注重声、像等的配置,却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对于中职服装设计专业而言,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还有个弊端那就是淡化了手工制图的作用,服装设计知识是靠多种感官获得的,手工制图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多媒体技术难以替代的。多媒体教学发挥了电脑制图的优势,却淡化了手工制图的作用,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减弱。

5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综合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制作出优质的课件。同时,还需要正确理解多媒体教学的意义,处理好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三维立体造型能让学生尽快建立空间概念,丰富其想象力,但在线性关系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显得价值不大,只需进行直观教学即可。直观教学反而会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教学的顺利展开。

(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山东淄博255100)

参考文献:

[1]陈燕舞.浅析多媒体应用于服装设计教学[J].科技传播,2010,(08).

[2]秦玉秋.浅论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J].新课程(上),2011,(06).

篇7

关键词:服装教学;课程衔接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开始尝试在借鉴国外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结构体系。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使得这个起步较晚的专业渐渐步入了规模化的阶段。面对市场急速扩张的人才需求和服装行业品牌意识的迅速提升,作为艺术院校的服装专业教学工作者,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学生综合审美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日益严格。传统的服装教学模式已经难以突显出专业教学的深度和特色,对课程之间关联性的探讨无疑是改革试验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服装专业主干课程的类型和关联性分析

服装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对技术的把握以及对市场的认识这三个重要方面的能力。而对技术的把握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传授设计思维方法的设计理论类课程、提升设计表达能力的手绘及电脑技法课程、从设计向制作过渡的结构制图课程、和掌握一定实际制作能力的工艺类课程等。目前许多国内的服装专业院校在设计思维方法论的教学改革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而在其他类型课程的教学模式突破方面则稍嫌滞后。例如工艺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且与设计理论课程的前沿性缺乏呼应等。此类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源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源于课程之间关联性结构关系的不完善。首先服装专业教学中的技术环节知识内容应该依照设计工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即服装艺术设计在前、服装工程制图居中、服装工艺制作在后,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形成高效率的习惯性思维模式,适应了市场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应使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期,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进行穿插结合,通过专项、专题设计任务的安排使三者不断渗透,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融为一体。

二、服装专业设计技术类课程衔接的教学尝试及成果

笔者一直希望能在自己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对以往课程知识的有效利用和针对以后课程知识的开放性、延续性作业设置。以女装设计课程为例,首先是确定一个统一的课题内容并与接下来的制版、工艺课程的核心内容保持一致。在女装设计课程中,除了常规的知识讲授之外,学生将完成该课题调研阶段和设计阶段任务;而在接下来的女装专业制图课程中,除了常规的基本造型结构制图和一些原理知识的讲授之外,学生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款式制版;在最后的女装工艺课程中,学生就可以完成服装的制作,并在此过程中修正设计阶段的不足总结出整个流程中的关键问题。这种连贯的实践课题将使学生体会到想像与实际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建立起基于对服装生产实践理解上的设计思考方法。

此外,对该课题任务要求的细化则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运用已有知识和技术,推动设计部分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设计基础课程中为学生解决了如何展开调研和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问题,而这些技术方法在该课程的作业内容中将有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要求,比如以工作日志的方式记录调研步骤和信息收集内容,并最终整合成展板的形式上交。这得以让老师轻松掌握学生在此前课程中积累的能力水平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引导的内容,同时使学生完成了从欣赏借鉴到独立构思的跨越式转变。课程结束阶段的设计完善期,不仅巩固前期服装效果图课程掌握的基本技法,还使学生不得不从实际款式的结构比例和装饰手法设计角度深入和精细的完善服装正反款式图。这使学生从效果图课程中天马行空的艺术性表现思路逐步加入更多理性的专业结构和工艺理解。

女装设计课学生上交的作业内容,前后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1)调研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以展板的形式呈现),这部分内容反映出学生现阶段艺术审美水平、对设计元素挖掘的思维水平、对构成形式美的把握等。尤其是通过服装造型设计部分的调研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设计的方法论部分理论内容的理解深度,通过色彩调研部分内容则可以看出学生对色彩构成学中各种搭配及采集重构手法的应用现状。(2)设计草图册及效果图、款式图展板,从完成情况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在手绘技法方面的不足和优势。款式图的部分则体现出学生对局部造型的比例关系认识和细节创新设计能力。(3)平面结构图或立裁的样衣片,这部分内容看似脱离了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但却能给学生在下一门工艺课程提供延续的基础。随着对结构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工艺流程及细节差异性的学习,学生将逐渐得以打通设计构思和完成作品之间的重重阻碍。在此基础上快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并避免在以后的设计中出现不计后果、无法实现的造型结构。

在接下来的女装制图与工艺课程中,学生除了完成基础的版型设计和原理知识学习及样衣制作之外,还需要继续完成上一门课程延续的课题。作业内容包括:(1)女装设计课程中上交的结构图的修正图、以及标识修正原因和所有数据的1:5结构比例图。这部分内容将在专业结构老师的一对一指导下完成,再次使学生明确数据关系对服装造形视觉效果的影响。(2)上交最终样衣成品。学生的实际制作水平将面临巨大挑战,包括对面料表面的装饰再造也再次检验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3)拍摄样衣的平面宣传照,并利用电脑排版制作成海报形式上交。与学生的摄影课程直接衔接,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利用形象设计课程中所学知识发挥创意和个性,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在类似游戏的状态下结束全部课题内容。

总体来看,这种连贯型的课题设置有效检验了学生目前的综合技能水平。包括: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服装设计方法论知识、材料性能的理解和二次改造、服装结构制图及立裁运用、服装工艺流程及细节设计、服装摄影技法、形象设计、电脑软件应用等等。这种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迫使学生必须运用原创性思维,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自己不断面对和挑战自己的劣势,同时激发学生发挥个性化优势。在课题结束时,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特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就会成为学生今后课程学习中的主要动力和压力。

三、关于此次课程衔接方法实践的反思

此次教学方法的实验历经两门课程共8周时间,总学时数为112。在以往教学内容基本不被删减的基础上,相对增加了学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在设计调整阶段和工艺制作阶段的工作量和压力较大,这也使得部分基础弱、心态不够稳定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最忙碌的阶段就需要老师不仅要从技术上给予指导,还要关心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尤其在学生面临瓶颈无法突破时,应该多以肯定和引导为主,避免打击和过多的比较,帮助其及早调整状态找出解决方案。另外,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相关课程教师间的相互沟通和合作。无论是对课题的筛选研究、对学生进度的及时反馈和对一些课题专业问题的讨论。

通过本次课程内容的改革实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思路和成绩,也由衷体会到教学方法创新所带来的显著效果。无论从知识内容的融合和灵活运用角度还是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角度来看,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呼应都是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尝试。在当前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下,作为教育者更应该主动地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和模式,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颂阳.论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6).

篇8

关键词:生态时代;绿色服装;设计

引 言:服装在社会中体现出物质及精神方面的文化,展现出大众素质的水准,以生态时代为前提,本着绿色服装设计的理念,把环保意识融入到服装设计当中,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理念融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当中。绿色服装设计不论在设计方面还是研发方面均以自然环保为根本,积极响应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号召。所以,绿色服装设计也一定会变成生态时代的一个标杆。

一、绿色服装的设计理念

绿色服装的设计被称为生态设计,是贯穿服装整个生命周期的设计理念。这一设计理念尤为重视服装的环境属性,这也成为了设计的基本目标,以满足绿色环保为前提,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

绿色服装设计作为生态时代的一个设计方法,它的出现源于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其构成及发展则因为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影响。服装有别于其他工业产品,因为其不仅具备物质含义,还具备精神含义。所以对于设计绿色服装而言,不仅要加强环境因素,还需加强健康因素。绿色服装设计需要在设计当中注重环境因素,最大程度降低并免除对环境的破坏[1]。

绿色服装设计要符合环保、健康、自然、舒适的原则,令其可以在不影响生态环境下,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对于绿色服装设计而言,需要在艺术与环境、生态与社会相互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实现较为完美的绿色程度,经由服装的绿色展现,令人们对生态环保美学具有相应的认知。

二、绿色服装设计的策略

通过本质方面而言,绿色设计则是透过合理设计服装的颜色、用料、造型而展现服装的环保功能。其主要是为了设计出无污染、对身体有益的服装。这样的设计理念包含的内容较多,使用不同的方法设计的服装,其绿色程度也具有显著差异。

1、颜色

颜色是人们最普遍的美感,可以让人具有从表面深入到心理内部的影响力。在创造服装的颜色氛围时,设计者不仅要注重颜色搭配的美感,还要透过合理化的想象提高效果,以保证人们内心需求获得满足,提高服装的情感功效。这一设计目的是为了打造出十分良好的生态色泽环境。当前,绿色成为了设计的主流颜色,这是由于其作为生态原色,体现出自然的淳朴。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尤为迷人,是一个永恒的色彩,体现出活力、健康、和谐、生命、激情、美好、自由、幸福、自然、温馨等等[2]。所以,绿色时代的颜色、纹理、图案都会体现出大自然,有效展现出人们生存的环境,展现出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关联。

2、用料

绿色环保是绿色服装设计的重要原则。对于绿色用料的选择方面,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所使用的材料必须为环保无污染,在市场中最普遍的则是纤维。纤维作为环保材料,使用其制造出的产品不会破坏环境,使用过后能够自然分解,还可以二次利用。并且制造纤维主要运用的材料为可再生资源,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也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通过科学研究可以看出,纤维对人体尤为有利,成为绿色服装设计面料中最优之选。其次,服装设计师在选择服装用料的过程中,需以不损害人体为前提,尽量将原生态天然材质当做服装的面料,如此不但能够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还能够在使用过程中鼓舞更多的人置身于环保当中。

3、造型

对于绿色服装造型方面的设计而言,服装造型空间身为人体的首要环境,需要注重服装和人体之间的空间处理。对于处理服装造型结构而言,东西方具有显著的差别,不论是西方推崇的三维立体造型结构,还是东方崇尚的二维平面造型结构,对于结构设计而言,均需以人体舒适感为前提,依照人体工程学为标准,不可过分注重造型上标新立异,应追寻人体自然形态的体现。服装的局部造型需简单、使用、质朴,并追寻创新与变化,注重服装在结构方面的技能型以及装饰性的统一,注重服装单品相互间的自由配合。绿色服装设计还能够透过部件化设计而展现出全新的构成,例如口袋可以设计出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材料,这时人们能够综合自身情况以及时尚元素进行单品的更换,如此才可以进行自我形象的设计,这在较大层面上展现出人们的自主意识。透过这一方式,人们不仅可以成为自己的设计师,将穿衣与设计相结合,将本身作为作品,还可以提高物品的使用时间,提升其利用率。这也会变成未来设计的重要方向,并且通过这一方式可以令我们返璞归真[3]。

三、绿色服装设计的应用状况

绿色理念以服装的不同方面运用与要求进行设计,前提必须以绿色环保为理念,通过丰富的设计风格,展现出服装的时代感与潮流感。

1、环保主义

这一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运用材料方面,将废弃物作为材料来源进行创造,透过构思再次进行利用。将保持生态平衡为目标,考量到环境因素,在设计中通过众多仿制服饰代替真正的野生材料,成为设计者对环保最有力的展现。

2、简约主义

提倡保护利用自然资源,降低材料的耗费。进行设计时需提倡以节约为美的原则。设计者在创造的同时,还要展现出精准、简洁、干练的风格。不但要提高服装之美,还要不令其落入俗套,通过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回报。

3、自然主义

自然是绿色服装设计的新理念。这一设计符合了当前消费者追求自然和谐的概念。其简谱的设计风格透过服装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来,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状态。

结束语:综上所述,绿色服装设计理念则是为了降低对生态资源形成的影响,缔造出健康无污染的产品。其成为目前人们追寻的一种高品质生活,并且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展现出人们对美的重新定位与理解,展现出人们的综合素质水准。绿色服装身为时展的重要元素,引领着全球服装的潮流,对于生态时代的绿色服装设计而言,需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令绿色服装产品可以真正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为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沈雷,洪文进,唐颖.基于绿色时代下的新型安全性服装设计[J].上海纺织科技.2013.(06):48-50.

篇9

关键词:创意服装设计;效果图;材料;思维模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080-01 

一、教学中创意服装效果图的绘制 

绘制服装效果图是表达设计构思的重要手段,因此服装设计者需要有良好的美术基础,通过各种绘画手法来体现人体的着装效果。服装效果图衡量服装设计师创作能力、设计水平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是设计者普遍关注和重视一项技能。 

创意服装效果图强调设计的新意,实用性的服装效果图着重于在制作中准确把握,注重服装的着装具体形态以及细节描写,以保证成衣在艺术和工艺上都能完美地体现设计意图。而创意服装效果图设计则可不拘泥于此,更偏重是否标新立异、与众不同。首先,在创意服装效果图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方面,服装效果图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准确表现人体着装效果。一般采用8头身的体形比例,以取得优美的形态感。创意效果图可更为夸张人体比例,设计的新意要点要在图中进行强调以吸引人的注目,细节部分要仔细刻画。其次,创意服装效果图的模特采用的姿态以最利于体现设计构思和穿着效果的角度和动态为标准。要注意掌握好人体的重心,维持整体平衡。也可反其道行之,在视觉上利用不平衡美起到引人注目的作用。最后,创意服装效果图可用水粉、水彩、素描等多种绘画方式加以表达,要善于灵活利用不同画种、不同绘画工具的特殊表现力,表现变化多样、质感丰富的服装面料和服饰效果(如图1.1-1.3所示)。 

在学生有了灵感想法后如何进行创意效果图的绘制,可结合设计要求,按设计规律完成的设计手段。服装设计是一种创造,它通过对构成服装的众要素进行变化重组,使其具有崭新的符合审美要求的面貌,从而完成服装新款的创造。服装的设计可借鉴其他造型艺术设计的方法,如加减法、夸张法等。 

图1.1 创意效果图头部细节创意 图1.2 创意效果图中不同手法的运用 

本课程是属于在学好了服装设计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更好的把握住流行,提审自己的各方面的设计能力的课程。 

二、教学中创意服装材料的应用 

图2.1 不同材料创意作品展示 

在设计创新中标新立异尤为重要,唯有不断千变万化才能适应市场。在创造性思维前提下产生的不断变化和标新立异,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便成为服装设计的重要课题。在创意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应首先明确创意服装与实用性的服装设计的联系和不同,着重学习并掌握好服装创意的设计。其次,熟悉服装的审美形式原则,熟练运用服装配色的各种手法。最后,加强现代审美创新意识,把握流行的时代脉搏,确立服装的流行趋势。服装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是人,是将服装材料在人体上进行包装来体现的,创意服装设计也离不开“人”这一主体,但是创意服装设计在材料的选择上比日常的服装设计更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纤维类服装面料,图2.1 不同材料创意作品展示 

它要求标新立异,要求服装具有“新、奇、特”的创新性,只有在材料形态的应用上做到宽泛性和异质性才能满足创意服装面料特质性的要求(如图2.1所示)。 

三、教学中创意服装设计课程的思维模式拓展 

很多人简单地认为“独一无二”才叫创意,其实服装是一门实用艺术,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太过商业化,作为服装设计师应该懂得将创意改良成能实穿的创意,这样服装设计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要求设计创意的作品,既要体现创意能力和品位,又要能反映生活。该课程授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如何保证和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细心研究的问题,授课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善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该课程。 

创意服装设计开拓了创造力思维空间,重点使学生掌握实验空间、想象思维空间、联想思维空间、反向思维空间、错视空间、自由讨论空间、进入设计大师的空间。运用创意设计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设计理念的建立、形式创意、色彩创意、材料创意、结构和工艺创新、创意设计的装饰美感。打破思维的界限——服装设计的创新与表现。 

高等院校开设在教学中,通过想象思维训练、联想思维启发、逆向思维启发、错视空间训练、解构和组合训练、设计创新、设计构思创新、信息采集、材料构成、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化妆、展示等一系列训练,完成从设计到制作出成品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原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明确创意服装设计概念及与日常设计的区别和联系,明确创意服装设计与历史、现实、文化宗教、未来、科技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大师服装、传统服装、过时服装及异国文化的研究,创造出新的服装面貌。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杜丽玮.浅谈服装设计中的创意元素[J].科技资讯.2011(33) 

[2]王艺,张焘.满族服饰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22) 

[3]李克兢,周文超.中国服装设计形式与风格的演变[J].艺海.2011(12) 

[4]留晞.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服装设计研究[J].艺术研究.2011(04) 

[5]李晓军.浅谈服装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1(34) 

篇10

【关键词】服装设计;中国元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53-01

一、现代服装设计融入中国元素的意义

中国元素含义充裕、知识渊博、年代长久,它于5000年悠久历史的沉淀下带给东西方所有国家无法比拟的感染力,我国“丝绸之路”的开创和成长便为有效的例证。本质上,当前服饰设计为中国元素的扩展,为历史蜕变的成果。所以,当前服饰设计需不断着重提出该国家的知识涵养,应以国家风格与精神为前提,注入当下最流行的设计思想与方式,并经由服饰形象、原料、样式等角度展示于众,如此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开辟出一条富含我国风格的服饰设计道路。

二、现代服装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应用

(一)传统面料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服饰对原料的筛选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并且它的风格也大有不同。远古时代,先人便已经使用麻与蚕丝等当成抗寒保温的服饰,并且已知麻质的服饰极其方便存留还不褶皱。因此到现在,大家的衣物依旧借助麻质的制造原料,去生产柔软舒服的服饰,就像夏季的连衣裙以及衬衫等衣物;此外还有绸质的原料,人类也始终在应用,绸质原料能够与肌肤更加贴合,还十分软和易折并且庄重,当成中国本土创造出的一类服饰原料,它的时代久远,其散布的规模也相当大。如丝绸之路便是将中国的丝绸卖到国外去,以此激起了全球人们的广泛关注。元朝期间,棉花由印度传于我国,它的成长环境要求不高,普通百姓均有能力种植,所以棉花便变成了相对平常的衣物原料。处理棉花原料的方法也随之增加了,就像经由蜡漂和印花扎染等技术进行加工,使棉质原料拥有了制作衣物的能力,还增加了衣物原料的交易种类,此类原料还富含知识韵味与现实基底,当前棉质原料的应用途径也更加广阔,特别是先进的吸汗型与透气性棉质原料被不少休闲衣物所利用。

(二)汉字艺术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是中国的知识魂魄,并且经由汉字去应用于人类的服装设计中。此类服饰首先可以如实地展示出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次能够自由地借助各种汉字去实现先进的设计理念,再次联系大量的汉字同时去完成先进的展示手段,最后还可以展示独具特色的汉文化设计风格。如借助汉字纹样作为原料,用马褂、旗袍等素材,联系裙装、裤装、蔽膝等素材,把汉字图样和服饰的样式自由地结合在一起。用汉字书法技巧绘画做设计的思想来源,展示于众的为一个古代和当前、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结合的精美设想。

(三)色彩元素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颜色素材的借助增加了当前衣物颜色的可选性。由于我国固有的颜色类别中只存在青、红、黑、白、黄等几类基础的颜色,此类颜色往往被我们看作尊贵的颜色。于中国的历史成长过程里,黑色始终是秦朝的一种华贵的颜色,而到了明朝,人们认为黄色是皇家的纯正颜色。于国外不少区域的人们,喜结连理之时是用白色当成关键的颜色,表明了他们彼此单纯的爱情。但在中国,人们还是觉得红色是喜庆的代表。这样的风气一直流传到现在。红色的吉利与黄色的华丽,始终是中国固有衣物的基础色彩,经由两个颜色的相互协调,可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成就,就像对中国奥运比赛服饰基础颜色的筛选,也有以中国的青花瓷的颜色为基础的服饰。

(四)水墨绘画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水墨画作常常意味着借助水与墨创作的画。用墨色的糊、郁、重、淡、清创造转化,展示外形,含盖特别的艺术成就。西方的油画,日本的漫画,我国的水墨画,富含千年韵味的水墨素材已经被大量设计者借助于创作里去。水墨印似乎能够让服饰具有创造精神,使穿着的人们于无声无息里撒播出文艺固有的韵味。2011年我国全球服饰周中,设计师薄涛用“水墨丹青”为主旨,展现的60多套服饰,参考了不少大家的创作,如郎世宁的《花鸟图》、徐渭的《水墨葡萄图》等。行内人士提出,此为我国设计师首次深刻剖析名人名画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在特定意味中,不仅是对文化大家的敬意,还是我国服饰设计领域中的一次思想转变,更是我国服装设计师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知识的一次大胆践行与革新。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元素含盖了复杂性,它们都是我国文化知识的符号象征,同时也展示出强烈的中国文化灵魂和当代价值。当前服装设计在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同样也关注对中国元素的利用,借助中国元素复杂性和特殊性给各自的服饰设计加入独特的内涵。我们需要继续把中国元素和当前服装设计结合起来,努力达到彼此的平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丽.探析现代服装设计的理念[J].大众文艺,2012(10).

篇11

一、服装设计中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特征

服装设计是为了制作服装产品而采取的设计方法,不管是艺术性还是技术性都体现了社会性,并表现了自身的特点。艺术设计注重美感和情感性,是一种显性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形象思维以及审美的文化性上,即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此外,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条件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对服装艺术设计审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标准,这就体现了服装设计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比如,体现中国特色的服装有唐装、旗袍等;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的设计师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个性和自由为理念,以历史的互渗性和多元性、模糊化的设计语言为基础,设计出了波普、嬉皮、朋克等风格的近代潮流服饰。这使得人们可以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的服饰文化之间自由穿梭,具有十分显著的时代特征。相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技术设计体现的是一种隐性的表达,即运用抽象思维,以数理性和逻辑性为主要方式体现物质性的特征,即服装从抽象的图形构思到实体的物化过程。技术性参与面料的选择、款式的确定、打板、裁剪、缝制和熨烫等各个环节。例如,面料的新颖程度、环保性与工艺水平、结构、尺码等是否符合人的身体特征,等等,都体现出了服装设计的技术性特征,在这一特征中还体现了服装的效用性和舒适性。

服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既要对人体施加保护,又要避免影响人体正常的肢体运动,这就需要设计师追求服装结构的合理性与工艺的完善。为了与人体相协调,人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功能和形体起伏是设计服装结构的基础,面料选择工艺的合理性是达到服装设计功效性的必然手法。功利性是服装设计体现出的另一个特征,生产服装的最终目的是设计者和生产者均可获得利润。生产利润才是一个服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假如设计和生产出来的服装没有利润可言,那么技术设计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服装产品的特征主要包括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个方面的显性和隐性的特征。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在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特征的同时需要加入技术设计的数理性和功能性;在发挥技术设计特征的同时需要加入艺术设计的感性思维,使两者完美融合。

二、服装设计技术与艺术的内在关系

服装设计是人们衣着品位的表现,是设计者运用布料等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式。笼统地说,它是完善着装的一种现实艺术。然而这种艺术的实质还蕴含着些许使用价值,即所谓的工艺技术品质。总而言之,服装艺术设计的前提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舍弃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体现。著名人物布劳恩•劳森在《设计师怎样思考》中提到,以设计理念为目的,需要设计师不停地完善和理解其中的技术手段,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知道自己想要的结果,更应该知道如何去实现这个结果,即没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单单依靠表面设计是无法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的,那么设计师的创作思维更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假如设计师在从事设计的时候只考虑表面而忽略了技术方面的要求,只看到外观美,而忽视了服装的功能和用处,那么这种设计是失败品;相反,假如设计师只看到技术,缺乏艺术美,那么这个设计只有功能性而无美感,也是不可实施的。因此,想做好一个服装设计,艺术和技术是不可分割的,必须相辅相成、互相协调、相互补充。

三、服装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服装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统一体,艺术是设计的前提,这样设计师才能明确设计理念,准确掌握设计内涵。当然,技术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师以款式的风格为依据,采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设计,才能更好地体现服装自身的价值,把设计中不合适、不科学的地方加以调整,使之更加完善。

篇12

关键词:服装设计;实践教学;必要性;重要性

服装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最早的遮羞功能出发,到目前已经成为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服装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随着人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服装产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领域的重要因素;服装设计是一种创造过程,设计师根据材质的特点进行加工,使其更符合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由此产生购买的欲望。同样的材质和做工,设计风格的不同所得到的市场反馈也不同,服装设计是创建品牌、提高服装附加值的重要因素,是促使这一产业从低端迈向高端的重要途径。

一、前言

我国人口众多,既是一个服装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服装生产大国。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不同的朝代、时期都有风格迥异的服装特色,形成了深厚的设计积累。但在近代时期,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在服装材质、服装工艺等方面大幅度超越了中国,并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磨炼设计水平,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体系和品牌效应;相对而言,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却明显落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始以代加工为主导,被称为“世界工厂”。强大的生产能力并没有促进竞争地位的提高,服装产业主要以批发为主,市场竞争力较弱。究其原因,与我国服装设计水平整体落后有很大的关系。服装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基本的保护功能正在退化,人们更多的关注艺术、时尚、流行等元素在服装上的体现。所以说,服装的设计就是一种艺术创作,但又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创作,服装设计师必须根据现实中存在的材质、服装的基本构成、功能有效性等因素展开,最后还要符合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加强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服装设计及相关内容在我国仍属于小众学科,除少数高等院校开设之外,大部分以职业学校为主。从服装设计人才教学现状而言,主要以美术教育为基础,突出平面设计能力,理论部分内容较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显然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的服装产业发展,从人才招聘角度说,很多服装厂家、设计机构并不看好应届毕业生,除非从储备人才的角度出发,否则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这正表现出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弊端,由于过分注重学生的美术基础、绘画功底以及服装设计理论的学习,但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实践,设计大多是“纸上谈兵”,虽然能够体现出一定的风格,但在现实中却没什么用;学生不了解材质的特点、物性、改性,掌握的原理、风格再多也不可能自动变化为成衣。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与实践的脱节,是造成我国服装设计人才素质较低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市场全面对世界开放,各种国外服装品牌蜂拥而入,对我国民族服装产业的发展是巨大的冲击。从市场角度来说,高端企业制定标准,中端企业开发品牌,而低端企业生产产品,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弱的环节。无论是标准还是品牌,服装的设计都是最关键的,加强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比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我国服装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事实上,我国近代服装设计成绩斐然,旗袍、中山装更是典范。但专业的服装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且大多数理念都是从西方现代设计中移植而来,结合学校教育的模式,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工艺美术方面的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和社会脱节的严重问题。例如,教学活动中以绘画技能为中心,包括素描、色彩的运用,学生很难意识到后期的应用层面,即如何把设计稿转化成现实中的服装产品。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原因和学业考核有很大关系,包括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艺术学校,学生的成绩考核主要是素描、速写、色彩等绘画科目,如果美术成绩不合格,就会影响毕业。因此,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美术练习,与服装设计的本质相差甚远。教学工作中开设的实践课程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分割,诸如服装设计理论、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也都被列入实践课程,进一步挤压了实践教学的时间。服装设计要体现出艺术性特点,但艺术的实现要与现实中的材料结合,单纯地绘画图案不是服装设计,只能算是一个步骤,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这一点在师资力量方便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服装设计教师队伍中,有实际服装制作经验的人并不多,一些是专门从事平面设计的、一些是专门从事计算机设计的(如CAD、PS),教学中存在的片面性很突出,即便提供了可实践的教学环境,也很难有效地利用。

三、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来说,服装设计水平低下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化发展的格局下,国外服装品牌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资源优势等,把中国作为一个“加工车间”,而产品贴上品牌标签之后,就具有了很高的附加值。相对应地,我国大量优质服装加工技术、原材料等却因为服装设计问题不被市场接受,在营销中往往以低价格进行竞争,市场转化率较低。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是解决服装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方式,教育体系在人才的培养层面,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让学生的创意和现实相结合。深入了解市场,扩大知识面,不仅要了解绘画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掌握服装技术、材质特点等知识。院校服装设计人才每年都会大量的充斥市场,如果忽视了人才的培养方向,必然会导致资源浪费、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服装企业或设计机构对有经验设计师的青睐,主要源于其接触过具体的成衣过程,在实践中有很好的经验,这一点需要教育体系关注。

2.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服装设计的本质就是成衣实践。由于社会理念或认识的偏差,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分辨服装设计的本质。尤其在商业炒作的情况下,各类非主流、后现代的时装秀,层出不穷的设计概念等,导致人们错误地把服装设计认为一种单纯地艺术设计,与现实中服装功能严重不符。而实际上的服装设计则是在创新理念的前提下,激发灵感、具体表现,最后进行实物的制作。其次,服装设计灵感源于大量的实践。设计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就需要灵感。一个显而易见的实施是,灵感不可能凭空在大脑中显现,它是厚积薄发的,是在实践中经历了大量的学习、体验、挫折、感悟之后,在人的意识中反复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表达。素质优良的服装设计是需要吸收大量的姊妹艺术营养,包括雕塑、建筑、文学、舞蹈、喜剧等,艺术是相同的,通过转化和融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引起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心理共鸣;艺术创作绝对不是偶然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创作,而通过市场来检验设计的优劣。再次,实践是服装设计走向市场必要环节。服装设计是为服装产业服务的,消费者不可能花钱买一张素描或色彩,而是实实在在的服装产品。如果一个设计师连服装材质都不了解,连基本的缝纫技巧也不懂,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产品,更不可能创造出品牌。

四、加强服装设计教学中实践性的措施

1.改进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国现有的服装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大多从西方引进,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不利影响,在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从改进方面说,要逐渐减少美术理论的比例,甚至可以取消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课程,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展电脑手绘、软件设计等,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性。在课堂上引入服装材质的讲解,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布料工艺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不同的面料特点。开设服装材料学科、裁剪缝纫学科等,让学生逐步学会将创作转化为现实的方法。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开设服装品牌课程,针对不同的品牌设计风格进行讲解,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市场潮流前瞻性,在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专业性特点。

2.开展模块形式教学、灵活开展因材施教

服装设计的种类很多,人才的培养不能讲究“大而全”,而应该强调“小而精”,针对我国当前的服装设计专业进行细分,包括中国传统服饰、西方服饰、特殊服饰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结合因材施教的策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为学生重点讲解服装结构、制作工艺、造型特征等;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奠定基础,缩短上岗的培训时间。

3.改革考核评价标准、提升实践能力锻炼

考核评价标准是影响当前我国服装设计改革的重要阻力,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服装设计专业的考核内容大部分以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主,如服装设计艺术理论、绘画技巧等,在阶段考核和毕业设计中,也缺乏实践性的安排。改革考核评价标准,可以把日常手工制作纳入考核体系,包括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毕业设计的服装实物实现等;通过增加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实践部分,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结束语

单纯地从教育角度分析,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有很大区别,其教学行为是围绕着市场需求展开的,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倾向十分明显。同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学生被要求充分了解艺术基础是有必要的,但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必须协调,否则会造成人才能力的偏差性。从现阶段情况来说,我国在服装设计人才的教育方面过分强调艺术理论、绘画能力、基础课程等方面的考核,实践明显不足;要解决这一情况,应该加强教育系统和市场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条件,实现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强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亚.论仿生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江成,叶艳.论延伸设计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装饰,2013

[3]胡嫔.论服装设计教学在市场中的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

[4]张红丽.艺术设计要在实践中磨炼——论实践对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0

[5]修雪丹.浅谈服装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篇13

1、服装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范围较广,例如:结构设计、外观设计及工艺设计,介于纯艺术和科学研究之间,是由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进行结合后产生的学科,有着明确的公用性及设计对象,所以,不仅要将设计后的作品表现在纸上,还应将其转化为人们能够穿着的产品。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对服装设计进行构思时,还应着重考虑服装的制作及穿着后的效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及技术性。服装设计的基础是人的穿着,并不是灵魂追求的精神创造,所以,其构思中的基础应为服装设计的功用性,如果设计人员只追求服装的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只是在那搞创作。而设计服装的目的不仅限于使设计作品更具美感,还应使作品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要求。总之,服装设计构思的基础必须是以人为本,不能为了设计而进行设计,也不能为了创造而开展创作,必须具有很强的定位性和针对性。

2、通常情况下,我们将艺术创造看成是感性的,而设计的技术技能相对来说是理性的。在设计服装过程中,受技术水平和特定因素的影响,使得设计人员很难发挥出与服装设计构思有关的能力。所以,设计人员往往将服装设计构思用抽屉创意来形容。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服装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给服装设计的构思带来了新的生机,设计人员逐渐意识到从功能角度上来看,可以将艺术创造作为服装设计构思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给设计人员带来了很多创作灵感,启发了他们的设计构思,从而为优秀设计作品的产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服装设计构思的特征。一是创造性。创造是一个艺术家得以生存下去的前提条件。由此可知,服装设计存在的前提条件就是创造。服装既存在于生存文化中,也存在于精神文化中,所以对其设计进行构思时除了要注重自身功用性外,还应将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及原创性纳入考虑范围内,无论是对什么类型的服装进行设计都少不了创意。服装设计属于一种造型艺术,主要以色彩、面料和款式构成,对其进行创意时,可以从任一要素出发,也可从整体角度来进行创意,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加出新、出奇和出彩,最终达到创造性的效果。二是深刻性。服装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缩影。而随着工业时代的不断发展,服装设计已成为现代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其研究领域涉及了市场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经济学、人体工程学及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个学科。所以对于服装作品来说,应把它作为一个雕塑、一幅绘画、一种书法,是行为艺术、人体艺术和环境艺术的结合体,设计人员不应将其认为是简简单单地做衣服,而应将服装看成是一种艺术语言,然后通过对这些语言的运用,来表现人们现如今的整个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

所以服装设计的构思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很强的文化和思想的深刻性。衣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表征,也是个人思想的形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将审美和实用结合起来。设计人员在保障其实用性的同时,还应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服装也是社会、历史、时代及民族的一面镜子,在对服装设计进行构思过程中,只有深刻领悟到这一点,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保障设计作品的成功。

二、服装设计的手法

服装设计的手法是指设计人员根据服装设计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设计规律完成设计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单独对其进行理解,也可将其综合运用。设计服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过程,它能够重组服装要素,使其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完成作品的创造。服装设计的主要手法有:

1、拆解组合的手法。将一种或者几种素材进行拆解,打破它们原有的形态,根据设计主题对其进行再次组合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创造出不同的设计形象。使用这种手法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需注意尽量避免对刻板机械的组合设计,组合的对象是素材中的精华要素,而不是素材的所有因素。另外,还必须围绕设计主题进行拆解和组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

2、自然摹仿的手法。该手法在对表演服装进行设计的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在具有很强主题性的歌舞剧服装设计过程中比较普遍。该手法能够将设计作品的写实性表现出来,能直接体现出服装素材的表面形象,缩短人们和设计素材间的距离,从而更加明确出作品的设计主题。运用该手法进行设计时,应将素材中的自然美感集中体现出来,使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展现出自然朴实的外在形象。

3、加减的手法。加法主要用于追求奢华的作品设计中,而减法大多用于追求简洁的作品设计中,但不管是使用加法手段还是减法手段,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准确地使用素材。另外,还应重视设计过程中素材的增减,做到既保障素材的整体美感,还能使人们从作品造型上清晰看到一些原有素材的影子。

4、转移的手法。顾名思义,该手法就是把一种事物进行转化后再使用,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一些无法在自身领域内解决的问题,将其转移到其它领域后,寻找新的方法进行解决。其主要表现在:根据作品的设计意图,将品种、功能各异的服装进行置换和渗透,从而对新服装品种进行创造。例如:设计人员往往将时装转变成休闲装。在实际转变过程中,由于分配比例的不同,会出现很多的可能,但最后会形成什么品种的服装主要由市场的消费欲来决定。

5、夸张的手法。该方法的使用能够使一些比较平淡的作品变得奇异,是一种常见的手法。服装设计中的夸张手法主要表现在服装局部和整体的造型上,夸张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体现服装素材的特性和状态,同时还能将它们缩小,从而给人的视觉造成很大的冲击。但夸张必须根据设计目标把握好一定的度,在应用过程中选择最恰当的状态。夸张手法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服装素材中的特点,对原有形态运用夸张手法进行转变,使之在满足设计目标要求的同时,达到一定的美感。

6、变异的手法。该方法主要是在对原有素材的形态进行改变的基础上,突出服装作品的象征意义。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变异手法并不是要求设计人员对作品进行刻意变形,而是要将素材中的内涵显示出来,这是因为它能够使人们感觉这个作品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设计人员在使用变异手法时,可以借用一些线条、颜色等,并把自己的感受用象征或抽象的手法进行表现。

三、结语

篇14

关键词:绿色环保;发展趋势;有机设计;再生设计;慢速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下,低碳经济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引发了绿色科技革命,扩大了绿色消费市场。与此同时,也给服装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即生态时尚。众所周知,服装产品生产与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是相当严重的,特别是工业废水排放后对土地、水产生的严重污染问题,影响我们甚至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这种影响是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的。为了解决服装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推动服装产业的稳定发展,必须进行服装设计改革,走绿色环保的设计道路,这样才能实现低碳发展,适应可持续发展。

1 绿色环保下的绿色服装设计理念

1.1 绿色服装设计理念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绿色服装设计是一种基于绿色环保提出的一种服装设计理念,它产生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影响巨大。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现代化发展规模、速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然而,由于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许多环境问题随之而来,反过来制约社会文明发展。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保护自然环境,提出可持续发展观,这是绿色环保思想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在可持续发展科学观念指导下逐步探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建立了一种基于绿色环保的全新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产业结构,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催生了绿色服装设计理念。服装产业被列为“夕阳产业”,主要原因在于服装生产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大依赖,消耗大量资源、能源,影响环境质量,并且对人体健康有威胁。为了改进这一现状,将服装产业从“夕阳产业”中脱离出来,以环保、健康、节能、舒适为核心的绿色设计理念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服装设计的主要设计理念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1.2 绿色服装设计理念的基本内涵

绿色服装设计,是一种贯穿于服装整个生命周期的一种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符合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这种设计理念以服装设计为基本目标,以环保、健康、节能、舒适为基本要求,注重服装的环保属性,讲究艺术与技术、环境与社会、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平衡。在不危害自然环境的条件下,通过设计来呈现具有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功能价值的现代服装,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具备美观、得体等特点,符合大众对服装的审美要求。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绿色服装设计具备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内涵。进行绿色服装设计,不仅要注重美观、时尚等元素,还要融入健康、自然等元素,每一个环节都要以环境为核心,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 绿色服装设计的特点

(1)节约资源。绿色环保是绿色服装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一前提条件下,绿色设计贯穿于服装的整个生命周期,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服装销售等任何一个环节都要考虑环境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多应用环保材料,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

(2)回收再利用。这一点是针对服装面料提出的。在绿色服装设计理念下,服装生产所使用的面料都应是环保型的,淘汰后可以在自然环境下降解,而且不污染环境。此外,淘汰后的服装可以回收再利用,制作其他产品或产生其他用途,如制作成包装袋、工艺品。

(3)使用健康。使用健康是绿色服装设计的基本特点之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绿色环保的设计要求,更是为了符合服装设计的人性化发展需要。为了服装使用者的健康,进行服装设计时,选择的面料应是环保的,尽可能少使用化学染料制成的染布,以免对使用者的健康产生威胁。

2 绿色环保下服装设计发展的趋势

绿色服装设计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服装设计理念之一,也是服装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引发了服装设计思维的变化,产生了新的设计方法,它要求设计者在服装设计活动中充分考虑整个服装生命周期的环境效益,缓解甚至解决服装产业现有的一些环境问题。一方面,满足环保、健康、节能、舒适等要求;另一方面,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设计出新时代的服装产品。

2.1 有机设计

有机作为一个概念,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体,另一个是哲学意义上的有机哲学。在生物学上,有机体被定义为一个生命体,能够生长和繁殖;在有机哲学上,有机具备结合、增加的含义。综合以上两种解释,对有机设计概念进行界定,即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创造出能与自然环境共生、可持续发展的产品设计行为。从根本上讲,有机设计形成与发展的契机是持续恶化的环境问题。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机产品在食品行业大规模发展,让人们对有机产品有了一定深度的认识,这对认识有机服饰是有益处的。某种意义上看,有机食品对有机服装的出现及内涵理解是有影响的。有机服装,指的是在一定生产标准下生产制作的服装产品,主要材料是有机原料,整个生产制作过程倾向于环境友好型。简单地说,就是使用有机原料生产制作有机服装产品,且过程中不使用有害于环境的化学药品,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其中,在有机原料生产过程中,坚决不使用化学肥料、污水等生产要素,以免危害环境。由此可见,有机设计是一种在一定限制条件下进行的服装设计,其中的限制条件是有机原料和益于环境的生产工艺。

在有机设计下,产生了一种新的服装设计方法,即有机代替法。这一种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个是有机化的过程,另一个是代替的过程。在有机化过程中,设计师应当有目的、刻意地选择已有的一切有机要素,如有机面料、色彩等,设计主动环保型服装产品。用这种理念和方法设计出来的服装,其对环境的影响几乎接近于“零”,是非常具备环境效益的一类服装产品。在代替过程中,设计师可以用现有的环保型设计元素来代替那些不是环境友好型的设计要素,如取代对环境有影响的染色工艺等。经过以上两个过程,可以得到适合于环境的有机服装。无论怎样,在有机设计中,始终将服装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宗旨,跳出传统的设计框架,探索出不同以往的全新设计步骤。同传统的服装设计相比,有机设计多了对设计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的环节,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通过对设计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科学的论证评估,发掘设计中影响环境健康的不足,然后提出完善措施,再评估、再完善,直至利于环境健康,从而完成有机服装设计。

有机设计将服装设计看成了一个能够创造生命力的过程,是一种可持续设计,与当前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相适应的,考虑到了服装设计整个过程的环保能力,利于保护自然,创造了具有环保价值的服装产品。例如,在服装面料设计中使用有机面料,代替传统的对环境、使用者健康有影响的面料,在保证服装产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环保价值。

2.2 再生设计

这一种服装设计发展的基础是再生思想,共包含三层含义,分别是回收、再生、减少。具体来说,就是在新产品生产中运用已经使用过的材料,从而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燃烧、掩埋等行为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保护土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所以,基于再生设计产生的服装产品,利于资源回收再利用,利于保护环境。特别是服装产业对天然纺织物的消耗量是巨大的,通过再生设计,能明显提高天然纺织物等的重复利用率,资源节约优势十分强大。

服装产品是一类有一定再生能力的产品种类,其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人们自然想寻求一种新的设计方法来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而再生设计成了一种好的选择。通过再生设计,充分发挥服装产品的再生能力,减少天然纺织物消耗,减少服装产品生产、消费对环境产生的压力,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对服装产品进行再生设计,可以采用循环再制法,主要包括回收、分解、整合三个环节。具体是:将回收回来的破旧服装产品看成是同一个废弃整体,对其进行分解,从中提炼出可以再次利用的有价值部分,然后进行整合,将这些可用部分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从而产生新的服装产品。这一过程更深层次地挖掘了服装产品的再生能力,将服装产品的二次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是一种适合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服装设计思想和方法。有的人认为,利用回收后的破旧服装进行新产品设计,与设计艺术提倡的创新思想相悖,实则不然。在再生设计下,重复利用的是服装原料的功能和价值,不是旧有的形式,这一方面完全可以进行创造性的二次设计,仍具备强大的创新价值,符合服装设计未来的发展需求。

2.3 慢速设计

进入21世纪后,在服装产业内兴起了一股快速时尚风,引起了消费观念的巨大变化,推动了服装产品消费,甚至产生了过度消费的问题,以至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这样的快速时尚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服装设计思维,将服装产品变成了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工具,使得服装设计领域盲目模仿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降低了服装产品的质量,也对高级成衣发展产生了巨大压力。在快速时尚下,服装产品价格逐渐下降,一些高级成衣品牌为了适应服装产品快速生产的周期,不得不缩短设计周期,推出一些售价比较低的产品。正所谓,厚积薄发,若没有积累坚实的艺术修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设计出来的服装产品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可能性较低,必然被快速丢弃,加大了自然环境的降解压力。服装产品设计周期的缩短,从侧面表明服装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人们丢弃服装产品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服装废弃物,无论是燃烧还是掩埋,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压力。从另一个方面看,随着服装产品设计周期的缩短,消耗的天然纺织物规模随之增加,无形中增加了资源消耗。为此,应在服装设计中提倡慢速设计,延长服装产品设计周期,降低腐蚀丢弃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服装产品质量,推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服装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天然纺织物消耗,节约资源,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3 结语

绿色服装设计是绿色环保下服装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与可持续发展观和低碳经济模式相适应,是一种在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和使用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减少服装产品生产、消费等环节对环境影响的设计理念。在这一种设计思想影响下,服装设计将朝着有机设计、再生设计、慢速设计等方向发展,这是服装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