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内科病人的护理范文

内科病人的护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内科病人的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内科病人的护理

篇1

关键词:内科病人 心理分析 心理护理 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69-01

引言

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在与病人的交往中,以行为来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人患内科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心理活动错综复杂,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了解掌握内科病人的心理活动,根据内科病人的不同心理反应,通过疏导?解释?鼓励?安慰等友好言行去干预内科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促使内科病人康复的目的?

1?内科病人的心理分析

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需要医护人员观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分析产生这些心理活动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一般来说,内科病病因繁多,病情复杂,不同的病?不同的身体状况和不同的性格等,病人会表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和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有猜疑心理?忧虑心理?焦躁心理?恐惧心理?悲观绝望心理等?

1.1?悲观绝望心理

部分内科病人一般起病突然,短时间内就可能使人不能继续从事生产劳动等活动,甚至日常生活都需要他人来照顾,给病人带来很大心理负担,甚至部分病人患病后,机体功能部分丧失,担心留有残疾,从而产生悲观绝望心理?

1.2?焦躁心理

部分病人患病时间长,病情恢复没有预期快,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增加很大负担,情绪不稳定,表现为食欲下降?烦躁不安?失眠等?同时,医护人员可能由于工作繁忙或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不能及时照顾到每位病人,或不能给予有效的治疗,也会导致病人产生焦躁心理?

1.3?猜疑心理

部分病人担心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发生改变,对周围人的态度变得敏感,怀疑不被尊重?也有部分病人对患病缺乏了解,对于治疗过程比较长且效果不是预期中明显时,也可能导致病人怀疑病情的复杂性,怀疑是否被误诊,怀疑治疗方法不对?

2?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

通过对内科病人产生心理反应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通过疏导?解释?鼓励?安慰等友好言行去干预内科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促使内科病人康复的目的?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首要条件?人们患内科病后,到医院进行治疗,除了病痛带来的身体不适外,还需要面对医院的陌生环境,对能否医治好也存在担忧,这样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理解同情病人,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仔细研究病人的心理需要,缩短医护人员与病人间的距离,为治疗病情创造良好基础?

在做诊疗检查和护理操作前,医护人员应该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获得信任,让病人主动配合医护人员,从而有利于进行诊疗检查和护理工作?

2.2?争取病人亲属的配合

人们生病后,部分病人会担心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发生改变,对周围人的态度变得敏感,怀疑不被尊重,这样的心理也不利于病人的治疗?因此,争取病人亲属对病人多关怀?体贴和鼓励,合理安排好病人的休息?饮食营养,避免病人受到不良的外部刺激,同时让病人亲属积极支持医院治疗工作,鼓励和帮助病人共度难关,有利于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治疗?

2.3?疏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

不同的病人对于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心理,医护人员要和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病人不良心理进行疏导?有的病人,生性乐观,容易盲目自信,产生自持心理,对于这样的病人,也应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发挥病人对诊疗和护理的主观积极性;对有心理依赖的病人,要密切观察病人心理变化,对病人进行必要的鼓励,消除病人心理疑虑,提高病人对于治好疾病的信心;对于悲观绝望心理的病人,应加强心理卫生指导,帮助病人摆脱心理障碍,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2.4?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就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就医环境包括医疗设施的硬件环境,也包括安排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病房的干净整齐,适宜的温度湿度,柔和的光线,清新的空气,都会给病人舒缓心理压力,减轻病患的痛楚?

同时,医护人员可以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的性质?病程长短?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帮助病人减轻心理压力,转移病患带来的身体痛楚,丰富生活内容,陶冶情操,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诊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从而帮助病人得到有效康复?

结束语

总之,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在进行心理护理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病人的细微心理变化,分析其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舒缓病人心理压力,端正病人对待疾病的态度,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从而有利于疾病的诊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篇2

[关键词] 内科; 心理护理; 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24-01

内科病人由于病情复杂、反复住院、病程较长、花费较多。患者大多数会产生厌倦、烦躁,焦虑情绪。很多病人对治愈疾病缺乏信心、恒心。怎样才能让患者安心地住下来,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直到疾病痊愈呢?

1 对于那些病情较轻的,情绪稳定的、沟通能力强的患者 我们采用直接交谈法;按照护理常规进行工作,适当地作一些环境和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比如说:环境的介绍会使患者对住院条件产生认知感,熟悉感,安全感。适当的健康指导会使患者对护士知识产生认同感,敬佩感,信任感。护士的热情,周到,礼貌的服务会是患者有一种亲切感,安慰感,舒适感。使患者从心理上觉得来这里住院感到放心、安全、有保障。

2 对于病情较重,情绪有波动的、沟通能力较差的患者 我们不仅要做好以上工作,还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及病情变化,适时作出护理方案。

2.1 亲人陪伴法 例:有一女性患者因为纠纷而服毒自杀,入院时昏迷不醒,经洗胃,气管切开,解毒,换血,输血,输液等措施于5天后清醒,但患者心情始终不佳,沉默寡言,一心想死,患者由于病情重,心理负担特别大,不愿与医护人员配合,后来,我们了解到她结过两次婚,还有一个14岁的儿子远在浙江,就请家属通知她的儿子和身边9岁的女儿来看望她,并陪伴床边,我们便抓紧时间进行心理指导,患者情绪逐渐稳定,开始和家人及亲属交流,并配合治疗,不久治愈出院。通过这个病人的护理,我们认为不仅要观察她的病情变化,还要及时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医务人员的心理辅导和亲人的支持非常重要,让患者感到温暖,亲切。从心理上打消了她轻生的念头,给她重新生活的勇气。 2.2 安慰鼓励法 心脏疾病的患者,特别是大面积心肌梗塞的患者,大多数表现为紧张,焦虑,担心死亡而恐惧,特别是有些子女不在跟前的,一旦生病更显得手足无措,焦头烂额,我们不仅要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合理的治疗,还要从心理上给予支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对他们要像亲人一样关心,照顾他们,介绍现代医疗技术的多样性,先进性来消除他的担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安心治疗。

2.3 健康指导法 消化道疾病的患者,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饮食不注意卫生和情绪的变化,常常反复发作而住院,对于这类病人,除制定合理膳食,恰当治疗外,应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饮食卫生,要以饮食治疗为主,生活规律,少食多餐,药物治疗为辅,凡事不要计较,忘记烦恼,保持思想乐观,心情舒畅,心胸豁达。

篇3

一、心内科病人的心理状态

深入地了解心内科病人的心理状态是有的放矢地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心内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经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心内科患者主要有以下三种心理状态。

1、从健康人到患者心理状态的转变。患者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患者角色,一旦被确诊,又不能接受病情事实,不少患者此时的心态已无法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并由此向恐惧、焦虑的心理转变。

2、恐惧及忧虑。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与此同时,患者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

3、丧失信心。随着病情变化,患者的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他们过分关注身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理,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二、如何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生、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医疗和护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挥出最佳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

1、要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是在护士与病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能否取得病人信任,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的言语、行动、神情、态度去影响病人而建立起来的。在与病人的交往中,护理人员应以诚相待,热情友好。从病人入院开始,就要如对待亲人般诚恳、周到的生活服务,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给病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使病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在取得病人信任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用最恰当的言语,减轻和消除消极情绪或麻痹思想,清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日常护理中,要引导病人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病人,经常和病人谈心,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复发,有利于早日康复。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严肃,动作轻柔,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感染病人,使病人一进病房就感到有好转的希望,切不可松夸、懈怠、慌张,以免增加病人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

2、要促进病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病人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尽快帮助病人帮助熟悉和适应环境并促进同室病友间的互相了解,建立起病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病人间彼此交流有关疾病的各种情况及感受,尽快使病人适应新角色;在生活上还可以相互关心、照顾;在精神上相互支持、鼓励,尽快解除恐惧、焦虑心理,共同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3、要争取家属、亲友、领导的支持和配合。要及时与病人的家属、亲友、领导取得联系,在主动介绍病人情况的同时,做好思想沟通,特别是要让病人家属正确地对待病人的疾病,必须讲明他们在病人面前言谈举止要恰当,尽量避免用不良情绪去影响病人,应给病人以关心、爱护、细心照料,以利于消除病人孤独、焦虑的心理。

4、要创造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良好舒适的环境对积极抵御消极心理和稳定病情能具有良好的效果。要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创造良好的医疗氛围,尽最大努力使病室内温湿度适宜、整洁、安静、舒适,与病人和蔼地进行语言交流,有效地调节病人的心情,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心理紧张的刺激,使病人感到生活在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中,有利于病人安心住院治疗。

5、要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内容。单调的病房生活往往使病人感到乏味、枯燥、甚至烦闷、焦虑。因此,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一些活动,以丰富病人生活。对手术病人要安排其早期活动,慢性病人安排散步、太极拳、欣赏音乐等,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消除病人对自身疾病的紧张、焦虑心理,能起到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

6、要加强护理宣教。让病人适当了解有关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康复的知识,使其有正确的认识。护理人员应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将病人消极情绪转变成积极情绪,正确看待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应向病人说明操作的目的,步骤及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适,这样既可能消除顾虑,又能取的病人的合作;

篇4

【关键词】呼吸内科;康复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45-02

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一般病程较长,且病情易反复发作,严重患者短时间内可进入危险状态,对常用药物治疗反应不佳,很可能令病情恶化,甚至呼吸衰竭致死[1]。在呼吸内科对患者的护理中除一般的基础护理外,应重视其稳定期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近10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已不局限和满足于急性危重症时的抢救成功,而是通过全面的康复医疗措施,使患者症状改善,呼吸运动效率增加,促进患者的恢复[2]。对2011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48例呼吸疾病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后,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呼吸疾病患者4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1岁,病程5-28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2例,慢性阻塞性肺炎6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哮喘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3例,肺癌患者1例。其中42例患者康复出院,5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1例患者死亡。

1.2方法

1.2.1康复护理思路

1.2.1.1康复护理目的在呼吸内科住院的多为老年患者,且多为慢性疾病,病情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因此,对有呼吸疾病的患者在稳定期实行康复护理,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的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缩短住院时间,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呼吸功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或恐惧感,增强患者的心理健康。

1.2.1.2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呼吸系统疾病的有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等。使患者和家属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配合治疗。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步骤指导患者做循序渐进式的呼吸功能训练。健康指导患者戒烟,避免接触一些激发物,指导患者在稳定期的饮食调养和氧疗。

1.2.2具体护理方法

1.2.2.1呼吸功能的训练①腹式呼吸:指导患者每日锻炼腹式呼吸,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在吸气时尽量使腹部隆起,呼气时使腹肌收缩,腹部凹下,胸廓保持不变,每日做5次,每次约十分钟。学会仰卧位,再学习俯卧位、侧位、坐或站姿,以至患者在参与活动时均会腹式呼吸。其作用可加大膈肌运动幅度,加大了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增进肺功能使痰蓄积的机会减少,可避免发生桶状胸畸形,还可以减轻因呼吸引起的胸痛。②缩唇呼吸:先用鼻子吸气,在吸气的同时舌抬起顶上颚,身体稍向前弯曲,吸气末稍作停顿,然后口唇撅起,收缩成吹口哨状,将肺内气体缓慢呼出。呼吸一次保持在8-9次/min,吸、停、呼的时间比为1:1:2。呼吸时要按节律进行,能延缓呼气气流的下降,大大提高了气道内压,有利于减缓气道的动力压迫,防止小气道过早陷闭,有利于功能残气的排出,改善肺的换气和通气功能。③增加呼吸量的运动锻炼:指导患者刚开始做吹羽毛运动,慢慢增加羽毛的距离,然后做吹蜡烛运动,把蜡烛放在距离患者5寸的位子,教导患者吹偏蜡烛即可,重复练习,并视患者的情况渐增加距离,直到距离为35寸为止。当距离能达到最大距离后可进一步改为吹瓶子,用三支橡皮管和两支玻璃连接两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教病人用腹式呼吸吹瓶中的水,将水从一个瓶子吹到另一个瓶子,主要通过它来锻炼腹肌的力量。最后吹气球运动,通过渐增气球的大小,锻炼肺的换气功能,有利于功能残气的排出,达到增加呼吸量的目的。

1.2.3氧疗稳定期缺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对其进行长期的氧疗可改善呼吸困难,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提高患者的对运动的耐受能力。因此,在患者出院时,指导患者可采取家庭式给氧,家庭氧疗每天8h。患者在外出活动锻炼时,应携带便捷式液氧罐,在运动时进行吸氧能降低运动时产生的高乳酸血症。

1.2.4饮食的调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大多会出现营养不良,主要由于呼吸负荷加重或呼吸效率减低使呼吸功能增加,使能量消耗增高,同时患者的饮食摄入不足,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因此,需调整患者的饮食提高摄入量,加强患者的营养补充,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呼吸功能的目的。

1.2.5生活指导告诉患者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致病的因素之一,吸烟能引起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和呼吸功能的减退,患者生活的环境没有很好的通气设施,也可引起呼吸道症状,诱发疾病发生。因此要劝告患者戒烟,患者居住的地方要保证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激发物。

1.2.6心理护理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多为慢性病,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病人常会产生焦虑心理,情绪容易激动、顽固、不合作,甚至有攻击[3]。因此,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消除患者不良的应对方式,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结论

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一切要从患者者的需求出发,除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外,做好患者的康复护理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康复护理,改善了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呼吸疾病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孔彬,冯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334-335.

篇5

【关键词】循环内科;呼吸内科;临床护理;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管理程序,它主要是指对潜在以及现有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处理,以此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降低风险事件对患者、医院的危害[1]。循环内科以及呼吸内科的患者具有病情变化快、病情危重、自我保护能力差以及年龄偏大等特点,因此,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也就相对较高,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风险管理是临床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本研究将对我院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循环内科以及护理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对循环、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风险管理,选择我院循环、呼吸内科2010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32例女性,68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40-85岁,平均年龄为65.3岁。另选我院循环、呼吸内科2012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有40例女性,60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37-86岁,平均年龄为63.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将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风险识别医院在对循环内科以及呼吸内科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护理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以及潜在性,因此,护理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必须提高对风险事件的识别。在对循环以及呼吸内科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最好让低年资的护理人员与高年资的护理人员搭档来对患者进行护理,以此来降低由于护理人员经验不足而出现风险事件。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外出活动必须有护理人员或家属陪护,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用药剂量以及药品类型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

1.2.2护理风险的预防为了降低循环以及呼吸内科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护理人员在产于护理工作前必须参加相应的风险教育,医院也必须将风险教育作为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必修课。通过强化护理人员自身的风险意识,让她们在日常工作中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引起高度重视,并与同事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可能潜在的风险事件,以此来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

1.2.3护理风险的监控医院在开展日常护理工作时,为了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必须对护理过程中各方面的高危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控,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建立以护士长为组长,主管护师和高年资护师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小组,对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对不规范的护理操作进行及时纠正,并对风险隐患、事故以及护理差错时间进行总结、通报,以此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3]。此外,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还必须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例如,跌倒、滑到、坠床等,以此来提高患者自身的风险预防意识。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0.05说明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有5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了风险事件,其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对照组中有20例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出现了风险事件,其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综上所述,在对循环、呼吸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通过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进行风险管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相较于管理前出现了明显下降的情况,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也有所提高。因此,在对循环、呼吸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心容,何剑.PDCA循环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12,10(3):63-65.

篇6

【关键词】内科病区 人性化护理 服务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和整体护理模式的进行,人性化护理在现代护理中被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为病人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使病人在就医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和满意。在内科,由于年老危重病人多,病情复杂变化快,护理人力资源欠缺,工作量明显增加,工作压力也增加,易导致护理人员心理性和生理性疲劳,这样也就容易导致医患矛盾,因此,在内科病区中实行人性化护理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谈一谈内科病区人性化护理服务的体会。

1 内科病区中如何实行人性化护理服务

(1)文明用语,温馨服务

护理人员要以最甜美的笑容、最关爱的眼神、最体贴的语言面对病人。医院制定了服务承诺,服务规范。使用文明语言“六个先”:见面先问“您好”,开口先加称谓,话前先用“请”字,影响休息先表抱歉,操作失误先道歉,操作结束先谢谢;常用忌语“四个不”:称呼病人时不直呼床号,病人询问时不说“不知道”,遇到难办的事不说“不行”,病人有主诉时不能说“没事”。根据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要求,还制订了语言规范,对病人“不说等一会儿,要说马上来;不说试试看,要说尽我最大努力;不说没事,要说我们会及时观察”。语言温柔,态度和蔼可亲,依据患者不同需求,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真诚的爱心。同时,护士要多倾听患者的心声,勤巡视、多问候,对病人的疑问要有问必答,有答必详,营造温馨的病区环境,注意使用诚恳体贴的语言,与病人双向沟通,建立互动的你我关系。

(2)医护齐心,温馨暖人心

由于内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老年患者较多,为了让护士跟进患者的治疗情况,让医生更加了解患者的病情、用药情况,内科在做好传统的早查房基础上,可以实行晚查房制度,即在每天下午下班前,由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晚班值班医生和护士一起,再次对病区进行查房。

重点是新入院患者治疗状况的核查、危重患者的护理问题、白天治疗后的结果跟进、检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等,并认真做好晚夜班的交接工作。医护人员共同完成早晚查房,不仅使诊断和治疗更加准确、有效,还有效杜绝了医疗隐患的发生,促进了医生之间以及医护之间在业务上的团结协作和交流,实现了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双保险。

(3)关心无处不在

在内科护理中,护士长讲的最多的话应该是:“要进行换位思考。只有如此,才能知道病人的需要,才能提供让病人满意的护理服务。只要我们用心付出了,病人就一定能够感受到。”为此,护理人员应该将细节服务贯穿在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于介入治疗后的病人,耐心地告知病人治疗后的注意事项,从饮食、活动、药物等方面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为病人洗头、洗脸、剪指甲,帮病人翻身,协助其在床上大小便,内科病人大多食欲较差,出虚汗较多。护理人员随时为病人擦洗,及时更换湿衣服和被服,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4)讲究语言艺术,说话恰到好处

语气和蔼可亲,不快不慢,轻柔而专业的语言解释均能起到安抚患者及家属的良好效果,还要有迅速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稳定的工作态度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用药及进行各种检查前必须向患者及家属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并取得他们的了解及配合,同时要树立自己良好的职业形象,严格自律,身正清廉,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针对各种疾病的特点,协助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情况或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以取得家属的理解。

(5)温馨的护理操作,使病人对护士操作不再感到恐惧

护理部在内科病区开展了温馨护理操作,建立温馨输液、温馨操作流程。将人文关爱和护理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护士在对病人进行的每一项护理技术操作时做到:操作前有问候、有告知。告知病人此项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需要病人如何配合等。操作中有鼓励和安慰,操作后有注意事项的交待。通过护士对病人的温馨护理操作,使病人对护理操作不再感到恐惧,而是感到温馨和舒心。

总之,人性化护理让护士转变“以我为中心”的模式,将“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整个护理工作的中心;人性化护理改变了以往的护理工作程序,从细微之处来体现人性化护理对生命健康的关爱,体现了人性化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篇7

【关键词】内科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92-02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和姿势等)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加强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疾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1]。

1.心理问题的分析

1.1 焦虑心理:每个病人几乎都存在焦虑心理,由于对住院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往往产生焦虑及紧张;第一次住院的病人一般表现比较明显。病人由于担心自己患何病、病情的严重程度,担心能不能治好等,因而整日焦虑不安,表现为心悸、烦躁、呼吸急促、食欲下降等,并且害怕疾病恶化;另外,病人住院后情绪不稳定,对反复检查、治疗缺乏足够的耐心,对医护人员往往产生反感和敌意,住院期间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生硬、粗暴,对医护工作百般挑剔等。

1.2 防范心理:内科病人慢性病较多,住院时间长,有的病人因错服或误服(注射)过药物,对身心造成过痛苦,而在以后用药过程中疑虑重重,怀疑医护人员是否能给自己正确用药,对医护人员产生防范心理,不愿配合治疗,甚至拒绝必须的治疗。

1.3 恐惧心理:病人反复入院,会造成心理受损伤,控制能力降低,往往产生恐惧的心理;有的病人怕留后遗症而恐惧,表现为流泪、痛哭;有些慢性病人需要长期治疗,也会考虑家庭经济问题产生恐惧心理;有些病人对于一些医疗操作不熟悉,因而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2]。

1.4 孤独心理:病人住院后,周围接触的多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有的病人不善交往,性格内向,很少言语,使其它病人也对他们产生排斥感,不愿与他们交往,使这些病人更加感到非常孤独;长期住院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老年人更易产生孤独感。

1.5 悲观心理:有些病人患有慢性疾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忍受不了长期病痛的折磨,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老年病人患病后感觉日落黄昏,就想放弃治疗,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自暴自弃,往往被动配合治疗[3]。脆弱的心理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这样药物疗效就差。

1.6 愤怒心理:当患者多次住院而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时往往产生愤怒甚至埋怨的心理。

1.7 依赖心理:这一心理在老年住院病人中有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需要有人长期陪护的病人,依赖心理表现最为明显。依赖性较强,把自己身体的康复全部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和关心,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想去做,想让别人帮助,适应生活在别人的照料,缺乏身体锻炼,影响了病情的康复。

2.心理护理的实施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突然到来的疾病,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产生紧张及焦虑的情绪,因此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就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待病人热情周到,态度要和蔼,要对待亲人般诚恳,使病人一入院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加深对病人的了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护理人员要熟练、准确的进行护理操作,使病人得到安全感,一进病房就对病情感到有好转的希望。有些病人认为病情较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比较急躁,护理人员更要经常安慰;对于病情的检查,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的解释,尽快解除他们的焦虑,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创造良好的医疗氛围。病房应保持良好的、安静舒适的环境,护患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护理人员要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心理紧张。这些都能对患者自身起到调节作用,对患者稳定病情和抵御消极心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2.3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经常到病房去探视,及时了解并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相关思想工作,对不同心理的病人要给予不同的护理。对于焦虑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指出焦虑不安的不利影响,对病情进行认真的解释,使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帮助病人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对有防范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每项操作前,应向病人说明操作的步骤、目的,告之病人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这样不仅能取得病人的合作,又能消除病人的顾虑;对有恐惧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言行谨慎,细心观察,周到服务,消除病人对疾病的顾虑,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对有孤独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主动接触病人,帮助病人建立与别人交流的通道,对孤独病人谈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也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有意义的活动,排解病人的孤独感;对有悲观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让病人了解,配合治疗对于疾病治愈有重要的意义,对患者的每一点提高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护理人员要争取得到家属的配合,使家属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正急切的盼望着他(她)早日康复,让病人在精神上彻底战胜自己;对有依赖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病人明白适当活动对身体康复的重要性,也可根据病人病情制定活动计划,让病人提高活动兴趣,积极配合活动。

2.4 调动病人的主动性。病人健康信心的恢复对提高自身康复能力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深入病房与之谈心,及时掌握病人心理状态,体贴关心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帮助病人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消除病人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掌握病情的发生规律,提高护理质量,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现代护理学强调,护理工作己不再是局限于简单的打针、发药等基础工作,是拓展为对病人心理护理在内的具有创造性、独立性的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活动[4],普通的护理己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在现代护理模式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搞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现代化的护理工作,只有掌握病人的病情,掌握不同病人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心理难题,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使病人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及行为[5],从而促进病人身体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 凌燕.内科患者心理护理体会.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4):365.

[2] 朱剑秋,等.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当代医学,2008,11,14(22):125.

[3] 陈凤春,等.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临床护理,2008,8,5(8):1030-1031.

篇8

关键词:神经内科;跌倒;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67-02

一、引言

神经内科病人大多以年老体弱、意识障碍和感觉、运动、认识障碍为特点,极易发生跌倒。导致骨折、肌肉损伤、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等严重不良后果,造成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影响医院的信誉度,也给病人及家庭造成负担。神经内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对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跌倒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二、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19例,其中男性397例,女性322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65.5岁。其中急性脑梗塞324例,脑出血142例,血管性眩晕73例,运动神经元病41例,帕金森5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0例,癫痫26例,病毒性脑炎15例。

三、跌倒的原因分析

1.患者因素。(1)年龄因素:神经内科病人老龄化,研究发现,65岁以上住院老人跌倒危险性增减,其后跌倒危险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80岁以上的住院老人呈高度跌倒危险[1]。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所患疾病大多与思维、行走步态有关,表现为反应迟钝,步态不稳,出现感觉障碍,易发生跌倒。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功能减退,易发生跌倒。(2)心理因素:许多老年患者高估自己的能力,不愿让人帮助;有的患者有内疚感,觉得自己患病拖累了家人,特别是长期患病的病人,尤其是夜间,不让留陪护或不忍心叫起陪护,自己下床因出现体力不支而跌倒,因此夜间是发生跌倒的高峰;另外,焦虑、抑郁及挫折感,使患者降低了对周围人、自己、环境的注意力。(3)疾病因素:疾病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痴呆、帕金森病、脑卒中、小脑疾病、外周神经病等,会影响脑部血流的灌注及氧供应及机体的平衡功能。神经内科部分病人合并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不同疾病均会增加跌倒的危险因素。

2.护士因素。护士人力资源缺乏,部分护理人员年资低、知识老化,防范意识及知识薄弱,没有做好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从而不能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指导。护士巡视病人不够,未及时发现及解除安全隐患,床头无“防跌倒”警示牌,未根据病情留陪护或过度依赖陪护,患者、陪护、卫生员跌倒安全教育指导监督不到位,导致过于自信、放手、地面潮湿而跌倒等[2]。

3.家属因素。家属认识能力不足或缺乏。在护士评估到患者有跌倒的危险因素后,告知家属留有陪护时,家属过高的估计病人的能力,拒绝陪护。病房条件差,也是家属不愿陪护的原因。教给家属安全防范措施,如床档的使用方法,患者家属自以为这个用不着。

4.环境因素。病房灯光不足或无夜光灯;地面不平、太滑或者有积水;通道有障碍物;病房家具有棱角;楼梯过陡、过滑,没有安全扶手;病床高度不合适,无床档,无呼叫器;床椅不稳;浴室、厕所未安装防滑垫和扶手。

5.药物因素。很多药物明确规定高空作业者慎用,其实是药物影响平衡、视觉、精神、血压等,增加跌倒的发生率。

四、护理对策

1.对于病人和家属。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的措施,向病人及家属提供相关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对跌倒的重视,要因人而异,教育多样化。对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视力较差、听力下降的病人,利用床头交接班,护理治疗时重复多次教育,在走廊发现患者步态不稳,及时给予扶助,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和预防,重要的注意事项及时予以书面告知,护士与家属双签名,以示告知;对久病卧床及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教会3步起床法[3]: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以防止性低血压晕厥的发生。教育无陪护患者有需要帮助时,不要怕麻烦,避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发生跌倒。

2.对于护士。加强护士安全防范教育及培训,护士是预防患者跌倒工作中最重要的人员[4]。所以护士要学好防跌倒知识,树立防跌倒意识,并通过真实事例敲响警钟。多关心和尊重患者,热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关系,使他们相信护士,听从指导。针对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每位护理人员要心中有数,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护士还要尊重陪护的劳动,积极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配合护士做好安全工作。

3.对于环境因素。引导病人熟悉病区环境,对不安全地带进行重点说明;日间光线充足,夜间设置脚灯,保持病房、走廊、厕所地面干燥,地面湿、滑时出示“小心滑倒”警示牌。及时清理病人身边的杂物,呼叫器设置在合适位置,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随手可得到的距离内;同时嘱咐病人穿稳定性好且防滑的鞋子。其他安全检查:床有护栏,床脚轮要有良好的制动功能,厕所设有紧急呼叫,安装防滑垫和扶手。改善病房环境,病室整洁,安静,开水、热水、冷水保证到位,让患者及家属用起来方便。

4.跌倒高危评估,评估住院患者的跌倒高危险性被认为是预防跌倒的有效和必要的对策。通过对年龄、活动能力、沟通能力、意识、感官、不太平衡、眩晕、有无跌倒病史、是否服用镇静剂、抗精神药等特殊药物、有无照顾及睡眠型态等几个方面来细化评估[5]。对有跌倒危险的患者进行重点护理管理,:(1)在患者床头挂“防跌倒”警示牌,严格交接班。我院采用红底白字的标示。(2)对有跌倒病史的患者在详细询问后,重点预防,必要时专人陪护。

五、结语

跌倒是一种社会流行病,是环境、生理、病理和心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神经内科病人发生意外跌倒的原因,完善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的评估和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住院患者意外跌倒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肖春梅,周巨林,李阳,等.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1014.

[2]张建华.老年人护理安全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7,7(7):12-13.

[3]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24.

篇9

【摘要】内科疾病多是由内部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多为行为举止异常和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护理专业必备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面向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一线,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下面我们以一些疾病为例,从护理专业人才来对内科疾病的护理评估和其他工作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内科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3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35-02

1 内科疾病的护理的一些基本问题

1.1 内科疾病的护理的目标:内科疾病的护理的目标基于以下认识:心肌病是指一组以心肌损害为特征,伴有心功能障碍的心脏疾病,共分两大类:病因未十分明确的,称特发性或原发性心肌病;病因已明确的或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称特异性或继发性心肌病。

1.2 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见手段:症状护理,发热降温、监测、保证舒适。心悸督促病人严格卧床休息,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环境,限制探视,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不良刺激对病人情绪的影响。头晕、乏力、晕厥,存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应交待病人严格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发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防止意外发生。一旦发生阿-斯综合症,立即行心肺复苏或紧急人工起搏。

饮食护理,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富含维C)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伴有心衰的病人给予低盐低脂饮食,禁食含钠高的食物和饮料。

用药护理,伴心力衰竭使用洋地黄时,剂量宜偏小,并须严密观察其毒性反应。心肌炎合并休克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常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严密观察其副作用,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意识、皮肤粘膜颜色,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咳嗽、颈静脉怒张、水肿、奔马律、肺部湿音等心力衰竭的表现。严重者应持续心电监护,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必要时配合临时起搏、电复律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给予吸氧。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和速度,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

出院指导,饮食;戒烟酒休息3-6个月,避免劳累。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自我检测和复诊:

2 内科疾病的护理的一个案例

患者任×,59岁,男。于2009年出现心慌、劳力性呼吸困难。经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就诊时,以心慌、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为主症。当时心脏彩超表现为普大心,左室舒末径达82mm,室壁搏动微弱,EF:29%,二尖瓣、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

2.1 发病情况和病史重点评估:加重心肌损害的因素。扩张型心肌病诱发因素有劳累、感染、毒素作用及乙醇中毒等。情绪激动、高强度运动、高血压可促使肥厚型心肌病发病的促进因子。

2.2 内科疾病的护理手段:

2.2.1 限制活动,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心肌病变恢复;肥厚性心肌病病人在运动后有发生晕厥和猝死的危险,告诉病人避免剧烈的运动,如跑步、参加球赛等。

2.2.2 疼痛的护理。评估疼痛的情况疼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安慰病人,解除紧张情绪;遵医嘱使用B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不宜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持续吸氧,氧流量3-4L/min。

2.2.3 避免诱因:剧烈运动、突然屏气或站立、持重、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刺激;戒烟酒。栓塞的预防及护理遵医嘱给予抗凝血剂,以防血栓形成。随时观察有无血尿、胸痛、咯血、失语、偏瘫等症状出现,以便及时处理。

2.2.4 用药护理: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病病人对洋地黄敏感性增强,使用洋地黄时应密切观察,采用缓给法,剂量宜小,以免中毒;心力衰竭者应慎用β-受体阻滞剂,以防血压和心动过缓。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时应慎用洋地黄及利尿剂,因其可使心室收缩力加强及减

少心室充盈量,反而加重流出道梗阻,使病情加重。心绞痛发作时,不宜用硝酸酯类药物,以免加重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2.2.5 饮食护理:加强营养,限制盐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油腻食品,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B,促进心肌代谢,增强机体提抗力。

2.2.6 心理护理:不良情绪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肌耗氧增加,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

3 出院前内科疾病的护理手段

经治疗1个月,心功能由Ⅳ级恢复到Ⅱ级,此时医生准许患者带药回家继续治疗,此时身为责任护士,出院前应该对该患者做以下健康指导

3.1 避免诱因:病人应强调避免劳累,同时应避免病毒感染、乙醇中毒及其他毒素对心肌的损害。

3.2 坚持药物治疗,注意洋地黄类药物的毒性反应,并定期复查,症状加重时立即就医。

3.3 注意防寒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3.4 鼓励病人与家人一起居住,不宜独居。 连续服药1年后,病人已无自主症状,连续步行7里地无心慌气短。心功能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经心脏彩超、X线检查,心脏明显缩小,左室舒末径为64mm,EF:48%,三尖瓣已无反流。

4 结束语

总之,按病情要求做好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及各类专科护理,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并向患者宣传精神因素在治疗疾病恢复健康过程中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克服各种不良情绪的影响,引导患者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病情,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能早日得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预防医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王正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年7月

[2] 《护理健康教育学》第二版,主编:黄津芳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9月

[3] 《社区护理学》第二版,主编:赵秋利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7月

篇10

关键词:内科老年病人 心理问题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26-02

1 内科老年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1 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 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1.3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支持—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1.4 恐惧紧张。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1.5 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

1.6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2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措施

2.1 语言性沟通。

2.1.1 劝说开导。《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2.1.2 交心谈心。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2 非语言性沟通。

2.2.1 移情。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2.2 相制。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06-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护理管理中应用系统整体护理,转变护理模式,重视心理护理,已成为当今医院现代化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生理机能逐渐衰老,各系统器官功能退化,患病在所难免,老年患病群体在整个医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病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变化及社会关系、知识层次的特点,其心理也与其他常规病人有所不同。老年人患病后的护理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工作中重视对老年病人心理状态的观察,并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使他们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这是护士应尽的职责。

1 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的内科疾病以多系统病、慢性病、肿瘤等多见,且多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而老年人由于自身机体的衰老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心理状态本身不稳定,处于一种适应期。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患病住院后较其他病人更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概括下来有以下特点。

1.1 猜疑心理 老年病人认为自己阅历广泛,常常对自己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出怀疑[1];常担心自己被误诊或医护人员及家属隐瞒自己的病情;对年轻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担心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误诊误治,会想办法找年龄较大的医护人员为自己做各种治疗,甚至有时还会担心吃错了药、打错了针;经常会凭着自己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推断疾病的发展、预后以及药物的疗效。这会严重降低病人用药行为的依从性,降低临床疗效。

1.2 自尊心理 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退及认知功能的减退,患病后往往因为丧失部分能力,处于被动地位,表现出更强的“自尊心理”。希望得到他人重视,不服老,不习惯甚至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稍微不如意就发脾气。对护理要求也比其他病人高。总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尊重自己,表现为倔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讲道理、易激惹、好挑剔、责备他人。

1.3 焦虑、恐惧心理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焦虑过于频繁、强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导致心理疾病、身体疾病或加重疾病本身[2],老年病人在患病初期可能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但在治疗过程中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发生反复,同时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发展及治疗过程缺乏正确认识,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担心疾病恶化,怕痛苦,更害怕死亡,产生恐惧感[3]。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等,以至食欲减退、睡眠差。有的病人以致产生了人格心理的变态,不通情理等等。

1.4 孤独、失落心理 老年病人住院后,由于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上感到不方便,觉得自己老而无用,生病后希望有子女、亲人陪伴,但又担心给家庭成员带来麻烦而感到矛盾,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或经济基础较差的老年人生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常有被遗弃的感觉,孤独、失落感油然而生[4]。

1.5 药物依赖心理 由于一些新药在媒体上的夸大宣传,对老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导致不少老年患者迷信某些新药及补药,认为多吃好药、补药对身体总是有利而无害。

1.6 悲观心理 老年病人由于年龄大、病情迁延,并且反复变化,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产生悲观心理。他们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易伤感、沮丧、绝望、束手无策、情绪极端低落,经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于疾病的治疗和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甚至拒绝治疗及护理。

2 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治疗、康复环境,能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到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营造良好的病室氛围,调节老年患者的情绪 住院的老年病人,单调的治疗和病房生活,使他们感到沉闷。老年人的睡眠也常因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功能降低,夜间入睡浅,不能沉睡,易惊醒;白天在安静的环境中常爱睡眠。因此,为了使老年病人尽快适应环境,护理人员必须为他们排除各种干扰,调整病房的环境,完善病房设施,避免噪音刺激,消除不安。

2.2 关心和尊重老年病人 护理中把他们真正当成自己的长辈,平时主动用尊称和他们打招呼,说话时态度和蔼、语言清晰缓慢;耐心听取患者的陈述,不要打断话题,更不能有不耐烦的表现;对老人的健忘和唠叨要给予谅解,避免奚落与讥讽;查房时多问候,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饮食及睡眠情况;做每一项治疗前,护士要先把目的如实的告诉患者,取得充分的合作。

2.3 加强与家属的联系,鼓励病人间的交流 老人患病时,家属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护理人员应经常主动与病人的家属联系,指导家属做简单的护理,指导病人合理饮食、科学服药、适当运动,针对病人所患疾病,讲解一些注意事项。鼓励家属多来探望,使病人产生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把同病室的病友介绍给他们,让病人尽快与同室的病友熟悉起来,结交朋友,使其情绪安定,消除其孤独感。

2.4 帮助病人认识疾病,做好病情解释及暗示治疗 对疾病诊断的了解能帮助病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可能的对策,提高病人参与诊治过程的能力。这也有利于消除病人焦虑紧张的心理情绪。针对病人不同的知识层次,主动向老年病人介绍疾病的病因、发病规律、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使他们能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让疗效明显的病人作亲身经验介绍,包括怎样配合治疗、治疗中注意的问题等,从而大大减轻了抑郁、焦虑的心理,提高了他们治疗疾病的信心,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治疗和护理。

2.5 指导自理 生活自理是保证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无法自理而完全依赖他人生活,会导致老人对自身价值的消极评估,长此下去,便会降低其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因此,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要指导他们搞好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靠热情和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求护理人员全面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老年病人临床护理的要求,创建和谐护患关系,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瞿延利.谈老年人心理护理[J].中华医院管理,1999,15(10):554.

[2] 胡佩成.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20-239.

篇12

【关键词】 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心理护理

1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1.2 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1.3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强。

1.4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1.5 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1.6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1.7 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不利。

2 心理护理

2.1 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2.2 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2.3 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2.4 给予更多的同情与周到的护理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2.5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2.6 对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2.7 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篇13

【关键词】 院内转运;安全护理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场所。通过紧急的救治过后面临的院内转运:①病情复杂诊断未明确,需要转运来完成诊断性检查以明确病因。②经过紧急救治后需送手术或住院继续治疗。转运时间不长,但风险很高,病人在院内转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脱管、窒息、坠床的不良事件,可能造成病人的病情恶化,甚至造成病人有生命危险。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可增加转运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也较平常高9.6%[1]。为了保证病人转运过程中的安全,对我科2012年全年以来加强了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方面通过全面细致的评估风险,及充分的转运准备,制定护理措施,以最大限度确保病人在院内转运的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结如下:

1 资料的整理分析

1.1 资料的来源 本科室2012年1月份-12月份,危重抢救登记资料中整理出230例典型的病例,其中男110例,女120例,其中心律失常病人35例,急性心肌梗死20例,癫痫大发作18例,昏迷查因18例,多发骨折25例,脑出血45例,脾破裂并发失血性休克25例,重型颅脑外伤并发脑疝24例,上消化道穿孔20例,其中需要机械通气的25例,需要2个以上通道的135例,1例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

2 转运准备

2.1 医护人员 负责转运的护士必须工作满3年以上,本科护士工作1年以上,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及应急能力,心理素质较好,并由负责院前急救的专业医生及科内配备的有经验的护工同往护送至检查或住院治疗。

2.2 转运前病人的病情及风险评估 护士与主管医生充分评估转运的可行性,对高风险的危重患者进行预处理是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措施[2]转运前需详细填写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评估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身上的管道、用药情况、移动的方式、安全防护、使用抢救仪器、途中可能出现的变化等,并告知患者家属,取得同意和配合。

2.3 转运前的充分准备

2.3.1 监测生命体征,全面掌握病情。送住院的需填写转运病人交接记录单。

2.3.2 抽血备血,通常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以确保液体的输注,检查各管道是否通畅固定,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空尿袋,烦躁的病人适当给予约束,骨折的病人予妥善包扎固定,携带必要的抢救仪器如心电监护,简易呼吸机、吸痰机等,并保证好仪器的性能,携带急救箱,过床时避免剧烈搬动病人,转运时一般采用平车,必要时直接用整床转运,保证各项准备,有条不紊的进行。护士具备熟练的急救技术,并予患者和家属实施心理护理,使病人和家属有安全感,安静的配合治疗和护理[3]。

2.3.3 转运前10min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交接病人主要病情及需要准备的抢救仪器,做好充分准备,以利于病人的后续治疗。并携带病人的病历本及相关检查资料等。

2.3.4 急诊手术的病人予开通绿色通道,手术前需佩戴绿色手腕带,做好术前准备,填术申请单并通知手术室。

2.4 转运途中的护理要点 患者取舒适,昏迷着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把床栏防护起来,转运过程中保证平稳快速,避免剧烈震荡,护士站在病人头侧,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如病人的神志、生命体征、有无躁动、管道的连接是否完好等,以便发生意外事件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5 到达目的地的护理要点

2.5.1 妥善安置病人 要利用省力原则将病人平稳的把病人移至病床或检查床,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如遇有脊柱、脊髓损伤或疑似损伤伤员,不可随意搬运或扭曲其脊柱部,搬运时顺应伤病员脊柱或躯干轴线,滚身移至硬担架上,一般为仰卧位,有铲式担架搬运则更为理想[4]。检查时可适当让家属陪伴。

2.5.2 对完善检查的病人回到科室后由高级责任护士或护理组长对患者进行再次评估,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并详细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准备后续的治疗。

2.5.3 对转运住院的病人与接方护士做好交接班 双方核对病人身份,床边口头详细交接病人的病情、管道的连接、辅助检查、用药情况、皮肤的完好、贵重物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接方护士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妥善安置好病人,在危重病人转运单上确认签名。

3 小 结

转运危重病人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抢救危重病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监护、治疗、护理的过程,若操作不当,不仅影响诊断治疗,还可发生意外导致死亡,关键是转运人员具备熟练的急救技能和丰富的经验,通过正确的评估风险,做好转运前后的充分准备,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和配合,并制定全面的防范措施,以达到降低意外事件、危险事件的发生,为抢救危重病人争取机会,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性意见,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临床科室和病人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庄一渝,虞雪琴,蔡秋琴.ICU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09-511.

[2] 张桂萍,李丽.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安全隐患分析和护理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09.7.

篇14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内科病区;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61-01

“以人为本”是新型医学模式的核心[1],人性化服务不仅是一种服务理念,也是一种服务规范。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服务是医院文化的精神所在,也是医院形象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医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拓展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2],我院内科病区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以来,护患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整体护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医院塑造了服务品牌,赢得了市场。

1 实施方法

1.1 确定新的护理理念:人性化服务,即充满人情味的就医环境和服务举措,以患者为中心,真正做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让患者感到人文关怀。 把患者看作一个“社会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模式,建立医患之间情感交融、心灵互动、诚信亲情的沟通机制[3]。视患者为亲人,要从细微处做起,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思想理念上倡导人文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努力践行,将人性化服务渗透到护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人性化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可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求。

1.2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转变观念,弘扬人文精神,高自身素养,加强提职业道德的学习。对患者一视同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努力促进患者的健康。

1.3 营造温馨、舒适的人性化就医环境:就医环境优劣直接影响病人康复效果的优劣。内科患者普遍病情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情绪消沉,恐惧,并极易烦燥,常拒绝做必要的检查及治疗。为了消除这些不良因素,我们积极鼓励患者家属陪护,营造一种“家”的氛围使患者感到温馨、舒适。

1.4 实施人性化的有效沟通

1.4.1 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护士端庄的外表、积极乐观的情绪、微笑服务会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患者及家属来询问病情时应该主动迎接,实施微笑服务,充分发挥第一感的作用。

1.4.2 注意语言沟通: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良好、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内科病区老年患者、慢性患者、危重患者较多,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个性化护理。和病人交流时不说空话、假话,不模棱两可,不装腔作势,能言准意达,自然坦诚地和病人交谈。人患病后就会变得易怒多疑,护士说的每一句话,尤其是关于其康复的,你可能是无心之谈,但患者都会牢记在心的,当这种承诺没有实现,他们就会对你失去信任,一旦这样再与他们交流就会很吃力。 与患者交流时,要用礼貌性、安慰性、鼓励性、解释性语言。一些危重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慢性病患者及癌症患者常感到治愈无望,不配合治疗甚至拒绝治疗,护士要耐心劝解,请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并介绍该疾病的治疗新进展,避免使用批评性、指责性语言,鼓励患者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患者自己作出决定。当护患之间产生矛盾时,要控制好自己情绪,不与患者争吵,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1.4.3 学会倾听:护士与患者要在一种平等、信任、合作的氛围中交流,距离适当,坐在患者的对面,身体稍前倾,姿势自然,保持眼神的交流,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及听“弦外之音”,真正领会患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认真倾听是护士对患者关注和尊重的表现,注意不随意打断对方的诉说或转移话题,适当地作出反应,可以轻声地说“是”、“嗯”或点头,使患者有兴趣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1.5 护理服务体现人性化:护士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的护理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如无菌技术操作、分级管理制度、三查八对制度、二人核对制度等,重视床边交接班。每天早上巡视病房并道早安,;进单间病房前先敲门,征得同意后进入;对年老患者予以搀扶;对行动困难者、对无家属陪伴者应加强巡视、交接班;给卧床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主动协助宽衣解带;陪送重危患者检查时作好抢救准备;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先向患者说明目的、方法,取得合作;动作轻、稳、快、准;当患者疼痛恐惧时,护士应轻声安慰,分散其注意力,缓解疼痛,减轻恐惧感。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护士真诚地为患者服务,会给患者以安全感和信赖感,有利于缩短护患间的距离。

1.6 优化服务内涵,加强护患沟通:医患间的沟通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医患沟通对诊疗工作及医患关系有着重要影响[4]。围绕“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医院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增加沟通渠道,加强护患沟通。患者入院时介绍床位医生及责任护士、宣教医院规章制度、相关疾病知识及具体病情等;住院期间根据患者的治疗需要针对性讲解相关知识,讲解疾病常识、新生儿预防接种,介绍相关疾病常识,给患者及家属一种温馨感觉;开设母婴同室,满足家属亲情需求;设立主任接待日,方便咨询各类问题;医院开设24h电话咨询服务,满足社会需求。

2 效果

服务理念的转变使服务水平提升 医护人员是人类健康的教育者,是人类身体照顾的提供者和监督者。 “亲切、亲近、方便、放心”,使人性化服务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全院内科医务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钻研专科知识,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开展新技术及科研等,多方位的学习活动使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得到提高。服务满意度的提升使医院获双赢 医院每月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然后把调查结果及时反馈到内科科室,要求科室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以及下个月看效果。由于开展人性化服务,注重个性化服务,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从方便患者考虑,随时为患者提供细致、周到服务,使患者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全年满意度保持在96%以上。患者收治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明显的增长,增强了我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

3 小结

实践告诉我们,人性化服务是一种服务理念,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将必须达到的精神境界。自内科病区实行以患者为中心,视病人为亲人的人性化护理措施以来,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塑造了护理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同时体现了护士的自我价值,提高了整体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满意度不断提高。医院作为一个城市的窗口单位,服务质量的高低,人性化服务的状况,是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工作中,为患者提供多方位优质服务,切实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才能为医院不断提升社会竞争力,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 郭燕红.护理工作应当突出以人为本.护理管理杂志,2004,4(5):1-2

[2] 杨玉平,刘力松.实施人文关怀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管理杂志,2008,6(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