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体系范文

农业经济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经济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经济体系

篇1

1.1循环式的资源利用

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各要素的流向是单向的,也就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它的主要特点是高消耗、低转化、污染严重。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下,人们大量攫取地球资源,然后大量排放污染物,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的,转化方式是粗放的低效率的。循环农业是追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它的特点是循环反馈流程,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模式能耗低、转化率高、污染较小。在这个循环体系中所有资源都能得到合理利用、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1.2资源的闭路流动以及能源的梯度利用

循环经济是将经济系统看做生态系统的一种,而且这个经济系统以生态系统所存在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为基础,也就是说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衍生物。基于这种理念,循环农业遵循生态系统规律,通过工业和环保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闭路流动以及能源的梯度利用,建立理想化的农业经济系统和生产模式。

1.3循环农业坚持的五个原则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考虑到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尽可能提高资源的转化效率,探索资源的循环使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在农业生产中坚持以下原则:减少资源使用量的原则、在生产源头缩减自然资源的投入量;产品长效使用原则,也就是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范围;废物的循环利用原则,尽可能的减少废物排放,降低所排放废物的危害,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回收原则,也就是将人类排放的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再制造原则,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对报废产品进行改良和修复。

2构建循环农业的策略

2.1加强农业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是保证循环农业经济构建的前提和动力,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所以要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循环经济的教育和技术培训。首先,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培训的效率,快速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其次,政府应大力宣传推广循环农业经济,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农业科技,利用一切可能资源为循环农业经济改革创新服务。

2.2完善循环农业经济法律法规

虽然对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推广非常重要,但是法律法规是人们落实循环农业经济的强制手段和保障。比如可以制定“废弃物强制回收管理办法”,“循环农业管理办法”和“食品安全法规”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手段将循环农业经济形式固定下来,提高农业人员法律意识,明确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另外,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违法循环农业法规的人们给予适当长发,确立循环农业经济的权威性。

2.3建立农业集群生产模式

篇2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生态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农业资源及农业产业单元的合理分配,使生产变得更加清洁化、节约化、循环化,并最终实现保护环境、农业增收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区域生态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结构模式,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构成内容共有5个,分别是负责原料传输、负责产品传输、负责废弃物传输、负责再生产产品的传输及负责现代服务传输的5条现代循环服务链[2]。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涉及到很多生产要素,如劳力、设施等。系统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实现价值,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来合理地配置要素资源,有机地将农、林、牧、渔等结合起来。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当地政府部门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构建不同的生产循环农业经济体系,让区域内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废弃物都可以得到妥善回收利用,污染物排放尽可能减少,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并且使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循环型农业经济的特点

2.1高效利用资源

能量、水源等资源都是农业活动的基础所在,想要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就离不开能量这个动力。而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来说,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中高效地利用能量就是一个根本保障,一方面要通过尖端技术来将能源效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要开发自然界的能力。

2.2农业排放零污染

循环经济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将产生的农业废物通过回收利用变为可利用资源,让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进行循环,不产生环境污染。

2.3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循环型农业经济不仅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也要让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这样农民才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来落实循环经济中的各项制度。

3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具体措施

3.1完善农业服务配套体系

首先,区域政府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介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在资源节约及生态环保方面有足够的认知。其次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来研发各种实用技术,如能源化、饲料化等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施用沼液肥料的时间匹配技术等耦合技术,以及高效利用水肥药等减排减量化技术。再次,加强农业技术设施和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的建设力度,各种水利工程、乡村道路等都要尽快建设完成。最后,通过农业设备和建设工程,提高区域循环型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工程化程度,建设的重点在4个方面:一是减量化设备,如用来喷洒农药的机械,;二是利用废弃物进行有机肥生产或是发酵沼气等的设备;三是收获废弃物的技术设备,如采收水生植物、收集秸秆的设备等;四是循环工程,如输送沼液到农田中的管道工程等。

3.2强调绿色生产,利用好废弃资源

想要保证构建起的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健全程度,就必须要依靠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清洁排放等来实现,保证绿色生产,有效利用废弃物[4]。在绿色种植方面,一是立体农业技术和多样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各种农作物混合、间列地进行种植;二是大力监督农业投入品市场,完善和优化农作物的用肥结构,尽量使用有机化肥来代替无机化肥,尽量使用毒性低、效用好且不易残留的农药;三是防治好农作物的病虫害,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来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从绿色养殖方面来说,首先要保证畜禽饲养环境的清洁与良好,尽量饲喂绿色环保的饲料;其次是通过有效的技术将牲畜养殖和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提高养殖效率,提升养殖质量。从绿色加工方面来说,从加工农副产品到后期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各方面都应有更为严格的技术标准,避免掺用有害的化学剂,为农副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做好保证。从合理利用废弃物来看,如何净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加工制造有机肥以及回收和处理农业废旧设施和废弃物等服务都是区域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做好的。

3.3通过节约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来保证低投入和高产出

篇3

要切实将绿色生产技术和理念应用到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中,对农业活动中的生产过程管理、水源利用、农业废物等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来讲包含两个方面,从农作物的生产来讲,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例如间作、混作、轮作、多样化种植等生产技术。此外还要加强农业管理中绿色生产的实施,例如在田间施肥中可以大面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法,充分利用农家肥以及有机肥料;在农业病虫害方面,运用先进的防治技术,避免毒性强、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从畜牧业的发展来讲,要将绿色概念应用到家畜家禽的饲养、疾病预防等方面,并将畜牧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相互提供所需养料,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流动。

(二)促进高效生产,实现低投入高回报

实行节约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高校稳定。实现生产经营体系的稳健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区域政府应充分发挥农业发展的管理职能,运用政策效力实现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市场构建和资源配置,对于土地流转、农村合作社以及其他的社会服务要进行严格的论证,通过将土地资源、资金、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集中到新型的农业生产领域内,实现产业向资本化和技术化的转变,并以此为契机,将区域内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以及经营过程进行有机的联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终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模式。

(三)健全服务体系,大力支撑农业发展

篇4

1 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特征

对于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而言,其特征为多种独立的生产方式进行注册,保证资料从生产、使用、再利用、废物循环、回收重复利用,最后完成二次制造的流程。以往农业的粗放性决定了资源的浪费,也让传统农业向着生态循环农业进行转变。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特征可以表现为:资源耗费更少、利用率更高、环境保护效果好的特点。而且需要基于传统农业的基础,在保护自然生态的条件下,通过先进的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思想作为指导,让资源能进一步发掘和运用,从而保证农业经济发展高效化和科学化。

2 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构建方法

2.1 服务体系改善,保证贯彻效果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首先需要通过公众媒体,向民众宣传循环型生态农业的特性以及优势,然后构建思想,让民众在这种环保思想的基础上对循环型生态农业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了解,同时保证农业实施过程具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另外,需要保证农村服务体系和研发的构建,完善素质与技术综合人才队伍,同时让农业种植户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足够的现代思想,同时引进专业的技术,例如核心的技术为废弃物资源化,其次是耦合、减排量技术手段。即像水肥药高效使用技术等等。对于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建设而言,其核心在于相关农药的喷射器械保证药量的合理化、节约化;同时对于废物制作有机肥的生产强化,同时完成固体和液体分开,沼气发酵等资源再利用。

2.2 提升经济水平,发展循环农业

农业的核心地位是区域型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的基本,而且其发展情况好坏会直接与体系构建的结果相关。另外,区域型农业经济体系建设需要以目标区域的农业发展情况为改善目标,同时需要保证农民的地位,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发展目标,将科技手段以及即系作为支撑,通过科学的管理条件,最后保证区域农业的个性化以及人文性的多元化发展。同时需要借助科学的管控方式和手段,从而有效保证区域经济成熟,让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条件得以有效满足。

2.3 集约进行管控,保证政府支持

集约化与节约化是目前诸多产业科学的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的支持,特别是相关的政策引导、服务方式以及开展方法都需要贯彻到每个流程之中。即在土地筛选、配置以及资金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准确性,同时保证农业自身的准备期、生产期以及收获期能够完美契合,保证产业联系统一,从而完成产业链的构建,同时还需要注重规模化的发展,即政府在其中完成农业经济体制的完善,同时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保证产业拓展以及发展。

2.4 推行环境产业,建设循环体系

对于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而言,即是保证农业生态化,同时加强相关环境才发展,同时对于废物、废气即废水进行再生利用,同时对于再生资源、再生能源进行研究和开发,拓展产业链,对于目前新的环境产业进行研究和开拓,减少污染,推行无公害理念,加强“三废”的科学处理。

2.5 激发制度改革,保证经济科学

对于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构建来说,制度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即像通过对市场自身的资源高效配置。进而对保护环境的手段进行推崇,批判和限制环境的破坏行为,从而保证资源的节约以及科学化的环保制度能够被建立起来,另外需要将资源的循环再生作为条件,保证良性生态循环能够体现,然后从本质实现经济发展的科学转型,最后需要基于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中体现出多样性的循环,例如循环内体现出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供应、宣传及技术等多种部门,同时对各个部门的自己进行科学配置,对于产业链的物质即能源进行多方面的循环利用,体现出物质、能量、信息各层次的共享。最终完成多样循环相依相存 。

篇5

关键词: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构建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逐渐进入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由于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时展需求,农业逐渐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而循环农业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流程,必须要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创设良好的经济氛围,缓解环境破坏和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型农业经济概述

对于循环型农业经济而言,其主要是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经济体系建设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没有重视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受设备和技术等的限制,生产力水平不高,许多地区仍然以人力劳动为基础来管理农作物。由于发展理念的制约,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忽视资源和经济效益,如粗放式管理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农业废物处理中采取直接焚烧的方式,浪费资源的同时污染环境。现代化工业发展理念要求共同实现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系统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多级利用农产品,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活动的循环化和生态化。可以说,循环型农业经济能够构建多元化的消费及生产渠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信息的共享,满足农业发展低耗高效、生态优质等要求。

一般而言,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来管理农业活动中的各项资源,使生产和排放相衔接,环境和经济相协调,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为农业和农村的整体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①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循环型农业经济可以发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增强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更好地落实循环经济制度与细则。②排放的零污染。对于循环型经济而言,其需要将农业废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进而促使物质和能源在系统内部进行循环,不会影响或破坏环境。③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资源,而资源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如营养、水源和能量等,其中能量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动力,能量的高效利用可以实现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目标,打造出生态化的农业系统。当然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先进科学的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能力,将能源效能加以充分发挥。

二、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绿色生产

在农业发展中纳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管理,寻找科学的渠道来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加强前期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及其经济效益,便于体系的高效执行。同时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加强绿色生产中,在生产环节科学施肥,如利用科学的测土施肥法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实现家肥的再利用;采用科学的防治技术来进行农作物防虫,保证产品质量。从畜牧业发展层面而言,在家禽家畜的疾病预防和饲养等环节需要运用绿色概念,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有效结合,相互提供养料,进而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流动。

(二)完善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各种机构和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来构建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使公众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出能力强和素质高的人才,研发出科学实用的技术,如高效利用水肥药等减排减量化技术、饲料化和能源化等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当然区域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业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农业技术设施的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此外,通过建设工程和农业设备等来提高区域循环型生产的工业化及机械化程度,建设重点具体如下:①循环工程:在农田管理工程中输送沼液;②收获废弃物技术设备,如收集秸秆和采收水生植物的设备等;③利用废弃物来发酵沼气或生产有机肥等的设备;④喷洒农业的减量化设备等。

(三)增强集约管控

当前产业科学化发展的趋势就是节约化和集约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各流程中贯彻落实相关的开展方法、服务方式和政策引导等。如保证资金、配置和土地筛选等方面的准确性,使农业的收获期、生产期、准备期等有效契合,确保产业的有机统一,实现产业链的科学构建。当然政府需要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注重规模化发展,合理分配农业资源,实现产业的发展及拓展。

(四)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基础就是农业产业,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促进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以市场为导向,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增强农产品加工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农业产业的生态特色、文化特色、自然特色、地域特色等,推动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发展。

结束语

在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过程中,需要从实际具体情况出发,详细分析该体系的具体特点,掌握体系的特性及最终目标,加强绿色生产,完善服务体系,增强集约管控,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在各个环节贯彻落实这一体系。这样才能体现集约化和节约化的生产经营理念,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达到高收益和低成本的目标,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持续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较快,但其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问题不容忽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受到广泛的关注,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阐述:我们对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导致很多农民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对其缺乏正确的理解,国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农业生产中只重视经济利益,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不利于农业发展中可持续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近几年,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以此来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某些条款并没有明确的对个别行为进行表述,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也就无法在农业发展中贯彻落实,难以有效的对农业发展中的负面行为进行真正有效的治理,不能满足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在农村中没有对这一系列的技术与设备进行有效运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无法落实到实际农业生产之中。由于农村的实际状况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农民是实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关键因素,但其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对农业市场的动态发展及时掌握。由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与市场的动态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后果不了解,导致其对农产品的选择缺乏正确判断性,不利于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政府方面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我国财政政策制度的构建存在不合理之处,尤其是对生态管理与资源保护方面的财政补贴一般,无法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时提供保障,由于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我国的税收制度也存在不足之处,对农民应该实施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引导循环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自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其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泛,需要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农业经济体系应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从农民、生态农业园区以及区域循环农业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构建。首先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市场发展状况,了解生态保护的知识,不仅要重视产品的质量,还应该对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严格控制,以此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有限的资源合理规划与利用,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过程还应该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园区,达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其中应该包含林业、牧业、渔业等等,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拓展,同时,还应该将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最后应该对政府的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从国家政策到法律法规方面来支持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培养百姓的绿色农业意识,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减免税收等方面来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保障。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技术层面与制度层面的规划。所谓技术层面简单的说就是在循环农业经济中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也是保障农业发展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要求,将完善的管理理念与生态保护技术与农业经济体制有效结合,为我国农业的转型奠定基础。制度层面主要有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其次,对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调节功能充分利用,以此来调动农业相关产业的积极性,使其在生产的过程中建立排污机构,以此来达到保护生态平衡的效果;再次,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最后就是鼓励公民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过程中来,从道德的角度来规范自身行为,推动农业的长期发展。

3.结语

篇7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问题;新农村;社会主义

从很早开始,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现在农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国家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的高低。我国的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并且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农业经济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对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有一定价值。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新农村的经济应该是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有强大的乡村产业做基础。比如农村合作社会越来越多,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合作社把和人分块的土地集中起来,使用现代化的农机进行耕种与收割,大大的提高了产量与效率,是农民得到了更大的实惠。随着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国家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深入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就是需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围绕国家有关经济和政治政策为中心来进行。例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基础设施和市场的消费能力都是需要在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考虑的,合理分配资源,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得绿色且可持续。前文提到,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经济一直以农业经营为主,农业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流部分,与其他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紧密相连。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的管理,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经济体系,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变得更加信息化、国际化。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存在缺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正在朝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的发展速度和拓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国家虽然重视农村经济改革活动,但由于新型农村经济起步较慢,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导致出现新问题时往往不能迅速解决。在我国,仍然存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导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匹配,农业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出现了严重的偏移,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低下。为了促进国家广大的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党和政府把大量的政策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来,然而,实现这些建设政策的始终是地方的政府部门,这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政治和经济紧握着自由分配的权利,倘若当地政府能够做好本分的工作,这些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过分强调城市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仅仅给予城区中的中小企业的现象。大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并不注重当地的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常的补贴和优惠待遇仅限于传统的农业活动,不去积极地鼓励农民们从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虽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农村经济发展,但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想当然地去胡乱干预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行为,不仅没有让农业经济发展起来,反而弄巧成拙,严重损坏农民们的改革积极性,甚至使得当地的农业经济倒退起来。

(二)农民自身素养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在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里边的农业经济这一方面,大体上来看,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应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也取决于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如今,已经有一部分农村经济的已经发展的农业地区,那么在这些地区,就会有研究学者进行研究其发展规律,并将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推广。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发展模式因地区而异,所以就导致了,固定的理论知识不能强加于其他地方。因此,各区域的专业人员必须实地考察两地的具体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经济问题,以便为发展铺平道路。然而,这一领域的专家较少,负责管理农村经济活动的人往往年龄较大,技能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地区许多人的文化素质都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一般都不敢参与到经济改革的活动中来,这就给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带来了诸多障碍。

(三)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农村经济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经济基础上,它还依赖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各种农业生产活动。在某些地区确实有提供相关的农业咨询课程,但情况因地而异。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地方,所以农业相关研究还需要很多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探究和研究,但现在,这方面的专家很少。管理经济活动的工作人员学习能力低,接受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机械能力不符合要求,缺乏适应性。也就是说农村地区缺乏实际经验和对业务机制都了解的人,就是说,目前还存在这经济活动与真正的农村发展是不相容的现象。此外村里有许多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城镇工作,其中大多数是老人和儿童,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短缺,这是因为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力的管理农业经济的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就业的工人,这大大严重影响农民生产能力。此外,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许多人受教育程度较低,态度较保守,缺乏创业动力。

(四)相关领导没有足够重视,工作任务没有落实到位为了促进全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重要的政策,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不平衡,更加强调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针对的是特定城市的中小企业。但是并没有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有更多的更科学的考虑,一般的补贴和优惠只针对某些传统农业活动但是却不鼓励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等现代农业种植、休闲农场、乡村旅游业。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科学规划的同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阻碍了农民创业,并导致当地经济的衰退。

三、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

我国的新农村经济主要有几点,第一方面,是农村产业的兴旺,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培育农村发展性的动能,第二方面,就是生态的宜居性,生态的宜居就是绿色的乡村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格局,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第三方面是乡村风气文明建设,要传承与发扬,并且提升发展农村的优秀产业文化,使得农村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以黑龙江省红卫农场为例,他们采用了创新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首先他们完善高标准的服务模式,加强对于旗下公司的监管他们对于管理区的干部进行全方面考核,培育发展了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对于在市场当中没有证件或者是销售假冒伪劣的从事化肥销售的商户要进行严厉打击。最后他们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严禁焚烧秸秆。下面就农业经济管理提几点对策。

(一)引入社会资本,整合基层劳动力资源在建设新农村地区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需要引进社会资本来促进工业发展,需要整合当地老旧的社会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大多比较倾向于走出外地去打工赚钱,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给自己的家挣更多的钱,希望利用休闲时间增加家庭财富。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劳动力日益增长的需求阻止了许多农业工人在就业期间返回家园参与农业生产,从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要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想要提高家庭收入,就要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矛盾,积极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通过地方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

(二)推动土地资源,大力推动生态农业适应当展的要求、生产和管理的集中化、流程管理和土地使用的现代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效率的农产品。这将确保有秩序的农业生产,还应大规模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大型产业,确保扎实的食品安全,成为整个教育,促进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农业管理队伍建设应建立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拟定并通过了基于证据的管理政策,定期组织职员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发展以及最先进的农业经济政策的了解,这些措施有助于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最终加强优质产能。以及要提升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层的人员在管理上的经济意识,并且根据重点区域特点加快建立相应的农业地区经济控制制度,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经济效益。

(四)引进一批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管理人员,强化工作管理制度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政府的阻碍,而且受到经济规划和管理人员的阻碍。因此,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选择一群真正有能力的人,并定期组织他们的培训。此外,应建立严格的职业行为评价和奖励制度,以监测和评价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五)政府部门要发挥好建设性作用全力推进跨越式的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政府必须履行其职责,并建立各种服务性质的政府。首先,从文化上讲,政府正在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业工人学习创建社团集体,可以激发他们训练和创业精神。其次,在经济领域,政府应该大力鼓励赞同当地银行提供财政支持,为那些在农村从事一项经济活动,例如提供无息贷款,以解决创业资金问题,通过整合城乡资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建设,积极组织城市大企业去扶持促进农村小企业发展。

四、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第一方面是加强农业合作社的培养农业合作社它是由个体自愿加入的集体组织具有一定的互利互惠性,在管理上也比较民主。对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也进一步出台,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环境与科学知识得到了双重的重视。才能让我们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更加稳定。第二方面,是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我国人口将近9亿为农民,这个庞大的数据说明我们国家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农业大国,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农业改革也要不断的进步,传统的农业观点要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要不断的进行农业生产与结构的转型。

篇8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农业排污最小化和农业废物利用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农业循环经济保障体系构建的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要采用有效措施保障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政策法规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考虑到社会的各方面因素,包括资源、经济、环境等,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首先要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借鉴外国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并结合本国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可再生能源使用等方面的奖惩制度,同时,国家要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确保农业循环经济的落地实施。其次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确定其发展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农业生产,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加工再利用,使其资源化、无害化。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还要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新型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依靠单一的部门和技术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引导,通过市场运作使全体农民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的经营管理当中,只有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持续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搞好技术人才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的人才做保障。第一,要重视科技的开发与推广,要有针对性的建设有关清洁技术、生态产业、循环经济的实验室,重点研究节能降耗、资源再利用的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要强化技术交流,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经贸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并鼓励引导社会科研机构、高校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到农业科研活动中,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第三,要培养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人才队伍,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同时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依靠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来培养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建设带动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的提升,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

3、稳定资金投入保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需要大量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对资金投入的需求很大,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更离不开国家稳定的资金投入。第一,国家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国家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型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水利、生态环境、良种工程建设。第二,地方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地方政府要与国家目标相一致,把财政投入重点向农业倾斜,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广泛吸引外资,给予外企投资适当的优惠政策。第三,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的个人投资。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最终受益者,他们了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充分调动农村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适当的投入。

4、强化自然资源保障

自然资源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国家要强化对自然资源的保障。第一,加强土地管理、提高耕地利用率。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但是随着土地荒漠化和土地非法占用的加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惜土地,适度开垦,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二,珍惜水资源,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近年来,我国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污水乱排现象逐年加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极大重视水体安全问题,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应急水源、备用水源,禁止超采地下水、过度拦蓄地表水,建立健全排污企业奖惩制度,严厉打击污水乱排的企业。

5、做好宣传教育保障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经济;精准扶贫

引言:

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全面均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据大数据统计,我国贫困人口仍然很多,依旧存在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标准不统一、产品滞销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国家政策对电子商务颁布了许多扶植政策,建造电商平台配合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产品“卖难、销难”的问题。文章针对电子商务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做了相应探讨。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1.1农业生产模式单一

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伴随的是发展缓慢的农业经济。如今的许多地区采用的生产方式仍然是最原始、最传统的。正是由于这样信息落后,技术落后的生产方式,才导致了劳动力的浪费,而且使得农业的产量也不能够令人满意。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业生产率、扶植农业经济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随着我国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提高农业产出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部分地区对生产农业的先进器具进行了引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来说差距还是较大的,这也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缩短差距。

1.2农产品标准化缺失

农产品的种类有很多种,如玉米可分为黄马齿形玉米、白马齿形玉米、甜型玉米、糯型玉米等,由此导致了人们对农产品的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购买农产品时会出现下单困难。比如农产品的甜度、口味、成熟度以及快递过程中的变质、损耗等问题都影响着买家的体验。另外,中国作为货物贸易大国,不仅出口本国的农副产品,同时也要引进进口农产品,在这过程中,进口农产品由于地区差异,其价格、质量和规格并没有统一,而且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大多选择进口农产品,这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2、电子商务在农业经济发展可行性分析

2.1利好政策有利驱动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作为新型经济模式的电商,其范围由城市到县城,由县城到乡镇,变得更为广阔,由此引领着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电商渠道的普及并不是自发的,它是在政府主导下由上而下的一场重大的攻坚行动,政府政策给了很大的支持。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工作重点,提升贫困户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增收的能力。依托农村现有组织资源,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2018年国务院的《关于同意在北京等2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的文件中,明确了新设一批综试区,逐步完善促进其发展的监管制度、服务体系和政策框架,推动跨境电商在更大范围发展。一系列电商利好政策的同时都在表明政府对农业经济的扶植。

2.2丰富农业资源有力支撑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精准脱贫、促进着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在一方面也体现着乡土特色以及本地文化。通过电商途径,将农产品展销出去,不仅可以宣传本地文化,推动本地旅游文化以及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当地农产品品牌与外界消费者相连接,解决农村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农名收入低的问题,从而拉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白沙黎族自治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当地的农产品量多质优,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以及信息滞后等问题,白沙的经济情况并不好,随着电商平台的引入,白沙特色农产品异军突起,在国内农产品市场上活跃起来。电商的助力白沙农产品在市场上变活跃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白沙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所以说丰富的农业资源是电子商务在农村实行的有力支撑。

2.3多元市场机制的全面推动

电子商务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要更好地发挥电商的作用仅靠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机制,鼓励多元化的市场参与者参与到电商扶贫策略中并且给予电商一定的自由。电商在自由和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更有实力,很容易成长为核心和龙头企业。政府应当增加农村互联网普及范围,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培训讲师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培训,并且根据农村当地特点制定相应政策,以此增强电子商务在农村经济中的影响力以及推动力。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日益普及,农村电商用户不断增长。据统计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在全国网络总零售额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电商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的前景广阔,这将会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济体系完善,农村电商将会成为引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3、电子商务在农业经济实施有效途径

3.1搭建平台推动农村电商大格局形成

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区域,虽然拥有着天然的自然环境,质高量优的农产品,但是他们也面临着“卖难、销难”这一问题,原因就是因为其农产品不够商品化,打造的品牌力度不够,销售渠道传统单一,这样才使得农产品出现滞销,卖不出去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的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此搭建有效平台来扩大电子商务的带动作用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依托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大型线上平台,配合农村超市、农村合作社建立电商服务站,搭建由城市到县城,由县城到乡镇这样的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大型电商网络平台,进而形成电商下沉的电商大格局,进一步拓宽电商的服务范围,加强电商对农村经济的引领力,更好的针对农业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3.2创品牌赋予农产品品牌意义

平台的建立只是特色农产品接触外界的一颗嫩芽,我们的目的是让农产品走出去的同时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这时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就凸显了出来。建立产品品牌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滞销、农民增收困难;特色农产品“小而散、乱而杂”、知名度弱等一系列问题,还可以规范农产品的设计、包装、质量等方面问题,同时借助QQ、微信、微博等大型平台对农产品进行宣传、推广,从而有效的解决农村经济的问题。

3.3增能力增强电商“造血”功能

农村电商只是农村经济的助推器,仅仅起到输血的作用,如果农民想要脱贫致富仅靠电商的助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自身的“造血”功能。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只有自身掌握了技能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农村经济也是如此。所以要实现农业经济的真正发展,就需要提高农户自身能力,配合搭建的各方平台,加上专业的培训讲师的授课,以此来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同时农村当地的龙头企业也要“大手拉小手”,帮助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脚步。

4、结束语

篇10

一、生产生活“绿色化”,构建“家庭绿岛”式的微循环当前,农业发展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最富活力和潜力的细胞。宁海县着眼于量大面广的农村家庭生产经营主体,紧紧抓住被列为宁波市第一个国家级农村沼气池国债项目县的机遇,引导农民利用畜禽粪便、废弃秸杆开发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生态能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利用节约化、产业链条生态化。目前,全县已建成沼气池323座,沼气用户近2000户。建立了“畜-沼-果”、“畜-沼-粮”、“畜-沼-鱼”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不少家庭构建了“养猪不垫圈、做饭不烧柴、种菜无农药、产品无污染”的“家庭绿岛”式微循环。同时,扎实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大力推广运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企业生产“减量化”,构建“生态家园”式的小循环“减量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是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企业上接市场、下联农户,是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宁海县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发挥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三大比较优势,形成源头减量、过程减量、排放减量等系列化生产流程,培育出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显著的典型企业。目前已拥有15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6家被列为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抓源头促减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自建基地或订单生产等方式,在种养殖环节中综合运用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设施栽培等多种“减量化”技术,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与物料消耗,又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金龙浦合作社采用工厂化育苗、雨水回收系统和以色列精滴灌等循环农业技术进行科学施肥,不仅节约了土地、水等各种资源,也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合作社生产的“冰淇淋西瓜”每只卖到100元,比当地普通西瓜高5-10倍。抓生产促减量。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开展清洁化生产,努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资源少投入、高产出、循环利用的良性生产格局。如东部海洋公司利用对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外壳等废料,粗加工为鱼饲料,节约了30%的生产成本。抓产品促减量。把提升农产品品质作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目前,宁海县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34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50.4%。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总量达到105个,在近年省里举办的连续4届十大优质农产品评比中,宁海县的望海峰茶叶、泉丰西瓜、振宁土鸡、甬丰大米均榜上有名。

三、产业体系“组合化”,构建“宇宙飞船”式的中循环产业“组合化”是促进循环经济最终实现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宁海县通过土地流转,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并积极引导各生产经营主体优化组合,构建完善产业链条,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构筑不同产业系统的物流质能共生耦合与相互依存的“宇宙飞船”式中循环。如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面积达11万亩,是全县的主要农牧渔业产区,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整个区域内的水稻、柑橘、西瓜、西兰花、牧业、海水养殖等看似分散的多种产业相互依存、环环相扣;区内国盛农场现有出口订单蔬菜基地2750亩,常年种植西兰花和毛豆,大批西兰花茎叶和毛豆杆可作为另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利丰牧业700余头奶牛的优质饲料,而利丰牧业每天产出的大量牛粪经发酵后又成为优质有机肥提供给基地使用;海联牧业是一家万头猪场,产生的大量粪尿采用干湿分离后,干粪加工成有机肥,尿液进入沼气池进行厌养发酵,产出沼气、沼渣、沼液,沼液通过专用管道输到金龙浦合作社的瓜果基地,成为有机肥料,在作物用肥淡季,多余沼液用于池塘养鱼和种植水葫芦,作为蛋鸭和猪牛的饲料。产业的有机组合和几种模式的实施,解决了大量农作物废弃秸秆、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出路问题,又为生产绿色有机肥提供了优质原料,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该区域已初步构建形成7条循环产业链,区内60%以上农产品通过优质加工得到转化,60%以上农产品出口创汇,90%以上的农作物废弃物得到有效转化利用,先后被列为宁波市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发改委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并作为宁波市唯一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参加2008年首届国际循环经济博览会。

四、生态环境“资源化”,构建“田园牧歌”式的大循环宁海县立足农村实际,以生态县创建为载体,既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巩固强化生态优势,又着力于生态资源化,挖掘好金山银山,使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大循环。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大力推广海水内循环和“种养饲加”等生态种养殖模式,打造形成“蓝色东部”和“绿色西部”的生态产业格局。开发建成温泉4A级旅游景区、浙东大峡谷、野鹤湫等一大批生态旅游景区。深入开展基层生态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净化大地、美化家园”活动,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75%的镇乡、街道完成省、市生态镇乡(街道)创建,累计建成市级环境整治村214个、省级示范村9个、市级示范村24个,位于全市前列。开展坟墓专项整治,共迁移平毁坟墓21万穴,“青山白化”现象得到根本治理。集中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绿化活动,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为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2%。

宁海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根本实际,挖掘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整个县域内的交叉式多级循环模式,被专家誉为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在国内的一次创新和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要推进土地流转“大规模”、“大经营”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能有效集聚农业发展要素,构建完善产业链,促进物质能量的逐级循环利用,是农业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早在2003年,宁海县就加大工作力度,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2.2万亩,形成五千职业农民经营全县七成土地的良好局面。土地流转的推进,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极大地提升了农业要素的承载力,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了广阔平台。如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土地流转面积达8.6万亩,占园区土地总面积的78%,集聚全县所有农业龙头企业,形成1000亩以上农场9个、500亩以上农场13个、100亩以上经营大户39户。农业生产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的集聚,实现了生物物种共生互利和产业体系共生藕合,直接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空间。农民不但从土地流转价格上升中得到实惠,而且从基地农产品生产务工中直接赚取劳务费,每个务工农民一年收入可增加上万元。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规模经济,不仅要着眼于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更要牢固树立区域一体的理念,以土地的大流转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大经营。

篇11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3R理论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以下3种理论模式:一是以多产业复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就是研究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的一体化的模式。主要包括农林模式、农渔-农畜型模式、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模式。二是以生态农业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主要研究如何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三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该理论主要研究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后再利用,实现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秸秆利用、“三沼”利用等。

二、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

(一)粮食作物循环经济模式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该模式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各个生育期以及不同土壤情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使肥料有效成分被农作物吸收,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2008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其中水稻实施面积16万亩,玉米实施面积23万亩,油菜实施面积21万亩。通过田间试验示范及投肥调查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共减不合理施肥量971.59吨,节本增效2053.5万元,肥料利用率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增加3%以上。同时,还提高了农村的施肥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协调了土壤养分,培肥了地力,保护了生态。

2、生态旱育秧技术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采用旱育壮秧,达到增产、省种、省秧田、省农膜的效果。2008年全县水稻生态旱育示范推广项目实施面积1.48万亩,项目实施新增总产量53.13万公斤,新增产值168.59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项目降低了化肥农药用量,提高了沼气综合利用效果,发挥了极好的生态效益;项目实施还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技干部业务水平。

(二)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金沙县每年都以2万口的速度发展沼气能源建设,在沼气能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以“猪-沼-果(蔬)”、“猪-沼-粮”等为模式的农村庭院生态农业。这些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生态学物质循环原理,把蔬菜、林果种植、养殖、加工等与沼气池、改厕、改厨有机配套,使整个过程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率。“户建一口沼气池,圈养2—3头猪,种好2—3亩菜(果)”,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猪饲料,产生的猪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作为能源,沼液、沼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产沼气剩余的粪便直接堆肥用作肥料,从而形成了农户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生态农业示范村模式

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应用形式。如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通过沼气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循环型立体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以“猪—沼—粮”、“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菌”等模式并存的立体生态循环经济的路子,走上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该村552户,户户建有沼气池,全部实行“一池三改”,普遍推广了“三沼”综合利用。利用沼液、沼渣培植葡萄、生产食用菌、养猪、养鱼。经过试验和推广,葡萄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000亩,平均每户1.8亩,产量达150万公斤,产值450万元,仅此一项该村人均收入就超过2000元。板桥村还通过举办葡萄节等活动,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业。近年来,板桥村每年的旅游人次均在5万以上,旅游总收入在60万元以上。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为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如金沙县以板桥村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重点探索坝区型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该示范园区包括西洛乡金槐村、中心村、岩孔镇光明村、板桥村、大水植物园、绿健牧业公司、惠馨果业公司、冠香坊调味品公司、金沙县大水酒厂等。通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整合项目、资金、资源等,在生产布局上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人、财、物等要素向该区域聚集,着力构建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示范园区汇聚了板桥葡萄、回沙酒、惠馨果品、绿星牌畜产品、冠香坊调味品等品牌,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米、特色蔬菜等两高一优农业,推广了水稻宽窄行两段育秧、油菜育苗移栽、玉米单株定向、烤烟麦肥分带轮作,形成规模酿酒、批量生产调味品、无公害生产蔬菜和有机养殖畜产品和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

三、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构建

(一)生态种植业

金沙县是全省优质玉米、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区、全省前列。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应继续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普及推广实施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优质辣椒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及正在示范研究发展实施脱毒马铃薯、玉米、蔬菜、茶叶、高梁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重点研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配套技术,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本农业生产技术。三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通过种植绿肥、秸杆还田,努力培育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

(二)龙头企业

1、基地建设。一是优质种猪生产基地,以绿健公司养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三元仔猪生产小区,向全县提供优质外三元仔猪。以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县惠馨果业有限公司为基础,建设为椪柑基地、大枣基地。以金沙县鑫源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金沙县兴林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建设核桃基地、金银花基地、樱桃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设葡萄基地。三是茶叶基地,建设以清池镇、龙坝乡、后山乡、高坪乡为核心的茶叶产业基地,每年新建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四是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搞好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及加工量,着力改善蔬菜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运、运输条件,充分发挥加工、贮运企业在区域内的龙头作用。五是以茅台酒厂为依托,建设有机生态高梁生产基地。

2、龙产品加工。一是优质稻米加工。重点开发优质稻米,扩大金沙县种子公司优质米加工厂及金沙县优质米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提升加工能力,使“黔金”牌、“冷水河”牌优质米创国家“绿色食品”品牌。二是油菜籽加工。以开发无公害双低优质菜籽油深加工、精加工创新品牌,争创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为主,巩固、提高贵州康星油脂(集团)有限公司、世纪香植物油厂、玉明油脂加工厂的生产水平。三是辣椒加工。以巩固开发油辣椒、糟辣椒、糍粑辣椒和风味辣椒食品为主,扩大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提升生产能力。四是醋业方面,以禹谟醋业加工为主,保持传统风味,扩大金沙县禹谟供销合作社酱醋厂、禹谟温馨醋园、安底醋厂的生产规模,并促成其实行强强联合,组建金沙县醋业集团公司,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茶叶加工。以开发精制茶、顶级茶为主,引进高新技术,改造扩建金沙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厂。以金沙县梦桥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龙坝乡兴建高标准茶叶加工厂,以贵州天灵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后山新建茶叶加工厂。

3、农产品市场。一是在城关镇建立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综合专业市场,在金沙县西洛乡建立优质稻米专业市场。二是在金沙县城关镇、沙土镇建立植物油专业市场。三是金沙县源村乡、官田乡建立鱼类专业市场。四是在金沙县岩孔镇建立葡萄、雪梨专业市场。五是在金沙县清池镇、后山乡、龙坝乡、高坪乡建立优质茶叶专业市场、茶青交易市场。六是在城关镇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在清池镇普安村、大田乡白泥村建立反季节蔬菜专业市场,扩大、规范木孔弯子、安底黔北辣椒专业市场规模。七是建立禹谟醋、温家醋等专业市场。

(三)生态服务业

1、生态旅游业。金沙县近年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在园区内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在生态旅游业方面,充分利用西洛乡洋海村、中心村、阳灯村、新坡村天然生态资源和田园风光,打造乡村美乐园,使其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后花园。一是建立特色农业观光园、动物园、特种养殖基地、森林公园。二是建设体育中心,建设集会议、商务洽谈、住宿、餐饮为一体的会展中心。三是指导农户改造环境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利用苗族同胞聚居地打造民族风情园。充分发挥现有农家乐的优势,建设岩孔镇板桥村的10里葡萄长廊和乡村旅游。

2、投资融资。财政金融部门要结合自身优势,做好服务“三农”工作,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资金优势,积极开发融资、引资服务,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保险部门要认真探索防范农业风险和救助农业灾害的新机制,规避农业经营风险,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国家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通过各种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加强基地建设。争取地方财政专门用于特色经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良种培育、高产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资金。实行多元化投入,以农户、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投入为主,整合部门资金为辅,各级财政主导、财政投入资金担保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进行。

篇12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积极的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以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2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理信息化与人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它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但是,当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较少。同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还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既懂信息技术,又掌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无法提高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2 农业经济管理不够全面

 

农业经济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全面性。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农业实际生产等环节,相关的管理十分不到位。例如,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会侧重于对农业种植环节的管理,以尽可能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但是,关于农业产成品后期加工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应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但是,农产品后期加工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管理不够全面,缺少对部分农业经济环节的管理,也导致整体管理效果不佳,并影响到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

 

2.3 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

 

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采用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模式,并允许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发展。但是,我国的经济成分存在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对不同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体系。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缺乏对应的完善体系。这样一来,便导致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缺少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导致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于是,严重的管理制度缺陷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不利影响。

 

3 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支综合水平较高、强有力的管理队伍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也发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以及认识水平相对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宣传和引导以及培养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指导其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水平。并加强自我学习与提高,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胜任本职工作。其次,改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福利水平,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的优惠力度,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之中。另外,加强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的建设。指导高等院校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实际需求等,合理的进行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农业经济管理队伍之中。

 

3.2 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以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管理思维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大多是应用产量扩大策略。通过上文的分析也了解到,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对食品安全等的关注程度不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等越来越强烈。

 

3.3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和各种信息技术开始逐渐深入到社会不同领域之中,并发挥出极大的作用来。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通过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引导传统型农业经济不断向着知识型农业经济以及产业化农业方向进行转变。

 

4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不让忽视的问题。为此,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篇13

1.1农村发展的资金不足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模式,多年来重心一直都集中在城市,资金投入上也基本上以城市为主,这就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相对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教育又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薄弱,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行状态,在发展资金上明显不足,这在我国是个普遍的现象,虽然近些年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

1.2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中,以往的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二元制经济模式基础之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旧模式下形成的体制及观念已经对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这种新形式和旧体制间的矛盾,对农业发展以及多方利益间的协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矛盾加深,发展滞后。

1.3农业管理人员的意识落后

多年来旧体制下的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思维观念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定势,虽然新农村发展建设中,国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定,但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下,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一些农业管理人员没能认真重视起来,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很多好的方法及方案都未能有效的执行到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后

很多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加上多年来自我成长过程中又未能充分学习,所以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水平降低、专业能力不强是农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特征。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较慢,自身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人员专业水准不高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

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教学教育手段,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政策宣传以及专业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提高思想认识,认真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2.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中,中心目标就是要建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最终达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面貌彻底改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所以要深入研究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彻底转变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系,在具体的管理中能有效处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保障新农村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稳步进行。

2.3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各自走不同的路子,城乡的结合度不高,多年的发展结果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对农村发展没能起到带动作用,而农村的发展也未能对城市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谁也离不开谁,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城市的工业产品离不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农村丰富的农产品也离不开发达的城市市场,产品、原材料、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循环流动,更离不开两个市场的融合统一。

2.4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站,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服务平台。

2.5多渠道融资,加大资金投入

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财政支出也差次不齐,所以在农村的发展中,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政府要统一规划战略布局,除政府的拨款外,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各地的农村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在政策、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进行农村投资、兴办企业,解决农村的发展资金及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

2.6加强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

篇14

(1)从产业角度看。从2001—2010年,中国的GDP增长走势保持在9%以上,但是与GDP的逐年增长不同,第一产业占GDP增长贡献率的比重逐年下降。从而可以看出,相对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第二三产业,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经济增长远远落后。

(2)国民经济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推动的影响。以GDP同比为X,以第一产业GDP增长贡献率为Y,讨论GDP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出:Y=7.4288-0.2472X。以上表示经济增长速率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的作用,也就是当经济增长较快时,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生活成本变高,农村里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增多,从而导致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农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下降。

(3)农业收入增长的问题。现代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所获得的收入。一方面近几年来农副产品价格下降,一度出现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现象,直接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其次,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药化肥等价格普遍上涨。另一方面,自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国外农产品入关关税降低,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入中国,冲击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使得我国农产品价格下降,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减少。

(4)农村市场体系。市场主体不健全(从单一散点单产式经营到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产业链发展)现代市场主体的发展采取重城市,轻农村的对策,致使农村消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村的市场主体不健全。农村市场经营模式大多以单一的散户为主,由散户种植农作物再自行将农作物卖如市场或是有相关人员以一定的价格收购农作物。前者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整,运转不灵,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信号扭曲,流通组织薄弱等原因,会致使农民缺乏对价格变动及时的认知导致农产品以低于正常的价格出售,从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利益损失。农村市场体系还没有从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蜕变为现代市场经济。后者由于没有完善的收购制度,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督,农产品的交易里农民也处于弱势的一方。

2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1)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为7.2亿,但是这种计算并不包括已经离开农村到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人群。而这部分人群在中国的数量约为1.7亿至1.8亿之间。因此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0%左右。而有“欧洲厨房”之称的匈牙利这个原本传统的农业国,二战结束时,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8%,但到1990年时已减少到14.9%,而现在则不足5%。同为亚洲国家的韩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人口超过80%,但目前韩国农村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5%,但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我们用60%的农业人口养活了我们13亿人民,但是作为发达国家的英国只用1.7%的农业人口满足英国了55%的粮食需求,显然过多人口滞留农村以及较低的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大量农业人口流向城市,这部分人大都处于青壮年,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力。这部分人的离开一方面缓解了农业劳动力过多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却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也成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3)农村人口文化水平限制。在中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是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农业作业中技术水平低直接导致大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的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事实。大多受高等教育的人都不愿意回到农村,这导致农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缓慢。缺乏创新思想以及创新能力的农村在城镇化大发展中,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由于农村发展的缓慢导致农村资金不足,农村基基础设施不完善,这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法

(1)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农村现在存在的现况是劳动人口众多,但土地资源却相对匮乏。在这种资源禀赋下,传统小农经济又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或是加大对村办企业的支持力度,扩大村办企业的规模,使之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同时通过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降低,农业劳动力大量的转移到非农业产业的目标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不断降低,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的过程,从而达到21世纪的全面小康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