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和旅游结合范文

文化和旅游结合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文化和旅游结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和旅游结合

篇1

一、将文化旅游结合是乡村旅游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如今,我国旅游业鹏兴勃发,已进入全民旅游时代。可是,乡村的旅游业较之城市旅游,其发展明显不够顺畅,而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恰能为其注入活力。现代化的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对旅游的品味也要求日益提高,高质量的旅游能够有效吸引游客,在旅游市场保持较高的竞争力。目前,乡村旅游的短板主要表现为缺乏文化的参与。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可以增加乡村旅游景点的吸引力,迅速打造出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无数实践均表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如今,各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而乡村旅游业也日益显现出其生命力。由于现代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逃离城市的喧嚣,渴望回归乡村那种宁静的生活,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再加上,近几年来,人们节假日时间明显增多,这就更促进了人们出游的次数。我国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许多自然景观经过长期的发展,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因素。例如,一些古村古镇、墓葬寺庙等,便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有一些自然文化景观已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而我国乡村地区优美的田园风光以及深厚的农耕文化,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乡村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以及诸多历史遗迹,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创造了优势条件。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则使得旅游业的质量与品位得以提升,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儿,有力促进农民收益的提高。

但另一方面,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在乡村的景点开发以及旅游设施的建设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城市旅游业的进步,虽然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乡村旅游构成竞争。乡村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大量优秀的乡村文化还面临传承困难的危机。城市化的发展,将大量具有浓重乡土气息的乡村商品变得日益商业化,使得乡村产品失去了自身的文化魅力。乡村的文化景观,以其自身淳朴的民风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可是,游客在观赏时,往往不注重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使得乡村的文化景观面临被破坏的威胁。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极易被破坏,但是也不能因为怕遭受破坏而将其封闭起来,唯有开发性保护才能显现出其价值,才能凑集起保护、传承的资金。

(二)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文化所包含的范围极广,而对于乡村来说,文化则主要是指古代留下的一些文化遗存以及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风情民俗。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缺乏乡村文化,乡村旅游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而要想使得乡村旅游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将乡村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而乡村文化深深植根于乡村,所以,要通过对其进行挖掘,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而乡村的历史文化气息又比较浓厚,借助优秀的历史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则会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前进道路较为顺畅。乡村文化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前进动力,乡村的传统文化村落较多,而将其纳入旅游景点,必将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进而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此外,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让游客了解乡村的发展历史、体验乡村生活,以此来让游客亲身感受乡村文化,彰显乡村文化的魅力。乡村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浓厚的乡村文化,大力传承和弘扬乡村的民俗文化,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从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乡村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引领者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将文化与旅游结合是乡村旅游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二、以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人已不仅仅满足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逐渐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虽然目前的旅游业已能满足一些人对旅游质量的要求,但存在于乡间的传统文化则更能够更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增强其吸引力。我国的乡村文化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如若能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无疑会给乡村旅游业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一新型的旅游模式在乡村的大规模开展过程中,尚且面临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前进步伐。

(一)对乡村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

乡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目前对其宣传力度欠缺,使得乡村文化难以融入旅游业之中。乡村文化缺乏传播渠道,使得更多人难以对其进行了解。例如,乡村旅游中一些文化旅游景点,人们不注重对其进行宣传,则使得游客对此不了解,也无法激起游客的兴趣,进而导致文化景观未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还有一些乡村的独特工艺品,他们只在当地进行流通,导致这些特有的工艺品缺乏市场。此外,对乡村的民俗文化活动宣传力度不足,使得游客没有机会亲身体验当地的习俗,也就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源泉,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是个宏大工程,必须借助政府才能有效推动。但目前,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得乡村文化在融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受阻。乡村的政府机构本身就不健全,很难对乡村旅游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由此导致其文化在融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变得十分盲目。此外,政府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乡村文化的制度,使得乡村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容易遭到破坏。由此,不仅会导致乡村旅游的品位降低,还使其经济效益较为低下。

(三)乡村文化与旅游产品的结合度较低

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心灵得到放松,而存在于乡村的文化则更具魅力。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种多样,但是乡村文化与旅游产品的结合度较低,此现状阻碍着将文化纳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的发展观念较为落后,他们仍然停留在靠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却不知道利用当地的优秀文化来激发游客的兴趣,没有将乡村的文化赋予观光景点。此外,他们也不注重将当地的产品赋予当地文化内涵。例如,对于乡村的旅游纪念品来说,各个地区与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可是在发展过程中,却不懂得将乡村的风情民俗赋予其中,因此,使得旅游纪念品少了文化魅力,乡村旅游缺少了足够的吸引力。

(四)忽略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乡村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的重视,旅游部门也开始注重将文化纳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传统文化自身魅力突出,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可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只注重大规模开发乡村文化,不注重对其进行保护,这就使得乡村文化面临被破坏的威胁。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流行文化开始兴起,而乡村人们不懂得对其进行保护,使得存在于乡间的风情民俗受到巨大的冲击。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虽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去观赏,但是,乡村旅游景点的地域空间有限,而工作人员却不懂得限制人流量,造成了景点较为拥挤,这就使得乡村的自然文化景观极易被破坏。还有,某些游客的素质较低,对于乡村的文化景观不但不予以保护,还故意毁坏。

(五)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才较为缺乏。乡村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他们对乡村文化的概念缺乏了解,所以,大多数农民对将文化纳入乡村旅游业缺乏支持。例如,他们只看到在旅游景点上投入资金,可以得到回报,而不注重对一些潜在的因素予以支持,也就是说,他们往往对乡村的文化不重视,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再者,由于文化与旅游结合在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中尚且处于较低层次,旅游部门对人才仍未采取培训,造成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才较少。人才是乡村旅游文化得以发展的保障,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才短缺使得乡村文化难以进行传播,给其融入乡村旅游造成重大障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以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我国乡村文化多姿多彩,而将其融入旅游业可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使乡村旅游业提档升品,最大程度地激发游客的兴趣,有力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可彰显乡村文化的价值,拓宽乡村文化的流通渠道,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弘扬。可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着政府的指导作用不强、文化与产品的结合程度低以及对文化的保护不足等问题,从而严重妨碍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以,当前急需采取措施来促进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

(一)大力宣传乡村传统文化

文化在融入乡村旅游受阻,原因虽然很多,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文化的宣传不足,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宣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文化。例如,乡村的一些古村、古镇以及乡村的优秀民风民俗,若是没有被发现,恐怕早已消失,更不要说对其进行宣传了。我国的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如原生态文化景观、红色旅游胜地、历史文化遗迹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优秀文化,必须要对其进行大力宣传,才能为更多人所熟知。对于乡村的原生态文化景观以及红色旅游胜地,旅游部门应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其进行宣传。同时要大规模拓展旅游文化产品的流通渠道,使其顺利销售。还有,旅游地应定期举办一些文艺演出活动,使得游客亲身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

(二)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力度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个复杂的宏大工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管理。政府若不对乡村旅游进行支持,凑资、征地、修路、移民等难题根本无法解决,若不对文化市场进行合理规范,必然会导致文化市场的混乱。首先,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文化的支持,积极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引导乡村文化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即政府要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的经营秩序,对那些制造假冒伪劣文化旅游产品的人,给予严厉制裁。再次,乡村文化贯穿于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对游客在旅游中所进行的吃、住、游、玩儿等各种活动进行有效监管,以此保证旅游的高品质。

(三)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对乡村文化的保护

乡村文化与旅游结合价值,显而易见,可是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忽视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使得乡村文化面临传承困难的危局。对于乡村文化的破坏现象,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引导,让旅游经营者在对乡村文化的开发过程中,注重对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避免某些人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而以牺牲文化为前提。保护乡村文化,最有效的办法是要制定规则,对故意破坏文化者,给予处罚,以此减少破坏文化的现象出现。再者,要尽力保护乡村文化本来的面目和自己的特色,不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失去自己本身的特色、魅力。其实保护乡村文化并不意味着要将文化封闭起来,而是要与时俱进,在开发中进行保护。若是盲目地将其封闭,不但不会使得文化得到保护,反而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永久性消失。

(四)积极打造文化旅游产品

当今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而对乡村旅游业来说,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虽然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可是离开传播载体,文化传播又将从何谈起。

保护、弘扬乡村文化必须要借助传播载体,借此将乡村产品赋予文化内涵,以此来打造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使其形成本地区的一大特色,进而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实现以文化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除此之外,对存在于乡间的民俗文化,要深入进行挖掘,而后将民俗文化与当地的传统工艺品进行融合,使得游客在观赏工艺品的时候,能够体验到工艺品背后的传统文化。此方法不仅仅可以使得游客感受到乡村的风情民俗,更能够使得乡村的特色文化得到完美展现。

篇2

一、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南通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其下属的如皋、如东、启东等地均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在如皋地区140多万人口中,百岁老人高达200多人,其总数位居全国县(市)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长寿之乡”。南通独特的人文与生态环境孕育了悠久的长寿养生饮食文化传统,早在清代就出现了研究食疗、食补的养生专家丁其誉,他在对家乡长寿现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寿世秘典》,从顺应岁时、合理膳食、适常起居、中医调理等方面对饮食养生进行专门的论述,影响深远。如今南通已经出现一批优秀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如皋的长寿宴多次在国内外养生美食大赛中获得金奖,“三香斋”白蒲茶干、“水明楼”黄酒、如皋萝卜皮、如式香肠、肉松等长寿食品已经畅销全国。

二、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资源品级高,类型多样

旅游产业的开发离不开优质的资源基础,南通是世界上首个获得“长寿之都”称号的地区,因此可以说,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国际性的知名度,品级相当高,这是开发饮食旅游的天然优势条件。同时,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种类也比较丰富,各地区特色各异。例如如皋出产萝卜皮、白蒲茶干“、水明楼”黄酒等生态农业食品,如东、启东以海鲜养生食品为特色,海安则以河豚养生饮食为其开发亮点,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差异。

2.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好

可进入性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开发条件的重要相关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交通网络与设施,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上已知的一些长寿之乡往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或者是位于高寒地带,或者是位于偏远的山区,而南通是我国沿海地带唯一的长寿之乡,也是处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长寿之乡,这在国际上绝无仅有。经过多年的建设,南通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重要节点城市,内外部交通四通八达,各旅游点之间可以实现快速便捷的联动,这就为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3.客源市场

广阔充足的客源是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人们比以往更加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这一社会心态在旅游市场上表现为游客对长寿养生类产品比较青睐;另一方面,南通临近以沪宁杭为代表的华东旅游黄金地带,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民众出游率较高,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既可以从上述地区吸引当地客源,也可以与这些地区的旅行社开展合作,将游览沪宁杭的外省市游客吸引到南通来。

(二)劣势分析

1.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目前南通的长寿饮食产品开发还是以初级的现成食品为主,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开发。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游客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品尝美味的食物,他们还注重于参与到食品的种植、采集、加工制作等层面,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单一的食品之外,还可以涵盖美食节庆、厨艺比拼、特色餐厅、田园观光、食俗食礼、美食文学作品欣赏等多个领域。调查显示,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在丰富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方面做得还不够,独具特色的明星产品、亮点产品还比较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饮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长寿旅游宣传营销体系不完善

南通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长寿之乡只是众多城市名片之中的一个,其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游客往往会在众多的旅游信息中忽略这一元素。此外,多年来南通的长寿旅游宣传主推如皋,已有的旅游线路、长寿食品品牌也主要集中在如皋地区,如东、启东等地的开发就较为滞后。现在南通全市成为“长寿之都”,需要进行统筹安排,在突出打造如皋长寿旅游精品的同时,还需要加快其他地区的旅游营销,营造全面开花的良好效果。

3.饮食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持,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基层服务人员。实践证明,游客对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服务接待人员的素质与态度决定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游客对南通饮食旅游经营服务人员在专业知识、业务素质等方面的表现还不太满意。饮食旅游表面看来是重在品尝美味,可实际竞争力却在于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游客感知文化的魅力则是需要专业服务人员这座桥梁来实现的。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当务之急。

(三)机遇分析

1.市场吸引力较大

首先,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素有饮食养生、追求长寿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都热衷于研究食疗养生之法,这就为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广泛的思想基础。其次,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这促使各个年龄层次的国人都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过去是老年人偏爱长寿养生类旅游产品,现在这一年龄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青年人都加入了这一队伍,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符合了这一社会潮流。最后,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人们不但要追求吃好吃饱,更要追求绿色健康无污染,长寿食品已然成为市场的新宠儿。

2.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适时推出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南通的旅游产品传统上集中于以狼山、濠河、博物馆为代表的观光旅游项目,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这是不利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的。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大力推进南通新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出台了相关的扶持奖励政策,这就为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机遇。

(四)威胁分析

1.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

根据中国老年学会的评选认定,南通周边还有太仓市、上海崇明、溧阳市等地入选中国长寿之乡,长寿旅游在这些地区也正成为开发的热点。因此,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城市产生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这就需要在产品的开发中做到准确定位,突出特色,与兄弟城市形成错位发展、合作共赢,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

2.食品安全质量保证

在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各类长寿食品的安全质量保证与保鲜技术是各供应商将面临的较大挑战。食品安全责任重于天,确保南通长寿食品的原汁原味、质量上乘,这直接关系到南通长寿旅游产业的兴衰,更会影响到长寿之都的名声。因此,在今后的开发中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在食品的原产地保护、加工工艺流程优化、检验检测等环节加强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三、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在政策法规、环境保障、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多个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稀缺性资源,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国内知名的巴马长寿旅游区已经出现污染现象,这就需要南通的相关政府部门做好先期的整体性规划,防治盲目性的过度开发,尤其要确保长寿食品的安全质量过关。此外,发展旅游还需要交通、住宿、餐饮、服务中心等诸多配套设施,这也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统筹安排,以提高各景点的接待能力。2.拓展与丰富产品的类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的产品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南通要以长寿文化为核心,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拓展和丰富产品的表现形式。除了已经比较成熟的长寿系列食品外,还可以在长寿养生文化主题餐厅建设、长寿饮食文化知识教育培训、长寿文化食谱出版发行、长寿文化系列餐具开发、长寿食材培育基地参观等方面进行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挖掘更多的消费价值。同时,各旅游目的地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从游客的感知角度出发,设计出文化性与体验性并重的明星产品。

3.积极开展多样化营销活动

科学有效的营销活动是促进旅游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吸引广大游客的有力推手。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宣传既需要制作旅游宣传片、编写长寿美食旅游指南、聘请名人代言等传统宣传模式,更需要拓宽思路,在目前流行的新媒体中寻找突破口。比如:创建官方旅游微博,第一时间最新的旅游资讯,通过点赞、有奖评论等形式与游客展开互动交流;拍摄主题微电影,在主流视频网站上线宣传;在知名网络杂志平台刊登系列广告,以此来提高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赢得游客群体的青睐。

4.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uckywen”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文化和旅游局年度总结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重点工作攻坚年”精神,围绕“一轴六区”、“九大禹城”重点任务,对照打造水韵禹城、书香禹城发展目标,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高点定位、勇于创新、真抓实干,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2020年以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情况

(一)城乡共建共享开辟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再提升行动,夯实文化主阵地,增强文化软实力。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对标达标提效能。在集精力、集资金、集政策于一体强力推动下,在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场所达标建设基础上,社会参与、重心下移,服务效能继续优化升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市直五馆高质量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复审通过国家一级馆,服务质量实现大幅提升,智能听书机、盲文书籍、热水、无障碍通道、免费wifi、免费储物柜等服务设施日益健全。24小时城市书房免费对外开放。全市布局安放电子书借阅机8台。1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无线网络全覆盖,10处数字文化广场建成,新建5处文化舞台。村级342个社区(村)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休闲娱乐、教育引领等功能于一体,刚刚代表德州市接受省级考核验收,创造了送戏下乡的德州模式,近期,德州市文旅局将发文推广。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城市品质。为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读书需求,实施政府与企业、社区多向合作,扎实推进全民阅读、书香禹城建设。1、打造“15分钟阅读圈”。投资70余万元,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1处,覆盖周边3所中学、2所小学、5个商业小区,辐射近4万人。在各乡镇和城市社区设立分馆,全部与图书馆联网,图书通借通还。第二批城市书房建设正在进行中,近期,将正式面向市民开放。2、举办多彩阅读活动。在全市开展图书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进军营“书香六进”,举办读书朗诵、图书捐赠、读书大王比赛等10余场,举办书香家庭、最美读书人、书香企业、书香机关评选活动8场。为全市3万名小学生,免费统一办理借阅卡,全面推广少儿阅读,纳入2020年全市20件为民实事。

三是城乡文化惠民供给转型创新。盘活文化资源,延伸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坚持“活动特色化、城乡一体化”全社会同参与、同创作、同分享的 “送、种、创、秀”公共文化惠民新模式。1、数字文化领先启动。在德州率先启动数字文化乐享工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互动,扩大“送、种”文化平台。开办“耕耘讲艺”、图书推介、抗疫作品展、禹城红色历史展等线上线下文艺活动60余期。开设书法、声乐、民族舞、广场舞、乐器、剪纸等线上课程50余期,点击量6000余人次。“耕耘讲艺”成为全省文化馆系统的品牌活动之一。2、群众“创文化、秀文化”多样性。创新落实省文旅厅“五个大家”系列活动,带动全市群众参与文化、融入文化、创作文化,群众“创文化”“ 秀文化”热情高涨,20余个群众自创戏曲、舞蹈、歌曲、相声作品涌现。完成送戏下乡895场、公益电影放映6809场。组织完成第三届农民丰收节文化活动,连续十天乡镇专场,2000余人参与,“农民丰收戏”得到市委滕书记的批示肯定。开展“书香禹城”广场舞大赛活动,各镇街自下而上全动员,市文化馆辅导各乡镇广场舞大赛30余场次,广场舞大赛秀出了农民新时代的文化风貌。德州广场舞大赛实现“六连冠”,为德州唯一。3、优秀文艺创作涌现。开展文艺创作青蓝工程,创作战“疫”作品200余个,20余件作品被学习强国、大众日报等媒体采用。抗疫原创作品先后荣获省级一等奖,荣获德州市疫情防控文艺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人荣获第三届德州市“长河文艺奖”。

(二)文旅互促互进激发产业新活力

围绕文化旅游产业破题行动,着重在补短板上抓项目建设,在扩大消费上抓产品打造,在乡村旅游上抓示范培育,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一是扎实有力,项目建设生机勃发。建立全局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项目谋划、资金争取、招商引资等方面全面布局。1、在建项目5个:总投资2.5亿元新街口文化产业园项目已完成90%主体建设,招商签约50余家商户;总投资1.1亿元山东基石建材项目,车间主体工程完工,设备安装竣工,正在调试;投资2亿元红色文化果玩综合体项目,将红色文化与研学旅游相结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杰奥杰尔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年产300台升降机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D7号车间,已投产;济南槐勃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套激光雕刻机生产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A01号车间,正在进行设备采购。2、签约项目3个。创业商学院项目、众福智能机械设备项目、山东鹏森建材交通与住宅产业新材料项目。3、深度洽谈项目。甜蜜之城-文旅康养特色小镇项目、美丽乡村文化综合体、上古文化乐园项目、中国功能糖城高新技术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和施女湖风景区项目等多个项目正在深度洽谈中。

二是文旅联动,文旅产业乘势发展。以景区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文旅全面联动的形式,主动挖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禹城文化旅游特色品牌。1、“红色游”。整合各类资源,做活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革命纪念馆为依托,先后开展亮化工程、改陈布展、红色记忆征集,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更加浓郁,教育意义更加浓厚。以“发展生态旅游、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果玩田园综合体项目,集党史教育展厅、生态农业观光、四季果园采摘等功能一体,带动周边经济发展。2、乡村游。结合区位和经济优势,因地制宜打造30余处“一村一景”乡村游,6处乡村记忆游项目。各类农场采摘游、老物件记忆游、研学游、体验游,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3、工业游。以禹王、保龄宝、麦香园等极具禹城代表性的工业游精品线路为依托,体验禹城工业文化资源,感受禹城工业文明和工匠精神。现有省级工业游示范点6处,年吸引游客3万人次。投放引导资金10万元开展第四届“山东省文化惠民消费季”,组织开展第一届草根带货直播大赛,75家商家参与。

三是强化管控,文旅市场安全健康。争取文旅市场扶持资金,配备执法记录仪、执法车辆等执法装备。开展网吧、KTV、旅行社、印刷、营业性演出等150余家文旅市场主体规范化执法行动60余次,净化市场环境。公开24小时举报电话,加大社会监督。开展“护苗行动”、“扫黄打非”专项行动。

(三)遗产亦护亦用开启文化传承新局面

将文化遗产安全工作作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底蕴的重要抓手。一是坚持护起来、管起来,狠抓文物保护安全底线。从底线抓起,集中有限财力,着力推进文物保护“四有”工作。聘用6名文物保护员,持续保障馆藏文物和野外文物安全。完成窦冢遗址和小城子坡高唐故城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勘探工作,对后续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配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姚高东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开展2次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落实占地超过二万平的基建项目考古勘探告知。二是坚持留下来、“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2020年,抢抓省级非遗五年一评的机遇,集中攻坚,全力突破,申报大禹治水等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4项,不仅实现禹城省级非遗的零突破,而且实现德州各县市区数量最多,更重要的是为提速非遗主题创作、开启非遗生态区创建,奠定良好基础。非遗+文创产品“秤心如意”系列在全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金奖,德州唯一。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尽管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步,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文化投入相对滞后,文化服务精准化、多样化不足;文旅产业融合不全面,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文化人才专业队伍单一,队伍流动性大。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工作节奏和时间节点,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推进文旅工作持续提升。

一是打造精准供需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数字文化平台,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文化需求,积极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大格局。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全民阅读。加快推进第二批城市书房工作。健全图书馆及分馆配套设施,不断提升阅读环境、不断提升阅读服务、不断提升阅读资源,不断提升阅读网络,让全民阅读无处不在。

篇4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综合价值;旅游经济开发;结合思路;方向探讨

当前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利用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相结合,将实现传统茶文化最大价值的开发,实现整个旅游经济体系化建设,同时也能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各项需要。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不断成熟,如今传统茶文化也面临着相应传承压力,因此,如何才能在目前这一社会环境下,完善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当前旅游经济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参与旅游已成为当前人们新的消费内容,而在人们旅游消费进一步释放过程中,整个旅游经济开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和重点。当前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仍然有着相应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有:首先,目前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缺乏完善系统的切入产业,尤其是缺乏系统化的产业链条。对于旅游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体验效果,就不能依赖单一的旅游元素,其需要包含各种内容的产业链条体系。而整个产业链条的完善度实际上就从客观上影响了整个旅游活动参与的具体效果。当前在进行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由于其存在具体认知理念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使得多数旅游活动在呈现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单独特性和孤立色彩,从而使得整个旅游活动缺乏应有的动力支撑,当然,这也使得整个旅游经济开发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多元旅游消费需求。此外,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其深度和层次性较为欠缺。对于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来说,其深度和层次性,主要指的是在整个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其需要充分注重赋予其中应有的内涵理念,尤其是要注重产品的层次化配置和整个开发活动的持续性。但是客观的说,当前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对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化意识和全面理念,其更注重的是旅游产业开发的活动盈利,因此使得整个旅游经济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最后,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当前在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对消费者自身的消费需要和具体的消费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入,事实上,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其旅游产品的核心和关键是满足消费者的应用要求,但是系统的看当前多数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其更多是从开发者自身视角开展的,未能将消费者自身的需要系统化融入其中,因此无论是具体的消费需要,还是整个旅游市场发展的客观形式,都未能系统化融入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中,因此,其完善度与消费者需求、市场需要都存在相应不足,所以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

2当前传统茶文化的具体价值认知

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日益成熟,可以看到整个传统茶文化具有以下价值:首先,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经济价值。所谓经济价值,实际上指的是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有着一系列值得被系统化开发的经济元素,而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经营发展过程中,其中有很多值得被开发的元素,尤其是其中存在丰富的物质元素可以直接被开发应用于经济活动中。其次,对于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上来说,其中还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尤其对于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来说,其作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其中无论是文化理念,还是文化元素,在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中的文化价值就极其最值得探究。最后,对于传统茶文化体系发展来说,整个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情感价值理念,传统茶文化体系是以精神内涵为基础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其中存在的礼仪元素,还是相应价值规范,都能对人们的情感理念形成相应影响和引导。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来说,越来越多人的心态存在相应不足,因此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就值得被研究和传承。

3消费者对旅游经济开发的各项要求分析

事实上,对于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来说,衡量其是否满足开发要求的关键就在于是否适应和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应用要求。客观的说,虽然当前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活动有着系统化的需要,而整个旅游经济开发也迎来了全新机遇期,但是还应该认识到,如今消费者自身消费理念日益成熟,其对整个旅游活动的要求和标准也在提升,因此对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来说,其必须从消费者自身需要出发,通过系统化融入消费者旅游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的最大价值。首先,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想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首先需要做到将消费者自身的旅游活动需要系统化融入到整个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对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消费者自身的需要是整个旅游经济体系的核心和内涵,因此,想要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就需要让消费者自身的理念融入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通过充分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应用需要,从而实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的理想效果。其次,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想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还需要注重将多元要素融入到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在目前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化满足消费者的具体要求,同时还要充分注重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多元消费需要,比如在整个旅游活动中,不仅要注重消费者的观光旅游需要,同时,还要将娱乐元素等一系列内容系统化融入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从而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多样需要。最后,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想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还需要注重创新旅游开发形式,无论是技术元素,还是其中应有的价值理念,都需要系统化融入其中,尤其是对于旅游活动来说,随着科技元素应用日益成熟,如今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开展过程中,创新整个旅游经济开发形式,提升整个服务的便捷性和智能性,已经成为整个时展的必然要求。客观的说,在整个旅游市场发展分类化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今在应用旅游资源,创新旅游经济形式时,需要充分注重提升其发展内涵。

4传统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具体思路分析

随着当前人们消费理念日益成熟,如今想要满足人们的应用需要,就需要结合整个核心理念,通过系统化融入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理念,从而满足消费者自身的旅游消费需要。但是客观的说,当前整个旅游经济在进行开发过程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未能将当前自身所具备的各项元素与消费者和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系统化融入,从而影响了整个旅游经济开发的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不仅未能充分满足消费者自身的需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未能有效满足消费者对旅游经济开发的系统化要求,当然也未能实现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应用。因此,结合当前消费者的具体需要看,想要实现传统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的系统化结合,就需要充分做到:首先,必须从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通过将其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相融合,从而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我们应该清楚,对于传统茶文化体系来说,其之所以能够被有效传承,就是因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具备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规范内涵,而这些元素不仅是当前人们所急需的,同时也是能够展现其中应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基础。因此,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如果能够系统化展现和诠释其中应有的价值内涵,才能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其次,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价值发挥过程中,应该充分注重将其中所具有的各项元素进行有效挖掘,通过有效融入整个市场的客观需要,从而构建满足整个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方式。系统的看,随着消费者自身参与旅游活动的理念进一步成熟,如今其在参与消费过程中,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观光旅游,而发展成为深层次的体验旅游。因此,在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进行开发利用时,要从其内涵元素的分析入手,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旅游经济的有效创新与完善。最后,在传统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过程中,应该注重从产业化和体系化视角入手,实现旅游经济活动的系统化开发,通过丰富旅游元素,从而实质性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受。当然对于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来说,想要实现其最佳效果,就需要构建与整个旅游活动相关的体系化元素建设应用,尤其是注重对游客在参与旅游活动中各项服务配套项目的实质性融合,进而在满足消费者应用需要的同时,同时实现对传统茶文化价值的最有效开发。

5结语

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都极具传承价值。可以说,正是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存在的具体价值,从而使得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极具开发必要性。不仅如此,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消费理念不断成熟,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整个消费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客观的说,当前整个旅游产业经营发展并不成熟,尤其是整个旅游经济开发未能满足当前人们的旅游活动需要。

参考文献

[1]陆玉麒.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的结合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111-113.

[2]蒙吉军.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文化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161-163.

[3]马秋芳.;旅游风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以安徽九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3-146.

[4]杨小花.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及实现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4):216-218.

篇5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北方;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休闲游需求也日益提高,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也势在必行,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我国北方如何将本地茶文化资源与北方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北方独具特色,囊括文化休闲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游,已成为北方茶叶产地及旅游地人们思考的问题。

1茶文化旅游重要性及北方茶文化旅游资源

所谓茶文化旅游,就是茶叶产地以当地茶文化、茶资源为主题,与本地旅游资源密切结合形成的新型的文化休闲旅游方式,其立足于茶叶经济及茶叶文化,依托当地茶叶种植及生产环境以及茶叶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本地茶叶风俗习惯而形成的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性旅游,对当地旅游经济及茶文化宣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1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首先,茶文化旅游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经济形式,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及经济的发展。茶文化资源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与旅游资源密切融合,必将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龙头,将茶叶产地、茶叶消费、旅游消费结合串联到一起,既能促进茶叶消费也能以茶文化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为当地剩余劳动力解决大量的工作岗位,对解决农村问题具有极大帮助。其次,茶文化旅游能满足现代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旅游参与者不仅重视物质资源的消费,更在乎文化在休闲旅游中的欣赏和品位,文化已经成为旅游最具影响力的内容。茶叶产地的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组成,不仅能满足游客对历史经典文化的知识需要,也能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游客对文化的参与。最后,茶文化旅游能够形成对当地茶叶文化的深度思考。利用茶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能为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传统茶文化的认知,茶文化习惯的养成,茶道思想的深入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2北方茶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我国北方地大物博,自然环境特点明显。虽然北方的茶产地相较南方来说,规模较小,茶叶种类有限。但是我国北方如河南、北京、山东等地自古以来就有种茶、产茶的历史,尤其在河南拥有南北过渡性气候,生态环境适宜茶文化及茶叶旅游业的发展。再如山东地区暖温带的湿润,让山东地区四季分明、雨量和日照都充足,为茶叶生产及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北方茶叶在我国茶叶栽培及茶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圣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北方名茶如河南毛尖、山东诸城、日照的绿茶、尤其山东日照的江北地区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江北绿茶之乡”。北方茶叶品种虽少,但是茶叶品质不逊于南方,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尤其河南毛尖绿茶,无论是色、香、味还是影响力都比南方名茶有过之而无不及,多次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可见北方和南方相比,同样具有茶文化必备的茶叶资源基础。再者,我国北方从90年代起,逐渐开始茶叶博览会暨茶俗文化宣传活动,如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已经举办大型茶叶博览会及茶文化节不下30次,北方茶博会、茶艺茶品展等文化宣传促进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为茶叶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北方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无论是孔子之乡山东、首都北京或是河南信阳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具备丰富的旅游基础。如山东日照具有独特海文化,再如天津、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茶俗文化基础,能让游客既能体验到特定的茶文化,也能感受独特的旅游资源。

2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现状

虽然北方具备了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基础与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消费者对北方茶文化、北方茶产地规模的误解,以及茶文化和旅游业长期的独立发展,使得北方的茶文化旅游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并未形成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融合意识

由于北方茶叶产地规模较南方有很大的劣势,导致消费者及茶叶产地对北方茶文化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北方也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及丰富的茶叶资源,但是我国北方过度关注本地旅游资源的挖掘,在意识上没有重视本地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例如,我国首都北京,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首都文化的宣传,但是对北京茶叶、茶叶市场及茶文化的开发程度不够,对大碗茶这一极具北方特点的茶文化只是作为旅游附属项目。再如,河南信用虽然具有“茶都”的基础,但其茶文化一直脱离旅游文化的范畴,产业开发没有游客参与茶文化作为发展方向。

2.2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北方虽然已经逐步开展茶文化旅游,但是在两者的结合模式上,仍将茶文化作为附属产品。我国北方目前的茶文化旅游,各地实质性的内容雷同,大都以品茶、购茶、茶叶观赏等初级旅游融合方式,茶文化的实质性融合程度不高,尤其是没有形成游客参与、体验性的多层次文化旅游结构,部分茶文化项目稀释了北方茶文化旅游内在的核心价值。理性高雅的、代表北方茶叶文化的消费内容至今仍没有占据旅游市场,导致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内容的融合略显表面化和低俗化,影响了北方茶叶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高度融合,更影响了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

2.3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基础设施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需要的不仅是茶旅游经营性设施,更包括茶文化及旅游的配套设施,如茶主题餐厅、酒店及交通、服务设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北方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甚至某些北方城市单纯为旅游考虑,在生态上缺乏对茶产地及茶文化资源的保护,造成茶叶产地及茶叶资源的生态污染。如在山东日照和诸城,虽然旅游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一般旅游项目,但是却没有为茶叶文化旅游开展相关建设,茶叶旅游景点缺乏基础交通设施,茶叶旅游服务机构缺乏专业服务人员和设施,茶文化酒店和主题餐厅等经济实体与南方旅游城市相比非常稀少,导致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因缺乏基础设施,而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3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3.1树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意识

北方地区要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必须对北方茶叶及茶文化资源形成理性的判断,充分认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优劣势,尤其是与南方、华南、西南等茶叶产区相比,挖掘北方优势点。北方地区的茶叶行业、旅游行业及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研究过程中,对茶文化及旅游资源内容和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对北方茶叶、茶文化、旅游资源、配套设施等内容进一步研究并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找到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的切入点,既能宣扬北方茶叶文化也能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划。

3.2推进北方茶文化宣传

虽然北方具有丰富的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但是相较南方、华南等茶产地影响力稍显逊色,主要是因为北方茶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形式单一。如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北方省市,由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在宣传上过分倾向于历史和物理环境的宣传。所以要想促进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首先必须改变宣传思路,在原有旅游宣传基础上,突出茶文化的主体地位,将文化宣传作为旅游业的名片。其次,利用北方茶叶集散地的优势,举办茶文化博览会等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北方城市还必须投身于茶文化旅游的推介活动中,以宣传活动吸引茶客、游客等消费者的共同关注。最后北方茶叶产地应利用现代新媒体,如手机、电脑等数字媒体,将茶叶、茶产地的自然资源以多渠道进行宣传,才能让潜在的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的欣赏者和参与者,从而树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新品牌。

3.3完善北方茶文化旅游的配套设施

由于北方受到气候和茶叶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环境及配套设施上很难与南方等茶产区相比。要想让游客在北方的气候和茶叶文化背景下,参与茶文化旅游,必须以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以及服务机构吸引游客。首先,北方茶叶产地应该加大对主要茶产地基础实施的投资,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既要考虑到游客生理舒适性,也要考虑其心理文化需求。在茶文化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该将茶产区和茶文化体验区进行区别对待,让游客在不同的环境下获得不同的服务体验。其次,建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现代化服务机构。北方茶文化旅游地应该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以茶文化体验、茶文化讲解、茶艺等服务与传统导游内容结合在一起满足游客对文化游的要求。

4结语

总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不应局限于南方等主要茶叶产地,北方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当地茶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在抓住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努力地提高自身对于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认识。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意识基础上,北方地区应该积极地对北方特色茶叶、茶文化进行宣传,以品牌形象吸引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旅游的参与者,同时加大对北方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进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朱海燕.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模式探研[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426-430.

[2]郑廼辉.关于闽东开发茶业休闲旅游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4(06):47-48.

[3]范振锋.岚山区实施名优茶战略,创新北方茶叶发展模式[J].中国茶叶,2013(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