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急救培训范文

急诊急救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急诊急救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急诊急救培训

篇1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

3体会

3.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3.2培训计划及考核记录让每一位护士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正确评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2009年至2010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未发生因接电话不详或转运过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3.3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演练让护士在抢救及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分清轻、重、急、缓,并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抢救治疗护理措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

3.4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做好对本组护士的引导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护理工作中融会贯通,使护士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培养了一批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应变能力强的急诊科护士,同时提高我院的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规范培训、急诊护士急救能力

        1 培训内容

        1.1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 培训方法

        2.1  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  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 、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 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  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  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篇3

民营医疗机构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总结

为了提升全市民营医疗机构相关医务人员急诊急救能力,更好的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疗机构安定有序的发展,我局于5月12日针对全市民营医疗机构召开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本次培训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当各种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骤停时,心肺复苏是最有效的紧急救护措施,为了让医务人员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术,首先由我局陈玉梅同志做培训讲解,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急诊急救:物品准备、评估与判断、放置、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有效指征判断、安置患者,每一步操作流程都讲得细致入微,各单位医务人员也听得十分认真,接下来为大家播放心肺复苏操作视频课件,期间,由我们的专业人员在下面为大家答疑解惑,然后让大家现场用假人做实验,大家表现出极其认真的学习态度,会后为大家分发了培训试卷,成绩均达到合格。

这次培训不仅让医务人员加强了医疗工作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生命第一、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懂得了生命安全比什么都重要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全体医务人员听课仔细,操作认真,不少同志还在下课后自觉留下来继续练习,表现了高度热情的学习积极性。

5月14日

篇4

第二五四医院急诊急救康复中心 天津市 3000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方法:筛选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XX 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班50 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专科护士进行理论、技能测试评价护士核心能力,对所有护士进行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形式进行规范化培训,培训时间为2 个月,培训后再次进行核心能力评价,比较所有护士培训前后核心能力评分并研究专科护士培训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结果:培训后核心能力总分及评判性思维与科研、临床护理、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急救专科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可显著提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对改善专科护士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急诊急救;专科护士;技能培训;护理核心能力

护士的核心能力对提高医院竞争优势、改善医护服务质量及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对于专科护士的研究较早,我国是近年来才重视对护理人员的专科培养,并且受我国医疗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并不理想,因而切实提高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本组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XX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班50 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护1 例,女护49 例,年龄在24 岁~35 岁,平均年龄(29.5±2.3) 岁,本科12 人,专科21 人,护士5 人,护师8 人,主管护师4 人,其中有15 人参加过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学习。

1.2 培训方法

采用理论学习结合临床实践的形式进行急诊急救专科培训:

1.2.1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分为集体授课与网络学习两部分,集体授课于医院阶梯报告厅进行授课,由我院优秀自身护理人员进行理论讲授、病理分析,并通过小组学习等方式讲解急诊医学与护理学、急诊分诊、急诊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急诊监护等。网络学习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以网络群聊方式进行实时沟通,自主查找文献或观看相关护理专业视频,并要求书写阅读、观看心得。

1.2.2 临床实践

安排学员在医院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急诊内科、急诊观察室进行见习,临床实践包括带教老师现场示教、学员练习、小讲课、集体练习、心得交流、问题反馈等方式,要求学院在争取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积极进行医患交流及实际操作,事件过程中要求学院记录时间心得,并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心得的形式撰写实习小结论文,并在培训结束前进行答辩报告。

1.3 观察指标

于培训前及培训后对专科护士进行理论、技能测试评价护士核心能力,采用全方位测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的自评量表(2005),共分为7 个维度,58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制计分,由完全无能力到很有能力分别计0 分~ 4 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19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应用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培训后核心能力总分及评判性思维与科研、临床护理、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对于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架构主要为提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决策能力、教育指导能力与科研能力,其中临床护理能力是护士核心能力的重点[2]。

而通过回顾分析可知,我国医学院校或护校培养的专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技能严重缺乏,而领导决策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更是严重不足,而通过培训护士急诊急救工作中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一方面提高了急诊专科护士的临床操作技能[3];另一方面使其有机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分析、讨论和交流,共同寻求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方案,有助于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临床护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通过模拟、实战演练等方式模拟应对批量伤员等突发事件,指导护士制定有效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团队力量,维持急诊护理工作的有序、高效[4],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便捷、畅通。

综上所述,对急诊急救专科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可显著提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对改善专科护士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菲, 叶茂, 代颖. 不同工作年限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15-17.

[2] 黄亚兰, 尹红, 徐俐文, 等. 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自我评估与培训需求的调查[J]. 护理研究,2011,25(1B):122-123.

篇5

关键词: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重地,急诊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急诊患者病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如心脏骤停、心肌梗塞、急性呼吸衰竭、脑疝等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急诊科护士还承担院前急救任务。这就要求急诊科护士具备较高的素质,应急能力强、敏捷的思维、健康的体魄和过硬操作技能。低年资护士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心里素质差,导致在工作中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失误,不能与患者有效沟通,特别是抢救危重患者时,显得不自信,心理紧张,无从下手,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加强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培训对象

急诊科5年以下的注册护士。

2 培训方式

2.1成立培训小组 由急诊科护士长任组长,下设1名专业组长任副组长,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拟定培训方案,由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主管护师、高年资护师5名和急诊主治医师1名担任培训老师,培训小组负责培训前后考核,培训期间督促检查培训计划落实情况。

2.2培训方法 利用晨会、交接班、业务查房、业务学习等时机对护士进行提问,提高理论知识,将急救技能融合于业务学习、查房和考核中,培训护士的应急能力,提高护士急救技能灵活应用[1]。

3 培训内容

3.1理论培训 包括集中讲座培训和临床工作中的培训。内容包括每周定时学习,内容包括心肺脑复苏、急救药品的使用及管理、急救护理记录、洗胃法、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学习《急救护理学》[2]和《急危重症护理学》[3]抢救预案和程序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情景模拟、提问式学习等;每次学习低年资护士必须参加,不得缺席,让低年资护士带着问题学习,仔细查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急救护理思维(综合能力)的培养

3.2.1心理素质培养 急诊科的患者病情复杂、危重,这要求护士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还具有强韧的耐受力和较好的自控力,不能把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哪怕患者辱骂自己都应忍让、宽容和理解患者,不与患者争吵,可采取冷处理[4]。

3.2.2对患者病情的判断思维 护士要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从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等情况,并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致死性与非致死性,从重到轻的判断思维过程;判断的技巧:"急"当先,看、闻、问、摸、测同步到位。在个体护理中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识别,作出合理判断,为患者抢救获得宝贵时间,避免意外发生[1]。

3.2.3 抢救器材和抢救药品的应用与管理 要求低年资护士参与急诊科"抢救车"管理,由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师进行传、帮、带。抢救药品、器材做到"五定"(定数量和品种、定位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班班交接、清点,增强急救意识,要求低年资护士掌握每一种急救药品的位置、剂量、作用与副作用以及各种抢救设备、器材的使用、保养、消毒与登记记录,护理部不定时抽查,抢救药品、器材完好率达100%[5]。

3.2.4病情观察 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绝大部分由护士完成,但病情观察不应限于对生命体征或相关体征的观察,应将患者的精神状态、生活习惯、睡眠情况、思维特点甚至家庭背景以及用药后的疗效观察等,都包括在观察范围内。然而对病情观察尤其是对病情发展有一定预见的思考后的病情观察,的确是整个抢救治疗过程能否顺利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生活护理思维的含义。

3.2.5加强急救护理记录,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行为;急救记录要及时、准确,护士长和专业组长要定时抽查各种护理记录并进行指导。

3.3急救技能培训 护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础。可根据教学计划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由高年资护师示范抢救技能,再有低年资护士操作,由高年资护师或主管护师纠正分析,然后低年资护士自己训练,相互纠正,再考核;第2阶段由护士与急诊科主治医师进行抢救模拟演练,小组分工,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实施抢救,护士根据自己的角色执行自己的抢救项目[6]。急救技能的培训项目有:徒手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机的使用、简易呼吸囊的使用、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术的配合、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洗胃机的使用、呼吸道的阶梯化管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医护的有机配合等。

4 考核

4.1综合能力考核 按照《急危重症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及《2010心肺复苏指南概要》[7]制定考核标准,培训小组考核低年资护士培训前后急救理论知识、综合抢救技能。即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徒手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机的使用、简易呼吸囊的使用、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术的配合、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洗胃机的使用、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医护的有机配合以及遵医嘱应用抢救药物及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

4.2问卷调查 低年资护士培训前后,发放对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的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医生、高年资护师对低年资护士的满意度,满意率达95%以上。

5 效果

5.1培训前后考核平均成绩比较表(表1)[6]

通过对表1的分析,表明低年资护士从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护理记录书写方面以及综合能力在培训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5.2培训前后工作平均效率值比较表(表2)[6]

通过对表2中的综合技能抢救时间、医生满意度、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这表明低年资护士在培训前后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对低年资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学习,提高急救技能,以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社会对医院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秋菊.探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个人急救能力培训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2011,8(4):171.

[2]王庸晋.急救护理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3]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洪珍香,林玉珍,等.急诊科新护士培训[J].医学信息,2011,24(6):377.

[5]邓辉,李晓霞,等.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的探讨[J].中外医疗杂志,2011,23:93.

篇6

关键词 急诊医学 教育培训体系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5-0062-04

Analysis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ZHOU Jia1, ZHANG Kan2

(1. Luwan Branch,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Medical Schoo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0, China;

2. Shanghai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The process and project of training and the guarantee of funding in the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ere deeply analyzed and studied, and the effective propos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 China wa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effective proposal

急诊医学是一门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诊治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跨科的学科。从1979年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30余年的历史。虽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急诊医学的教育,设置专业的培训体系,以培养合格的急诊医生。而在我国,1983年协和医院成立第一个急诊科,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1995年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1]。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平衡,技术力量和设备还较落后,但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大型医院急诊科的建设,我们的急诊、急救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国对于急诊医学培训体系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本文对中国和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异同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完善提出建议。

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过程

美国的急诊医学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两个阶段。医学生经过4年医学院本科教育毕业后,才能进入住院医生培养体系,这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认证的[2]。而在此之前,必须要通过美国医师执照测验(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诊医学在美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它是申请难度排名第三的专科。而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时间大致为3~4年。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就能获得专科执业医师协会认证,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主治医生,可以选择教学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进行执业。而有一部分医生则可以继续选择专科医生的培训。专科医生的培训是住院医生培训后的亚专科教育,一般为1年或2年,在此期间通常还能获得额外的硕士学位[如公共卫生硕士(MPH)]。

培训项目

为了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生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 [3],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生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 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 )、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 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

急诊住院医生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生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生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

全美急诊专科医生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资金保障

专科医生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生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生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生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 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 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4],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的教育工作。

教育过程

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5]。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急诊科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生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生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还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博士学位。

培训项目

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这3大类[6]。通过培训,应掌握急诊患者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

资金保障

与美国不同,我们建立的是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并加大对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

另外,为保障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多部委讨论,拟由市财政拨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按照专款专用,统筹管理,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计委行政管理部门这3个主体进行专项经费支持。

对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 022人,医生占29.5%,其中医生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人,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负荷。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生。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生、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对急诊科相对独立、合理的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加强急诊医学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了5个创伤急救中心、 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加强人员保障

美国急诊医生学会认为,急诊医生的健康是他们能够长期成功担任急诊工作的前提。他们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轮班制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累加效应,而且这也是急诊医生放弃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该学会建议轮班制度的安排应尽可能符合人的生物节律,推荐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专职上夜班和三班制的排班方式;避免在连续数天内上班时间过长,每一班的工作时间应小于12h,并且在轮班的过程中应规律地安排24h休息;将夜班医生的日间工作量降到最低;在排班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急诊科的工作量、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医生的人数情况。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对于一名医生的尊重和理解。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学科,是一门拯救生命、对抗伤痛的学科,是一门速度与激情的学科。为了让这门学科生机勃勃,我们一定要做好急诊医学的教育培训,因为这是人才、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范肃林, 王庆丰, 范维. 急救医学的建设与发展[J]. 人民军医, 2002, 45(5): 305-307.

朱宗信. ACGME六大核心能力于一般医学教育与冲击[J]. 医疗品质杂志, 2009(3): 75-78.

Debra E. The value of the out of hospital experience for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J]. Ann Emerg Med, 2000, 36(4): 391-393.

沈惠云, 施小燕. 我国急诊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5): 20-21.

薛迪.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发展与改革[J]. 中国卫生改革政策研究, 2011, 4(12): 21-23.

篇7

【关键词】 急诊护士; 护理纠纷;意识教育; 能力训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维权”事件随处可见。医疗行为作为一项复杂性、高风险性的行为,每一环节均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医疗纠纷也逐渐上升。在医院工作中医疗护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而,在发生的医疗纠纷中多数牵涉到护理问题。要预防医疗活动中与护理相关的医疗纠纷,最根本的对策是预防其发生。急诊科是医院抢救生命的第一线,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年龄不一的各种急、危、重疾病的人群以及被动面临的偶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的突发伤、批量伤病员的救治,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是医疗护理纠纷的多发区。针对这些临床特点,急诊科护士必须加强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全方位教育和培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正确认识医疗环境,转变观念,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1.1 统一思想认识 为了让急诊护士统一深刻地认识到21世纪是一个安全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质量竞争的世纪,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必须从自身做起,采取了“五强化教育”。

1.1.1 强化竞争意识 本院急诊科护士年龄偏大,2/3的护士在40岁左右,缺乏竞争意识和工作热情。针对护理队伍老龄化,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理论和新技术,行动迟缓散慢,在急诊工作中易引起护患矛盾的特点,近年来,对全科护士开展了经常性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培训,采取了考核结果与业务晋升挂钩,工作中职责奖罚分明,每月评选出一名先进标兵的措施,使其竞争意识逐渐加强,从而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减少了护患矛盾,预防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1.1.2 强化服务意识 急诊科是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服务质量的窗口,它处在抢救工作的第一线,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必须分秒必争,工作十分繁重。同时由于本院护理人员限编,加上急诊科抢救任务负荷大、持续时间长、缺少规律性,每次抢救护士都要付出很大的体力劳动,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缺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热情和技巧。为此定期开展了以“假如我是患者”“假如患者是我的亲属”为题的换位研讨活动,把患者当朋友、当亲人,使护士能够从患者及家属的切身利益出发,认真体会患者及其家属就诊时的焦急心理和迫切得到诊治的心情,大大激发了护士与其真诚沟通的热情,并掌握了沟通技巧,自觉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冲突,预防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

1.1.3 强化法制意识 随着中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在求医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受到侵害就可能发生纠纷、投诉或出现医疗事故。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依靠法律维护医院的正当权利[1],在工作中应用法律条文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这就要求护士必须自觉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懂法、知法,加强法制观念和意识,积极参加院内举办的各种形式的防范医疗纠纷和法律知识的专题讲座,轮流参加本市卫生局举办的五五普法教育学习班。通过学习,丰富了法律知识,增强了法律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学会了遵照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进一步避免了纠纷的发生

1.1.4 强化风险意识 急诊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患者群以及偶发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突发伤、批量伤者,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因此,应教育每一位护士,使她们认识到急诊工作具有高风险性。对一些高风险的护理活动,要加强风险管理,制订措施,如对危重卧床患者预防褥疮管理及防坠床、防烫伤的安全管理,对服毒者防止再自杀等,使全科护士高度树立风险意识,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将风险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

1.1.5 强化护理安全意识 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危。因此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一些护理差错、事故的实例进行全科人员分析、讨论,发现其缺陷及不足,在工作中避免再发生类似情况,使之认识到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性,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时刻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防患于未然。

1.2 服务措施到位 急诊患者就医过程是由多个环节组成,而护理措施到位是保证患者最终得到治疗目的的重要手段。护理措施不到位,也是易引起纠纷的因素之一。要求护士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护理级别连续动态的观察患者病情,垂危患者实施特护或监护,及时发现疾病先兆症状,为抢救治疗赢得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对三无患者(无家属、无住址、无钱),采取医护人员亲自负责和协调就诊过程一切内容的措施,直到找到家属。做好基础护理,规范操作,听到救护车铃声后马上接诊,为患者提供就诊过程中所需交通工具,如:轮椅、担架等。要求分诊护士文明礼貌,热情接待,耐心解释,认真判断,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达到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的目的。

1.3 管理到位 作为护理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发挥协调管理能力,使每个环节达到管理标准;要善于分析在医疗活动中与护理相关纠纷产生的原因,探究其根源,制订可行的防范对策,并以纠纷实例举一反三,对护士反复教育,防止类似问题重复出现。合理安排班次,针对双休日及晚间急诊室患者增多的情况,安排责任心强的护士或护士长亲自带班,增加工作力度,指挥突发事件的抢救,处理患者的投诉,把隐患降低至最低点。

2 加强工作能力及自身心理素质的管理和培训,防范护理纠纷

2.1 加强急救业务技术能力培训 因护士操作技术不过硬或业务知识缺乏,对患者病情观察缺乏预见性也是造成纠纷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急诊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其具体措施根据不同年资的护士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如列出常用“十大”疾病抢救预案程序并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加强新护士15项护理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培训、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训练,并组织经常性业务理论学习及业务培训,提高护理技能。特别注重增强应急能力的训练,要求护士要有急、准、稳、快的观念和应急的能力。培养她们成为全科(内、外、妇、儿、五官)业务的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安全和高质量的护理,减少护理纠纷。

2.2 加强急救物品器材管理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场所,急救物品器材应时刻处于备用状态,完好率100%。如果管理不当,也可能酿成医疗纠纷的发生。如抢救患者时,简易呼吸囊漏气,电动洗胃机压力不足,吸引器负压不足等,均能耽误抢救时间造成纠纷。为确保急救物品、器材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应完善管理制度,做到“五定、三及时”,五定:定物、定数量、定位放置、定专人保管、定期消毒;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及时维修。建立帐目,班班交接,总务护士每天检查物品数量、性能及时补充,并做好清洁消毒保养;护士长每周检查并记录签名,始终保持物品性能良好,以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3 加强规范护理文书管理 护理文书具有法律依据的作用,要求护士做好急诊患者各种记录,完善护理文书管理制度,是防范纠纷发生的措施之一。如对急诊抢救的患者要求记录就诊时间、抢救时间、抢救过程、用药情况、患者转归等,详细做好生命体征记录。如患者死亡,应记录死亡时间,具体到分秒。同时要求所有的护理记录字迹工整、清楚、整洁、记录详细、无遗漏。护士长做到每天检查督促落实情况。由于实施护理文书规范化管理,不但提高了急诊护士评估、观察病情的能力,而且还给处理医疗纠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4 加强自身心理素质培训 急诊工作是医院工作的前哨,也是医院的窗口。急诊护士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保障急诊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心理修养,提高心理素质,爱岗敬业,增强工作责任心,视患者为亲人,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仪表、技术去热情接待、精心护理每一位患者,诚挚地为患者奉献爱心,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减轻痛苦。

3 结果

通过加强急诊护士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全科护士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提高了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改掉多年行动散慢的习惯,增强了法制和护理风险观念,将护理安全意识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护理措施到位,自觉地运用娴熟的技能去迎接快速多变的急救工作任务,抢救成功率不断上升,业务水平及自身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能以敏锐的观察力、果断而坚强的意志力、独立思维的应变能力及热情而稳定的情绪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为患者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近年来无一例与护理相关的医疗纠纷的发生,提升了医院的形象及声誉。因此,只有加强急诊护士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才能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急诊护士;群体性伤害;救治能力;培训效果

灾难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早期以自然灾难为主,近代文明以来人为造成灾难逐渐增多[1]。在面临各种突发或灾难性事件的威胁和挑战时,迫切需要迅速有效的紧急救援,而急诊护士是医疗救援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体伤害救援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训练一支具有反应迅速,医学理论基础扎实,专业信念坚强,技术精堪,高实践水平的急救专科人才队伍[2],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2012年1月~12月对本科的护理人员进行了系统、全面、规范化的培训效果观察,急诊护士应急救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配备护士14人,其中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护士6人,均毕业于护理专业的大、中院校,全部接受过一般的护理专业训练。从事急诊护理工作长短不一,最长17年,有1人最短6个月,有1人,其他的从事急救工作在1~10年,均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规范的急诊专科培训,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急救技能参差不齐。有2人未参加过大批量群体性伤害的救治工作,不熟悉群体性伤害的抢救流程。

2 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群体性伤害救治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突发性群体性伤害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交通事故、工伤、自然灾害、爆炸以及群体斗殴等引起的大宗伤员伤亡。如何提高发生后的救援能力,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使伤害的程度降到最小,成为广大急救工作者当前最迫切、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而急诊护理是可以体现用最小的数据、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技能来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痛苦的艺术[3]。因此注重对急诊护士的应急意识及救治能力的培养,使急诊护士具备应对群体性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科学的急救理念、扎实、全面的医疗护理能力,才能实现成功、有效的救治。

3 加强急诊护士应对群体性伤害事件的救治能力的培训

3.1培训目标强化急救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定期开展模拟演练训练,使护士牢固掌握大批量伤员的救治技巧。急诊护士由于平时应对群体群伤的救治实践机会少,容易导致对一些知识及急救技术的遗忘和生疏, 提示牢固掌握各种群体性、灾害救治知识不仅从日常抢救工作中积累还要通过不断学习获得和巩固。因此,对于群体性灾害事件救治知识的学习应与平时的培训相结合,关键时刻才能有效应对。

3.2培训方法

3.2.1注重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 ①对群体性伤害事件的定义、种类、特点及救治技巧培训和学习,增强急诊护士对群体性伤害事件的认识。②现场救治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任务、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汇报程序等,增强急诊护士的现场救治能力。③急症护理知识:包括各类复合性损伤、烧伤、多器官功能障碍、颅脑外伤、骨折、休克、 挤压综合症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急症护理知识。④大批量伤员的救治知识:掌握成批伤员的抢救流程,才能使成批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⑤自我保护知识:现场的救治原则是"先自救,后救人"。先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才能更好救治伤员。⑥做好现场伤员的心理疏导工作。

3.2.2 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培训①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医务科及护理部举办的急救技能培训及考核。如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及气道维护技术等。②每月1 次业务学习,由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授课,均采用多媒体形式授课,内容涉及急救护理各个方面,如:专科病、常见病护理、各种创伤急救、急性脏器功能 衰竭的急救与处理、急诊护患沟通交流技巧、急诊常见法律问题和防范措施;常见急救技术,如基础生命支持、气道的建立及维护、急救监护技术、急救仪器参数的设置、调节与报警处理、除颤术、洗胃术等;③每月进行一次护理业务查房,通过本月抢救的疑难、复杂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加深了护理人员掌握该病的急救及处理方法。采取计划学习与随机学习相结合,根据平时急危重症的抢救情况随机提问相关的急救知识,每周制定几道题,供晨会提问,题目以小精、实用性为原则,让护士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救治能力。

3.2.3 加强各种抢救设备使用操作培训制定每周操作示范及考核制度,每周进行一种抢救设备的使用及基本操作示范,由护长或高年资的护士随之抽考,不过关者督促其加强训练,要求人人掌握使用方法。尽量安排年轻的护士担任操作示范,然后大家点评存在不足之处,相互学习。通过反复训练,既锻炼年轻护士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又使全科护士的急救技能、操作技能得到持续地巩固和提高。

3.2.4制定各种应急抢救预案及急救流程急诊科是发现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部门[4]。完善的应急抢救预案,规范、程序化的急救流程是成功救治成批伤员的关键,在护理人员的培训中加强对突发事件、成批伤病员的抢救程序及技术的培训,以便遇到类似抢救能沉着应战,忙而不乱。

3.2.5强化演练,提升护理人员救援应急能力突发性是突然发性的,不可预测的,涉及的伤员较多,处理起来比较混乱,要想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最佳的救护技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只有在长期反复的演练中才能确保预案在启动时顺利实施,通过经常性摸拟演练,强化急诊救护观念,提高急救人员的规范应急、应变能力。情景摸拟演练的方法:定期组织大型仿真急救演习,设置不同应急救援现场可能发生的场景进行摸拟演练,让参训者身临其境,完成各项实际操作,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培养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准确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实现及时、妥善、有效的救治群体性外伤人员。①在进行突发性群体伤害救治演练中应熟练掌握急诊急救区域划分要求,即红区为病情危重、生命体征明显不稳定、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黄区为病情严重,症状显著需立即处理的患者;绿区9为生命体征平稳、症状不重的患者。②所有参与抢救的护士由急诊科护士长统一指挥,具体分工:急救业务能力强的护士在红区;急诊本科室护士在黄区;外来援助护士协助急诊科护士在绿区。③每个抢救区域均安排有本科室责任心强、 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管理各项抢救措施的实施。④由护士长事先设定模拟急救场景和内容,选派5名护士分别扮演以上不同区域的角色:A护士由资深的业务骨干担任,负责预检分诊组的管理及指挥工作,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询问了解:事故发生地点,事故的性质,受伤人数,轻伤、重伤人数到达时间,同时汇报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伤员到达医院,预诊分诊医生、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分检;在短时间内迅速评估病情,准确分检,标志明确,分类救护。B护士负责急救组:根据分检结果,红色标志的患者放置抢救室,抢救护士采取各项急救护理措施,开放呼吸通道、静脉通道、吸痰、给氧、气管插管、监测生命体征等。开放绿色通道,竭尽全力使伤病员得到最好的救治。C护士所在组负责后勤、物资、联络及患者的转运、护送检查等工作,准备充足的急救常用的抢救药品、物品调集平车轮椅等搬运工惧,当储备的抢救设备和药品不能满足需要,汇报院总值班调配;D护士负责治疗护理工作组:负责输液、监测生命征、清创、包扎、记录、执行医嘱,维持秩序,观察病情,心理护理等。各角色要明确分工协同完成,指挥准确、得力,配合默契。演练结束进行总结,提出各自的指导意见,最后由护长进行全面点评。模拟演练提高了护士心理素质和协同能力及应对灾难事件的救援能力。

4 结果

14名护士培训后专业理论考核、急救技能的操作考核、综合应急能力考核见表1。

5 讨论

5.1当急性群体性伤害事件发生以后,成批伤员短时间内到医院就诊,因其突发性强、伤员数量多、伤情复杂、伤势严重,故对医院内的应急救护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5]。发生急诊群体性伤害事件如何有序、高效、安全地收治成批伤员,一直是医院面临的难题[6]。因此,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是确保对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畅通、便捷、高效的前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南和依据.加强对应急处理预案的演练,是应急处理预案启动时,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则胜的保证[7]。

5.2 加强护士的业务培训及应急意识的培养急诊护士有如军队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应居安思危,加强急救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培训,注重对护士的应急意识、急救情商的培养。如模拟情景演练等,培养一支反应灵敏、训练有素、业务过硬的急救护理队伍是应对突发大批量伤害事件的有力保障。

5.3加强与相关科室之间的协作是应对群体性伤害事件的有力保障。取得医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才能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海晨,王一镗.灾难救援的人道理念[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1):95-96.

[2]谢少清,朱禧庆,朱娟,等.论急诊专科护士的职能定位及发展[J].现代护理,2006,12(28):2663-2665

[3]张亚卓.我国急诊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5,21(12):52-53

[4]林绍鹏,林佩仪,江慧琳,等.城市群体性伤害事件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5):424-428

[5]林佩仪,江慧琳,许松青,等.群体伤害事件原因及特点的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5):359-361。

篇9

使用2010年残疾人生活情况调查数据以及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数据,对4000位残疾人士的就业情况以及进行教育、培训等对城镇残疾人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所得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经过卡方检验,回归曲线等方式对其进行相关性研究。从结果中能够看出,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影响,教育程度越高,就业率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进行职业培训能够有效的增加城镇残疾人的就业率,所以,本人提议应重视并且有效的开展残疾人教育以及就业培训,并增加培训的种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社会价值,增加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

教育培训;城镇残疾人;就业影响

1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一直被视为劳动力资源最多的国家,但是在2013年初开始,国内16-59岁这一阶段的劳动人口比上一年要少345万人,这一数据是对国内劳动力进行统计时首次出现减少的情况,因此也有很多地方出现了工作人员短缺的现象,这种情况提示我们不仅仅需要增加劳动人员的工作以及保障等,帮助以及鼓励未就业人员进行就业,更需要注重在适合就业年龄人群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残疾人群。根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5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从16.22万人增加到39.1万人,增长了1.41倍。在2006年时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我们国家残疾人数共计8296万人,占据了当时全国人口数量的6%以上,已经遍布到了7050万个家庭中,且残疾人家属人口已达到3亿。增加残疾人的就业率,这样能够增加他们的尊严,减少由于残疾所带来的伤害,改善家庭的经济情况,对社会的劳动力给予补充,做一个对社会以及国家有用的人群。

在世界各个地区中,在对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研究时主要将其致力于生活保障上,就是将残疾人的生存能力作为基础,提高就业的培训能力,从而能够帮助残疾人士增加自身的技能,可以自主工作,并改善目前的经济条件。国内诸多的研究资料显示,残疾人士由于受到社会某些歧视,而这一原因也直接影响了残疾人士的就业率较低。残疾人士大部分的综合文化素质较低,专业能力较差,这也是影响其就业的第二大因素。近年来,与非残疾人相比,残疾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尽管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和非残疾人相比,就业形势仍很严峻。根据相关的统计,在各个年龄段,残疾人的就业率都低于非残疾人。所以本文使用2010年残疾人生活情况调查数据以及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数据,对4000位残疾人士的就业情况以及进行教育、培训等对城镇残疾人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残疾人群的就业情况提出更多的建议。重视并且有效的开展残疾人教育以及就业培训,并增加培训的种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社会价值,增加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使用2010年残疾人生活情况调查数据以及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数据,对4000位残疾人士的就业情况以及进行教育、培训等对城镇残疾人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将2009年-2010年期间内残疾人的具体情况依照抽样调查的数据编码进行匹配,对诸多因素展开分析。

2.2方法将研究对象“是否有工作”作为因变量,使用0作为无工作,1作为有工作,应选择使用因变量的模型,并应用二分类回归曲线进行研究。首先需要确立三个模型,使用的都是一般模型,自变量为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变量。在第一个模型的基本条件下第二个模型增加了社会经济条件,这里包括了关于残疾的培训因素与条件,在第二个变量的基础上第三个变量增加了社会的帮助情况等相关因素。

2.3统计学方法将本研究所应用的所有数据结果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16.00,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发现所有数据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本实验主要对本地区劳动年龄残疾人口的样本信息以及其他地区劳动年龄残疾人口的样本信息进行对比,并分析对其他地区劳动年龄残疾人进行培训以及对再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即对计量数据使用方差检验,对计数数据使用t值检验,并对所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3统计结果

3.1变量解释通过对残疾人的工作情况展开调查,变量为“是否有工作”的设置当中,将其“有工作”编码成1,“无工作”编码成0,对其采用卡方检验并了解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3.2样本叙述以及卡方检验通过相关的数据结果表明,本文共选取了4000个样本,其中有工作的数量是1276位,占据总比例的31.9%;其中没有工作的数量是2724位,占据总比例的68.1%。因为绝大部分的变量为分类变量,所以针对其年龄等多个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与分析,所以在此过程中应选用卡方检验对其进行判定。

3.3回归模型构建以及结果通过对其采用卡方检验我们能够了解到,每一个变量与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每一个变量之间都会产生一定的交互效果,所以,把“是否有工作”当作本文的主要因变量,之前所阐述的诸多变量为自变量,对其使用Logistic回归建模。

4讨论

通过对其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在实验结果中可明确的了解到以下几点内容,这就是:(1)残疾人的文化程度与其是有无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较之于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残疾人来说,接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更加容易获得工作,并且其文化水平越高的话,所面临的就业机会也就随之而增多,其适当社会的生存能力也随之增强。(2)残疾人是否进行职业培训对其今后的工作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残疾人在接受培训之后,其所面临的就业机会较之于没有接受训练的残疾人机会多。(3)男性残疾人以及已婚残疾人的就业率较之于女性残疾人以及未婚残疾人的几率更高。(4)没有得到过社会保障以及没有领取相应生活保障的残疾人较之于有保障的群体,其就业率更高一些。经调查结果显示,提升残疾人的文化水准以及加强其职业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其就业率。研究结果还显示,教育与培训对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均有着一定的正相关联系,由此我们则可得出提升城镇残疾人的文化水平与培训可以促使其迅速找到工作这样的结论。在其他国家的诸多研究结果中均对本文的这一观点有所证实。在1990年,国际著名学者Benz与Yovanoff通过进行实验调查了解到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情况以及文化程度之间均有着一定的正相关,并且伴随着文化水平以及工作经验的提高其绩效也会随之而增加,并且对各种类型的残疾人的就业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帮助。

对此,相关的政策提出应重点展开残疾人的文化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工作。经过相关的调查结果我们可明确的了解到,在我们国家,可采用提升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工作培训的方式,使残疾人尽快找到工作。在为他们供应福利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与要求去选择目标,在对其进行筛选之后予以最有需要的残疾人,防止使其产生一种懒惰心理,进而严重降低就业率。与此同时,也应加大残疾人的就业培训范畴。在对其实施教育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极易接受培训的残疾群体提供帮助,例如肢体残疾以及言语障碍等,也要为情况比较严重且不能够进行沟通的残疾人提供相应的帮助。增加残疾人的就业情况,能够维护他们的尊严,减少由于残疾所带来的伤害,并且能够改善家庭的经济情况,也能够对社会的劳动力给予补充,做一个对社会以及国家有用的人群,所以该人群一定要受到社会的重视。

综上所述,进行职业培训能够有效的增加城镇残疾人就业情况,加大残疾人就业安置力度,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前联系好适合残疾人就业培训的企业,提高残疾人就业培训的对接性,解决培训与就业脱节问题,解除广大残疾人的后顾之忧,所以,建议需要重视并且有效的开展残疾人教育以及就业培训并且增加培训的种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社会价值,增加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仕勇,梅紫.公共服务状况对残疾人就业影响研究[J].调研世界,2015,04:20~25.

[2]杨宇,王灏晨.教育培训对城镇残疾人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5,01:55~61.

[3]许巧仙.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34~38,91.

[4]杨伟国,代懋.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结构与扩展[J].学海,2007,04:48~55.

[5]沙澄深.北京市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残疾人,1997,04:18~20.

篇10

关键词:特高压;仿真;培训项目

作者简介:薛婉瑜(1972-),女,四川成都人,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副教授;李(1978-),男,四川眉山人,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讲师。(四川 成都 61113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61-02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以百万伏级交流和±800千伏级直流系统组成的特高压国家骨干输电网架”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规划,作为国家重要水电基地的四川将通过特高压直流和交流输电通道实现与“三华”电网互联。为满足即将建成的特高压工程项目需要,四川省电力公司按照“统筹规划、超前培养、满足急需、保障投入”的原则,计划通过两年左右的培养,储备一批掌握特高压电网技术知识,熟悉特高压电网建设、生产运营管理、设计、调度、试验和运行维护的特高压电网工程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一批熟悉特高压电网建设、运行和检修维护的生产技能人才。建设特高压仿真培训基地,并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可为特高压人才的自主培养起到重要的支撑。

一、特高压仿真系统介绍

基于对特高压人才的强烈渴望,四川省电力公司自2010年开始策划特高压人才培养项目,并于2012年3月在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建成特高压仿真实训基地。该基地由三个特高压仿真实训室组成,建设面积800m2,可同时满足150名学员的培训教学工作。

特高压仿真实训基地配置有根据特高压人才培训需要和四川电网具体情况开发的特高压仿真培训系统,系统以目前国内已经运行的1000kV长治—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四川省电力公司运维的±500kV德宝直流输电系统和500kV及以下交流输电系统为仿真背景电网,如图1所示。

仿真培训系统按全范围、全过程、全场景、全数字化方式实现1000kV变电站仿真、±500kV换流站仿真、500kV变电站集控/运维一体化仿真、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集控/运维一体化仿真。整个仿真系统涉及3座1000kV特高压变电站、1座±500kV常规换流站、10座500kV变电站、10座220kV变电站、20座110kV变电站、25座35kV变电站等共计64座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仿真范围包括变电站一、二次设备,辅助设备的全部操作、运行维护、事故预想、事故处理、仪表指示,灯光、音响、信号等的动作行为仿真。整个特高压仿真实训基地为特高压运行、检修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二、基于特高压仿真系统的培训项目开发与研究

基于特高压仿真培训系统,在培训项目的开发上依据“因人而异、内容合理;重在引导、适度超前”的原则。因人而异是指针对不同技能层次的参培人员开发不同内容的培训项目;内容合理是指在培训项目内容制定上,充分与参培人员现场实际工作的需求相结合,以提高学员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重在引导是指在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避免采取知识灌输等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员通过自学、分组讨论以及培训师适当辅导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度超前是指将新设备、新技术、新理论以及新的管理方法引入到培训项目中来,使学员有所了解、开拓眼界。具体来说就是将不同技能层次的参培人员划分为新进、熟练、优秀三种类型,针对性开发和实施认知、提高、升华三种类型的培训项目,如图2所示。

1.适于新进类型学员的认知培训项目

新进类型学员是指应届毕业生等尚未取得上岗资格或者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尚未具备操作能力的学员。针对新进类型的学员开发认知培训项目,目的是使其树立安全生产的思想、熟悉设备和工作流程。具体培训模块有:

(1)安全生产认知模块。主要是针对《安全生产法》、《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

(2)安全技能认知模块。包括安全帽、绝缘手套、绝缘靴、验电器、安全带等安全工器具的检查和使用以及触电急救方法的掌握。

(3)变电设备认知模块。包括变压器、互感器、断路器、隔离开关、高压电抗器、电容器等一次设备原理、结构的学习;继电保护、通信等二次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学习。

(4)变电岗位工作流程认知模块。包括“两票三制”等变电岗位主要工作内容的学习。

2.适于熟练类型学员的提高培训项目

熟练类型学员是指有一定工作年限,具备本岗位一般操作技能,对本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比较熟悉,比如运行人员的正值、值班长等岗位。针对熟练型学员开发提高培训项目,目的是提高其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效率,使其操作过程更加规范化。具体培训模块有:

(1)日常监视与设备巡视培训模块。监视培训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开关设备的状态,电压、电流、有功、无功、频率等数值,信号指示灯及光字牌的指示等;设备巡视有正常巡视和特殊天气、异常情况等的特殊巡视,包括断路器位置机械指示、SF6压力表位置、变压器运行温度;保护及自动化装置的运行状态、压板投退情况、报警信号灯状态等工作。

(2)倒闸操作培训模块。包括填写倒闸操作票和流程化倒闸操作两部分。一方面根据四川省电力公司《操作票管理规定》,使学员更加准确、规范地填写倒闸操作票。另一方面学员可以根据操作票进行变电站的所有操作,包括监控系统中站内一次设备、直流系统、站用电等设备的各种操作;二次系统控制开关、熔断器等操作;保护装置相关压板的投退、方式切换、液晶屏察看、修改保护定值等操作;相关信号、表计、指示灯的实时变化。比如电气倒闸操作有1000kV输电线路的停/送电、500kV输电线路停/送电、1000kV主变压器停/送电、高压电抗器停/送电、电容器停/送电、母线停/送电等变电站各种操作。

(3)异常及事故处理模块。使学员掌握异常及事故处理的一般原则和标准化异常及事故处理流程。主要内容为:缺陷处理,如支柱绝缘子闪络、裂纹,连接线锈蚀、断股,SF6表计指示异常,主变压器/高抗吸湿器硅胶变色等;异常处理,如变压器油温过高、变压器过负荷、变压器匝间轻微短路、二次回路短路、PT断线等;事故处理,如线路故障、母线故障、主变故障等。

3.适于优秀类型学员的升华培训项目

优秀类型学员是指工作年限较长,对变电站日常工作非常熟悉的学员,比如变电站技术员、站长等岗位。针对优秀型学员开发升华培训项目,通过技能比武、联合反事故演习、变电站事务管理等培训课程,使其在操作技能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认识水平由变电站上升到电网的高度,在变电站事务管理方面更加优化、有效。具体培训模块有:

(1)技能比武模块。学员个人或分组进行技能比武,通过在技能比武过程中相互学习、讨论发现各种操作方法的优缺点,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2)联合反事故演习模块。在某一个变电站设置可能会影响整个电网的事故,学员分组在每一个变电站进行联合反事故演习,在事故处理的过程中将审视事故的角度上升到电网的高度。

(3)变电站事务管理模块。此培训模块主要包含变电站人员、设备、工作流程等规范、有效的管理,提升学员的变电站事务管理能力。

三、特高压培训项目实施举例

2012年4月,四川省电力公司“特高压运行与管理人才”培训班在技术技能培训中心特高压仿真实训基地正式开班。此培训班意在为即将建成的特高压工程项目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培训班学员情况:参加工作时间比较短,尚未具备岗位工作能力。有些学员只对一次设备有些了解,不懂保护装置原理和作用,有些学员不清楚变电站工作的业务范围和流程,还有些学员是新进毕业生,尚未树立起电力行业安全生产的思想。因此,根据学员实际水平将其划分为新进类型学员并实施认知培训项目。经过为期两周的认知培训,从测评结果来看,学员普遍树立起了安全生产思想意识,对变电设备和工作流程有了充分的学习,本次培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篇11

关键词:电力企业培训;针对性;有效性;需求分析

作者简介:徐海利(1981-),男,山东德州人,泉州电力技能研究院,讲师。(福建 泉州 362013)曾华斯(1982-),女,福建泉州人,泉州电业局。(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52-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必须要重视电力从业人员综合能力及素质的提高。电力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组织,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配备高技能的从业员工。电力企业培训作为为从业人员进行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的企业培训行为,在当前的电力企业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使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是一个值得深思研究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培训的意义

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效益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电力企业要建立一支一流的职工队伍必须“以人为本”,加强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从技术管理上看,现代电网高电压、大容量、大联网日趋显著,必须通过不断加强培训来提高员工专业水平;从生产经营上看,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企业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培训不断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应变力,就将置自身于危地。

企业职工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竞争、赢利,面临着保值增值的问题。如果企业重视培训,为员工提供增值的机会,职工自然为企业贡献出更大的价值,形成良性互动的双赢格局;如果企业忽视培训,职工看不到个人升值的前景,那么人才将会流失,造成企业与员工双双贬值的恶性循环。而且,越是像电网这样人才密集的企业,越需要通过加强培训实现职工与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电力企业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对员工培训历来是重视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培训体系,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电力企业培训在为电力企业传递企业理念、增长职工知识技能的同时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理念依然存在偏差

电力公司每年都有年度计划,但缺少中长期规划,即便有,表面性的东西较多,且不全面、不细致,与企业发展密合度不够。另外,片面理解培训主要是指岗位技术培训,忽视了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

2.培训需求分析针对性较差

培训需求分析是企业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目前,电力公司的培训计划均是年初由人力资源部门收集各单位相关意见后下达。各单位大多根据当年公司相关要求和主要工作安排提出年培训计划,并未对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导致常规性的培训内容居多。

3.企业的需求没有真正变为对员工的岗位需求

企业对如何把企业需求转化为员工的个人需求缺少足够的措施和政策支持,这在电力企业也比较明显。如现有员工工作标准和有关管理标准不能完全反映电网企业在新形式下的需求,员工岗位工作标准低,工作标准的执行力度不够。

4.对成人教育培训规律理解不够

电力企业培训面对的主要是成年人,文化层次差异很大,不是连续学习型,知识点非常多,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时间比较紧张。但是,在培训中并没有完全按照成人教学规律展开。

5.激励约束机制较弱,有效性不明显

电力企业培训的大环境基本形成,但培训制度还缺乏细化,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训对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还不够显著;系统内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三、提升电力企业培训针对性的策略方法

培训的针对性是指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从计划、实施以及评价整套系统体系的具体面向,实行差异性。电网企业培训只有具有针对性才能产生培训的有效性。它必须贯穿于整个培训项目的流程。

1.结合电网实际,开展需求分析针对性工作

培训需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需求,二是员工的需求。培训需求分析是确认差距。通过需求分析,建立适合电力行业特点的知识、技能、素质的标准或模型,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有针对性的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是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训的质效。

2.培训项目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培训内容设计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电力企业培训的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对不同员工要差别设计,实行差异供给。

3.培训方式方法既要有多样性又要有针对性

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与培训需求、培训项目、培训目标相适应。在电力培训中,可视需要选择一系列培训方法,如讲授法、现场培训法、研讨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法等,可采取一两种方法为重点、多种方法组合的方式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佳;培训方法的选择也要注意受训者能力层次和岗位类型,如管理人员比较适合案例法,操作人员比较适合现场培训法。

4.针对成人教学规律展开培训

现代培训设计的主要原则是要符合成人学习的规律。电力培训内容的编排、模式与方法的选择、培训师的配备、培训时间的安排以及培训地点的确定都要遵从这一原则。

5.评估体系的建立和执行要有针对性

培训评估可以用来评价培训效果的好坏,找出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用来对培训进行改进。目前,电力培训评估体系采用的是柯氏四层评估模型。柯氏评估把评估内容分为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层次。反应层即学员对培训满意度的评估;学习层即学员对培训内容掌握程度的评估;行为层即对培训前后学员行为变化的评估;结果层即对培训对个人、组织绩效影响的评估。

四、提高电力企业培训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培训的有效性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个人素质对员工进行培训,预计员工培训后应该达到预期的绩效和个人素质。电力企业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必要的持续过程,必须将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统一,使培训活动系统化、规范化。

1.强化企业文化培训

电网公司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为核心,坚持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倡导“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文化。加强电力企业文化培训有助于加强职员对电力企业的深层认识,帮助员工了解企业发展思路,取得共识。

2.培养职业道德

电力企业由于其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应该把培育职工的职业情感、树立爱岗敬业的观念作为抓好职业道德培训的重要内容,立足本职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树立电力企业职工的良好形象。

3.转换观念,切实重视培训,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

电力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其最终目的是根据电网的发展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挖掘、培养人才。企业培训短时间内不会立竿见影,效果具有滞后性。企业培训工作的好坏和领导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领导者重视了培训,员工也会认真地对待培训。员工也要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要认识到培训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福利,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深化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产品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员工的需求制定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课程,明确不同岗位职工在不同阶段的培训任务。对于电力生产技能人员,着重提高其生产技能水平,辅之一些基础必要易懂的理论支撑;对于电力专业技术人员,着重更深更广的层次,要培养独立担当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对于电力中层管理人员,重点提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领导决策能力。

5.掌握培训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培训内容

电力企业要从企业与员工需求的契合点出发,侧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电力企业要在思想上、技术上、设备上做好更新换代的准备,要对职工进行超前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新的操作技能、新的质量标准。

6.改进培训手段,应用现代化培训技术

电力企业存在专业技术性强、下属单位分布广、员工分散等问题。采用远程教育系统能够很好地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考试、作业、交流、统计评估等多功能服务。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加培训的信息量,有利于个别化训练,其模拟现场情境具有直观、形象的效果,为培训职工实际操作技术提供了经济、安全的平台。

7.调动员工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从开展员工培训的效果看,由于员工自身意识层面、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安排等方面仍然存在部分员工不愿参加培训的现象。

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是目前电力企业遇到的急切问题。可试从以下方面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培训效果转化为实效:倡导“终身学习,终身受教”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完善自我学习的平台;建立自我学习的激励机制。

8.创造转化与体现培训效果的氛围

受训者在获得知识、技能、理念上的进步之后要巩固培训效果,必须实践,通过实践有效且持续地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运用于电力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中。电力公司应积极转化培育培训成果的工作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培训效果的目的。

9.建立健全培训评估效果与跟踪制度

培训效果评估则侧重于差距在培训前后的比较。通过评价可以综合反映培训效果的好坏。建立健全电力公司培训评估及跟踪机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在培训结业时,继续推行两级考核;发放培训评价表,对培训内容设置、教学质量、培训效果、满意度等方面收集学员意见;做好跟踪评估,了解学员在工作业绩、技能水平等方面是否有提升。

五、结论

近年来,电网的技术含量飞速提高,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水平才能运行、维护、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本文试分析了当前电力企业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企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法,它们涵盖了整个培训项目的全流程,并且是在各个步骤上进行统一。

参考文献:

[1]滕正人.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全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篇1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恰恰是培养最基础性人才的着力点。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国有着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也往往出现上热下冷、实用型人才短缺等现象。在新形势下,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建立适合现代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的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新型的技能型人才和实用性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才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的稳定发展。我国近三十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忽略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口融合问题,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总理也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培养问题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因此,加强农民工专业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在2003年,国家先后颁布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和《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扶持下,我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培养出一大批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优秀人才,同时有效推广了实用的农业种植和栽培技术,为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通过“阳光工程”,吉林省在2012年共完成培训115690人,占总任务的79.79%,比2011年同期增长28%。其中,专项技术培训完成64793人,占任务数的83.06%,就业培训完成50897人,占任务数的76%。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的江苏省的阳光工程农民工就业培训也稳步发展,2011—2012年7月,江苏省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已培训20多万人,同时培养出大约3200名成功的创业农民。“雨露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对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农民工进行有效地就业培训。该项目自2006年10月开展后,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在“雨露计划”中的财政支出超过了7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近30%;参加该项培训的青壮年农民工人数接近170万人,有效解决就业人数达126.7万人,为将近500万的贫困人口脱贫做出贡献。至2009年,山西省在该项计划的财政扶持金额超过了1亿元,参加培训者已经超过了6万人,其中成功转移就业的接近5万人,参加培训者的人均收入提高超过了4000元。

二、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1.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不够。我国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老一代的农民工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新一代农民工有50%的人是初中毕业,由于文化知识有限,多数农民工就业在建筑行业、厂矿、企业等,从事一些体力和手工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他们认为只要有力气就行,人勤快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对各个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各个行业就业技能和就业条件都有所提高,而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导致了国内各省都出现了“民工荒”的问题,特别沿海的城市,出现企业找不到人,民工找不到工作的现象。2.农民工思想保守,小农意识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很多乡村和城市距离比较远,精神文明建设比较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高。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乡村,交往的对象也仅限于熟悉的父老乡亲,逐步形成了一些小农思想,思想保守,不愿意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事物,不愿意到陌生的城市谋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一些技能培训总是带有抵触情绪。另外,有些农民工为了家庭的生计,也选择外出务工,但由于我国经济周期的正常波动中,有时会出现经济相对低谷和萧条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就业市场往往很不景气,农民工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这个时候,很多农民不是选择找个技校或者培训机构来学习一些技能,拓宽自己的就业面,而是选择放弃,回乡务农或者等待下一次的机会。3.农民工支付学费的能力有限。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民工参加地方举办的一期技能培训费用多数在2000元左右,一般时间在3个月左右,加上每天的生活费及其他的费用,全部下来要花费4000元以上。这个数据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是一些出国就业培训,费用就更高,这些都给农民工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从以上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农民工的小农意识,对自己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只靠体力挣钱,收入不高,除了家庭的正常开支,所剩无几。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农民工不会去支付他认为不值得支出的费用。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培训没有必要,也就不愿意支付参加非公益性就业培训的费用。即使参加培训,一旦与现实情况出现差异,参加培训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他们就会放弃参加培训。

(二)政府管理问题

1.相关培训法律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尚未对农民工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相关活动颁布明确的法律条文。即使当前的法律法规,例如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农业法、劳动法等法规皆对就业培训在某一方面进行了阐述,但是这些条文律法不是专门为农民工培训而设立的,存在着客体制定不明确、法规内容针对性不强、规范性不够、奖惩措施不详细等诸多问题。由于专项法律的空缺,我国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开展无法可依,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对农民工培训在法律方面的先天不足就表现得十分明显。2.培训资金来源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中央财政拨付、地方财政配套、企事业培训部门出资及参加培训者自付等四个方面组成。一直以来,农民工参与度都不高,各级财政部门是农民工培训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困难,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配套资金来支持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也没有能够及时得到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致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得不到真正的开展,甚至有的形同虚设。虽然现在我国各地政府对农民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扶持也在逐步增加,但从市场供求关系和培训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说,这些资金还远远不够。3.监督和考核机制缺乏。要想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就要对培训部门和机构进行规范的管理,对培训部门和机构培训的形式、内容、师资队伍的配置、培训效果、就业率、证书的发放等进行管理和监督,定期对培训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师资、场地进行考核,这是整个培训体系构建和有效运行的关键,也是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通过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考核,及时了解培训部门和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做到对症取药,达到培训部门与被培训人双赢的效果,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农民工职业技能、就业培训监督和考核机制十分落后,未能形成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培训机制,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为了套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扶持,把培训地点设在职业院校或者职业高中,利用假期时间培训,选派职业院校或者职高的学生来充当农民工进行培训,伪造各种相关数据成交上级部门,给地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地方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农民工更不愿意接受政府安排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培训市场和培训机构的问题

1.培训市场与培训机构信息不对称。虽然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但我国的培训机构还是挺多,各类培训机构充斥乡、县、市等各级行政单位,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带来积极的一面,也给农民工带来不少困惑。在举办培训的时候,有些培训单位纯粹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在进行培训前不进行任何的市场调查,不是根据地方需要和企业需要来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而是培训机构能开什么就开什么,需与求的信息完全不对称,农民付出与得到的不能成正比,这也是农民工不愿意参与地方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信息查询与获取的能力低,对于现代化的职业信息查询方式和网络知识还不能够很好地去掌握,有的也只能求助于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来获得相关信息。但一些承担着培训责任的主体单位为了更多地谋取利益,倒买倒卖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农民工得到的信息是无用的或者不完整的,造成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各行为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脱离市场的需求,使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远远高于农民工现有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2.培训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从职业培训机构的运行情况来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培训市场缺乏一定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培训的随意性较大。首先,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一般由政府出资组建,在教师的选聘、课程的设计、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地点和培训形式等也是政府做主导,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而忽视了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其次,在地方的培训中,很多地方政府将培训作为单纯的义务,奖惩与扶持不分明,同时也忽视了教育培训与义务教育的差异。最后,没有相应的培训机制和管理制度,培训机构就没有足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没有一定的宣传和推广,农民工不能很好地去了解培训的政策、培训的内容,无形中就不能充分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参与培训的随机性与自由性就大。另外,在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上,政府在人员准入、指责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制度漏洞,从而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供给效率。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途径

(一)构建现代化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对农民工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也越来越高了,我国现行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必须构建适合现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主体参与、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第一,地方职能部门整合地方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专门的农民工职业培训基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专业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第二,根据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课程,增加实践课的练习,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第三,加强政府、教育部门、地方企业等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沟通、相互监督、相互管理,共享共建共管培训教育资源,为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积极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制,规范资金管理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要想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规范资金管理模式。首先,强化培训主体,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并规范资金的管理,设立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专项资金,同时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促进各行为主体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其次,寻求社会合作,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农民工培训资金金额,减少农民工投入的培训费用,调动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三)完善培训机构的管理制度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有效的管理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想培训机构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政府须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条件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强化地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规范培训机构物品、资源的管理程序,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等。首先,制定管理规程和培训服务细则。管理规程要详细地说明对各培训机构的管理方法、要求以及违反管理受到相应处罚的规定。培训服务细则要详细规定在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等相关服务的细节问题。其次,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一方面做到与培训人员及时沟通,另一方面还要做到上传下达,做到有信息及时沟通,有效提高培训的及时性和培训质量。最后,制定培训机构的培训制度,包括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农民的培训。制订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服务技能,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制订农民工的培训计划,加强学习技巧的培训,提高农民工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加强农民工各种知识讲座和技能的培训,有效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的技能。

(四)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构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要转变思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寻求社会的力量,加强联盟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制,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协同创新。1.与地方职业高校合作。为了加强高校资源建设和利用的社会化,很多高校正逐渐向社会开放,为民众提供学习的场所,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因此,地方培训机构要把握好这个机遇,加大与地方职业院校的合作,特别是当地的农林院校,实行一帮一带的帮扶政策,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和场地资源。首先,利用教师资源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指导和知识阅读指导,为农民传授一些读书的方法、资料查询和利用技巧、网络视频学习方法等。其次,为农民工提供一些符合农民自身发展的专题教育,如信息素养的培养、基础法律的普及,或者开通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专业的数据库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致富信息、农业技术等,为农民的创业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电子资源服务。2.与地方企业合作。培训机构的开展和运行如果没有配套的资金支持,存在的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培训机构就很难运行下去。要想解决实际问题,就要与当地的热心企业联合,寻求帮助,取得资金支持,并邀请企业参与培训机构的管理。与企业合作,共建培训模式,不仅可以取得企业资金的大力支持,还可以借企业自身的资源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就业指导,为农民提供就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的岗位。同时,农家书屋还可以利用企业的信息渠道,为农民搜集创业就业信息、致富信息、再教育信息等。通过双向互动、互惠共赢的方式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保障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协助企业的发展。

(五)加强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纸质资源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室也不是人获取知识的唯一场地。目前,大部分农民也有自己的智能手机,特别是现代的新型农民基本都会使用网络。加强地方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技能培训的网络化,满足农民工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的需求。通过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构建知识共享平台,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培训机构的培训信息、资源建设情况等;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农民工可以随时链接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知识、资讯、致富信息、技能培训信息和就业信息等,为农民的再教育和创业就业提供帮助,为培训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良刚.关于新型城镇化下教育与农民工社会融入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徐建军.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4]姚经.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4.

篇13

关键词 微格训练 针灸推拿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2012年“华佗杯”全国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中,我院师生代表学校参赛,取得团体一等奖(第一名),个人单项5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个人全能2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回顾赛前的训练准备情况,选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好成绩,除了领导的支持重视、指导老师的辛劳和选手的刻苦努力外,创新地把微格训练的教学模式运用到选手的训练选拔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微格训练的概况

微格训练,即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被称为“录像反馈教学”。 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电教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微格训练最初是用来培训师范生及新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方法,它是一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可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项目,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微格训练模式作为训练某一技巧的先进教学方法在多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和推广,成效突出。

2 微格训练模式的实施目的

近年来,我校针灸推拿学院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对训练本专业学生操作技能的实验教学课程及训练方法做了大量的改革研究,使得学生的针灸推拿操作技能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也在全国针灸推拿专业技能比赛中屡次取得不错的成绩。今年的针灸推拿操作技能大赛分为了学生组和临床教师组,不仅检验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同时检验年轻老师操作技能水平。同时,今年在往届针刺技能、灸法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推拿的比赛内容,从对单一手法的比赛到临床常见病的治疗整个套路比试皆有涉及,比赛内容多,范围广是本次比赛的特点,大大的增加了训练的难度。如按照传统的一对多实验教学模式,很难做到对学生操作动作的规范。特别是推拿操作,流派众多,不同的老师指导,操作动作都有很大差异。而长达几个月的训练,也不是一个老师就可以完成的,这就很难训练学生技能操作动作规范。而比赛的成败恰恰取决于操作动作的细节规范上。怎样才能使学生直观地、细致地比较自己操作与老师的差距,并且可以做到可模仿、可对比、可反复、可评价呢?微格训练方法恰好能满足以上条件,其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易于控制、反馈及时等优点,正符合针灸推拿技能大赛训练,训练人数少,短时间高强度反复技能操作及动作细致规范化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此次赛前训练中运用微格训练教学模式,并获得了显著成效。

3 具体训练方法

根据此次针灸推拿比赛项目和竞赛规程细则,把训练内容分为消毒、进针,行针、补泻、出针,复式补泻,飞经走气,温针灸,隔姜灸、拔罐、推拿手法等多个可操作、易重复、可测量的单一版块,每次训练安排一个版块,训练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两两配对练习。每一个版块对应一项或几项操作技能,指导老师首先对本版块的操作要领、技巧、难点、得分及可能失分点进行讲解,交代评价标准及提出具体训练目标。并在讲解的基础上示范标准操作及进行录像,以便同学回放学习及对比。然后,选手两两相互练习,老师对选手进行巡视及针对性的指导,并对训练选手的技能操作进行录像。之后,组织回放观摩录像。首先让选手通过视频对自己的操作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让选手们对其操作进行评价,最后老师根据录像对选手操作动作进行逐一细节分析、评价。在全部选手完成此过程后,对选手们的操作细节表现进行横向比较,让他们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选手再根据此次找到的问题进行反复练习。视频可供学生在课下反复观摩训练,加深印象。对于同一版块,可对多次训练后的历次录像内容进行纵向比较,一起讨论分析操作进步之处,增强选手信心。最后总结选手各版块表现,找出每个人操作技能的优势和劣势版块,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训练。

4 在操作技能培训中运用微格训练教学模式的优点

4.1 目标明确,内容集中,重点突出

微格训练教学模式,将培训内容分解为多个单一的操作技能,再针对这一技能进行放大、细化的训练。训练目标明确,一个训练就针对这一单一技能,有利于选手集中精力和细致研究这一特定技能的操作要领,动作幅度及操作技巧。在微格训练过程中,教师能通过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来实现设定的某项特定的操作技能和培训目标,教学的内容集中,能够充分讲解重点、难点,选手通过反复比对练习,迅速得到提高。

4.2 训练过程易观测、可对比、可模仿、可循环

微格训练教学模式创造了易观测的练习环境,通过录像及多媒体的演示回放,指导老师和选手自身都能直观地看到在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技能项目的操作过程中,选手作为当事人,由于精神的集中或紧张等因素,很难意识到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好,为什么会做得不好。而老师在同时指导多位选手时也很难兼顾到每位同学的每个动作是否都标准。特别在推拿这个项目中,如选手的站姿是否正确、动作是否优美潇洒这种整体观感,选手自己是无法知晓的。而通过微格训练的回放,则很容易发现这些不足。这可以通过对指导老师的标准视频的反复研究得到答案。微格训练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图像、动画、动作分解等手段,增强了直观性和真实感。

4.3 做到学生自评―选手互评―老师点评的结合,评价客观、准确

在评价方面,微格训练教学模式,做到了最及时的反馈,把学生自评、选手互评和指导老师的点评有机结合了起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采用了主动反馈、讨论的方式,充分调动了选手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思考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由老师查漏补缺,指出大家分析错误及遗漏忽略的技术问题,加深了选手对动作要领操作失当之处的印象,并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真正做到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4 为选手课后练习提供便捷

在电子产品非常发达的当下,学生大都有电脑、MP4、手机等具有媒体播放功能的电子设备。选手可以通过拷贝录像,在课下时间随时观看研究,加强印象。这样的方式灵活性强,不受场地、器材等限制,增加了学习的时间,提高了练习的效率。同时,培训的老师们,也可以通过录像内容,在课下进行讨论研究,集思广益,统一培训标准,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 孟宪凯.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篇14

关键词:虚拟仿真;电力设备检修;仿真培训平台

作者简介:朱金花(1964-),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赵凯峰(1976-),男,吉林松原人,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工程师。(江苏 徐州 22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电力公司2012年科技项目“电力设备检修三维仿真培训集成系统研究”(项目编号:J201205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55-02

一、目的和意义

电力设备种类繁多,而且对其安全运行方面要求较高,电力生产检修人员承担着电力设备的检查、修理、改装和调试等工作,只有提高该类人员的技能操作水平,促进和加强设备检修人员的技术管理,才能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原有的培训模式是在真实设备上进行技能培训,但有成本高、工位有限、不能多工种协同操作的缺点,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电力生产规模和不断更新的设备带来的对技能人员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

国内目前的虚拟仿真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在培训方面应用十分广泛,但大多是基于某项单项工作或某个单独设备进行的仿真,针对所有电力设备检修方面的仿真平台还没有。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电力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设备类型及结构,并模拟各种故障以及处理方法,采用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就能对生产技能人员进行很好的现场演示和指导,提高他们消除缺陷的能力。通过计算机技术构建整体平台并使其能够实现多任务、多角色协同仿真培训,通过开放式接口标准能够在平台中不断增加电力设备种类,为将来新设备的检修培训提供接入方式。

二、系统构成及特点

1.系统总体构成

本系统通过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实现。通过局域网连接的PC机分别运行系统教员端和学员端程序。教员端程序负责对学员端下达操作任务,记录操作步骤、控制学员端操作方式,学员端程序负责提供检修仿真操作人机界面。系统硬件构架图如图1所示。

2.系统软件设计及原理

本系统通过使用第三方的三维引擎技术(见图2)对三维模型和三维场景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满足仿真平台的要求。通过对数据库的操作和网络通讯的封装,提供交互操作的数据传输。

(1)三维引擎技术。本系统使用的三维引擎技术是一套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建模、动画到光影、粒子特效,从物理系统、碰撞检测到文件管理、网络特性,还有专业的编辑工具和插件,几乎涵盖了开发过程中的所有重要环节,也可以将三维引擎分成以下几部分:配置系统、图形系统、输入系统、网络系统、声音系统、时间系统、控制台、支持部分、渲染器/引擎内核、接口、数据工具等。

三维引擎嵌入汇编语言提高常用运算的执行效率,调用CPU的微指令集来加快运算速度。引擎基于OpenGL图形接口规范,通过显卡驱动程序对OpenGL接口规范的支持来实现对显卡硬件的管理,使用显卡硬件编程技术来实现各种图像渲染效果,使其获得硬件加速的同时,又具备优秀的可配置性和可扩展性。三维引擎可以对3D模型和场景进行标准化处理,控制各个模型的运动、声音等。

(2)三维模型和三维场景的处理。系统中所使用的设备模型在SolidWorks软件中构建。所有模型都是基于实体的几何特征来建模的,如设备零配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共点、共线、共面或者共轴等,这样建立的几何模型适宜在装备的虚拟拆装和装备的虚拟故障检修中,按照装备的实际拆装方法和检修方法,设计出虚拟装备的相应动作,以此实现的动作可以逼真、准确地展示现实的拆装和检修。

在后期的仿真功能开发中,仿真平台本身也是基于几何特征属性来设计仿真装备动作的,这样从建模到功能设计都基于几何特征属性,方便了设计和实现。仿真平台的脚本系统也有相应的操作接口,在脚本中也能方便地生成和制作模型动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系统的开发周期。

系统中的三维场景是在3DSMax软件中设计,3DSMax的特点是直接在三维物体上造型,利用线、面来逼近三维实体的形状,形状的相似性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缺点是它不是以几何特征建模的,造型出来的模型只具有逼真的外观,但模型的零配件之间不具有几何约束和物理约束,涉及到运动的可操作性很差,不太适合表现物理实体的运动关系,但可以实现检修设备的场景模拟,主要包括电力设备检修环境(如变电站场景、检修厂房场景)、检修使用工器具(如扳手、螺丝刀、万能表等)、环境或设备辅助效果(如烟、火、闪光灯)。

(3)模型和场景的控制及封装。将SolidWorks构建的模型和3DSMax构建的场景利用三维引擎技术导入到三维引擎平台中,在三维引擎中利用OpenGL编程接口对各个模型进行渲染。利用LOD技术提高模型图形的生成速度,使模型在运动中的显示更为流畅。

通过三维引擎平台提供的功能设计模型的动作,主要包括三种:模型本体动作、工具本体动作、工具与模型交互动作。每个动作都由平移运动、旋转运动、轨迹运动组合而成。

(4)界面设计和逻辑控制。系统界面中菜单、按钮或多媒体信息由三维引擎中脚本来编写定义。如Button(按钮或菜单项)定义(见图3)。

系统的逻辑控制由三维引擎中逻辑交互脚本编写,通过定义控制点(Ctrlpt)、响应(Reaction)和触发器(Trigger,见图4)来实现逻辑控制。

(5)扩展接口设计。系统中除了实现典型电力设备模型的交互式仿真外,还提供了将来新设备或其他设备检修仿真的接口。接口标准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模型载入标准。模型载入标准规定了设备模型的文件格式,使其能够通过三维引擎导入到开发平台中,进行进一步设计。二是仿真子模块数据通讯标准。通过定义仿真子模块数据通讯标准可以使系统中各个电力设备检修仿真互相联系,实现多工种协同操作训练,同时标准中规定了第三方仿真程序接入系统中的数据定义,包括网络通讯字段定义、Windows系统中动态数据交换DDE数据定义。第三方仿真程序只要具有遵循上述定义的接口,即可接入到此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或统一管理。

三、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将主要电力设备尤其是变电设备在三维环境中组装成一个变电站,通过三维交换界面实现对变电设备检修仿真训练。系统主要分为教学、考核、系统管理三大模块。

教学模块又细分为设备介绍、检修动画、操作练习三大模块。学员通过选择工种、角色进入对应的设备检修教学模块,并根据系统提供的功能实现原理学习、检修操作流程学习以及检修操作训练。

考核模块由教员端设置某些操作任务和设备故障、由学员端进行针对性检修仿真操作、系统记录所有操作步骤并且给予评分。

系统管理模块由教员在教员端实现,主要功能包括:设置工种和角色、设置变电站内设备型号(系统根据设置自动调用对应的设备,以实现对不同型号的同一类设备的检修训练)、设置需连接外部仿真模块、设置评分标准等。

四、系统主要特点

1.基于虚拟现实技术

整个系统场景仿真使用自主研发的三维引擎,使用图像渲染系统对三维真实场景进行仿真,使用动画脚本系统控制培训剧本发展,通过声效引擎模拟声音效果。

2.全面强大的交互性

在三维环境中,通过鼠标和模型之间的点击、拖动,构建简单方便的人机交互体验,学员需要和现实中一样,拆卸螺丝需要选择扳手工具,模型拆卸检修有物体干涉碰撞的约束,使学员能够体验到实物一样的检修体验。

3.模块化和可扩展性

系统中涉及到的所有设备检修仿真都是独立模块,后期如添加其他设备,只要制作出符合系统接口标准的模块即可融入到系统中(见图5)。第三方制作的仿真程序只要具有符合系统接口标准的接口也可纳入到系统统一管理,为以后系统功能的扩充提供了基础。

五、结束语

电力设备检修三维仿真培训集成系统在Windows环境中,借助三维引擎技术实现三维模型渲染、管理和界面设计、动作逻辑设计等。研发过程中使用了C++编程技术、DDE数据交换技术、网络通讯技术、SolidWorks、3DSMax、OpenGL编程接口等,在实现过程中我们对上述技术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