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础护理职责范文

基础护理职责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基础护理职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基础护理职责

篇1

[摘 要]过去对于历史街区或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否,其标准主要是它们是否与国家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或者著名事件有关。这些行为都从根本上影响和恶化了历史街区的整体环境,而对于历史街区的评估应当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之内。本文的目的则是对于这些保护价值、范围和保护设计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历史街区价值保护 设计

一、历史街区重新评估的重要性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之际,重新反思和评估城镇历史街区的保留价值迫在眉睫。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历史街区的认识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化。在十数年前还被人们认为只是破旧而应当拆除重建的街巷,到了今天或许已经值得人们着手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但是由于无法将所有遗留到现在的街区都变成街区博物馆或老街巷体验区,所以,对于这些历史街区的评估工作是值得重视的。评估哪些街区适合重新设计,哪些街区应当最大可能地予以保留,而哪些街区的存在阻碍了历史的洪流。

在对历史街区重新评估的过程中,某些复兴对策和解决方案就已经摆在眼前。所谓的复兴就是通过历史街区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保护、修缮和进一步发展的财政和社会支持。这意味着历史街区在两个方面有重大变化,一是人们在历史街区的固有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是对历史街区经济基础的重构,这种重构有需要分清当前功能性和历史物质环境的不同保养手法。

但是,各种设计手法都需要在一个非常敏感的语境下展开,例如历史、传承、文化等等,这些条件既是一种限制又是一种值得珍视和利用的因素。既然所有的城市街区都免不了在时间的长轨上演进,而历史街区的演进则是在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种种破坏性革新和对于传统文化和街区记忆之间所作出的权衡。

二、历史街区重新评估的方法论意义

过去对于历史街区或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否,其标准主要是它们是否与国家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或者著名事件有关。但是对于这些建筑周边的环境则选择性地予以无视。

上述的这些行为都从根本上影响和恶化了历史街区的整体环境。对于这种情况,解决方案之一是基于历史建筑或街区所在的地段而衍生出的保护举措。这种举措是针对历史街区在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物质遗留所遭受的工业化破坏而作出的反应。当代或者后现代注意城市设计和规划将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物质遗留摆置在一个醒目和最重要的位置。

但是这种强调已经无可避免地陷入一种符号化历史街区面貌的窘境和窠臼,而对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历史街区则缺乏关注。历史街区评估的首要工作形而上的,是对人们生活生产方式、伦理传统等等行为的考察,考察这些行为对与历史街区的形成产生了何种微妙的影响。而设计的原则就是如何应对这些行为在新形势下、新物质条件下的演进。然后才是物质层面的考察,例如建筑风格,时代痕迹之类。

格拉茨指出:“历史街区保护常常掩盖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往往所修复的东西对城市整体文脉来说微不足道,而且因为所涉及的范围太小,以至于难以保留或再次成为更大城市结构中重要的历史文脉发源地”。

所以,对于历史街区的评估应当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之内,这个范围的界定有三种方法,其一是理清历史街区的物质边界,其二是区分各个街区的特色和与其它街区不同的地方,其三利用经济和功能方面的各种联系。通过这三个手段我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界定所要保护的历史街区已经它所影响和辐射的范围。为下一步的设计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三、历史街区的各种价值

首先当然是历史价值,它是我问体察、丈量历史的活化石。通过对历史街区的考察,我们可以对以往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等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它是许多学科都可以倚靠的物质证据和推论依据。

其次是经济价值,对于历史街区的重新开发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前景。通过开发与其有关的产品和旅游业,它可以塑造十分文化的商业业态。而且它可以作为非常显眼和重要的城市名片,向外界推销其所在的城市。

第三是美学价值,传统街巷本身就具有非常广泛的美学价值,它是现代城市的基石。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它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是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源泉。由它而发端的种种灵感不知凡几。

我们有非常多的保护历史街区的理由,若然果真存有这些理由,那么保护和发展这些历史街区的设计原则的出发点都应该基于上述的几个价值,应极力避免以保护为名的过度设计。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历史的痕迹是对历史最大的保护,对于曾经所留下的痕迹,敬畏是一切设计的前提。

四、历史街区中的设计初探

历史街区的变革涉及到两个貌似不可调和的运动:对于历史街区的复兴开发和保护。前者试图改变历史街区的生态结构和物质结构,而后者则反对这一进程。其实不然,凯文•林奇说过:“为了现在以及未来的需要而对历史遗迹的变化进行管理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胜过对神圣过去的一味僵化的尊重。”

设计的立场应该是:当选择保护和改善某个历史街区的历史痕迹时,所有的设计都应该是对现有文脉的回应。当需要进行拆除时,新出现的东西应当恰当地尊重历史,提高整个历史街区乃至于城市的形象。使之达到与固有城市文脉的和谐共融。

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尊重历史街区的完整性和逻辑肌理,不需要盲目遵从,但起码在空间形态上要与之吻合。

五、结语

历史街区的各种形态都是各个特定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生活、经济活动所遗留下的产物。如果说保护这些历史街区就是通过这些保护而存留既有的历史环境,让人们更好地体察它们所折射出的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物质生活的不同特征。

参考书目:

[1]《观看书写(建筑与文学的对话)》(法)鮑赞巴克/索莱尔斯,第一版2010年1月1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

深圳市的有关规定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基本权利与监护人监护权之间冲突问题的思考。有人认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享有监护权,监护的内容理应包括精神方面的,通过看未成年人的日记和信件,能及时发现他们的思想动态,有利于监护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国家可以倡导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尊重,但不宜以这种强制性的法规来限制监护人的监护权。对此笔者谈些个人看法。

监护是法律资格而不是权利

首先,笔者认为应当纠正在法学界以及社会层面都经常使用的“监护权”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监护权是对于不能得到亲权保护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成年人的合法利益实施管理和保护的法律资格”。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合法利益实施管理和保护”是否可以称之为权利?如果不是权利又为什么将其定义为“监护权”?监护权到底是权利还是义务?笔者认为,用“监护权”的概念来概括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显然是有缺陷的,应当使用监护制度这种更为明晰、准确的概念来取代“监护权”的概念。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血缘关系,而且是一种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就是基于监护制度的法律关系。在监护制度的法律关系中,对监护人而言,既享有权利,也要履行义务,而更多的是要履行义务。使用“监护权”的概念,将本来属于义务的职责范畴界定为权利,必然导致监护人肆意妄为,因为如果是权利的话,就应该更多地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而不是法律的制约,监护人应该有资格充分行使。我们只有明确了在监护制度中监护人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被监护人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才能通过法律程序限制监护人的行为,要求监护人依法履行职责,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真正实现监护制度的立法目的。将“监护制度”简单以监护权的概念进行研究和使用显然混淆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设定有时是针对特定对象的。如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财产进行管理,以被监护人为对象,对监护人而言是义务,以第三人为对象,对于监护人而言又是权利。所以纠正这一概念,需要说明的是:监护人对于被监护的未成年人,更多是义务,就是履行监护职责的义务,而不是权利。所谓的监护权,不过是相对于第三人与被监护的未成年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不被侵犯的法律资格。

监护职责并不能超越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

但即使是监护人所必须承担的监护职责,与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之间也存在冲突。如对于未成年人的隐私权、身体自由权等权利。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显然享有这些权利,法律并未因其是未成年人而对这些权利给予任何限制。但法律同时规定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如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照顾其安全,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不良行为等。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了有效履行法律规定的监护职责,或者说履行法定义务,就可能确实需要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了解被监护未成年人的行动、交际人群、思想状态等,否则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这个角度而言,包括我本人在内,在以往的著述中也确实认为在法律一再强调监护人职责、在子女给他人造成伤害按过错推定原则追究责任的前提下,相对于监护人,要求其也严格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身体自由权等权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以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以往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是错误的。首先根据现行法律,未成年人的这些权利不但没有受到任何特别限制,法律还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要受到特别保障。《儿童权利公约》第十六条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名誉和荣誉不受非法攻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其次,上述观念显然赋予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超越法律的特权。父母和学校教师既是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者,也是侵害未成年人权利的主要实施者。如为了教育未成年人而翻看信件侵害其隐私权;为了教育未成年人而虐待或体罚未成年人侵害其健康权、自由权甚至生命权等等。这种教育和保护的理由无疑暗含着应当给予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超越法律的、可以正当对未成年人进行侵害的特权,但法律如果真的对此给予默许或作出原则性规定,那么相对孩子本就强大的父母、老师更可以为所欲为了。

履行监护职责要以尊重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为基础

篇3

   编制:           

    审批:           

 

2019年3月20日

 

旁站监理细则

一、   旁站重点:

    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实行旁站监理,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旁站监理工程项目包括:砼结构工程、水泥搅拌桩施工、支护桩施工、基坑土方开挖工程。

二、旁站监理程序:

①    对需要实施旁站监理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现场跟班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旁站监理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如实准确地做好旁站监理记录。

②    旁站监理人员实施旁站监理时,发现施工单位有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行为的,应责令施工单位立即整改。

③    旁站监理人员实施旁站监理时,发现其施工活动已经或可能危及工程质量的,应当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或总监理工程师报告,由总监理工程师下达局部暂停施工的指令或采取其它应急措施。

三、旁站监理人员职责

①    检查施工单位现场质检人员到岗、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以及施工机械、建筑材料准备情况。

②    在现场跟班监督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执行施工方案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

③    核查进场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检验报告等,并可在现场监督施工单位进行检验或者委托具有资格的第三方进行复验。

④    做好旁站监理记录和监理日记,保存旁站监理资料,旁站监理记录应在某部位旁站工作完成后24小时内填写完整归档。

 

四、施工单位的职责

1、施工单位根据监理单位制定的旁站监理方案,在需要旁站的工程部位、工序进行施工前24小时,应当以书面通知监理组,监理组安排现场监理人员按旁站监理方案实施旁站监理。

2、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组织好现场施工人员、质检人员、机械设备及所需的材料。施工人员必须有上岗证,特殊工种人员要有上岗证和操作证,机械设备试运行良好,材料已检合格或现场方便检验。

3、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已定的施工方案和作业技术交底进行施工,服从旁站监理的指令。施工单位的质检人员要在旁站记录上签字。

4、施工单位在现场有义务为旁站监理人员提供工作上的方便。

五、建设单位的职责

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向监理单位支付旁站监理费用。本方案规定的旁站内容有些是监理单位根据有关法规要求,有些内容是监理单位本着为业主提供优质的工程质量和良好的投资控制而增加旁站内容。建设单位若需要增加旁站监理内容的,应增加相关费用。

六、监理旁站检查内容

(一)、砼结构工程旁站监理方案

1、冠梁、支撑梁、立柱节点砼浇筑旁站方案

    ①、砼浇筑施工过程中,必须安排有经过培训的监理人员进行旁站监理,加强巡视。

    ②、砼浇筑前施工单位应编制砼浇筑方案并报监理同意,当用多台砼泵进行施工时,应预先规定各目的输送量、浇筑区域和浇筑程序,明确分工,相互配和,保证砼工程质量。

③、认真审核本次浇筑的砼浇筑申请报告及砼配合比:水、砂、石子、外加剂、粉煤灰等原材料的检验报告及计盘鉴定证明。如合格则给予签返,同意浇筑。否则应退回,停止浇筑,待整改后再报审。充分做好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④、督促、检查施工单位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是否到场,护筋、护模工人是否到位,以确保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⑤、要求施工方提供本次浇筑砼的数量,以确定本检验批应抽查的标准养护、同条件养护试块的取样频率及砼坍落度应抽查的频率(每lOOm3相同配合比砼取样检验不得少于一次,抗渗砼试块每lOOm3取一次)。另外,当目测检查有异常时,可随时进行坍落度检验。标准养护、同条件养护应抽查的频率,以及取样方法参见《预拌混凝土生产施工技术规程》DBJl3-42-2013

⑥、砼浇筑旁站、过程中发现模板结构有变形、移位,应立即下令停止浇筑,并督促施工单位在已浇筑的砼初凝前修正完毕。

⑦、砼浇筑过程中监理应注意以下事项:

a、加强砼浇筑现场的巡视工作。

b、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安排专职管理人员现场指挥砼浇筑。

c、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每车应目测检查,当目测正常时进行砼坍落度检验,每100 m3相同配合比砼取样检验不得少于一次,当一个工作台班相同砼配合比  的砼不足100 m3时取样检验不得少于一次;当目测检查有异常时可随时进行塌落度的检验,检验不合格的砼按砼拌合物交货检验不合格处理。

d、监理对砼浇注过程进行旁站监理,作好砼浇注的旁站记录,对砼浇筑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应详细记录。

e、施工过程中不得任意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在砼浇筑前确定并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施工缝留置位置应符合有关规定。

⑧、砼收面时,梁板砼标高应按图纸标高拉线控制,采用木楔板至少收面两遍,以减少砼面层的收缩裂缝。

(二)水泥搅拌桩施工旁站方案

1.施工场地要求平整,并清除杂物,挖除地下障碍物。场地低洼时应回填土,不得回填杂土,压实度要不低于85%。 

2.钻孔前应准确测放轴线和桩位,并用竹签或木桩标定,桩位布置与设计图误差不得大于5cm。 

3.严格控制钻孔下钻深度,喷浆高程及停浆面,确保湿喷桩长度和喷浆量达到规定要求。存浆容器应按设计投料量,按一次料打一根桩,以确保成桩质量,水泥损耗不得大于1%。 

4.为保证搅拌桩的垂直度,应注意起吊设备的平整度和导向架对地面的垂直度,一般应使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为保证桩位准确度,必须使用定位卡,一般应使桩距偏差不大于10cm。 

5.深层搅拌桩施工前,首先放线复合检查桩位是否正确,桩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6.检查施工机械就位是否正确,起吊设备的平整度和导向架的垂直度是否满足要求。 

7.水泥固化剂的配比和用量是否试桩确定参数要求,水泥质量标准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8.搅拌机喷浆提升速度和搅拌次数是否满足工艺要求。每根桩的桩长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9.严格控制钻孔下钻深度、喷浆高程及停浆面,确保湿喷桩长度和喷浆量达到规定要求。 

10.复搅必须达到全桩长。

 11.钻机提升时管道压力不宜过大。 

12.在成桩过程中,如发生断电、卡钻等外在因素影响桩身质量时,应在12h内采取补喷措施,补喷重叠长度不宜小于1.0米。 

13.对输浆管要经常检查,不得泄漏,不得采用受潮成块的水泥。 

14.必须加强水泥用量的控制,建立水泥台帐,每天水泥耗用量必须经核查签认。 17首件工程必须全过程旁站,全过程记录,记录应包括交接情况。 

15.进场施工的每台钻机都必须试钻,以确认每台钻机的工艺,性能达不到要求的必须清除出场。 

16.施工过程中必须随时检查喷浆量、桩长、复搅长度以及是否进入持力层及施工中有无异常现象,记录处理方法及措施。

(三)、支护桩施工旁站方案

在旁站过程中检查以下内容: 

检查成孔、护筒埋设、护壁泥浆与清孔、钢筋笼吊装、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检查程序如下: 

    1、根据审查确认的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方案,检查施工现场的设备、机具、施 工工艺是否符合施工方案。 

2、施工机械、机具就位要平整垂直,护筒埋设要牢固垂直,以保证桩孔的成孔垂直;

3、泥浆检查:进口处泥浆比重≤1.15,出口处泥浆比重≤1.30,成孔过程中孔内泥浆液面应保持稳定。正循环成孔不应低于自然地面300㎜,反循环成孔应使孔内水头压力比地下水的水头压力大20KPa左右。 

4、钻孔深度检查: 

 钻孔完一清后用测绳检查实际深度;砼浇筑前检查沉渣厚度。以摩擦力为主时,允许厚度不得大于300㎜;以端承力为主时,允许厚度不得大于50㎜;   

  5、成孔至设计深度后,应对孔深等进行检查,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扩底的端承桩和摩擦桩应对扩底部分的几何尺寸在浇灌混凝土前进行检测,可采用超声波或机械式孔径检测器检测。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直至扩底尺寸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6、采用多台钻机同时施工时,相邻两钻机不宜过近,以免相互干扰;在相邻混凝土 刚灌注完毕的邻桩旁成孔施工,其安全距离不宜小于4d,或最少时间间隔不应少于36小时。 

7、砼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坍落度控制在18-22㎝;灌注混凝土浇筑后的桩顶应 50 高出设计要求。 

8、导管的第一节底管长度应≥4M,第一次浇筑砼必须保证导管底端能埋入砼中1M。 

9、浇筑砼量不得小于灌注桩的计算体积。同一配合比的试块,每班不得少于1组,泥浆护壁成孔的灌注桩每根不得少于一组。 

10、 钢筋笼下放孔底后不得再悬吊,避免扭转和反复冲撞孔底。

(四)、基坑土方开挖旁站方案

1、基坑上方开挖施工过程中,必须安排有经过培训的监理人员进行旁站监理,加强巡视。

2、督促审查施工单位设置测量控制网格,包括基线和水平基准点,要求设在不受基础施工影响之处。人工(或机械)挖土方基坑,在施工前根据龙门板桩上的轴线,放出基坑(槽)的灰线(边缘)和水平标志。灰线、标高、轴线应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平面控制桩和水准点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定期复测和检查。

3、核查施工单位是否做好防洪排洪措施,应在场地周围设置必要的截水沟、排水沟,疏通原有排水泄洪系统,保证场地不积水。

4、为防止超挖和保持边坡坡度正确,机械开挖至接近设计坑底标高,应预留30~50cm厚土层,用人工开挖和修坡。

5、弃土应及时运出,如需要临时堆土,或留作回填,堆土坡脚至坑边距离应按挖坑深度、边坡坡度和上的类别确定:干燥密实上不小于3m,松软上不小于5m。

6、基坑挖好后,应对坑底进行抄平、修整。机械土方开挖,标高控制在±50mm,  人工开挖标高控制在±30 mm。如挖坑有小部分超挖,可用素土、灰土或砾石填夯实至与地基土基本相同的密实度。

7、平整场地的表面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排水沟方向的坡度不应小于2‰。平整后的场地表面应逐点检查,检查点为每100---400m2取1点,但不应少于lO点;长度、宽度和边坡均为每20m取1点,每边不少于1点。

8、基坑土方开挖安全措施:

    a、基坑开挖时,两人操作间距应大于2.5m,多台机械开挖,挖土机间距应大于10m。挖土应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先挖坡脚或逆坡挖土。

b、挖土方不得在危岩、孤石的下边或贴近未加固的危险建筑物的下面进行。

c、基坑开挖应严格要求放坡。

d、深基坑上下应先挖好阶梯或支撑靠梯,或开斜坡道,采取防滑措施,禁止踩踏支撑上下。坑四周应设安全栏杆。

e、人工吊运土方时,应检查起吊工具、绳索是否牢靠。

f、多台机械同时开挖,应验算边坡的稳定性。挖土机离边坡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g、土方开挖过程中应督促施工单位、监测单位做好沉降观测和位移监测,超过预警值立即报告并采取措施。

 

 

                                        编制: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1年4月入住骨二科的患者均为实施对象,共920例按照执行单执行分级护理,随机选择其中的100例为观察组,2010年2~3月未实施执行单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表格制定

根据卫生部《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卫医政发[2010]9号)中的17项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和24项专科护理服务项目,结合本科特点,拟定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项目。为简化不必要、重复的护理文书书写,以表格的形式制定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评估执行单,见表1。

1.2.2临床应用

重新拟定各班次职责,改变排班模式,加强重点时段基础护理力量,增设早晚班1名,时间(6:30~9:00及17:00~21:00)。执行单落实班次及分工:病危、病重、一级护理患者的口腔护理、进食水、床上擦浴、患服更换、面部清洁及留置导尿患者的会阴护理、更换引流装置由早晚班及责任护士完成,床上洗头(1周1次)、指甲胡须、压疮护理、专科护理由责任护士完成,足部清洁、床上擦浴由中夜班护士完成。护理组长每日与医师沟通,正确掌握分级护理标准,做到医嘱恰当,与病情相符。根据护理级别评估所分管患者的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项目,常规状态下,周一下午为健康教育专班,由组长完成1次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及基础护理质量考核;周二剪指甲、胡须,新患者指甲、胡须、手腕实行首问负责制;周三洗头。需要中夜班护士完成的护理内容在执行单上注明,中夜班对照护理组长在执行单上打钩的项目一一落实后签名。各项基础护理工作避免机械执行,护理组长根据当日重症及手术患者数量,弹性安排常规基础护理项目,避免一刀切。

1.2.3评价指标

(1)基础护理质量。周一组长进行一级质控自查自纠,护士长完成二级质控科内讨论,护理督导进行三级质控全院反馈。(2)满意度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调查:周一发放责任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晨午晚间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药物指导、出入院护理、围手术期护理,以及护士是否为您更换患服、洗头、翻身、床上擦浴等基础护理方面的内容。调查表共有25个问题,每题以很满意(4分)、满意(3分)、基本满意(2分)、不满意(1分)作答,得分≥90分为满意。每天护士长对出院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及评选最满意的护士,每月总结评出点名最多的护士为当月优质服务之星;每月护理部发放的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护士的态度、护士进病房的次数、患者寻求帮助、治疗时的沟通、入院宣教、疾病健康指导、检查手术前后指导、疑问解答八个方面的内容共有10个问题,选项有主动热情(10分)、一般(8分)、差(6分),得分≥90分为满意。

1.2.4统计学方法

方差齐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性数据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2)

3讨论

3.1实施前基础护理落实状况

多年来临床普遍强调专科护理和“高、精、尖”技术的护理配合,重技术、轻护理的思想在护士头脑中根深蒂固,护士认为只要完成了医嘱中治疗性操作就完成了护理工作,基础护理无医嘱,因此护士很少为患者实施基础生活护理,该现象在全国各医院普遍存在[2]。陈红宇[3]、江会等[4]的研究表明,与患者生活起居密切相关的基础护理工作,如面部清洁和梳头、床上洗头、协助更衣、床上擦浴、足部清洁、进食和排泄普遍存在着依靠家属或护工协助完成。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生活护理的主动性、热情不够等多种因素,导致大量的基础护理工作只能靠患者家属或患者雇请的护工来完成,造成了护理质量滑坡、医疗风险增加、医患矛盾突出等现象[5]。

3.2执行单有助于规范化落实基础护理

执行单从强化职责、人员安排、时间调整、增加班次、规范内容上进行管理,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护士根据执行单能快速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护理级别、护理项目,可以做到前后照应,历史回顾,阶段总结,职责分明而且做到全天无缝隙,保证了基础护理工作的规范化落实。同时也培养护士为患者主动实施分级护理的能力和工作方式,注重基础护理质量控制,健全基础护理管理制度,完善基础护理评价考核标准。因此,执行单与基础护理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同期使用,以便执行制度有标准可依。

3.3执行单实施后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护理满意度是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最终评价指标之一,能够得到较理想的患者满意度是医疗改革的最终目标[6]。执行单是保证基础护理落实的硬性指标,基础护理落实与否,执行单一目了然。护士在实施基础护理时,拉近了和患者的关系,护患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多,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将护士还给患者,也减轻了家属的负担,护士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密切了护患关系,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随之增高。表2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表明基础护理项目落实越好,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越高。

3.4执行单实施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篇5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medical reform, in a medical team management, the ability and qualities i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in the medical work, which means to u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in the medical team.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not only can improve physical recovery time of patients, but also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to hospital workers, so that the hospitals can win a good reputation.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effect of applying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in general surgical nursing in conjunction with experience of applying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in clinical nursing of general surgery.

关键词: 普外科;病区;分层管理;护理质量;护理管理

Key words: general surgery;ward;hierarchical management;quality of care;nurs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67-02

0 引言

分层管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护理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1]。分层次管理最初是由海南大学傅国华提出,所谓分层次管理是指能精细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实施层次对应的有效管理,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减少管理手段、方法层次与管理对象发展层次的不对称,而导致的管理资源浪费。目前我国的医疗队伍建构中,护理人员不论年龄、学历、职称等是否存在差别都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管理,都于同样的工作,这对护理工作的开展是极其不利的,也不利于护理工作队伍的建设。在临床护理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管理,要针对护理人员不同的素质、不同的年龄以及学历,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对那些责任重大且技术水平要求高的岗位,安排资质高、高学历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可以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管理。不仅能有效发展护理队伍,促进护理队伍内部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更好的为护理工作服务。医院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进行分层次管理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对护理工作进行分层次管理,提高护理工作的科学管理。为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实施系统的临床护理质量控制,就会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护理质量控制的管理权、决策权主要掌握在管理层,基层及临床护理人员无权、无机会参与护理管理,导致护理管理效率受到影响。2009年我院开展分级护士,将分层管理方法应用于本病区护理质量控制中,充分调动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护理管理质量,报告如下。

1 分层管理方法的具体实施

1.1 制订各层次人员的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护理工作质量考核标准

1.1.1 护士长任职资格及岗位职责 本科以上学历、副主任护师职称,医院通过竞聘上岗。护士长应具备元化管理意识,在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中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并在基础护理、专科理论、病房管理、培养护理人才工作中成绩突出。负责组织科室考评,确定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的人员定编,科学排班、全面护理质控,并负责科室护士的绩效工资核算。

1.1.2 护理组长任职标准及岗位职责 在本科室从事专科护理5年以上、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或经科室推荐院外专科护理进修的高级责任护士,熟练掌握本专科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基础护理合格率达100%,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带教能力。经科室民主评议推选。

护理组长的主要岗位职责: 展现积极的工作态度,符合《护理人员形象重塑》要求。协助护士长做好病区管理工作,全面掌握本组病人的情况,特别是护士长不在的时侯,应起到代替护士长的作用。负责对责任护士及辅助护士进行临床技能和业务水平指导,对分管小组的住院患者落实整体护理责任制,全面掌握分管病区患者的病情,熟悉患者“十知道”,检查护理措施及医嘱落实情况,负责本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检查,评价患者基础护理到位情况、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情况,疑难危重患者及时观察、护理到位,并随时记录检查,与医、护、患及家属沟通有效,及时化解矛盾,有效处理纠纷。

1.1.3 高级责任护士任职标准及岗位职责 中专学历取得护师资格或大专以上学历取得护师资格,并完成5年的规范化培训后达到专科核心能力标准为高级责任护士。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及普外科专科护理知识,掌握50项护理技术操作,基础护理合格率达95%,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带教能力。

高级责任护士的主要岗位职责:根据医嘱完成本组患者的各种治疗及临床护理级别,及时巡视病房,根据医嘱完成分管患者的常规治疗护理,按护理级别护理到位,随时评价护理措施及护理计划,熟知患者十知道,做好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三班护理人员及护生的带教工作,胜任抢救患者监护工作。

1.1.4 初级责任护士任职标准及岗位职责 国家注册后5年以内的护士;掌握三基护理理论;初步掌握护理程序理论和应用原理;掌握专科护理知识及健康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初级责任护士的主要岗位职责:在护士长、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的指导下从事一些基础的临床护理工作,认真执行各班次护理工作核心制度,规范完成50项护理技术操作。

1.1.5 助理护士任职标准及岗位职责 未注册前的大、中专、本科毕业生新职工。助理护士的主要岗位职责: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病人的生活护理和间接护理工作,基础护理合格率达90%,工作主动,做到护士“四勤”,及时回应患者的基本需要。

1.2 绩效工资分配 绩效工资分配按岗位系与工作绩效考评相结合,实现责、权、利的相对统一。

1.3 护理组长的上岗机制 护士长根据科室护士的人员素质采取竞争上岗,采取先自愿报名、科室考核、民主测评的选拔原则由高级责任护士以上人员竞争产生,每年1次,择优上岗、优胜劣汰。各层级必须明确按职上岗。并按组织运行体系,只可顺行上岗,即责任护士可上辅助护士的岗,但辅助护士不能上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的岗,责任护士亦不可上责任组长的岗,明确按岗上岗。护士长授权组长,组长配合护士长,层层落实,层层质量控制。

1.4 评价方法 每月科内请有关人员对她们从主动服务;护理质量;健康教育;病人、医生、护生的满意度,电话回访出院患者,在院患者满意度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采取择优上岗,并合理使用奖励机制,调动她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2 成效

2.1 分层管理有利于提高普外科整体护理质量合理的岗位设置,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各尽所能,责任护士每天都在岗,全面地了解病情,护理组长重点抓好对下级护理人员的指导和疑难危重病人的护理,加强了病区的技术力量,层层质控,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质量提高。

2.2 基础护理合格率显著提高。护士分层次管理使用的最终目的是让病人得到实惠,促进康复。实践证明,对护士实施分层次使用的方法从根本上保证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对见习护士及低年资护士做基础护理工作制定十分明确的量化指标,而且由上级护士进行指导与检查,这样就从根本上使基础护理工作层层把关,层层落实,满足了病人的需求,使病人的切身利益得以维护,也使护士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其最终成为1名合格的护士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有利于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年资低的护士为落实基础护理,提高其质量,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护师具备更丰富的理论知识来解答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带动下级护士的工作、业务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书写护理病历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主管护师来担任护理组长,不断学习和引进新业务、新技术以及护理工作的新进展,督促检查和指导下级护士的工作,因此,按职称上岗能使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

2.4 调动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护理队伍的稳定实行按职上岗、分层次管理,使各级护理人员的职称与工作内容相适应,改变了长期以来不分年资、学历、职称高低都干同样工作的管理制度,激发了广大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年资高、学历高、职称高的护士有了用武之地,可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大大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低年资的护士也看到了上级护士的优势,看到了发展的前途和希望,以此为目标,在工作岗位奋发努力,对护士起着激励的作用,稳定了护理队伍,减少了高年资护士流失。充分调动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2.5 推动了护、教、研的共同提高。由于各层次护理人员实行了具体分工,使中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有了充分的时间来进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掌握护理学科发展动态,带动初级护理人员有目的地开展护理科研和教学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护理科研水平和临床护理质量,加速护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

2.6 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整体护理工作徘徊不前的一个首要原因就是护理工作职责不清,人员层次不明的问题。通过实践体会到,只有将不同学历、职称!年资的护士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使其能够按照实际的能级层次上岗,真正使各项护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和有序,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3 体会

通过近2年多的尝试和探索,我们体会到,在普外科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岗位明确,职责清楚,使护士工作的目的性更强。一方面,岗位工作目标与职责成为本科护士工作的外在力量;另一方面,护士因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十分明确而形成内在动力。使科内的每一个护士都能以主动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和工作之中,从而使每一位护士的护理知识,护理技能都有更大的提高。这对提高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提高患者对医院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为医院赢得良好口碑具有重要意义。分层管理虽然初见成效,但尚有不完善的地方,如考核标准不够细化、各级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等,这些问题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洪君,苏春燕,周玉洁,等.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399-401.

篇6

1.1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护理人员缺编是我国护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卫生部全国注册护士信息库数据,我国注册护士已经超过200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护理人员数量标准:即每千人口中应有2名护士计算[2,我国注册护士缺口6O万,造成护士数量上绝对不足。临床岗位护士流失严重,加上护士职责界定不清,如外出取药、送血标本、陪病人检查等工作加大了护士人力资源浪费。

1.2思想认识不足

全院职工包括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认识程度不足,表现为对相关内容认知不全、科室没有具体方案等。

1.3规章制度不健全

现有的排班模式、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不能完全符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求,部分年轻护士对相关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全。

1.4后勤保障不力

病房基本设施不全,如病人的就餐问题不能保障,基础护理的部分物资匮乏,如洗头用具、用品等不能满足病人需求。

1.5护理管理不规范

虽然医院有三级质量管理组织和相应的制度,但部分护理管理者因日常工作繁忙,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将质量控制流于形式。质量的细节管理落实不够,在护理管理上忽视了对基础护理工作的落实,因而导致基础护理质量有下降现象。

2对策

2.1合理配置

护理人员,解决临床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针对我院护理人员配置比例低、护理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招聘了护理人员充实临床一线工作,医院为3个示范病区增加了护理员,最大限度地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人员数量。简化护理文书,把护士还给病人,为全面加强临床护理、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2.2强化思想认识

针对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认识不足现象,组织全体护士学习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山西省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具体实施方案》,深刻领会精神。制订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具体实施计划并落实,要求各科组织反复学习,护理部就“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精神及进展情况对全院护士集中进行培训3次,在全院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使大家认识到加强护理工作是实现医改目标的重要措施,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客观要求,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将《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在病区内公示,让病人监督,社会监督。通过引导、示范、推广,以点带面,总结经验,进一步在我院其他科室开展,以达到“夯实基础护理,全面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水平”的活动目标。

2.3健全规章制度

由于护理工作模式及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护理部围绕卫生部提出的16项重点工作修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临床各类护士工作职责,完善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和临床护理服务规范,开展基础护理操作培训,规范护士的操作规程。根据工作性质设立岗位职责,根据学历、职称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弹性排班、新老搭配、明确责任,改变了治疗与护理相分离的现象。护士的责任感和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4为确保示范病区

护理质量,做好后勤保障严格供应室的管理,做发下收下送工作;要求药房工作人员送药到科室,减少护士的非护理工作,把时间还给病人;落实病人院内订餐、送餐工作;做好解释工作,因陋就简,为不能自理的病人用脸盆接水洗头。

2.5责任到人,加强护理管理

试点病房实行小组责任制与护士责任制两种模式,由于工作模式的改变,工作落实的力度得到了加强,使病人的每一项护理工作均有效落实到具体责任护士。各试点病房结合专科特色,不断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为病人提供从人院到出院,乃至出院后的全过程无缝隙护理,认真做好病人的人院教育、住院护理、出院指导、出院后访视等工作。为落实基础护理的目标,实行分床责任制,在病人多、基础护理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基础护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全面提高了护理质量。此外,责任包干制的护理模式实行后,护理人员相对固定,医护治疗组配合默契,保证了医疗安全。

篇7

【摘要】目的:为达到病人、政府、医务人员满意的工作目标。方法: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结果:病人满意度提高、政府、医务人员满意。结论:提高了护理质量,密切了护患关系,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病人的康复。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成效

2010年1月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应动员全国医疗系统积极行动起来,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全面加强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1]。我院是一所集科研、教学、医疗、救护为一体的国家500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积极响应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号召,改变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认识,满足病人的需要,加强对基础护理的管理与落实。院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惯彻执行卫生部的方针政策,经历了“筹备、启动、实施、总结”四个阶段。有效的开展了优质护理工作。现将具体举措与成效汇报于下:

筹备阶段

1、1 统一思想:院领导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惯彻执行卫生部的方针政策,各辅助、后勤部门积极参与,紧密配合,听从领导安排,一切服从、配合临床一线,一切围着临床转,一线医生、护士围着病人转。

1.2 改变硬件设施:招聘护士200余人,增设电脑,每位医生一台,临床、医技、辅助部门均实施信息技术,电子病历,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门诊预约挂号、交费、取药一条龙,减少病人等候时间、方便、快捷。反聘离退休人员,增设导诊护士、咨询台,为病人引路及提供咨询服务。

1、3 优化医院环境:温馨提示:门诊大厅装置空调冬暖夏凉、饮水机24小时开放、LED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医院专家医生坐诊时间、病人就诊、检查结果提示、供病人休息等候的座椅等。设置医院门诊及各临床科室分部图,让病人及家属一目了然。保证病人有良好的就诊环境。

1.4 全员培训:加强临床工作人员三基培训、人人考核过关,其目的是提高专业水平。

1、5 转变护理理念:加强护理人员业务知识、人文知识培训,转变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的认识。

2、 启动阶段:在院内抽选16个科室试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结果得到病人、医院、社会的满意赞同。于是2011年在我院32个科室全面展开实施。

3、 实施措施

3、1 改变护理模式:由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病人的确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

3、2 改变排班模式:弹性排班护理人员由护理部统一调配。各病区分组包干,责任到人。将病区分成几组,每组负责20—24例病人,设组长1名,由不同职称、学历能力层次的4—5名护士组成。实施组长负责制,每位护士按其能力、资历和临床经验分别负责5—7例病人的护理工作。病人的评估、执行长期、临时医嘱、基础护理、生活护理等工作均由责任护士负责完成。

3.3 改革护理文书书写:取消不必要的护理书写,使用格式化护理病历,缩短书写护理病历时间。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病人接触交流和沟通。

3、4 健全制度细化岗位职责:建立并完善新的基础护理质量考评标准。护士长对每日基础护理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随时对责任护士的基础护理工作完成情况、质量进行考评,随时查找问题,及时反馈,重新修订基础护理工作流程和规范,使基础护理工作体现在每个班次,每个时间段。每个责任护士保证病人护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2]。

3、5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利用电视、宣传栏、书面、口头进行健康教育,从病人入院到出院及出院后的电话随访均由责任护士负责进行,包括入院宣教、药物知识介绍、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使病人掌握有关疾病的基本护理知识,调动病人参与疾病康复的积极性。

3、6 强化护士职责狠抓基础护理质量:国际护士协会指出:护理的核心是照顾,护士的职责应当是协助病人完成他无法自行完成活动。在关心病人身体基本需要的同时,协助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调试,协助医师执行病人的治疗计划,观察病人的病情、提供生活方式、预防并发症、饮食、康复等方面的健康指导[3]。照顾性工作与治疗性工作同等重要。要保证基础护理质量就必须做好基础护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不可分割。基础护理包括病人的“三短”头发短、指趾甲短、胡须短;“四无”无压疮、无烫伤、无坠床、无交叉感染;“五到床”治疗、护理、开水、饭菜、便器到床头;“六洁”脸部、头发、皮肤、会阴、手脚、床铺清洁。责任护士做到“五准确”,在准确的时间将准确的药物、按准确的剂量、用准确的方法给予准确的患者;“十知道”知道患者姓名、床号、治疗、护理、诊断、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经济情况、检查项目及结果;并根据上述要求制订相应的详细可运行的工作方案和流程[4]。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基础护理质量的顺利完成。病人才会更好地配合,促进疾病的康复。

3、7 强调医、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责任护士8小时在班、24小时负责,随时与病人保持联系,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及时解决病人所需,及时准确执行医嘱,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8 护理部反聘护理专家督查护理工作:严把护理质量关护理专家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病区的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病人的满意度等,并提出整改措施持续改进护理工作,以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3、9 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根据不同岗位要求、护理危重病人数、病人满意度、基础护理工作量和质量、岗位职责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为薪酬分配提供依据和基础,护士长每月在薪酬上体现以调动护士姐妹们的积极性。

4、 结果

5、 讨论

经过全院职工的积极努力,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住院病人成倍增加,护理差错事故、护理投诉减少。病人与医务人员成了朋友,康复的病人为医院送来了感谢信、锦旗,介绍他们的朋友、亲人、亲戚来医院就医,成了医院的活广告。优质护理服务,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病人的康复,为医院赢得了信誉,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了社会满意、病人满意、政府满意、医务人员满意的目的。

6、 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在我院的实施,改变了护士的观念,同时也提升了护士的自身素质,改变了护士的服务理念,提高了护理质量,密切了护患关系,护士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因为他们认为病人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没有病人、医院就没有市场、就没有立足之地,所以只有把护理工作做好了病人才会信任护士、医院,才会与医院、医务人员打交道、做朋友。优质护理服务是老百姓拥护的、政府支持的,我们将继续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更好的优质护理服务,健健康康地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宝珠,张文光,卫丹丹,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改变专科护理模式[J].护理研究,2010,24(10B):2702-2703.

[2] 王颖,李秀云,汪晖,等.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的运作与成效[J]护理研究,2010,24(12B)3267-3268.

篇8

四川省绵竹市中医医院外科,四川绵竹 618200

[摘要] 目的 探讨层级管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护理分层级管理模式科室的所有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实施层级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不良情况发生次数及护理质量评定。结果 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后较实施前不良反应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护理质量评定均明显提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护理人力资源,在完成护理任务的同时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护理缺陷,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进而达到最佳护理管理目标。

[

关键词 ] 层级模式;护理管理;运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12-03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患者对于医疗服务需求的改变,护理工作范畴逐渐扩大,护理目标亦随之改变,而整体护理仅存于形式、护士职责不明确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在我国目前的护理工作中仍显著存在[1]。作为护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护理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之一。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作用,做好各环节的护理服务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2-3]。近年来,该院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护理分层级管理模式科室的所有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进行护理管理改革,大力开展分层管理,护理层级管理亦在临床各个部门逐步使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现结合实践取得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护理分层级管理模式科室的所有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科室配置的护士人员总数为21人,护士长1人,高级责任护士5人,护理组长4人,初级责任护士5人,助理护士6人,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8.3±1.2)岁,文化层次分类为本科8人,大专12人,专科1人。实施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的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质量评分。

1.2 方法

1.2.1 层级管理方法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层级管理模式,规范层级管理程序,使各层次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待遇及权限。要求各层次护理人员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不折不扣完成护理任务,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努力提升护理质量。首先由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及助理护士共同参与护理质量标准体系的编写、实施及完善工作,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相关护理规章制度、护理安全措施、护理质量标准及护理岗位工作职责等,将各项护理工作责任到人,保证护理工作的规范化;根据护理人员职称、护龄、基础知识、专科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应急能力及组织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本着“能力优先,利于工作,利于个人发展,利于团队建设”的分层原则,从工作能力出发对护士进行合理的分层次使用以充分发挥各层级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护理人员形成梯度,将护理人员分为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初级责任护士及助理护士5个等级[4-5]。严格按照相应的管理规范实施护理人员考核、审核、培训及分层选拔等工作,确定不同层级护理岗位人数。

1.2.2 各层次护理人员职责在护理过程中,根据不同层级的需求确定各类护理人员的职责,通过反复专业培训提升护理技能,逐步完善层级管理制度。①护士长统筹安排所有护理工作,主要负责病区的行政管理工作,同时参与对护理人员考核及培训,指导临床护理业务;②高级责任护士由专业知识过硬、护理技能扎实及具有一定业务技术指导及管理协调能力的主管护师及有能力的护师担任,职责即带领本组护理人员严格遵照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模式,指导护理人员进行较大难度的护理操作及运用护理程序,如发现存在相关问题,及时与患者及责任医师沟通,有效改进护理措施。此外,还需参与病房的管理工作,督促相关护理规章制度的执行;③护理组长负责带领小组进行护理工作,在准确评估护理效果的同时协助高级责任护士详细了解患者病情,以此制定实际可行的护理目标,监督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服从上级护理人员的安排,及时向上级护理人员汇报情况;④初级责任护士由取得注册护士资格、熟悉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及掌握护理基础知识的护士担任,负责解决常见的护理问题,同时按照护理工作流程完成各项基础护理,协助专科护理任务的完成;⑤助理护士由刚毕业未取得护士执照的护理人员担任,要求在护理组长和初级责任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护理,负责患者的生活护理,同时进行一些非技术性或低技术性的护理工作,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及基础护理,保持患者病房的整齐、清洁及舒适,送患者检查和外勤工作[6]。

1.2.3 培训与考核采取专题讲课、示教及自学等方式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要求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培训结束后对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报告撰写能力、操作技能及绩效考核进行评价并如实记录,于每季度初发放给护士,护士根据自身的考核结果书写护理工作总结,并于季度末提交给护理部,护理部组织护士进行层级培训,同时以科室为单位对成绩优异者予以表扬[7]。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前后科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其中护理工作质量评价包括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消毒隔离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与家属满意度及基础护理质量。

1.4 统计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实施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后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消毒隔离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与家属满意度及基础护理质量均明显高于实施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各层级护理人员职责明确,降低安全隐患

实施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有助于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的护理。高级责任护士亲自参与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过程,同时督促初级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工作,从根本上对基础护理工作进行层层落实,保证各项护理工作顺利开展。表1显示,实施后跌倒、饮食不佳及睡眠不足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与以往报道一致[8],表明通过各组工作职责重组和细化,可使健康教育及护理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从而降低护理安全隐患。

3.2调动各层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层级护理管理有助于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进而调动各层级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各项护理活动由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进一步激发了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热情。分工职责在每次独立工作中极大的提高了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自豪感,使其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3.3 提高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高级别护理人员拥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强,且能与他人有效沟通,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后高级别护理人员会密切关注低级别护理人员,关注她们的护理操作、遇到突况的解决以及贯彻整个护理过程中的沟通环节,指导她们的薄弱护理环节[9]。在这个从上到下的过程中,高级别的护理人员必定会特别有责任心地教导低级别的护理人员,同时低级别的护理人员必须对学习对患者负责,进而大大增强责任心。

3.4 提升各层级护理人员自我成就感

层级护理管理鼓励责任护士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病情,及时评价自身护理质量,准确评估遇到的护理问题,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开出护嘱指导下级护理人员并参与执行,下级护理人员对制定的护理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保证各项护理特别是健康教育及基础护理得到真正落实,使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护师的传、帮、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

3.5 提高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能力

高级别护理人员带领低级别护理人员,在解决老护理人员出路问题的同时使其具有专业成就感,优化了护理结构,推动护理专业的发展,而且也减轻了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创造了更加好的学习环境[10]。同时,也可以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业务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在这个互利互惠的过程中,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较快和较好的帮助落实医生的治疗方案。

4 小结

层级护理管理属于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和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提升护理质量。表2显示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护理质量评分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充分体现出层级护理管理的优越性,提示层级护理管理使护理工作无缝隙,体现连续性,在尽量减少交接班次数的基础上优化现有人力资源,激发各层级护士潜能,调动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提高责任心,提升成就感,进而减少护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综上所述,层级护理管理充分体现出护理管理的动态性及灵活性,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护理人员的创造性,激励护理人员实现自身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增强护理人员的成就感,增加护理队伍的凝聚力,体现“一切为了患者”的护理服务宗旨。

[

参考文献]

[1]陈玉珍,林艳香,冯青嫦.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J].医院护理,2008,7(12):70-71.

[2]杨学萍,谢金莲,李爱珍.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护理质量[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8) :394-395.

[3]Donelle M B,Katjleen K C, Katjleen B, et al.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e in holistic nursing literature[J].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 2009,18(3):207-211.

[4]周玉华,许美卿,魏晓玲.连续性排班模式与层级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4):62-64.

[5]何玉华.护理层级管理在门急诊护理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河北医学,2011,17(18):1096-1098.

[6]李赛梅,岑小浴.护士分组层级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1(7) :105-107.

[7]刘雪琴,彭刚艺,李漓.结合医院实际探索护士分层级管理新路[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24-26.

[8]邓香君,李玫.层级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探讨[J].护理研究,2009,23(9):2333-2334.

[9]黄盈盈.层级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303-304.

篇9

【关键词】 认知教育;基础护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70-01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常常会忽略或简化基础护理,因此一些基础护理项目都是护工或家属处理。对于基础护理的概念护理人员比较混乱且认识上有所缺陷,因此导致对基础护理职责认识比较低,落实基础护理项目相对较差[1]。为了研究基础护理的落实情况,医院开展了一次基础护理认识教育活动,分别在实施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基础护理的认知情况和落实情况,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全体护理人员共650名,男10名,女640名,年龄(26.7±5.6)岁,平均工作年限(5.3±7.6)年。职称:15名副主任护师,220名主管护师,265名护师,150名护士;学历:本科155名,占23.8%;大专354名,占54.5%;中专141名,占21.7%。

1.2调查方法

根据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基础护理的调查内容包括输液观察、整理床单位、面部清洁和梳头等,按照实施程度进行评分,1分为实施19%以下,2分为实施20%~39%,3分为实施40%~69%,4分为实施70%~89%,5分为实施90%以上。

1.3实施方法

1.3.1 开展教育讲座

医院在开展本次研究中分别举办了4次教育讲座,讲座内容有:基础护理中对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专业护理技术操作等工作职责;根据医院制定关于护士职责的条例和守则讲解护士应当执行的护理责任,针对无自理能力的患者应当提供的护理项目;护士从患者角度看待基础护理工作,感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评价基础护理的落实情况,以及讨论在家属不同意做基础护理的情况下是否继续执行护理项目等。

1.3.2 开展经验交流会

护理部召开4次护理经验交流会,由落实基础护理较好的科室责任护士或护士长讲解护理经验,针对基础的洁面梳头等护理项目进行交流,使这些项目专业化、有效化,同时总结此次经验交流的感悟,为以后更有效的实施打好基础,提高医院的基础落实工作[2]。科室内也开展各种关于基础护理的讨论会,每名护士对自己工作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身护理质量,同时由经验较深、资历较高的护士讲解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后提高康复质量的典型病例,增加护士工作的积极性[3]。

1.4疗效评价标准

对医院全体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评价对基础护理的认知程度和实施情况。发放问卷由护士长负责,以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内容。本次开展基础护理认知教育前后发放问卷数均为650份,问卷回收率均为100%。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护理人员对认知程度的效果比较

护理认知教育开展1年后的洁面梳头、清洁口腔等护理项目认知情况均显著高于开展前一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一 护理人员对认知程度的效果(n/%)

2.2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情况效果比较

护理认知教育开展1年后的基础护理的实施情况均显著高于均显著高于开展前一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二 护理人员对实施情况的效果 ( ±s)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理认知教育开展1年后的基础护理认知情况和实施情况均显著高于开展前一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郭丽华,路迢迢.基础护理认同教育的实践与评价[J].中外医疗,2012,31(12):141-143.

篇10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温岭东方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23人,其中女性21人、男性2人;年龄18~44岁,平均(27.45±4.26)岁;工作年限1~25年,其中1~5年9人,6~10年8人,11~20年5人,20年以上1人。职称:主管护师4人,护师8人,护士9人,未定级人员2人。学历:本科8人,大专10人,中专5人。

1.2方法

2012年重症监护室护士无分层分级,按照护士长排班工作;2013年起实行特质上岗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方法为:①成立重症监护室综合能力考评小组:聘请监护室主任为督导,护理部主任为组长,各科护士长为成员。②确定岗位职责及对象:由考评小组对重症监护室全体执业护士进行综合能力评估,打破人员职称、学历及工龄的限制。考核分为个人素质、临床患者管理、突发事件应对三方力评估总成绩划分为专科护士岗位≥90分,全科护士岗位75~89分,基础护士岗位60~74分,支持系统岗位<60分。③各岗位职责制定:专科护士负责为病人制订全程的、全方位的、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指导监督护理要点执行情况,并根据病情与责任医生沟通,参与制定治疗计划;全科护士负责执行并指导下级完成病人护理全部处置计划;基础护士职责是配合上级护士完成护理计划;支持系统岗位职责是围绕病人协助临床护士完成工作。

1.3观察指标

评价2012年和2013年的护理质量并发放150份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2012年12月与2013年12月统计的病人满意度分别为93.30%和9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11

1.1一般资料

本院关节外科2014年6月~2015年4月将24名护理人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名,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2.1±4.3)岁,其中初级责任护士6名、高级责任护士3名,专科护士2名,护士长1名,工龄1~20年,平均工龄(9.3±2.1)年。观察组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32.5±4.5)岁,其中初级责任护士5名、高级责任护士3名,专科护士3名,护士长1名,工龄1~20年,平均工龄(9.4±2.0)年。两组护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展开分层次管理,具体措施为:①人员分层:将护理人员分为两组,甲组5名护理人员管理病床26张,乙组7名护理人员管理病床32张,上班模式为:由1名资深护理人员带领1~2名低年资护士,每组设立组长1名,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对各组工作给予有效指导并督促其落实,并认真检查各组工作完成状况。组长为质控组成员,和护士长定期站每周1~2次定期检查。②明确不同层次人员的工作职责:护士长承担着掌握患者病情、有效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认真检查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等职责,同时也属于质控小组成员之一,定期进行检查。专科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护理技能娴熟,职责为协助护士长完成整个病区护理工作,拟定护理计划并展开相关科研工作,定期培训并指导责任护士展开具体工作。高级责任护士职责为遵从护士长领导,展开具体护理工作,定期接受专科护士的培训与指导,及时总结病区内护理问题并向专科护士或护士长报告。③定期总结护理经验并上报。初级责任护士工作时间较短,在上级护士带领下展开具体基础护理工作,并不断总结护理经验,定期接受培训,及时发现护理中的问题并在上级护理人员帮助下及时解决。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出院时根据护理部所制护理质量考核标准,由科室制控小组成员定期检查两组护士护理质量,检查内容包括病房管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院感管理护理质量与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等,各项满分100分,以检查得分的平均值为各项最终得分。从两组护理人员展开护理工作的患者中各抽取患者100例,使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Mueller/McCloskey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对照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为(74.3±5.6)分,病房管理质量评分为(78.5±6.7)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分为(80.6±5.7)分,院感管理护理质量评分为(80.3±6.4)分;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为(94.3±5.8)分,病房管理质量评分为(95.4±6.1)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分为(96.1±6.2)分,院感管理护理质量评分为(95.9±6.5)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4.1±5.8)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3±5.6)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12

卫生部在2010年召开全国护理工作会议[1],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2]。为了落实上级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要求,我院作为区属二级基层医院,结合我院实际,启动优质护理试点病房,具体探究了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护理工作实践的工作方法,现总结如下:

1 资料

2011年5月,本院选择综合外科病房做为第一个优质护理试点病房,试点病房共开放床位27张,共有注册护士11人,护士与病房床位比为1:0.4,其中本科毕业5人,大专毕业6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3人,护士7人,平均年龄27岁。患者住院时间为4-7天,平均5.5天,病房使用率达60%,主要收治普外科、骨科的患者,90%的患者需要手术,并且很多年老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内科系统疾病,以致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护士给予完全的帮助或者部分协助,使基础护理工作量明显加大。同时要求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患者康复功能指导。

2 方法

2.1 组织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1.1 全院动员:护理部通过组织召开护士长会议和全体护士大会的方式,在不同层面人员中进行争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的动员,介绍开展示范工程活动的背景、意义,强调开展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进行工作开展前的动员[3]。

组织全院学习有关文件: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4]、《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活动方案规范》,并将配套文件分发给每位护士长,同时要求以病房为单位组织学习。在全院范围积极动员,营造争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的氛围。

2.1.2 参加相关培训:为了更好地落实卫生部2011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与住院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活动方案,我院护理部主任和外科护士长参加了丰台医院组织的护理管理班,认真听取了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护理部主任郑一宁讲授的《护理安全与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参加了中华医学会组织的《医疗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实施培训班》、《全国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管理思维模式创新与实践高级研讨班》,拓展了我们护理管理者的管理思路,提高了思想认识和管理技能,并为今后的示范病房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2 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2.2.1 建立健全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和临床护理服务规范、标准:根据护理岗位工作职责的要求与护士分层管理的要求,护理部要求外科护理人员实行按职称水平、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水平分层次上岗,重新制定护士岗位责任制,落实各级各类护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规范临床护理执业行为,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实现护理管理模式的跨越。

2.2.2 明确临床护士应当负责的基础护理项目及工作规范:基础护理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也是护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临床护士必须履行基础护理职责,规范护理行为,改善护理服务。由于我院基础设施不全,病房没有配备卫生间,外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院领导为其配备了洗头桶、洗浴盆、理发工具等等,每天早上、晚间有夜班护士和责任护士为患者实施晨晚间护理,每天下午三点增加一次生活护理,要求包括护士长在内的所有护理人员都必须参加基础护理。

2.2.3 明确临床护理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和工作标准:护理部根据北京市的相关文件制定了住院患者分级护理标准、分级护理的服务内涵和服务项目,依据患者的病情和患者的护理级别,根据所规定的护理要求为患者实施病情观察、治疗和护理措施、生活护理、康复和健康指导等内容,护理部要求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根据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制定护士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切实落实患者的各项护理,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

2.3 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全院护士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有关基础护理知识和基础护理技能的继续教育讲座;开展全院护理业务大查房;组织全院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4 贯彻实施

2.4.1 规范护理文件书写: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在医疗机构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护理表格书写,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长认真学习文件内容,同时将现使用的护理表格与北京市下发的护理表格进行对比,结合医院的工作实际,修订了我院护理病历书写规范,并且修改了部分表格,护理文件规范化、表格化,把重点放在危重症病人的护理记录上,减少护士书写时间。

2.4.2 加强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督查:护理质控小组设基础护理质量督查小组,加强医院自查。在全院护理人力安排、基础护理落实、陪护率等方面逐项梳理,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制定基础护理量化考核标准,根据标准每月进行基础护理工作质量检查,并进行量化评价。制定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的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护理安全、护理服务等。护理部定期征求病人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及时有效地评估与反馈护理工作质量,及时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保证基础护理工作持续改进,不断拉近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情感的距离[5]。

另外,护理部制订了优质护理试点病房的危重病人检查表,核实责任护士执行基础护理的落实情况,护士能否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术前的详细指导、术后护理、术后活动指导、功能锻炼、心理护理、出院前的宣教等, 为病人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护理部将强化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促进了基础护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2.4.3 完善后勤支持系统:护理部定期到试点病房进行查房,建立与试点病房间的重点联系征求一线护理人员意见、帮助临床查找问题并切实解决临床的实际困难。

护理部在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并取得了院领导及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优质护理试点病房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协调和解决。

后勤支持系统逐步完善,由运送中心承担了带领住院病人外出检查以及各种化验标本的送检工作,同时还承担了输液液体的送收工作。供应室对各种消毒物品、一次性物品以及医疗垃圾也做到了下收下送。努力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使病人接受到高质量,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3 体会

通过上述措施,笔者总结了在基层医院实施优质护理的体会:

首先,护理部要制定不同级别的患者的基础护理的内容及标准,责任护士要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为患者提供完善的护理措施,并能够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为患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

其次,更加强化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做好监督和检查工作,重视基础护理的落实和完成情况,并且能保证质量。

最后,护士作为基础护理的实施者,要抓好护理人员观念的转变,使护士积极主动去做,同时也要加强三基三严训练和考核,提高基础和专科知识,以及临床技术操作水平。

综上所述,启动优质护理试点病房后,通过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对外科住院患者随机调查,病人满意度由实施前的91%提高到实施后的98%。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施对基层医院护理工作模式产生了极为有益的影响,这些改变正是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长效机制[6]。

参考文献

[1] 吴欣娟,曹晶.以夯实基础护理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护理工作质量[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08-309

[2] 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S].2010

[3] 王彩云,贾金秀.实施护理垂直管理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32-33

[4] 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S].2010

篇13

为提高新护士的综合素质,使其尽快适应急诊护理工作,增长和巩固急诊护理人员核心才能及整体技术实力。

2、培训目标

巩固专业思想,抓好三基与实践的结合,了解各种工作职责与程序,了解专科护理理论与技能,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术。

3、培训内容

规章制度的学习

基础理论培训

基础操作培训

各班职责跟班

基础及重病护理

护理文件书写

急诊件的培训

4、培训时间

岗前集中培训:培训一周

临床后续培养:强化培训3个月

5、培训计划

【月安排】

第一个月:熟悉科室环境及规章制度,掌握各班次的工作程序、文件书写、基础及危重护理、专科护理常规及操作技能,提高穿刺技能。

目标:全面熟悉科室工作环境和各岗位职责,掌握急诊科的工作性质及工作程序。

计划:

1、 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医疗安全、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核心制度。

2、 开展思想教育,进行礼仪、礼貌用语的培训。

3、 介绍急诊科环境、布局、结构、人员。

4、 介绍急诊科日常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

5、 急诊科主要仪器设备及操作规程。

6、 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班职责。

7、 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程序、内容、目标。

8、 学习交接班规范。

9、 急诊科常见抢救药物、仪器的放置、使用与管理。

10、跟班学习各班次工作流程。

实施:

1、 相关法律法规、院纪院规及礼仪培训由护理部集中学习培训。

2、 由科室骨干负责带领巡视各个区域,边看边讲解。

3、 对照实际工作,学习科室各项制度。

4、 由抢救班、治疗班、输液班各带教老师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个月:掌握急诊件,提高急救技能。

目标:

1、 危重病人基础护理,晨间护理工作程序

2、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与记录方法

3、 掌握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

4、 熟悉急救车内药品、物品放置的位置,各种抢救药品的作用

计划:

1、 病情观察重点

2、 基础及重病护理

3、 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4、 讲解急救车及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

5、讲解常用药的作用、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

实施:

1、 临床带教老师一对一带教病情观察要点、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2、 各班次带教老师随机讲授,加强记忆。

3、 科室安排讲解急救车及急诊件的使用。

第三个月: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的培训与操作技能培训阶段。

目标:

1、 巩固基础理论,掌握急诊科护理常规;

2、 熟练规范基础操作程序,如:铺床、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技术、肌注、皮试、输液等。

3、 掌握专科基本操作技能,如cpr、吸痰、吸氧、雾化、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瓶、各种标本的留取方法等。

4、 掌握急诊件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计划:

1、 讲授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措施。

2、 培训基础及专科操作技能。

3、 结合实际工作交流护理心得,提高沟通能力。

实施:

1、 由教学组长安排每周讲课,做好记录。

2、 各班次带教老师随机讲授,加强记忆。

3、 护士长晨会提问,巩固知识。

4、 由带教老师示范各种专科基本操作技术、老师演示为主,边做边讲,然后培训者反复练习,带教老师负责指导。

5、 各班次带教老师在实际工作中负责监督指导。

【考核】

采用单向考核、多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笔试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考核新护士的业务能力,一方面了解带教效果。考核成绩与奖金分配及转正挂钩。

1、 单项考核

护士长协助带教老师,单独对培训者进行某一项指定的理论操作考核、如心电监护、呼吸机消毒保养、各种仪器操作规程、急救车上的抢救药物及常见疾病的抢救程序等。

2、多项考核

临床培训阶段考核的主要形式。考核培训者某一常见病人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工作方式、方法与效果,了解培训者急诊科护理工作程序和方法熟练程度。

篇14

关键词:优质护理活动;技术培训;关怀病人;满意度提高

【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05-01

我院积极响应卫生部统一部署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今年启动并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基础,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通过改善护理服务,变更护理管理,使护理工作达到更满意效果。加强临床护理,落实基础护理,并确立我院首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观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突出专业定位,以专业能力和专科知识作为支撑从事基础护理,把“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整个护理过程中。把优质服务体现在每一个环节,在每一个细节,在医院“顾客至上,团队至要”服务理念的引导下,我院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使患者明确预知每日治疗护理内容和进程,提高积极性,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促进康复,减轻病人住院焦虑程度,在提倡“优质、高效、低耗”,围绕顾客的满意进行服务。

1 宣传启动阶段

护理部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机构人员,强化职责,进行全院动员大会,以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和常见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护理管理规范为蓝本。对开展优质护理的种种疑惑进行宣传,不是说我们受了四、五年的教育只是给病人洗脚洗头,在护士大会上仔细解读优质护理服务文件,使护理人员对新修定的各项制度、工作标准、岗位职责做到心中有数,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注重环节质量,使病人得到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

2 具体实施

2.1 各科室护士长依据院部的精神制定本科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方案,注重本科特点,操作性强,体现对本科病人的关怀。

2.2 全面落实对住院病人的基础护理,入院护理、晨间护理、晚间护理、饮食护理、排泄护理、舒适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护理、每一个环节做到临床护理的规范要求,对大手术、危重病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提供周到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

2.3 进一步护理技术规范,学习各项基础护理要求,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是我们为病人解决痛苦的前提,每周科内组织学习基础护理规范和专科护理规范,对二十五项护理技术操作进行每月考核,简化护理记录书写,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2.4 加大投入,完善保障系统

2.4.1 加大人才的储备,每个开展优质护理活动的科室增加2-4名护理人员。为全面加强临床护理、基础护理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和人员保障。

2.4.2 改善护理人员工作条件,根据患者要求和优质护理活动需要,增加护理新型设备和护理用具,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工作效率。

2.4.3 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理顺各部门的职能职责,为一线护理人员提供服务,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2.5 坚持优质护理,使工作常态化:优质护理服务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护理工作的改革,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使患者受益,护理人员也从中得到好处,分层次使用护理人员,规范护士的行为,工作流程简化,减少了护理的差错事故的发生,护士加强了基础护理,增加了与病人的沟通,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此项活动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坚持不懈、长期实在开展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齐心协力、努力把基础护理工作落到实处,把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贯彻到底,才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我们只有努力、稳步、扎实的去做,提升护理质量,充实、拓展护理的工作内涵,才能为病人提供一个温馨、舒适、满意的医疗环境,一个家一般的温暖。

3 总结阶段

进行阶段总结,包括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培养集体荣誉感,对做得好的护士表扬和鼓励,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听取意见和建议,边整改边提高。在工作中对护士给予人性化关怀,了解个人的感受,对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

4 存在问题

护理量增多,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服务质量升级,报酬没有相应提高。后勤辅助力度不够,护士花在非护理工作的时间过多。个别护士没有转变服务观念,工作比较松懈。以上因素会制约护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阻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后病房变得整齐卫生,一级护理和危重患者的生活护理做得很到位,病人非常满意,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也提高了科室的社会效益,努力工作,边评估,边改进,边完善,不断总结经验,力争护理质量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