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科护理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2009年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医疗下乡帮扶、护理技术会诊,每年定期开展全省小儿急危重症护理进展学习班、儿童PICC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班等,充分满足基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基层儿科护士对儿童救治知识、儿童保健和急救知识的掌握,为培养基层儿科优秀护理人才,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1.4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近年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医学救援的重要,而医院是医学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护理人员占医疗队伍近一半比例,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儿童手足口病暴发、甲型H1N1流感暴发,儿童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我省儿科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战斗在一线,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医疗团队,合理安排抢救护理程序,做好预防处置工作。同时接受省卫生厅派遣任务,积极抽调儿科护理人员远赴安徽抚阳参加救援,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2儿科护理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
1.2.1儿科护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省从事儿科护理队伍人数达3034人,特别近几年,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由单一的中专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及本科学历526人,占儿科护理队伍的16%,大专学历占4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人员799人,占26%。
1.2.2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梯队建设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上世纪50、60年代,医院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以合格的临床儿科护士为目标,80、90年代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目标;随着护理各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对先进的专业人才趋之若鹜,90年代中后期,儿科护理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医院及省市护理学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地区、走出国门进行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的学习、专科进修和专项培训等,特别近年对建立以专科、专项培训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更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点,让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计有数十名儿科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她们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1.2.3儿科护理临床教师队伍的壮大
注重对临床教学人才培养,全省23所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与省市专科院校协作,40多名临床专业人才走上讲台,其中教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大中专院校儿科专业授课任务,使得院校学生能更好地将儿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儿科护理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临床儿科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
1.3开展儿科优质护理
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将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级医院儿科试点病房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共赢协作模式。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明确儿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儿童护理范畴应由医院延伸至社会家庭,涵盖0~18岁年龄阶段健康与非健康所有人群的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士在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实施到位。如:加强住院期间对家长照护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儿科护士工作的一个新内容,通过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深入住院患儿家庭中,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通过宣教、儿科入院指导、制作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合作性照护项目,并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感受,及时进行评价和再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护士各自的能力与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1.4循证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推广儿科循证护理,伴随着儿童急重症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急重症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将新的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儿治疗与护理结局。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胃黏膜疾病、儿童疼痛与镇静、儿童营养摄取,儿童皮肤护理、非计划性拔管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儿童监护室中关健性的医护实践质量指标,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儿科护士们探索执行以循证为依据的集束护理干预,如定时的儿童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气道护理无菌操作的规范等,特别强调定时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性因素。
1.5儿科护理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儿科护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种护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级医院儿科使用移动护理查房系统、采用电子条码扫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对手术或医疗处置的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在执行处置前的再确认、患儿用药、跌倒的预防等,通过信息化数据管理,保障患儿安全、实现临床护理管理科学化、工作流程人性化,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
1.6儿科护理临床研究与适宜技术临床应用的拓展
我省儿科护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较快发展,在新生儿护理、儿童急重症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保健护理领域逐渐形成儿科特色护理研究领域。近5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及地市级课题9项,科研获奖3项、获得专利3项、小发明小创造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三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组织拍摄的儿科护理操作视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辅助教材,并作为儿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教学的培训教材之一。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从最初一次性密闭静脉输液技术代替开放式静脉输液;从钢针静脉穿刺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新生儿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蓝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简易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PICC穿刺及维护;新生儿院前转运;高频机械通气技术;外周动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1.7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
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多场国家级的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提高班,各地报名参加人员近1000人。结合“世界儿童日”和“六一”儿童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护理部组织开展深入社区及慈善机构的“世界儿童日”护理义诊与献爱心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都会组织一场医院内护理义诊活动,传授儿童家庭护理知识及儿童家庭护理急救技术等,深受家长的好评;每年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者联谊活动,有力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者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2福建省儿科护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国内先进省市儿科护理发展相比,虽然我省儿科护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与差距。为深入了解我省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向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护理部发放问卷,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问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级以上医院占34%(其中三甲医院占18%,三乙医院占12%,专科医院占4%),二级医院占62%(二甲医院占43%,二乙医院占19%);儿科床位设置:30家三级医院拥有儿科床位共2237张,占全省儿科总床位的50%,67家二级及以下医院拥有儿科床位总数占总床位的50%,说明二级以下基层医院儿科建设还未完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梯队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儿科护士3056人,编外护士1856人,占儿科护士总数的60.7%。编外护士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流失率高,增加医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护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规划,造成护理人才的断层。职称聘任方面,全省儿科护理高级职称111人,占护士比例3%,护理高级人才比例小,主任护师占0.5%,副主任护师占2.2%,主管护师占15.8%,护师占27.2%,护士占54.3%,与医疗人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配比少,造成护理职业生涯的瓶颈及护理研究人才短缺、护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时也影响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单一繁重的护理工作量让新护士甚至不愿意到儿科病房工作,给儿科护理工作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2儿科护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应用不平衡
相对三级医院,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开展较全面,而对于二级以下医院,由于医院本身规模限制及对儿科投入不足,且儿科产生经济效益少,基本只作为医院的二级分科。专科的不细化造成专科护理的很多新技术不开展或应用少,达不到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能力要求。从社会到家庭,普遍认为护理就是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是保姆式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2.3家庭社会需求与儿科护理存在差距
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发育还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缩影,受疾病影响,小儿对家长、家庭依赖及心理影响更大,而家庭也因儿童住院这负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响,家长感到压力与负担。据相关机构调查及文献报道,住院家长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疾病担忧、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影响及家庭护理照顾能力的不足等。目前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护士常无暇兼顾家长及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变化,忽略了家长的参与,造成家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
2.4循证护理在儿科应用还不完善
儿科护理人员队伍年轻化,临床经验不足,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提供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护理实践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识。
3今后五年工作规划
3.1儿科护理队伍建设方面
(1)保障编外护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实施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护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力配比病房床护比达1:0.6。
(3)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发展专科护士、培养护理骨干人才梯队。2015年完成儿科专科护士人才库建设,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贮备护理人才。
(4)开展护理帮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组织儿科护理管理专家和专科护士下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及接收基层医院进修等方式促进基层儿科护理队伍人才培养。
3.2专科建设方面
3.2.1建立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015年完成申请并组织建立新生儿专科护士、儿童急救专科护士、儿童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儿科护理质量评价的敏感性指标。
2015年前完成“护理敏感性指标”,如跌倒率、静脉外渗率、压疮发生率、给药正确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护士离职率、护士工作满意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把关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及管理评价目标,从而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3.2.3建立省级儿科护理网络信息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共享儿科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及疑难护理病例探讨。2014年~2015年开展分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和儿科岗位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扩大与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及思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及专科护理水平。
3.3护理服务方面
重视家长、家庭对患儿疾病康复的影响,满足家长护理需求。以“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2014年~2015年在三级医院试点推广;2015年~2016年在二级医院推广;至2017年全面推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让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关系。通过加强儿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改善,促进家庭维护儿童健康的积极作用,达到全面、全程、连续、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目标,让患儿及家庭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3.4社会责任方面
积极拓展护理延伸服务,加强社会责任承担,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借助媒体,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与社区、学校配合,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心理康复等服务;关注儿童保健服务及慢性病管理。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4政策支持与建议
首先,重视对儿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满足儿科发展需求,减少儿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儿科护理队伍。
第二,加快城镇儿童医保及新农合保险覆盖,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让基层儿科护理得到发展。
关键词:走访调查;儿科护理;家庭中心模式
儿科被认为是“哑科”,因而儿童个人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的欠缺,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沟通不畅或者由于小孩过于依赖家人抗拒医护人员而造成的麻烦。儿科的住院患儿由于年龄小、慢性病居多、病种特异性、病程长、易复发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体健康。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儿童护理方面就开始探索“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之后这一潮流被世界很多国家所借鉴,比如以色列等高福利国家,他们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推动。就目前来看,儿科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新发展。
1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新进展
1.1医院儿科护理模拟家庭功能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是基于人本主义而诞生,医院在医治患者时,不仅要将医疗方案施加于患者身上,更加要注意患者对于医疗方案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说,专业性的医护要能够充分发挥出效果,这需要患者的紧密配合,在儿科,这种紧密配合单纯依靠儿童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有家庭的参与。[1]儿童患者在家庭人员的陪护与安抚下,一般能够较好地遵医嘱,不过越来越多家长难以长时间参与病儿治疗过程,“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寄希望于模拟家庭功能。1.1.1构建居家式病房。医院儿科部门将病房打造成儿童居家模式,病房不再是冷冰冰、严肃渗人的环境。比如一些儿科病房病床模仿儿童房的构造,提供上下铺病房,病床摆放各种儿童玩偶、玩具等,并且在儿童活动区域设置一些游乐设施,让病房兼具儿童居家功能,舒适而温馨,降低儿童对病房的抗拒感,帮助儿童快速适应病房生活,拉近儿童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2]1.1.2指导并合理安排家庭人员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也需要有家庭人员的参与,医护人员与家庭成员共同护理儿童,医护人员借助家人的亲密感迅速建立与儿童的亲密关系,让儿童更加信赖医护人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家庭人员进行适当的指导,如何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病房、接受治疗,如何引导幼儿接纳医护人员的医治与护理。在医疗过程中,“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使得家长能参与到医疗护理的决策中,并就其所提的建设性意见予以采纳,不仅能让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预后加深了解,[3]减少中断治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对患儿的治疗效果、家属的满意度也有明显的提升。
1.2医院儿科护理与家庭护理互动更多
1.2.1定期上门走访,督导家庭护理。“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的场所除了医院,还有家庭,当病儿已经符合出院标准,家庭就应当承担起儿童康复期的护理工作,这个阶段也属于医院护理责任期。医护人员应当与家庭建立紧密的联系,并且开展定期走访,走进家庭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形与状况,就家庭护理中不当之处提出改进的方向,并且在后续的走访或者联系中密切关注家庭护理,督导家庭护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以提高“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效果。1.2.2以社区为单位的家庭护理教育增多。为加强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宣传与教育,有必要对家庭护理进行培训,以社区为单位的家庭护理教育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也有利于在社区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理念,鼓励更多人投入到家庭护理当中来。[4]就笔者所在的而言,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医护培训,让有困难的家庭得到社区其他家庭人员的帮扶,这也是“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的一种模式。
2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的反思
2.1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需要更多投入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需要家庭对儿童护理投入一定的经历,并且对医院医护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地区,高原家庭本身日常务农等任务较重,接待医护人员走访以及对病儿进行家庭护理所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相对来说,展开“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有一定的难度。[5]但是,相应地,如果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得以建立并且成熟运作,越来越多家庭人员懂得如何护理儿童,医院能够为儿童提供家庭式护理,那么儿童病患的护理将会有巨大的改善,最终也将减轻医院与家庭的负担。
2.2对儿童的精细化护理可能对儿童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任何一种变革,除了所预想的效果与目标之外,还可能产生很多额外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旨在解决儿科病房中儿童抗拒医护或者不适应护理的状况,是为提高医护效果的一种创新,通过设立居家式病房,或者提供家庭式呵护,但一些激进人士认为将不利于儿童抵抗挫折、病患,儿童对家庭将变得更加依赖,儿童从病患中所可能诞生的独立与担当将被推迟,这种对儿童病患过于“关照”的做法还可能产生其他不良的后果。当然,这还只是一种猜测,基于这些可能存在的弊端,“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应当在完善过程中,尽可能地消弭这些不良因素。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建立在患者,医护人员和家属之间互利互助的基础上的一种方法,给患者提供有计划化的护理方法,护理模式的中心由疾病转变为患者的新型护理模式。医护人员的关注重点由以前的关注疾病转变为关注患儿和关注整个家庭,使患者和家长能更高的沟通,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家庭成员参与医疗和护理工作,提高儿科的整体护理水平,护理人员及时和患者家属沟通,减少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经过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一起管理患者,能帮组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基本病情,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加强护理人员和家属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李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01):98-102.
[2]王琳,翟晓楠,马新影.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与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6):289-290.
[3]毛丹,向凤玲.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1):54-67.
[4]曹春菊.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7):246.
关键词藏区优质护理构想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我院所在地乃是阿坝州府所在地——马尔康是充满神秘的高原之城被誉为“高原明珠”。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一定的距离特别来自是牧区人们的生活和习俗更是天壤之别就是这种沿袭几千年的文化更增加了其神秘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州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医疗救护方面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不断深入1~藏区护理工作也得到加强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为藏区农牧民提供优质的护理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开展儿科优质护理的构想及护理措施阐述如下。
我州特别是草地四县护理人员资源现状
目前藏区护理人员存在的较多的问题:①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②学历层次较低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没有分配本科及大专毕业生造成护理人员断层严重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儿科是个特殊的科室显得更为突出;③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没有形成老中青护理梯队。
儿科优质护理的构想
藏区特有和民族生活习惯在尊重以上的基础条件下开展优质护理尊重、尊重民族生活习惯在此前提下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儿科优质护理的措施
护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常用的藏语提高与患者的沟通水平有条件者可以配备藏语翻译同时认真学习本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一定的宗教知识学习风俗习惯把自己融入到农牧民群众中减少距离。
改善住院条件在现有条件下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备有剪刀、针线包、张贴儿童卡通画配置电视让患儿能看上动画片使患儿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治疗。
转变传统工作模式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功能制护理实行了责任制整体护理每个护士对其所管理的患者实行连续、全程的护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与绩效挂钩确保了护理质量。
改变护士排班推行APN连续排班:改变了以往传统排班方式将护士意愿融入了APN班加强了薄弱时段即中午和夜班的力量大大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护士工作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简化护理文件书写:简化了护理文件书写使用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节约了护士的时间把时间还给了护士把护士还给了患者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解决患者的问题进行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
对学龄儿童实行人性化管理:我科护理人员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改进临床护理服务将PD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在了护理工作流程中重视患者和家属的共同感受为解决学龄儿童在恢复期的学习和治疗。同时我科还改进了护理服务坚持随到随治疗原则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深化优质服务内涵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强化落实:随着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对宣教知识进行藏语翻译后印刷成宣传单发给家长。因此我科加强了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开展了每个月1次的业务学习业务查房每天1~分钟的专业知识学习让护理人员掌握的知识更加扎实和全面。避免了因护理人员专科知识不扎实所造成的无法准确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医护回答不一致而带来的医患矛盾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结果
患者在出院前由患者家属填写患者满意度调查表5例患者均满意例另外1例对语言沟通不太满意。满意度97.8。见表1。
讨论
本文通过对来自农牧区的患儿进行护理使护理人员学习了本地藏族语言和一定的宗教知识护理业务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藏族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本地工作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余明珠,丁梅月.影响整体护理深入开展的相关因素和对策.实用护理杂志,,18(9):11.
黄慧根,陈凌,黄红友,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1,1(5):1-1.
Mark Twain (1835-1910) was born in Florida, Missouri. He gained his international fame as a gifted raconteur, distinctive humorist, and irascible moralist. He is regarded as a popular public figure, true father of the Nation, and one of America’s best and most beloved writers. Twain’s articles, stories, memories, and novels, characterized by an immense and witty humor and a deft ear for language and dialect, gained him an almost inconceivable celebrity.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written in 1884, is Mark Twain’s masterpiece of humor, characterization, and realism, marks the peak of Twain's literary creativity and is considered as the best book that Twain ever produced.
2. Five Layers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Abraham Maslow’s (1908-1970) hierarchy of needs is a theory in psychology, proposed in his 1943 paper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which he subsequently extended to include his observations of humans’ innate curiosity.
“Needs” refer to a state of tension or imbalance that demands a satisfying activity. In Maslow’s theory, the hierarchy of needs includes five levels: physiological (survival) needs, safety (security) needs, belonging (love or social) needs, esteem (recognition or status) needs, self-actualization (self-fulfillment) needs. The lower four layers are what Maslow called “deficiency needs” or “D-needs” while self-actualization (self-fulfillment) needs are the higher needs. He thinks that lower orders must be at least partially satisfied before moving on to higher levels of motivational needs.
3. The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novel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the 12-year-old protagonist Huck is in the fast growing status both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Physiological needs are one’s fundamental and basic need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maintaining a life. He always wants to be free from this kind of society. Because of that, he pretends to be dead and successfully escapes. Jim escapes because he desires to flee from the civilized world’s exclusion and discrimination, and Jim’s motivation is largely contributed to his strong will to cast off the shackles of the civilized world.
As Huck’s partner, Jim is always in the spiritual and physical support towards Huck. Under Jim’s help, Huck’s safety needs are satisfied. Huck’s growth is totally affected by his living environment. He does not refuse “love”, but he has a hatred and conflict towards “love” from the civilized world. Huck’s subconsciousness expresses his deep desire for “love”. The accidental meets link Huck and Jim’s irrelevant life, after that, Huck and Jim chat and discuss all along the way down to the Mississippi River and have set up the most sincere friendship. Huck has never experienced his kind of “love” which is beyond the feelings of friendship and is more a feeling of father and son. Jim’s true friendships provide Huck a satisfaction of belonging and love needs. Huck’s inner mind slowly grows mature in Huck-Jim’s “free society”. I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love” establishes Huck-Jim’s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makes Huck a feeling of satisfaction of social belonging needs.
In Huck-Jim’s “free society”, Huck achieves his experience of self-worth through the self-esteem needs. Children, in a period of development, can enhance their self-esteem, strengthen their confidence and establish their own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f they can be recognized by others. The reason why Huck can be respected by Jim is because he respects Jim firstly. Huck admits Jim’s value and capability, and now their mutual trust and respects get stronger. In another way, the mutual respects increase Huck’s self-assurance.
The satisfaction of four lower needs: physiological (survival) needs, safety (security) needs, belonging (love or social) needs, esteem (recognition or status) needs ensure human beings’ daily liv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s achievement relies on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higher needs – self-actualization (self-fulfillment) needs. In the process of getting along with Jim, Huck gradually arises a need to achieve his self-value – to help Jim get free. Because of Jim’s help, Huck successfully finds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and completes his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Five layers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represent the process that Huck gradually grows from a childish boy to a mature guy through several times of self-denial.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up Huck’s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the author perfectly shows us Huck’s full potential, his pursuit for free and fair world, and his pursuit for friendship and emancipation of slaves. Here, Mark Twain directly points to the slavery, and through Huck-Jim’s ideal “free society” he makes readers understand that the slavery is totally ridiculous. Twain’s excellent language capability produces the two vivid protagonists, Huck and Jim. In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is work, Huck is eager to find a free life, and this paves the way for the following story that he finally decides to help Jim get free. Unconsciously, Huck finds his “needs”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getting along with Jim. These “needs” link Huck and Jim’s hearts closely together. There is an internal driving force in Huck’s heart telling him that he has to help Jim. Gradually he removes the white racist ideology in his heart.
Huck’s personal experience makes him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lacks and whites. He slowly realizes the Jim’s importance for him, so he finally breaks through the boundaries between blacks and whites and plays his full potential to help Jim escape to a non-slavery place. Inadvertently, Twain cleverly expresses his political thoughts, perfectly displays us Huck’s self-value, and accomplishes Huck’s “desire” of self-actualization. In this cas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work is sublimated.
4. Conclusi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is widely use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children’s psychology. Here, we fully apply the theory to literature, 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Huck’s psychological growth which expands the horizons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gets out of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n literature. Mark Twain’s novel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s a window lets us see that empty civilized society cannot give people living in the real freedom. Huck’s spirits – not afraid of being bounded with the mainstream but upright –is always worthwhile to be praised of
【Reference】
[1] Robinson, Forrest G..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k Twai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Wang Dan. A Brief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 [J]. Journal of Chengde Vocational College, 2006 (1): 17-20.
[3] 柯林威尔森. 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M]. 杜新宇译. 华文出版社, 2001.
[4] 吴伟仁.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关键词】儿科护士 护理道德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深入发展,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保健护理发展为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和包括小儿生长发育在内的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护理。因此,作为儿科护士,除掌握儿科护理特点外,加强儿科护士的护理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我们来谈谈儿科护士的护理道德。
1 儿科护士的护理道德
1.1病情诊断依据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角色有了更大范围的扩展,儿科护士作为一个有专门知识的独立实践者,被赋予多元化角色[1]。护士不但需要有护理专业知识,更需要提高道德水平。
1.2护士在管理方面有重要作用 无论我们护士在门诊或病房,都是该工作单位的“管家人”。无论是环境的管理,物品的管理,贯彻各项规章制度的都是护士。严格“三查七对一注意”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果护士道德良好,这个单位的工作就严谨,抢救患儿就顺利。
1.3缺乏护理道德修养,是不能胜任护理工作的 儿科护士24小时不离开患儿,比医生接触患儿的时间要多得多,要长的多,对病情的观察也比医生发现得早,思想方面的情况护士得到的也比医生多,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而准确的向医生汇报,提供不准确信息易导致差错事故发生危及患儿的安全。
1.4自身修养 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言行一致,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遇事沉着慎重,冷静思考。性格要开朗,工作情绪饱满积极向上,精神愉快,并且善于创造适合儿童期特点的环境与气氛。
1.5需要有丰富的学识 儿科护士不但要有医疗、护理、营养、预防保健的知识,而且要掌握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以及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文化知识等,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1.6具有娴熟的护理技能 护士在静脉穿刺中能“一针见血”减少患儿痛苦,对危重患儿,能稳、准、妥地完成吸痰、吸氧、穿刺及各种监测等,并在实践中加强学习。
2 儿科护士的道德素质
2.1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为 热爱护理工作,贡献自己所学到的一切知识,致力于护理事业的发展。
2.2对患儿的高度责任心 护士对患儿有重大的道德责任,需对他们高度负责。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是忠于护理事业和患儿利益的道德表现。护士工作必须要小心、仔细、详尽、周密、精确,对患儿的健康、安全、生命高度负责。努力培养自己的责任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3要忠于患儿的利益 要求一切从患儿出发,把患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护士应急患儿所急,痛患儿之痛,帮助患儿减轻病痛,满足他们的需要。
2.4对患儿和蔼体贴 护士要以庄重、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诚挚的语言对待患儿,使他们感到愉快,感到安慰和鼓励,以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3 心理护理道德要求
3.1所谓的心理护理,就是指在护理实践中,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语、行为、态度、表情和姿势,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健康的恢复[2]。因此,心理护理是护士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进行心理护理,有利于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使患儿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3.2应满足患儿心理需要 住院患儿都希望能被重视,被注意。所以,护士应注意对患儿主动进行交流,多鼓励、多表扬,让患儿有信心减少畏惧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同时了解患儿情况,维护患儿的自尊心,礼貌相待,使患儿产生信任感,说话要言而有信。
3.3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包括病房环境清洁、空气新鲜、安静无噪音,美化环境等。使患儿产生良好心理效应,并达到卫生、安全的效果。
3.4要学会与小儿沟通思想,以此得到他们的信任,尤其是婴儿与较小幼儿不能或不能完全用口头语言与成人交往,他们的情绪、需要、痛苦基本都是通过表情、手势、哭闹或体征表现。儿科护士必须善于观察并了解小儿的反应,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的痛苦。同时,要不断地与家长多交流信息,获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4 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随着护士的工作职责和范围的扩大及医学模式转变,护理工作已从治病到防病,从个人到群体,从疾病护理发展成为新的事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所以对护理学科在理论方面和知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护士要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更好地贯彻护士伦理标准,具有高尚的护理道德情操以及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才能为人类健康的神圣事业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儿科;护理人员配置;现状
0引言
从国家政策来看,也制定出护理事业目标和主要任务,护理人员数量也出现了大量的递增,临床实践护理服务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不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疾病多样化,当前护理服务依然无法满足基层群众的健康要求,尤其是儿科疾病在诊治,预防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护理人员的配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护理质量[1]。
1儿科护理人员的编制
当前,护理人力资源大部分情况下,是按照临床护理比值进行合理配置,还有一些按照护理工作量测算值进行配置。郑显兰提出观点,差异化的专科病区护理操作所需时间不同,相同床位的护理工作总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简便的床护比作为预判护理工作量的标准,同时来判断出需要护理人力的方法无法吻合临床的实践所需。按照护理工作量核算护理人力基本上都是按照具体的需求设置岗位为准则,在合理监测护理工作量的前提下,利用工时核算进行护理人力资源科学化配置的手段,当前绝大多数医学专家都是按照工作量来核算护理人员的编制。从目前儿科医院的床护理比例现状来看,为1:0.4,不过国内一些研究显示,这种配置比例已经很难符合和达到临床实践中护理工作的要求和标准。因此相关的医学专家建议,应该将床护理比例提高,以1:0.79最为适合。不过这些配置数据同欧美一些国家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距离,其床护比大多维持在1:0.53-1:1.22相互之间[2]。
2儿科护理人员的结构设置
2.1学历结构
当前,我国护士的学历结构也在趋于优化,本科护理比重急速递增,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比重也在逐渐递增。充分考虑到医院的长远发展,医院自身应该充分的提升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护士的比重。从国家政策上来看,我国护理事业总体的规划方针就是,不断的改良护士队伍结构,不断的递增大专层面的护理比重。逐步的缩减中专层次的护理比重。制定该学历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高效的体现出中级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特点和高级护理人员的业务引导效果,让基础护理以及专科护理质量得以有效地提升。
2.2年龄结构
当前很多医院的规模不断地扩大,护理人员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医院护士的年龄也朝着更加低龄化和年龄化的方向发展,从西北某儿童医院护龄小于4年的护士比重来看,在整个医院护士比重占到了40%多。不过组建年轻化的护理团队也会在一定程度给护理管理者自身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机遇。低龄化的护理人员出现护理差错率会相对偏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护理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不过相对而言,护理队伍的低龄化会更兼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充分的潜力。护理管理者必须要从护理人员自身入手,充分地发挥出护理人员自身的潜力,强化培训力度,让低龄化的护理队伍培养出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护理实践能力,在护理工作中逐渐成为中坚力量。
3相关措施
3.1儿科护理人员必须要转变职能
因为生物医学模式的理念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变和护理人员自身的配置比例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护理人员工作任务基本上都是进行协助治疗上,但是其他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沟通协调等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地落实和发挥。因此在人员匮乏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只能够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相关的护理操作实践,基本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机械化的劳动会在一定程度让护理人员出现疲惫感。所以无论是从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价值还是从患者自身的方面进行考虑,都必须充分地进行儿科护理人员的职能转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患儿提供更加系统的医疗服务。
3.2不同级别管理人员在护理人员科学配置中所处角色
为了能够更好的构建合理的评估机制对护理人员配置的科学性进行预判,以此更加优化和改良护理人员配置计划,因此相关的护理管理部门,譬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护理部主任等等有关级别的管理人员在护理人员科学化配置中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充分的考察,对当前的配置在临床实践运行中的作用做出预判同时归纳整理,研究其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改良,最大限度地保障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方针顺应实践工作的需求。
3.3儿科护理人员必须依据所需分层次的运用
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护理人员运用来看,基本上都是围绕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岗位职责,学历等方面进行划分层次的运用。这属于一种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改良护理人员的留任情况。相关的临床实践表明,护理人员的分层次运用对于护士职业规划,缩减护士流失率,递增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感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4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对护理人员的编制,框架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的介绍,以期使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加强对于儿科护理发展的关注度。相关的护理管理部门应该递增病区护理人员福利待遇,健全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等手段,以此更好地稳固护理队伍,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提升护理总体质量,最终更加满足医疗改革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郑显兰,郭蓉.儿科护理人员配置现状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2,(15):134-135.
[2]孟亚军.浅述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现状及应对策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5):222-225.
关键词 关键词 儿科护理 压力源 分析及对策
儿科护理工作压力源分析
高水准的护理服务要求:儿科护理具有高风险、高负荷、繁杂琐碎等特点。患儿多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不能准确或是根本不会主诉;病床周转快,静脉加药频繁。所有这些要求护士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对病情正确的判断能力,稍有疏忽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不论是体力的消耗还是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均易使儿科护士产生工作疲溃感,其疲溃感较内科、外科、妇科的护士高。
高水平的护理操作要求:儿科护士除掌握各种常规护理操作外,还面临专科护理中难度较大的两个问题:①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尤其年轻护士经验相对不足,对头皮静脉穿刺有胆怯心理,若患儿不配合,穿刺不能成功,则进一步加重护士的畏惧心理。②药物配制:小儿药物剂量根据公斤/体重计算,体重轻者药量仅需零点几毫克,药量配制不足达不到疗效,过多则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工作时间越长,心理压力越大,过大的压力会引起心身疾病,如心身耗竭综合征。
特殊的护患关系:儿科护理对象虽然是患儿,但护患关系不仅存在护士与患儿之间,还存在于护士与家长之间。护士不仅要用亲切易懂的方式与患儿交流,更多的是需要与倾巢出动的家长进行沟通。部分家长因疾病知识缺乏,对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效果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对正常的治疗护理措施往往产生误解,形成挑剔、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导致护士对其职业产生厌倦感。有些护士不会观察病人的情绪,容易引起不满,造成护士的心理压力。
缓解儿科护士压力的有效措施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疏导,建立护士心理档案,加强对其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宣传护理队伍中的先进事迹,弘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操守,培养理性待人处事的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教育护士建立客观的自我期望值,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指导护士积极采取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减轻心理压力,强化思想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护理工作态度。增加护理人员对于常见应激反应和危险信号知识的学习,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避免情况恶化。采用自我分析、辨别导致压力的事物和该事物在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自我压力控制。
提高业务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娴熟的操作技术是赢得患者信任、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护士应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通过学习培训、经验交流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应用媒体、网络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的新动向,更新拓展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护理管理者的作用:采取弹性排班方式:如在危重患儿多时,安排护士长值二线班和护士机动班,临时调整人员加班,以减轻当班护士的体力消耗。缓解心理压力;工作量少时及时安排休息。为护士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护士建立最佳身心状态;给予护士充分的关怀,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1]。护士处于困境时,管理者应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支持。加强护理服务品质标准及五心工作法,如及时护理、舒适护理、安全护理、舒适治疗、温馨护理;热心接待、精心评估、细心计划、耐心治疗、暖心沟通等等。
讨 论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部门应充分了解并重视护士工作压力来源,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实施规范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保持护理人员身心健康,为患儿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1.1性别因素
儿科护理人员常为女性,郭健[1]研究显示,女性自身具有高度焦虑倾向性,因此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对较高。心理学研究证明[2],普通人遭受挫折后常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若不善于排除干扰因素来减轻心理压力,可影响机体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另外,根据女性生理特点,在月经期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减退、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3],故女性护理人员在经期容易失去自控能力而与患儿及其家属发生冲突。
1.2患者特殊性
儿科护理工作的对象为不能或不完全能表达自身疾苦患儿及过度疼爱患儿家属,故儿科患者的特殊性极大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如儿童天性好动,配合度差,常造成液体渗漏,另外儿科用药有单次液体量少、输液频率高等特点,加大了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易产生厌倦、不满情绪。另外,很多期望值过高心态偏激的患儿家属,配合性较差,导致科护理人员心理负荷增高,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状态下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易出现情感脆弱、焦虑等表现。
1.3缺乏适应职业压力的心理准备
对护理工作期待值较高,针对儿科患者特殊性工作内容琐碎、繁重,采用“倒班”的轮换工作制度,针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儿科护理人员一时难以适应。
1.4缺乏专业心理卫生知识
由于大部分护理人员未接受过心理健康专项教育和训练,当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很难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长期焦虑紧张非常容易引起人际关系障碍。包括医患之间、医护之间、上下级之间和护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也是影响儿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1.5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首先部分社会人士因为对疾病知识的缺乏,难以对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效果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对正常的治疗护理措施往往产生误解,形成挑剔、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对护理工作持有偏见,使护理人员付出的艰辛劳动得不到社会公平认可,导致护士对其职业产生厌倦感。其次社会商品经济的冲击均易使护理人员心理失衡,产生“落差感”。
2减轻儿科护理人员心理负荷较重的对策
2.1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使儿科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在护理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不断的在工作中积累应对困难、挫折的经验,利用“角色置换”方式针对患儿及其家属表现出的不配合甚至不礼貌行为,采取换位思考方式进行自我调节,避免冲突发生。
2.2提高业务素质,拓展知识领域
护士应树立不断学习的信念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可利用媒体、网络等媒介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培养和提高自身评价事物能力和增加知识贮备,通过学习培训、经验交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在面对挫折时保持清醒头脑并进行灵活应对,摆脱心理困扰。
2.3充分体现护理管理者的作用
采取弹性排班方式,合理安排工作量与休息时间,能够临时调整人员加班,以便减轻护理人员的体力消耗,促进心理压力的缓解。
2.4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
儿科护理人员应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素质提高,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培养理性待人处事的能力,加强针对困难时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有利于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客观的自我期望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
2.5保持积极健康心态
首先应建立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客观、合理进行自我评价,明确社会定位,使心理保持平和状态。培养职业角色意识,并以此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而自觉积极努力工作,即使在受挫或“心理失落”时,也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和周围事物,获得心理层面的自我平衡。其次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纾解方式及技巧,来减轻心理压力,如和亲朋友倾诉、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树立正确的护理工作态度,掌握应对压力的技巧,避免焦虑情况恶化,进行自我压力调整。最后,儿科护理人员应力争做情绪的主人,保持健康向上的工作态度,用积极情绪感染患儿及其家属,提高护理质量。
2.6创造良好的环境
给予护理人员充分的关怀,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4]。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品质,如及时护理、舒适护理、安全护理、舒适治疗、温馨护理;及五心工作法,如热心接待、精心评估、细心计划、耐心治疗、暖心沟通等等。
3讨论
良好的语言沟通是融洽护患关系的保证。儿科护理中的沟通对象不仅包括患儿,还包括其父母,沟通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在沟通过程中既要考虑患儿的年龄特点,又要兼顾家长的反应,恰当地运用语言性沟通,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与合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与患儿的沟通
医院常被儿童认为是最不安全、最可怕的地方。陌生的特殊环境,特殊的药味刺激,疾病本身带来的不适及各种侵入性治疗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与创伤,使他们常常感到不安、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接待患儿,使用患儿的小名或其他昵称称呼患儿,面带微笑,态度和蔼,目光温和。
了解患儿惯用的词汇及特殊的表达方式,使用患儿易于听懂和接受的语言及方式同患儿进行交流。声音平静、缓和、温柔、亲切,要表达出对患儿的关心和爱护。交谈前可用玩具作为引导,交谈时注意尽量与患儿的视线保持水平,避免凝视,避免突然改变姿势或迅速移动位置,以防引起患儿恐慌。
交谈过程中,注意耐心倾听患儿的谈话,鼓励较大患儿自由表达自身的感受,特别是焦虑、恐惧情绪,以减轻压力。对患儿的过错不应责备或取笑。对于患儿表现出的不成熟行为,如哭闹、挣扎等应表示认可,而不应恐吓、威胁,要耐心的进行疏导,用肯定的语气鼓励其勇敢地面对痛苦。如告诉患儿:“打针会有一点痛,但是比你小的小朋友都能忍得住,相信你也会很坚强”。
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语言沟通能力差,在交流中可以恰当的运用肢体语言与患儿沟通,如与患儿游戏,拥抱患儿,抚摸、逗引患儿,减轻患儿对护理人员的陌生感。真诚的与患儿进行交往,平等的对待患儿,做患儿的“大朋友”。取得患儿的合作是与父母进行沟通的重要基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2与家长的沟通
由于患儿的理解及合作能力受到年龄的限制,因此大量的沟通需要与患儿家长进行。交谈过程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及科学性,使用恰当的言词称赞患儿,表达对患儿的同情,与家长产生共鸣,取得家长的信任与合作。
选择适当的时间,避免在患儿哭闹时与家长交谈,语言通俗易懂,不要过于专业化。说话时语调适中,语气温和诚恳,使其听后感到亲切信赖,无形中缩短与患儿及家长的距离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
父母是患儿的代言人,患儿进行的每一项护理都必须取得父母的同意。因此在为患儿进行检查治疗时,应详细向父母解释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打消其顾虑,促使其积极与护理人员合作。新晨
现代儿科患儿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疼爱,在护理过程中,常常遇到疑问及某些过激的言语,护士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体谅。保持微笑的面容,冷静平和的心理。不要急于争辩,让他们把话讲完,以缓解家长的不满。及时向其讲明患儿的病情,治疗情况、预后及所需费用,以实际行动感召他们,处处为患儿着想,做到换位思考,以情感人,以情服人,把家长的挑剔变为工作的更高目标,以提高家长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1]。因此要求儿科护士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和极强的责任心,还要具备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不断加强沟通能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掌握儿童各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恰当的语言沟通方式,改善与患儿及家长语言沟通的人际环境,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分析现执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定位,这章学时比例小,理论知识大多以熟悉、了解为主;实践学时比例少,学生操作技能薄弱,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个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儿童保健”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疾病儿童护理”是个别孩子遇到的特殊性问题。目前学生的学习重点大多偏向于各类疾病儿童护理、住院儿童护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
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3.改革“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考核方法
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对于婴儿及较小的幼儿,他们不能用语言进行表达,对于年龄稍大的小儿不一定能准确表达,所以要求儿科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根据小儿的年龄及不同年龄组小儿相应的心理特点,灵活应用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表情、手势、目光、拥抱等)的技巧,不断与患儿进行沟通,了解信息、交流感情,给予适当护理,以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同时要与家长沟通,一方面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向家长介绍患儿病情、采取的相关治疗和护理措施,消除患儿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及时疏导家长的不满情绪或过激行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还要耐心的告诉家长对孩子给予鼓励和支持,以配合检查和治疗;与医生及相关的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所采取的措施,从而保障和促进儿童的健康。同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及家属介绍病情、进行健康教育,巧妙的安抚患儿及家长,树立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建立良好的护患和护陪关系,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共同促进小儿早日康复。
2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2.1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儿科在医院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科室。由于小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对他们除了需要实施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育、教养工作。同样的护理工作,儿科护士付出的劳动往往要比成人科护士高出许多。所以儿科护士任务重、工作量大而繁琐,护理工作难度大,工作时间长。另外由于患儿大小便不能自理异味大、患儿哭闹噪音大,使病房环境差,还要经常倒夜班,打破正常生物钟等。这些都会导致超常的体力和精力消耗,若无健康的体魄,则难以胜任[3]。
2.2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目前我国的小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家长很容易担心过度,甚至夸大病情、情绪不稳,对护士提出过高要求,也常常会出现过激的言语和行为,造成护陪关系紧张。在进行一些有创性的操作时,儿科护士既要安抚、固定哭闹躁动患儿,同时要排除家属紧张、焦虑、不满、易怒等情绪造成的压力。儿科护士又被动接受处于啼哭、嘈杂的环境刺激,所以儿科护士除了要有精湛的技术外,同时要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情绪稳定,沉着自信、忍耐自制。多培养业余爱好,合理宣泄消极情绪,升华积极情感,松弛精神,促进自身健康。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灵活、正确的处理各种情况,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儿科护理发展到今天虽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仍有许多尚未被发现的知识和规律,很多儿科护理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儿科护士不但要认真学习和体会儿科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应树立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在工作中应多思、多看、多问、多记,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工作之余通过上网、查阅期刊杂志、专著、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报告会等形式,不断地学习,动态地了解儿科护理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经常更新护理理念,拓展视相野,及时掌握最新关研究成果和技术。在学习借鉴他人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儿科护理的热点和未解决的问题,去探索和揭示尚未被认识的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儿科护理向前发展,更好地为患儿服务。
4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关键词]儿科护理;沟通;技巧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患儿生病后,家长的担心和焦虑很大。如何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让家长放心,护患沟通技巧显得非常最重要。现将儿科护士与患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 5月至2011年 8月我院儿科病区住院患儿200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有语言表达能力,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②排除急症、昏迷及住院期限
12 方法 调查问卷分患儿问卷和护士问卷两种。在调查前由医务科和护理部牵头,对科室护士进行统一解释,说明此调查问卷只做临床护理研究之用,对个人无任何影响,消除每个护士的顾虑,以真实反映科室的护理状况。发放调查问卷时充分征求患儿家长同意,耐心解释,立即填写,立即回收,避免护士因顾虑而介入影响调查结果。调查完毕后,由医务科和护理部配合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对护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析。
2 结果
21 护患关系认知度 99%的家长认为护患沟通非常重要,有利于患儿的康复。满意度统计80%非常满意,12%基本满意,8%一般。100%的护士认为护患沟通非常重要,30%的护士认为护患沟通有一定难度。
22 呼唤障碍认识情况 55%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医疗知识了解甚少,护患沟通接受程度受限,沟通效果不好。60%的护士认为时间不足是沟通的最大障碍,其次是专业技术缺乏和沟通技巧欠缺。
3 讨论
小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更为复杂,沟通是实施患儿护理的必要条件。有效的沟通应该同时具备信息交换和情感支持两个方面。
31 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 患儿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要积极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对患儿的病情表示同情和理解,主动向家长解释患儿病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尽可能与家长进行一些疾病预见性的交流。如处于体温上升期的患儿因血管痉挛收缩,末循环差,手脚冰凉,穿刺容易失败;肥胖、年龄小的患儿,因血管暴露不充分,易造成穿刺困难;阿奇霉素等有消化道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钾盐可导致输液部位疼痛等等,可以提前与患儿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32 积极与患儿沟通 对于懂事的患儿,可采取亲切鼓励的话语,分散其注意力,要善于抓住小孩容易与护士接近的心理,拉近护患距离,对女孩可以称赞其漂亮可爱,对男孩可以称赞其勇敢,并可与家长一起用糖果或玩具哄着,减轻患儿恐惧感,同时也增强了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用过硬的护理技术沟通 过硬熟练的注射技术是儿科沟通效果的重要体现,“一针见血”是赢得患儿和家长信赖的基础,因此儿科护士要苦练、多练、巧练基本功,努力提高自己的穿刺技术,穿刺时要镇静自如,有条不紊,争取每次达到“一针见血”。另外要加强儿科护理技术知识和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学习,认真耐心给患儿家长解释其心中的疑问,治疗时多讲解,多沟通,以自己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和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取得家长的治疗配合。
34 用情感沟通 在沟通时要善于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和目光等非语言性沟通方式,给患儿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点鼓励、一个眼神均可拉近医患距离,增进医患情感,要做到用心沟通,让家长体会到我们的是在用爱心、责任心、同情心为每一个患儿护理,增加患儿和家长对护士的信赖,取得理解和支持,同时也体现了护士的修养和人性。
总之,儿科护士的特殊性更需要护理人员努力学习,拓宽视野,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技巧,才能有效减少护患纠纷,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霞,李力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吉林医学,2009,30(22):28952896.
[2] 满力,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护理学杂志,2010,13(1):77.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关键词】儿科静点门诊;人性化护理;实施;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57-02
人性化护理是一门艺术,是具有三种科学的演变过程,即: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所诠释的临床意义,不仅表现在护士在护理活动中,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表、轻盈的动作、给人以美感,更重要是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真情实感。人文护理核心是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合理需求。
1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静点门诊中重要性
1.1 儿科静点门诊存在特殊性 患者年龄在0-15岁之间,病情较轻微,不需住院治疗,静点后患者就离院,可能一次性就医,与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患者又是家中小宝贝,陪同看病的家属大多数都非常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患儿有时哭闹不止,家属紧张焦虑,往往对门诊护理人员从语言上,技术上,以及护理管理等多方面都提出较高的要求。护理投诉和纠纷非常多。要使千差万别的各类人群都满意,坚持人性化护理,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势在必行。
1.2 人性化护理意识有利于提高门诊护士职业素质 当前我院儿科静点门诊护理人员,年龄在35-45岁之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业务技能。为适应当前的优质护理开展,在儿科门诊贯彻人文精神,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护士职品质,性格,思想,情商,智商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加强人文知识培训,是培养新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保障。
2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静点门诊护理管理中实施
在儿科静点门诊实行人性化护理管理,不仅要有丰富理论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还要有同情心,责任心,以患儿为中心,以小儿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意识,为患儿营造舒适和谐的就医环境,集中体现在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采取相应护理对策三个方面。
2.1 合理调配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数量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基础。儿科静点门诊,工作量大,服务对象都是未成年人,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更多的细心和耐心。护理人员的缺乏,必将影响护理质量,使护理安全隐患增加,患者满意度降低。合理的人员配置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保证。提高现有护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各级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落到实处。因儿科疾病有一定季节性,做到人员科室不完全固定,随时根据工作量由护理部调配,并规定休息可以去工作量大科室工作,领取该科室核算到个人当天的奖金。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
2.2 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 实施人性化护理在儿科静点门诊中应用前提是护理工作已进入理论化,信息化,实践性阶段。医院对员工加强人文培训,促进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提高内在素质。通过聘请老师的礼仪课培训,讲授及示范护士各种文明用语,仪表,着装,语言沟通培训,使护士做到接待病人有迎接声,病人及家属问话有回答声,提高门诊护理质量的几点分析声;操作前有解释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离院有送别声。逐部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参与意识,树立模范护士榜样,使护士自觉主动为患儿服务。并经常组织科内业务学习,互相交流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技能,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减轻患儿痛苦。院内经常组织新理论新知识学习,丰富护理人员业务知识,更好的为患儿服务。
2.3 相应护理对策
2.3.1 营造舒适环境,加强护患沟通 营造温馨就医环境,在儿科静点门诊墙壁上,玻璃上,张贴小儿喜爱的各种卡通图像。改变医院白色调的单一,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氛围。消除患儿的恐惧感。门诊设有儿童读书角,放置各种儿童读物,并定期对图书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图书干净整洁。还设有饮水机一次性杯子等设施,使就医的患儿和家属感觉到家一样的温馨。护理人员文明用语,微笑服务,良好的护患关系满足患儿被尊重,被关爱的心理需求。对患儿不恭敬言语和行为,家属的抱怨都要忍让在先,尽可能增加患儿的欢乐情绪,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掌握患儿的心态,了解家长就诊要求,注意倾听,语言和非语言的恰当表达,满足其合理需要,体现人文关怀。
2.3.2 注重细节服务 制定人性化护理流程,从点滴做起,真诚为病人服务。急患儿家长所急想患儿家长所想,对高热等急症病人应先实施救治后缴费,保证及时有效地救治。护理人员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努力营造一种体现关心,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的护理氛围。
2.3.3 护士长在儿科静点门诊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指导 护士长制定科室护理缺陷记录,每月召开护理会议,对工作出色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并根据工作量,承担工作的风险,工作表现实现奖金的不同分配,做到公开透明,对工作中存在的人为缺陷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人性化护理更好的应用到儿科静点门诊中。
2.4 我院在儿科静点门诊贯彻人性化护理的服务宗旨,逐步改善医院人文环境,增进护患沟通,改进工作中不足,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不断的继续教育学习,业务技能不断精进,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人才。护理纠纷明显减少,儿科静点满意率达99%。树立护理人员在公众中良好形象,促进医?护?患更和谐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