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础护理计划范文

基础护理计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基础护理计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基础护理计划

篇1

【关键词】 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基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24-01

基础护理指的是在各科临床护理当中最基础的护理,基础护理主要是根据基本的护理理论知识和基础性的护理实践技能以及基本的护理态度和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从而满足患者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传统的医学模式逐渐转变成了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观念[1]。科学有效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护理的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治疗康复,降低护理的风险和护患之间的纠纷,因此,为了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文章对基础护理中采用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的作用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各科室的50名基础护理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19~32岁,平均年龄为(23.5±4.5)岁。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3年9月在该院治疗并需要进行基础护理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100例患者当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为12~76岁,平均年龄为(38.5±5.5)岁。

1.2方法

1.2.1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的设计

首先根据基础护理的要求和特点自制一份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的内容包括了眉栏、护理项目、执行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分级、护理方法、计划开始和停止的时间、Barthel指数评分表等。其中,眉栏内容包括了患者的科室、床号、姓名、住院号、入院日期等;基础护理的项目包括医嘱护理的级别、面部的清洁和梳头、会阴的护理、口腔的护理、足部的护理、压疮的预防和护理、留置尿管的护理等基础性的护理[2]。

1.2.2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的使用

设计好表格式的基础护理计划单之后,在这120例患者身上实施,实施的方法如下所示。

1.2.2.1护理人员的培训

首先对这选取实施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的50名护士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进行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的培训,通过培训让这50名护士熟练的运用Barthel评分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了患者排便的控制、排尿的控制、修饰、如厕、进食、转移、步行、穿衣、洗澡等。总分为100分,在60分以上的为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的为部分生活自理;不足40分的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帮助和照顾。进行ADL的评分时,护士先在医嘱护理栏中打“√”,然后在患者需要的护理项目栏中打“√”。

另一方面,进行Orem自理理论知识的专题讲座,对护士的Orem自理理论知识进行培训,采用完全代偿系统、部分代偿系统以及支持-教育系统这三种护理系统对患者的自护能力进行指导和评价,并对于这三种护理系统相对应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的技能进行培训。并将患者的ADL分级的补偿方式划分为完全、协助、帮助、照顾、支持、教育等[3]。

1.2.2.2基础护理表格计划单的填写

首先对这100例患在入院的第一天进行首次的ADL评分,并根据医嘱护理以及患者的ADL评分级别在护理计划单的相应栏目中打“√”,并让填写护士填好计划开始的时间,并签好负责人姓名。

其次在患者住院之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医嘱的护理级别进行相对应的更改和调整,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随机ADL评分,统计ADL评分时以最后一次ADL评分和医嘱护理级别进行ADL评分,护理期间要随之进行相对应调整的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服务的项目、护理的方法、执行的时间等。

最后将这些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采用分组保管的方式进行保管,然后由每天的责任护士或者是辅助护士根据护理计划单上的要求将基础护理项目落实到位。并由责任组长根据患者的护理计划单对本组患者的基础护理项目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基础护理项目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和指导,最后由护士长进行抽查考核。

1.2.2.3评价方法

保持基础护理计划单实施前后的床护比不便,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实施基础护理计划单前后患者的满意度、护理效果[4]。

1.3统计学分析

文章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的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并采用x2对所有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统计学差异值用P表示,当P

2 结果

基础护理计划单实施前的满意度为71%,护理效果为80%;实施基础护理计划单之后满意度为99.9%,护理效果为95.5%。因此,实施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之后,该院的基础护理满意度、护理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实施前后的效果具有显著的差异,P

表1 基础护理计划单实施前后的患者满意度和护理效果比较

3 讨论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实施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前,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分别为71%和82%,实施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后,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分别为99%和96%,实施后的患者满意度和护理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实施前后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具有显著的差异。

总的来说,实施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作用:一方面,实施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表能够显著的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和效果,大幅度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表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护理理念,使得护理的内容更加清晰具体,增强了护理的指导性,有效的避免了基础护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实施表格式基础护理计划单能够有效的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转变护士的护理观念,提高自身的护理技能(包括卫生指导的能力、健康宣教的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患者的康复训练能力等),转变护理服务理念和价值观,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推广的意义[5]。

参考文献

[1]冯志英;王建荣;张黎明;马燕兰;魏畅;舒军萍.影响我院基础护理质量的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05(10):12-13

篇2

内蒙古海拉尔区传染病医院精神科 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021000

【摘 要】目的:探讨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的应急性护理干预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方法:将264 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2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应急性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的比较可以看出,观察组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应急性处理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达到99.2%,1 例意外死亡。对照组患者治愈率96.2%,临床死亡5 例。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应急性护理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临床死亡现象,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急性护理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来势凶险,是发病快,变化快的一种疾病。该病容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循环衰竭,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十分严重的威胁[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原因有多种,最重要的是饮食不当,同时,由于国内“酒桌文化”盛行,过量饮酒常有发生,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笔者对应急性护理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情况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先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64 例,其中男136 例,年龄34~87 周岁,平均年龄54.5±21.5 岁;女128 例,年龄48~83 周岁,平均年龄52.5~18.5 岁;消化道溃疡出血93 例,消化系肿瘤出血19 例,肝硬化并发食道胃底静脉出血72 例,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62 例,胆道出血18 例;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呕血或出现黑便。

1.2 方法

将此264 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2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应急性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 或P=0.05 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 所示,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的比较可以看出,观察组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应急性处理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达到99.2%,1 例意外死亡。对照组患者治愈率96.2%,临床死亡5 例。

3 讨论

针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止血和根治病因,以防再次出血,我们在患者入院开始,即制订应急性护理计划。如:

(1)严密观察并定期记录患者生命体征 。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方便随时补液、补药和输血。

(3)加强上消化道护理,促进止血。

(4)促进止血,使用血管收缩剂。

由于老年人胃勤膜呈退行性变,常伴有心功能下降,如同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则合并症、死亡率增加,应引起临床重视。研究显示,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护、及时给药,对患者的心理、饮食进行正确护理指导,在治疗过程中的十分重要[3]。从本文的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应急性处理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达到99.2%,1 例意外死亡。对照组患者治愈率96.2%,临床死亡5 例。实践证明,采用应急性护理,能够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处理的重点是早期识别再出血及高危因素,护理人员做好对患者的监护工作,迅速补充血容量及抗休克治疗[4]。临床工作中,只要做好应急性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做出正确判断,细致观察,有效止血,尽早判别是否再出血,快速准确建立有效静脉通道,给予患者悉心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和治疗,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治愈率和疗效,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刘飞岚, 聂红英, 袁三云, 胡理, 刘海霞.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策略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0):120-121.

[2] 林莉.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71 例患者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的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48-2049.

篇3

关键词:急诊护理 量化考核 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20-02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根据我院绩效考核办法,并结合科室具体情况,结合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工作质量、技术职称、满意度等方面,本着公平公正、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制定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信誉和形象;而作为纳入全市“120急救网”且以专科治疗为主的民营医院,其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适应医院运行机制的改革,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以高质量、高水平、低价位的护理服务促进医院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民营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课题。我院急诊科自成立以来,采用量化考核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 护士绩效考核适用人员

1.1 科室工作满三个月,与医院签订劳务合同。

1.2 取得急救上岗证,取得护士证书二年的注册护士。

1.3 年度学分达到标准(主管25分,护师20分,护士15分)。

1.4 服从工作安排、按要求及时完成护理部及科室布置的各项工作。

2 绩效考核方案

2.1 绩效考核原则:以“工作量、工作质量、技术职称”三项主要考核指标与满意度情况等相结合考评原则进行绩效考核,其中各项考核指标所占比例为:工作量占40%、工作质量占50%、技术职称占10%,每月按百分制进行考核、统计。

2.2 绩效考核、奖励方法。

2.2.1 每月将个人工作量得分、个人工作质量得分、个人技术职称得分进行汇总,即为当月的个人绩效考核得分。

2.2.2 每月将科室护士的个人绩效考核得分进行汇总,即为当月科室人员的绩效考核总分。

2.2.3 个人绩效奖励=当月科室人员绩效奖励总额÷科室人员的绩效考核总分×个人绩效考核得分+综合考评奖励。

2.3 具体考核方法:参照卫生部《医院评审标准》中规定的等级医院护理质量指标,结合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出《急诊科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各班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考核标准》等量化考核标准及考核内容,量化考核内容分为:

2.3.1 工作量:按实际出勤天数、出诊、接诊、抢救等工作每天统计,月底汇总。

2.3.2 制定各班次基础分数:一线、二线、院内出诊、抢救班等,分别给对应各班次基础分。

2.3.3 工作质量:按护理岗位绩效考核标准进行考评。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抢救护理、急救物品和药品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患者健康教育、各种护理文书写合格率等内容。

2.3.3.1 在医院三级护理质控中及医院感染控制检查中凡发现质量问题的,分别落实责任人,根据情况酌情扣奖。

2.3.3.2 根据科室制定的护理人员岗位绩效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考核,每月统计个人岗位绩效得分,并与科室平均绩效得分相比较,每高出平均得分1分加1分,每低于平均得分1分扣1分。

2.3.3.3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主动汇报。又没有给患者造成后果的,给予教育引导,不予处罚。对迟报、瞒报的,一经查实严厉处罚,扣除当月绩效考核奖励。

2.3.3.4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给患者、医院、科室造成不良后果及影响的,扣除当月绩效考核奖励20~30%,情节严重者报医院评奖委员会并根据医院的处罚决定,给予相应处罚。

2.3.3.5 工作质量得分计算方法:

出勤系数=个人实际出勤天数÷月人均实际出勤天数

个人工作质量=个人工作质量得分×出勤系数×50

2.3.4 根据医院规定的个人技术职称系数,作为固定基数予以相应得分。

2.3.4.1 根据工作年限及个人技术职称确定基数及职称系数(护理骨干个人技术职称系数上调0.1)。

2.3.4.2 技术职称得分计算方法:个人技术职称得分=个人技术职称基数×出勤系数×10。

2.3.5 满意度作为重点考核指标:根据医院、护理部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度达标者参与绩效考核,科满意度未达到99%,护理骨干扣10分,轮班护士扣5分。

3 考核方法

3.1 实施全员参与的项目管理制:量化考核实施过程中全员参与,人人监督,按照项目管理制办法,成立考评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按照上述4 大类考核内容的主题分别安排项目责任人。

3.2 实施全过程考核目视管理制:建立护理组绩效考核登记本,并在科室公示,实施目视管理。登记内容按照量化考评细则,详细记录每名护士扣分与加分情况,并注明原因,每个人均可查到自己的得分情况;每月3日前,由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按照考核表以及考核登记本对每名护士在上一个月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得出考核分值记录公布。

3.3 实施考核结果绩效管理制:考核结果直接作为月绩效奖金分配依据。绩效奖金=科室人均绩效基数(由医院根据科室经营情况核算)×考核分值%。

3.4 实施考核结果持续改进制:对考核中存在的个案问题要求各自寻找原因并立即改正;而对存在的普遍问题,则定期召开科室护理质量会议,集体讨论并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由护士长跟踪评价,做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4 主要效果

4.1 结果导向融入了过程管理。实施量化考核及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后,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过去的重治疗、轻护理,出勤不出力,做完治疗坐办公室聊天的现象;护士参与工作的力度增强,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有效地遏制了过去护士应付护理工作的思想。由于考核与奖金挂钩,激励了那些平时护理工作质量不高的员工学习护理理论和操作规范的积极性,营造了一个努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氛围。

4.2 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通过量化考核转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降低了患者的投诉率。由于主要护理工作均有具体要求和分数,因而促使护士在各项工作中都有显著改善。

2011年我院开展绩效考核,真正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运行2年多时间,取得良好效果。

5 绩效考核目前存在的误区

5.1 认识偏差。护理管理者当中普遍以为对绩效进行了考核,有了考核结果就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以为这就是绩效管理,以绩效考核代替绩效管理。而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核心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忽略了其他环节,考核也仅仅是一种手段。

5.2 考核形式化。护理考核普遍都是护士长负责,虽然有质量控制活动小组参与但不能体现真实的考核结果。一般的考核只是常规月底进行,内容简单、笼统,难以反映真实的工作业绩,及时与激励挂钩也非常少,没有说服力,只是一种形式和说法。

5.3 考核不科学。护士的考核是考察护士在护理活动中作出的成绩和贡献,是对护士素质、护理行为、护理结果和护士工作职责外,促进护理工作完成所致的努力的综合性考核[1]。而实际管理过程中绩效体现不系统、不完善,存在缺失现象,如没有员工参与计划、管理者与员工沟通少,绩效无反馈。

5.4 绩效管理手段可操作性差。没有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手段,考核过程中评价者个人偏见心理原因造成评价偏差,导致评价不真实,不正确[2]。

6 结果

2011年实行绩效分配以来,与实施前比较,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合作满意度提高,在特殊时段及节假日、远途出诊时主动加班的人多了,突发事件以及随机性任务主动积极参与,科室互控力度加大,管理者无需强制进行,护士长管理压力减轻,愿意承担风险与责任,形成了人人参与管理的文化,护士上报不良事件积极踊跃,对科室隐患的排除起到了警示作用,护理缺陷明显减少,病人满意度逐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学习主动性加强,护士调科室现象减少。总之,通过绩效分配薪酬以来,激励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护士认识到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就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提高了护士对职业的认同感,提高了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但目前绩效运行还在摸索阶段,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205-0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所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也属于这一范畴。其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1]。上消化道出血不论是初次出血或长期少量出血,在急性出血阶段都应迅速止血,快速扩容,纠正休克,及时对症处理。在处理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操作,严密观察病情,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停止以及进行各种止血措施等。本文作者在急救和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1年6-10月我院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67例,其中男68例,女30例,年龄19-80岁,平均43岁。

1.2 临床表现:98例患者中,少量出血者(失血在400ml以下)51例(52.0%);中等量出血者(占全身血容量的15%左右,约800ml)37例(37.7%);大量出血者(出血量达全身血容量的30%~50%,1500~2500ml)10例(10.3%)。

2 结果

急诊治愈病例80例,平稳后转至消化病房22例,转至重症监护室6例,死亡1例。

3 急救措施

3.1 一般急救措施:①急性大出血患者应卧位休息,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若出现体克,则应采取休克或下肢抬高30度,以增加回心血量。②立即给予鼻导管吸氧,以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③建立静脉通路,并遵医嘱检测血型和交叉配血,做好输血的准备。④禁食,观察24小时出入量及血压、脉搏、神志、精神等变化,观察呕血及粪便量、颜色.有无肝昏迷先兆等,并制定好护理计划,做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3.2 积极补充血容量:①接诊后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一般选用静脉留置针, 尽快补充血容量。根据紧急输血指征: 改变出现晕厥, 血压下降和心率加快; 失血性休克; 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血细胞比容低于25%。②采取血标本检查血型和配血。在配血过程中, 可先输平衡液或葡萄糖盐水。遇血源缺乏, 可用其他血浆代替品暂时代替输血。应避免因输液, 输血过快, 过多而引起的肺水肿。常需在短时间内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保持静脉通畅,配合医生迅速地实施扩容,及时地补液补血。

3.3 止血措施:根据医嘱应用止血药或执行止血措施。①药物止血:静脉给予止血敏、维生素K、生长搀素及其衍生物、垂体后叶素、抑酸剂,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口服凝血酶、云南白药等。②留置鼻胃管,既可抽取胃内容物观察,又能注入器去甲肾上腺素、云南白药等进行局部止血。③气囊压迫止血:三腔两囊管一般用于确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其应用一般限于药物不能控制出血时作为暂时止血用,以赢得时间去准备其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④内镜治疗:内镜直视下注射硬化剂或用皮圈套扎曲张静脉,不但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且可有效防止早期再出血。⑤内科止血无效及反复出血而且部位明确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3.4 出血是否停止以及再出血可能性的判断:经积极抢救病人的病情稳定后.应进行出血是否停止以及再出血可能性的判断,对于做好后续的护理工作和指导病人、家属的协助配合治疗极为重要。下列情况提示继续出血或再出血:①反复呕血、黑粪甚至呕血鲜红,粪质稀薄:肠鸣音亢进。②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补液输血后未见明显改善或改善后又恶化。③RBc、Hb、MCV持续下降,网织红细胞持续上升。④在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BUN持续或再次上升。再出血的可能性判断一般包括:a. 48小时未再出血,再出血的可能性小。b.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与消化道溃疡出血比较。再出血的可能性大.c.出血量大,速度快者再出血的可能性大。d.由原发性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再出血可能性大。

3.5 急诊转手术治疗:如急诊治疗仍不能控制出血者, 则可转重症监护室进行更高级治疗或考虑手术治疗。

4 护理措施

4.1 一般护理:一般护理首先应准备好一切急救物品及药物,要做到“三及时”,即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抢救处理及时。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及处理措施。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减少并发症。①出血期重症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翻动[2]。轻者可适当在室内活动,为避免患者排便起身时晕厥倒地等情况的发生,应注意加强护士和家属的陪护以及加强巡视,去除不安全因素。②口腔、皮肤的护理:随时做好口腔护理,平均每日2次,防止口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大便次数频繁,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擦洗肛周,及时更换床单被褥,保持皮肤和床单清洁。注意观察受压处的皮肤情况。按摩受压部位局部组织以促进血液循环,以防湿疹和褥疮的发生。③饮食护理:出血期禁食,出血停止后。按序给予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的软食,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饮食不当可诱发肝性脑病和再次出血,应注意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工作。④保持室内安静,温度适宜,注意保暖。

4.2 输液与输血护理:宜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和输血。输液开始时易快, 但要避免因输液、输血过急而引起急性肺水肿。对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应注意。大出血者应做好输血准备, 输血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做好“三查”、“八对”,两袋血之间需用0-9% NaCl溶液冲管。库存血取出后室温放置30min, 防止发生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听取患者主诉, 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如发生严重反应, 应立即停止输血, 给予相应的急救及护理措施, 并保留余血以供检查分析原因。

4.3 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因缺乏对疾病的正确了解,突然呕血和便血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加重出血。作为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和家属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并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价,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说明各种治疗措施,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稳定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3]。

4.4 出院健康指导:向患者及家属宣教一些本病常识,帮助其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医学知识,学会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正确对待疾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情绪波动可引起出血,加重病情。合理安排生活,增强体质,戒烟戒酒.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复查。

5 小结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病势凶险.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和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作为护理人员。则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护理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应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与医生配合协调,正确及时的救治与有效护理,从而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李香玉, 许丽.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 2012,14(5): 310

篇5

关键词:优化;五制;护士工作模式;基础护理;质量评价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落实基础护理,发展专科护理,升华整体护理,全面提高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于2010年4月起我院护理部根据广东省 “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1]要求,在全院各护理单元中以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作为推行责任到人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为切入点,进一步把管床责任制、小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制、“护士床边工作制”、“护士床边记录制”等“五制”临床护理工作模式优化和深化,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我科经过1年多的运行取得良好效果,护理质量大幅度提高,现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6月入住神经内二科的患者28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2例,女108例;年龄45~95岁,平均(72.06±2.16)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02例,脑梗塞93例,高血压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糖尿病10例,其他10例。2011年7月~2012年10月入院治疗的同病区患者28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170例,女110例;年龄44~94岁,平均(71.93±2.30)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00例,脑梗塞95例,高血压5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例,糖尿病11例,其他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病情等用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护理制度

2.1.1对照组:采用分组护理工作制模式。科内设护士长、副护士长、护士三种职位,护士长负责全面,副护士长协助管理,护士分为两组,每组护士一起负责各自病区患者,组内不设组长,护士管床不固定,工作不作细分工。

2.1.2实验组:采用优化“五制”临床护理工作模式,是在管床责任制、小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制、“护士床边工作制”、“护士床边记录制”等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深化护士分层级管理,实行APN连续性排班制度的基础上,开展床边工作、实时护理记录,全面实行责任制包干护理,推行“我的病人我负责”的全新护理管理制度。

2.1.1.1改革护士管理模式 完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 设立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三个岗位。实行双人制排班,所有护士按A,a、P,p、N,n排班模式,日班护士分别由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A)、初级责任护士(a1、a2)、助理护士等组成,夜班护士新老搭配,上级护士(P、N)指导下级护士(p、n),实行层级帮带。

2.1.1.2落实包干责任 实行管床责任制 实行护士管床、管病人的“大包干责任制”(如同医生值班模式),即将病区的病人分管到人,每位病人都有各自的固定责任护士,每名责任护士分管负责12~15名患者。在A班工作时间内责任护士必须全面负责患者的所有护理工作,且实施连续性即责任护士每天8h在岗、24h负责的包干管理制度。对所管的患者24h负责,P、N班护士只负责本班次内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不需具体分管患者,P、N班护士有问题可随时联系责任护士。

2.1.2.3 常态情况下护士床边工作制 各责任护士均配备1台多功能治疗车,车内配置各种护理用具、治疗用品,车停放在所负责患者的床边,护士常态情况下在病房或病人身边工作,负责所管病人的所有治疗、护理、健康教育、饮食与用药指导、功能锻炼等。

2.1.2.4简化不必要的护理记录 实施护士床边即时记录制 根据卫生部和我省《临床护理文书规范》[2]的要求,使用表格式护理记录单。护理记录本放在治疗车内,护士随做随记,简化繁琐的护理记录,避免回顾性记录,护士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和记录,保证护理记录的即时和动态,确保病人安全和医疗护理工作安全。

2.1.2.5根据岗位责任制 设立护理小组责任制 根据专业性岗位、层级岗位和绩效岗位的要求,设立护理组长岗位和职责。病区分为两个责任小组,每个小组内设立一名组长。组长由经验丰富、年资高者担任,各组长负责本组的日常护理工作的协调和统筹安排,负责危重病人的护理、查房会诊、病人安全、质控,实施前瞻性质量管理和监控。

2.2 评价方法

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反映护理质量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科学动态地反映护理质量的基础、过程与结果[3]。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组成,涉及护理专业范畴的基础和专科,本研究只统计基础护理质量指标部分,内容包括误食与错用药物的发生例数、高危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例数等项。根据“临床护理质量指标”(粤卫函〔2010〕244号),用FMEA和RCA等方法计算科室某项指标的本底数据,及时发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频率、严重程度,建立高危监测目标,建立本底数据和危急值,及时采取前瞻性的防范和干预措施,保证安全和质量。

2.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组间采用 检验,P

3. 结果

两组基础护理质量指标评价对比 见表1。

4.讨论

从表1可见,实验组误食与错用药、药物外渗、护士锐器伤、非计划拔管、深静脉血栓和跌倒等评价指标比率明显减少,基础护理质量水平提高。

对照组的护理工作模式是护士长按照工作职责对护士进行排班,每位护士按照各班次的工作内容完成当日的护理工作,护士注重的是当天患者的各项治疗和护理的落实情况,对每一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缺乏整体的认识,完成的是既定的工作内容,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优化“五制”临床护理模式后,以连续、均衡、层级、责任为原则,调整护士排班模式,进一步落实护士管床、管病人的“大包干责任制”,原则上护士每班管理病人(床)数不超过15人。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均由责任护士负责,增进了护士对患者的了解,使护士每天24小时心中有患者,心中记挂着患者,实现了“我的患者我负责,我拥有了患者”,增强护士的工作责任感,减少错用药物发生率,加强危重患者的护理,预防护理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非计划拔管等发生。

优化“五制”临床护理模式后,责任护士进一步落实“护士床边工作制”,逐步实现护士常态情况下在病房或病人身边工作的临床护理工作方式。护士流动护理工作车上携带有其所管病人所需要的所有治疗护理用具和记录本,需要的物品伸手可得,治疗及记录均及时,护士只需要在所管床位范围内走动,减少护士在病房与治疗室内的走动,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患者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减少跌倒发生率、药物渗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障患者安全,又减少护士劳动强度。

优化“五制”临床护理模式后,完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和护理小组责任制,高年资、高职称、高学历护士留在临床一线岗位,各班次老中青护士形成梯队,充分发挥高职级护士在应急和危重病护理、质控、临床带教的经验和优势,如分析潜在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增强年轻护士的锐器刺伤的意识,降低护士锐器伤的比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2010,4.

[2] 广东省卫生厅编. 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12.

[3]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南[S].2010,4.

篇6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8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610-01

基础护理质量不仅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其中还蕴涵着护士职业道德[1]。为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更新护理观念,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现结合临床基础护理工作,谈谈我的认识。

1.提高对基础护理工作的认识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临床护士每天要接触的工作,它关系到护理质量的高低和患者治疗的效果。基础护理的内容,不论是配合、协助医生进行诊疗处置,还是由护士单独完成的护理,它是护士周而复始,每天都要做的常规,但是有的护士缺乏应有的工作动力,被动地执行医嘱,认为基础护理多做少做,无所谓或随意简化。认为基础护理就是铺床、各种注射、输液等护理操作,这是不够全面的。基础护理就是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需要,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早日康复。基础护理不仅包括临床护士应该掌握的护理技术操作知识,还应当包括临床护士依据患者的基本需要所提供的护理内容,包含生理护理、心理护理、危重期护理、恢复期护理;基础护理涉及的层面很广,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同时,基础护理要求只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具有丰富而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护士,才能够担负承担起这项工作。

2.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对基础护理知识的学习和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础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充满自然科学的内容,如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药物学等,又渗透着社会科学的内容,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有一定的科学性、主动性、准确性。按基础护理操作常规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应从严要求,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3.做好基础护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一个医院要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欢迎,有较高的医疗护理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对基础护理质量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3.1基础护理工作的服务性。护理服务与其他行业服务有许多不同之处,护理服务有自身特定的科学性、专业性、艺术性和特殊性。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的疾病与病情轻重也不相同,要使千差万别的患者都能达到治疗或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2]。

3.2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加强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等。护理专业存在高风险,临床护士每天面对的是挽救病人的生命和促进人的健康,临床护士每天面从事的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特殊职业。在医疗工作过程中,护理工作越来越重要,相信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护理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所以,基础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整体护理中的质量,加强自身学习、三基训练,提高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3]。

总之,做好基础护理,既要有现代护理学的新观念,又要有丰富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得到患者的认可,从而密切护患关系,提高全程护理质量,才能使护理工作更完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术云.新形势下基础护理的重要性[J].河北医药,2008,30(4):568.

篇7

关键词:狐狸尾兰;工厂化;管理技术

狐狸尾兰( Rhynchos tylis gigantea) 又名钻喙兰、海南钻喙兰、狐尾兰,为兰科钻喙兰尾多年生附生草本,根肥厚。原生种的花瓣上白色带紫红色斑点,质地厚,花瓣长圆形,唇瓣肉质,深紫红色。现市场所见狐狸尾兰多为栽培种,花色多变,有白、粉红、红、桔红及白色带斑点等。狐狸尾兰原产我国海南、生于海拔1000m 的山地疏林中橡胶树、枫树或榕树等的树干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分布。由于狐狸尾兰具有许多原生种,且原生种的花朵较大,其花序多向下呈垂状;花期多为冬季,花色也较为丰富;整体感觉较为秀气、淡雅,因此,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1]。

狐狸尾兰的种子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采用种子繁殖很难获得后代,虽然可以采取分株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仅繁殖系数低,且繁殖速度非常慢,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2]。目前,通过组培技术来快速繁殖花卉已有很多研究。在狐狸尾兰上,高宏秀等以狐狸尾兰未成熟种子作外植体,应用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对狐狸尾兰类原球茎体诱导、增殖和催根进行研究[3]。本文结合其它花卉工厂化生产的现状,对狐狸尾兰工厂化生产及管理技术进行阐述,为狐狸尾兰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组培苗培养过程

1.1 材料前期处理及外植体的选材

选择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的材料来进行外植体的采集。这样做有利于外植体的消毒,获得无菌材。选择的材料一定是同类品种中性状优良的植株,这样生产出来的幼苗才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采用未成熟的种子作为外植体来进行类原球茎体的诱导。该部位细胞分生能力最强,成功率极高,是理想的选择部位。

1.2 消毒

一般步骤为: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0%酒精表面消毒果实1.5分钟,无菌水冲洗2次,再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1.3 接种及初代培养

接种所用培养基组成成分如下:VW +6-BA 1.0mg/L +NAA 0.15 mg/L。操作方法是用解剖刀切开荚果,取出细小种子,轻轻将种子均匀散落到固体培养基上。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外植体按自然生长方向放置及防止外植体褐化。根据我们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般在培养基中加入1.0g/L维生素C可以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4]。

1.4 继代培养

为了获得较多的组织培养苗,必须进行增殖培养也称继代培养。继代培养基成分为MS +6-BA 0~3.0mg/L +NAA 0-0.2 mg/L[3]。狐狸尾兰类原球茎体每代可增殖4倍以上,约20天继代1次,周期太长不仅会影响类原球茎体增殖速度,还会引起类原球茎体的褐化,

1.5 生根培养

生根培养基成分为1/2MS +蔗糖 20g/L+ GA 1mg/L+NAA 0.2 mg/L[5]。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继代培养基中生长健壮并具有2~3 片真叶的单个小芽,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60 d天左右,即可获得生长健壮的完整植株。

1.6 移栽

当幼苗根长在1~2cm时,将幼苗移至无阳光直射的温室下进行炼苗,大约4~6天后打开封口膜,将幼苗从瓶中取出,用自来水洗净苗根上残留的培养基,以免根部发霉腐烂。取出后在室内晾干12小时后,即可移栽到事先准备好的砂床上。

2 管理技术

2.1 炼苗管理

生根试管苗的移栽是工厂化生产中最为复杂的一项技术,也是商品化生产取得效益的最重要环节。试管苗在移栽过程中,要由异养转为自养,生长环境条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如何能为幼苗提供适合的过渡生长条件,是移栽成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对移栽的基质、水分、温度、湿度等加以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移栽成活率。

由于刚刚移栽的生根苗较弱,因此既要保证其水分供应,还要保证基质中有充足的氧气,防止烂根。一般移栽基质选用水苔、木炭、树皮、碎砖渣等材料按不同的比例配制。在狐狸尾兰的移栽中,多采用粗椰糠与河沙按1:1比例混合作为移栽基质,这样既可以保证湿度又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刚刚移栽时,由于幼苗的光合能力较弱,昼夜温差不宜过大。一般使温度保持在白天22~26℃,夜间 20~22℃,昼夜温差不超过6℃。冬天温度较低时,白天可关闭温室的窗子,必要时可进行采暖来升高温室内温度。夏季温度较高, 可以开排风扇,加湿水帘, 或者以遮阳的方式减少光照射入来降低温度。以上措施应根据实际天气情况的变化而酌情使用。

生根苗移栽时,基质不宜太湿,也不宜太干。否则易烂根,每日浇水1~2次即可。除了基质外,还要保证一定的空气相对湿度,一般温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以上, 春季应注意使空气湿度保持在70%~80% 之间,同时应注意光照等综合因素。在浇水的同时,还有注意施肥,每周喷施稀释1000倍液的叶面肥,以免产生肥害。

此外,每周还必须喷1次如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约1个月后可移至光照较强的地方。进入移苗后期的管理阶段。

2.2 移苗后温室管理

由于狐狸尾兰是热带植物,故在移苗后期管理时,要特别注意温度,生长期最低温度应在15℃以上,否则会导致生长迟缓甚至停滞。冬季应保持日温25℃以上,夜温18℃以上;夏季时,如温度过高,则应搬到阴凉、通风处降温。此外,温差的变化会影响植株的生长,高温16小时+低温8小时有利于营养生长。

狐狸尾兰性喜光,在日照不足的条件下,生长速度较慢,也会发生徒长现象,且耐性与抗病性较差,容易得病。但狐狸尾兰却又忌强光直射,一旦遇到日光直射,水分散失速度较快,叶片很容易因此而引起日烧症;尤其是刚刚移栽的小苗,则应置于通风、遮荫处;当其恢复正常生长后,再移至强散射光处进行培养。一般来说,中苗期需要光照保持在 20000~30000 lx左右。光照过强或过烈会灼伤叶片, 过弱则会阻碍苗的叶片光合作用,不利于生长。

狐狸尾兰性喜湿润环境,但是应该避免根部积水。如果水分过多,易致根部发生腐烂。在移苗后期,湿度应保持在70%~80%左右为宜。狐狸尾兰在移苗后的管理中应当适当施肥,以氮肥为主,而低磷、低钾肥为辅。一般1个月左右施1次肥。需要注意的是,施用固体肥时必须远离新芽,以免对新芽下的嫩根造成伤害。如喷施叶面肥,应以复合无机肥为主。

此外,还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狐狸尾兰的主要虫害有蚜虫、白粉虱、蓟马、蛞蝓等。在防治过程中,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早防治。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防治蜗牛、蛞蝓、斜纹夜蛾等虫害。对于不常见的虫害,切不可盲目使用新药剂,需先进行试验,避免造成药害。

狐狸尾兰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及叶枯病等。可以采取调节栽培基质的酸碱度、加大种植密度及改善通风等措施进行预防,也可以采用喷施杀菌剂的方式进行预防,常用的杀菌剂有:65% 代森锌600~800倍液或75%的百菌灵800倍液+0.2%的洗衣粉作为溶剂喷布预防。

3 展望

大力发展狐狸尾兰生产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谁先抢占先机,谁就先占领市场,取得领先优势,从而达到赢利目的。本研究从生产技术及管理技术两个方面对狐狸尾兰工厂化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技术层面进行。如果想最终实现工厂化的育苗,除上述技术外,其它诸如成套优质栽培技术、商品标准化体系制订以及大规模生产时,投、融资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宇勒.图解狐尾兰之生活空间[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3(10)

2 丁慎言,尹俊梅.海南岛野生兰花图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高宏秀,尹兴芳.狐狸尾兰原球茎快速繁殖问题探讨[J].科技向导,2012(29)

篇8

关键词:就业见习护士;初级肿瘤专科;培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观念的发展,社会对护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而教育先行是发展专科护理的科学途径[3,4]。

为此,我院在云南省肿瘤专科护士培养过程中,协助云南省护理学会,成功举办两期"肿瘤专科护士培训班",不断探讨、总结成效,为同行提供借鉴。

1方法

1.1培养前期工作

1.1.1根据研究计划,设置《就业见习护士初级肿瘤专科能力评价表》问卷调查表:从肿瘤相关理论及操作两个维度、20个内容,制作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肿瘤专科相关知识,总分100分,通过每项满分5分,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见习前后评价。此评价表,通过十位肿瘤护理专业专家,对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价有效、可信,可采用。

1.1.2选择肿瘤护理专科培训教材,制定确实可行的实习计划。

1.2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及就业见习护士遴选:2012年~2014年,逐年根据入选标准选择30名就业见习护士为一批,90名见习护士,共分三批次,参与模式研究培养。

1.3方法 每批次培训时间为期半年,严格按照轮转计划完成岗前问卷调查填写、岗前对肿瘤专业知识摸底理论考试,岗前培训,制定确实有效教学计划,通过6个月、每科室轮转1个月,进入5个肿瘤专业科室的临床实践,每人最后回到最初科室,由轮转第一个科室"一对一"带教导师进行评价,通过对三批就业见习护士运用此模式培养,使就业见习护士在人文综合知识、医学专业知识方面得到很大提高,通过肿瘤专科培养的初级肿瘤专科护士,在就业方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留在我院的合同护士,得到科室一致好评。

1.4建立健全研究小组管理体系

1.4.1科研小组为主导的教学团队,成员由各科室护士长、教育护士、"一对一"导师为主要负责带教的教学团队对就业见习护生进行实习期间管理。根据研究要求及专科医院工作特点,制定培养内容和方法,根据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实践创新、素质方面教育,按照为期6个月轮转学习计划,各科带教老师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2结果

2.1就业见习护士培训前后对比:就业见习护士在"一对一导师"带教的情况下,按照培训计划完成专科知识的培训,护士在问卷调查、肿瘤专业知识方面培训前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2.2就业见习护士培训结束后就业率统计:三组就业见习护士在培训结束后就业率分别为:100%,分配在我院及全省不同地州,大大提高就业率。

3讨论

目前国外确定主要专科护理中就包括肿瘤护理与癌痛护理[5],除台湾、香港外,我国肿瘤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尚处于起步阶段[6],为贯彻国家《中国护理事业规划发展纲要(2005-2010年)》加强临床专科化护理人才培养及癌症患者高发、高死亡现状,普及肿瘤专科知识教育已成为护理医学教育重点工作之一,我院为就业见习护士提供肿瘤专科知识能力培养,即为社会培养所急需人才同时解决大学生在基础医学知识中欠缺的肿瘤专科知识。

本此参与研究就业见习护生共计90名,通过2年应用《就业见习护士初级肿瘤专科能力规范化培养模式》培养,使见习护士在专业综合素质、肿瘤专科知识方面得到很大提升,根据《肿瘤专科护理》等专科护士培训教材培训,并根据制定问卷调查表,对见习护士肿瘤专科知识盲点,制定教学计划,使整个培训模式在动态中完善和运用,成效显著,按照肿瘤专科护士培训考核标准要求,合格率100%,提高就业护士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京慈,李涛,沈世琴.国外临床护理专家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护理的启迪[J].护理管理杂志,2001,1(1):10-11.

[2]尤黎明.对中国模式的护理专科化发展之路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7,7(8):21-23.

[3]叶星鳞,郭德芬.浅谈肿瘤专科护士的培养[J].家庭护士,2006,4(7):57-58.

[4]American Nurse Association.Nursing′s.Social policy statement[M].Washington,DC:American Nureses Association,1980:23.

篇9

【关键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123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152-02

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弥漫性进行性的肝脏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肝细胞广泛性受损、变性、坏死、萎缩,并逐步被纤维组织代替,最后导致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肝脏变硬,形成肝硬化。临床以病毒性肝炎(乙型)所致的最为常见,血吸虫病、乙醇中毒、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的次之。本病主要以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引起的相应症状为主要表现,晚期常有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广泛的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增生并有再生小节的形成,从而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最终发展为肝硬化。临床上以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病变的晚期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肝昏迷、上消化道大出血、继发感染等,对身体的危害极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降低患者的临床护理问题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是护理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通过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延长了患者的存活时间,效果良好。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2007年5月~2009年3月收入院的98例患者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护理干预,其中男66例,女32例,年龄55~7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者69例,初中以下者29例。其中明确为肝炎后肝硬化76例,酒精性肝硬化22例。出血量为150~1000ml不等。小量出血40例(出血量1000ml)。主要的诱因有,饮食不当,劳累,情绪激动,无诱因等,经积极抢救及护理治愈92例,占93.88%,治愈出院4例,占4.08%,死亡2例,占2.04%。

1.2 方法:依据患者就诊期间的记录,护理记录以及问卷调查表等形式的回顾性调查,进行消化道出血诱因的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统计资料采用χ2检验和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4 结果:从(表2)显示的结果来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诱因与饮食不当、劳累关系极为密切。在98例患者中,饮食不当67例,占68.37%,劳累20例,占20.41%,情绪激动7例,占7.14%,没有诱因的4例,占4.08%。

表1 98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治愈率

治疗情况例数百分比%

治愈9293.88

治愈出院44.08

死亡22.04

表2 98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与诱因的关系

诱因例数百分比%

饮食不当6768.37

劳累2020.41

情绪激动77.14

其他44.08

2.护理干预措施

2.1 一般护理:根据病人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针对性有计划护理,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方式作好心理护理。首先取得病员对医护人员的信赖,帮助病人消除恐惧心理及思想顾虑,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时,要按其临床特点全面仔细地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病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缩短病程,使病人渡过难关,达到短期治愈的效果。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作好详细的记录。体温的高低、热程的长短、血压的变化都是反映病情轻重及病情变化的标志,所以,必须加强对生命体征的临床监护,掌握疾病转期的早期表现。[1]

2.2 预见性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及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除了临床上精心治疗抢救外,护理工作好坏也是关键。首先要做好抢救准备,提前备好急救用物及药品,特别是对那些以往有过出血史或出血倾向的病人,除查血型及血常规外,则应备足血源,必要时抽血放冰箱内保留血样,以便出血时及时配血、争取时间,及早输血。密切观察病情,尽早发现先兆出血,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往往突然发病,来势凶猛,在数小时内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或循环血量的20%。一旦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等症状,应想到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头晕、心悸,皮肤粘膜苍白,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表现,既使无血压下降,也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2]

2.3 心理干预:通过护士讲解有关肝硬化的知识,解除患者心理负担,获知只有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才会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护理人员不懈努力的工作态度,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取得家属的配合,提高治疗护理的质量,避免和减少临床护理问题的发生。

2.4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在消化系统疾病中不仅是保证营养供应。而且还能起到治疗作用。做好饮食护理,增进病人食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责任,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病人饮食是由医生根据病情而决定的,一定要按照医生嘱咐的饮食种类和宜忌严格执行,不能随意变动。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另一原因是饮食,粗硬及有刺激性的食物可损伤曲张的食道、胃底静脉和胃粘膜而引起大量呕血及便血,故病人人院后先禁食24小时再给冷流质饮食,逐渐给半流质饮食。在保证病人合理饮食的情况下,认真检查家属送来的食物,防止有的家属不不遵守饮食制度,盲目的为病人提供不合理的饮食引起或加重出血。[3]

3.讨论

3.1 急救治疗护理原则。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常常达到1000以上或循环血量的20%。临床护理工作中一定要重视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系统性护理,积极采取上述措施,对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给予系统而科学的观察护理,是帮助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重视护理可以有助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康复,从而达到保存生命、维护健康、促进健康的目的。[4]

3.2 腹内压增高、过度劳累、情绪不稳定也是导致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护理人员应指导并鼓励患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应强调活动量以运动中微汗、轻度呼吸增快、无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如慢步行走、打太极拳等,避免做抬举重物、用力蹬车等强度较大的工作。影响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护理进展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憋气排便。积极预防感冒,防止打喷嚏、咳嗽而致腹压升高;保证充足的睡眠。

4.结论

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多合并休克,死亡率高,及时的救治与有效的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应开辟“绿色通道”,及早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由护理人员护送到病区,保证规范化的专业护理。[5]

参考文献

[1] 董慰慈.护理学基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33-50,101-114.

[2] 王召芳,任淑萍.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2005,(06).

[3] 胡艳波,陈向坤,王艳英.113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年07期.

篇10

关键词:化疗药物 配制 自我防护 护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26-02

化疗药物主要包括抗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和抗恶性肿瘤药物。化疗作为肿瘤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已经广泛应用。有些医院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设备不齐全,缺少必要的防护用具,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化疗药物并予被动吸收,对护士的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化疗药物的防护知识,提高防护意识及规范操作。

1 化疗药物的影响危害

1.1局部反应

药物喷落造成局部刺激症状,如红、肿、热、痛、水疱以及咳嗽、眼睛不适,严重时会导致局部组织发生坏死。

1.2脱发

化疗药物直接影响DNA分子,干扰DNA或RNA的合成,阻碍毛发根部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不能更新而发生萎缩脱落。化疗药物引起的毛发脱落是一过性、可逆的,停止接触化疗药物后毛囊会再生新发。

1.3骨髓抑制

包括血小板、白细胞降低。在配制化疗药时,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含有毒性微粒的气雾通过皮肤、呼吸道侵入人体,有可能会导致骨髓抑制。

1. 4致畸性

接触化疗药物的妇女可引起畸胎、异位妊娠和流产。化疗药物还可以通过胎盘运转,造成胚胎和胎儿宫内接触。目前对胎儿有影响的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等【1】。

2 配制化疗药物的规范操作

2.1 配制化疗药物的操作环境是在百级的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2.2 配制化疗药物时,护士应严格按更衣程序进入配置间。操作人员应穿上长袖且弹性收口的隔离衣,并戴一副一次性薄膜手套,再戴一副胶皮手套。保证没有手臂或皮肤暴露在外。当手套受到污染或被刺破时立即更换。并一次性戴口罩、帽子、眼镜。

2.3配制前用75%的乙醇擦拭工作台消毒,应仔细核对液体与药品剂量和液体标签是否相否。

2.4 打开玻璃安瓿时应用纱布垫在手下以免划伤手指。打开冷冻粉剂安瓿时,应用无菌纱布包裹,以免有溅出的危险,缓慢加入溶剂到安瓿内H1。加药后用止血钳装卸针头,以防止加药的针头刺到手上【2】。

2.5将化疗药加入瓶装液体后应抽尽瓶内空气,避免瓶内压力过大导致更换药液时药液外溢,溅到手上或身上。加药时避免手去接触口和眼睛。

2.6如果在加药或换药时药液不慎溅在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彻底冲洗。

2.7 如药物溢到桌子或地上应及时擦干,避免暴露在空气中,粉剂应轻轻擦抹,防止化疗药物的粉尘飞扬,污染空气。

2.8加药后脱去手套用肥皂或流水彻底洗手,防止药物接触到皮肤。

2.9用一次性注射器、塑料袋,用完密闭处理并注明特殊标志,并与其他一般废弃物区别开。

3 配制化疗药物的注意事项

3.1加强无菌意识及查对制度。

3.2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及业务知识的学习。

3.3护理人员应加强防范意识,对新入科的护理人员要进行培训指导和考核。

4 化疗药物在配制过程中污染及废弃物的处理

4.1化疗药物污染物的处理 如果皮肤接触化疗药物时,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外套及手套,用清水冲洗(至少3min),然后用肥皂清洁被污染处,避免引起任何皮肤刺激。如被针尖刺伤,立即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洗手,并挤出伤口的血液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受污染眼睛15min,并尽快到眼科治疗。当工作间发生泄漏或污染,处理工作应首先从污染边界开始,逐渐向污染中心进行。处理时应使用纱布等收集玻璃碎片及溢出的药液等,绝不能用手直接碰触到污染区域,若为药粉则用湿纱布轻轻擦拭,以防药物粉尘飞扬。污染区域及时用清水加洗衣粉清洗3次。

4.2化疗废弃物的处理

4.2.1 化疗废弃物应同一般废弃物区别开。

4.2.2 所有化疗废弃物必须放在合适的袋中并封口,保证不发生泄漏。

4.2.3 所有化疗废弃物的容器必须标识,以表示化疗废弃物的存在。

5 结论

在今后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及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职业防护原则。护理管理人员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从预防入手。尽快完善监测系统及防护环境设施,制定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切实加强所有接触化疗药物护士的自我防护技能的专职培训和常规性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并使之体现于行动上,真正获得职业安全的保障【3】。

参考文献

[1] 辛文英.护理人员配制化疗药物的职业危害及防护,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266-267.

篇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37-02

上消化道出血属内科急症,患者多会出现黑便、血便等临床表现,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丢失20%.其发展迅速,病势闪险。上消化道出血常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尤其是大出血,病死率可达1l%[1]。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导致较高的病死率,有效的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2]。

1病因及发病机制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消化内科多发性疾病。常见出血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损伤、十二指肠、肝、胆病变引起的出血。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患者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头晕乏力、四肢周围血液循环障碍、贫血等症状[1-4]。

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炎症,溃疡性疾患,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等;机械性疾患,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血管性疾患,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管瘤、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新生物,如消化道肿瘤、息肉、间质瘤等;全身性疾患,如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5-7]。

2护理措施

2.1常规护理措施患者进行卧床治疗时应注意给予其的护理措施,患者应以平卧的姿势进行休养,其头部可偏向一侧部位,避免患者因为呕血而导致其发生窒息的严重情况。还需对患者实施口腔方面的护理措施,患者因呕吐会导致其口腔中会有血液存在,其会导致疾病发生,致使细菌滋生,导致感染。故应对换下进行口腔方面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各项情况密切观察,尤其是患者的血压情况,因此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的严重情况,故应早期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等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急救[8-10]。

2.2对症护理对患者每日出血量进行测量,估算患者的每日出血情况。①对于收治的大量出血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少量出血者应卧床休息。大出血发生休克时,血容量骤然减少,有效循环血鼍减少,周围血管旱收缩状态,四肢厥冷,因此要注意周身保暖。②其次要密切观察患者呕血、便血的发生时间、次数、颜色、量及性状,以便估计出血量及速度。出血24h后,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低热时无需处置,体温高于38℃,可予物理降温,效果不佳可应用药物,注意有无感染引起的发热。③由于呕血、禁食,口腔内的血腥味可引起恶心、呕吐,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④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保持皮肤的卫生成为了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牛褥疮的重要手段。⑤重症患者应多巡视,用床档保护。轻症患者指导其坐下、站起时动作缓慢,出现头晕、心慌、出汗时立即卧床,并告知医护人员,必要时改床上排泄[11]。

3体会

此疾病为急诊内科疾病,比较高发,患者因出血多会感到病情比较危重,有严重的濒死感觉。患者的心理呈现的紧张状况会对疾病有加重作用,故护理人员应在给予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12-14]。此疾病多为急性发病,故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应首先进行对症治疗和对症护理,以改善患者的情况,稳定患者疾病,并细致观察患者的各项情况,并记录在案,出现问题立即给予处理。以达到尽早治愈和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加强预见性护理意识,做到与医生密切配合,以赢得抢救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总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急速,病情严重,但只要医护人员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患者就医及时,及时诊治,护理员能够精心护理,临床上成功是较高的。

参考文献

[1]张朋彬,李宜辉.内窥镜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治疗作用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99-200.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3.

[3]王吉耀,刘文忠.现代消化科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89-90.

[4]王志红,周兰妹.重症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71-175.

[5]吴汉群,陈婷,陈素英.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6):25.

[6]顾婷.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和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3):78.

[7]张爱荣,别会鑫,王荣,等.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吉林医学,2011,32(26):47.

[8]段幼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9例急救与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15(8):19.

[9]贾丹.6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分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7(8):63.

[10]李海珍,杨美霞,谢超嫦,等.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8(1):16.

[11]胡水红.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中国医药导报,2010,7(22):45-46.

[12]张小翠.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2):82-84.

篇12

[关键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数小时内出血量超过1000mL以上的急性出血。临床表现为病人头晕、恶心、呕吐、大量柏油样便或血样便,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衰竭的征象,起病迅猛,病死率高。因此,迅速准确地抢救及细致有效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急诊科28例患者急救护理体会其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2岁,发病后就诊时间最长74h,最短1h,平均就诊时间12.9h,入院时已有休克症状17例。经治疗后,除2例因失血过多,年龄较大,就诊时间过长死亡之外,其余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治疗效果满意。

1.2观察和判断病情

1.2.1首先确定是否有上消化道出血。了解患者的既往史,及现在有无呕血与黑便、头晕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血和黑便的性状,出血量的大小,可做出初步诊断,同时估计出血量和速度。

1.2.2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及意识变化等。如患者头晕、心悸、出汗、脉细数、血压下降、精神烦躁不安或意识不清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应及时给予急救处理。

2.护理:

2.1出血后的急救护理:抢救出血性休克关键在迅速止血与补充血容量,所以护理人员一旦发现患者有出血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的同时,尽快建立多条静脉通路,以利输液、输血、迅速补充血容量。同时注意保暖。

2.2补液速度与补液量:要根据出血量的多少来决定,并要根据病情急缓和血压回升情况安排输液的先后顺序和输液速度,以达到升压、止血的目的,避免引起肺水肿。必要时及早输入全血,以恢复有效血容量,并定期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等。

2.3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安置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休克患者给予休克,并及时处理呕吐物,保持患者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必要时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四肢末梢的色泽和温度的变化,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有助于我们判断病人休克的纠正程度,准确记录出入量;休克病人必要时留置导尿,以便于准确记录尿量,反映肾血流灌注情况,间接提示全身血容量充足与否。

2.4药物治疗护理: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为常用药物,医护人员要掌其药理作用和注意事项,在抢救中密切观察治疗反应,及时调节药物的用量与药物的输入速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2.5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可减轻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缓解和减轻疼痛。合理饮食能促进止血,饮食不当可加重出血。因此急性大出血的患者应禁食,出血停止后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软食,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为正常饮食。

2.6气囊压迫止血的护理:经鼻或口插入三腔两囊管,进入胃腔后先抽出胃内积血,然后注入胃囊,向外加压牵引,以压迫胃低,如未能止血,再注入食道囊,以压迫食道曲张静脉。持续压迫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拔管前让患者口服30石蜡油管壁,以免刺激后再次出血。

2.7心里护理:患者发生大出血时,精神高度紧张,恐惧心理严重,有濒死感。医护人员首先要情绪稳定,做到抢救快而不乱,安置好患者,稳定家属情绪,用抢救成功的病例来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讨论

通过精心的治疗护理,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多数患者症状被控制,恢复状况良好。因此,医护人员早期诊断、及时处理,赢得最佳抢救时机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13

消化道出血以屈氏韧带为界, 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所致的出血[1]。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短时间内, 常发生在数小指时内, 失血量>1000 ml或超过循环血容量的20%, 呕血和(或)黑粪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因为循环血容量不足, 低灌注, 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严重时导致失血性休克从而危急患者的生命, 病死率高达8%~13.7%, 本病种是常见的消化内科临床急症[2]。消化内科成功抢救2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无一例死亡, 现将急救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12月本科抢救的2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男18例, 女7例;年龄35~80岁;消化性溃疡16例,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例, 急性胃黏膜病变3例。出血量>250 ml的15例。

1. 2 急救与观察

1. 2. 1 迅速建立2条以上有效静脉通道以保证急救措施的有效实施。其中一路静脉通道输入平衡液、葡萄糖盐水或其他血浆代用品等以补充血容量, 同时在输液器上安装三通连接管以方便其他急救药品及时、有效、安全应用, 另外开辟一路静脉通道应作为输血的专用通道;急救器材, 如血压计、听诊器、吸氧装置、吸痰器、吸痰管、三腔两囊管、心电监护仪、微量泵等及时到位;止血、升压、扩容、抑制胃酸分泌等急救药品视病情及时应用, 并严密观察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急查血常规、凝血全套、输血全套、交叉配血等血标本, 以作为病情观察、诊断、治疗的依据[3]。

1. 2. 2 患者出血量较大时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抬高下肢30°;密切观察患者神志、肢体端温湿度、尿量、生命体征等的变化, 疑有休克趋势时给予留置尿管, 观察尿量应保持>30 ml/h, 同时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准确记录出入量, 以作为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的依据;定期复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和潜血, 观察呕血或黑便量及性状以了解出血是否停止或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的情况[4]。

1. 2. 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准确判断出血量, 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一般出血量5~10 ml, 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出血量在50~70 ml, 可有柏油样排便;胃内出血250~300 ml, 可引起呕血;患者出血量>1000 ml或超过循环血容量的20%且速度快者, 由于循环血量迅速减少, 静脉回心血量相应不足, 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可出现失血性休克早期症状和体征, 其表现为头昏、心悸、出汗、口渴、晕厥、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收缩压

重症患者呈休克状态。正确估计出血量是临床明确诊断、把握抢救时机的关键[5, 6]。

1. 2. 4 三腔二囊管的应用 三腔二囊管用于药物不能控制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但三腔二囊管是一种侵入性操作, 受患者自身和操作者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 临床引起的并发症较多, 同时随着近些年药物研发和内镜诊疗技术的进步, 目前已不作为止血的首选措施[7]。

1. 3 护理与观察

1. 3. 1 一般护理 娴熟的操作技?g和置管后的细致护理及密切观察是达到预期止血效果的关键。插管前检查并确保胃管、食管囊管、胃囊管通畅无漏气, 清洁插管侧鼻腔, 并询问患者有无鼻中隔偏曲、感冒等可引起鼻腔不通畅的原因, 依照置胃管测量所需插入的长度并做好标识, 石蜡油棉球管路前端, 插管至所测量长度时, 抽取胃液, 检查管端确定在胃内, 先向胃囊注气约150~200 ml, 至囊内压约50 mm Hg

(6.7 kPa)并封闭管口, 缓慢向外牵拉管道至有阻力感为止, 使胃囊压迫胃底部曲张静脉, 使用3M胶带将胃管固定于鼻翼和脸颊部, 防止管路滑脱的发生, 管外端以绷带连接0.5 kg沙袋, 以45°经牵引架作持续牵引, 胃管末端连接负压引流装置。压迫止血期间, 每日更换负压引流装置, 定时查看负压引流情况, 保持管路通畅, 记录引流液的量、性状、颜色, 观察出血是否停止;每日定时做好口腔护理, 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定时查看牵引的松紧度, 以防恶心、胸骨下不适等症状的发生, 如果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应即刻囊管放气;每4~6小时使用血压计检测一次囊内压, 间隔12~24 h放气1次, 15~30 min/次, 放气顺序为先食管囊后胃囊, 充气顺序则反之。出血停止后, 放松牵引, 放出囊内气体, 保留管道继续观察24 h, 未再出血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口服液状石蜡20~30 ml, 以食管壁及管、囊的外壁, 抽尽囊内气体以缓慢、轻巧的动作拔管。气囊压迫一般以3~4 d为限, 继续出血者可适当延长[8]。

1. 3. 2 药物护理 生长抑素能降低侧支循环的血流和压力, 减少内脏血流, 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的药物。临床尤以奥曲肽、注射用生长抑素(时士太)效果显著, 主要不良反应可使患者产生眩晕、耳鸣、脸红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因不良反应少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因生长抑素的半衰期较短, 约为1~3 min, 为保证药液能匀速、足量进入患者体内达到疗效, 静脉输液过程中要求使用留置针单独开辟一条静脉通道, 使用微量泵给药, 同时注意控制输液速度[9]。

1. 3. 3 饮食护理 急性大出血活动期应禁食;少量出血者, 可进清淡、温凉流质, 出血停止后逐渐过度为易消化、无刺激性、营养丰富的半流质, 以后逐渐改为普通饮食;肝脏疾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限制动物蛋白质和钠摄入, 避免进食生、冷、坚硬、粗糙、刺激性食物, 进食时应细嚼慢咽, 防止损伤曲张静脉而再次出血。

1. 3. 4 生活护理

1. 3. 4. 1 适度休息 急性大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并定时变换;少量出血者应采取舒适的主动卧位;注意保暖, 如加盖被服、提高室温;治疗和护理工作应集中进行, 以保证患者的安静休息和充足的睡眠, 以利于疾病的恢复。病情稳定后, 以从床边活动开始, 逐渐增加活动量。

1. 3. 4. 2 安全意识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药物因素、年龄、既往史等诸多因素, 及时、客观的做好患者的风险评估, 给予相应的防坠床、防跌倒、防压疮、防管路滑脱等措施的告知, 做好患者疾病恢复期的健康指导, 保证患者的安全。

1. 3. 4. 3 皮肤护理 呕吐后及时漱口;排便次数多者注意肛周皮肤清洁和保护;卧床者特别是老年人和重症患者注意预防压疮[10]。

2 结果

2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

3 讨论

篇14

一、培训说明

本培训计划依据《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编制,适用于养老护理员(初级)职业技能培训。

各培训机构可根据本培训计划及培训实际情况,在不少于总课时的前提下编写具体实施的计划大纲和课程安排表。同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时间和课外实训练习时间。

二、培训目标

坚持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持证上岗的原则组织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确保培训质量。通过培训使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养老护理员素质普遍得到提高,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逐步满足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

三、培训对象

男性年龄16周岁以上、55岁以下,女性年龄16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准备养老护理服务工作的中国公民,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热爱养老护理工作,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

四、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