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地消防问题范文

工地消防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7: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地消防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地消防问题

篇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多,建筑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但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火灾问题也日益突出,建筑工地消防隐患无处不在。建筑火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威胁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了负面社会影响[1]。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我国建筑火灾发生率翻了一倍以上。建筑火灾与其他火灾相比,具有火势蔓延迅速、扑救困难、易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严重等特点。扑救困难是由于建筑物面积较大,垂直度较高,消防设备供水能力有限,且登高工作高度也难以满足高层建筑消防需求。另一方面,建筑火灾在烟气流的流动和风力作用下,火势蔓延速度非常快。并且建筑火灾发生时现场会产生大量烟尘和有毒气体,对人体危害极大,会严重阻碍人流疏散和逃生。因此,建筑施工中必须对工地消防安全问题提高重视。

2建筑工地消防安全隐患

造成建筑工地火灾的原因有很多,易燃材料使用是建筑工地火灾隐患大的主要原因。例如施工中使用的木龙骨、可燃吊板、泡沫、塑料都属于易燃材料,这些可燃物一旦燃烧便很难扑灭。除了易燃材料的使用,施工中还时常会用电或改动配电线路,这是造成建筑工地发生电火的主要因素。很多施工工序中都会进行大型电气设备的安装和使用,若施工人员不具备电力知识,施工中线路改动不科学,极易引起跳电、线路发热、短路等问题,诱发电火。电火危害最大,易引起特大火灾[2]。但目前许多建筑工地对消防安全问题不重视,工地施工人员普遍缺乏消防知识和消防意识,施工现场存在堵塞或破坏消防通道、缺乏消防水源、缺少消防器材等现象。一些工地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火灾并不会轻易发生,甚至一些工地根本就没有配备消防器材。因此,一旦火灾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十分不利于施工人员的逃生。建筑火灾不仅制约了建筑行业发展,更给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强化建筑消防势在必行。

3建筑工地消防安全问题的对策

建筑企业必须提高对建筑火灾的重视,加强对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的消防监督和巡视,一旦发现消防隐患,必须立即进行处理,把消防工作落到实处,避免走过程。同时要做好消防安全宣传,让建筑工地所有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意识到防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抓紧建筑施工、竣工、验收、监工等每一个环节,使其正确认识建筑火灾的危害性[3]。另外,应定期召开会议做好对施工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从而提高施工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知识水平,使其具备基本的火灾扑救能力。要求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正确的施工要求和流程进行操作。例如一些特殊工艺施工,如电焊、油漆、用电等必须按规定流程,避免引起火灾。另一方面,应制定消防责任制度,明确消防责任人,将消防工作落到实处,设现场消防专员,严格控制火灾的发生。制度的制定不仅为消防工作开展提供了依据,更为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使消防工作能够有条不絮进行。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制度也能够起到约束监督人员和施工人员行为的作用,有效增强了监督人员责任心,提高了消防监督有效性。此外,为了提高施工人员对火灾的反应能力,应做好消防演习和扑救技能训练。

4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地;消防安全问题;监督检查

1.建筑工程工地容易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工地的存在周期大多为1~2年,一旦工程完工,人员、设备全部拆除,施工单位出于对工地用地限制、临时建筑使用时间较短、工人流动性强、管理难度较大、投资成本较高等因素的考虑,建设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尽可能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场地、器材设施,尽可能的减少工地安全保障性投资,不可避免的出现大量火灾隐患。

1.1工地规划不合理,防火间距不足,疏散通道不畅。工地由于受到场地的制约,办公室、宿舍、厨房、仓库等建(构)筑物之间和可燃材料垛之间缺乏必要的防火间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道,仅有的通道也常常被水泥、钢筋、木材、易燃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占用,极易造成火势蔓延,阻碍消防扑救,扩大火灾损失。

1.2住宿、办公、厨房、仓库等临时建(构)筑物多采用木板或泡沫夹芯彩钢板等板式材料搭建,此类板材本身耐火极限低,大多数耐火极限仅为0.6h,极易被烟囱飞火和烘烤等高温源引燃,一旦发生火灾,由于该类型板材火灾蔓延速度快,建筑物将在极短时间内失去整体强度而坍塌,且在燃烧时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对被困和营救人员造成极大威胁。

1.3工地可燃材料和化学危险品种类多、储量大。各项工程建设普遍需要大量的油毡、木材、油漆、墙面保温和塑料制品等易燃建筑材料,以及氧气、乙炔、汽油、柴油等危险化学品。上述物品在工地的使用、储存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未分类存放、超量存放等现象,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的条件下私建、乱建沥青储罐,架锅熬沥青等火灾隐患更是比比皆是,再加上吸烟、违规明火作业,引起火灾事故在所难免。

1.4电气线路纵横交错,乱拉乱接现象严重。各种电气设备的广泛使用,客观要求工地架设大量电线,但随着施工部位和用电设施的不断变更和增加,工人随意乱拉临时用电线路,电器开关和配电箱电阻不断变大,用电负荷达到超过额定负荷时,便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加上线路敷设不规范,电气线路安全受到严重的人为威胁。众多火灾事故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电气线路跑电、漏电、过负荷、短路导致电火花引燃物品,是引起火灾事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1.5临时用火多和违规动火现象严重。目前工程结构日益复杂,离不开电、气焊割以及沥青灶、烘炉,电炉及喷灯等临时用火,特别到了北方的冬季,施工现场还要增设锅炉、火炉等生产生活用火设施,但是相当一部分施工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忽视配备防火性消防器材的重要性,由此引燃各种可燃材料造成的火灾更是不胜枚举。

1.6施工现场消防器材短缺。施工单位最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降低甚至拒绝在施工现场消防方面投资,灭火器等基础消防器材严重不足,即便是配备了器材,施工单位为防止灭火器丢失、损坏,不是锁起来就是加以固定,致使发生火灾时,不能及时使用灭火器材。为节省开支,工地普遍没有设置消火栓,设置的临时水源和水池,其水量、水压也得不到有效保障,使消防部队扑救火灾时面临无水可用的尴尬局面。

1.7特殊岗位工作人员违规操作。为追求工程进度,在结构和设备安装两个阶段普遍存在大量油漆、电焊交叉作业,极易引发火灾,同时熬制沥青、电焊、切割等重点工种工人违章操作,违规施工点燃可燃材料,也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因素。

1.8施工现场人员消防知识缺乏,自防自救能力差。施工单位强调的只是施工速度、质量,对消防安全强调少、培训少、管理少,且大多施工人员素质较低,自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发生火灾,自防自救能力差。

1.9建筑施工工地人员流动性大,交叉作业,管理混乱,消防意识差。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工种人员常处于分散流动状态,特别是到施工中后期,结构和设备安装施工人员交叉作业,设备调试和室内装修工种交叉作业,特别是在大型建筑工程中,由于工程量巨大,往往由几家公司同时承建,若建筑工地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统一指挥,由于施工工地管理混乱而造成的火灾事故将比比皆是。

2.建筑工地消防安全工作对策

2.1加强对施工单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情况的监督

工地的消防安全工作除在签订承包、转包合同时另有规定外,均由施工单位负责(公安部61号令)。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并要对分包单位形成制约机制,严禁只抓工程质量、进度,不抓消防安全,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对分包单位消防工作开展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形成由建设、施工、项目部分级管理,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管理模式,督促其成立各级消防安全组织,积极开展日常防火巡查工作和处理突发事件,指定专人负责安全巡视检查,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形成从经理、部门、班组、人员至上而下的管理网络,确保每个环节不失控漏管,从而把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真正落到实处。公安消防部门、住建及安监等部门,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开展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发现火灾隐患及违章行为,按消防、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有关条款处理。

篇3

关键词:北方地区;农田水利施工;存在的问题

1北方地区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存在的问题

1.1农田水利施工的管理较混乱,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的配合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是否过关以及整个工程的效益。因此,在工程的施工环节加强对其进行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在我国北方多数的地区,只要是稍微正式一些的施工单位以及正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都会加强对其的管理。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了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对其也越来越重视。因为农田水利施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中所涉及到的管理部门也并非只有一个。它往往会牵扯到水利、国土、农发办等多个部门。如果想将整个工程管理好,是需要这些部门高度配合的。而现在的问题就在于部门之间缺乏密切的、协调的配合,因此也造成了农田水利的施工中管理较为混乱。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想法和方案,他们的立场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建设中存在着混乱无序的现象。缺乏统一的指挥以及系统的规划。

1.2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还有待提高

在农田水利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工程的进行都是由人在操控,所以人的能力和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好坏。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在我国北方地区多数的小型农田水利施工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还有待提高。多数的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方面还有所欠缺,管理能力有待加强,专业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方面也有很大提升的空间。而施工人员最应该具备的就是较强的执行能力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北方地区很多负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学历普遍比较低,在相关知识方面还较为匮乏,而且执行能力也有待提高。

1.3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质量监管有待加强

工程施工的好怀与否取决于施工的质量。甚至可以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工程的效益。因此,强化施工的质量是尤为重要的。虽然说施工质量的好坏是由施工执行部门所决定的,但是如果仅仅靠施工执行部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质量监管也是同样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质量监管对工程的施工起到了一个监督的作用,它可以及时的指出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纠正,避免工程施工中出现更大的问题。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北方多数的地区对小型农田水利的施工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虽然有专门的监管人员,但是管理非常松散,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监管制度,监管的过程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对很多问题都没有及时的指出来,以此造成了更多问题的出现。

2改善北方地区小型农田水利施工问题的对策分析

2.1加强对农田水利施工的管理,部门之间加强合作

在上述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农田水利施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需要多个部门一同负责管理。但是由于不同的部门所处的立场不同,想法与方案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样就难免会造成管理混乱的问题存在。所以说,我们要想完善对北方小型农田水利施工的管理,首先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协调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其合作。首先,一定要定期的开会,定期的沟通,保证彼此之间信息的完善性。其次,一定要将任务分配好,合理的分配给各部门不同的任务,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不同的方面,使对其的管理更加有效与完善。

2.2对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与素质

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整体质量。所以,加强对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与素质是尤为重要的。在上述中我们也提到了,北方的很多地区,负责小型农田水利施工的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还有待提高,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因此,要针对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在工作中的需求,针对他们专业的空缺分别对其进行培训,对管理人员应该重点培训其管理技能及专业素质。对施工人员重点培训他们的执行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方面的空缺。定期请专业的教师来给他们进行培训,并且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

2.3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加强质量监管

质量监管是保证小型农田水利施工顺利进行乃至保证整个工程效益的重要保障。因此,一定要针对现如今质量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以保证在监管工作开展的时候有可遵循的依据。其次,质量监管人员要加强农田水利施工中的质量监管。提高质量监管的意识,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及时的指出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纠正,避免工程施工中出现更大的问题。另外,监管的方式要规范,结合监管体系及监管制度的要求进行严格的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彦双.北方地区小型农田水利施工的初步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2]杨青宇.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房地产业,2015.

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女浴室的男擦背”为你整理了这篇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清理整治工作小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切实解决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迎江区长风乡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坚持科学谋划、集中调度、精准施策,多举措强力推进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一是强化监管职责,统筹调度。制定并印发了《长风乡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网格化管理实施办法》、《长风乡违法建设监管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强化监管职责,严格落实村级耕地保护责任,加强统筹调度,做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清理整治工作,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底线。

篇5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研究生招生工作 问题 途径和建议

西部地区高等研究生教育起步晚,获得的外部资源较少,招生规模小,和东部发达地区名牌大学比起来,学校自身学科建设水平、科研条件、师资力量较逊色,加之自身办学特色不突出,因此在研究生招生方面往往存在第一志愿生源少,质量不高,需调剂考生多等诸多问题[1]。怎样有针对性地创造条件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是摆在西部地区高校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调剂考生的自由度大,作为调入单位很被动。“全国硕士研究生调剂服务系统”对申请调剂的考生没有限制,考生可重复申请调剂,据反映,我区某高校复试的报到率只有90%,某高校复试完,拟录取名单确定后,仍有20%的考生来电表示去其他学校了。学校重新组织考生复试,既增加了复试工作量和成本,又使工作陷入被动。

2.优秀生源不足。广西地处西部地区,属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研究生招生单位都是地方院校,知名度较低,生源普遍不足,特别是优秀生生源不足。

3.调剂程序繁琐。我区研究生单位的生源调剂任务较重,按教育部的要求,调剂考生在拟录取前必须拿到考生的初试试卷,而有些调出单位迟迟不寄发考生的试卷,这就给我区招生单位带来很多麻烦,影响录取工作的进程。

4.研究生规模偏小,专业点少且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近几年来,我区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区研究生招生单位少,基础较差,总的规模仍然偏小。如2006年全区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分别为107人和5078人,还不到一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招生数。同时发展极不平衡,硕士生招生主要在个别区内重点的综合性高校,其他高校招生的规模都较小。

5.作弊现象严重。随着就业压力增大,考研族的队伍逐渐庞大,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考研者“求成心切”、投机取巧的心理,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进行联合作弊,使研究生入学考试作弊手段愈来愈先进,“反作弊”的任务也更

加艰巨。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

1.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研究生招生考试机构和制度。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是一项高机密、高风险的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因此,要清楚地认识到招生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确保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安全、有序、按时、保质地完成。

2.加强试卷安全保密工作,强化试卷保密保管责任制度。安全保密是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中心工作,事关整个考试的正常进行,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要切实加强试卷保密室建设,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加强对安全保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好试卷保密室、答卷保管室值班和巡视检查工作,严格履行试卷、答卷交接手续,确保各项保密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保证安全保密工作硬件过硬,软件不软。坚决杜绝任何失密、泄密事件的发生。

3.加强招生宣传,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考生。研究生招生宣传是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组织、动员考生报考的重要形式,是高校等研究生招生单位展开生源竞争的重要手段。现在实践中主要采用的宣传方法有:一是把学校概况、各学科专业的招生计划、专业介绍和各学科点的指导教师情况等刊印在一起,直接寄送到高等院校等生源单位张贴。二是动员往届研究生一起参加招生宣传工作,主动提供宣传资料请他们把学校的招生情况、所在院系的师资情况等反馈给其校友及亲友。三是利用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介和网络广泛宣传,另外,要重视电话和电子邮件咨询,耐心解答来电和邮件咨询[2]。

4.严格考风考纪管理,做好考前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保证考点机构健全、设置规范、管理有力、措施到位。一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各种考场违规行为进行严密监控,特别是加强对替考、手机等通讯工具作弊的防范,加大查处力度,使用“作弊克”、“考场狗”进行反高科技作弊。二是要建立考风考纪责任人制度,强化对监考人员的培训、考核,培训工作达到责任明确、熟悉规则、严明法纪的要求。杜绝责任心不强、考试业务不熟悉的人参加监考。三是在研究生招生考试前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考生进行广泛诚信考试教育,包括在报名确认现场和考场张贴宣传公告、印发宣传小册子等,对考生进行一次考前的考试纪律教育和诚信教育。对考风考纪中的反面教材进行广泛宣传,使考生以前车为鉴,从“情”和“理”两个方面对考生和考生家长广泛宣传。

5.规范考务管理,完善研究生考试考务的规章和程序。做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务工作,根据教育部的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对全区各考点和招生单位进行工作部署。对监考人员和巡视人员的培训、考场的布置、考试安排、考场规则、监考人员的职责、答卷的封装等,作详细、明确的规定,使研究生考试的考务工作更趋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完善、细致的考务工作保障研究生考试安全、有序地进行。

6.加强复试工作,建立选拔优秀人才的有效机制。研究生复试工作是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的重点,要不断探索研究生复试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强化复试对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一是抓制度建设。各高校要制定详细的研究生复试管理办法。二是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和院(系)复试领导小组,确保复试工作的有效管理和协调。落实复试人员,创新选拔措施。复试内容设计在全面考核考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强调培养考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对优秀人才、特殊人才适当倾斜。三是抓研究生复试程序、内容的探索和改革,进一步使复试程序合理,复试内容全面、科学。

7.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大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我区的硕士点,主要集中在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和专业,而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相关学科则发展得较慢。因此地方高校应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根据自身的科研实验平台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和招生专业,重点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要求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样才能提高我区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地方高等院校 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制度 反思

长期以来,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在地方高等院校处于边缘地位。随着1999年全面扩招,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其人口规模都急剧扩大,这给地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遗憾的是计生工作并没有随之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本文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管理制度长期缺失

一切工作的开展当以制度做保障,没有管理制度,其工作的开展必然无序。乐山师范学院自开展计生管理工作至今,始终没有一部针对本校教职工和学生的计生工作的开展、管理、应急处理、问责及评价的完整的工作手册和管理制度。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按惯例进行,缺乏有效的指导。2006年在乐山师范学院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使得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像计生管理这类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其办公室设立在国有资产管理处,由国资处处长领导和监督,很让人费解。2010年国资处处长前往武汉大学深入学习,返校后随即安排人员草拟了《乐山师范学院计划生育管理办法》,随后领导层层审批,时至今日,已一年有余,管理办法却终未出台。其制度的缺失可窥见一斑,重点高校与地方高校在计生管理工作上的重视程度的差别在此也清晰可见。

二、新问题缺少新措施

随着高校的发展,计生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但这并没有得到制度上、物质上、人力上的投入。计生管理对象包括在编教职工、临时聘用人员、流动人员及在校大学生,年龄层次发生了变化,管理结构也日趋复杂。

教育部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和公安部三部委2007年出台的关于高校在校生计划生育问题意见,等等,使得在校大学生也成为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重要对象。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国家允许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在校挂靠时间最多可达2年,这个给计生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为现实要复杂得多。很多毕业生在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没有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其户口、档案仍存放在学校。特别是国家婚姻登记制度改革以后,结婚登记无需单位证明,关系挂靠在学校的毕业生往往是结婚怀孕数月后才匆匆来校办理生育证明,而且基本上不能提供离校期间的婚育状况证明。这就意味着这部分人的婚育状况在管理上出现了时段空白。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教职工、临时聘用人员及流动人口数量也大幅度增加。第一部分人群以年轻教师为主,大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正值婚育年龄。他们往往有着较高的学历,但对计生政策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重点进行计生宣传工作,防止出现违法生育的现象。对于第二、三部分人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现行体制,对他们的计生工作应实行双重的“户籍管理”和“属地管理”,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二者的沟通。无流入前的婚育证明,就难以了解流入后的婚姻情况,加之该人群文化层次较低、流动性大,计生观念薄弱,在管理中不积极配合,逆反情绪重,对违规生育的危害也知之甚少,给高校的计生宣传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另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其用人机制更加灵活多样。有的工作人员来校工作时既无人事户口关系,又无婚姻状况证明,属于“人户分离”的群体;还有不少教职工的子女因失业、下岗等原因,返回校区内与父母同住,甚至很多教职工的亲戚朋友等子女的户口也挂靠在学校,由“单位人”变为了“社会人”。上述“人户分离”群体与学校有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校区内居住的“社会人”的现居住地是学校,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规定,他们都是高校计生工作的管理服务对象。而这类人群增加了高校计生工作的难度。

三、投入严重不足

1.人员配置不合理。

2012年乐山师范学院共有教职工1496人,学生18900人,而具体负责计生工作的仅1人,同时还负责全校的教职员工的医疗保险等多项工作。随着高校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口计生部门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非但未得到加强,反而面临机构撤并、人员萎缩的境地。同时,因为缺少协调合作机制,加之没有专职人口计生干部,学校计生办公室形同虚设,无法与相关部门、人员及教师协调,难以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与优质服务,比如防艾滋病宣传、节育宣传、计生政策宣传等往往难以在全校开展。面对这些复杂的多元的因素,计生管理工作单由一个人干难以胜任和改善。

2.管理上的忽视。

由于十几年的高校扩招一路高歌猛进,其教学任务和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量都急剧加大。在乐山师范学院,各级领导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实力等方面,而对计生工作,即使是分管领导,也少有问津。遇到突发事件,解决问题比较简单粗暴,要么一纸解聘,要么劝其辞职,要么直接追究工作人员责任。这类问题在乐山师范学院近几年已发生过几起。这些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计生政策宣传不到位而引起的。虽然计生分管部门建立了计生宣传网站,但位置不明显,归属不明确,师生很难按常规路径检索到网站,无法有效地了解到学校的计生政策及计生工作办证程序,致使诸多教职工为此常常反复电话咨询,降低了工作效率。

3.相关部门缺乏沟通。

由于学校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相关工作脱节,计生工作人员难以开展工作,甚至引发误解和冲突。比如,乐山师范学院人事处要求每年新进人员的聘任材料中必须含有其当地的婚姻状况及婚育方面的证明,而在人才引进时,无论是各个院系还是人事处都没有与负责计生工作的部门取得联系,完善必要的手续。这使得新进人员在办理《生育服务证》及《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时,计划生育部门无法根据相关资料提供证明。有些教职员工不懂计生政策,大吵大闹,引发矛盾,而出具相关证明,要么是各院系根据教师口头承诺开具,要么教师返回原地重新开具,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这不仅增大了新进人员的心理隔阂,而且为违反计生政策埋下了隐患。由于几次突出事例,学院计生管理部门进行了工作调整,与各学院签订了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对此实行“一票否决”制,但实效不大。在各级领导看来,这都是边缘事务,无需上心。由此可见,乐山师范学院计生管理工作存在诸多漏洞和弊病。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计生工作的专项经费匮乏,这些都成为新时期地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发展的瓶颈。

四、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反思

1.提升认识,健全制度。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计生管理工作的确不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和大局,但二者密切相关。总书记说:“做好人口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关心、支持人口计生工作落在实处;从多方面为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创造条件、给予保障。”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把人口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此可见计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当今,高校行政管理强调服务意识。作为联系学校与师生的桥梁和纽带,计生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应完善计生管理办法,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以指导、管理、评价相关工作,让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自己在计生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和地位,形成明确的责任和沟通机制,让分管领导充分意识到高校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加大投入。

地方高校应适应新时期计生工作任务的变化,按照有利于计生工作的组织协调、提高效率的原则,设立具有独立职能的计生办公室,在负责教职工和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同时,负责在校大学生的计生管理和服务。并按教职员工、流动人口和在校大学生人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或兼职计生工作人员,给予计生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在学校各片区遴选有责任心的人负责该区域的计生管理工作,并定期与校计生办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计生管理工作从认识上和制度上健全了才能迎来新的发展局面,为学校的大局工作提供支持。

2.扩大宣传,正确引导。

首先,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宣传,正确引导,通过制定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内容,让师生充分了解信息、增进沟通。比如,针对在校大学生,适度地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包括生殖解剖知识、生育观念教育、性心理发育、性伦理道德、性法律知识、避孕知识、性病和艾滋病的防治等知识,帮助师生解决性和生殖健康的问题。针对婚龄期及新婚期青年的教职工,宣传必要的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计生政策,以及新婚期避孕知识。针对大量的外聘人员,则要加强计生政策的宣传与贯彻,防范违规生育。

其次,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如在校园内人员流动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置计生知识宣传橱窗;定期向学校各教学院、行政部门,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多的图书馆、保卫处、后勤集团公司分发计生宣传资料;举办计生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展览、讲座、知识问答比赛等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多种途径开展更广更深的宣传。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不仅可以增进了解,而且可以把计生宣传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五、结语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法定的义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都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地方高校的计划生育工作若能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增加投入,则定能开展得有声有色,推动新时期的高校计生工作。

参考文献:

[1]骆楠.如何开展高校计划生育宣传工作[J].新校园,2011,(2).

[2]孙素芹.新形势下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报,2010,(1).

篇7

关键词:房地产质量问题管理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房地产行业日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为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提供巨大动力。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开发,工程质量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豆腐渣问题工程越来越凸显的房地产工程质量问题成为房产行业无可回避的问题。而房地产工程质量管理也成为房地产工程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贯穿于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全过程,一个房地产项 目质量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项目建设的成败,要提高房地产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房地产项目各个阶段的质量管理。

一、目前房地产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项目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从项目构思到批准立项定义为项 目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阶段;从批准立项到开始施工定义为设计、计划招标、施工准备阶段;从开始施工到交付使用定义为实施阶段(预售活动);从交付使用到责任结束定义为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阶段 (物业管理),各个阶段在实 施的过程中都存在一系列问题。

1、工程项目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一阶段是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段。在这一阶段中,项目构思目标设计阶段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往往没有符合业主的意图,并与投资目标相背离,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决策质量和设计质量。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等,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方针、政策进行编制,而且有的房地产开发商片面地把可行性研究报告视为可批性报告,支付前期可行性报告咨询费用标准远远低于市场的收费标准,使得现在相当数量的咨询公司给业主提定性分析报告而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包括财务分析),分析后没有结论,往往要业主根据只有定性思路去作判断、去决策。

2、工程设计、规划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今的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各专业设计质量低、设计深度不够的现象,导致各专业施工过程中遇到相互妨碍无法施工的现象;施工图设计是对质量标准的进一步细化,是具体施工过程的指导文件,施工图设计深度没有很好地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而且在这一阶段一些工程没有勘察报告就 进行施工图设计。导致规划设计方案、技术方案和设计图纸不是最优,变更图纸多于施工图纸的怪现象。另外在设计规划阶段,目前,我国的建设监理主要是对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理,设计监理做的比较少,这一问题已严重影响了项目的产品质量。

3、工程实施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阶段主要包括施工招标及施工建设,我国曾出现过许多豆腐渣工程,主要原因应归于此阶段。主要有四个问题,其一,招标投标活动没有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有些业主对设计单位和人员的选择不是很严格,暗箱操作,甚至贪图一时的方便和省钱而将工程委托给不合格的设计单位。其二,建设投入品选择不合格。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半成品、预制品及其他一切构建,把关检验不严格,不合格品投入使用,另外施工的机械设备、工具也没有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进行选择,管理使用和保养。其三,监理工程师的选择没有进行严格审查,导致不符合要求和不合格的监理单位进行项目监理,监理人员素质低,监理工作不到位、不规范,因而在监督管理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留下隐患。其四,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项目最后阶段,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质量验收、项目后评估和物业管理。项目经理在正式竣工验收之前,没有进行项目的预验收,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竣工验收工作没有根据合同和设计图纸的要求,使房地产项目投产延迟,影响了投资效益的发挥。且项目后评估阶段没有邀请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召开专家总结会,对项目质量管理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差距,判明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编写后评价报告,而且没有项目后评价结果的反馈。另外还存在物业管理中客户服务管理缺乏专业性,客服人员缺乏房地产的专业知识和从业背景,客户服务流于形式,客户投诉的管理没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和制度,客服人员对小业主的投诉没有认真对待,服务态度差等问题。

二、房地产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1、项目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质量控制

提高可行性研究深度以及投资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注重可行性研究中多方案的论证,注重考察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符合项目建议书或业主的要求。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专家审查制度,由政府依法委托与工程建设无经济利益关系的有关专家组成论证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直接对国家负责,对于不合理的方案专家委员会可以行使否决权。

2、设计、规划阶段的质量控制

①在选择规划设计单位过程中应该严格把关,业主可通常组织一个多人评选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进行适当的调查研究和面试,负责向业主推荐设计单位,在几家设计单位都拿出不同方案后,由建设方组织相关专家讨论会,评选出最优的规划设计方案。

②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设计,树立“严格没计质量管理”的思想。建议建立设计经理质量责任制, 负责设计间的协调工作,对施工图设计进行跟踪质量检查和评审,确保设计图纸能按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进行设计, 满足工程实体质量要求和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

③效仿国外加强对项目设计方案本身质量的监督, 建设单位应从设计阶段起委托监理单位介入设计质量监督。在设计监理中,监理单位要加强对设计方案和图纸的审核、监督, 重点审核设计方案能否满足业主的功能和使用价值要求, 以实现业主的投资意图。

3、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① 招标投标活动必须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聘请专业工程咨询公司完成设计招标文件的编写,咨询公司根据业主的要求和意图,按照专业规范要求编写设计招标文件, 明确设计项目的技术标准和详细要求, 并协助业主组织具体的招标工作。在招标方法的选择上可以效仿国外招标时采用的最低价中标法。

②严格控制投入品的质量,对投入品的订货、采购、检查、验收、取样、试验均应进行全面控制, 从组织货源, 优选供货厂家,直到使用认证,做到层层把关。

③在落实人员岗位质量责任制的基础上,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动态管理, 把握人员进场的考核, 监督与评定等, 施工单位所有人员都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执行各项标准。

4、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阶段的质量控制

项目收尾阶段是项目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 其主要是确认项目实施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实现项口的移交与清算。该阶段实现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就是质量检收, 依据质量计划中的要求, 遵循国家颁发的有关工程项目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验收标准及时地对项目的质量进行质量认可评定和办理验收交接手续, 并对不合格项目提出处理办法, 以保证项目产品符合设计质量要求。项目后评价是对建设完成后的项目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的信息追踪和信息反馈,是实现项目运行管理科学化的手段, 建议在每个项目结束前都要做一个项目的总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房地产项目的质量,不仅要在施工方面下功夫,更要防范于未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的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质量工程;问题与策略

一、“质量工程”简介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

“质量工程”包括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四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可以说,“质量工程”建设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几乎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意义

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凡由省、市地方政府直接管理或者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高校都属于地方高校。与部、委属院校相比,地方高校由于生源不同、定位不同、服务面向不同、办学历史不同,因此在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教育经费等软硬件条件上都远不及国内的一些重点高校或名校。尽管如此,地方高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因在于,“质量工程”作为21世纪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具有全局性和层次性。“质量工程”的全局性表现在它不是一个地区或者一所学校的力量所能实现的,他是面向全国2000多所高校提出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校全员参与才可能顺利实施下去的工程[2]。“质量工程”的层次性表现在,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有国家层面的“质量工程”,还要有地方层面的“质量工程”、高校层面的“质量工程”。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主要起引导示范辐射作用,地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起承上启下作用,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2]。地方性高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组成部分,同时也就成为了“质量工程”的主体执行者和贯彻实施者。

三、地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质量工程实施的几年里,每个高校都能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开展一些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明确了教学改革的重点,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等,但也不能忽视,目前在许多地方高校的质量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级别不高、数量不多。现行“质量工程”的评审标准只对本科和高职高专进行了大类区分,但对本科院校中的“985”院校、“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以及新建本科院校等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院校并未加以详细区分和区别对待,这种“一刀切”的评审指标,使得“质量工程”的立项面主要落脚在“985”、“211”院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985”、“211”院校获得了总项目数近70%的国家级建设项目,一般地方院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与申报中存在明显的劣势。由于“985”、“211”院校与一般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层次定位、规格定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985”、“211”院校主持的“质量工程”项目成果难以为一般地方院校所学、所用,其受益面及示范性明显不足。

2.“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普遍存在“重申报、轻建设、无应用”的现象。“质量工程”的初衷是以基础性、引导性项目的立项建设为切入点,加大教学投入,推进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多地方高校只看到获得“质量工程”项目立项不仅可以宣传学校还能争取到相当数额的资金收入,因此,不自觉地将“兴奋点”集中到获得项目的数量及级别的目标上,而至于项目建设的如何,是否能够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倒成为次要目标。同时,由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监管措施也不是十分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重申报、轻建设”的事实创造了机会。主客观条件的双重影响直接导致很多地方高校在立项时轰轰烈烈、建设时虎头蛇尾,使得“质量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面子工程”。

3.广大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够。“质量工程”的主体在学校,工作基础在于一线教师的广大参与。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广大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其中不乏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但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在推进质量工程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为争取到更多项目,千方百计集中优势资源,临时组建教学团队,对项目进行突击“包装”,而不是着眼于设法激励、调动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的积极性,且很多高校在职称评审,津贴发放、优秀人才评选中,主要考核科研成果,很少考核教学工作,尤其是本科教学业绩很少作硬性指标要求,造成广大教师,尤其是一些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不愿意投身到本科教学之中。

四、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策略思考

1.深刻理解“质量工程”的内涵,真正把质量工程放在突出位置。“质量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各要素和教学过程各环节,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抓手,“质量工程”表现为以项目的形式,引导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质量工程”的实施不在于学校能获得多少立项项目,而在于获得这些立项项目后,如何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实现项目目标、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这是实施“质量工程”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实施“质量工程”成败的关键。地方高校要深刻理解“质量工程”的内涵,进一步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采用有力措施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把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性引导到提高教学质量上,以“质量工程”项目为引导,进一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将提高质量贯穿于学校工作全过程。

2.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与优势,为争取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的辐射面创造竞争条件。“质量工程”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发出了一个信号,较好地引导和促使高校坚定信念,发挥各自优势,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4]。作为引领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工程”项目,相对于全国2000多所高校而言,其数量是十分有限的。对于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虽然在整体实力上难与重点高校竞争,但在某一学科专业领域,或许颇具特色与优势。因此,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上,地方高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抓好“质量工程”的顶层设计工作,结合教育部、教育厅的重要指示以及学校发展状况,精心设计各项目、各级别的合理布局,以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为主角,重点打造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质量工程项目,以便争取更多的建设项目。

3.强化过程管理,切实发挥“质量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质量工程”项目的过程管理,在具体措施上,可引入企业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尤其提倡建立“量化申报、量化中期考核、量化结项验收”的“全过程量化”管理模式[5]。在立项论证阶段,建立一整套项目评审的质量标准,确保评选出来的项目质量;在不定期检查阶段,除对各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与指导外,还要着手建立以校质量工程网站、教学工作会议、教学通报等多种形式为主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与通报制度,确保“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常态化发展;在验收阶段,要重点考核各级各类项目的学生受益面和推广应用价值,在实践中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真正达到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全过程量化”管理模式可以改变过去在项目管理中因数据或表述模糊,导致项目验收无凭可依,最终项目的建设效果或推广价值不了了之的局面,从而彻底杜绝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申报、轻建设、无推广”的不良现象,切实发挥“质量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

4.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在有形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学校要切实落实有关教学奖励政策,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质量工程”,另一方面学校可尝试构建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评价为重点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效果纳入其评价范畴。根据评价结果,分批划拨建设经费,对建设效果好的项目在教学投入上予以倾斜,并对参与建设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从机制上大力推进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在教学质量保障中切实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在无形激励机制上,因“质量”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在“质量工程”的实施中,必须将管理重心下移,把主要的管理和监控权下放至教学单位或直接面对问题的项目研究组,把问责职能赋予这些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细胞,使他们从传统的被管理者上升到管理者,增加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5.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为“质量工程”建设营造质量氛围。质量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质量意识和质量工作中的共同价值观,它对全体师生员工有一种内在的感召力,能够引导全体师生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维系在同一个目标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6]。如果长期沐浴在浓厚的质量环境中,人们就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自觉地心系质量、关注质量、维护质量并将其转化成实际行动和自觉行为,这就是高校质量文化的神奇力量,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所以,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追求卓越的质量氛围,有利于“质量工程”的实施。“质量工程”立项项目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视为“实”的建设,而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以视为“虚”的建设[7]。两类建设缺一不可,质量文化可以引领“质量工程”的实施,而实施“质量工程”彰显着质量文化,只抓“质量工程”不抓质量文化,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就不可能发挥持续的功效。为此,高校在营造质量氛围的过程中,应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不同场合,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宣传质量工程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要让质量工程的抓手意识深入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心中,引导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质量标准,并形成质量制度,这种制度一旦被认同,就能内化为自觉抓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期行为。

五、结语

提高教育质量是时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十二五时期,地方高校要继续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共同把我们的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07.

[2]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教领导参考[Z].2007,(11).

[3] 梁明霞.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之问题与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0,(5):21-27.

[4] 坚定迈出提高质量新步伐――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综述[N].中国教育报,2008-11-12(1).

[5] 姚则会.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路径设计[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4):28-31.

篇9

为什么把意向客户当“爷”一样供着,却总见他“推三阻四”,不想签约?

为什么合同签后,当你离开时,就是不见客户回款?

为什么产品进卖场花了很多钱、很多精力,进去后总不见销量?

为什么客户打完第一笔款后,厂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后却不见客户持续回款?

“你们厂家的一线人员,大区经理也好,区域经理也好,光坐在办公室里,一个月不见踪影,只知道月底催款,有没有想过帮我们消化库存,碰到市场压力有没有去找原因,想办法解决?只是把货移到我库里是做不久的!”一位经销商的原话已经解答了所有“为什么”!!!!!

可总有太多的销售人员不明白这道理,哪怕明白也不去做!在目前实在不乐观的经济形势和和严峻的职场形势下,作为营销操盘手,笔者以为,在眼前和未来最容易被淘汰的有以下几类人:

市场基层销售人员,如业代、城市经理、销售内勤、推广专业、促销员等;

市场销量差,业绩排名倒数的大区经理、区域经理;

经销商、卖场客情关系差,屡遭投诉人员;

与上下级工作关系紧张的人员;

欺上瞒下、拉帮结伙、侵犯公司利益、损害经销商正常利益的品行不端人员;

工作态度差,拖拉懒散,推一步走一步的人员;

没有工作思路,工作主次不分,象无头苍蝇的人员;

怎样才能不被企业、行业淘汰,而且活得滋润?这是摆在我们一线市场的兄弟姐妹们面

前要解决的第一大问题。著名民营企业家——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有一句经典名言“听中央的,看世界的,做自己的”,折射出中国企业家阶层的生存法宝。而做为一线销售销售人员,我们法宝又是什么?笔者以为“听领导的,看同行的,做自己的”不失为职场生存的一大法宝。

一、如何听领导的?——紧紧围绕回款目标做工作。

新品牌、新产品上市的头两年,开发新客户、及时回款是一间企业生存的最关键指标。而成熟品牌,如何抢占市场、维持市场份额,深度分销,加大回款仍然是企业生存的最关键指标。

因此,销售人员在市场的每一天,回款是第一目标,其余的都是手段,一切围绕回款做工作。自然,公司的政策、公司的动态要经常关心,仔细研究,深刻领悟,掌握了关键,自己和下属才能有目的地开展工作。

二、如何看同行的?

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看同行”?很多销售人员多年养成了“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习惯。很少关心同行主要竞争对手在当地的举动,哪怕去了解也只是为了“交差”——上司叫我去了解某某产品、某某品牌,我就去转转,东拼西凑上交报告就了事。有时我们经常看到A厂家在做某项渠道促销活动或终端促销活动,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些资源,辛辛苦苦准备,结果发现B厂家也在做,而且力度比A大,结果A厂家是耗财、耗力、耗人,做了一堆无用功,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所以说“市场如战场”一点不假!!

其次,怎样“看同行的”?销售人员一旦下市场,就必须养成“长期研究主要竞品”的习惯,密切关注他们的动态,长期在终端网点关心他们的销售数据、人员布局、推广力度、促销手段、陈列方式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推出自己的应对策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三、如何才能“做好自己的”?

首先,投入100%的时间于日常工作中。

曾经有下属跟笔者说“我5:30下班后,主要时间就给自己和家人了”,这话听起来没

有错,毕竟工作是为了生活。但如果你是一间公司、一个市场的新手,根基尚未稳定;或者你所负责的区域始终业绩不佳,达不到公司要求,而费用比又高,我请问,你的收入从哪来?光靠基本工资、考核工资和话费/餐费补助?你又能在这个市场呆多久。多稳?说实话,消费品行业,一个市场月回款10万都养活不了一个工资3000元的区域经理,杂七杂八的费用加加起来都7000、8000左右了,公司还有什么利润?所以说,当你还不稳的时候,应该投入100%的精力在市场上,过程的辛苦只能由自己体会,因为市场不认“苦劳”,也不认“眼泪”!

其次,工作重在解决“轻重缓急问题”,要事第一。

为什么有的市场人员在市场上很辛苦,也天天想着回款,下属也跟着受苦,却总没有成绩?因为没有方法,做事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每季度/每月/每周/每日都要很清楚自己的工作重点,做好关键要事是出成绩的主要原因。笔直观察很多销售人员,发现往往做事习惯做计划、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工作务实的人容易出成绩,也容易成功!所以说,销售工作是一门技术活,经验重要,方法更重要!

再次,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

一要:明白自己所在的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起步阶段?成长阶段?还是成熟阶段?

二要:明确这时候公司对本岗位工作主要要求是什么。是强调个人独立开发能力还是市场管理能力?是强调团队培养和管理还是经销商管理为主?

三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跟公司的要求有多大差距?

四要: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自己目前最需要发挥什么,弥补哪块短板,又怎样在工作中弥补?是通过上司帮忙?还是向其他区域同事取经?还是向行业资深的成功人士求教?

篇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基金资助:2014年度华北理工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编号:S201424)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0日

一、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通过组织自身资源和社会文化机构的资源向公众提供的文化类的商品和服务。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特点是专业化、个性化和便利性。

在当前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核心价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已成为众多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定位,各种类型的读者早已被图书馆界进行了细分和研究,而如何为不同类型的读者进行服务,满足其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更是图书馆界研究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一直是全校师生,为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信息需求,藏书的数量稳步增长,专业性书籍和数据库更是精益求精,服务模式也从封闭转向了开放。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高校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延伸自己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半径,结合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利用本身所具有的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方面是对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足的一个有力补充;另一方面对高校图书馆适应社会的动态发展而不断调整自身服务定位,从而为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挑战。

二、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重要举措

(一)针对高校图书馆对社会的延伸服务,对图书馆馆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及服务策略研究。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其服务的对象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经过事先相关业务的培训,图书馆员恐怕很难适应,效果也会不容乐观。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不同社区的硬件设施及人文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社区中人员的年龄比例及知识文化程度的全面认识。这两项培训内容应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进行,然后确定切实可行的服务策略。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所处的255社区,其境内居民多为社区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及其家属,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服务策略应侧重于高端的精品化服务,比如定期举办一系列的经典文学读书会活动,使居民在闲暇之余享受高雅文学带来的愉悦,这同时也能调动社区中文化水平较高居民的读书积极性,于无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扩大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从更大的方面看,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更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社会机构,其服务的对象是形形的人群,因此各级各类的图书馆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加大信息资源和设备的更新,强化社会服务理念,建立一整套包括从图书阅览及借阅、参考咨询、信息检索服务、馆员岗位职责等在内的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保障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有序进行。

(二)结合图书馆自身优势,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做好深层次专业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必须也要考虑到社会上的一些研究个人、研究团体、中小型企业主等。这些用户群体所需的文献信息大多是专精的、前沿的国内外科学信息,来帮助其完成工作和生产研究。因此,对这部分用户的服务策略应该是主动参与到其研究工作中,主动了解追踪其研究进展、了解其动态的信息需求,并将其所需的国内外科研信息加工整理及时推送给他们,同时对服务效果进行回访,以期更好地满足用户。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有专业化的信息背景,对用户的信息需求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并兼备较高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社会化服务是一种非常考验图书馆员业务素质的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我们的图书馆馆员坚持不懈的学习、钻研,首先自己先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才能胜任这种更加深层的专业信息服务。在这种服务中,除了馆员的人为因素以外,先进技术设备的更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凭借自己的设备、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在这种社会化服务中脱颖而出,发挥自己各方面的优势,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高校图书馆也应利用这一契机,用信誉良好的服务宣传自己、壮大自己,努力把自己建成地方的信息资源中心,来实现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快速发展。

(三)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形成图书馆联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体化”概念、联盟组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把整个区域的资源进行整合、共谋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图书馆事业也是如此,例如把唐山市各类型的图书馆联合起来,形成图书馆联盟,将文献信息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不仅有利于优化图书馆设备、人员和管理方面的格局,减少信息资源的浪费,还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认知,扩大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从而更有利于各类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完全可以通过通讯技术,联合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结合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构建公益性的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延伸服务领域,把自身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联系起来,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和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同搞一些文化活动,如将馆内复本较多的书籍拿出一部分供社会读者借阅;在活动现场为人民群众提供答疑解惑和参考咨询服务;还可以帮助社区建立小型的图书馆,并对图书馆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等,为构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积极配合图书馆学会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主动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去。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图书馆学会是一个地区协调各系统图书馆之间业务工作的行业组织,它的职责就是把该地区各级各类的图书馆组织起来,使得这些图书馆之间资源互补、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使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为民所用,造福人类。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地响应图书馆学会的号召,尽可能多地参加图书馆学会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及联欢活动,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从而促进整个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例如,唐山市的图书馆学会在2014年8月份邀请了石家庄市河北大学的3名图书情报学专业的知名教授为青年馆员进行了为期4天的图情知识的讲座培训,唐山市的各级图书馆都有派馆员参加。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使得青年馆员的业务素质有了全面的提高,对整个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面向社会群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不应是一时规划的冲动行为,而应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找到高校图书馆融入社会中的最佳切入点,更应该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社会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并从服务中不断发掘自身的潜力及不足之处,力争取得最好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袁贞,朱丽华.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模式.兰台世界,2011.7.

[2]王彩云.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

[3]许子媛.论图书馆联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

篇11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工程师(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15-02

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把培养未来工程师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在校生512.3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1]一方面,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形成、发展和建设,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四化同步”发展等一系列战略部署,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而地方工科院校是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创新的开发基地,是培养和造就这些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的摇篮。因此,我们研究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培养的问题,对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地方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对25所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师资队伍、教学与实践条件、国际化创新教育特色、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及社会认同、产学研状况等方面进行调研。鉴于本次调研问卷发放数量较少,回收率60%,致使样本量较小;加上填写问卷的人可能对学校整体状况及调研问题的理解有差异等原因,笔者结合本次调研的基本数据,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地方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一、地方工科院校及其工程师培养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地方工科院校都认为,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以及定位与规划符合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认为本校的工程教育思想观念明确,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应用型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相比部属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地方工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于加强,利用国外优质师资的院校还不多,本校教师鲜有企业挂职经历,企业兼职教师也很少;一般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尚可,但还应该多投入实践教学经费;多数地方工科院校认为,本校专业布局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合密切,专业设置体现地方经济和产业特色,本校的培养方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本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还有待于提高;国际理解课程很少;一些地方工科院校比较重视国际化办学,但成果还不明显;多数地方工科院校认为,本校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比较突出,各主要教学环节都有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措施,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良好;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地方工科院校较少;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不足半数的地方工科院校认为,本校产学研与区域经济互动,部分地实现了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过半数的地方工科院校与企业联合共建特色专业。由此可见,多数地方工科院校已经认识到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工程人才目标的重要性,但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实践和探索。

二、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工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不高

高中毕业生高考多选择、网络、金融、管理等热门专业,而选择化工、材料、机械等工科专业的人较少;地方工科院校学生毕业后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的人数逐年增多,还有很多工科专业学生认为工程师工作辛苦、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毕业后不从事工程师专业的现象也很普遍。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生源质量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

2.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不当

我国的许多地方工科院校本身就不重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是重视培养工程科学人才。可以说,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既没有像美国那样为未来的工程师打好基础,也没有像德国那样直接培养工程师。

3.地方工科院校发展中呈现的自身问题

多数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科老化,知识的融合与交叉欠缺,创新教育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大多数教师没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双师型教师较少;课程体系和教材等更新速度较慢,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脱离工程实际、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工程教育的特色不明显,学生接触工程实践的机会较少,致使大多数毕业生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欠缺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这也是导致我国工程技术人才虽数量众多但效益较低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高校工程类学生每年毕业约三十多万人,是美国的四倍、德国的十倍,但我国工程师平均每年参与创造的国民生产总产值却比美国、德国工程师差十至二十倍。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来说,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代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对学生进行现代工程训练更为迫切。[2]

4.国外工程师培养的中国化问题

有些地方工科院校引进国外工程教育的一些做法,不考虑是否适合于我国工业的实际情况,忽视自身特色和传统,不注重应用和开发,盲目的照搬国外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法,致使工程师培养的效果差强人意,难以解决区域或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5.我国的工程教育实践尚不成熟

我国教育届虽然已经认识到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试图改善,但效果微乎其微。我国从1984年开始试点工程型工学硕士培养计划,十年后发展成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但培养出来的工程硕士没有真正满足企业的需要,工程硕士教育的单位也没有满足学生对学位和学历的双重渴求。2009年,教育部提出开展学历教育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但目前只有五年的实践时间,尚未发展成熟,还没有得到学生和企业认可;很多高校以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背离了此计划开展的初衷。可以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次工程教育的改革是不到位的。2010年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使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但参与“卓越计划”的地方工科院校较少,[1]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影响力。

三、地方院校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存在问题的原因

1.文化传统观念的因素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存在重视科学、轻视技术的观念,历来对科学很重视,对工程技术不重视。基础教育缺乏对工程科技与创新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想当科学家的多,想当工程师的少。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高中生择校择专业、大学生择业的观念,也影响了高校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观念。

2.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失准

现在很多工科院校都朝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发展,都号称是以工科为主、理工文法管理相互渗透的多科型大学,过于重视培养工程科学人才,把培养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当成学校的主要任务,而不是去培养或很少培养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

3.我国工业化路径上的问题

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几乎所有的生产技术和设施都依靠引进,大到国企,小至乡镇企业都如此,引进生产线,国外工程师指导和维护,利用廉价土地、资源、电力和人力,就可以赢利,这种依靠引进来提高生产利润,其实导致我国的绝大多数工业受制于人。由于我国的工业是以引进为主,严重缺乏创新,导致企业根本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在这样的企业中,学校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只需要看懂外文说明书、操作、运行就可以了。学校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即缺乏先天的真正意义的学校工程教育环境的熏陶,又没有后天的企业成长环境的引导,这样很难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新型工程师。

4.国家缺乏相关政策的导向

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学校、企业、行业在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职责。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多强调理论能力和实验能力,未能面向工程实际和企业需要。在我国,历来高校和企业就是两个不同的系统:高校不会为某一特定的企业来培养专门的人才;另外,企业也没有与地方工科院校联合办学的传统。

5.国家层面的工程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

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工程型工学硕士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尚未得到学生和企业的普遍认可,加之受众面有限,参与的学生和企业都不多,而且第一批示范院校中地方工科院校少之又少,要实现工程教育的回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结语

尽管我国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师培养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可喜的是,我国的工程教育经过不断地实践和不懈的努力,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的第21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3]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面对提高国家竞争力、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在思想理念、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军.地方工科高校工程师教育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2,(7):221.

篇12

结合沈阳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非洲留学生的专业课程英文教学实践经验。从留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两个方面提出了土木工程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并针对非洲留学生的特点提出了解决对策,为地方高校进一步推进非洲留学生教育水平,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奠定基础,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国际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非洲留学生;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89;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11904

近5年,非洲来华进修学习的留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已成为非洲留学输出的最主要国家,也是亚洲接收非洲学生最多的国家[1-4]。非洲学生来华留学一方面增强了中非文化的交流,向非洲国家传输了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文化理念,另一方面也为尚缺乏竞争力和教育资源的地方高校国际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和研究实体[5-8]。土木工程专业(civil engineering)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非洲是第三世界,除南非外,大多数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因此,亟需一批拥有此专业专项技能的人员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沈阳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自2013年以来开始招收留学生,两年来已累计招生近30名,并由国际教育学院和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共同完成本专业留学生的教学培养与日常管理工作。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的教学除汉语言课程外均采用英文教学方式,这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教学挑战。文章结合笔者近两年对非洲留学生采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非洲留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两个方面提出了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改善教学效果,为地方高校提高留学生教学水平,推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国际化提供参考。

一、学生学习问题

(一)学生基础较差且程度不一

土木工程专业是最为古老的工科专业,涉及内容包含大量“力学”知识,如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结构力学等。这些力学知识需要扎实的高中物理知识作为基础。目前来华的非洲留学生基本来自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相对较弱,且非洲各国的教育水平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相比而言,南非、埃及等经济较好的国家教育水平较高,乌干达、尼日利亚等国家拥有一些水平相对较高的高等院校(拉格斯大学、马凯雷雷大学),教育水平次之,而刚果、肯尼亚等一些经济较差国家的教育水平较低。由于实际教学水平的差距,各国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以水力学课程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非洲留学生并未掌握高中物理中水压强度的计算方法,而该方法则是水力学基础中的基础。这种现象给整个教学过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在华非洲留学生大多来自本国社会上层家庭,其在当地的政治地位较高,经济条件较好。部分来华学生学习目的并不明确,依靠本国或家庭的资助处在半学半玩的状态,时有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发生,极个别学生在学习期间更是出现了无故出市或出省旅游的现象。然而,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课程本身以及设置极具连续性的专业,需要学生时时刻刻保持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一旦某一环节松懈,则将对后续学习带来极大影响。笔者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曾遇到学生对所需知识的重要性不以为意,在前半学期经常旷课、逃课、游游荡荡,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结果后半学期想学时根本无法理解,并且影响到下一学期的钢结构课程设计学习。

(三)学习方法较差

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且因个人和环境的不同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非洲国家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非洲留学生没有掌握

学习方法。部分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新知识的习惯,上课时不记笔记,听课效果往往取决于当天的状态和对课程感兴趣的程度。有部分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的也并不及时,当日布置的作业常常要几天后才能完成,不能做到当日事当日毕。没有定期定时整理和温习所学课程的习惯,决大多数学生采用期末突击复习方式应付考试。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工科专业,要求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程加强感官上的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目前的非洲留学生并没有理解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养成勤于动手、手脑结合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进行测量实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户外只是关心数据的记录,查阅书本中的计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参与仪器的操作和使用。

二、教师讲授问题

(一)交流语言及专业课语言问题

由于采用全英文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成为能否清楚讲授专业课程的重要因素。沈阳工业大学前期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了英语集中培训,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听、说两方面能力,并在课堂组织和交流方面聘请了外籍教师进行指导。虽然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但由于我国英语教学为应试教育,加之并没有英语交流的大环境,即使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

的教师在听说方面的能力仍有不足。年龄较大的教师更是出现了满腹经纶却无法言语的现象。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词汇量较大,需要教师较为熟练地掌握力学、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造价等课程的专业词汇。许多词汇平时极少使用,例如,房屋建筑学中的“女儿墙”英文为“parapet”,这一单词日常几乎不用。另外,有些专业词汇的含义在授课时也并非使用准确,例如,“构造”一词在国外常用“detail”来表示,而教师在用英文解释构造时却往往使用“structure”,这样的表述是极为不准确的。不能正确地使用专业词汇和听说能力的欠缺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顺畅交流与沟通、无法高效传授知识的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质量。

(二)授课方法较单一

目前留学生课堂的授课方式较为单一,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大课堂教学方式。然而留学生数量相对较少,以沈阳工业大学为例,土木工程一个专业一个年级的学生仅有十几个人,仍采用大课堂教学方式就变得有些过于呆板和缺乏新意。传统授课方法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唤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更难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除此之外,土木工程专业所开设的测量、水力学、施工等大量课程需要到实验室、现场工地去观察、体会和学习,由于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教师大多还是依照书本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形式单一的授课方法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

三、针对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设立统一入学考试机制,补习土木工程基础课程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差距较大这一现象可仿照美国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积极开展统一的留学生入学考试,即从高中知识、英语水平两个方面对来华留学的非洲籍学生进行知识水平、语言水平的认证。对不满足标准的学员,采用预科制方式,进行1年或6个月的高中知识补习和语言能力培训。尤其是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基础高中课程的补习,最终要采用严格的考试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基础强化补习将扫清学生未来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基础障碍,便于教师开展统一授课,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二)加强学生管理,端正学生思想,明确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目标

针对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强留学生的进校管理教育,对新生进行军事训练、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大学时间非常宝贵,应该利用这段时间不断充电,精心安排每一天,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让学生熟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告知学生大学期间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使其情绪没有较大波动是学生在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为学生列举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社会和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列举世界瞩目的伟大工程,如哈利法塔(迪拜大厦)、丹昆特大桥等,激发学生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自豪感,增强其学习动力。有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其自然会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传授优良学习方法,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习习惯

针对留学生学习方法差这一问题,首先应积极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讲述课前预习、课堂上记录笔记和课后积极复习的重要性。挑选土木工程专业学习成绩好的中外学生为广大留学生作学习方法报告。从理论课的学习方法和实践课的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讲解介绍,重点推荐基于实践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留心观察身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聆听、积极讨论和勤于动手操作的习惯。

(四)进一步提高教师英语能力

针对教师教授过程中存在的语言问题,应在学校内进一步组织教师定期进行英语培训。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组织教师去国外语言进修,观摩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授课,熟悉语言环境,加深对土木工程专业词汇的理解,学习国外高校在授课中常用的英语语法和口语习惯。定期在校内举行英语授课比赛,采取奖励措施激发担任留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学习英语,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授课。

(五)授课方式多元化

针对教师授课方法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针对语言沟通的不足,利用多媒体进行影像教学,任课教师要搜集国外较好的土木工程专业资料进行辅助教学。例如,“Discovery”频道中的“人类的伟大工程”节目系列。

(2)增加课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硬性完成教学任务并不一定适合留学生教学。通过课堂上的问与答或一些小游戏、小测验,增强师生之间交流,不但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果,增加学生自信心,而且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教师课后要多与留学生沟通联系,了解其掌握知识情况,由于留学生人数较少,完全可针对个人制定一套适合其特点的辅导方法,提高课后辅导效果。

(4)注重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针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情况和非洲国家对归国留学生人才类型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土木工程专业,需要让学生多到实验室以及施工现场观察,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通过书本和实践工程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及关键技术的印象。

四、结语

打开我国教育大门,使我国教育事业全球化、国际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是基础建设专业,作为地方高校的新生代土木人,我们要抓住契机,拓宽眼界,增强土木工程领域教育的国际化交流,推进土木工程教师队伍国际化、教学方法国际化、教材国际化、专业建设国际化和科研平台的国际化。通过上述举措,

提升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针对非洲留学生特点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凯.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战略定位基于多因素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学,2010(5):17-20.

[2]苏波. 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教学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26-28.

[3]程家福,范海洲,陈松林,等. 21世纪初来华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学,2012(11):43-50.

[4]陈丽萍,田晓苗.试点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内涵发展”研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调研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49-53.

[5]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2014(8):88-92.

[6]宋华盛,刘莉.外国学生缘何来华留学――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31-38.

篇13

【关键词】河道堤防工程;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中小型河道堤防工程设计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之而来的设计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新时期下,我们要加强对中小型河道堤防工程设计与实施中常遇问题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河道堤防工程方案,确保中小型河道的发展。

二、堤线选定的设计原则

1、堤线布置安全性原则

对原有堤防及建筑物,在确保行洪畅通的前提下,能用则用;对影响泄洪、行洪的林地、堤防及建筑物要坚决清除,不留后患。

2、堤线布置经济性原则

河道治理应因地制宜,经济合理,体现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在防洪安全的同时,应尽量满足当地对交通、灌溉、供水、生态、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和林地,不拆迁或少拆迁,以减少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力做到堤路结合,以利于交通和防汛抢险。

3、堤线布置景观生态原则

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满足生态河流的边界要求,为河道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尽量避免河流的渠道化及非连续性,尽量保存急流、缓流、深潭、浅滩等自然状态。

三、堤防工程设计要点

1、合理确定防洪标准和堤防等级

堤防防洪标准应考虑治理河段洪涝灾害特点和防护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本河流治理对大江大河的防洪影响,与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相协调,与上、下游和对岸堤防防洪标准相协调。不宜过份提高或降低局部堤段的防洪标准。有些地方片面强调本堤段保护对象,提高治理段堤防防洪标准和堤防等级。

2、建设内容和设计方案应与防洪工程治理要求相符

建设内容和设计方案应以防洪工程为主,兼顾城市景观和地方发展的需要,而不应本末倒置,导致增加投资。例如:从防洪的角度考虑,有的河段可以直接利用高岸或岸坡防护作为设计方案。但设计单位因考虑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采用了十几米高的挡墙方案,而为满足基础承载力要求,挡墙下又需增加混凝土搅拌桩基础处理措施。有人说增加的投资不需要国家投资,只需要审查认可方案即可。如果防洪治理方案与交通、市政等建设需求相同,治理措施和断面设计可以兼顾城市建设和地方发展的需要,防洪工程增加投资应由相应市政等渠道解决。

3、合理选定堤线布置方案

堤线选择和布置是堤防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很重要的内容,但是许多设计单位往往不够重视。除报告本身内容论述不充分、方案比选不到位外,堤线方案主要存在随意裁弯取直、渠化河道;利用滩地缩窄行洪断面;护岸线与堤线混淆;堤线走向简单生硬,不美观等问题。

4、针对性的选定护坡、护岸措施

护坡、护岸工程措施在堤防工程中的投资占比例很大,合理的护坡、护岸

工程措施不仅是工程安全的保证,也能使工程投资合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

最低。在设计报告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护坡范围不合理,有的项目

顺直河段非冲刷部位也采用硬护坡;(2)水泥包裹的硬护坡、护岸过多,兼顾生态环境不够;(3)过分强调生态措施,迎流顶冲、靠流等险工险段措施稍显不安全;(4)照搬照抄,与当地建筑材料不适应;(5)对防冲深度、护脚措施重视不够。

四、实施中常遇问题与解决措施

1、常遇问题及原因分析

(1)堤线交叉建筑物布置不符实际

堤防战线长,沿程支流或排水沟渠横穿堤防,交叉的各类建筑物中以涵管最为常见,往往因掌握的地形、水系资料及调研工作不齐全,使涵管效能未能充分发挥。

(2)工程占地界限不清

设计按照设计图纸提供了占地工程量,占地范围边界线布置在工程平面布置图上,但当工程实施时往往由于界限不清或补偿费不足等原因而停滞。

(3)地下建筑物干扰妨碍设计与实施

堤防前后经常会有一些输油、输气、输水的管道以及码头栈桥等建筑物,这些管道有的穿越堤身,有的则架空与堤防之上,而栈桥等建筑物位于堤防迎水侧,一端与堤防相接。在堤防加固工程施工过程中,管道及栈桥会对堤防的加高培厚以及迎水侧堤肩线的布置产生干扰。

(4)实施断面与设计断面不一致

河道因无序采挖砂石料,致使工程测量时的地形平均下挖0.5m,而工程设计又未能作实际补测修正,使得设计护坡长度有所增加,致使结算认证工程量与概算工程量相差较大,给工程量及费用的确认带来不利的影响。

2、预防及改进措施

(1)完善前期勘测设计

工程建设勘测中,对堤防断面变化较大和地形复杂地段应加以特别重视,在常规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断面,实事求是地反映出地形地貌的变化,为设计提供准确的勘测资料。设计人员还应充分调查、掌握所建工程地形地貌,沿程走访历史洪涝灾害、沿线人民生产作业情况。考虑现状情况对设计和项目的实施可能造成的干扰和困难,尽早在设计阶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密切联系群众和实际,优化设计密切联系当地民众,了解堤防沿线土地所有情况及生产对水利工程的需求及要求,结合相关规范,更合理地布置沿线交叉建筑物,整理出沿线土地所有调查资料,优化设计方案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提供相对详尽的设计图纸,减少实施中影响工期的因素。

(3)实施前仔细复核,消除大患项目实施前,设计人员与各参建方应仔细查勘现场,对现场的环境进行分析比照,注意场地内的现状对后期工程的不利影响,并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对,这样会对后期项目的实施减少隐患,避免实施中出现较大问题。

五、实例分析

1、工程概况

蓝田县地处西安市东南部,灞河是渭河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的蓝田县箭峪岭南九道沟,向南流经灞源后西行,到冯家湾出峪口,先后汇入清峪、流峪、蓝桥河、道沟峪,在蓝田县县城处纳入辋峪河,经湖、马渡王、在未央区谭家堡又纳入河,北流10km后注入渭河,全长104.1 km,流域面积2581 km2;辋峪河为灞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蓝田县葛牌镇南部的东沟南部,全长55.3 km,流域面积2581 km2;平均比降12.1%,在蓝田县城西南汇入灞河。蓝田县实施的灞河县城段综合治理工程,上起县城南河桥、西河桥,下至西蓝高速公路入口,治理天然河道5.3km,修建二级堤防11.2 km,新修3座橡胶坝、3座码头。灞河县城段堤防是保护蓝田县县城的一道防洪屏障,河道上游地处秦岭北麓山区,河道比降大,汛期时受太气降雨影响洪水突涨暴落,现状堤防为缺乏统一规划的天然土坎,设防标准编低,且缺口较多,无法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多次遭受洪水决口成灾。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提高目前防洪现状,改变灞河两岸脏乱差现象,是关系到蓝田县经济发展,甚至是古都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修建拦水坝形成水面60亩,建设两岸生态环境,不仅成为蓝田县6.5万居民生活的理想后花园,同时也会带动该区域旅游度假项目及沿河两岸的经济发展,为蓝田县的招商引资奠定良好的环境,具有显著的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堤防设计

(1)设计洪水标准

该工程地处蓝田县城西侧,灞河将县城和白鹿塬分为左右岸,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经过多次讨论后确定该段灞河按五十年一遇洪设防,采用罗李村水文站资料计算,相应的洪水标准如下表。

辋灞河设计洪水频率及流量计算成果表

河段名称 流域面积(km2) 设计桩号 设计洪峰流量

(m3/s)

灞河南河桥―辋灞交汇口 770 B0+000―B0+707 1390

辋峪河西河桥―辋灞交汇口 548 B0+070―B5+135 1125

辋灞口―西蓝高速出口 1322 W0+000―W0+707 1290

设计洪水频率:五十年一遇洪水(P=2%)

(2)冲刷深度计算

河道冲刷深度计算分别按水流平行岸坡和水流斜冲岸坡两种情况计算。水流平行岸坡的冲刷发生在弯道的过渡段,水流斜冲岸坡的冲刷发生在弯道的凹岸,冲刷一般较严重。

依据规范规定,防洪墙基础埋置深度应根据地基土质和冲刷深度计算确定,要求在冲刷线以下0.5m~1.0m。在季节性冻土地区,还应满足冻结深度的要求。经计算冲刷深度见表1。

根据冲刷计算及调查结果,并参考《蓝田县灞河防洪工程规划》,考虑到人工湖今后运行管理和清淤及游乐设施情况,设计大堤护坡基础埋深在平顺段为现河底以下2.0m,在顶冲段或者转弯段为河底以下2.5 m。

(3)堤防安全超高及堤高

根据确定的洪水标准,参照《确定灞河县城段堤防为2级。堤防安全超高为设计波浪爬高加设计风壅增水增高度加安全加高值,利用多年平均最大风速的1.5倍和河道控制断面的水力特性,进行堤顶超高和波浪计算。按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6.3.1条的规定,2级堤防的堤顶超高值不应小于2.0m,故取安全超高值为2.0m。堤顶高程为五十年一遇洪水水位加上堤顶超高值。

(4)堤防设计方案

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参考灞河已成堤防的堤型及水流特性,从降低工程造价、便于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出发,堤防填筑材料内侧为黄土,要求压实度不小于0.92,外侧部分可采用灞河内的砂砾石料,相对密度不小于0.65。设计为复式梯形断面,堤防迎水坡底部为M7.5水泥浆砌石块石护坡和基础,基础埋深2m,顶宽0.6m,底宽2.0m;基础上部设1:2护坡,护坡上部厚0.3m,底部厚0.6m,基础和护坡底部设300kg/m2的复合土工膜防渗,每隔10m设置一道聚乙烯泡沫板伸缩缝。浆砌石护坡顶设5m宽亲水平台,采用青色透水砖铺设,便于市民观光游览,平台内侧修建青石栏杆,外侧设80cm高M7.5水泥砂浆砌石挡墙,挡墙顶宽0.5m。平台外侧为迎水坡绿化带护坡,坡比1:2,下部采用50cm厚的格宾石笼,上部覆盖80cm厚的种植土,栽植紫叶小檗、小叶女贞、紫穗槐等根系发达的灌木植物,组成不同的图案,提升环境品味,每隔200m设置一道下河踏步。堤项宽20m,自内向外依次为4.0m宽绿化带、2.0m宽人行道、14.0m宽行车道。考虑到堤防建成后,成为蓝田县城的滨河大道,是主要交通道路,同建城部门联系后决定相应提高堤顶道路标准,采用C30砼修建。堤防标准断面如下图所示:

(5)以上各项计算论证加之建后成的实际效果,蓝田段河道治理堤防结构形式选择了复式堤防结构,该断面美观实用,建筑材料取用方便,建成后在蓝田县城境内形成一道靓丽风影线,晚饭后游人云集,成为理想的休闲散步场所,现运行良好,该断面可对平原型河道堤防设计提供借鉴。

篇14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成效;问题;天津大港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78-02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农业部、市、新区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各项政策和资金支持。大港区通过大力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朝着健康、科学、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有效控制了农业有害生物,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 绿色防控现状

自2013年起,大港地区分别在小王庄镇、港西街等5个镇街建立10个设施蔬菜病虫绿色统防示范区,示范作物主要为西红柿、辣椒、草莓等14个品种,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133.33 hm2,辐射带动面积0.1万hm2。2014年分别在中塘镇、太平镇建立了2个冬枣绿色防控示范区,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666.67 hm2,辐射带动面积3 333.33 hm2。2014年在北大港水库蝗区建立东亚飞蝗绿色防控示范区,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666.67 hm2,辐射带动面积3 333.33 hm2。调查数据显示,在绿色防控示范区以累计推广生物菌剂应用技术3 733.33 hm2,植物诱导免疫技术1 666.67 hm2,推广诱虫色板54万张,控制面积1 200 hm2,低毒生物农药1.67万hm2。

2 主要成效

2.1 作物增产

实施绿色防控以后,作物增产明显。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4―7月大港小王庄镇李官庄设施园区0.67 hm2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区通过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的融合,与周边非示范区豇豆种植户比较,在防治成本与非示范区豇豆基本持平的情况下,示范区豇豆增产3 450 kg/hm2,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

2.2 田间防治效果明显

在玉米、蔬菜和果树上推广太阳能灭虫灯、诱虫色板、性诱剂、植物诱导免疫、生物防治等五大技术,针对大港地区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理想,如玉米螟防治效果达90%以上,蓟马、蚜虫、炭疽病、白粉病、细菌性叶斑病等病虫害防治效果达80%以上。

2.3 树立当地农业品牌形象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减少了农药投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示范区农业品牌形象。如示范区冬枣价格均高于周边地区非示范区冬枣价格3~5元/kg。在示范区品牌效应的带动下,示范区周边地区的种植户纷纷将产品运往示范区销售。

2.4 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绿色防控技术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不仅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同时,还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在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内,平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4~6次,平均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100%不使用有机磷农药,田间包装袋等废弃物减少20%以上,使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5 农民安全用药意识提高明显

由于农业病虫种类多,农药新品种、新剂型也多,部分农民长期以来对新农药缺乏了解,绿色防控技术开展以后,通过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田间指导和媒体宣传,78.6%的示范区农户和51.2%的非示范区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使全区农民了解了植保新技术的应用知识,增强了安全用药意识,同时也提高了用药水平,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3 存在的问题

3.1 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绿色防控工作的开展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于种植户来讲难以承担具有一定难度;国家对绿色防控技术工作的投入也仅限于示范区的建设,且投入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全面推进绿色防控工作的需要。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绿色防控示范规模;规范生物防治产品的管理办法,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1-2]。

3.2 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需增强

目前基层农技植保技术服务体系薄弱,特别是乡镇农技植保体系断线,在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实施等方面技术力量较弱;同时,绿色防控工作技术性强,农民接受难度较大,绿色防控技术到户率不高。建议加大基层及农民绿控技术培训与宣传力度,深入研究绿色防控核心技术,使得在生产上发挥作用、实用性强同时又经济、简单易行,便于掌握与推广应用。

3.3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评价体系亟待探索

目前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虽然较多,但一些绿色防控产品在田间应用技术还不成熟,集成程度不高,系统性不强,缺少对应用效果基础数据的调查,对应用成本及经济效益缺乏科学评价。建议加大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力度,完善应用效果评价体系,提高全程绿色防控效果[3-4]。

3.4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模式需改变

目前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主要采取全额财政支持的方式,给农户免费提供服务,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还不够。建议依托社会化组织,改变单纯靠政府和技术部门的工作方式,加大绿色防控工作推动力度[5]。

3.5 农产品的绿色产品认证跟不上实际需要

效益科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不健全,无法有效地实现绿控农产品优质优价,农民收益无法得到满足,造成农民自觉实施绿色防控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到绿色防控工作的良性有序发展。建议加大绿色农产品认证与宣传力度,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

4 参考文献

[1] 欧高财,郑和斌,任凡,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发展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2(8):59-62.

[2] 夏敬源.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J].中国植保导刊,2010(10):5-9.

[3] 杨普云,梁俊敏,李萍,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65-68.