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范文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信息采集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

篇1

关键字:精细农业;农业信息的采集;采集技术

中图分类号 TP31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09-04

农业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具有网络覆盖面大、地形复杂、数据传输量小、监测点多、设备成本小、设备体积小、数据传输安全可靠、采用电池供电等特点[1]。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导农业生产、管理、教育、科研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农业信息的采集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计算机数据采集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测量精细农业中各种差异的农业信息,可以使用成本低、实时快速、高性能的传感器系统,农业信息采集一般包括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SOM、作物苗情分布、土壤菏怠⒑妥魑锊 ⒊妗⒉莺及耕作层深度等信息的采集。原始信息的精确度由信息采集决定,只有具备先进、完善的采集技术才会使原始信息的真实性与及时性提高,通过后续的信息技术过程使最终信息得到有效利用。

信息采集技术包括传统手工技术和现代技术。传统的信息采集的方式主要包括有目的的专项收集、以及自下而上广泛采集、随机积累3种;现代信息采集技术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自动监测技术以及地面各类调查等,采集不同的农业信息需用不同的采集技术。信息采集应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根据特定使用目标及时准确的使其尽快发挥效用。

田间信息大致可以分为农田周围环境信息、位置信息、作物产量信息、作物生长信息和土壤属性信息等,具有多维、时空变异性强、量大、稀疏性、不确定、动态、不完整等特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几种关键技术在农业信息采集中的应用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农业信息采集技术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信息采集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1 农业信息采集系统的工作原理

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在农田获得的信息是通过摄像头和各种传感器(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肥力、温湿度等传感器等)进行采集的,采集的信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反馈给控制台。控制台根据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情况,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统计处理,将有价值的信息存储到农田信息库,此时无线通讯模块发出指令到系统控制器,实现信息采集系统的下一步的工作指令,实现对农田作物生长情况的动态实时监测、生长环境及农田信息化管理[2]。

2 国内外农业信息采集技术研究现状

2.1 农业信息采集系统研究现状 农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开发有:以单片机为核心进行开发;在便携式计算机上进行开发;基于掌上电脑的嵌入式农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开发;应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与仿真技术进行开发;结合无线通讯技术进行开发等。

于雅辉[3]利用以计算机集成技术、“3S”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提出了以图像分析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以高速宽带网为信息传输手段的农业信息采集监测系统的技术路线,系统由全球定位系统;基于遥感图像的信息提取系统;动态监测;人工报送网络四部分构成,此检测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分析、管理、查询、更新及动态监测等功能。闫润和史德林[4]提出了一种基于RS485总线技术的设施农业信息采集及组网技术(组网技术包含网络信息节点探测模块、通讯指挥模块、组网模块、通讯错误处理模块4个模块),在设施农业中该技术使各信息节点形成了完整的信息网络及控制网络,组网过程不受信息点的个数的限制,真正做到设备的在线组网;上位机的控制信息能够及时下发至下位机,设施农业中的各个信息节点的信息能够及时上传。郭志越[5]等应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与仿真技术建立农田信息采集系统系统的虚拟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通过分析对比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系统可以在大棚内进行信息采集,并将信息传送至附近的接收点,解决了以往农业大棚信息节点采集繁琐和困难的问题。韩芝侠[6]基于ZigBee技术本文采用低功耗微控制器PIC18L F4620单片机及Smart RF CC2500射频收发器,设计出了用于农业信息监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此系统适合农业信息传递过程中所遇到的地形复杂等问题,且具有组网灵活、功耗小、成本低的优点,支持网状拓扑结构、可以顺利读取农业环境的光照、土壤温度、湿度等信息。罗军[7]等结合设施农业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及其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的纹理特征体现,并基于GIS组件开发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设施农业信息采集系统,此系统具有效率高,精度高的优点加强了设施农业管理精度需求。孟志军等[8]介绍了使用Microsoft数据库访问组件对象ADOCE对Pocket Access数据库的操作方法,一种基于DGPS/背夹式CPS设备和掌上电脑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的开发过程。设计和实现了基于嵌入式GIS组件技术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矢量农田地理信息的显示、操作、查询等基本GIS功能同时,系统能够采集多种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差异性信息与农田地物分布,实现了对嵌入式农田信息采集系统中农田信息的有效管理。系统由基于WinCE的基本GIS功能模块、农田信息采集功能模块、CPS实时通讯和数据处理模块组成,该系统能够实现掌上电脑环境下GPS、GIS功能的集成。王昕[9]通过分析移动通讯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基础情况提出了利用SMS短信服务来实现文字型信息采集模式、利用MMS彩信服务来实现报表型、数字型信息采集模式农业即时信息采集模式和多种农业即时信息服务模式。

2.2 精细农业中农业信息采集方法及技术研究现状 快速精确地采集农业信息是发展精细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在精细农业研究中,目前优先需要考虑的是作物苗情分布信息、土壤压实、土壤水分、土壤养分、作物病虫草害和及耕作层深度等,要求能够精确、快速、连续地测量。

在土壤水分信息采集方面。测定土壤水分的方法,一类是变动位置取硬舛ū热绾娓煞ǎ另一类是原位取样测定比如电阻法、时域反射仪法(TDR法)、频域发射仪法(FDR法)、中子法、射线法、驻波率法、传感器法等[10]。Sun Y[11]等基于边缘场效应电容式水分传感器设计了一个复合水平贯入仪,此仪器能够同时测量机械阻力和土壤水分。胡建东等[12]设计了参数调制式探针电容土壤水分传感器的检测电路和数据处理系统,通过参数优化得到了一种能够实现在线测试土壤水分的检测仪器及探针电容传感器。赵燕东[13]通过对SWR型土壤水分传感器研究得出:SWR型土壤水分传感器是一种快速测量土壤含水率的传感器,它具有可靠性高、精度高、受土壤质地影响不明显的优点,性价比远远高于TDR和FD型传感器更适合市场的需求。

在土壤电导率信息采集方面。土壤电导率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电流―电压四端法与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测量法[14]。李民赞等[15]开发了一种基于电流―电压四端法便携式土壤电导率实时分析仪,实验结果表明:适应设施栽培与大田裸地的实时测量;适合中国较小地块应用。Myers[16]等利用电磁感应实现了土壤电导率的非接触式检测。Domsch[17]通过大地电导仪EM38直接测量表层土壤电导率来评价土壤的质地,此方法已广泛运用于土壤质地情况调查及农田土壤盐分普查。Carter等[18]开发了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车载式测量土壤电导率的设备。

在土壤pH值信息采集方面。适合精细农业要求的土壤pH值的测量方法主要有pH―ISFET电极测量、数字照片可见光光谱提取法,光纤pH值传感器测量,多光谱图像检测法等[19]。Adamchuk V I[20]等实现了土壤pH值的车载自动测量与绘图,此技术是基于离子选择电极的直接测量方法,并且已经市场化。杨百勤[21]等研制了一种可直接测定内部pH值、糊状物表、固体以及半固体的新型全固复合pH值传感器,可直接无损测量土壤pH值,其具有测量范围宽、响应快、内阻低的优点。

在土壤养分信息采集方面。精细农业中土壤养分的快速测量是一个难题,土壤养分的测量分为直接监测方法和间接监测方法,两种方法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测量的全面性与精度[22]。快速测量土壤养分的仪器有:土壤主要矿物元素含量测量仪器(基于离子选择场效应晶体管集成元件)、土壤养分迸测仪(基于光电分色等传统养分速测技术)、土壤肥力水平快速评估的仪器(基于近红外技术通过叶面反射光谱特性)此仪器可直接或间接对农田土壤肥力进行检测。Maleki等[23]开发了车载变量磷肥施肥系统,此系统是以可见光―近红外土壤传感器为核心进行开发,通过变量施肥和统一施肥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变量施肥可以更有效地检测土壤磷肥的空间变异性,变异性降低且玉米产量有明显提高。如YN型便携式土壤养分速测仪[24],尽管每个项目指标测试所需时间仍在40~50min之间,相对误差为5%~10%,但其测量精度满足农村定量测土施肥的要求,其速度与传统的实验室化学仪器分析对比提高了20倍。Hummel等[25]预测土壤的含水率和有机质,通过NIR土壤传感器测量土壤在1 603~2 598nm波段的反射光谱进行测量,含水率和有机质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31%和0.62%。

在作物病虫草害识别、产量及长势方面。病虫害、杂草信息的识别方法是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此类方法的研究目标为诊断判读作物植株的根、茎、冠层等的形态特征。病虫害、杂草信息的识别方法有纹理特征分析法、光谱特征分析法、形状特征分析法,杂草―作物的区分有人工区分、光学传感器区分、遥感技术区分等。Malthus[26]等研究了蚕豆和大豆受斑点葡萄抱子感染后的反射光谱,所采用的仪器是地物光谱仪。Adams[27]等利用黄瘦病光谱二阶导数对大豆病情评价进行了研究。土壤耕作层深度和耕作阻力信息的采集有两种方法:连续测定方法与非连续测定方法(利用硬度计测量或土壤圆锥仪测定)。作物产量分布信息的采集主要是利用作物产量传感器技术[28]。作物长势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基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角度上利用RS遥感的多时相影像信息研究植被生长发育的节律特征;微观角度上在田块或区域的尺度上,近距离直接观测分析作物的长势信息[29]。向子云[30]等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实现了植物根系原位形态构型,实现了快速、准确、无损地的测量。吴素霞[31]等探讨了冬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内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利用TM遥感影像估算的可行性,通过对地面实测叶绿素相对含量与遥感变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了冬小麦长势监测遥感定量估算模型。白敬等[32以冬油菜苗期土壤和杂草为研究对象,通过ASD便携式光谱分析仪采集田间常见得土壤和杂草光谱数据,通过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特征波长点,建立的贝叶斯判别函数模型及其典型判别函数模型比较稳定,而且能能较好的识别冬油菜苗期田间杂草。

3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发展展望

(1)研究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国外车载田间信息自动测量系统和测量设备已经形成产业化,国内目前自主开发的可用于生产的田间信息采集设备较少,多数依赖进口,自主开发的设备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测量多项参数。运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开发集多传感器为一体的采集设备,以降低数据采集的成本,提高数据采集效率,消除数据冗余、增强数据互补使其能够同时测量多项参数,以提高可靠性、测量精度、扩展探测范围作为今后农业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2)研究高光谱遥感技术。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快速、无损测量水分胁迫、病虫害及作物和土壤养分变化等,为农田信息的监测提供了的新手段。加强对作物土壤养分、作物病虫害及水分胁迫等农田信息的敏感波段的研究是目前要解决的技术难点。围绕这些技术开发无损测量、精确度高、速度快、低成本的监测仪器,将是今后农业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3)研究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可以为农田信息的远距离数据采集及管理利用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该技术可有效地解决农业信息智能监测、控制及远程采集等问题。无线传感网络技术需要解决通讯协议不完善、安全性低、无线模块成本高等问题,这也将成为今后农业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刘原,宋良图.基于ZIGBEE技术的农业信息o线数据传输[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6,05:21-25.

[2]陈诚,李必军,张永博.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6,10:242-245.

[3]于雅辉. 基于3S技术的农业信息采集监测系统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05:92-94.

[4]闫润,史德林.基于RS485总线技术的农业信息采集及组网技术研究[J].当代农机,2011,11:70-72.

[5]郭志越,王伟,庄煜,等.基于Solidworks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J].森林工程,2015,04:92-97.

[6]韩芝侠.基于ZigBee技术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53-56.

[7]罗军,潘瑜春,王纪华,等.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设施农业资源信息采集技术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03:51-54.

[8]孟志军,王秀,赵春江,等.基于嵌入式组件技术的精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5,04:91-96.

[9]王昕. 移动通讯技术在农业即时信息采集和服务中的应用初探[J].农业网络信息,2007,12:14-17,27.

[10]余杨,王穗,余艳玲. 土壤表层水分含量测定方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02:199-201,206.

[11]Sun Y,Ma D,Schulze Lanners P,et al. On-the-go measurement of soil water content and mechanical resistance by a combined horizontal penetrometer[J].Soil&Tillage Research,2006,86(2):209-217.

[12]胡建东,赵向阳,李振峰,等.参数调制探针式电容土壤水分传感技术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7,05:1057-1060.

[13]赵燕东,白陈祥,匡秋明,等.土壤水分传感器实用性能对比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03:158-160.

[14]杨芳. 基于电流-电压四端法的无线土壤电导率传感器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59-63.

[15]李民赞,王琦,汪懋华.一种土壤电导率实时分析仪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01:51-55.

[16]Myers D B,Kitchen N R,Miles R J,et al.Estimation of a soil productivity index on calypan soils using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C].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ecision Agriculture(CD).Bloomington,MN,USA,

[17]Domsch H,Giebel A. Estimation of soil textural features from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recorded using the EM38[J].Precision Agriculture,2004,5(4):389-409.

[18]Carter L M,Rhoades J D,Chesson J H. Mechanization of soil salinity assessment for mapping[C].ASAE Paper No.931557,1993.

[19]刁硕,王红旗,邱晨.土壤酸碱度测定方法的差异研究与探讨[J].环境工程,2015,S1:1015-1017.

[20]Adamchuk V I,Lund E D,Sethuramasamyraja B,et al. Direct measurement of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on-the-go using ion-selective electrodes[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5,48(3):272-294.

[21]杨百勤,杜宝中,李向阳,郭聪,薛力. 全固态复合PH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181-183,188.

[22]王祥峰,蒙继华.土壤养分遥感监测研究现状及展望[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5,06:1033-1041.

[23]Maleki M R,Mouazen A M,Ketelaere B De,et al. On-the-go variable-rate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based on a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soil sensor[J].Biosystem Engineering,2008,99(1):35-46.

[24]胡建东,段铁城.便携式土壤养分速测仪技术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02,04:27-30.

[25]Hummel J W,Sudduth K A,Hollinger S E. Soil moisture and organic matter prediction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soils using a NIR sensor[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1,32(2):149-165.

[26]Malthus T J,Maderia A C.High resolution spectroradiometry:spectral reflectance of field bean leaves infected by botrytis fabae[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1993,45(1):107-116.

[27]Adams M L,Philpot W D,Norvell W A,et a1.Yellowness index:an application of spectral second derivatives to estimate chlorosis of leaves in stressed vege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9,20(18):3 663-3 675.

[28]仇华铮,陈树人,张林林.谷物产量智能测产监测器的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13,02:130-133.

[29]杨北方,韩迎春,毛树春,等.基于数字图像的棉花长势空间变异分析[J].棉花学报,2015,06:534-541.

[30]向子云,罗锡文,周学成,等.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观测植物根系的实验研究[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6,03:1-5.

[31]吴素霞,冯蜀青,毛任钊,等.冬小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遥感估算模型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05:137-140,145.

篇2

关键词: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模式;建议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05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如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效益低下问题、能耗高及环境破坏问题、国际竞争力低下等。因此寻找农业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水平是目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农业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1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概述

农业信息是农业产业的部门信息,指人们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开展的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等活动的相关信息、情报、数据等的总称。首先,农业信息有着连续性的特点。因为农业生产以有生命的动植物生长为基础的,因此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其生长过程是连续的、变化的、客观存在的。其次,农业信息有着分散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农业生产依赖于土地资源,尽管目前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不断得到提高,但仍然存在分散剂粗放管理的本质,和城市相比农村土地范围更广、人口密度更低,在空间及地理分布上体现出较强的分散性,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存在分散性较强的特点。再次,农业信息有着不确定性的特点。农业与制造业相比无法开展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生产,可调节性低,并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

2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成功模式分析

2.1 以北京地区为代表的怀揉模式

从现有的成功模式来看主要有五种发展模式。第一是以北京地区发展农村信息化的北京“北京怀荣”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充分利用电信运营商的信息资源,将宽带光缆遍布到各村镇的每个信息化站点,这些站点再通过呼叫中心和短信平台,通过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个农户的所使用的信息终端。

2.2 以河南为代表的“宽带+机顶盒+电视”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河南的“宽带+机顶盒+电视”的开发利用模式,这一模式在具体设计中是:设定基站进行卫星信号的接收,然后通过网通宽带网络传送到不同的终端接收站点,之后通过用户的机顶盒以电视作为信息的显示和接收终端,然后农户可以通过IPTV(网络电视)来进行远程的互动视频点播。这种模式其本质就是利用了网通所已构建和改造的能够利用宽带网络资源来进行相关信息如语音、数据、视频的传输,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共享和使用,这种模式利用了已有的建设资源,使用起来较为经济、快捷、成本低、效率高。这种模式下,农民不仅可以通过电视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反馈,同时也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来观看农村致富节目,查询相关的信息。是一种融合了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的新型信息网络技术模式,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能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较大的经济效益。

2.3 以湖北为代表的“电话+专家”模式

这一模式以湖北省为代表而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以热线电话为核心、通过专家咨询及多种传输途径来进行农业信息服务,通过专家的在线指导答疑及自动语音、现场农业技术指导等形式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详细信息。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且加以现场指导等,能够手把手的将技术带给农户,促进了农业新兴技术的有效的应用,避免了由于农民不懂、不会应用技术等所带来的不必要性的经济损失。

2.4 以江西“五统一”为代表的模式

江西省为了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工程,提出了坚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管理的“五统一”做法,为做好全省的农村信息化工程提出了具体措施。这一模式的实施,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了根本上的领导保证,有力的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不管是什么模式和方式,尽管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上各具特色,但基本都从本着实情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更好的建设适应本地区需求的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利用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在农村信息采集与开发利用工作中,政府要积极发展其自身的职能,做好总体开发与相关硬件设施建设,进行统筹安排与规划,加强引导与组织和调控,推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开发集约联合型的开发模式,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建立自上而下开发和联合型集约开发及多种开发经营相互并存的多种开发模式。

同时,要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工信息网络、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互联网网络等这些信息媒体的功能,促进多网并存及相互共享和应用,从而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与开发的资源利用率,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工作的展开。

在农业信息采集及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如信息安全问题、信息保密及泄漏问题、信息经济利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农村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仅仅从技术上也很难实现真正的解决,还需要加强管理和增强法规的约束作用。因此,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规范的建设,从法律方面确保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顺利开展,为农业信息采集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供必要的法律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樊景超,丘耘,夏雪,周国民.苹果果园环境信息采集与推送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5(07).

[2]李干琼,王东杰,于海鹏.“农信采”正能量[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26).

[3]林志坚,赵蕴华,谌凯,应向伟,吴巧玲,赵云飞.土壤信息采集和分析技术专利情报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05).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开发

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它是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发展相结合的边缘交叉学科,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支,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1]。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于2011年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方向中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并获得学院项目化教材项目立项,目前该项目已经结题。该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是在和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合作模式下来进行的,《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材也作为学院和系部重点开发的课程和教材项目。本文分析该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教学改革方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1.校企合作教学现状

1.1 国内外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很多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经验,但就校企合作教学而言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还需要总结与改进。截至2011年9月,中国知网文献总库显示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论文近21066篇,其中研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问题的占95%以上,研究合作模式的占近1/5。从各国的模式看,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为主模式(“双元制”)、美国的学校为主模式(“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2]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①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比如: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与上海金道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订单班,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制订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或顶岗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引导理论学习。这种形式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应用。[3]③参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南农大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形式主要应用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4]④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课。这种方式操作容易,教学成本低。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得到相应的益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5]

1.2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校企合作教学过程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多次深入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进行调研,与农业信息专家座谈,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图 1 校企合作示意图

通过校企合作对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五个方面的共同制定,使企业和学校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部分解决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教学目标共同制定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工作岗位;教学内容从原先的按部就班变为了实际的学习情境;《农业信息技术》项目化教材的立项和应用为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量身定做了适合学生的教材;项目化教学的进行为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建立了双方都认可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从传统的学生考试模式变为了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从多个方面共同考核模式;师资队伍从象牙塔的教书先生变为了更企业化、工程化的教师和工程师。

2.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由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采用项目化教学,因此任课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设计了三个项目工程,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讲到信息采集与处理知识模块,可以让学生做三个项目工程:1、蔬菜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2、农田生物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3、农产品物流仓储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如图2所示。这里面第一个项目由学校教师担任教师,第二和第三个项目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担任教师,学生通过三个项目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基本上掌握了农产品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过程。

项目化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很适合的教学方法,但是该教学方法的开展难度比较大,需要学校的大力度支持和合作企业的支持,教学场地和优秀的企业工程师也是今后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项目化教材设计与开发

本课程编写教材时,我们对信息采集与处理的三个项目进行了分解,使每一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如表1所示。比如蔬菜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可以分解为:蔬菜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肉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蛋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海鲜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等四个项目。整个教材都是由具体的可操作项目来构成,《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是由若干个具体项目着手来开展的。

《农业信息技术》项目化教材的编写为校企合作教学开发了一个很好的课本,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都可以使用该教材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能够使计算机系涉农专业的学生把计算机工具应用到农业领域当中,为将来服务“三农”做好充分的准备。

4.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进行期末考试命题,然后根据试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比例得出最后学生的期末成绩。这种课程评价体系主体很单一,而且成绩的评定太过依赖期末考试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评价不够客观。经过与企业专家的共同商定,改革了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设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根据学习情景按比例分配,其中情境1占30%,情境2占30%,情境3 占40%,按学生的分工完成质量及工作态度考勤等评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打分;期末成绩占40%,学生学期结束做一个完整实验项目,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给出成绩;最后,学生总评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这样一来比较客观的评价了高职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将来也更有助于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5.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性,分别对农业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09级(整改前教学方案)和10、11 级(整改后教学方案)的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所用试卷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所占比例分别是:基础知识部分40%、程序设计部分10%、系统调试部分40%和新技术部分10%,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各知识项实际掌握程度如表2所示,其所对应的各知识项得分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方法改革前后效果对比(%)

图2 知识项得分对比

从表1和图2中可以得出结论教学改革后学生各知识项掌握程度有所提高,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及所发的对应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有比较重要的帮助作用。

6.结束语

本文通过笔者对大量参考文献的阅读和亲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并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农业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发现实训场地和企业优秀工程的合作是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任课教师的努力和系部领导的帮助下,经过多方联系和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五厍基地、崇明现代化农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了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的正常开展,但是合作的深度和教学资源的积累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提高。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基本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军.农业信息技术(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7

[2]胡信华. 高职翻译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执教通讯.2011(14):32~34.

[3]高辉,孙成明,谭昌伟.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21):168~169.

[4]李庆满,吕赞.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 (10):6~9.

[5]王兴旺,栗红霞,张光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117~120.

作者简介:

王兴旺:(1978-),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篇4

一、建设内容

(一)网络体系建设:

1、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在双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动态网站,网站建设内容侧重于宣传本地经济、特色农业的原则,设立栏目包括双辽农业、政策法规、实用科技、市场动态、预测分析、供求信息、植保快讯等多项栏目。网站的设计侧重于易于网站以后的运行和管理,部分信息的获取达到自动化。农业中心设有专人对网站进行日常维护及管理。

2、乡、镇信息服务站

全市14个乡(镇)全部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每个服务站建设达到了“五个一”标准:一是有一个专用房间,房屋要符合相关的安全要求;二是有一条电话专线;三是有一套基本的上网设备,除电脑外,还要有打印设备等;四是要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要具备设备管理和信息采集与报送能力;五是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管理和服务制度由信息服务中心统一制定。

选择3个有代表性乡(镇)做为信息服务示范点,示范点为了方便农民查询信息,除备有电脑及打印设备外,还配备触摸式农业信息查询系统及农业实用软件,方便农民信息查询。

3、联系我市农口单位、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种养大户实现联网,及时反馈龙头企业和农民的信息需求。推广、宣传我市的特色产品。

(二)信息服务人员队伍

1、人员队伍建设

在信息管理人员上,每个乡、村有一名领导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各站点有1名专人开展此项工作,负责为广大农民免费上网查询农副产品价格信息和种养殖业投资等方面的信息,负责与省、市、县农业信息服务部门联系业务,定期将上级下发的零公里信息及相关资料发送、张贴、公布,双辽市现已有农业信息员266名。

在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上,工作重点放在那些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比较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村组干部和种养大户中,把信息与科技、文化、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村屯户延伸。

2、培训人员,提高素质

通过省、市、县等各级农业部门举办信息员培训班等形式,扩大队伍,提高信息采编、分析、数据库管理和网络管理水平,对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培训范围包括信息服务站管理人员,农业技术人员,信息采集、整理、人员及农村信息员。达到“五能”,即熟练采集、传播信息;根据村民的需要查找、下载及审核、信息;组织村民收看农业电视节目;指导村民上网获取信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级信息员进行业务学习。

(三)农业信息采集、

1、信息来源

农业信息采集范围包括我市各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各行业组织、种养大户及广大农户。定时、定点采集相关数据,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调查,摸清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状况,把代表我市农情的科学数据收集上来,为各级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信息采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并确保安全,采集来的信息必须经过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后才能上传。

2、信息传播方式方法

指导信息员网上浏览、查询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编辑后制成信息简报下发;不定期在电视、广播上开通农业科技专栏;鼓励农户开通“12316”新农村服务热线;每月一期下发省农委“零公里信息”及“吉林农业技术推广简报”;定期提供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价格、市场预测分析、病虫草害发生预测预报等在公告栏张贴。在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贸易较发达的村镇建设信息服务大厅,及时农产品供求、价格、政策和技术等信息,起到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作用,现在双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东明镇铁络村建设了两个信息服务平台。

3、做好信息宣传工作

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等方式,号召社会各界及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到信息服务工作中来,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

四、建设步骤

1、对网络工作人员培训。对农业信息平台网络管理人员、农村信息服务站及农村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微机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2、进行网络安装与调试。市通信公司负责线路与宽带设备的安装、维护与调试,并负责线路及通信故障的修复,确保通信质量。市信息服务中心负责对各服务站进行管理,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确保服务站工作扎实有效进行。

3、双辽市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建设及运行。网站由信息服务中心具体负责网站的管理维护和内容的充实更新完善。全市各涉农单位要确定一名信息员,具体负责将各单位本系统的最新农业信息和急需让广大农民知道的信息、通知等及时报送到网站进行。

篇5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现状 机制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话“村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群已初具规模,80%的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实现联网,农业网站群逐步建立。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数据库、多媒体、人工智能、系统模拟模型和3S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宏观决策、资源区划、遗传育种、灾害预警、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得到一定应用。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系统和相对规范的信息采集、报送制度。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信息采集渠道不规范,采集方法欠科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低,重复建设与浪费现象普遍;农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正常的产业信息需求不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不能满足需要,难以及时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等等。总之,与新农村建设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完善和优化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

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尽快完善和优化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

1.健全农业信息化规划、协调机制。各地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将其纳入长期发展规划,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要设立农业信息化领导部门,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研究和制定具有较强统筹性、前瞻性、渗透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阶段目标,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构建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强化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因地制宜地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公共标准、搭建公共平台,确保业务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构建农业信息化综合推进机制。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理论创新。各地相关部门要发掘、总结和提炼农业信息化建设成绩和经验,多参与学术交流,选派业务骨干到先进地区进修、深造或访问学习。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和法律建设。制定信息机构管理、信息资金投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培养教育与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加强信息产权、信息安全和信息市场等方面法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信息化在人、财、物等基本条件和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业信息化参与各方的权益,减少信息活动的侵权、犯罪行为和各种纠纷,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政府要以实施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为契机,加快农业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多点少层开放式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网络体系建设坚持布局合理、统一管理、相互协调、结构优化。建立健全并不断更新各类专业数据库,加强农业应用系统开发。统一农业信息化数据采集和加工标准,拓宽采集渠道,优化采集手段,提高采集水平,“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建立健全和执行信息制度,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效益。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宣传和交流。组织新闻媒体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营造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社会氛围。发展各种农业信息传播形式,总结典型经验,积极开展信息工作交流。根据本地实际通过网络、电话、短信息等多种形式进行农业信息的传递,扩大农业信息的覆盖面,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农民增收。

3.完善农业信息化投入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以及民间投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国家应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资金中适当安排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各地政府提供配套资金。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外资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建设资金要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服务效果好的建设项目给与支持。

4.确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在大中专院校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以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对现有农业信息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定实施“农村教师、农村干部、中小学生和农民工”信息技能培训计划,并在现有专业人员中培养和选拔一批学术带头人,吸引国外农业信息科技人才,充实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5.强化农业信息化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体系,确定难易适度且有可操作性的量化考核目标,应用动态、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合理组织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中期评估、竣工验收和运行后评估等动态评价,吸收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评估,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能否提供运行经费和安排后续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主要依据,对完成情况较好项目实施奖励。

参考文献:

篇6

集成信息技术,保障了农信采的先进性。农信采通过GPS定位技术,精确匹配采集位置,强化了农产品信息的实地采集,提高了采集数据的质量;通过集成GIS地理信息技术,清晰采集点布置,优化采集点网络布局;通过兼容GSM、GPRS、3G/Wifi等多种网络传输技术,保证传输路径畅通,确保了采集信息的及时、高效传输;通过远程更新控制,实时更新软件功能与版本,确保了数据采集的稳定运行。多种实用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全面保障了农信采设备的先进性,有效驱动了大数据背景下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

嵌入行业标准,确保了数据的规范性。农信采嵌入《农产品全息市场信息采集规范》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分类与计算机编码》两个行业标准,丰富了全信息采集要素,规范了数据采集步骤,统一了数据编码标准,保证了信息采集的规范性;嵌入知识库功能,实现了农产品名称、品种图谱和产品属性信息的有效辨识,增强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嵌入图片采集功能,做到了信息的可视化采集,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过程中的品质跟踪问题,提升了信息的透明度;嵌入了自动纠错功能,有效防范了信息采集过程中的误操作问题;设置密码功能,减少了信息的随意报送,防止设备丢失后的信息泄露与恶意采集。通过嵌入行业标准、增加知识库、设置报错及密码确认等功能,全面保证了数据的规范性,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

CAMES智能处理,实现了监测预警的即时化。农信采通过网络与CAMES系统(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了数据实时采集和自动聚合;CAMES融合了生物学机理和经济机制等模型,建立了上万个方程式,做到了多品种、多市场、多区域的覆盖,能够对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棉麻类等11大类农产品进行并行处理,实时分析和智能研判,将农产品市场中的风险从定性分析转向量化判断,并快速做出预警,化解市场风险,真正满足了农产品监测预警即时性的需要。

多元化协同布局,增强了农信采的普适性。农信采利用了组件开发、嵌入式开发等技术,形成了基于Windows Mobile和Android操作系统的专用机和手机两个版本,增强了系统的兼容性。专用机农信采具有防水、防压、防摔的特点,手机农信采操作灵活、便于携带,多版本的开发大大增强了农信采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适应性。农信采可以通过GSM、GPRS、3G/Wifi等多种通信方式实现数据传输,做到了与电信、移动、联通等多种网络信号的兼容,提高了农信采的网络环境适应性。农信采的软件系统具备自动更新功能,实现了设备的远程交互管理,减少了人工系统维护,降低了设备运维成本。分系统、分版本、分运营商、远程更新的多元化协同布局,极大地增强了农信采的普适性。

农信采在天津、河北、湖南、福建、广东等5省市50余个农产品市场开展试点应用工作,每日就69个品种的田头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的价格数据进行采集上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就显著。2013年1月27日,就农信采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以刘旭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农信采已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技术条件,将成为把握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利器。

篇7

【关键词】 农村 信息服务 体系建设

1 我市农村信息体系建设现状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各有关部门,应把农村信息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不断增强投入规模,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各项建设,使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服务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市农村信息体系建设现状:

(1)我市农村信息采集范围狭窄。实际工作中多数地方信息资源采集的渠道主要依靠基层的情况汇报以及报纸、电视等传媒方式,信息人员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现场观摩,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充分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较有独特见解的信息资料还比较匮乏。

(2)农村运输渠道不畅。目前我市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在一些地方虽然得到了加强,农民获得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但要真正解决农业信息传播给广大的农民,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农业信息还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到农民手中。所以,必须从各方面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用信息服务带动我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有效解决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

(3)农村信息服务手段落后。广大农村信息服务手段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农村黑板报等传统媒体传递农业信息给农民,而这样的信息传递还是少数的农村,加上现实中的市场需求变化莫测,新技术、新品种层出不穷,广大农民往往由于缺乏科技知识和及时的信息而陷入被动,不知道今年种什么、怎么种、种了卖给谁、什么管钱,造成农村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产业结调整效应低,这与信息时代的农业要求完全不相适应。

(4)农业信息服务面窄。主要表现在注重产中的技术推广服务,忽视产前、产后的配套服务,导致广大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不能在生产前及时了解到品种信息、栽培技术措施、市场需求情况等有关信息,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结构上盲目跟风,最终导致生产的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达不到调整结构增加收入的目的。

(5)农村信息服务缺乏对农民的必要引导。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日益突出,农民收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也更加敏感,农村信息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改革虽然是从农村开始的,但真正步入市场经济却是农民最晚,特别是我们落后地方的广大农村社会,尽管党的以后农村实行了,但当时实行的是粮食统购统销,农民基本上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此,一直以来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国家信息服务。事实确也如此,农民们大多表示面对变化的市场需求,不知道种什么、种了也不知道卖给谁。

2 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涉农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我市涉农信息由不同部门归口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各部门和各单位分别依靠各自独立、相对薄弱、不尽规范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标准不够统一,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信息资源尚不能得到共享。

(2)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对比省内外发达地方,我市的农村信息体系建设投入,特别是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有较大差距,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等手段落后,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信息采集面窄,且缺乏规范化。信息的采集面相对较窄,采集、分析和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信息的采集范围还主要以国内为主,对国际农业信息涉足不多,与国际有关组织合作力度较小,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各主体的住处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信息分析形式和窗口种类繁多,但实用性、统一性和固定性较差,需要加强规范和管理。

(4)信息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到目前为此,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培训工作滞后,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省外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少,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市场信息,影响了对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向县乡网络延伸才刚刚起步,涉农企业、生产和经销大户入网率低。在不少地方,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使得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3 当前我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篇8

关键词 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现状;问题;对策;江苏盐城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300-02

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1-2]。盐城市提出到2018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明确了21项发展目标任务,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2018年前要达到97%,而目前全市只有76%,与目标值仍有较大差距。为此,笔者系统分析了盐城市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提升盐城市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的对策。

1 盐城市新型农业信息服务现状

近年来,盐城市认真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打造新型信息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构建了“四电一报”(即电视、电台、电话、电脑、报纸)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了“让农民天天能看到电视、让农民处处能听到电台、让农民时时能找到电话、让农民随时能点到网络、让农民随时能读到报刊”的服务目标,有力地提升了全市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总体看来,目前全市农业信息化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的提升。

2 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中只有东台、大丰、阜宁等3个县(市)有单独的事业编制性质的农业信息中心,其他县(区)还未成立专门的农业信息中心,只是与其他科室合署办公,而且专职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偏少。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点比例不高,即使有标准也不高,普遍达不到“六有”(有信息服务站牌子、有上网设备、有热线电话、有农业信息大联播乡镇二级网站、有信息栏、有服务制度)的标准。

2.2 信息化人才十分缺乏

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十分缺乏,从市、县层面来看,缺少既懂农业、又懂计算机网络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从乡镇层面来看,虽然部分地区配备了农业信息员,但多以兼职为主,除了信息收集、报送工作外,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导致其精力不足,难以保证农业信息服务的工作质量。

2.3 信息服务平台效能不高

虽然近几年打造了一批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但从总体来看,平台的利用率不高,服务覆盖面不广泛,效能偏低。如《盐城农业信息网》等农业网站信息更新速度不快,点击率不高。三农服务热线 “12316”公众认知度有限,拨打率不足。村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刚开始示范,“一点通”视频终端数量偏少,信息服务范围有限。网上营销平台缺乏,通过网络销售的农产品比重不到3%。

2.4 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

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点不足,覆盖面不够。纵向上,市、县、乡、村4级未能真正形成信息资源的有效互通与共享;横向上,农业部门与物价、统计等部门也缺乏正常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渠道,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3-4]。

2.5 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滞后

农业信息化工作重点仍处于信息的收集和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如“3S”(RS、GIS、GPS)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决策系统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通过实施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全覆盖工程项目,盐城市虽建成了一些信息技术应用示范点,但数量少,覆盖范围不广,仅是“星星之火”,未形成“燎原之势”,需进一步加强示范推广。

3 对策

今后几年,应围绕当前农业信息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紧扣农业现代化工程的目标要求,以江苏省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项目为抓手,主攻健全体系、平台、信息资源、智能农业、网上销售、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建设,力争2018年实现新型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97%的目标。

3.1 主攻服务体系建设,在健全信息工作队伍上求突破

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体系队伍是基础,人员素质是关键。要搞好信息化服务工作,必须强化体系队伍建设。一是加快组织体系建设。借助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建立健全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十二五”末,县级要全面成立专门的农业信息中心,乡镇要完善提高信息服务站点,要求全部达到“六有“标准。二是加快人才队伍组建。引进、选拔一批既懂计算机网络、又懂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信息化工作队伍中来,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三是加快技能素质培训。组织信息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基层信息服务人员在信息采集编辑、上网查询、智能农业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增强信息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3.2 主攻平台建设,在拓展信息传播渠道上求突破

在巩固提高“四电一报”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农民调、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不断扩大信息服务覆盖率。一是重点打造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改版升级《盐城农业信息网》,解决栏目不全、版面不新、功能不强等问题,增强信息的集散力和用户的凝聚力,打造苏北领先、全省一流的农业门户网站。加快建设《江苏啤麦网》《华东蔬菜网》等农业特色网站,不断推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重点打造“12316”热线咨询平台。借助江苏省农业信息全覆盖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东台、大丰、盐都、建湖4个县(市、区)“12316”三农热线工作站,实现全市范围内“三农”热线信息服务全覆盖。同时,加强与盐城移动公司的合作,全面建设“12316”移动农业信息专家平台,实现专家与农民面对面视频交流,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三是重点打造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按照“1处固定场所、1套信息设备、1名信息员、1套管理制度、1套长效机制”要求,加快建设村村“一点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011年,射阳县已在全省率先建成并开通运行。在此基础上,今年将再建亭湖、滨海、大丰3个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示范县。2012年后1~2年内其余5个县(市、区)也将陆续开工建设,届时将真正实现全市范围内为农信息服务“村村通”。

3.3 主攻信息资源建设,在提升信息服务效率上求突破

信息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而信息资源是这一加速器的重要粒子。必须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全力推进信息收集工作。一是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市、县、乡、村信息互通机制,强化与物价、统计、气象等部门的横向联合,整合信息资源,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标准化水平。二是强化网络内容保障。完善《盐城农业信息网》等农业网站的网络信息更新机制,健全信息采集队伍,大力采集政务信息、市场、技术信息上网,加快农业网站内容更新速度,提高农业网站为农信息服务水平。三是推进数据库建设。积极统筹农业系统内部各部门的力量,重点建设“农产品品牌及加工数据库”、“农业环境和灾害监测数据库”、“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库”、“农产品品种数据库”、“农作物实用技术数据库”、“畜禽养殖技术数据库”等6大数据库系统,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农业生产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谋助手作用。

3.4 主攻智能农业建设,在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上求突破

积极顺应物联网发展趋势,加快“3S”、自动控制等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步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一是重点建设远程监测指挥系统。联合盐城移动公司,建设全市农业生产远程视频监控和指挥中心,监测点将覆盖全市各县(市、区)重点乡镇,实时掌握全市各地农产品生长发育、农业自然灾害、植物病虫害等动态信息,为及时、科学指导农业工作提供现代化手段。从县级层面来讲,2012年阜宁县和响水县将建成县级农业远程监控指挥中心,今后几年,其余各县(市、区)也将逐步建设该系统,不断提升全市电子政务水平。二是重点建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2011年,盐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集政府监管、基地追溯、企业诚信、信息查询于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引入政府部门、检测机构、企业基地等应用试点用户100个以上,基本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可控制、信息可查询、产品可溯源、问题可追溯等功能。2012年,重点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二期工程,扩大监测示范用户,改造升级平台功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三是重点建设“数字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借助“数字盐城”地理信息平台,联合国土部门,以高效农业为切入点,建成“数字高效设施园艺”、“数字休闲观光农业”、“数字土壤”、“数字畜禽养殖”等数字农业平台,及时农业地理信息,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3.5 主攻营销平台建设,在增加农产品网络销售率上求突破

网络销售是农产品销售的新型业态,也是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销售方式。但盐城市农产品网络销售比例偏低,必须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力争到2018年网上销售比重达到40%。一是积极打造盐城市农产品营销网。建成集产品广告、交易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网上营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展盐城市农产品营销范围,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创建网上营销店。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在淘宝网、江苏农业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等网站上建立优质农产品营销店铺,不断提高盐城市农产品网上销售比例。三是巩固提高农产品网上交易会。在2011年成功举办盐城市首届农产品网上交易会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更多的企业到网上交易会进行展示展销活动,力争把盐城市网上农产品交易会办成全省规模最大、名牌最响、效益最好的网上交易会。

4 参考文献

[1] 周林杰,刘家玉.新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8(12):63-65.

[2] 陈斐,康松.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139-143.

篇9

这次全市农业信息工作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农业信息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农业信息工作,进一步深化“三电一厅”信息服务,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将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增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转变职能、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改善信息服务手手段,深化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化建设,年年都有新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农业信息化工作已跨入全国前列行列。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率先探索出了“三电一厅”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率先实现农业广播学校教育、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国家教育节目信息落地,全市已建成17个较高标准的农业信息服务大厅,1022个村级信息服务室,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5%。

(二)网络平台初具规模。我们不等不靠,先干后说,边干边说,多方筹资建设农业信息平台,市农业信息中心和各个县(市)区、各乡镇都开通了农业网站,市县乡实现了网上联通,资源共享。各县农业部门组建了局域网,部分乡镇也建了局域网,初步开始办公自动化工作。市农业信息中心网络设备先进,服务功能完善,成为信息平台枢纽。黄河农网经过5次升级改版,栏目149个,拥有农业科技、农业专家、农民经纪人等10个数据库,具备农业流媒体点播系统、自动监测搜索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智能专家咨询系统、国内报价联播系统等先进功能,与国内各大农网的供求、报价系统保持同步,与农业部等600余个农业网站建立了资源共享,还建成了优质果品网、畜牧网、农产品质量检测网、蔬菜网、渔业网、食用菌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土肥网、植保网10个分网站,每日信息800余条(篇),日点击3万多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涉农网站已发展到二百余家。这些网站群效益日益凸现,成为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网上展示平台和交易平台。

(三)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探索总结出“三电一厅”的信息服务模式,被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在全国进行推广,写进了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建成市农业科技影视节目制作中心,开通了96398农业热线电话,首批17个乡镇信息服务大厅开展窗口式信息服务。探索总结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批发市场带动、种养大户带动、信息网络协会带动、经纪人带动、农资连锁超市带动、传统媒体服务八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四)资源整合初显成效。整合了内部资源,建立了农业系统内部信息整合机制,市农业局各站各部门都确定了信息员。整合了系统资源。市县乡农业系统通过网站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农村基层布设了25个信息采集点,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还与农业部“三电合一”数据库实现了对接,能够及时接收全国大量的农业信息数据。整合社会资源,与组织部、扶贫办、广电部门、移动公司、网通公司、一些计算机网络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齐力合作,共建双赢。

(五)信息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市信息员队伍达到2160名,信息员遍及农业各个产业和部门,县、乡、村体系完善,队伍健全,成为活跃在农村各条战线的一支生力军。各级农业部门干部队伍信息化意识增强,计算机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普遍应用,已经成为全市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坚强基础。

(六)信息服务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农村电脑拥有量达到19600台,涉农网站发展到*多家,上网农民达到3万多人,网上农产品销售收入接近10亿元。市、县电视台播出农业实用技术科教片260多部,受教育群众300万人次。96398语音电话已经覆盖到每个行政村,开通以来已为群众服务2万人次,收听自动语音服务3.6万人次。涌现出了陕县菜园乡过村、灵宝大王吉家湾等一批信息村和一大批信息致富能人。

我市农业信息化取得的成效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被列为国务院信息化办、信息产业部、农业部三家共同试点。被科技部确定为第一批“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被河南省确定为第一个“农业信息化试点市”;两次全省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在*5年全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荣获“*5信息化影响中国优秀贡献奖”;团省委和团中央分别授予信息中心全省和全国“青年文明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做了多次报道。今年6月12日,市委书记连子恒作为唯一的地市级代表应邀参加了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并做典型发言,会后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专题研究“十一五”农业信息工作,今明两年安排专款用于网络设备的更新改造。我市农业信息化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农业部门真抓实干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参与、基层辛勤努力的结果。

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的领导对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位置,造成基础薄弱、人才缺乏,有的县没有批复机构,有的县级信息中心设备简陋落后,存在应付思想。二是工作经费不落实。县乡两级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费和项目经费,信息工作向前发展举步维艰,信息进入户难以突破。三是信息员队伍不稳定。迄今有二十多个乡镇信息站基本上形同虚设,信息员经常变动,甚至没有确定信息员,网站瘫痪,工作停滞。四是农民接受信息能力低。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接触少,信息意识淡薄,应用能力差,很多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五是网站运行质量不高。一些地方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来源渠道少,网站作用未发挥。有的县从*5年至今只更新了几十条,甚至为零。六是信息服务进村入户难度大。目前进村入户工作仅限于少数示范乡镇和村,服务方式和领域不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十一五”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进一步增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力度,狠抓落实,推动我市农业信息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理清工作思路,突出抓好农业信息化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总体思路是: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为重点,以深化“三电一厅”模式为手段,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平台科技水平,健全信息采集应用系统,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总体工作目标是:继续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继续保持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国信办的试点地位,努力建成电脑、电视、电话“三位一体”农业信息立体交叉覆盖,市、县、乡、村四级信息网络体系上下畅通、反应敏捷、服务全面的现代农业信息化运作模式,初步实现农业信息化。到“十一五”末,要建成1362个村级信息室,62个乡镇信息服务大厅,20个批发市场信息站,50个农业龙头企业信息站,50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信息点,树1000名信息能人典型,开通10000户农民手机短信,上网农民发展到5万人,农业热线服务电话96398覆盖100%行政村,本地化农业电视节目覆盖率提高到95%。

为了实现“十一五”工作目标任务,从现在起到*7年底,农业信息工作要按照“市级抓提升,县级抓巩固,乡镇抓延伸,村组抓服务”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六个工作重点:

(一)强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要以“三电一厅”为主要手段,着力抓好乡镇信息服务大厅、村级信息室、热线电话包月卡、电视节目入户等项工作,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要加快乡镇信息服务大厅建设。到*7年底,要新建16个信息服务大厅,灵宝、陕县、卢氏、渑池4个县每县4个任务,今年年底前每县要建成2个,由各县确定乡镇地点上报农业局。届时,全市信息服务大厅总数达到33个,占到总乡镇的一半以上。确定地点要选择产业突出、经济优势明显、人流物流相对较大的乡镇,切实发挥促进信息流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建设办法,仍然按照市、县、乡三级筹资的办法,凡经市里检查验收合格的,按照以奖代补的政策,市农业局从工作经费拿出资金每个点奖1万。二要对原有乡镇信息站进行检查整顿回头看。尽快解决乡镇信息站人员和设备流失问题,按照农业部“六个一”标准进行完善(一间专用房、一条电话专用线、一套计算机网络设备、一至三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一套信息服务制度、一支乡村信息员队伍),缺什么补什么,该购置的购置,该培训的培训,要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从事信息工作,本着“建得起,养得住,用得活”的方针搞好乡镇信息站建设。三要抓好村级信息服务室建设。目前,农业部门与组织部门共建的村级党员远程教育信息室已达1022个,其中255个配备了电脑并上网。继续合作共建,到*7年底,完成剩余340个村的信息室建设。农业部门要做好信息室的网络维护工作,及时提供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室运行中的技术问题。市县两级50个新农村示范村的信息室要保证有较宽敞的场所和桌椅设施,有大屏幕电视机或投影机、电脑、打印机、DVD机、摄像头,并建立视频会议基站,资金由试点村联系单位负责筹措。村级信息室建设可与党员远程教育工作合二为一,避免重复建设。四要抓好农业热线电话的普及。加大96398农业热线电话宣传力度,通过墙体标语、电视媒体、宣传卡等,使农业热线电话家喻户晓。继续实行3元包月政策,不限时拨打。全市每个行政村至少确定一部电话开通96398包月电话,农业局和网通公司出资,农民免费拔打,促进96398进村入户。

(二)全面建成农业视频教育系统

视频系统,具有远程实时交互式讲座、召开网上视频会议、远程协同自动化办公、远程商贸洽谈四大功能。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大成果,它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种便捷高效的信息传输形式,建设农业视频教育系统,市、县、乡可以不分地域,实现即时视频互联,可以邀请外地专家在任何地点联网讲课,可以召开网上视频会议,可以进行网上文件分发、交流互动,提高办公效率。市里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建成6县(市)区、62个乡镇、20个农业龙头企业、10个农民专合组织、100名经纪人、255个村信息互通的农业视频教育系统。当前,一是要建好视频会议场所。二是要尽快购置有关设备。三是要搞好视频技术培训。具体要求是,9月底前6县市区、62个乡镇和25个信息采集点视频系统要率先开通,年底前,20个农业龙头企业、10个农民专合组织、100名经纪人、255个村全部开通农业视频教育系统。政策上,市里对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个县补助设备8000元,县自筹8000元。乡镇信息点、村级信息室和25个信息采集点统一免费配置摄像头、音箱、麦克风,其余缺什么补什么,各地自行解决。

(三)大力开展“万部手机送农民活动”

“万部手机送农民活动”是整合社会资源,拓宽信息服务务渠道的有效形式,是我们三门峡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一大创新,今年这次活动是继*4年“万部手机送农民活动”后办的第二期大规模向农民赠机活动。一是要高度重视。开展“万部手机赠农民”活动,是当前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服务三农的重要体现,农业部门要将这次活动作为配合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迅速落实,抓紧抓好。要通过这次活动,扩大农业系统的影响,提升各级信息机构的知名度,拓展信息站工作内容。二是要加快进度。受省移动公司的政策限制,这次活动九月底前必须结束,前一段时间多数县行动迟缓,进展不快。现在到月底还有半个月时间,希望各地,立即召开乡镇分管人员会议,迅速传达到村组一级,采取得力措施,尽快掀起活动。三是要制订奖励措施。这次活动非常优惠,话费资费低,手机供应充足,并且实行激励政策,每部手机给基层15元的工作经费,而且要奖励到个人。每个乡镇至少要完成150部,办理*部以上的乡镇,移动公司还要奖励一部商务通公话。

(四)开通办好“新农村”电视教育栏目

电视媒体在农村覆盖率高,是目前信息进村入户的主要渠道。要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一是尽快开通“新农村”电视栏目。“新农村”栏目是宣传农业技术、报道农业典型、展示“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市委已召开常委扩大会对这项工作作了专门的研究部署。最近,我们将抓紧与电视台协商,尽快开通“新农村”栏目。各县(市)、区也要尽快协调,开通本地农业栏目。二是抓紧制作一批好影像。围绕支柱产业的发展,制作一批特色农业节目;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制作播放实用技术节目;围绕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制作专家讲座节目;围绕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推广先进经验;围绕热线电话中反映的突出问题,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三是开展一次农业节目评选活动。按市委领导指示,今明两年,广电部门与农业部门要搞一次农业电视节目展播评比活动,对获奖单位和个人将予以奖励,以促进工作开展。

(五)强化农业信息采集工作

建好农业信息采集点,是丰富充实黄河农网和96398热线电话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是突出本地特色、有针对性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市农业局今年5月份确定了25个信息采集点,涉及乡镇信息服务大厅、农业信息站、农产品和农资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等,这些采集点要切实发挥作用。一是要突出本地特色。重点收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供求信息,身边的新事物、新经验,充实“黄河农网”和96398语音数据库,并且为摄制农业电视节目提供信息支持,以便为农民群众提供有针对性、实用的信息服务。二是要改善信息采集的手段。为保证信息采集工作正常开展,市农业局对每个信息采集点配发了摄像头、耳麦视频会议设备,缺少计算机等设备的要尽快购置,9月底全部要开通视频基站。三是要提高采集点的信息质量。要充分认识本地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观念,按照真实性、时效性的要求,每个信息采集点每月报送信息5篇以上。四是实行动态管理。市里将制订农业信息奖励办法,根据采集点上报信息的数量、质量给予一定的补助,并将定期通报各采集点信息上报情况,好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差的要进行通报批评,确实不能发挥作用的采集点奖取消其资格。

(六)提升网络平台水平

市、县、乡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是对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要不断提升其科技水平。一是要更新添置设备。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我市各级农业信息服务设备,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已经老化,有的已经损坏,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新要求,高起点购置更新必要的信息设备,保证信息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要应用最新技术。要大力推广农业流媒体技术、开展网上农业电子商务、农业视频教育系统等目前已普遍使用的涉农先进信息化技术。积极探索开发农业决策指挥系统,苹果、蔬菜、畜牧等农业专家系统服务系统,考察学习精准农业3S技术。三是加强网站建设。在对已有网站加强维护和更新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网站和专业网站,要大力开辟新的领域,发展种养大户、批发市场、农资经营户、涉农企业等建立信息站点,积极尝试信息化工作的市场化运作。

三、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提高思想认识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首先,进一步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生产的发展,农业的增收,管理的科学都离不开农业信息的服务。其次,进一步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部门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成,面对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农业部门的服务方式也应进行相应的变化,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是我们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三进一步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收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农村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农产品竞争力不强、销路不畅是造成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技术、产品供求信息,就能够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其四进一步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保持全国先进争取各方支持的重要保障。*4年石家庄全国农业信息工作会议以来,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先进经验,“三电合一”“农网广播”“金塔模式”“农业110”等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我们三门峡是国信办、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的试点,是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亮点,连书记、李市长对农业信息化工作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思想上再认识,工作上再部署,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农业部门自身的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

(二)强化目标管理

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已经制订,主要任务已经分解,各县要对照市里的要求,制订本地“十一五”期间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一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农业信息建设的各项任务要分解到部门,责任明确到个人,要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严格奖惩。二是加强检查督导。市里将把信息工作列为年终农业工作会议的表彰内容,凡是信息工作成效显著的,以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名义通报表彰,并在设备投入方面以奖代补给予奖励,凡信息工作任务没有完成的县(市)、区,视为农业工作没有完成,取消年终评先资格。三是与实施农业项目相挂钩。凡对农业信息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县(市)区,我们将在今后的农业项目安排上给予一定的惩处。

(三)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一是要争取部省资金支持。抓住国家加大“三农”扶持力度,重视农业信息服务机遇,认真编制项目报告,跑部进京,跑省进厅,争取上级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支持。二是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积极向党委、政府做好汇报,力争信息人员,工资列入预算,经费得到保障。三是争取组织部门党员远程教育工作的支持。结合组织部门党员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积极主动提供技术服务和业务服务,把基层组织建设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结合起来,把先进党员事迹与致富带头人的宣传结合起来,通力合作,优势互补,造福群众。四是争取扶贫开发部门的支持。利用扶贫资金首先在扶贫村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室,改善贫困地区的信息渠道不畅问题。五是争取新农村建设相关单位的支持。争取他们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四)抓好典型示范

抓典型,树样板,是促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形式。一是树一批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协会典型,带动一方群众致富;二是树一批农业网站典型,带动一批经纪人;三是树一批信息能人,辐射带动一大片。今年我们要在6县(市)、区和62个乡镇信息员中开展“三个一”信息服务竞赛活动,即:每个信息员宣传推广一个信息致富典型,联系一个村(企业、协会、批发市场)信息点,在网上推介一种名优农产品。把“三个一”活动做为*6年度信息员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适当时候进行评比表彰。

(五)抓好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信息员队伍,是做好农业信息工作的关键。一是要选拔高素质的人员。6县市区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多数已经成立,要把技术水平好、工作能力强、年轻优秀干部选拔到农业信息队伍中来。二是要加强农业信息培训。培训采取逐级开展的形式,市培训到县乡,县培训到村,重点培训现代信息知识和网络操作技能,以不断适应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需要。三是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信息员要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勤于钻研,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维护技能,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通过自己的工作成绩,树立信息员的地位,发挥信息站的作用。四是要抓好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刊物、网络、讲座、咨询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宣传农业信息化,讲解计算机网络知识,打破农民对网络的神秘感,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会查信息、会发信息、会传播信息。

篇10

从1994年农业部信息中心率先创建“中国农业信息网”开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5年9月,我国涉农网站约有15964个。“农业网站”是指以农业产业为主要内容或服务对象的网站,以及主要内容或服务涉及农业产业的网站。站点至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1)拥有独立域名和主机的站点;(2)没有独立域名,使用虚拟主机的独立站点;(3)没有独立域名和主机,使用虚拟目录并有独立完整的信息体系的站点。

全国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17万多个,占乡镇总数的41%。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农业网站按行业属性划分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资、农产品加工、科教、服务业和行业综合等九类。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农业网站数量最多的是山东,共1214个,占16%;北京893个,占12%;浙江792个,占10%。

我国农业网站的主要内容框架有:农业政策法规、农业新闻、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农村实用技术、农村气象信息、招商引资、供求信息等,基本上覆盖了农业的各个方面。我国的农业网站提供的信息涉及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方面。

农业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刚刚起步,目前我国农业网站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较普遍的问题是:

1.网站总体规模小,分布不均衡。

我国农业网站尽管基本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偏小。站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关联性较差,形成一个个网站孤岛。质量比较好的站点不多,整体上与其他行业差距明显,东西部差距明显,城乡差距明显。经济发达省份构建的农业网站数量多、规模大,国内农业网站大多集中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少数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五省市的网站总数已占全国总数的近一半(49.72%);西部地区农业网站数量少,西部12个省、区、市地域内农业网站仅占全国农业网站总数的14%。

2.信息重复多,实用性不强。

我国的农业网站在内容建设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一种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造成的重复建设问题,许多网站都设有“政策法规”栏目,其内容一般都包括中国农业法、种子法等重复信息内容;一种是由于网络信息的易复制性,许多网站将其他农业网站的信息复制并进行。

3.农业信息标准不统一,资源难以共享。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分布在不同的领域和部门,由于缺乏农业信息标准和规范,各管理主体都是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确定信息源、信息采集方式和表示方式。不同来源的农业信息由于缺乏规范,失去了交流和共享的基础。

4.页面设计单调,形式不丰富。

我国农业网站静态的页面多,动态的少,缺乏网外网站导航;站点板快不生动,缺乏灵性、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差,站点不够生动,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数据库多为文本型的,涉及的领域也比较狭窄,多媒体信息和全文数据库更少,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数据库的利用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资金投入少,盈利能力差。

我国农业网站在建设之初本着“免费为农服务”的原则,着重于社会效益的取得和扩大。资金投入以扶持为主。目前,各地农业网站建设投入,尚没有正式的渠道,大都采取临时措施,从其他支农资金中筹集,不仅总量不足,而且难以得到保证。

6.农民信息意识薄弱,网站利用率不高。

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特别是专门的信息人才短缺,且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农民对信息的利用能力低,成为信息农业实施的一大障碍。

加强我国农业网站建设对策

1.政府统筹规划,宏观领导,通过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其快速发展。

加强宏观领导,在政府的协调下,整合农、林、水、牧业、国土、农机、农资、供销、农企、气象、科研院校以及电信通讯等多部门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科学性及可用性;同时,发挥政府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2.开发产品,调整服务对象,正确进行网站定位。

在农村,真正存在农产品买卖困难的是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等。由于这类群体对信息的迫切需求,同时更由于其比普通农户更具有购买网络终端设备的经济实力,因此将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各类基地作为中国农业网站的重点服务对象,改“广播式”服务为特定对象的“重点”服务,可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既可以提高农业网站的整体效益,又可产生大户对普遍农户的带动作用,实现农业网站在广大农村的广泛使用。

3.提高质量,优化功能,加强网站的竞争力。

农业网站必须建立科学的信息采集网络系统,强化网站的信息采集工作。为了解决国内农业网站之间信息相对孤立的问题,应以数据共享模式增大国内农业网站的信息量,并建立功能强大的在线搜索引擎,提高访问者的信息使用效率。同时,加强网站之间的合作,对网站的信息采集模式进行调整,充分保证网站信息质量。

4.制定农业信息标准,规范农业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

农业信息标准编制应遵循信息、标准的编制原则,并优先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等同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研究与制定适合于我国信息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标准化准则。

5.强化营销手段,探索现实的盈利模式。

网站必须赢利才有发展空间。除了政府开办的公益性信息网站外,农业网站要强化网站营销手段,探索现实可行的赢利模式,保证网站的正常资金投入并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6.加快信息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篇11

最近,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某市农村信息服务站变相搞营利“黑网吧”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损害了政府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的声誉。为规范和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站管理充分发挥农业信息服务站服务农民的信息窗口作用,满足农村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切实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站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对农业信息服务站的监管

各市、县农(牧)业局要加强对辖区内农业信息服务站的监管力度,完善管理办法,发挥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切实抓好对基层信息服务站的日常检查和年度考核工作。要狠抓基层信息管理员队伍建设,培训好基层信息服务站专(兼)职信息管理员,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员队伍。要注重发挥政府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主渠道作用,坚决杜绝以服务“三农”名义,从事网络其他活动和违法活动,要确保农业信息服务站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做到设备完好,运转正常,制度健全,为农民及时提供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服务。请各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农业信息服务站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管理不到位、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不及时的人员要及时进行调整。

二、扎实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利用多种载体,把政策、科技、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流通等方面的实用信息送到农民手中。要健全和完善农业信息采集和制度,扩大信息采集范围,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活动,切实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三、加大农业信息服务宣传力度

结合农业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的推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增强广大农户自觉接受和利用信息的意识。要结合“12316”农业公益热线和“三电合一”的推广,充分营造舆论氛围,提高农民利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致富的能力,使农业信息服务站真正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好帮手、文化生活的好伙伴。

四、加强信息报送工作

篇1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信息化是南阳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达的经济必须以发达的农业为依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主流正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南阳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略,大力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

展。

一、南阳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南阳的农业信息化已初具规模,但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发展农业信息化,才能加快提高南阳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才能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农业的持续发展铺就道路。

(一)信息化的物理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南阳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国家重要光缆干线“八横八纵”中的“一横一纵”在南阳市交汇。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通信部门和广电部门的光缆铺设已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各乡镇,长途光缆长度达25万芯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光纤传输网络,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和网络。组织体系方面,市直和13个县市区农业部门都设有兼职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206个乡镇中有一半以上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网络建设方面,覆盖市、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信息资源采集、逐步走向制度化,网上市场、网上交易、网上定货正成为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大宗农产品市场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重要通道。

(二)信息化的手段较为全面,服务网络初步发展

围绕南阳市农业优势产业,南阳市相继创办了南阳农业信息网、中部农村信息网、张仲景中医药网、香花辣椒网、新野蔬菜网、南阳月季网、中华玉网等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网站,并将现代手段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广泛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工具,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使农村干部群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便地获取农业信息。在种植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的整理、分析和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地方农业部门普遍加大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在电子信息网络得到发展的同时,电话、电视、电脑普及率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得到完善。

(三)信息化的专门管理系统开始建设,农业信息化走向专业化、正规化

南阳市农业部门和一些县、乡已经建立了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和信息平台,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不少地方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服务网络已经开始向乡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经营大户延伸,这是农业信息渠道畅通的重要保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农业信息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中的作用,部分乡镇举办由各村主任、村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员、农办人员参加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培训班,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了解,为今后服务农村、农业、农民夯实功底。

二、南阳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信息利用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主要还局限于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还不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目前,农业信息工作是“上面热、下面冷”,县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工作十分重视,但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信息化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意识的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由于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他们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信息,农民的这种信息意识影响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二)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网络成本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虽然南阳市有不少农业网站,但是存在网站支持内容不够丰富,网络的覆盖也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各地信息工作的手段还很不完备,大多处于“硬件不硬、软件很软、运行较难”的状况,许多农民还不能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联网、电话等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同时,农业软件十分缺乏,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开发、能力落后,服务水平提高较难。运行经费难以落实,出现有钱建站,运行困难的状况。

(三)缺乏既懂网络又懂农业的专门人才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解答疑问,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等。目前南阳各地虽有了一支信息员队伍,但既懂计算机网络又懂农业信息的人才十分缺乏,而且,大部分同志是兼职从事信息工作,时间、精力不能得到保证,难以适应信息化要求。有些农村信息员的水平不高,连起码的电脑应用都不会,造成信息利用程度不高;上网用户不多,农民上网比例低;农业信息质量不高,实用性较差,利用价值较小;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三、南阳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通过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结合,从观念上和技能上解决信息化难题

通过农业人才工程,宣传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需要集中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农业技术、农业经营、外语和法律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网络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完善网络的交互利用功能。

长期以来,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型农业组织方式的建立,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信息化观念的传播与植入,更何谈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农村的现代化。搞好人才工程,农村基础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样把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相结合,反过来又使农民重视信息化,利用信息化,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二)以政府为主,并吸引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供给范畴,需要大量投入,应采取政府投资为主,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方式,谁投资、谁受益,明晰产权,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率。进一步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和网络”工程,加大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通信水平,让农民在家能看上电视、听到广播,在炕头上、地头边能打电话,并且随时能上网了解最近农业信息,享受到广播电视和网络普遍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着力整合涉农部门以及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现有的网络、技术和业务,共同建设包括市级信息中心、县级工作站、乡级信息服务站以及村信息员四级组成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解决适农信息到农民手中问题为重点,通过信息员采集农副产品、劳务市场、村务公开等方面信息,由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并及时,实现信息服务的本地化;在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有特色的自然村以及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经纪人中建立信息服务点,并以这些信息服务点为依托,逐步形成辐射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合理规划,使农业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流通更加顺畅

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在人员组织、投入、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保证农村信息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时效性。

同时,政府要完善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递和使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与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

(四)借鉴农业发达地区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信息化是社会化的产物,推进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吸收利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好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化从业人员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国内和国际农业信息化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访、讲学,并选派科技骨干到农业信息化先进地区和发达的国家进修、深造或访问学习,以此推进农业信息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元凤.论农业信息企业在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2、孙成明,朱薇,杨一.中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概况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3、梅方权.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篇13

在全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召开全市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是统一认识,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推动农业信息化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刚才,玉海同志系统总结了全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希望各级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如何发挥农业信息化作用,推进全市农村信息化进程,我讲以下意见:

一、认清新形势,增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特别是年全市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以后,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深化认识、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明确主体、整合资源、强化措施,农业信息化进入了协调发展、快速推进的新阶段。市农业信息中心的功能不断强化,连续5年进入全国百强网站行列;全市各类农业信息网站初具规模,目前达到360多家;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体系已经形成,开始向村级延伸扩展;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和应用机制逐步完善,农业信息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助推作用。我市农业信息工作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全市农业信息化工作缺乏总体规划,信息资源布局零散;信息采集、管理、服务、应用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各级对农民、农业和农村信息多样化的需求研究不够,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任务相当艰巨。同时,还存在着农业信息工作队伍不健全等问题。

在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从战略的高度和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发展方向和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和措施。

一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将不断强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地位也将逐步凸显。农业信息化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体现在指导和服务上,只有强化农业信息工作,指导才有针对性,服务才有实效性,才能准确分析农业发展趋势,牢牢把握和驾驭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发展农业信息化也是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措施。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实现形式,作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的农业和农民,要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谋求发展,重要的在于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工作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谋划,作为工作重点来推进。

二是建设现代农业对农业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不仅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引航仪”。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引导,可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农业信息化又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助推器”。开展面向农民的微观信息化服务,可以使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有效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

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农业信息化工作新使命。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只有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并实现城乡信息的有机融合,才能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大范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市场布局,做到城乡优势互利和联动发展。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网络平台和通信技术,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信息传授于农民,应用于农业,真正把农业增长方式转到提高农民素质和依靠科技的轨道上来,并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共享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成果。

二、突出工作重点,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我市作为省会城市,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率先基本实现农业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要突出延伸、整合、应用、服务、培训五个重点,构建现代农业信息发展架构,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一)以延伸为重点,构建全方位信息网络体系。由市农业局牵头,信息产业局等部门配合,抓紧制定全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建立全市村级农业信息化首席信息员制度,力争“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市农业信息中心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信息资源管理与技术研发,加强对基层的信息服务指导,建成全市农口部门的信息资源中心和技术中心。县级信息网站要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大服务资源在县域内的整合利用,组织开展广泛的农业信息服务。要继续加强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特别是要结合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充分发挥大学生下乡进村的作用,真正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二)以整合为重点,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和范畴。要以市农业信息中心为龙头,在全市涉农部门开发通用的信息采集软件,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实现“一站,全系统共享”,彻底改变信息采集重复劳动、重复投入和低效开发的局面。这方面,市农业局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水利、林业、畜牧、气象等各有关部门要给予积极配合。要加快实施“三电合一”项目,提高农业信息的普及率。要拓展信息资源采集渠道,由生产性信息向政策性、法规性信息拓展,由经济性信息向文化性、民生性信息拓展,由国内信息向国外信息、前瞻性信息拓展,不断丰富信息来源。当前,要紧紧围绕全运会和园博会的召开,重点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以应用为重点,大力开发新型农业信息技术。要重点研究开发覆盖面广、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利用率高的农业信息技术,鼓励开发低价位、易推广、简单实用的信息技术产品。积极推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滴灌自动化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美国白蛾防控、畜禽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促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探索建立土壤资源与耕地肥水利用信息系统,力争在“智能农业”、“精准农业”、防汛抗灾、森林防火等信息应用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四)以服务为重点,在解决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科学的发展思路、对策和手段。要重点围绕全市30处特色品牌基地、15处干鲜果品基地、26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15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国有林场、10多座大中型水库的建设与发展,搞好信息的采集、整理和,着力提高信息的应用效果。要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摸准基层和群众信息需求,需要什么形式,就提供什么形式,需要什么内容,就提供什么内容,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当前,要着重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农资连锁超市、农村信息服务示范户的作用,通过规范引导,使其成为农村信息服务的示范点,农业科技服务的示范点,带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五)以培训为重点,加快建设高素质信息工作队伍。农业信息人员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资源,要采取分级分批培训的方式,市培训到乡镇,县培训到村,定期对农业信息员进行培训,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对村级首席农业信息员要登记造册,实行备案制度,建立稳定的农业信息员队伍。要针对农民特点,开展农民信息运用能力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为培养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作用。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业信息化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抓住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有利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强化措施,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一是加强领导,协同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农业信息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建立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协调联动制度,由市农业局牵头,林业、水利、畜牧、发展改革、财政、气象、信息产业、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良性工作机制。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大投入,提高效益。信息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重点保证信息基础建设、应用推广、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维护等方面的需求,鼓励其他行业和各类企业、行业服务组织参与投资农业信息服务事业。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信息化领域,建立稳定、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要搞好论证,实行招投标制,阳光操作。要加强资金监管,千方百计提高投资效益,形成农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要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通道租用和农民上网费给予适当优惠,以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提高农村信息传播能力。

三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要加强对信息服务平台的管理和维护,落实安全保障措施,重点强化对网络信息的审核与监控工作,切实把好信息源头关,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要探索建立农业信息制度,逐步实现信息采集、会商、分析预测和对外的规范化管理。要及时更新网上信息,丰富信息内容,提高信息质量,切实起到指导农业生产和提供决策参考的作用。要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农业信息管理、监督、激励制度,明确职责,奖惩分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动全市农业信息化工作不断向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方向迈进。

篇1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推广改革; 农业信息

农业产业化通俗地讲就是以国内外的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导向,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经济为出发点,对本土的农业支柱和主导产业实行科学化、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管理化、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完善贸工农、产供销、经科教之间的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一套成型的经营体制。下面作者结合辽宁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信息采集、处理手段落后   目前,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还不够科学,采集点不足,覆盖面不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此外,缺乏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处理手段、传输工具落后,对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不足。

1.2 宣传培训力度不够   在信息和传输方面,缺乏网络、广播、电视、简报、报刊、会议、讲座等各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各地农业主管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

1.3 没有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   县乡级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省政府向各乡镇派驻的科技特派员归属省科技管理部门管理,当地发生灾害问题时直接向省科技管理部门汇报,在发生较长时间后,县级科技主管部门才得知,出现省、县管理脱节现象。

2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途径分析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目的是为基层服务,重点是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服务,而开展服务的关键是打造一支行之有效的网络服务体系。

2.1 打造报送体系   以市县科技主管部门为区域中心,发展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农民科技经纪人为信息基点,形成了农业遍及全省、工业覆盖面逐步扩大的信息采集体系。

2.2 完善服务体系   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按照全国节点建设的要求和规范,整合、提升原有网络信息资源的服务功能和水平。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辽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纳入辽宁节点建设,加强督促引导,使每个网站工作真正融入到辽宁节点信息服务这个大平台之中,使之变成容量更大、服务更规范的体系,促进各子网站的发展以及农业信息的传播,使实用科技信息真正落户农家,送到农民手中。

2.3 拓展新的服务区域   辽宁工业基础雄厚,如何利用资源更好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葫芦岛市围绕造大船产业,涌现出的一批与大型船舶配套的中小企业由于成立较晚,人才储备匮乏,在生产中遇到一系列技术难题,尤其是焊接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联合葫芦岛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建立了焊接技术数据库,组织有关专家积极为企业解决焊接方面遇到的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由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推广工作,也应由过去的农技推广发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