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消防工程的流程范文

消防工程的流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消防工程的流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消防工程的流程

篇1

通过到宜兴市和桥华盛纺织有限公司的实践学习,我了解到了纺织行业的生产过程,整个企业在运作过程中,生产、供应、销售的流程。们也对纺织企业的生产运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1、通过企业(或其它就业单位)社会调研,使学生见习认识工业企业组织,了解企业组织的本质、性质、内部的工作部门和工作岗位设置情况,如企业工作岗位的种类、人员构成、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称职与适应性要求等,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职业性,规划好自己的学习方向,为顺利就业、扩大就业打下基础。

2、通过企业生产调研,使学生见习了解目前纺织工业企业生产的概况,包括生产的组织管理、环境条件、原材料采购进货、工艺流程、主机设备、产品品种、销售用途、质量控制方法与指标、试验检验仪器与项目、新材料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企业发展方向等,明确学习目标,以利于加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贴近生产实际,学有所长。

3、通过纺织品市场流通信息调研,使学生见习了解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纺织商品的品种、自然属性与使用价值概况,包括纺织品的外观形态、结构组成、品质性能、生产技术、质量维护、使用保养特点,以及消费者、销售者对纺织品品种、规格、产地、质量、价格等方面的不同要求等内容;特别是使学生了解有关新型纺织纤维及其产品开发需求的信息,学习印证《纺织商品学》《纺织材料学》等课程所学内容,为进一步学习毕业调研实习、做好毕业课题打下良好基础。

4、通过企业社会市场调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收集资料分析信息的调研能力、自学检索能力、与社会与他人融洽相处的品性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怕吃苦团结协作共克难关的工作毅力、细致周密的工作作风和习惯,以及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

纺织工艺流程原原则——清花——梳棉——预并条——精梳——并第——粗纱——细纱——槽筒

细纱机主要部件的名称、作用及其与生产的关系如下:

1. 牵伸部分:包括罗拉、皮辊、皮圈、大铁辊 、加压机构、集合器等。其作用是将喂入的粗纱,通过牵伸部分的作用,均匀地拉长拉细达到合乎要求的程度。其作用部件如下:

1)罗拉:是牵伸的主要机伯,表面要求光洁,偏心和弯曲,均严重影响成纱条干。前罗拉速度直接影响细纱机产量。

2)皮辊:它与罗拉珙同夹住纤维。要求表面光、滑、燥、爽、无损伤、无偏心。同挡直径差异小,胶管与铁心应紧密配合,质量不好会直接影响成纱条干或产竽 突发性疵点。

3)皮圈:在牵伸区中对纤维形成弹性握持,控制纤维运动,减少游离纤维,改善成纱条干,要求无面光滑、柔软,并具有较好的性能,内层应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减少运动阻力。

4)大铁辊:与后罗拉组成钳口,要求回转灵活,平直度、圆正度和圈心度要好,不可颠倒位置。 要定期检查并及时充磁。否则会造成粗纬和大面积条干竹节疵点。

5)加压机构:是牵伸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控制纤维进行牵伸,若加压机构作用不良,会影响成纱条干。

加压形式:有杠杆加压、磁性加压、摇架加压和气动加压等。

6)集合器:使须条两侧的纤维加以汇聚拢合,阻止力纤维散失,减少飞花,断头,节约用棉,并使纱条光滑毛羽少。集合器失效会影响条干增加纱疵。

集合器开口大小应根椐所纺支数决定,集合器口径过小,会影响成纱条干,集合器内挂花会影响成纱质量和断头增加。

2.加捻、卷绕等,其主要作用是加捻捻和卷绕成形。把肱条加上一定的捻度,以一定的形状卷绕到纱管上,供后部加工使用,这一部分工作质量好坏,对后部工序的质量,效率影响很大,主要部件有钢领、钢丝圈、锭子等。

1) 钢领:是纺纱的主要部件,钢丝圈运行的轨道。钢领本身与钢丝圈配套好坏,将会影响断头和质量。

2) 钢丝圈:主要起加捻卷绕作用。钢丝圈形状,轻重和质量好坏,不公对成形质量 有一定影响,而且对断头多少起决定作用。

3) 锭子:是纺纱的主要,带着纱管一起转动,来完成加捻和卷绕的作用,它的质量和运行情况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成纱质量和细纱机断头。

3. 细纱车间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生产加工部门的需要和质量标准的规定,将粗纱通过细纱机牵伸机构拉长拉细,达到所要求的号数(支数)然后给予适当回捻,使用权它具有一定的强力,并卷绕成一定形状和容量,可供加工生产的合乎质量 标准的管纱。

细纱挡车的任务,就是为完成上述任务,在轮班生产中及时处理断头和换粗纱,认真巡回防捉疵点和做好机台、牵伸部分的清洁工作,使机器连续不断地纺纱。

通过几天的实践实习是我收益很多,它让我在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联系,缩短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同时提高了我对纺纱工艺的认识,让我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为自己定立以后的学习目标。

篇2

【关键词】 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率;影响因素;优化方法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和传统的针管注射器相比,在临床使用中,对于需要多次注射或者输液的儿童患者尤其是婴幼儿来说,能够减少多次穿刺的痛苦,也能够安抚患者的情绪,对提高儿科的治疗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成功率还是值得研究的,因为许多临床应用表明,这种输注器材在留置时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稍有不慎,就需要重新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1 临床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现状

1.1 忽略无菌操作的要求 静脉留置针在穿刺以及留置期间,对穿刺部位的消毒情况比较严格,要求保证穿刺部位的无菌环境。但是具体的使用中,有些护士或者护理人员,由于专业技术和工作态度,经常或忽视这种要求,比如在操作时未进行严格的消毒程序,或者消毒不彻底,采用敷衍的态度,更甚者多次穿刺时不按要求更换留置针。穿刺后以及出针后,未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和更换无菌透明贴膜。

1.2 选择血管和穿刺时技术不够 此类的留置针主要的应用对象是婴幼儿和儿童,由于他们身上的血管比较细小,穿刺时很容易引发穿刺部位的肿胀情况;同时有的护理人员的穿刺技巧也存在问题,有的需要多次穿刺才能成功,给患儿带来痛苦。

1.3 留置针的选择方面 在临床使用中,静脉留置针也是有区别的。考虑到儿童的血管发育情况以及儿童的多动天性,护理人员应该在满足治疗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细小的、较短的留置针,减少对儿童的影响,降低留置针对儿童血管内壁的磨损。但是实际使用中有的护理人员忽视了这一要求,导致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1.4 穿刺成功率手的质疑 在具体的使用实际中,我们发现有的护理人员自身的穿刺技术不佳,导致留置不成功;这其中也有家长的因素,家长关心爱护孩子的心态无形当中给护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他们正常水平的发挥。

2 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率的优化方法

2.1 正确的选择穿刺血管 进行穿刺时,护理人员要考虑到患者的生理特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地选择穿刺血管。一般而言,穿刺时应该注意选择比较清晰的静脉,与普通注射一样,要选择血管粗大、血流量丰富的上臂或者头皮血管。

2.2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静脉留置针的留置部位 临床研究发现,对于早产儿来说,采用腋静脉留置穿刺的成功率比较高,并且可以留置的时间长,对患者的影响较小;对于婴幼儿来说,最好是选择头皮静脉;对于稍大一些的儿童,可以选择手背静脉走向直且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并且嘱咐其不要移动穿刺针管。

2.3 严格要求穿刺的程序 穿刺时,应该严格要求护理人员的具体操作程序。首先应该保证穿刺时的无菌环境。穿刺时,护理人员应该对穿刺部位的皮肤采取常规的消毒,如若选择头皮穿刺,则应该将穿刺部位的头发剃去,以免造成感染。其次,对于留置针的穿刺角度也有要求。一般而言,进针角度以15—30°为宜,缓慢地进入到血管中去,避免针头对血管内壁的损坏。

2.4 留置针的固定方法 由于患者的年龄特征以及生理特征,在固定留置针时,难度比较大。因为小儿自身无自我控制意识,经常会触动留置针。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认为应该尽量采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的方法。在固定前一定要对穿刺部再次进行消毒,并且保持周围皮肤的干燥,以便于发挥透明贴膜的黏贴作用。同时为了保证留置针的稳定性,在实践中还可以在贴透明敷贴周边加粘3M宽透气胶带,效果也比较好。临床中,在固定留置针时,也要主要到头皮针与肝素帽、输液器末段与留置针近心端肢体均需用胶布固定,遇牵拉时,可极大地缓冲外力。肢体留置导管者,为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可用托板适当固定肢体,防止导管扭曲及脱出。

2.5 合理的进行封管 封管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要求合理人员要妥善处理好下面两个问题:

2.5.1 封管液的选择 在留置时对封管注射封管液是为了给管腔加压力,以防止血管内的血液倒流。为了提高封管的质量,减少血液倒流现象的发生,降低患儿的痛苦,现在临床上一般使用生理盐水这一封管液,既有利于患儿的生理需要,且符合经济原则。并且生理盐水自身对患儿的身体有利,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小,能够降低各种并发症,也不受病种限制,尤其对肝素钠禁忌证,如消化道出血、DIC、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等病人适用。

2.5.2 封管方式的选择 静脉留置针封管的操作是否成功,封管液要选择合适,封管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封管时要求正压封管,边退针边推注封管液,封管液推注速度宜慢,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可采用脉冲式推注封管液,封管液脉冲式封管较封管液匀速推注封管静脉炎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

3 结 语

要想切实提高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成功率的,就要严格要求护理人员的穿刺规范化程序,提高他们的穿刺技术以及选择穿刺血管的技巧,并且要探讨合理的固定方法,做好封管等工作,才能保证静脉留置针的有效使用,保证患儿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琴,徐孝华,蔡淑琴.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925—926.

[2] 高慧玲,李淑红,虎倩.70例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3):396—397.

篇3

关键词:切削加工 积屑瘤 成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G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072-02

切削塑性金属材料时,在切削速度不高且又能形成带状切屑的情况下,往往会在切削刃口附近粘结一块剖面层三角状或鼻状的金属块,它包围在切削刃且覆盖部分前面,我们将其称之为积屑瘤。而事实证明,积屑瘤的硬度大大高于加工零件材料的硬度,且不易被除去,因此,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会给加工零件的表面质量造成进一步的恶化。所以,如何做好积屑瘤的预防工作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笔者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就切削加工中积屑瘤的成因进行了粗浅分析与探讨,并提出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1 积屑瘤的成因

在切削塑性金属的过程中,如若我们能够将切削的实际速度始终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话,那么一方面,会使得刀具的前刀面与新产生的切屑底层金属之间形成相互挤压与摩擦,进而致使刀具的前刀面存在的氧化膜以及吸附膜被破坏,从而致使切屑底层的金属与刀具的前刀面实际接触面积变得越来越大,从而为形成积屑瘤提供必要条件。而在另一方面,会使切削底层金属与切削温度产生滞流层作用,使得切削上层金属与切削底层金属发生滑移问题,并且随着不断增加的切削时间,切削的温度也被不断地升高,刀具与切屑的摩擦力也会不断加剧,不断加强压力作用,而一旦滞流层停止了流动,那么势必会与刀具的前刀面发生粘结,并且在不断推动的后继切屑作用下,切屑上层金属与切屑底层金属之间发生脱离,为积屑瘤的产生预留下了重要的空间。尤其是新滞流层还与刀具前刀面发生粘结,产生加工硬化,长此以往势必会形成积屑瘤,基本形式如图1所示。

可以说积屑瘤的整个产生、成长、脱落的过程,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并且会在整个切削的过程中周而复始地不断出现。而积屑瘤又拥有着极高的硬度,是一般被加工材料的两倍到3倍之间。因此,当相对稳定时,积屑瘤覆盖在切削刃上,还可以起到保护刀具,降低磨损的重要作用。但是一旦处于不稳定状态下时,积屑瘤的碎片就会嵌入工件表面,给工件表面造成硬质点,并且会进一步加剧对刀具的磨损程度。

2 积屑瘤在切削中产生的影响

第一,切削刃和前刀面会被屑瘤包盖住一部分,因此,在切削的整个过程之中,也代替了切削刃和前刀面进行了切削作业,进而起到了保护切削刃以及前刀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积屑瘤的稳定性极差会随着切削加工而不断变化。所以,一旦刀具上的积屑瘤被迫脱离,那么刀具表面也会由于焊结作用被带走一部分,从而加剧刀具的磨损情况。

第二,刀具前角会随着积屑瘤的不断增大而相应发生变化,尤其是当积屑瘤足够大且刀具前角达到30°左右,那么切削力势必会被不断降低。同时,积屑瘤前端也会伸出切削刃之外,增大切削厚度,进而影响机械加工尺寸的精确度,如图2所示。

而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使得在整个切削过程之中积屑瘤极为不稳定,时而生、时而灭。所以,在机械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尺寸不仅不易控制,且极易在加工零件的表面之上粘结积屑瘤碎片,加大零件表面的粗糙程序。

3 积屑瘤增大了零件表面的粗糙度并对机械产品性能造成影响

第一,积屑瘤的出现极大地加剧了加工零件表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对机械产品的实际要求精确程度带来了巨大的恶劣影响。这是因为机械产品都是由各个零部件进行组合装配的,因此,其在整个组合装配过程之中,各个零部件表面如若加工过于粗糙,那么无论是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还是过盈配合都会对他们的实际配合性质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大大降低机械产品的精确度。如:在间隙配合上,由于零件表面的粗糙程度被积屑瘤大大加剧了,所以在初期磨损阶段势必会改变配合间隙的性质,从而使机械在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以后就会逐渐出现漏油、漏气、振动、噪声等诸多的不良问题,使得机械设备无法进行正常运转。而过盈配合则是配合表面的凸峰在相互挤压的情况下,实际有效的过盈被不断地减少,致使配合表面的结合强度不断降低,进而机械产品的整体精确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积屑瘤的出现使得零部件表面的粗糙度极具加大,影响了加工零件的实际耐磨性能。而也正因如此,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摩擦面的材料、条件等因素与零件的耐磨性能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在不改变基础条件的大背景下,表面粗糙度会对摩擦面的磨损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一旦两个接触表面都过于粗糙,那么势必会先接触到一些凸峰的顶部,进而导致理论接触面积大于实际的接触面积,实际承受压强也被不断增大,进一步加剧磨损情况,影响机械产品的整体质量。

4 预防切削加工中积屑瘤产生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要想形成积屑瘤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也正因如此,应该从两个条件入手,对积屑瘤的产生进行预防。

4.1 做好切削加工时切削速度、切削温度的控制

积屑瘤的产生直接受到切屑速度、切削温度的影响。所以,选择适合的切削速度与切削温度就能够有效预防切屑瘤的产生,从而更好地提高机械加工质量。正如图3所示,在进行低速切削时vc≤3 m/min,切削的温度较低;在进行高速切削时vc≥60 m/min,相比之下切削温度则较高。而在这两种情况之下,刀具与切削之间的摩擦力较小,所以也不易发生粘结,就不会形成积屑瘤。而当切削速度在二者之间为中速时vc=20 m/min,则刀具与切屑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极易产生积屑瘤。也正因如此,在切削加工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效规避能够产生积屑瘤的切削速度,将切削速度调整至较高或较低的程度。

而当切削温度在300 ℃以下时,不易产生积屑瘤;当切削温度在500 ℃以上时,工件材料的剪切强度较低,切削底层金属极易软化,因此,也不易产生积屑瘤;当切削温度在350 ℃到400 ℃之间时,极易产生积屑瘤。所以,在切削过程中,要注意切屑与前刀面摩擦所产生的温度,做好温度区间的控制。

4.2 做好进给量和刀具前角的控制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当加大进给量时,切削厚度会被不断增大,切削温度会被不断提升,而伴随着刀具与切屑接触时间的不断越长,积屑瘤的高度也势必会不断越高。所以,选择合理的切削速度与进给量对有效防止积屑瘤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实例分析,研究人员能够认识到,当前角大于35°时积屑瘤是不会产生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切削加工过程中积屑瘤的产生进行了粗浅分析,也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形成积屑瘤,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切削与刀具的前刀面的冷旱面积足够大;第二则是积屑瘤的加工硬化强度足够,只有拥有上述两个条件,才能够代替刀具进行切割。所以,在切削过程中要想有效防止积屑瘤的出现,在实际工作之中必须要选择拥有优异性能的切削液,进而起到降低切削温度的目的,并且进一步减少切削与刀具之间的冷焊面积。同时,还可以采取提高零件加工切削速度的方法,提高切削温度,进而降低切削底层金属的屈服强度,以此从切削根本上控制积屑瘤的产生,从而制作出更多、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的高质量零件。

参考文献

[1] 郑文虎,齐海生.积屑瘤对精加工的影响[J].机械工人.冷加工,2006(4):43-44.

[2] 刘强.关于工件加工中积屑瘤形成的原因分析[J].湖南农机,2014(6):58-59.

[3] 李凤初.机械加工中有关积屑瘤的探讨[J].湖南农机,2013

(5):114-115.

[4] 鞠海华.车削加工中的积屑瘤控制[J].机床与液压,2012

(10):164-166.

[5] 方科喜.浅谈积屑瘤对加工精度的影响[J].机电元件,2012

篇4

【关键词】无陪住院患儿;身份混淆;纠纷

【中图分类号】R 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36-01

近年来,随着法制的不断改善和人们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患关系矛盾越来越高[1]。广大医护人员应增加相应的措施以减少医患矛盾的措施,包括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工作流程等。由于在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常因无陪患儿身份识别而引发大量纠纷。因此,作为其中重点措施之一,对防范无陪住院患儿身份混淆纠纷工作流程作为重点思考总结。制定严格的新生儿科工作流程,以达到最大程度降低该类纠纷发生的可能性。现介绍如下。

1 方法

制订和严格执行无陪患儿诊治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具体内容包括接诊、住院期间身份确认、出院时身份鉴别和保证。

1.1 新生儿接诊时工作流程

1.1.1 在新生儿入院时,护理人员主动、热情的接待患儿和家长,根据其具体情况安排好住院房间和床位,并就医院具体情况作一一介绍,包括住院病房基本设施使用情况、家属及亲友探视时间和人数控制情况、科室医护人员工作流程及工作职责范围、与医护人员联系方式等。

1.1.2 在完成入院手续,后基本情况介绍之后,护理人员或者家属将患儿抱入适宜温度的环境下,护理人员与家长一起对对患儿全身可能存在问题的皮肤区域进行详细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是否有皮肤畸形,是否有外伤性划痕或者是瘢痕,以及是否存在先天性的特征记号等。在检查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动作轻柔、态度诚恳、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儿家属,避免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以免出现交流障碍,及时将所有检查情况记录下来。

1.1.3 完成检查后,将患儿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仔细填写患儿护理病历以及床头卡、胸牌等识别信息,并于患儿家长进行仔细确认,确保信息无误。核对无误后,将填写好的胸牌别于患儿胸前,将其置入挂好床头卡的温箱内。

1.1.4 完成基本信息核对工作后,请患儿家属仔细阅读护理病历,确保内容属实的情况下,家长与责任护士双方签字,双方互留联系方式,以便有突况时及时沟通。

1.2 住院期间身份确认

1.2.1 在患儿住院期间,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工作制度,在交接班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患儿在上一班的情况,仔细核对患儿基本情况。并在接班后对患儿皮肤情况进行检查,观察患儿皮肤有无异常症状出现。

1.2.2 在患儿住院期间,根据每位患儿的基本情况,为患儿制定基础护理工作流程,其具体内容包括:沐浴、更衣、换床单,在进行上述工作环节的过程中,患儿胸牌以及手圈除特殊情况不可取下,离开患儿身体[2]。如果因为特殊原因需要患儿取下手圈或胸牌者,必须做好详细记录,并在完成操作后及时归位。

1.2.3 出院时身份鉴别和保证

1.2.3.1 患儿痊愈后或者是家长要求出院时,护理人员办理好出院手续。然后通知患儿家长凭住院发票和本人身份证来医院接患儿出院。在交接的过程中,值班护士仔细和患儿家长进行信息核对,确保患儿床号、床头卡、胸牌、手圈等鉴别信息准确无误,双方签字。

1.2.3.2 办理好出院手续后,进行相关健康宣教,并于出院后一周内进行电话随访。

2 讨论

由于新生儿不具有自主表达能力,进出院时不能够主动与家长及护理人员进行沟通[3]。因此当新生儿患者就诊时,为防止因护理人员主观意识放松而造成新生儿与家长信息鉴别失误的严重后果,通过进行规范的护理服务工作流程的制定与执行,使家长对护理工作有一个全面了解,促进双方沟通和信任度提高,有利于减少该类纠纷的发生[4-5]。一方面,通过制定严谨的工作流程,既可以杜绝无陪患儿身份混淆纠纷的发生,也可以为日后解决医疗提供充足的法律证据。另一方面,通过该工作流程的制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可以保障医患之间交流更为顺畅,医患关系更为融洽。

参考文献

[1]叶贞.基层医院门诊注射室纠纷与差错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1(4A):65.

[2]张国华,郭柏鹭,基层医院门诊注射室纠纷与差错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31(6):365-367.

[3] 项玉兰,门诊输液室护理风险及干预[J].护理学报,2011,20(31):66-68.

篇5

关键词:不同退针方法;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穿刺成功率;影响效果

静脉留置针穿刺是当前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这种护理方式对于需要长期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来说,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消除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明显的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40例患者,分别进行边进针变退内芯的方式,两只手同步操作和右手边进针边退内芯的单手操作方式对于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对比,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1年10月~2013年0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4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50例。护理组,年龄1个月~5岁,平均年龄(2.11±0.59)岁。对照组,年龄1个月~5岁,平均年龄(2.11±0.62)岁。其中上呼吸感染患者75例,腹泻患者25例,支气管肺炎患者40例[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边进针边退内芯的方式,两只手同步操作,在患者完成的常规的静脉穿刺后,看到回血,继续进针2mm之内,按照常规的处理方式一只手退针芯,一只手放置入外套管方式送入到患者的血管中,然后将针芯拔出,固定[2]。护理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右手边进针边退内芯的单手操作方式,当出现患者的血管走形等情况良好时,可以将皮肤绷紧,然后右手将留置针芯和外套管连接处进行掐开,然后进行良好的连接,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要防止外置针芯的针尖接触到患者的血管壁[3],然后将针芯和留置针同步送入到患者的血管中,之后一只手拔出针芯,一只手进行固定处理。还有一种就是在右手将留置针芯和外套管连接处进行掐开后,将针芯的尾部固定不动,然后右手大拇指将外套管送入到血管中,达到预定的位置后,然后将外套管的尾部固定,将食指依附在大拇指上将留置针的针芯完全拔出,之后另一只手进行固定处理。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1.3疗效判断依据 穿刺成功,在一次穿刺完成后,出现回血,并且患者静脉输液通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局部水肿情况并未出现,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没有液体渗出[4];穿刺失败,在一次穿刺完成后,没有出现回血,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局部水肿情况严重,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有液体渗出。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护理组中一次穿刺成功患者65例,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86%,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患者50例,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1.43%,护理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静脉留置针穿刺是当前医院开展比较广泛的一种静脉输液常用的穿刺方式,在其应用过程中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尤其是对于小儿来说,其穿刺输液工作是非常困难,容易造成小儿哭闹,甚至一些不良的身体反应等[5],因此通过开展静脉留置针方式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效果,也能够用于紧急用药过程,使得患者及其家属都对护理工作的开展放心,提高了护理工作开展效率和护理工作开展的满意度。

静脉输液给药是当前医护开展的一项非常重要且常见的内容,在其开展医护工作的过程中,因为小儿的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的特殊情况,那么在穿刺过程中其穿刺技术要求就比较高,静脉留置针方式由于其使用方便,且对患者产生的影响较小,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40例患者,分别进行边进针变退内芯的方式,两只手同步操作和右手边进针边退内芯的单手操作方式对于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护理组中一次穿刺成功患者65例,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86%,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患者50例,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1.43%,护理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刘平.不同退针方法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28):5884-5885.

[2]郑俊艳,等.不同退送管方法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时代经贸,2010,13(05):85.

[3]陈桂花.冬季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经验介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06):174-17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