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的发展范文

医学影像的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影像的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影像的发展

篇1

关键词 发展 成像技术 数字化

影像学发展概述及特点

影像学诊断是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CT的研制始于世纪6年代。1967年英国的工程师汉斯菲尔德开始了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5年代X线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

CT成像技术的优势:CT与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相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

真正的断面图像:CT通过X线准直系统的准直可得到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与常规X线体层摄影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

密度分辨率高:C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相比它的密度分辨率最高。其原因是:第一CT的X射线束透过物体到达检测器经过严格的准直散射线少;第二CT机采用了高灵敏度的、高效率的接收器;第三CT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灰阶的控制可根据诊断需要随意调节适合人眼视觉的观察范围。一般CT的密度分辨率要比常规X线检查高约倍。

可作定量分析: CT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射线吸收衰减值通过各种计算可作定量分析。

可利用计算机作各种图像处理:借助于计算机和某些图像处理软件可作病灶的形状和结构分析。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和多平面的断面图像。

影像学的主要新技术

基于数字化的影像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作业已经进入医学影像界并以奔腾之势迅猛发展伴随着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陆续应用于临床。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使整个放射科发生着巨大变化提高了影像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PACS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由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与存档和处理等部分组成。

图像信息的获取:CT、MRI、DSA、CR及ECT等数字化图像信息可直接输入PACS而众多的X线图像需经信号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化图像信息才能输入。

图像信息的传输:在PACS中传输系统对数字化图像信息的输入检索和处理起着桥梁作用。

图像信息的储存与压缩:图像信息的储存可用磁带、磁盘、光盘和各种记忆卡片等。图像信息的压缩储存非常必要。因为一张X线照片的信息量很大相当于15多页字稿纸写满汉字的信息量而一个.8cm光盘也只能存储张X线照片的信息。压缩方法多用间值与哈佛曼符号压缩法影像信息压缩1/5~1/1仍可保持原有图像质量。

图像信息的处理:图像信息的处理由计算机中心完成。计算机的容量、处理速度和可接终端的数目决定着PACS的大小和整体功能。软件则关系到检索能力、编辑和图像再处理的功能。CT的计算机系统属于通用小型计算机为适合CT机的工作要求CT的计算机系统一般都具有运算速度快和存储量大这两个特点。

篇2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9-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西门子胃肠机、ge单排CT、意大利GMm-DR、飞利浦DR以及飞利浦64CT。本文主要就利用MRI技术对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1 医学影像MRI技术简析 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对小儿脑部的分辨率较高。MRI的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1]。

1.2 MRI技术在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 本单位拥有西门子1.5tMRI,此设备拥有独特的西门子Tim线圈,可以同时对全身各脏器功能进行扫描、灌注扫描以及成像。西门子1.5t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性全身血管成像、闹弥散、灌注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回顾近期本单位小儿头部磁共振检查共80例,平均年龄1.5岁,在小儿服用镇静药物熟睡之后进行扫描。将小儿头部放于线圈中心,用海绵垫固定,按照定位图调整扫描的范围。结果发现,80例患儿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图像,一次镇静完成检查的患儿58例,服用镇静药物后未能及时扫描导致检查中惊醒,需二次镇静才能获得所需图像的患儿22例。颅内出血患儿33例,脑软化42例,其余为颅内其他疾病和正常磁共振影像。患儿在做磁共振检查前需使用镇静药物,否则运动伪影会影响图像的质量,甚至导致无法获取检查诊断。在扫描过程中应用双梯度中的zoom选项,以提高细微病变的检出率,尤其在小出血点的检测上结果准确。磁敏感加权序列具有高分辨力、薄层重建和流动补偿的优点,有效降低了小动脉和噪声对检查的影响,比较适用小儿脑部血管病变的检查,尤其是小儿细小血管早起出血的诊断精确,并能判断小儿脑组织可存活性几率。而弥散加权序列则可产生两套的图像,其中一套b值是1000的弥散加权图像,另外一套是b值为0的T2加权图像,能减轻颅底磁敏感的伪影,改善信噪比。

西门子1.5tMRI的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磁体,先进的相控阵线圈,开放式的设计,大型的磁体空间,成像快速、图像质量和精确度高。本单位西门子1.5tMRI的配置,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医疗、科研工作的需求,更带动了单位医疗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从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到如今的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学影像科室。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以及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在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的先进医学影像的技术中,最初的计算机X线摄影透过人体放射于影像板上形成潜影,再将其放入激光扫描机上扫描,经过模数转换器,图像信号则生成图像。随后发展的CT利用X线对人体某一范围逐层扫描,获取信息,也是经由计算机处理得到重建的图像。此外,CT的图像显示器、多幅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让探测器对X线有更为高度的敏感性,可将接收的X线转变成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器变成CT图像,再由多幅照相机摄片提供诊断。随后逐步发展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记忆盘中储存造影、注射部位的透视影像转变的数字,减去蒙片数字,将剩余数字转变成图像,成了较为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其技术比一般的血管特管造影更为简便、经济,更少引发合并症,但导管插管技术不断普及以后,静脉法数字减影逐渐被动脉法所替代了[2]。目前的核医学比较先进的显像方式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将单光子注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借助计算机重建影像,这种发展是电子计算机断层和核医学示踪原理相互结合的高科技医疗技术,采集的信息量大,适应面广,特异性高,放射性小,技术的逐渐发展在当今的医学影像技术中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分子影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曙光。目前全球医学界都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和基因的治疗,其重要步骤是借助分子探针插入人体细胞内,MRI或者红外线记录信号,再显示分子、代谢和基因转变的图像,为医疗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基因表达。而PACS系统的产生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其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来临,PACS系统储存、管理、传输、处理数据,完成在放射科和其他科室之间的影像传递,还通过互联网和微波技术实现远程诊断,这种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当今医学影像技术影像资源的效率[3]。

3 结束语

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经过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的先进设备层出不穷,世界医学界接受了利用医学影像帮助诊断治疗方式并不断研究并创新更高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医学界的不断革新、科学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研究会为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启更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09):16-17.

篇3

随着1895年伦琴发现率了x射线,影像学经历了超过100年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医疗诊断成像系统,这包括传统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核素扫描等。诊断成像逐渐通过组织和器官的解剖成像,分子和代谢显像发展。过去,西医影像学主要靠物理学、计算机学等手段,以细胞组织病理学为基础,而近年来,逐渐向分子影像学发展[1]。在未来的西医影像学的发展中,分子影像学将成为以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更多的医务研究工作者对此研究,更多的应用于临床,对现代、未来的医学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1核磁共振成像的重要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中,了解质子弛豫时间包括t1和t2,以及t1和t2各自所代表的临床意义。通过对比实际所测得的t1值和正常组织器官的t1值,就能判断出此组织器官是否出在病理条件下,通常情况下,处在病理条件下,t1值会延长,为鉴别同一组织器官的疾病,也可根据t1的延长时间判断,如肝肿瘤常在280~450ms,肝硬变常在180~300ms。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可用于化疗、放疗等[2]。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成像原理,形成的成像效果也不一样。

2计算机断层扫描的重要作用

现代计算机扫描技术逐渐向高空间分辨率发展,全身断层扫描时间将进一步缩短,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高,应用较为广泛,对颅内肿瘤、脑梗塞、脑出血等诊断效果较为可靠,也开始应用于心脏的超高速扫描。螺旋ct扫描,还能获得比较精细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3]。扫描更加能够清晰地看出其存在的现象以及病理等,能够更加准确的发现其中的病灶等等。

3超声的重要作用

超声的未来技术发展主要向自体内回声脉冲和换能器两方面改进,在改进中,希望可以得到较为清楚的图像,超声仍可用于鉴别病变组织的物理特性,可用于妇产科、泌尿、心血管等系统的诊断,近些年,随着多普勒系统的不断开发发展,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也是不断提高,未来将更好地在医学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造福人类[4]。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认为,超声是新型技术,对于未来医学在病理治疗都非常有作用。

4分子影像学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分子影像学快速发展,是西医影像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依靠分子生物学确认的分子成像的目标,依靠放射和生化合成分子探针,依靠药理技术来优化探针,以获得最佳的定位率,并通过影像学成像技术来观察其分布情况,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图像分辨率也高的特点,通过分子水平对人体组织器官进一步观察,诊断更加准确[4]。

篇4

【摘要】

整体医学是一种弱整体观,理论基础是还原科学观。未来的整体医学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的功能与结构统一的医学体系。中医学的整体观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中医现代化必须从《内经》的整体观开始,而中医基因组学和中医心理学是关键。中医现代化的目的就是用现代的语言和当代科学技术重新描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平衡条件下的人整体及其运动规律。整体医学的崛起将给中医药学的国际化带来机遇。

【关键词】 整体医学; 基因组; 中医心理学; 中医基因组学

1 整体医学

整体医学是现代社会正在兴起的一种医学体系,将医学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上来认识医学的性质、对象和目的。整体医学与传统中医药学在外表近似,但是本质有所不同。整体医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系统论。整体医学就是用整体观认识医学的各个要素。 而整体医学的整体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所认识的所有联系的基础上,从科学的长远发展上来说,这是一种弱整体观,一种综合论,理论基础是还原科学观。

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即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当前的整体医学时代。经验医学时代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实验医学时代为生物医学模式,而整体医学时代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今医学的特点是处在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时代的过渡时期,整体医学的理论体系尚未正式形成,但已具雏形。现代的整体医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果,但是生命科学——基因组学正在走向完善的基因组联系,将来的发展必然在基因组的普遍联系上证明中医的基本理论,所以随着基因组学的整体化发展,以及中医学的跨越式发展,现代整体医学必然走向更完备的、以中医学为核心的整体医学。

2 中医学现代化

整体医学的崛起给中医药学国际化带来了机遇,整体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从理论体系看,整体医学的理论与中医药学的学说实际上是相通的。如《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

中医药学其实就是一门完整的整体医学。中医学有着对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认识。但是中医学又是一门模糊的整体科学。《黄帝内经》建立于二千多年前,是古人观察人体与自然所建立的整体医学,其本质就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观,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极端落后的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个时候形成的整体只能是粗略与模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加之受中国哲学观重用轻体、重道轻器价值取向的影响,人们开始疏于人体具体的形态和结构,歧视人体解剖,对人体的细节和局部方面未做较深入的剖析研究,随之《内经》的结构功能统一的整体观逐渐演变为单纯的功能性的整体观。由于缺乏了结构和形态的支持,不能得到有效的可见的物质证据来说明自己的科学性,本身也缺乏创新发展,所以随着以结构为主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屡次受到打击和排斥。

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从《黄帝内经》的整体思想开始做起,真正认识整体的本质,结合现达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新时代的完整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观。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用现代语言和科学技术重新描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平衡条件下的人整体的运动规律。

当代分子生物学在迅猛发展,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大量数据,基因组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足够的时间内,基因组学很可能走向整体,最后可能在基因的相互联系中发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所存在的基因证据,这时候中医就会被分子生物学所吸收,现代的整体医学就可能吸收了中医药学的优势发展成为完善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医学,中医不再是中国的中医了。这是好事,但是对于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医学的发源地,我们将失去一次崛起的机会。

3 整体的含义

中医学是整体科学,西医学是还原科学。中医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而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又以整体为前提,整体观的现代化为首要。 以前中医现代化的失败在于从传统的功能整体观方法论上而不是从整体的根本意义上看待现代化。而西医也是从自身的方法论上看待中医,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根本的中西医结合是不可能的。

整体是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不能分离,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展现。整体是局部的整体,局部是整体的局部。 整体是物质形、气、能的统一,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一种客观实在。

任何个体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要素混化而成的。这一混化物可以呈质地均匀无别的气态,也可以呈实体存在的实体态。前者固然是一体,后者,尽管它的实体组成部分可以形形,各部分的功能也可千差万别,但该实体物的气却遍布全体、贯穿内外,使组元形成有机联系的和谐整体。这里所说的整体,指形成气的时空结构而言,它是维系气独立性、特殊性的根本,也可把整体理解为气的结构模式。譬如,设某模式为特殊的比附,这种特定的形状结构的性质是不受其所占位置的大小影响的。因而时空结构模式一旦形成,不仅可以使全部事物的各个部分都处在同一结构上,而且这一整体特以渗透到所属各个局部中去,使在这一整体中的局部组元可以体现整体,这是与组元作为独立存在物的根本区别:①整体的实在性。②整体的联系性:任何整体都在和其他整体处在密切的联系当中,联系是这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条件,没有联系便没有这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性了。③整体的层次性:任何整体都是大的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整体有包含了小的层次的整体,小的局部组成。④整体规律的类似性:一物生来有一身,一物自有一乾坤。每个整体都是从类似规律演化而来,从无极演化,有太极,从这太极演化阴阳,以至这一整体全部。⑤整体的进化性:宇宙从无极逐渐演化太极,以至现在的万物,在发展至人这个宇宙最高级的生命个体,便是整体演化的最好的证明。

气是中医学的核心。现代医学是从有形的结构上研究,形是气所聚,形散为气,气是形的场,形气是统一的。气是整体的体现。 那么从形气理论的两种医学也是可以统一的。

整体性是贯穿人体宏观和微观的根本。从宏观逐渐微观,每一层次都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每一层次都服从统一的整体性,而整体性是每一层次运动联系的根本。这个的整体规律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这个规律指导着每一层次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4 建立中医基因组学

基因组是现代生物学还原到分子的体现,由此生命科学开始转向整体科学。现在的功能基因组学就是这一转向的体现。基因组是整体科学与还原科学的交汇点。

基因组是人体的微观信息调控中心,更体现了人体的整体性。它是人的精气的凝聚态,含有生命的全部信息。宏观人体整体和微观的人体基因组整体性是统一的和同源的,基因组整体是由五脏功能模块组成,这五脏又有亚细的模块组成,这亚细的模块又有更微小的基因模块组成,各个大模块亚细模块之间存在协调的相互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微观经络系统。基因功能模块由相应的基因组成,基因组整体是结构和功能统一的整体。建立中医特色的基因组学是为了完善中医药学理论,发展整体医学。建立微观基因组整体辨证论治,并没有否定传统意义上的辨证论治观,而是将其发展一步,深入到基因组整体内部,将整体观深入到基因组整体中,将宏观整体辨证和微观基因组整体辨证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从外至里、从里至外的整体的辨证论治观,建立宏观和微观统一的整体的辨证体系。这才是科学的完整的辨证论治观。

建立中医基因组学是为了在基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证候研究,证明中医证候理论的正确性;进而在分子基础上证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正确性,最后深入基因组研究,深入了解基因组所蕴含的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发展。

中医基因组学的建立是中医现代化走向未来的一个关键点,整体科学与还原科学都在这一尖端领域进行着研究,而中医学进入这一领域,一可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解译基因组所包含的全部生命信息,促进人类的健康事业;二则可以引导还原科学的整体化演变。

5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这是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的关键点。也是中医现代化的另一个关键点。

中医心理学原来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以心理的整体功能为本体论述人的心理的,讲的是人的先天功能。传统中医学建立在远古极端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看不出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发展,而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心理与健康都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影响,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医心理学也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心理学是以人的大脑的具体结构为生理基础,论述人在社会中的各种行为性格等,这是人的后天功能,对人们的各种行为意识均有科学的描述。但是现代心理学没有与人的整体功能结合在一起,没有指出人的根本的社会本质,所以其发展也是有局限的。现代心理学是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而人的心理是整体的,所以它本身具有很大的缺陷。

人的各种语言、行为以及意识思维等都是在人的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元神是最根本的自我。而心理的进行是在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心理行为都有社会背景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人的心理模块、人格模式,人格模式下的元神系统构成了人的社会自我,心理的行为是在元神的支配下通过心理模块进行的,以此结合这两个心理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佛学对人的心性理论有深刻认识,但是借鉴之前必须彻底抛弃佛学所具有的唯心思想,心性理论中性与元神相关,而心与元神、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人格模式有关。

元神可以接受信息,加工、储存、提取信息,发放信息三个方面。人出生时意识是白净的,但是在人从出生开始,人就在不断接受信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学习,不断加深信息,积累信息,使元神中的信息不断强化与激活而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人格参照模式。这个模式一旦形成,就形成了新进入信息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人各种意识、行为的模板,形成了特定的性格模式。人的性格模式是在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但是性格模式一旦形成就对人的元神人的生理发生作用,形成了人的后天行为的文化背景和模式。人的性格模式与人的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是功能与应用的结合。元神是人的整体功能,人的五脏情志、七情等都是人的元神功能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些情志的发生必然受到人的性格模式的影响,性格模式又决定了情志的发生模式。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都是不完整的,各讲述了人心理的一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的心理整体过程。

人的心理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佛学、现代心理学、中医心理学都有各自的认识,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的,正确的认识是将它们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整体的心理学体系。现代中医心理学的建立不但解决了人的意识的根本问题,促进人类的心理健康发展,而是还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在的作用。

6 结论

篇5

关键词:人格 兴趣 探索 创新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从而促进小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人才的要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在这方面作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痴迷型人格

痴迷型人格的学生表现为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种痴迷的追求,不弃不离,他们能排除杂念,排除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高。这种人格的品质往往弥补了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使智力平平的人成为创造力极强的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痴迷型人格的动力源泉。

例如一次思维训练课,我上的内容是“人体中的数学”。直接揭题后,我出示了下列两组信息:

1.如果把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子,那么身长等于7个头的长度,肩宽等于2个头的长度,上肢是3个头的长度,下肢是4个头的长度。

2.科学家发现,根据脚印也可以推测人的身高,因为人们的身长一般是脚印的6.876倍。

由于提出的材料来自于自身,学生们具有浓厚的兴趣,自然就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了一连串的想法,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让他们去验证。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让学生尝到了收获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痴迷型人格奠定了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二、展示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性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不容易被权威吓到,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敢于质疑等都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

这是一种良好的创造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构建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激励学生思维的展开。例如学习复式统计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将班中三人三次的测验成绩制作成了一个表格(见后)。提问:请判断三个同学中哪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比较好?

姓 名

总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何××

245

83

80

82

李××

242

70

82

90

叶××

248

94

81

73

问题一提出,各小组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争先发言,下面是教学片段:

生1:我认为是李××成绩比较好,因为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

生2:我认为是何××,因为表中看到他的成绩比较稳定。

生3:叶××的成绩差不多,比如第二次考试三人成绩分别是80、82、81,相差不大。

还有的结合平时的情况,结合自己对他人的了解,进行了评判。

我进行总结:刚才大家讲出了这么多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这说明我们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么,通过这个例子,你们觉得我们做数学题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大家畅所欲言。我又一次提出:刚才说的是解决数学问题时的观点,那么在生活中呢?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学生们你一句他一句,非常热烈地讨论起来,通过看表格、谈看法、说做人,明白了很多道理。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示,创新火花才能迸发。

篇6

【关键词】全科医学;社区;医疗;影响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96-01

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最关键的发展全科医学和对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则需要配备合格的全科医生,才能保证高水准的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将以往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学”的医学模式给改变了,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全科医学对社会医疗有着积极的影响。

1 全科医学相关概述

全科医学整合了各种医学如临床、预防、康复及人文社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社区和家庭是全科医学的主要工作范围。它能有效的将个体与群体相融合,负责式的照顾来维护整体健康,注重强调以人为中心。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tioner),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的执行者,受过严谨的医学训练,是为个人及家庭或社区提供经济有效的一体化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生要具备执着的科学精神,综合性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才能及丰富的生活经验等素质。它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强调对当事人的“长期负责式照顾”;2)对综合性及个体性的负责式照顾不断深化和强调;3)注重维持健康和防止疾病;全科医学的特点有以下几种: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以家庭为照顾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协调和综合性的服务等。

近年来,全科医学逐渐被世界家庭医学会组织(WONCA)引入中国,无疑是给我国医疗事业带来全新的气象。众多学者都十分肯定全科医疗模式,它能解决我国目前在医疗上面临的多种问题。如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改变等。也会面临以下几种普遍问题:1)一些地区的社区保健服务过于流于形式,相关功能没有充分发挥;2)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因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不协调所导致质量不均一。3)全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4)没有深刻认识到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改革及发展中的重要性及规范性;5)一些地区的社区服务仅仅限于单一的医疗服务,没有达到防、治、保、健一体化。

2 全科医学的发展对社区的影响

首先,医疗费用因为高新医疗手段不可避免的有所激增;现在的看病就医比无病预防的花费差异较大,而全科医疗则是为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早期发现疾病并迅速处理,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等模式。以此同时,全科医生提供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医疗服务,省去了大量去医院挂号排队的时间,病人可以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医疗的服务,节约了财力和时间,医院的成本效益也因此可以得到提高。其次,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龄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同时增加。病人在医院外的状况仅仅依靠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学观念及医疗服务体系是很难详细掌握的,宝贵的救治时间和一些突发疾病可以会因为不了解病史而错失良机,采用全科医学能全面有效的解决好这一现状,实现以家庭和社区为主要单位的综合性及个体性的照顾。第三,很多疾病谱因特异性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而发生改变。如慢性病患者,立足于家庭和社区的全科医疗保健模式是十分需要的,充分利用社区内外资源来跟踪了解病人病情,治疗方案也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做相关调整。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实施全科医疗对我国医疗事业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意义,全科医疗处于卫生服务的顶端,常见的健康问题是全科医学所处理的,大多数民众的身体健康用低廉的成本维护着,而全科医学也时常利用社区和家庭的卫生资源,能对一些慢性疾病有所预见,和专科医学相比,全科医学是保证患者健康的第一步,如果有更为严重的病情,全科医生还需协助专科来更为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寻求最佳诊治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全科医生还可大量,高效及经济的解决日常出现的一般健康问题,使专科医生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在简单的病例上,可以更好的应用高科技医疗手段解决疑难病症。所以,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是互利互补的,对改善当前医疗现状和服务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的发展促进着社区医疗往积极的方向转变,对我国医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全科医生在我国范围还较小,有些全科医学缺乏必要的职业认同感,所以发展全科医学的关键对全科人才的培养,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全科医生及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建立合理的全科医生培训制度,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医疗。

参考文献

篇7

一、非科学发展观

“非科学发展观”,即为片面的盲目的孤立的利己的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观。在实践中,很多人把“发展”单纯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缩小为GDP的发展。客观地讲,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GDP发展速度确实较快,但它是以耗费大量能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少地方出台的很多挽救经济的措施也并非十分科学,有的还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违背可持续发展、违背永续利用。很多的经济政策甚至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盲目发展。这样的发展与其说是发展,倒不如说是倒退,是破坏,是为“非科学发展”!

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实质就是要从非科学、离开人的发展的片面的、违背规律的发展观念中解放出来,真正确立“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按规律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但是不能不看到,科学发展观思想已经提出好多年了,可是在一些部门并没有真正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落到实处,仍然停留在经济的发展、数字的发展、政绩的发展上,没有转到以人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方面来,导致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人的责任意识、工作态度、思维方法等方面存在大量问题,目中无“人”。因此,着力于人的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改革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二、反科学发展观

“反科学发展观”与“非科学发展观”,具有这种倾向的单位个人、企业公司纯粹是不要科学发展,反对科学发展。其实质是从自我私利出发,割裂了科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发展观不是科学与发展的简单相加,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决不能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在科学发展观中,既注重发展又着力科学,科学与发展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二者都不能偏废,并无所谓第一要义与第二要义之分。

科学发展观注重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根本结论。发展是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必须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体现人民利益的至高性和主体性,着力发展的协调性、持续性和全面性,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因此,我们要坚决抵制割裂科学与发展辩证统一关系的反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提高到新水平。

三、唯科学发展观

“唯科学发展观”是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貌似很崇拜很忠诚很科学实则过犹不及,割裂了科学发展观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事业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篇8

一、发展学生的词汇拓展能力

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词汇掌握要求明显提高,不但词汇量大、结构复杂、语义多变,且涉及到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要熟记和掌握这些词汇,靠传统的死记硬背是不可实现的,也不利于长期记忆和灵活运用。因此,指导学生科学掌握词汇的组成规律,仔细观察词汇的组成结构,运用词形对词义进行大胆猜测。词义的猜测并非毫无根据,需要结合上下语境进行仔细揣摩,在平时的生词记忆中,学生可以根据词汇的组成结构,利用相近的、熟悉的词进行引申拓展记忆。所有的英语词汇中,除特殊词汇外,都遵循一定的组成规律,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根据新词的词根判断其词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区别和熟悉掌握词汇的词义和使用规则,如“analyze—analysis—analytical”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进行全部的词汇讲解,只有教导学生扎实掌握词汇的组成规律,进行自我词汇积累能力的拓展,才是长期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发展学生的语法理解运用能力

语法知识是串联英语词汇形成有效语句,进行准确传情达意的重要链接工具。高中阶段,英语语句不再是单纯的简单句,而是融入更多语法知识的复合句型,包括各类从句、感叹句、强调句、倒装句等等,其结构复杂,对于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一遇到复杂语句,就思绪混乱不知道如何着手。比如在句子“Hardly had I got into the village when it began to rain.(我一到村子,就开始下雨了)”,对于固定词组“hardly …when…”表示“一…就…”意思,句子前面是用的过去完成时,后面用的是一般过去式,且当否定词组位于句首时,要实行主谓倒装,其实,只要学生掌握好基本的语法知识,由点及面的分析,就能准确把握长句的语义。

三、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篇阅读是高考分值比例最大的部分,可见其对学生能力考查的重要性。在涉及不同种类、不同题材的阅读内容时,需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积极发展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要善于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适时调整阅读技巧。英语阅读考察的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包括词汇的揣摩、猜测,语法的分析,语义的掌握等等,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和思维发散等等能力。特别是在考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生要准确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和所表述的中心思想,把握不同题材文章的阅读技巧,比如,对于议论文,要善于抓住作者的论点和态度关键词,对论据进行粗略的理解掌握,并根据问题采取精读、跳读等方式;对于说明文,要善于抓住文章叙述的主题思想、显著特征等等,需要学生认真理解分析,归纳总结,在英语阅读文章中,有不少需要进行逻辑推理的题目,需要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及生活常识进行合理的揣摩推测和科学推理。

四、发展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是学生主导和支配语言进行准确表达的重要方式。发展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需要重点考察学生的语言使用是否得体,语义表达是否清楚,文章条理是否清晰,内容与主题是否呼应等等,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训练。英语写作分为两个部分,一个结构框架的构造,即英语作文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总分有序、举证有力等等;另一个是内容充实、语言简明、观点明确,但是在实际作文中,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苍白无力,简单句、简单词过多,导致文章的深度不够,再加上词汇拼写、语法使用的错误等等,致使英语写作毫无水平可言。另外,在英语写作中,很多学生喜欢引入谚语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No pains, No gains.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引入的谚语与自己的观点是否冲突,以及谚语的书写是否正确,如若不是很明确,学生可以避免使用,以免造成更多的写作错误。

五、发展学生的运用交流能力

高中学生英语运用交流能力的发展不能因为教学内容重、考试压力大而被忽视,相反应该得到加强。教师必须强化语言实践意识,健全课堂教学体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更多英语实践的机会,加强课堂和课后的实践导学,科学引导学生的正确发音、大胆发声。知识是储备,运用交流则是实践知识的显性手段,也是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能有效实现语言知识价值最大化。注重语言知识与实践运用的协调同步发展才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把握不同英语知识板块的学习方法科学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做到面面俱到,环环相扣,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谈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2]李清辉.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30).

篇9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 移情 影响因素

一、关于“移情”概念的界定

“移情”,最初是出现在美学中的一个概念;随着移情理论的不断发展日趋完善,心理学家们把它引入了心理学领域,并围绕它展开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一)移情的美学渊源

移情的研究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德国。作为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和德国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哲学家赫尔德(Johann Herder,1744—1803)在与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美学的论战过程中,提出了审美移情理论的最初萌芽。赫尔德认为,一切美都是在艺术对象和自然对象中内在生命和人格的表现①。

十九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hner,1801—1887)提出了一种重视心灵感觉经验的分析,从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这种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迥异的、从心理学的感觉经验作为出发点研究美学的方法,逐渐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而第一次提出“移情”或“移情作用”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严密的心理学论证的,是老费舍尔之子罗伯特·费舍尔(Robert Vischer)。1873年,他在自己撰写的论文《论视觉的形式感情》中,把父亲提出的“审美的象征作用”改造成了一个新的概念“Einfühlung”——由Ein和fühlung这两个词根组成,指的是“把感情渗进里面去”的意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移情”或“移情作用”。

(二)移情在心理学中的发展

真正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移情做出全面、系统阐述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里普斯(Lipps),他通常被公认是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在里普斯看来,只有通过“Einfuhlung”,人们才能够理解他人,并对他人做出一系列反应。在他看来,“物”、“自我”和“他者的自我”这三部分构成了认识领域。我们依靠感性的外部知觉理解“物”,通过内部的知觉理解“自我”;而一旦我们想要理解“他者的自我”,“移情”是必要的途径。

1909年,英国心理学家铁钦纳(Titehener)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实验心理学》一书中,创造了一个英文新词“Empathy”,用以替代“Einfuhlung”;在书里,“Empathy”被描述为“把客体人性化的一个进程,感觉我们自己进入到其他物体内部的过程”②,这一界定方式强调“反应一投射”和对其他人情感的知觉。

二、“移情”的影响因素

影响移情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纵观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研究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格、依恋、父母教养方式、性别等方面。

(一)人格

在大部分学者看来,移情本身就从属于人格的一部分。人格与移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集;有关人格与移情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数在儿童的气质与移情、人格与移情等层面展开。

Eisenberg等人也考查了儿童的努力控制与移情性反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表现出了更多的同情反应的儿童,通常是在努力控制上得分较高的儿童③。

Victoria Del Barrioh等人考察了移情与“大五”人格理论中“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亲和性(Agreeableness)”、“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等五个人格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移情与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④;移情与情绪稳定性不存在相关⑤。

(二)依恋

日常用语中,“依恋“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双方对对方都有非常强烈的情感并且为了维持这种关系而竭尽全力去做很多事情。譬如亲戚之间,爱人之间,师生之间,都有可能是依恋关系。

发展心理学意义上的依恋(Attachment),经常被限定在特殊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反映关系独特特征的特殊现象,主要指的是婴幼儿和照看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亲密而持久的情感关系。依恋是儿童社会化反应的开端,起始于生命的最初几个月。

因为移情本身就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而依恋也属于人际交往的范畴,所以依恋和移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系。研究表明,婴儿在早期形成的依恋,会对他以后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鲍尔贝(J.Bowlby)早在1951年就报告了一些过早离开父母、因而未能在早期形成依恋关系的婴儿的状况: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怕冒险;常常感到不安缺乏最基本的信任感,这些症状是非安全依恋型的表现。

而随后的Bischof-Khler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依恋与移情的关系。结果证明,大部分非安全依恋的儿童未能表现出移情反应,而那些做出移情反应的儿童往往是那些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也就是说,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与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比,前者的移情反应水平要高。

Joireman等人考察了成人依恋与移情之间的关系。他们采用Collins和Read的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和Davis的人际关系指数(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对134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中的亲密感和信任与移情中的移情关心和观点采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⑥。

(三)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项研究采用四种条件:榜样乐善好施、非常自私、口头上富有爱心行动却没有、行动上富有爱心口头上却没有,以考察榜样的不同言行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不管榜样的口头表现如何,只要他行为上乐善好施,慷慨助人,儿童长大以后的利他水平就较高;只要榜样在行为上自私小气,拒绝提供帮助,儿童长大以后的利他水平就低。换句话说,能对儿童利他行为产生影响因素的是父母的行为而非说教。由此可见,成人在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时候,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做表率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别

回顾以往的研究历史,我们发现关于性别对移情的影响作用,研究结论其实并不一致:有的研究表明,性别与移情无关;而同样有研究结果显示,在他人不幸的情绪反应层面,移情反应中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在人们的朴素观念中,女孩通常比男孩更喜欢帮助别人,更喜欢表达关怀与慷慨,但研究表明,婴儿的利他倾向并没有性别差异;虽然女孩确实比男孩更多地表现出同情或担忧的面部表情,但在说出同情经验、安抚他人的意愿和分享方面,男女之间也没有性别差异;在某些方面,男孩甚至比女孩更乐于助人,如积极的援助行为等。

Darrick & Farringto(2006)对363名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女生在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两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可以看出,不同的性别在移情方面是有差异的⑦。

三、结语

综观国内外对移情的研究,可知国外心理学家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纵观现有的实证研究过程,无论是研究人格因素、依恋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因素,还是研究性别因素、遗传因素、同伴影响因素等方面,其研究对象大多都是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人作为被试出现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

第二,移情可能不光受到某一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它更可能会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所以我们在研究影响移情因素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综合考虑个体内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进而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整合模式研究,以探讨各种因素对移情直接或者间接的施加外力作用,从中找出影响移情相对重要的因素。

注释:

①转引自J.G.赫尔德:喀里贡[M],126.

②转引自Tichener,A textbook of psychology.New York:Macmillan,1924,447.

③转引自Eisenberg, N.,& Okun,M.A.The relations of dispositional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ity to elders’empathy-related responding and affect while volunteer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6,64,157-183.

④转引自Victoria Del Barrio,Anton Aluja &Luis F.Garcia.Relationship between empathy and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 a sample of Spanish adolesc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4,32(7):677-682.

⑤转引自Victoria Del Barrio,Anton Aluja &Luis F.Garcia.Relationship between empathy and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 a sample of Spanish adolescents.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4,32(7):677-682.

⑥转引自Joireman,Jeffrey A.,Needham,Tami Lynn,Cummings,Amy- Lynn.Relationships between Dimensions of Attachment and Empathy.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1,3(3):63-80

⑦转引自Darrick Jolliffe,David P.Farrington.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Basic Empathy cale.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6,29:589-611.

参考文献:

[1]王景英,盖笑松.小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

[2]常宇秋,岑国祯.6~10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

篇10

关键词: 语言测试 发展 语言教学 意义和影响

一、前言

语言测试由语言教学而来,如今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语言学、教育学及心理测量学等多门学科。现代语言测试产生之前曾经历过前科学时期,后来随着20世纪初教育测量学的独立与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它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语言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不同的时期,人们的语言观不同,因此语言测试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因此,随着语言观的发展,语言测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二、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

1.四个发展阶段

语言测试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出现,并在二战后发展为独立的活动。语言测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阶段;4.交际语言测试阶段。

1.1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

人们把20世纪40年代以前(即二战之前)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统称为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又称传统语言测试阶段。语言学家Spolsky称之为语言测试科学前时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语言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语言只是一门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科。外语教学也把语言当成知识来传授。这是这一阶段外语教学和测试体系的语言观的内涵。教学上基本是遵循传统、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测试主要考查以上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只有笔试,试题常包括短文写作、翻译、词形变化、时态填空、语法分析,没有口试和听力,因此缺乏对技能考查的量度依据。该阶段的语言教学和测试主要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基本谈不上科学依据。因此,这一阶段语言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容易被忽视。

1.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以Bloomfield为代表,认为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可以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对语言进行描述,把语言分离为不同层次的单位;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以Skinner为代表,认为语言行为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就是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上,采用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心理测量学的方法,使人们第一次对语言有了较为客观和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其中心理测量学测试理论以Lado的经典著作《语言测试》为代表,认为语言能力可以分解为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等)和语言成分(语音、语法、词汇等)。因此,这一阶段出现了衡量单个语言项目的分立式测试,认为试题应该每道题只测一个语言点,其主要题型有选择填空、词汇填空、语法填空、完成句子、改错等。这一阶段产生了使用最为广泛且信度较高的多项选择题,而且还利用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对试题难度、区分度、整卷信度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语言测试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成熟测量统计方法的学科。但此阶段对测试的效度少有关注。

1.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阶段

随着人们对语言的认识逐渐深入,结构主义语言观受到质疑。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语言测试界开始重视所谓总体综合法的研究,语言测试开始进入综合性语言测试阶段。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阶段。其代表人物是John W.Oller。综合法是针对前一个阶段采用把语言技能加以分解并且一道题只测试一个语言点的离散题为测试方法而提出来的,综合测试则主张测试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在考试中刻意区分各单项语言成分、技能和能力,而是强调两项和两项以上的综合评估。这一阶段多采用综合性试题,如完形填空、听写、口试、作文等。不仅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而且注重考查受试者的分析、综合、信息转换等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是以社会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概念为理论基础,认为学好一门语言的标志不仅在于能够领会和产出符合语法规则的正确句子,而且应具备在具体的语境下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把对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考查纳入语言测试的范畴。认为语言不仅是可以分割的整体,更是一种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功能体系。

1.4交际语言测试阶段

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的概念于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能够按照语法规则产出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应具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得体而有效地进行交际。

20世纪80年代,Canale、Swain补充和发展了Hymes的交际能力概念,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三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应用语言学家Bachman在Hymes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模式,被认为是“语言测试史上的里程碑”(Skehan,1992:15)。Bachman认为交际语言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等三项语言能力要素组成。

交际语言测试强调语境和情景,突出语言能力不仅指语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运用。因此,目前最有效的测试方法是直接测试,即在真实的语境和情景中考查受试者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同时还提倡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和考点的综合处理。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力求真实反映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注重考查以言叙事和以言行事的能力,能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职业、专业、领域所要求的语言运用进行测量,试题的表面效度高。但是,这种测试采用主观评分法,评分难度大,很难保证一致的评判,测试的信度不如客观测试高,不便于组织大规模测试。

2.三个理论模式

纵观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出它从注重语言知识转变为注重交际能力,由科学前的经验型从上述第二个阶段开始发生质的飞跃,转向了当今现代语言测试的科学型。其中后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三种语言测试模式,即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模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模式、交际语言测试模式(Heaton,1991:15―20)。

这三种测试模式各自都有一定的优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尽管新的模式已出现,但旧的模式并没有完全被淘汰。下面我们从所依据的语言理论、测试方式、效度、信度、命题难易度及对教学的反拨作用等方面对这三种模式加以比较(戴曼纯,1999:32―42)。

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模式认为语言成分和语言技能是可分解的,因而采用分立式试题,通过测试听、读、写来间接测试语言能力。测试中重视语言知识的正确性。命题难度大,需抽样分析。阅卷速度快,便于大规模考试。评分客观,因而信度高。但效度低,对教学有不良反拨作用。这一测试模式属于常模参照性测试。

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模式认为语言能力是不可分的。因而采用(一般)综合性试题,同样通过测试听、读、写来间接测试语言能力。测试中同样重视语言知识的正确性。命题容易,无需抽样分析。阅卷速度中,便于中小规模考试。(一般)客观评分,因而评分信度高。但效度低,对教学有不良反拨作用。这一测试模式也属于常模参照性测试。

交际语言测试模式认为交际功能是可分解的。测试采用综合性试题,通过测试真实的综合技能来直接测试语言能力。测试中重视语用得体性。命题简便,需抽样分析。阅卷速度较慢,不便于大规模考试。测试采用主观评分,因而评分信度低。但效度高,可以积极促进教学。这一测试模式属于准则参照性测试。

通过以上三种测试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语言测试从长远来看具有较大的优势。它现已逐渐成为国内外语言测试界研究及应用的主流。

三、语言测试对外语教学的意义及影响

语言测试服务于外语教学,是检验和衡量外语教学成效、促进外语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语言测试一方面衡量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测试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检测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发现其中的问题,通过测试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及应用技能的情况,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可见,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具有反拨作用,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是指语言测试的后效,即语言测试对教与学的积极或消极的反馈作用。语言测试可以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Arthur Hughes说:“测试对教学的影响叫反拨。反拨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事实上,科学的测试会推动教学,纠正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正面的反拨作用;反之,不科学的测试会制约,影响教学,起负面的反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测试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测试的各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在语言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随着今后语言理论及语言测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语言测试方式将会更加科学和进步,其信度和效度也一定会达到更加完美地和谐统一,从而对语言教学起到积极、正面的反拨作用,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chman,Palmer.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Bloomfield,L.Language[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95.

[3]Canale,M.,Swain,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4]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65.

[5]Heaton,J.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London:Longman Group,1991.

[6]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7]Hymes,J.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In Pricle,J.B.& Holmes,J(eds.)Sociolinguistics Ham ondsworth:Penguin,1972.

[8]Lado,R.Language Testing[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1961.

[9]Oller,J.Language Tests at School:A Pragmatic Approach.London:Longman,1979.

[10]Skehan,P.Progress in Language Testing:the 1990s.In J.C.Alderson,B.North(eds.),Language Testing in the 1990s[C].London: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 and the British Council,1992.

[11]Skinner,B.F.Verbal Behavior[M].New York:Copley Publishing Group,1957.

[12]Spolsky,B.Measured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3]戴曼纯.现代语言测试发展:理论与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1999,(3).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管理;重要性;未来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27-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管理。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管理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的需要。由于我国大学生人数众多,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令现如今的大学生在思想境界上能够有所进步,才会对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促进性的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管理的重要性

大学生思想管理非常重要,当代的大学生都是年轻的人群,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现如今我国的大学生人数正在逐年的攀升,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功利化的思想,有很多大学生为了未来的经济收入选择了违背自己的道德,这样的大学生并不少见。事实上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与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不受经济和利益的趋势始终保持着自己前进的目标是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目标。为了大学生们在未来能够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大学生能够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就需要高校中的教师不断的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管理,这样可以塑造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以为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思想管理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

1、可以令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所提升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管理进行教育可以为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到了互联网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并且经常受到一些黄色网站或者是暴力网站的影响。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才能够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有所保障,让大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网络中的陷阱,不要沉迷于互联网中的游戏,对于一些对学生未来发展不利的因素一定要让大学生有着一定的控制力。只有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令大学生的道德和素质都有所提升才会更有助于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2、端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社会上一些风气的影响,端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际上很重要,当代的大学生只有让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保持端正的状态,才会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所帮助。大学生的人生观对于大学生未来就业目标的树立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保持端正的人生观才会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理念。大学生的人生观需要高效的教师去进行树立,其中通过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管理可以有助于对其人生观的树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对于其后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其自身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只有端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不怕辛苦,只有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迎来人生的辉煌。

3、提升我国的国民综合素质

大学生代表着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更是代表着我国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管理可以为我国未来的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当中,大学生必将会成为我国进步和国民群众的代表。作为高校的思想管理领导者,一定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管理好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思想教育不仅仅当代大学生中的一项教学任务,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通过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可以促进我国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对于我国的未来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进步有着很大的促进性作用。通过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可以为我国的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4、减少大学生的功利化思想

通过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现如今大学生的功利化思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义为与金钱有着直接的联系,这种思想和行为是不正确的。高校中的大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管理,对于一些爱慕功名利禄的学生一定要给予及时的教学和管理,要让学生明白作为只有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态度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真正的成长起来。只有让没有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的社会中需要廉政的人才是思想教育的目的,只有时刻保持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在未来的社会中长远立足。通过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大学生对于功利化的追求,让大学生在学生时代就认清楚未来发展的道路,不轻易的改变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要端正自己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介绍了大学生思想管理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社会当中,大学生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方面的管理,才会让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有所进步,让我国的社会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大学生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理念带动着我国社会走入新时代的步伐。综合情况来看,加强大学生思想方面的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必要的一项管理义务。

参考文献:

[1] 陈 蓝.论现代管理手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篇12

    关键词:中学生 数学语言 能力发展 影响因素 

    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影响其数学学习及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之1,包括对数学知识的阅读、转换、组织、表达、构造与符号操作能力等。因此,对影响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因素的探讨就显得很有意义,笔者试图从学生、数学材料、教师3个方面作些有益的探讨,以期有所收获。 

    1、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知识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是学习者进行现实学习的前提。在认知结构的同化发展中,迁移对数学语言的学习影响较大的。 

    迁移是1种心理现象,是1种学习对另1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学习之间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凡是1种学习对另1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凡是1种学习对另1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 

    2、数学学习材料 

    数学材料是影响数学语言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地,可以从数量、变式、典型性、反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数量。数学学习材料的数量太小,学生对具体材料的感知就会不充分,就难以对具体材料所包含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鉴别,对数学语言和知识的掌握所必需的经验也难以建立起来,这样就会由于语言感知、转化不够而对知识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比较不充分,最终无法建立理解知识和语言转化所需要的坚实的基础。相反,数量太多1则会数学的非本质可能得到不恰当的强化而掩盖了本质特征,2则会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受到不利的影响,多既能生巧也更能生厌。 

    2.变式。变式是通过多种语言的转换而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1旦变更具体对象或变更对象的语言陈述形式,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连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是通过变式进行比较而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掌握的。 

    3.典型性。实践表明,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非本质属性越多、越突出,学习就越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择具体实例时,为了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减少学习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办法,通过多种语言形式表征,并对知识的本质可以做适当的归类练习。 

    4.反例。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人产生深刻印象,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例的适当使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和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加精确,而且还可以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学生对本质的属性的表述不准确是也是造成错误的1个关键原因。但应该注意的是,反例是在学生对知识的有了1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用的。 

    3、非智力因素 

    从数学与教育心理学来看,影响数学语言的认知的非智力因素中主要是情绪和情感。所谓情绪和情感,就是个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1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应 。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需要为中介的。通常那些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会引起满意、高兴、喜悦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就会引起痛苦、忧愁、厌恶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认知活动中,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它常使学生依此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体验通常分为两类,1类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另1类是消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常常处于这两种体验的交替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主体对原有目标修正,或重新确立新目标,即使遇到思考不清楚的问题时,也能有勇气、有自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常常处于消极体验中的学生,则有可能丧失信心,破罐破摔。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数学符号的学习效果。数学家A·巴特斯布说过:“实际上,我们学校的成绩在1个方面常常是消极的,那就是学生们学习后不但对数学符号冷漠,而且感到它们可怕。”这种现象看来是带有1般性的,这种情绪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情绪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为中介的,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使部分学生不能立即感到“满足个体的需要”;相反地,往往还会因其抽象、难懂而产生沮丧心情。(2)1些不适当的、夸大了的宣传,歪曲了数学符号的形象,使学生产生1种畏难情绪。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它充满生机,有其数学思想,不是枯燥的。然而“公众的舆论”有时并不是公正的。有些好心的教师告诫学生说:“数学抽象、枯燥,你们要好好学习,否则将会留级。”这种讲法没有积极作用,只能使学生讨厌数学。 

    四、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在学生的眼中,数学教师是最直观的数学,数学教师是数学的形象代言人。大量的研究表明,1个民主、开朗、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的数学教师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发展、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教师的教学观、学习观、学术水平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和方式的关键因素,它们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方式。教师的言谈举止特别是语言对于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够像磁铁1样吸引学生,则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1门严谨的学科。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学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2)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逻辑性,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3)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尽量用学生熟悉的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表达,使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清楚明白;(4)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5)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简洁性,教学用语应简洁、明快,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要加强对数学语言的提炼,并充分利用数学术语、符号和式子来表达有关内容。 

    五、结论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选取合适的数学认知材料和问题情景,调整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和情绪,有效的迁移才能发生,学生的数学语言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佩玲,邵光华编着.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曹才翰,章建跃着.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云章着.数学符号学概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的发展

心理健康指的是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马斯洛从成功名人的人生历程中归纳出来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精英标准”,他认为,具有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就是心理健康的人。精神科医生认为,凡无心理症状的人都为心理健康的人,这是“临界标准”——一种衡量健康状况的低水平。正视现实和自我,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共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划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可划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三个方面。物质自我是自己的身体、衣着、金钱等物质方面意识;社会自我是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意识;精神自我是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按自我意识的作用划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自我意识,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二是消极的自我意识,包括自卑、自我否定等。按自我意识的观念划分,可分为实现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三类。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为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也会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智力发展显著

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显著提高,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喜欢质疑和争论,因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对此感到迷茫和不安。这种心理压力既可成为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可成为学习进步中的阻力。

2.自我意识增强

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进行关注。但由于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初期,评价自己和别人常带有片面性、情绪性和波动性,对周围的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因自我意识的发展不成熟而易产生心理易损性。因此,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自信而强大、自我调控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3.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

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感情和个人秘密不愿向他人吐露,自我封闭有时会产生孤独感;他们渴望独立,有极强的“断乳”愿望,但阅历不够丰富,环境复杂陌生导致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不善于调控感情和理智之间的关系;他们富于幻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对现实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常因学业、就业、恋爱、不正之风而困惑,会有挫折感,易悲观失望。这些矛盾若持续得不到解决,将会使大学生心理失去平衡。

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现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是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的根本原因,这些矛盾和压力将伴着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逐渐成熟,逐步得到缓解。其调节的有效性依赖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或者说是对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解自我的准确把握;其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大学生人生观的定位和价值观的形成。心理健康反映出一个人健康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对生活抱开放乐观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心理健康的人富于利他精神,心理健康的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正视现实,放弃做“完人”“超人”的念头。归根结底,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映射。

人们通常把平衡和适应作为心理健康的特征,但“适应”不等于“顺从”,“平衡”不等于内心无“冲突”。积极、健康的心理应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的意义,并不是永久性的无压力、无冲突、无痛苦。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突出表现在个体与现实保持动态平衡,以实现高尚的人生目标为目的,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求得内心平衡、和谐、正常发展。

篇14

关键词:语言服务 发展 MTI教学

一、引言

语言服务业主要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多语信息咨询等业务(王传英,2014:78)。[1]随着语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五个语言服务系统,它们分别是:语言业态服务系统、语言领域服务系统、语言资源服务系统、语言层次服务系统以及语言效能服务系统(屈哨兵,2012:45)。[2]随着中国强劲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积极的对外交流,语言服务也在中国扎根落户,并处于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

综观当前有关语言服务业的研究论文,我们发现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韦忠和(2012:71)[3]对2012年以及未来的语言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做了推测,他认为语言服务仍将会快速发展,还会发生并购整合的现象,语言服务业的市场也会在结构上发生些许变化。亚洲的语言服务公司在今后会逐渐登上世界舞台,所以在未来语言服务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会愈来愈明显。张莺凡(2012:151)[4]通过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语言服务业的观察,得出结论:奥运会语言服务项目的语言种类繁多,语言服务的项目也很多,层次化十分明显。同时北京奥运会首次将机器翻译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等运用其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了语言服务业中。郭龙生(2012:12)[5]从国家这个大层次上对语言服务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了语言服务对于国家的意义,语言服务今后的主要任务、性质、发展的程度、空间以及方式等,为构建整个国家的语言服务体系的规划,设计了大致的蓝图。陈颖(2014:17)[6]从语言服务的视角对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进行了研究,她认为:现阶段的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还不够成熟,在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构建多语言服务的体系,培养语言服务专业人才以及志愿者等措施来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赵启正(2014:6)[7]认为构建国家语言服务体系可以跨越因文化不同而形成的阻碍,可以帮助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顺利地走出国门,国人也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同外国人进行交流,而不会因跨文化的阻碍而终止交流。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2014:40)[8]对培养国家语言服务专业人才的模式以及用人单位与学生所在学校之间的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用人单位应当积极地与学校进行合作来大力培养国家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学校要在翻译教学制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通过以上相关研究的列举,我们发现就目前而言,关于语言服务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些研究讨论的问题比较笼统,关于翻译等与语言服务发展领域相关的教学研究依然比较缺乏。不过,对中国而言,语言服务还是一种比较新鲜的事物,需要对语言服务发展之路所产生的具体而细节的问题逐步进行研究,逐个进行解决。因此,语言服务的发展仍然需要依赖大量与语言、翻译专业相关的人才。本文通过对MTI教学现状的分析来探讨语言服务的发展对MTI教学的影响。

二、MTI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促进中外对交流,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的高级翻译人才,国务院于2007年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周亚莉,2013:139)。[9]随着MTI专业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报考MTI专业,不仅有英语专业的学生报考MTI,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开始转专业报考MTI。至今为止,开设MTI专业的院校已经达到260所,由此可见MTI报考的火爆程度非同一般。

MTI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口译和笔译方面的高级专业翻译人才。因此,众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面都突出了“翻译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其中,应用性翻译、外宣翻译、科技翻译工作坊、工程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基础口译和交替传译等专业课程的设置更是突出了专业型硕士的特点,与英语语言类学术型硕士中的文学理论、西方文论、翻译理论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等学科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MTI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也突出了与英语语言文学学术型硕士的不同之处。MTI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笔译翻译实践或者是口头录音翻译训练,分别达到MTI院校的相关要求方可毕业。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上也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撰写与英语语言文学学术型硕士同样要求的理论研究性论文,还可以写翻译实践类的论文,突出了MTI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然而,与英语语言文学这样的学术型专业相比,MTI开设的时间短,尚处在探索之中。因此,MTI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不足。据相关调查汇总,MTI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1.设置MTI课程时多偏向理论,使得MTI教学偏向了英语学术型硕士的相关翻译理论课程,违背了MTI教育和教学的初衷。因此,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翻译应用能力等方面将会大打折扣。

2.相关的教学设备落后和不足之处:现在的翻译已经不再是靠纸笔和字典的生产了,而是大大依赖于翻译技术来提高翻译的速度和效率,这也是众多MTI院校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即CAT)教学课程的原因。但是,一些院校由于教学经验或者是教学经费的不足,相关的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以及辅助翻译软件出现“跟不上时代”的现象。这就导致MTI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不会使用比较先进的翻译软件,无法胜任量大、时间紧、要求高的翻译任务,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解决这些问题是MTI教学的当务之急。然而,仅仅依靠更新教学设备、加强师资、改变MTI课程设置,可能难以解决上述问题。重要的是参照现代比较先进的方法来弥补目前MTI教学中的不足,使改进后的MTI教学能对语言服务产生有益的影响。

三、语言服务在MTI教学上的应用

语言服务不仅包含笔译和口译服务,而且包含许多其他新鲜的内容,比如:语言服务项目管理、软件本地化,网络本地化,多媒体的应用,国际化的翻译服务,国际化的质量检测,配音,电话翻译,字幕翻译,机器翻译后编辑,业务流程外包等内容。[1]本文选取部分内容来阐述它们对MTI教学的改进。

(一)项目管理技术对MTI教学的改进

现代翻译服务是语言翻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全球市场营销技术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一个译员仅仅具备扎实的语言翻译能力,是远远不能适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的。因此,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其中,翻译项目管理可以促使学生在多个方面得到发展。

翻译项目管理是国内外知名的翻译公司诸如“语言桥”“传神”等重要的工作项目,翻译项目管理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过程,需要客户同语言服务公司的翻译团队在翻译之前对文本的类型、译员的选择、团队的明确分工、翻译的时限、翻译的价格等众多要素确定好之后,再进行团队之间的配合来与客户的沟通完成翻译工作并在客户要求的最后期限之前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翻译工作。因此,这项工作既靠个人能力又靠团队的分工合作来完成。

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上网查找语言翻译服务公司的最新动态和工作招聘要求,让学生对公司有更深入的了解熟悉翻译工作的大致流程并做好相应的准备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之后,教师再根据某个语言翻译服务公司的项目管理实例进行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进行明确的分工、如何制定一个详细的、有效率的时间计划表来完成这个项目。讨论后,教师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并结合学生形成的讨论结果来分派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在翻译项目管理模拟训练中,让学生分别担任项目经理、译员、审校、质量检验、桌面排版等角色,锻炼其翻译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制定决策能力、抗高压能力等。

在整个翻译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笔译能力、口译能力、翻译工具的应用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沟通协调管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都会得到充分的锻炼,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网络本地化建设对MTI教学的影响

随着全球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建设多语种网站,以方便国外人士浏览、了解该国某些领域的情况。比如,谷歌公司的网站就有多个语种。网络国际化的这种发展趋势促进了网络本地化的发展。多语种网站的建设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国际业务发展的内容和工具并且已经成为本地化服务行业的主体业务之一(苗菊,2013:85)。[10]“网络本地化,亦称网站本地化或网页本地化,指将互联网信息由原初形式转化为符合目标地区受众语言文化期待的信息形式。”(王少爽、王华树,2015:59)。[11]翻译就是网络本地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本地化过程中的翻译来指导学生翻译时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网站翻译有深入的了解,也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MTI教材中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程可以在网站本地化建设中的翻译环节多增加一些最新的内容,以避免教材与生活时代脱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网络本地化的基本建设过程,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请专业人士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先将一个国际网站的原语言版和翻译过来的目标语言版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原网站的哪些内容得以在目标语言版保留,哪些内容予以删减或增加。通过两种语言版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明白翻译时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差异意识;可以对学生进行翻译策略和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对翻译策略和技巧的自主学习意识。

网络本地化的翻译过程,还需要用到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同时还涉及到翻译项目管理的内容。院校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一般都会涉及到不同翻译辅助软件的实际应用。因此,教师可以指导MTI专业学生将网站上的超文本文件翻译为其他的文件,对多个网页进行管理并保持原来的网站结构,形成后续可以重复利用的翻译记忆库。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了解网络本地化的翻译过程,还可以使翻译专业与该校其他专业紧密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的教学也体现出了灵活性,有助于实现MTI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字幕翻译对MTI教学的影响

无论是中国的影视作品要对外传播成为外国的文化消费品,还是外国的影视作品如美国好莱坞影片、美国电视剧、英国影片和电视剧等要成为中国民众的文化消费品,都离不开翻译。互联网的发展使得配有字幕翻译的影视作品成为大众化的文化消费。这样的背景下,字幕翻译成为翻译的一个全新领域。

字幕翻译看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比如说在翻译电影的人物对话时,观众既要看画面,又要看字幕。电影屏幕的空间有限,如果太长则影响电影观看的效果,太短则会影响对角色的理解。因此,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便是一个难题。许多英语爱好者在看美剧和英剧时,喜欢看双语字幕,这样既可以锻炼英语,也可以在看不懂的时候参考汉语来学习新的英语词汇和短语及俚语等。

教师除了根据计算机辅助翻译教程的内容介绍字幕翻译软件和基本的添加双语字幕的方法以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字幕翻译的美观问题。字幕的大小和位置都影响观众的观看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字幕美观与不美观的例子来使得学生明白字幕翻译美观的重要性,还可以为学生选取几个影片的片段来让学生学习在翻译时注意字幕对影片的影响。

除了对学生进行字幕软件使用和字幕美观处理的相关训练,字幕翻译还是训练学生听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在训练学生听译能力之前,先把所有的字幕去掉或者准备好没有字幕翻译的影片。让学生打开字幕翻译软件,先放一小段,然后暂停播放,让学生立即输入听到的句子并将其翻译成汉语。训练时,可以重复播放影片来让学生适应速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延长影片的播放时间,减少重复的次数。最后让学生检查自己的英语句子拼写和汉语句子的翻译,再对字幕进行大小、位置调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拼写情况、汉语句子的翻译情况、字幕的美观效果等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但对学生进行了字幕翻译软件使用的训练,还加强了学生听译、视译等方面的训练,教师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多样性,教学方法上体现了更大的灵活性。

四、结语

语言服务不只对国家之间的文化、科学技术、金融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以及个人生活的便利性起到了推动作用,还可以对我国的MTI教学起到很大的帮助。

语言服务业是一个新型产业,MTI教学需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灵活性。因此,在MTI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大纲与语言服务业领域的相关内容紧密结合,除了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翻译理论知识讲授,对学生进行翻译训练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对现在新的技术、知识和翻译等相关软件进行学习并能够熟练掌握,这样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MTI课程教学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从而有效防止MTI课程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的现象发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设计和规划。

(本文为2015年度昆明理工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15-22;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998086]。)

参考文献:

[1]王传英.语言服务业发展与启示[J].中国翻译,2014,(2).

[2]屈哨兵.语言服务的概念系统[J].语言文学应用,2012,(1).

[3]韦忠和.2012年以及未来几年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

翻译,2012,(3).

[4]张莺凡.北京奥运会的语言服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10).

[5]郭龙生.论国家语言服务[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6]陈颖.语言服务视角下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研究[J].北华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7]赵启正.语言服务是跨越文化障碍之桥[J].中国翻译,2014,

(1).

[8]刘和平.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J].中国翻译,2014,

(5).

[9]周亚莉.翻译硕士教育研究现状与反思[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1).

[10]苗菊.多语种网站建设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3,(1).

[11]王少爽,王华树.互联网时代的翻译模式拓展[J].中国翻译,

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