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化和旅游结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乡村旅游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如今,我国旅游业鹏兴勃发,已进入全民旅游时代。可是,乡村的旅游业较之城市旅游,其发展明显不够顺畅,而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恰能为其注入活力。现代化的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对旅游的品味也要求日益提高,高质量的旅游能够有效吸引游客,在旅游市场保持较高的竞争力。目前,乡村旅游的短板主要表现为缺乏文化的参与。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可以增加乡村旅游景点的吸引力,迅速打造出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无数实践均表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如今,各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而乡村旅游业也日益显现出其生命力。由于现代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逃离城市的喧嚣,渴望回归乡村那种宁静的生活,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再加上,近几年来,人们节假日时间明显增多,这就更促进了人们出游的次数。我国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许多自然景观经过长期的发展,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因素。例如,一些古村古镇、墓葬寺庙等,便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有一些自然文化景观已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而我国乡村地区优美的田园风光以及深厚的农耕文化,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乡村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以及诸多历史遗迹,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创造了优势条件。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则使得旅游业的质量与品位得以提升,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儿,有力促进农民收益的提高。
但另一方面,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在乡村的景点开发以及旅游设施的建设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城市旅游业的进步,虽然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乡村旅游构成竞争。乡村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大量优秀的乡村文化还面临传承困难的危机。城市化的发展,将大量具有浓重乡土气息的乡村商品变得日益商业化,使得乡村产品失去了自身的文化魅力。乡村的文化景观,以其自身淳朴的民风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可是,游客在观赏时,往往不注重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使得乡村的文化景观面临被破坏的威胁。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极易被破坏,但是也不能因为怕遭受破坏而将其封闭起来,唯有开发性保护才能显现出其价值,才能凑集起保护、传承的资金。
(二)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文化所包含的范围极广,而对于乡村来说,文化则主要是指古代留下的一些文化遗存以及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风情民俗。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缺乏乡村文化,乡村旅游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而要想使得乡村旅游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将乡村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而乡村文化深深植根于乡村,所以,要通过对其进行挖掘,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而乡村的历史文化气息又比较浓厚,借助优秀的历史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则会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前进道路较为顺畅。乡村文化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前进动力,乡村的传统文化村落较多,而将其纳入旅游景点,必将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进而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此外,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让游客了解乡村的发展历史、体验乡村生活,以此来让游客亲身感受乡村文化,彰显乡村文化的魅力。乡村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浓厚的乡村文化,大力传承和弘扬乡村的民俗文化,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从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乡村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引领者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将文化与旅游结合是乡村旅游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二、以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人已不仅仅满足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逐渐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虽然目前的旅游业已能满足一些人对旅游质量的要求,但存在于乡间的传统文化则更能够更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增强其吸引力。我国的乡村文化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如若能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无疑会给乡村旅游业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一新型的旅游模式在乡村的大规模开展过程中,尚且面临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前进步伐。
(一)对乡村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
乡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目前对其宣传力度欠缺,使得乡村文化难以融入旅游业之中。乡村文化缺乏传播渠道,使得更多人难以对其进行了解。例如,乡村旅游中一些文化旅游景点,人们不注重对其进行宣传,则使得游客对此不了解,也无法激起游客的兴趣,进而导致文化景观未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还有一些乡村的独特工艺品,他们只在当地进行流通,导致这些特有的工艺品缺乏市场。此外,对乡村的民俗文化活动宣传力度不足,使得游客没有机会亲身体验当地的习俗,也就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源泉,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是个宏大工程,必须借助政府才能有效推动。但目前,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得乡村文化在融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受阻。乡村的政府机构本身就不健全,很难对乡村旅游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由此导致其文化在融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变得十分盲目。此外,政府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乡村文化的制度,使得乡村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容易遭到破坏。由此,不仅会导致乡村旅游的品位降低,还使其经济效益较为低下。
(三)乡村文化与旅游产品的结合度较低
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心灵得到放松,而存在于乡村的文化则更具魅力。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种多样,但是乡村文化与旅游产品的结合度较低,此现状阻碍着将文化纳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的发展观念较为落后,他们仍然停留在靠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却不知道利用当地的优秀文化来激发游客的兴趣,没有将乡村的文化赋予观光景点。此外,他们也不注重将当地的产品赋予当地文化内涵。例如,对于乡村的旅游纪念品来说,各个地区与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可是在发展过程中,却不懂得将乡村的风情民俗赋予其中,因此,使得旅游纪念品少了文化魅力,乡村旅游缺少了足够的吸引力。
(四)忽略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乡村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的重视,旅游部门也开始注重将文化纳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传统文化自身魅力突出,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可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只注重大规模开发乡村文化,不注重对其进行保护,这就使得乡村文化面临被破坏的威胁。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流行文化开始兴起,而乡村人们不懂得对其进行保护,使得存在于乡间的风情民俗受到巨大的冲击。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虽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去观赏,但是,乡村旅游景点的地域空间有限,而工作人员却不懂得限制人流量,造成了景点较为拥挤,这就使得乡村的自然文化景观极易被破坏。还有,某些游客的素质较低,对于乡村的文化景观不但不予以保护,还故意毁坏。
(五)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才较为缺乏。乡村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他们对乡村文化的概念缺乏了解,所以,大多数农民对将文化纳入乡村旅游业缺乏支持。例如,他们只看到在旅游景点上投入资金,可以得到回报,而不注重对一些潜在的因素予以支持,也就是说,他们往往对乡村的文化不重视,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再者,由于文化与旅游结合在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中尚且处于较低层次,旅游部门对人才仍未采取培训,造成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才较少。人才是乡村旅游文化得以发展的保障,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才短缺使得乡村文化难以进行传播,给其融入乡村旅游造成重大障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以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我国乡村文化多姿多彩,而将其融入旅游业可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使乡村旅游业提档升品,最大程度地激发游客的兴趣,有力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可彰显乡村文化的价值,拓宽乡村文化的流通渠道,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弘扬。可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着政府的指导作用不强、文化与产品的结合程度低以及对文化的保护不足等问题,从而严重妨碍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以,当前急需采取措施来促进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
(一)大力宣传乡村传统文化
文化在融入乡村旅游受阻,原因虽然很多,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文化的宣传不足,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宣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文化。例如,乡村的一些古村、古镇以及乡村的优秀民风民俗,若是没有被发现,恐怕早已消失,更不要说对其进行宣传了。我国的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如原生态文化景观、红色旅游胜地、历史文化遗迹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优秀文化,必须要对其进行大力宣传,才能为更多人所熟知。对于乡村的原生态文化景观以及红色旅游胜地,旅游部门应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其进行宣传。同时要大规模拓展旅游文化产品的流通渠道,使其顺利销售。还有,旅游地应定期举办一些文艺演出活动,使得游客亲身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
(二)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力度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个复杂的宏大工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管理。政府若不对乡村旅游进行支持,凑资、征地、修路、移民等难题根本无法解决,若不对文化市场进行合理规范,必然会导致文化市场的混乱。首先,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文化的支持,积极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引导乡村文化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即政府要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的经营秩序,对那些制造假冒伪劣文化旅游产品的人,给予严厉制裁。再次,乡村文化贯穿于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对游客在旅游中所进行的吃、住、游、玩儿等各种活动进行有效监管,以此保证旅游的高品质。
(三)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对乡村文化的保护
乡村文化与旅游结合价值,显而易见,可是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忽视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使得乡村文化面临传承困难的危局。对于乡村文化的破坏现象,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引导,让旅游经营者在对乡村文化的开发过程中,注重对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避免某些人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而以牺牲文化为前提。保护乡村文化,最有效的办法是要制定规则,对故意破坏文化者,给予处罚,以此减少破坏文化的现象出现。再者,要尽力保护乡村文化本来的面目和自己的特色,不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失去自己本身的特色、魅力。其实保护乡村文化并不意味着要将文化封闭起来,而是要与时俱进,在开发中进行保护。若是盲目地将其封闭,不但不会使得文化得到保护,反而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永久性消失。
(四)积极打造文化旅游产品
当今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而对乡村旅游业来说,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虽然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可是离开传播载体,文化传播又将从何谈起。
保护、弘扬乡村文化必须要借助传播载体,借此将乡村产品赋予文化内涵,以此来打造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使其形成本地区的一大特色,进而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实现以文化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除此之外,对存在于乡间的民俗文化,要深入进行挖掘,而后将民俗文化与当地的传统工艺品进行融合,使得游客在观赏工艺品的时候,能够体验到工艺品背后的传统文化。此方法不仅仅可以使得游客感受到乡村的风情民俗,更能够使得乡村的特色文化得到完美展现。
一、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南通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其下属的如皋、如东、启东等地均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在如皋地区140多万人口中,百岁老人高达200多人,其总数位居全国县(市)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长寿之乡”。南通独特的人文与生态环境孕育了悠久的长寿养生饮食文化传统,早在清代就出现了研究食疗、食补的养生专家丁其誉,他在对家乡长寿现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寿世秘典》,从顺应岁时、合理膳食、适常起居、中医调理等方面对饮食养生进行专门的论述,影响深远。如今南通已经出现一批优秀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如皋的长寿宴多次在国内外养生美食大赛中获得金奖,“三香斋”白蒲茶干、“水明楼”黄酒、如皋萝卜皮、如式香肠、肉松等长寿食品已经畅销全国。
二、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资源品级高,类型多样
旅游产业的开发离不开优质的资源基础,南通是世界上首个获得“长寿之都”称号的地区,因此可以说,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国际性的知名度,品级相当高,这是开发饮食旅游的天然优势条件。同时,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种类也比较丰富,各地区特色各异。例如如皋出产萝卜皮、白蒲茶干“、水明楼”黄酒等生态农业食品,如东、启东以海鲜养生食品为特色,海安则以河豚养生饮食为其开发亮点,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差异。
2.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好
可进入性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开发条件的重要相关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交通网络与设施,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上已知的一些长寿之乡往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或者是位于高寒地带,或者是位于偏远的山区,而南通是我国沿海地带唯一的长寿之乡,也是处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长寿之乡,这在国际上绝无仅有。经过多年的建设,南通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重要节点城市,内外部交通四通八达,各旅游点之间可以实现快速便捷的联动,这就为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3.客源市场
广阔充足的客源是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人们比以往更加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这一社会心态在旅游市场上表现为游客对长寿养生类产品比较青睐;另一方面,南通临近以沪宁杭为代表的华东旅游黄金地带,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民众出游率较高,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既可以从上述地区吸引当地客源,也可以与这些地区的旅行社开展合作,将游览沪宁杭的外省市游客吸引到南通来。
(二)劣势分析
1.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目前南通的长寿饮食产品开发还是以初级的现成食品为主,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开发。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游客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品尝美味的食物,他们还注重于参与到食品的种植、采集、加工制作等层面,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单一的食品之外,还可以涵盖美食节庆、厨艺比拼、特色餐厅、田园观光、食俗食礼、美食文学作品欣赏等多个领域。调查显示,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在丰富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方面做得还不够,独具特色的明星产品、亮点产品还比较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饮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长寿旅游宣传营销体系不完善
南通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长寿之乡只是众多城市名片之中的一个,其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游客往往会在众多的旅游信息中忽略这一元素。此外,多年来南通的长寿旅游宣传主推如皋,已有的旅游线路、长寿食品品牌也主要集中在如皋地区,如东、启东等地的开发就较为滞后。现在南通全市成为“长寿之都”,需要进行统筹安排,在突出打造如皋长寿旅游精品的同时,还需要加快其他地区的旅游营销,营造全面开花的良好效果。
3.饮食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持,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基层服务人员。实践证明,游客对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服务接待人员的素质与态度决定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游客对南通饮食旅游经营服务人员在专业知识、业务素质等方面的表现还不太满意。饮食旅游表面看来是重在品尝美味,可实际竞争力却在于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游客感知文化的魅力则是需要专业服务人员这座桥梁来实现的。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当务之急。
(三)机遇分析
1.市场吸引力较大
首先,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素有饮食养生、追求长寿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都热衷于研究食疗养生之法,这就为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广泛的思想基础。其次,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这促使各个年龄层次的国人都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过去是老年人偏爱长寿养生类旅游产品,现在这一年龄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青年人都加入了这一队伍,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符合了这一社会潮流。最后,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人们不但要追求吃好吃饱,更要追求绿色健康无污染,长寿食品已然成为市场的新宠儿。
2.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适时推出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南通的旅游产品传统上集中于以狼山、濠河、博物馆为代表的观光旅游项目,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这是不利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的。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大力推进南通新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出台了相关的扶持奖励政策,这就为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机遇。
(四)威胁分析
1.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
根据中国老年学会的评选认定,南通周边还有太仓市、上海崇明、溧阳市等地入选中国长寿之乡,长寿旅游在这些地区也正成为开发的热点。因此,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城市产生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这就需要在产品的开发中做到准确定位,突出特色,与兄弟城市形成错位发展、合作共赢,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
2.食品安全质量保证
在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各类长寿食品的安全质量保证与保鲜技术是各供应商将面临的较大挑战。食品安全责任重于天,确保南通长寿食品的原汁原味、质量上乘,这直接关系到南通长寿旅游产业的兴衰,更会影响到长寿之都的名声。因此,在今后的开发中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在食品的原产地保护、加工工艺流程优化、检验检测等环节加强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三、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在政策法规、环境保障、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多个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稀缺性资源,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国内知名的巴马长寿旅游区已经出现污染现象,这就需要南通的相关政府部门做好先期的整体性规划,防治盲目性的过度开发,尤其要确保长寿食品的安全质量过关。此外,发展旅游还需要交通、住宿、餐饮、服务中心等诸多配套设施,这也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统筹安排,以提高各景点的接待能力。2.拓展与丰富产品的类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的产品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南通要以长寿文化为核心,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拓展和丰富产品的表现形式。除了已经比较成熟的长寿系列食品外,还可以在长寿养生文化主题餐厅建设、长寿饮食文化知识教育培训、长寿文化食谱出版发行、长寿文化系列餐具开发、长寿食材培育基地参观等方面进行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挖掘更多的消费价值。同时,各旅游目的地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从游客的感知角度出发,设计出文化性与体验性并重的明星产品。
3.积极开展多样化营销活动
科学有效的营销活动是促进旅游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吸引广大游客的有力推手。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宣传既需要制作旅游宣传片、编写长寿美食旅游指南、聘请名人代言等传统宣传模式,更需要拓宽思路,在目前流行的新媒体中寻找突破口。比如:创建官方旅游微博,第一时间最新的旅游资讯,通过点赞、有奖评论等形式与游客展开互动交流;拍摄主题微电影,在主流视频网站上线宣传;在知名网络杂志平台刊登系列广告,以此来提高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赢得游客群体的青睐。
4.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uckywen”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文化和旅游局年度总结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重点工作攻坚年”精神,围绕“一轴六区”、“九大禹城”重点任务,对照打造水韵禹城、书香禹城发展目标,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高点定位、勇于创新、真抓实干,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2020年以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情况
(一)城乡共建共享开辟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再提升行动,夯实文化主阵地,增强文化软实力。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对标达标提效能。在集精力、集资金、集政策于一体强力推动下,在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场所达标建设基础上,社会参与、重心下移,服务效能继续优化升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市直五馆高质量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复审通过国家一级馆,服务质量实现大幅提升,智能听书机、盲文书籍、热水、无障碍通道、免费wifi、免费储物柜等服务设施日益健全。24小时城市书房免费对外开放。全市布局安放电子书借阅机8台。1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无线网络全覆盖,10处数字文化广场建成,新建5处文化舞台。村级342个社区(村)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休闲娱乐、教育引领等功能于一体,刚刚代表德州市接受省级考核验收,创造了送戏下乡的德州模式,近期,德州市文旅局将发文推广。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城市品质。为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读书需求,实施政府与企业、社区多向合作,扎实推进全民阅读、书香禹城建设。1、打造“15分钟阅读圈”。投资70余万元,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1处,覆盖周边3所中学、2所小学、5个商业小区,辐射近4万人。在各乡镇和城市社区设立分馆,全部与图书馆联网,图书通借通还。第二批城市书房建设正在进行中,近期,将正式面向市民开放。2、举办多彩阅读活动。在全市开展图书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进军营“书香六进”,举办读书朗诵、图书捐赠、读书大王比赛等10余场,举办书香家庭、最美读书人、书香企业、书香机关评选活动8场。为全市3万名小学生,免费统一办理借阅卡,全面推广少儿阅读,纳入2020年全市20件为民实事。
三是城乡文化惠民供给转型创新。盘活文化资源,延伸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坚持“活动特色化、城乡一体化”全社会同参与、同创作、同分享的 “送、种、创、秀”公共文化惠民新模式。1、数字文化领先启动。在德州率先启动数字文化乐享工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互动,扩大“送、种”文化平台。开办“耕耘讲艺”、图书推介、抗疫作品展、禹城红色历史展等线上线下文艺活动60余期。开设书法、声乐、民族舞、广场舞、乐器、剪纸等线上课程50余期,点击量6000余人次。“耕耘讲艺”成为全省文化馆系统的品牌活动之一。2、群众“创文化、秀文化”多样性。创新落实省文旅厅“五个大家”系列活动,带动全市群众参与文化、融入文化、创作文化,群众“创文化”“ 秀文化”热情高涨,20余个群众自创戏曲、舞蹈、歌曲、相声作品涌现。完成送戏下乡895场、公益电影放映6809场。组织完成第三届农民丰收节文化活动,连续十天乡镇专场,2000余人参与,“农民丰收戏”得到市委滕书记的批示肯定。开展“书香禹城”广场舞大赛活动,各镇街自下而上全动员,市文化馆辅导各乡镇广场舞大赛30余场次,广场舞大赛秀出了农民新时代的文化风貌。德州广场舞大赛实现“六连冠”,为德州唯一。3、优秀文艺创作涌现。开展文艺创作青蓝工程,创作战“疫”作品200余个,20余件作品被学习强国、大众日报等媒体采用。抗疫原创作品先后荣获省级一等奖,荣获德州市疫情防控文艺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人荣获第三届德州市“长河文艺奖”。
(二)文旅互促互进激发产业新活力
围绕文化旅游产业破题行动,着重在补短板上抓项目建设,在扩大消费上抓产品打造,在乡村旅游上抓示范培育,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一是扎实有力,项目建设生机勃发。建立全局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项目谋划、资金争取、招商引资等方面全面布局。1、在建项目5个:总投资2.5亿元新街口文化产业园项目已完成90%主体建设,招商签约50余家商户;总投资1.1亿元山东基石建材项目,车间主体工程完工,设备安装竣工,正在调试;投资2亿元红色文化果玩综合体项目,将红色文化与研学旅游相结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杰奥杰尔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年产300台升降机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D7号车间,已投产;济南槐勃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套激光雕刻机生产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A01号车间,正在进行设备采购。2、签约项目3个。创业商学院项目、众福智能机械设备项目、山东鹏森建材交通与住宅产业新材料项目。3、深度洽谈项目。甜蜜之城-文旅康养特色小镇项目、美丽乡村文化综合体、上古文化乐园项目、中国功能糖城高新技术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和施女湖风景区项目等多个项目正在深度洽谈中。
二是文旅联动,文旅产业乘势发展。以景区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文旅全面联动的形式,主动挖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禹城文化旅游特色品牌。1、“红色游”。整合各类资源,做活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革命纪念馆为依托,先后开展亮化工程、改陈布展、红色记忆征集,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更加浓郁,教育意义更加浓厚。以“发展生态旅游、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果玩田园综合体项目,集党史教育展厅、生态农业观光、四季果园采摘等功能一体,带动周边经济发展。2、乡村游。结合区位和经济优势,因地制宜打造30余处“一村一景”乡村游,6处乡村记忆游项目。各类农场采摘游、老物件记忆游、研学游、体验游,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3、工业游。以禹王、保龄宝、麦香园等极具禹城代表性的工业游精品线路为依托,体验禹城工业文化资源,感受禹城工业文明和工匠精神。现有省级工业游示范点6处,年吸引游客3万人次。投放引导资金10万元开展第四届“山东省文化惠民消费季”,组织开展第一届草根带货直播大赛,75家商家参与。
三是强化管控,文旅市场安全健康。争取文旅市场扶持资金,配备执法记录仪、执法车辆等执法装备。开展网吧、KTV、旅行社、印刷、营业性演出等150余家文旅市场主体规范化执法行动60余次,净化市场环境。公开24小时举报电话,加大社会监督。开展“护苗行动”、“扫黄打非”专项行动。
(三)遗产亦护亦用开启文化传承新局面
将文化遗产安全工作作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底蕴的重要抓手。一是坚持护起来、管起来,狠抓文物保护安全底线。从底线抓起,集中有限财力,着力推进文物保护“四有”工作。聘用6名文物保护员,持续保障馆藏文物和野外文物安全。完成窦冢遗址和小城子坡高唐故城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勘探工作,对后续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配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姚高东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开展2次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落实占地超过二万平的基建项目考古勘探告知。二是坚持留下来、“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2020年,抢抓省级非遗五年一评的机遇,集中攻坚,全力突破,申报大禹治水等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4项,不仅实现禹城省级非遗的零突破,而且实现德州各县市区数量最多,更重要的是为提速非遗主题创作、开启非遗生态区创建,奠定良好基础。非遗+文创产品“秤心如意”系列在全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金奖,德州唯一。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尽管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步,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文化投入相对滞后,文化服务精准化、多样化不足;文旅产业融合不全面,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文化人才专业队伍单一,队伍流动性大。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工作节奏和时间节点,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推进文旅工作持续提升。
一是打造精准供需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数字文化平台,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文化需求,积极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大格局。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全民阅读。加快推进第二批城市书房工作。健全图书馆及分馆配套设施,不断提升阅读环境、不断提升阅读服务、不断提升阅读资源,不断提升阅读网络,让全民阅读无处不在。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综合价值;旅游经济开发;结合思路;方向探讨
当前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利用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相结合,将实现传统茶文化最大价值的开发,实现整个旅游经济体系化建设,同时也能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各项需要。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不断成熟,如今传统茶文化也面临着相应传承压力,因此,如何才能在目前这一社会环境下,完善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当前旅游经济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参与旅游已成为当前人们新的消费内容,而在人们旅游消费进一步释放过程中,整个旅游经济开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和重点。当前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仍然有着相应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有:首先,目前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缺乏完善系统的切入产业,尤其是缺乏系统化的产业链条。对于旅游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体验效果,就不能依赖单一的旅游元素,其需要包含各种内容的产业链条体系。而整个产业链条的完善度实际上就从客观上影响了整个旅游活动参与的具体效果。当前在进行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由于其存在具体认知理念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使得多数旅游活动在呈现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单独特性和孤立色彩,从而使得整个旅游活动缺乏应有的动力支撑,当然,这也使得整个旅游经济开发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多元旅游消费需求。此外,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其深度和层次性较为欠缺。对于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来说,其深度和层次性,主要指的是在整个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其需要充分注重赋予其中应有的内涵理念,尤其是要注重产品的层次化配置和整个开发活动的持续性。但是客观的说,当前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对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化意识和全面理念,其更注重的是旅游产业开发的活动盈利,因此使得整个旅游经济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最后,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当前在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对消费者自身的消费需要和具体的消费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入,事实上,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其旅游产品的核心和关键是满足消费者的应用要求,但是系统的看当前多数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其更多是从开发者自身视角开展的,未能将消费者自身的需要系统化融入其中,因此无论是具体的消费需要,还是整个旅游市场发展的客观形式,都未能系统化融入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中,因此,其完善度与消费者需求、市场需要都存在相应不足,所以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
2当前传统茶文化的具体价值认知
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日益成熟,可以看到整个传统茶文化具有以下价值:首先,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经济价值。所谓经济价值,实际上指的是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有着一系列值得被系统化开发的经济元素,而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经营发展过程中,其中有很多值得被开发的元素,尤其是其中存在丰富的物质元素可以直接被开发应用于经济活动中。其次,对于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上来说,其中还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尤其对于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来说,其作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其中无论是文化理念,还是文化元素,在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中的文化价值就极其最值得探究。最后,对于传统茶文化体系发展来说,整个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情感价值理念,传统茶文化体系是以精神内涵为基础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其中存在的礼仪元素,还是相应价值规范,都能对人们的情感理念形成相应影响和引导。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来说,越来越多人的心态存在相应不足,因此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就值得被研究和传承。
3消费者对旅游经济开发的各项要求分析
事实上,对于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来说,衡量其是否满足开发要求的关键就在于是否适应和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应用要求。客观的说,虽然当前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活动有着系统化的需要,而整个旅游经济开发也迎来了全新机遇期,但是还应该认识到,如今消费者自身消费理念日益成熟,其对整个旅游活动的要求和标准也在提升,因此对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来说,其必须从消费者自身需要出发,通过系统化融入消费者旅游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的最大价值。首先,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想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首先需要做到将消费者自身的旅游活动需要系统化融入到整个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对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消费者自身的需要是整个旅游经济体系的核心和内涵,因此,想要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就需要让消费者自身的理念融入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通过充分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应用需要,从而实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的理想效果。其次,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想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还需要注重将多元要素融入到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在目前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化满足消费者的具体要求,同时还要充分注重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多元消费需要,比如在整个旅游活动中,不仅要注重消费者的观光旅游需要,同时,还要将娱乐元素等一系列内容系统化融入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从而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多样需要。最后,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想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还需要注重创新旅游开发形式,无论是技术元素,还是其中应有的价值理念,都需要系统化融入其中,尤其是对于旅游活动来说,随着科技元素应用日益成熟,如今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开展过程中,创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形式,提升整个服务的便捷性和智能性,已经成为整个时展的必然要求。客观的说,在整个旅游市场发展分类化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今在应用旅游资源,创新旅游经济形式时,需要充分注重提升其发展内涵。
4传统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具体思路分析
随着当前人们消费理念日益成熟,如今想要满足人们的应用需要,就需要结合整个核心理念,通过系统化融入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理念,从而满足消费者自身的旅游消费需要。但是客观的说,当前整个旅游经济在进行开发过程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未能将当前自身所具备的各项元素与消费者和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系统化融入,从而影响了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的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不仅未能充分满足消费者自身的需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未能有效满足消费者对旅游经济开发的系统化要求,当然也未能实现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应用。因此,结合当前消费者的具体需要看,想要实现传统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的系统化结合,就需要充分做到:首先,必须从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通过将其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相融合,从而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我们应该清楚,对于传统茶文化体系来说,其之所以能够被有效传承,就是因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具备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规范内涵,而这些元素不仅是当前人们所急需的,同时也是能够展现其中应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基础。因此,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如果能够系统化展现和诠释其中应有的价值内涵,才能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其次,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价值发挥过程中,应该充分注重将其中所具有的各项元素进行有效挖掘,通过有效融入整个市场的客观需要,从而构建满足整个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方式。系统的看,随着消费者自身参与旅游活动的理念进一步成熟,如今其在参与消费过程中,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观光旅游,而发展成为深层次的体验旅游。因此,在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进行开发利用时,要从其内涵元素的分析入手,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旅游经济的有效创新与完善。最后,在传统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过程中,应该注重从产业化和体系化视角入手,实现旅游经济活动的系统化开发,通过丰富旅游元素,从而实质性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受。当然对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来说,想要实现其最佳效果,就需要构建与整个旅游活动相关的体系化元素建设应用,尤其是注重对游客在参与旅游活动中各项服务配套项目的实质性融合,进而在满足消费者应用需要的同时,同时实现对传统茶文化价值的最有效开发。
5结语
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都极具传承价值。可以说,正是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存在的具体价值,从而使得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极具开发必要性。不仅如此,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消费理念不断成熟,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整个消费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客观的说,当前整个旅游产业经营发展并不成熟,尤其是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未能满足当前人们的旅游活动需要。
参考文献
[1]陆玉麒.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的结合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111-113.
[2]蒙吉军.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文化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161-163.
[3]马秋芳.;旅游风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以安徽九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3-146.
[4]杨小花.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及实现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4):216-218.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北方;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休闲游需求也日益提高,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也势在必行,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我国北方如何将本地茶文化资源与北方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北方独具特色,囊括文化休闲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游,已成为北方茶叶产地及旅游地人们思考的问题。
1茶文化旅游重要性及北方茶文化旅游资源
所谓茶文化旅游,就是茶叶产地以当地茶文化、茶资源为主题,与本地旅游资源密切结合形成的新型的文化休闲旅游方式,其立足于茶叶经济及茶叶文化,依托当地茶叶种植及生产环境以及茶叶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本地茶叶风俗习惯而形成的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性旅游,对当地旅游经济及茶文化宣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1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首先,茶文化旅游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经济形式,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及经济的发展。茶文化资源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与旅游资源密切融合,必将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龙头,将茶叶产地、茶叶消费、旅游消费结合串联到一起,既能促进茶叶消费也能以茶文化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为当地剩余劳动力解决大量的工作岗位,对解决农村问题具有极大帮助。其次,茶文化旅游能满足现代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旅游参与者不仅重视物质资源的消费,更在乎文化在休闲旅游中的欣赏和品位,文化已经成为旅游最具影响力的内容。茶叶产地的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组成,不仅能满足游客对历史经典文化的知识需要,也能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游客对文化的参与。最后,茶文化旅游能够形成对当地茶叶文化的深度思考。利用茶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能为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传统茶文化的认知,茶文化习惯的养成,茶道思想的深入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2北方茶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我国北方地大物博,自然环境特点明显。虽然北方的茶产地相较南方来说,规模较小,茶叶种类有限。但是我国北方如河南、北京、山东等地自古以来就有种茶、产茶的历史,尤其在河南拥有南北过渡性气候,生态环境适宜茶文化及茶叶旅游业的发展。再如山东地区暖温带的湿润,让山东地区四季分明、雨量和日照都充足,为茶叶生产及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北方茶叶在我国茶叶栽培及茶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圣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北方名茶如河南毛尖、山东诸城、日照的绿茶、尤其山东日照的江北地区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江北绿茶之乡”。北方茶叶品种虽少,但是茶叶品质不逊于南方,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尤其河南毛尖绿茶,无论是色、香、味还是影响力都比南方名茶有过之而无不及,多次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可见北方和南方相比,同样具有茶文化必备的茶叶资源基础。再者,我国北方从90年代起,逐渐开始茶叶博览会暨茶俗文化宣传活动,如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已经举办大型茶叶博览会及茶文化节不下30次,北方茶博会、茶艺茶品展等文化宣传促进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为茶叶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北方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无论是孔子之乡山东、首都北京或是河南信阳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具备丰富的旅游基础。如山东日照具有独特海文化,再如天津、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茶俗文化基础,能让游客既能体验到特定的茶文化,也能感受独特的旅游资源。
2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现状
虽然北方具备了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基础与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消费者对北方茶文化、北方茶产地规模的误解,以及茶文化和旅游业长期的独立发展,使得北方的茶文化旅游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并未形成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融合意识
由于北方茶叶产地规模较南方有很大的劣势,导致消费者及茶叶产地对北方茶文化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北方也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及丰富的茶叶资源,但是我国北方过度关注本地旅游资源的挖掘,在意识上没有重视本地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例如,我国首都北京,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首都文化的宣传,但是对北京茶叶、茶叶市场及茶文化的开发程度不够,对大碗茶这一极具北方特点的茶文化只是作为旅游附属项目。再如,河南信用虽然具有“茶都”的基础,但其茶文化一直脱离旅游文化的范畴,产业开发没有游客参与茶文化作为发展方向。
2.2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北方虽然已经逐步开展茶文化旅游,但是在两者的结合模式上,仍将茶文化作为附属产品。我国北方目前的茶文化旅游,各地实质性的内容雷同,大都以品茶、购茶、茶叶观赏等初级旅游融合方式,茶文化的实质性融合程度不高,尤其是没有形成游客参与、体验性的多层次文化旅游结构,部分茶文化项目稀释了北方茶文化旅游内在的核心价值。理性高雅的、代表北方茶叶文化的消费内容至今仍没有占据旅游市场,导致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内容的融合略显表面化和低俗化,影响了北方茶叶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高度融合,更影响了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
2.3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基础设施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需要的不仅是茶旅游经营性设施,更包括茶文化及旅游的配套设施,如茶主题餐厅、酒店及交通、服务设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北方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甚至某些北方城市单纯为旅游考虑,在生态上缺乏对茶产地及茶文化资源的保护,造成茶叶产地及茶叶资源的生态污染。如在山东日照和诸城,虽然旅游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一般旅游项目,但是却没有为茶叶文化旅游开展相关建设,茶叶旅游景点缺乏基础交通设施,茶叶旅游服务机构缺乏专业服务人员和设施,茶文化酒店和主题餐厅等经济实体与南方旅游城市相比非常稀少,导致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因缺乏基础设施,而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3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3.1树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意识
北方地区要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必须对北方茶叶及茶文化资源形成理性的判断,充分认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优劣势,尤其是与南方、华南、西南等茶叶产区相比,挖掘北方优势点。北方地区的茶叶行业、旅游行业及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研究过程中,对茶文化及旅游资源内容和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对北方茶叶、茶文化、旅游资源、配套设施等内容进一步研究并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找到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的切入点,既能宣扬北方茶叶文化也能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划。
3.2推进北方茶文化宣传
虽然北方具有丰富的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但是相较南方、华南等茶产地影响力稍显逊色,主要是因为北方茶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形式单一。如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北方省市,由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在宣传上过分倾向于历史和物理环境的宣传。所以要想促进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首先必须改变宣传思路,在原有旅游宣传基础上,突出茶文化的主体地位,将文化宣传作为旅游业的名片。其次,利用北方茶叶集散地的优势,举办茶文化博览会等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北方城市还必须投身于茶文化旅游的推介活动中,以宣传活动吸引茶客、游客等消费者的共同关注。最后北方茶叶产地应利用现代新媒体,如手机、电脑等数字媒体,将茶叶、茶产地的自然资源以多渠道进行宣传,才能让潜在的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的欣赏者和参与者,从而树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新品牌。
3.3完善北方茶文化旅游的配套设施
由于北方受到气候和茶叶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环境及配套设施上很难与南方等茶产区相比。要想让游客在北方的气候和茶叶文化背景下,参与茶文化旅游,必须以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以及服务机构吸引游客。首先,北方茶叶产地应该加大对主要茶产地基础实施的投资,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既要考虑到游客生理舒适性,也要考虑其心理文化需求。在茶文化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该将茶产区和茶文化体验区进行区别对待,让游客在不同的环境下获得不同的服务体验。其次,建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现代化服务机构。北方茶文化旅游地应该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以茶文化体验、茶文化讲解、茶艺等服务与传统导游内容结合在一起满足游客对文化游的要求。
4结语
总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不应局限于南方等主要茶叶产地,北方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当地茶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在抓住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努力地提高自身对于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认识。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意识基础上,北方地区应该积极地对北方特色茶叶、茶文化进行宣传,以品牌形象吸引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旅游的参与者,同时加大对北方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进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朱海燕.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模式探研[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426-430.
[2]郑廼辉.关于闽东开发茶业休闲旅游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4(06):47-48.
[3]范振锋.岚山区实施名优茶战略,创新北方茶叶发展模式[J].中国茶叶,2013(10):14-15.
一、把握旅游文化特征,提高人口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旅游文化是基于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文化,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变化。仅以长白山旅游为例,长白山作为全国十大名山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环境的优化,其优美风光和美丽传说吸引着国内外旅客逐年攀升,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游客不仅感受和亲历了长白山文化,而且将这种文化携带和传递出去,加之安图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一条旅游公路横贯县域全境,极易凝聚和产生文化效应。因此,需要切实把握旅游文化的特征,提高人口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首先,要把握和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我县,建设长白山人口文化,就要依托旅游文化优势,根据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需要,切实把握和处理好人口文化建设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形式上,要与旅游文化密切结合,注重形式上的多样化,力求群众喜闻乐见。充分利用标语、书画、专栏、雕塑、主题公园、文艺演出、文化大集、文化大院等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达到宣传形式多样的目标。
第二,要把握和处理好规划和优势的关系。旅游文化与长白山人口文化的重要结合点是旅游景观,需要搞好总体规划,相互依托,发挥优势,同样需要把握和处理好统筹规划和发挥优势的关系。因此,我县立足长白山旅游公路和进出游客集中、城乡居民大多集居在公路沿线的优势,在人口文化建设上,依托旅游文化品牌,进行总体谋划,提出长白旅游生育文化带动建设的构想,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人口文化建设的特点,集聚社会共识,进行了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设计,在重要景区、民俗景点、必经道路等区位设置了独特的长白山人口文化韵味的人口文化宣传品。坐落在长白山脚下的安图县红旗村,有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之美誉。我们利用这一特色,把这个村建设成集生育、文化、民俗、民风为一体的生育文化示范村,建设了具有朝鲜族特色的生育文化一条街,反映朝鲜族民俗民风和婚育风尚的民俗馆,向中外游客展示了朝鲜族婚育文明。
第三,要把握和处理好主体与带动的关系。当前,旅游事业和旅游文化正在加速发展,人口文化也处于重要机发展遇期。在重要的旅游县份,尤其要做好旅游文化与人口文化这篇大文章。我县在实施长白山旅游生育文化建设中,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人口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全面带动的关系,形成全面发展的局面。在注重加强旅游公路沿线人口生育文化带建设的同时,注意发挥其幅射带动作用,全力向其他农村延伸,组织扩大农村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范围,印发图文并茂的人口文化画册,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把人口文化的影响向文化带以外的农村扩散和覆盖,形成人口文化建设的整体规模,扩大了长白山人口文化的宣传覆盖面。
二、体现地域特色,突出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群众性
一是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上突出群众性。人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体,是和谐社会的助推剂,人口文化又是群众长期实践的积淀。群众是人口文化的受益体,而且是创建人口文化的主体,还是人口文化的传播体。所以,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是一个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身体力行的过程,应采取积极措施,引导群众对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认同,共同参与到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上来。突出人口文化建设的群众性。针对长白山人口文化的内在本质,加强对不同社会群体需求和特点的研究,积极探索引导群众参与人口文化建设的新路径,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激发群众参与人口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推动人口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促使旅游文化与长白山人口文化更加有效结合。
二是在长白山人口文化活动上突出群众性。人口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存在形式,需要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去体现,用健康的活动内容去凝心聚力,建设人口计生文明成果。因此,在长白山人口文化活动上,应突出群众性,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人口文化活动中来。要借力旅游文化,形成独具特色、具有影响力的长白山人口文化活动。我县充分利用人口文化大院、生育文化园区作为生育文化宣传主阵地,组织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并将生育文化融入公园文化、校园文化。通过举办绘画、摄影、剪纸、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政策咨询、文艺汇演、文化大集、“三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了长白山人口文化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婚育“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使长白山人口文化进村入户,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是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创新上突出群众性。人口文化的魅力在于创意、创造和创新,尤其是创新,是旅游文化与长白山人口文化结合的关键所在。应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上大力推进创意、创造和创新,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展现人口文化的特色和个性,依靠群众力量深化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我县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创新上突出了群众性、推动了旅游生育文化带建设。
三、适应社会现实需求,增强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主导性
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群众性的广泛参与、需要社会的协同,还需要政府的推动。在建设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发挥好舆论的引导作用。长白山人口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人口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也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而社会舆论又是影响和作用人们思想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强化舆论在人口文化建设上的主动性和引导性,确保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和成效性。新闻媒体不仅要反映人口文化建设的立场和观点,也要反映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尤其是旅游文化与人口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和已经取得的成效,以引导群众更新观念,形成共识,明确取向,发扬成绩,创新方式,全力推进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
关键词:园林意境;风景原理;结合;旅游文化;分析
1中国寺庙园林的基本特征
景观小品人文层面上的内含,宗教隶属于文化精神包含的范围之内,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和其他各种类型的哲学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影响的态势,其载体———寺庙园林———景观小品自然是和其他类型园林中的景观小品模式不一样。寺庙园林当中除去各种类型的佛教建筑之外,也有一些固定性比较强的陈设:宝盖、长明灯以及影壁香炉等,在和园林造景领域当中的石头、碑铭以及水池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可呈现出宗教氛围以及人文内涵中园林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较为丰富,其中也沉淀着宗教历史事件以及一些名人传记,从而也就可以将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思想呈现在游客的面前,总而言之,中国寺庙园林景观小品当中,较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是会呈现出来一种交相辉映的态势。植物景观发挥出来的意境渲染作用。情由景生,境由心造,在情境交融的情况下,自然就会产生意境,寺庙园林中涉及到的植物景观是寺庙园林意境领域中较为重要的构成成分。寺庙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模糊空间边界、建筑临界位置的作用,从而使得置身于其中的游客有一种虚幻而又真实的感觉,这种作用正好和宗教本身追求的思想境界之间呈现出来比较强的适应性,园林当中植物布置格局的流动性也比较强,并且植物自身也是会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从而也就可以使得游客在极为优先的园林空间中得到一定的宗教性感悟。除此之外,植物景观本身带有的感官体验,一直以来都可以在寺庙园林意境渲染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发挥出一定的推动性作用。在听觉领域中,面积较大的植物景观是可以隔绝尘世的喧扰,形成一种天然的屏障,从而也就可以在寺庙园林当中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但是却又深邃幽远的景致,比如竹林精舍是佛陀生前宏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大多数寺庙园林也将其当成是参禅静谧意境营造工作过程中使用到的较为重要的一种模式,在视觉层面上,佛教往往是会将“色”当成是心相,当成是境界,就好像是其他的园林建筑一样,植物景观本身的形态、色彩以及构成模式都会对寺庙园林意境的形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植物景观的根茎叶在嗅觉感悟领域当中,更是可以从直接层面上营造出来一种较为庄严的景象,不管是呈现出来一种四季如春态势的高松小叶榕,抑或是屹立超过百年之久的苍松,都是为了给游客带来一种沧桑的感悟。
2中国寺庙园林文化意义与现代旅游价值相互融合
中国寺庙园林是中国宗教文化和中国造园艺术之间有机的相互融合的产物,虽在地理、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民族和风俗等社会背景之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我国范围之内,各个寺庙园林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多样的态势,但是其本身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形态,中国寺庙园林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呈现宗教精神、宗教观念以及宗教情感,更是可以将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相互融合。在我国寺庙园林逐渐显现其文化价值的情况下,寺庙园林自然演变为我国旅游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构成成分,如要展现旅游文化价值,那么旅游文化的主体和客体间应呈现出一种趋同性,在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娱乐性和社会性质领域中,我国寺庙园林会规划到旅游资源领域中,但是其本身具备的宗教属性和旅游行业的娱乐属性之间有一定的冲突。所以园林保护重建领域中的工作人员应在了解各个寺庙园林的特征形成之后,打破以往寺庙园林仅仅对信徒开放的局面,以此为基础,在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出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站在历史和发展的角度上对宗教旅游形成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我国寺庙园林保护整体性规划以及现代化宗教旅游开发工作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应优化调整我国各个寺庙园林的旅游功能,以便于满足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可以在日后寺庙园林意境以及旅游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出来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一、文化与旅游的渗透关系
国内外对于文化与旅游的渗透关系研究比较多,国内外的学者专家之所以拥有不同的观点,是因为每个研究者所研究的视角不一样以及语言表达不同,但是,归根结底,每个研究者对于文化旅游的定义目标和其本质是有一致性的,普遍认为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密切,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文化旅游的主体来看,旅游能产生一定的旅游文化体验以及自身心灵享受,这是旅游者进行旅游的动机和需求。从文化旅游的经营者角度来看,旅游经营者招揽游客和吸引游客的关键原因和前提是旅游产品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我国旅游产业新的格局
由于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我国旅游产业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一个全面调整和提升的时期在旅游产业中逐渐形成。正是如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就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此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将与这个新格局的形成相联系,也就是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促进我国整个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较为落后,档次较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也将促进整个旅游产业档次,进而使得发展方式转变;其二,旅游业将作为文化产业的载体,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化,文化旅游由单纯的文物观光转为文化体验。这样以来,不但弘扬了传统优秀历史文化,又实现了旅游产业质的飞跃,进而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
旅游产业能提供很多就业岗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更能愉悦身心、丰富文化内涵,甚至提升个人境界。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在之前一直被强化,因而它的其他功能未能引起重视。
(四)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
一般而言,文化遗迹分布密集之地也就是文化旅游之地,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享有盛誉。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好使旅游内涵得以丰富,旅游品位得以提升,从而使得旅游之地的价值得到体现。
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不够
目前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发展还是处于初期,融合程度不够,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更多是独立一体,是分离的个体。张家界风景区文化的开发和挖掘都停留在表层,开发者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挖掘,所以旅游的结构产品内容都很狭窄单一。现能体现的融合只表现在民族文化旅游方面,其余都还未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
(二)旅游市场的经营管理不够规范
旅游市场在经济管理上没有规范化,不够系统。在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规划,线路策划及实施上都不够全面,涉及面狭窄。并且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而现阶段所有的专业人员专业素养不够,在创造旅游与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不够,不能带来良好的旅游收益。
(三)文化产品的品牌化程度不高
现今阶段的产品要做的成功,便是要做好品牌,打好品牌影响力。而旅游产品便是要做好旅游当中的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做好文化产品的品牌化。张家界风景区已经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资源文化、工艺等等,但在提升产品品质,做好文化品牌上还有很大的欠缺。
四、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改进措施
(一)创新旅游购物品,突出张家界特色
文化旅游开发要注重结合当地的情况来发展文化,张家界有其独特的苗家文化,将其与旅游购物相结合,则形成张家界独有的旅游购物亮点,便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竞争力。张家界的工艺品种类繁多,独具特色。如苗族蜡染、苗族服装,水族的刺绣和雕刻都是张家界的特色旅游购物品。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接待水平
张家界是5A国家森林公园,要接待的游客数不胜数。做好基础设施必不可缺,如:道路建设、餐饮场所、停车场等常规基础设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建设设施时,注意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者需求,合理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除此以外,还要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让游客能舒心放心的享受自然。
(三)加大宣传力度
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加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同时,加强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国家大力支持文明健康旅游的前提下,合理有效的利用现代传媒资源和各种宣传渠道来扩大宣传,对于张家界的旅游持续发展意义非凡。张家界的旅游企业应该合理利用网络媒体,及时了解广大旅游者的旅游动向、市场变化,根据旅游者的变化来调整旅游结构,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发展旅游产业,使旅游产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打造特色张家界旅游名片。
本文通过对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的制定与推广的研究,分析韩国的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对河南的借鉴意义,并试图摸索适合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应策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结合的可能性。
一、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的制定与推广
以1995为分界点,韩国国民对旅游的认识已经从一种单纯的休闲娱乐,上升到积累经验,拓宽视野的层面,韩国本国出国人数开始超过外国人入国人数,并且这种现象日趋严重,为应对这种趋势,政府开始制定多样的旅游政策来吸引外来游客,中央政府及地方自治团体也从单纯的景点硬件建设,拓展为以地方文化为基础的满足多样化观光需要的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在旅游观光的诸多相关政策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化旅游节庆政策。
韩国政府从1996年开始每年从全国的地区的节庆活动中选定对外来游客具有吸引力,并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节庆活动进行宣传,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1996年正式开始实施的文化观光节庆政策可以整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严选全国文化节庆中据有成长为国际规模可能性的地区节庆。在选定时,以是否具有韩国文化代表性,以及商品化可能性等旅游观光层面的吸引力方面的要素为基本准则。
(二)从现有的当地居民同乐性质的节庆转换为以旅游观光为主要目的节庆,从消费型节庆转换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区开发性节庆。
(三)最大程度的强化宣传,不仅致力于促进满足本国游客观光需求,更努力实现对外国游客的吸引。为了实现提前6个月的海外宣传,在1995年11月韩国政府就选定了光州泡菜节、锦山人参节、釜山扎嘎其节等8个节日作为下一年度重点扶植的韩国文化旅游节庆项目,到1996年5月为止印制英日语版宣传册2万册,海报5000张分发到旅游观光相关机构进行海外宣传。为了对韩国入境游客进行宣传及观光引导,又加印了7万册8大文化旅游节庆的宣传册。另外邀请了7个国家34个媒体的新闻舆论界人士到节庆现场及邻近景点进行实地考察。
(四)在地区节庆项目进行中导入市场化战略。从开发节庆符号,到谋求构筑节庆项目财政独立的各项产业联合,动员各种宣传方法,通过游客调查等方法制定更为科学的、客观的预案。为了成功开发一站式旅游商品,1996年5月召开了以百余家旅行社为对象的针对韩国节庆观光商品进行说明的说明会。
(五)克服财政困难的多样财政支援政策。当时8大节庆的总预算为37亿韩元,其中国家拨款4亿, 省市拨款5.3亿,县区拨款15亿,主办团体3.7亿,外部赞助9.3亿。
除此以外,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还明确了文化旅游节庆的文化固有性、旅游商品性、节庆活动性、政策支持性的基本属性。①从以上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对韩国节庆的政策上不难看出韩国国家政府大力强调旅游的态度,对待地区节庆文化已从单纯的传承政策转化为更重视经济效益与地区国际影响力的观光政策。
二、韩国节庆旅游现况分析
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实行至今已有二十个年头,其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教育上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当然韩国政府推出的文化旅游节庆政策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从政策制定至今二十年间,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仍在不断的完善中,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也在每年推出综合评价报告书来对前一年政策的实行与现况进行评价,在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推行二十年之际,文化体育观光部首先肯定了这二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其次也指出韩国缺乏能够代表国家的节庆项目,在节庆的组织过程中有规模过大化倾向,过于重视规模而忽略了节庆活动的质量。
地区政府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韩国的旅游业呈现出过度膨胀的态势。韩国旅游的外国游客基本来自于亚洲国家,其中中国游客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但是调查显示中国游客中有多次来韩旅游的意愿的并不多,一方面因为韩国的国土资源有限,使得韩国旅游存在无法突破的壁障;另一方面基于中韩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使得中国游客较其他西方国家旅游相比对韩国旅游更容易失去新鲜感,当然除了以上两点原因以外旅游市场的管理不规范等因素也导致了游客资源的流失。
韩国节庆旅游相对于其他非节庆旅游来讲,韩国本国人的群众基础则更为深厚,基于本国文化应运而生的节庆旅游更容易使本国人产生亲近感;而且韩国节庆时间相对较短,本国人参加更为便利,外国游客除非旅游日程正好与节庆时间重叠,单纯为了韩国节庆而刻意安排旅游行程对于海外游客来讲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经费上都是非经济的,也正是因此韩国政府推行的文化旅游节庆政策也包含了大量海外推广的内容,例如,在韩国旅游发展局的中文官方网站主页上就专门开辟了“观光&庆典②”专栏,推广韩国的节庆旅游。通过大量的宣传,韩国的节庆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海外游客的关注,但是如上所述,因为缺乏具有韩国代表性的节庆,所以韩国节庆旅游对于外国游客还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三、韩国旅游业发展对河南省的借鉴
河南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但也因为身处中原腹地,其文化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1982年随着电影《少林寺》的全球风靡,针对少林寺的旅游项目才逐渐得到开发,“武术搭台,经贸唱戏”成为当时政府利用武术文化谋求地区经济发展的口号。随之“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也于1991年在政府的主导下促成,至2014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已成功举办了十届。1991年至2001年,共举办了七届,其中前三届是每年一届,后四届是每两年一届,2001年第七届后,2010年才举办了第八届,之后恢复两年一届。从发展历程来,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彷徨期,当然以武术文化为背景的河南文化旅游业也经历了相同的彷徨期。电影《少林寺》所带来的武术热潮在2000年后逐渐降温,河南旅游重新回归理智。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海外“汉流”的热潮以及政府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河南旅游再次呈现出勃勃生机。2015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了双“破五”,分别达到5.18亿人次和50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2%、15.32%,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100.7%、119.4%。③但是有着得天笃厚的自然资源与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河南,在旅游业的发展上还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通过对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的分析,将其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结合,将会对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首先,推出以少林寺文化为背景的节庆活动。虽然河南省政府已经促成了“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但是近年其影响力明显成下降趋势,对品牌的维护、宣传上还需要加大力度。针对“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可以借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针对韩国节庆的宣传策略,即至少提前6个月开始海内外宣传,通过领事馆、旅行社等渠道分发宣传手册;通过影视媒体及平面媒体对武术节进行宣传。另外,除了现有的武术节外还可以推出针对海内外佛学爱好者的少林禅宗文化节庆活动以普通武术爱好者为对象的节庆活动。
第二,在推出节庆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影视及平面媒体,宣传少林文化及中原文化。在登封、开封建设影视文化城,吸引国内外剧组来到河南进行拍摄,通过影视载体的传播达到对少林寺以及河南省的宣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第三,在节庆项目的选定与推广上与旅游商品的开发紧密结合,应注重系列产品的开发,将寻根、武术观赏、历史探访、美食体验等结合起开,开发更为多元化的文化旅游商品,并完善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
第四,引进与培养更多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文化旅游专门人才,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文化旅游的产业化程度。在节庆及相关旅游商品的开发上,运用全球化视野,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有效融合。
四、结语
文化旅游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各国政府也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来发展文化旅游,节庆旅游更是其中具有其得天独厚优势的项目。韩国在推行“文化旅游节庆”政策的二十年时间里,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虽然韩国的文化旅游节庆政策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基于文化的相似性,研究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对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随着河南旅游发展的日趋成熟,河南旅游也必将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河南地区的特有发展之路。
注释:
①李祗辉,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分析及启示,全球视野?理论月刊,2013 年第7期
1.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决定了要将本土文化融入旅游英语教育
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是地方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与建设,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因此,地方高校应该了解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了解社会对旅游人才和办学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从而着手教学改革,提高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旅游英语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本土文化作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2.旅游英语自身特点决定了要将本土文化融入教学
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游客到某个地方旅游,总想了解这些地方独特的文化生活,只有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色才能吸引旅游者,从而产生旅游消费。为了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本土文化在旅游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旅游英语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旅游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脱离了旅游地文化的英语教学是空洞的,不可取的,因此,英语作为语言能力,作为旅游业务技能的一部分,旅游英语教学应该注重鄂州本地特色的文化渗透,使之更好地为旅游服务中语言的运用做准备。
二、结合鄂州“三国文化”,促进我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改革
“三国文化”是鄂州最典型的地方文化,要很好地将“三国文化”这一实际与我校旅游英语这一理论相结合,在促进英语教学及其改革的同时,又能反过来促进鄂州旅游经济发展。
1.积极开发适应鄂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校本教材
选编景点素材作为校本教材。我们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参观馆藏、咨询专家、网上搜索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发探索鄂州本土旅游文化资源,编写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能为鄂州地区旅游业服务的校本教材。在编写教材时,我们挑选了鄂州本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三国历史文化。在鄂州市,三国历史文化正是构成城市历史特色之所在。鄂州市古称武昌,素以“吴王古都”而名扬天下,境内有闻名国内外的三国“吴王城遗址”、“庾亮楼”等省级三国六朝文物保护单位,有西山三国人文景区,有市博物馆馆藏三国六朝时期的文物数千件,无论是三国六朝文物与名家在鄂州的数量与特色还是影响力,在全国甚至国外都具有一定的地位。
2.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我们实行项目化教学,教师根据教授的专业内容给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开展工作,由学生自己按照导游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实行情景教学法,如设置餐饮住宿服务和实地导游工作场景,把各种学习活动系统串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情境创设模式,亲身经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英语工具达到旅游服务目的。
3.结合三国文化旅游线路开展旅游英语实习实训活动
在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培训,我们就鄂州市三国吴都风光带、三国吴都博物馆、西山景区、凤凰台等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让学生将旅游英语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鄂州三国文化相结合,自己制订旅游活动策划方案,设计旅游线路,制作讲解词,并到实地景点进行演练,用英语讲解。以其中一小组为例,他们选择的是西山景区,他们将避暑宫、即位坛、读书堂、广宴楼、试剑石等三国文化遗迹串联,注重景点背后历史文化故事的挖掘和讲解,如在西山主峰,半山处有两块巨石,一立一卧,仿佛用利剑劈削而成,旁边石碑上刻着“吴王试剑石”几个大字。距巨石不远,另有一巨石平卧,石上有一个工整的“十”字,将巨石一分为四,传说是孙权和刘备比试剑锋时留下的剑痕。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有机会体验鄂州特色的旅游景点,更深刻地了解了鄂州三国文化,提高了用英语为外国游客沟通的能力和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由于旅游英语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旅游+英语”的“双师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一是选派英语教师参加各种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并鼓励他们考取导游证。二是与鄂州景区和各大旅行社进行深度合作,采取安排教师到鄂州景区挂职锻炼,指导学生在各大景区和旅行社实习,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聘请鄂州当地的优秀导游、博物馆解说员,三国文化专家参与教学。
关键词:赣州历史城区,保护,文化旅游产业
赣州简称虔,是中国江西省下辖的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江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赣州老城区面积大、传统建筑多、文化积淀深厚,集中了众多宋代、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历史古迹,保留下来的一大批传统民居建筑,至今保存着原本的建筑结构、装饰特征和传统的街巷风貌,并且仍被居住和使用。这些传统民居建筑和其所在的赣州历史城区具有鲜明的资源特色、紧凑的资源组合和良好的区位条件,其开发利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建筑结构老化、生活条件落后等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如何保护和延续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源,使其不但不再是现代化进程中的负担,反而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值得深入思索。
笔者认为,可以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并与现代旅游产业充分结合,将赣州传统民居建筑较为集中的核心区域进行一体化规划,打造特色鲜明、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赣州历史文化旅游综合体,营造一座"城中之城", 从而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不竭活力,使之可以成为赣州传承历史、立足现代、拥抱未来的文化窗口和经济引擎。
一、区域范围
依据2010年8月25日公布实施的《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述,赣州历史城区范围为北至章江和贡江,南至红旗大道,西至环城路,东至东河大桥,面积约3.22平方公里,包含"一城、一带、四区、六街、三十二点"。赣州历史城区具有相对完整的赣南传统古城风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赣州宋至明清商业和居住的历史风貌1。
在整个规划中的赣州历史城区中,又以姚前里和灶儿巷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在区域聚合度、古民居建筑和古街巷景观方面最适合进行一体化规划。首先,不同于单个的文化古迹景点,该区域具有较大的地理范围,是一大批民居古建、历史遗迹的集合体,民俗文化和客家文化特色鲜明;其次,该区域与现当代城市结构互相渗透,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界定,与国内知名的丽江、大理和凤凰等古城在区域类型上具有差异性,因此,笔者将这种位于城市内部、边界模糊、但历史文化内容又高度集中的区域,在与现代旅游产业结合的方式上,界定为"历史文化旅游综合体",并根据区域特点提出了"城中城"的概念。
二、指导原则
将赣州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其根本原则是以保护为基础、以发展为方向,保护与发展并重。
1、"保护"是前提、是根本出发点
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区是完整的生命体系,她有文化内涵,她懂人情世故,既是传统文化的"根",又是民族情感的魂2。同样的,赣州的历史城区也承载了赣州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无比厚重的家乡情节,赣州人对家乡的认知与认同,是与这些纵横交错的街巷和斑驳厚重的宅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发展"是方向、是不竭生命力
既然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区值得保护,那么该以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方法呢?首先要注意的是,必须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要避免单纯强调保护的极端,二是要避免过度开发的极端。针对全国普遍存在的情况,原建设部仇宝兴副部长就曾撰文指出:"不幸的是......城市发展之源、文脉之根的旧城区或历史文化街区纷纷被推到、拆平,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毫无特色的现代楼宇,彻底破坏了上千年历史形成的独特风貌,成为失去记忆的城市。3"
对于像赣州这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城区而言,唯有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赣州历史城区注入可持续的内在活力,才能真正在时代的洪流中获得不竭的生命力。保护重在传承,而传承的根本在于能否为其注入可持续的不竭活力。赣州老街区的古建筑、文化景观不应该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或是变成毫无生气的标本,而应该充分研究保护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整体设计,进行分阶段、分步骤的合理规划,才能真正实现赣州历史城区的"科学保护"和"有机更新"。
三、规划思考
作为一种行为和体验,历史文化旅游活动古已有之,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随着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旅游产业结合的实践蓬勃开展,人民大众也热情参与其中。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考虑将赣州历史城区保护与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不失为赣州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的有益探索。具体来说,是从宏观的角度,将赣州解放路社区及周边区域这样的古建筑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一体化规划,从古建筑保护,到历史街区景观重塑,到功能规划(如民俗街、小吃街、酒吧街、创意街等),再到与周边景观的融合(如郁孤台景区、八境路古玩街区、古城墙景区等),逐渐形成集古建保护、特色文化展示、现代时尚旅游于一身的赣州文化旅游综合体,即"城中城",特点是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内涵深厚,可以成为赣州传承历史、立足现代、拥抱未来的文化窗口和经济引擎。
四、前景展望
赣州历史城区中的古建筑和古街巷景观不应该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或是变成毫无生气的标本,而是可以在对各方面因素进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与旅游产业充分结合,从而从根本上把保护和发展相统一。这样可以改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资金投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区域生活条件改善、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多重目的,从而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综合实力的持续发展,真正为历史城区注入不竭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1.
[2] 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M].科学出版社,2011-1,P71.
[3] 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朱燕芳,历史文化名城赣州旧城保护和可持续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基金:本论文为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保护城区古建筑群的新思路--营造文化旅游城中城"(YG2014281)研究成果
作者信息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欢欢”为你整理了这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2020年政务服务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博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认真落实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政务公开的部署和要求,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创新公开形式,规范公开内容,突出公开重点,巩固公开成果,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水平,全面完成政务公开年度工作任务,有力地保障和推进了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关于印发2020年自治州政务服务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博州政办发电〔2020〕23号)现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州文体广旅局政务信息公开日常工作由局办公室承担,有兼职人员2人。公开方式主要包括州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平台、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州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州青少年宫微信公众号、服务热线、传统媒体、LED及公示栏平面公开等载体。2020年主动公开信息69条;全年未接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未接到涉及局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未发生针对局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诉讼和申诉。
根据自治州2020年政务公开重点,局领导及时进行批示,要求办公室及相关人员立即学习贯彻。目前工作落实进展情况为:我局制定出台的涉及公共利益、公众权益的、需要社会群众知晓的决策内容,已及时公开,如关于对新疆新赛旅行社引客入博旅游专列游客奖励资金评审的公示、关于派发博州旅游专项电子消费券的公告、关于对2020年博州礼物评定结果的公示、博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所属事业单位2020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艺术类岗位工作人员领取准考证及专业考试公告、自治州2020年“游博州·爱新疆”第一批住宿中大奖活动公告;2020年提案议案办理答复全文已按时公布;2020年“三公”经费情况已公布;局机构设置基本情况已按时公布;上传了国家及自治区业务部门关于相关政策法规及政策解读。
二、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情况
1.我局现有行政事项25项,其中行政确认8项,行政给付1项,行政许可11项,行政奖励3项,其他行政权力2项;暂无用户使用一体化在线平台办理业务,“好差评”管理系统暂无评价;已认领电子证照并匹配电子印章。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信息公开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我局将不断提高政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及时最新信息。整合内部信息和服务资源,增加反映本地、本部门重点工作的信息数量。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39-02
一、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
(一)毕节试验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1.彝族文化。毕节试验区是彝族历史文化保存得最多且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其丰富的彝文古籍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有被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组织编译出版的享誉海内外的《爨文丛刻》等纸本古籍,有《妥阿哲纪功碑》、《水西大渡河建桥碑》等金石彝文古籍,有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彝族《铃铛舞》,被戏剧大师誉为中国戏剧的源头、被中外专家称为“人之初、戏之始、舞之源”,有被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的彝族古戏《撮泰吉》等;彝族的民间风俗风情、节日活动,涵载着十分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火把节、彝族十月年等等都是这样。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神秘的“向天坟”,有专家认为与彝族古代的天文学密切相关,是彝族古代的“天文台”。
2.苗族文化。毕节试验区苗语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苗语的研究可以寻绎到内蕴深厚的苗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信息。现在已经整理出版的口碑文献有《纳雍苗族丧祭词》,《苗族丧祭》,《苗族民间故事选》等。苗族服饰的丰富内容。尤其是其工艺如蜡染、刺绣、提绣、挑绣等都非常精细,其图案构成的艺术观感非常强烈,具有非常高审美价值。
苗族的歌舞艺术内容繁多,口琴、三眼箫和芦笙都是流传广泛的乐器,其中尤其以芦笙舞最为著名。曾经在波兰获得过世界民间文艺最高奖―金山杖奖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苗族文学目前主要以民间文学最为丰富,其体裁有诗歌、故事、格言、谚语、谜语、古词等。
3.回族文化。回族文化最明显而又突出的特色就是信仰伊斯兰教,这个共同的信仰把回族人民紧密凝聚在一起。威宁自治县全境有55座清真寺,而清真寺是集中反映伊斯兰文化最有代表性能建筑,凝结了伊斯兰文化的精华。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主要是妇女过的姑太节。回族文学主要以民间文学为主,尤其以民间传说居多,有《老蛇和人》、《哎勒娥》、《水神下凡保草海》、《猫的来历》、《蜜蜂的传说》等,这些传说都与回族的有关。此外还有白族、布依族、仡佬族等世居民族文化等等。
(二)毕节试验区旅游资源丰富
毕节试验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为世界上开发供游览的最大最美溶洞;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总面积130平方公里,杜鹃品种达23种,阳春季节,繁花似锦;有国家自然保护区草海,是与滇池齐名的高原淡水湖之一,面积27.5平方公里,有鸟类155种,草海被誉为云贵高原的明珠,“鸟的乐园”;有国家级风景区“九洞天”,7公里伏流连九洞,集古、奇、秀、险、幽于一体;有贵州屋脊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面积26.5平方公里,有贵州第一峰、千亩石林、万亩草场,自然景观秀美、奇险;有赫章可乐、威宁中水是古夜郎文明探幽寻秘之地;有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此外,区内广阔的岩溶地貌,绮丽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著名的革命遗址,浓郁的民族风情,均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二、毕节试验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认识不够。毕节试验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都是原生态的,体现“真山、真洞、真水、真花、真文化”的原生态特色,但认识上还不够深入,主要体现在:一是认为旅游只是提高知名度而已,很难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二是认为旅游资源开发是就事论事,就洞开发洞,就水开发水,旅游景区单调,没有注重民族文化资源与各种旅游资源的融合,很难发挥旅游的聚集效应。
2.体制上有待完善。旅游的经营管理主要是政府主导、门票收入,缺乏市场主体运作。政府在相关旅游景区设置相应的机构或部门,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经营管理大包大揽。而政府管得太多,太宽,是很难经营管理好旅游这一产业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必须由旅游公司等具有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运作,但毕节的旅游却缺乏这样的市场主体。
3.旅游景区缺乏相应的文化元素,聚集人气难。毕节试验区有“真山、真水、真洞、真花”,这是上帝赐予毕节的天然之宝,也是发展旅游业重要条件,但文化是旅游之魂,是旅游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然而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对文化元素的重视不够,给游客留下的印象是虽然震撼却很单一。譬如,大方宣慰府,给人的感觉是几栋房子、几张椅子,几件漆器,如此而已。再如织金洞,洞内洞外两重天,洞内震撼而洞外平淡,给人的感觉总是缺少些什么。
4.旅游商品的开发不够.在毕节试验区的旅游景区中,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商品是苗族的蜡染、刺绣、提绣、挑绣和漆器,因而旅游商品的品种、数量极少,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三、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以清凉气候统领民族文化旅游
毕节试验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气候比较明显,降雨量较为充沛,立体气候突出,全区各区县多年(1951--1998)平均温度在10℃~15℃之间;年日照数在1096-1769小时之间;无霜期为245-290天;年均降水量849-1399毫米之间。20lO年,年平均气温在12℃~15.4℃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在995.2小时~1631.6小时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727.3mm~1193.2mm之间。可见毕节试验区气候是广大游客所向往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前提下,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我国的东南沿海和内陆低洼地区夏季出现酷热的高温天气的环境下,毕节试验区以清凉气候统领民族文化旅游,打造清凉旅游品牌,开拓旅游市场,不但条件具备,而且时机成熟。
(二)以财富的理念经营民族文化产品
统文化是一笔丰厚的财产,经营和发展好传统文化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当传统文化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可供消费的特点被人们认识之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财产、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等等理念就会被人们所接受。如果认识到民族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财,而且是所在地区的文化财,乃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财,那么我们认识民族文化的视角将会得到更新,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也会得到提高。因而,作为一种财产,人们就会把它作为一种资本进行经营。
(三)推进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改革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需求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推动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必须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利用市场化手段,搭建民间资本与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平台,为旅游项目寻找资本,为资本寻找旅游项目,积极探索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指导、规范与服务,为旅游市场主体提供公开公平、竞争、开放的旅游发展平台。
(四)以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为载体,开发旅游商品
一是要编制旅游商品开发园区规划,明确旅游商品开发取向。深入挖掘民族工艺,发挥旅游商品开发的规模和聚集效应。
二是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拉动旅游商品开发。市场需求是拉动旅游商品开发的外力,必须努力突破大小交通瓶颈制约,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外地游客旅游消费,为旅游商品开发创造需求,促进旅游商品开发。
三是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力培育旅游商品市场主体。旅游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对工艺美术大师、能工巧匠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人才档案,组织旅游商品开发创业培训,协调银行提供小额优惠贷款,鼓励其创办企业开发旅游新产品。要优先为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申报项目,并积极为项目建设落实用地、环境评价及资金配套等,并对开发旅游商品的企业给予奖励。
(五)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景区的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搭台、文化唱戏是提高旅游资源观赏性和地方知名度的内在要求。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只会使绝大多数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由此可见,文化和旅游天生就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那么如何实现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发展呢?
一是深刻认识文化与旅游的联系。文化与旅游紧密相关,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实现文化价值。旅游是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文化赋予旅游魅力和活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可以在融合发展中达到互促共赢,产生叠加放大效应。旅游为文化创造市场需求,文化为旅游插上腾飞翅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活化历史、丰富旅游,让文化更生动、旅游更精彩;能够提升、增值传统产品,赋予传统产业新活力;能够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关键词:节日;文化;创意城市;文化产业集群;文化旅游;文化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本文试图把几个相关话题非常分散的文献总括起来讨论,这几个话题也是文化经济学家想讨论的:节日、创意城市和文化产业集群、以及文化旅游。虽然这几个话题在文化经济学中并不是新话题,事实上节日还是比较旧的话题了,①但还没有哪本教科书集中讨论过这些话题,后者更多的是受到经济地理学者与文化地理学者和城市规划者的关注,而不是经济学家。然而他们使用了文化经济学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艺术与文化的社会效益、文化与艺术的经济影响、对文化政策的评估等等。
和所有经济上的话题一样,都有供给方与需求方,双方都得进行分析。就供给方来看,节日常常为一个城市或其他地方树立形象与文化身份,这种形象与身份是由当地或地区行政机构培育并得到它们资助的,同时节日也通过吸引游客而为旅游业创造外部生产经济效应(外溢)。文化设施也可能吸引非文化企业,这些设施及文化活动的氛围能吸引创意人员及企业;也可能有把城市提升为创意中心的政策,从而与其形象保持一致。欧盟把某些参与竞争的城市命名为“文化城市”(现在叫“欧洲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名单,也包括“遗产”城市,都为旅游业作出了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有一个“创意城市网络”项目。
在这一切中,创意产业得到提升,包括现场表演、文化产业中的遗产与厂商在内的文化产品生产者能够扩大他们的市场,甚至可能因为操办某些特殊活动而获得公共财政的额外支持。就消费方而言,生活在有节庆的地方和创意城市的人能从诸如节庆、贸易展览会、及其提供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中受益,尽管当地居民也可能需要忍受游客过多而带来的外部成本。
本文要面临的挑战是为这些不同的话题找到一个共同的经济逻辑,而不是综述这个领域里的各种文献,在依次讨论节日、创意城市与文化旅游的具体情况之前,我将先讨论一些一般的理论观点。
一、空间经济
一般而言,经济学家完全忽略了经济生活的空间或地理位置方面的东西,他们对这些活动发生在什么地方以及哪些文化因素决定了这些地点没有什么兴趣。经济学家更关心的是作为经济活动中心的民族国家,以及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而不是一国之内贸易的地理格局。尽管如此,德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了发达的空间经济理论,而这种理论最早起源于19世纪早期。他们分析了生产地位置的选择,这个地方必须能够聚集来自各地的投入,也能把产品发送到市场上去;在分析产地的位置时,必须考虑生产产品及把产品运送到市场上去的相关运输成本,还得考虑市场的地理分布以及城市规模。
二、土地利用
20世纪60年代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这些理论,并让我们理解到生产与消费的地点、及由此而导致的土地利用的地点是由运输成本与特定地域(特别是城市)的土地价格或租赁价格相互作用决定的。尽管服务经济中的原料与产出之间在物理维度方面(比如重量)没什么关联,但仍然有固定的原料产地,比如,陶瓷生产者所需的粘土和雕刻家所需的大理石,因此这些生产被首先吸引到这些地方,即使后来这些原材料都有了相关的替代品,由于拥有生产某些特定产品及掌握特殊技能与专业知识的熟练工人,这些地方在市场上仍然具有优势。城市里的剧院、博物馆和节庆等文化设施都处于特定的地点,游客必须到这些地方才能参加活动,但是也有这种情况,为了市民及吸引游客而建立设施,城市可以进行投资。
三、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学中被称为集聚经济的概念在经济学中也不是什么新思想:公认为因为生产过程中的规模与范围经济效应,同一个地方的公司能获得生产的外部经济效益,同时也认为城市的市场规模和其他集聚化效应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专业更专业化的服务。邻近大量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即过去称为“熟练工人库”)对生产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他们很容易获得自己需要的劳动力,对技术工人本身来说也是有益的,因为他们可以获得丰富的就业机会。他们也能够随时获得必要的支持服务和其他投入,比如专业的固定设备供应与维修。
四、霍特林原则
在消费一方来看,所谓的“霍特林原则”,即以经济学家哈罗德·霍特林的名字命名的一个理论,解释了供应商聚集在某一个地方是为了使消费者的旅行成本最小化:在同一个地方所有鞋店里作出一个选择决定对消费者来说是有益的,因为他们必须到店里去挑选,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最小差异化”原则。消费者可以把固定的旅行成本花在购买更多的东西上。除此以外,生产者与零售店的集聚由于规模经济效应而使价格更低,单单这个特征就能鼓励消费者去那些特定地方购物。早在1929年霍特林就发表了他的“竞争中的稳定性”一文,在该文中他阐发了最小差异化原则,后来这个原则被各种思想广泛吸收,比如政党理论、电视节目、航线班次规划等,但它最初是用来解释为了实现市场份额最大化而进行的空间竞争与地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