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范文

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信息技术的数字化

篇1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应用系统;安全防护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1210096-02

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光纤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起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使人类的信息资源实现了高度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信息交流的模式,也为传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技术与远程交互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继而在传统校园网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校园”的概念。

本论文对数字化校园的适用性、拓展性、可靠性、安全性、可运营性、可管理型进行综合研究。数字化校园主要由四大系统组成:基础网络系统、校园应用系统、一卡通系统、安全防护系统。

1 基础网络系统

搭建校园网的硬件平台,基础网络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没有基础网络做为依托,应用系统就像空中楼阁。基础网络以硬件集成为主,发展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与应用环境,包括:传输系统、行政电话交换系统、安全存储系统、网络管理系统。

1.1 传输系统

整个校园能否达到数字化以及数字化程度能有多大,主要取决于网络基础以及可扩展性。光传送网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中的基础,校园内光纤铺设到楼,楼内网线到使用终端,采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实现整个校园无缝网络覆盖。采用目前技术领先的三网融合技术组成全IP的传送网。[1]

全IP的传送网络技术先进,可扩展行很强,目前通信行业的主流就是IP化,实现全IP的传送网,想要增加任何终端和应用系统,可直接接入。节省大量投资,尤其是节省后面的应用层面系统投资。

1.2 行政交换电话系统

采用国际先进的下一代通信技术软交换技术才组建校园的行政交换电话系统。软件换系统全部采用IP信号,可以直接接入IP传送网,无需像普通的电话交换系统还需要铺设电话的线缆。这套系统可扩展性非常强,而且任何需求只需要改动软件就可以实现,无需增加额外的硬件。

1.3 安全存储系统

安全管理是数字校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前提。在数字校园中,所有的数据、应用都在网上,保证它们的安全,是安全管理的职责。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安全防范和存储系统。

安全管理系统必须保证数据的保密性,防止对数据的非授权访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使数据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不被破坏、不丢失、或不被未经授权的恶意或偶然的修改;保证数据和应用的可用性,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有效服务,并且系统在发生灾难时能够快速完全地恢复。

1.4 网络管理系统

一个良好的数据中心必须具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平台,如何将数据中心内的各种应用和平台有效地进行整合和管理,从而实现对数据中心的高效便捷的运营管理成为运营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数据中心的设备众多,包括了数据设备、安全设备、应用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等,因此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对数据中心的设备进行管理,通过良好的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个中心的运营管理水平,使得整个系统可以更好的服务,并防止很多意外的问题发生。

2 校园应用系统

校园应用系统以应用软件集成为主,大力发展网络教学应用、全面建设各种MIS、OA系统、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全面的网络社区服务等等,从而形成一流的、数字化的网络环境、教学资源、教学与学习环境、管理手段和后勤服务,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最终实现校园内无纸化办公。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1 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在本科生教务系统中提供了教学计划、课程、注册、收费、选课、排课、学籍、成绩、毕业资格审查、系级查询等10个子系统;在研究生教务管理中提供了培养方案、课程、注册、收费、选课、排课、学籍、成绩、毕业资格审查、系级查询、学位管理等11个子系统。

2.2 科研管理系统

科研管理系统建立科研处-系科研-教师的数据沟通渠道,教师申请项目、填报表等项工作在网上进行,系主任在网上审查,科技处与主管校长在网上审批,使科研管理在网上进行。

2.3 设备资产管理系统

设备资产管理系统为校系各级实验室管理人员利用网络共同进行实验室数据的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达到简化实验室管理程序的目标。系统能够为WWW用户提供各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并对大型仪器设备等信息提供查询功能。此外,一些重要的管理数据统计结果及获奖成果以主页的方式,供各级管理部门查阅。

2.4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且能够及时提供可靠数据,为校领导的科学化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人事信息的交换功能,建立以教师个人为核心的人员信息系统,来自教师的信息如论文、兼职、教学、学位、科研项目等由教师个人维护,基层单位审查,建立个人信息库,作为职能部门的管理的参考信息。

2.5 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系统将各项基金管理工作统一到计算机的应用管理平台之上,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可以实现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经费查询、通用基金管理(代交税金、退休基金、个人公积金)、预算管理、财务分析等。

2.6 外事管理系统

外事管理系统建立教师与外事办公室的沟通渠道,利用现代化办公环境,简化办事程序。

3 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以校园网络作为基础,网上应用系统作为依托,是实现校园信息化的牵头环节,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对于数字校园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套统一的电子身份管理系统,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与其真实身份相对应的电子身份,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电子身份访问数字校园中有权访问的任何系统。[2]

一卡通系统包含一下功能:一卡通管理中心、消费管理子系统、自助服务子系统、考勤管理子系统、门禁管理子系统、机房管理子系统、图书馆管理子系统、水控管理子系统、电控管理子系统、金融服务子系统。通过采用校园一卡通的解决方案,可以全面实现校园的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管理。

所有子功能系统在一个完善的平台上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共用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具备以下的优势:系统易维护性高、系统可扩展性强、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4 安全防护系统

这里的安全防护系统就是通过安装先进的安防设备,运用先进的安防管理系统,将整个校园建成真正的平安校园。整个安全防护系统分为三个部分:

1)视频监控:在校园内所有的重要位值都要安装上视频监控探头,最理想情况下,整个校园都可以实现视频监控。

2)红外防护:通过传感器,红外防护可以实现虚拟墙、入侵检测、遗留报警等功能。

① 虚拟墙:将虚拟墙设置在物体上,如墙壁,草坪边缘,河流等等。系统会在有物体对该虚拟墙入侵,穿越,或接触的时候发出警报。此事件图像或短时间视频将被拍摄下来。在学校周边设立电子围墙,在重要的实验室上或者大楼安装传感器。一但有发生没有经过允许的行为发生,就会在监控中心发出报警。

② 入侵检测:系统能感应到特殊区域内侵入物体的突然出现,并且采取即时的警报。比如可疑人物突然出现于严格禁止进入的安防区域,如博物馆,图书馆管理员室,校长办公室或其他一些重要地方。

③ 智能车牌识别:在出入校园的门口,实现进出车辆识别,是学校的车辆可以自由进出,当不是系统内设置好的车牌号码,出入口的电动栏杆,就不会自动放行。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进入校园的车辆,防止社会车辆进入校园。

3)智能安防一体化平台:这个平台是整个安防系统的大脑,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各个点的监控探头和传感器,进行管理和信号的分析。智能安防一体化平台,主要有大屏幕和软件系统组成。屏幕上显示整个校园的三维地图,任何一点发生报警地图上报警点就会显示红色,然后系统会自动将报警点的视频以小画面方式显示。比如实验室的玻璃被打碎了,监控中心的三维地图实验室玻璃就会变红色,系统同时会将对着实验室玻璃的监控探头画面切换出来,让管理人员清晰的看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意外还是有人进入。为管理人员做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教育行业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的融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提高各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优化教学、学习、生活的过程,并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数字化校园工程是学校提升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项闪飞,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J].2010.6.

[2]陈志华,江苏电信数字校园平台建设规划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J].2008.10.

篇2

1、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

回顾通信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有过程:1832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它传送的信息是由众所周知的点划码组成的,即人类最早的通信是采用数字方式进行的。以后贝尔又发明了电话,并由此造就一个电信产业。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电话服务为主的电信业走了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电信业务也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发展到今天多种业务并存的局面,通信的规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又进入了数字时代。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的浪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号角声,信息和知识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因特网商用化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中,人们更加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固定电话通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人类需要宽带的无线通信技术,来满足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无线通信是指采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早在1897年,马可尼使用800KHZ中波信号进行了从英国至北美纽芬兰的世界上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线无电报通信试验,开创了人类无线通信的新纪元。在无线通信初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大量使用长波及中波进行通信。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发现的短波通信,直到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兴起前,它一直是远程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并且目前对应急通信和军用通信依然有一定实用价值。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重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亦可同时传输高质量彩色电视信号;尔号逐步进入中容量至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频率选择性色散衰落对数字微波传输中断影响的发现及一系列自适应衰落对抗技术与高状态调制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微波传输产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展起来的一整套高速多状态自适应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与信息号处理及信号检测技术,对现今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全数字HDTV传输、通用高速有线/无线接入,乃至高质量磁性记录等诸多领域的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及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频段扩展至900MHZ~1.9GHZ,而且除公众蜂窝电话通信系统外,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系统、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等各类移动通信手段适应用户市场需求同时兴起并各显神通。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对于第三代移动TMT-2000纷纷参与标准的制定,经多次融合努力在1999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R TG8/1第18次会议上5类RTT技术标准共6种方案成为最终结果。中国的TD-SCDMA方案也已成为其中之一。应该指出,UTRAWCDMA DS及TIA cdma2000MC的相应起步样机已经诞生,包括以GSM、csmaOne后向兼容为基础的第二代半过渡设备(G)EDGE、cdma IS-95B HDR(2.4Mbit/s峰值速率,64QAM调制)及cdma2000-1X等亦已推出。

此外,为接续Internet移动游览应用的无线应用协议(WAP)与无线连接技术蓝牙(Blue tooth)已经产生。从网络的角度来看,接入网可分成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光缆同轴混合接入网、铜线电缆、对绞线、电话(一般为铜线)接入网等等;无线接入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它从概念上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即不需要缆线类物理传输媒质而采用无线传播手段来代替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无线接入网品种繁多,如移动卫生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一点到多点微波通信系统,微波蜂窝的无线本地接入系统(PHS、PAS、PACS、DECT)等。短距离之内的接入技术主要有蓝牙(Blue tooth)、红外线、DECT、IEEE802.11和共享无线接入协议(SWAP)/HomeRF等系统。继广域网(WAN、Wind、Area Network或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之后,最近人们又提出了“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这一新概念将小范围应用提升至网络理论的高度。在短短的时间,WPAN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新热点,WPAN的研究组成立不到1上,就演变为IEEE的专门工作组IEEE802.5(即WPAN Working Group,于1999年3月成立),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比较而言,Blue tooth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它正根据WPAN的概念向前发展。事实上,Blue tooth和WPAN的概念相辅相成,Blue tooth已经是WPAN的一个雏形。从它最初由Ericsson,IBM,Inter,Nokia和Toshiba公司作为原始发起组织而推出,1年多时间已吸引了近2000个国际上有影响的公司参与。1999年底,美国的4家公司3COM,Lucent,Microsoft和Motorola,与上述5公司一样作为Blue tooth的发起组织,使它在与SWAP、IEEE802.11等类似应用标准的竞争中

脱颖而出,发展前景更加明朗。为了推动Blue tooth的发展,Blue tooth的标准是非专利的,Blue tooth已成为目前通信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预计不远的将来就可成为小范围无线多媒体通信的国际标准。总之,无线通信技术前景一片光明。

2、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当前,中国是世界各国通信技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希望在中国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移动通信的走向一直为世人所瞩目。1987年11月,我国广东正式开通了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移动电话用户“零”的突破。1994年底,广东又首先开通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至1995年,全国已15个省、市也相继开通了GSM移动通信网。迄今为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上都建设了GSM网,实现了国内和国际的全自动温游。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准备在21世纪初期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商用试验。

从1987年至今,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很快,尤其是GSM网更是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在迅猛发展。这主要是因为GSM系统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比TACS系统有较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在GSM运营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促进了GSM网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了8000万,位居世界第二。

近10年来,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设备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国产移动通信设备—交换系统、基站和手机等都已经投入生产,并陆续投放市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也正与世界同步。可见,中国无线通信在运营业与制造业上已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

3、今后无线通信技术的趋势

21世纪的电信技术正进主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未来十年将是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IP技术的兴起,正深刻的改变着电信网络的面貌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宽带化、分组化、综合经、个人化、主要特点体现为以上几个方面:

(1)宽带化是通信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光纤传输技术以及高通透量网络节点的进一步发展,有线网络的宽带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而无线通信技术也正在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无线传输速率将从第二代系统的9.6Kbit/s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高速率2Mbit/s发展。

(2)核心网络综合化,接入网络多样化。未来信息网络的结构模式将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网络的分组化和宽带化,使在同一核心网络上综合传送多种业务信息成为可能,网络的综合化以及管制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将进一步推动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的融合。接入网是通信信息网络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未来网络可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接入核心网实现用户所需的各种业务。在技术上实现固定和移动通信等不同业务的相互融合,尤其是无线应用协议(WAP)的问世,将极大地推动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进一步促进移动业务与IP业务的融合。

(3)信息个人化是下世纪初信息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移动IP正是实现未来信息个人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手机上实现各种IP应用以及移动IP技术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移动智能网技术与IP技术的组合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个人通信的趋势。

(4)移动通信网络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网络中数据业务量主导地位的形成,现有电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过渡的趋势已不可阻挡,IP技术将成为未来网络的核心关键技术,IP协议将成为电信网的主导通信协议。随着移动通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引入,用户将在端到端分组传输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打破传统的数据接入接式。以IP为基础组网,开始了移动骨干网IP应用的实践。

4、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社区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的特点是信息的交流非常的广泛和方便,无论是实验室、办公室还是家庭,计算机及其外设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社区中的设备也都有电脑控制。如果它们之间的通信仍然采用有线方式的话,这将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Blue tooth技术为我们建立一个全无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Blue tooth标准已制定了和计算机以及与Internet、PSTN、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LAN、WAN、xDSL(xDigital subscriber loop)等网络的接口协议,其目标是用单一的Blue tooth标准来建立起和众多国际标准的连接。目前它用1Mb/s的速率已完全可以胜认这些工作,将来根据IEEE802.15的发展计划,可以将速率提高到20Mb/s以上。我们可以使用无线电缆来连接办公室和家庭中的电子设备,甚至包括键盘、鼠标等也采用无线传输。我们拥有一个无线公务包,以便携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为代表,采用无线方式和其他设备或网络相连接,使我们拥有一个可流动的办公室。

Internet和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电脑以外的各种数据源和网络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设备装上Blue tooth系统,既可免去使用电缆的不便,又不可不受内存溢出的困扰,随时随地可将所摄图片或影像通过同样装上Blue tooth系统的手机或其他设备传回指定的计算机中。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装上Blue tooth系统后,采用无线方式收、发E-mail甚至浏览网页将更为方便。Blue tooth的硬件电路可以做到微型化,在Headset上应用非常合适。装上Blue tooth系统的Headset可以使它和手机进行无线连接,也可以使人在小范围内自由走动地打电话、收听音乐,在较大的范围内召开电话会议。微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的特性给Blue tooth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开拓了近乎无限的空间。例如,Blue tooth构成的无线电电子锁比其它非接触式电子锁或IC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各种无线电遥控器(特别是汽车防盗和遥控)比红外线遥控器的功能更强大,在餐馆酒楼用膳时菜单的双向无线传输或招呼服务员提供指定的服务(如添茶、加饮料等)将更为方便等。利用蓝牙做出来的传感器可以随时监视家庭中的冰箱存量的变化,从而随时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物品,如果再连接到Internet上的话,可以实现网上购物。

篇3

1.文档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局限性。文档生命周期已经被视为一种理论,其概念是以提供操作纸质文档管理程序为框架和模型。该理论认为,文档不是静态的,而是有自己的生命,它的生命类似生物有机体的成长阶段与“年龄”之限。它们经历从出生(文档创建或收集),成长为青年(记录使用和维护),进入老年(转移到档案库记录),然后死亡(到期销毁)的演变。文档的生命周期包括其当前使用和最终的命运,从产生到销毁的全过程。根据文档的内容和价值不同,档案会采取不同的保存期限,即寿命时间。而文档是档案的初始形式、生命之源,这是目前国内外专家注重文档管理的原因之一,即在档案的生成阶段就把好关。紧接着,它历经创建、维护、储存、使用和处置等五种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同时在不同阶段又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和工作要求,这是一个通过分阶段管理提升档案整体质量的过程。所以,每位档案管理者必须首先了解文档生命周期理论,以提高自己的有效管理能力。然而,文档生命周期描述的并非文件运动规律的全部[1]。近年来,生命周期的概念,一直受到很多负面的评论。首先,批评者指出,销毁不一定是文档的全部归宿,有文档不“死”现象,即无限期保留,因为有持续的价值存在。其次,在“三种年龄”的生命周期阶段之间划分,极容易凭借主观判断。其实文档的生命周期不是单向的从幼变老,而是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价值的转变,会发生逆转和反复,生命形式可能会打乱。文档好比货币,可储存,也可重复循环使用,他们会产生恢复活动期,使用与存档可能会多次交替。生命周期模型不存在重复阶段,或者人为地省略某一阶段。再者,文档生命周期概念延续和记录之间存在人为的区分,由于单位经营宗旨和文档保存文化等原因,专业视角之间档案和记录管理会发生区别。此外,生命周期概念的批评者也认为,它过于集中记录物理实体的操作任务,特别是那些纸质文档的保管。纸质文档依靠逻辑结构,与纸质的物理存储相关联,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创新。

2.连续体理论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引入。而文档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快速引入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档案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实践层面,产生了灵活辩证的生命周期模型。这种新模型的发明,被称为连续体理论。该理论认为,档案和文档管理责任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文档有创建、修改、归档、使用等任意处理的权限,不局限于不同环节和先后顺序,也不是被动等待最终处理决定的文本。20世纪90年代通过LanMachean开发了记录连续模型的可操作框架电子记录管理程序。学者指出,电子环境能达到单凭理论和基于纸张的方法所无法实现的档案管理模式,使档案工作对象从静态到动态,能融会贯通,得到立体化处理。在行之有效的生命周期来看,文档和档案管理过程分明,有章有序,明确定义了文档在每个阶段的管理责任。在连续体理论中,通过记录连续模型,文档和档案总是在被创建或编辑的状态,即文档管理被描述为交互式过程,贯穿于整个文档的寿命。文档生命周期和连续体模型的发展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档案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生命周期和连续体理论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两大模型的互补配合提供了一个积极合理的保存记录的结构,体现了电子文档环境安全、有效、便捷的必然趋势。它超越时间和空间,逐渐满足企业、法律、社会、文化等需求管理。作为更为先进的档案管理办法,通过现代模型构建科学组织框架,对于档案现代化与信息通信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现状

1.信息技术的创建、存储、检索与数字化趋势。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环境下,电子文档的处理有着极高的要求。每一份文档可分为三个端结,文件的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是中端,永久保存或到期销毁是末端。无论是图案表格的绘制,还是文字的写作修订,文档处理都脱离不了计算机。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创建电子数据库、编发电子邮件、远程检索与构建移动通信平台、管理ICT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等,通过多措并举,产生更有效的利用与管理。由于不同机构保存和使用的主要数据和信息系统存在差异,信息系统(IS)集成部署系统的数据管理则更有利于实现无缝传递和信息共享,从而打破不同档案部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改善“信息孤岛”现象。同时,该系统是由多个电子文档组织路线,以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根据具体工作需求进行查询和使用,这种积分式工作流程有效节约了财务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虽然针对庞大数据,计算机系统可能会导致冗余,但它可以消除员工对大批量物理文档的恐惧。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尽管试图改善信息通信能力,但关键基础设施与目标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和弱点与信息部门的推进力度有关,也与档案工作人员对新技术的运用程度有关。尤其是研发和使用过程中未能解决数字档案中的DRM数字版权管理,因此ICT技术的应用实则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存在,而相对高端设施的建设尚未熟练普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电子政务、OA系统的运用,QQ群、微信圈及电子商务建设的开展,各部门相应建立了系统办公网络平台,不仅最大限度地证明了信息和通信技术优点,而且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推向优化。2.有效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实践中改进。在ICT的支持下,档案管理已经从基本的纸张文件的存储向众多电子、计算机的数字化管理过渡。“云计算”的引入将全面丰富现代文档管理模式,以其提供速度快、精准度高、查询灵活、呈现方式多样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被迅速接受并作为关键信息管理与沟通工具。此外,在档案管理中使用电子系统,可以节省文件存储空间,利用电子方式查询也可减少纸质文档的物理磨损。计算机中的档案管理,以强大的存储、检索、访问、使用功能,增强了安全性和便捷度,也便于人档沟通和信息交流。尽管如此,他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由于技术的飞速变化,档案记录越来越依靠计算机及网络,增强了软硬件故障所造成的数据失真或丢失风险。而在处理文件时人为的改写、剪切和粘贴、发送到另一端等,操作失误也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系统的完整性。尽管如此,这些缺点并不会贬低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档案领域已发挥的显著作用。在电子档案的时代,传统的档案实体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复杂的用档需求,任何一种有意义的文档都无法忽略信息和通信技术所带来的有效记录管理。三、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文档运用与服务1.信息通信推送技术成为服务的主功能。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传递方式的嬗变,也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了档案信息服务中技术体系的应用水平。信息通信推送技术成为服务的主功能,比如“云计算”文档存储功能与数字化对接,OA系统、电子邮箱等文档信息传递对接,网络平台信息咨询、留言,电子政务与公文流转,网站信息查询、文件下载、转移链接、用户对话等推送与互动功能。网络信息沟通工具具有集成化和开放性等特点。为了提供高速、快捷,不受地理、时空限制的服务,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必须加以整合,才能达到系统优化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网站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的更新周期较长,服务还是以被动的信息咨询反馈为主,缺乏主动的信息推送服务。总的来说,还是存在先进信息技术研发滞后、技术应用不全面、兼容不够等问题。因此,在未来除注重终端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外,一些网络平台和智能服务平台的新生技术也是应关注的方向。

2.电子信息转化成为运用与服务的基本途径。当前信息技术下文档运用与服务,主要有两大类方式。一类是对档案室(馆)藏传统档案,以方便利用为目的,运用专用设备进行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另一类是对直接以数字化形式产生的电子图档进行数字化管理,包括电子图档和文件的接收与安全保管,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档案信息的利用包括信息检索、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反馈等,而档案的编研活动实质是对档案信息进行改编重组的过程。虽然档案信息化中并不完全是信息理论与技术利用的内容,但是所有的标准化、网络化、数字化及其他工作都围绕着信息技术展开。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基本途径[2]。在档案资源运用过程中,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呈现快餐式又精细化、多样化的特点,信息服务的给取已转变为以网络服务、虚拟服务为主的电子高科技服务。当前信息社会中,档案信息服务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查询、咨询等服务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影响人们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面貌。因此,信息公开背景下的档案在线服务必须以用户为出发点,创新理念,更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信息推送、站点链接、网页聚合等多功能服务。借助ICT的推动力,实现信息与通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公开、共享与利用,不断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作者:王辉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数字化学习资源;信息技术;高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64-02

1 前言

信息技术是高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借助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数量庞大且种类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都在互联网上进行集中、更新和扩散[1]。教育活动也受到信息化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利用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极大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当今教育的新热点。下面就数字化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探讨。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直接目的就是服务于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信息技术将作为一种工具为其提供服务。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也应当以实践应用为前提,提高实践内容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计算机的组成、维护、安全、使用等理论方面,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多次演示,并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以提高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新的理论、技术、软件等不断出现,教师作为学生的知识导师,应最先对新的理论知识、技术等进行学习和利用,并对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知识的内容由基础逐步向高层次发展。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突出信息技术知识层次性的同时,提高教学的质量。

3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征

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指经数字化处理后的学习材料,能够借助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等进行教学应用。数字化的处理、存储、显示等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主要特征。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出现,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的发展、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目前,数字化学习资源集信息数字化、服务网络化、资源规模化于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是这些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主题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市场上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十分丰富且形式多样,如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提供的学习资源、专题网站的学习资源、商品形式的课程资源、互联网搜索中的资源等,需要加以选择地利用。

4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策略

针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点以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结合两者的特点,不断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先进的、个性化的技术,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主题教学 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种类丰富、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等特点,恰好能够满足主题教学对信息广度与深度的要求,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加准确、深入的把握。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随后对搜集所得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资源搜集、分类整理、主题研究等活动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专题研究活动,按照一定的步骤、规范和规律进行。通过学生对主题的发掘、数字化学习资料的搜集以及问题的研究等,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主题方面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发动脑筋,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了资源利用的广泛性,体现了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在主题学习中,学生应将学习资源进行整理和分析,可由教师对数字化的学习资源进行加工和处理,向学生进行讲解和展示;也可由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思考和学习,将收集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综合分析等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通过主题教学,学生能够将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集中起来,进行学习、理解吸收,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对于不同的学习主题,学生也可将知识、问题等进行对比和学习,提高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采用模板引导 模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先将用到的知识以模板的形式设计出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然后在框架中将知识的主要内容提取出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教师也可以借用专题教学的模式,展开小型的专题教学活动。在模板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可以参照模板所提供的思路进行,对模板中设计的各个问题分别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学习和探索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在数字化学习资源中获取;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模板教学的形式提高学习的条理性,将大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连接起来,便于学生清晰把握知识的脉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知识的不同,对模板的内容进行调整。模板也可用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条理性[4-5]。

采用任务教学的方式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当对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教学大纲、知识的结构与内容等,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备课阶段设计好教学的方案和明确教学的目标,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告知学生,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学生跟随目标进行学习。针对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对数字化学习资料的掌握和理解,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以及目标设置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增加对问题以及知识的理解。通过任务设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进行引导,能够培养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的能力。同时,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以后,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促进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索。

5 小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数量极大、种类丰富的特点,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在教学应用时,教师可以根据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点,展开专题教学活动,通过专题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理解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采用模板引导提高教学的条理性,通过任务教学的方式提高活动的目的性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翟海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z1):724.

[2]郑丽.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3):153-154.

[3]常佩杰.如何处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矛盾[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121-123.

篇5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27-01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现代化信息技术认识的关键课程,有助于使W生树立良好的信息技术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技术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随着素质教育步伐的不断加快,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逐渐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与传统教学相比,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以数字化设施作为依托,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摆脱了理论式教学的局限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电脑作为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是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电脑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为学生将来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奠定相应的基础。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信息化、数字化正改变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学生若是不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则会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格格不入。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对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行实践性操作,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电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数字化进校园已经常态化。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和运用需要教师发挥组织、指导特长,促成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和效果的提升。学校应该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电脑,便于学生根据教师教学内容来进行实践性演练。同时,教师要尽量选取通风、光照较好的教室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场所。

(1)转变教学思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注重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围绕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同时,教师要注重分层异步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使每个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构建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即通过QQ群、微信等通讯工具,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便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果。

(2)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学习相关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便于学生根据情境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教学“插入图片”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相应的图片和音乐,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教师对学生们讲:“小明有喜欢做音乐相册的爱好,可是小明生病了,无法做音乐相册。但他想制作音乐相册来送给好朋友小亮,他便向天使许下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天使能够赐他一个完美的音乐相册,同学们能帮帮他吗?”这种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作的兴趣,他们运用相应的图片和音乐制作出了相应的音乐相册。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电子报刊、电子贺卡、动物卡通”制作任务,引导学生运用WPS文字软件、ACDSee照片处理软件进行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任务进行自我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让他们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提高他们自主习得知识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教师给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任务。如“管理电子邮箱”教学中,教师就可提供一个优化的邮箱,让学生尝试着优化,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方法,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结束语

总之,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引入、合作学习的作用、实践操作的引导,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数字信息化技术发展;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137-02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体现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准,各行各业都在加快将数字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日常的发展中。就图书馆而言,这一点同样重要。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图书资源共享最大化的前提条件,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

1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共图书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关键。信息技术庞大的储存功能以及信息处理功能,可以使图书信息采集、整合工作的高效化。图书管理信息化不仅要求将图书资料数字化,更需要实现图书数字化管理。如今,书籍的种类、数量都在以天为时间单位飞速的增加,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例如,当读者需要借阅当天某本刊物时,采用以往的方式在各种期刊类逐一的寻找,不仅浪费时间,更不利于图书资源的流通,提升书籍的利用率。可见,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2)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公共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以及落实到实际中,然而基本都停留在自身管理的层面上,无法实现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交流、共享,不利于提升书籍的使用价值。例如,部分较为珍贵的图书,出于版权等方面的因素并无法保证每个图书馆都存有,就很容易出现,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无法保证人们阅读的实效性。与此同时,虽然部分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已经非常的到位,当图书的利用率还是非常低。这主要是由于图书馆忽视了自身的宣传工作,使得读者未了解到数字资源的使用方法,或者程序操作过于繁杂,使得图书管理信息化仅存在于形式上。例如,高龄读者现已成为广大读者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他们对数字图书的使用方法并不十分了解,只能进行简单的在线阅读,而无法自行下载。使得图书利用率不高,更无法满足自身的阅读需求。这是图书信息化管理中最为主要的问题。

3)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1)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有所欠缺。信息化的图书管理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信息化管理能否推动图书馆大发展,凸显图书的价值。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图书管理人员对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存在缺陷。例如,部分管理者无法做到对图书管理软件的熟练运用,不能对图书的流通情况进行实时的更新,更不能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导致部分图书的流失。

(2)未注重设备的完善。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图书信息化管理自然要建立在相关设备基础上。但部分图书馆的硬件设备未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存在设备陈旧、系统老化的现象,使得信息化管理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例如,由于设备故障,导致图书储藏数据的流失,使得正常的查询、下载不能正常的进行,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更增加图书管理上的难度。

2 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策略

1)注重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任何一项工作,有专业的技术支撑都能使得工作的效率提高,对于数字化技术发展中的图书信息化管理更是如此。为使得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必须注重对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就目前的大部分图书馆,在进行管理人员的选取时都较为简单,未做出明确的技能要求。可见,阻碍图书信息化管理建设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为此必须严格制定管理人员的聘用标准,组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例如,在招聘的过程中,可以对图书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提问,对数字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进行考量,有经验的管理者优先聘用。同时,为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图书信息化管理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自然会逐步的提高。可见,必须注重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使其技术能够与数字化发展相结合。首要的就是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培训,这是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前提。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同时可以在内部建立奖励机制,对于部分专业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管理人员进行奖励,激发管理人员相互之间的竞争力。此外,还需要按时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对存在技术问题的管理人员做出要求。这样才能避免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出现纰漏。

2)加强图书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建设。完善的图书信息化建设体制是保证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为此,在实际的图书信息化体制建设中,必须清楚图书馆的职责所在,即为人们提供资料查询,知识获取的平台。为使得图书信息化建设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从人们的阅读要求上进行完善自身的建设方案。围绕将图书利用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管理工作,提升图书资源的共享性。另一方面,在明确自身建设目的的同时,更要做好图书的整合工作,逐步提高数字图书在图书馆的比例。例如,可以通过对读者阅读情况进行统计,找到阅读量最大的图书类型,尽可能的对这一部分图书进行数字化,这样不仅方便读者的查询,还能实现一书多人阅读,加大图书的使用价值。

与此同时,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需要落实动态管理的理念。管理人员在完成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对该领域内的最新情况进行了解,并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在文献对比分过程中,实现数据系统的改进,从而加大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例如,结合读者的需求,对图书馆的藏书进行完善,同时根据社会动态,不断的更新图书的类型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推进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3)将数字化技术科学融入到图书服务中。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图书馆较多,而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使得原有的特点消失,无法保证自身的优势。为此在使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图书管理时,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管理方式的转变,不可盲目的将信息化管理融入到工作中。许多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来源于,图书馆良好的阅读氛围,自身特色的丧失,自然会降低读者的阅读积极性,造成发展上的弊端。例如,在对部分纸质图书数字化的过程中,对于部分有特殊价值的数目,应当保持其纸质的特点,不进行数字化,这样才能保持其原有的价值。一旦转化为数字图书,原本的阅读需求量可能还会降低。

另外,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是数字化技术在图书管理运用的必然趋势。可见,为增加图书的信息量,图书馆应当对社会中各个行业有关的书籍进行统计,做好自身的储藏扩大工作,注重再造体系的建立,更好的服务于读者。例如,可以将不同行业有关的书籍,根据各行工作的特点进行归类,而不是按照图书本身的类别进行归类,这样方便读者进行快速的查询、阅读,加大图书在读者间的流通速度。

4)使用户界面更加人性化。为使得读者能更快的适应数字技术图书管理,就必须创建更加人性化的用户界面。这样能方便读者的使用,避免操作的繁琐性,这对于扩大适用范围更加的重要。方便快捷的搜索方式,对于部分高龄读者更加的适用。

3 结论

综合以上的内容可以发现,数字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图书管理信息化,能进一步提升图书在人群中的使用效率。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部分缺陷,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改进,才能进一步促使信息化建设在图书管理中发展,满足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梁乃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8,29(3):37-40.

篇7

【关键字】数字化教学,信息技术,深化发展,教学模式

当今教育正在和数字化教学有机的集合在一起。随着全国示范校建设的推进,数字化教学正在有条不紊的覆盖到教学的各个学科中。资源共享技术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资源共享必须以网络作为实现的基础平台,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资源共享技术的不断演进,使资源共享得以更快捷更充分的实现。

互联网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庞大信息飞速增长,信息化改变了方方面面的面貌。当代学校教育也受到这种“信息分裂”的影响,一方面教学资源再也不像先前那样单调和受制于教师个体知识视野的局限,呈现出指数增长和形态丰富多样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一种可称之为“ 信息化教学”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兴起, 促进了教学的现代化转型;另外,面对互联网等各类媒体的“ 指数” 的教学信息资源,如何构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得包含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便成为现阶段教学改革引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中职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无外乎具有实用性,先进性,理论性。

1.实用性

对于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讲,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服务,计算机将是他们今后工作中所用的一种现代化工具,因此面向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带有较强的实用性。

2.实践性

熟练使用工具的途径是不断上机实践,在教学中,计算机基础必须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加强实践教学,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有关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维护、计算机安全、网络拓扑结构、搜索引擎的使用等计算机理论知识也需要实践操作或演示,很多计算机知识都是从手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和提高的。在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一些配套方案来使之更加紧密结合。例如,探究计算机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搜寻其他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图片处理组:搜寻与分析手工绘制图的相关资料, 探究手工绘制数据统计图与ps处理图的基本流程, 并与计算机制图进行对比分析。每一个小组将利用多种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来探究有关信息,如通过网络搜索、电子资料的阅读以及其他方式获得信息。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在他们特定的任务中,认真负责地收集有关资料,以写实验记录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摘要,每一个小组都必须完成有关的研究报告。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学生通过网络、数字图书馆以及其他媒体,了解并学习ps图片处理制作的相关知识。知识点包括:遮罩,图层,渐变,交互滤镜。注意提醒学生,在网络浏览时请随时记录。学生搜寻、收集信息的途径有学校数字图书馆和互联网(网页地址链接)。学生搜寻、收集信息的种类:有关图片的类型;有关图层的设置;有关处理图片的课件;与ps配套的一些软件。整理和分析资料:把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到的图片进行大小,像素的对比,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来比较两种图效率的差距。

3.先进性

计算机技术发展极端迅猛,而且综合性又高,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新技术、新理论、新软件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师生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特别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必须先行于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充分利用、获取各项教学资源,站在高于学生的位置帮助学生学习。

运用及深化发展,书本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工具,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等,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普遍推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推进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深化中职教学改革、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国各地的中职院校也意识到缺少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是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各校纷纷加大投入力度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数量逐渐增多,资源门类日益丰富。然而仔细分析,我国相当数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设资源平台,是为了服务用户。唯有明了用户的真正需求,平台建设才不会是脱离实际应用的向壁虚造。基于此,我们以教师(包括普通教师、校长、教研主任等)与学生为对象,在江苏省内职业院校进行了实地深入调研。

信息化教学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尤其是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学媒体数字化的产物。数字化教学资源一般具有处理数字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等特征,同时还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智能性和协作性等特点。数字化资源进入教育非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等。本文选择了其中一种形态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是信息化教学中普遍应用的。信息化教学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尤其是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学媒体数字化的产物。数字化教学资源一般具有处理数字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等特征, 同时还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智能性和协作性等特点。数字化资源进入教育教学过程后,教学策略发生了一定的调整和变化, 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学习者对具体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每一个学习者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否能够使学习者获得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发展能力,才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和教学策略选择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判断依据。

随着新技术、新手段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种类和应用范围逐渐增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有意识地强调或倡导某些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模式,以期对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提供客观标准。

幻灯、投影、录音、广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特别是当代多媒体,网络等教育技术的应用,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创景导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

“创景导学模式”是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观、听、记、思考、记忆记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具有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的资源观。信息技术与课程数字化都给课程资源带来了变化。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还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进、提高自己对课程资源的获取、筛选、开发和整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学、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以各学科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如:课前,教师整合本课教学内容,语言知识、辅助习题、相关课件制作成多个页,链接在一起,并把加入因特网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源链接,然后到局域网或相关的教学软件上,学生可自由点击网页或链接。进行自主学习,并可以通过教学软件与教师进行交流,提出问题或看法。

参考文献:

[1]丁革建,魏雄鹰,王基一.新课程教师培训对课程资源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7,(1):67-69.

[2]陈向东.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中模板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4,(3):34-36.

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电力自动化;应用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当前的电力系统实施技术应用方式的调整,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质量,因此,很多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操作人员都将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概述

当前广泛运用于各领域的电力系统包含的功能种类较为丰富,既能够保证对电力资源进行有效的传输,也能对电力资源实施变电处理,并将电力资源合理的传递到配电网的各个领域[1]。除此之外,电力系统还需要根据发电需要装置的运行模式,对设备的稳定性进行判断,只有设备能够保证长时间的运行稳定,才能够使当前的电力资源能够在有效科学的调配下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电力系统实施自动化处理,不仅能够使用在线的形式对电力系统实施运行调度机制的完善,还能够利用当前的调度需要,对测量装置进行安装,使电力系统可以实现控制机制的升级。

二、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领域的具体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在发电厂领域的电力自动化应用。首先,实施电子信息应用的团队,可以根据当前发电厂运行模式,对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方案进行研究,可以通过当前使用情况较为普遍的运行模式,对当前系统当中的测控机制进行调整,使下游的测控装置可以通过具体的测控模式实现运行机制的完善[2]。另外,要根据当前系统的运行要求,对开关装置进行运行稳定性的增强。此外,要结合电子信息技术运行过程中的总线情况,对当前不同线路实施拼接处理,以便目前的装置能够利用管理设备实施后台装置的运行维护。可以结合当前系统的管理要求,对系统的回路系统进行构建,并保证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所有的回路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要结合当前后台装置的运行维护需要,对系统操作过程中的控制机制进行调整,以便现有的装置能够利用控制回路的调节实现现场信号资源的优化处理。可以结合当前控制系统的控制机制,对各类参数进行设计能力的提升,使现有的计算机装置可以更好的对大量基础性资源进行利用,并以此加强对分散回路的操作管控[3]。要根据信号的稳定性情况,对通信机制实施控制部件的完善,并按照控制站的运行需求,对操作团队的具体应用系统进行完善,使当前的操作团队能够在系统运维的过程中进行控制在的科学处置,并以此加强对发电厂各类装置的有效保护。可以利用当前发电厂技术进步的优势,对电子信息技术当中的硬件资源进行优化,并通过不同技术的整合实现技术组合方案的构建,以便当前的信息资源可以按照通讯系统的情况进行数字技术的革新,使目前的通信技术可以更大程度上保障发电厂的运行质量。

2)电子信息技术在电网调度领域的自动化应用。首先,进行电子技术应用的团队成员,需要对电网调度工作加强关注,使电子信息的技术可以利用自动化装置实施调整,另外,当前系统的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电网调度的实际需要,对计算机装置的服务系统实施管控,并且避免一些危害性因素金融电子信息技术的操作领域[4]。可以结合当前调度中心的具体指令,对后续调度活动的范围进行合理的调控,使当前的管理制度可以更大程度上适应发电厂的运行需求。另外,可以按照当前的电网调度需要,对变电站的运行终端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现有的各类设备可以实现运行质量的增强。要结合当前电网的调度需要,对自动化系统进行保障机制的构架,使电网调度进行过程中的电能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分配。要按照电网调动活动的需要,对工作站的具体工作机制进行调整,以便当前的电网调度工作可以更好的进行后续操作机制的完善。可以结合现有的变电站运行需要,对自动化系统构建过程的电网调度环节进行了解,使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功能可以结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需要进行完善。此外,当前的电网运行机制可以结合电网的安全运行模式进行保证,使发电装置可以结合现有的运行模式进行控制机制的完善[5]。可以利用电网装置的实际运行需求,对目前的市场运行环境进行判断,并严格结合市场因素对电网系统的供给机制进行研究,使后续的电力资源供给活动能够提升供给效率,并按照电网调度过程中的极限状态,对系统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进行规避。

3)电子信息技术在变电站操作过程中的自动化应用。要根据当前变电站的人工操作要求,对替代人工操作机制的自动化技术进行完善,以便现有的运行机制可以结合人工监控的方式进行研究,要利用当前的系统操作要求,对人工操作机制进行调节,并根据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要求,对目前的监控机制进行管理方案的提升,使当前的变电站运行技术可以实现完整化处理。要根据当前变电站操作系统的智能化等级,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使当前的管理系统可以结合运行的需要进行数字化信息的提取,并按照数字信息的要求进行通信机制的构建,使当前的计算机系统可以结合存储功能的实际要求,对现有的记录进行全面研究,以便已经生成的管理记录可以结合系统的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要使用直接测量的方式对信息资源实施有效转移,并根据数字化系统的运行要求,对当前的计算机设备进行存储机制的完善,以便变电站能够在具备较高自动化管理机制的情况下进行运行稳定性的增强。要结合存储功能的现状,对计算机运行过程中的自动控制机制和通信机制进行统一处理,使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在自动化系统当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三、结论

在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质量快速提高的背景下,对电子信息技术实施深入的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运行质量,因此,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使用方案进行研究,并提升电子信息自动化的运行模式,对增强电力自动化的运行质量十分重要。

作者:黄柯志 单位:河南平顶山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凯.可视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9.

[2]赵凤英.电力地理信息系统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6.

[3]林淑娜,林若波.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09):215-216.

篇9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资源;信息技术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47-04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实施,数字化学习资源正逐渐成为高效、先进的学习资源形式;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也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作为课改深化队伍中的一员,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是否应当担当起先驱者的重任,走在教学领域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前列呢?笔者相信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必然性

信息时代的大背景决定了数字化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主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它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定:

1.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将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要资源形式

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现今主流的信息技术。即便是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处处展现着信息时代特有的魅力。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环境,信息技术学科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有道理不走在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前列。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常见办公软件使用、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几大部分。而其中的每一部分都离不开数字资源和数字教学环境,甚至其课程任务本身就包含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能力。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先天特性决定了其学习资源的数字化是必然的。

2.传统纸质教材的版本更新速度已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速度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纸质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了。一个新技术的诞生、一款新软件的出现可能仅仅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天内发生的;一些应用程序更新的速度早已远远超过了信息技术纸质教材更新出版的速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如冲出围栏的一匹骏马,势不可挡。在这种环境下,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从容地追上这匹骏马,能够以接近同步的速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最新的学科信息。

3.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空间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是数字化资源的重要来源,全世界的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实现了跨时空的交流和共享,学习资源当然也不例外。浩瀚如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视野和资源空间。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它海量的储备上,更体现在其丰富的媒体类型上。除了传统的文字类、图片类学习资源外,数字化学习资源还包含了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类型,能够更形象更生动地展现信息技术的独特魅力。

4.低碳环保时代的来临决定了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各中小学校已陆续开始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循环使用教科书的管理办法,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正属于循环使用教科书的学科范围。多数学校在计算机房中放置了信息技术教科书,供学生在机房共享使用。在这种前提下,数字化学习资源当仁不让地发挥了特有作用。学生可以把数字化学习资源轻松地“带”回家,而不费一纸一笔;在享有网络学习平台的条件下,还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在线浏览学习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过程

学习资源的数字化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自身的不断进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用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越来越多,资源范围也越来越广。如何高效实现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近几年来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实际经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过程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1.根据课程内容确定资源范围

在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分析确定所需学习资源的大致范围。例如,确定一节课中所有知识点需要用到的学习资源、涉及重点难点知识需要的学习资源、学生练习作业需要的素材资源、学生练习作业需要参考的样例资源、知识拓展需要的学习资源等等。

2.确定所需资源类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合适的资源类型。比如,为理论知识的讲解选择一些直观的数字图片类资源,针对操作类知识选择动画或视频等能够体现操作过程的资源类型等。

3.收集数字化学习资源及传统学习资源的数字化

根据已经确定的资源范围和资源类型,在互联网、教育资源库中有目的地收集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数字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时,可对经典的传统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比如对教材上经典的插图进行扫描,将其转化为数字资源;对复杂的软件操作进行屏幕录制,制作成数字视频资源等等。

4.资源筛选和再加工

整理收集好的数字学习资源,进行细致的筛选和精简,并确定最终使用的资源。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对选定资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包括对已有数字资源的质量优化、重新组合及再加工成新的数字课件等。经过一系列处理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已可以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比如课上展示给学生观看浏览的文字、图片、教学课件等。而对于数量较多又可形成系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来说,还应当建立合适的应用平台来支持这些资源的实际使用。

5.搭建资源应用平台

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来承载,就像海量优秀的书籍需要充足适用的书架来盛放一样,如果只是把各种数字化资源杂乱地堆在一起,再好的东西也无法实现它应有的效力。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搭设自建网站、利用魔灯平台、建立FTP服务等方法,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良好的使用平台。笔者主要介绍搭设自建网站这一应用方法。

根据教学设计和课程结构创建的网站型学习平台,能够将每一章节中涉及的学习资源按需分类,并以网页形式一一展现,可以实现较好的应用效果。

总结近几年来搭设自建平台工作的实际经验,在搭建网站型学习平台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1)设计平台结构,确定平台的主要功能。

动手制作平台前,首先应该明确学习平台的功能范围,可以依据教学设计的过程设置学习平台的功能分区。例如,设计供学生浏览课程具体内容的主展示区、供学生查看作业要求的任务公布区、供学生下载作业素材的素材下载区、展示学生优秀作业作品的作品展示区、成绩表数据的成绩查询区、放置学生自学任务和拓展资料的拓展区、可收集学生意见和评价的互动交流区等等。

(2)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确定网络平台各功能模块的实现方式。

根据各功能模块的使用需求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例如,针对纯展示性的功能区域可选用html网页技术进行系统的搭建,对成绩查询区可采用动态网页编程技术,链接成绩数据库数据来实现学生成绩和查询的功能;利用成品留言板系统搭建互动交流区等等。

(3)注重实用性,维护、更新成本最小化和可操作性的最大化。

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平台投入使用之后的日常维护成本及实际可操作性。如果对平台进行维护更新的操作过于复杂,耗费时间精力过多,则应考虑进行适当的优化简化,争取用最简单的维护方法实现最高效的维护更新,否则再完美的学习平台也会成为教学工作的负担。

6.配合教学过程有效使用

有了完善实用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就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构架。但仅仅拥有这些是不够的,就像计算机的硬件身体必须有软件灵魂的支持一样,与学习平台和资源相契合的教学设计、教育理念才是课程的灵魂。数字资源、学习平台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高效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本身才是主体。只有配合教学过程,实现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资源和学习平台才能真正发挥起它们的巨大作用,使信息技术课堂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案例分析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尝试,一系列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课例被逐渐积累起来,其中多数案例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第5册第七章第三节“建立超链接”的教学为例,阐述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用。

1.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①掌握文字和图片的超链接方法。

②学会指向不同类型目标超链接的制作方法。

③通过学习平台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养成使用帮助解决问题的习惯。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探索学习的成果。

②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建立一般超链接的方法,难点是制作指向不同类型目标超链接的方法。

(3)学生情况

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建立站点和制作网页的方法,并在之前的课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站点,十分期待将自己站点中的各个独立页面链接起来。

(4)教学方式与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取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网络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完成任务目标。

2.自建网络学习平台介绍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的网络学习平台主要提供了成绩查询、优秀作业展示、学案资源、作品评价等几部分功能。

成绩查询区:利用动态网页技术与学生成绩数据库连接,学生可以随时查看到每次作业成绩。(每次课的作业成绩都以数据表格方式存放,可通过动态网页程序代码进行实时调用。)

“榜上有名”优秀作业展示区:利用动态网页与优秀作业数据连接,学生可以点击查看上榜的优秀学生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以作业上榜为荣。

学案资源区:提供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及操作提示、作业任务、作业素材下载、拓展任务、相关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知识点及操作提示包含文字说明、截图说明及视频课件等不同形式的数字资源,为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作品评价区:利用网上问卷系统给学生提供自评与互评问卷表单,用以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

3.教学过程

导入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上网的时候见到的超链接通常是建立在什么网页元素上的(文字或者图片)?

提出问题:那么怎样在文字和图片上建立超链接呢?

请学生启动IE浏览器,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学习网站”的地址,从这个网站上了解关于制作超链接的相关内容。(网站中呈现的内容包括文字说明、截图说明、视频操作演示等。)

指导学生查看学习网站上相关内容,自主学习如何在文字和图片上建立超链接。

公布任务 1:超链接制作练习1

请学生启动FP程序。

下载并打开学习网站中提供的 “超链接制作练习1”站点文件。

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分别协作完成1、2、3三个不同的操作练习。

鼓励学生进行相互帮助和讨论。

成果展示1:[屏幕广播]

请每组派出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进行演示。

①给文字添加超链接;

②给图片添加超链接;

③图片上的热点超链接。

教师小结:总结在文字或图片上建立超链接的方法,引出第二个问题,指向不同类型目标的超链接,举例指向外部网址的、指向电子邮箱的。

公布任务2:超链接制作练习2

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参考学习网站中的制作说明,分别完成练习2中的第1、2题。

成果展示2:[屏幕广播]

请每组各派出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制作指向外部网址和指向电子邮箱的超链接的操作方法。

教师小结并扩展问题:除了这两种指向的超链接之外,还有指向书签和某个文件的超链接。(体现分层教学,有能力的学生可进一步学习。)

学生进行练习操作。

公布作业任务

请学生查看学习网站中今天的作业任务――在自己的网站中建立超链接。

基本要求:

站点中包含图片和文字两种类型超链接;

站点中包含至少2种指向不同类型目标的超链接;

测试你站点中的所有超链接,以保证它们的有效和正确。

扩展要求:

在站点中除图片和文字超链接外还使用了建立在图片热点上的超链接;

站点中包含3种指向不同类型目标的超链接。

思考题:

你能够建立从某一页面到其他页面上某个书签的超链接吗?

指导学生根据作业要求和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站点。

优秀作业展示: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

进行小结

包括图片及文字超链接、3种不同类型指向的超链接、建立超链接时的注意事项。

4.案例分析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普及应用,图书馆的功能正在发生着极其明显的变化,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在向更高的层次转变。图书馆已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更多地表现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并存互补:传统的文献资源逐步电子化,文献信息载体日趋多元化、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更趋个性化、网络化,传统的图书馆正在逐步走向数字化,这正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1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特征

1.1 在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图书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图书馆就将走向末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将长期并存、优势互补,这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特征之一。因此,在信息时代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并存互补的时代。

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以传统图书馆为依托的,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依靠它们加以管理和发展的。因为,数字图书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让人们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体,而是一个虚拟的信息空间,一切信息将以数字的形式在网络上高速传递为人们共享、交流。

而传统图书馆历经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纸质文献,其所具有的保存价值、传承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其它载体永远都无可比拟的。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纸质文献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不会消失。当然,传统图书馆逐步电子化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数字图书馆以其所具有的存储量大、传播速度快以及检索快捷等优势在飞速发展。因此,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载体的多元化也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显著特征:文献信息载体将呈现出印刷型文献、电子出版物、虚拟馆藏并存互补的局面。由此必将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又一次大的变革,图书馆将由收藏文献、为读者提供文献利用服务转变为收藏有效信息、为用户的检索需求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及多媒体通讯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为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和文献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个性化也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更为普遍,以前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界存在着图书馆学偏重于文化,情报学偏重于技术现象;甚或普遍认为图书馆学更偏重于文献单元的加工及收藏,而情报学则更偏重于信息单元的加工、分析及筛选。但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交流更为广泛的前提下,图书、情报的一体化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大图书馆学的理念将彻底打破图书馆学的机构化特征,使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实现,计算机终端的普及和网络的不断延伸和扩展,使得图书馆的服务也更趋网络化和个性化。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快速便捷的网络化服务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图书馆应通过电子信息终端将图书信息服务送到每个读者需要的地方,网络化将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形式。

随着信息服务网络化的开展,个性化服务也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必然趋势。图书馆将通过建立读者信息数据库,跟踪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分析、研究读者研究或学习的知识方向,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单边式的、被动索取交流方式为主动地向读者提供、推介需求信息。

2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图书馆所具备的特征,决定了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将趋于数字化。

2.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及馆藏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图书馆购置的非纸质文献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各类性的数据库和其它电子资源在图书馆馆藏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数字化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数字化资源在购置、使用和存储等方面都有异于传统的文献资源,这是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应当加以注意的问题。由于数字化资源逐年上涨的高昂购置费、数字产品之间内容上的重复交叉、数字产品价格上的不规范以及数字资源使用方法的不同,决定了它的购置必须要做充分的读者调查,而传统的文献购置方法已经不适用于数字化资源的选购。基于此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工作机制和规范。

2.2 同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一样,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建设原则。

2.2.1 数字资源的建设必须与符合本馆的馆藏建设原则,因为数字资源只是全馆馆藏建设的一部分;其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购置上应尽可能地收集那些信息含量高而又不需要投入相对较高昂的其它软硬件设备的数字化资源,以便以较少的经费获得最好实际效用;第三,在建设数字化资源时要兼顾数字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和馆藏资源的互补性。数字化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时,应该在资源的多样性上多加考虑,以便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当然,我们在充分考虑数字资源多样化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数字资源与馆藏资源的互补性。在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时,应注意与本馆其它馆藏资源的互补,统筹兼顾传统出版物与电子及网络出版物的采集,达到通过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使图书馆已有信息资源体系更加完善、实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的目的。

广义上的互补性原则还应包括馆际之间在资源共建共享上协作与互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核心是通过网络对各种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的链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使不同文献信息收藏机构收藏的资源形成一个网络联合体,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的优势,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数字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虽然我们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还处在探索的阶段,但是随着我国数字化产品的日趋成熟以及在产品价格、使用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日趋完善、规范,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将真正实现馆际间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 郭盛扬.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之思考. 数字图书馆论坛,2005(9)

[2] 罗绍伟.数字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数字化图书馆与人力资源建设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篇11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广播电视

背景分析:当今世界在任何国家都承受着信息文化科技对传统的冲撞,所以不断涌出新媒体,我国也是如此。新媒体与我国传统媒体存在着很大的冲突,新的制约着旧的发展,广播电视就属于传统的一类,其存活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所以,我国广播电视迫切需要进行转变,在多方面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崭新的姿态面对新时代。

1如何改良广播电视技术

首先,广播电视节目要想获得观众的喜爱,就必须保质保量,让消费者对节目感到满意。因此相关的设施设备需要正常运行,避免意外发生,同样,广播电视其功能应该体现出消息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提高的同时,其功能也要不断增多,在系统中应该包含着信息数字化。其次,广播电视技术应该稳定发展,在高强度操控运作和传输的过程中,必须对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改进,让系统突发故障减少发生,广播电视节目顺利播放。最后,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间不能杂乱无章,要有秩序有规律的进行,播放效率、播放时间保障稳定,实现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技术。由此我们可以准确的明白广播电视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性,它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关键。社会生活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越来越深,提高广播电视技术水平也越有必要,我们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进一步提高该技术。

2具体措施

2.1在日常工程中加入电子编辑软件

电子编辑是对电视视频或者网络视频等相关的视频文件或者媒体进行后期编辑的时候,运用的一种编辑方式。电子编辑软件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从广阔的视角出发,电子编辑软件通过运用计算机编辑视频,可以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编辑特效,让出来的成品变得多样化,不再只是一种模样。另一方面从狭义出发,电子编辑软件可以减少在编辑工作的时候的重复率,减少使用安装,它有着对储存东西重复进行复制和粘贴的功能。通过使用电子编辑软件,可以方便对已经存在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过程按照既定的时间有效的展开,减少其进行编辑的时候使用的额外设备,让整个应用素材资料的过程变得相对简单,在所有的编辑设计时间里,离不开计算机的辅助帮助,利用其程序能够高质量的进行操作完成。利用电子编辑软件,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采用素材,进行布列的时候能够视察援用空间次第,保证信号水平达到规范条件。这样一来不止可以减少在设施设备和员工上的金钱的损耗,还可以保证提升工作成果、工作品质。可是一切的技能必须要有强大的后勤保障,需要有效的监控与约束才会胜利完成。因此,必须注重于对光电信息的检查维护体系的建立,加强广播电视节目放映效果的监测以及控制。让信息成果和图像达到标准。不仅如此,在平常的日子里,还要关心设备的保护,保证相关的设备平稳的运用。

2.2维护、保养、修理以及勘测设备的准则

2.2.1对广播电视设备进行信息化的技术维护

维修人员必须清楚的把握广播电视设施的有关性能,才能维护设施设备,这是基本的职业素养。广播电视台应该对自己的设施维修保养做好相关记录,具备一套完整的维护保养规章制度或者准则,以便于在今后的设施管理、技能维修和强迫维修保养工作的时候能够有准确的数据保障。在设施出现问题后,依照广播电视设施的相关原理,能够大致诊断出问题出现的地方。广播电视设施设备必须有相应的更新机制,保障设施及时更新换代,以应对新情况。广播电视设施具有全固态性,它由非常多的集成电路组成,出现故障时,只凭借我们的眼睛是无法作出准确评判的,所以一定要依据其工作原理,在辅助机器的帮助下分析判断,查出问题,解决问题,保证组成工作进行。保养也要依据原理来进行,广播电视体系是非常冗杂的,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针对性。

2.2.2完整的设施检查修护系统

对设施的维修检测一定要定期进行。维修的时候要按照规定来,不能随意篡改计划步骤,检修计划应该相当的完备,落实到每一细节问题。而且还要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记录好每次检修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一步步改进检修方式方法,保证设施每一次都能够平安运作。在平时的检查中,必须要仔仔细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细细检查核实,减少每一次故障发生的频率,排除安全问题,让整个广播电视体系在平稳当中运作,定量定次提高广播电视体系的操作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耗损,让每一个设施设备及相关元件的使用寿命都能够提高,成立应急保障部门,对每一个容易发生的问题都做到事先准备,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同时,防止工作人员疏忽引起不是技术性事故的出现,操作设施的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所以维修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是有一定困难的,已经发生了很多起人为造成的事故,所以操作流程必须规范。

2.2.3维修人员学会冷静思考

进行设施维修的时候,一般都是突况,事情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所以,更需要冷静思考,一定要平心静气,不然很可能导致问题无法解决,最终广播电视节目只能停播。

2.2.4规范化运作人员体系

广播电视节目只要播出了,就没有可能在改正出现的失误,而且,广播电视节目在技术上的过失同样不能够再一次播放,所以,有关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其经管认识。因而有关人员只可以减少、避免、甚至断绝失误在技能性维修工作中的发生。因此,为保障广播电视节目在现实技术下达到平稳运作,贯彻执行技能设施的梭巡以及检验的规章制序,设施操控的方法解释再加上技术工作者的职位义务轨制等,日常不定期进行维修保养管理。把没有依照管理规定操作的作为,采用严苛的处罚措施。把相应的技能维修保护管理标准细节化指量化,联合设施的完备指数、运行精确指数等强制标准指数规定查核奖励和处罚方法。不时的依据操控规章对操控员工、设施的优劣程度实行随机检查测验,切实保持或保证设施能平稳运行。

3构建数字信息化的DAW(音频工作站)

DAW存有与众不同的性质与庞大的功效,还可以达成令人满意的人机的互动。它重点记载的数值目标是可以实行计算机操作的存储媒介。广播电视信号的传送工作因为数据压缩、光纤传输以及卫星信息传输而快速猛烈的进步,又因为这种进步,传统的传输系统必将不堪重负,所以古板的单一频道放映就慢慢的被综合播控系统取代。综合播控系统把所有的单频道系统集中在一起就成为了总系统,总系统可以控制所有的播放事物,作出敏捷的调换,它不只有巨大范围的音频视频改换矩阵,还具有性能丰富的制式转换器以及同步机等一些机器设施。DAW的使用范围大多是各式电视节目的录制、编辑和安全播出等,与传统的模拟方法相比较,其让资源在现实生活中达到共享,减少了对人力、物力资源的需要,广播电视节目品质提升。DAW在使用流程中的编辑和操控都是非常方便的,同时安全性无可比拟,因此DAW在广播电视声音节目制造的时候,使以前的模拟变为数字化。

4使用新媒体,发展本身

从事实出发,改变过去的广播电视技术,需要应用新媒体技术,而改变之后,就与过去的广播电视技术产生相当大的不同,其终端发生改变,接收信号方式也不一样,使用新的广播电视技术能够提高与观众的互动水平。所以,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也要变得比以前丰富,各式各样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节目组织的方法发生很大的变化,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广播电视不断展现新花样、这需要不停的研究探索,要把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完美的展现出来。新媒体可以实现观众在线交流,新媒体具有创新的姿态,它有着不同的变化特点,足以改变过去媒体的单一的、线性化特点。新媒体能够让广播电视节目更具亲民性,让电视节目展示的时事政治更具可视化。在人类发展的未来,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信息、更离不开广播电视节目,所以,要把新媒体技术更好的融入到广播电视技术当中是非常必要的。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未来是数字信息化的天下,为了更好的造福于人类,为具有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技术,我们要不停的进行改良。所以,广播电视台要加强对技术维修人才队员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对数字信息技术做到精通,理论结合实际,让广播电视不断发展下去,胜利的火炬一代代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1]王胜利.数字微波传输网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作用分析[J].硅谷,2013(23).

[2]杨广义.浅谈新疆广电局数字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方式与实现[J].广播电视信息,2013(07).

[3]何新华.策论SDH技术及其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作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12).

篇12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概述

发电机、变压器、开关及输电线路通常被称为电力系统的一次设备。为保证电力运行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必须确保这些电力一次设备的性能和安全。电力系统中的监控设备、保护装置等可以实现对这些一次设备的在线监控和调控。同时电力系统中的这些测控装置、通信装置、保护装置以及监控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等统称为电力系统的二次装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线监控和各项信息参数把握。技术人员能够通过这些信息监控实现对整个电网运行状况的全局把控,并且准确的发现和把握各种电力运行故障的原因,从而进行及时的后台分析和问题故障解决。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一直是相关研究人员的努力目标,现如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也日益成熟,并且逐渐发展为智能化程度高、控制协调程度较完善的发展趋势。整体趋势也在向着越来越稳定的方向发展。电气系统自动化技术中,不仅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还包含了快速稳定的通信技术,对一系列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综合运用。同时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能够实现将一个个原本单独、独立的信息环节进行统一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整体监控,极大地避免了以往需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对一个个单独、独立的环节进行数据采集的麻烦。在电力系统的功能上,有综合职能变电站的应用即可看出,电力系统的功能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完善,电力系统的不再是以往的功能单一而是转变为更加多元化。整体技术正在向越来越完善和越来越稳定发展。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要求

(一)智能管理与运营

在以往的传统电力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运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人工统计、人工管理和人工检测,耗费的人力物力代价极高,且实际运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首先运行的效率十分低下,且由于人工较容易存在误差和较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出现工作失误的几率比较大。且各个环节分开运行难以从全局上进行把握和调控。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使用能够有效降低对于各个环节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时可以极大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实现电力系统的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与为了实现对各环节的有效监控和对各项数据的收集分析,智能管理与控制也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必不可少的一项要求。

(二)对于安全稳定的高标准、要求

伴随现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安全稳定的供电需求的要求就越来越大。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必须要合理考虑到各种仪器设备干扰因素,并能够做到及时预测,遇到故障时能够及时对出现故障的地方进行自动排查,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故障点通过信息控制系统传输给控制中心,以确保控制中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故障进行处理和修复。

四、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一)电网调度自动化

传统的通讯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不够高,严重制约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研制和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以前就一直被受制约,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才逐渐开始进行新型电力系统的研制开发,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研制出了新型电气集中控制装备。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新兴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成熟,电力系统研究工作者也得以有了更多科技基础进行电力系统的新一轮研制和开发。20世纪70年代,清华大学首先研制出变电站微机自动化系统,随后其他科研单位及高校师生也都先后研制出其他功能的电力自动化系统。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及装机量在全球也是排在前列。一般情况下,由于传统电力系统无法实现二次设备的数据、资源的共享,因此只有通过网络才能够进行信息的交互。但是在新型的数字化变电站中系统可以自动地将电力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规范且人性化的记录。尤其是当出现问题故障时,不需要再进行人工的故障排查和检修,系统会自动进行问题检测,并产生问题分析和报告,自动地解决系统产生的问题。电网调度自动化可以从调度系统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对整个电力系统工作情况进行全局把控。其主要作用在于以下三点:一是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电网工作时很难通过人工对涉及到的电压、热能工况、负荷等数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但电力系统自动化可以将电压、出力、负荷、出水等指标实时反馈给总控制中心,这样可以实现对各项数据的实时监控,从而监控好整个电网的运行状态,工作人员也就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电网指挥,保障其运行效果。二是科学的调度功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可以科学合理的对国家电网、大区电网、省级电网、地区电网等进行科学的调配电量,同时也可以在事故发生时迅速规划处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案。电力系统自动化可以从更加科学规范的角度进行电力调度,实现能源和损耗的降低以及更加科学和全面的分配资源,缓解用电压力。

(二)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研制主要是为了提高对变电站运行过程的有效监控和更加高效的推动变电站的运行。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难度较大,一直是电力行业努力攻克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终于得到攻克。计算机智能设备的出现,使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研究得到突破。智能设备能够对人工难以精确测量的数据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分析,同时还可以将测量与分析数据实现数字化,再通过计算机智能化设备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记录。另一方面,变电站自动化也常常被视作取代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它对于电网系统的保护措施和对于二次设备的重组、优化的功能同样是电网调度自动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配网自动化

配网自动化的实现主要是基于目前各种高新技术的兴起,分散控制系统,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高度集中,又将其数据进行了分散的处理,分散控制、集中管理是他的主要特点。同时运用快速先进的通信技术对数据进行控制和保护,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实时监控。配网自动化可以通过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对电网进行监控和维护,也避免了以前只能通过人工的方式对配电网进行维护和管理,有效提高了配电线路的安全性和灵敏性,满足现代社会的高效用电需求。

五、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趋势分析

关于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运用发展趋势如下:

(一)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被运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也越来越多,范围也会逐渐变的越来越广泛。随着新型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发展,也会有新的智能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得到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对于电力需求的不断变化,也要求着电力系统进行与时俱进的革新,以满足新的社会需求。

(二)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逐步提高、功能和细节设计越来越完善

各行各业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各项企业的运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电力。因此对于安全稳定的供电需求的要求就越来越大。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探索和钻研目标,会向着更加安全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六、结语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意义,电子信息技术中的新技术、新成果的拓展都可以被逐渐运用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中,以推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更快发展。

作者:施玲玲 单位: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敬.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59-260.

[2]欧阳平.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2016(5).

篇1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初中教学

当前,数字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代教育逐步实现从传统教育向数字化教育的跨越式变革。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资源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并就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应用数字化资源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应用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资源的特点

1.教材多样性

以往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但是很多教师都是依靠课本进行讲解传授。学生练习时,也是看着课本上的步骤进行操作。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以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等方式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其多样性能够将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进行视听学习。

2.信息及时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纸质教材的弊端凸显。通常一项新技术或者一个应用程序的产生、更新升级往往在几个月甚至几天内实现,而纸质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这些新的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纸质教材在内容的更新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滞后性,无法给学生带来更先进、更新颖的教学知识。而数字化资源可以及时更新教学信息,为师生提供最前端的信息技术知识。

3.资源共享性

数字化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传输,将全世界的信息资源汇聚起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一网计算机上访问教学资源网站,运用相应的搜索引擎快速寻找信息资源,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师生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资源(如电子作业)加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采取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对其进行运用和再创造,实现资源共享。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资源的合理应用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在多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但是他们在课堂上并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将信息技术课当作娱乐时间,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学习效果也不好。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资源,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例如,“无处不在的信息――信息的概念”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知道信息的传输及获取方式、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给学生展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广告等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信息的传递有不同方式的认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信息?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让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学生可能会回答,“老师给我们讲课,让我们学习知识”“新闻联播播报的新闻,也是一种信息”等,让学生自主说出不同方式传递的内容为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和公布信息的能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通常的教学方式是:依据课本给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知识,某种效果实现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练习,学生依赖教师的讲解思路和指导方法进行学习,缺乏创新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资源,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的灵活性和智能化,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发挥空间,让学生大胆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网页相关知识时,知识量比较大,知识点也比较多。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网页布局、规划流程、网页设计的基本知识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做一个网站,在保证网站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基础上,不限制学生对设计网站的主题、结构布局和内容要求,评比出谁的网站设计新颖、创意性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网站。举一些不同风格网站的例子如社交网站――QQ空间、购物网站――淘宝商城、新闻网站――凤凰网等,不要求学生能做出与之媲美的网站效果,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思路。然后让学生思考把什么内容放到网页上,通过什么途径收集网站所需的内容,添加一些什么信息能够美化网站,充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3.开展针对性教学

数字化资源不必像课本教材那样拘泥于书本文字,它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的丰富性和便利型,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校能力和学习特长提供不同的教学信息,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Word页面设计的内容时,有些学生可能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而有的学生则在课外已经对相关知识熟悉掌握。如果教师采用“大锅饭”的教学方法,给大家统一讲授,都从最基本的Word基础知识讲起,势必会让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厌烦,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向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信息,_展针对性教学。比如无基础知识的学生,按照原本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和练习;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的计算机端发送进阶阶段的学习任务,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提高学生自身的存在感和被重视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4.优化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科技不断在发展,一些新的知识、技术产生,相应的一些老旧的知识或技术就会被淘汰。信息技术教学领域有这样一种说法,即所学的知识都是过时的。这种说法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纸质教材的滞后性,它的这一缺陷注定其不能及时有效地更新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学的是“过时”的知识。数字化资源的及时更新优势,可以让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备有效性和时效性。例如,信息技术教材中关于Flash知识,其讲解的AdobeFlash软件版本比较老旧,与当前更新的版本软件界面、功能插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虽然学生通过学生旧版本也能学到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学生后期在软件使用时,一些学过的但是已经淘汰的旧版本功能“无用武之地”,还需要重新了解学习新版本软件的功能。借助数字化资源,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跟学生讲授新版本、新知识,引入最新技术和理念,让学生的学习跟上时代步伐,掌握前端信息技术知识。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紧跟科技发展,结合学生实际,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应用数字化资源,借助数字化资源的教材多样性、信息及时性和资源共享性,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展针对性教学。通过多种举措,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数字信息化;图书馆;网络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59-01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网络,其诸多的业务工作逐渐的朝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化方向迈进。推动图书馆向着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方向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合理的开发和运用所产生的信息资源,及时的掌握与提供广大读者实际所需信息,不断的加强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力度,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

一、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当前,诸多的高校图书馆相继应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其对于网络资源的建设予以了高度的重视,现代图书馆已经逐步的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的目标。绝大多数图书馆技术工作人员均利用自学及实践,进行经验的总结,未真正的构建起一套高效的运行维护操作规程以及技术文件。所以,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以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为基础,科学合理的研发、规划,从而实现预期的资源共享目标,相互间优势互补,唯有如此,才会和当前时展需求相一致;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将图书馆中的纸质资源实行数字化的开发。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应加强改革高校图书馆,推动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步伐,以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技术力量,不断强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积极的构建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检索系统;增强网络化服务力度,不仅要确保系统设备的先进化,并且,还要加强培养图书馆管理人员形成良好的业务及道德素质,从而真正构建起一个具有高智能、网络化的图书馆,良好的服务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图书馆网络建设力度的措施

(一)对网络用户的培训

由于人们的知识背景与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因此,广大的读者应用网络的技能程度也不尽相同。现阶段,高校中依然有部分师生难以灵活的运用先进的网络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应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的获取及利用效果将对广大用户信息素质高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增强用户应用网络的能力及其网上信息获取能力。

具体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积极的举办相应的用户教育活动,以此帮助广大的用户对基本网络知识及检索技能的全面了解,同时,还应获取到更多的计算机与网络知识方面的内容,定期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信息查找能力;另一方面,应在广大的读者群体与文化素质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编制一套能够增强用户网上信息获取能力的教育计划书。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活动,其内容应涵盖图书情报方面的知识和网络知识,并且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此外,应设置一个专门的咨询站,以帮助广大的用户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二)明确资源建设与服务原则

标准化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而资源共享具体涵盖了硬件、软件以及数据这三方面,所以,现阶段,数据库实际建设过程中应始终遵循着数据标准与数据资源共享原则,根据结构化与模块化特征,对系统所具有的通用性、集成性、社会性加以全面的考虑。为了达到馆际联机书目检索及其互借协调的根本要求,应实现一个统一的检索命令集,构建同一信息代码、数据库接口、用户界面等。在图书馆开展网络化工作中,数据库的建设是其核心部分,对于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图书馆中的数据库属于极为珍贵的资源,所以,各高校图书馆在构建数据库过程中,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并且还要做好准备工作,保证数据的精准度。

另外,数据库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方可完成,高校图书馆应将自身已有的馆藏资源作为前提,针对性的构建行之有效的馆藏检索系统以及具有独特特色的数据库。同时,各图书馆馆藏数据库还必须始终遵循着规范化、高质量的基本原则,唯有如此,数据库建设质量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图书馆才会朝着网络化方向快速前进。

(三)推动网络资源开发利用

由于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对文献资源均予以了高度的重视,而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及开发利用没有过多的关注,严重制约了自身持续良好的发展。要想确保馆藏文献具有较高的可用性与共享性,就必须把馆藏中已有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和其它类型的载体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现实馆藏资源,一种是虚拟馆藏资源。而由于网络信息十分的杂乱、不够集中,缺乏一套完善的组织,并且其资源属于动态模式,存在着较大的更新可能性,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收集、筛选以及整理网络信息。为了确保广大的读者能够很好的享用这些虚拟资源,应结合读者实际需求,全面整合信息资源,以确保网上信息资源得到良好的开发与利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笔者认为,图书馆应摒弃以往的以个人使用为主的模式,构建多样化的共同作业模式。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人员,应结合各用户的实际需求予以相应的服务,逐渐的朝着专业化方向迈进。这一改革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符合周围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图书馆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晓娟.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

[2]任宁宁,窦希铭.全球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新动向[J].学海,2009,6.

[3]宣宁.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比较[J].科教文汇,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